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魚》教學設計【教材分析】《魚》是青島版小學科學(六三學制)四年級上冊《動物王國》單元的第二課時。魚是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我們生活中所見到的魚,體表大多覆蓋著堅硬的鱗片,身體表面特征明顯,很多家庭有觀賞魚,便于學生觀察和探究。教材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活動準備,創設情境,讓學生知道本節課的探究內容與魚有關;指導學生提前準備研究材料,便于課堂探究活動的開展。第二部分活動過程,通過觀察不同種類的魚,找出魚的共同特征;觀察更多動物,判斷它們是否屬于魚類,從而加深對魚類特征的認識。第三部分拓展活動,養幾條小魚,觀察鰭對小魚運動的影響,將探究拓展到課外。本課整體思路同樣是先觀察一條魚,找到它的特點,之后觀察多種魚,歸納出魚類的共同特征:生活在水中,分體表面覆蓋著鱗片,用鰓呼吸,靠鰭運動。由單個到多個,最后到一類,體現歸納的思想。【學生分析】四年級學生對魚有一定了解,同樣也僅僅是見過,不知道魚類有哪些共同特征。很多學生對鯨、海馬等動物存在認識的誤區,不能區分它們是否屬于魚類。【教學目標】科學概念目標:知道魚類的共同特征:生活在水中,身體表面覆蓋著鱗片,用鰓呼吸,靠鰭運動。科學探究目標:1.在教師指導下,能通過實驗,了解魚鰭和鰓的作用。2.能根據魚類的共同特征判斷某些動物是否屬于魚類。情感態度價值觀:1.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魚表現出探究興趣。2.主動與他人合作,積極參與交流和討論,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態度。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1.樹立保護動物的意識。【重 難 點】通過觀察,總結魚類的共同特征。【器材準備】學生準備:魚、食用色素等教師準備:課件、記錄表【教學過程】一、活動準備1.[PPT 1出示]課題:魚2.[PPT 2 出示] 紀錄片《生命:魚》。教師用紀錄片《生命:魚》導入新課,學生認真觀看,然后讓學生說一說從視頻中獲取了哪些信息。3.[PPT 3出示]各種各樣魚的圖片教師出示魚類的圖片,增加學生的知識面,同時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魚上。板書課題:2.魚。二、活動過程活動一:觀察魚有哪些共同特征。[PPT 4出示]鯽魚、草魚和錦鯉的圖片教師出示鯽魚、草魚和錦鯉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學生匯報觀察結果。[PPT 5、6出示]了解更多種類的魚教師指導學生觀察魚的身體,總結魚的共同外部特征,都是由頭、軀干和尾組成。[PPT 7出示]魚身體各部分結構圖學生觀察,小組交流。師生交流:魚鰭包括胸鰭、腹鰭、臀鰭、背鰭和尾鰭。魚的身體分為頭、軀干、尾三部分。[PPT 8出示]活動手冊學生交流、匯報后,將自己的觀察結果填寫在《科學學生活動手冊》中。[PPT 9出示]魚游動的視頻教師出示魚游動的視頻,學生觀看,觀察魚游動時魚鰭的變化。學生匯報、其余同學補充。[PPT 10出示]魚鰭有什么特點和作用?學生小組觀察魚缸中魚活動時魚鰭的特點,教師巡視。學生匯報:魚鰭擺動時魚才會游動或停止。教師總結魚鰭的作用。[PPT 11出示]魚游動的動態圖學生再次觀察,匯報。教師補充其它不同種類魚游動時的視頻,指導學生比較觀察。學生匯報,教師總結。[PPT 12出示]魚呼吸的圖片教師指導學生觀察魚的嘴和鰓蓋一張一合的活動情況,思考原因是什么。學生小組討論匯報。[PPT 13出示]學生觀察魚的活動情境圖片教師指導學生使用膠頭滴管吸取綠色食用色素調制的水,在魚的嘴前擠出,觀察綠色水的流動路徑。[PPT 14出示]提示學生注意事項:在魚嘴前方擠出食用色素調制水,不要太多,否則擴散過大,影響觀察效果。學生小組活動,教師巡視指導。小組展示,教師評價。[PPT 15出示]魚類特征教師總結:魚身體由頭、軀干和尾組成。魚鰭為魚游動提供動力,用鰓呼吸。活動二:它們屬于魚類嗎?[PPT 16出示] 章魚、甲魚、海馬、鯨和鯊魚的圖片。教師出示章魚、甲魚、海馬、鯨和鯊魚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和交流它們的生活環境、身體表面特征等。學生交流匯報。[PPT 17出示]泥鰍和娃娃魚的圖片,學生分析匯報。教師引導學生依據魚的共同特征,逐個分析每種動物是否屬于魚類。并說明章魚屬于海洋軟體動物,甲魚屬于爬行動物,海馬屬于魚類,鯨用肺呼吸,屬于哺乳動物,鯊魚屬于魚類。引導學生總結:章魚、甲魚、鯨不屬于魚類,海馬、鯊魚屬于魚類。[PPT 18出示]教師指導學生將自己的觀察結果填寫到《活動手冊》中,并適時糾正學生錯誤的判斷。三、拓展活動[PPT 19出示]拓展活動要求。教師布置課下拓展任務,提示學生觀察小魚,發現鰭對魚的運動還有哪些影響。學生感受到鰭對魚適應生存環境的重要作用,形成良好的科學思維習慣,培養科學探究意識。【板書設計】魚魚類的共同特征:生活在水中,身體表面覆蓋著鱗片,用鰓呼吸,靠鰭運動。【記錄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