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道德與法治 年級 九年級 學期 春季課題 第3課 與世界緊相連 第1課時中國擔當教科書 書 名: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上冊)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主題立意說明【主題說明】: 本課以黨的十八大以來,“非凡十年 中國答卷”的大主題為主線, 以“情境體驗→主題思考→深度探究→情感升華”的教學模式,創設“外國紙幣上的中國”、“數說中國”、“圖說中國”“強國有我 獻禮二十大”等情境,并結合習近平總書記金句,深入挖掘學生生活化教學資源,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打造一堂有理想高度、思想深度、人生厚度、情感溫度的“思政課”。 【教學設計與實踐的理論】: 拋錨式教學:學生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互動、交流,憑借學生的主動學習、生成學習,親身體驗從識別目標到提出和達到目標。 【重大突破和亮點】: (1)創設“外國紙幣上的中國建造”等情境,把“外國紙幣”帶到課堂,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帶動“情浸”。 (2)通過采用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非凡十年“中國成績單”為主題,以“數說中國”、“圖說中國”形式把抽象的、凝練的表述變成客觀具體數字和生動形象的實例,善用客觀圖表、數據啟發學生在自主思考中感悟基本概念。 (3)通過身邊同學拍攝的“強國有我 獻禮二十大”微視頻,將學科核心素養與德育有效契合,進行德育滲透,發揮學科育德功能,真正使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教學依據【課程標準】 1.政治認同:了解當今世界發展趨勢,知道我國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認識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 2.責任意識:認識樹立全球觀念的重要性,增強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貢獻的責任感,增強擔當精神和參與能力; 3.道德修養:關心時事,熱愛和平,初步具有國際視野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學情分析】 作為祖國的未來,青少年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在現實生活中,九年級的學生對我國的國情還缺乏較為全面的了解,對中國在促進世界發展等方面作出的努力和貢獻關注不多。部分學生比較關心國家的發展以及我國在國際舞臺上的作為,但存在了解不夠全面、理解不夠深入、觀點不夠客觀等問題;有的學生對于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的緊密聯系缺乏全面的認識,不能理解我國既然而臨諸多發展問題,為什么還要擔當起國際社會發展的責任。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 “強化國家認同”;“認知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意義”。教學內容【教學目標】 通過分析非凡十年中國成績單,知道中國同世界的關系越來越緊密,我國在世界格局中的作用,培養國家認同核心素養。 通過案例分析,認識樹立全球觀念的重要性,增強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貢獻的意識和愿望,從而健全人格、增強責任意識。 【教學重點】: 知道面對當今世界出現的各類問題,中國積極行動,勇擔責任,為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發揮著負責任大國的作用。 【教學難點】: 明白在推動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形成的過程中,中國廣泛參與,承擔國際責任,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展示大國風范。教學思路路徑教學過程導入:“幣”后故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親愛的同學們,快看看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什么禮物?是的,(拿出外國紙幣)是巴基斯卡5盧比紙幣,大家知道為什么外國紙幣上刻著中國建造呢?讓我們去瞧瞧這些紙幣背后有什么故事? 播放《外國紙幣上的中國建造》 提出【驅動性問題】: 思考:面對各國有需求時,中國的態度是怎樣?1.學生猜想今天老師帶來的實物。 2.學生啟發: 面對各國有需求,中國不推諉、不逃避,展現負責任大國形象。【教學意圖】: 帶著實物“巴基斯坦紙幣”進入課堂,激發學生興趣,為新課學習創造良好的條件。 讓學生經歷多樣化的活動方式,體驗和感受學習與生活之間是緊密相連。環節一:“數”說中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過渡】:十年奮進,十年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走過了一段極不尋常的發展歷程。讓我們通過第一份十年成績單來看看,我國參與全球治理,在哪些領域采取了有效行動? 【學習情境一】: 數說中國(國際非凡十年) 數據一:先后參加25項聯合國維和行動,累計派出維和官兵近5萬人次,遍布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數據二:中國人工林面積約為7954.28萬公頃,居全球第一。中國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8.4%。 數據三:中國已向全球34個國家派出37支醫療專家組,向1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超過21億劑疫苗。 【驅動性問題】:以上數據體現中國參與全球治理,在哪些領域采取了有效行動? 【教師點撥】:中國全方位參與全球治理,積極主動承擔相應責任。 過渡: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中國一心一意辦好自己的事情,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為世界作貢獻。 【學習情境二】: 數說中國(國內非凡十年) 展示脫貧攻堅戰,圖表數據 2.【驅動性問題】:脫貧攻堅“成績單”體現我國取得哪些成就? 【教師點撥】: 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中國以自身的發展為世界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學生思考: 以上數據分別體現了哪些領域采取了中國行動?學生能夠直觀從數據中了解非凡十年中國全方位參與全球治理取得的成就,產生內在認知和思考,增強政治認同和民族自信心。 學生回答:略 學生啟發: 全方位參與全球治理的中國行動。 1.學生思考: 以上圖表脫貧攻堅“成績單”體現我國取得哪些成就?學生直觀從數據中了解非凡十年中國在脫貧攻堅中取得的成就,產生內在認知和思考,增強政治認同和民族自信心。 2.學生回答:略 3.學生啟發: 中國以自身發展助力世界發展。【教學意圖】: 把抽象的、凝練的表述變成客觀具體數字和生動形象的實例,善用客觀圖表、數據啟發學生在自主思考中感悟基本概念,促進學生對內涵的理解程度與發展思維水平。堅持灌輸性與啟發性相結合,在啟發性教學中提高學生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能力。環節二:“圖”說中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過渡】: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是合作還是對抗?開放還是封閉?互利共贏還是零和博弈?這一系列“世界之問”是整個世界都在思考的問題。 【學習情境】: 播放習近平總書記在國際舞臺上提出破解世界之問的“中國方案”視頻和圖片展。 2.引導學生思考習近平總書記金句中傳遞的中國智慧。 【驅動型問題】: 1.針對世界發展難題,我國貢獻了哪些“中國方案”? 2.針對世界發展難題,我國貢獻的“中國方案”有什么意義? 【教師點撥】: 從中國角度看:可以積累經驗,提升能力,增長智慧。 從國際角度看:有利于國際經濟秩序朝著公平公正、合作共贏的方向發展,推動國際經濟秩序改革,促進人類社會共同發展。1.學生觀看破解世界之問的“中國方案”視頻和圖片展。 2.學生思考: (1)針對世界發展難題,我國貢獻了哪些“中國方案”? (2)針對世界發展難題,我國貢獻的“中國方案”有什么意義? 3.學生回答:略 4.學生啟發: 廣泛參與國際事務,為全球治理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增長智慧。同時,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教學意圖】: 1.播放習近平總書記在國際舞臺上解決世界之問的提出“中國方案”視頻,引導學生思考習近平總書記金句中傳遞的中國智慧。 2.由深到淺,循序漸進,播放“中國方案”圖片展,引導學生明白中國廣泛參與國際事務,為全球治理提出中國方案。不僅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而且也在增長中國智慧。環節三:“訴”說中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過渡】: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提到:青年強,則國家強。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 我們的同學們在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向黨和國家致敬。 【創設情境】: 播放《強國有我 獻禮二十大 》視頻 【驅動性問題】:思考:你應如何努力在世界舞臺上交上一份滿意答卷? 【教師點撥】:①關注世界的發展,關注人類的命運,又要心系祖國。 ②學習外國的先進文化,積極宣傳中華民族優秀文化。 ③培育開放包容的心態,尊重外國友人語言、風俗習慣、宗教信仰。 ④學會用和平的方式解決矛盾,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教師總結】:借用習總書記一段話送給大家: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學生汲取二十大中習近平總書記金句力量 2.觀看身邊同學《強國有我 獻禮二十大》的視頻。 2.學生結合日常學習生活思考:我們應如何努力在世界舞臺上交上一份滿意答卷?【教學意圖】: 1.播放同學拍的《強國有我 獻禮二十大》微視頻,生動形象地把抽象知識具體化,加強學生理解。 2.最后通過習總書記在建黨100年的話語引導學生汲取榜樣力量,追求止于至善美好境界。教學板書教學反思(1)堅持了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一 本節課主要圍繞:一條主線--“非凡十年 中國成績單”;三個說法--“數說中國” “ 圖說中國” “訴說中國”,最后,以習總書記在建黨100年的話語總結本節課,引導學生成為“有志氣”、“有底氣”、“有骨氣”的接班人,厚重黨史教育情懷。把學生帶入真實的情境中,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突出了思想性,在價值觀培育上做得比較充足,體現道法立德樹人功能。 (2)堅持了建設性與批判性相統一 在進行設計時,既保留教材合作與探究的學習資源,又結合“黨的二十大”、外交部華春瑩的朋友圈“外國紙幣上的中國”,融進了最新的時政教學素材,對教學進行合理建構,使教學達到守正創新。 (3)堅持灌輸性與啟發性相統一 本節課采用“一例到底”“情境體驗式”的教學方法,注重啟發式教育,引導學生從情境和素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在不斷啟發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如講到如何在世界舞臺上交上滿意答卷行動落地的時候,筆者采用學生拍視頻的方式,給出《強國有我》的具體做法,從而引導學生在國際舞臺上交上滿意答卷我們可以人人而為,時時而為。 本節課還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課件制作如果能更突顯科技感,會讓情境更真實,教學效果也會大大增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