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美術 年級 八年級 上冊 學期 秋季課題 學畫中國畫(二)教科書 書 名:義務教育教科書·美術 出版社:河北美術出版社教學目標學生通過對自然山水的欣賞,理解我國江山錦繡,給山水畫創作創造了條件,而山石是山水畫的重要元素,且因地域差異,造就了山石地貌的不同,也造就了畫家們創造出不同的皴法表現山石的紋理質感。【圖像識讀、文化理解】 學生能夠利用美術術語對山水畫作品進行賞析,表達對作品的思考,感受中國山水畫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感受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培養對山水畫的喜愛之情,增強文化信心,勇擔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再者,能夠針對自己喜愛的山水畫作品進行基本的資料收集、整合,向他人介紹。【審美判斷、文化理解】 學生通過對比欣賞不同的山石,學生能初步掌握用“勾、皴、染、點”等技法表現山石,理解皴法的分類、應用,且皴法是具有生命精神的藝術語言,并完成山石的練習。【審美判斷、文化理解、美術表現】 學生通過欣賞山水畫作品,能夠理解山水畫中的散點透視法和“三遠”構圖法,理解中國山水畫家追求的不僅是空間美學的“遠”,更是人生境界的“遠”,并結合前面所學知識,臨摹或創作一幅山水畫作品。【審美判斷、文化理解、美術表現、創意實踐】教學內容教學重點: 學習刻畫山石的基本技法,掌握“勾、皴、染、點”等技法表現山石,理解皴法的歷史意義。 欣賞山水畫作品,感受中國山水畫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理解山水畫的散點透視法以及“三遠”構圖法。 教學難點: 1. 對山石皴法的理解和應用。2. 完成一幅抒發情感的山水畫作品。教學過程活動一:出示《中國山水》的動態視頻,學生欣賞我國錦繡的江山。 古今畫家留下許多珍貴的山水畫作品。一幅好的山水畫作品,離不開畫家對山石的刻畫,山石是山水畫的重要元素,是畫家形成風格的基礎。 活動二:出示《富春山居圖》、《踏歌圖》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山石地貌,說說感受。 《踏歌圖》的山體陡峭,山石棱角分明,質感堅硬,給人一種蒼勁豪邁感。而《富春山居圖》中雖也有高山,但是它是緩緩的升起又遠遠的延伸而去,山石較為圓潤,看起來溫婉秀麗。 我國疆域遼闊,南北方山體差異大,北方總體山勢陡峭,面貌粗獷,給人蒼勁厚重之感,南方總體山勢平緩,地貌圓潤,給人溫婉細膩之感。《踏歌圖》描繪的是北方的山,《富春山居圖》描繪的是南方的山。 活動三:放大觀察兩幅作品的山石,看看兩位畫家如何表現山石的紋理質感?。 《踏歌圖》中表現山石質感紋理的塊面像被刀劈開似的,而《富春山居圖》中表現山石質感紋理的線條錯落有致。在山水畫當中這種表現山石、樹木肌理的技法被稱為皴法。 皴法是中國畫表現技法之一,是古代畫家在藝術實踐中根據各種山石的不同地質結構以及樹木表皮肌理加以概括而創造出來的。 在中國山水畫中,皴法的出現標志著山水畫真正走向成熟。隨著中國畫不斷的發展,千百年來與皴法已經基本演化成具有生命精神的藝術語言,它不僅有獨立的審美價值,隨著時代的發展,皴法還體現出不同時代的審美特征。那皴法有哪些呢?畫家們根據其形狀給皴法取了各種生動形象的名字。皴法名目繁多,根據皴法的形態大致可以分為: 點皴、線皴和面皴。 皴法需要根據山石結構中陰陽凹凸進行皴擦,使之變得厚重并富有體積感。為了更好地表現出山石的立體結構,前人總結出“石分三面”的要訣,。 活動四:出示山石示范視頻:講解山石勾皴染點的繪畫步驟、斧劈皴的畫法,學生練習。 活動五:欣賞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感受畫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中國的山水畫家們為山川代言,借景抒情,以自然風光為描繪對象,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出表現空間的構圖方法,表現山川樹木的筆墨技法和各種皴法,將自己的人生追求融于筆端,物我交融,使得描寫自然風光的山水畫被賦予了耐人尋味的意境,給人以廣闊的遐想天地。 活動六:《富春山居圖》,為什么可以達到人隨景移,步步可觀的藝術效果嗎? 山水畫的構圖亦稱布局、章法,是山水畫創作中重要的一個環節。中國山水畫多采用散點透視法。 郭熙在其著作《林泉高致》中將“散點透視”分解為山水畫的“三遠”透視法。他在文中詳解為“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即+仰視、+俯視、+平視。 學生欣賞“三遠”法構圖作品。中國山水畫家追求的不僅是空間美學的“遠”,更是人生境界的“遠”。 活動七: 出示臨摹山水畫作品的步驟視頻,學生練習。 課后延伸: 中國山水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民族特色,作為新時代少年,我們肩負著傳承和發展國粹的重任。我們不單單要學會山水畫的技法,更是要汲取山水畫內在的精神營養,升華自己。 課后建議學生多欣賞不同時代的山水畫作品,多觀察美麗的自然山水,嘗試臨摹或寫生山水畫作品,感受筆墨情趣,抒發情感。備注:教學設計應至少含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等三個部分,如有其它內容,可自行補充增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