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學案【學習目標】1.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2.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文學藝術、科技領域的新成就【學習重難點】重點:1.儒、道、佛三教的發展歷程2.文學藝術的基本情況3.三國至隋唐時期科學技術難點:1.儒、道、佛三教的發展歷程2.三國至隋唐的中外文化交流【預習新知】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1.儒學(1)漢代: 時期, 地位確立后,在統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現繁盛之勢。(2)魏晉南北朝:開始吸收 和 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3)隋朝:儒學家提出儒、佛、道“ ”,主張以僵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4)唐代:儒學復興運動①原因: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 和 的挑戰。②時間:唐朝中期。③內容:用儒家的 和 來反對佛教的觀點,鞏固儒學主流思想的統治地位。2.道教(1)興起:東漢末,是 本土宗教。(2)發展①魏晉南北朝:在民間廣為傳播,主張“ ”和“ ”。②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為祖先, 最受尊崇。3.佛教在西漢末年傳入中國。(1)傳入:漢代傳入。(2)發展①魏晉南北朝時期:吸收佛、道的思想,漸趨中國本土化。②武則天時期:在社會上有很大發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禪宗修行比較簡便,易于傳播對后世影響最大。(3)曲折:反佛斗爭①原因:佛教盛行,廣修寺廟,影響到政府的財政收入。②概況:南朝的范縝是反佛最杰出的代表;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統治者幾度滅佛。③結果:佛教文化遭受損失,但并未從根本上遏制佛教的發展。文學藝術1.文學(1)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有了很大發展,從東漢末年開始,先后出現了以 父子為代表的 、東晉陶淵明的 、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等風格各異的文學形式。(2)唐朝是中國文學發展的又一個高峰。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代。李白、杜甫的詩作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水平,他們分別被譽為“ ”和“ ”。2.書法①書法在東漢末年成為一種藝術。②魏晉南北朝時期: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等各種書體均已完備。東晉大書法家 博采眾長,諸體兼精,世稱“ ”。③隋唐時期:融匯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創出新風格。 氣勢雄渾的顏體和 骨力遒勁的柳體最為有名。3.繪畫①東晉開始出現知名的專職畫家,以 為代表,其繪畫“以形寫神”,代表作有《 》、《 》。②隋唐的畫壇,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宗教畫生活氣息濃厚,人物畫注重表現人的形態,山水、花鳥也成為繪畫主題。唐朝的吳道子被尊為“ ”。4.雕塑魏晉至隋唐時期,因佛教廣泛傳播而修造的石窟寺很多。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等,都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科技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后七位北朝:賈思勰著述的《________》,是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西晉:____《禹貢地域圖》,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唐朝:①已經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書籍②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 長度的創始人 ③孫思邈《 》 ④唐高宗時編修的《 》,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⑤唐中期:記載了火藥的配方⑥唐末:火藥開始用于戰爭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交流——中印之間(1)從東漢到北朝,陸續有中亞、天竺的高僧來華,將大批佛經翻譯成漢文。(2)中國名僧西行取經。東晉的 從長安出發,經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唐朝的高僧 前往天竺取經,成為公認的佛學大師。(3)伴隨佛教東傳而來的異域文化,對中國產生了深遠影響。2.佛教交流——中日、中朝(1)唐朝高僧 六次東渡,歷經艱險最終到達日本,傳授佛法。對日本等周邊國家的佛教發展有著重要貢獻。(2)日本、新羅等國常常派學問僧來長安求法,日本的 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3.其他文化交流(政治、經濟、文化交流)(1)唐都城 聚集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使節、商人、僑民,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2) 、 向唐朝派遣了許多使節和留學生,兩國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響。(3)唐朝后期,不少西亞商人在 、 等港口城市定居。對外交通:【鞏固訓練】1.前秦君主苻堅在位時“廣修學官,召郡國學生通一經以上充之,公卿以下子孫并遣受業。”他還經常親臨太學,考評學生經義優劣。這些措施體現了( )A.民族之間的隔閡消失 B.儒學開始確立正統地位C.選官方式的重大變革 D.國家治理模式有所改善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孝道”思想的核心是( )A.尊敬父母 B.奉獻社會 C.崇尚法律 D.自我修養3.唐高祖以老子出函谷關的傳說為基礎,認為老子乃隴西李氏先祖,要求全國各地大修老子廟并親自主持拜祭老子的典禮。唐太宗也曾以政令、詔書等形式提高道教的地位。由此可知,唐初( )A.道教成為唐朝的“國教” B.傳統主流思想受到沖擊C.朝廷依靠黃老之學治國 D.儒學、佛教被官方壓制4.東晉士族官宦中的富裕信徒,常給予佛寺常年供養。東晉尚書令何充好佛,在他修營的佛寺里,“供給沙門以百數,靡費巨億而不吝”,對貧苦的親友卻無所施遺。這一現象反映出東晉時期( )A.社會階級呈現固化趨勢 B.傳統價值觀念遭遇沖擊C.寺院經濟威脅國家統治 D.宗教事務由尚書省負責5.唐憲宗從法門寺迎佛骨入皇宮供奉,后又下令長安各寺廟輪流供奉,“王公士民瞻奉舍施,惟恐弗及”。韓愈識為“惟恐后時,老少奔波,棄其業次”,故上《諫迎佛骨表》旗幟鮮明地表達反佛立場。韓愈的上表( )A.體現了士大夫的社會責任感 B.深受了程朱理學思想的影響C.折射了三教并立的基本格局 D.印證了儒學統治地位的動搖6.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思想異常活躍,道教與佛教發展、魏晉玄學興盛、儒學在危機中前行,這一現象反映了該時期( )A.中外思想文化交流較頻繁 B.儒學危機不利于國家統一C.佛教盛行適應了現實需要 D.思想發展呈現出多元特征7.魏晉時期,佛教徒強調修道成佛以求“父母兄弟皆得度世”是為孝道;唐中期,僧人宗密提出“儒釋皆宗之,其唯孝道矣”;北宋禪師契嵩要求弟子恪守“五戒”,等同于儒家“五常修,則棄其身,辱其親,不亦不孝乎?”這反映出( )A.僧人承擔起主要教化職能 B.傳統倫理價值的認同擴展C.儒學官方哲學地位的確立 D.儒佛的核心思想漸趨一致8.隋唐時期,文才、辯才類的婦女事跡在正史中基本絕跡,而在“禮教”“貞節”“孝義”三大類上,人數、事跡相較于前代都有增加。這表明,隋唐時期( )A.婦女階層文化素質下降 B.理學觀念被普遍接受C.政府更加注重倫理教化 D.史學評價失去客觀性9.唐高祖李淵定道教為國教,宣布道教第一。武則天支持佛教,親自參與組織《華嚴經》的翻譯工作。唐武宗受韓愈“儒家道統”觀念影響,發動了規??涨暗臏绶疬\動,強令僧尼還俗,沒收寺院所擁有的膏腴田地。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唐代( )A.儒家思想失去正統地位 B.宗教興亡取決于皇帝喜好C.統治者維護統治的本質 D.社會發展影響了主流思想10.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主張貴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國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漸趨本土化。儒學開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這些現象反映了該時期( )A.佛教盛行適應了現實需要 B.儒佛道的“三教合歸儒”C.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的盛況 D.思想活躍呈現多元特征參考答案1.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北朝時期(中國)。據材料可知,前秦君主苻堅廣修學官,親臨太學,考評學生經義優劣體現了對儒學的重視,有利于完善國家治理模式D項正確;隔閡消失,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儒學開始確立正統地位,是在西漢時期,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選官方式的變化信息,排除C項。故選D項。2.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結合所學內容可知,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觀念之一,孝敬和關愛,即尊敬和孝順父母,屬于“孝道”的思想核心,A項正確;奉獻社會是一種值得提倡的美德,但它并非孝道思想的核心,特別是與子女與父母之間的關系無關,排除B項;崇尚法律是現代社會法治觀念的重要體現,但它與孝道思想的核心并不直接相關,排除C項;自我修養是個人成長和提升的重要方面,但它同樣不是孝道思想的核心,排除D項。故選A項。3.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結論是:自西漢武帝時起儒家思想成為了主流思想,但是到了唐朝道教和佛教的地位提高,儒家思想也就是傳統的主流思想受到了沖擊,B項正確;材料并未提到道教成為唐朝的“國教”,排除A項;材料只是提到了道教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但是并沒有提到朝廷依靠黃老之學治國,排除C項;材料只是提到了唐朝統治者對道家的重視,卻并沒有提到對儒學、佛教的壓制,排除D項。故選B項。4.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晉(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東晉時期,士族官宦耗費巨資供養佛寺,卻不愿接濟貧苦好友,說明當時佛教興起,沖擊了儒家傳統的價值觀念,B項正確。東晉時期九品中正制促進士族階級的固化,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A項;材料只提到東晉官宦個人供養寺院,并未涉及寺院占領的土地,無法說明威脅國家統治,排除C項;材料只提到東晉尚書省何充好佛,這屬于其個人行為,并不能說明宗教事務由尚書省負責,排除D項。故選B項。5.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上《諫迎佛骨表》旗幟鮮明地表達反佛立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韓愈不顧皇帝大力推崇佛教,上疏反佛,體現了士大夫的社會責任感,A項正確;程朱理學出現于宋朝,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道教,不能得出三教并立,排除C項;儒學統治地位受到挑戰,但未動搖,排除D項。故選A項。6.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思想異常活躍呈現多元特征,D項正確;材料未體現中外思想文化的交流情況,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儒學危機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佛教盛行的影響,排除C項。故選:D。7.答案:B解析:8.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隋唐時期,正史中“禮教”“貞節”“孝義”三大類的婦女人數和事跡有所增加,這表明隋唐時期政府有意加強對婦女的倫理道德教化,故選C項。文才、辯才類的婦女事跡在正史中基本絕跡,并不意味著婦女文化素質下降,排除A項。理學觀念產生于宋朝時期,排除B項。記載內容的變化并不能說明史學評價失去客觀性,排除D項。9.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唐朝不同時期所重視的思想有一定差異,不僅包括儒家、道教,還有佛教,體現出每個時期為了維護統治所用政治思想的多元化,C項正確;儒學仍舊是正統,排除A項;“宗教興亡取決于皇帝喜好”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當時主導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排除D項。故選C項。10.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為: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佛教、儒學之間的借鑒及發展,反映了當時思想活躍,呈現多元特征,D項正確。A項僅涉及佛教,且不能體現材料主旨信息,錯誤。隋朝時期儒學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歸儒”,與材料時間不符,B項錯誤。材料未涉及中外交流的盛況,C項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