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 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學案【學習目標】1、結合秦的統一,能夠正確認識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樹立正確的唯物史觀。2、掌握時間發展脈絡,結合秦朝疆域圖,形成正確的時空觀念。3、能夠結合秦統一的相關史料,學會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4、學會從歷史表象中發現問題,對秦統一的原因、意義及秦朝滅亡的原因作出正確的分析、解釋。5、結合秦朝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的歷史,認識秦帝國的建立是當時世界大國,形成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正確的國家觀。【學習重難點】重點:秦王朝的建立及加強中央集權的的措施。難點: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的意義。【預習新知】秦的統一1.背景(1)人民渴望: 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安定統一。(2)經濟要求:各地域經濟的發展,要求打破 所帶來的阻礙。(3)物質基礎:秦地理位置優越,物質基礎雄厚。(4)政策優勢:數代秦王勵精圖治,廣納賢才, 較為清明。(5)商鞅變法:尊奉 ,獎勵耕戰,國家日益強盛。2.統一(1)滅六國: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國采取 的策略,滅六國,建立起第一個統一王朝。(2)征南方:秦朝征服南方 ,加強對西南夷的控制。(3)擊匈奴:在北方秦朝擊退 的進攻,修筑 。3.鞏固(1)中央集權的措施:①皇權獨尊:確立 ,皇帝 ,皇權至上。②中央機構:設立 ,丞相、太尉、 為主要輔佐大臣。③地方機構:將 推廣到全國,設立郡、縣兩級行政機構,主要官員由中央任免和考核。(2)經濟和文化上的統一措施:統一車軌、 、貨幣、 和 。(3)加強對基層的控制:①縣下設鄉、里和亭,負責管理民眾和 。②編制 ,遷徙六國 到關中、巴蜀等地。③整頓 。4.意義(1)中國版圖:建立起疆域遼闊的國家。(2)國家統一:統一 國家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和客觀需求。(3)民族交融:統一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推動了統一 國家的發展。秦朝的暴政二、秦朝的暴政1.表現(1)窮奢極欲,大興 ,百姓徭役繁重,不堪重負。(2)秦朝刑法嚴苛,社會階級矛盾嚴重激化。(3)“ ”,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十分惡劣的影響。(4)秦二世繼位后,密織刑網,加重人民負擔。2.影響: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尖銳化都達到極點,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終于爆發。秦末農民起義與秦的速亡1.農民起義:公元前209年, 、吳廣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建立 政權。2.秦朝的滅亡:項羽、 等領導的反秦勢力日益壯大,公元前 年,劉邦的軍隊進入 ,秦朝滅亡。3.楚漢戰爭:劉邦擊敗項羽。(1)劉邦:“ ”,廢秦苛法,善于用人,聽取諫言,指揮得當。(2)項羽:剛愎自用,不善用人,賞罰不明,燒殺擄掠,分封失當,缺乏穩固的根據地。【鞏固訓練】1.柳宗元在《封建論》中說:“秦之失在于政,不在于制。”這表明他認為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 )A.戰亂頻繁 B.徭役沉重 C.刑罰殘酷 D.統治者的暴政2.秦統一六國后,“(六國)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此外,六國富豪被遷至京城咸陽,一部分遷到巴蜀、南陽、三川和趙地。秦始皇采取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鞏固分封制 B.增強地方權力 C.加強中央集權 D.打破世襲特權3.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遷移民至“桂林、象郡、南海”,“取高闕、陽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謫,實之初縣”,三十四年(前213年)“適治獄吏不直者,筑長城及南越地”。這些移民活動意在( )A.鞏固大一統的局面 B.改善邊疆的民族關系C.在全國推廣郡縣制 D.擴大國家賦稅的來源4.我國幅員遼闊,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從未間斷,形成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這得益于( )A.秦朝統一車軌 B.秦朝統一文字C.秦朝統一貨幣 D.秦朝統一度量衡5.下圖所示是現珍藏于甘肅省博物館的國家一級文物——甘肅秦安出土的秦銅權(銅權上的文字為秦始皇二十六年統一度量衡的詔書和秦二世元年的詔書),此類文物不僅出土于甘肅,還在陜西、山東等多地被發掘出土。這一現象反映出秦朝( )兩詔銅權銅詔鐵權A.中央集權得到了加強 B.商鞅變法影響深遠C.經濟發展的區域特征 D.積極推動國家統一6.秦朝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買賣土地,并規定農民必須向政府通名備案立戶,其土地的所有權才會被認可并給予保護。政府設立的土官每年都會對土地的“阡陌”進行更新,對私自侵占他人土地的人進行懲罰,同時按土地面積向所有者征稅。這表明當時( )A.小農經濟發展受阻 B.國家治理能力得到提升C.重農抑商觀念強化 D.土地所有權變更較頻繁7.下列內容由秦朝開創的有( )①皇帝制度②三公九卿制③圓形方孔錢④修筑長城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8.為了保衛邊境地區不受草原游牧民族的侵擾,秦始皇命人建造了萬里長城這一浩大工程,國家強征了眾多勞工將原北方諸侯國所建的長城連接為一個統一的防御體系,意義重大。秦長城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的主要因素是( )A.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B.相對穩定的國內環境C.思想文化統一的需要 D.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9.《云夢縣睡虎地秦簡》內容十分豐富,其中在保存糧食方面的律令規定:倉房門扇不緊密,谷物能從里面漏出,成例均應罰繳一副鎧甲;倉庫出現老鼠洞,要按照鼠洞的數目進行懲罰,如有鼠洞三個以上應罰一盾。這表明秦律( )A.條文過于細致繁復 B.為后世糧食儲備安全提供經驗C.加強君主專制統治 D.過于嚴苛最終導致了政權滅亡10.據考證,秦王朝設置的36郡,大致有三種情況:因襲戰國時期各國故郡17個,征服六國新舊國都改置的郡9個,重要地區或交通要道新置郡10個,據此推斷秦朝地方管理機構的設置( )A.體現了傳承與創新的結合 B.實現了各地均衡分布C.凸顯了秦國故地優先原則 D.突破了傳統管理模式參考答案1.答案:D解析:根據“秦之失在于政”可得出他認為秦朝滅亡主要是由于統治者的暴政,而不是制度方面的原因,故D項正確;A項不符合秦朝的特征,排除A;BC項屬于暴政的體現,排除。2.答案:C解析:“(六國)王子皇孫,輦來于秦”“被遷至京城咸陽”說明“秦朝加強對所統治地區的管理”,體現的是針對地方的管理,即加強中央集權,故C項正確;秦朝廢除分封制,故A項錯誤;B項與材料主旨相反;D屬于官僚制度的意義。3.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中的“桂林、象郡、南海”可知,這是往南越地區移民,“逐戎人,徙謫,實之初縣”可知,這是往北方戎人居住區移民,屬于邊疆地區等,“筑長城及南越地”可知也是發生在邊疆地區,聯系秦南征嶺南,北擊匈奴等知識,可知這是為了穩定新統治區,鞏固國家的統一,A項正確;改善民族關系不是目的,而是影響,排除B項;在實行南征嶺南,北擊匈奴前,秦已經在六國區域推行郡縣制了,排除C項;擴大賦稅來源不是主要目的,上述地區并非主要農耕區,排除D項。故選A項。4.答案:B解析:根據“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方言,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從未間斷,形成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可以看出這與語言文字有關,結合所學秦朝統一了文字,使中華民族有了統一的文字,故B正確;ACD項與語言文字無關,排除。5.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在甘肅、陜西和山東等地都出土了秦國統一后的度量衡,這表明秦朝統一度量衡的政策得到了貫徹,也表明秦朝中央集權得到了加強,A項正確;材料沒有商鞅變法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未出現經濟發展的區域特征信息,排除C項;當時秦朝已完成國家統一,排除D項。故選A項。6.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規定農民必須向政府通名備案立戶,其土地的所有權才會被認可并給予保護”“政府設立的土官每年都會對土地的‘阡陌’進行更新,對私自侵占他人土地的人進行懲罰,同時按土地面積向所有者征稅”和所學知識可知,秦朝的土地制度促進了當時農業的發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國家治理能力得到提升,B項正確;秦朝的土地制度促進了當時農業的發展,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抑商信息,排除C項:對私自侵占他人土地的人進行懲罰,體現政府一定程度抑制土地兼并,故不會出現土地所有權變更較頻繁的現象,排除D項。故選B項。7.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由秦朝開創的”并結合所學可知,秦朝開創的制度有①皇帝制度、②三公九卿制,A項正確;③圓形方孔錢、④修筑長城在秦朝以前就有了,不屬于秦朝開創的,錯誤,排除含有③或者④的組合B、C、D三項。故選A項。8.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能夠有效地組織全國的人力、物力進行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因此A項正確;相對穩定的國內環境、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是秦長城能夠在短時間內完成的其他影響因素,而非主要原因,排除B、D項;秦長城的快速完成與思想文化統一的需要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故選:A。9.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秦律在保存糧食方面的律令規定有利于糧食保存,為后世糧食儲備安全提供經驗,B項正確;材料表明秦律條文細致,對于糧食保存是必要的,并不繁瑣,排除A項;材料是關于保存糧食的,不能加強君主專制統治,排除C項;保存糧食方面的律令不能表明秦律導致政權滅亡,排除D項。故選B項。10.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因襲戰國時期各國故郡17個,征服六國新舊國都改置的郡9個,重要地區或交通要道新置郡10個”可知,秦王朝的36郡既有因襲各國故郡,也有改置和新置郡,體現了傳承與創新的結合,A項正確;“各地均衡分布”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秦國故地優先原則,排除C項;郡縣制發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因此秦朝地方管理機構的設置沒有突破傳統管理模式,排除D項。故選A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