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寧波七中教育集團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社會法治期末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寧波七中教育集團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社會法治期末試卷

資源簡介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寧波七中教育集團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社會法治期末試卷
1.(2024七下·鄞州期末)小明在學習了人文地理第三單元《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后畫了一幅簡單的世界地圖。據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①山區人民因地制宜,在低海拔地區發展畜牧業
B.②平原為世界著名的農業區,主要農作物是水稻
C.③大洲西臨大西洋,東瀕太平洋,土著居民為黑人
D.④平原高溫多雨,水網密布,是世界水稻的主產區
【答案】D
【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
【解析】【解答】④位于亞洲南部,該地平原高溫多雨,水網密布,是世界水稻的主產區,故D正確。
山區一般在高海拔地區發展畜牧業,故A錯誤;
②位于美國南部附近,由于當地人不以稻米為主食,當地農業區主要農作物不是水稻,B錯誤;
③大洲為非洲,東臨印度洋,C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此題考查不同區域地理特色的知識,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把握不同區域地理特點,對圖中不同地形條件進行判斷。
2.(2024七下·鄞州期末)無論在怎樣的生活的環境下,人們都能找到與之相適應的生產生活方式。以下世界典型區域與人們生產生活相對應正確的是(  )
A.“水上都市”威尼斯——熱鬧的魚市,著名的料理,快樂的男孩節
B.安第斯山區——居民開辟梯田種玉米,放牧羊駝和駱馬
C.“沙漠綠洲”以色列——豐富的水資源,先進的節水技術,發達的農業
D.非洲熱帶草原——“羊比人多”,機械化程度高,牧場規模大
【答案】B
【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
【解析】【分析】A、男孩節是日本的節日,日本人在這一天會懸掛鯉魚旗、擺菖蒲、吃柏餅、擺放五月人形等,表達對孩子的祝愿和期待,A錯誤;
B、秘魯人在安第斯山區海拔更低的地區種植玉米,海拔更高的地方放牧羊駝,B正確;
C、以色列位于中東地區,降水少,水資源缺乏,C錯誤;
D、非洲熱帶草原地區的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落后,機械化程度低,D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在安第斯山區海拔較低的山谷和山坡處,印第安人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在山區高海拔處,氣候極為寒冷,形成廣闊的干寒草原地帶,印第安人在此放牧羊駝和駱馬。 畜牧業的影響:羊駝和駱馬的奶、肉和皮革為人們提供了衣食來源;羊駝毛出口是秘魯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駱馬在崎嶇的高山峻嶺間行走自如,體小但耐饑耐渴,是當地居民的主要運輸工具。
3.(2024七下·鄞州期末)2022年2月在北京市和張家口市聯合舉行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該屆冬奧會舉行期間各區域景象的描述,正確的是(  )
A.水上古城威尼斯開始進入漫長雨季
B.豐饒的湄公河平原忙著收割水稻
C.莫斯科冰雪消融,結束漫長冬季
D.傳統的馬賽人已逐著水草南遷放牧
【答案】D
【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
【解析】【分析】A、威尼斯屬于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沒有雨季這一說法,A錯誤;
B、湄公河流域為季風氣候,2月份是旱季,此時沒有種植水稻,B錯誤;
C、2月份莫斯科的氣溫比較低,冰雪沒有融化,C錯誤;
D、2月份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的降水更多,因此馬賽人向南遷徙,D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馬賽人以放牧為生,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南半球)5——10月份,南方旱季來臨,而北方正值雨季,向北遷徙;11月——次年4月,北方旱季來臨,南方正值雨季,開始向南遷徙。
4.(2024七下·鄞州期末)某學習小組在預習“現代化的牧場”時,收集到澳大利亞的相關材料。其中正確的是(  )
①南回歸線橫穿,氣候干熱,草原面積廣
②四面環海,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逐漸減少
③中部大盆地地下水含鹽高,有利于發展種植業
④畜牧業發達,是世界上綿羊數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C
【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
【解析】【分析】①澳大利亞中部被南回歸線穿過,氣候干熱,草原面積廣,①正確;
②澳大利亞的降水從東南沿海向中西部遞減,②錯誤;
③澳大利亞中部大盆地的地下水含鹽量高,利于發展畜牧業,③錯誤;
④澳大利亞畜牧業發達,是世界上綿羊數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④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澳大利亞位于南半球的大洋洲,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是世界上唯一占據整個大陸的國家,南回歸線從中部橫穿,氣候類型以熱帶、亞熱帶為主,氣候比較干熱,近三分之二土地屬于干旱地。因此,天然草場占國土總面積的一半左右。 澳大利亞地形的總體特征:西部高原,中部平原,東部山地,地勢總體上較平坦。 澳大利亞降水量的總體特征:降水量從北、東、南三面向內陸和西部沿海減少,呈向西開口的半環狀分布。 澳大利亞的牧業集中分布在中部和西部的草原上,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放養綿羊數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美利奴羊),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里的國家”、“古生物博物館”)
5.(2024七下·鄞州期末)飲食以大米為主,喜歡制作米粥、米酒、年糕……寧波有著稻作文化深深的印記。下列地區文化中也有著類似印記的是(  )
A.東南亞地區的湄公河平原 B.美國的中部大平原
C.歐洲腹地阿爾卑斯 D.灌溉農業發達的以色列
【答案】A
【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
【解析】【分析】A、湄公河平原水熱條件優越,是重要的稻米產地,A正確;
B、美國中部大平原主要種植的是玉米和小麥,B錯誤;
C、阿爾卑斯山海拔高,不適合發展種植業,C錯誤;
D、以色列主要種植蔬菜和水果,D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湄公河平原地跨泰國、越南、老撾和柬埔寨等國家,地處熱帶,高溫多雨,水網密布,土壤深厚、肥沃,水稻是這里的主要農作物。由于該地人口稠密,水稻生產對人力需求大,其生產的特點是精耕細作,主要依靠人力。
6.(2024七下·鄞州期末)因地制宜,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人類追求的目標之一。下列區域的生產、生活方式中體現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與這一目標較為吻合的有(  )
①馬賽人將草原視為家園,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②依靠大力生產和銷售石油致富的波斯灣沿岸各國
③利用阿爾卑斯山發展旅游業又限制旅游業發展的瑞士
④“耕海牧魚”,改捕為養,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的日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
【解析】【分析】馬賽人將草原視為家園,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利用阿爾卑斯山發展旅游業又限制旅游業發展的瑞士;“耕海牧魚”,改捕為養,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的日本,這些都體現因地制宜發展生產,①③④正確;石油資源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大力生產和銷售石油總有一天會枯竭的,②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垂直的生計等告訴我們要順應自然環境,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要與自然和諧相處。
7.(2024七下·鄞州期末)“家住平原”“草原人家”“與山為鄰”“傍水而居”等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場景。它們給我們生產和生活的啟示有(  )
①要因地制宜
②區域環境是優劣分明的
③要積極利用自然條件
④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
【解析】【分析】“家住平原”“草原人家”“與山為鄰”“傍水而居”等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場景,它們給我們生產和生活的啟示有因地制宜發展生產,區域環境雖有不同,但是沒有優劣之分,要積極利用自然條件發展生產,更要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①③④正確,②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因地制宜告訴我們要根據不同環境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妥善辦法。
8.(2024七下·鄞州期末)下圖是我國古代某著名工程示意圖,該工程在2014年卡塔爾首都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下列對此描述最為合理的是(  )
A.推動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 B.促進南北方經濟文化交流
C.表明對外交往進一步加強 D.起到了保衛疆土的作用
【答案】B
【知識點】中國古代對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
【解析】【分析】A、該工程從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為京杭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沒有關系,A錯誤;
B、京杭大運河促進了南方和北方的經濟文化交流,B正確;
C、該運河的修建和對外交往沒有關系,C錯誤;
D、京杭大運河和保衛疆土沒有關系,D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京杭大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9.(2024七下·鄞州期末)歷史史實是指客觀發生的歷史事實,歷史觀點是對歷史史實的認識。以下選項屬于歷史觀點的是(  )
A.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國號為“貞觀”
B.唐玄宗冊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
C.玄奘西行,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貢獻
D.安祿山和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
【答案】C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中國古代對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
【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屬于歷史觀點的”,結合所學分析:A:“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國號為‘貞觀’”描述了李世民登基的客觀事實,屬于歷史史實,排除A項。
B:“唐玄宗冊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反映了唐玄宗冊封建懷仁可汗的客觀事實,屬于歷史史實,排除B項。
C:“玄奘西行,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貢獻”是對玄奘西行的客觀認識,屬于歷史觀點,故選C項。
D:“安祿山和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敘述了安史之亂的客觀事實,屬于歷史史實,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歷史史實與歷史觀點,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史學理論的要關知識。
10.(2024七下·鄞州期末)歌謠是反映歷史事件的重要載體之一。下面有關宋朝初年強化中央集權的歌謠中,錯誤的是(  )
A.武官州縣任長官,頻繁調動設通判
B.解除禁軍將兵權,調換將領斷兵連
C.分化事權弱宰相,多重機構分大權
D.節度收稅被取消,轉運財賦歸中央
【答案】A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 答題關鍵信息“宋朝初年強化中央集權”“錯誤的”,結合所學可知:A:宋朝派文臣擔任知州,設通判與之牽制,所以“武官州縣任長官,頻繁調動設通判”錯誤,故選A項。
B:宋太祖為加強皇權,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故“解除禁軍將兵權,調換將領斷兵連”正確,排除B項。
C:宋朝中央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削弱分割宰相權力,故“分化事權弱宰相”正確,排除C項。
D:宋朝取消節度使的收稅權,設轉運使輸納,故“節度收稅被取消,轉運財賦歸中央”正確,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宋朝強化中央集權,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宋朝強化中央集權的相關史實。
11.(2024七下·鄞州期末)“兩宋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內是座頂峰。”其中,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這一現象反映了(  )
A.多彩的文學藝術 B.穩定的政治局面
C.廣泛的中外交流 D.繁榮的商業貿易
【答案】D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 答題關鍵信息“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結合所學可知:A:“交子”是紙幣,不能反映文學藝術的多彩性,排除A項。
B:“交子”是紙幣,不能反映政治局面的穩定性,排除B項。
C:“交子”是紙幣,不能反映中外交流的廣泛性,排除C項。
D:“交子”是紙幣,反映了北宋時期商貿的繁榮,故選D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北宋“交子”。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北宋商業貿易繁榮的相關史實。
12.(2024七下·鄞州期末)下面是某同學繪制的年代尺,其中標注錯誤的一處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 提取答題關鍵信息“年代尺上標注錯誤的一處”,結合所學可知:A: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各部,①標注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
B:1234年,蒙古滅金,②標注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
C: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元朝建立,③標注錯誤,故選C項。
D:1276年,元軍攻入宋都臨安,南宋滅亡,④標注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元朝建立與統一。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年代尺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元朝建立與統一的相關史實。
13.(2024七下·鄞州期末)在太倉樊村涇元代遺址考古現場,發掘表明,當年這里曾是元代大型瓷器倉儲及貿易集散地,印證了太倉港在元代被稱為“天下第一碼頭”的事實。上述材料印證了元朝(  )
A.民族關系融洽 B.對外貿易繁盛
C.疆域面積廣大 D.軍事實力強大
【答案】B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 據材料“太倉樊村涇元代遺址曾是元代大型瓷器倉儲及貿易集散地”“太倉港在元代被稱為‘天下第一碼頭’”可知,材料表明太倉港的繁榮,體現了元朝對外貿易繁盛,故選B項。
材料反映了元朝外貿繁盛,沒有體現民族關系,排除A項。
材料反映了元朝外貿繁盛,沒有體現疆域面積,排除C項。
材料反映了元朝外貿繁盛,沒有體現軍事實力,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元朝對外貿易,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
14.(2024七下·鄞州期末)《明太祖實錄》記載:“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這體現了朱元璋(  )
A.極力強化皇權 B.加強中央集權
C.重視法制建設 D.關注監察制度
【答案】A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 據材料“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可知,1381年,朱元璋為強化皇權,下令廢除了丞相與中書省,由六部分理職權,故選A項。
明朝初年,地方廢除行省,設立三司,加強了中央集權,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
材料反映了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權分六部,沒有體現法制建設的信息,排除C項。
材料反映了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權分六部,沒有體現監察制度的信息,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明朝廢除丞相制度。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明朝廢除丞相制度的相關歷史知識。
15.(2024七下·鄞州期末)“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主要特點就是對外抗擊外敵入侵,對內同分裂和叛亂勢力作斗爭。”下列史實能體現“對內同分裂和叛亂勢力作斗爭”的是(  )
A.戚繼光抵抗倭寇 B.鄭成功收復臺灣
C.康熙親征噶爾丹 D.雅克薩之戰
【答案】C
【知識點】元明清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的貢獻
【解析】【分析】 提取答題關鍵信息“明清對內同分裂和叛亂勢力作斗爭”,結合所學可知:
A:“戚繼光抵抗倭寇”屬于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排除A項。
B:“鄭成功收復臺灣”屬于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排除B項。
C:“康熙親征噶爾丹”平定了蒙古的噶爾丹叛亂,故選C項。
D:“兩次雅克薩之戰”屬于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平定噶爾丹叛亂,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清朝鞏固西北邊疆的相關史實。
16.(2024七下·鄞州期末)滿族入關后,立即“遣官祭先師孔子”,孔子后人“仍襲封衍圣公”:1654年加孔子“大成至圣文宣先師”頭銜,多爾袞并親自“謁先師孔子廟行禮”。這些措施(  )
A.消除了滿清文化的差異 B.增強了統一國家凝聚力
C.加劇了民族之間的隔閡 D.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
【答案】B
【知識點】元明清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的貢獻
【解析】【分析】據材料信息“遣官祭先師孔子”“仍襲封衍圣公”“大成至圣文宣先師”“謁先師孔子廟行禮”可知,材料反映了滿族入關后,清朝統治者尊崇孔子與儒學,繼承歷代文化傳統,體現了文化認同,有利于增強統一國家的凝聚力,故選B項。
材料表明清朝統治思想上崇儒,有利于維護統治,并非是消除滿清文化差異,排除A項。
材料表明清朝統治思想上崇儒,有利于維護統治,加劇了民族隔閡之說錯誤,排除C項。
西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清朝尊崇儒學。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
17.(2024七下·鄞州期末)馬克思曾評論清朝“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密封在棺材中,不與外界接觸……一旦與新鮮空氣接觸,就立即腐爛”。與該評論直接相關的政策是(  )
A.八股取士 B.重農抑商 C.文字獄 D.閉關鎖國
【答案】D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中國古代對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
【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密封在棺材中,不與外界接觸……”,結合所學知識,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禁止中國人出海貿易,并嚴格限制外商來華貿易,導致國家封閉落后,所以與馬克思評論直接相關的政策是閉關鎖國政策,故選D項。
明清科舉八股取士,嚴重脫離實際,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項。
重農抑商是古代封建國家的經濟政策,強調以農為本,輕視工商業,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
清朝統治者為強化思想專制,維護統治,大興文字獄,禁錮了思想言論,與材料信處不符,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閉關鎖國,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
18.(2024七下·鄞州期末)乾隆五十五年,徽戲班進京賀壽演出,演畢立足京城。在長期實踐中,不斷從秦腔、漢調、昆曲、京調等劇種汲取營養,經數十年演變,形成京劇。材料主要說明京劇(  )
A.呈現北京特色 B.深受群眾喜愛
C.在融合中創新 D.源于現實生活
【答案】C
【知識點】傳統美德與民族精神
【解析】【解答】在長期實踐中,不斷從秦腔、漢調、昆曲、京調等劇種汲取營養,經數十年演變,形成京劇。這說明京劇在融合中創新,故C正確。
材料沒有涉及京劇呈現北京特色,故A不符合題意;
題干內容沒有體現京劇深受群眾喜愛,故B不符合題意;
京劇源于社會實踐,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此題考查文化創新的知識,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堅定文化自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19.(2024七下·鄞州期末)在道德與法治課上,老師以“青春期的煩惱”為議題開展教學,下面是同學們的發言,其中你認同的是(  )
A.亮亮:我在知識競賽中出現失誤,心情很低落,去操場散步后感覺好多了,這是運用改變認知評價的方法發泄情緒
B.豆豆:我穿衣服時喜歡標新立異,媽媽覺得這樣穿不太好,我已經長大了,穿衣是我自己的事情
C.莉莉:對于青春期的心理矛盾,我們可以尋求父母或老師的幫助
D.玲玲:進入初中,我的身體越來越胖,節食減肥是我當下的最佳選擇
【答案】C
【知識點】生命的獨特性
【解析】【解答】青春期的生理變化讓我們感到新奇,也使我們產生矛盾和困惑。對于青春期的心理矛盾,我們可以尋求父母或老師的幫助,故C正確。
去操場散步這是運用了轉移注意的方法調節情緒,故A錯誤;
獨立思考不等同于一味追求獨特,有自己獨到見解,也能接納他人合理、正確的意見,豆豆穿衣服所謂的標新立異是不正確的,故B錯誤;
我們要正視身體變化,欣然接青春期的身體變化,節食減肥不利于身體健康,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此題考查青春期矛盾心理的知識,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伴隨著生理發育,我們的認知能力得到發展,自我意識不斷增強,情感世界愈加豐富……這些變化讓我們感到新奇,也使我們產生矛盾和困惑。
20.(2024七下·鄞州期末)青春年少的我們樂于嘗試,希望證明自己。但是青春并不意味著恣意放縱,總有一些規則和界限不能違反和逾越。某校道德與法治課開展題為“青春有格”的系列實踐活動,下列行為不符合這一主題的是(  )
A.向同學伸出援助之手,幫他們答疑解惑
B.愛護環境,踐行低碳理念
C.經常參加社區組織的志愿服務活動
D.抄作業、幫同學隱瞞作弊行為
【答案】D
【知識點】誠信
【解析】【解答】生活中,一些規則和界限不能違反和逾越。向同學伸出援助之手,幫他們答疑解惑,愛護環境,踐行低碳理念,經常參加社區組織的志愿服務活動,都是符合青春有格的要求,故ABC不符合題意。
“抄作業、幫同學隱瞞作弊行為”是不誠信,對自己和不負責任的表現,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此題考查青春有格的知識,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我們的行為在證明并塑造著我們自己。“行已有恥”意味著我們能真誠面對自我,聞過即改,知恥而后勇。“行己有恥”要求我們樹立底線意識,觸碰道德底線的事情堅決不做,違反法律的事情堅決不做。
21.(2024七下·鄞州期末)在集體生活中,一些志趣相投、個性相似,或者生活背景類似的同學,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小群體。小明加入的下列小群體,你支持的有(  )
①參加班級黑板報小組,制作一期道德與法治專題展板
②幾個喜歡踢球的同學常聚在一起,放學一起踢球鍛煉身體
③幾個喜歡玩游戲的同學組建了游戲群,每天都在討論游戲
④和幾個同樣爸爸媽媽在外地的同學關系要好,生活上相互幫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識點】理解與寬容
【解析】【解答】在集體生活中,一些志趣相投、個性相似,或者生活背景類似的同學,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小群體。參加班級黑板報小組,制作一期道德與法治專題展板,幾個喜歡踢球的同學常聚在一起,放學一起踢球鍛煉身體,和幾個同樣爸爸媽媽在外地的同學關系要好,生活上相互幫助,故①②④符合題意。
小群體內成員之間的友誼如果沾染上江湖義氣,這樣的小群體往往會將自身利益置于集體利益之上,淪為小團體主義,幾個喜歡玩游戲的同學組建了游戲群,每天都在討論游戲屬于小團體主義,故③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此題考查集體生活中的小群體的知識,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在集體生活中,一些志趣相投、個性相似,或者生活背景類似的同學,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小群體。在小群體中,成員相互接納,相互欣賞,找到自己的位置,體驗歸屬感和安全感。
22.(2024七下·鄞州期末)在道德與法治課復習過程中,某同學制作了圖示,你認為a、b兩處應分別填寫的內容是(  )
A.情緒情感 B.情感情緒 C.法律道德 D.道德法律
【答案】A
【知識點】情緒的多樣性、復雜性;理解與寬容
【解析】【解答】情緒是短暫的,不穩定的,會隨著情境的改變而變化;情感則是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強化、逐漸積累的,相對穩定,故A正確。
圖示中沒有涉及情感情緒、法律道德、道德法律,故B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此題考查情緒情感的知識,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情感與情緒也有區別。情緒是短暫的、不穩定的,會隨著情境的改變而變化;情感則是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強化、逐漸積累的,相對穩定。
23.(2024七下·鄞州期末)道德與法治課上,李強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最近一段時間,有時會覺得父母的叮囑很煩,明知道那些話都是關心,可當時心里就像有團小火苗一樣,不由自主就開“懟”。避免因敏感而沖動“懟”親人,我們應該(  )
①保持沉默,時間長了就過去了
②注重自我感受,不用在意父母的意見
③把握時機,冷靜后再進行溝通
④合理調控情緒,減少情緒影響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知識點】情緒的多樣性、復雜性
【解析】【解答】最近一段時間,有時會覺得父母的叮囑很煩,明知道那些話都是關心,可當時心里就像有團小火苗一樣,不由自主就開“懟”。避免因敏感而沖動“懟”親人,我們應該把握時機,冷靜后再進行溝通,合理調控情緒,減少情緒影響,故③④正確。
“保持沉默”不利于構建和睦家庭,故①不符合題意;
要重視父母意見,故②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此題考查調控情緒的知識,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學會合理地調節情緒,使情緒在生理活動、主觀體驗外顯表情等方面發生一定的變化,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適應環境。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調節情緒的方法,歸納起來,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改變認知評價、轉移注意、合理宣泄和放松訓練等。這些方法,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調節情緒,成為情緒的主人。
24.(2024七下·鄞州期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大到合同簽訂、公司設立,小到繳納物業費等等,幾乎所有民事活動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據,說明(  )
①生活與法律息息相關,法律就在我們身邊
②法律已深深嵌入我們的生活之中,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③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和糾紛,很多時候可以通過法律來調整
④只要有法律,就能解決生活中的一切矛盾和糾紛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
【知識點】法律的特征和作用
【解析】【解答】《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大到合同簽訂、公司設立,小到繳納物業費等等,幾乎所有民事活動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據,說明生活與法律息息相關,法律就在我們身邊,法律已深深嵌入我們的生活之中,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和糾紛,很多時候可以通過法律來調整,故①②③正確。
“只要有法律,就能解決生活中的一切矛盾和糾紛”夸大了法律的作用,故④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此題考查法律的特征和作用的知識,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民法用規定權利和義務的方式來規范平等的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侵犯他人民事權利或者沒有依法履行合同義務都是較為典型的民事違法行為。
25.(2024七下·鄞州期末)2022年3月12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國家安全部紀律監察組原組長劉彥平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立案調查。截止3月12日,2022年已經有十二位身居要職的高官因違法被處理,高官違法被處理體現了法律具有什么樣的特征(  )
A.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
B.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
C.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
D.法律具有制裁違法犯罪的作用
【答案】B
【知識點】法律的特征和作用
【解析】【解答】高官違法被處理體現了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故B正確。
題干沒有強調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故A不符合題意;
材料沒有涉及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故C不符合題意;
材料內容沒有強調法律具有制裁違法犯罪的作用,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此題考查法律的特征的知識,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在法治社會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沒有超越法律的特權。每個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護,平等地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任何人不論職務高低、功勞大小,只要觸犯國家法律,都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26.(2024七下·鄞州期末)第33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即巴黎奧運會定于2024年夏天在法國巴黎舉行。結合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火炬傳遞起點——馬賽】
【奧運主辦之城——巴黎】
(1)法國南部城市馬賽瀕臨   海。
(2)根據馬賽氣候圖分析運動員在奧運會舉辦期間能在馬賽享受“日光浴”的原因。
(3)各國運動員可以在巴黎品嘗到牛排、奶酪等乳畜產品,請結合各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分析巴黎飲食結構的內在原因,完成思維導圖。
①   ;②   ;③   ;④   。
(4)巴黎所在的地區河流水量豐沛,水流平穩,請從氣候、地形角度分析其原因。
【答案】(1)地中
(2)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晴天多,光照充足
(3)大西洋;平原;溫帶海洋性;畜牧業
(4)①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濕潤,使河流水量豐沛、水位季節變化小、無結冰期;②地形:地處平原地區,地形平坦,水流平穩。
【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
【解析】【解答】(1)從圖中可以看到,法國南部瀕臨地中海。
(2)馬賽位于地中海沿岸,屬于地中海氣候,氣候特征是夏季炎熱干燥,陽光充足,所以可以享受到“日光浴”。
(3)法國西部瀕臨的是大西洋,西北部的海拔基本在200米以下,地形以平原為主,因此有利于大西洋暖濕氣流深入內陸,使得法國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廣,氣候溫和濕潤,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長,使得法國的畜牧業發達。
(4)巴黎位于平原上,地形平坦,河流的流速緩,水量豐富的原因是因為巴黎為溫帶海洋性氣候,降水比較豐富,蒸發少。
【點評】歐洲西部以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該氣候全年溫和濕潤,降水季節分配比較均勻,多云霧、陰濕的天氣,不利于糧食作物的生長,但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長。大部分草場可常年放牧,有利于發展畜牧業。
27.(2024七下·鄞州期末)以民族大歷史觀之,對外開放一直是主流和趨勢。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元朝交通線路圖 宋代時與中國有貿易關系的國家和地區有五六十個,元朝時達到140多個。陸路與海路交通的暢通,使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起來。中國的創造發明,如印刷術、火藥等輸往西方。西方的藥物、天文、數學等也傳到中國,外來的科學技術與文化在元朝受到重視。 ——選自部編七下《中國歷史》
材料二:
航海線路圖 作為明朝的外交使節和貿易代表,他始終奉行“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處,共享太平”的準則,和沿途國家相互尊重,友好相待。在貿易活動中,采取議價成交方式和厚往薄來的做法,以絲綢、瓷器等中國特產與當地人平等交易。 ——席龍飛《偉哉鄭和寶船》
材料三:清朝開放四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并對出口的商品種類和出海船只的載重量做出嚴格的限制。(后)下令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關閉了其他港口。……這一政策的實施給中國社會帶來很大的消極作用……使中國失去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和機遇,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基本斷絕,更拉大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
(1)上圖中元朝定都于①是   ?根據上圖,總結元朝對外交通的特點有哪些?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元對外交往的積極影響。   
(2)材料二中的航行路線,反映的歷史事件是什么?這次遠行最遠到達什么地方?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這次遠行的意義。
(3)綜合上述材料,指出元到清對外政策的變化。你認為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對中國今天的發展有何啟示?
【答案】(1)大都(元大都);交通發達;水陸并用;交往范圍廣。影響:宋元對外交往使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起來;促進了中國創造發明的外傳,對歐亞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西方的外來科學技術與文化也傳入中國。
(2)①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3)變化:由對外開放到閉關鎖國。啟示:開放交流有利于社會進步,閉關自守導致落后;要積極主動開展對外交往;要加強同外界對話和溝通;要更加開放包容,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互容、互鑒、互通;不能閉關鎖國。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元明清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的貢獻;中國古代對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
【解析】【解答】(1)填充:據材料一“元朝交通線路圖”,結合所學可知,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特點:據材料一“宋代時與中國有貿易關系的國家和地區有五六十個,元朝時達到140多個。陸路與海路交通的暢通”可知,元朝對外交通交通發達;水陸并用;交往范圍廣。
影響:據材料一“陸路與海路交通的暢通,使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起來”可知,宋元對外交往促使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起來;據材料一“中國的創造發明,如印刷術、火藥等輸往西方”并結合所學可知,宋元對外交往促進了中國創造發明的外傳,對歐亞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據材料一“西方的藥物、天文、數學等也傳到中國,外來的科學技術與文化在元朝受到重視”可知,宋元對外交往推動了西方的外來科學技術與文化也傳入中國。
(2)事件:據材料二“航海線路圖”“明朝”,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二中的航行路線,反映的歷史事件是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意義:據材料二“作為明朝的外交使節和貿易代表,他始終奉行“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處,共享太平”的準則,和沿途國家相互尊重,友好相待……”并結合所學可知,鄭和下西洋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3)變化:據材料三“清朝開放四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并對出口的商品種類和出海船只的載重量做出嚴格的限制。(后)下令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關閉了其他港口”可知,清朝時期,對外政策由宋元時期的對外開放轉變為閉關鎖國。
啟示:據材料三“……這一政策的實施給中國社會帶來很大的消極作用……使中國失去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和機遇,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基本斷絕,更拉大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并結合所學可知,開放交流有利于社會進步,閉關自守導致落后;要積極主動開展對外交往;要加強同外界對話和溝通;要更加開放包容,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互容、互鑒、互通;不能閉關鎖國。
【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元朝對外交通。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地圖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元朝對外交通的相關史實。
(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鄭和下西洋。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地圖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鄭和下西洋的相關史實。
(3)本題主要考查清朝對外政策。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
28.(2024七下·鄞州期末)少數民族政權入主中原有許多共性,都建立起一個幅員遼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也都給后代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治理經驗。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治理經驗一:制度創新】
材料一:
材料二:統治者設置該制度的初衷,確實是“以武力維持專制統治與剝削”,確實是“為了軍事控制”。但是誰曾料到,該制度卻引出綿延至明清及近代的中央集權新模式。雖然地方擁有經濟、軍事、行政等權力,但這些權力都是中央讓渡給地方的,最終的決定權還操控在中央政府的手中。
——李治安《制度特點與歷史作用》
【治理經驗二:因地制宜】
材料三:清代邊疆民族治理政策的總框架是“因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因其地域的廣闊性,決定清代邊疆政策內涵的多樣性……在西藏地區,又根據當地政治、歷史、民族特點實行不同的措施。
——摘編自馬大正《略論清代邊疆政策研究》
【治理經驗三:多元一體】
材料四:(雍正帝)諭內閣:“中國之一統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統始于元氏,而極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
——《清實錄》
(1)材料一所示疆域為哪個朝代的?材料二中所示的制度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和材料二,談談該制度的影響?
(2)根據材料三,概括清代民族治理政策的基本原則。
(3)結合所學知識,論述元清邊疆政策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作出的重要貢獻。(結合元清史實,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答案】(1)元朝;行省制度;影響:行省制度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省級行政區域開始于元朝,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2)基本原則: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因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
(3)元朝統治者首次在東南、西南地區設置行政機構,成為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統治的開始。在西南地區,元朝在中央設置宣政院,負責管轄藏族地區的行政事務,從此中央政府政府對西藏正式進行行政管轄。在東南地區,元朝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
為了對遼闊的疆域進行治理,清朝因地制宜、因俗而治進行邊疆治理。在東南地區,清政府1684年設臺灣府,1885年臺灣建省,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在西南地區,清朝在西藏冊封達賴、班禪,設立駐藏大臣,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建立金瓶掣簽制度,有效的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除此之外,清政府通過平定叛亂和戰爭的形式加強了西北和東北的管轄。
元清的邊疆管理政策對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加強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促進邊疆地區的開發,對維護邊疆地區的穩定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元明清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的貢獻
【解析】【解答】(1)制度:據材料一“中書省”“江西行省”“遼陽行省”,材料二“統治者設置該制度的初衷……但是誰曾料到,該制度卻引出綿延至明清及近代的中央集權新模式”,結合所學可知,元朝統一后,為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實行了行省制度,故材料一所示疆域元朝,材料二反映實行的是行省制度。影響:根據所學可知,行省制度的推行,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省級行政區域開始于元朝,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2)據材料三“因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可知,清代邊疆民族治理政策體現的是原則是
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3)本題為觀點論述試題。依據題意可知,需要論述的觀點是“元清邊疆政策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作出的重要貢獻”,解題需要結合元清史實,主要從元朝的治理措施,清朝對邊疆進行管轄的具體機構與政策等方面展開論述,要求史實正確,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言之成理即可。
【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元朝行省制度。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元朝行省制度的相關史實。
(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清朝民族治理政策。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清朝民族治理政策的相關歷史知識。
(3)本題為觀點論述試題。言之成理即可。本題主要考查元清邊疆政策。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
29.(2024七下·鄞州期末)某校七年級(1)班開展“我們與法律同行”主題宣傳教育活動,請你參與他們的活動,并完成以下問題。
(1)【學習知識】
時事熱點 體現的法律特征
2023年一年全國人大常委會認真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高質量做好立法工作,制定法律5件,修改法律9件,做出法律解釋1件。 ①
近年來,我國的反腐力度不斷加大,“老虎”“蒼蠅”一起打,一大批貪官落馬。 ②
請你將以上表格填寫完整。
①   ;②   。
(2)【共筑保障】
材料一:本學期開學后,中學生小明發現校門口每天都有一名志愿者。班主任告訴他,為了保障學生上下學時的安全,社區志愿者來幫助疏導交通,同時學校也更新了校園監控設備。
材料一體現了對未成年人的哪些保護?
(3)【掌握法律】有同學認為: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構筑了保障未成年人權益的六道防線,青少年就可以健康成長。運用所學知識評析這種觀點
【答案】(1)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
(2)社會保護;學校保護
(3)這種觀點是片面的;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需要國家構筑的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四道防線。但也需要未成年人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有了特殊保護,未成年人要珍惜自己的權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同時尊重和維護他人的權利,履行公民應盡的義務。
【知識點】法律的特征和作用;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權利和義務
【解析】【解答】(1)此題要求將以上表格填寫完整。圍繞“制定法律5件,修改法律9件,做出法律解釋1件”等,說明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根據我國的反腐力度不斷加大,“老虎”“蒼蠅”一起打,一大批貪官落馬等,說明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
(2)此題要求指出材料一體現了對未成年人的哪些保護。首先應明確未成年保護的知識,然后圍繞“為了保障學生上下學時的安全,社區志愿者來幫助疏導交通,同時學校也更新了校園監控設備”分析,可知這是社會保護、學校保護。
(3)此題要求運用所學知識評析“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構筑了保障未成年人權益的六道防線,青少年就可以健康成長”這種觀點。此題為觀點評析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觀點是片面的。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需要國家構筑的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四道防線。但也需要未成年人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有了特殊保護,未成年人要珍惜自己的權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同時尊重和維護他人的權利,履行公民應盡的義務。
【點評】此題考查法律的特征和作用、未成年人保護、權利與義務的知識,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1)結合法律的特征和作用,分析材料信息并說明即可。(2)明確未成年人保護,結合材料說明即可。(3)結合未成年人保護、權利與義務等知識論述即可。
30.(2024七下·鄞州期末)與法同行,法律與青少年息息相關。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其中規定,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材料二: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心里。
(1)最低刑責年齡下調,有同學認為是懲戒,也有同學認為是保護。請結合材料,從法律的作用角度談談你的理解。
(2)結合所學知識談談青少年該如何做到與法同行?
【答案】(1)①法律具有規范作用,法律規定我們應該享有的權利,應該履行的義務。法律為我們的行為提供了準繩,指引、教育人向善。刑法修正案(十一)對未成年人刑責年齡下調,是為了規范未成年人的行為,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發生;②法律具有保護作用,法律通過解決糾紛和制裁違法犯罪,懲惡揚善、伸張正義,維護我們的合法權益。刑法修正案(十一)對未成年人刑責年齡下調,有利于為制裁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提供依據,保護公民合法權益
(2)我們要樹立法治意識,做到依法辦事;依法辦事,就要遵守各種法律法規,通過法治方式,表達自身合法的訴求和愿望;依法辦事。我們要養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習慣,成長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
【知識點】法律的特征和作用;權利和義務
【解析】【解答】(1)此題要求結合材料,從法律的作用角度談談你的理解。概括材料內容,聯系法律的作用,圍繞“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等,說明法律具有規范作用,法律規定我們應該享有的權利,應該履行的義務。法律為我們的行為提供了準繩,指引、教育人向善。法律通過解決糾紛和制裁違法犯罪,懲惡揚善、伸張正義,維護我們的合法權益。根據刑法修正案(十一)對未成年人刑責年齡下調等內容,說明有利于為制裁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提供依據,保護公民合法權益
(2)此題要求結合所學知識談談青少年該如何做到與法同行。概括材料內容,從樹立法治意識,依法辦事,遵守各種法律法規,通過法治方式,表達自身合法的訴求和愿望,養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習慣,成長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等方面說明。
【點評】此題考查法律的作用、權利與義務的知識,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1)明確法律的作用,結合材料信息說明即可。(2)從依法辦事角度說明。
1 / 1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寧波七中教育集團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社會法治期末試卷
1.(2024七下·鄞州期末)小明在學習了人文地理第三單元《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后畫了一幅簡單的世界地圖。據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①山區人民因地制宜,在低海拔地區發展畜牧業
B.②平原為世界著名的農業區,主要農作物是水稻
C.③大洲西臨大西洋,東瀕太平洋,土著居民為黑人
D.④平原高溫多雨,水網密布,是世界水稻的主產區
2.(2024七下·鄞州期末)無論在怎樣的生活的環境下,人們都能找到與之相適應的生產生活方式。以下世界典型區域與人們生產生活相對應正確的是(  )
A.“水上都市”威尼斯——熱鬧的魚市,著名的料理,快樂的男孩節
B.安第斯山區——居民開辟梯田種玉米,放牧羊駝和駱馬
C.“沙漠綠洲”以色列——豐富的水資源,先進的節水技術,發達的農業
D.非洲熱帶草原——“羊比人多”,機械化程度高,牧場規模大
3.(2024七下·鄞州期末)2022年2月在北京市和張家口市聯合舉行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該屆冬奧會舉行期間各區域景象的描述,正確的是(  )
A.水上古城威尼斯開始進入漫長雨季
B.豐饒的湄公河平原忙著收割水稻
C.莫斯科冰雪消融,結束漫長冬季
D.傳統的馬賽人已逐著水草南遷放牧
4.(2024七下·鄞州期末)某學習小組在預習“現代化的牧場”時,收集到澳大利亞的相關材料。其中正確的是(  )
①南回歸線橫穿,氣候干熱,草原面積廣
②四面環海,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逐漸減少
③中部大盆地地下水含鹽高,有利于發展種植業
④畜牧業發達,是世界上綿羊數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2024七下·鄞州期末)飲食以大米為主,喜歡制作米粥、米酒、年糕……寧波有著稻作文化深深的印記。下列地區文化中也有著類似印記的是(  )
A.東南亞地區的湄公河平原 B.美國的中部大平原
C.歐洲腹地阿爾卑斯 D.灌溉農業發達的以色列
6.(2024七下·鄞州期末)因地制宜,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人類追求的目標之一。下列區域的生產、生活方式中體現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與這一目標較為吻合的有(  )
①馬賽人將草原視為家園,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②依靠大力生產和銷售石油致富的波斯灣沿岸各國
③利用阿爾卑斯山發展旅游業又限制旅游業發展的瑞士
④“耕海牧魚”,改捕為養,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的日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2024七下·鄞州期末)“家住平原”“草原人家”“與山為鄰”“傍水而居”等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場景。它們給我們生產和生活的啟示有(  )
①要因地制宜
②區域環境是優劣分明的
③要積極利用自然條件
④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8.(2024七下·鄞州期末)下圖是我國古代某著名工程示意圖,該工程在2014年卡塔爾首都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下列對此描述最為合理的是(  )
A.推動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 B.促進南北方經濟文化交流
C.表明對外交往進一步加強 D.起到了保衛疆土的作用
9.(2024七下·鄞州期末)歷史史實是指客觀發生的歷史事實,歷史觀點是對歷史史實的認識。以下選項屬于歷史觀點的是(  )
A.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國號為“貞觀”
B.唐玄宗冊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
C.玄奘西行,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貢獻
D.安祿山和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
10.(2024七下·鄞州期末)歌謠是反映歷史事件的重要載體之一。下面有關宋朝初年強化中央集權的歌謠中,錯誤的是(  )
A.武官州縣任長官,頻繁調動設通判
B.解除禁軍將兵權,調換將領斷兵連
C.分化事權弱宰相,多重機構分大權
D.節度收稅被取消,轉運財賦歸中央
11.(2024七下·鄞州期末)“兩宋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內是座頂峰。”其中,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這一現象反映了(  )
A.多彩的文學藝術 B.穩定的政治局面
C.廣泛的中外交流 D.繁榮的商業貿易
12.(2024七下·鄞州期末)下面是某同學繪制的年代尺,其中標注錯誤的一處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2024七下·鄞州期末)在太倉樊村涇元代遺址考古現場,發掘表明,當年這里曾是元代大型瓷器倉儲及貿易集散地,印證了太倉港在元代被稱為“天下第一碼頭”的事實。上述材料印證了元朝(  )
A.民族關系融洽 B.對外貿易繁盛
C.疆域面積廣大 D.軍事實力強大
14.(2024七下·鄞州期末)《明太祖實錄》記載:“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這體現了朱元璋(  )
A.極力強化皇權 B.加強中央集權
C.重視法制建設 D.關注監察制度
15.(2024七下·鄞州期末)“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主要特點就是對外抗擊外敵入侵,對內同分裂和叛亂勢力作斗爭。”下列史實能體現“對內同分裂和叛亂勢力作斗爭”的是(  )
A.戚繼光抵抗倭寇 B.鄭成功收復臺灣
C.康熙親征噶爾丹 D.雅克薩之戰
16.(2024七下·鄞州期末)滿族入關后,立即“遣官祭先師孔子”,孔子后人“仍襲封衍圣公”:1654年加孔子“大成至圣文宣先師”頭銜,多爾袞并親自“謁先師孔子廟行禮”。這些措施(  )
A.消除了滿清文化的差異 B.增強了統一國家凝聚力
C.加劇了民族之間的隔閡 D.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
17.(2024七下·鄞州期末)馬克思曾評論清朝“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密封在棺材中,不與外界接觸……一旦與新鮮空氣接觸,就立即腐爛”。與該評論直接相關的政策是(  )
A.八股取士 B.重農抑商 C.文字獄 D.閉關鎖國
18.(2024七下·鄞州期末)乾隆五十五年,徽戲班進京賀壽演出,演畢立足京城。在長期實踐中,不斷從秦腔、漢調、昆曲、京調等劇種汲取營養,經數十年演變,形成京劇。材料主要說明京劇(  )
A.呈現北京特色 B.深受群眾喜愛
C.在融合中創新 D.源于現實生活
19.(2024七下·鄞州期末)在道德與法治課上,老師以“青春期的煩惱”為議題開展教學,下面是同學們的發言,其中你認同的是(  )
A.亮亮:我在知識競賽中出現失誤,心情很低落,去操場散步后感覺好多了,這是運用改變認知評價的方法發泄情緒
B.豆豆:我穿衣服時喜歡標新立異,媽媽覺得這樣穿不太好,我已經長大了,穿衣是我自己的事情
C.莉莉:對于青春期的心理矛盾,我們可以尋求父母或老師的幫助
D.玲玲:進入初中,我的身體越來越胖,節食減肥是我當下的最佳選擇
20.(2024七下·鄞州期末)青春年少的我們樂于嘗試,希望證明自己。但是青春并不意味著恣意放縱,總有一些規則和界限不能違反和逾越。某校道德與法治課開展題為“青春有格”的系列實踐活動,下列行為不符合這一主題的是(  )
A.向同學伸出援助之手,幫他們答疑解惑
B.愛護環境,踐行低碳理念
C.經常參加社區組織的志愿服務活動
D.抄作業、幫同學隱瞞作弊行為
21.(2024七下·鄞州期末)在集體生活中,一些志趣相投、個性相似,或者生活背景類似的同學,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小群體。小明加入的下列小群體,你支持的有(  )
①參加班級黑板報小組,制作一期道德與法治專題展板
②幾個喜歡踢球的同學常聚在一起,放學一起踢球鍛煉身體
③幾個喜歡玩游戲的同學組建了游戲群,每天都在討論游戲
④和幾個同樣爸爸媽媽在外地的同學關系要好,生活上相互幫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2024七下·鄞州期末)在道德與法治課復習過程中,某同學制作了圖示,你認為a、b兩處應分別填寫的內容是(  )
A.情緒情感 B.情感情緒 C.法律道德 D.道德法律
23.(2024七下·鄞州期末)道德與法治課上,李強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最近一段時間,有時會覺得父母的叮囑很煩,明知道那些話都是關心,可當時心里就像有團小火苗一樣,不由自主就開“懟”。避免因敏感而沖動“懟”親人,我們應該(  )
①保持沉默,時間長了就過去了
②注重自我感受,不用在意父母的意見
③把握時機,冷靜后再進行溝通
④合理調控情緒,減少情緒影響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24.(2024七下·鄞州期末)《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大到合同簽訂、公司設立,小到繳納物業費等等,幾乎所有民事活動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據,說明(  )
①生活與法律息息相關,法律就在我們身邊
②法律已深深嵌入我們的生活之中,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③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和糾紛,很多時候可以通過法律來調整
④只要有法律,就能解決生活中的一切矛盾和糾紛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5.(2024七下·鄞州期末)2022年3月12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國家安全部紀律監察組原組長劉彥平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立案調查。截止3月12日,2022年已經有十二位身居要職的高官因違法被處理,高官違法被處理體現了法律具有什么樣的特征(  )
A.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
B.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
C.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
D.法律具有制裁違法犯罪的作用
26.(2024七下·鄞州期末)第33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即巴黎奧運會定于2024年夏天在法國巴黎舉行。結合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火炬傳遞起點——馬賽】
【奧運主辦之城——巴黎】
(1)法國南部城市馬賽瀕臨   海。
(2)根據馬賽氣候圖分析運動員在奧運會舉辦期間能在馬賽享受“日光浴”的原因。
(3)各國運動員可以在巴黎品嘗到牛排、奶酪等乳畜產品,請結合各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分析巴黎飲食結構的內在原因,完成思維導圖。
①   ;②   ;③   ;④   。
(4)巴黎所在的地區河流水量豐沛,水流平穩,請從氣候、地形角度分析其原因。
27.(2024七下·鄞州期末)以民族大歷史觀之,對外開放一直是主流和趨勢。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元朝交通線路圖 宋代時與中國有貿易關系的國家和地區有五六十個,元朝時達到140多個。陸路與海路交通的暢通,使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起來。中國的創造發明,如印刷術、火藥等輸往西方。西方的藥物、天文、數學等也傳到中國,外來的科學技術與文化在元朝受到重視。 ——選自部編七下《中國歷史》
材料二:
航海線路圖 作為明朝的外交使節和貿易代表,他始終奉行“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處,共享太平”的準則,和沿途國家相互尊重,友好相待。在貿易活動中,采取議價成交方式和厚往薄來的做法,以絲綢、瓷器等中國特產與當地人平等交易。 ——席龍飛《偉哉鄭和寶船》
材料三:清朝開放四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并對出口的商品種類和出海船只的載重量做出嚴格的限制。(后)下令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關閉了其他港口。……這一政策的實施給中國社會帶來很大的消極作用……使中國失去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和機遇,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基本斷絕,更拉大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
(1)上圖中元朝定都于①是   ?根據上圖,總結元朝對外交通的特點有哪些?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元對外交往的積極影響。   
(2)材料二中的航行路線,反映的歷史事件是什么?這次遠行最遠到達什么地方?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這次遠行的意義。
(3)綜合上述材料,指出元到清對外政策的變化。你認為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對中國今天的發展有何啟示?
28.(2024七下·鄞州期末)少數民族政權入主中原有許多共性,都建立起一個幅員遼闊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也都給后代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治理經驗。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治理經驗一:制度創新】
材料一:
材料二:統治者設置該制度的初衷,確實是“以武力維持專制統治與剝削”,確實是“為了軍事控制”。但是誰曾料到,該制度卻引出綿延至明清及近代的中央集權新模式。雖然地方擁有經濟、軍事、行政等權力,但這些權力都是中央讓渡給地方的,最終的決定權還操控在中央政府的手中。
——李治安《制度特點與歷史作用》
【治理經驗二:因地制宜】
材料三:清代邊疆民族治理政策的總框架是“因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因其地域的廣闊性,決定清代邊疆政策內涵的多樣性……在西藏地區,又根據當地政治、歷史、民族特點實行不同的措施。
——摘編自馬大正《略論清代邊疆政策研究》
【治理經驗三:多元一體】
材料四:(雍正帝)諭內閣:“中國之一統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統始于元氏,而極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
——《清實錄》
(1)材料一所示疆域為哪個朝代的?材料二中所示的制度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和材料二,談談該制度的影響?
(2)根據材料三,概括清代民族治理政策的基本原則。
(3)結合所學知識,論述元清邊疆政策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作出的重要貢獻。(結合元清史實,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29.(2024七下·鄞州期末)某校七年級(1)班開展“我們與法律同行”主題宣傳教育活動,請你參與他們的活動,并完成以下問題。
(1)【學習知識】
時事熱點 體現的法律特征
2023年一年全國人大常委會認真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高質量做好立法工作,制定法律5件,修改法律9件,做出法律解釋1件。 ①
近年來,我國的反腐力度不斷加大,“老虎”“蒼蠅”一起打,一大批貪官落馬。 ②
請你將以上表格填寫完整。
①   ;②   。
(2)【共筑保障】
材料一:本學期開學后,中學生小明發現校門口每天都有一名志愿者。班主任告訴他,為了保障學生上下學時的安全,社區志愿者來幫助疏導交通,同時學校也更新了校園監控設備。
材料一體現了對未成年人的哪些保護?
(3)【掌握法律】有同學認為: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構筑了保障未成年人權益的六道防線,青少年就可以健康成長。運用所學知識評析這種觀點
30.(2024七下·鄞州期末)與法同行,法律與青少年息息相關。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其中規定,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材料二: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心里。
(1)最低刑責年齡下調,有同學認為是懲戒,也有同學認為是保護。請結合材料,從法律的作用角度談談你的理解。
(2)結合所學知識談談青少年該如何做到與法同行?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
【解析】【解答】④位于亞洲南部,該地平原高溫多雨,水網密布,是世界水稻的主產區,故D正確。
山區一般在高海拔地區發展畜牧業,故A錯誤;
②位于美國南部附近,由于當地人不以稻米為主食,當地農業區主要農作物不是水稻,B錯誤;
③大洲為非洲,東臨印度洋,C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此題考查不同區域地理特色的知識,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把握不同區域地理特點,對圖中不同地形條件進行判斷。
2.【答案】B
【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
【解析】【分析】A、男孩節是日本的節日,日本人在這一天會懸掛鯉魚旗、擺菖蒲、吃柏餅、擺放五月人形等,表達對孩子的祝愿和期待,A錯誤;
B、秘魯人在安第斯山區海拔更低的地區種植玉米,海拔更高的地方放牧羊駝,B正確;
C、以色列位于中東地區,降水少,水資源缺乏,C錯誤;
D、非洲熱帶草原地區的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落后,機械化程度低,D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在安第斯山區海拔較低的山谷和山坡處,印第安人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在山區高海拔處,氣候極為寒冷,形成廣闊的干寒草原地帶,印第安人在此放牧羊駝和駱馬。 畜牧業的影響:羊駝和駱馬的奶、肉和皮革為人們提供了衣食來源;羊駝毛出口是秘魯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駱馬在崎嶇的高山峻嶺間行走自如,體小但耐饑耐渴,是當地居民的主要運輸工具。
3.【答案】D
【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
【解析】【分析】A、威尼斯屬于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沒有雨季這一說法,A錯誤;
B、湄公河流域為季風氣候,2月份是旱季,此時沒有種植水稻,B錯誤;
C、2月份莫斯科的氣溫比較低,冰雪沒有融化,C錯誤;
D、2月份是南半球的夏季,南半球的降水更多,因此馬賽人向南遷徙,D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馬賽人以放牧為生,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南半球)5——10月份,南方旱季來臨,而北方正值雨季,向北遷徙;11月——次年4月,北方旱季來臨,南方正值雨季,開始向南遷徙。
4.【答案】C
【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
【解析】【分析】①澳大利亞中部被南回歸線穿過,氣候干熱,草原面積廣,①正確;
②澳大利亞的降水從東南沿海向中西部遞減,②錯誤;
③澳大利亞中部大盆地的地下水含鹽量高,利于發展畜牧業,③錯誤;
④澳大利亞畜牧業發達,是世界上綿羊數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④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澳大利亞位于南半球的大洋洲,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間,是世界上唯一占據整個大陸的國家,南回歸線從中部橫穿,氣候類型以熱帶、亞熱帶為主,氣候比較干熱,近三分之二土地屬于干旱地。因此,天然草場占國土總面積的一半左右。 澳大利亞地形的總體特征:西部高原,中部平原,東部山地,地勢總體上較平坦。 澳大利亞降水量的總體特征:降水量從北、東、南三面向內陸和西部沿海減少,呈向西開口的半環狀分布。 澳大利亞的牧業集中分布在中部和西部的草原上,澳大利亞是世界上放養綿羊數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美利奴羊),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里的國家”、“古生物博物館”)
5.【答案】A
【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
【解析】【分析】A、湄公河平原水熱條件優越,是重要的稻米產地,A正確;
B、美國中部大平原主要種植的是玉米和小麥,B錯誤;
C、阿爾卑斯山海拔高,不適合發展種植業,C錯誤;
D、以色列主要種植蔬菜和水果,D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湄公河平原地跨泰國、越南、老撾和柬埔寨等國家,地處熱帶,高溫多雨,水網密布,土壤深厚、肥沃,水稻是這里的主要農作物。由于該地人口稠密,水稻生產對人力需求大,其生產的特點是精耕細作,主要依靠人力。
6.【答案】D
【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
【解析】【分析】馬賽人將草原視為家園,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利用阿爾卑斯山發展旅游業又限制旅游業發展的瑞士;“耕海牧魚”,改捕為養,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的日本,這些都體現因地制宜發展生產,①③④正確;石油資源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大力生產和銷售石油總有一天會枯竭的,②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垂直的生計等告訴我們要順應自然環境,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要與自然和諧相處。
7.【答案】B
【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
【解析】【分析】“家住平原”“草原人家”“與山為鄰”“傍水而居”等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場景,它們給我們生產和生活的啟示有因地制宜發展生產,區域環境雖有不同,但是沒有優劣之分,要積極利用自然條件發展生產,更要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①③④正確,②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因地制宜告訴我們要根據不同環境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妥善辦法。
8.【答案】B
【知識點】中國古代對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
【解析】【分析】A、該工程從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為京杭大運河,與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沒有關系,A錯誤;
B、京杭大運河促進了南方和北方的經濟文化交流,B正確;
C、該運河的修建和對外交往沒有關系,C錯誤;
D、京杭大運河和保衛疆土沒有關系,D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京杭大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9.【答案】C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中國古代對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
【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屬于歷史觀點的”,結合所學分析:A:“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國號為‘貞觀’”描述了李世民登基的客觀事實,屬于歷史史實,排除A項。
B:“唐玄宗冊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反映了唐玄宗冊封建懷仁可汗的客觀事實,屬于歷史史實,排除B項。
C:“玄奘西行,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貢獻”是對玄奘西行的客觀認識,屬于歷史觀點,故選C項。
D:“安祿山和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敘述了安史之亂的客觀事實,屬于歷史史實,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歷史史實與歷史觀點,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史學理論的要關知識。
10.【答案】A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 答題關鍵信息“宋朝初年強化中央集權”“錯誤的”,結合所學可知:A:宋朝派文臣擔任知州,設通判與之牽制,所以“武官州縣任長官,頻繁調動設通判”錯誤,故選A項。
B:宋太祖為加強皇權,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故“解除禁軍將兵權,調換將領斷兵連”正確,排除B項。
C:宋朝中央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削弱分割宰相權力,故“分化事權弱宰相”正確,排除C項。
D:宋朝取消節度使的收稅權,設轉運使輸納,故“節度收稅被取消,轉運財賦歸中央”正確,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宋朝強化中央集權,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宋朝強化中央集權的相關史實。
11.【答案】D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 答題關鍵信息“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結合所學可知:A:“交子”是紙幣,不能反映文學藝術的多彩性,排除A項。
B:“交子”是紙幣,不能反映政治局面的穩定性,排除B項。
C:“交子”是紙幣,不能反映中外交流的廣泛性,排除C項。
D:“交子”是紙幣,反映了北宋時期商貿的繁榮,故選D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北宋“交子”。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北宋商業貿易繁榮的相關史實。
12.【答案】C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王朝更替的時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 提取答題關鍵信息“年代尺上標注錯誤的一處”,結合所學可知:A: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各部,①標注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
B:1234年,蒙古滅金,②標注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
C: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元朝建立,③標注錯誤,故選C項。
D:1276年,元軍攻入宋都臨安,南宋滅亡,④標注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元朝建立與統一。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年代尺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元朝建立與統一的相關史實。
13.【答案】B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 據材料“太倉樊村涇元代遺址曾是元代大型瓷器倉儲及貿易集散地”“太倉港在元代被稱為‘天下第一碼頭’”可知,材料表明太倉港的繁榮,體現了元朝對外貿易繁盛,故選B項。
材料反映了元朝外貿繁盛,沒有體現民族關系,排除A項。
材料反映了元朝外貿繁盛,沒有體現疆域面積,排除C項。
材料反映了元朝外貿繁盛,沒有體現軍事實力,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元朝對外貿易,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
14.【答案】A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
【解析】【分析】 據材料“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可知,1381年,朱元璋為強化皇權,下令廢除了丞相與中書省,由六部分理職權,故選A項。
明朝初年,地方廢除行省,設立三司,加強了中央集權,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
材料反映了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權分六部,沒有體現法制建設的信息,排除C項。
材料反映了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權分六部,沒有體現監察制度的信息,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明朝廢除丞相制度。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明朝廢除丞相制度的相關歷史知識。
15.【答案】C
【知識點】元明清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的貢獻
【解析】【分析】 提取答題關鍵信息“明清對內同分裂和叛亂勢力作斗爭”,結合所學可知:
A:“戚繼光抵抗倭寇”屬于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排除A項。
B:“鄭成功收復臺灣”屬于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排除B項。
C:“康熙親征噶爾丹”平定了蒙古的噶爾丹叛亂,故選C項。
D:“兩次雅克薩之戰”屬于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平定噶爾丹叛亂,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清朝鞏固西北邊疆的相關史實。
16.【答案】B
【知識點】元明清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的貢獻
【解析】【分析】據材料信息“遣官祭先師孔子”“仍襲封衍圣公”“大成至圣文宣先師”“謁先師孔子廟行禮”可知,材料反映了滿族入關后,清朝統治者尊崇孔子與儒學,繼承歷代文化傳統,體現了文化認同,有利于增強統一國家的凝聚力,故選B項。
材料表明清朝統治思想上崇儒,有利于維護統治,并非是消除滿清文化差異,排除A項。
材料表明清朝統治思想上崇儒,有利于維護統治,加劇了民族隔閡之說錯誤,排除C項。
西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清朝尊崇儒學。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
17.【答案】D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中國古代對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
【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密封在棺材中,不與外界接觸……”,結合所學知識,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禁止中國人出海貿易,并嚴格限制外商來華貿易,導致國家封閉落后,所以與馬克思評論直接相關的政策是閉關鎖國政策,故選D項。
明清科舉八股取士,嚴重脫離實際,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項。
重農抑商是古代封建國家的經濟政策,強調以農為本,輕視工商業,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
清朝統治者為強化思想專制,維護統治,大興文字獄,禁錮了思想言論,與材料信處不符,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閉關鎖國,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
18.【答案】C
【知識點】傳統美德與民族精神
【解析】【解答】在長期實踐中,不斷從秦腔、漢調、昆曲、京調等劇種汲取營養,經數十年演變,形成京劇。這說明京劇在融合中創新,故C正確。
材料沒有涉及京劇呈現北京特色,故A不符合題意;
題干內容沒有體現京劇深受群眾喜愛,故B不符合題意;
京劇源于社會實踐,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此題考查文化創新的知識,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堅定文化自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19.【答案】C
【知識點】生命的獨特性
【解析】【解答】青春期的生理變化讓我們感到新奇,也使我們產生矛盾和困惑。對于青春期的心理矛盾,我們可以尋求父母或老師的幫助,故C正確。
去操場散步這是運用了轉移注意的方法調節情緒,故A錯誤;
獨立思考不等同于一味追求獨特,有自己獨到見解,也能接納他人合理、正確的意見,豆豆穿衣服所謂的標新立異是不正確的,故B錯誤;
我們要正視身體變化,欣然接青春期的身體變化,節食減肥不利于身體健康,故D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此題考查青春期矛盾心理的知識,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伴隨著生理發育,我們的認知能力得到發展,自我意識不斷增強,情感世界愈加豐富……這些變化讓我們感到新奇,也使我們產生矛盾和困惑。
20.【答案】D
【知識點】誠信
【解析】【解答】生活中,一些規則和界限不能違反和逾越。向同學伸出援助之手,幫他們答疑解惑,愛護環境,踐行低碳理念,經常參加社區組織的志愿服務活動,都是符合青春有格的要求,故ABC不符合題意。
“抄作業、幫同學隱瞞作弊行為”是不誠信,對自己和不負責任的表現,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此題考查青春有格的知識,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我們的行為在證明并塑造著我們自己。“行已有恥”意味著我們能真誠面對自我,聞過即改,知恥而后勇。“行己有恥”要求我們樹立底線意識,觸碰道德底線的事情堅決不做,違反法律的事情堅決不做。
21.【答案】B
【知識點】理解與寬容
【解析】【解答】在集體生活中,一些志趣相投、個性相似,或者生活背景類似的同學,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小群體。參加班級黑板報小組,制作一期道德與法治專題展板,幾個喜歡踢球的同學常聚在一起,放學一起踢球鍛煉身體,和幾個同樣爸爸媽媽在外地的同學關系要好,生活上相互幫助,故①②④符合題意。
小群體內成員之間的友誼如果沾染上江湖義氣,這樣的小群體往往會將自身利益置于集體利益之上,淪為小團體主義,幾個喜歡玩游戲的同學組建了游戲群,每天都在討論游戲屬于小團體主義,故③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此題考查集體生活中的小群體的知識,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在集體生活中,一些志趣相投、個性相似,或者生活背景類似的同學,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小群體。在小群體中,成員相互接納,相互欣賞,找到自己的位置,體驗歸屬感和安全感。
22.【答案】A
【知識點】情緒的多樣性、復雜性;理解與寬容
【解析】【解答】情緒是短暫的,不穩定的,會隨著情境的改變而變化;情感則是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強化、逐漸積累的,相對穩定,故A正確。
圖示中沒有涉及情感情緒、法律道德、道德法律,故B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此題考查情緒情感的知識,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情感與情緒也有區別。情緒是短暫的、不穩定的,會隨著情境的改變而變化;情感則是我們在生活中不斷強化、逐漸積累的,相對穩定。
23.【答案】B
【知識點】情緒的多樣性、復雜性
【解析】【解答】最近一段時間,有時會覺得父母的叮囑很煩,明知道那些話都是關心,可當時心里就像有團小火苗一樣,不由自主就開“懟”。避免因敏感而沖動“懟”親人,我們應該把握時機,冷靜后再進行溝通,合理調控情緒,減少情緒影響,故③④正確。
“保持沉默”不利于構建和睦家庭,故①不符合題意;
要重視父母意見,故②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此題考查調控情緒的知識,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學會合理地調節情緒,使情緒在生理活動、主觀體驗外顯表情等方面發生一定的變化,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適應環境。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調節情緒的方法,歸納起來,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改變認知評價、轉移注意、合理宣泄和放松訓練等。這些方法,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調節情緒,成為情緒的主人。
24.【答案】C
【知識點】法律的特征和作用
【解析】【解答】《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是民事權利的宣言書和保障書,大到合同簽訂、公司設立,小到繳納物業費等等,幾乎所有民事活動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據,說明生活與法律息息相關,法律就在我們身邊,法律已深深嵌入我們的生活之中,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和糾紛,很多時候可以通過法律來調整,故①②③正確。
“只要有法律,就能解決生活中的一切矛盾和糾紛”夸大了法律的作用,故④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此題考查法律的特征和作用的知識,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民法用規定權利和義務的方式來規范平等的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侵犯他人民事權利或者沒有依法履行合同義務都是較為典型的民事違法行為。
25.【答案】B
【知識點】法律的特征和作用
【解析】【解答】高官違法被處理體現了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故B正確。
題干沒有強調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故A不符合題意;
材料沒有涉及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故C不符合題意;
材料內容沒有強調法律具有制裁違法犯罪的作用,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此題考查法律的特征的知識,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在法治社會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都沒有超越法律的特權。每個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護,平等地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任何人不論職務高低、功勞大小,只要觸犯國家法律,都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26.【答案】(1)地中
(2)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晴天多,光照充足
(3)大西洋;平原;溫帶海洋性;畜牧業
(4)①氣候:溫帶海洋性氣候,全年溫和濕潤,使河流水量豐沛、水位季節變化小、無結冰期;②地形:地處平原地區,地形平坦,水流平穩。
【知識點】世界典型區域
【解析】【解答】(1)從圖中可以看到,法國南部瀕臨地中海。
(2)馬賽位于地中海沿岸,屬于地中海氣候,氣候特征是夏季炎熱干燥,陽光充足,所以可以享受到“日光浴”。
(3)法國西部瀕臨的是大西洋,西北部的海拔基本在200米以下,地形以平原為主,因此有利于大西洋暖濕氣流深入內陸,使得法國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廣,氣候溫和濕潤,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長,使得法國的畜牧業發達。
(4)巴黎位于平原上,地形平坦,河流的流速緩,水量豐富的原因是因為巴黎為溫帶海洋性氣候,降水比較豐富,蒸發少。
【點評】歐洲西部以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該氣候全年溫和濕潤,降水季節分配比較均勻,多云霧、陰濕的天氣,不利于糧食作物的生長,但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長。大部分草場可常年放牧,有利于發展畜牧業。
27.【答案】(1)大都(元大都);交通發達;水陸并用;交往范圍廣。影響:宋元對外交往使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起來;促進了中國創造發明的外傳,對歐亞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西方的外來科學技術與文化也傳入中國。
(2)①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3)變化:由對外開放到閉關鎖國。啟示:開放交流有利于社會進步,閉關自守導致落后;要積極主動開展對外交往;要加強同外界對話和溝通;要更加開放包容,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互容、互鑒、互通;不能閉關鎖國。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元明清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的貢獻;中國古代對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
【解析】【解答】(1)填充:據材料一“元朝交通線路圖”,結合所學可知,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特點:據材料一“宋代時與中國有貿易關系的國家和地區有五六十個,元朝時達到140多個。陸路與海路交通的暢通”可知,元朝對外交通交通發達;水陸并用;交往范圍廣。
影響:據材料一“陸路與海路交通的暢通,使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起來”可知,宋元對外交往促使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起來;據材料一“中國的創造發明,如印刷術、火藥等輸往西方”并結合所學可知,宋元對外交往促進了中國創造發明的外傳,對歐亞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據材料一“西方的藥物、天文、數學等也傳到中國,外來的科學技術與文化在元朝受到重視”可知,宋元對外交往推動了西方的外來科學技術與文化也傳入中國。
(2)事件:據材料二“航海線路圖”“明朝”,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二中的航行路線,反映的歷史事件是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意義:據材料二“作為明朝的外交使節和貿易代表,他始終奉行“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處,共享太平”的準則,和沿途國家相互尊重,友好相待……”并結合所學可知,鄭和下西洋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3)變化:據材料三“清朝開放四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并對出口的商品種類和出海船只的載重量做出嚴格的限制。(后)下令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關閉了其他港口”可知,清朝時期,對外政策由宋元時期的對外開放轉變為閉關鎖國。
啟示:據材料三“……這一政策的實施給中國社會帶來很大的消極作用……使中國失去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和機遇,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基本斷絕,更拉大了中國與世界的距離”并結合所學可知,開放交流有利于社會進步,閉關自守導致落后;要積極主動開展對外交往;要加強同外界對話和溝通;要更加開放包容,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互容、互鑒、互通;不能閉關鎖國。
【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元朝對外交通。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地圖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元朝對外交通的相關史實。
(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鄭和下西洋。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地圖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鄭和下西洋的相關史實。
(3)本題主要考查清朝對外政策。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
28.【答案】(1)元朝;行省制度;影響:行省制度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省級行政區域開始于元朝,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2)基本原則: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因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
(3)元朝統治者首次在東南、西南地區設置行政機構,成為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統治的開始。在西南地區,元朝在中央設置宣政院,負責管轄藏族地區的行政事務,從此中央政府政府對西藏正式進行行政管轄。在東南地區,元朝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
為了對遼闊的疆域進行治理,清朝因地制宜、因俗而治進行邊疆治理。在東南地區,清政府1684年設臺灣府,1885年臺灣建省,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在西南地區,清朝在西藏冊封達賴、班禪,設立駐藏大臣,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建立金瓶掣簽制度,有效的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除此之外,清政府通過平定叛亂和戰爭的形式加強了西北和東北的管轄。
元清的邊疆管理政策對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加強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促進邊疆地區的開發,對維護邊疆地區的穩定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
【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元明清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的貢獻
【解析】【解答】(1)制度:據材料一“中書省”“江西行省”“遼陽行省”,材料二“統治者設置該制度的初衷……但是誰曾料到,該制度卻引出綿延至明清及近代的中央集權新模式”,結合所學可知,元朝統一后,為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實行了行省制度,故材料一所示疆域元朝,材料二反映實行的是行省制度。影響:根據所學可知,行省制度的推行,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省級行政區域開始于元朝,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2)據材料三“因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可知,清代邊疆民族治理政策體現的是原則是
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3)本題為觀點論述試題。依據題意可知,需要論述的觀點是“元清邊疆政策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作出的重要貢獻”,解題需要結合元清史實,主要從元朝的治理措施,清朝對邊疆進行管轄的具體機構與政策等方面展開論述,要求史實正確,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言之成理即可。
【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元朝行省制度。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元朝行省制度的相關史實。
(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清朝民族治理政策。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清朝民族治理政策的相關歷史知識。
(3)本題為觀點論述試題。言之成理即可。本題主要考查元清邊疆政策。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
29.【答案】(1)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
(2)社會保護;學校保護
(3)這種觀點是片面的;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需要國家構筑的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四道防線。但也需要未成年人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有了特殊保護,未成年人要珍惜自己的權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同時尊重和維護他人的權利,履行公民應盡的義務。
【知識點】法律的特征和作用;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權利和義務
【解析】【解答】(1)此題要求將以上表格填寫完整。圍繞“制定法律5件,修改法律9件,做出法律解釋1件”等,說明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根據我國的反腐力度不斷加大,“老虎”“蒼蠅”一起打,一大批貪官落馬等,說明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
(2)此題要求指出材料一體現了對未成年人的哪些保護。首先應明確未成年保護的知識,然后圍繞“為了保障學生上下學時的安全,社區志愿者來幫助疏導交通,同時學校也更新了校園監控設備”分析,可知這是社會保護、學校保護。
(3)此題要求運用所學知識評析“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構筑了保障未成年人權益的六道防線,青少年就可以健康成長”這種觀點。此題為觀點評析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觀點是片面的。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需要國家構筑的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四道防線。但也需要未成年人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有了特殊保護,未成年人要珍惜自己的權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同時尊重和維護他人的權利,履行公民應盡的義務。
【點評】此題考查法律的特征和作用、未成年人保護、權利與義務的知識,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1)結合法律的特征和作用,分析材料信息并說明即可。(2)明確未成年人保護,結合材料說明即可。(3)結合未成年人保護、權利與義務等知識論述即可。
30.【答案】(1)①法律具有規范作用,法律規定我們應該享有的權利,應該履行的義務。法律為我們的行為提供了準繩,指引、教育人向善。刑法修正案(十一)對未成年人刑責年齡下調,是為了規范未成年人的行為,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發生;②法律具有保護作用,法律通過解決糾紛和制裁違法犯罪,懲惡揚善、伸張正義,維護我們的合法權益。刑法修正案(十一)對未成年人刑責年齡下調,有利于為制裁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提供依據,保護公民合法權益
(2)我們要樹立法治意識,做到依法辦事;依法辦事,就要遵守各種法律法規,通過法治方式,表達自身合法的訴求和愿望;依法辦事。我們要養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習慣,成長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
【知識點】法律的特征和作用;權利和義務
【解析】【解答】(1)此題要求結合材料,從法律的作用角度談談你的理解。概括材料內容,聯系法律的作用,圍繞“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等,說明法律具有規范作用,法律規定我們應該享有的權利,應該履行的義務。法律為我們的行為提供了準繩,指引、教育人向善。法律通過解決糾紛和制裁違法犯罪,懲惡揚善、伸張正義,維護我們的合法權益。根據刑法修正案(十一)對未成年人刑責年齡下調等內容,說明有利于為制裁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提供依據,保護公民合法權益
(2)此題要求結合所學知識談談青少年該如何做到與法同行。概括材料內容,從樹立法治意識,依法辦事,遵守各種法律法規,通過法治方式,表達自身合法的訴求和愿望,養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習慣,成長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等方面說明。
【點評】此題考查法律的作用、權利與義務的知識,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1)明確法律的作用,結合材料信息說明即可。(2)從依法辦事角度說明。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静县| 河西区| 桐庐县| 休宁县| 西城区| 泗洪县| 乌鲁木齐县| 永康市| 古交市| 永善县| 丽水市| 沙雅县| 青岛市| 儋州市| 星座| 贵溪市| 清水县| 漠河县| 呼玛县| 浦城县| 宁陵县| 安阳县| 连江县| 九江县| 方正县| 佛教| 习水县| 岳池县| 桦川县| 玉环县| 新和县| 安化县| 汾阳市| 宣汉县| 黑河市| 梁山县| 浦北县| 嵩明县| 邻水| 黄梅县| 巩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