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節 地表形態的變化課時1 板塊運動、火山活動與地表形態課程標準 結合實例,解釋內力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學習目標 1.結合示意圖,分析板塊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地理實踐力)2.結合示意圖,分析火山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綜合思維)知識點一 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1.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 分類 特點 內力作用 外力作用能量來源 來自地球本身,主要包括地球運動旋轉能和引力能,以及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等 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表現形式 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地震等 造成地殼表層物質的破壞、搬運和堆積對地表形 態的影響 奠定地表基本格局,使地表變得高低起伏 使地表起伏狀況趨于平緩相互關系 地表形態是內力與外力長期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外力作用是同時進行的,不過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往往是以某種作用為主核心歸納 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塑造地表形態的內力作用 對地表形態的塑造表現形式 地殼運動 水平運動 巖層發生了水平位移和彎曲變形;形成了斷裂帶和褶皺山脈及谷地垂直運動 巖層隆起和凹陷;地勢的起伏和海陸變遷變質作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巖漿活動 巖漿噴出經冷凝形成火山地震 造成地殼的斷裂和錯動,引起海陸變遷和地勢起伏2.板塊運動與宏觀地形(1)板塊構造學說地球的巖石圈并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一些斷裂構造帶,如海嶺、海溝等,分割成六大板塊,而且每個大板塊內部還可以劃分為若干小板塊。這些板塊不是靜止的,而是處于不斷運動之中。(2)六大板塊A歐亞板塊、B太平洋板塊、C印度洋板塊、D美洲板塊、E非洲板塊、F南極洲板塊。(3)板塊運動對地貌的影響板塊運動 邊界類型 宏觀地形 實例 圖示相撞擠壓 消亡邊界 兩個大陸板塊相碰撞處,形成巨大的山脈 喜馬拉雅山脈大洋板塊和大陸板塊相撞 大洋板塊俯沖到大陸板塊之下,這里往往形成海溝 馬里亞納海溝大陸板塊受擠上拱,隆起成島弧或海岸山脈 太平洋西部邊緣的深海溝-島弧鏈板塊張裂 陸地板塊內部張裂往往形成巨大的裂谷 東非大裂谷大洋板塊內部張裂處往往形成海嶺或大洋中脊 大西洋中脊 連線 將下列地理事物與所在板塊的邊界相連。答案 下圖為世界六大板塊示意圖。1.[區域認知]六大板塊中哪個板塊幾乎全部位于大洋上?位于印度洋板塊內部的陸地主要有哪些?2.[綜合思維]分別寫出不同板塊邊界形成的宏觀地形。3.[綜合思維]試分析紅海、地中海、大西洋未來的變化趨勢及原因。(2024·湖北武漢期中)讀“世界某區域板塊分布圖”,完成1~2題。1.圖中①②③表示的板塊依次是( )A.印度洋板塊、歐亞板塊、非洲板塊B.非洲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C.美洲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D.非洲板塊、歐亞板塊、南極洲板塊2.圖中a、b為板塊邊界,有關兩者類型的判斷正確的是( )A.a—生長邊界,b—消亡邊界B.a—消亡邊界,b—生長邊界C.a—生長邊界,b—生長邊界D.a—消亡邊界,b—消亡邊界(2023·河南洛陽期中)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是剛性的,破碎成為多個不規則的塊體,即板塊。這些板塊上覆于熔融的軟流層之上,一直處于緩慢的、不斷的運動之中。下圖示意世界某地區海陸分布,M島弧上玄武巖廣泛分布。據此完成3~5題。3.圖示區域內的板塊數為( )A.1個 B.2個 C.3個 D.4個4.圖中甲地所屬的板塊為( )A.歐亞板塊 B.美洲板塊C.太平洋板塊 D.印度洋板塊5.圖中M島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相離運動,地下巖漿噴發冷凝B.太平洋板塊俯沖到美洲板塊下方,美洲板塊隆起抬升C.太平洋板塊俯沖到美洲板塊下方,地下巖漿噴發冷凝D.太平洋板塊俯沖到歐亞板塊下方,歐亞板塊隆起抬升知識點二 火山活動與地表形態1.火山活動:火山噴發是地球內部能量強烈的釋放形式,巖漿噴出地表即為火山噴發。2.根據噴發狀況分類(1)裂隙式噴發的火山:熔巖物質往往形成寬廣的玄武巖高原,如美國哥倫比亞高原、印度西部高原等。(2)中心式噴發的火山:常在地表形成火山錐、火山口等火山地貌,如富士山、長白山主峰等。3.根據活動情況分類類型 含義 舉例活火山 現代尚在活動或周期性噴發的火山 西西里島埃特納火山,夏威夷島基勞維亞火山,意大利維蘇威火山,印度尼西亞喀拉喀托火山,剛果民主共和國尼拉貢戈火山,日本富士山等休眠火山 長期沒有噴發,但將來還會噴發的火山 中國長白山天池、黑龍江五大連池等死火山 保持有火山形態和噴發物,但無噴發歷史記錄,無活動性表現的火山 中國山西大同火山群、阿根廷阿空加瓜山等(2024·浙江杭州期中)在火山活動地區,熔巖使地層水化為水汽,水汽沿裂縫上升,當溫度下降到汽化點以下時凝結成為溫度很高的水,每間隔一段時間噴發一次,形成間歇泉。間歇泉的地下一般都有儲水儲氣的“容器”,待“容器”內氣壓和水壓超過“容器”內壓,就會從出水口噴出。據此完成1~2題。1.間歇泉分布較多的地區是( )A.中國海南島 B.馬達加斯加島C.格陵蘭島 D.冰島2.上題中間歇泉分布較廣的地區,與其溫度較高的水能量來源關聯性較大的板塊運動是( )A.美洲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擠壓B.太平洋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擠壓C.美洲板塊和歐亞板塊張裂運動D.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張裂運動(2024·天津市期末)2022年12月4日,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東部塞梅魯火山噴發,大量黑色火山灰噴發到1 500米高空。下圖為“印度尼西亞簡圖”及“塞梅魯火山噴發圖”。完成3~4題。3.塞梅魯火山( )A.位于歐亞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B.火山口形成了厚厚的花崗巖C.受盛行風影響,火山灰物質向東北方飄移D.噴發可能導致日本沿海地區出現風暴潮4.火山活動對當地自然環境的影響有( )①塑造火山地貌,改變地表形態②損毀地表植被,影響生物生長③火山灰富含礦物元素,沉降后增加土壤肥力④大氣中火山灰增多,大氣逆輻射減弱,影響氣溫⑤富含礦物元素的火山灰進入水體,提高水質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課時對點練 [分值:54分](選擇題1~9題,每小題3分,共27分)(2024·四川成都月考)冰島火山眾多,下圖斜線區為火山集中分布區。據此完成1~2題。1.冰島火山眾多的原因是( )A.板塊擠壓,地殼上升B.位于歐亞板塊,地殼運動活躍C.處在地殼薄弱地帶D.地殼厚度大2.下列與冰島所處邊界類型一致的是( )A.海溝 B.海岸山脈C.海嶺 D.島弧(2024·湖南湘潭期中)地球內部作用力來自地球內部的熱能、化學能、重力能、地球轉動能等。由地球內部這些力所產生的作用,稱內力作用。據此完成3~5題。3.內力作用( )A.是塑造地表形態的唯一作用B.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C.都能瞬間改變地表形態D.塑造地形的主要方式是巖漿活動4.內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不包括( )A.地殼運動 B.變質作用C.巖漿活動 D.溶蝕5.因相撞擠壓形成喜馬拉雅山脈的兩大板塊是( )A.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B.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C.印度洋板塊—歐亞板塊D.非洲板塊—歐亞板塊(2024·浙江杭州月考)下圖為“新西蘭位置簡圖”。完成6~7題。6.新西蘭所處板塊的邊界及類型分別是( )A.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 消亡邊界B.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消亡邊界C.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 生長邊界D.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生長邊界7.受板塊運動的影響,新西蘭易發生( )A.風暴潮 B.海嘯C.臺風 D.洪澇(2024·江西景德鎮月考)北京時間2022年1月15日12時20分左右,位于南太平洋的島國湯加境內的洪阿哈阿帕伊島海底火山(20.57°S,175.38°W)發生猛烈噴發。海面大面積“炸開”,噴發的大片火山灰以及氣體像蘑菇云一樣,從藍色的太平洋海域升起。據此完成8~9題。8.該火山位于太平洋板塊與( )A.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B.印度洋板塊的生長邊界C.南極洲板塊的生長邊界D.南極洲板塊的消亡邊界9.本次湯加火山劇烈噴發,附近海域出現了大量“漂浮的石頭”,浮石將會在海洋上漂流數月甚至數年。這些浮石的主要特點是( )A.礦物晶體顆粒較粗,表面多氣孔B.礦物晶體顆粒較粗,結晶充分C.礦物晶體顆粒細小,表面多氣孔D.礦物晶體顆粒細小,結晶充分(選擇題10~13題,每小題4分,共16分)(2023·遼寧撫順期末)“黑煙囪”是指海水從地殼裂縫滲入地下,遇到熔巖被加熱,溶解了周圍巖層中的金、銀等金屬后又從地下噴出,這些金屬經過化學反應形成硫化物沉積在附近的海底,形成了一種煙囪狀的地貌。讀圖,回答10~11題。10.圖中“黑煙囪”區域主要位于( )①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上②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的生長邊界上③印度洋板塊與南極洲板塊的生長邊界上④非洲板塊與南極洲板塊的消亡邊界上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11.“黑煙囪”所在地形是( )A.海嶺 B.海溝C.海島 D.海盆(2024·安徽蕪湖期中)地幔中的巖漿在某個固定位置上具有強烈上升的趨勢,稱之為“熱點”。當板塊移動且板塊上某處的薄弱點經過熱點時,巖漿會沿板塊的薄弱點上升并可能噴出地表形成火山噴發,這種火山稱為熱點火山。隨著板塊移動,熱點火山在板塊表面留下一連串火山錐,在海洋則形成火山島。下圖甲是“某海區的海底地形示意圖”,圖乙為火山島和平頂海山的形成過程。據此完成12~13題。12.據圖推斷,圖甲中的熱點位置及與圖乙所示階段的地形對應正確的是( )A.①—階段Ⅰ B.②—階段ⅡC.③—階段Ⅲ D.④—階段Ⅰ13.由島鏈的分布可知,此板塊的移動方向為( )A.先往正北再往西北 B.先往正南再往東南C.先往西北再往正北 D.先往東南再往正南14.(2024·安徽合肥第八中學月考)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1分)海嶺又稱海脊,也稱海底山脈。世界各大洋的海嶺中以大西洋最為典型,其顯著特征是:中央有一條“S”形的海嶺,北起冰島,南至南極大陸附近,長達15 000千米,寬在500~900千米之間。下圖為世界大洋海嶺分布示意圖。(1)說出世界大洋海嶺的分布特征。(3分)(2)簡述大西洋海嶺的形成原因。(4分)(3)推測大洋地殼巖石年齡的空間分布特點。(4分)參考答案:1.答案 太平洋板塊。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澳大利亞大陸。2.答案 消亡邊界:高大山脈、高原、島弧、海溝等;生長邊界:大洋中脊、裂谷等。3.答案 紅海、大西洋的面積會不斷擴大,因為它們處于板塊的生長邊界,板塊處于不斷張裂中;地中海的面積會不斷縮小,因為它處于板塊的消亡邊界,板塊處于不斷地相撞擠壓中。答案 1.B 2.B解析 第1題,由圖結合板塊分布特征可判斷,①為非洲板塊,②為歐亞板塊,③為印度洋板塊。故選B。第2題,圖中a位于歐亞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相撞擠壓處,為消亡邊界;b位于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張裂處,為生長邊界。B正確。答案 3.B 4.B 5.C解析 第3題,M島弧以南屬太平洋板塊,以北屬美洲板塊,而美洲板塊與歐亞板塊的分界線大致在勒拿河附近,不在圖示區域,所以圖示區域內的板塊數為2個。第4題,結合上題分析,甲地位于美洲板塊。第5題,M島弧位于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的消亡邊界附近,是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底部俯沖,即太平洋板塊俯沖到美洲板塊下方,M島弧上玄武巖(噴出型巖漿巖)廣泛分布,說明其是由地下巖漿噴發冷凝形成。知識點二 火山活動與地表形態答案 1.D 2.C解析 第1題,根據材料信息可知,間歇泉主要分布在火山活動多發地區,中國海南島、馬達加斯加島、格陵蘭島都位于板塊內部,火山活動較少,A、B、C錯誤;冰島地處大西洋大洋中脊,地殼活躍,多火山活動,多間歇泉分布,D正確。第2題,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冰島位于大西洋大洋中脊,地處美洲板塊和歐亞板塊張裂地帶,C正確。答案 3.A 4.A解析 第3題,塞梅魯火山地處爪哇島,位于歐亞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A正確;火山口的巖石多為噴出巖,而花崗巖為侵入巖,B錯誤;12月該地盛行西北風,火山灰物質向東南方飄移,C錯誤;火山活動能夠引發海嘯,不會出現風暴潮,D錯誤。第4題,火山活動可以塑造火山地貌,改變地表形態,①正確;火山噴發會損毀地表植被,影響生物生長,②正確;火山灰富含礦物元素,沉降后增加土壤肥力,形成肥沃的火山灰土,③正確;大氣中火山灰增多,會導致大氣的削弱作用增強,大氣逆輻射也會增強,④錯誤;火山灰進入水體,會污染水質,⑤錯誤。課時對點練 [分值:54分]答案 1.C 2.C解析 第1題,冰島位于歐亞板塊與美洲板塊的生長邊界,地殼薄弱,地殼運動活躍,所以多火山和地震,C正確,A、B、D錯誤。所以選C。第2題,由上題分析可知,冰島位于板塊生長邊界,海洋上的生長邊界,會形成海嶺,C正確;其他選項地貌均位于板塊消亡邊界,A、B、D錯誤。所以選C。答案 3.B 4.D 5.C解析 第3題,地表形態是由內力作用、外力作用共同塑造而成的,A錯;內力作用總趨勢是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B對;有些內力作用能夠瞬間改變地表形態,如火山噴發能很快形成火山錐、火山島等,有些內力作用需要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才能使地表形態發生顯著的變化,C錯;塑造地形的主要方式是地殼運動,D錯。第4題,內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包括地殼運動、變質作用和巖漿活動,A、B、C不符合題意;溶蝕屬于外力作用,D符合題意。第5題,依據板塊運動的知識可知,喜馬拉雅山脈是由于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相撞擠壓形成,C對,排除A、B、D。答案 6.A 7.B解析 第6題,新西蘭位于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兩大板塊碰撞擠壓,屬于消亡邊界。第7題,新西蘭地處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因此易發生火山爆發、地震和海嘯等自然災害。答案 8.A 9.C解析 第8題,據材料“位于南太平洋的島國湯加境內的洪阿哈阿帕伊島海底火山(20.57°S,175.38°W)發生猛烈噴發”可知,該火山位于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多火山地震,A正確。第9題,“漂浮的石頭”為火山噴發冷凝形成的,根據巖石的成因應為玄武巖,顏色多呈黑色和灰色,表面多氣孔,礦物晶體顆粒細小,C正確。答案 10.D 11.A解析 第10題,根據材料可知,“黑煙囪”是海水滲入地殼裂縫形成的,而地殼裂縫是由于板塊張裂形成的,所以為生長邊界。由圖可知,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的生長邊界及印度洋板塊與南極洲板塊的生長邊界為“黑煙囪”的主要分布區域,②③正確,①④錯誤。第11題,根據上題分析可知,“黑煙囪”區域主要位于板塊的生長邊界,生長邊界在海洋上一般形成海嶺,A項正確;海溝位于板塊消亡邊界,B項錯誤;“黑煙囪”所在地形位于海底,海島是海洋中的小塊陸地,C項錯誤;海盆是地質構造較穩定的地區,不具備“黑煙囪”形成的地質條件,D項錯誤。答案 12.D 13.B解析 第12題,甲圖中①距今時間最長,對應圖乙中的階段Ⅲ;④距今時間最近,對應圖乙中的階段Ⅰ;②③對應階段無法準確判斷,D正確。第13題,由圖甲(距今時間走向)所示,島鏈南北方向距今時間長,往西北方向距今時間近。由此可知,最先形成的島嶼在最南,說明板塊移動先是向正南;后來形成的島嶼在西北方向,說明板塊移動方向是由西北向東南,B正確。14.答案 (1)分布廣泛;多位于海底新的大洋地殼誕生處(或集中分布于板塊邊界張裂地帶);整體呈南北走向或東西走向。(2)地處美洲板塊與非洲板塊、歐亞板塊邊界地帶;板塊張裂,地下巖漿不斷上涌,逐漸冷卻凝固增高形成海嶺。(3)海嶺兩側大洋地殼的巖石年齡關于海嶺呈對稱分布;距離海嶺越近,巖石年齡越新,距離海嶺越遠,巖石年齡越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