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22 講 中古時期的世界目 錄01 考情透視·目標導航 .................................................................................................202 知識導圖·思維領航 .................................................................................................3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 .................................................................................................3考點一 中古西歐的封建制度與國家治理.................................................................................3知識點 1 西歐封建社會 ............................................................................................................................3考向 1 西歐封建莊園 ............................................................................................................................4知識點 2 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 ................................................................................................5考向 2 王權的加強 ................................................................................................................................6考向 3 中世紀城市自治 ........................................................................................................................7考點二 中古歐洲的法律與教化及歐洲文化...........................................................................8知識點 1 中古西歐的法律教化、文化與社會治理 ................................................................................8考向 1 中古西歐的法律教化、文化與社會治理 ..............................................................................10知識點 2 拜占庭與俄羅斯 ......................................................................................................................11考向 2 拜占庭的興衰 ..........................................................................................................................12考向 3 俄羅斯的擴張 ..........................................................................................................................13考點三 中古亞洲、非洲與古代美洲 .....................................................................................14知識點 1 中古時期的亞洲 ......................................................................................................................14考向 1 阿拉伯帝國的興起 ..................................................................................................................17考向 2 中古時期的日本 ......................................................................................................................19知識點 2 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對區域文化發展的影響......................................................................20知識點 3 中古非洲和古代美洲 ..............................................................................................................20考向 3 古代非洲 ..................................................................................................................................22考向 4 古代美洲 ..................................................................................................................................2304 真題練習·命題洞見 ...............................................................................................24考點要求 考題統計 備考建議選擇題:浙江卷 6 月、重慶卷、甘肅 本講為高考命題熱點,復習2024卷、山東卷、湖北卷 時關注一些命題關鍵詞:中中古西歐的封建制度與國 選擇題:重慶卷、北京卷、江蘇卷、 世紀、封君封臣制、莊園經家治理 2023 湖北卷 濟、莊園法庭、農奴制度、(3 年 13 考) 非選擇題:福建卷 王權強化、城市自治、等級君主制、議會制度、教會專2022 選擇題:遼寧卷、海南卷、山東卷權、宗教倫理、法律至上、選擇題:安徽卷 羅馬法復興、日耳曼法、英中古歐洲的法律、教化、文 2024非選擇題:江蘇卷 美法系、大陸法系、基督教化與社會治理2023 文化、騎士文學、市民文學、選擇題:江蘇卷、福建卷、遼寧卷(3 年 5 考) 莊園法庭、拜占庭帝國拜占2022 無庭文化、俄羅斯文化、阿拉2024 選擇題:北京卷、湖南卷 伯帝國、伊斯蘭教、奧斯曼拜占庭與俄羅斯選擇題:天津卷、湖北卷、浙江卷 6 帝國、大化改新、幕府統治、2023(3 年 7 考) 月、全國新課標卷 《源氏物語》、高麗王朝、亞2022 非選擇題:海南卷 歐民族大遷徙、班圖人、阿選擇題:浙江卷 1 月、江蘇卷、遼寧 克蘇姆王國、瑪雅文明、阿2024卷、浙江卷 6 月 茲特克、印加文明、“浮動園中古亞洲、非洲與古代美洲 地”、《天方夜譚》、印度教、選擇題:海南卷、湖南卷、福建卷、(3年 6考) 20231 瑪雅文化、象形文字,復習浙江卷 月2022 時多關注。無復習目標:1、通過了解中古時期歐亞地區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社會狀況,認識這一時期世界各區域文明的多元面貌。2、認識各大洲的區域性影響,認識不同文明之間的早期聯系。考點一 中古西歐的封建制度與國家治理知識點 1 西歐封建社會一、西歐封建國家的形成(1)建立:在羅馬帝國的廢墟和日耳曼人遷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國的基礎上產生。(2)特征:封君封臣制、莊園與農奴制度。世俗王權和基督教會的權力長期并立。二、封君封臣制度(1)內涵:授予土地者為封君,領取土地者為封臣。(2)義務:封臣必須效忠封君,主要義務是服兵役。(3)影響:國王或皇帝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封建主在各自的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三、莊園與農奴制(1)莊園:①歷史地位:中古西歐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形式。②土地類型:a.領主的自營地由領主直接經營,由農奴耕種,收入歸領主所有。b.農民份地是農民從領主處領有的土地,分為自由農份地和農奴份地,自耕自收。c.莊園中的自由農民,也要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2)農奴制度:①農奴和農民:農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著于土地上,需要自備工具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自由農民也要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還要向領主繳納租稅。②領主:領主或其管家主持的莊園法庭審理莊園內的各種案件,維護莊園的秩序。考向 1 西歐封建莊園【典例】(2023·江蘇卷)1289—1304 年,在英國辛德雷克莊園中,農民之間的訴訟多因被告滿足原告的訴求而在莊園法庭外解決,只有 31%的訴訟最終通過莊園法庭裁決。莊園法庭在裁決農民之間糾紛時往往強調情理而非法律。據此可知,該莊園法庭( )A.以保護農民利益為宗旨 B.主要處理莊園主和農民的糾紛C.重視維護莊園秩序穩定 D.依據大陸法裁決莊園經濟訴訟【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古時期的西歐。材料表明農民之間的訴訟多因被告滿足原告的訴求而在莊園法庭外解決,并且莊園法庭在裁決農民之間糾紛時往往強調情理而非法律,可知莊園法庭在裁決農民之間的訴訟時往往強調情理而非法律,這有利于維護莊園秩序穩定,C 項正確;根據所學莊園法庭以維護莊園主的利益為宗旨,不是保護農民利益為宗旨,排除 A 項;材料體現的是農民之間的訴訟,所以得不出莊園法庭主要處理莊園主和農民的糾紛,排除 B 項;材料不涉及莊園法庭的裁決依據,排除 D 項。故選 C 項。【變式訓練】1.13 世紀時,西歐莊園領主不再親自監管農奴耕種領主自營地,而是和新開發的土地一樣,向農奴收取租金。農奴通過在自由市場上出售剩余的產品,或能變得富足一些以贖買人身自由。這反映出( )A.商品經濟催化莊園經濟解體 B.農業生產力出現了重大突破C.領主放松對農奴的經濟剝削 D.莊園經濟發生實質性的改變【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西歐)。據題意可知,13 世紀的西歐莊園中,莊園的經營方式發生了一些變化,甚至農奴可以贖買人身自由,這些都導致了傳統莊園經濟的解體,A 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西歐莊園經濟的異化,并沒有體現生產力的重大突破和莊園經濟出現實質性改變,排除 B、D 項;領主依然向農奴收取租金,不能說明放松了經濟剝削,排除 C 項。故選 A 項。【變式訓練】2.莊園由農奴…而不是奴隸耕種。……但他們耕種分到的土地用以謀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剝奪,所以他們的處境比奴隸好得多?!匾氖牵M管許多農奴的命運肯定相當艱難,但他們很少完全聽憑他們的領主隨意支配打發。這本質上反映了( )A.農奴具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B.生產關系發生巨大變化C.中古西歐社會制度發生根本變化 D.農奴不再依附于農奴主【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西歐)。材料表明莊園的農奴和之前的奴隸相比,他們很少完全聽憑他們的領主隨意支配打發,而是有一些自主性,表明生產關系發生巨大變化,B 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農奴在土地上的權益,不能整體說農奴具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排除 A 項;根據所學中古西歐始終是封建社會社會制度,未發生根本變化,排除 C 項;農奴只是和之前相比在土地上有了一些自主性,但還是依附于農奴主,排除 D 項。故選 B項。知識點 2 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一、王權集中(1)西歐王權的衰落:①封建制初期,權力分散,王權軟弱。②國王作為國家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被視為最高的領主,擁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權力。(2)西歐主要王權國家①英國:到 15世紀晚期都鐸王朝建立后,英格蘭逐漸形成了較為強大的王權。②法國:法國國王擊敗各地封建主,逐步擴大王室領地,到 15世紀晚期,基本完成了法蘭西的統一,王權得到強化。③西班牙和葡萄牙:15世紀末,在伊比利亞半島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國家。(3)影響:為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二、城市自治(1)城市的興起(背景):①封建經濟獲得一定發展。②工商業逐漸復興和繁榮。10—11世紀起,西歐各地興起了眾多城市。③封建主用對待農奴的方式對待城市市民。(2)方式:通過與封建主談判,或以金錢贖買,或武裝暴動,贏得自治權。(3)意義:有利于城市經濟的發展,一些城市興辦大學。城市還以金錢和人力支持王權,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王的統一事業。三、教會專權(教權高于王權)(1)經濟:擁有大量莊園和廣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稅。(2)政治:形成了從教皇到各級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3)精神:教會控制著西歐居民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嚴重束縛了人性的發展。(4)基督教的影響:①使西歐社會形成三大階層:僧侶、騎士、農民;②造成世俗王權和基督教會權力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③強化教會對人們的控制,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思想意識和日常行為;④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為特征的地域文化。【知識拓展】:王權與教權關系的演變時間 王權與教權關系 簡述王權期望為自己的統治披上合法的外衣,以5至 11世紀 互相利用,互為依存 強化王權;教會期望獲得國家的大力支持,以發展和壯大自己的勢力11至 13世紀 相互斗爭,教權高于王權 教會權勢膨脹,王權相對衰微隨著商品經濟發展和市民階層的支持,王權13世紀以后 相互斗爭,王權上升、教權衰微得到加強【歷史解釋】中古西歐社會的多元面貌?史料一:中世紀的西歐城市興起遲而發展快,不僅是由于社會經濟勃興的推動和市民的奮斗,而且還得益于它找到了合適的盟友王權的支持。城市與王權結盟,使得在封建割據的夾縫中生長起來的城市增強了力量,更有能力與封建領主的侵逼和社會經濟運行不暢的困難作斗爭,在艱難竭蹶之中成長壯大,使城市工商業得以發展興盛。同時,這樣的聯盟也促進了王權的加強,促進了西歐各國加強中央集權、消除封建割據的歷史進程,并導致了西歐政體的演變。——摘編自黃健榮《中古西歐城市與王權的盟友關系》史料二:對許多人來說,中世紀就是“黑暗時代”。由于種種原因,對中世紀的這種不公道的觀點持續了整整 500年。無論如何,中世紀都不是一個沉睡的、可怕的時代,而是一個充滿變化的時代。「美]朱迪斯·M.本內特等《歐洲中世紀史》(1)多元的社會結構:政治上,天主教會、封建領主與自治城市鼎立;經濟上,農奴經濟、小農經濟與商品經濟并存。(2)封君封臣封土的體制:封君封臣通過儀式性的締結方式建立一種契約關系,領主不能強加給封臣某種義務,封臣要承擔效忠領主等義務。(3)相對獨立的莊園:自給自足是西歐莊園經濟的顯著特征;同時在莊園中以領主為中心,形成相對獨立的政治集團,領主在自己的莊園中,行使某種程度的統治權。(4)追逐自由的城市:城市建立在商業貿易的交結點上,封建關系脆弱。自治城市建立一種保護機構來對抗領主,維護市民生活與商業貿易,為市民文化的生長提供土壤。(5)宗教的禁欲主義與世俗的貴族文化:宗教文化宣揚對上帝、神權的敬畏,通過禁欲控制人們生活。貴族文化宣揚以忠誠為核心的騎士精神。考向 2 王權的加強【典例】(2024·浙江卷 6 月)12 世紀下半葉英國建立正常的巡回審判制度后,“巡回法庭把越來越多的重要案件從郡長手中抽走,納入自己手中?!麄兦秩氲劫F族領地內,甚至侵入到獨立于郡法庭或百戶區法庭之外的特許領地和莊園,審查它們的決定,干預它們的判決”。這些做法意在( )A.確立法律至上原則 B.擴大王室領地 C.瓦解封建莊園制度 D.強化國王權力【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2 世紀下半葉(英國)。根據材料內容和所學知識可知,巡回法庭是英國國王在地方設置的法院,巡回審判制度使國王的權力深入到地方,強化了國王權力,D 項正確;巡回審判制度是強化國王權力,并非確立法律至上原則,排除 A 項;巡回審判制度并不能擴大王室領地,排除 B 項;巡回審判制度與瓦解封建莊園制度無關,排除 C 項。故選 D 項。【變式訓練】1.中世紀的歐洲,只有領主,沒有國家。領地是領主的私有財產,國王無權干涉。農民只知領主,不知國王……中世紀歐洲還存在一個以羅馬教廷為首的跨國教權,教廷有一個獨立于世俗國王的統治體系。據此可知( )A.中世紀的歐洲民族國家領袖就是教廷 B.中世紀的歐洲史是王權與教權的斗爭史C.教廷的統治是從屬于世俗王權的 D.領主的統治是完全獨立于國王的【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歐洲)。據材料“中世紀歐洲還存在一個以羅馬教廷為首的跨國教權,教廷有一個獨立于世俗國王的統治體系”可知中世紀歐洲王權與教權存在沖突,B 項正確;據材料中世紀“教廷有一個獨立于世俗國王的統治體系”可知,教廷不是民族國家領袖排除 A 項;據材料可知教廷有一個獨立于世俗國王的統治體系,排除 C 項;結合所學可知,中世紀歐洲各級領主一般都是國王層層分封的結果,不可能完全獨立于國王,排除 D 項。故選 B 項。【變式訓練】2.12 世紀以來,西歐各國的君主們積極吸收羅馬法中伸張君權的原則,并以此來制定實體法;城市參照羅馬法中的民法原則,形成了城市的商業法規,逐漸排斥封建的莊園法、習慣法,間接打擊了地方割據勢力。這反映出( )A.封君封臣制度的鞏固 B.君主集權的加強C.新興資本主義的發展 D.羅馬法體系完善【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西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0—11 世紀起,西歐各地興起了眾多城市,工商業繁榮,封建經濟獲得一定的發展。根據材料中“伸張君權”“實體法”可知,西歐各國的封建君主通過立法來加強王權;根據材料中“排斥”“打擊了”可知,這變相地促進了君主的集權,B 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封君封臣制度是社會動蕩和自然經濟的產物,中古中后期,西歐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尤其是工商業的發展,對封君封臣制度起到了瓦解作用,排除 A 項;歐洲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于 14—15 世紀,排除 C 項;根據材料中“吸收”“參照”可知,西歐借鑒羅馬法制定新的法律法規,排除 D 項。故選 B 項。考向 3 中世紀城市自治【典例】(2024·甘肅卷)13 世紀,巴黎大學成立之初,主座教堂主事(高級神職人員)掌握授予教師執教資格的專有權。之后,教皇頒布諭令,規定主事只能根據教師行會多數人的意見,決定是否向申請者授予執教資格。執教資格授予權的變化表明,巴黎大學中( )A.教師擺脫教會管控B.教師行會地位上升C.主事權力徹底廢除 D.世俗自由風氣盛行【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3 世紀(法國)。根據材料“規定主事只能根據教師行會多數人的意見,決定是否向申請者授予執教資格”,可知,巴黎大學的執教資格授予權從主座教堂主事掌握到根據教師行會多數人的意見決定,這說明巴黎大學中教師行會地位上升,B 項正確;材料主要體現的教師行會的地位提升,主座教堂主事的權力有所下降,但不能由此得出教師擺脫教會管控,這也不符合史實,排除 A 項;主事權力是下降,不是徹底廢除,排除 C 項;材料只能得出教師行會地位上升,不能由此得出世俗自由風氣盛行的結論,排除 D 項。故選 B 項。【變式訓練】1.1293 年,佛羅倫薩城市共和國制定《正義法規》,禁止有惡名的貴族家族成員擔任政府官職,規定長老會議為最高管理機關,由 7 個“肥人行會”各選代表 1 人和 14 個“瘦人行會”共選 2 名代表組成,未加入行會的勞苦大眾則無任何政治權利。這一法規( )A.顯示了基層社會對正義的追求 B.推動了近代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C.成為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 D.反映了歐洲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答案】D【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西歐)。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13 世紀的佛羅倫薩市民階層取代了貴族階層,由市民階層組成的行會成為最高管理機關。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佛羅倫薩城市興起,城市取得自治,推動了市民階層壯大的興起與壯大,有利于由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型,D 項正確;基層社會對正義的追求與材料“未加入行會的勞苦大眾則無任何政治權利”等信息不相吻合,排除 A 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歐洲王權的加強有利于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與《正義法規》不吻合,排除 B 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羅馬民法大全》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排除 C 項。故選 D 項。【變式訓練】2.中世紀,西歐城市興起的手工業行會往往通過市政當局阻撓外來商人和手工業者的活動,又嚴格規定本行業的制造工藝、產品規格、原料的質地和用量、各作坊人手的多寡,并不許在行業內部進行分工。這些規定( )A.強化了西歐城市的自治權 B.嚴重阻礙了城市經濟發展C.維護了行業內部成員利益 D.限制了自由貿易觀念傳播【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歐洲)。從題干中可看出,中世紀西歐城市的手工業行會通過對外來工商業者和本地手工業者的限制,來反對和壓制行業競爭,維護了行業內部成員利益,C 項正確;自治權是相對于封建領主或教會管理而言的,題干中沒有涉及這方面的信息,排除 A 項;題干中的行會規定是為了限制競爭,此時的行會并未嚴重阻礙城市經濟發展,排除 B 項;此時還未形成自由貿易觀念,排除 D 項。故選 C 項。考點二 中古歐洲的法律與教化及歐洲文化知識點 1 中古西歐的法律教化、文化與社會治理一、法律與教化(選必一)(1)法律中世紀早期 ①日耳曼法:各日耳曼王國編纂的一批成文法,是莊園法庭審判的依據。②教會法:教會根據基督教神學,制定和頒布了教會法。中世紀后期: 英美法系(普通法系):①11世紀,諾曼王朝設立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進行巡回審兩大法系的初 判。步形成 ②12世紀前后,建立在羅馬法和習慣法基礎上、全國普遍適用的普遍法在英國逐漸形成。③13世紀,英國通過《大憲章》,確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權有限的原則。大陸法系(民法系):13世紀以后,法國王權加強,建立在羅馬法基礎上的法律體系日益成熟。(2)宗教倫理與教化①發展:基督教影響了中古時期歐洲人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②評價:強化了教會對人們的控制,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思想意識和日常行為。二、中古西歐文化(選必三)(1)基本特征:基督教信仰成為西歐地區普遍的文化符號。(2)基督教文化的載體是闡述教義的《圣經》以及研究教義的神學,對西歐思想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3)文學藝術:《圣經》中的歷史傳說和神話成為文學藝術創作的素材;騎士文學和市民文學反映了封建時代和城市復興時期的社會生活。(4)意義:繼承了古代希臘、羅馬哲學、法律和科學知識傳統,為后來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礎。三、官員選拔:社會管理主要依靠教士和封建領主;國王挑選自己的親信為官;官員只為國王和權貴服務。四、基層治理(選必一)(1)莊園:是主要的基層單位,莊園主或管家管理莊園事務,組織生產,征收地租,并主持莊園法庭的審判,裁決糾紛。(2)城市:行會或商會上層分子把持城市政權,行使城市治理的職責。(3)基督教會:在基層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歷史解釋】11——15 世紀歐洲的羅馬法復興運動?史料:公元 1135年,《查士丁尼學說匯纂》原稿在意大利北部被發現。這部偉大的手稿一經問世,就從意大利逐漸擴展到西歐各國,形成了各國學者研究、學習和采用的羅馬法復興運動的歷史現象,由此促進了羅馬法的迅速傳播。羅馬法取代了教會法和習慣法,并促進了西歐各國法律體系的統一,同時也拉開了近代西方法學發展的帷幕。摘編自敏振海《中世紀西歐的羅馬法復興運動及其影響》(1)復興原因:在于當時西歐的法律狀況同商品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極不適應,而羅馬法是資本主義社會以前調整商品生產者關系的最完備的法律,這一法律遺產可以滿足當時西歐各國一般財產和契約關系的發展變化的需要。(2)歷史影響①有利于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羅馬法的運用,使商品經濟得到比較順利的發展,市民階層的力量不斷加強,同時也推動了王權的加強和擴張,這都有利于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②促進了法學的發展,以研究《羅馬民法大全》為突破口和中心,形成了一個世俗的法學家階層,改變了教會僧侶掌握法律知識的情況,為資本主義經濟的成長提供了現成的法律形式。③為新興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提供了思想武器。近代自然法學說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號,是 17、18世紀新興資產階級進行反封建斗爭的主要思想武器。【歷史解釋】中古時期基督教會對西歐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的影響?史料:教父和中古早期的教會學者熟悉希臘古典文化,他們大多數人認為研究古典文化對他們理解《圣經》有幫助……贊成編寫教授古典文化的教科書……9—11世紀的西歐文化人……最強烈的自覺意識是進一步改造古典文化,把它變成封建教會進行宗教活動和封建國王治理國家的工具……猶太人不僅向西歐介紹阿拉伯文化,而且把不少阿拉伯文譯本希臘古典著作轉譯成拉丁文…·…法學、醫學和神學成為學完“七藝”后進一步的專業課程。再就是大學的興起?!泄盼鳉W大學有程度不同的自治權……大學多從教會學校起源,特別重視神學,學校教師享受神職人員待遇,受教會控制較嚴。——摘編自吳于等《世界史·古代史編》(1)基督教會成為古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保存者,經院哲學被用來構建基督教理論體系,這孕育了歐洲近代科學思維方式。(2)中世紀晚期的教會學校除了教授神學與拉丁語法,也意識到日益增長的邏輯能力培養的需要。在教授經院哲學的社會學校里,講師會重點傳授推理的重要方法,這種教育方式培養了辯證理性的思維方法。考向 1 中古西歐的法律教化、文化與社會治理【典例】(2023·江蘇卷)1289—1304 年,在英國辛德雷克莊園中,農民之間的訴訟多因被告滿足原告的訴求而在莊園法庭外解決,只有 31%的訴訟最終通過莊園法庭裁決。莊園法庭在裁決農民之間糾紛時往往強調情理而非法律。據此可知,該莊園法庭( )A.以保護農民利益為宗旨 B.主要處理莊園主和農民的糾紛C.重視維護莊園秩序穩定 D.依據大陸法裁決莊園經濟訴訟【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古時期的西歐。材料表明農民之間的訴訟多因被告滿足原告的訴求而在莊園法庭外解決,并且莊園法庭在裁決農民之間糾紛時往往強調情理而非法律,可知莊園法庭在裁決農民之間的訴訟時往往強調情理而非法律,這有利于維護莊園秩序穩定,C 項正確;根據所學莊園法庭以維護莊園主的利益為宗旨,不是保護農民利益為宗旨,排除 A 項;材料體現的是農民之間的訴訟,所以得不出莊園法庭主要處理莊園主和農民的糾紛,排除 B 項;材料不涉及莊園法庭的裁決依據,排除 D 項。故選 C 項。【變式訓練】1.在 12 世紀以前的歐洲,非理性的舉證方式廣泛流傳——乞求神靈,由神的意志來決定的“非理性或泛神論式”的斷案方式被稱為“神判法”。神判法往往在特定的場合進行,包括某些被指定的教堂、國王的莊園以及某些特定的法庭,主持審判的人通常是國王委派的官員和教士。這反映出中世紀歐洲( )A.司法深受羅馬法學的影響 B.教權與王權的權力平衡C.莊園法庭是基層治理主體 D.司法實踐帶有宗教色彩【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的歐洲。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中世紀歐洲的神判法本身就是基于神靈的意志來做出裁決的,而且在特定的宗教和世俗場合中進行,這明顯反映了當時司法實踐帶有宗教色彩,D 項正確;雖然羅馬法學對歐洲法律產生了深遠影響,但神判法更多地是反映了宗教而非羅馬法學的特點,排除 A 項;神判法雖然涉及了教士和國王委派的官員,但這并不等同于教權與王權的權力平衡,排除 B 項;材料中提到了國王的莊園作為神判法的場合之一,但并未提及莊園法庭是基層治理主體,排除 C 項。故選 D 項。【變式訓練】2.判例法的近代化是在法官、當事人、律師的共同參與下得以完成的。即使是在大陸法系,《法國民法典》的起草者也大多是法學家,他們是以學者身份而不是以官員身份參與法律起草的。西方法律的上述特點( )A.確保了法律程序公正 B.導致法律體系缺乏權威性C.增強了立法的獨立性 D.體現了法律淵源的多樣性【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材料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影響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歐洲。依據材料概括可知,無論是判例法,還是大陸法系,立法者均與權力擁有者適度分離,這體現出在立法過程中,立法機關相對于行政機構的獨立性,立法的獨立性得以增強,C 項正確;“確保了”說法絕對,排除 A 項;材料強調的是法學家、律師等專業人士的影響,這加強了法律體系的專業性和權威性,排除 B 項;材料說的是法律制定者的身份,并非法律淵源,排除 D 項。故選 C 項。知識點 2 拜占庭與俄羅斯一、拜占庭帝國(1)興衰: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滅亡。(2)經濟:工商業發達,都城君士坦丁堡成為溝通東西方的橋梁。(3)文化成就①繼承古代希臘、羅馬文化,融匯基督教文化和西亞、北非文化,形成獨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②法律:《查士丁尼法典》使羅馬法成為系統、完整的法律體系。其與《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稱《羅馬民法大全》,是拜占庭文化的標志性成就。③建筑和雕塑:君士坦丁堡市中心的圣索菲亞大教堂以其羅馬式穹頂而聞名。【歷史解釋】拜占庭文明的特點?史料一:俄羅斯直接從拜占庭那里繼承了東正教神學傳統,包括神學的主題、方法和特色。拜占庭神學是隨著作為一種信仰的東正教以及東正教文化一起傳入俄羅斯的。——摘編自張百春《當代東正教神學思想:俄羅斯東正教神學》史料二:俄羅斯橫跨歐亞大陸,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俄羅斯一直處于東西方文化的中間地帶。處于兩個大陸和兩種文明類型之間,俄羅斯始終努力追趕西方,主動吸收西方文化,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使得它無法阻擋來自亞洲的東方文化。歐洲文化與亞洲文化在俄羅斯占據的歐亞地緣空間發生碰撞,歷經漫長的發展過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歐亞文化。—摘編自李英玉《俄羅斯文化的歐亞屬性分析》特點:包容性、開放性;與宗教密切聯系;融匯東西方文化。(1)拜占庭文化直接繼承古代希臘、羅馬文化遺產,兼收并蓄早期基督教和古代東方諸多文化。(2)拜占庭文化具有開放性,即對其他民族文化的寬容和對發展相對落后民族的開化啟蒙。(3)拜占庭文化還具有宗教性和世俗性結合的特征。教會文化和世俗文化作為兩大主流文化歷經曲折,最后走上共同發展的道路。二、俄羅斯帝國(1)興衰:9世紀,建立基輔羅斯:16世紀初,建立起以莫斯科公國為中心的統一國家;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沙皇。17世紀末,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龐大帝國。(2)文化①特征: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響;10世紀中葉,基輔羅斯進入基督教文化圈。東正教對俄羅斯的專制統治、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生活習慣、建筑風格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②成就:史詩《伊戈爾遠征記》;圓頂多塔風格的教堂建筑。考向 2 拜占庭的興衰【典例】(2024·湖南卷)自 6 世紀末開始,以斯拉夫人為主體的北方族群大批涌入拜占庭帝國,為使新移民與原住民族和平共處,拜占庭皇帝不得不在新頒布的法律中吸收前者的某些習慣法。據此可知( )A.斯拉夫人促進了大陸法系的形成 B.北方族群文化逐漸占據主流地位C.習慣法逐步成為羅馬法的主要部分 D.拜占庭帝國的立法文化具有包容性【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6 世紀末(拜占庭帝國)。根據材料“為使新移民與原住民族和平共處,拜占庭皇帝不得不在新頒布的法律中吸收前者的某些習慣法”可知拜占庭帝國的法律會吸收新加入族群的法律,這說明拜占庭帝國的立法文化具有包容性,D 項正確;拜占庭帝國的法律不屬于大陸法系,排除 A 項;材料強調的是拜占庭帝國的法律會吸收新加入族群的法律,北方族群文化并沒有占據主流地位,排除 B 項;材料只是強調拜占庭帝國的法律吸收了新加入族群的某些習慣法,習慣法并沒有成為羅馬法的主要部分,排除 C 項。故選 D項。【變式訓練】1.12 世紀下半葉“拜占庭人不再投身戰場了,他們已經把作戰的事情都交給雇傭兵了”,因為拜占庭人認為作戰這種暴力行為是不文明的,殺戮只能由野蠻彪悍且不講信仰和道德的雇傭兵去從事。這種觀念( )A.形成了重文輕武的風氣 B.促進了帝國文化繁榮C.推動了境內民族的融合 D.改善了與鄰國的關系【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2 世紀下半葉(拜占庭)。根據材料“拜占庭人認為作戰這種暴力行為是不文明的,殺戮只能由野蠻彪悍且不講信仰和道德的雇傭兵去從事”可知,拜占庭人認為作戰是野蠻的、不文明的、不道德的,而且自己不參加戰爭了,這無疑會助長重文輕武的社會風氣,A 項正確;鄙視武力并不意味著一定會從事文化工作,排除 B 項;這種觀念帶有民族歧視,不利于民族融合,排除 C 項;拜占庭人自己不從事戰爭,但依然讓雇傭兵在作戰,與改善鄰國關系無關,排除 D 項。故選 A 項。【變式訓練】2.查士丁尼在位時期規定,拜占庭帝國境內婦女的嫁資受到法律保護,妻子在離婚時享有絕對的嫁資返還請求權,理由是“婦女擁有充足的嫁資以便繁衍后代和增加城市人口是非常必要的”。查士丁尼此舉( )A.提高了婦女在繼承權方面的地位 B.蘊含了對平等的樸素追求C.適應了拜占庭帝國社會發展需要 D.緩和了貴族和平民的矛盾【答案】C【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歐洲)。由題干中“婦女的嫁資受到法律保護”“婦女擁有充足的嫁資以便繁衍后代和增加城市人口”等信息可知,查士丁尼此舉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婦女的合法權益,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維系統治,C 項正確;材料主要體現婦女的財產權,沒有體現婦女的繼承權,排除 A 項;“平等的樸素追求”與材料“婦女擁有充足的嫁資以便繁衍后代和增加城市人口是非常必要的”不符,排除 B 項;材料主旨“拜占庭帝國社會的發展需要”,而“貴族和平民的矛盾”與主旨不符,排除 D 項。故選 C 項。考向 3 俄羅斯的擴張【典例】(2023·天津卷)伊凡四世登基之初,有人向他進獻的書籍記載了奧斯曼帝國征服拜占庭的情況。書中說由于拜占庭貴族們的自私和對國家不忠,使得皇帝無法抵抗入侵;奧斯曼君主則按照功勛而非血統選拔官員和將領,并采取嚴厲的手段立威施政。伊凡四世執政措施中,集中體現上述內容的是( )A.創立中央行政部門 B.沒收教會所有土地C.實行特轄領地制度 D.打開國門學習西方【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俄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有人認為奧斯曼君主按功勛而非血統選拔官員和將領,拜占庭貴族們自私和對國家不忠導致奧斯曼帝國征服拜占庭,結合所學知識,特轄領地制是俄國沙皇伊凡四世在位時,于 1564 年開始推行的一項打壓大貴族,加強君權的措施,這與材料中的“貴族們的自私和對國家不忠”“按照功勛而非血統選拔官員和將領”相符,C 項正確;材料沒有創立中央行政部門的相關內容,排除 A 項;材料未涉及教會,排除 B 項;據材料“貴族們的自私和對國家不忠”“按照功勛而非血統選拔官員和將領”可知是找出伊凡四世執政措施中打擊貴族的措施,“打開國門學習西方”與打擊貴族、加強君權無太大關系,排除 D 項。故選 C 項。【變式訓練】1.6 世紀時,東斯拉夫人主要生活在森林、河流、沼澤和湖泊邊上,以矛、盾和弓箭為武器,重大事情由部落會議決定。由此推斷,當時東斯拉夫人的生活狀況( )A.孕育東歐漁獵文明 B.體現民族好戰性格C.處于氏族公社階段 D.打破原始民主制度【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歐洲)。根據材料“重大事情由部落會議決定”相符合。在氏族公社階段,社會通常是由各個家族組成的,而決策往往是通過集體討論和投票來做出的。這表明東斯拉夫人可能處于這種社會組織階段,C 項正確;雖然東斯拉夫人生活在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但僅憑這些信息無法確定他們是否特別孕育了漁獵文明,這個說法過于籠統,排除 A 項;然他們使用了矛、盾和弓箭作為武器,但這并不足以證明他們具有好戰性格。這些武器可能只是用于自衛和打獵,排除 B 項;描述中提到重大事情由部落會議決定,這實際上是一種民主制度的體現,而不是打破它,排除 D 項。故選 C 項。【變式訓練】2.10 世紀以前,基輔羅斯的建筑基本上都是木結構。10 世紀末,由希臘和羅斯的建筑師共同建造了石砌教堂,之后陸續建造了多個同名的圣索菲婭大教堂,它們的基本結構與東歐傳統教堂類似,都由三個側廊、四道間墻和一個穹頂組成。這說明基輔羅斯( )A.中央集權的鞏固和強化 B.教權與王權的二元并立C.是東西文明交往的橋梁 D.深受拜占庭帝國的影響【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0 世紀末(俄羅斯)。根據材料“由希臘和羅斯的建筑師共同建造了石砌教堂,之后陸續建造了多個同名的圣索菲婭大教堂,它們的基本結構與東歐傳統教堂類似”及所學可知,俄羅斯在接受基督教前,基輔羅斯教堂由希臘工匠建造,之后建造新的圓錐頂、柱狀的圣索菲亞教堂(圣索菲亞大教堂是拜占庭建筑和藝術的結晶),這說明俄羅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響,D 項正確;1547 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為皇帝,采取了鞏固和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排除 A 項;在西歐封建制度確立和發展過程中,基督教會與世俗王權互相利用,競爭共存,逐漸形成了王權與教權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不符合題意,排除 B 項;阿拉伯帝國是東西文明交往的橋梁,排除 C 項。故選 D 項。考點三 中古亞洲、非洲與古代美洲知識點 1 中古時期的亞洲一、阿拉伯帝國1、背景:①7世紀前的阿拉伯半島,多部落并存,長期混戰,生產停滯。②人民渴望統一,伊斯蘭教應運而生。2、伊斯蘭教的形成①時間:7世紀初②創始人:穆罕默德③經典:《古蘭經》④主張:宣揚信仰唯一的神——“安拉”,宣揚自己是安拉的使者和最后的先知。3、阿拉伯半島的統一:①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②622年,穆罕默德在麥地那建立政權,到其去世時,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4、阿拉伯帝國建立過程:7世紀中期起,阿拉伯開始大規模對外擴張,穆斯林軍隊北進敘利亞,東滅波斯,占領兩河流域,進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北部,直抵唐朝邊境,并擊敗了唐朝的軍隊,控制了中亞大部分地區。同時戰勝埃及,橫掃北非,到 8世紀中期建立了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大帝國。(1)政治制度:①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國家政治體制。②最高統治者阿里發(意為先知的繼承者)掌握國家的政治、宗教和軍事大權;③下設官僚機構輔助:宰相協助阿里發統管政務;樞密院掌管令狀與文告;財政部負責收支。(2)經濟繁榮:阿拉伯帝國經濟繁榮,手工業、商業得到較快發展。從事著陸上和海上貿易;都城巴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3)文化繁榮:①表現:廣泛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經典著作,融合東西方文化,在文學、藝術、科學和思想領域取得重大成就。②原因:a.統治者重視知識,并采取招攬各民族優秀人才的政策;b.開放寬容的態度;c.地處歐、亞、非洲交界處,東西方文化在此交匯,阿拉伯人不斷吸收其他民族中的精華,并加以創造改進。③特點:多元性;開放性;包容性。④影響: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了歐洲的文化發展等。【歷史解釋】阿拉伯文化的特點和阿拉伯帝國的歷史地位?史料一:阿拉伯帝國在政治上經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卻建立了一個非常廣闊的阿拉伯文化區。這個文化區,既有古代東方文化的韻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氣質,阿拉伯文化是東西方文化的綜合和創新。埃及、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希臘諸地的文化,都在阿拉伯帝國時代得到了廣泛的接觸和交流。摘編自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史料二:奧斯曼次子奧爾漢(1324—1360年)統治時期,初步確立了奧斯曼帝國的一些基本制度。奧斯曼帝國的制度深受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和塞爾柱國家的影響,以伊斯蘭教為立國的基礎,《古蘭經》是一切權力和法律的最終根據。奧爾漢開始使用蘇丹的稱號,蘇丹是國家元首,也是最高宗教領袖。奧爾漢任命其兄阿拉丁為維齊(宰相),下設大法官,財政官、掌璽大臣、近衛軍團長、海軍司令等,這些官員為國務會議(迪萬)的成員。一呂嘉《世界中世紀政治史》(1)特點:開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繼承吸收,兼收并蓄,交流發展,開拓創新)。(2)歷史地位: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中國的造紙術、印度的數字先后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西歐文化的發展。阿拉伯帝國各族人民,不僅創造了富多彩的阿拉伯一伊斯蘭文化,促進了歐洲文化的復興與發展,并且在東西方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阿拉伯人無愧“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偉大使者”的美譽。二、奧斯曼帝國1.奧斯曼帝國①建立過程: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滅亡拜占庭帝國;到 16世紀后期,地跨亞非歐的大帝國。②政治制度:最高統治者蘇丹,宗教上層和封建主是統治階級,工商業者和農民承擔各種苛捐雜稅。③經濟狀況:15—16世紀,都城伊斯坦布爾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心;控制了連接亞歐的商路(即陸路絲綢之路),對過往的商品征收重稅,東西方的貿易受到一定的影響。2.奧斯曼帝國衰落原因三、南亞國家1.笈多帝國:中世紀統一印度的第一個封建王朝。(1)建立過程:4世紀初期,北印度地區陷入分裂,戰亂頻繁。恒河中游的笈多帝國經過多年征戰,幾乎征服了北印度地區;笈多帝國直接控制地區主要為恒河中下游,其他地區仍處于分裂狀態。(2)印度教的產生:笈多帝國時期,由婆羅門教轉化而來的印度教逐漸成為印度主要的宗教。2.德里蘇丹國家(1)建立過程:11世紀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紀,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蘇丹國家。(2)政治體制:德里蘇丹國家實行政教合一,以伊斯蘭教為國教;(3)統治:最高統治者稱蘇丹,掌握國家最高的行政、立法、司法和軍事權力;地方劃分行省,行省總督有蘇丹任命,重要職務由穆斯林擔任。四、東亞國家1.日本(1)形成過程:①秦漢移民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②6—7世紀,日本出現嚴重社會危機;③大化改新的推動;④模仿隋唐律令,建立中央集權制國家。(2)大化改新:①開始:646年孝德天皇頒布《改新之詔》進行改革,因年號為“大化”,故史稱大化改新。②內容:政治,建立中央集權國家,廢除貴族世襲制,以才選官。經濟,把貴族土地收歸國有,部民轉為國家公民;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外交,向中國唐朝政治經濟體制學習,成立古代中央集權國家。③影響: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推動了日本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給日本歷史上帶來了巨大的變革,但也存有一點的局限。(3)幕府統治的形成①背景:a.10世紀,日本中央集權體制逐漸瓦解;b.莊園制經濟的形成與發展:隨著新土地的開墾,貴族、寺院和神社廣占土地,形成莊園;c.武士集團的形成:莊園領主為保護財產豢養武士;②形成:12世紀末(1192年),武士集團首領源賴朝在鐮倉建立幕府。③特點:a.天皇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義上的中央政府稱號,實權由將軍為首的幕府掌握;b.武士與將軍結成主從關系,成為將軍的家臣;c.將軍賜予武士官職和俸祿,武士對將軍宣誓效忠,并承擔納貢、兵役等義務。④局限:17世紀的德川幕府是日本最后一屆幕府統治,為了維護統治,德川幕府曾效仿中國實行鎖國體制,雖然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日本的國家安全,但最終嚴重影響了日本社會的發展與進步。(4)文化成就:神道融合佛教等外來文化形成武士道;詩歌集《萬葉集》和小說《源氏物語》享譽世界文壇;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大和繪和浮世繪是極具特色的日本繪畫藝術;創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中國的制度、儒學、佛教等深刻影響了日本文化的發展。【史料實證】古代日本文化的特點?史料:646年,日本進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體制,儒家思想對這次改革影響顯著。701年,文武天皇頒布《大寶律令》,將《周易》《尚書》《論語》等作為大學或國學的必修課程。日本天皇年號也深受中國儒家文化的影響。儒家文化滲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識、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摘編自謝放《中外文化發展歷程》(1)持續性、穩定性:日本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中,以善于吸收外來文化而著稱,但日本文化仍然有自己的根,從未真正脫離其最古老的本土文化根源。(2)外向性、創新性:日本十分重視也十分善于吸收和輸入他國文化。從 7世紀的大化改新大規模地輸入唐文化,到 19世紀的明治維新大規模地吸收與輸入西方文化,都對日本的發展進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3)矛盾性、獨立性:日本的島國地理特征,使其文化呈現出單一性和獨立性。正因為這種特性,日本需要向隔海相望的大陸看齊,于是他們在古代歷史時期就開始大量吸收大陸文化。日本文化各個領域都有外來文化的成分和因素,但同時又鮮明地體現出日本島國特色的文化氣息。2.朝鮮(1)4世紀,朝鮮半島,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個政權并立;(2)7世紀末,新羅統一朝鮮半島,效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3)10世紀初,新羅人王建建立高麗王朝,效仿唐制,政治上,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地方劃分為十道,實行科舉考試;經濟上推行土地國有;文化上,傳播中國儒家經典和詞章之學。(4)14世紀末,高麗大將李成桂自立為王,遷都漢城,改國號朝鮮。(5)歷史上,中朝兩國關系密切,曾于 16世紀末聯合抗擊日本侵略,維護了朝鮮的獨立和統一。(6)文化成就:科技、青銅器、鐵器、瞻星臺;《三國史記》是朝鮮半島現存最早的史書;音樂、舞蹈特色鮮明;佛教、道教和儒學從中國傳入,典章制度、文字、學術文化和風俗習慣等都受到中國的影響。朝鮮半島的古代文化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考向 1 阿拉伯帝國的興起【典例】(2024·浙江卷 1 月)中世紀開始后的數百年間,亞里士多德已經被人們忘在腦后,盡管其希臘文原稿在拜占庭保存完好。但在 750 至 900 年間,所有亞里士多德的著作都被譯成阿拉伯文,其中一些直接譯自希臘文,一些由古敘利亞文轉譯。之后,他的著作又從阿拉伯文譯成拉丁文。到 13 世紀,亞里士多德幾乎所有著作都有了拉丁文譯本,并聞名于西方世界,而最大的翻譯中心是西班牙的托萊多。上述材料旨在說明( )A.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B.西方文明的傳承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伊斯蘭文明C.亞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古希臘學者D.希臘字母演化到拉丁字母經歷了相當漫長的過程【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歐洲)。根據材料可知,伊斯蘭文明保留了大量古希臘文獻,后逐漸轉譯為其他語言流傳,一定程度上傳承了西方文明,B 項正確;“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說法正確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旨在說明西方文明的傳承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伊斯蘭文明,排除 A 項;材料旨在說明西方文明的傳承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伊斯蘭文明,C 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 C 項;材料強調伊斯蘭文明推動西方文明的傳承,希臘字母演化過程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D 項。故選 B 項。【變式訓練】1.阿拉伯帝國建立之初,既允許被征服地區人民可以自由選擇信仰、保留教堂,也允許接受伊斯蘭教信仰的皈依者可以繼續與原屬的文化和群體保持密切的聯系。阿拉伯帝國此舉( )A.創新了文化滲透方式 B.消弭了民族之間矛盾C.促進了文明交流互動 D.體現了因俗而治原則【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阿拉伯帝國)。由題干中“自由選擇信仰”“接受伊斯蘭教信仰的皈依者可以繼續與原屬的文化和群體保持……聯系”等信息可知,此舉有助于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C 項正確;“創新”的表述孤證不立,排除 A 項;“消弭”的表述過于夸大化,排除 B 項;材料強調阿拉伯帝國允許被征服地區宗教信仰自由,并非因俗而治,排除 D 項。故選 C 項。【變式訓練】2.7 世紀的阿拉伯境內,阿拉伯語逐漸取代各被征服民族語言,成為流行于各地的官方語言,波斯語逐漸退出官方領域,但仍然通用于波斯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他們自身的語言習慣和生活背景不可避免地影響了原來的阿拉伯語,這引起了阿拉伯語重大的變化,也因此形成了不同地區的阿拉伯語方言。據此可知( )A.帝國的鼎盛促進語言習慣發展 B.文明交流促進了地域文化發展C.征服戰爭推動社會文化進步 D.統治階層的純粹性逐漸喪失【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7 世紀(阿拉伯)。阿拉伯語隨著阿拉伯征服地域的擴大逐漸取代其他地域語言,在這一過程中阿拉伯語也受到其他語言的影響,發生了變化,形成不同地區的阿拉伯語方言,B 項正確;材料突出的是文明交流的結果,而不是帝國的鼎盛所產生的影響,排除 A 項;材料反映的是文明交流的結果,不是征服戰爭的影響,排除 C 項;材料沒有體現阿拉伯統治階層的變化,排除 D 項。故選 B 項。考向 2 中古時期的日本【典例】(2024·遼寧卷)1069 年,日本后三條天皇頒布法令,規定取締非法莊園。為此,天皇成立“記錄莊園券契所”,任命親信擔任官員,對莊園文書進行嚴格審查,如果莊園領主相關文書不全,其莊園將被沒收。這一措施意在( )A.遏制地方官員貪腐 B.穩定封建主從關系C.維護法律政令統一 D.加強朝廷經濟基礎【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069 年(日本)。根據材料“為此,天皇成立‘記錄莊園券契所’,任命親信擔任官員,對莊園文書進行嚴格審查,如果莊園領主相關文書不全,其莊園將被沒收?!辈⒔Y合所學,隨著莊園制的不斷發展,莊園之間以及莊園與國家各級政權之間的矛盾和斗爭日趨突出,有實力的莊園主為保護自己的利益,甚至兼并其它莊園,將一部分農民武裝起來。整理莊園的措施將因證書不全等問題的莊園沒收為公有,這有利于加強朝廷的經濟基礎,而且使許多莊園投靠皇室,天皇擁有的莊園迅速增加,D 項正確;材料所述與地方官員貪腐無關,且“遏制”的表述太過絕對,排除 A 項;材料措施是為了打擊莊園主,并為起到穩定封建主從關系的作用,排除 B 項;材料無法得出當時存在法律政令不統一的問題,且材料未涉及法律政令的內容,排除 C 項。故選 D 項。【變式訓練】1.江戶時代(1603—1868 年),日本學術界涌現多種國家發展理論。其中,古學派通過對朱子學派“圣人之道”的解讀,將“向國外拓展、增加土地”作為解決社會危機的有效方式;而蘭學(西學)派則提出“積極防御論”,主張在國家周邊地區加強海防,防范俄英等國的侵略。這反映出日本( )A.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思想 B.對幕府統治日益不滿C.近代化道路受制于歷史傳統 D.文化政策開放且開明【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古代(日本)。根據材料,江戶時代日本學者將“向國外拓展、增加土地”作為解決社會危機的有效方式,但是又提出“積極防御論”,主張在國家周邊地區加強海防,防范俄英等國的侵略,兩個學派都主張對外擴張,而明治維新后的日本走的就是對外擴張的道路,C 項正確;材料信息并不能反映文化政策,根據所學知識,這一時期的日本奉行閉關鎖國政策,排除 A 項;學者提出國家發展理論是應對社會危機的反映,沒涉及對幕府統治的不滿,排除 B 項;文化政策開放開明是在明治維新時期,排除 D 項。故選 C 項。【變式訓練】2.7 世紀日本實行“大化改新”,首先宣布:土地為國有,百姓直屬于天皇,罷世襲官吏。又依據貴族官員等級高低賜予不等的采邑,這些采邑世襲受領,其所出賦稅皆不上交國家。后又造戶籍,以十家為里,里有長,其職在促民納稅、服役;每家以人口多寡受地、納稅服役。這些措施旨在( )A.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B.維持貴族世襲特權C.建立中央集權國家 D.鞏固封建等級秩序【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7 世紀(日本)。據材料大化改新的內容,第一、三條直接加強中央集權,第二條賜予貴族官員采邑是為了減少改革阻力,C 項正確;第二條措施不利于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排除 A 項;第一條罷世襲官吏并非維持貴族特權,排除 B 項;第二條與等級秩序無關,排除 D 項。故選 C 項。知識點 2 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對區域文化發展的影響1. 第一次大遷徙:公元前 2 世紀——公元 2 世紀(1)大月氏人:面對匈奴的擴張,西遷建立貴霜帝國。(2)日耳曼人:在與羅馬帝國的接觸中不斷南遷。2、第二次大遷徙:3——6 世紀(1)中國:匈奴人、鮮卑人、氐人和羌人等逐漸遷徙到中原。(2)歐洲:日耳曼人滅亡了西羅馬帝國。(3)阿拉伯人:8世紀中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阿拉伯帝國。3、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的影響(1)改變了亞歐大陸從東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國家先后崛起。(2)各個區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3)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促進了本民族文化的發展。知識點 3 中古非洲和古代美洲一、中古非洲文明1.非洲的古代農業(1)主要農作物: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2)畜牧業和冶鐵技術:馴養了牛,引進了綿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鐵技術。(3)生產技術的擴展:①班圖人的活動區域逐漸擴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②到 11世紀,班圖人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農業、畜牧業和冶鐵技術也傳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區。2.北非古代文明—阿克蘇姆王國(1)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亞地區興起了阿克蘇姆王國。(2)4世紀,阿克蘇姆王國進入鼎盛時期,一度成為地區強國。3.東非古代文明(1)東非沿海地區國家:由于農業的進步、環印度洋貿易的發展和伊斯蘭教的傳入,10—15世紀,在東非沿海地區產生了一系列國家。(2)東非沿海地區國家的經濟發展①東非沿海地區國家廣泛使用奴隸,經濟上以種植瓜果蔬菜的園藝業為主,對外貿易發達,城市繁榮。②阿拉伯商人從印度、波斯和中國等地把瓷器、紡織品等各種手工業品輸入非洲。作為交換,當地出口黃金、象牙和奴隸等。4.西非古代文明(1)西非主要國家:在西非,8—15世紀,加納、馬里和桑海等國家先后興起。這些國家擁有豐富的黃金資源,控制著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黃金交易,極其富有。(2)極盛一時的桑海國家①確立西非國家霸主地位:桑海原為馬里屬國,后利用馬里內亂崛起,攻滅馬里,確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紀達于極盛。②桑海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桑海實行中央集權,官吏直接由國王任免;擴大對外貿易,奴隸成為生產中的重要力量;興建學校,鼓勵文化發展。③桑海國家的衰落:16世紀末,桑海因遭遇外來入侵逐漸衰落。5.南非古代文明(津巴布韋國家)(1)形成:11世紀末,班圖人建立了津巴布韋國家。(2)鼎盛:14—15世紀,津巴布韋進入鼎盛時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區都被納入它統治之下。【歷史解釋】中古非洲文明的特點?史料:在 1000年到 1500年間,隨著班圖人和其他移民的到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各民族不斷地擴大可耕地面積,建立了農業社會。接著,隨著人口的增加,他們組織了國家,發展了專業化經濟中心,進行著地區間的貿易活動。除了這些內部發展之外,與東半球其他民族之間的關系也深刻地影響了非洲社會的發展。……地中海及印度洋沿岸地區的貿易……刺激了城市的發展、大型國家和帝國的建立,同時也把糧食作物的新品種和新的宗教引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1)發展緩慢: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非洲古代文明的發展受制于地理隔絕和惡劣的自然環境,發展較為緩慢。(2)獨具特色:非洲經過了自身的長期發展演變和吸收、借鑒相鄰地區的文明成就,形成了具有較高發展水平的非洲文明。如東非出現了城市國家,對外貿易興盛。西非盛產黃金,馬里和桑海一度強大,更是產生了獨具特色的大津巴布韋文化。二、古代美洲文明1.古代瑪雅文明(1)瑪雅文明的繁榮:①在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島,古代瑪雅文明曾非常繁榮。②瑪雅人發展了以種植玉米為主的農業,建立了眾多城市國家。③瑪雅人的城市建筑精美,城內有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廟宇。(2)瑪雅文明的文化成就:①瑪雅人制造精美陶器,發明了獨特的文字。②用復雜的歷法紀年,采用 20進位制,也知道“零”的概念。2.古代阿茲特克文明(1)鼎盛時期:①14世紀,阿茲特克人興起于今墨西哥地區。②16世紀初,阿茲特克人國家進入鼎盛時期,控制了整個墨西哥谷地及其周邊部落。(2)都城建設:①阿茲特克人國家的都城特諾奇蒂特蘭位于特斯科科湖中心的小島上,有 3條堤道與陸地相連,并有引水渠供應全城淡水。②為方便交通,渠上架設了多座橋梁。3.古代印加文明(1)印加國家的鼎盛時期:①12世紀,印加人以庫斯科為都城建立國家。②15世紀末 16世紀初,印加國家發展到鼎盛時期。(2)印加國家的政治、經濟①最高統治者是國王,世襲繼承,擁有行政、立法和軍事大權。土地、礦藏和牲畜歸國家所有。②印加帝國將全國劃分為四大政區,每個政區設立一個長官,以貴族充任。③為征稅和征兵,政府編制了詳細的人口調查表。④帝國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統,用于傳遞政府的命令和情報,以及調動軍隊。⑤政府還將征服地區的部分或全部居民遷移到新地區,以防止他們反抗。【歷史解釋】美洲文化的特點?史料:瑪雅文明是美洲的農業文明,其生產方式簡單,以刀耕火種為主,并且曾經在山地上營造梯田。主要農作物與經濟作物是玉米、薯類、可可、西紅柿、南瓜、豆類、辣椒、煙草、棉花等。由于有較發達的農業基礎,所以瑪雅人的貿易也相當發達,他們的商業活動范圍甚至可以達到巴拿馬地區與墨西哥北部。經營的商品種類繁多,包括陶器、土布、蜂蜜、煙草、染料、燧石、樹脂等。這些頗具特色的產品使瑪雅人名聲遠揚,生產的可可豆等產品,為瑪雅人帶來大宗財富。—方漢文《比較文明史·新石器時代至公元 5世紀》(1)有悠久的歷史。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創造出自己獨特的文化。(2)涉及眾多領域,取得輝煌的成就。農業、宗教、自然科學、藝術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3)對世界影響非常大。如玉米、馬鈴薯等重要農作物傳播到世界各個地方。(4)分布范圍比較廣泛?,斞盼幕⑵澨乜宋幕⒂〖游幕雀采w了北美洲和拉丁美洲地區。考向 3 古代非洲【典例】(2023·海南卷)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傳統法庭在庭審時,訴訟當事人除列舉事實外,還可廣泛援引諺語,比如“勿因黑猩猩丑就殺死它”“到癩蛤蟆家做客只能自貶身份”等,善用諺語的一方往往更占優勢。有學者認為,當地諺語的效力相當于英美法系中的法律箴言。據此可知( )A.文化傳統影響司法實踐 B.風俗習慣奠定立法基礎C.程序公正助推法律進步 D.遵循先例成為審判原則【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空間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根據材料可知,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傳統法庭在庭審時,除了可以列舉事實,還可以援引諺語,而諺語是指廣泛流傳于民間言簡意賅的短語,能夠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屬于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非洲傳統法庭上可以援引諺語,體現了文化傳統影響司法實踐,A 項正確;材料只是強調訴訟當事人可以援引諺語,并沒有強調諺語是立法的基礎,排除 B 項;材料并沒有涉及公正的程序,且司法實踐中更應重視證據,而材料強調在訴訟時援引諺語的一方往往更占優勢,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法律的進步,排除 C 項;遵循先例指的是在以前判決中的法律原則對以后同類案件有約束力,援引諺語不等于遵循先例,排除 D 項。故選 A 項。【變式訓練】1.12 世紀中期,有阿拉伯地理學家指出,在摩加迪沙南邊的布拉瓦,居民沒有任何信仰,他們將地面突起的石柱視為神靈。但近年來的考古活動顯示,這一區域存在大量的阿拉伯人墓葬,碑刻顯示12 世紀時該地區有許多穆斯林。對此解讀最合理的是( )A.現代學者更加關注人種的遷徙 B.文獻記載受到作者信仰的干擾C.阿拉伯帝國一度占領非洲東部 D.考古發現有利于更新傳統認知【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時空是:古代非洲??脊叛芯?br/>顯示,12 世紀的東非存在大量的穆斯林,但當時的阿拉伯地理學家卻認為當地人沒有信仰,合理的解釋是,12 世紀的阿拉伯地理學家在當地游歷和考察的時間短暫,對當地人的生活缺乏深入了解,其著作中的傳統認知被考古研究所糾正,D 項正確;材料僅提及古代學者的主張,未提及現代學者的關注重點,排除 A 項;當時的阿拉伯地理學家認為當地人沒有信仰,主要是因為對當地人的生活缺乏深入了解,阿拉伯地理學家自己很可能就是穆斯林,應該很樂于記載伊斯蘭教的傳播,并非受到作者信仰的干擾,排除 B 項;伊斯蘭教傳播到非洲東部主要是通過商業活動和文化交流,不能斷定阿拉伯帝國一度占領非洲東部,排除 C 項。故選 D 項。【變式訓練】2.近代歐洲學術界主流觀點認為非洲黑人沒有歷史、沒有哲學、沒有文明,只有黑暗和停滯。19 世紀中期考古學家發現了大津巴布韋遺址后,一些歐洲學者認為它是古代文明人的創作,同時又稱這是外來人模仿歐洲建筑建造的,“土人”未曾參與。這說明( )A.多元視角完善歷史解釋 B.文獻史料難以揭示歷史真相C.研究立場影響歷史認知 D.史學研究進步依賴考古發掘【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古時期的非洲。依據材料概況可知:近代歐洲學術界主流觀點認為非洲黑人沒有歷史、沒有哲學、沒有文明,只有黑暗和停滯,可知歐洲學界認為非洲黑人沒有文明,19 世紀中期考古學家發現了大津巴布韋遺址后,一些歐洲學者認為它是古代文明人的創作,同時又稱這是外來人模仿歐洲建筑建造的,“土人”未曾參與,這說明歐洲學界的研究立場影響了歷史認知,C 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解釋歷史的多元視角,只涉及歐洲人的研究視角,排除 A 項;材料未涉及文獻史料難以揭示歷史真相,只是研究者所處的立場不同,導致得出的結果較為片面,排除 B 項;材料未涉及考古發掘推動了研究的進步,材料涉及的主要是歐洲學者對非洲文明的不認可,排除 D 項。故選 C 項。考向 4 古代美洲【典例】(2024·浙江卷 6 月)某一印第安文明的道路系統相當發達,“兩條大道貫穿全國境內,以庫斯科為中心,北達基多,南到智利中部,全長達一萬六千公里。沿途設立驛站,有專門的’飛毛’信使接力傳送,每天行程計達二百二十五公里。”該文明是( )A.阿茲特克文明 B.瑪雅文明 C.印度文明 D.印加文明【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美洲)。據題干“兩條大道貫穿全國境內,以庫斯科為中心,北達基多,南到智利中部,全長達一萬六千公里。沿途設立驛站,有專門的’飛毛’信使接力傳送,每天行程計達二百二十五公里?!辈?br/>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印加在全國大興道路和驛站建躍以庫斯科為中心,修建了條條道路通京城的交通網,以利于對邊遠地區的控制,D 項正確;阿茲特克文化吸收了瑪雅文化等各種印第安人文化成就,農業發達,金屬冶煉和制作技藝精良,建筑宏偉,使用象形文字,有精確的歷法系統,后被西班牙殖民者破壞,與材料不符,排除 A 項;瑪雅文明,是現代分布于現今墨西哥東南部、危地馬拉、洪都拉斯、薩爾瓦多和伯利茲國家的叢林文明,雖然處于新石器時代,卻在天文學、數學、農業、藝術及文字等方面都有極高成就,與材料不符,排除 B 項;古印度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與材料不符,排除 C 項。故選 D 項。【變式訓練】1.20 世紀 80 年代,考古學家在墨西哥境內瑪雅城邦遺址的一座興建于 7 世紀、被稱為“銘記的神廟”的金字塔內部,發現一個布滿浮雕人像的寬大墓室,死者遺體的頭部覆蓋著玉制面具,并有玉制裝飾品等隨葬器物。這一考古發現可以用來印證當時( )A.瑪雅人對埃及文明的吸收 B.瑪雅宗教具有較高地位C.瑪雅城邦手工業規模龐大 D.瑪雅開始出現階級分化【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瑪雅。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瑪雅金字塔主要是祭祀等宗教活動的場所,材料中被稱為銘記的神廟內室寬大、隨葬品有玉器等說明當時宗教具有較高地位,B 項正確;受生產力水平影響,美洲和非洲之間缺乏交往,因此瑪雅人吸收埃及文明的說法錯誤,排除 A 項;材料無法得出瑪雅手工業規模龐大的結論,排除 C 項;材料強調的是宗教的重要地位,不能表明這一時期瑪雅開始出現階級分化,排除 D 項。故選 B 項。【變式訓練】2.印加帝國實行人口遷移制度,將新近被征服的有反叛傾向的部落遷往內地,而以可靠部落的人口取而代之,還將最忠誠的勇敢部落的人口遷移到邊關據點。印加帝國的人口遷移制度( )A.有利于強化對帝國的認同 B.旨在提升國家基層治理水平C.完善了國家行政管理體系 D.實現了邊疆統治秩序的穩定【答案】A【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目的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美洲。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印加帝國的人口遷移制度將被征服的有反叛傾向的部落、可靠部落和勇敢部落的人口進行遷徙,這有利于推動整個印加帝國部落間、地區間的交流,強化對帝國的認同,A 項正確。印加帝國人口遷移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穩定帝國統治,而不是提升國家基層治理水平,排除 B 項;人口遷移制度不屬于國家行政管理制度,且“完善了”說法過于絕對,排除 C 項;“實現了”說法過于絕對,排除 D 項。故選 A 項。1.(2024·重慶卷)11 世紀,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對鑄幣的控制較弱,許多鑄幣廠由教會掌控,其發行的貨幣占主導地位。法國鑄幣業被大領主控制,貨幣的原料、工藝、和設計都頗為粗劣。英國王室則控制了大量鑄幣廠,每三到六年便調整貨幣設計。這表明當時的西歐諸國( )A.教會引領貨幣經濟改革 B.封建經濟陸續走向瓦解C.王室鼓勵工藝創新 D.王權集中程度存在差異【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1 世紀(西歐)。根據材料可知,11 世紀,作為王權象征的鑄幣權較為分散,被不同的主體掌握,但隨著英國封建王權的加強,統治者壟斷鑄幣權,集中控制著金屬鑄幣的鑄造和發行,可見當時的西歐王權集中程度存在差異,D 項正確;材料只提及神圣羅馬帝國的鑄幣權由教會控制,排除 A 項;英國王室控制鑄幣廠體現了封建經濟的發展,排除 B 項;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是鑄幣工藝的創新,而是西歐諸國對鑄幣權控制的差異,排除 C 項。故選 D 項。2.(2024·江蘇卷)據統計,1774 年至 1852 年,日本翻譯的歐洲醫學、天文學等書籍達 470 余種,從事西洋書籍翻譯的學者有 117 人,出現了以杉田玄白為代表的新派學者。當時“執政者雖亦關心西歐科學,但西學的輸入及研究卻以民間為主”。這一現象表明日本( )A.摒棄閉關鎖國政策 B.全面吸納西方近代文明C.社會觀念出現變化 D.政府推行“文明開化”政策【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74 年至 1852 年(日本)。據材料可知,在 1774 年至 1852 年期間,日本翻譯了大量歐洲的醫學、天文學等書籍,且有眾多學者參與其中,盡管當時執政者對西歐科學的關心有限,但民間對西學的輸入和研究熱情較高。這顯示出日本社會中部分民眾和學者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知識體系,開始主動接觸和學習西方的科學知識,反映了社會觀念的逐漸轉變,C 項正確;此時日本還未完全摒棄閉關鎖國政策,排除 A 項;“全面吸納西方近代文明”表述過于絕對,當時日本主要是在部分領域對西方知識進行研究和引進,排除 B項;“文明開化”政策是明治維新時期推行的,與材料所述時間不符,排除 D 項。故選 C 項。3.(2023·重慶卷)在中世紀西歐抄本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在頁邊處繪制裝飾圖畫的傳統。13 世紀末,一些抄本頁邊繪有“騎士在蝸牛面前落荒而逃”的場景,有學者指出這些“蝸牛”代表新興銀行家群體。這反映出當時( )A.騎士階層棄武從商 B.繪畫藝術風格迎來變革C.商人控制抄本創作 D.封建等級秩序面臨挑戰【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的歐洲。根據“抄本頁邊繪有‘騎士在蝸牛面前落荒而逃’的場景,有學者指出這些‘蝸?!?br/>代表新興銀行家群體”可知,這些繪制在抄本頁邊的裝飾畫反映了傳統的騎士階級在新興銀行家群體面前的不堪一擊,說明社會階層結構在發生變化,騎士所代表的原有的封建等級秩序面臨挑戰,D 項正確;騎士階級在銀行家面前落荒而逃并不代表騎士階層棄武從商,排除 A 項;材料的主旨是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并不是繪畫藝術風格的變革,排除 B 項;材料內容并不足以體現出商人控制了抄本的創作,這一說明明顯不符合題意主旨,排除 C 項。故選 D 項。4.(2023·遼寧卷)中古時期,西歐司法審判中盛行“決斗裁判”和“神意裁判”。11 世紀初,隨著西歐城市的興起,城市中的商人開始選出仲裁人,并依據“萌芽性的商法”進行審判,逐漸形成了市民法庭。這反映出( )A.城市崛起促進王權加強 B.自由主義打破封建束縛C.新興階層沖擊教會特權 D.商業發展推動司法進步【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中世紀(西歐)。根據材料可知,隨著西歐城市的興起,商品經濟的發展,西歐司法審判中由原來的盛行“決斗裁判”和“神意裁判”,11 世紀初轉變為依據“萌芽性的商法”進行審判,且逐漸形成了市民法庭,這反映了商業發展推動司法進步,D 項正確;材料未涉及王權加強,排除 A 項;自由主義思想興起是在工業革命后,排除 B 項;材料未涉及教會,無法體現新興階層沖擊教會特權,排除 C 項。故選 D 項。5.(2023·湖北卷)某學者關注世界歷史上的一位著名統治者,研究其在位時期的文治武功。該統治者以恢復舊日羅馬帝國的榮耀為己任,力圖建立“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個帝國”的新秩序。最符合該研究主題的史實是( )A.羅馬帝國一分為二 B.都城改名為伊斯坦布爾C.頒布第一部成文法 D.征服占領北非和意大利【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以得出準確時空是東羅馬帝國時期(西方)。根據材料可以判斷,這位羅馬帝國統治者力圖恢復往日羅馬帝國榮耀,可知這肯定是在羅馬帝國分裂以后,據材料“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個帝國”可知該羅馬帝國皇帝對法律貢獻大,據此可以推斷這位羅馬帝國皇帝是查士丁尼,據所學可知,查士丁尼在位時期,羅馬占領北非和意大利,D 項正確;羅馬帝國一分為二是在查士丁尼之前,排除 A 項;東羅馬帝國改名為:君士坦丁堡,排除 B 項;古羅馬第一部成文法是《十二銅表法》,而且是在羅馬共和國時期,時間不符,排除 C 項。故選D 項。6.(2023·全國新課標卷)有學者認為,直到 13 世紀,拜占庭人才被迫接受如下現實:他們的皇帝已經不具備所稱的“統治全人類”的能力,皇帝的許可與授權已失去意義。這可以用來說明( )A.限制君主權力的思想廣泛傳播 B.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奧斯曼帝國形成C.地中海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D.東羅馬帝國疆域的縮減及國力損耗【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3 世紀(東羅馬帝國)。據本題材料時間“13 世紀”,“他們的皇帝已經不具備所稱的‘統治全人類’的能力,皇帝的許可與授權已失去意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阿拉伯帝國的擴張,東羅馬帝國領土日益縮小,第 4 次十字軍東侵期間(1202~1204),西歐封建主占領了君士坦丁堡及帝國的大部,建立拉丁帝國,東羅馬殘余勢力退至小亞細亞,建立尼西亞帝國,1261 年復國,國力更加衰落,14 世紀初開始,又面臨奧斯曼土耳其的嚴重威脅,1453 年,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由于東羅馬帝國疆域的縮減及國力損耗,導致材料中拜占庭人認為皇帝的許可與授權已失去意義,D 項正確;限制君主權力的思想最早出現于 15 世紀,由著名律師傅德斯古爵士明確提出限制君王權力的主張,這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 A 項;奧斯曼帝國創建時間始于 1299 年,1453 年奧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滅亡拜占庭帝國,將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爾,定為奧斯曼帝國的首都,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奧斯曼帝國形成,13 世紀時奧斯曼帝國處于初建階段,排除 B 項;14 世紀前后,歐洲地中海區域的意大利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排除 C項。故選 D 項。第 22 講 中古時期的世界目 錄01 考情透視·目標導航 .................................................................................................202 知識導圖·思維領航 .................................................................................................3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 .................................................................................................3考點一 中古西歐的封建制度與國家治理.................................................................................3知識點 1 西歐封建社會 ............................................................................................................................3考向 1 西歐封建莊園 ............................................................................................................................4知識點 2 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 ................................................................................................4考向 2 王權的加強 ................................................................................................................................6考向 3 中世紀城市自治 ........................................................................................................................6考點二 中古歐洲的法律與教化及歐洲文化...........................................................................7知識點 1 中古西歐的法律教化、文化與社會治理 ................................................................................7考向 1 中古西歐的法律教化、文化與社會治理 ................................................................................8知識點 2 拜占庭與俄羅斯 ........................................................................................................................9考向 2 拜占庭的興衰 ..........................................................................................................................10考向 3 俄羅斯的擴張 ..........................................................................................................................10考點三 中古亞洲、非洲與古代美洲 .....................................................................................11知識點 1 中古時期的亞洲 ......................................................................................................................11考向 1 阿拉伯帝國的興起 ..................................................................................................................14考向 2 中古時期的日本 ......................................................................................................................15知識點 2 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對區域文化發展的影響......................................................................15知識點 3 中古非洲和古代美洲 ..............................................................................................................15考向 3 古代非洲 ..................................................................................................................................18考向 4 古代美洲 ..................................................................................................................................1804 真題練習·命題洞見 ...............................................................................................18考點要求 考題統計 備考建議選擇題:浙江卷 6 月、重慶卷、甘肅 本講為高考命題熱點,復習2024卷、山東卷、湖北卷 時關注一些命題關鍵詞:中中古西歐的封建制度與國 選擇題:重慶卷、北京卷、江蘇卷、 世紀、封君封臣制、莊園經家治理 2023 湖北卷 濟、莊園法庭、農奴制度、(3 年 13 考) 非選擇題:福建卷 王權強化、城市自治、等級君主制、議會制度、教會專2022 選擇題:遼寧卷、海南卷、山東卷權、宗教倫理、法律至上、選擇題:安徽卷 羅馬法復興、日耳曼法、英中古歐洲的法律、教化、文 2024非選擇題:江蘇卷 美法系、大陸法系、基督教化與社會治理2023 文化、騎士文學、市民文學、選擇題:江蘇卷、福建卷、遼寧卷(3 年 5 考) 莊園法庭、拜占庭帝國拜占2022 無庭文化、俄羅斯文化、阿拉2024 選擇題:北京卷、湖南卷 伯帝國、伊斯蘭教、奧斯曼拜占庭與俄羅斯選擇題:天津卷、湖北卷、浙江卷 6 帝國、大化改新、幕府統治、2023(3 年 7 考) 月、全國新課標卷 《源氏物語》、高麗王朝、亞2022 非選擇題:海南卷 歐民族大遷徙、班圖人、阿選擇題:浙江卷 1 月、江蘇卷、遼寧 克蘇姆王國、瑪雅文明、阿2024卷、浙江卷 6 月 茲特克、印加文明、“浮動園中古亞洲、非洲與古代美洲 地”、《天方夜譚》、印度教、選擇題:海南卷、湖南卷、福建卷、(3年 6考) 20231 瑪雅文化、象形文字,復習浙江卷 月2022 時多關注。無復習目標:1、通過了解中古時期歐亞地區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社會狀況,認識這一時期世界各區域文明的多元面貌。2、認識各大洲的區域性影響,認識不同文明之間的早期聯系。考點一 中古西歐的封建制度與國家治理知識點 1 西歐封建社會一、西歐封建國家的形成(1)建立:在羅馬帝國的廢墟和日耳曼人遷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國的基礎上產生。(2)特征:封君封臣制、莊園與農奴制度。世俗王權和基督教會的權力長期并立。二、封君封臣制度(1)內涵:授予土地者為封君,領取土地者為封臣。(2)義務:封臣必須效忠封君,主要義務是服兵役。(3)影響:國王或皇帝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封建主在各自的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三、莊園與農奴制(1)莊園:①歷史地位:中古西歐基本的農業經濟組織形式。②土地類型:a.領主的自營地由領主直接經營,由農奴耕種,收入歸領主所有。b.農民份地是農民從領主處領有的土地,分為自由農份地和農奴份地,自耕自收。c.莊園中的自由農民,也要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2)農奴制度:①農奴和農民:農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著于土地上,需要自備工具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自由農民也要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還要向領主繳納租稅。②領主:領主或其管家主持的莊園法庭審理莊園內的各種案件,維護莊園的秩序。考向 1 西歐封建莊園【典例】(2023·江蘇卷)1289—1304 年,在英國辛德雷克莊園中,農民之間的訴訟多因被告滿足原告的訴求而在莊園法庭外解決,只有 31%的訴訟最終通過莊園法庭裁決。莊園法庭在裁決農民之間糾紛時往往強調情理而非法律。據此可知,該莊園法庭( )A.以保護農民利益為宗旨 B.主要處理莊園主和農民的糾紛C.重視維護莊園秩序穩定 D.依據大陸法裁決莊園經濟訴訟【變式訓練】1.13 世紀時,西歐莊園領主不再親自監管農奴耕種領主自營地,而是和新開發的土地一樣,向農奴收取租金。農奴通過在自由市場上出售剩余的產品,或能變得富足一些以贖買人身自由。這反映出( )A.商品經濟催化莊園經濟解體 B.農業生產力出現了重大突破C.領主放松對農奴的經濟剝削 D.莊園經濟發生實質性的改變【變式訓練】2.莊園由農奴…而不是奴隸耕種?!麄兏N分到的土地用以謀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剝奪,所以他們的處境比奴隸好得多?!匾氖牵M管許多農奴的命運肯定相當艱難,但他們很少完全聽憑他們的領主隨意支配打發。這本質上反映了( )A.農奴具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B.生產關系發生巨大變化C.中古西歐社會制度發生根本變化 D.農奴不再依附于農奴主知識點 2 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一、王權集中(1)西歐王權的衰落:①封建制初期,權力分散,王權軟弱。②國王作為國家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被視為最高的領主,擁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權力。(2)西歐主要王權國家①英國:到 15世紀晚期都鐸王朝建立后,英格蘭逐漸形成了較為強大的王權。②法國:法國國王擊敗各地封建主,逐步擴大王室領地,到 15世紀晚期,基本完成了法蘭西的統一,王權得到強化。③西班牙和葡萄牙:15世紀末,在伊比利亞半島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國家。(3)影響:為西歐民族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二、城市自治(1)城市的興起(背景):①封建經濟獲得一定發展。②工商業逐漸復興和繁榮。10—11世紀起,西歐各地興起了眾多城市。③封建主用對待農奴的方式對待城市市民。(2)方式:通過與封建主談判,或以金錢贖買,或武裝暴動,贏得自治權。(3)意義:有利于城市經濟的發展,一些城市興辦大學。城市還以金錢和人力支持王權,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王的統一事業。三、教會專權(教權高于王權)(1)經濟:擁有大量莊園和廣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稅。(2)政治:形成了從教皇到各級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3)精神:教會控制著西歐居民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嚴重束縛了人性的發展。(4)基督教的影響:①使西歐社會形成三大階層:僧侶、騎士、農民;②造成世俗王權和基督教會權力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③強化教會對人們的控制,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思想意識和日常行為;④形成了以基督教文化為特征的地域文化。【知識拓展】:王權與教權關系的演變時間 王權與教權關系 簡述王權期望為自己的統治披上合法的外衣,以5至 11世紀 互相利用,互為依存 強化王權;教會期望獲得國家的大力支持,以發展和壯大自己的勢力11至 13世紀 相互斗爭,教權高于王權 教會權勢膨脹,王權相對衰微隨著商品經濟發展和市民階層的支持,王權13世紀以后 相互斗爭,王權上升、教權衰微得到加強【歷史解釋】中古西歐社會的多元面貌?史料一:中世紀的西歐城市興起遲而發展快,不僅是由于社會經濟勃興的推動和市民的奮斗,而且還得益于它找到了合適的盟友王權的支持。城市與王權結盟,使得在封建割據的夾縫中生長起來的城市增強了力量,更有能力與封建領主的侵逼和社會經濟運行不暢的困難作斗爭,在艱難竭蹶之中成長壯大,使城市工商業得以發展興盛。同時,這樣的聯盟也促進了王權的加強,促進了西歐各國加強中央集權、消除封建割據的歷史進程,并導致了西歐政體的演變。——摘編自黃健榮《中古西歐城市與王權的盟友關系》史料二:對許多人來說,中世紀就是“黑暗時代”。由于種種原因,對中世紀的這種不公道的觀點持續了整整 500年。無論如何,中世紀都不是一個沉睡的、可怕的時代,而是一個充滿變化的時代。「美]朱迪斯·M.本內特等《歐洲中世紀史》(1)多元的社會結構:政治上,天主教會、封建領主與自治城市鼎立;經濟上,農奴經濟、小農經濟與商品經濟并存。(2)封君封臣封土的體制:封君封臣通過儀式性的締結方式建立一種契約關系,領主不能強加給封臣某種義務,封臣要承擔效忠領主等義務。(3)相對獨立的莊園:自給自足是西歐莊園經濟的顯著特征;同時在莊園中以領主為中心,形成相對獨立的政治集團,領主在自己的莊園中,行使某種程度的統治權。(4)追逐自由的城市:城市建立在商業貿易的交結點上,封建關系脆弱。自治城市建立一種保護機構來對抗領主,維護市民生活與商業貿易,為市民文化的生長提供土壤。(5)宗教的禁欲主義與世俗的貴族文化:宗教文化宣揚對上帝、神權的敬畏,通過禁欲控制人們生活。貴族文化宣揚以忠誠為核心的騎士精神。考向 2 王權的加強【典例】(2024·浙江卷 6 月)12 世紀下半葉英國建立正常的巡回審判制度后,“巡回法庭把越來越多的重要案件從郡長手中抽走,納入自己手中?!麄兦秩氲劫F族領地內,甚至侵入到獨立于郡法庭或百戶區法庭之外的特許領地和莊園,審查它們的決定,干預它們的判決”。這些做法意在( )A.確立法律至上原則 B.擴大王室領地 C.瓦解封建莊園制度 D.強化國王權力【變式訓練】1.中世紀的歐洲,只有領主,沒有國家。領地是領主的私有財產,國王無權干涉。農民只知領主,不知國王……中世紀歐洲還存在一個以羅馬教廷為首的跨國教權,教廷有一個獨立于世俗國王的統治體系。據此可知( )A.中世紀的歐洲民族國家領袖就是教廷 B.中世紀的歐洲史是王權與教權的斗爭史C.教廷的統治是從屬于世俗王權的 D.領主的統治是完全獨立于國王的【變式訓練】2.12 世紀以來,西歐各國的君主們積極吸收羅馬法中伸張君權的原則,并以此來制定實體法;城市參照羅馬法中的民法原則,形成了城市的商業法規,逐漸排斥封建的莊園法、習慣法,間接打擊了地方割據勢力。這反映出( )A.封君封臣制度的鞏固 B.君主集權的加強C.新興資本主義的發展 D.羅馬法體系完善考向 3 中世紀城市自治【典例】(2024·甘肅卷)13 世紀,巴黎大學成立之初,主座教堂主事(高級神職人員)掌握授予教師執教資格的專有權。之后,教皇頒布諭令,規定主事只能根據教師行會多數人的意見,決定是否向申請者授予執教資格。執教資格授予權的變化表明,巴黎大學中( )A.教師擺脫教會管控B.教師行會地位上升C.主事權力徹底廢除 D.世俗自由風氣盛行【變式訓練】1.1293 年,佛羅倫薩城市共和國制定《正義法規》,禁止有惡名的貴族家族成員擔任政府官職,規定長老會議為最高管理機關,由 7 個“肥人行會”各選代表 1 人和 14 個“瘦人行會”共選 2 名代表組成,未加入行會的勞苦大眾則無任何政治權利。這一法規( )A.顯示了基層社會對正義的追求 B.推動了近代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C.成為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淵源 D.反映了歐洲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變式訓練】2.中世紀,西歐城市興起的手工業行會往往通過市政當局阻撓外來商人和手工業者的活動,又嚴格規定本行業的制造工藝、產品規格、原料的質地和用量、各作坊人手的多寡,并不許在行業內部進行分工。這些規定( )A.強化了西歐城市的自治權 B.嚴重阻礙了城市經濟發展C.維護了行業內部成員利益 D.限制了自由貿易觀念傳播考點二 中古歐洲的法律與教化及歐洲文化知識點 1 中古西歐的法律教化、文化與社會治理一、法律與教化(選必一)(1)法律中世紀早期 ①日耳曼法:各日耳曼王國編纂的一批成文法,是莊園法庭審判的依據。②教會法:教會根據基督教神學,制定和頒布了教會法。中世紀后期: 英美法系(普通法系):①11世紀,諾曼王朝設立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進行巡回審兩大法系的初 判。步形成 ②12世紀前后,建立在羅馬法和習慣法基礎上、全國普遍適用的普遍法在英國逐漸形成。③13世紀,英國通過《大憲章》,確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權有限的原則。大陸法系(民法系):13世紀以后,法國王權加強,建立在羅馬法基礎上的法律體系日益成熟。(2)宗教倫理與教化①發展:基督教影響了中古時期歐洲人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②評價:強化了教會對人們的控制,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思想意識和日常行為。二、中古西歐文化(選必三)(1)基本特征:基督教信仰成為西歐地區普遍的文化符號。(2)基督教文化的載體是闡述教義的《圣經》以及研究教義的神學,對西歐思想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3)文學藝術:《圣經》中的歷史傳說和神話成為文學藝術創作的素材;騎士文學和市民文學反映了封建時代和城市復興時期的社會生活。(4)意義:繼承了古代希臘、羅馬哲學、法律和科學知識傳統,為后來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科學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礎。三、官員選拔:社會管理主要依靠教士和封建領主;國王挑選自己的親信為官;官員只為國王和權貴服務。四、基層治理(選必一)(1)莊園:是主要的基層單位,莊園主或管家管理莊園事務,組織生產,征收地租,并主持莊園法庭的審判,裁決糾紛。(2)城市:行會或商會上層分子把持城市政權,行使城市治理的職責。(3)基督教會:在基層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歷史解釋】11——15 世紀歐洲的羅馬法復興運動?史料:公元 1135年,《查士丁尼學說匯纂》原稿在意大利北部被發現。這部偉大的手稿一經問世,就從意大利逐漸擴展到西歐各國,形成了各國學者研究、學習和采用的羅馬法復興運動的歷史現象,由此促進了羅馬法的迅速傳播。羅馬法取代了教會法和習慣法,并促進了西歐各國法律體系的統一,同時也拉開了近代西方法學發展的帷幕。摘編自敏振?!吨惺兰o西歐的羅馬法復興運動及其影響》(1)復興原因:在于當時西歐的法律狀況同商品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極不適應,而羅馬法是資本主義社會以前調整商品生產者關系的最完備的法律,這一法律遺產可以滿足當時西歐各國一般財產和契約關系的發展變化的需要。(2)歷史影響①有利于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羅馬法的運用,使商品經濟得到比較順利的發展,市民階層的力量不斷加強,同時也推動了王權的加強和擴張,這都有利于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②促進了法學的發展,以研究《羅馬民法大全》為突破口和中心,形成了一個世俗的法學家階層,改變了教會僧侶掌握法律知識的情況,為資本主義經濟的成長提供了現成的法律形式。③為新興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提供了思想武器。近代自然法學說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號,是 17、18世紀新興資產階級進行反封建斗爭的主要思想武器。【歷史解釋】中古時期基督教會對西歐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的影響?史料:教父和中古早期的教會學者熟悉希臘古典文化,他們大多數人認為研究古典文化對他們理解《圣經》有幫助……贊成編寫教授古典文化的教科書……9—11世紀的西歐文化人……最強烈的自覺意識是進一步改造古典文化,把它變成封建教會進行宗教活動和封建國王治理國家的工具……猶太人不僅向西歐介紹阿拉伯文化,而且把不少阿拉伯文譯本希臘古典著作轉譯成拉丁文…·…法學、醫學和神學成為學完“七藝”后進一步的專業課程。再就是大學的興起。……中古西歐大學有程度不同的自治權……大學多從教會學校起源,特別重視神學,學校教師享受神職人員待遇,受教會控制較嚴。——摘編自吳于等《世界史·古代史編》(1)基督教會成為古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保存者,經院哲學被用來構建基督教理論體系,這孕育了歐洲近代科學思維方式。(2)中世紀晚期的教會學校除了教授神學與拉丁語法,也意識到日益增長的邏輯能力培養的需要。在教授經院哲學的社會學校里,講師會重點傳授推理的重要方法,這種教育方式培養了辯證理性的思維方法。考向 1 中古西歐的法律教化、文化與社會治理【典例】(2023·江蘇卷)1289—1304 年,在英國辛德雷克莊園中,農民之間的訴訟多因被告滿足原告的訴求而在莊園法庭外解決,只有 31%的訴訟最終通過莊園法庭裁決。莊園法庭在裁決農民之間糾紛時往往強調情理而非法律。據此可知,該莊園法庭( )A.以保護農民利益為宗旨 B.主要處理莊園主和農民的糾紛C.重視維護莊園秩序穩定 D.依據大陸法裁決莊園經濟訴訟【變式訓練】1.在 12 世紀以前的歐洲,非理性的舉證方式廣泛流傳——乞求神靈,由神的意志來決定的“非理性或泛神論式”的斷案方式被稱為“神判法”。神判法往往在特定的場合進行,包括某些被指定的教堂、國王的莊園以及某些特定的法庭,主持審判的人通常是國王委派的官員和教士。這反映出中世紀歐洲( )A.司法深受羅馬法學的影響 B.教權與王權的權力平衡C.莊園法庭是基層治理主體 D.司法實踐帶有宗教色彩【變式訓練】2.判例法的近代化是在法官、當事人、律師的共同參與下得以完成的。即使是在大陸法系,《法國民法典》的起草者也大多是法學家,他們是以學者身份而不是以官員身份參與法律起草的。西方法律的上述特點( )A.確保了法律程序公正 B.導致法律體系缺乏權威性C.增強了立法的獨立性 D.體現了法律淵源的多樣性知識點 2 拜占庭與俄羅斯一、拜占庭帝國(1)興衰: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滅亡。(2)經濟:工商業發達,都城君士坦丁堡成為溝通東西方的橋梁。(3)文化成就①繼承古代希臘、羅馬文化,融匯基督教文化和西亞、北非文化,形成獨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②法律:《查士丁尼法典》使羅馬法成為系統、完整的法律體系。其與《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稱《羅馬民法大全》,是拜占庭文化的標志性成就。③建筑和雕塑:君士坦丁堡市中心的圣索菲亞大教堂以其羅馬式穹頂而聞名。【歷史解釋】拜占庭文明的特點?史料一:俄羅斯直接從拜占庭那里繼承了東正教神學傳統,包括神學的主題、方法和特色。拜占庭神學是隨著作為一種信仰的東正教以及東正教文化一起傳入俄羅斯的。——摘編自張百春《當代東正教神學思想:俄羅斯東正教神學》史料二:俄羅斯橫跨歐亞大陸,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俄羅斯一直處于東西方文化的中間地帶。處于兩個大陸和兩種文明類型之間,俄羅斯始終努力追趕西方,主動吸收西方文化,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使得它無法阻擋來自亞洲的東方文化。歐洲文化與亞洲文化在俄羅斯占據的歐亞地緣空間發生碰撞,歷經漫長的發展過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歐亞文化。—摘編自李英玉《俄羅斯文化的歐亞屬性分析》特點:包容性、開放性;與宗教密切聯系;融匯東西方文化。(1)拜占庭文化直接繼承古代希臘、羅馬文化遺產,兼收并蓄早期基督教和古代東方諸多文化。(2)拜占庭文化具有開放性,即對其他民族文化的寬容和對發展相對落后民族的開化啟蒙。(3)拜占庭文化還具有宗教性和世俗性結合的特征。教會文化和世俗文化作為兩大主流文化歷經曲折,最后走上共同發展的道路。二、俄羅斯帝國(1)興衰:9世紀,建立基輔羅斯:16世紀初,建立起以莫斯科公國為中心的統一國家;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沙皇。17世紀末,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龐大帝國。(2)文化①特征: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響;10世紀中葉,基輔羅斯進入基督教文化圈。東正教對俄羅斯的專制統治、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生活習慣、建筑風格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②成就:史詩《伊戈爾遠征記》;圓頂多塔風格的教堂建筑。考向 2 拜占庭的興衰【典例】(2024·湖南卷)自 6 世紀末開始,以斯拉夫人為主體的北方族群大批涌入拜占庭帝國,為使新移民與原住民族和平共處,拜占庭皇帝不得不在新頒布的法律中吸收前者的某些習慣法。據此可知( )A.斯拉夫人促進了大陸法系的形成 B.北方族群文化逐漸占據主流地位C.習慣法逐步成為羅馬法的主要部分 D.拜占庭帝國的立法文化具有包容性【變式訓練】1.12 世紀下半葉“拜占庭人不再投身戰場了,他們已經把作戰的事情都交給雇傭兵了”,因為拜占庭人認為作戰這種暴力行為是不文明的,殺戮只能由野蠻彪悍且不講信仰和道德的雇傭兵去從事。這種觀念( )A.形成了重文輕武的風氣 B.促進了帝國文化繁榮C.推動了境內民族的融合 D.改善了與鄰國的關系【變式訓練】2.查士丁尼在位時期規定,拜占庭帝國境內婦女的嫁資受到法律保護,妻子在離婚時享有絕對的嫁資返還請求權,理由是“婦女擁有充足的嫁資以便繁衍后代和增加城市人口是非常必要的”。查士丁尼此舉( )A.提高了婦女在繼承權方面的地位 B.蘊含了對平等的樸素追求C.適應了拜占庭帝國社會發展需要 D.緩和了貴族和平民的矛盾考向 3 俄羅斯的擴張【典例】(2023·天津卷)伊凡四世登基之初,有人向他進獻的書籍記載了奧斯曼帝國征服拜占庭的情況。書中說由于拜占庭貴族們的自私和對國家不忠,使得皇帝無法抵抗入侵;奧斯曼君主則按照功勛而非血統選拔官員和將領,并采取嚴厲的手段立威施政。伊凡四世執政措施中,集中體現上述內容的是( )A.創立中央行政部門 B.沒收教會所有土地C.實行特轄領地制度 D.打開國門學習西方【變式訓練】1.6 世紀時,東斯拉夫人主要生活在森林、河流、沼澤和湖泊邊上,以矛、盾和弓箭為武器,重大事情由部落會議決定。由此推斷,當時東斯拉夫人的生活狀況( )A.孕育東歐漁獵文明 B.體現民族好戰性格C.處于氏族公社階段 D.打破原始民主制度【變式訓練】2.10 世紀以前,基輔羅斯的建筑基本上都是木結構。10 世紀末,由希臘和羅斯的建筑師共同建造了石砌教堂,之后陸續建造了多個同名的圣索菲婭大教堂,它們的基本結構與東歐傳統教堂類似,都由三個側廊、四道間墻和一個穹頂組成。這說明基輔羅斯( )A.中央集權的鞏固和強化 B.教權與王權的二元并立C.是東西文明交往的橋梁 D.深受拜占庭帝國的影響考點三 中古亞洲、非洲與古代美洲知識點 1 中古時期的亞洲一、阿拉伯帝國1、背景:①7世紀前的阿拉伯半島,多部落并存,長期混戰,生產停滯。②人民渴望統一,伊斯蘭教應運而生。2、伊斯蘭教的形成①時間:7世紀初②創始人:穆罕默德③經典:《古蘭經》④主張:宣揚信仰唯一的神——“安拉”,宣揚自己是安拉的使者和最后的先知。3、阿拉伯半島的統一:①7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②622年,穆罕默德在麥地那建立政權,到其去世時,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4、阿拉伯帝國建立過程:7世紀中期起,阿拉伯開始大規模對外擴張,穆斯林軍隊北進敘利亞,東滅波斯,占領兩河流域,進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北部,直抵唐朝邊境,并擊敗了唐朝的軍隊,控制了中亞大部分地區。同時戰勝埃及,橫掃北非,到 8世紀中期建立了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大帝國。(1)政治制度:①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國家政治體制。②最高統治者阿里發(意為先知的繼承者)掌握國家的政治、宗教和軍事大權;③下設官僚機構輔助:宰相協助阿里發統管政務;樞密院掌管令狀與文告;財政部負責收支。(2)經濟繁榮:阿拉伯帝國經濟繁榮,手工業、商業得到較快發展。從事著陸上和海上貿易;都城巴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3)文化繁榮:①表現:廣泛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經典著作,融合東西方文化,在文學、藝術、科學和思想領域取得重大成就。②原因:a.統治者重視知識,并采取招攬各民族優秀人才的政策;b.開放寬容的態度;c.地處歐、亞、非洲交界處,東西方文化在此交匯,阿拉伯人不斷吸收其他民族中的精華,并加以創造改進。③特點:多元性;開放性;包容性。④影響: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了歐洲的文化發展等。【歷史解釋】阿拉伯文化的特點和阿拉伯帝國的歷史地位?史料一:阿拉伯帝國在政治上經常分裂,但在文化上卻建立了一個非常廣闊的阿拉伯文化區。這個文化區,既有古代東方文化的韻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氣質,阿拉伯文化是東西方文化的綜合和創新。埃及、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希臘諸地的文化,都在阿拉伯帝國時代得到了廣泛的接觸和交流。摘編自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史料二:奧斯曼次子奧爾漢(1324—1360年)統治時期,初步確立了奧斯曼帝國的一些基本制度。奧斯曼帝國的制度深受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和塞爾柱國家的影響,以伊斯蘭教為立國的基礎,《古蘭經》是一切權力和法律的最終根據。奧爾漢開始使用蘇丹的稱號,蘇丹是國家元首,也是最高宗教領袖。奧爾漢任命其兄阿拉丁為維齊(宰相),下設大法官,財政官、掌璽大臣、近衛軍團長、海軍司令等,這些官員為國務會議(迪萬)的成員。一呂嘉《世界中世紀政治史》(1)特點:開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繼承吸收,兼收并蓄,交流發展,開拓創新)。(2)歷史地位: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中國的造紙術、印度的數字先后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西歐文化的發展。阿拉伯帝國各族人民,不僅創造了富多彩的阿拉伯一伊斯蘭文化,促進了歐洲文化的復興與發展,并且在東西方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阿拉伯人無愧“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偉大使者”的美譽。二、奧斯曼帝國1.奧斯曼帝國①建立過程: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滅亡拜占庭帝國;到 16世紀后期,地跨亞非歐的大帝國。②政治制度:最高統治者蘇丹,宗教上層和封建主是統治階級,工商業者和農民承擔各種苛捐雜稅。③經濟狀況:15—16世紀,都城伊斯坦布爾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心;控制了連接亞歐的商路(即陸路絲綢之路),對過往的商品征收重稅,東西方的貿易受到一定的影響。2.奧斯曼帝國衰落原因三、南亞國家1.笈多帝國:中世紀統一印度的第一個封建王朝。(1)建立過程:4世紀初期,北印度地區陷入分裂,戰亂頻繁。恒河中游的笈多帝國經過多年征戰,幾乎征服了北印度地區;笈多帝國直接控制地區主要為恒河中下游,其他地區仍處于分裂狀態。(2)印度教的產生:笈多帝國時期,由婆羅門教轉化而來的印度教逐漸成為印度主要的宗教。2.德里蘇丹國家(1)建立過程:11世紀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紀,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蘇丹國家。(2)政治體制:德里蘇丹國家實行政教合一,以伊斯蘭教為國教;(3)統治:最高統治者稱蘇丹,掌握國家最高的行政、立法、司法和軍事權力;地方劃分行省,行省總督有蘇丹任命,重要職務由穆斯林擔任。四、東亞國家1.日本(1)形成過程:①秦漢移民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②6—7世紀,日本出現嚴重社會危機;③大化改新的推動;④模仿隋唐律令,建立中央集權制國家。(2)大化改新:①開始:646年孝德天皇頒布《改新之詔》進行改革,因年號為“大化”,故史稱大化改新。②內容:政治,建立中央集權國家,廢除貴族世襲制,以才選官。經濟,把貴族土地收歸國有,部民轉為國家公民;國家定期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外交,向中國唐朝政治經濟體制學習,成立古代中央集權國家。③影響: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推動了日本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給日本歷史上帶來了巨大的變革,但也存有一點的局限。(3)幕府統治的形成①背景:a.10世紀,日本中央集權體制逐漸瓦解;b.莊園制經濟的形成與發展:隨著新土地的開墾,貴族、寺院和神社廣占土地,形成莊園;c.武士集團的形成:莊園領主為保護財產豢養武士;②形成:12世紀末(1192年),武士集團首領源賴朝在鐮倉建立幕府。③特點:a.天皇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義上的中央政府稱號,實權由將軍為首的幕府掌握;b.武士與將軍結成主從關系,成為將軍的家臣;c.將軍賜予武士官職和俸祿,武士對將軍宣誓效忠,并承擔納貢、兵役等義務。④局限:17世紀的德川幕府是日本最后一屆幕府統治,為了維護統治,德川幕府曾效仿中國實行鎖國體制,雖然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日本的國家安全,但最終嚴重影響了日本社會的發展與進步。(4)文化成就:神道融合佛教等外來文化形成武士道;詩歌集《萬葉集》和小說《源氏物語》享譽世界文壇;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大和繪和浮世繪是極具特色的日本繪畫藝術;創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中國的制度、儒學、佛教等深刻影響了日本文化的發展。【史料實證】古代日本文化的特點?史料:646年,日本進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體制,儒家思想對這次改革影響顯著。701年,文武天皇頒布《大寶律令》,將《周易》《尚書》《論語》等作為大學或國學的必修課程。日本天皇年號也深受中國儒家文化的影響。儒家文化滲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識、社會生活等各個領域。摘編自謝放《中外文化發展歷程》(1)持續性、穩定性:日本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中,以善于吸收外來文化而著稱,但日本文化仍然有自己的根,從未真正脫離其最古老的本土文化根源。(2)外向性、創新性:日本十分重視也十分善于吸收和輸入他國文化。從 7世紀的大化改新大規模地輸入唐文化,到 19世紀的明治維新大規模地吸收與輸入西方文化,都對日本的發展進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3)矛盾性、獨立性:日本的島國地理特征,使其文化呈現出單一性和獨立性。正因為這種特性,日本需要向隔海相望的大陸看齊,于是他們在古代歷史時期就開始大量吸收大陸文化。日本文化各個領域都有外來文化的成分和因素,但同時又鮮明地體現出日本島國特色的文化氣息。2.朝鮮(1)4世紀,朝鮮半島,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個政權并立;(2)7世紀末,新羅統一朝鮮半島,效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國家;(3)10世紀初,新羅人王建建立高麗王朝,效仿唐制,政治上,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地方劃分為十道,實行科舉考試;經濟上推行土地國有;文化上,傳播中國儒家經典和詞章之學。(4)14世紀末,高麗大將李成桂自立為王,遷都漢城,改國號朝鮮。(5)歷史上,中朝兩國關系密切,曾于 16世紀末聯合抗擊日本侵略,維護了朝鮮的獨立和統一。(6)文化成就:科技、青銅器、鐵器、瞻星臺;《三國史記》是朝鮮半島現存最早的史書;音樂、舞蹈特色鮮明;佛教、道教和儒學從中國傳入,典章制度、文字、學術文化和風俗習慣等都受到中國的影響。朝鮮半島的古代文化也傳入中國中原地區。考向 1 阿拉伯帝國的興起【典例】(2024·浙江卷 1 月)中世紀開始后的數百年間,亞里士多德已經被人們忘在腦后,盡管其希臘文原稿在拜占庭保存完好。但在 750 至 900 年間,所有亞里士多德的著作都被譯成阿拉伯文,其中一些直接譯自希臘文,一些由古敘利亞文轉譯。之后,他的著作又從阿拉伯文譯成拉丁文。到 13 世紀,亞里士多德幾乎所有著作都有了拉丁文譯本,并聞名于西方世界,而最大的翻譯中心是西班牙的托萊多。上述材料旨在說明( )A.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B.西方文明的傳承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伊斯蘭文明C.亞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古希臘學者D.希臘字母演化到拉丁字母經歷了相當漫長的過程【變式訓練】1.阿拉伯帝國建立之初,既允許被征服地區人民可以自由選擇信仰、保留教堂,也允許接受伊斯蘭教信仰的皈依者可以繼續與原屬的文化和群體保持密切的聯系。阿拉伯帝國此舉( )A.創新了文化滲透方式 B.消弭了民族之間矛盾C.促進了文明交流互動 D.體現了因俗而治原則【變式訓練】2.7 世紀的阿拉伯境內,阿拉伯語逐漸取代各被征服民族語言,成為流行于各地的官方語言,波斯語逐漸退出官方領域,但仍然通用于波斯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他們自身的語言習慣和生活背景不可避免地影響了原來的阿拉伯語,這引起了阿拉伯語重大的變化,也因此形成了不同地區的阿拉伯語方言。據此可知( )A.帝國的鼎盛促進語言習慣發展 B.文明交流促進了地域文化發展C.征服戰爭推動社會文化進步 D.統治階層的純粹性逐漸喪失考向 2 中古時期的日本【典例】(2024·遼寧卷)1069 年,日本后三條天皇頒布法令,規定取締非法莊園。為此,天皇成立“記錄莊園券契所”,任命親信擔任官員,對莊園文書進行嚴格審查,如果莊園領主相關文書不全,其莊園將被沒收。這一措施意在( )A.遏制地方官員貪腐 B.穩定封建主從關系C.維護法律政令統一 D.加強朝廷經濟基礎【變式訓練】1.江戶時代(1603—1868 年),日本學術界涌現多種國家發展理論。其中,古學派通過對朱子學派“圣人之道”的解讀,將“向國外拓展、增加土地”作為解決社會危機的有效方式;而蘭學(西學)派則提出“積極防御論”,主張在國家周邊地區加強海防,防范俄英等國的侵略。這反映出日本( )A.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思想 B.對幕府統治日益不滿C.近代化道路受制于歷史傳統 D.文化政策開放且開明【變式訓練】2.7 世紀日本實行“大化改新”,首先宣布:土地為國有,百姓直屬于天皇,罷世襲官吏。又依據貴族官員等級高低賜予不等的采邑,這些采邑世襲受領,其所出賦稅皆不上交國家。后又造戶籍,以十家為里,里有長,其職在促民納稅、服役;每家以人口多寡受地、納稅服役。這些措施旨在( )A.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B.維持貴族世襲特權C.建立中央集權國家 D.鞏固封建等級秩序知識點 2 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對區域文化發展的影響1. 第一次大遷徙:公元前 2 世紀——公元 2 世紀(1)大月氏人:面對匈奴的擴張,西遷建立貴霜帝國。(2)日耳曼人:在與羅馬帝國的接觸中不斷南遷。2、第二次大遷徙:3——6 世紀(1)中國:匈奴人、鮮卑人、氐人和羌人等逐漸遷徙到中原。(2)歐洲:日耳曼人滅亡了西羅馬帝國。(3)阿拉伯人:8世紀中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阿拉伯帝國。3、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的影響(1)改變了亞歐大陸從東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國家先后崛起。(2)各個區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3)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促進了本民族文化的發展。知識點 3 中古非洲和古代美洲一、中古非洲文明1.非洲的古代農業(1)主要農作物: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2)畜牧業和冶鐵技術:馴養了牛,引進了綿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鐵技術。(3)生產技術的擴展:①班圖人的活動區域逐漸擴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②到 11世紀,班圖人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農業、畜牧業和冶鐵技術也傳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區。2.北非古代文明—阿克蘇姆王國(1)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亞地區興起了阿克蘇姆王國。(2)4世紀,阿克蘇姆王國進入鼎盛時期,一度成為地區強國。3.東非古代文明(1)東非沿海地區國家:由于農業的進步、環印度洋貿易的發展和伊斯蘭教的傳入,10—15世紀,在東非沿海地區產生了一系列國家。(2)東非沿海地區國家的經濟發展①東非沿海地區國家廣泛使用奴隸,經濟上以種植瓜果蔬菜的園藝業為主,對外貿易發達,城市繁榮。②阿拉伯商人從印度、波斯和中國等地把瓷器、紡織品等各種手工業品輸入非洲。作為交換,當地出口黃金、象牙和奴隸等。4.西非古代文明(1)西非主要國家:在西非,8—15世紀,加納、馬里和桑海等國家先后興起。這些國家擁有豐富的黃金資源,控制著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黃金交易,極其富有。(2)極盛一時的桑海國家①確立西非國家霸主地位:桑海原為馬里屬國,后利用馬里內亂崛起,攻滅馬里,確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紀達于極盛。②桑海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桑海實行中央集權,官吏直接由國王任免;擴大對外貿易,奴隸成為生產中的重要力量;興建學校,鼓勵文化發展。③桑海國家的衰落:16世紀末,桑海因遭遇外來入侵逐漸衰落。5.南非古代文明(津巴布韋國家)(1)形成:11世紀末,班圖人建立了津巴布韋國家。(2)鼎盛:14—15世紀,津巴布韋進入鼎盛時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區都被納入它統治之下。【歷史解釋】中古非洲文明的特點?史料:在 1000年到 1500年間,隨著班圖人和其他移民的到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各民族不斷地擴大可耕地面積,建立了農業社會。接著,隨著人口的增加,他們組織了國家,發展了專業化經濟中心,進行著地區間的貿易活動。除了這些內部發展之外,與東半球其他民族之間的關系也深刻地影響了非洲社會的發展。……地中海及印度洋沿岸地區的貿易……刺激了城市的發展、大型國家和帝國的建立,同時也把糧食作物的新品種和新的宗教引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1)發展緩慢: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非洲古代文明的發展受制于地理隔絕和惡劣的自然環境,發展較為緩慢。(2)獨具特色:非洲經過了自身的長期發展演變和吸收、借鑒相鄰地區的文明成就,形成了具有較高發展水平的非洲文明。如東非出現了城市國家,對外貿易興盛。西非盛產黃金,馬里和桑海一度強大,更是產生了獨具特色的大津巴布韋文化。二、古代美洲文明1.古代瑪雅文明(1)瑪雅文明的繁榮:①在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島,古代瑪雅文明曾非常繁榮。②瑪雅人發展了以種植玉米為主的農業,建立了眾多城市國家。③瑪雅人的城市建筑精美,城內有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廟宇。(2)瑪雅文明的文化成就:①瑪雅人制造精美陶器,發明了獨特的文字。②用復雜的歷法紀年,采用 20進位制,也知道“零”的概念。2.古代阿茲特克文明(1)鼎盛時期:①14世紀,阿茲特克人興起于今墨西哥地區。②16世紀初,阿茲特克人國家進入鼎盛時期,控制了整個墨西哥谷地及其周邊部落。(2)都城建設:①阿茲特克人國家的都城特諾奇蒂特蘭位于特斯科科湖中心的小島上,有 3條堤道與陸地相連,并有引水渠供應全城淡水。②為方便交通,渠上架設了多座橋梁。3.古代印加文明(1)印加國家的鼎盛時期:①12世紀,印加人以庫斯科為都城建立國家。②15世紀末 16世紀初,印加國家發展到鼎盛時期。(2)印加國家的政治、經濟①最高統治者是國王,世襲繼承,擁有行政、立法和軍事大權。土地、礦藏和牲畜歸國家所有。②印加帝國將全國劃分為四大政區,每個政區設立一個長官,以貴族充任。③為征稅和征兵,政府編制了詳細的人口調查表。④帝國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統,用于傳遞政府的命令和情報,以及調動軍隊。⑤政府還將征服地區的部分或全部居民遷移到新地區,以防止他們反抗。【歷史解釋】美洲文化的特點?史料:瑪雅文明是美洲的農業文明,其生產方式簡單,以刀耕火種為主,并且曾經在山地上營造梯田。主要農作物與經濟作物是玉米、薯類、可可、西紅柿、南瓜、豆類、辣椒、煙草、棉花等。由于有較發達的農業基礎,所以瑪雅人的貿易也相當發達,他們的商業活動范圍甚至可以達到巴拿馬地區與墨西哥北部。經營的商品種類繁多,包括陶器、土布、蜂蜜、煙草、染料、燧石、樹脂等。這些頗具特色的產品使瑪雅人名聲遠揚,生產的可可豆等產品,為瑪雅人帶來大宗財富。—方漢文《比較文明史·新石器時代至公元 5世紀》(1)有悠久的歷史。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創造出自己獨特的文化。(2)涉及眾多領域,取得輝煌的成就。農業、宗教、自然科學、藝術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3)對世界影響非常大。如玉米、馬鈴薯等重要農作物傳播到世界各個地方。(4)分布范圍比較廣泛?,斞盼幕?、阿茲特克文化、印加文化等覆蓋了北美洲和拉丁美洲地區。考向 3 古代非洲【典例】(2023·海南卷)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傳統法庭在庭審時,訴訟當事人除列舉事實外,還可廣泛援引諺語,比如“勿因黑猩猩丑就殺死它”“到癩蛤蟆家做客只能自貶身份”等,善用諺語的一方往往更占優勢。有學者認為,當地諺語的效力相當于英美法系中的法律箴言。據此可知( )A.文化傳統影響司法實踐 B.風俗習慣奠定立法基礎C.程序公正助推法律進步 D.遵循先例成為審判原則【變式訓練】1.12 世紀中期,有阿拉伯地理學家指出,在摩加迪沙南邊的布拉瓦,居民沒有任何信仰,他們將地面突起的石柱視為神靈。但近年來的考古活動顯示,這一區域存在大量的阿拉伯人墓葬,碑刻顯示12 世紀時該地區有許多穆斯林。對此解讀最合理的是( )A.現代學者更加關注人種的遷徙 B.文獻記載受到作者信仰的干擾C.阿拉伯帝國一度占領非洲東部 D.考古發現有利于更新傳統認知【變式訓練】2.近代歐洲學術界主流觀點認為非洲黑人沒有歷史、沒有哲學、沒有文明,只有黑暗和停滯。19 世紀中期考古學家發現了大津巴布韋遺址后,一些歐洲學者認為它是古代文明人的創作,同時又稱這是外來人模仿歐洲建筑建造的,“土人”未曾參與。這說明( )A.多元視角完善歷史解釋 B.文獻史料難以揭示歷史真相C.研究立場影響歷史認知 D.史學研究進步依賴考古發掘考向 4 古代美洲【典例】(2024·浙江卷 6 月)某一印第安文明的道路系統相當發達,“兩條大道貫穿全國境內,以庫斯科為中心,北達基多,南到智利中部,全長達一萬六千公里。沿途設立驛站,有專門的’飛毛’信使接力傳送,每天行程計達二百二十五公里?!痹撐拿魇牵? )A.阿茲特克文明 B.瑪雅文明 C.印度文明 D.印加文明【變式訓練】1.20 世紀 80 年代,考古學家在墨西哥境內瑪雅城邦遺址的一座興建于 7 世紀、被稱為“銘記的神廟”的金字塔內部,發現一個布滿浮雕人像的寬大墓室,死者遺體的頭部覆蓋著玉制面具,并有玉制裝飾品等隨葬器物。這一考古發現可以用來印證當時( )A.瑪雅人對埃及文明的吸收 B.瑪雅宗教具有較高地位C.瑪雅城邦手工業規模龐大 D.瑪雅開始出現階級分化【變式訓練】2.印加帝國實行人口遷移制度,將新近被征服的有反叛傾向的部落遷往內地,而以可靠部落的人口取而代之,還將最忠誠的勇敢部落的人口遷移到邊關據點。印加帝國的人口遷移制度( )A.有利于強化對帝國的認同 B.旨在提升國家基層治理水平C.完善了國家行政管理體系 D.實現了邊疆統治秩序的穩定1.(2024·重慶卷)11 世紀,神圣羅馬帝國皇帝對鑄幣的控制較弱,許多鑄幣廠由教會掌控,其發行的貨幣占主導地位。法國鑄幣業被大領主控制,貨幣的原料、工藝、和設計都頗為粗劣。英國王室則控制了大量鑄幣廠,每三到六年便調整貨幣設計。這表明當時的西歐諸國( )A.教會引領貨幣經濟改革 B.封建經濟陸續走向瓦解C.王室鼓勵工藝創新 D.王權集中程度存在差異2.(2024·江蘇卷)據統計,1774 年至 1852 年,日本翻譯的歐洲醫學、天文學等書籍達 470 余種,從事西洋書籍翻譯的學者有 117 人,出現了以杉田玄白為代表的新派學者。當時“執政者雖亦關心西歐科學,但西學的輸入及研究卻以民間為主”。這一現象表明日本( )A.摒棄閉關鎖國政策 B.全面吸納西方近代文明C.社會觀念出現變化 D.政府推行“文明開化”政策3.(2023·重慶卷)在中世紀西歐抄本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在頁邊處繪制裝飾圖畫的傳統。13 世紀末,一些抄本頁邊繪有“騎士在蝸牛面前落荒而逃”的場景,有學者指出這些“蝸牛”代表新興銀行家群體。這反映出當時( )A.騎士階層棄武從商 B.繪畫藝術風格迎來變革C.商人控制抄本創作 D.封建等級秩序面臨挑戰4.(2023·遼寧卷)中古時期,西歐司法審判中盛行“決斗裁判”和“神意裁判”。11 世紀初,隨著西歐城市的興起,城市中的商人開始選出仲裁人,并依據“萌芽性的商法”進行審判,逐漸形成了市民法庭。這反映出( )A.城市崛起促進王權加強 B.自由主義打破封建束縛C.新興階層沖擊教會特權 D.商業發展推動司法進步5.(2023·湖北卷)某學者關注世界歷史上的一位著名統治者,研究其在位時期的文治武功。該統治者以恢復舊日羅馬帝國的榮耀為己任,力圖建立“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個帝國”的新秩序。最符合該研究主題的史實是( )A.羅馬帝國一分為二 B.都城改名為伊斯坦布爾C.頒布第一部成文法 D.征服占領北非和意大利6.(2023·全國新課標卷)有學者認為,直到 13 世紀,拜占庭人才被迫接受如下現實:他們的皇帝已經不具備所稱的“統治全人類”的能力,皇帝的許可與授權已失去意義。這可以用來說明( )A.限制君主權力的思想廣泛傳播 B.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奧斯曼帝國形成C.地中海地區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D.東羅馬帝國疆域的縮減及國力損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22講 中古時期的世界(講義)(學生版)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pdf 第22講 中古時期的世界(講義)(教師版)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