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人教2024版八上物理精彩課堂(素材+教案+導學案)】2.1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第二章 聲現象 章首語教材分析 聲現象是生活中常見現象。本章涵蓋了聲波、聲速、音調、響度、音色等概念。第一節是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材按照聲從“源”到“接收端”的信息流來安排教學活動,以科學探究的形式,讓學生了解聲的產生、傳播以及聲速知識,教材通過讓學生“做”“看”“感受”“聽”“思考”等多樣的活動全方位感知聲。第二節是聲音的特性,名詞、術語非常多,聲、聲音、波、音調、頻率、超聲波、次聲波、響度、振幅、音色等,教材沒有給這些概念下定義,而從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出發,避免學生“死記硬背”,多從觀察、體驗的角度進行介紹。第三節是聲的利用,教材從傳遞信息和能量的角度介紹了聲的利用。第四節是噪聲的危害和控制,噪聲影響人們身心健康,教材從物理學角度和環境保護的角度對噪聲做了說明,以提高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第五節是跨學科實踐:制作隔音房間模型,從減少噪聲污染的環保理念入手,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探究不同材料的隔音性能,展示交流環節還引導學生從安全環保等角度對材料進行全面評價。學情分析 (一)知識儲備方面:聲現象的知識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生已經知道生活中有聲音這一物理現象的存在。剛開始學習物理知識,學生對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難理解,如真空、聲波、聲速、頻率、音色等,對一些相近的概念區分不清,如聲音的高低和聲音的大小,這些概念對學生的思維構成了一定的障礙,所以在講解這些概念時要特別注意引導方法。(二)邏輯思維方面:八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旺盛,對自然界中很多現象充滿好奇,但剛學習物理不久,對科學探究的基本要素掌握欠佳,同時對物理現象的觀察、探究和分析能力都相對薄弱,在他們的邏輯思維上,還需要經驗支持,因此應以學生身邊現象引出物理知識,逐步讓學生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課標要求 2.3.1通過實驗,認識聲的產生和傳播條件。例1 在鼓面上放碎紙屑,敲擊鼓面,觀察紙屑的運動;敲擊音叉,觀察與其接觸的物體的運動。了解實驗中將微小變化放大的方法。例2 將發聲器放入玻璃罩中,逐漸抽出罩內空氣,會聽到發聲器發出的聲音逐漸變小,分析導致該現象的原因。2.3.2了解聲音的特性。了解現代技術中聲學知識的一些應用。知道噪聲的危害及控制方法。例3 了解超聲波在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應用,如超聲雷達、金屬探傷、醫學檢查等。例4 舉例說明如何減弱生活環境中的噪聲,具有保護自己、關心他人的意識。本章目標 【物理觀念】能歸納并闡述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的條件;能描述并識別聲音的特性;能說出并識別現代技術中聲學知識的一些應用;能闡述噪聲的危害及控制方法。【科學思維】科學推理:能應用科學推理法歸納出真空不能傳聲;初步科學論證;能應用控制變量法和轉換法探究實驗并歸納得出結論;通過體驗、觀察、討論和分析,能說出防治噪聲的思路。【科學探究】通過觀察、實驗和推理等方法探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條件,探究“音調與頻率的關系”及“響度與振幅的關系”,探究聲可以傳遞能量。【科學態度與責任】感受自然界聲音的美妙與有趣,激發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團結合作精神,主動與他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初步認識科學對人類社會和生活的實際意義,培養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意識;增強環境保護和關愛他人的意識。教學思路 本章圍繞課標中“了解現代技術中聲學知識的一些應用,知道噪聲的危害及控制方法”這一主題活動展開。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實施調查,了解生產、生活中聲的應用情況,以及生活環境中噪聲的情況,利用本章所學知識提出其他可能的應用和控制噪聲的方案,有保護自己、關心他人的意識。通過學生展示小組搜集的“生活中的聲現象”引入新課,讓學生感知聲既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便利,也產生了諸多困擾。如何進一步使聲更好地為我們所用,如何減弱噪聲的危害,帶著這樣的問題學習聲現象,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從聲音的產生入手,分析聲的傳播條件、聲速等;進一步通過實驗探究和現象總結音調由頻率決定、響度由振幅決定,并通過多個樂器發出聲音區分音色的不同。用手機軟件等技術手段顯示出聲的波形,讓學生了解聲波的特點。再進一步總結小組搜集的“生活中的聲現象”中,哪些應用了聲,主要利用聲傳遞信息還是傳遞能量,哪些體現了噪聲的危害并總結控制噪聲的途徑,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新課導入 方式一 【情境導入】風聲、雨聲、竹林聲、沏茶聲、自行車鈴聲、孩子的歡笑聲……這些藏在自然和生活中的聲音,最純粹,最隱秘,也最暖心!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播放視頻“動物的合奏曲”(見素材二)。導入語:這是一首搜集了二十多種聲音,配上瓷碗、磁盤、瓷腰鼓等靈動的青瓷之音,編成的一首自然萬物的合奏曲,那么這些聲音都是如何產生并傳到我們耳中的呢 方式二 【活動導入】請各小組的同學使白紙、皮筋、瓶蓋、校服等物品發出聲音,并談談你們小組是怎么操作的。電子視頻 (詳見電子資源)教材知識處理 1.拓展實驗(1)物體發聲原理在探究聲音的產生時,除使用教材“想想做做”(教材P34)的實驗外,還可以使用以下演示實驗:①演示:將敲響的音叉迅速插入水中,會看到水花四濺(如圖2-1-1甲所示)。②演示:敲響的音叉叉股可將細線懸掛的乒乓球彈開(如圖乙所示)。③演示:發聲的揚聲器紙盆帶動米粒“跳舞”。[制作方法] 如圖丙所示,從收音機后面的音頻輸出插口引出信號線,接外置揚聲器。用透明塑料片圍成一個直徑大小合適的圓筒,將其罩在揚聲器的紙盆上。演示實驗前,在揚聲器的紙盆中放適量的米粒,實驗開始時播放勁爆音樂,逐漸調大收音機的音量,米粒便會隨著音樂的節奏開始“跳舞”。圖2-1-1(2)固體傳聲(神奇土電話)演示固體可以傳聲時,可以自制土電話,既可以達到說明固體能夠傳聲的效果,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①用一根長10 m左右的棉線和兩個紙杯制作一個如圖2-1-2所示的土電話。讓兩名同學手持土電話(注意將棉線繃直)分別站在教室兩端。教師在其中一名同學手中的紙杯處,使手機貼著紙杯播放音樂。圖2-1-2②播放一首大家都熟知的歌曲或樂曲,音量盡可能小,爭取讓旁邊的這名同學也不能聽清。③當“土電話”另一端配合實驗的同學報出歌曲名稱的時候,及時發問:他真的聽到了嗎 聽清了嗎 說的對嗎 迅速將手機播放器音量調大,讓大家都聽到這首歌曲,加以驗證。很多同學會很詫異,原來固體傳聲的效果居然這么好。[注意事項] ①在保證棉線不被拉斷的情況下,盡量將其拉緊。②配合實驗的同學要側臉,讓耳朵正對杯口,杯口方向要跟拉直棉線的方向一致。③提醒同學們保持教室安靜,不要用手觸碰棉線。④驗證完畢后可以再請一名同學用手捏住棉線,看看另一端配合的同學還能不能聽清。(結果是聽不清,因為手捏棉線干擾了棉線的正常振動)(3)液體傳聲[實驗器材] 薄塑料袋、鬧鐘、水桶、水。[制作及演示] 把發聲的鬧鐘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將塑料袋和鬧鐘一起浸沒在桶里的水中。將耳朵緊貼水桶,能聽到聲音,說明液體能夠傳播聲音。[注意事項] 將塑料袋和鬧鐘一起浸沒在桶里的水中時,用細線懸吊,并且中間不能觸及其他物體。2.實驗改進:真空鈴實驗(教材P35)[實驗器材] 暖水瓶、橡膠塞、掛鉤、毛線、生日賀卡的音樂芯片。[實驗方法] 將發聲的音樂芯片懸掛在毛線下方,聽音樂芯片在空氣中發聲,感受聲音的大小;然后將其放入暖水瓶中,蓋上橡膠塞(如圖2-1-3甲所示),再感受音樂聲音的大小,此時聲音就很弱了;利用科學推理法,可以得出“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的結論。圖2-1-3[改進優點] 實驗器材容易取得,操作方法簡便。[改進空間] 實驗裝置中,芯片通過毛線、掛鉤、瓶塞跟瓶外的空氣相通,它們還是能傳出部分聲音的,為避免這種干擾,可以利用“磁懸浮”原理(如圖乙所示)進一步改進實驗,增強實驗效果。3.方法指點:科學探究方法在本節探究中的應用轉換法和放大法:探究聲音的產生中所用到的方法有轉換法和放大法,如判斷聲帶振動發聲時,可以用手觸摸喉頭,感受喉頭的振動,這是將不易看到的振動轉換為可以觸摸的觸覺;將發聲的音叉放入水中可以看到水面濺起水花,這是將音叉的振動轉換為水花濺起這一現象,同時又將音叉的振動放大。類比法:為了便于學生理解聲波,本節引入了水波,通過聲波與水波的類比,達到準確理解聲波的目的。科學推理法:在研究聲音的傳播時,所演示的“真空鈴”實驗中,要得到絕對的真空環境是不可能的,只能通過抽氣過程中聲音越來越小,最后幾乎聽不到了,來進行推理——假如我們獲得了絕對的真空,我們就徹底聽不到聲音了。這種方法稱為“科學推理法”,它是比較常用的物理方法。歸納推理法:我們通過觀察生活中一些與聲音有關的現象,發現這些聲音都是由振動產生的。由此得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這個一般性的結論,這里用到了歸納推理的方法。4.科學思維的培養增加學生分組實驗,使各種各樣的常見物品發聲,且所選物品,有振動明顯的,有振動不明顯的,但都可以讓學生直接或者間接感受發聲體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歸納和推理,自主建構發聲體特點的知識結構。本節教材鏈中考 [考點小說] 本節中聲音的產生、傳播是中考熱點,難度不大,一般考查題型為選擇題和填空題。[考點對接]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源起教材P35] 演示研究聲音的傳播如圖2.1-4所示,把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在玻璃罩內,逐漸抽出其中的空氣,注意聲音的變化。再讓空氣逐漸進入玻璃罩,注意聲音的變化。圖2.1-4例1 (福州中考)把正在發聲的音叉插入水中,會看到如圖2-1-4甲所示的現象,說明聲音是由物體的 產生的。如圖乙所示,把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在玻璃罩內,逐漸抽出其中的空氣,聽到鈴聲越來越小,由此推理可以得出 不能傳聲。 圖2-1-4[答案] 振動 真空例2 (揚州中考)用手按住正在發聲的鼓面,鼓聲消失了,原因是手 ( )A.不能傳播聲音 B.吸收了聲波C.把聲音反射回去了 D.使鼓面停止了振動[答案] D 例3 (山西中考)如圖2-1-5所示是博物館珍藏的古代青銅“魚洗”,注入半盆水后,用雙手搓把手,會發出嗡嗡聲,盆內水花四濺。傳說,眾多“魚洗”聲能匯集成千軍萬馬之勢,曾嚇退數十里外的敵軍。這反映了我國古代高超的科學制器技術。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圖2-1-5A.“水花四濺”說明發聲的“魚洗”正在振動B.“魚洗”發出的嗡嗡聲不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C.“魚洗”發出的聲音只能靠盆中水傳入人耳D.眾多“魚洗”聲匯集改變了聲音的傳播速度[答案] A拓展材料 材料一——蟬是如何發聲的會鳴的蟬是雄蟬,它的發音器就在腹部,像蒙上了一層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動而發聲。由于鳴肌每秒能伸縮約一萬次,且蓋板和鼓膜之間是空的,能起共鳴的作用,所以蟬的鳴聲特別響亮,并且能輪流利用各種不同的聲調激昂高歌。雌蟬的“樂器”構造不完全,不能發聲,所以它是“啞巴蟬”。材料二——蟋蟀是如何發聲的蟋蟀的叫聲是靠生長在背部的又寬又大且極薄的羽翅振動發出的。只有雄蟋蟀才能發出叫聲,雌蟋蟀是不叫的,雌蟋蟀的羽翅又短又小,且較厚。蟋蟀在四種情況下會發出叫聲:一、求偶,這是最多時候的叫聲,這時,蟋蟀不急不慌,連續長時間鳴叫。二、戰勝對手后,這時的叫聲最為雄壯有力。三、戰斗前,有一部分蟋蟀在見到敵手后,會率先發出叫聲起威懾作用以期嚇退敵手。四、交配前,此時的叫聲婉轉而輕柔。材料三——鋼琴是如何發聲的鋼琴的結構從大的方面分為發音機構、擊弦結構,以及踏板結構,另外還有外殼及支撐和保護這些機構的共鳴體等。鋼琴上所用到的木材要根據使用目的不同而選用不同的木材。要掌握這些木材的特性進而使用。在使用中,要充分注意木紋的數目、方向,木紋是否順直,當然還要棄除那些有蟲害、腐蝕、鋸開后變形彎曲的。要根據各種用途考慮它們的強度、密度、硬度。還要根據所使用的位置,研究它們的彈性,振動的傳播速度、衰減率等。鋼琴可以看作兩種不同的樂器合二為一:一方面它是弦樂器,因為聲音是由琴弦振動而發出的;同時它也是一種打擊樂器(像編磬),因為當琴弦被敲擊時,就會發出敲擊的聲音。 材料一 蟬是如何發聲的 材料二 蟋蟀是如何發聲的 材料三 鋼琴是如何發聲的 材料四 口哨聲是如何吹出的 ——詳見電子資源能力培優題 (詳見電子資源)第1節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材解讀 本章的章首圖是編鐘,并給這幅圖配了文字,這樣安排主要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編鐘具有明顯的聲音特征,歷史久遠,立意新穎、奇特,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對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欲望會有較好的作用。 聲現象豐富多彩,教材從不同的方面給出了聲音產生的情況,旨在給學生創設多種情境,使學生可以就圖片以外其他物體發聲的情況,談談物體發聲時的共同特征。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讓學生動手做一些小實驗,來進一步探究物體發聲時的共同特征。活動中應盡可能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最好讓學生自己想出做什么樣的實驗,并觀察物體是怎樣發聲的。對于“想想做做”這個欄目,應該盡量讓學生互相交流。如果學生能夠說一些關于發聲的新奇現象,不僅可以調動學習的興趣,還能鍛煉學生的交流能力。 對于聲音的傳播,教學中應使學生體會到聲音傳播必須要有載體——介質。教材重點在于讓學生自己探究固體傳聲,教師演示氣體傳聲,學生設計液體傳聲。 自然界中有許多現象可以說明聲音的傳播需要時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有所不同。“小資料”中給出了一些介質中的聲速,可引導學生總結固體、液體、氣體的傳聲快慢。“科學世界”中介紹了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體現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學理念。學 習 目 標 物理觀念 1.初步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3.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及聲速的影響因素。 4.形成聲音是波且具有能量的物理觀念。科學思維 1.通過歸納推理的科學思維方法,得到“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這一普遍性規律。 2.通過科學推理法,推理出“真空不能傳聲”。科學探究 通過觀察和實驗使學生經歷實驗探究過程,并應用轉換法、科學推理法等常見的物理方法,收集證據得到相應的正確結論。科學態度 與責任 1.在教學中,通過觀察、實驗、合作與交流等活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養成自己去探究物理現象的習慣。 2.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獨立思考、實事求是和歸納總結的能力,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重 難 點 處 理 重點 1.聲音的產生: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采用“歸納推理法”進行探究,對于微小振動,采用“轉換法”探究。 2.聲音的傳播:聲音靠介質來傳播。舉例分析氣體、液體、固體傳播聲音的例子,做好真空鈴的實驗。難點 聲音在介質中以波的形式傳播。采用“類比法”處理,即用水波模擬聲波,可以讓學生觀察實驗,也可以借助多媒體演示。知識拓展 轉換法:物理學中對于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現象或不易直接測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觀的現象去認識或用易測量的物理量間接測量,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轉換法。轉換法主要是指在保證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將不可見、不易見的現象轉換成可見、易見的現象;將陌生、復雜的問題轉換成熟悉、簡單的問題;將難以測量或測準的物理量轉換為能夠測量或測準的物理量的方法。本節課中將物體的振動進行放大就是運用了轉換法,例如鼓皮的振動通過小沙粒的跳動體現等。教學設計① (對應ppt見電子資源)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情境引入: 課件播放古詩《小兒垂釣》: 蓬頭稚子學垂綸, 側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 怕得魚驚不應人。 引導提問:通過體會古詩意境,你能說出古詩中蘊涵了哪些物理知識嗎 你能用所學知識解釋“怕得魚驚不應人”嗎 我們說話的聲音及大千世界里豐富多樣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魚是怎樣聽到聲音的呢 我們今天就來學習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聽講、思考 創設情境,引入課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望。【探究新知】 一、聲音的產生 問題:在古詩《小兒垂釣》的情境中,路人走過時,可能有哪些聲音驚到水里的小魚呢 我們能不能讓這些聲音在課堂上再現呢 我們打開手機的錄音功能,并將其密封放在魚缸中的水里,請大家用手和桌面模擬腳和地面、你模擬路人說話、校服模擬路人的衣服,書包模擬行李。試試看,如何發聲 并在實驗結束后,聽聽錄音,看看魚是不是真的聽到了聲音。 問題①:你是如何操作讓物體發聲的,發聲的物體有什么共同特點 問題②:抖動衣服和晃動書包的時候,老師確實看到了物體的振動,但你們是如何發現桌面和聲帶振動的 歸納總結: (1)正在發聲的物體叫發聲體。 (2)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停止。 (3)轉換法:物理學中對于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現象或不易直接測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觀的現象去認識或用易測量的物理量間接測量,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轉換法。轉換法主要是指在保證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將不可見、不易見的現象轉換成可見、易見的現象;將陌生、復雜的問題轉換成熟悉、簡單的問題;將難以測量或測準的物理量轉換為能夠測量或測準的物理量的方法。本節課中將物體的振動進行放大就是運用了轉換法。 除了大家剛才模擬的人類生活的發聲,自然界也有很多小動物的發聲。 了解圖中這些小動物的發聲方式。 二、聲音的傳播 問題:我們從手機錄音里聽到了不同物品發出的聲音,想想看,聲音是怎樣從發聲體傳播到手機的 看來聲音可以通過氣體、固體和液體進行傳播,那真空呢 可以傳聲嗎 實驗1:氣體傳聲實驗 如圖所示,把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在玻璃罩內,鬧鐘和罩的底座之間墊上柔軟的泡沫塑料。逐漸抽出罩內的空氣,你聽到的鬧鐘的鈴聲會有什么變化 再讓空氣逐漸進入罩內,鈴聲又怎樣變化 鬧鐘和罩的底座之間為什么要墊上柔軟的泡沫塑料 現象一:抽出部分空氣后,聽到鈴聲明顯變小; 現象二:當空氣幾乎全部抽出后,聽不到鈴聲; 現象三:當空氣逐漸進入罩內,聽到鈴聲逐漸變大。 觀察圖片思考并回答:走路聲、說話聲、衣服的摩擦聲、行李的碰撞聲等。 分組實驗: 生1:手拍擊桌面發聲; 生2:說話; 生3:抖動衣服; 生4:晃動書包。 實驗結束后,聽手機錄制的聲音。 操作中,都使物體振動了。 生:觀察到桌面上的紙屑隨拍擊振動了; 手放在喉頭處,感受到了聲帶在振動。 思考、交流 生:聲音是通過空氣、魚缸壁、水、塑料袋傳播到手機的。 觀察實驗,注意聆聽聲音的變化。 親身體驗使學生對振動現象產生初步的感性認識,為猜想“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提供較科學的依據。 反復使學生進行實驗,增強學生實驗的積極性和注意力。(續表)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結論:聲音可以在氣體中傳播;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思考:聲音在空氣中如何傳播呢 如圖甲所示,音叉振動時,附近空氣隨音叉振動,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間的波動向四周傳播,這就是聲波。這就像石塊落入水中擊起水波一樣,如圖乙所示。 鼓聲在空氣中的傳播方式:如圖所示,鼓面向右振動,壓縮右面的空氣,使這部分空氣變密;鼓面向左振動,使右面的空氣變稀疏;鼓面左右振動,空氣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間的聲波,由近及遠地傳播出去。 結論:聲以波的形式傳播著,我們把它叫作聲波。 實驗2:液體傳聲實驗 將能發聲的物體(如小鬧鐘或小收音機)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沒在水中后,仍能聽到發聲體發出的聲音,說明液體能夠傳聲。 也可以在水槽里裝水,然后在水里敲打石頭,耳朵貼在容器壁上聽;在魚缸外拍手,水中的魚兒被聲音嚇跑,如圖所示。 結論:聲音可以在液體中傳播。 實驗3: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 同學合作,一名同學輕敲桌面,另一名同學捂住一只耳朵,把另一只耳朵貼在桌面上聽。 結論:聲音可以在固體中傳播。 師生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1)聲音的傳播需要物質,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傳播聲音的物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氣體。 (2)物理學中把傳播聲音的物質叫介質。 三、聲速 小兒垂釣時,兒童和魚誰最先聽到路人的聲音呢 請學生閱讀課本P37小資料并回答。 聽講、思考 聽講、思考、交流 聽講、思考、交流 把真空鈴實驗的問題細化,向學生滲透另一種物理學研究方法——科學推理法,從正反兩方面讓學生明白,有空氣能聽到聲音,沒有空氣聽不到聲音,說明空氣能傳聲而真空不能傳聲。 講解聲音的傳播方式。 知道液體可以傳聲。 知道固體可以傳聲。介質聲速/(m·s-1)介質聲速/(m·s-1)空氣(0 ℃)331海水(25 ℃)1531空氣(15 ℃)340冰3230空氣(25 ℃)346銅(棒)3750軟木500大理石3810煤油(25 ℃)1324鋁(棒)5000水(常溫)1500鐵(棒)5200小結: (1)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一般不同。 (2)聲速與介質的溫度有關。15 ℃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 m/s。 (3)一般,聲音在固體中傳播得最快,在液體中次之,在氣體中傳播得最慢。 問題:若兒童垂釣的地方處于山谷中,路人的喊話通常不止會被聽到一次,這是什么現象 又是如何產生的呢 由此引入回聲的概念:聲波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會反射回來的現象。 提問:如果對著教室的墻大喊一聲,有回聲產生嗎 學生討論:聽到回聲的條件。 學生總結: ①回聲到達人耳應比原聲晚0.1 s以上。 ②如果回聲與原聲到達人耳的時間相差不到0.1 s,回聲和原聲會混在一起,使原聲加強。 3.學生閱讀課本P37“科學世界”,了解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人耳是由耳郭、外耳道、鼓膜、前庭、耳蝸及聽覺神經等構成的,如圖所示。 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就像鼓槌擊鼓使鼓面振動一樣。這種振動產生的信號經過聽小骨傳給相應的感覺細胞,這些細胞通過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產生聽覺。其過程如下: 課堂小結(略) 課堂練習(略) 布置作業(略) 自主學習小資料,并尋找信息,解決問題。 魚先聽到,因為聲音在固體和液體中的傳播速度大于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自學課本中關于回聲的內容,再結合生活經驗理解回答。 學生板演: 從發出原聲到接收到回聲所用的時間為t,發聲處離障礙物的距離L的計算公式為L=s=vt。 聽講、思考 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及概括能力。 總結回聲的兩個作用:①利用回聲加強原聲;②利用回聲測量距離。 了解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教學設計② (詳見電子資源) 溫馨提示:為滿足廣大一線教師的不同教學需求,特新增“典案二 教學設計②”, 內含多種授課方式不同的教學設計案例,word排版,可編輯加工,方便使用。 內容詳見電子資源。導學設計 學點1:聲音的產生實驗1:把手指放到正在播放音樂的收音機的揚聲器上,你會感到揚聲器和機身都在振動。(如圖2-1-6甲所示)實驗2:撥動吉他的琴弦發出聲音時,放在弦上的小紙片會被琴弦彈開。(如圖乙所示)實驗3:將正在發聲的音叉插入水中,能濺起水花。(如圖丙所示)圖2-1-6總結:聲音是由物體的 振動 產生的。 學點2:聲音的傳播實驗1:如圖2-1-7所示,將一只正在響鈴的小鬧鐘放在密閉的玻璃罩內,可清楚地聽到鈴聲。用抽氣機逐漸抽去玻璃罩內的空氣,將會發生什么現象 停止抽氣,打開閥門,讓空氣進入玻璃罩內,鈴聲又如何變化 你有什么啟示 實驗方法是什么 圖2-1-7答: 鬧鐘鈴聲先變小,打開閥門后又變大,這說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采用的實驗方法是科學推理法。 實驗2:如圖2-1-8甲所示,小紅將手表放在課桌上,將耳朵貼在桌面上,能聽到手表清晰的“滴答”聲,這說明 固體 能傳聲;如圖乙所示,小明將兩塊石頭放在水中互相撞擊,他也能聽到撞擊聲,這說明 液體 和 氣體 都能傳聲。 圖2-1-8學點3:聲速仔細分析下表中的數據,看看你有哪些發現 一些介質中的聲速v/(m·s-1)介質 聲速 介質 聲速空氣(15 ℃) 340 海水(25 ℃) 1531空氣(25 ℃) 346 銅(棒) 3750軟木 500 大理石 3810煤油(25 ℃) 1324 鋁(棒) 5000水(常溫) 1500 鐵(棒) 5200思考:問題1:聲音傳播的距離和傳播所用時間之比叫作 聲速 。 問題2:聲音傳播的速度與介質的 種類 和 溫度 有關。一般來說,v固 > v液 > v氣,溫度越高,聲速 越大 。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