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 醉翁亭記2022年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培養熱愛中華文化的文化自信;培養積累、梳理、整合文言語匯和具有良好語感的能力;培養求知欲、創造性,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感受、理解、欣賞、評價古代語言文字,涵養高雅情趣,具備健康的審美意識和觀念。 1.熟讀成誦,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的意義和虛詞的用法。 2理解內容,欣賞本文的語言風格和藝術表現手法。 3.了解本文的創作背景和文化意義,體會作者“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情懷。第一課時活動一:積累文言字詞1.正音正字滁( ) 林壑( ) 瑯琊( )潺潺( ) 僧( ) 輒( ) 晦明( )霏( ) 瞑( ) 傴僂( ) 攜( ) 洌( ) 肴( ) 蔌( )觥籌( ) 陰翳( ) 弈( ) 釀泉( ) 翼然( ) 巖穴( )朝暮( ) 酣( ) 頹然( )2.文言字詞梳理歸類。(一)詞類活用①名之者誰 。②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③山行六七里 。④雜然而前陳者 。⑤翼然臨于泉上 。⑥自號曰醉翁也 。(二)一詞多義。①樂 不知太守之樂其樂 。不知太守之樂其樂 。②名 名之者誰(命名) 。不能名其一處也 。③秀 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陰 。④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 。每有會意 。此中有真意 。⑤高 而年又最高 。風霜高潔 。⑥宴 太守宴也 。宴酣之樂 。⑦出 水落而石出者 。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 。⑧歸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云歸而巖穴暝 。⑨乎 在乎山水之間也 。頹然乎其間者 。⑩而 漸聞水聲潺潺而泄出于兩峰之間者 。 而年又最高 。 溪深而魚肥 。 雜然而前陳者 。 而不知人之樂 。(三)古今異義①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義: 今義:②去 游人去而禽鳥類也。 古義: 今義:③射 射者中 古義: 今義:(四)重點實詞。(1)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2)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臨:(3)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 寓:(5)日出而林霏開 霏:(6)云歸而巖穴暝 暝:(7)野芳發而幽香 芳:(8)負者歌于途 負:(9)傴僂提攜 傴僂:(10)泉香而酒洌 洌:(11)山肴野蔌 蔌:(12)雜然而前陳者 陳:(13)宴酣之樂 酣:(14)弈者勝 弈:(15)觥籌交錯 觥:(五)特殊句式1. 判斷句環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斷語氣。) 望之蔚然而神秀者,瑯琊也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也”表示判斷。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山間之四時也。……滁人游也……太守宴也……蒼顏白發……太守醉也。醉能同其樂……太守也.。2. 省略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面都省略樂介詞“于”,應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譯:領會它在心里,寄托它在飲酒上。) 3.倒裝句(1)定語后置: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2)狀語后置:①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 (正常語序應為“于途歌”“于樹休”。)②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既是省略句,又是倒裝句,屬狀語后置句)③瀉出于兩峰之間者(即“于兩峰之間瀉出者”。“于兩峰之間”為后置狀語,應在“瀉出”的前面)活動二:積累文學常識醉翁亭簡介: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瑯琊山麓,與北京陶然亭、長沙愛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稱“中國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跡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歐陽修作《醉翁亭記》,得以名傳天下。 醉翁亭小巧獨特,具有江南亭臺特色。它緊靠峻峭的山壁,飛檐凌空挑出。數百年來雖屢次遭劫,又屢次復建,終不為人所忘。解放后,人民政府將醉翁亭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多次整修。走近作者:歐陽修(1007—1072),字 ,號 ,晚年又號 ,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 (朝代)文學家、史學家。謚號 。 歐陽修與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為“ ”,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后人合稱為“ ”。主張文章“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著有《 》。3.文章體裁:記:“記”是一種古代 ,可以通過 、 、 、 ,來 。這種體裁出現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記人和事,可以記山川名勝,可以記器物建筑,故又稱“雜記”。在寫法上大多以 為主而兼有 、 成分。4. 寫作背景。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范仲淹遭讒離職,歐陽修上疏替他分辯,得罪了當權派,被貶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貶后歐陽修勤政愛民,治理有方。慶歷六年(1046年),智仙建亭于瑯琊山釀泉旁,以為游息之所。歐陽修登亭“飲少輒醉”,故給它取名為“醉翁亭”,并寫下了《醉翁亭記》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活動三:文章朗讀要求: 讀準字音,讀準停頓、節奏,讀出情感。朗讀指導: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 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 廬陵/歐陽修也。活動四:疏通文意,感知內容。(一)疏通文意:1.掌握翻譯文言文的方法,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義,并將不懂之處畫出來。2.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3.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二)概括各段段意,理清文章思路。活動五:探究理解第二課時一段原文:重點詞語:(1)環: 環繞。 (2)皆: 副詞,都。 (3)環滁: 環繞著滁州城。(4)其: 代詞,它,指滁州城。(5)壑: 山谷。(6)尤: 格外,特別。(7)蔚然:草木茂盛的樣子。(8)山: 名詞作狀語,沿著山路。(9)潺潺: 流水聲。(10)而: 表承接。(11)峰回路轉: 山勢回環,路也跟著拐彎。(12)翼然: 像鳥張開翅膀一樣。然:……的樣子。(13)于: 在。(14)作: 建造。(15)名: 名詞作動詞,命名。(16)自謂: 自稱,用自己的別號來命名。(17)輒: 就(18)年又最高: 年紀又是最大的。(19)號: 名詞作動詞,取別號。(20)曰: 叫做。(21)意: 這里指情趣。(22)乎: 相當于“于”。(23)得: 領會。(24)寓: 寄托。一段翻譯:問題1:第一段寫了什么內容?劃分第層次,概括層意。答:2.開頭對醉翁亭周邊環境的描寫,有什么作用?答: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兩句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答:二段原文:重點詞語:(25)林霏: 樹林中的霧氣。霏,原指雨、霧紛飛,此處指霧氣。(26)開: 消散,散開。(27)暝: 昏暗。(28)晦明: 指天氣陰晴明暗。晦:陰暗。(29)芳: 香花。(30)發: 開放。(31)秀: 茂盛,繁茂。繁陰:一片濃密的樹蔭。(32)風霜高潔: 就是風高霜潔。天高氣爽,霜色潔白。二段翻譯:問題:1.文章第二段寫景,作者描繪了怎樣的景物,它的作用是什么?答:2:山間朝暮景色有何特點?答:3. 山間四季景色有何特點?答:4.“樂亦無窮”的原因是什么?答:5.描寫山間朝暮、四時之景,采用了什么方式?答:第三課時三段原文:重點字詞:(33)至于: 連詞,于句首,表示兩段的過渡,提起另事。 (34)負者: 背著東西的人。(35)休于樹: 在樹下休息。(36)傴僂: 腰彎背曲的樣子,這里指老年人。(37)提攜: 指攙扶著走的小孩子。(38)漁: 捕魚。(39)洌: 水(酒)清。(40)山肴: 野味。(41)野蔌: 野菜。蔌,菜蔬。(42)雜然: 眾多而雜亂的樣子。(43)陳: 擺放,擺設。(44)酣: 盡情地喝酒。(45)非絲非竹: 不在于琴弦管簫。絲:琴、瑟之類的弦樂器。竹:簫、笛之類的管樂器。(46)射: 這里指投壺,宴飲時的一種游戲,把箭向壺里投,投中多的為勝,負者照規定的杯數喝酒。(47)弈: 下棋。這里用做動詞,下圍棋。(48)觥籌交錯: 酒杯和酒籌相錯雜。形容喝酒盡歡的樣子。觥:酒杯。籌:酒籌,用來計算飲酒數量的籌子。(49)蒼顏: 臉色蒼老。(50)頹然乎其間: 醉倒在眾人中間。頹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樣子,這里形容醉態。三段翻譯:問題:1.第三段寫“太守與民同樂”描繪了四幅圖,請分別用三個字概括,作者著力突出的是什么?答:2.從滁人出游的場面描寫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為什么先從滁人游寫起?答:3.文中是怎樣寫出滁州百姓出游之樂的?答:4. 描寫“宴酣之樂”的句子有哪些?答:5. 描寫太守形象的句子有哪些?答:四段原文:重點字詞:(51)已而: 不久。(52)陰翳: 形容枝葉茂密成陰。翳:遮蔽。(53)鳴聲上下: 意思是鳥到處叫。上下,指高處和低處的樹林。(54)樂其樂: 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樂①:意動用法,以…為樂。樂②:快樂。(55)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 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56)謂: 為,是。(57)廬陵: 廬陵郡,就是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歐陽修先世為廬陵大族。四段翻譯:問題:1.本段寫了哪些樂?答:2. 太守、眾賓為何而“樂”?答:3. 如何理解“太守之樂其樂”?答:4. 寫醉與樂統一、點明主旨的是哪一句?答:5. 本文多處提到“樂”,主要表現了哪幾種“樂”?“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志趣?答:主題思想:本文生動地描寫了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變化多端的自然風光,并勾勒出一幅 的游樂圖,抒發了作者 的政治理念和被貶后 的曠達情懷。第四課時1.本文寫景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答:2.本文在寫景上有什么特色?答:3. 從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來看,兩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處?答:4. 本文韻律獨特,回環往復。全文共用了21個“也”字,產生了別具一格的藝術魅力,使行文顯得瀟灑自如,增強了語調的節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氣氛,也使作者怡然自樂的情致得以盡情地抒發。“也”字用法可歸納為以下幾種情況:(1)表示判斷語氣,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譯為“……是……”的句式。(2)表示肯定語氣。(3)表示感嘆語氣,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譯為語氣詞“啊”。請在文中找出這21個“也”字,并歸納其用法。答:5.《醉翁亭記》中有一些短語已經變成了成語,在后世流傳,找出來,說說它們在文中的含義以及在現代漢語中語義的變化。答:6.寫作特色:記“記”是一種古代文體,可以通過記人、記事、記物、記景,來抒發作者感情和主張。這種體裁出現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記人和事,可以記山川名勝,可以記器物建筑,故又稱“雜記”。在寫法上大多以記述為主而兼有議論、抒情成分。作者對現實生活中的某個事物有所感受,寫出來都可以叫記。一類是寓情理于事、景、物的描述之中;另一類由事、景、物的描述中,自然生發出情理,卒章顯志。敘事類:《桃花源記》;說明類:《核舟記》;寫景類:《小石潭記》;言志類:《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文學常識填空:《醉翁亭記》的作者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 , (朝代)文學家,和 、蘇洵、蘇轍、韓愈、 、 、曾鞏并稱為“唐宋八大家”。2.下列加點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環滁(chú) 林壑(hè) 射者中(zhōng)B.瑯琊(yá) 輒醉(zhé) 酒洌(lèi)C.巖穴暝(míng) 晦明(huì) 傴僂(yǔ)D.野蔌(sù) 觥籌(guāng) 陰翳(yì)3.下列句子朗讀節奏劃分有誤的一項是( )A.醉能/同其樂。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C.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D.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沒有詞類活用現象的一項是( )A.山行六七里 B.翼然臨于泉上C.名之者誰 D.而樂亦無窮也5.下列句子中“也”字表達的語氣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B.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D.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6.下列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譯文: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秀麗的,是瑯琊山。B.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譯文:發現了野花,有一股清淡的香味,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濃郁的綠蔭。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譯文: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水美景中。D.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譯文: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7.下面對《醉翁亭記》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從全景到遠景,再逐層聚焦到泉,到亭,到人,到酒,充滿尋幽覽勝之趣。B.末段抒情以禽鳥之樂烘托眾人之樂,眾人之樂烘托太守之樂,最后落腳到山水之樂。C.文章大量語句用“也”字做句尾,讀來頓覺嘴上有醉意,臉上有得意,心中有快意。D.以一“樂”字貫穿全篇,表達隨遇而安的心境、寄情山水的意趣及與民同樂的情懷。8.下面的“而”字表修飾的一項是(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玡也。B.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C.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D.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9.名句默寫。(1)描繪山間朝暮(早晚)之景的句子: , , , 。(2)本文以色彩鮮明的語言,描繪四季之景的句子: , , , , 。(3)體現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寫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中心句)的句子是: , 。(4)文中貫穿全文主線的句子是: , 。(5)文中點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10. 給加點的字注音。飲少輒醉( ) 林霏開( ) 晦明( ) 巖穴暝( )傴僂提攜( )( ) 泉香而酒洌( ) 觥籌交錯( ) 樹林陰翳( ) 山肴野蔌( )( )11. 綜合性學習:某班級舉行“走進醉翁亭”綜合性學習活動,請參加并完成下面任務。(1)在瑯琊山醉翁亭景區,慈孝竹郁郁蔥蔥,然而,一些竹子主干上卻“傷痕累累”,“某某到此一游”“某某天長地久”……如果你看見一人正在涂鴉,準備如何勸阻他?你說:(2)學完《岳陽樓記》后,小笑擬了上聯,請你以《醉翁亭記》為內容對出下聯。上聯:希文俯瞰洞庭湖心憂天下下聯:(3)“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是醉翁亭風景區的旅游廣告語。請結合學過的知識和圖片用形象的語言描述醉翁亭。文言文閱讀(23-24八年級下·黑龍江大慶·期中)閱讀文言短文,回答問題。【甲】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節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乙】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節選自歐陽修《豐樂亭記》)12.請用“/”為下面的句子斷句。(標兩處)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1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1)峰回路轉(2)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3)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4)掇幽芳而蔭喬木14.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15.填空。【乙】文中 和 (用原文語句回答)交代了作者為了亭子取名“豐樂亭”的原因。【甲】文所在文章和【乙】文都表現出作者 (提取【乙】文中四字短語回答)的高尚情懷。(2024·廣東汕頭·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甲】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節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乙】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節選自柳宗元《小石潭記》)【丙】壬戌秋,八月既望,予至杭,望西湖之上有寶石山甚勝,將以斯夕玩月其上……其東則錢塘之江,彌漫浩渺,極目無際,而西陵諸山,出沒煙霏翠靄間,誠天下之絕境也。夕陽既沒,明月在軒,山姿水色,倏焉而變。予情愈豁飛觴痛飲巡闌忘寐蓋不知夜之幾何,恍然若置身廣寒清虛之府,樂可言耶!余性好月,丙辰中秋,嘗玩于揚子江之金山,每夸于人,以為平生奇觀。今而復玩于此,殆造物者之不吾靳而亦豈易得哉!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異,故悲喜隨之。前乎吾者賞與否,其悲與喜固不可得而知。(節選自都穆《月夜游寶石山記》)16.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1)巖穴暝 (2)醉翁之意 (3)悄愴幽邃 (4)將以斯夕玩月 (5)夕陽既沒17.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18.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子情愈豁飛觴痛飲巡闌忘寐蓋不知夜之幾何19.請結合【甲】文與【乙】文的相關內容,談談你對【丙】文中“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異,故悲喜隨焉”一句的理解。20.下列選項中,不適合作為“第以人情之異,故悲喜隨焉”這一觀點的論據的是( )A.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B.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C.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D.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受盡春光。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第12課 醉翁亭記2022年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培養熱愛中華文化的文化自信;培養積累、梳理、整合文言語匯和具有良好語感的能力;培養求知欲、創造性,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感受、理解、欣賞、評價古代語言文字,涵養高雅情趣,具備健康的審美意識和觀念。 1.熟讀成誦,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的意義和虛詞的用法。 2理解內容,欣賞本文的語言風格和藝術表現手法。 3.了解本文的創作背景和文化意義,體會作者“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情懷。第一課時活動一:積累文言字詞1.正音正字滁(chú) 林壑(hè) 瑯琊(láng yá) 潺潺(chán) 僧(sēng) 輒(zhé) 晦明(huì)霏(fēi) 瞑(míng) 傴僂(yǔ lǚ) 攜(xié) 洌(liè) 肴(yáo) 蔌(sù)觥籌(gōng chóu) 陰翳(yì) 弈(yì) 釀泉(niàng) 翼然(yì) 巖穴(xué)朝暮(zhāo mù) 酣(hān) 頹然(tuí)文言字詞梳理歸類。(一)詞類活用①名之者誰 (名詞作動詞,取名、命名)②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意動用法,“以……為快樂”)③山行六七里 (名詞作狀語,沿著山路)④雜然而前陳者 (方位名詞作狀語,在前面)⑤翼然臨于泉上 (名詞作狀語,像鳥張開翅膀一樣)⑥自號曰醉翁也 (名詞作動詞,稱呼)(二)一詞多義。①樂 不知太守之樂其樂(意動用法,以……為樂)不知太守之樂其樂(樂趣)②名 名之者誰(命名)不能名其一處也(說出)③秀 蔚然而深秀者(秀麗)佳木秀而繁陰(植物開花結實,此指繁榮滋長)④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每有會意(意旨)此中有真意(心思)⑤高 而年又最高(大)風霜高潔(高爽)⑥宴 太守宴也(宴請)宴酣之樂(宴會)⑦出 水落而石出者(顯露)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出來)⑧歸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回去)云歸而巖穴暝(歸聚)⑨乎 在乎山水之間也(于)頹然乎其間者(在)⑩而 漸聞水聲潺潺而泄出于兩峰之間者(表承接) 而年又最高(表遞進) 溪深而魚肥(表并列) 雜然而前陳者(表修飾) 而不知人之樂(表轉折)(三)古今異義①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義:情趣 今義:意思或愿望②去 游人去而禽鳥類也。 古義:離開 今義:到、往③射 射者中 古義:指投壺,宴飲時的一種游戲。把箭投向壺中,中多者為勝,負者照規定的杯數喝酒。今義:射箭。(四)重點實詞。(1)蔚然而深秀者 蔚然:茂盛的樣子(2)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臨:居高面下(3)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趣,情趣(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領會 寓:寄托(5)日出而林霏開 霏:彌漫的云氣(6)云歸而巖穴暝 暝:昏暗(7)野芳發而幽香 芳:花(8)負者歌于途 負:背著東西(9)傴僂提攜 傴僂:彎腰曲背,這里指老人(10)泉香而酒洌 洌:清(11)山肴野蔌 蔌:菜蔬(12)雜然而前陳者 陳:陳列,擺開(13)宴酣之樂 酣:盡興地喝酒(14)弈者勝 弈:下棋(15)觥籌交錯 觥:酒杯(五)特殊句式1. 判斷句環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斷語氣。) 望之蔚然而神秀者,瑯琊也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也”表示判斷。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山間之四時也。……滁人游也……太守宴也……蒼顏白發……太守醉也。醉能同其樂……太守也.。2. 省略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面都省略樂介詞“于”,應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譯:領會它在心里,寄托它在飲酒上。) 3.倒裝句(1)定語后置: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2)狀語后置:①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 (正常語序應為“于途歌”“于樹休”。)②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既是省略句,又是倒裝句,屬狀語后置句)③瀉出于兩峰之間者(即“于兩峰之間瀉出者”。“于兩峰之間”為后置狀語,應在“瀉出”的前面)活動二:積累文學常識醉翁亭簡介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瑯琊山麓,與北京陶然亭、長沙愛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稱“中國四大名亭”。是安徽省著名古跡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歐陽修作《醉翁亭記》,得以名傳天下。 醉翁亭小巧獨特,具有江南亭臺特色。它緊靠峻峭的山壁,飛檐凌空挑出。數百年來雖屢次遭劫,又屢次復建,終不為人所忘。解放后,人民政府將醉翁亭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多次整修。走近作者: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屬江西)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謚號文忠。 歐陽修與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為“唐宋八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后人合稱為“千古文章四大家”。主張文章“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著有《歐陽文忠公文集》。3.文章體裁:記:“記”是一種古代文體,可以通過記人、記事、記物、記景,來抒發作者感情和主張。這種體裁出現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記人和事,可以記山川名勝,可以記器物建筑,故又稱“雜記”。在寫法上大多以記述為主而兼有議論、抒情成分。4. 寫作背景。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年)范仲淹遭讒離職,歐陽修上疏替他分辯,得罪了當權派,被貶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貶后歐陽修勤政愛民,治理有方。慶歷六年(1046年),智仙建亭于瑯琊山釀泉旁,以為游息之所。歐陽修登亭“飲少輒醉”,故給它取名為“醉翁亭”,并寫下了《醉翁亭記》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活動三:文章朗讀要求: 讀準字音,讀準停頓、節奏,讀出情感。朗讀指導: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 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瞑,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 廬陵/歐陽修也。活動四:疏通文意,感知內容。(一)疏通文意:1.掌握翻譯文言文的方法,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義,并將不懂之處畫出來。2.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3.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二)概括各段段意,理清文章思路。全文四個自然段,脈絡清晰。以“醉”“樂”二字提摯全篇。“醉”是事物的現象;“樂”是事物的本質。第1段,寫醉翁亭的位置和形勢,以及命名的經過,解釋“醉翁”的含義,表現作者寄情山水尋找樂趣的心情。(總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和它的得名。)第2段,寫亭外山間景物的美麗可愛,山中早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異,千變萬化,美妙無比,使人感到樂趣無窮。(分別描寫山間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第3段,寫滁州人的游樂和作者同賓客游宴的歡樂情景,表現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間與民同樂的歡快心情。(描寫太守與滁人游山宴飲之樂。)第4段,寫作者游醉回歸和愉快心情,進一步表現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同時交代歸來后寫了這篇《醉翁亭記》。(寫酒宴散,眾人歸的情景。)活動五:探究理解第二課時一段原文:重點詞語:(1)環: 環繞。 (2)皆: 副詞,都。 (3)環滁: 環繞著滁州城。(4)其: 代詞,它,指滁州城。(5)壑: 山谷。(6)尤: 格外,特別。(7)蔚然:草木茂盛的樣子。(8)山: 名詞作狀語,沿著山路。(9)潺潺: 流水聲。(10)而: 表承接。(11)峰回路轉: 山勢回環,路也跟著拐彎。(12)翼然: 像鳥張開翅膀一樣。然:……的樣子。(13)于: 在。(14)作: 建造。(15)名: 名詞作動詞,命名。(16)自謂: 自稱,用自己的別號來命名。(17)輒: 就(18)年又最高: 年紀又是最大的。(19)號: 名詞作動詞,取別號。(20)曰: 叫做。(21)意: 這里指情趣。(22)乎: 相當于“于”。(23)得: 領會。(24)寓: 寄托。一段翻譯:問題1:第一段寫了什么內容?劃分第層次,概括層意。答:第1段總寫醉翁亭的自然環境和它的得名。分兩層:第一層寫環境并點題:環滁皆山→西南諸峰→瑯琊山(鳥瞰)→釀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點題);第二層寫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樂(題眼,主線)。2.開頭對醉翁亭周邊環境的描寫,有什么作用?答:①引出本文描寫的對象;②點明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③層層烘托,突出醉翁亭的美,起到引人入勝的效果。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兩句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答:從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樂”字,自然過渡到抒發胸臆,并以“樂”為主線,把全篇各部分串聯起來,形成統一的整體。二段原文:重點詞語:(25)林霏: 樹林中的霧氣。霏,原指雨、霧紛飛,此處指霧氣。(26)開: 消散,散開。(27)暝: 昏暗。(28)晦明: 指天氣陰晴明暗。晦:陰暗。(29)芳: 香花。(30)發: 開放。(31)秀: 茂盛,繁茂。繁陰:一片濃密的樹蔭。(32)風霜高潔: 就是風高霜潔。天高氣爽,霜色潔白。二段翻譯:問題:1.文章第二段寫景,作者描繪了怎樣的景物,它的作用是什么?答:山間四季和早晚的美麗景色。突出山水之樂,為后文寫太守與民同樂鋪墊。2:山間朝暮景色有何特點?答:“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3. 山間四季景色有何特點?答:“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4.“樂亦無窮”的原因是什么?答:“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5.描寫山間朝暮、四時之景,采用了什么方式?答:都采用先分別描寫后總收說明的方式。“朝暮之景”分寫的是從早到晚的景色,“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總收的是“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四時之景”分寫的是由春到冬的景色,“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總收的是“山間之四時也”。第三課時三段原文:重點字詞:(33)至于: 連詞,于句首,表示兩段的過渡,提起另事。 (34)負者: 背著東西的人。(35)休于樹: 在樹下休息。(36)傴僂: 腰彎背曲的樣子,這里指老年人。(37)提攜: 指攙扶著走的小孩子。(38)漁: 捕魚。(39)洌: 水(酒)清。(40)山肴: 野味。(41)野蔌: 野菜。蔌,菜蔬。(42)雜然: 眾多而雜亂的樣子。(43)陳: 擺放,擺設。(44)酣: 盡情地喝酒。(45)非絲非竹: 不在于琴弦管簫。絲:琴、瑟之類的弦樂器。竹:簫、笛之類的管樂器。(46)射: 這里指投壺,宴飲時的一種游戲,把箭向壺里投,投中多的為勝,負者照規定的杯數喝酒。(47)弈: 下棋。這里用做動詞,下圍棋。(48)觥籌交錯: 酒杯和酒籌相錯雜。形容喝酒盡歡的樣子。觥:酒杯。籌:酒籌,用來計算飲酒數量的籌子。(49)蒼顏: 臉色蒼老。(50)頹然乎其間: 醉倒在眾人中間。頹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樣子,這里形容醉態。三段翻譯:問題:1.第三段寫“太守與民同樂”描繪了四幅圖,請分別用三個字概括,作者著力突出的是什么?滁人游、太守宴、眾賓歡、太守醉。 太守醉。2.從滁人出游的場面描寫中,你能感受到什么?為什么先從滁人游寫起?答:①滁州百姓生活安樂、太平、富足,太守治理有方、政績斐然。②滁州人如此興高采烈出游是因為生活安定富足,這與太守的勵精圖治有關,為寫后面的三幅圖畫作鋪墊,引出了下文的太守醉。3.文中是怎樣寫出滁州百姓出游之樂的?答:“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4. 描寫“宴酣之樂”的句子有哪些?答:“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5. 描寫太守形象的句子有哪些?答:“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四段原文:重點字詞:(51)已而: 不久。(52)陰翳: 形容枝葉茂密成陰。翳:遮蔽。(53)鳴聲上下: 意思是鳥到處叫。上下,指高處和低處的樹林。(54)樂其樂: 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樂①:意動用法,以…為樂。樂②:快樂。(55)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 醉了能夠同大家一起歡樂,醒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56)謂: 為,是。(57)廬陵: 廬陵郡,就是吉洲。今江西省吉安市,歐陽修先世為廬陵大族。四段翻譯:問題:1.本段寫了哪些樂?答:三種樂:禽鳥之樂、太守之樂、眾賓之樂。2. 太守、眾賓為何而“樂”?答:太守:山水之樂,宴酣之樂,與民同樂。眾賓:從太守游而樂。3. 如何理解“太守之樂其樂”?答:“太守之樂其樂”是點睛之筆。作者在這里含蓄地抒發了自己復雜的感情,既包含寄情山水排遣郁悶的歡樂,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績——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樂其樂”是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的反映。4. 寫醉與樂統一、點明主旨的是哪一句?答:“醉能同其樂”。5. 本文多處提到“樂”,主要表現了哪幾種“樂”?“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志趣?答:作者的“樂”歸納起來有三個方面:一是“山水之樂”,并因“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二是“宴酣之樂”,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絲非竹”,眾人“起坐而喧嘩”,太守“頹然乎其間”;三是“樂人之樂”,故作文以敘其事。三樂歸一,都是“與民同樂”。“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表達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主題思想:本文生動地描寫了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變化多端的自然風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樂圖,抒發了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理念和被貶后寄情山水的曠達情懷。第四課時1.本文寫景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答:(1)寫亭的環境:從遠到近。(2)寫山間之朝暮:從早到晚。(3)寫山間之四時:從春到冬。(4)寫宴飲場面:從外到內。2.本文在寫景上有什么特色?答:寫景與抒情相結合。寫亭的環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現亭賞心悅目的外景;又用“水聲潺潺”“峰回路轉”表現亭幽清的環境;接著寫亭的近景,用鳥翼作比,有凌空欲飛之意;然后借解釋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寫景抒情的基調。3. 從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來看,兩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處?答:兩人雖都有被貶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憂民”及“與民同樂”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精神。4. 本文韻律獨特,回環往復。全文共用了21個“也”字,產生了別具一格的藝術魅力,使行文顯得瀟灑自如,增強了語調的節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氣氛,也使作者怡然自樂的情致得以盡情地抒發。“也”字用法可歸納為以下幾種情況:(1)表示判斷語氣,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譯為“……是……”的句式。(2)表示肯定語氣。(3)表示感嘆語氣,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譯為語氣詞“啊”。請在文中找出這21個“也”字,并歸納其用法。答:(1)表示判斷語氣,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譯為“……是……”的句式。如:①環滁皆山也。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③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④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⑤山間之朝暮也。⑥山間之四時也。⑦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⑧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⑨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⑩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游人去而禽鳥樂也。(2)表示肯定語氣。如:①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②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③故自號曰醉翁也。④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3)表示感嘆語氣,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譯為語氣詞“啊”。如:①在乎山水之間也。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③而樂亦無窮也。④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⑤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5.《醉翁亭記》中有一些短語已經變成了成語,在后世流傳,找出來,說說它們在文中的含義以及在現代漢語中語義的變化。答:(1)醉翁之意不在酒:本義指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現在用來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2)峰冋路轉:山勢回環,路也跟著轉彎。現在常比喻事情經歷挫折后,出現新的轉機。(3)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頭顯露出來。現在往往用來比喻真相大白。(4)風霜高潔:指天高氣爽,霜色潔白。(現代漢語中語義沒變)(5)觥籌交錯: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現在用來形容許多人相聚飲酒的熱鬧場面。6.寫作特色:(1)層次清晰,脈絡分明;(2)寫景、敘事、抒情之間緊密結合;(3)句法駢散相雜,語詞虛實相間,以“樂”字為主線貫穿全篇;(4)運用移步換景,層層縮小的寫作手法;(5)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記“記”是一種古代文體,可以通過記人、記事、記物、記景,來抒發作者感情和主張。這種體裁出現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記人和事,可以記山川名勝,可以記器物建筑,故又稱“雜記”。在寫法上大多以記述為主而兼有議論、抒情成分。作者對現實生活中的某個事物有所感受,寫出來都可以叫記。一類是寓情理于事、景、物的描述之中;另一類由事、景、物的描述中,自然生發出情理,卒章顯志。敘事類:《桃花源記》;說明類:《核舟記》;寫景類:《小石潭記》;言志類:《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文學常識填空:《醉翁亭記》的作者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 , (朝代)文學家,和 、蘇洵、蘇轍、韓愈、 、 、曾鞏并稱為“唐宋八大家”。【答案】 六一居士 宋代 蘇軾 柳宗元 王安石【詳解】本題考查文學常識。作答此題,要靠平時的積累。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和詩人。他和蘇軾、蘇洵、蘇轍、韓愈、柳宗元、王安石、曾鞏并稱“唐宋八大家”。2.下列加點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環滁(chú) 林壑(hè) 射者中(zhōng)B.瑯琊(yá) 輒醉(zhé) 酒洌(lèi)C.巖穴暝(míng) 晦明(huì) 傴僂(yǔ)D.野蔌(sù) 觥籌(guāng) 陰翳(yì)【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字音。A.射者中(zhōng)——zhòng;B.酒洌(lèi)——liè;D.觥籌(guāng)——gōng;故選C。3.下列句子朗讀節奏劃分有誤的一項是( )A.醉能/同其樂。B.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C.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D.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答案】A【詳解】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做“斷句題”要通讀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礎上再根據文意和常用的斷句方法加以判讀。常見的斷句方法有:語法分析、對話標志、常見虛詞、結構對稱、固定句式等。A項的停頓有誤,應為:醉/能同其樂。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沒有詞類活用現象的一項是( )A.山行六七里 B.翼然臨于泉上C.名之者誰 D.而樂亦無窮也【答案】D【詳解】本題考查詞類活用。A.名詞作狀語,沿著山路;B.名詞作狀語,像鳥張開翅膀一樣;C.名詞作動詞,取名,命名;D.樂趣;故選D。5.下列句子中“也”字表達的語氣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B.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D.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答案】C【詳解】C項中的“也”表陳述,其他三項中的“也”表判斷。故選C。6.下列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譯文: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秀麗的,是瑯琊山。B.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譯文:發現了野花,有一股清淡的香味,好的樹木枝葉繁茂,形成濃郁的綠蔭。C.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譯文: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水美景中。D.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譯文: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答案】B【詳解】B.應是“野花開放”,而不是“發現了野花”。故選B。7.下面對《醉翁亭記》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從全景到遠景,再逐層聚焦到泉,到亭,到人,到酒,充滿尋幽覽勝之趣。B.末段抒情以禽鳥之樂烘托眾人之樂,眾人之樂烘托太守之樂,最后落腳到山水之樂。C.文章大量語句用“也”字做句尾,讀來頓覺嘴上有醉意,臉上有得意,心中有快意。D.以一“樂”字貫穿全篇,表達隨遇而安的心境、寄情山水的意趣及與民同樂的情懷。【答案】B【詳解】本題考查名作賞析。B.《醉翁亭記》末段中“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采用了議論抒情的方式,由禽鳥之樂推及眾人之樂,由眾人之樂升華到太守之樂,最后點明太守之樂在于樂民之樂,表達了作者陶醉山水、怡然自得的神態。所以B項“最后落腳到山水之樂”的判斷是錯誤的;故選B。8.下面的“而”字表修飾的一項是(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玡也。B.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C.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D.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答案】D【詳解】這道題目考查學生對文言文中重點虛詞意義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學習文言文最基礎的一項。要在平時的文言文學習中經常積累、對比,從而掌握虛詞的用法。A項“而”表示并列關系;B項“而”表示順承關系;C項“而”表示轉折關系;D項“而”表示修飾關系。故選D。9.名句默寫。(1)描繪山間朝暮(早晚)之景的句子: , , , 。(2)本文以色彩鮮明的語言,描繪四季之景的句子: , , , , 。(3)體現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寫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中心句)的句子是: , 。(4)文中貫穿全文主線的句子是: , 。(5)文中點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 。【答案】(1)日出而林霏開 云歸而巖穴暝 晦明變化者 山間之朝暮也(2)野芳發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陰 風霜高潔 水落而石出者 山間之四時也(3)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間也(4)山水之樂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5)醉能同其樂 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詳解】本題考查名句默寫。課文原句填空作答時,一是要深刻理解詩文內容;二是要認真審題找出符合題意的詩文的語句;三是作答內容要準確,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寫錯字。本題中的易錯字有“霏、暝、晦、暮、幽、繁陰、落、酒、寓”。10. 給加點的字注音。飲少輒醉( ) 林霏開( ) 晦明( ) 巖穴暝( )傴僂提攜( )( ) 泉香而酒洌( ) 觥籌交錯( ) 樹林陰翳( ) 山肴野蔌( )( )【答案】zhé fēi huì míng yǔ lǚ liè gōng yì yáo sù【詳解】本題考查字音。解答此題,要在平時積累的基礎上,寫出正確的拼音即可。注意“傴僂”的讀音為“yǔlǚ”;“蔌”的讀音為“sù”。11. 綜合性學習:某班級舉行“走進醉翁亭”綜合性學習活動,請參加并完成下面任務。(1)在瑯琊山醉翁亭景區,慈孝竹郁郁蔥蔥,然而,一些竹子主干上卻“傷痕累累”,“某某到此一游”“某某天長地久”……如果你看見一人正在涂鴉,準備如何勸阻他?你說:(2)學完《岳陽樓記》后,小笑擬了上聯,請你以《醉翁亭記》為內容對出下聯。上聯:希文俯瞰洞庭湖心憂天下下聯:(3)“翁去八百載,醉鄉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是醉翁亭風景區的旅游廣告語。請結合學過的知識和圖片用形象的語言描述醉翁亭。【答案】(1)你好,這郁郁蔥蔥的慈孝竹,為這醉翁亭景區平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你這樣刻刻畫畫,真有點煞風景,讓我們做個文明的旅游人,好嗎?(2)示例:永叔醉游醉翁亭樂惠黎民(3)醉翁亭四周古樹蒼翠,亭子雕梁畫棟、古色古香,那翹起的四角亭檐,若蒼鷹凌空飛越。【詳解】(1)本題考查語言表達能力。勸說他人要注意說話的態度語氣,用語文明禮貌,要以理服人。例如:你好,你看這竹子郁郁蔥蔥、生機勃勃的,它們是醉翁亭景區一道亮麗的風景,你這樣刻刻畫畫,實在是有點大煞風景,讓我們做個文明的游客吧。(2)本題考查對聯。本題的內容必須結合《醉翁亭記》的相關句子,符合對聯常識,體現文章主旨。上聯中“希文”是范仲淹的字,因此下聯可用《醉翁亭記》的作者歐陽修的字“永叔”來與之相對;“俯瞰洞庭湖”是《岳陽樓記》中作者所為,此處的結構是:兩個字的動詞+三個字的地點,因此下聯可用《醉翁亭記》中作者“醉游醉翁亭”來與之相對;“心憂天下”體現的是《岳陽樓記》中作者的遠大政治抱負,《醉翁亭記》中體現的主題思想是“與民同樂”,但這不符合仄起平收的規則,因此可選與之相近的短語“樂惠黎民”來與“心憂天下”相對,因此下聯可以是:永叔醉游醉翁亭樂惠黎民。(3)本題考查圖文的轉換能力。根據課文中描寫醉翁亭的語句“峰回路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以及結合對圖片的認知,用精練、形象的語言描述,突出醉翁亭的特征即可。例如:醉翁亭布局緊湊別致,古樸典雅,具有江南園林特色。亭的四角翹起,像飛鳥展翅。亭子的四周都是山,環境優美。文言文閱讀(23-24八年級下·黑龍江大慶·期中)閱讀文言短文,回答問題。【甲】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節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乙】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節選自歐陽修《豐樂亭記》)12.請用“/”為下面的句子斷句。(標兩處)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1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1)峰回路轉(2)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3)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間(4)掇幽芳而蔭喬木14.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修之來此,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15.填空。【乙】文中 和 (用原文語句回答)交代了作者為了亭子取名“豐樂亭”的原因。【甲】文所在文章和【乙】文都表現出作者 (提取【乙】文中四字短語回答)的高尚情懷。【答案】12.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13.(1)曲折、回環(2)居高面下(3)這(4)遮陰納涼14.(1)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在心間,寄托在酒上。(2)我來到這里,喜歡它地方僻靜而公事清簡,又愛它的風俗安恬閑適。15.樂其歲物之豐成 安此豐年之樂者 與民共樂【解析】12.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根據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層次,然后斷句,反復誦讀加以驗證。本句句意:宣揚皇上的恩德,和民眾共享歡樂,這是刺史職責范圍內的事。13.本題考查文言詞語解釋。(1)句意:山峰、道路迂回曲折。回:曲折、回環。(2)句意:有一座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坐落在泉水邊上。臨:居高面下。(3)句意:在山谷間找到這樣的甘泉之后。斯:這。(4)句意:春天采摘幽香的鮮花,夏天在茂密的喬木乘涼。蔭:遮陰納涼。14.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注意重點字詞。重點字詞有:(1)樂,樂趣。得,領會。寓:寄托。(2)樂,喜歡。僻,僻靜。俗,風俗。安閑,安恬閑適。15.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與分析。①②由乙文“樂其歲物之豐成”“安此豐年之樂者”可知,作者慶幸遇到民眾為那年谷物的豐收成熟而高興,讓民眾知道能夠安享豐年的歡樂,故以此為了亭子取名“豐樂亭”。③解答此題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內容。【甲】文中“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寫太守和游人之樂,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乙】文中“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游也”“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表現出作者與民共樂的高尚情懷。所以可提取【乙】文最后一段的“與民共樂”。【參考譯文】:【甲】:環繞著滁州城的都是山。城西南方向的各個山峰,樹林和山谷尤其美麗,遠望那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漸漸地聽到潺潺的流水聲,從兩座山峰中間傾瀉而下的,是釀泉。山勢回環,路也跟著拐彎,有一座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坐落在泉水邊上,這就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誰?是山里的老僧智仙。給它起名字的人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的。太守和賓客來這里喝酒,喝一點就醉了,而年紀又最大,所以給自己起了個名號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欣賞山水美景。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是領會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的。【乙】:我來到這里,喜歡這地方僻靜,而政事簡單,又愛它的風俗安恬閑適。在山谷間找到這樣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來游玩,抬頭望山,低首聽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鮮花,夏天在茂密的喬木乘涼,刮風落霜結冰飛雪之時,更鮮明地顯露出它的清肅秀美,四時的風光,無一不令人喜愛。那時又慶幸遇到民眾為那年谷物的豐收成熟而高興,樂意與我同游。于是為此根據這里的山脈河流,敘述這里風俗的美好,讓民眾知道能夠安享豐年的歡樂,是因為有幸生于這太平無事的時代。宣揚皇上的恩德,和民眾共享歡樂,這是刺史職責范圍內的事。于是就寫下這篇文章來為這座亭子命名。(2024·廣東汕頭·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甲】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節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乙】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節選自柳宗元《小石潭記》)【丙】壬戌秋,八月既望,予至杭,望西湖之上有寶石山甚勝,將以斯夕玩月其上……其東則錢塘之江,彌漫浩渺,極目無際,而西陵諸山,出沒煙霏翠靄間,誠天下之絕境也。夕陽既沒,明月在軒,山姿水色,倏焉而變。予情愈豁飛觴痛飲巡闌忘寐蓋不知夜之幾何,恍然若置身廣寒清虛之府,樂可言耶!余性好月,丙辰中秋,嘗玩于揚子江之金山,每夸于人,以為平生奇觀。今而復玩于此,殆造物者之不吾靳而亦豈易得哉!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異,故悲喜隨之。前乎吾者賞與否,其悲與喜固不可得而知。(節選自都穆《月夜游寶石山記》)16.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1)巖穴暝 (2)醉翁之意 (3)悄愴幽邃 (4)將以斯夕玩月 (5)夕陽既沒17.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18.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子情愈豁飛觴痛飲巡闌忘寐蓋不知夜之幾何19.請結合【甲】文與【乙】文的相關內容,談談你對【丙】文中“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異,故悲喜隨焉”一句的理解。20.下列選項中,不適合作為“第以人情之異,故悲喜隨焉”這一觀點的論據的是( )A.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B.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C.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D.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受盡春光。【答案】16.(1)昏暗(2)意趣、情趣(3)凄涼(4)指示代詞,此(5)已經17.(1)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于心間,寄托在酒上。(2)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18.予情愈豁/飛觴痛飲/巡闌忘寐/蓋不知夜之幾何19.這句話是說湖山月色,千古以來都不變化,但由于人們心境的好壞不同,所以表現出欣喜或悲傷的情境。這是因為人容易把周圍環境與個人的感受結合起來。如甲文,歐陽修雖被貶到滁州,但他卻有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之心,所以目之所及皆是日出之霏開、野芳之幽香,佳木之繁陰等歡喜之物;而乙文,柳宗元被貶永州,內心孤寂、凄涼、哀怨,于是眼前的景象變得寂寥,凄神寒骨,悄愴幽邃20.C【解析】16.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1)句意為: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暝:昏暗;(2)句意為:醉翁的情趣。意:意趣、情趣;(3)句意為: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悄愴:凄涼;(4)句意為:將在這天晚上登上寶石山賞月。斯:指示代詞,此;(5)句意為:夕陽已經落下。既:已經。17.本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時,注意重點詞語的含義及句式理解,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達到詞達意順即可。(1)句重點詞語:樂:樂趣。得:領會。寓:寄托。(2)句重點詞語: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溪水)曲曲折折,(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又看不見。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蛇行,像蛇爬行那樣彎曲。明滅可見,若隱若現。滅,暗,看不見。18.本題考查劃分文言句子朗讀節奏的能力。解答時,應了解文言的句讀知識,學會有感情的朗讀文言文,培養語感并能根據句子中詞語的意思含義來劃分句子節奏。一般來說,主謂之間應該有停頓,領起全句的語氣詞后應該有停頓,幾個連動的成分之間也應該有停頓。本句句意:我心中更加豁達,拿起酒杯痛飲,夜深了卻忘了睡覺,大概不知道是晚上幾點了。斷句后,每個部分都應該表達一個相對完整的意義。如“予情愈豁”表示“我的心情更加開闊”,“飛觴痛飲”表示“舉杯痛飲”,“巡闌忘寐”表示“繞著欄桿走忘記了睡覺”,“蓋不知夜之幾何”表示“大概不知道夜有多深了”。正確劃分為:予情愈豁/飛觴痛飲/巡闌忘寐/蓋不知夜之幾何。19.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在理解“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異,故悲喜隨焉”這句話時,我們需要從【甲】文和【乙】文的相關內容出發,探討自然景色與人的情感之間的關系。首先,這句話直接指出,湖山月色等自然景色,自古以來都是那么清新、美好,不曾改變。但人們對這些景色的感受,卻會因為自身情感的不同而產生變化。也就是說,景色的美丑并不是絕對的,而是受到觀察者情感狀態的影響。以【甲】文為例,歐陽修在滁州雖然處于被貶的境地,但他卻能夠隨遇而安,與民同樂。這種曠達的心態使他在面對自然景色時,能夠看到日出林霏開、野芳幽香、佳木繁陰等美麗的景象,從而感受到無盡的快樂。然而,【乙】文中的柳宗元則不同。他被貶永州,內心充滿了孤寂、凄涼和哀怨。這種情感使他眼中的景色也變得寂寥、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自然景色本身并不會因為人的情感而改變,但人的情感卻會影響對景色的感受。當我們心情愉悅時,看到的景色就會更加美好;而當我們心情沮喪時,景色也會變得黯淡無光。這就是“夫湖山月色,千古常新,第以人情之異,故悲喜隨焉”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20.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論據補充。針對“第以人情之異,故悲喜隨焉”這一觀點,我們需要找到能夠體現個人情感狀態影響對景色感知的論據。A.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句詩出自曹操的《觀滄海》,描述了作者站在碣石山上,眺望廣闊的滄海。表達的是作者的豪情壯志,符合“第以人情之異,故悲喜隨焉”的觀點;B.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句詩出自崔顥的《黃鶴樓》,表達了詩人思念自己的家鄉卻有家難歸的無奈和惆悵。詩人的情感狀態(愁)直接影響了他對“煙波江上”這一景色的感知,符合“第以人情之異,故悲喜隨焉”的觀點;C.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這句詞出自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詞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獨運地通過鴻的孤獨縹緲,驚起回頭、懷抱幽恨和選求宿處,表達了詞人貶謫黃州時期的孤寂處境和高潔自許、不愿隨波逐流的心境。不符合觀點;D. “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受盡春光。”這句詞出自秦觀的《行香子·樹繞村莊》,表達了作者的愉悅和豪放之情,同時“受盡春光”也體現了作者情感狀態對景色的積極感知,符合觀點;故選C。【參考譯文】:【甲】太守和他的賓客們來這兒飲酒,只喝一點兒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所以自號“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賞山水的美景。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酒上。太陽升起,樹林里的霧氣消散,云霧聚攏,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早上則自暗而明,傍晚則自明而暗,陰暗明亮,變化不一,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開了,散發出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密的綠蔭;天高氣爽,霜色潔白;水落下去,水底的石頭就露出來,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黃昏歸來,四季的風光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乙】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水流)像北斗星一樣曲折,像蛇一樣蜿蜒前行,時而看得見,時而看不見。溪岸的形狀像狗的牙齒那樣相互交錯,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在哪里。我坐在潭邊,四面都被竹林和樹木包圍著,寂靜沒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 因為那種環境太過凄清,不能長時間停留,于是記下了這里的情景就離開了。【丙】壬戌年秋天,八月十六日,我到杭州,看到西湖邊上有一座寶石山,風景優美,(我)將在這天晚上登上寶石山賞月。……山的東面是錢塘江,水汽彌漫煙波浩渺,極目遠眺,無邊無際,而西邊山陵的各個山峰,都在彌漫著的器綠色的云氣中出沒,實在是天下絕美的境地。夕陽已經落下,明月照在長廊上,山容水色,變幻很快。我心中更加豁達,拿起酒杯痛飲,夜深了卻忘了睡覺,大概不知道是晚上幾點了,恍惚間好像身體在清凈虛無的廣寒宮中,快樂的心情怎么能用語言表達得出來呢!我天性喜歡月亮,丙辰年的中秋,曾經在揚子江邊上的金山上賞月,常常向人夸耀,認為那是生平看到的奇觀。今天又在這里賞月,大概造物主對我不吝嗇,難道是容易得到的嗎?湖光山色,千年以來常常更新,只是因為人的心情不同,(景物的)悲喜也就隨之變化了。在我之前欣賞山水的人,他們的悲喜固然是不能知道的了。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