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冊《地球與地球儀》教學設計課題名 2.1.1地球與地球儀教學目標 區域認知:了解天體的主要類型和天體系統的層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環境。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 綜合思維:運用資料說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會使用相關數據描述地球的大小,培養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人地協調觀:通過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受到科學史的教育,激發探究性學習的興趣,領悟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樹立正確的宇宙觀、環境觀、科學價值觀。 地理實踐力:學會在生活中觀察宇宙變化,了解太空奧秘。教學重點 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學會利用相關地理現象和數據說明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教學難點 學會利用相關地理現象和數據說明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教學、小組合作探究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視頻導入:播放《流浪地球》電影片段,吸引學生感受地球與宇宙的關系,產生學習地理課的興趣。 二、新課講授 1.探究學習: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教師:晴朗的夜空,我們仰望星空,可以看到很多星星,每顆星星都是宇宙中的一員。我們生活的家園——地球,也是宇宙中的一員。講解宇宙的概念。 【過渡】宇宙那么大,地球在哪兒呢? 學生:積極發表自己對宇宙的看法,并描述地球在太空中的位置。 教師:播放圖片和視頻《你對太陽系了解多少》,依次講解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可觀測宇宙的含義,并幫助學生了解行星、恒星、衛星的概念。 學生:認真觀看圖片和視頻,感受地球在宇宙中的具體位置。 【設計意圖】通過震撼的圖片和生動有趣的視頻,讓學生真切感受浩瀚無垠的宇宙,了解我們生活的家園——地球在宇宙的位置。 【拓展延伸】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 教師:播放視頻《為什么地球有生物存在?》。 學生:認真觀看視頻,了解地球存在生物的條件。 【自主閱讀】《“地心說”和“日心說”》 教師:播放視頻《哥白尼和“日心說”》。 學生:認真觀看視頻,體會科學探索精神。 【設計意圖】通過視頻的形式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地理知識。 【過渡】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探究學習:地球的形狀 (1)最初的猜想 教師:展示“天圓地方”的圖片。并播放視頻《中國古人的宇宙觀》 學生:自主閱讀相關內容后,兩個人互相講述大致內容。 后來的推測 教師講解:通過觀察月食現象,因此推測地球也是圓的。 實踐證實 教師:展示相關材料,教師提出問題環球航行的是誰?他是哪國人?航行的起止點是哪?按照航行順序經過了哪些大洋? 學生:自主回答。 教師:總結并播放麥哲倫環球航行的視頻資料,讓學生感悟科學探索精神。 (4)衛星影像確證 教師講解:20世紀,人類進入太空,從太空觀察地球,并且從人造衛星上拍攝了地球的照片,確證地球是一個球體。 學生:觀看圖片,感受地球的形狀。 教師提問:人類對地球形狀的探索經歷了猜想階段、推測階段、證實階段和確證階段,這個過程給你怎樣的啟發? 學生思考并回答:科學需要實踐來證明。科學是不斷發展變化的。 科學探究需要不畏艱難、勇于探索的精神。 【設計意圖】啟發引導學生思索、觀察生活,并且通過對知識點的探究,使學生明白一個真理的發現,需要多方考證,不能簡單下定論。 知識拓展: 教師:你還能舉出例子,說明地球是球體嗎?(讓學生形成開放型思維) 學生:自主回答。 教師指導:海岸觀船,先看到桅桿,再看到船身;登高望遠。 【設計意圖】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和小學學過的知識進行討論探究,形成對知識的系統整合,培養自主歸納和合作探究能力。 【過渡】猜一猜,地球是個正球體嗎? 探究學習:地球的大小 教師:展示地球的極半徑和赤道半徑數據,提問:圖中的地球有2個不同的半徑,說明了什么? 學生:對比數據后回答:地球不是正球體,是“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教師:展示地球表面積、平均半徑、赤道周長的數據,并出示“地球大小歌”幫助學生記憶。 學生:認真背誦,記憶地球大小的數據。 【設計意圖】通過歌謠幫助學生記憶,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小組活動:用你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做比較,感受地球的大小。 地球表面積約等于 729億 個足球場。 觀看視頻,感受地球在宇宙中的大小。 【設計意圖】通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對比,感受地球的龐大;通過觀看視頻,感受地球在宇宙的渺小。板書設計課后作業 完成《助學讀本》相關習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