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8講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講義)(PDF版 ,含解析)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8講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講義)(PDF版 ,含解析)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

資源簡介

第 18 講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目 錄
01 考情透視·目標導航................................................................................................2
02 知識導圖·思維領航................................................................................................2
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3
考點一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3
知識點 1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 ....................................................................................................................3
考向 1 十年探索時期 ............................................................................................................................5
知識點 2 文化大革命 ................................................................................................................................6
知識點 3 偉大的建設成就 ........................................................................................................................6
考向 2 工業、農業領域的成就 ............................................................................................................8
考向 3 教育、衛生、文化領域的成就 ..............................................................................................10
考向 4 先進典型和模范人物 ..............................................................................................................11
考向 5 中國外交打開新局面 ..............................................................................................................12
考點二 社會主義物質精神文明建設與文化傳播.................................................................13
知識點 1 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經濟與交通(選必二)..........................................................................13
知識點 2 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文化與科技(選必三)..........................................................................15
考向 1 現代醫療衛生體系與社會生活 ..............................................................................................17
04 真題練習·命題洞見..............................................................................................19
考點要求 考題統計 備考建議
2024 暫無
十年探索
3 2 2023 選擇題:江蘇卷( 年 考) 本講為高考命題熱點,題型
2022 非選擇題:北京卷 以選擇題為主,復習時關注
一些命題關鍵詞:全面建設
2024 選擇題:甘肅卷、江蘇卷、安徽卷、浙江卷 1 月 社會主義、中共八大、社會
2023 選擇題:福建卷、全國乙卷、浙江卷 1 月、
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
偉大的建設成就 非選擇題:福建卷 人民公社化運動、七千人大
(3 年 16 考) 選擇題:福建卷、河北卷、江蘇卷、北京卷、湖 會、八字方針、周恩來和鄧
2022 北卷 小平的調整、“雜交水稻”“兩
非選擇題:全國乙卷 彈一星”、外交新局面、建交
2024 高潮、時代風尚、精神文明、暫無
現代醫療體系與 曲折探索、偉大成就、愛國
社會生活 2023 選擇題:浙江卷 1 月、浙江卷 6 月、北京卷 衛生運動,復習時多關注。
(3 年 3 考)
2022 無
復習目標:1、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概述新中國鞏固人民政權的主要舉措。
2、認識新中國為民主政治建設和向社會主義過渡所做出的努力。
考點一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知識點 1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
【整體脈絡】
一、初期:正確探索(1956~1957 年)
1、中共八大的召開:(1956 北京)——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良好開端
(1)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初步建立;“一五”計劃即將完成;1956 年毛澤
東《論十大關系》的報告,初步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為中共八大的召開奠定了理論基礎。
(2)內容:
①指出主要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②制定主要任務:集中力量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③經濟建設上: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
(3)意義:中共八大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方向。
2、雙百方針的提出:1956 年毛澤東提出,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百家
爭鳴”成為我國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指導方針。
3、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思想:1957 年春,毛澤東提出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這個論述為認識中國基本國情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中期:探索中失誤(1958~1960 年的“左”的錯誤)
1、“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中共八大二次會議):1958 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
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2、“大躍進”:(1958~1961)
①工業大躍進:高指標、瞎指揮(以“大煉鋼鐵”為中心,片面強調發展速度,超英趕美)
②農業大躍進:浮夸風
3、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1961)
①特點:“一大二公”(人民公社規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②典型表現:共產風
③局限性:嚴重超越了生產力發展水平,過分夸大了人的主觀作用,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4、評價:反映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狀況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
5、嚴重后果:1959~1961 年,我國的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
*出現失誤的原因:
①左傾錯誤(根本原因)
②缺乏建設經驗
③對社會主義建設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
*啟示/教訓:
①立足國情,保持穩定的經濟增長速度
②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
③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
三、后期:調整與恢復(1960~1965 年)
1、國民經濟調整:“八字方針”—調整(核心,調整國民經濟比例關系,搞好綜合平衡)、鞏固、充實、提

2、召開七千人大會:1962 年召開,比較深入地總結了經驗,取得了重要成果。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執政后召
開的一次規模空前的經驗總結大會對于統一全黨思想,提高認識和糾正工作中發生的“左”的錯誤,起了
積極的作用
3、結果:到 1965 年,國民經濟調整的任務基本完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積累了經驗。
4、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目標:1964 年,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的偉大
目標,極大地激發了億萬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積極性。(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
技術現代化)
【歷史解釋】
史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
期。”“對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要正確評價,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
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
——摘編自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正確看待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
(1)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生產力放在首位。
(2)必須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生產關系的變
革必須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
(3)國民經濟建設必須有計劃、按比例協調發展,搞好綜合平衡,留有一定后備力量,并兼顧重點與一般
的關系。
(4)必須保持政治的穩定,為經濟發展創造有利的環境。
(5)注意從國情、國力出發,在發展速度上,把需要與可能結合起來。
考向 1 十年探索時期
【典例】(2023·江蘇卷)1956—1957 年,在中國科學院出版的譯著中,以社會主義國家的著作為主,但資
本主義國家的著作數量增長很快。資本主義國家在華專家的人數和比重從 1961 年起逐漸增加,至 1966 年,
日本和法國的專家人數居在華外國專家前兩位。導致上述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三線建設缺乏專業人才 B.科技交流擺脫冷戰影響
C.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 D.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開展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20 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根據材料“至 1966 年,日本和法國的專家人數居在華外國專家前兩
位”并結合所學可知,1956 年到 1966 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十年,隨著中蘇關系走向惡化,中國緩和與西
方國家關系,適應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C 項正確;根據材料“從 1961 年起逐漸增加”,結合所學可知
1964 年到 1980 年,主要涉及中國中西部 13 個省區進行了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
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史稱三線建設,時空不符,排除 A 項;結合所學可知當時科技交流不能擺脫冷戰
影響,排除 B 項;中國開展特色外交是手段而非主要因素,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變式訓練】1.1960 年,我國改革《兵役法》中關于每年在 11 月到次年 2 月定期征兵的規定,而分為夏
季、冬季兩次征兵,其中夏季主要征集城市中不能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和分配不了工作的中專畢業生,
以及社會青年、廠礦企業等單位的職工。我國城市征兵開始成規模實施。這一變化( )
A.源于國際形勢的日益惡化 B.出于開展三線建設的現實需要
C.-加速了軍隊的現代化建設 D.意在緩解經濟困難引發的壓力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原因、目的、影響題。據本題時間
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60 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1960 年后,我國開始在城市大規模開展征兵活動,征
兵對象則為不能升學的學生、未工作人員以及部分工礦產業工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由于大躍進等
錯誤運動,導致我國經濟出現困難局面,在城市開展征兵活動有利于緩解城市的人口壓力和糧食負擔等,D
項正確;此次征兵運動調整也與中蘇關系惡化等國際因素有一定關系,但是源于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 A
項;三線建設是指在重點在中西部地區開展國防工業等行業的建設,材料與之無關,排除 B 項;材料未涉
及 1960 年兵役法改革的影響,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變式訓練】2.1956 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的報告中指出:“我們一定要努力把黨內黨外、國內國
外的一切積極的因素,全部調動起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由此可知,該講話意在
( )
A.指導制定過渡時期總路線 B.為認識基本國情奠定了基礎
C.正確分析國內的主要矛盾 D.激發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目的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
準確時空是:1956 年的中國。依據材料概況可知:材料指出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關于社會主義建設
的方法,有利于激發人民群眾對于全面開啟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D 項正確;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于 1953
年,與史實不符,排除 A 項;1956 年中共八大與 1957 年毛澤東發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講
話,為認識基本國情奠定了基礎,排除 B 項;1957 年毛澤東發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講話正
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知識點 2 文化大革命
1、原因:20 世紀 60 年代中期,毛澤東認為黨和國家面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現實危險。為此,他強調“以
階級斗爭為綱”,想通過發動“文化大革命”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
2、過程:民主與法制受到踐踏,社會和生產陷入混亂。
3、性質:“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而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
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4、“文化大革命”的啟示:
①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②加強黨的領導,完善黨的民主集中制。
③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
④制定的方針政策要符合國情。
知識點 3 偉大的建設成就
1、總體認識: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的這段歷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艱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
會主義道路的時期。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但從總體上看,全黨、全國人民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戰
勝各種困難,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要成果。
2、建設成就
領域 主要成就
從“一五”時期起到“四五”時期,逐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
工業
民經濟體系;大規模的三線建設不僅增強了國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業布局
國防科技 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氫彈,試制并成功發射了中遠程彈道導彈和人造衛星
興修水利、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培育推廣良種、提倡科學種田,我國較大幅度地提
農業
高了糧食生產水平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生活水平 人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文教衛生 教育事業取得長足進步,醫療衛生事業也得到蓬勃發展
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有了很大提高,全國經濟、文化建設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
人才培養
成長起來
廣大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形成具有特定內涵的時代精神(“鐵人”王進喜、黨
時代精神 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好戰士雷鋒);形成了崇尚勞動、敬業守信、精益求精、敢
于創新的勞模精神(李四光、錢學森、鄧稼先、華羅庚等著名科學家)
20 世紀 70 年代,中國外交迎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二次建交高潮,與中國建交國家
的數量從 1965 年的 49 個增加到 1976 年的 111 個。其中,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1971
外交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1972 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
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3、深遠影響:這些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都具有開創性、奠基性的意義,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
主義道路提供了物質基礎、寶貴經驗和理論準備。
4、三線建設:①概念:指的是自 1964 年起我國在中西部地區的 13 個省、自治區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指導
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②背景:日趨緊張的國際形勢和美蘇日益嚴峻的戰爭威脅。
③評價:從總體上看,三線建設是推進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步驟,對于提高國家的國防能力和改善我國
國民經濟布局,推進中西部落后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國家將資源大部分傾斜在三線,間
接導致東南沿海地區發展緩慢。三線建設集中于軍工業和重工業,無法迅速改善民生匱乏的狀況,并對環
境造成一定破壞。
【知識拓展】:準確區分“大躍進”運動與人民公社化運動
(1)“大躍進”運動涉及生產力方面,人民公社化運動涉及生產關系方面
(2)“大躍進”運動錯在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嚴重背離客觀規律;人民公社化運動錯在生產關系超越了
生產力發展水平。
【知識拓展】20 世紀 70 年代新中國外交關系的突破
(一)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原因: ①中國綜合國力、國際地位的提升(根本原因)。②美國霸權地位的動搖。
③發展中國家在聯合國力量增強。④中國長期堅持和平外交的結果。
2、影響: ①宣告了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破產和中國外交事業的重大勝利。
②奠定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的基礎,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③大大地增強了第三世界在聯合國的力量。
(二)中美關系改善的原因及影響
1、原因:中美關系的緩和是中美兩國共同的要求。
①從美國一方講:已認識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作用,承認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美國在與蘇聯爭霸
中處于守勢,想通過改善中美關系,增加美國對付蘇聯的資本;美國經濟發展緩慢,受到西歐和日本的沖
擊;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潭。
②從中國一方講:改善中美關系,保持一種新的均衡關系,有三種考慮:一是進一步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
的需要;二是牽制和對付蘇聯威脅的需要;三是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的需要。
2、影響:
①對中國而言,提供了解決臺灣問題的契機,加速了統一大業進程,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打破了外交
的僵局,出現了同中國建交的熱潮,對社會的安定和經濟的發展有重大意義。
②對美國而言,對蘇聯起了戰略威懾作用,促進了美國的戰略調整和收縮。
③對世界而言,有利于世界局勢的緩和及世界的和平、發展。
④對中日關系而言,直接推動了中日的正式建交。
【歷史解釋】中美關系改善的影響?
史料:從中美蘇三角關系的本質來看,中國本應處于最有利的位置,但由于二十年與美國敵對、二十年與
蘇聯敵對,中國未能充分利用它在這三角關系中的先天性優越地位。1970年末期至 80年代中國逐漸明白這
個道理,因此逐漸修正其處理與兩國超級大國關系
盧子健《中國對外關系轉變》
(1)對中國而言,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打破了外交的僵局,出現了同中國建交的熱潮,對社會的安定
和經濟的發展有重大意義。
(2)對美國而言,對蘇聯起了戰略威懾作用,促進了美國的戰略調整和收縮。
(3)對世界而言,有利于世界局勢的緩和及世界的和平、發展。
(4)對中日關系而言,直接推動了中日的正式建交。
考向 2 工業、農業領域的成就
【典例】(2023·浙江卷 1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的交通事業迅速發展。下列兩幅圖片所示相關成
就是( )
A.我國在兩極格局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建設成果
B.我國交通事業在“一五”計劃期間取得的重大成果
C.“四個現代化”建設目標激發廣大人民自主創新的見證
D.國家實行“科教興國””發展戰略結出的碩果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結合所學,50-60 年代是美蘇兩極對峙時期,中蘇、中美關系交惡,我國發揚自力
更生、艱苦奮斗精神,取得工業化建設的成就,A 項正確;1957 年“一五”計劃完成,排除 B 項;1964 年
底正式提出“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排除 C 項;1995 年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變式訓練】1.“一五”計劃期間,新中國的重點工業項目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而 20 世紀 60~70 年代三
線建設的重點工業項目則主要集中在云貴川等西部地區。這兩個時期工業建設區位特點形成的共同緣由是
( )
A.國家安全戰略的影響 B.便于開展對外貿易
C.原有工業發展的基礎 D.工業化布局的調整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現代(中國)。據材料可知,“一五”計劃時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軍
事包圍、外交孤立政策,東南沿海安全形勢嚴峻,我國當時實行一邊倒,東北背靠蘇聯,安全環境好;而
三線建設時期,中蘇關系惡化,選擇云貴川等西部省區,也是出于安全環境的考慮,A 項正確;云貴等地
不如東南沿海在對外貿易上有優勢,排除 B 項;東南沿海的原有基礎也較云貴川地區好,排除 C 項;工業
化布局的調整是表面因素,而非緣由,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變式訓練】2.從 1972 年開始,我國先后從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引進大量成套設
備,包括 13 套大化肥、4 套大化纖、3 套石油化工、3 個大電站等,合同總額約 43 億美元,這些引入的設
備在 20 世紀 80 年代前后相繼投產。這( )
A.形成了對外開放的局面 B.旨在改善我國的工業布局
C.有利于三線建設快速發展 D.推動了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1972 年至 20 世紀 80 年代(中國)。據材料“從 1972 年開始,我國先后從美國、日本、聯邦德國、
法國、意大利等國引進大量成套設備,包括 13 套大化肥、4 套大化纖、3 套石油化工、3 個大電站等”和所
學可知,中國先后同日本、西德、美國等逐漸改善了關系,引進先進的工業設備,促進中國的經濟建設,D
項正確;我國開始實行開放政策是在 1978 年以后,排除 A 項;引進大量成套設備未涉及工業布局,排除 B
項;三線建設是 20 世紀 60~70 年代中國以加強國防為中心的戰略大后方建設,為增強我國國防實力,改
善生產力布局以及中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做出了極大貢獻,時間不符,內容也與材料無關,排除 C 項。故
選 D 項。
考向 3 教育、衛生、文化領域的成就
【典例】(2024·安徽卷)下圖所示為 1956 年 4 月上海市壽成區人民政府簽發的恢復結婚證,印有“互愛互敬
和睦團結,同心協力勞動生產”字樣。這可用以說明( )
A.人民政府倡導新風尚 B.傳統婚姻制度亟待改變
C.生產方式發生了變革 D.經濟互助穩定婚姻關系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1956 年(中國)。從信息區人民政府簽發恢復結婚證以及“互愛互敬和睦團結,同心協力勞動生產”
等標語可知,這反映了當時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是人民政府倡導新風尚的舉措,A 項正確;
傳統婚姻制度已經改變,排除 B 項;材料不涉及生產方式的變化,排除 C 項;材料并非在討論經濟互助與
婚姻關系的穩定之間的聯系,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變式訓練】1.1952 年,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指導下,由最高教育行政部門制定有關的政策,我國開展高校
院系大規模調整。在調整中,私立大學全部并人公立高等學校,新設了 12 個工業專門學院,全國綜合性大
學由調整前的 55 所減為 13 所。這一調整( )
A.服務于國民經濟恢復工作 B.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C.具有鮮明的行政主導特征 D.大力提高了人民文化水平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時空是 1952 年的中
國。根據材料“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指導下,由最高教育行政部門制定有關的政策”可知,此次高等院校院
系調整由國家主導,將大學置于統一的行政管理體制之下,體現了行政主導的特征,C 項正確;此次高校院
系調整服務于之后的國家建設,此時國民經濟的恢復,排除 A 項;三大改造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確
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 B 項;新中國初期的掃盲教育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平,排
除 D 項。故選 C 項。
【變式訓練】2.新中國成立初期,很多農村利用冬季農閑時期開展識字運動,時稱“冬學”。1949 年參加
冬學的農民達到 1000 余萬人,1950 年全國冬學入學農民已達 2500 萬人,1951 年農村冬學入學人數增加至
4200 余萬人。這( )
A.適應了工業化的要求 B.提升了社會文化水平
C.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 D.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新中國成立后。由題干中的信息“農村……開展識字運動”可知,業余教育和掃盲活動將文化知
識普及與社會政治教育相結合,提高了人民文化知識水平和社會思想覺悟,有助于提高農民階級的文化素
質,B 項正確;“工業化”的表述與題干中“農村”“農民”等關鍵詞不符,排除 A 項;改革開放新時期普
及了九年義務教育,晚于題干中的時間段“1949—1951 年”,排除 C 項;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應為 1949 年
10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的意義,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考向 4 先進典型和模范人物
【典例】(2024·江蘇卷)1980 年,攀枝花當地報紙發表《關心群眾生活,為子孫后代造福》一文,表達了
人民迫切希望喝到優質水的心聲。南京大學地質系肖楠森教授聞訊后多次到當地勘查,利用他的“新構造
控水理論”成功找到了地下水。難能可貴的是,他一生不畏艱難,為全國許多地方解決了飲用水問題。這
反映出( )
A.人民脫貧致富的愿望 B.科研成果助力三線建設
C.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 D.科學家至誠報國的情懷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1980 年(中國)。根據材料“南京大學地質系肖楠森教授聞訊后多次到當地勘查,利用他的‘新構
造控水理論’成功找到了地下水。”并結合所學可知,肖楠森教授問詢攀枝花的需求后,多次勘查并利用自
己的理論成功找到了地下水,更難能可貴的是他一生為全國許多地方解決了飲用水問題,這凸顯了他至誠
報國的情懷,D 項正確;材料未提及人民脫貧致富的愿望,排除 A 項;三線建設,指的是自 1964 年起中華
人民共和國政府在中國中西部地區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基本設施建設,材料未涉及三線
建設,排除 B 項;材料所述與生態環境無關,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變式訓練】1.從 1949 年 5 月起,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八連進駐上海市南京路,擔負警衛和巡邏任務。
全連官兵身居鬧市,一塵不染,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從 1959 年起,上海社會各界陸續開展向八
連學習的活動。1963 年,國防部授予該連“南京路上好八連”榮譽稱號。“好八連”的精神體現了( )
A.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 B.人民解放戰爭的推進
C.社會主義工業化開展 D.軍隊國防建設現代化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
現代中國。根據材料“從 1959 年起,上海社會各界陸續開展向八連學習的活動。1963 年,國防部授予該連
‘南京路上好八連’榮譽稱號”和所學可知,“好八連”精神體現的是堅持人民軍隊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
抵制資產階級思想及其生活方式的侵蝕,團結人民群眾,國防部號召對其學習,強調的是黨的工作重心轉
移,A 項正確;人民解放戰爭在 1949 年就已經結束,排除 A 項;社會主義工業化開始于 1953 年,與材料
無關,排除 C 項;材料與軍隊國防現代化無關,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變式訓練】2.1949—1966 年,普通勞動者以英雄模范形象登上黨報版面,其模范事跡被寫入廣播稿,甚
至被拍攝成電影、創作成文學和戲劇作品,這反映出( )
A.文藝創作主體的多樣化 B.民主政治建設成效顯著
C.經濟建設路線逐漸成熟 D.政府強化民眾政治認同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1949—1966 年(中國)。據材料可知,1949 年至 1966 年的典型宣傳,著力反映普通崗位上普通人
的不平凡事跡,在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的同時,也借助情感的力量使人民群眾理解、擁護和支持黨的主張,
為鞏固新生政權、恢復國民經濟發展凝聚了民心和力量,即政府強化民眾政治認同,D 項正確;材料描述
的是政治認同,而非文藝創作也不是民主政治建設,排除 AB 項;材料沒有描述經濟建設路線信息,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考向 5 中國外交打開新局面
【典例】(2024·甘肅卷)1959 年,容國團在第 25 屆世乒賽奪冠,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自 1961
年起,中國隊連續在三屆世乒賽中戰績輝煌,宣告世界乒壇“中國時代”的到來;70 年代初,“乒乓外交”
打破中美關系僵局。綜上可知,這一時期我國乒乓球運動( )
A.掀起全球乒乓球熱潮 B.實現了體育強國夢想
C.兼具媒介和政治屬性 D.已成為民族文化象征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中國世乒賽奪冠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且中國隊在乒乓
賽中的優秀戰績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70 年代,“小球轉動大球”,以民促官,乒乓球成為中美關
系改善的重要媒介,由此可見中國的乒乓球運動兼具媒介和政治屬性,C 項正確;材料未涉及中國乒乓球對
他國的影響力,排除 A 項;“實現了”的表述太過絕對,排除 B 項;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是乒乓球成為我國
民族文化的影響,而是乒乓球在我國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屬性,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變式訓練】1.中國政府始終認為解決香港、澳門問題完全屬于中國主權范圍,根本不屬于通常的所謂
“殖民地”范疇,英國和葡萄牙當局只是在香港、澳門實行殖民統治,香港、澳門不是殖民地。1972 年 11
月,聯合國大會以 99 票對 5 票通過決議,認可中國的這一主張。此決議通過的背景是( )
A.《反分裂國家法》的頒布 B.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C.粵港澳大灣區向縱深發展 D.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72 年 11 月 8 日,聯合國大會以九十九票對五票通過決議,
贊成中國所主張的香港和澳門是被英國和葡萄牙當局占領的中國領土的一部分,解決香港、澳門問題屬于
中國主權范圍內的問題,根本不屬于通常的所謂殖民地范疇。這為日后中、英政府間有關香港回歸祖國的
談判掃清了一個障礙。這一決議通過的背景是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B 項正確;《反分裂國家法》的頒
布于 2005 年,排除 A 項;粵港澳大灣區向縱深發展發生在 21 世紀,排除 C 項;中國的經濟總量躍居世界
第二位發生在 21 世紀,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變式訓練】2.1950 年 5 月,中國外交部交際處安排周恩來總理拜會了印度首任駐華大使潘尼迦,這是中
方給予第一個同新中國建交的非社會主義國家大使的特殊禮遇。1951 年 1 月,毛澤東主席還出席了潘尼迦
舉行的印度國慶招待會,這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參加使團活動。這些外交舉措( )
A.打破了西方國家外交封鎖 B.立足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推動了亞非會議成功召開 D.有利于開拓外交的新局面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1951 年(中國)。據材料可知,中國領導人打破外交慣例給予印度首任駐華大使特殊禮遇,體現了
新中國重視發展與印度的睦鄰友好關系,重視發展與非社會主義國家的友好關系,超越了意識形態,這必
然有利于加快中國同非社會主義國家的建交步伐,開拓中國外交新局面,D 項正確;材料所述外交舉措不
足以打破西方國家外交封鎖,且與史實不符,排除 A 項;1953 年 12 月周恩來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 項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 B 項;材料所述事件與亞非會議的成功召開之間不存在直接聯系,排除 C 項。
故選 D 項。
考點二 社會主義物質精神文明建設與文化傳播
知識點 1 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經濟與交通(選必二)
一、農業
1.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私有制 —— 農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公有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公有
2.食物的生產、儲備與安全
(1)食物的生產
通過興修水利、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培育推廣良種、提倡科學種田,較大幅度地提高了糧食生產水平和抵
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2)食物儲備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采用機械制冷低溫儲糧技術
(3)糧食安全
在中共領導下,中國用不足世界 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 22%的人口
二、工業
1.一五計劃(1953——1957 年底)
①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②中國人民進行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國現代化的工業基礎
③改革開放前,逐步建成一批門類比較齊全的基礎工業項目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
濟體系。
2.汽車工業——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3.造船工業
4.三線建設
三線建設是推進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步驟,不僅增強了國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業布局,推進了中西部
落后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三、商業
1.城市
(1)城市化進程
(2)基礎設施
2.貨幣——人民幣
得益于云計算、移動通信和衛星精準定位系統的移動支付走在世界前列,全球將近 40%的網上交易發生在
中國。
3.外貿
外匯儲備 2018 年,外匯儲備超過 3 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一
競爭力 中國的國際競爭力持續增強
世貿 2001 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通道 “一帶一路”
市場 廣交會、進博會
2011 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額超過 3.6 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
商品

①商品貿易同國際投資、技術貿易、勞務承包等結合在一起(中國在海外承包的第一條高
形式
鐵——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至安卡拉的伊安高鐵二期在 2014 年建成通車②電子商務
四、交通
1.改革開放前
1950 年,成立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蘇民用航空股份公司
1969 年,北京地鐵一期完工,這是中國第一條地鐵
2.改革開放后
港口 世界港口吞吐量前 10 位里面中國占有 7 席
①2019 年,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竣工
航空
②2019 年,中國民用航空機場共 238 個,飛機 3818 架,定期航線 5521 條
通信 中國移動通信技術實現了 4G 同步、5G 引領跨越的快速發展(綱上 179)
①1988 年建成的上海滬嘉公路是中國大陸第一條高速公路,至 2020 年底,中國高速
陸路 公路里程位居世界第一
公路 ②2013 年墨脫公路全線通車,西藏自治區墨脫縣告別了“高原孤島”和“全國唯一
不通公路縣”的歷史,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
①中國自 20 世紀末開始建設高鐵,2008 年京津城際鐵路通車運營使中國進入高鐵時
鐵路 代,至 2020 年底,中國高鐵運營里程居世界第一
②2006 年開通的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
橋梁 港珠澳大橋
知識點 2 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文化與科技(選必三)
一、文化
1.雙百方針:1956
二、衛生:現代醫療衛生體系
1、基本醫療衛生體系
①搭建起覆蓋全國的醫療網絡
②60 年代-鄉村醫生-村鎮醫療網
③大力推進計劃免疫,防治傳染病
④食品、藥品、飲用水的安全監督
2、醫療服務體系
我國醫療機構的服務職能不斷擴大
3、藥品供應體系
4、醫療保障體系
①60 年代把城鎮職工納入公費醫療系統
②改革開放后: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鄉醫療救助制度。
5、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產生的影響
(1)促進了人民健康狀況的改善
①醫療技術的突飛猛進
②重大傳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③孕產婦和嬰兒死亡率大大降低
④人均預期壽命不斷提高
(2)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①二戰后,許多國家和地區越來越重視公共衛生建設
②建國后我國開展的愛國衛生運動,體現了我國衛生工作的鮮明特色
(3)強化了全民的衛生意識
①公共衛生觀念日益深化
②對心理的健康日益重視
三、科技
1.改革開放前(國防為主)
①1964 年 10 月 6 日,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②1967 年 6 月 17 日,第一顆氫彈試爆成功
2.改革開放后
①1997 年,中國自主研發的無纜水下深潛機器人成功潛入水下 6000 米處進行科學試驗,這標志著中國海洋
技術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②2015 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③2019 年,中國發射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玉兔二號月球車進
行巡邏探測
④2020 年,中國的“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
四、文化傳承與保護
1.學校教育
①1949 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
②1977 恢復高考
③1983 三個面向“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④1995 科教興國
2.圖書館
3.博物館
4.文化保護
專業化的文物保護體系,第一次全國性文物普查
1961 年,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 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1985 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并成為締約國
2004 年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2006 年通過《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
2011 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考向 1 現代醫療衛生體系與社會生活
【典例】(2023·北京卷)1954 年,政務院發布通知,要求政府機關人員“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時間中
各抽出十分鐘做工間操”。隨后,國家體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廣播體操和兒童廣播體操,很快成為
中小學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課間操。這表明( )
A.政府意在減少勞動和學習時間 B.競技體育精神深入社會各行業
C.民眾逐漸接受了休閑娛樂觀念 D.政府高度重視增強民眾的體質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政務院要求政府機關人員在工作時間做工間操;國家體委也推行中小
學生廣播體操和兒童廣播體操,無論工間操和廣播體操都有利于加強鍛煉,增強民眾體質,D 項正確;在
工作和學習之余加強鍛煉,目的是更好的工作和學習,因此政府的目的不是減少勞動和學習時間,排除 A
項;材料只涉及政府機關和學校,“社會各行業”的說法絕對,且材料中的工間操和廣播體操不屬于競技體
育,排除 B 項;材料只是強調政務院和國家體委對鍛煉的重視,沒有體現民眾的態度,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變式訓練】1.新中國初期,在長江中下游因血吸蟲病造成的類似“無人村”“寡婦村”“棺材田”的現象
比比皆是。為此,至 1957 年,國家共建立了 1400 多個防治所、站、組,培訓了 13000 多名防治專干、84000
多名農業生產合作社保健員,完善了血吸蟲病防治隊伍的建設。這反映了( )
A.血吸蟲病防治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B.衛生防疫事業的制度化和規范化
C.新中國具有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 D.黨的領導是防疫成功的根本保證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
準確時空是:1949 年后的中國。根據材料“國家共建立了 1400 多個防治所、站、組,培訓了 13000 多名防
治專干、84000 多名農業生產合作社保健員”得出新中國初期為防治血吸蟲病,國家動員了大量社會力量的
結論,說明新中國具有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C 項正確;材料主旨是組建血吸蟲病防治隊伍,不能就此得出
防治取得了階段性勝利的結論,排除 A 項;材料中沒有關于衛生防疫事業制度建設的內容,排除 B 項;材
料未提到防疫成功的結果,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變式訓練】2.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斷肢再植手術、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人造瓣膜、試管嬰兒等領域,都
取得了世界領先的成就;中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從 1949 年的 35 歲增加到 2019 年的 77.3 歲,達到了世
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表明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
A.強化了全民的衛生意識 B.推進了醫療保障體系的完善
C.提升了國家治理的能力 D.促進了人民健康狀況的改善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新中國成立
以來。根據材料“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斷肢再植手術、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人造瓣膜、試管嬰兒等領域,
都取得了世界領先的成就”可知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根據材料“中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從 1949 年的 35
歲增加到 2019 年的 77.3 歲,達到了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可知人民健康狀況的改善,D 項正確;材料
不能體現對全民衛生意識的強化,排除 A 項;材料未體現醫療保障體系的完善,排除 B 項;“提升了國家治
理的能力”并非材料主旨,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1.(2023·福建卷)下表為 1952 年、1978 年我國農業發展的部分指標。農業的這種巨大變化主要反映了
( )
類農業機械總動力 機械耕種面積(萬 機電灌溉面積(萬 化肥施用量 農業用電量(億
別年份 (萬馬力) 公頃) 公頃) (萬噸) 度)
1952 年 25 13.6 31.7 7.8 0.5
1978 年 15975 4067 2489.5 884 253.1
A.計劃經濟體制的確立 B.農業合作社的發展
C.國家重農政策的貫徹 D.工業對農業的反哺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1952 年-1978 年(中國)。據材料信息可知,在新中國成立初期,農業機械總動力、機械耕種面積、
機電灌溉面積、化肥施用量、農業用電量整體水平均較低,1978 年時則有了顯著提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在 1952 年到 1978 年,經過一五計劃及以后的社會主義建設,工業化水平和科技發展水平提高,進而提高
了農業的機械化、科技化水平,D 項正確;1956 年底我國的計劃經濟體制基本形成,與材料時間不符。僅
從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不能斷定經濟體制情況,排除 A 項;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是建國初對農業進行社會
主義改造的主要方式,1958 年人民公社化運動開展后,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為人民公社的生產隊,故農業合
作社的發展不能解釋材料所述農業變化,排除 B 項;據所學知識可知,一五計劃期間,國家采取優先發展
重工業的政策。且重視農業說法籠統,不能說明農業機械化的具體和主要原因,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2.(2023·全國乙卷)圖 1、圖 2 分別為 1955~1956 年拍攝的動畫片《神筆》《驕傲的將軍》的劇照,兩部影
片融入了中國傳統戲曲、詩畫等元素,在世界影壇上獨樹一幟。這體現出新中國藝術創作( )
A.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 B.以進入世界市場為主要目標
C.擺脫外來藝術形式影響 D.服務于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1955~1956 年(中國)。據本題材料“《神筆》《驕傲的將軍》”,“兩部影片融入了中國傳統戲曲、詩
畫等元素。”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神筆》取材自中國古老的民間故事——神筆馬良。《驕傲的將軍》則從
成語“臨陣磨槍”發展而來,影片采用了中國傳統戲曲,尤其是京劇的許多元素,這部動畫電影被認為是
“中國學派”的開山之作,《神筆》和《驕傲的將軍》被認為是中國動畫民族化探索的先驅作品,所以材料
體現出新中國藝術創作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A 項正確;1955~1956 年新中國藝術創作的主要目的是探索
民族化道路的取向,不是以進入世界市場為主要目標,排除 B 項;材料中沒有外來藝術形式影響新中國藝
術創作的相關論述,排除 C 項;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始于 1978 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3.(2022·河北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觀看蘇聯電影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娛樂活動之一。據統計,
1949—1959 年國內放映的蘇聯電影達 750 多部,如《列寧在十月》《科學院士帕夫洛甫》《普希金》《鋼鐵是
怎樣煉成的》等,觀眾約 19 億人次。這一現象說明( )
A.“一邊倒”方針推動中蘇全面交流 B.國家重視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C.“雙百”方針的貫徹豐富人民生活 D.“一五”計劃促進了文化事業繁榮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現代中國。結合所學,蘇聯電影的特點是政治宣傳為故事前提,英雄人物是影片核心,強調宣傳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中國同是社會主義國家,放映蘇聯電影有利于加強對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故材料中
“新中國成立后,觀看‘蘇聯’電影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娛樂活動之一”“1949—1959 年國內放映的蘇
聯電影達 750 多部”說明國家重視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B 項正確;材料只體現了電影方面的交流,不能體
現“全面”交流,排除 A 項; “雙百”方針提出于 1956 年,“一五”計劃起止時間是 1953 至 1957 年,不
能涵蓋 1949—1959 年,排除 C、D 項。故選 B 項。
4.(2022·福建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全國農村掃盲工作陸續展開,如山西省部分農民“春天下種分散
學,夏天鋤苗地頭學,秋天放假自己學,冬天大搞基建工地學”。由此可見,掃盲工作的開展( )
A.改變了農業耕作方式 B.發展了農村義務教育
C.適應了農村生產特點 D.結合了農業技術推廣
【答案】C
【解析】結合所學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農村文化落后,對于建設新民主主義社會和實現國家
工業化,是一個不利因素。為了改變當時農村落后的面貌,黨領導了一場掃盲運動。為此,各級政府根據
農村實際、結合農民生活采用了靈活多樣的方法,材料中關于春夏秋冬不同的學習方式的表述正是這一現
實的體現,C 項正確;掃盲運動是文化學習,不可能改變了農業耕作方式,材料也沒有出現文化學習與農業
技術推廣相結合的信息,排除 AD 項;我國的義務教育是從 1986 年開始實施的,與材料中的掃盲工作無關,
排除 B 項。故選 C 項。
5.(2023·浙江卷 1 月)盡管全球從 20 世紀 50 年代開始推廣瘧疾消滅計劃,但它依然在制造令人難以想象
的苦難。1967 年,為治療瘧疾,中國啟動專項計劃。經過艱苦努力,終于取得了“一種挽救全球數百萬生命
的醫學進步,特別是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這種“醫學進步”是指創制出( )
A.人痘接種法 B.青霉素 C.牛痘接種法 D.青蒿素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1967 年,為治療瘧疾,中國啟動專項計劃,70 年代發現了青蒿素。D 項正
確;ABC 項不符合材料,排除 ABC 項。故選 D 項。
6.(2022·江蘇卷)據袁隆平回憶,位于井岡山南麓的桂東縣是全國率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的地區之一。1975
年全縣僅試種水稻 98.88 畝,次年便在全縣迅速推開。當地民謠傳唱:“層層梯田持山腰,銀河兩岸種雜
交。”這反映了( )
A.當地提高糧食產量的迫切愿望 B.地方政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C.雜交水稻試種成敗取決于環境 D.桂東縣率先實現了糧食自給
【答案】A
【解析】依據材料“層層梯田持山腰,銀河兩岸種雜交。”,可以看出在井岡山南麓的桂東縣推廣種植雜交
水稻,而雜交水稻作為新品種,寄托了當地人民對糧食產量的迫切愿望,A 項正確;僅從材料不能得出地
方政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排除 B 項;環境只是影響因素之一,并不是決定因素,排除 C 項;材料涉及的
是雜交水稻在桂東縣的試種和推廣,不能得出“率先實現了糧食自給”,排除 D 項。故選 A 項。第 18 講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目 錄
01 考情透視·目標導航................................................................................................2
02 知識導圖·思維領航................................................................................................2
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3
考點一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3
知識點 1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 ....................................................................................................................3
考向 1 十年探索時期 ............................................................................................................................5
知識點 2 文化大革命 ................................................................................................................................5
知識點 3 偉大的建設成就 ........................................................................................................................6
考向 2 工業、農業領域的成就 ............................................................................................................8
考向 3 教育、衛生、文化領域的成就 ................................................................................................8
考向 4 先進典型和模范人物 ................................................................................................................9
考向 5 中國外交打開新局面 ..............................................................................................................10
考點二 社會主義物質精神文明建設與文化傳播.................................................................10
知識點 1 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經濟與交通(選必二)..........................................................................10
知識點 2 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文化與科技(選必三)..........................................................................12
考向 1 現代醫療衛生體系與社會生活 ..............................................................................................14
04 真題練習·命題洞見..............................................................................................15
考點要求 考題統計 備考建議
2024 暫無
十年探索
3 2 2023 選擇題:江蘇卷( 年 考) 本講為高考命題熱點,題型
2022 非選擇題:北京卷 以選擇題為主,復習時關注
一些命題關鍵詞:全面建設
2024 選擇題:甘肅卷、江蘇卷、安徽卷、浙江卷 1 月 社會主義、中共八大、社會
2023 選擇題:福建卷、全國乙卷、浙江卷 1 月、
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
偉大的建設成就 非選擇題:福建卷 人民公社化運動、七千人大
(3 年 16 考) 選擇題:福建卷、河北卷、江蘇卷、北京卷、湖 會、八字方針、周恩來和鄧
2022 北卷 小平的調整、“雜交水稻”“兩
非選擇題:全國乙卷 彈一星”、外交新局面、建交
2024 高潮、時代風尚、精神文明、暫無
現代醫療體系與 曲折探索、偉大成就、愛國
社會生活 2023 選擇題:浙江卷 1 月、浙江卷 6 月、北京卷 衛生運動,復習時多關注。
(3 年 3 考)
2022 無
復習目標:1、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概述新中國鞏固人民政權的主要舉措。
2、認識新中國為民主政治建設和向社會主義過渡所做出的努力。
考點一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知識點 1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
【整體脈絡】
一、初期:正確探索(1956~1957 年)
1、中共八大的召開:(1956 北京)——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良好開端
(1)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初步建立;“一五”計劃即將完成;1956 年毛澤
東《論十大關系》的報告,初步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為中共八大的召開奠定了理論基礎。
(2)內容:
①指出主要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②制定主要任務:集中力量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③經濟建設上: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
(3)意義:中共八大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指明了方向。
2、雙百方針的提出:1956 年毛澤東提出,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百家
爭鳴”成為我國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指導方針。
3、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思想:1957 年春,毛澤東提出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
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這個論述為認識中國基本國情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中期:探索中失誤(1958~1960 年的“左”的錯誤)
1、“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中共八大二次會議):1958 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
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2、“大躍進”:(1958~1961)
①工業大躍進:高指標、瞎指揮(以“大煉鋼鐵”為中心,片面強調發展速度,超英趕美)
②農業大躍進:浮夸風
3、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1961)
①特點:“一大二公”(人民公社規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②典型表現:共產風
③局限性:嚴重超越了生產力發展水平,過分夸大了人的主觀作用,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4、評價:反映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狀況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
5、嚴重后果:1959~1961 年,我國的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
*出現失誤的原因:
①左傾錯誤(根本原因)
②缺乏建設經驗
③對社會主義建設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
*啟示/教訓:
①立足國情,保持穩定的經濟增長速度
②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
③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
三、后期:調整與恢復(1960~1965 年)
1、國民經濟調整:“八字方針”—調整(核心,調整國民經濟比例關系,搞好綜合平衡)、鞏固、充實、提

2、召開七千人大會:1962 年召開,比較深入地總結了經驗,取得了重要成果。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執政后召
開的一次規模空前的經驗總結大會對于統一全黨思想,提高認識和糾正工作中發生的“左”的錯誤,起了
積極的作用
3、結果:到 1965 年,國民經濟調整的任務基本完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積累了經驗。
4、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目標:1964 年,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的偉大
目標,極大地激發了億萬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積極性。(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
技術現代化)
【歷史解釋】
史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
期。”“對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要正確評價,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
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
——摘編自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正確看待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
(1)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生產力放在首位。
(2)必須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生產關系的變
革必須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
(3)國民經濟建設必須有計劃、按比例協調發展,搞好綜合平衡,留有一定后備力量,并兼顧重點與一般
的關系。
(4)必須保持政治的穩定,為經濟發展創造有利的環境。
(5)注意從國情、國力出發,在發展速度上,把需要與可能結合起來。
考向 1 十年探索時期
【典例】(2023·江蘇卷)1956—1957 年,在中國科學院出版的譯著中,以社會主義國家的著作為主,但資
本主義國家的著作數量增長很快。資本主義國家在華專家的人數和比重從 1961 年起逐漸增加,至 1966 年,
日本和法國的專家人數居在華外國專家前兩位。導致上述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三線建設缺乏專業人才 B.科技交流擺脫冷戰影響
C.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 D.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開展
【變式訓練】1.1960 年,我國改革《兵役法》中關于每年在 11 月到次年 2 月定期征兵的規定,而分為夏
季、冬季兩次征兵,其中夏季主要征集城市中不能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和分配不了工作的中專畢業生,
以及社會青年、廠礦企業等單位的職工。我國城市征兵開始成規模實施。這一變化( )
A.源于國際形勢的日益惡化 B.出于開展三線建設的現實需要
C.-加速了軍隊的現代化建設 D.意在緩解經濟困難引發的壓力
【變式訓練】2.1956 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的報告中指出:“我們一定要努力把黨內黨外、國內國
外的一切積極的因素,全部調動起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由此可知,該講話意在
( )
A.指導制定過渡時期總路線 B.為認識基本國情奠定了基礎
C.正確分析國內的主要矛盾 D.激發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
知識點 2 文化大革命
1、原因:20 世紀 60 年代中期,毛澤東認為黨和國家面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現實危險。為此,他強調“以
階級斗爭為綱”,想通過發動“文化大革命”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
2、過程:民主與法制受到踐踏,社會和生產陷入混亂。
3、性質:“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而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
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4、“文化大革命”的啟示:
①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②加強黨的領導,完善黨的民主集中制。
③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
④制定的方針政策要符合國情。
知識點 3 偉大的建設成就
1、總體認識: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的這段歷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艱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
會主義道路的時期。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但從總體上看,全黨、全國人民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戰
勝各種困難,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要成果。
2、建設成就
領域 主要成就
從“一五”時期起到“四五”時期,逐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
工業
民經濟體系;大規模的三線建設不僅增強了國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業布局
國防科技 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氫彈,試制并成功發射了中遠程彈道導彈和人造衛星
興修水利、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培育推廣良種、提倡科學種田,我國較大幅度地提
農業
高了糧食生產水平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生活水平 人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文教衛生 教育事業取得長足進步,醫療衛生事業也得到蓬勃發展
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有了很大提高,全國經濟、文化建設等各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
人才培養
成長起來
廣大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形成具有特定內涵的時代精神(“鐵人”王進喜、黨
時代精神 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好戰士雷鋒);形成了崇尚勞動、敬業守信、精益求精、敢
于創新的勞模精神(李四光、錢學森、鄧稼先、華羅庚等著名科學家)
20 世紀 70 年代,中國外交迎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二次建交高潮,與中國建交國家
的數量從 1965 年的 49 個增加到 1976 年的 111 個。其中,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1971
外交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1972 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
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3、深遠影響:這些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都具有開創性、奠基性的意義,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
主義道路提供了物質基礎、寶貴經驗和理論準備。
4、三線建設:①概念:指的是自 1964 年起我國在中西部地區的 13 個省、自治區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指導
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②背景:日趨緊張的國際形勢和美蘇日益嚴峻的戰爭威脅。
③評價:從總體上看,三線建設是推進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步驟,對于提高國家的國防能力和改善我國
國民經濟布局,推進中西部落后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國家將資源大部分傾斜在三線,間
接導致東南沿海地區發展緩慢。三線建設集中于軍工業和重工業,無法迅速改善民生匱乏的狀況,并對環
境造成一定破壞。
【知識拓展】:準確區分“大躍進”運動與人民公社化運動
(1)“大躍進”運動涉及生產力方面,人民公社化運動涉及生產關系方面
(2)“大躍進”運動錯在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嚴重背離客觀規律;人民公社化運動錯在生產關系超越了
生產力發展水平。
【知識拓展】20 世紀 70 年代新中國外交關系的突破
(一)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原因: ①中國綜合國力、國際地位的提升(根本原因)。②美國霸權地位的動搖。
③發展中國家在聯合國力量增強。④中國長期堅持和平外交的結果。
2、影響: ①宣告了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破產和中國外交事業的重大勝利。
②奠定了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的基礎,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③大大地增強了第三世界在聯合國的力量。
(二)中美關系改善的原因及影響
1、原因:中美關系的緩和是中美兩國共同的要求。
①從美國一方講:已認識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作用,承認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美國在與蘇聯爭霸
中處于守勢,想通過改善中美關系,增加美國對付蘇聯的資本;美國經濟發展緩慢,受到西歐和日本的沖
擊;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潭。
②從中國一方講:改善中美關系,保持一種新的均衡關系,有三種考慮:一是進一步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
的需要;二是牽制和對付蘇聯威脅的需要;三是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的需要。
2、影響:
①對中國而言,提供了解決臺灣問題的契機,加速了統一大業進程,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打破了外交
的僵局,出現了同中國建交的熱潮,對社會的安定和經濟的發展有重大意義。
②對美國而言,對蘇聯起了戰略威懾作用,促進了美國的戰略調整和收縮。
③對世界而言,有利于世界局勢的緩和及世界的和平、發展。
④對中日關系而言,直接推動了中日的正式建交。
【歷史解釋】中美關系改善的影響?
史料:從中美蘇三角關系的本質來看,中國本應處于最有利的位置,但由于二十年與美國敵對、二十年與
蘇聯敵對,中國未能充分利用它在這三角關系中的先天性優越地位。1970年末期至 80年代中國逐漸明白這
個道理,因此逐漸修正其處理與兩國超級大國關系
盧子健《中國對外關系轉變》
(1)對中國而言,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打破了外交的僵局,出現了同中國建交的熱潮,對社會的安定
和經濟的發展有重大意義。
(2)對美國而言,對蘇聯起了戰略威懾作用,促進了美國的戰略調整和收縮。
(3)對世界而言,有利于世界局勢的緩和及世界的和平、發展。
(4)對中日關系而言,直接推動了中日的正式建交。
考向 2 工業、農業領域的成就
【典例】(2023·浙江卷 1 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的交通事業迅速發展。下列兩幅圖片所示相關成
就是( )
A.我國在兩極格局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建設成果
B.我國交通事業在“一五”計劃期間取得的重大成果
C.“四個現代化”建設目標激發廣大人民自主創新的見證
D.國家實行“科教興國””發展戰略結出的碩果
【變式訓練】1.“一五”計劃期間,新中國的重點工業項目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而 20 世紀 60~70 年代三
線建設的重點工業項目則主要集中在云貴川等西部地區。這兩個時期工業建設區位特點形成的共同緣由是
( )
A.國家安全戰略的影響 B.便于開展對外貿易
C.原有工業發展的基礎 D.工業化布局的調整
【變式訓練】2.從 1972 年開始,我國先后從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引進大量成套設
備,包括 13 套大化肥、4 套大化纖、3 套石油化工、3 個大電站等,合同總額約 43 億美元,這些引入的設
備在 20 世紀 80 年代前后相繼投產。這( )
A.形成了對外開放的局面 B.旨在改善我國的工業布局
C.有利于三線建設快速發展 D.推動了現代化建設的進程
考向 3 教育、衛生、文化領域的成就
【典例】(2024·安徽卷)下圖所示為 1956 年 4 月上海市壽成區人民政府簽發的恢復結婚證,印有“互愛互敬
和睦團結,同心協力勞動生產”字樣。這可用以說明( )
A.人民政府倡導新風尚 B.傳統婚姻制度亟待改變
C.生產方式發生了變革 D.經濟互助穩定婚姻關系
【變式訓練】1.1952 年,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指導下,由最高教育行政部門制定有關的政策,我國開展高校
院系大規模調整。在調整中,私立大學全部并人公立高等學校,新設了 12 個工業專門學院,全國綜合性大
學由調整前的 55 所減為 13 所。這一調整( )
A.服務于國民經濟恢復工作 B.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C.具有鮮明的行政主導特征 D.大力提高了人民文化水平
【變式訓練】2.新中國成立初期,很多農村利用冬季農閑時期開展識字運動,時稱“冬學”。1949 年參加
冬學的農民達到 1000 余萬人,1950 年全國冬學入學農民已達 2500 萬人,1951 年農村冬學入學人數增加至
4200 余萬人。這( )
A.適應了工業化的要求 B.提升了社會文化水平
C.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 D.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
考向 4 先進典型和模范人物
【典例】(2024·江蘇卷)1980 年,攀枝花當地報紙發表《關心群眾生活,為子孫后代造福》一文,表達了
人民迫切希望喝到優質水的心聲。南京大學地質系肖楠森教授聞訊后多次到當地勘查,利用他的“新構造
控水理論”成功找到了地下水。難能可貴的是,他一生不畏艱難,為全國許多地方解決了飲用水問題。這
反映出( )
A.人民脫貧致富的愿望 B.科研成果助力三線建設
C.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 D.科學家至誠報國的情懷
【變式訓練】1.從 1949 年 5 月起,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八連進駐上海市南京路,擔負警衛和巡邏任務。
全連官兵身居鬧市,一塵不染,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從 1959 年起,上海社會各界陸續開展向八
連學習的活動。1963 年,國防部授予該連“南京路上好八連”榮譽稱號。“好八連”的精神體現了( )
A.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 B.人民解放戰爭的推進
C.社會主義工業化開展 D.軍隊國防建設現代化
【變式訓練】2.1949—1966 年,普通勞動者以英雄模范形象登上黨報版面,其模范事跡被寫入廣播稿,甚
至被拍攝成電影、創作成文學和戲劇作品,這反映出( )
A.文藝創作主體的多樣化 B.民主政治建設成效顯著
C.經濟建設路線逐漸成熟 D.政府強化民眾政治認同
考向 5 中國外交打開新局面
【典例】(2024·甘肅卷)1959 年,容國團在第 25 屆世乒賽奪冠,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懷;自 1961
年起,中國隊連續在三屆世乒賽中戰績輝煌,宣告世界乒壇“中國時代”的到來;70 年代初,“乒乓外交”
打破中美關系僵局。綜上可知,這一時期我國乒乓球運動( )
A.掀起全球乒乓球熱潮 B.實現了體育強國夢想
C.兼具媒介和政治屬性 D.已成為民族文化象征
【變式訓練】1.中國政府始終認為解決香港、澳門問題完全屬于中國主權范圍,根本不屬于通常的所謂
“殖民地”范疇,英國和葡萄牙當局只是在香港、澳門實行殖民統治,香港、澳門不是殖民地。1972 年 11
月,聯合國大會以 99 票對 5 票通過決議,認可中國的這一主張。此決議通過的背景是( )
A.《反分裂國家法》的頒布 B.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C.粵港澳大灣區向縱深發展 D.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
【變式訓練】2.1950 年 5 月,中國外交部交際處安排周恩來總理拜會了印度首任駐華大使潘尼迦,這是中
方給予第一個同新中國建交的非社會主義國家大使的特殊禮遇。1951 年 1 月,毛澤東主席還出席了潘尼迦
舉行的印度國慶招待會,這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參加使團活動。這些外交舉措( )
A.打破了西方國家外交封鎖 B.立足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推動了亞非會議成功召開 D.有利于開拓外交的新局面
考點二 社會主義物質精神文明建設與文化傳播
知識點 1 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經濟與交通(選必二)
一、農業
1.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私有制 —— 農民土地所有制——土地公有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公有
2.食物的生產、儲備與安全
(1)食物的生產
通過興修水利、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培育推廣良種、提倡科學種田,較大幅度地提高了糧食生產水平和抵
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2)食物儲備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采用機械制冷低溫儲糧技術
(3)糧食安全
在中共領導下,中國用不足世界 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 22%的人口
二、工業
1.一五計劃(1953——1957 年底)
①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②中國人民進行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國現代化的工業基礎
③改革開放前,逐步建成一批門類比較齊全的基礎工業項目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
濟體系。
2.汽車工業——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3.造船工業
4.三線建設
三線建設是推進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步驟,不僅增強了國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業布局,推進了中西部
落后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三、商業
1.城市
(1)城市化進程
(2)基礎設施
2.貨幣——人民幣
得益于云計算、移動通信和衛星精準定位系統的移動支付走在世界前列,全球將近 40%的網上交易發生在
中國。
3.外貿
外匯儲備 2018 年,外匯儲備超過 3 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一
競爭力 中國的國際競爭力持續增強
世貿 2001 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通道 “一帶一路”
市場 廣交會、進博會
2011 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額超過 3.6 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
商品

①商品貿易同國際投資、技術貿易、勞務承包等結合在一起(中國在海外承包的第一條高
形式
鐵——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至安卡拉的伊安高鐵二期在 2014 年建成通車②電子商務
四、交通
1.改革開放前
1950 年,成立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蘇民用航空股份公司
1969 年,北京地鐵一期完工,這是中國第一條地鐵
2.改革開放后
港口 世界港口吞吐量前 10 位里面中國占有 7 席
①2019 年,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竣工
航空
②2019 年,中國民用航空機場共 238 個,飛機 3818 架,定期航線 5521 條
通信 中國移動通信技術實現了 4G 同步、5G 引領跨越的快速發展(綱上 179)
①1988 年建成的上海滬嘉公路是中國大陸第一條高速公路,至 2020 年底,中國高速公路里程位
陸路 居世界第一
公路 ②2013 年墨脫公路全線通車,西藏自治區墨脫縣告別了“高原孤島”和“全國唯一不通公路縣”
的歷史,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
①中國自 20 世紀末開始建設高鐵,2008 年京津城際鐵路通車運營使中國進入高鐵時代,至 2020
鐵路 年底,中國高鐵運營里程居世界第一
②2006 年開通的青藏鐵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
橋梁 港珠澳大橋
知識點 2 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文化與科技(選必三)
一、文化
1.雙百方針:1956
二、衛生:現代醫療衛生體系
1、基本醫療衛生體系
①搭建起覆蓋全國的醫療網絡
②60 年代-鄉村醫生-村鎮醫療網
③大力推進計劃免疫,防治傳染病
④食品、藥品、飲用水的安全監督
2、醫療服務體系
我國醫療機構的服務職能不斷擴大
3、藥品供應體系
4、醫療保障體系
①60 年代把城鎮職工納入公費醫療系統
②改革開放后: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城鄉醫療救助制度。
5、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產生的影響
(1)促進了人民健康狀況的改善
①醫療技術的突飛猛進
②重大傳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③孕產婦和嬰兒死亡率大大降低
④人均預期壽命不斷提高
(2)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①二戰后,許多國家和地區越來越重視公共衛生建設
②建國后我國開展的愛國衛生運動,體現了我國衛生工作的鮮明特色
(3)強化了全民的衛生意識
①公共衛生觀念日益深化
②對心理的健康日益重視
三、科技
1.改革開放前(國防為主)
①1964 年 10 月 6 日,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②1967 年 6 月 17 日,第一顆氫彈試爆成功
2.改革開放后
①1997 年,中國自主研發的無纜水下深潛機器人成功潛入水下 6000 米處進行科學試驗,這標志著中國海洋
技術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②2015 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③2019 年,中國發射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實現了人類探測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玉兔二號月球車進
行巡邏探測
④2020 年,中國的“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成功坐底
四、文化傳承與保護
1.學校教育
①1949 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
②1977 恢復高考
③1983 三個面向“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④1995 科教興國
2.圖書館
3.博物館
4.文化保護
專業化的文物保護體系,第一次全國性文物普查
1961 年,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 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1985 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并成為締約國
2004 年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2006 年通過《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
2011 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考向 1 現代醫療衛生體系與社會生活
【典例】(2023·北京卷)1954 年,政務院發布通知,要求政府機關人員“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時間中
各抽出十分鐘做工間操”。隨后,國家體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廣播體操和兒童廣播體操,很快成為
中小學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課間操。這表明( )
A.政府意在減少勞動和學習時間 B.競技體育精神深入社會各行業
C.民眾逐漸接受了休閑娛樂觀念 D.政府高度重視增強民眾的體質
【變式訓練】1.新中國初期,在長江中下游因血吸蟲病造成的類似“無人村”“寡婦村”“棺材田”的現象
比比皆是。為此,至 1957 年,國家共建立了 1400 多個防治所、站、組,培訓了 13000 多名防治專干、84000
多名農業生產合作社保健員,完善了血吸蟲病防治隊伍的建設。這反映了( )
A.血吸蟲病防治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B.衛生防疫事業的制度化和規范化
C.新中國具有強大的社會動員能力 D.黨的領導是防疫成功的根本保證
【變式訓練】2.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斷肢再植手術、人工合成牛胰島素、人造瓣膜、試管嬰兒等領域,都
取得了世界領先的成就;中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從 1949 年的 35 歲增加到 2019 年的 77.3 歲,達到了世
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表明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
A.強化了全民的衛生意識 B.推進了醫療保障體系的完善
C.提升了國家治理的能力 D.促進了人民健康狀況的改善
1.(2023·福建卷)下表為 1952 年、1978 年我國農業發展的部分指標。農業的這種巨大變化主要反映了
( )
類農業機械總動力 機械耕種面積(萬 機電灌溉面積(萬 化肥施用量 農業用電量(億
別年份 (萬馬力) 公頃) 公頃) (萬噸) 度)
1952 年 25 13.6 31.7 7.8 0.5
1978 年 15975 4067 2489.5 884 253.1
A.計劃經濟體制的確立 B.農業合作社的發展
C.國家重農政策的貫徹 D.工業對農業的反哺
2.(2023·全國乙卷)圖 1、圖 2 分別為 1955~1956 年拍攝的動畫片《神筆》《驕傲的將軍》的劇照,兩部影
片融入了中國傳統戲曲、詩畫等元素,在世界影壇上獨樹一幟。這體現出新中國藝術創作( )
A.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 B.以進入世界市場為主要目標
C.擺脫外來藝術形式影響 D.服務于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
3.(2022·河北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觀看蘇聯電影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娛樂活動之一。據統計,
1949—1959 年國內放映的蘇聯電影達 750 多部,如《列寧在十月》《科學院士帕夫洛甫》《普希金》《鋼鐵是
怎樣煉成的》等,觀眾約 19 億人次。這一現象說明( )
A.“一邊倒”方針推動中蘇全面交流 B.國家重視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C.“雙百”方針的貫徹豐富人民生活 D.“一五”計劃促進了文化事業繁榮
4.(2022·福建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全國農村掃盲工作陸續展開,如山西省部分農民“春天下種分散
學,夏天鋤苗地頭學,秋天放假自己學,冬天大搞基建工地學”。由此可見,掃盲工作的開展( )
A.改變了農業耕作方式 B.發展了農村義務教育
C.適應了農村生產特點 D.結合了農業技術推廣
5.(2023·浙江卷 1 月)盡管全球從 20 世紀 50 年代開始推廣瘧疾消滅計劃,但它依然在制造令人難以想象
的苦難。1967 年,為治療瘧疾,中國啟動專項計劃。經過艱苦努力,終于取得了“一種挽救全球數百萬生命
的醫學進步,特別是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這種“醫學進步”是指創制出( )
A.人痘接種法 B.青霉素 C.牛痘接種法 D.青蒿素
6.(2022·江蘇卷)據袁隆平回憶,位于井岡山南麓的桂東縣是全國率先推廣種植雜交水稻的地區之一。1975
年全縣僅試種水稻 98.88 畝,次年便在全縣迅速推開。當地民謠傳唱:“層層梯田持山腰,銀河兩岸種雜
交。”這反映了( )
A.當地提高糧食產量的迫切愿望 B.地方政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C.雜交水稻試種成敗取決于環境 D.桂東縣率先實現了糧食自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赞皇县| 沙洋县| 平度市| 弥渡县| 福安市| 舞阳县| 临泽县| 岳阳县| 黄平县| 儋州市| 吴忠市| 清水县| 宁阳县| 长治县| 湄潭县| 温州市| 凤庆县| 浦城县| 客服| 广河县| 仁布县| 阳信县| 合水县| 鄂托克旗| 连山| 沧源| 辉南县| 葫芦岛市| 桂阳县| 德兴市| 汶上县| 永修县| 西乌珠穆沁旗| 永德县| 安义县| 甘洛县| 房山区| 通河县| 浦城县| 永泰县| 宜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