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課 《醉翁亭記》基礎熱身1.小師有整理錯題的習慣,下面是摘自她記錄本中的詞語,字音字形有錯的一項是(B)(2分)A. 應注意漢字中的一字多音現象,例如“拾級而上”中“拾”應該讀作shè。B. 大部分的形聲字可根據聲旁定讀音,例如:濕漉漉(lù)和腈(qīng)綸。C. 應注意區別形近字,例如:“震耳欲聾”不要寫成“振耳欲聾”。D. 要注意成語中的一些易錯字,例如:“川流不息”不要寫成“穿流不息”。2.小梅參加完生地會考后寫下了以下語段,空格處成語使用最恰當的一項是( C )(2分)6月20日下午,我校初二學子走進生地中考考場,老師們① 地在考前細心叮囑學生們,學生們臉上綻放出從容、自信的光芒,共同描繪了一幅令人贊嘆的校園圖景。嚴謹認真的老師與積極向上的學生們② ,展現了良好校風、學風,這真是一所③ 的好學校。①自圓其說 ②相輔相成 ③名副其實B. ①自圓其說 ②相得益彰 ③表里如一C. ①語重心長 ②相得益彰 ③名副其實D. ①語重心長 ②相輔相成 ③表里如一3. 小師得知我校馬上迎來10年校慶,他在《自能自律本》的今日收獲中寫了一段文字,其中表述有語病的一句是:( B )(2分)①聽說今年馬上迎來我們學校的10周年校慶,我很希望到時參加校慶的文藝演出活動。②為了增強水平,各界校友好像都會邀請來參加節目。③對于馬上升入初三的我而言,能做的很有限啊,關鍵還是在于現在是否能考出好成績。④通過努力學習,自己一定能為校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A. ① B. ② C. ③ D. ④4.小梅平時喜歡訓練自己改寫古詩,下列各句就摘自她改寫的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其中排序最恰當的一項是( C )(2分)①在一個寧靜的黃昏,郁悶無處發泄的他孑然登上了幽州臺。②他們得以一展抱負,大顯身手,建立不世奇功,流傳千古英名。③報國無門,兼遭羞辱,被貶軍曹的陳子昂滿腔熱血降到冰點,情緒悲憤到極致。④昔日,燕昭王筑起此臺,其上放置黃金,招得郭隗、樂毅等賢才來奔。⑤他極目望遠,憶古思今,不平之氣在心中醞釀發酵,化作幾行不朽文字噴薄而出。A.①④⑤②③ B.①⑤③④② C.③①④②⑤ D.③④①⑤②5. 小師同學通過二年的學習,對散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想要在班級中進行一場關于“散文”的微分享,他對自己最喜歡的五位作家做出了如下梳理,并有如下論斷和推測,其中不 正確的一項是( B )(2分)作家 基本信息 代表作韓愈 字退之,世稱“韓昌黎”,曾經因上《論佛骨表》勸諫而被貶潮州。 《馬說》《師說》柳宗元 字子厚,世稱“柳河東”,曾參與“永貞革新”,失敗后被貶永州。 永州八記:《小石潭記》歐陽修 字永叔,自號醉翁,多次科舉未中,39歲貶至滁州,40歲寫下《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蘇軾 字子瞻,與蘇洵、蘇轍合稱為“三蘇”,曾經多次遭受貶謫,在此期間創作了許多經典代表作。 《記承天寺夜游》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427年),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曾任縣令,多次罷官。 《桃花源記》A. 蘇軾曾多次被貶,在此期間創作了許多經典作品。據此推斷《記承天寺夜游》與他貶謫經歷相關。B. 在取名和表字上,古人都必須遵循著禮儀,歐陽修字永叔,說明在家中排行老二。C. 柳宗元在“永貞革新”失敗后被貶永州,在此期間創作了情感基調基本一致的“永州八記”。由此可以推斷,《小石潭記》在表達詩人游歷山水時的樂觀豁達的同時,也流露出憂傷之情。D. “說”這一體裁可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結合韓愈的生平經歷,我們可以推測《師說》的散文風格也大致是曲折自如、詞鋒銳利的。6. 古詩文默寫(共6分,每空1分)古典詩文的學習讓我們豐富了很多人生體驗。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祈求廣廈萬間庇護天下人的愿望“(1)__安得廣廈千萬間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________!”我們感受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讀《賣炭翁》一詩中讀到“(2)__可憐身上衣正單__________,__心憂炭賤愿天寒____________ ”,我們感受到賣炭老人的矛盾心理,深切體會底層人民生活的困苦艱難;讀《卜算子 詠梅》“(3)_零落成泥碾成塵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________。 ”我們能體會到陸游借梅花凋落來表達的至死不渝的愛國之心。知識積累人物傳記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四歲而孤,母鄭,親誨之學,家貧,至以荻畫地學書。舉進士,調西京推官。始從尹洙游,為古文,議論當世事,迭相師友,與梅堯臣游,為歌詩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為館閣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貶,在廷多論救,司諫高若訥獨以為當黜。修貽書責之,謂其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若訥上其書,坐貶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節度判官。【譯文】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四歲時即死了父親,母親鄭氏一直守節未嫁,在家親自教歐陽修讀書學習,因家里貧窮,以至于只能以蘆荻作筆,在地上學習寫字。后來考中了進士,并被任命為西京推官。此時歐陽修開始結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議論時事,二人互為師友,又結交梅堯臣,吟詩作歌,相互唱和,從此以文章名揚天下。以后歐陽修回京返朝,升為館閣校勘。范仲淹因著文指陳時弊而被貶謫,在朝官員大多上章為他解救,只有左司諫高若訥認為應當黜除。對此歐陽修寫信對高若訥進行譴責,說他簡直不知道人間還有羞恥一事。高若訥將歐陽修的信交給皇帝,以致歐陽修被貶出為夷陵縣令,不久又遷任乾德縣令、武成節度判官。成語班門弄斧成語解釋:班,魯班;春秋時魯國人。我國著名的木匠;在魯班門前舞弄斧頭。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成語出處:歐陽修《與梅圣俞書》:“昨在真定,有詩七八首,今錄去,班門弄斧,可笑可笑。”窮而后工成語解釋:舊時認為文人越是窮困不得志,詩文就寫得越好。成語出處:歐陽修《<梅圣俞詩集>序》:“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也。”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成語解釋:指人生在世留下東西給后人。比喻留美名于身后成語出處:歐陽修《新五代史·王彥章傳》:“彥章武人,不知書,常為俚語謂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新課學習醉翁亭記歐陽修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 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 廬陵歐陽修也。(一)課文與注釋醉翁亭記選自《歐陽修全集》卷三十九(中華書局2001年版)。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環 滁 皆 山 也。 其 西南諸 峰, 林壑 尤美。環繞著滁州城。滁(chú)州,在安徽東部 表判斷 它的 各個 山谷環繞著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各個山峰,樹林和山谷特別秀美。望 之 蔚然而深秀 者,瑯琊也。 山行六七里, 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秀麗的,是瑯琊(láng yá)山。蔚然,茂盛的樣子 從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秀麗的,是瑯琊山。在山中行走六七里路,漸漸聽到潺潺的流水聲,從兩座山峰之間奔瀉而下的,釀泉也。 峰回路轉,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山勢回環,路也跟著轉彎。回,曲折、回環 有一座亭子,(亭角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于泉水之上。臨,居高面下。就是釀泉。山勢回環,路也跟著轉彎,有一座亭子,(亭角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于泉水之上的,就是醉翁亭。作 亭者誰? 山 之 僧智仙也。 名 之者誰? 太守自謂也。造 的 命名 指亭子 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建造亭子的人是誰?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給它命名的是誰?是自稱為“醉翁”的太守。太守與客來飲 于 此, 飲少 輒 醉, 而 年又最高,故自 號 曰 醉翁也。在 就 而且 取別號 叫做太守和客人來到這里飲酒,稍微喝一點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是(席間)最大,所以給自己取名號叫醉翁。醉翁之 意 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 意趣、情趣 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于心間,寄托在酒上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賞山水之中的美景, 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于心間,寄托在酒上。若夫日出而林霏開, 云歸而巖穴暝,樹林里的霧氣散開。霏,彌漫的云氣 云霧聚攏,山谷就顯得昏暗了。巖穴,山洞,這里指山谷。暝(míng),昏暗。要說那太陽出來,樹林中的霧氣就消散,云霧聚攏,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野芳發而幽香,意思是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化不一 野花開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花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化不一,是山中的早晨和傍晚。野花開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佳木秀而繁陰, 風霜高潔, 水落而石出者, 山間之四時也。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濃密的綠蔭。秀,茂盛 指天高氣爽,霜色潔白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濃密的綠蔭。天高氣爽,霜色潔白,溪水低落山石顯露的景色,就是山里四季的景色。朝而往, 暮而歸, 四時之景不同, 而樂亦無窮也。//景色 窮盡早晨前往(山里),傍晚歸來, 四季的景致不同,因而樂趣也無窮無盡。至于 負者歌 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表示比前面所說進了一步 背著東西的人 在樹下休息 老年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傴僂(yǔ lǚ),彎腰曲背,這里指老人。提攜,牽扶,這里指被牽扶的人,即兒童。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后面的人答應,老老少少的行人,往來而不絕者, 滁人游也。 臨 溪而 漁, 溪深而魚肥, 釀 泉為酒,斷 來到 捕魚 釀造,利用發酵作用制造酒來來往往不間斷的場景,是滁州人出游。來到溪水旁邊捕魚, 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水釀酒,泉香而酒 洌, 山肴野蔌, 雜然 而前 陳 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liè),清 野味野菜。蔌(sù),菜蔬 交錯的樣子 陳列,擺開 宴中歡飲的樂趣,不在于音樂。酣,盡興地喝酒。絲,弦樂器。竹,管樂器。泉水香甜,酒色清澄。野味野菜,錯雜地擺在大家面前的場面,是太守在宴請賓客。宴中歡飲的樂趣,不在于音樂。射者中, 弈者勝, 觥籌交錯, 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這里指投壺,宴飲時的一種游戲。把箭投向壺中,中多者為勝,負者按照規定的杯數喝酒。(yì)下棋 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觥(gōng),酒杯。籌,酒籌,宴會上行令或游戲時飲酒計數的籌碼。投壺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勝了,只見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賓客們有時站立,有時坐下,大聲喧嘩的場景,那是賓客們在盡情歡樂。蒼顏 白發, 頹然乎其間者, 太守醉也。 //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蒼老的容顏 醉倒在眾人中間。頹(tuí)然,倒下的樣子 不久容顏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處在賓客中間的, 那是太守醉了。不久夕陽已掛山頭,人影四處散開,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 鳴聲上下, 游人去而禽鳥樂也。形容枝葉茂密成蔭。翳(yì),遮蓋 指禽鳥在高處低處鳴叫 離開 歡樂這是賓客們跟隨著太守歸去了。這時樹林逐漸陰暗起來,鳥兒到處鳴叫,這是游人離去了鳥兒在歡唱。然而 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但是鳥兒懂得山林的快樂, 卻不懂得游人的快樂,賓客們懂得跟隨太守游山的快樂,而不知太守之 樂其樂 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助詞,不譯 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前樂,以…為樂。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事的人卻不懂得太守是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事的人。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為,是 廬陵郡,就是吉州(今江西吉安)是太守。 太守是誰? 就是廬陵的歐陽修。(二)作者簡介與寫作背景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后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歐陽修是北宋中葉詩文革新運動的倡導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評宋初以來追求靡麗形式的文風,主張文章要“明道”“致用”,著名的古文家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門下。著有《歐陽文忠公文集》。補充:唐宋八大家:韓愈 柳宗元 歐陽修 蘇洵 蘇軾 蘇轍 王安石 曾鞏2、背景:慶歷五年,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在滁州他實行寬減政策,發展生產,使當地人過上了安穩生活。第二年,他自號醉翁,寫下了《醉翁亭記》這篇著名散文。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集》傳世。(三)課堂提問1、縱觀全文作者到底在“樂”些什么?包含哪些方面?明確:一是“山水之樂”,并因“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寄情山水排遣郁悶的歡樂;二是“宴酣之樂”,就地取材“山肴野蔌”,佐酒“非絲非竹”,眾人“起坐喧嘩”,太守“頹然其間”;三是“樂其樂”,自己雖被貶滁州,但經過自己的努力,使滁州百姓安居樂業,縱情山水,作者為他們的安樂而感到快樂,為經過自己的勵精圖治達到政通人和的地步而感到快樂。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是一種“與民同樂”的理想境界。本文中心思想把握兩點:①作者借山水之樂派遣內心的郁悶 ②表現“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但這樂真的是無憂無慮的樂嗎?明確:也不是的。是樂中含悲呀,為何?因為他當時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內心世界很復雜,只好借酒澆愁呀。所以,他樂中也含悲呀2、主題歸納:本文以“樂”字貫穿,描寫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自然風光,表現了作者寄情山水,借山水之樂派遣內心的郁悶 ,表現“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3、賞析其寫作特色。歐陽修為這里的景、人、情而醉,寫出了如此優美的一篇散文。而我們誦讀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濃濃的醉意呢?那么,我們為何而醉?(1)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讀,要用心去體會。思考:這些句子或段落為何能讓我們陶醉?(2)師歸納①描寫形象、精練,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無論繪景還是寫人,都只有寥寥數字,著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動傳神。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②句式靈活,對散結合。有的單句成對,有的雙句成對,有的三句成對,它們工整貼切,形式和諧,節奏明快,易誦易記。加之對散穿插,富有變化,搖曳多姿。③韻律獨特,回環往復。全文共用了21個“也”字和24個“而”,產生別具一格的藝術魅力,使行文顯得瀟灑自如,增強了語調的節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氣氛,也使作者怡然自樂的情致得以盡情的抒發。總之,此文文美、情也美。4、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表現強烈的憂患意識,而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抒發了“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范仲淹的“憂”與歐陽修的“樂”在本質上有什么聯系?請談談你的看法。 答:相同的是:他們都有積極向上的思想境界。《岳陽樓記》中的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理想。《醉翁亭記》中歐陽修抒發了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 不同的是:《岳陽樓記》的作者“不以己悲”,以此規勸友人并勉勵自己,表現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醉翁亭記》的作者含有寄情山水來排遣謫居苦悶的情懷。(四)內容分析與賞析1.結構內容全文共四段,條理清楚,構思極為精巧。第一段寫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分五步突出醉翁亭。首先以“環滁皆山也”五字領起,將滁州的地理環境一筆勾出,點出醉翁亭座落在群山之中。作者縱觀滁州全貌,鳥瞰群山懷抱之景。接著作者將“鏡頭”全景移向局部,先寫“西南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座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諸峰之中,視野集中到最佳處。再寫瑯琊山“蔚然而深秀”,點山“秀”,照應上文的“美”。又寫釀泉,其名字透出了泉與酒的關系,好泉釀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寫醉翁亭,“行六七里,峰回路轉,有亭翼然”,照應上文“蔚然而深秀”,可看出醉翁亭座落在山清水秀的最佳位置上。為下文的活動安排了一個優美獨特的背景。作者接著轉向敘事抒情,用兩個短句自問自答,道出亭的來歷:“作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同時點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愚之酒也”。說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與情直接聯系起來。這段層與層間過渡巧妙,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樂”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句句相銜不著痕跡,給人完整的“山水之樂”印象。第二段,分述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作者先用排偶句“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描繪出山間兩幅對比鮮明的朝暮畫面。接著用“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一句話概括了山間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風光,一季一幅畫面。“朝而往”以下四句是小結,作者直接抒發了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歡樂心情。“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這是上一段總寫“山水之樂”的具體化。這里用對偶句描寫,散句收束,抑揚頓挫,音韻諧美。第三段寫滁人的游樂和太守的宴飲。此段描寫由景物轉移到人事上。先寫滁人之游,描繪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樂圖。游樂場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層政治清明的意味。接著寫太守設宴,眾賓宴飲之樂。宴席豐盛而充滿野趣,眾賓起坐喧嘩,樂不可支。太守樂中酒酣而醉,此醉是為山水之樂而醉,更為能與吏民同樂而醉。體現太守與下屬關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這樣的樂。第四段,寫宴會散、眾人歸的情景。“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之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作者巧妙地用禽鳥之樂襯托游人之樂,又以游人之樂襯托太守之樂。但太守之樂與眾不同,不是眾人所能理解的。作者并沒有袒露胸懷,只含蓄地說:“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與醉翁亭的名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前后呼應,并與“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聯成一條抒情的線索,曲折地表達了作者內心復雜的思想感情。2.藝術特色——動靜對比之美文中先說景物與景物之間的動靜對比。蔚然壯秀的瑯琊山是靜態,潺潺流淌的釀泉水是動態,山色蒼郁悅目,泉聲琮琮動聽,相映成趣。“樹木陰翳,鳴聲上下”,樹木之境對比出百鳥啁啾之動,相得益彰。“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是景物與人物間的動靜對比。“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以眾賓喧嘩之動,對比出太守頹然之靜,生趣盎然。(五)知識總結類 別 解 釋 舉 例實詞 臨 靠近。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寓 寄托。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暝 昏暗。 云歸而巖穴暝芳 香花。 野芳發而幽香漁 捕魚。 臨溪而漁酣 盡情地喝酒。 宴酣之樂觥 酒杯。 觥籌交錯歸 回家。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謂 為,是。 太守謂誰虛詞 其 代詞,它,指滁州城。 其西南諸峰然 ……的樣子。 蔚然而深秀者輒 就。 飲少輒醉至于 連詞,于句首,表示兩段的過渡,提起另事。 至于負者歌于途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詞類活用 山 名詞作狀語,沿著山谷 山行六七里翼然 名詞作狀語,像鳥兒的翅膀張開一樣。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名 命名,取名,名詞用作動詞。 名之者誰號 取名,名詞用作動詞。 自號曰醉翁也樂 (前)以……為樂,意動用法;(后)樂趣,名詞。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歌 歌曲,名詞用作動詞,唱歌。 至于負者歌于途前 在前面,名詞作狀語。 雜然而前陳者宴 設宴,名詞作動詞 太守宴也古今異義 竹 古義:管樂器。今義:竹子。 非絲非竹時 古義:季節。今義:時間。 四時之景不同發 古義:開放。今義:散發。 野芳發而幽香意 古義:情趣。今義:愿望,心愿。 醉翁之意不在酒開 古義:消散。今義:打開。 林霏開頹然 古義:醉醺醺的樣子。今義:頹廢的樣子。 頹然乎其間者一詞多義 而 表并列 蔚然而深秀者表承接 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表遞進 而年又最高表修飾 朝而往,暮而歸表因果 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表轉折 而不知人之樂之 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助詞,的 瀉出于兩峰之間者代詞,指醉翁亭 名之者誰代詞,指代“山水之樂”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歸 回去 太守歸而賓客從聚攏 云歸而巖穴暝回來 暮而歸樂 樂趣 山水之樂歡樂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對……感到快樂【第一個“樂”】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謂 為,是 太守謂誰命名 太守自謂也特殊句式 倒裝句 正常語序應為“于途歌”。狀語后置句 至于負者歌于途省略句、倒裝句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裝句,屬狀語后置句。 醒能述以文者判斷句 “也”表示判斷語氣。 環滁皆山也。“…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省略句 “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詞“于”,應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拓展延伸1.全文的主旨是:與民同樂。“樂”字貫穿全文。2.文章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3.醉翁亭命名的緣由是: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4.解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句子是: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5.寫山間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開。6.寫山間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歸而巖穴暝。7.寫春景的句子是:野芳發而幽香8.寫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陰9.寫秋景的句子是:風霜高潔10.寫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11.第三段寫游瑯琊山的情形,一共寫了四個場面: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12.對聯:歐陽修與百姓同樂,范仲淹以天下為憂。13.表現禽鳥樂的句子是:樹林陰翳,鳴聲上下。14.照應“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15.本文第一段寫景的順序是什么?答:由遠到近。16.“太守自謂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答:制造懸念,引出下文。17.請寫出貫穿全文主線的句子。答: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8.本文的記敘、寫景、抒情是如何相結合的?答:以抒情貫穿于記敘寫景之中。第1段寫亭之概況,第二層寫朝暮圖、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為主線貫穿起來。景中處處有情,真是情景交融。19.本文以色彩鮮明的語言,描繪了四時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答: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20.第二段中哪個句子把山水之樂具體化了?答: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練習(一)閱讀下文,完成題目①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②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③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1.上文選自課文 ,作者是 (朝代)歐陽修。(2分)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3分)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①段寫太守只是因為山里四季景色之美而樂。 B.第②段生動展現滁人游山之樂和太守宴游之樂。C.第③段以禽鳥、游人襯托太守以眾人之樂為樂。 D.全篇充分表現太守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思想。4.初中階段我們還學習過他的另一篇作品《 》。(2分)5.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3分)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引文寫了滁人游山之樂和 ,表現在 。(3分)7.從選文看,“太守醉”的真正原因是________和________(3分)8.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3分)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朝而往,暮而歸”寫出了作者縱情山水,無心朝政的狀態。B.滁州四季變化無窮的山水之景讓作者陶醉其中,感到無限地樂趣。C.選文第二段的內容突顯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D.本文與《小石潭記》都表現了作者被貶后寄情山水的心境。10.選文第②段描寫了“太守宴請”的場景外,還描寫了三個場景: (3分)(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對選文內容理解最恰當的一項:( )(3分)A太守為絲竹之聲美而陶醉。 B表現太守與民同樂的情懷。C太守宴請行者賓客而陶醉。 D太守為游山且宴請而陶醉。【答案】1. ( 2 分)《 醉翁亭記)) ( 1 分)宋(1 分)2.( 3 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時起時坐大聲喧鬧的,是歡悅的眾位賓客。3.(3分)A4.《賣油翁》或《生查子·元夕》(1分) 5.老人小孩來來往往不間斷的場景,是滁州人在出游。(3分)6.太守宴游之樂(1分) 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2分)7.(3分,只答出一個方面得2分)(滁州)美麗的山間景色(或山水之美景色之美)(滁州的)百姓安定富足的生活(與民同樂)10.(3分)陰暗明亮交替變化的,是山中的早晨和傍晚。11.(3分)A12.(1)滁人游玩 (2)眾賓歡樂 (3)太守醉酒13.B(3分)(二)閱讀下面兩段選文,完成第1-4題。(8分)【甲】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乙】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3分)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選項不正確的是( )(3分)選文甲“憂”字反復出現,抒發了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胸懷。選文乙“樂”字貫穿始終,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情懷。選文甲、乙均為作者被貶謫后所作,甲文消沉,乙文豁達。D、選文甲以議論抒情直抒胸臆,選文乙以議論描寫含蓄言志。3.翻譯文中的劃線句(3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文追求“先憂后樂”崇高境界,乙文則表達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情感。乙文“樂”與甲文加點的“樂”字,含義最接近的一句是( )游人去而禽鳥樂 B.禽鳥知山林之樂C.人知從太守游而樂 D.醉能同其樂【答案】1.醉了能同他們(一起)歡樂,醒了能(將這段經歷)用文字記述下來的人,(就是)太守了。2.C(3分)3.(他們)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4.與民同樂 D作業一、閱讀下文,完成第1-3題(9分)①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②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1.下列選項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2分)A. “醉翁”、“六一居士”都是歐陽修的號。B. 《生查子·元夕》、《賣油翁》都是歐陽修的作品。C.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D. 宋朝的歐陽修、蘇洵、曾鞏都位于 “唐宋八大家” 之列。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3分)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3. 選文中游人的“樂”指: ;太守的“樂”指: 。(4分)【答案】1. C(2分)2. 錯雜地擺放在大家面前的(場面),是太守在宴請(賓客)。(3分)(關鍵詞“雜然”1分,“陳”1分,句子通順1分)3. 跟隨太守游山之樂(游山之樂、觀賞自然山水之樂);與民同樂(以百姓之樂而樂)。(4分,每空2分)【解析】1.C“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是“銘”,不是 “記”這一種文體。2.本題考查的是對文言句子的翻譯。我們在翻譯的過程中,只要字字對譯,不丟關鍵字,然后語句通順就可以拿滿分了。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重點詞語,一定要翻譯到位,切忌漏翻關鍵詞語。雜然:眾多而雜亂的樣子。陳:擺放,擺設。是重點詞語。3.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游人之樂”則是滁州的老百姓可以和這樣好的一位太守游山玩水而感覺樂,是“游玩之樂”。而“太守之樂”則是看到自己治下的滁州百姓富足,人民生活安定而樂,這是“與民同樂”,是最高水平的“樂”。二、閱讀下文,完成第1-3題(9分)醉翁亭記(節選)歐陽修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1.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________(2分)A.歐陽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B.歐陽修號“醉翁”“六一居士”。C.本文出自《歐陽文忠公文集》。 D.《賣炭翁》也是歐陽修的作品。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3分)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上述兩段文字主要寫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4分)【答案】(9分)1.(2分) D(白居易的作品)2.(3分)陰暗明亮交替變化的,是山中的早晨和傍晚。 (關鍵詞:晦、明、間、之、朝、暮)3.(4分)山中早晚、四季景色的優美(的美景) (2分) 滁州百姓、太守與賓客們游山的情形 (2分)【解析】1.D.表述錯誤。《賣炭翁》作者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故選D。2.文言文的翻譯一般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方法,具體到某一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晦明:指天氣陰晴明暗;朝暮:早晨和傍晚。點睛:翻譯語句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具體的方法是:首先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然后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做到詞達句順。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掌握。細讀文本,正確翻譯后可知,第一段介紹了山間早晚和四季的美麗景色;第二段介紹了滁州人和太守一起游樂的情景。三、閱讀甲乙兩文,完成1-3題(8分)(甲文)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乙文)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1.甲乙兩文的作者同屬于 (朝代),兩篇文章的內容都與 背景有關。(2分)2.用現代漢語解釋下面句子(3分)微斯人,吾誰與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關于兩篇文章中的“樂”,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 (3分)A.甲文中的“樂”體現出作者崇高博大的理想。B.乙文中的“樂”體現出作者灑脫豁達的情懷。C.甲乙兩文都精心構思寫出了與眾不同的“樂”。D.甲乙兩文的作者最終都實現了“樂”的理想。【答案】(8分)1. 北宋(1分) 作者被貶(貶謫)(1分)2. 沒有這種人,我同誰在一道呢?(關鍵詞:微 歸(各1分,共2分,句子通順1分)3. D(3分)(歐陽修來到滁州以后做到了寄情山水,與民同樂;而范仲淹提出的改革官制、選賢任能、嚴肅法紀、強兵富民等都沒有實現,所以說他并沒有實現“樂”的理想。)【解析】1.文學常識考查。需要牢記課下注釋。2. 文言文翻譯有直譯和意譯兩種方法。一般要求直譯。所謂直譯,就是將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中,譯出原文中用詞造句的特點,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與原文保持一致。翻譯要求字字落實,譯出原文用詞的特點,譯出原文造句的特點。“微”“歸”是此題中的關鍵詞語,一定要解釋準確。點睛: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譯句子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3. 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能力,涉及到文章的基本事件、人物的個性特征、作者的情感態度等。解答此題要采用“題文對照”的方法,即將選項與文本相應區間進行對照,核實。D項有誤,歐陽修來到滁州以后做到了寄情山水,與民同樂;而范仲淹提出的改革官制、選賢任能、嚴肅法紀、強兵富民等都沒有實現,所以說他并沒有實現“樂”的理想。1新課 《醉翁亭記》基礎熱身1.小師有整理錯題的習慣,下面是摘自她記錄本中的詞語,字音字形有錯的一項是( )(2分)A. 應注意漢字中的一字多音現象,例如“拾級而上”中“拾”應該讀作shè。B. 大部分的形聲字可根據聲旁定讀音,例如:濕漉漉(lù)和腈(qīng)綸。C. 應注意區別形近字,例如:“震耳欲聾”不要寫成“振耳欲聾”。D. 要注意成語中的一些易錯字,例如:“川流不息”不要寫成“穿流不息”。2.小梅參加完生地會考后寫下了以下語段,空格處成語使用最恰當的一項是( )(2分)6月20日下午,我校初二學子走進生地中考考場,老師們① 地在考前細心叮囑學生們,學生們臉上綻放出從容、自信的光芒,共同描繪了一幅令人贊嘆的校園圖景。嚴謹認真的老師與積極向上的學生們② ,展現了良好校風、學風,這真是一所③ 的好學校。①自圓其說 ②相輔相成 ③名副其實B. ①自圓其說 ②相得益彰 ③表里如一C. ①語重心長 ②相得益彰 ③名副其實D. ①語重心長 ②相輔相成 ③表里如一3. 小師得知我校馬上迎來10年校慶,他在《自能自律本》的今日收獲中寫了一段文字,其中表述有語病的一句是:( )(2分)①聽說今年馬上迎來我們學校的10周年校慶,我很希望到時參加校慶的文藝演出活動。②為了增強水平,各界校友好像都會邀請來參加節目。③對于馬上升入初三的我而言,能做的很有限啊,關鍵還是在于現在是否能考出好成績。④通過努力學習,自己一定能為校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A. ① B. ② C. ③ D. ④4.小梅平時喜歡訓練自己改寫古詩,下列各句就摘自她改寫的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其中排序最恰當的一項是( )(2分)①在一個寧靜的黃昏,郁悶無處發泄的他孑然登上了幽州臺。②他們得以一展抱負,大顯身手,建立不世奇功,流傳千古英名。③報國無門,兼遭羞辱,被貶軍曹的陳子昂滿腔熱血降到冰點,情緒悲憤到極致。④昔日,燕昭王筑起此臺,其上放置黃金,招得郭隗、樂毅等賢才來奔。⑤他極目望遠,憶古思今,不平之氣在心中醞釀發酵,化作幾行不朽文字噴薄而出。A.①④⑤②③ B.①⑤③④② C.③①④②⑤ D.③④①⑤②5. 小師同學通過二年的學習,對散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想要在班級中進行一場關于“散文”的微分享,他對自己最喜歡的五位作家做出了如下梳理,并有如下論斷和推測,其中不 正確的一項是( )(2分)作家 基本信息 代表作韓愈 字退之,世稱“韓昌黎”,曾經因上《論佛骨表》勸諫而被貶潮州。 《馬說》《師說》柳宗元 字子厚,世稱“柳河東”,曾參與“永貞革新”,失敗后被貶永州。 永州八記:《小石潭記》歐陽修 字永叔,自號醉翁,多次科舉未中,39歲貶至滁州,40歲寫下《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蘇軾 字子瞻,與蘇洵、蘇轍合稱為“三蘇”,曾經多次遭受貶謫,在此期間創作了許多經典代表作。 《記承天寺夜游》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427年),名潛,字元亮,別號五柳先生,曾任縣令,多次罷官。 《桃花源記》A. 蘇軾曾多次被貶,在此期間創作了許多經典作品。據此推斷《記承天寺夜游》與他貶謫經歷相關。B. 在取名和表字上,古人都必須遵循著禮儀,歐陽修字永叔,說明在家中排行老二。C. 柳宗元在“永貞革新”失敗后被貶永州,在此期間創作了情感基調基本一致的“永州八記”。由此可以推斷,《小石潭記》在表達詩人游歷山水時的樂觀豁達的同時,也流露出憂傷之情。D. “說”這一體裁可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結合韓愈的生平經歷,我們可以推測《師說》的散文風格也大致是曲折自如、詞鋒銳利的。6. 古詩文默寫(共6分,每空1分)古典詩文的學習讓我們豐富了很多人生體驗。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祈求廣廈萬間庇護天下人的愿望“(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們感受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讀《賣炭翁》一詩中讀到“(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感受到賣炭老人的矛盾心理,深切體會底層人民生活的困苦艱難;讀《卜算子 詠梅》“(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能體會到陸游借梅花凋落來表達的至死不渝的愛國之心。知識積累人物傳記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四歲而孤,母鄭,親誨之學,家貧,至以荻畫地學書。舉進士,調西京推官。始從尹洙游,為古文,議論當世事,迭相師友,與梅堯臣游,為歌詩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為館閣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貶,在廷多論救,司諫高若訥獨以為當黜。修貽書責之,謂其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若訥上其書,坐貶夷陵令,稍徙乾德令、武成節度判官。【譯文】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四歲時即死了父親,母親鄭氏一直守節未嫁,在家親自教歐陽修讀書學習,因家里貧窮,以至于只能以蘆荻作筆,在地上學習寫字。后來考中了進士,并被任命為西京推官。此時歐陽修開始結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議論時事,二人互為師友,又結交梅堯臣,吟詩作歌,相互唱和,從此以文章名揚天下。以后歐陽修回京返朝,升為館閣校勘。范仲淹因著文指陳時弊而被貶謫,在朝官員大多上章為他解救,只有左司諫高若訥認為應當黜除。對此歐陽修寫信對高若訥進行譴責,說他簡直不知道人間還有羞恥一事。高若訥將歐陽修的信交給皇帝,以致歐陽修被貶出為夷陵縣令,不久又遷任乾德縣令、武成節度判官。新課學習醉翁亭記歐陽修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 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 廬陵歐陽修也。(一)課文與注釋醉翁亭記選自《歐陽修全集》卷三十九(中華書局2001年版)。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自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環 滁 皆 山 也。 其 西南諸 峰, 林壑 尤美。環繞著滁州城。滁(chú)州,在安徽東部 表判斷 它的 各個 山谷望 之 蔚然而深秀 者,瑯琊也。 山行六七里, 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秀麗的,是瑯琊(láng yá)山。蔚然,茂盛的樣子 從釀泉也。 峰回路轉,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山勢回環,路也跟著轉彎。回,曲折、回環 有一座亭子,(亭角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于泉水之上。臨,居高面下。作 亭者誰? 山 之 僧智仙也。 名 之者誰? 太守自謂也。造 的 命名 指亭子 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太守與客來飲 于 此, 飲少 輒 醉, 而 年又最高,故自 號 曰 醉翁也。在 就 而且 取別號 叫做醉翁之 意 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 意趣、情趣 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于心間,寄托在酒上若夫日出而林霏開, 云歸而巖穴暝,樹林里的霧氣散開。霏,彌漫的云氣 云霧聚攏,山谷就顯得昏暗了。巖穴,山洞,這里指山谷。暝(míng),昏暗。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 野芳發而幽香,意思是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化不一 野花開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花佳木秀而繁陰, 風霜高潔, 水落而石出者, 山間之四時也。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濃密的綠蔭。秀,茂盛 指天高氣爽,霜色潔白朝而往, 暮而歸, 四時之景不同, 而樂亦無窮也。//景色 窮盡至于 負者歌 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表示比前面所說進了一步 背著東西的人 在樹下休息 老年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傴僂(yǔ lǚ),彎腰曲背,這里指老人。提攜,牽扶,這里指被牽扶的人,即兒童。往來而不絕者, 滁人游也。 臨 溪而 漁, 溪深而魚肥, 釀 泉為酒,斷 來到 捕魚 釀造,利用發酵作用制造酒泉香而酒 洌, 山肴野蔌, 雜然 而前 陳 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liè),清 野味野菜。蔌(sù),菜蔬 交錯的樣子 陳列,擺開 宴中歡飲的樂趣,不在于音樂。酣,盡興地喝酒。絲,弦樂器。竹,管樂器。射者中, 弈者勝, 觥籌交錯, 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這里指投壺,宴飲時的一種游戲。把箭投向壺中,中多者為勝,負者按照規定的杯數喝酒。(yì)下棋 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觥(gōng),酒杯。籌,酒籌,宴會上行令或游戲時飲酒計數的籌碼。蒼顏 白發, 頹然乎其間者, 太守醉也。 //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蒼老的容顏 醉倒在眾人中間。頹(tuí)然,倒下的樣子 不久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 鳴聲上下, 游人去而禽鳥樂也。形容枝葉茂密成蔭。翳(yì),遮蓋 指禽鳥在高處低處鳴叫 離開 歡樂然而 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 樂其樂 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助詞,不譯 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前樂,以…為樂。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事的人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為,是 廬陵郡,就是吉州(今江西吉安)【全文翻譯】環繞著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方的各個山峰,樹林和山谷特別秀美。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秀麗的,是瑯琊山。在山中行走六七里路,漸漸聽到潺潺的流水聲,從兩座山峰之間奔瀉而下的,就是釀泉。山勢回環,路也跟著轉彎,有一座亭子,(亭角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于泉水之上的,就是醉翁亭。建造亭子的人是誰?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給它命名的是誰?是自稱為“醉翁”的太守。太守和客人來到這里飲酒,稍微喝一點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是(席間)最大,所以給自己取名號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賞山水之中的美景, 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于心間,寄托在酒上。要說那太陽出來,樹林中的霧氣就消散,云霧聚攏,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化不一,是山中的早晨和傍晚。野花開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濃密的綠蔭。天高氣爽,霜色潔白,溪水低落山石顯露的景色,就是山里四季的景色。早晨前往(山里),傍晚歸來, 四季的景致不同,因而樂趣也無窮無盡。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喚,后面的人答應,老老少少的行人,來來往往不間斷的場景,是滁州人出游。來到溪水旁邊捕魚, 溪水深,魚兒肥,用釀泉的水釀酒,泉水香甜,酒色清澄。野味野菜,錯雜地擺在大家面前的場面,是太守在宴請賓客。宴中歡飲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壺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勝了,只見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賓客們有時站立,有時坐下,大聲喧嘩的場景,那是賓客們在盡情歡樂。容顏蒼老,頭發花白,醉醺醺地處在賓客中間的, 那是太守醉了。不久夕陽已掛山頭,人影四處散開,這是賓客們跟隨著太守歸去了。這時樹林逐漸陰暗起來,鳥兒到處鳴叫,這是游人離去了鳥兒在歡唱。 但是鳥兒懂得山林的快樂, 卻不懂得游人的快樂,賓客們懂得跟隨太守游山的快樂,卻不懂得太守是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事的人,是太守。 太守是誰? 就是廬陵的歐陽修。(二)作者簡介與寫作背景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因吉州原屬廬陵郡,以“廬陵歐陽修”自居。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累贈太師、楚國公。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后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歐陽修是北宋中葉詩文革新運動的倡導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評宋初以來追求靡麗形式的文風,主張文章要“明道”“致用”,著名的古文家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門下。著有《歐陽文忠公文集》。2、背景:慶歷五年,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在滁州他實行寬減政策,發展生產,使當地人過上了安穩生活。第二年,他自號醉翁,寫下了《醉翁亭記》這篇著名散文。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集》傳世。(三)課堂提問1、縱觀全文作者到底在“樂”些什么?包含哪些方面?但這樂真的是無憂無慮的樂嗎?2、主題歸納:本文以“樂”字貫穿,描寫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自然風光,表現了作者寄情山水,借山水之樂派遣內心的郁悶 ,表現“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3、賞析其寫作特色。歐陽修為這里的景、人、情而醉,寫出了如此優美的一篇散文。而我們誦讀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濃濃的醉意呢?那么,我們為何而醉?4、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表現強烈的憂患意識,而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抒發了“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范仲淹的“憂”與歐陽修的“樂”在本質上有什么聯系?請談談你的看法。 (四)內容分析與賞析1.結構內容全文共四段,條理清楚,構思極為精巧。第一段寫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分五步突出醉翁亭。首先以“環滁皆山也”五字領起,將滁州的地理環境一筆勾出,點出醉翁亭座落在群山之中。作者縱觀滁州全貌,鳥瞰群山懷抱之景。接著作者將“鏡頭”全景移向局部,先寫“西南諸峰,林壑尤美”,醉翁亭座落在有最美的林壑的西南諸峰之中,視野集中到最佳處。再寫瑯琊山“蔚然而深秀”,點山“秀”,照應上文的“美”。又寫釀泉,其名字透出了泉與酒的關系,好泉釀好酒,好酒叫人醉。“醉翁亭”的名字便暗中透出。然后寫醉翁亭,“行六七里,峰回路轉,有亭翼然”,照應上文“蔚然而深秀”,可看出醉翁亭座落在山清水秀的最佳位置上。為下文的活動安排了一個優美獨特的背景。作者接著轉向敘事抒情,用兩個短句自問自答,道出亭的來歷:“作之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同時點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愚之酒也”。說明“醉翁”二字的深意,把景與情直接聯系起來。這段層與層間過渡巧妙,由山而峰,由峰而泉,由泉而亭,由亭而人,由人而酒,由酒而醉翁,再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出“山水之樂”這一全文的核心命意。句句相銜不著痕跡,給人完整的“山水之樂”印象。第二段,分述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作者先用排偶句“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描繪出山間兩幅對比鮮明的朝暮畫面。接著用“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一句話概括了山間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風光,一季一幅畫面。“朝而往”以下四句是小結,作者直接抒發了自己被美景陶醉的歡樂心情。“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這是上一段總寫“山水之樂”的具體化。這里用對偶句描寫,散句收束,抑揚頓挫,音韻諧美。第三段寫滁人的游樂和太守的宴飲。此段描寫由景物轉移到人事上。先寫滁人之游,描繪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樂圖。游樂場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層政治清明的意味。接著寫太守設宴,眾賓宴飲之樂。宴席豐盛而充滿野趣,眾賓起坐喧嘩,樂不可支。太守樂中酒酣而醉,此醉是為山水之樂而醉,更為能與吏民同樂而醉。體現太守與下屬關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這樣的樂。第四段,寫宴會散、眾人歸的情景。“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之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作者巧妙地用禽鳥之樂襯托游人之樂,又以游人之樂襯托太守之樂。但太守之樂與眾不同,不是眾人所能理解的。作者并沒有袒露胸懷,只含蓄地說:“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與醉翁亭的名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前后呼應,并與“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聯成一條抒情的線索,曲折地表達了作者內心復雜的思想感情。2.藝術特色——動靜對比之美文中先說景物與景物之間的動靜對比。蔚然壯秀的瑯琊山是靜態,潺潺流淌的釀泉水是動態,山色蒼郁悅目,泉聲琮琮動聽,相映成趣。“樹木陰翳,鳴聲上下”,樹木之境對比出百鳥啁啾之動,相得益彰。“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是景物與人物間的動靜對比。“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以眾賓喧嘩之動,對比出太守頹然之靜,生趣盎然。(五)知識總結類 別 解 釋 舉 例實詞 臨 靠近。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寓 寄托。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暝 昏暗。 云歸而巖穴暝芳 香花。 野芳發而幽香漁 捕魚。 臨溪而漁酣 盡情地喝酒。 宴酣之樂觥 酒杯。 觥籌交錯歸 回家。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謂 為,是。 太守謂誰虛詞 其 代詞,它,指滁州城。 其西南諸峰然 ……的樣子。 蔚然而深秀者輒 就。 飲少輒醉至于 連詞,于句首,表示兩段的過渡,提起另事。 至于負者歌于途已而 不久。 已而夕陽在山詞類活用 山 名詞作狀語,沿著山谷 山行六七里翼然 名詞作狀語,像鳥兒的翅膀張開一樣。 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名 命名,取名,名詞用作動詞。 名之者誰號 取名,名詞用作動詞。 自號曰醉翁也樂 (前)以……為樂,意動用法;(后)樂趣,名詞。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歌 歌曲,名詞用作動詞,唱歌。 至于負者歌于途前 在前面,名詞作狀語。 雜然而前陳者宴 設宴,名詞作動詞 太守宴也古今異義 竹 古義:管樂器。今義:竹子。 非絲非竹時 古義:季節。今義:時間。 四時之景不同發 古義:開放。今義:散發。 野芳發而幽香意 古義:情趣。今義:愿望,心愿。 醉翁之意不在酒開 古義:消散。今義:打開。 林霏開頹然 古義:醉醺醺的樣子。今義:頹廢的樣子。 頹然乎其間者一詞多義 而 表并列 蔚然而深秀者表承接 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表遞進 而年又最高表修飾 朝而往,暮而歸表因果 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表轉折 而不知人之樂之 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助詞,的 瀉出于兩峰之間者代詞,指醉翁亭 名之者誰代詞,指代“山水之樂”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歸 回去 太守歸而賓客從聚攏 云歸而巖穴暝回來 暮而歸樂 樂趣 山水之樂歡樂 人知從太守游而樂對……感到快樂【第一個“樂”】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謂 為,是 太守謂誰命名 太守自謂也特殊句式 倒裝句 正常語序應為“于途歌”。狀語后置句 至于負者歌于途省略句、倒裝句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裝句,屬狀語后置句。 醒能述以文者判斷句 “也”表示判斷語氣。 環滁皆山也。“…者,…也”,判斷句式的標志。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省略句 “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詞“于”,應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拓展延伸1.全文的主旨是:與民同樂。“樂”字貫穿全文。2.文章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3.醉翁亭命名的緣由是: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4.解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句子是: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5.寫山間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開。6.寫山間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歸而巖穴暝。7.寫春景的句子是:野芳發而幽香8.寫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陰9.寫秋景的句子是:風霜高潔10.寫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11.第三段寫游瑯琊山的情形,一共寫了四個場面: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12.對聯:歐陽修與百姓同樂,范仲淹以天下為憂。13.表現禽鳥樂的句子是:樹林陰翳,鳴聲上下。14.照應“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15.本文第一段寫景的順序是什么?答:由遠到近。16.“太守自謂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答:制造懸念,引出下文。17.請寫出貫穿全文主線的句子。答: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8.本文的記敘、寫景、抒情是如何相結合的?答:以抒情貫穿于記敘寫景之中。第1段寫亭之概況,第二層寫朝暮圖、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為主線貫穿起來。景中處處有情,真是情景交融。19.本文以色彩鮮明的語言,描繪了四時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答: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20.第二段中哪個句子把山水之樂具體化了?答: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練習(一)閱讀下文,完成題目①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②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③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1.上文選自課文 ,作者是 (朝代)歐陽修。(2分)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3分)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①段寫太守只是因為山里四季景色之美而樂。 B.第②段生動展現滁人游山之樂和太守宴游之樂。C.第③段以禽鳥、游人襯托太守以眾人之樂為樂。 D.全篇充分表現太守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思想。4.初中階段我們還學習過他的另一篇作品《 》。(2分)5.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3分)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引文寫了滁人游山之樂和 ,表現在 。(3分)7.從選文看,“太守醉”的真正原因是________和________(3分)8.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3分)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下列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朝而往,暮而歸”寫出了作者縱情山水,無心朝政的狀態。B.滁州四季變化無窮的山水之景讓作者陶醉其中,感到無限地樂趣。C.選文第二段的內容突顯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D.本文與《小石潭記》都表現了作者被貶后寄情山水的心境。10.選文第②段描寫了“太守宴請”的場景外,還描寫了三個場景: (3分)(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對選文內容理解最恰當的一項:( )(3分)A太守為絲竹之聲美而陶醉。 B表現太守與民同樂的情懷。C太守宴請行者賓客而陶醉。 D太守為游山且宴請而陶醉。(二)閱讀下面兩段選文,完成第1-4題。(8分)【甲】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乙】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3分)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選項不正確的是( )(3分)選文甲“憂”字反復出現,抒發了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胸懷。選文乙“樂”字貫穿始終,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情懷。選文甲、乙均為作者被貶謫后所作,甲文消沉,乙文豁達。D、選文甲以議論抒情直抒胸臆,選文乙以議論描寫含蓄言志。3.翻譯文中的劃線句(3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文追求“先憂后樂”崇高境界,乙文則表達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情感。乙文“樂”與甲文加點的“樂”字,含義最接近的一句是( )游人去而禽鳥樂 B.禽鳥知山林之樂C.人知從太守游而樂 D.醉能同其樂作業一、閱讀下文,完成第1-3題(9分)①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②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1.下列選項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2分)A. “醉翁”、“六一居士”都是歐陽修的號。B. 《生查子·元夕》、《賣油翁》都是歐陽修的作品。C.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來警戒自己或稱述功德。D. 宋朝的歐陽修、蘇洵、曾鞏都位于 “唐宋八大家” 之列。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3分)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3. 選文中游人的“樂”指: ;太守的“樂”指: 。(4分)二、閱讀下文,完成第1-3題(9分)醉翁亭記(節選)歐陽修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1.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________(2分)A.歐陽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B.歐陽修號“醉翁”“六一居士”。C.本文出自《歐陽文忠公文集》。 D.《賣炭翁》也是歐陽修的作品。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3分)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上述兩段文字主要寫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4分)三、閱讀甲乙兩文,完成1-3題(8分)(甲文)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乙文)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1.甲乙兩文的作者同屬于 (朝代),兩篇文章的內容都與 背景有關。(2分)2.用現代漢語解釋下面句子(3分)微斯人,吾誰與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關于兩篇文章中的“樂”,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 (3分)A.甲文中的“樂”體現出作者崇高博大的理想。B.乙文中的“樂”體現出作者灑脫豁達的情懷。C.甲乙兩文都精心構思寫出了與眾不同的“樂”。D.甲乙兩文的作者最終都實現了“樂”的理想。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九上新課-醉翁亭記(學生版).docx 九上新課-醉翁亭記(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