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橫店教共體八校聯考2023-2024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開學試卷1.(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古人云:“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淮南、淮北的( )A.氣候不同 B.栽培技術不同C.地形不同 D.耕作制度不同(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地坑院”是黃土高原特色民居,多分布在平坦的塬(高地)面上。 讀圖,回答問題。圖1-地坑院白圖2-某黃土源地形示意圈2.圖2中,適合建造地坑院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3.在該地形區能看到的情景是( )A.“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B.“孤帆遠景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C.“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D.“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4.(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歷史上不同文明之間在不斷地交流,下列國家中最有可能與漢朝相互往來的是( )A.羅馬帝國 B.法蘭克王國 C.阿拉伯帝國 D.拜占庭帝國5.(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孔子招收學生不受貴賤、貧富老幼等條件限制,很多學生出身于貧賤之家。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主張是( )A.有教無類 B.崇尚“自然”C.克己復禮 D.民貴君輕6.(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有學者認為,古代絲綢之路不僅使中國的絲綢遠銷以羅馬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更大的貢獻還在于溝通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能佐證這一觀點的是 ( )①中國指南針傳入朝鮮②羅馬的玻璃器皿等傳入中國③中國茶葉、瓷器等遠銷美洲④中國活字印刷等技術傳入歐洲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7.(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講到:“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這一觀點出自于(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韓非8.(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漢武帝多次派人前往說服西南諸國歸屬西漢,使其接受了朝廷的管轄。此后,漢族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不斷傳到西南地區,漢族官吏還在那里興辦學校,使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材料說明漢武帝( )A.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 B.不斷加強中外的交流C.加強了對西域的管理 D.強化了中央集權制度9.(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下面是某校學生小組探究活動記錄卡,他們探究的主題應該是( )小組探究主題: ____ 運用史料:康熙帝平定準噶爾部叛亂、組織雅克薩反擊戰;雍正帝設駐藏大臣;乾隆帝設伊犁將軍、迎接土爾扈特部回歸等。A.統一多民族國家走向分裂 B.清朝平定邊疆地區的叛亂C.清朝抗擊外來侵略的斗爭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10.(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利用關鍵詞進行記憶可以提高我們的學習效率,我們可以把“辛亥革命”、“中華民國的創建”、“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和“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這四部分內容的關鍵詞概括為( )A.武裝革命、建立民國、轉移權力、國家分裂B.維新變法、建立民國、轉移權力、軍閥混戰C.師夷長技、維新變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學D.武裝革命、君主立憲、民主共和、民主科學11.(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正當新文化運動蓬勃興起時,中國一些激進的民主主義者開始認真學習和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從而使新文化運動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一變化發生的直接原因是( )A.《新青年》雜志出版 B.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C.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D.共產黨早期組織建立12.(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閱讀右邊《英國輸華商品價值總量》曲線圖(單位:英鎊),導致19世紀50年代出現轉折點的根本原因是( )A.《南京條約》的簽訂B.自然經濟對外國資本主義的抵制作用C.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D.民族工業的興起13.(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根據下圖反映的史實,確定一個研究主題是( )A.抗日烽火遍九州 B.三支大軍逐中原C.國軍主力一掃光 D.百萬雄師過大江14.(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白晝逝去了,伊斯蘭教的醫學和科學卻反射出古希臘文化太陽的光芒,它像一輪明月,照亮了歐洲中世紀漆黑的夜晚。”材料意在強調阿拉伯文化( )A.繼承和融合了東西方的文化遺產B.一定程度上為文藝復興提供條件C.在多個領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D.創造了屬于自己獨特的文化面貌15.(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中世紀晚期,歐洲社會處于轉型時期,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出現雇傭與被雇傭的生產關系。這一現象主要表現在( )A.莊園經濟和現代工廠制的形成 B.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的產生C.種植園經濟和工業革命的擴展 D.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實行16.(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2023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向服貿會全球服務貿易峰會發表視頻致辭:“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5周年,中國將堅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各國開放合作提供新機遇。”下列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改革開放促發展,合作共贏向未來B.對外開放為中心,人民生活真美好C.綜合國力大提升,全面實現現代化D.強國之路真正好,發達國家實現了17.(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2023年11月8日,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這體現了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推進( )A.嚴格執法,保護環境安全 B.科學立法,確保有法可依C.公正司法,維護公平正義 D.依法行政,規范政府權力18.(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下圖思維導圖中的①和②依次應填的內容是( )A.新型的民主民 主監督B.人民代表大會協商民主.C.人民當家作主協商民主D.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直接選舉19.(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2023年9月23日,第19屆亞運會開幕式在杭州隆重舉行。開幕式上處處透著亮眼的“中國風”元素,“梅蘭竹菊”、“水玉琮”、“團扇”“秋分與桂花鼓”、“宋韻丹青”、戲曲等,盡顯中式美學,這體現( )A.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B.中華文化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C.中華傳統文化必須全盤繼承D.中外文化差異日漸消除20.(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的集中體現是( )A.鄧小平理論B.“三個代表”重要思想C.科學發展觀D.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21.(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大熊貓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大熊貓分布范圍變化圖。材料二 秦嶺地區是我國大熊貓分布的重點區域。該地區曾經是重要的林木采區,20世紀70年代開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業在該區內進行采伐作業。大熊貓喜食新鮮竹筍(竹筍在春季破土生長)。因食量大,為保障一年四季都有充足食物,大熊貓會在低海拔和高海拔之間往返遷移覓食。大熊貓種群的生存繁衍需要有足夠大的成片的空間。(1)從徑流量和水位季節變化角度,分析秦嶺南北坡河流水量特征差異。(2)推測大熊貓覓食從低海拔向高海拔遷移的季節是 (填“春末”或“秋末”),分析其原因。 (3)結合材料分析大熊貓棲息地面積縮小且漸趨破碎化的原因,并提出兩條合理的建議。22.(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根據下面的大事年表,解答下列問題。大事年表時間 事件1921年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1922年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1924年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國共合作實現1927年 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1931年 九一八事變1934~1936年 紅軍長征1935年 遵義會議1936年 西安事變1937年 七七事變、第二次國共合作實現、平型關大捷1938年 臺兒莊戰役1940年 百團大戰1945年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日本宣布投降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年 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1956年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1978年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201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1)黨史專家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人民在醒過來、站起來、富起來的基礎上,昂首闊步踏入了強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請從上述材料中找出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的標志性事件。(2)選擇材料中相互關聯的事件,結合所學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23.(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政治制度的廢除和創立始終是中外歷史發展的主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部分)史料 “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左傳》 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 ——《至正集》制度 A B C朝代 西周 隋朝 元朝影響 確立了周王權威,開發了邊遠地區。 改善并加強了中央集權。 有效統治了廣闊的疆域,對后世影響深遠。材料二世界近代的政治制度(部分)由于查理一世等守舊勢力對新興資產階級參與政權的阻撓……英國進行了光榮革命……建立了一種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大大限制了君主權力,使英國走上一條全新的道路。 ——改編自錢乘旦《世界現代化歷程》 舊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制約,致使法國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國王路易十六等勢力的倒行逆施,引發了法國大革命,最終以人民廣泛參與的徹底革命,確立了一種新的政治體制。 ——改編自人教版九年級《世界歷史》(1)寫出表中A.B.C代表的政治制度名稱。簡要概括它們的共同作用。(2)材料二中英法兩國革命后分別確立了什么政治體制?根據材料分析兩國革命的共同原因。上述制度的廢除和創立,給我們哪些啟示?24.(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某校九年級同學以“載人航天,飛天夢圓”為主題開展項目化學習,設計了四塊展板,其中展板四未完工,請你協助完成。展板一:筑夢 嫦娥奔月、敦煌飛天,是中國人的千年夢想。……自主創新一直是決定中國航天事業生死存亡的生命線,在黨中央的英明領導下,我國突破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用不到30年時間跨越了發達國家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在太空中一次次刷出中國新高度。展板二:追夢 遠征太空的“中國天團”已達20多位。他們舍棄與親人的團聚,忘卻自己面對的生死考驗,心中唯有任務,胸懷把一切獻給黨和國家的信念,以敢上九天攬月的英雄氣概,誓把祖國榮耀寫滿太空,向全世界宣示中國航天的騰飛信心,他們是最值得我們致敬的英雄!展板三:圓夢 “安全著陸""“飛天夢圓”……奔向星辰大海的每一次成功都讓國人感到無比欣慰。成功背后有這樣一些信息:我國GDP總量居世界第二,2020年在航天領域的投入為132.8億美元;我國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造就一大批創新型人才,35歲及以下的青年在航天科技人才隊伍中占52.5%。(1)聯系展板二,從凝聚價值追求的角度,指出“中國天團”的可敬之處。(2)有人說,自主創新是中國載人航天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聯系展板一相關信息評析這一觀點。(3)綜合三幅展板信息,說明中國航天員“安全著陸”、“飛天夢圓"的原因。25.(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中國式現代化,浙江勇立潮頭。鏈接一:美麗浙江加大節能減排技術研發和推廣力度,深化清新空氣行動;建立上下游區域及支流水質保護工作協調機制,讓人民群眾共享環境治理成果;聚焦創新提檔,生態環境數字化改革激法新引擎;推行綠色消費,加大綠色低碳產品推廣力度。 鏈接二:和諧浙江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本質特征,一項長期任務。近年來,浙江省城鄉一體化步伐不斷加快,人居環境質量顯著提升,民生福祉不斷提升。然而,城鄉差距依然存在,人們對生活的要求日益提高。(1)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據此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理由。(2)根據鏈接一說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落實什么基本國策和新發展理念。(3)聯系鏈接二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現代化”的必要性。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世界地形、河湖、氣候【解析】【分析】A、由所學知識可知,因南北維度差異,導致不同的氣候,形成不同的氣溫、降水,造成同為橘子,結的果實味道大不相同,A正確;B、由所學知識可知,橘生南北各不相同,主要是因地域差異所致,與栽培技術無關,B錯誤;C、由所學知識可知,橘生南北各不相同,主要是因地域差異所致,與地形差異無關,C錯誤;D、由所學知識可知,橘生南北各不相同,主要是因地域差異所致,與耕作制度差異無關,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造成“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 ”的現象主要原因是淮南、淮北氣候不同,溫度達不到橘的生長條件。【答案】2.D3.C【知識點】世界地形、河湖、氣候;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解析】【點評】地坑院陜北當地人稱為“天井院”、“地陰坑”、“地窯”,是古代人們穴居方式的遺留,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2.A、由圖表信息可知,“地坑院”建造在平坦的開闊的地形地下,甲處靠近溝壑處不宜挖建,A錯誤;B、由圖表信息可知,“地坑院”建造在平坦的開闊的地形地下,乙處處在斜坡地,不適合,B錯誤;C、由圖表信息可知,“地坑院”建造在平坦的開闊的地形地下,丙處地形復雜,不宜挖建,C錯誤;D、由圖表信息可知,“地坑院”建造在平坦的開闊的地形地下,丁處滿足這樣的條件,D正確。故答案為:D。3.A、由所學知識可知,“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指的是貴州地形與氣候特點,A錯誤;B、由所學知識可知,“孤帆遠景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指湖北的黃鶴樓,B錯誤;C、由所學知識可知,“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指的是陜西的”地坑院“村落,C正確;D、由所學知識可知,“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指西北新疆地域特征,D錯誤。故答案為:C。4.【答案】A【知識點】古希臘羅馬文明【解析】【分析】A漢朝與羅馬帝國曾經互派使者往來,促進了雙方文化交流,A正確;B法蘭克王國時期,中國先后處于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北宋,B錯誤;C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形成。此時,正值中國的唐朝時期(618—907年),C錯誤;D拜占庭帝國時期正處于中國明朝,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整個羅馬帝國時期中國經歷了西漢、新莽、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羅馬帝國在公元395年后分為:西羅馬帝國(公元395年-公元476年);東羅馬帝國(公元395年-公元1453年)5.【答案】A【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孔子主張有教無類,他創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主張"有教無類”,招收不同出身的學生,先后培養了三千弟子,促進了教育在民間的發展。A項正確;B是道家的觀點,排除;C克己復禮與題干內容無關;D是孟子的思想主張,排除;故答案為:A。【點評】 本題考查孔子的主張,主要考查考生運用所學知識來理解材料的能力,孔子被尊為儒家始祖,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張禮制、有教無類,對中華文明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6.【答案】C【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古希臘羅馬文明【解析】【分析】提取答題關鍵信息“古代絲綢之路溝通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結合所學可知:中國指南針傳入朝鮮,中國和朝鮮同屬于東方范疇,沒有反映東西方交流,①不符合題意。羅馬的玻璃器皿等傳入中國,羅馬屬于西方,反映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②符合題意。中國茶葉、瓷器等通過古代絲綢之路遠銷美洲不符合史實,③不符合題意。中國活字印刷等技術傳入歐洲,反映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④符合題意。綜上可知,②④能佐證題干觀點,故選C項;①③不能佐證,排除ABD三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作用,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古代絲綢之路的相關史實。7.【答案】C【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據材料“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可知,材料體現了“兼相愛、交相惡”的思慮,結合所學可知,戰國時期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提出“兼愛”“非攻”等思想主張,故選C項。老子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排除A項。孔子提出仁的思想,為政以德,排除B項。韓非主張以法治國,法不阿貴,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諸子百家思想。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百家爭鳴的相關史實。8.【答案】D【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據題干“漢武帝多次派人前往說服西南諸國歸屬西漢,使其接受了朝廷的管轄……”可知,漢武帝的舉措既促進了西南地區的開發發展,又加強了對邊疆的管理,強化了中央集權,鞏固了西漢的統治,故選D項。材料反映描述了漢武帝的邊疆政策,沒有體現民族政策,排除A項。材料反映描述了漢武帝的邊疆政策,與中外交流加強不符,排除B項。材料反映描述了漢武帝治理西南,沒有涉及了對西域的管理,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漢武帝經營西南。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9.【答案】D【知識點】元明清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的貢獻【解析】【分析】據題干史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康熙帝平定準噶爾部叛亂、組織雅克薩反擊戰,雍正帝設駐藏大臣,乾隆帝設伊犁將軍、迎接土爾扈特部回歸等活動,反映了清朝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故選D項。材料反映的是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統一多民族國家走向分裂解讀錯誤,排除A項。康熙帝平定準噶爾部叛亂體現了清朝平定邊疆地區的叛亂,信息解讀不全,排除B項。康熙帝組織雅克薩反擊戰體現了清朝抗擊外來侵略的斗爭,信息解讀不全,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的相關史實。10.【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辛亥革命”“中華民國的創建”“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結合所學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屬于“辛亥革命”;1912年1月,中華民國建立,可概括為建立民國;1912年3月,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可概括為轉移權力;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開始了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可概括為軍閥混戰、國家分裂。綜上可知,題干中的四部分內容的關鍵詞概括為“武裝革命、建立民國、轉移權力、國家分裂”,故選A項。1898年,光緒頒布“定國是詔”,開始推行改革,可根據為“維新變法”,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1842年,魏源的《海圖圖志》,提出了“師夷長技”的主張,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維新變法時期,康有為等提出君主立憲的主張,與“中華民國的創建”不符,民主共和是指民國建立,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科學,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辛亥革命,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11.【答案】C【知識點】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解析】【分析】據材料“激進的民主主義者開始認真學習和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從而使新文化運動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結合所學可知,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促使中國先進知識分子以俄為師,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從而使新文化運動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故選C項。1915年,《新青年》雜志出版,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始,排除A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與新文化運動發生變化無關,排除B項。1920年,共產黨早期組織建立,與新文化運動發生變化無關聯,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新文化運動,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新文化運動的相關史實。12.【答案】B【知識點】近代列強對中國的主要侵略活動【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英國輸華商品價值總量》”可得出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五口通商和協定關稅,促使英國輸入中國的商品商品數量一度激增,但在19世紀50年代,總體趨勢變化不大。說明英國商品很難在中國市場暢銷,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根深蒂固,具有頑強的抵制力,故選B項。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與題干時間19世紀50年代不符,排除A項。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故19世紀50年代社會性質沒有變化,排除C項。19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民族工業興起,與題干時間19世紀50年代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鴉片戰爭的影響。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坐標數據材料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相關史實。13.【答案】C【知識點】解放戰爭【解析】【分析】提取圖片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據“長春”“沈陽”“錦州”可知圖一是遼沈戰役;據“張家口”“北平”“天津”可知圖二是平津戰役;據“徐州”“碾莊”“雙堆集”可知圖三是淮海戰役。綜上可知,題干三幅圖片反映的主題是三大戰役,結合所學可知,三大戰役殲敵150余萬,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主力,故選C項。“抗日烽火遍九州”體現的是抗日戰爭,而題干圖片反映的是解放戰爭時期的大決戰,排除A項。“三支大軍逐中原”是指1947年6月底,劉伯承、鄧小平,陳賡、謝富治,陳毅、粟裕率領三支大軍對國民黨開始戰略反攻,排除B項。1949年4月,“百萬雄師過大江”,發起渡江戰役,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大決戰。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地圖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解放戰爭大決戰的相關史實。14.【答案】B【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據材料“伊斯蘭教的醫學和科學卻反射出古希臘文化太陽的光芒,它像一輪明月,照亮了歐洲中世紀漆黑的夜晚”,結合所學可知,伊斯蘭教文化吸收、消化了大量的古希臘文化,使西歐人得以重新認識古典文化的光輝,說明阿拉伯文化一定程度上為文藝復興提供了條件,故選B項。材料強調的是阿拉伯文化對歐洲的影響,沒有體現繼承與融合東西方文化,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阿拉伯文化對歐洲的影響,沒有體現阿拉伯文化的多領域成就,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阿拉伯文化對歐洲的影響,沒有突出阿拉伯文化的獨特性及成就,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阿拉伯文化。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阿拉伯文化的相關歷史知識。15.【答案】B【知識點】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啟蒙運動【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晚期,歐洲社會處于轉型時期,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產生,他們的生產主要面向市場,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出現雇傭與被雇傭的生產關系。A項莊園經濟和現代工廠制的形成錯誤,莊園經濟是封建社會的農業生產方式,現代工廠制的形成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不符合題意;B項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的產生是題干現象的主要表現,符合題意;C項種植園經濟和工業革命的擴展錯誤,工業革命的擴展不符合中世紀晚期的說法,不符合題意;D項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實行是蘇聯進行的,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資本主義的發展,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16.【答案】A【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服貿會全球服務貿易峰會發表的視頻致辭,體現了改革開放促發展,合作共贏向未來,A項正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B項錯誤,排除B項;我國預計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C項錯誤,排除C項;我國仍然屬于發展中國家,D項錯誤,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 認真審題,把握改革開放的成就與原因知識點,依據題干信息,對照選項分析選擇即可。17.【答案】B【知識點】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解析】【分析】題干材料“通過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間諜法》”體現了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推進科學立法,B項正確;材料主要體現科學立法,并未體現“嚴格執法”,排除A項;材料主要體現科學立法,并未體現“公正司法”,排除C項;材料主要體現科學立法,并未體現“依法行政”,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解答本題要正確理解題意,明確考查了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礎上,結合分析各個選項,選出正確答案。18.【答案】C【知識點】黨的領導與人民當家做主【解析】【分析】根據教材知識,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社會主義民主的具體形式有選舉民主、協商民主。C項正確;新型的民主、民主監督不合題意,排除A項;人民代表大會、協商民主不合題意,排除B項;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直接選舉不合題意,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屬基礎知識題,考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根據教材知識,依據題意分析,選出正確答案。19.【答案】A【知識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2023年9月23日,第19屆亞運會開幕式在杭州隆重舉行。開幕式上處處透著亮眼的“中國風”元素,梅蘭竹菊、水玉琮、團扇、秋分與桂花鼓、宋韻丹青、戲曲等,盡顯中式美學”本次亞運會開幕式體現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A項正確;題干材料未體現中華文化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排除B項;題干材料未體現中華傳統文化必須全盤繼承,排除C項;題干材料未體現中外文化差異日漸消除,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提取信息、調動所學知識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答題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與主旨一致的表述,在選擇過程一定要注意選項與題干主旨的相關性。20.【答案】D【知識點】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和基本路線【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勇于進行理論探索和創新,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集中體現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D符合題意,D項正確;鄧小平理論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科學發展觀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解答此題要熟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容,排除干擾項。21.【答案】(1)差異:徑流量北小南大;水位季節變化北大南小。原因:北坡年降水量小于南坡;北坡降水的集中度大于南坡(北坡雨季短于南坡)(2)春末;氣溫隨海拔升高而下降;春季氣溫升高,竹筍破土生長時間從低海拔向高海拔推遲。(3)食物來源減少,人類開發強度增大,交通建設等分割棲息地。建議:合理規劃,道路選線盡量避開野生動物棲息地;在經過野生動物棲息地時,建設野生動物穿越道路的生態廊道;減少對秦嶺地區樹木砍伐等【知識點】中國的地形、氣候【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嶺—淮河是我國南北方的分界線。南坡受夏季風的影響大,降水量豐沛,徑流量比北方大,水位季節變化比北方小。(2)秦嶺地區海拔高,氣溫隨著海拔升高而下降。春季氣溫升高,竹筍生破土生長時間隨海拔升高逐漸推遲。(3)據材料二可知,20世紀70年代企業的采伐,破壞了大熊貓的棲息地;據圖可知,國道建設,分割了棲息地。人類的開發,導致了大熊貓食物來源減少。因此人類需要合理規劃,建設生態廊道,保護大熊貓棲息地。故答案為:(1)差異:徑流量北小南大;水位季節變化北大南小。原因:北坡年降水量小于南坡;北坡降水的集中度大于南坡(北坡雨季短于南坡)(2)春末;氣溫隨海拔升高而下降;春季氣溫升高,竹筍破土生長時間從低海拔向高海拔推遲。(3)食物來源減少,人類開發強度增大,交通建設等分割棲息地。建議:合理規劃,道路選線盡量避開野生動物棲息地;在經過野生動物棲息地時,建設野生動物穿越道路的生態廊道;減少對秦嶺地區樹木砍伐等【點評】本題考查材料的分析能力,難度稍大。根據材料信息,分析解決問題。22.【答案】(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誕生),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示例一】選擇的史事: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七七事變,百團大戰等。觀點:全民族抗戰中,中國共產黨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論述:九一八事變后,中華民族危機日趨嚴重。中國共產黨于1935年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1936年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七七事變后,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掀起了全民族抗戰。中國軍民在臺兒莊戰役、百團大戰等戰役中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軍。1945年,中國戰場對日寇最后反攻,取得抗日戰爭勝利。在全民族抗戰的旗幟下,中華兒女共赴國難、團結抗戰。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這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完全勝利的決定性因素。【示例二】選擇的史事:黨的一大召開、遵義會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等。觀點:黨的重要會議常常成為革命和建設的歷史轉折點。論述:1921年黨的一大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誕生,自此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1935年遵義會議召開,集中全力糾正博古等人在軍事和組織上的“左”的錯誤,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自此,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斗爭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歷史表明,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緊要時刻、轉折關頭召開的重要會議是革命和建設的歷史轉折點,鋪就了我們黨從昨天走到今天、從今天走向未來的光明征程。【示例三】選擇的史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黨的十八大召開等。觀點:中國人民由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論述: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標志著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站起來了。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順利推進,對外開放格局點、線、面結合。經濟快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走向富裕。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用英勇頑強的奮斗向世界莊嚴宣告,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歷史表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知識點】近代列強對中國的主要侵略活動;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開辟;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解析】【分析】(1)“站起來”:據材料“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結合所學可知,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標志中國 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富起來”:據材料“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結合所學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從此,中國通過改革開放,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逐步“富起來”。(2)本題為觀點論述試題。依據題意,從材料中選擇相互關聯的事件,結合所學知識自擬觀點。本題觀點并非唯一,任提取一觀點論述即可。如選擇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七七事變,百團大戰等。反映的都是抗日戰爭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由此可得出觀點為“全民族抗戰中,中國共產黨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如選擇八七會議、遵義會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等。反映的都是中國共產黨發展史上的重要會議,都體現了危機時刻起到了轉折性的作用,由此可得出觀點為“黨的重要會議常常成為革命和建設的歷史轉折點”等。其次圍繞所提取的觀點,依據所提出的重要史事,結合所學知識展開分析論述,要求史實正確,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表述成文即可。最后總結升華觀點。【點評】(1)本題主要考查中國近現代重大歷史事件。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中國近現代重大歷史事件的相關史實。(2)本題為觀點論述試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3.【答案】(1)分封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鞏固了封建統治,加強了中央集權。(2)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封建專制制度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創新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要堅持改革;改革要符合國情,走適合自己的道路等。【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解析】【分析】(1)A:據材料一“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并結合所學可知,“封建親戚”體現了西周的分封制度。B:據材料一結構示意圖“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六部”,結合所學可知,體現了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C:據材料“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并結合所學可知,“十省分天下之治”體現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作用:根據所學可知,分封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都鞏固了封建統治,加強了中央集權。(2)英國:據材料二“……英國進行了光榮革命……建立了一種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大大限制了君主權力,使英國走上一條全新的道路”,結合所學可知,1688年光榮革命,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掌握了政權,通過了《權利法案》,限制了王權,在英國逐漸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法國:據材料二“……國王路易十六等勢力的倒行逆施,引發了法國大革命,最終以人民廣泛參與的徹底革命,確立了一種新的政治體制”,結合所學可知,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推翻上封建專制統治,最終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原因:據材料二“由于查理一世等守舊勢力對新興資產階級參與政權的阻撓”“舊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制約,致使法國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并結合所學可知,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共同根源是封建專制制度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啟示:本小問為開放性試題,圍繞上述制度的廢除和創立,結合現實,言之成理即可。如創新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要堅持改革;改革要符合國情,走適合自己的道路等。【點評】(1)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相關史實。(2)本題以世界近代的政治制度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4.【答案】(1)他們身上體現出愛國、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或愛國、敬業的價值要求(2)這一觀點是正確的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或“科技創新能力是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建成世界科技強國,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或“自主創新是我國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正是依靠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敢于突破,勇于超越,實現了跨越式發展。(3)①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② 弘揚中國精神,為實現飛天夢提供精神動力(中國航天員發揚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③ 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為航天事業提供資金保障/物質基礎;④ 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為航天事業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等。【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1)據材料展板一“……他們舍棄與親人的團聚,忘卻自己面對的生死考驗,心中唯有任務,胸懷把一切獻給黨和國家的信念,以敢上九天攬月的英雄氣概”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天團”的可敬之處在于他們身上體現出愛國、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或愛國、敬業的價值要求。(2)本題為觀點評析試題。依據題意明確觀點為“自主創新是中國載人航天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據材料展板一“……自主創新一直是決定中國航天事業生死存亡的生命線……在太空中一次次刷出中國新高度”可知,這種觀點說法是正確的。并結合所學知識展開分析論證,言之成理即可。(3)據材料展板一“在黨中央的英明領導下,我國突破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可知,中國航天員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據材料展板二“……誓把祖國榮耀寫滿太空,向全世界宣示中國航天的騰飛信心,他們是最值得我們致敬的英雄”可知,中國航天員弘揚中國精神,為實現飛天夢提供精神動力(中國航天員發揚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據材料展板三“我國GDP總量居世界第二,2020年在航天領域的投入為132.8億美元;我國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造就一大批創新型人才”可知,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為航天事業提供物質基礎;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為航天事業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等。【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載人航天,飛天夢圓”。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5.【答案】(1)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2)國策: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新發展理念:綠色、創新、協調、共享。(3)①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②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黨的奮斗目標,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增進人民福祉。我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浙江省依然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等現實挑戰。③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現代化”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有利于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有利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和平與發展【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可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2)據材料鏈接一“美麗浙江加大節能減排技術研發和推廣力度,深化清新空氣行動;建立上下游區域及支流水質保護工作協調機制,讓人民群眾共享環境治理成果……”并結合所學可知,落實“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落實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據材料鏈接一“聚焦創新提檔,生態環境數字化改革激法新引擎;推行綠色消費,加大綠色低碳產品推廣力度”并結合所學可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落實綠色、創新、協調、共享的新發展理念。(3)據材料鏈接二“和諧浙江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本質特征,一項長期任務”可知,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據材料鏈接二“近年來,浙江省城鄉一體化步伐不斷加快,人居環境質量顯著提升,民生福祉不斷提升”可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黨的奮斗目標,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增進人民福祉。據材料鏈接二“城鄉差距依然存在,人們對生活的要求日益提高”可知 ,我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浙江省依然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等現實挑戰。根據所學可知,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現代化”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有利于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有利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點評】本題以中國式現代化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 / 1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橫店教共體八校聯考2023-2024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開學試卷1.(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古人云:“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淮南、淮北的( )A.氣候不同 B.栽培技術不同C.地形不同 D.耕作制度不同【答案】A【知識點】世界地形、河湖、氣候【解析】【分析】A、由所學知識可知,因南北維度差異,導致不同的氣候,形成不同的氣溫、降水,造成同為橘子,結的果實味道大不相同,A正確;B、由所學知識可知,橘生南北各不相同,主要是因地域差異所致,與栽培技術無關,B錯誤;C、由所學知識可知,橘生南北各不相同,主要是因地域差異所致,與地形差異無關,C錯誤;D、由所學知識可知,橘生南北各不相同,主要是因地域差異所致,與耕作制度差異無關,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造成“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 ”的現象主要原因是淮南、淮北氣候不同,溫度達不到橘的生長條件。(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地坑院”是黃土高原特色民居,多分布在平坦的塬(高地)面上。 讀圖,回答問題。圖1-地坑院白圖2-某黃土源地形示意圈2.圖2中,適合建造地坑院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3.在該地形區能看到的情景是( )A.“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B.“孤帆遠景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C.“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D.“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答案】2.D3.C【知識點】世界地形、河湖、氣候;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解析】【點評】地坑院陜北當地人稱為“天井院”、“地陰坑”、“地窯”,是古代人們穴居方式的遺留,被稱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2.A、由圖表信息可知,“地坑院”建造在平坦的開闊的地形地下,甲處靠近溝壑處不宜挖建,A錯誤;B、由圖表信息可知,“地坑院”建造在平坦的開闊的地形地下,乙處處在斜坡地,不適合,B錯誤;C、由圖表信息可知,“地坑院”建造在平坦的開闊的地形地下,丙處地形復雜,不宜挖建,C錯誤;D、由圖表信息可知,“地坑院”建造在平坦的開闊的地形地下,丁處滿足這樣的條件,D正確。故答案為:D。3.A、由所學知識可知,“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指的是貴州地形與氣候特點,A錯誤;B、由所學知識可知,“孤帆遠景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指湖北的黃鶴樓,B錯誤;C、由所學知識可知,“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指的是陜西的”地坑院“村落,C正確;D、由所學知識可知,“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指西北新疆地域特征,D錯誤。故答案為:C。4.(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歷史上不同文明之間在不斷地交流,下列國家中最有可能與漢朝相互往來的是( )A.羅馬帝國 B.法蘭克王國 C.阿拉伯帝國 D.拜占庭帝國【答案】A【知識點】古希臘羅馬文明【解析】【分析】A漢朝與羅馬帝國曾經互派使者往來,促進了雙方文化交流,A正確;B法蘭克王國時期,中國先后處于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北宋,B錯誤;C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形成。此時,正值中國的唐朝時期(618—907年),C錯誤;D拜占庭帝國時期正處于中國明朝,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整個羅馬帝國時期中國經歷了西漢、新莽、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羅馬帝國在公元395年后分為:西羅馬帝國(公元395年-公元476年);東羅馬帝國(公元395年-公元1453年)5.(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孔子招收學生不受貴賤、貧富老幼等條件限制,很多學生出身于貧賤之家。由此可知孔子的思想主張是( )A.有教無類 B.崇尚“自然”C.克己復禮 D.民貴君輕【答案】A【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孔子主張有教無類,他創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主張"有教無類”,招收不同出身的學生,先后培養了三千弟子,促進了教育在民間的發展。A項正確;B是道家的觀點,排除;C克己復禮與題干內容無關;D是孟子的思想主張,排除;故答案為:A。【點評】 本題考查孔子的主張,主要考查考生運用所學知識來理解材料的能力,孔子被尊為儒家始祖,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張禮制、有教無類,對中華文明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6.(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有學者認為,古代絲綢之路不僅使中國的絲綢遠銷以羅馬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更大的貢獻還在于溝通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能佐證這一觀點的是 ( )①中國指南針傳入朝鮮②羅馬的玻璃器皿等傳入中國③中國茶葉、瓷器等遠銷美洲④中國活字印刷等技術傳入歐洲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答案】C【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古希臘羅馬文明【解析】【分析】提取答題關鍵信息“古代絲綢之路溝通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結合所學可知:中國指南針傳入朝鮮,中國和朝鮮同屬于東方范疇,沒有反映東西方交流,①不符合題意。羅馬的玻璃器皿等傳入中國,羅馬屬于西方,反映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②符合題意。中國茶葉、瓷器等通過古代絲綢之路遠銷美洲不符合史實,③不符合題意。中國活字印刷等技術傳入歐洲,反映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④符合題意。綜上可知,②④能佐證題干觀點,故選C項;①③不能佐證,排除ABD三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作用,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古代絲綢之路的相關史實。7.(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講到:“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這一觀點出自于(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韓非【答案】C【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據材料“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可知,材料體現了“兼相愛、交相惡”的思慮,結合所學可知,戰國時期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提出“兼愛”“非攻”等思想主張,故選C項。老子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排除A項。孔子提出仁的思想,為政以德,排除B項。韓非主張以法治國,法不阿貴,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諸子百家思想。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百家爭鳴的相關史實。8.(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漢武帝多次派人前往說服西南諸國歸屬西漢,使其接受了朝廷的管轄。此后,漢族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不斷傳到西南地區,漢族官吏還在那里興辦學校,使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材料說明漢武帝( )A.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 B.不斷加強中外的交流C.加強了對西域的管理 D.強化了中央集權制度【答案】D【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解析】【分析】據題干“漢武帝多次派人前往說服西南諸國歸屬西漢,使其接受了朝廷的管轄……”可知,漢武帝的舉措既促進了西南地區的開發發展,又加強了對邊疆的管理,強化了中央集權,鞏固了西漢的統治,故選D項。材料反映描述了漢武帝的邊疆政策,沒有體現民族政策,排除A項。材料反映描述了漢武帝的邊疆政策,與中外交流加強不符,排除B項。材料反映描述了漢武帝治理西南,沒有涉及了對西域的管理,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漢武帝經營西南。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9.(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下面是某校學生小組探究活動記錄卡,他們探究的主題應該是( )小組探究主題: ____ 運用史料:康熙帝平定準噶爾部叛亂、組織雅克薩反擊戰;雍正帝設駐藏大臣;乾隆帝設伊犁將軍、迎接土爾扈特部回歸等。A.統一多民族國家走向分裂 B.清朝平定邊疆地區的叛亂C.清朝抗擊外來侵略的斗爭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答案】D【知識點】元明清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的貢獻【解析】【分析】據題干史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康熙帝平定準噶爾部叛亂、組織雅克薩反擊戰,雍正帝設駐藏大臣,乾隆帝設伊犁將軍、迎接土爾扈特部回歸等活動,反映了清朝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故選D項。材料反映的是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統一多民族國家走向分裂解讀錯誤,排除A項。康熙帝平定準噶爾部叛亂體現了清朝平定邊疆地區的叛亂,信息解讀不全,排除B項。康熙帝組織雅克薩反擊戰體現了清朝抗擊外來侵略的斗爭,信息解讀不全,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的相關史實。10.(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利用關鍵詞進行記憶可以提高我們的學習效率,我們可以把“辛亥革命”、“中華民國的創建”、“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和“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這四部分內容的關鍵詞概括為( )A.武裝革命、建立民國、轉移權力、國家分裂B.維新變法、建立民國、轉移權力、軍閥混戰C.師夷長技、維新變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學D.武裝革命、君主立憲、民主共和、民主科學【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辛亥革命”“中華民國的創建”“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結合所學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屬于“辛亥革命”;1912年1月,中華民國建立,可概括為建立民國;1912年3月,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可概括為轉移權力;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開始了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可概括為軍閥混戰、國家分裂。綜上可知,題干中的四部分內容的關鍵詞概括為“武裝革命、建立民國、轉移權力、國家分裂”,故選A項。1898年,光緒頒布“定國是詔”,開始推行改革,可根據為“維新變法”,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1842年,魏源的《海圖圖志》,提出了“師夷長技”的主張,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維新變法時期,康有為等提出君主立憲的主張,與“中華民國的創建”不符,民主共和是指民國建立,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科學,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辛亥革命,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11.(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正當新文化運動蓬勃興起時,中國一些激進的民主主義者開始認真學習和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從而使新文化運動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一變化發生的直接原因是( )A.《新青年》雜志出版 B.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C.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D.共產黨早期組織建立【答案】C【知識點】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解析】【分析】據材料“激進的民主主義者開始認真學習和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從而使新文化運動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結合所學可知,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促使中國先進知識分子以俄為師,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從而使新文化運動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故選C項。1915年,《新青年》雜志出版,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始,排除A項。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與新文化運動發生變化無關,排除B項。1920年,共產黨早期組織建立,與新文化運動發生變化無關聯,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新文化運動,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新文化運動的相關史實。12.(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閱讀右邊《英國輸華商品價值總量》曲線圖(單位:英鎊),導致19世紀50年代出現轉折點的根本原因是( )A.《南京條約》的簽訂B.自然經濟對外國資本主義的抵制作用C.社會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D.民族工業的興起【答案】B【知識點】近代列強對中國的主要侵略活動【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英國輸華商品價值總量》”可得出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五口通商和協定關稅,促使英國輸入中國的商品商品數量一度激增,但在19世紀50年代,總體趨勢變化不大。說明英國商品很難在中國市場暢銷,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根深蒂固,具有頑強的抵制力,故選B項。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與題干時間19世紀50年代不符,排除A項。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故19世紀50年代社會性質沒有變化,排除C項。19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民族工業興起,與題干時間19世紀50年代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鴉片戰爭的影響。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坐標數據材料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相關史實。13.(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根據下圖反映的史實,確定一個研究主題是( )A.抗日烽火遍九州 B.三支大軍逐中原C.國軍主力一掃光 D.百萬雄師過大江【答案】C【知識點】解放戰爭【解析】【分析】提取圖片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據“長春”“沈陽”“錦州”可知圖一是遼沈戰役;據“張家口”“北平”“天津”可知圖二是平津戰役;據“徐州”“碾莊”“雙堆集”可知圖三是淮海戰役。綜上可知,題干三幅圖片反映的主題是三大戰役,結合所學可知,三大戰役殲敵150余萬,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主力,故選C項。“抗日烽火遍九州”體現的是抗日戰爭,而題干圖片反映的是解放戰爭時期的大決戰,排除A項。“三支大軍逐中原”是指1947年6月底,劉伯承、鄧小平,陳賡、謝富治,陳毅、粟裕率領三支大軍對國民黨開始戰略反攻,排除B項。1949年4月,“百萬雄師過大江”,發起渡江戰役,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大決戰。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地圖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解放戰爭大決戰的相關史實。14.(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白晝逝去了,伊斯蘭教的醫學和科學卻反射出古希臘文化太陽的光芒,它像一輪明月,照亮了歐洲中世紀漆黑的夜晚。”材料意在強調阿拉伯文化( )A.繼承和融合了東西方的文化遺產B.一定程度上為文藝復興提供條件C.在多個領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D.創造了屬于自己獨特的文化面貌【答案】B【知識點】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據材料“伊斯蘭教的醫學和科學卻反射出古希臘文化太陽的光芒,它像一輪明月,照亮了歐洲中世紀漆黑的夜晚”,結合所學可知,伊斯蘭教文化吸收、消化了大量的古希臘文化,使西歐人得以重新認識古典文化的光輝,說明阿拉伯文化一定程度上為文藝復興提供了條件,故選B項。材料強調的是阿拉伯文化對歐洲的影響,沒有體現繼承與融合東西方文化,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阿拉伯文化對歐洲的影響,沒有體現阿拉伯文化的多領域成就,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阿拉伯文化對歐洲的影響,沒有突出阿拉伯文化的獨特性及成就,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阿拉伯文化。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阿拉伯文化的相關歷史知識。15.(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中世紀晚期,歐洲社會處于轉型時期,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出現雇傭與被雇傭的生產關系。這一現象主要表現在( )A.莊園經濟和現代工廠制的形成 B.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的產生C.種植園經濟和工業革命的擴展 D.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實行【答案】B【知識點】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啟蒙運動【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世紀晚期,歐洲社會處于轉型時期,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產生,他們的生產主要面向市場,生產組織逐漸資本主義化,出現雇傭與被雇傭的生產關系。A項莊園經濟和現代工廠制的形成錯誤,莊園經濟是封建社會的農業生產方式,現代工廠制的形成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不符合題意;B項租地農場和手工工場的產生是題干現象的主要表現,符合題意;C項種植園經濟和工業革命的擴展錯誤,工業革命的擴展不符合中世紀晚期的說法,不符合題意;D項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實行是蘇聯進行的,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資本主義的發展,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16.(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2023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向服貿會全球服務貿易峰會發表視頻致辭:“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5周年,中國將堅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各國開放合作提供新機遇。”下列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改革開放促發展,合作共贏向未來B.對外開放為中心,人民生活真美好C.綜合國力大提升,全面實現現代化D.強國之路真正好,發達國家實現了【答案】A【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服貿會全球服務貿易峰會發表的視頻致辭,體現了改革開放促發展,合作共贏向未來,A項正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B項錯誤,排除B項;我國預計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C項錯誤,排除C項;我國仍然屬于發展中國家,D項錯誤,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 認真審題,把握改革開放的成就與原因知識點,依據題干信息,對照選項分析選擇即可。17.(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2023年11月8日,第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這體現了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推進( )A.嚴格執法,保護環境安全 B.科學立法,確保有法可依C.公正司法,維護公平正義 D.依法行政,規范政府權力【答案】B【知識點】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解析】【分析】題干材料“通過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間諜法》”體現了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推進科學立法,B項正確;材料主要體現科學立法,并未體現“嚴格執法”,排除A項;材料主要體現科學立法,并未體現“公正司法”,排除C項;材料主要體現科學立法,并未體現“依法行政”,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解答本題要正確理解題意,明確考查了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礎上,結合分析各個選項,選出正確答案。18.(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下圖思維導圖中的①和②依次應填的內容是( )A.新型的民主民 主監督B.人民代表大會協商民主.C.人民當家作主協商民主D.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直接選舉【答案】C【知識點】黨的領導與人民當家做主【解析】【分析】根據教材知識,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社會主義民主的具體形式有選舉民主、協商民主。C項正確;新型的民主、民主監督不合題意,排除A項;人民代表大會、協商民主不合題意,排除B項;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直接選舉不合題意,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屬基礎知識題,考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根據教材知識,依據題意分析,選出正確答案。19.(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2023年9月23日,第19屆亞運會開幕式在杭州隆重舉行。開幕式上處處透著亮眼的“中國風”元素,“梅蘭竹菊”、“水玉琮”、“團扇”“秋分與桂花鼓”、“宋韻丹青”、戲曲等,盡顯中式美學,這體現( )A.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B.中華文化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C.中華傳統文化必須全盤繼承D.中外文化差異日漸消除【答案】A【知識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2023年9月23日,第19屆亞運會開幕式在杭州隆重舉行。開幕式上處處透著亮眼的“中國風”元素,梅蘭竹菊、水玉琮、團扇、秋分與桂花鼓、宋韻丹青、戲曲等,盡顯中式美學”本次亞運會開幕式體現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A項正確;題干材料未體現中華文化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排除B項;題干材料未體現中華傳統文化必須全盤繼承,排除C項;題干材料未體現中外文化差異日漸消除,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提取信息、調動所學知識理解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答題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與主旨一致的表述,在選擇過程一定要注意選項與題干主旨的相關性。20.(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的集中體現是( )A.鄧小平理論B.“三個代表”重要思想C.科學發展觀D.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答案】D【知識點】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和基本路線【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勇于進行理論探索和創新,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取得重大理論創新成果,集中體現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D符合題意,D項正確;鄧小平理論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科學發展觀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解答此題要熟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容,排除干擾項。21.(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大熊貓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大熊貓分布范圍變化圖。材料二 秦嶺地區是我國大熊貓分布的重點區域。該地區曾經是重要的林木采區,20世紀70年代開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業在該區內進行采伐作業。大熊貓喜食新鮮竹筍(竹筍在春季破土生長)。因食量大,為保障一年四季都有充足食物,大熊貓會在低海拔和高海拔之間往返遷移覓食。大熊貓種群的生存繁衍需要有足夠大的成片的空間。(1)從徑流量和水位季節變化角度,分析秦嶺南北坡河流水量特征差異。(2)推測大熊貓覓食從低海拔向高海拔遷移的季節是 (填“春末”或“秋末”),分析其原因。 (3)結合材料分析大熊貓棲息地面積縮小且漸趨破碎化的原因,并提出兩條合理的建議。【答案】(1)差異:徑流量北小南大;水位季節變化北大南小。原因:北坡年降水量小于南坡;北坡降水的集中度大于南坡(北坡雨季短于南坡)(2)春末;氣溫隨海拔升高而下降;春季氣溫升高,竹筍破土生長時間從低海拔向高海拔推遲。(3)食物來源減少,人類開發強度增大,交通建設等分割棲息地。建議:合理規劃,道路選線盡量避開野生動物棲息地;在經過野生動物棲息地時,建設野生動物穿越道路的生態廊道;減少對秦嶺地區樹木砍伐等【知識點】中國的地形、氣候【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嶺—淮河是我國南北方的分界線。南坡受夏季風的影響大,降水量豐沛,徑流量比北方大,水位季節變化比北方小。(2)秦嶺地區海拔高,氣溫隨著海拔升高而下降。春季氣溫升高,竹筍生破土生長時間隨海拔升高逐漸推遲。(3)據材料二可知,20世紀70年代企業的采伐,破壞了大熊貓的棲息地;據圖可知,國道建設,分割了棲息地。人類的開發,導致了大熊貓食物來源減少。因此人類需要合理規劃,建設生態廊道,保護大熊貓棲息地。故答案為:(1)差異:徑流量北小南大;水位季節變化北大南小。原因:北坡年降水量小于南坡;北坡降水的集中度大于南坡(北坡雨季短于南坡)(2)春末;氣溫隨海拔升高而下降;春季氣溫升高,竹筍破土生長時間從低海拔向高海拔推遲。(3)食物來源減少,人類開發強度增大,交通建設等分割棲息地。建議:合理規劃,道路選線盡量避開野生動物棲息地;在經過野生動物棲息地時,建設野生動物穿越道路的生態廊道;減少對秦嶺地區樹木砍伐等【點評】本題考查材料的分析能力,難度稍大。根據材料信息,分析解決問題。22.(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根據下面的大事年表,解答下列問題。大事年表時間 事件1921年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1922年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1924年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國共合作實現1927年 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1931年 九一八事變1934~1936年 紅軍長征1935年 遵義會議1936年 西安事變1937年 七七事變、第二次國共合作實現、平型關大捷1938年 臺兒莊戰役1940年 百團大戰1945年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日本宣布投降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年 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1956年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1978年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2012年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1)黨史專家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人民在醒過來、站起來、富起來的基礎上,昂首闊步踏入了強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請從上述材料中找出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的標志性事件。(2)選擇材料中相互關聯的事件,結合所學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答案】(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誕生),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示例一】選擇的史事: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七七事變,百團大戰等。觀點:全民族抗戰中,中國共產黨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論述:九一八事變后,中華民族危機日趨嚴重。中國共產黨于1935年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1936年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七七事變后,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掀起了全民族抗戰。中國軍民在臺兒莊戰役、百團大戰等戰役中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軍。1945年,中國戰場對日寇最后反攻,取得抗日戰爭勝利。在全民族抗戰的旗幟下,中華兒女共赴國難、團結抗戰。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這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完全勝利的決定性因素。【示例二】選擇的史事:黨的一大召開、遵義會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等。觀點:黨的重要會議常常成為革命和建設的歷史轉折點。論述:1921年黨的一大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誕生,自此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1935年遵義會議召開,集中全力糾正博古等人在軍事和組織上的“左”的錯誤,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自此,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革命斗爭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歷史表明,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緊要時刻、轉折關頭召開的重要會議是革命和建設的歷史轉折點,鋪就了我們黨從昨天走到今天、從今天走向未來的光明征程。【示例三】選擇的史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黨的十八大召開等。觀點:中國人民由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論述: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標志著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站起來了。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順利推進,對外開放格局點、線、面結合。經濟快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民走向富裕。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用英勇頑強的奮斗向世界莊嚴宣告,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歷史表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知識點】近代列強對中國的主要侵略活動;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開辟;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解析】【分析】(1)“站起來”:據材料“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結合所學可知,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標志中國 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富起來”:據材料“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結合所學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從此,中國通過改革開放,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逐步“富起來”。(2)本題為觀點論述試題。依據題意,從材料中選擇相互關聯的事件,結合所學知識自擬觀點。本題觀點并非唯一,任提取一觀點論述即可。如選擇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七七事變,百團大戰等。反映的都是抗日戰爭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由此可得出觀點為“全民族抗戰中,中國共產黨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如選擇八七會議、遵義會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等。反映的都是中國共產黨發展史上的重要會議,都體現了危機時刻起到了轉折性的作用,由此可得出觀點為“黨的重要會議常常成為革命和建設的歷史轉折點”等。其次圍繞所提取的觀點,依據所提出的重要史事,結合所學知識展開分析論述,要求史實正確,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表述成文即可。最后總結升華觀點。【點評】(1)本題主要考查中國近現代重大歷史事件。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中國近現代重大歷史事件的相關史實。(2)本題為觀點論述試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3.(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政治制度的廢除和創立始終是中外歷史發展的主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部分)史料 “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左傳》 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 ——《至正集》制度 A B C朝代 西周 隋朝 元朝影響 確立了周王權威,開發了邊遠地區。 改善并加強了中央集權。 有效統治了廣闊的疆域,對后世影響深遠。材料二世界近代的政治制度(部分)由于查理一世等守舊勢力對新興資產階級參與政權的阻撓……英國進行了光榮革命……建立了一種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大大限制了君主權力,使英國走上一條全新的道路。 ——改編自錢乘旦《世界現代化歷程》 舊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制約,致使法國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國王路易十六等勢力的倒行逆施,引發了法國大革命,最終以人民廣泛參與的徹底革命,確立了一種新的政治體制。 ——改編自人教版九年級《世界歷史》(1)寫出表中A.B.C代表的政治制度名稱。簡要概括它們的共同作用。(2)材料二中英法兩國革命后分別確立了什么政治體制?根據材料分析兩國革命的共同原因。上述制度的廢除和創立,給我們哪些啟示?【答案】(1)分封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鞏固了封建統治,加強了中央集權。(2)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封建專制制度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創新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要堅持改革;改革要符合國情,走適合自己的道路等。【知識點】王朝更替的時序;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解析】【分析】(1)A:據材料一“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并結合所學可知,“封建親戚”體現了西周的分封制度。B:據材料一結構示意圖“門下省、中書省、尚書省”“六部”,結合所學可知,體現了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C:據材料“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并結合所學可知,“十省分天下之治”體現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作用:根據所學可知,分封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都鞏固了封建統治,加強了中央集權。(2)英國:據材料二“……英國進行了光榮革命……建立了一種新的政治制度……新制度大大限制了君主權力,使英國走上一條全新的道路”,結合所學可知,1688年光榮革命,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掌握了政權,通過了《權利法案》,限制了王權,在英國逐漸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度。法國:據材料二“……國王路易十六等勢力的倒行逆施,引發了法國大革命,最終以人民廣泛參與的徹底革命,確立了一種新的政治體制”,結合所學可知,1789年,法國爆發大革命,推翻上封建專制統治,最終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原因:據材料二“由于查理一世等守舊勢力對新興資產階級參與政權的阻撓”“舊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制約,致使法國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并結合所學可知,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共同根源是封建專制制度阻礙了資本主義發展。啟示:本小問為開放性試題,圍繞上述制度的廢除和創立,結合現實,言之成理即可。如創新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要堅持改革;改革要符合國情,走適合自己的道路等。【點評】(1)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相關史實。(2)本題以世界近代的政治制度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4.(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某校九年級同學以“載人航天,飛天夢圓”為主題開展項目化學習,設計了四塊展板,其中展板四未完工,請你協助完成。展板一:筑夢 嫦娥奔月、敦煌飛天,是中國人的千年夢想。……自主創新一直是決定中國航天事業生死存亡的生命線,在黨中央的英明領導下,我國突破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用不到30年時間跨越了發達國家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在太空中一次次刷出中國新高度。展板二:追夢 遠征太空的“中國天團”已達20多位。他們舍棄與親人的團聚,忘卻自己面對的生死考驗,心中唯有任務,胸懷把一切獻給黨和國家的信念,以敢上九天攬月的英雄氣概,誓把祖國榮耀寫滿太空,向全世界宣示中國航天的騰飛信心,他們是最值得我們致敬的英雄!展板三:圓夢 “安全著陸""“飛天夢圓”……奔向星辰大海的每一次成功都讓國人感到無比欣慰。成功背后有這樣一些信息:我國GDP總量居世界第二,2020年在航天領域的投入為132.8億美元;我國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造就一大批創新型人才,35歲及以下的青年在航天科技人才隊伍中占52.5%。(1)聯系展板二,從凝聚價值追求的角度,指出“中國天團”的可敬之處。(2)有人說,自主創新是中國載人航天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聯系展板一相關信息評析這一觀點。(3)綜合三幅展板信息,說明中國航天員“安全著陸”、“飛天夢圓"的原因。【答案】(1)他們身上體現出愛國、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或愛國、敬業的價值要求(2)這一觀點是正確的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或“科技創新能力是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建成世界科技強國,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或“自主創新是我國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正是依靠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敢于突破,勇于超越,實現了跨越式發展。(3)①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② 弘揚中國精神,為實現飛天夢提供精神動力(中國航天員發揚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③ 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為航天事業提供資金保障/物質基礎;④ 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為航天事業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等。【知識點】學會從地圖和圖表中獲取信息;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解析】【分析】(1)據材料展板一“……他們舍棄與親人的團聚,忘卻自己面對的生死考驗,心中唯有任務,胸懷把一切獻給黨和國家的信念,以敢上九天攬月的英雄氣概”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天團”的可敬之處在于他們身上體現出愛國、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或愛國、敬業的價值要求。(2)本題為觀點評析試題。依據題意明確觀點為“自主創新是中國載人航天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據材料展板一“……自主創新一直是決定中國航天事業生死存亡的生命線……在太空中一次次刷出中國新高度”可知,這種觀點說法是正確的。并結合所學知識展開分析論證,言之成理即可。(3)據材料展板一“在黨中央的英明領導下,我國突破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可知,中國航天員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據材料展板二“……誓把祖國榮耀寫滿太空,向全世界宣示中國航天的騰飛信心,他們是最值得我們致敬的英雄”可知,中國航天員弘揚中國精神,為實現飛天夢提供精神動力(中國航天員發揚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據材料展板三“我國GDP總量居世界第二,2020年在航天領域的投入為132.8億美元;我國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造就一大批創新型人才”可知,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為航天事業提供物質基礎;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為航天事業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等。【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載人航天,飛天夢圓”。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5.(2023九上·東陽開學考)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中國式現代化,浙江勇立潮頭。鏈接一:美麗浙江加大節能減排技術研發和推廣力度,深化清新空氣行動;建立上下游區域及支流水質保護工作協調機制,讓人民群眾共享環境治理成果;聚焦創新提檔,生態環境數字化改革激法新引擎;推行綠色消費,加大綠色低碳產品推廣力度。 鏈接二:和諧浙江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本質特征,一項長期任務。近年來,浙江省城鄉一體化步伐不斷加快,人居環境質量顯著提升,民生福祉不斷提升。然而,城鄉差距依然存在,人們對生活的要求日益提高。(1)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據此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理由。(2)根據鏈接一說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落實什么基本國策和新發展理念。(3)聯系鏈接二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現代化”的必要性。【答案】(1)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2)國策: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新發展理念:綠色、創新、協調、共享。(3)①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②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黨的奮斗目標,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增進人民福祉。我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浙江省依然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等現實挑戰。③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現代化”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有利于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有利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和平與發展【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可知,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2)據材料鏈接一“美麗浙江加大節能減排技術研發和推廣力度,深化清新空氣行動;建立上下游區域及支流水質保護工作協調機制,讓人民群眾共享環境治理成果……”并結合所學可知,落實“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落實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據材料鏈接一“聚焦創新提檔,生態環境數字化改革激法新引擎;推行綠色消費,加大綠色低碳產品推廣力度”并結合所學可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需要落實綠色、創新、協調、共享的新發展理念。(3)據材料鏈接二“和諧浙江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本質特征,一項長期任務”可知,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據材料鏈接二“近年來,浙江省城鄉一體化步伐不斷加快,人居環境質量顯著提升,民生福祉不斷提升”可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黨的奮斗目標,發展的根本目的是增進人民福祉。據材料鏈接二“城鄉差距依然存在,人們對生活的要求日益提高”可知 ,我國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浙江省依然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等現實挑戰。根據所學可知,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現代化”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有利于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有利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點評】本題以中國式現代化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橫店教共體八校聯考2023-2024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開學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橫店教共體八校聯考2023-2024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開學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