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傳統美德 源遠流長》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和道德規范。五年級的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通過學習傳統美德,可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培養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本單元以 “傳統美德 源遠流長” 為主題,從自強不息、立己達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三個方面,引導學生了解和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學生能夠了解自強不息、立己達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等中華傳統美德的內涵和重要意義。掌握一些踐行中華傳統美德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行為能力。學會分析和評價歷史人物和事件,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歷史意識。(一)教學重點感受自強不息、立己達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等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意義,并愿意主動踐行。掌握一些踐行中華傳統美德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和行為能力。(二)教學難點正確理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含義和天下為公的理想。在矛盾面前,愿意堅持從立己達人的角度處理問題。收集有關中華傳統美德的圖片、視頻、故事等資料,制作教學課件;準備一些歷史人物和事件的案例,用于課堂討論和分析;準備一些社會實踐活動的方案,用于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一)導入新課播放一段關于中華傳統美德的視頻,展示中華傳統美德的魅力和價值。視頻內容可以包括歷史人物的故事、現代社會的好人好事、中華傳統美德的名言警句等。提問學生:“看完視頻,你對中華傳統美德有什么新的認識和感受?” 引導學生思考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意義,引出本節課的主題 —— 傳統美德 源遠流長。(二)自強不息的內涵與意義了解自強不息的內涵(1)活動一:自強不息的內涵教師提問:“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強不息’是我們偉大的民族精神。請大家說一說你知道哪些具有自強不息精神的人。”學生討論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如列舉一些歷史人物和現代人物的自強不息的故事,如司馬遷、貝多芬、張海迪等。教師小結:“自強不息是重要的人格修養,不懈追求人格修養的提高是我們中華傳統美德的突出特點。”理解明志、氣節、誠信、求新的重要(1)活動一:召開故事會教師引導:“我知道很多同學都知道很多自強不息的故事。下面我們召開一個故事會,讓同學們分享一下自己知道的自強不息的故事。”學生討論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如可以分享王陽明的立志故事、周恩來的立志故事、李時珍的立志故事等。教師引導:“明志對一個人的發展太重要了,請同學們說一說自己的志向。”學生交流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如鼓勵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并為實現自己的志向而努力奮斗。教師引導:“你們已經五年級了,應該確立自己的志向。有了志向學習就會更有動力。為你們的志向,你們是否堅定不移地朝它前進呢?”學生討論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如可以分享一些學生自己自強不息的故事,如堅持學習書法、堅持鍛煉身體等。教師小結:“在向理想彼岸的遠航中,只有不懼艱險、不斷進取的人才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2)活動二:感受氣節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教師過渡:“我要成為一名文學家,一直堅持學習傳統文化,到現在已經背了 400 首古詩,100 篇古文,我從中吸取了很多古人的智慧,尤其感受到我國古人非常有氣節。”教師提問:“蘇武遇到了哪些困難?”學生討論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如可以介紹蘇武出使匈奴的故事,以及蘇武在面對困難時所表現出的氣節。教師引導:“這是我做的學習筆記,我看到蘇武面對誘惑不忘使命,受到威脅義正言辭,遇到危險毫無懼色,被迫囚禁艱難生存,放逐北海,為國守節,他就是這樣絕不屈服,表現出崇高的氣節。”學生交流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如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對蘇武氣節的感受和認識。教師小結:“氣節是以廉恥之心為基礎的。有氣節的人都知道要熱愛自己的國家,甚至用生命去保衛自己的國家。”(3)活動三:理解誠信的重要教師提問:“請大家學習書上‘范式赴約’的故事,把自己的感受寫在筆記中,一會兒我們交流。”學生討論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如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對誠信的理解和認識。教師小結:“誠信就是:名實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失信不立’是亙古不變的人生哲理。”教師引導:“輕諾必寡信。——《老子》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請同學們用這兩句話作為座右銘,嚴格要求自己。下面請聽同學來講勇于探索求新的故事。”(4)活動四:學生講述黃旭華的故事學生交流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如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對黃旭華故事的感受和認識。教師引導:“老師請大家讀一讀這三句名言,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結合自己談談感受。”學生談感受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如可以引導學生從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實踐行動等方面談自己的感受和認識。怎么做到自強不息(1)活動一:聯系自己談打算教師引導:“今天我們學習了自強不息的人格修養,知道了注重明志、崇尚氣節、講究誠信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反思一下自己,說說今后的打算。”學生談自己的打算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如可以鼓勵學生從樹立志向、培養氣節、踐行誠信等方面談自己的打算和行動。教師進行名言連線活動,如將一些與自強不息相關的名言與對應的解釋進行連線,讓學生加深對自強不息的理解和認識。教師總結:“自強不息這棵大樹都包括什么人格修養?中華民族的發展需要我們做到有志向、講誠信、勇創新,有氣節,只有具備自強不息精神的中國人,才會讓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更加強大。”(三)立己達人的仁愛精神了解孔子和他的仁愛學說(1)活動一:講述學生幫助老人的真實事例教師提問:“同學們知道古代最著名的推崇仁愛的是誰嗎?”學生討論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如可以引出孔子和他的仁愛學說。(2)活動二:了解孔子的核心思想 “仁”。學生討論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如可以介紹孔子的 “仁” 的思想內涵,以及孔子的一些名言警句,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愛人” 等。教師引導:“秦玥飛把自己的理想與農村的發展融為一體。我覺得他的理想是為了更多的人獲得幸福。”學生討論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如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對秦玥飛故事的感受和認識。理解立己達人的涵義(1)了解秦玥飛的真實事件學生交流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如可以介紹秦玥飛的故事,以及秦玥飛在農村發展中所體現出的立己達人的精神。教師小結:“秦玥飛把自己的發展和農村的發展結合在一起,2018 年全國兩會上,秦玥飛提出了關于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議案。他用實際行動見證立己達人的精神。”怎么做到立己達人(1)活動一:怎么才能做到立己達人呢?懂得要將心比心教師講一個陸慧曉的故事。學生談感受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如可以引導學生從將心比心的角度談自己的感受和認識。教師引導:“我不愿意別人欺負我,我也不_______。我不愿意_______,我也不談論別人的隱私。我不愿意_______,我也不_______。”學生填空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如可以引導學生從將心比心的角度談自己的行為和態度。教師小結:“立己達人就是自己謀求生存發展的同時也幫助其他人一起發展,它體現的是仁愛精神,而將心比心是立己達人的出發點。”了解 “朱沖還牛” 的故事教師提問:“朱沖為什么這樣做?猜猜他是怎樣想的?”學生討論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如可以引導學生從寬容和仁愛精神的角度談自己的看法和認識。教師提問:“朱沖如果以牙還牙,結果會怎樣?”學生討論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如可以引導學生從矛盾和沖突的角度談自己的看法和認識。教師引導:“請大家結合班級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中的具體事例,說說寬以待人的意義。看一段視頻:訂了班規后,同學的變化。”學生討論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如可以引導學生從寬容和仁愛精神的角度談自己的感受和認識。教師小結:“寬容是仁愛之心的重要表現,古人強調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認為做到這一點,人與人之間就可以減少摩擦,增進和睦。”(2)活動二:了解杜環侍老的故事教師引導:“了解杜環侍老的故事。”學生討論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如可以引導學生從推己及人和仁愛精神的角度談自己的感受和認識。教師引導:“看看瑤瑤的學習筆記,滲透學習方法。對比發現:秦玥飛、朱沖、魯迅、杜環的共同點:立己達人。”教師小結:“發揚仁愛精神要推己及人。尊敬自己家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的長輩,愛護自己家的兒女,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的兒女。這樣社會會更加和諧。”教師提問:“學到這里大家有什么收獲?”學生發言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如可以引導學生從立己達人的仁愛精神的角度談自己的收獲和體會。教師提問:“我們用什么辦法能讓自己擁有立己達人的仁愛之心呢?”學生發言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如可以引導學生從推己及人和寬以待人的角度談自己的方法和行動。教師小結:“社會的和諧發展需要仁愛精神,推己及人和寬以待人是古人留給我們的智慧,希望大家能夠傳承。”(3)活動三:樹立 “民胞物與” 的仁愛精神。學生講述關于自己的故事,交流 “民胞物與” 感受。教師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立己達人的仁愛精神這一課,懂得了:寬以待人、推己及人、民胞物與都是立己達人的仁愛精神的表現,以后請同學們也想秦玥飛一樣,用實際行動去踐行。”(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感受、了解什么是愛國和愛國情懷?(1)環節一:初步感受愛國情懷教師播放《我和我的祖國》歌詞片段。教師提問:“這是一首什么歌曲?唱的是什么?”學生討論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如可以引導學生從歌曲的主題和內容的角度談自己的感受和認識。教師播放《共抗疫情》視頻。教師引導:“回顧生活經歷,感受愛國情懷。”教師小結:“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國家關心人民,人民心懷祖國,舉國上下,團結一心,共克時艱,戰勝疫情。這是一種愛國情懷。”教師板書:愛國情懷。(2)環節二:比較格言異同點教師展示兩幅格言,如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和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教師提問:“比較、交流二者的異同點。”學生討論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如可以引導學生從格言的主題、內容、表達方式等方面談自己的看法和認識。教師提問:“討論、選擇欣賞的一則并說明理由。”學生發言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如可以引導學生從格言的意義、價值、啟示等方面談自己的理由和感受。教師小結:“要立志高遠,心懷天下,有責任心。主動關心國家大事,愿意為國家做貢獻。”(3)環節三:聽故事分享感受教師播放音頻《魯女愛國的故事》。教師提問:“魯女為什么擔憂?”學生討論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如可以引導學生從魯女的行為和態度的角度談自己的感受和認識。教師引導:“暢談收獲: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緊密相連,不管何時何地都要熱愛自己的祖國。”(4)環節四:學習名言提升認識教師展示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的資料。教師提問:“什么是愛國?”學生討論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如可以引導學生從愛國的定義、表現、意義等方面談自己的看法和認識。教師小結:“愛國就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愛國包括哪些內容、形式和要求?(1)環節一:閱讀資料,了解愛國內容教師展示《一百多年前小學課本中的一段話》。教師提問:“有哪些愛國內容和表現形式?”學生討論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如可以引導學生從愛國的內容、形式、方法等方面談自己的看法和認識。教師小結:“愛國內容廣泛,形式多樣,重在落實,關鍵看行動。”(2)環節二:探究榜樣人物如何愛國教師介紹 “共和國勛章” 獲得者鐘南山爺爺事跡。教師展示鐘南山爺爺和三位 “人民英雄” 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精神。教師提問:“交流學習感受。”學生討論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如可以引導學生從榜樣人物的行為、精神、品質等方面談自己的感受和認識。教師小結:“愛國的人時刻想著國家、想著人民,為國分憂。”(3)環節三:探究憂國憂民意識教師展示范仲淹的名言。教師介紹范仲淹一心為國的事跡。教師提問:“探究憂國憂民的具體表現。”學生討論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如可以引導學生從憂國憂民的行為、態度、情感等方面談自己的看法和認識。教師引導:“查找、交流相關的格言警句。”學生發言后,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如可以引導學生從格言警句的內容、意義、價值等方面談自己小結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程所學的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精神,讓學生在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過程中,不斷開拓創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