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內容 初中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冊3.1《做有夢想的少年》
教學目標 政治認同 :學生能夠辯證認識夢想的意義,理解個人夢與中國夢的關系,將個人夢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志向。 道德修養 :明確個人行動對實現夢想的重要性,激發內心夢想動力,堅定信心,樹立遠大理想,熱愛祖國,努力進取。 責任意識 :體悟夢想的意義,激發追夢熱情,敢于有夢,樹立“有夢就有希望”的人生態度,增強社會責任感,努力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教學重點 理解夢想的內涵及其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 認識到少年時期是樹立夢想、追求夢想的關鍵時期。 引導學生將個人夢想與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相結合,樹立遠大理想。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將抽象的“夢想”概念具體化為可操作的行動計劃和目標。 讓學生理解并認同個人夢想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之間的內在聯系。 激發學生追夢的熱情和動力,培養他們在面對困難時堅持夢想的決心和勇氣。
教學過程
導入 觀看視頻《解放軍環臺軍演全面升級》 思考:這次解放軍環臺軍演告訴我們什么 學生: 教師:臺灣統一的夢想很快就要實現了。
授新課 【探究活動】小計:我堂哥回鄉創業承包了蔬菜大棚,還引進了現代技術。我要好好學習,用科技助力鄉村振興。 小可:我國的芯片技術一直被國外“卡脖子”我要研發出世界上最先進的芯片。 小美:我覺得大國工匠很厲害,我將來也想學習一門技術,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小國:我的夢想是擁有七彩人生——我想去周游世界,我想做環保志愿者,我還想...... 思考1:你的夢想是什么 如果不能實現,夢想還有意義嗎 學生: 教師:夢想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愿望,能不斷激發我們對生命的熱情和勇氣,讓生活更有色彩。有夢想,就會有希望。 思考2:向收復臺灣的英雄學習,我們青少年應追求怎樣的夢想 學生: 教師:少年的夢想,與時代脈搏緊密相連,少年的夢想,與個人志向緊密相連。志向是人生的航標是奮斗的原動力。 【材料一】1998年,六歲的加拿大男孩瑞恩是一名一年級小學生。一天,老師在上課時講道:在非洲,許多孩子沒有玩具,也沒有足夠的食物和藥品,甚至喝不上干凈的水,許多人因為喝不上干凈的水而死去。“我一定要為他們挖一口井!”小瑞恩暗暗下定了決心。起初,挖井的錢是靠他一個人做家務賺來的,在他的感召下,親威、朋友鄰居紛紛加入進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心愿鼓舞了全世界六十多個國家的成年人,人們紛紛解囊相助。2000年,瑞恩的第一口井打好了:2001年,“瑞恩的井”基金會成立;2003年初,“瑞恩的井”基金會已經為非洲挖了七十多口井。 思考:瑞恩的夢想是什么 他的夢想給自己和他人帶來了什么 你從他的故事中獲得怎樣的啟發 學生: 教師:有夢想,就會有希望。人類需要有夢想,因為有了夢想,人類社會才能不斷進步和發展。 【材料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少年立志,一生追夢。有一次,學校組織學農活動,年少的袁隆平被田園的美景深深吸引心中特別向往那種田園之美、農藝之樂。從那時起,他就想長大以后一定要學農。隨著年齡的增長,愿望更加強烈學農成為了他的人生志向。考大學時,他說服父母:“吃飯是第一件大事,沒有農民種田,就不能生存.”最終他如愿進了相輝學院的農藝系。在大學學習期間。他立志要改造農村,為農民做點實事。就這樣,袁隆平選擇了與農業相伴一生,把“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為畢生事業。他的杰出成就不僅造福中國,而且惠及全世界。 思考:袁隆平青少年時期的志向對他的人生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袁隆平的追夢故事給了你什么啟示 學生: 教師: 【探究分享】觀看視頻《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思考:你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嗎 學生: 教師:少年的夢想,與個人志向緊密相連“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志向是人生的航標,是奮斗的原動力,我們要早立志,立大志,立長志。。 【探究分享】“志之所趨,無遠勿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無堅不入,銳兵精甲不能御也。” 思考:作為今天的中國少年,你的夢想是什么 請把它寫在夢想紙片上。 學生: 教師:少年的夢想,與時代脈搏緊密相連,與中國夢密不可分
課堂小結
課堂練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