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梁山伯與祝英臺》教學目標知識技能: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簡單表述樂曲中不同段落的音樂要素的變化。過程與方法:通過欣賞辨別,找出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的音樂素材與越劇之間的聯系,初步認識奏鳴曲式的結構。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熟悉明間故事、發揮想象,感受音樂中不同的音樂情感,能夠體驗音樂情感的變化,并能簡單地描述或用其他形式表現出來。教學重點感受音樂中不同的音樂情感。教學難點表述樂曲中不同段落的音樂要素的變化。教學過程新課導入PPT展示《梁山伯與祝英臺》的舞蹈視頻。師設問:這是一首有關什么故事的舞蹈?故事的內容大家了解嗎?除了舞蹈之外你們還知道哪些藝術形式來表現它?(學生自由回答)師歸納總結:這是我國的明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它講述的是一對男女青年為了追求自由的愛情,在嚴酷封建勢力的逼迫下雙雙殉情,最后化作蝴蝶翩翩飛去的動人故事。除了舞蹈可以演繹這個故事之外,電影、戲曲、音樂等多種藝術形式都曾今展示過。新課學習1.作曲家介紹(1)何占豪,浙江人,曾在浙江越劇團樂隊工作,后入上海音樂學院進修小提琴,并同幾位同學組成民族樂派實驗小組,探索小提琴作品創作和演奏上的名族風格,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就是這種探索的成果。(2)陳鋼,上海人,從小跟父親陳歌辛學習音樂,10歲起隨匈牙利鋼琴家伐勒學習鋼琴,新中國成立后參加部隊文工團,15歲開始進行音樂創作,曾寫過一些無伴奏合唱和鋼琴曲。1955年進入上海音樂學院學習,四年級時與何占豪合作寫了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后來又創作了《苗嶺的早晨》。2.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主題旋律(1)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主題旋律。(2)欣賞三種不同的地方戲曲。(3)演奏主題旋律。師設問:小提琴協奏曲的主題旋律來自于哪個地方戲曲的音樂素材?(生自由回答)師歸納總結:主題旋律采用了越劇的優美旋律作為其音樂素材,從樂曲細膩委婉的旋律風格及走向,不難感受到兩者的相似性。(4學唱主題旋律)師演奏主題旋律,生小聲模唱。學生跟著小提琴一句一句學唱。學生完整地演唱主旋律。師評價:寬松的節奏與舒緩的旋律營造了一種動人的意境,所以演唱時要注意音樂的情緒(憂傷),還要注意正確的節奏和音準。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演唱。3.介紹奏鳴曲式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采取的是呈示、展開和再現的一種結構來講述故事的,這種結構在樂曲當中被稱作奏鳴曲式。師設問:音樂中草堂結拜、三載同窗、共讀共玩、十八相送是呈示部分的內容,是一個相愛的主題;抗婚、樓臺會、哭靈投墳是展開部的內容,是抗婚的主題;最后化蝶是它再現部分。4.欣賞音樂片段(1)展示三載同窗、共讀共玩、十八相送的畫面,并播放相應的音樂。師設問:三段不同的音樂主題是什么?(學生分組討論回答)師歸納總結:第一段是三載同窗,力度中強,速度稍快,節奏緊湊,表現的音樂情緒活波歡快,樂曲跳躍、歡快,充分表現了梁山伯與祝英臺二人同窗共讀那段情投意合、相依體貼的幸福快樂時光;第二段是十八相送,力度中強,力度中弱,速度較慢,節奏寬廣,表達了音樂情緒深情戀戀不舍、難舍難分的動人情景;第三段力度較強,速度快慢結合,節奏急促不安,表達的音樂情緒悲痛,變化運用了京劇搖板及越劇中緊拉慢唱的手法,加上急促不安的鼓聲,濃墨重彩地渲染了祝英臺肝腸寸斷、悲痛欲絕的情緒。鞏固提高演奏哭靈投墳由幾位學生演奏哭靈投墳,其他學生為旋律配伴奏。分發打擊樂器,講解活動規則。(拉小提琴的同學在拉長音的時候,其他同學的節奏要加進去,拿木魚的同學跟著樂曲從頭到尾敲同一個節奏)一二組學生拍打節奏,三四組哼唱旋律。學生演奏。師總結:演奏這段旋律時,情緒要飽滿,節奏緊湊、力度加強。學生再次演奏。哼唱化蝶,深化主題。課堂小結今天我們賞析了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的部分內容,題材是中國文化獨有的,而這首曲子的音樂語匯又是全世界索通用的交響樂語匯,祝愿我國的交響樂蓬勃發展,把更多的中國優秀文化傳播到全世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