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核心知識點梳理 PDF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核心知識點梳理 PDF版

資源簡介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銀河系、太陽系
2.人們對地球的認識過程(四個階段)
主觀臆象 推測形狀 實踐證明 直觀看到
根據太陽、月亮的形狀 麥哲倫環球航行 人造衛星拍照
“天圓地方”錯誤認識
推測地球也是個球體 證實了地圓說 確證:球體
3.證明地球是圓形的證據:
①麥哲倫環球航行 ②海平面上,先看到桅桿再看到船身 ③月食 ④站得高看得遠
⑤地球衛星照片(最科學有力)
4.地球的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不規則球體。
5.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徑 6371千米
口訣: 地球是個圓球體,
廬山起義(6371)是半徑,
五點一億表面積, 最大周長約 4萬千米(8萬里)
要知赤道有多長,
坐地日行八萬里。(4 萬千米) 表面積約 5.1億平方千米
1、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1、為了便于看到地球的全貌,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
2、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3、地球儀上的點和線(要求會填圖)如右圖
2、經緯線與經緯度(重點掌握)
(1)比較經緯線的特點
形狀 數量 長度 指示方向 相互關系
圓形 無數條 緯線不等長,赤道最長 指示東西方向
緯線 平行
半圓 無數條 所有經線長度相等 指示南北方向
經線 相交
(2)比較經緯度的特點
度數范圍 表示符號 度數分布規律
緯度 0°— 90° 赤道以北稱北緯,N 表示; 從赤道往南、北各增大至 90°
赤道以南稱南緯,S 表示
經度 0°— 180° 0°以西稱西經,用 W 表示; 從本初子午線(0°經線)往東西增大
0°以東稱東經,用 E 表示; 至 180°
1
(1)緯線是與赤道平行的圓圈,因此沿緯線一直向東或者向西走,最終會回到原點。
(2)經線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經線會集于南北極點,因此地球儀上最北端在北極點,站在北極點上,四
周都是南方;地球儀上最南端在南極點,站在南極點上,四周都是北方。
(3)高-中-低緯的劃分(重點掌 握)
低緯度范圍:0°—30°
中緯度范圍:30°—60°
高緯度范圍:60°—90°
3、半球的劃分(重點掌握)
南北半球的劃分
1)赤道(0°)是南北半球分界線
2)北緯 N即為北半球,南緯 S即為南半球;
3)赤道 0°不標注字母,不屬于北半球,也不屬于南半球。
東西半球的劃分:
1)東西半球的分界線:20°W與 160°E兩條經線構成的經線圈。
西半球經度包括:160°E——20°W
東半球經度包括:20°W—160°E
2)東西半球劃分用“小小為東、大大為西”來記憶,小于 20°的都
在東半球;大于 160°的都在西半球;其他的經緯度看字母:E為
東半球,W為西半球
4)0°經線在東半球;180°經線在西半球。
5)0°經線、180°經線是東西經的分界線,不是東西半球的分界線,不標注任何字母。
6)組成經線圈的兩條相對經線必須符合兩個條件: ①兩條線必須是相對的。
②兩條經線的度數之和是 180°。(0°經線與 180°經線組合經線圈)
4、經緯網定位(重點掌握)
(1)方格經緯網判讀
甲:經緯度坐標:50°N,20°E 半球位置:北 半球 東半球 緯度帶 :中緯度
乙:經緯度坐標:20°S,170°W 半球位置:南 半球 西半球 緯度帶 :低緯度
丙:經緯度坐標:20°S,20°E 半球位置:南 半球 東半球 緯度帶 :低緯度
此類經緯網為基礎型經緯網判讀,依據橫緯縱經確定經緯線;依據經緯度變化特點:北大為北緯,南
大為南緯,東大為東經,西大為西經來確定南北緯、東西經;東西半球依據:小小東、大大西來確定;南
北半球依據:南緯南半球,北緯北半球。
2
(2)圓弧形經緯網判讀
①經緯度坐標:70°N,170°W 半球位置:北 半球西半球 緯度帶 :高緯度
丁:經緯度坐標:80°S,150°E 半球位置:北 半球 東半球 緯度帶 :中緯度
A:經緯度坐標:60°N,60°W 半球位置:北 半球 西半球 緯度帶 :中緯度與高緯度分界
此類經緯網要先確定緯線、經線;然后依據經緯度數變化確定經緯度(注意有明顯南極 S為南半球,
要把圖形旋轉后,再利用度數變化規律判斷南北緯、東西經)。
(3)極地經緯網判讀
C:30°S,45°W 南 半球 西半球
D:60°N,135°E 北 半球 東半球
已知地球自轉方向
東西經的判斷:順著自轉方向數值增大的是東經,順著自轉方向數值減小的是西經。
南北緯的判斷:若自轉方向是順時針,則中心極點是南極,緯度就是南緯。若自轉方向是逆時針,則中心
極點是北極,緯度就是北緯。
已知極點 先根據極點判斷自轉方向,北極為逆時針;南極為順時針。沿自轉方向數值增大的是東經,數
值減小的是西經。
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
1、地球自轉特征:
定義:地球繞著地軸的旋轉運動
方向:自西向東(南順北逆)
周期:約 24小時,一天
北極上空:逆時針 南極上空:順時針
3
2、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意義:
①地球是不發光不透明球體,不停自西向東自轉,帶來晝夜更替;
②時間差異:時間東早西晚。
③一天的太陽高度變化、一天的影子長短變化也是由于自轉產生的。
3、地球公轉特征:
定義:地球圍繞太陽的旋轉運動
方向:自西向東
周期:一年
4、公轉產生的現象(重點掌握)
(1)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
太陽直射點始終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往返移動。
在南、北回歸線上:一年一次太陽直射;
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兩次太陽直射
在南、北回歸線之外:沒有太陽直射現象
①春分日,時間:3 月 21 日,太陽直射赤
道,全球晝夜平分。
②夏至日,時間:6 月 22 日,太陽直射北
回歸線,北半球晝長夜短。北極圈出現極
晝現象,南極圈出現極夜現象。
③秋分日,時間:9 月 23 日,太陽直射赤
道,全球晝夜平分
④冬至日,時間12月 22日,太陽直射南回
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南極圈出現極晝現
象,北極圈出現極夜現象。
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升高,陽光直射點北移;氣溫降低,陽光直射點南移。
二分二至圖口訣:左夏右冬,春秋居中。二分相同,二至不同。
春分秋分,晝夜平分。夏至晝長,冬至晝短。
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半球晝長夜短,且越往北晝越長,直至出現極晝現象(點北北長);
太陽直射點在南半球,南半球晝長夜短,且越往南晝越長,直至出現極晝現象(點南南長)。
區分夏至日和冬至日光照圖:
觀察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白
色,證明有極晝現象,應是夏
至日。反之,則是冬至日。
冬至日: 夏至4日:
(2)太陽高度變化、影子長短變化
補充:某物體影子的朝向,先確定直射點位于物體的
氣溫 太陽高度 影子長短
南方還是北方,如果直射點位于物體的南方,影子就
升高 增大 變短 朝北;如果直射點位于物體的北方,影子就朝南。
降低 減小 變長
夏 季 太 陽 高 度 角 大 , 影 子 短 ;
冬 季 太 陽 高 度 角 小 , 影 子 長 。
(3)四季的形成
①原因:地球傾斜著繞太陽公轉,造成了太陽直射點總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從而導致地球在公
轉軌道的不同位置,表面受太陽照射的情況不同,獲得熱量不同,便產生了季節的變化。南北半球,
季節相反,時間相同
(4)五帶的劃分:根據太陽光照到達地面的多少。(要求會填圖)
南、北寒帶:無太陽直射現象,有極晝極夜現象。終年寒冷
南、北溫帶:無太陽直射現象,四季分明
熱帶:有太陽直射現象,終年炎熱
中國大部分位于北溫帶,小部分熱帶,沒有寒帶。
第二章 地 圖
第一節地圖的閱讀
1、學會閱讀地圖:
1、地圖的語言: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1)比例尺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2)比例尺大小比較:
①比例尺分子一定為 1,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②線段式和文字式比例尺中,1厘米代表的實地距離越大,比例尺越小
(3)比例尺大小與內容詳略、范圍大上的關系:(重點掌握)
圖幅一樣大時,比例尺越小,實際范圍越大,反映的內容越簡略;(小大略)
比例尺越大,實際范圍越小,反映的內容越詳細。(大小祥)
3、方向
(1)一般定向法:面對地圖,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A點在 B點的正西方向
C點在 A點的東南方向
B點在 C點的西北方向
(2)指向標定向法:一般來講,指向標箭頭所指示的方向為北方。
A點在 B點的西南方向
C點在 A點的東北方向
B點在 C點的正西方向
(3)有經緯網的地圖,用經緯網定向法: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5
圖例:圖例是對地圖上各種符號和注記的說明。
4、選擇適用的地圖
地圖的種類
地圖的選擇
依據 種類
①根據使用目的選擇地圖
內容 自然地圖:地形圖、氣候圖、水文圖、植被圖 外出旅行,確定行程,選擇交通圖;
社會經濟地圖:人口圖、交通圖 去公園游覽,尋找景點,選擇導游圖;
呈現
傳統地圖:紙質地圖 了解國際時事,確定事發國家,選擇世
方式 現代地圖:影像地圖、電子地圖、多媒體地圖 界政區圖;
了解某地地形,選擇地形圖
比例
大比例尺地圖、小比例尺地圖 ②根據需要選擇比例尺合適的地圖

第二節 地形圖的判讀
1、等高線地形圖——(1)地面高度的計算
定義 圖示
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海
海拔
拔,又稱為絕對高度(h)
相對 某一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高度 叫相對高度(h1),即兩地的高度差。
等高線地形圖(重點掌握) (2)等高線與等高線地形圖:
等高線 在地圖上,把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線,即等
高線。
等高距 等高線地形圖中每相鄰兩條等高線的高差稱
為等高距(同一等高線地形圖中等高距相等)
(3)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①地勢和坡度的判讀
地 根據等高線數值判斷地勢高低:
勢 數值大,即海拔高,地勢高;
數值小,即海拔低,地勢低
坡 在同一等高線地形圖上:
度 等高線密集,坡度陡;
等高線稀疏,坡度緩。
6
(4)地形部位的判讀 重點掌握
(5)等高線地形圖的應用
自來水廠 一般建在河流的上游,并且遠離居民區。從高處向低處,
選址 水能自流
居民區 盡量建在地勢平坦開闊、靠近水源、交通便利、遠離污
染、向陽的地方
庫址應建在有利于積水的盆地;壩址應建在工程量較
水庫修建 小、壩長最短和等高線密集的河流峽谷處;盡量少淹沒
良田,少遷居民,避開斷層等。(原因:盆地或峽谷處
集水面積大,庫容量大)
引水渠 遵循水自流原則,由地勢高處向地勢地處流
道路建設 鐵路公路選線應盡量選在坡度較緩的地方,避開陡崖、陡坡。同往山頂獲高原頂部的公
路,要盤山而建。
2、分層設色地形圖 陸地表面的地形類型:
主要特征
類型
共同點 不同點
平原 海拔較低(一般在 200米以下),平坦廣闊。
地表起伏小
高原 海拔較高(一般在 500米以上),面積大內部起伏較為何歡,邊緣陡峻。
山地 地表起伏大 海拔較高(多在 500米以上),坡度較陡,頂部峻峭。
丘陵 (崎嶇不平) 海拔較低(多在 500米以下),相對高度較小(小于 500米),坡度較緩
盆地 四周高,中部低。
第三章陸地和海洋
第一節 大洲和大洋
1、海陸分布:海洋面積占 71%,陸地面積占 29%。“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2、北極地區以海洋為主,南極地區以陸地為主
4、地球上任何兩個面積相等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于陸地面積。
5、七大洲口訣: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7
6、洲界(重點掌握)
(1)A白令海峽是亞洲和北美洲分界線。
(2)B巴拿馬運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分界線。
(3)C蘇伊士運河是亞洲和非洲分界線。
(4)E直布羅陀海峽是歐洲和非洲分界線之一。
(5)D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
黑海、土耳其海峽,是亞洲和歐洲分界線。
7、大洲形狀利用與之相似的幾何輪廓記憶 第二節 世界的地形
1、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山高與海深相差懸殊,地表
形態復雜。
2、山地分布較為醒目,很多山地呈條帶狀分布。
3、海拔最高的山脈是喜馬拉雅山脈;
歐洲最高大的山脈是阿爾卑斯山脈;
縱貫南美洲的山脈是安第斯山脈。
4 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
6、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世界屋脊)
7、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是亞馬孫平原。
7、海底地形可分為:大陸架、大陸坡、海溝、洋盆、洋中脊等,分布具有明顯的規律性。
大陸架 大陸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海水深度不超過 200 米
大陸坡 大陸架外緣的巨大陡坡,海水深度從幾百米陡增到幾千米。
海溝 大洋底部最深的地方,常出現在大陸坡與洋盆的交界處
洋盆 寬廣又相對平坦的大洋底部
洋中脊 分布在大洋中部的海底山脈
第三節海陸變遷
1、造成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運動、海平面升降、人類活動
2、魏格納——大陸漂移說
3、板塊構造學說:由堅硬巖石組成的巖石圈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六大板塊和若干小板塊拼合完成,分
別是①亞歐板塊 ②非洲板塊 ③印度洋板塊 ④太平洋板塊 ⑤美洲板塊 ⑥南極洲板塊:
4、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地帶,如環太平洋地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帶。
8
5、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交界地帶的地殼比較活躍。
6、板塊運動(重點掌握)
(1)板塊張裂處,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2)板塊碰撞擠壓處,常常形成山脈、島鏈或海溝等
7、大陸漂移學說的證據補充:在南極洲發現了大量的煤炭,說明其曾經從相對暖濕的地區漂移過來。
8、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地理現象、板塊運動的影響實例:
喜馬拉雅山脈“長高” 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
地中海“縮小” 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碰撞擠壓
紅海擴張 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張裂地帶
日本多地震 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或者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第四章 天氣與氣候
第一節 多變的天氣
1、天氣及其影響
區別天氣與氣候
天氣 氣候
概念 一個地區短時間里的大氣狀況 一個地區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
例如 陰晴、冷暖、風和日麗、風雨等 終年嚴寒、夏季高溫多雨、四季如春等
區別 短時間,多變的(持續時間短,時刻變化) 長時間,相對穩定(持續時間長,變化不大)
聯系 天氣是形成氣候的基礎;氣候是對多年天氣狀況的概括。
2、天氣預報要預告一日或多日內陰晴、氣溫、降水和風等情況。
3、風力等級共 18 級;8 級以上的風力等級用其他符號表示
4、常用的天氣符號(重點掌握)
5、有時一個城市名稱旁邊
會出現兩個天氣符號,表
示天氣將從某種天氣狀況
轉變成另一種天氣狀況。
例如, 表示晴轉
多云,
表示小雨轉中雨。
①風向是指風的來向,有“北、南、西、東”
8、風向的判讀 四個基本方向,風向“北”說明風來自北方;
②常用風李等級表示風速的大小,共分 18
級,級數越大,風力越強;
9
第二節 氣溫的變化與分布
一、氣溫的變化
1、氣溫是指空氣的溫度,單位是攝氏度,記作“℃”
2、描述一個地區的氣溫需要使用日平均氣溫、月平均氣溫和年平均氣溫。
3、一個地區的氣溫變化是有規律的。通常用氣溫曲線圖表示氣溫在時間上的變化。
4、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后 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后。
氣溫日較差= 一天中最高氣溫 — 一天中最低氣溫。
5、氣溫的年變化:北半球一年中大陸上 7月氣溫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 8月氣溫最高,2月最低。
南半球一年中大陸上 1月氣溫最高,7月最低;
海洋上 2月氣溫最高,8月最低。
6、百葉箱里的溫度計離地面 1.5米。
二、氣溫的分布
1、等溫線的判讀(重點掌握)
2、世界氣候分布規律
(重點掌握)
(1)世界氣溫大致由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
(2)一般來說,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
溫低。(影響因素:緯度因素)
(3)陸地上氣溫比海洋上復雜。北半球 1
月氣溫差異比 7 月更大。
(4)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
氣溫低;冬季相反。(影響因素:海陸因素)
(5)在山地,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氣溫下降 0.6℃。(地形因素)
第三節 降水的變化與分布
1、從大氣中降落的 雨 、__雪_、冰雹_等,統稱為降水。
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測量降水的儀器是雨量器,降水量的單位是毫米。
2、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
①赤道附近地區降水較多,兩級地區降水較少;(影響因素:緯度位置)
②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西岸降水較少,(影響因素:海陸位置)
③大陸東岸降、中緯度沿海地區降水較多,內陸地區降水較少。
第四節世界的氣候
一、氣候的地區差異
1、氣候兩大要素:氣溫、降水
2、判斷氣候類型的方法(重點掌握)
從緯度位置上尋找世界氣候分布的規律:
10
南北回歸線之間:熱帶氣候
南北極圈內:寒帶氣候
回歸線與極圈之間:溫帶、亞熱帶氣候
從海陸位置上尋找亞歐大陸氣候分布的規律:
大陸東西岸:氣候較濕潤
大陸內部:氣候較干旱
3、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海陸因素、緯度因素、地形因素
①緯度因素:緯度越高,氣溫越低;緯度越低,氣溫越高。
②海陸因素:距海近,降水多,溫差小;距海遠,降水少,溫差大。
③地形因素:地勢高,氣溫低;地勢低,氣溫高。山地背風坡降水少,迎風坡降水多。
熱帶氣候類型
類型 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草原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熱帶沙漠氣候
圖示
分布 亞馬孫平原、剛果 撒哈拉沙漠
非洲大陸、巴西高原 印度半島、中南半島
區 盆地、馬來群島
特征 全年高溫多雨 全年高溫,分干濕兩季 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 全年炎熱干燥
亞熱帶氣候類型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地中海氣候
圖示
主要分布區 中國南方、 美國東南部 澳大利亞東部沿海等地 地中海沿岸
氣候特征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溫帶氣候
類型圖示
11
主要分布 中國北方(分布最廣) 亞歐大陸內陸地區(分布最
歐洲西部 (分布最廣)
區 朝鮮半島、日本北部 廣)北美洲
氣候特征 全年溫和濕潤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冬冷夏熱,全年降水較少
寒帶氣候和高原山地氣候
氣候類型 溫帶海洋性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
圖示
主要分布區 南、北極圈以內分布最廣 中低緯度海拔較高的高原和山地
氣候特征 終年嚴寒,降水少 氣溫和降水的垂直變化,冬寒夏涼,降水少
第四章 居民與聚落
第一節 人口與人種
一、世界人口的增長
2022 年 11 月 15 日,世界人口達 80 億。
1、世界人口增長的特點:
①總趨勢不斷增長。
②不同歷史時期,人口數量的增長特點不同:
18 世紀以前,世界人口增長十分緩慢。
工業革命以后,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大大加快。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減緩。
2、人口增長的影響因素: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的遷移。
3、世界人口增長的差異
世界人口的增長速度,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長率來表示,取決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
(1)非洲人口增長最快,其次是大洋洲,人口增長最慢的是歐洲
(2)歐洲、北美洲等地區人口增長率較低,個別國家出現負增長,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區人口增
長率較高。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1、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它反映一個地區的人口疏密程度,用“人/千米 2”表示。
某地人口數(人)
計算公式:人口密度=
某地面積(千米 )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點(重點掌握)
1、世界人口分布的總體特征:分布很不均勻。
人口稠密地區: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以及北美洲東部的沿海和平原地區。
人口稀疏地區(四疏)極端干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于濕熱的熱帶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或地
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12
影響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①自然因素:氣候適宜,土壤肥沃,資源豐富,地形平坦等自然條件優越的地區,人口稠密。
②社會因素:農業發展的基礎,城市交通條件,政治因素等,直接影響人口的遷移與分布。
注意:人口自然增長率高≠大洲人口數量多
高溫濕潤的地區人口不一定密集:亞馬遜熱帶雨林地區,過于潮濕,人口相對稀少。
1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源县| 平陆县| 金塔县| 新和县| 阜南县| 遂川县| 孟津县| 永平县| 沿河| 北宁市| 三明市| 建湖县| 高碑店市| 湟中县| 马鞍山市| 阿拉善盟| 红原县| 苗栗市| 县级市| 高州市| 乌海市| 新丰县| 河源市| 石门县| 蒙阴县| 铜鼓县| 文成县| 安西县| 湛江市| 开原市| 手游| 财经| 瑞昌市| 板桥市| 怀宁县| 新安县| 深圳市| 怀集县| 星子县| 英德市| 永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