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行星地球——高考地理一輪復習大單元知識清單(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行星地球——高考地理一輪復習大單元知識清單(含解析)

資源簡介

(2)行星地球——高考地理一輪復習大單元知識清單
【知識點匯總】
知識點一 地球的宇宙環境
知識點二 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
知識點三 地球的圈層結構
知識點四 地球的演化歷程
知識點五 地球自轉及產生的地理意義
知識點六 地球公轉及產生的地理意義
【知識清單】
知識點一 地球的宇宙環境
1.“三看法”判斷一個物體是否為天體
(1)一看位置:它是不是位于地球大氣層之外,獨立存在于宇宙中。進入大氣層或落回地面的物體不屬于天體。
(2)二看實質:它是不是宇宙間的物質。一些自然現象不屬于天體。
(3)三看運轉:它是否在一定的軌跡獨自運轉。依附在其他天體上運行的物體不屬于天體,如在火星上考察的火星車。
2.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條件
3.衛星發射基地的區位條件
1.發射基地選址的條件
①氣象條件:晴天多、陰雨天少,風速小,濕度低,有利于發射和跟蹤。
②緯度因素:緯度低,自轉線速度大,可以節省燃料和成本。
③地形因素:地勢平坦開闊,有利于跟蹤觀測。
④海陸位置:大陸內部氣象條件好,隱蔽性強,人煙稀少,安全性強;海上人類活動少,安全性強。
⑤交通條件:內外交通便利,有利于大宗物資運輸。
⑥安全因素:出于國防安全考慮,有的建在山區、沙漠地區,有的建在地廣人稀處。
2.發射時間、方向和回收場地選擇
(1)發射時間
①發射時間:在一天中一般選擇在晴朗無云的夜晚,主要是便于定位和跟蹤觀察。
②我國發射時間:主要選擇在北半球冬季,便于航天測控網對飛船的監控、管理和回收。我國有多艘“遠望號”測量船在南半球緯度較高的海域,選擇北半球冬季是為了避開南半球惡劣的海況。
知識點二 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
1.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輻射為地球上生物的生長發育提供了光、熱資源。
(2)太陽輻射為地球提供動力和能源。
(3)太陽輻射影響地理環境的形成和變化。
2.影響太陽輻射時空分布的因素
(1)影響太陽輻射的主要因素
(2)中國年太陽輻射量空間分布及成因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類型 位置 活動特征 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黑子 光球層 區域溫度比周圍低,顏色較深的黑斑點: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有周期性變化(約11年),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 影響地球氣候:亞寒帶樹木的年輪有規律的疏密變化與太陽黑子約11年的活動周期相對應;太陽黑子活動高峰年,氣候反常的概率增大,太陽黑子活動低峰年,氣候狀況相對平穩
太陽耀斑 色球層 忽然出現的大而亮的斑塊;時間較短(幾分鐘至幾十分鐘);釋放巨大能量 擾亂地球電離層:太陽活動增強時發出的電磁波,強烈干擾地球高空的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信,甚至會出現短暫的中斷現象
日珥 色球層 噴射的氣體呈弧狀的一種劇烈太陽活動現象;日全食時可肉眼觀測到;噴射大量帶電粒子 干擾地球磁場:當太陽活動增強時,來自太陽大氣的高能帶電粒子會擾動地球磁場,產生磁針劇烈顫動而不能正確指示方向的“磁暴”現象。 產生極光現象:高能帶電粒子高速沖進兩極地區的高空大氣,并與那里的稀薄大氣相碰撞,形成極光
日冕拋射物質 日冕層 日冕結構在幾分鐘到幾小時內發生明顯變化;向外拋射大量帶電粒子;是規模最大、程度最劇烈的太陽活動現象
知識點三 地球的圈層結構
1.圖解地球的內部圈層——兩“面”三“層”
圖解地球的外部圈層——“3+1”圈
外部三大圈層,可用與巖石圈的相對位置圖示法來幫助識記
各個圈層之間相互吸引、相互制約。如化石形成于生物圈和巖石圈之間,風蝕地貌形成于大氣圈與巖石圈之間,喀斯特地貌形成于巖石圈、大氣圈和水圈之間,火山灰形成于巖石圈和大氣圈之間。
知識點四 地球的演化歷程
地質歷史時期 地表演化 生物演化 礦產的形成
植物 動物
前寒武紀 冥古宙 海洋與陸地形成,大氣成分變化 出現有機質 無 重要成礦期(鐵、金、鎳、鉻等礦物)
太古宙 出現藍藻
元古宙 藍藻大爆發
古生代 早古 生代 地殼運動劇烈,海陸格局多次變遷,形成聯合古陸 陸地上出現低等植物 無脊椎動物繁盛 —
晚古 生代 裸子植物開始出現,蕨類植物繁盛 脊椎動物發展,出現兩棲動物并逐漸進化為爬行動物 重要成煤期
中生代 板塊運動劇烈,聯合古陸開始解體 裸子植物極度興盛 爬行動物盛行,鳥類、小型哺乳動物出現 主要成煤期
新生代 聯合古陸最終解體,地殼運動劇烈,形成現代地勢起伏的基本面貌 被子植物高度繁盛 哺乳動物快速發展,第四紀出現人類 —
知識點五 地球自轉及產生的地理意義
1.地球自轉運動特征
(1)地球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即: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方向,從南極上空看呈順時針方向。
(2)地球自轉線速度:V=V赤道×Cosθ(θ為當地緯度)
地球自轉線速度從赤道向兩極遞減;
緯度度數相同,線速度相同;
緯度度數不同,線速度不同。
(3)除南北兩極點外,全球各點地球自轉角速度都相等。
地球自轉角速度:W=15°/h=1°/4分鐘
太陽直射點在地球表面移動速度大約為0.25°/天
當自轉方向與公轉方向相同時,1太陽日>恒星日;當自轉方向與公轉方向相反時,1太陽日<1恒星日。
(4)恒星日與太陽日
一個恒星日=23小時526156分4.09894秒
個太陽日=23小時56分4秒+24小時/星4102年=24小時
2.晨昏線的判斷
順著地球自轉的方向,由夜半球過渡到晝半球的分界線是晨線;由晝半球過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線是昏線。
3.地轉偏向力
(1)地轉偏向力:南左北右,赤道不偏。
“左右手”法則: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手心向上,四指指向物體初始運動方向大拇指指向即為物體水平運動的偏向。
4.時間計算
(1)地方時:經度相同,地方時相同
成因:由于地球自轉,同緯度偏東位置的地方總比偏西位置的地方要先見到日出。
(2)求地方時:
每向東15度,地方時早1小時;每向東1度,地方時早4分鐘。
依據經度每隔15°,時間相差1小時每1°相差4分鐘,先計算兩地的經度差再轉換成時間差,依據“東加西減”原則,計算出地方時。
(3)特殊經線的地方時:
①太陽直射點所在經線:12時
②晝半球的中央經線:12時
③夜半球的中央經線:24時/0時
④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6時
⑤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18時
(4)時區與區時
時區:全球劃分為24個時區,每個時區占經度15°。
區時:各個時區都以該時區中央經線的地方時為整個時區的統一時間,叫區時,又叫標準時。
①已知經度,時區號數=已知經度÷15,若余數>7.5°→N+1:余數<7.5°→N
②已知某地所處時區,中央經線的經度=15°×N(N為時區數)
③已知時區數,經度范圍=15°×N±7.5°
相鄰兩個時區的區時相差1小時
已知某地區時,求另一地區時:所求區時=已知區時±時區差(東加西減)
國際日期變更線:
自西向東跨越國際日期變更線,時間不變,日期減少1天;
自東向西跨越國際日期變更線時間不變,日期增加1天;
自西向東,日期增加1天,為新一天的0時線;
自西向東,日期減少1天,為180°經線(日界限)。
【拓展】
(1)自東向西航行,船員所經歷的一天>1太陽日;
自西向東航行,船員所經歷的一天<1太陽日。
每小時向西飛行n經度,則所感覺1天時間=360/(15-n)小時;每小時向東飛行n經度則所感覺的一天時間=360/(15+n)小時。(n<15°)
(2)從某地出發到達另一地,無論是否經歷日界限:到達時間=出發時間+途中時間±時區差(東+西-)
知識點六 地球公轉及產生的地理意義
1.地球公轉運動特征
(1)地球公轉方向是自西向東
(2)地球公轉速度
近日點(1月初)最大,遠日點(7月初)最小
自近日點向遠日點移動,公轉速度逐漸變慢
自遠日點向近日點移動,公轉速度逐漸變快。
近日點(1月初)V、W最大
遠日點(7月初)V、W最小
由近日點向遠日點移動,公轉速度V、W變小
由遠日點向近日點移動,公轉速度V、W變大
(3)春秋分日,太陽光線與黃赤兩平面交線相平行;
兩至日時,太陽光線與黃赤兩平面交線相垂直。
(4)黃赤交角變大,熱帶、寒帶的范圍變大;溫帶的范圍變小。黃赤交角變小,熱帶寒帶的范圍變小;溫帶的范圍變大。
回歸線的度數=黃赤交角的度數;回歸線的度數+極圈的度數=90°
2.晝夜長短的判斷
晨昏線把所經過的緯線圈分割成晝弧和夜弧。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除在赤道上和春秋分日外,各地晝弧和夜弧都不等長。
春、秋分 夏至 冬至
直射點位置 赤道 北回歸線 南回歸線
北半球 晝夜平分 晝最長夜最短越往北晝越長 晝最短夜最長越往北晝越短
赤道 直射點所在的半球晝長夜短,且緯度越高晝越長。直射點向北移,北半球晝增長;直射點向南移,南半球晝增長。
南半球 晝夜平分 越往南晝越短南極圈內極夜 越往南晝越長南極圈內極晝
(3)太陽直射點的所在經線地方時為12時;太陽直射點所在緯線和晨昏線與緯線切點所在緯線即極晝極夜的邊界緯線互為余角。
(4)赤道全年晝夜等長;春秋分日全球各點晝夜等長。
日出時間+日落時刻=24小時
晝長=24-2×日出時間
夜長=2×日出時間
日出時間=12-晝長/2=夜長/2
日落時間=12+晝長/2=24-夜長
南半球某地的晝長=北半球同緯度的夜長
南半球某地的夜長=北半球同緯度的晝長
全球各點全年晝長(夜長)時間都相等。
3.正午太陽高度角
(1)緯度變化規律: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的緯線向南北兩側遞減。
離直射的緯線越近正午太陽高度越大,越遠越小。
春秋分: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遞減
夏至日: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極遞減
冬至日: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極遞減
(2)季節變化規律:
同一地點,哪一天離太陽直射點最近正午太陽高度角達最大值,哪一天離太陽直射點最遠正午太陽高度角達最小值。
北回歸線以北地區:夏至日達最大值,冬至日最小。
南回歸線以南地區:冬至日達最大值,夏至日最小
回歸線之間的地區:太陽直射時達最大值
正午太陽高度角的計算:H=90°-所求地的緯度與直射點緯度之差(同減異加)
【知識演練】
讀下表中的相關數據,結合所學地理知識,回答下面小題。
與太陽的平均距離 大氣成分 自轉周期 質量 體積 表面平均溫度 赤道面與軌道面之間的交角
地球 1.496 N2,O2 23時6分4秒 1 1 22℃ 23°26′
火星 2.279 CO2 24時37分 0.11 0.15 -23℃ 23°59′
1.液態水是生命起源和發展的重要條件,下列敘述與地球存在“液態水”直接相關的是( )
①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
②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比較適中
③地球處于一種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之中
④地球上晝夜更替的周期較適中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2.人類首先選擇火星作為探索生命起源和進化的行星,是因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現象與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現象相似,主要表現為( )
①火星和地球的大氣層厚度和成分相同
②火星與地球的自轉周期都比較適中
③火星和地球的溫度比較適宜
④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變化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讀“地質時期(局部)全球氣溫、降水量變化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3.恐龍繁盛時期全球氣候特征是( )
A.總體比較寒冷 B.總體比較濕潤
C.冷暖干濕交替 D.溫暖干旱明顯
4.在圖示甲時期( )
A.被子植物繁盛 B.大陸冰川覆蓋面積廣
C.海平面高于現代 D.水稻、小麥等頻頻歉收
5.太陽大氣劇烈活動時產生的影響可能是( )
A.航行中輪船上的指南針突然失靈 B.我國北方地區的交通運輸受阻
C.無線電長波通信突然中斷 D.大西洋颶風出現次數增加
1961~1990年,我國大部分地區年太陽總輻射呈減少趨勢。其中Ⅰ區—青海、甘肅省,Ⅱ區—四川、貴州省,Ⅲ區—長江中下游地區下降趨勢最明顯。甲圖示意30年間三個地區年太陽總輻射平均日變化,乙圖示意三個地區地面能見度年變化趨勢(每日14時統計)。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6.乙圖中a、b、c三條曲線最可能分別對應( )
A.I區、Ⅱ區、Ⅲ區 B.Ⅱ區、I區、Ⅲ區
C.Ⅲ區、I區、Ⅱ區 D.I區、Ⅲ區、Ⅱ區
7.影響I區、Ⅲ區年太陽總輻射量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
A.緯度位置 B.海拔高低 C.地表植被 D.積雪狀況
8.一天中,在14時統計地面能見度的原因是( )
A.大氣層結穩定,能見度最低 B.太陽輻射最強,大氣能見度最高
C.大氣懸浮物大量擴散,能見度最高 D.太陽輻射最強,大氣能見度最低
方位角是指從某地的正北方向起,按順時針方向至觀測目標間的水平夾角。某地理社團于某日開展天文觀測活動,同學們結合觀測記錄與軟件模擬,繪制了日、月位置隨時間變化圖(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9.據圖中信息推測,下列現象正確的是( )
A.當地晝短夜長 B.正午桿影朝正南 C.直射點在北半球 D.觀測地在南半球
10.該地理社團觀測到的月相為下圖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我國某地(113°E)有一古測景臺,臺(即圭)用石造,上立有表(即直立的柱子)。夏至正午,太陽光照射在表上,地面上卻沒有表的影子,故稱為“無影臺”。下圖為某同學繪制的不同日期測影示意圖。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11.該古測景臺出現“無影”現象時,北京時間為( )
A.11時32分 B.12時 C.12時28分 D.12時58分
12.該“無影臺”可能位于( )
A.北回歸線上 B.北回歸線以北
C.北回歸線以南 D.無法確定
13.該地測得的正午陰影( )
A.一年中有一次“無影” B.一年中有兩次“無影”
C.有影時皆朝間正南 D.有影時日影短暫朝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液態水”的存在需要介乎0-100℃的溫度,這與日地距離適中,使得地球獲得的太陽能適中,地球晝夜交替的周期適中,使得白天溫度不致過高、夜晚降溫不致過低,地表維系在一個大約15℃的溫度有關,②④正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是地球擁有大氣層的成因,地球處于一種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之中是地球生命形成的外因,①③不符合題意。②④正確,故選D。
2.答案:A
解析:由表格可知,火星和地球的大氣成分不同,①錯誤;火星與地球的自轉周期都比較適中,②正確;火星距離太陽較遠,表面平均溫度為-23℃,且火星外圍沒有濃厚的大氣層,由于大氣稀薄干燥,保溫性能差,火星上的晝夜溫差大,多在100℃左右,即火星的溫度變化較大,③錯誤;火星和地球的赤道面與軌道面之間的交角接近,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變化,④正確。由此可知,②④正確,故選A。
3.答案:D
解析:恐龍繁盛時期為中生代,讀圖可知,中生代全球氣溫較高,降水較少,故符合溫暖干旱的氣候特征,D正確;ABC氣候特征不符合中生代特征,故排除。故選D。
4.答案:B
解析:圖示甲時期是古生代后期,此時溫度較低、降水較多,故大陸冰川覆蓋面積廣,B正確;被子植物繁盛時期為新生代,A錯誤;因溫度較低,則海平面較低,C錯誤;甲時期為古生代后期,人類還沒有出現,也就沒有傳統農業,D錯誤。故選B。
5.答案:A
解析:太陽大氣劇烈活動時,可能產生磁暴現象,產生的影響可能是航行中輪船上的指南針突然失靈,A正確;無線電短波通信可能受到影響,交通運輸及颶風次數與太陽活動關系不大,BCD錯誤。故選A。
6.答案:A
解析:從I、Ⅱ、Ⅲ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人文狀況可以大致判斷其地面能見度的情況:青海、甘肅位于我國內陸地區且地勢較高,多晴天且空氣較稀薄;當地經濟欠發達,工業污染小,空氣潔凈。因此,1區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多,太陽總輻射量大,地面能見度高且變化不大,應為a。三個地區比較,長江中下游地區人口密度最大,工業最發達,大氣污染較大,地面能見度最低,應為c,四川、貴州省地面能見度居中,對應b,A正確,BCD錯誤。故選A。
7.答案:B
解析:I區太陽總輻射較川區高,主要與海拔和天氣有關。青海、甘肅深居大陸內部,距海遙遠,各大洋水汽很難到達,多晴朗天氣,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青海省位于我國地勢第一級階梯、甘肅省位于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而長江中下游平原位于我國地勢第三級階梯,與Ⅲ區相比,I區海拔高,空氣稀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B正確;長江中下游地區緯度較低,太陽高度角大,如果受緯度位置影響,Ⅲ區年太陽總輻射量應該大于I區太陽總輻射量,A錯誤;地表植被、積雪狀況不是造成兩區域太陽輻射差異的主要因素,CD錯誤。故選B。
8.答案:C
解析:一天中14時前后氣溫最高,大氣垂直運動顯著,有利于大氣中懸浮物的擴散,地面能見度最高,C正確;14時大氣層結并不穩定,A錯誤;太陽輻射最強是處在當地正午時刻,B錯誤;太陽輻射最強,大氣能見度較高,D錯誤。故選C。
9.答案:C
解析:據圖示信息可知,當地大約5時日出,19時日落,晝長大于12小時,晝長夜短,A錯誤;正午時的太陽方位角大約為180°,即太陽在正南方向,桿影朝向正北,B錯誤;據圖示信息分析可知,日出時太陽方位角小于90°,則日出東北,日落時太陽方位角大于270°,則日落西北,說明太陽直射北半球,應為北半球夏半年,所以直射點在北半球,C正確;太陽直射北半球,當地晝長夜短,觀測地在北半球,D錯誤。故選C。
10.答案:A
解析:據圖示信息可知,該日整晚可見月亮,所以該月相為滿月,①正確,A選項正確;②半輪圓月亮面朝西,為上弦月,上弦月約正午月出,上半夜可見,B錯誤;③所示半輪圓月亮面朝東,為下弦月,下弦月在子夜時升起,下半夜可見,C錯誤;由圖示可知,④月相是下半月的下凸月,在日落后到子夜之間月出,日出前月落,D錯誤。故選A。
11.答案:C
解析:該古測景臺出現“無影”現象時為當地正午,該地經度為113°E,比北京(120°E)少了7°,故其地方時比北京時間晚4×7=28 分鐘,因此該古測景臺出現“無影”現象時,北京時間為 12 時28 分。
12.答案:B
解析:夏至日,石表并非無影,而是影子正好落在石臺北沿,受石臺阻擋導致地面上沒有石表的影子,所以該“無影臺”可能位于北回歸線以北。故選B。
13.答案:A
解析: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此后太陽直射點南移,石表正午影子變長,地面上出現石表的影子,故該測景臺一年中只有夏至日正午出現“無影”現象;該地位于北回歸線以北,全年正午日影皆朝向正北。故選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澳县| 疏勒县| 甘泉县| 德钦县| 舞钢市| 蒙山县| 白玉县| 普格县| 石城县| 黄骅市| 麦盖提县| 德庆县| 万荣县| 汕尾市| 萨嘎县| 河津市| 防城港市| 井陉县| 漠河县| 福安市| 邵东县| 邓州市| 梧州市| 罗定市| 盐津县| 吉木萨尔县| 南雄市| 丽江市| 什邡市| 安图县| 博野县| 秭归县| 历史| 扶沟县| 手机| 曲沃县| 汤原县| 阿拉善右旗| 静乐县| 汨罗市| 新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