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節 測量:長度與時間1.物理觀念:能根據日常經驗估測長度,能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長度。能根據常見的周期現象估測時間,能使用秒表、手表測量時間。2.科學思維:知道測量有誤差,了解誤差和錯誤的區別。3.科學探究:通過具體的測量活動對常見物體的尺度和時間段有大致的了解,對長度和時間單位大小形成具體概念。4.科學態度與責任:結合長度和時間的測量,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的興趣和習慣,養成認真細心、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重點:刻度尺的使用和測量時間。難點:單位的換算和特殊測量趣味導入中間的線段哪一個長些?靠感覺器官去判斷,很難精確,而且有時會出錯。所以,要作出準確的判斷,得到精確的數據,必須用測量儀器來測量。任務一 長度單位1.國際單位:米(m)。2.常用單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3.單位換算:1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μm=103nm 1m=106μm 1m=109nm強調:(1)大單位→小單位,乘以進率。(2)小單位→大單位,除以進率。(3)規范使用科學計數法。(4)常見長度:手掌寬度1dm、人走兩步的距離約1.5m、初中物理課本長約26cm、寬約18cm。任務二 長度的測量1.測量工具:刻度尺。2.認識刻度尺:(1)量程:刻度尺的測量范圍。(2)零刻度線:刻度尺的起始刻度。(3)分度值:相鄰兩條刻度線之間的距離。3.刻度尺的使用:(1)“選”:根據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刻度尺。(指量程和分度值都合適)(2)“放”:零刻度或某一整數刻度線要與被測物體一端對齊,有刻度的一邊緊貼物體,并且與所測邊平行。(3)“看”: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4)“讀”:在精確測量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5)“記”:測量結果由準確值、估讀值和單位組成。【例】長度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如圖是某同學使用刻度尺測量某一物體長度的情景,則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mm,被測物體的長度是________cm。【答案】1 3.504.長度的特殊測量:(1)累積法:當被測長度較小,測量工具精度不夠時可將較小的物體累積起來,用刻度尺測量總長度,之后再求得單一長度。如:測量細銅絲的直徑、一張紙的厚度。(2)化曲為直法:測量曲線長度時,把不易拉長的軟線重合待測曲線上,標出起點終點,然后拉直測量。如:測地圖上兩地鐵路線的距離。(3)輪滾法:用已知周長的滾輪沿著待測曲線滾動,記下輪子圈數,可算出曲線長度。如:測量跑道長度。(4)輔助法:對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測出的物體長度可將刻度尺三角板等組合起來進行測量。如:測硬幣、球、園柱的直徑、圓錐的高。任務三 時間的測量1.時間:(1)國際單位:秒(s)。(2)常用單位:時(h)、分(min)、毫秒(ms)、微秒(μs)。(3)單位換算:1h=60min=3600s,1s=103ms,1ms=103μs。2.測量:實驗室常用秒表。①刻度:小盤記錄單位是min,指針轉一圈是15min,分度值是0.5min。大盤記錄單位是s,指針轉一圈是30s,分度值是0.1s。②讀數:先看小表盤的分針數,再看大表盤秒針數,分針數大于半分鐘則秒針數讀31s、32s……;分針數小于半分鐘則秒針數讀1s、2s……。③結果:小表盤讀數+大表盤讀數。【例】秒表的讀數為________s。【答案】1103.常見時間估測(1)1min內正常人的脈搏跳動約為70次。(2)中學生跑完100m用時約為15s。(3)演奏一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用時46s。任務四 誤差1.定義:測量值和真實值的差異叫誤差。2.產生原因:(1)測量工具的精密程度不夠。(2)跟測量人有關。3.減小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取平均值。4.誤差只能減小,不能避免。而錯誤是由于不遵守測量儀器的使用規則和主觀粗心造成的,是能夠避免的。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知道長度和時間的單位,掌握了刻度尺、停表的正確使用方法。第三節 測量:長度與時間1.長度和時間單位2.刻度尺的使用3.機械秒表的使用4.誤差長度和時間的測量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動手和觀察能力,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多總結方法和規律,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