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09 講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目 錄01 考情透視·目標導航................................................................................................202 知識導圖·思維引航................................................................................................3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3考點一 明清時期的經濟和交通...................................................................................................3知識點 1 明清時期的經濟發展 ..................................................................................................................3考向 1 明清經濟的發展與局限 ..............................................................................................................6知識點 2 明清時期的交通狀況(選必二) .............................................................................................7考點二 明清時期的文化和科技..................................................................................................8知識點 1 明清時期的文化延續 ...................................................................................................................8考向 1 陸王心學與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 .............................................................................................9考向 2 小說與戲曲 ................................................................................................................................10知識點 2 明清時期的科技發展(選必二) ...........................................................................................10考向 3 明清科技 ...................................................................................................................................11知識點 3 明清時期文化傳承(選必三) ................................................................................................1304 真題練習·命題洞見..............................................................................................14考點要求 考題統計 備考建議選擇題:廣東卷、甘肅卷、全國甲卷、全國新課標卷、山東卷、浙江卷2024 本講為高考命題熱點,題型1 月;以選擇題為主,復習時關注非選擇題:浙江卷 1 月明清時期的經濟和交通 一些命題關鍵詞:高產作選擇題:天津卷、福建卷、河北卷、(3 年 18 考) 物、多種經營、開設工場、2023 江蘇卷、北京卷、新課標卷、白銀貨幣、商業資本聚集、非選擇題:江蘇卷、全國甲卷商幫、商業市鎮、“一條鞭選擇題:江蘇卷、全國乙卷、2022 法”、攤丁入畝、人身依非選擇題:廣東卷附、生產模式、錢鋪、陸王選擇題:浙江卷 6 月、全國甲卷、北心學、西學東漸、京劇、市2024 京卷民文學、文藝世俗化等這一非選擇題:湖南卷時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明清時期的文化和科技選擇題:廣東卷、海南卷、全國甲卷(3 年 14 考) 2023 步鞏固時期,復習時多關非選擇題:天津卷、遼寧卷注。選擇題:河北卷、北京卷、湖南卷2022非選擇題:河北卷復習目標:1、了解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重要變化。2、關注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發緩慢發展,科技進入總結階段的內容。考點一 明清時期的經濟和交通知識點 1 明清時期的經濟發展一、社會經濟發展的表現1、農業:(1)新農作物品種的輸入: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農作物品種輸入中國。其中高產糧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廣種植,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總產量。玉米、馬鈴薯、甘薯:①明朝:從西亞、中亞傳入西北地區;從印度、緬甸傳入西南地區;從菲律賓傳入東南沿海地區;②清前期:在全國各地多有種植;③清乾隆、嘉慶:得到大規模推廣;④鴉片戰爭前夕:遍布全國。番茄:①明萬歷:引入,長期被當作觀賞和藥用植物;②清光緒:開始作為食用蔬菜在菜園種植。辣椒:明朝:傳入中國,被稱為“番椒”。(2)多種經營的發展:江南等地區農業的多種經營日益興盛,經濟作物品種繁多,種植廣泛,很多農民還兼營產品初級加工或相關副業,以獲取更多的收入。【歷史解釋】明清農業生產發展的特點?史料:明清農業較之前代的發展相比,在農作物品種的增加、多種經營方式的推廣方面,則有比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產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馬鈴薯(土豆)自海外傳入中國,它們不僅單位畝產量大,而且適應性強,不與五谷爭地。明清時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種植日益廣泛,產品大量流入市場。——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第二版)》(1)土地制度:租佃制普及全國,成為農村經濟中的主要形式,佃農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減弱。(2)農業發展趨勢:農耕經濟高度發展,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引進和推廣,棉花廣泛種植,農產品商品化發展。(3)人地矛盾:人口增長,人地矛盾突出,統治階級調整統治政策,開墾荒地,土地面積增加。(4)總體特點: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2、手工業:手工業各行業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區的絲織、榨油、制瓷等行業中出現了新的經營方式,即開設工場,使用自由雇傭勞動進行較大規模的生產。3、商業:(1)國內①市場:明清形成全國范圍的商業貿易網絡②貨幣:白銀逐漸成為基本支付手段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推動了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促進了長途和大額貿易的發展,有利于商業資本的集聚(綱上 P84)。一個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逐漸形成(綱下P41)③商品:農產品商品化程度不斷加深④商人:地域性商人群體——商幫(徽商和晉商)⑤市鎮:工商業市鎮成為地區貿易網絡的核心⑥信貸:⑦城市、集鎮【史料實證】明清時期工商業的發展?史料一:明清時期手工業的興盛突出反映在民間私營手工業迅速發展,取代官辦工場、作坊,占據了主導地位……在這種背景下,開始孕育出主要通過對運用生產技術和調配勞動力等環節加強管理來提高經濟效益的新型經營地主;從手工場主、包買商中轉化出類似西方資本主義勞動組合中的早期“資本家”。——曹大為《明清農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業文明潮流中的隕落》史料二:明朝中后期,原產美洲的玉米、紅薯傳入中國…使許多原本用以種植糧食作物的耕地改種桑樹、棉花等經濟作物……嘉定縣(今嘉定區)因種植棉花,“不產米,仰食四方”。當時商業很發達,商人擁有雄厚的資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銀(白銀)有至百萬者”,而資本二三十萬兩白銀的,只能算是中等規模的商人。——摘編自卜憲群《簡明中國歷史讀本》(1)貨幣經濟活躍:隨著商品流通領域的擴大,社會上大量使用白銀,商業資本日趨活躍。(2)農產品商品化:農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棉花、茶葉等經濟作物普遍種植。(3)工商業市鎮興起:在運河沿岸和江南地區,工商業市鎮大量涌現。(4)長途販運貿易興盛:區域性商人群體實力雄厚,形成大商幫。(5)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松弛:從業者地位提高,生活得到改善,人身自由基本得以實現。(6)商人地位提高:商人第一次被作為歌頌的對象進入文學世界,市民文化進入鼎盛時期。(2)對外貿易①商品輸出:瓷器(文藝復興時期名畫《群神宴》中的瓷碗都是中國的青花瓷);16世紀初,葡萄牙人帶到歐洲的第一批中國瓷器引起了歐洲人的濃厚興趣,各國的君主和達官顯貴紛紛用黃金購買(選三 55);絲綢棉布(16世紀,葡萄牙商人把中國生絲轉運到歐洲和日本長崎銷售;16世紀,西班牙“馬尼拉大帆船”運載大量中國生絲、絲綢、棉布和瓷器到墨西哥銷售(綱下 41);茶(16 世紀以后,中國茶廣泛傳播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區(選三)豐富了當地人們的生活和文化(選二)輸入:鐘表(16世紀中期,鐘表傳入中國內地,到 18世紀,中國進口鐘表的數量已經很多(選三)鴉片(英國和美國等國大量向中國走私鴉(選二)②外貿類型(選一 )明清政府致力于維護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系,民間貿易和走私貿易也屢禁不絕③管理機構(選二 )清政府在廣州設置公行,統攬對外貿易事務。1757年,對外貿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④海禁政策明清朝廷對朝貢國家、路線、港口、船只數目、貢品種類均有嚴格的規定(選二)明朝前期對日本實行經濟封鎖,嚴厲禁止海外貿易;中期以后放松了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綱上)乾隆帝拒絕馬戛爾尼使團對外開放市場的請求,實行閉關自守政策(綱上)【歷史解釋】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特點?(1)先以陸路貿易為主,后以海路貿易為主。漢代開辟了絲綢之路,中國對外陸路貿易開始發展;唐朝時,海陸并重;宋元時期,海路貿易日漸上升,并占據主導地位。(2)以友好交往為主。我國精美的工藝品、絲綢和瓷器暢銷海外,而且常常有外國使臣搭船來中國訪問。(3)外貿伴隨著文化交流。西亞不少商人帶來了西方宗教,中國科技也相繼西傳。(4)外貿促進了民族交融。外國商人長期與中國人相處,互通婚姻,逐漸融合,在元朝時形成了回族的前身——回回。(5)由對外開放走向閉關自守。漢朝至明前期積極開放友好往來。明清統治者對外實行閉關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使我國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6)朝貢貿易。政府壟斷對外貿易,政治目的大于經濟目的。4.賦稅制度(選必一)(1)明朝:明初賦稅分夏稅、秋糧兩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麥實物。正統年間,江南部分稅糧折銀征收送赴北京,稱“金花銀”。明朝后期推行一條鞭法,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2)清朝:康熙帝規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帝時實行“攤丁入畝”徹底廢除人頭稅,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二)經濟發展的局限①就全社會來看,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傳統小農經濟還占據壓倒優勢。②日益僵化的專制統治,壓制和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轉型。考向 1 明清經濟的發展與局限【典例】(2024·廣東卷)明朝時,杭州西湖成為四方賓客“渴想”之地。“城中人不事耕種,小民仰給經紀,一春之計全賴西湖”,而官方意欲禁止游覽。時人葉權認為:“若禁其游玩,則小民生意絕矣。且其風俗華麗,已入骨髓,雖無西湖,不能遽變。”這反映了當時( )A.商業經營方式改變 B.戶籍管理制度混亂C.商業資本集聚明顯 D.城市商品經濟繁榮【變式訓練 1】明代官營手工業生產所需的物料,最初由各地上供,名曰“歲辦”。“歲辦”不足,方由官府出錢“采辦”。隨著各處解京物料折銀上納的增多,嘉靖時,“召商置買”制度開始形成并推廣。該變化表明( )A.政府的社會汲取能力下降 B.經濟發展沖擊傳統生產結構C.官營手工業開始走向衰落 D.賦稅制度改革影響商品生產【變式訓練 2】清代民眾在進行各類物質消費時,偏好那些帶有字號招牌的商品:“貨多而幫眾,往來不一,奚能盡悉其真偽。有字號以記之,則不問其商人之何姓何名,而但以字號為問。凡貨之高下,價之貴賤,俱可隨字號以定。”這可用于說明( )A.奢靡的消費觀念 B.白銀貨幣化出現 C.技術工藝的進步 D.商品經濟的發展知識點 2 明清時期的交通狀況(選必二)一、海上交通:鄭和下西洋(世界航海史的壯舉)1、時間:15 C 前期(1405~1433)明成祖2、地區:先后七次率領船隊出海,訪問了亞非 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3、特點:時間長,規模大,范圍廣;和平交往、厚往薄來4、目的:“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宣揚國威(政治目的,非經濟目的)5、影響: 積極:①宣揚明朝威望,建立外交關系。②開拓海外貿易,加強中央文明交流。消極:加重財政負擔,耗費了明朝的國力,未能持續6、全面認識鄭和下西洋的意義①鄭和下西洋代表了一種和平交往的航海模式。在鄭和船隊歷時 28年的航海活動中,只出現過三次短暫的自衛性質的戰事,且沒有占據海外國家的一寸土地,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協和萬邦”的人文傳統。②鄭和下西洋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官方貿易,貿易采取議價成交的方式,體現了平等、自愿、公平的貿易原則和精神。③鄭和下西洋是一種象征,它代表了中華民族的一種敢于探險、不畏艱險、開放包容的人文精神,也代表了中國歷史上與鄰為善、世界大同、共享太平的社會意識。7、比較哥倫布等人的航海與中國鄭和的遠航人物 鄭和 哥倫布 達伽馬目的 宣揚國威加強聯系 開拓市場 掠奪財富 比較結果性質 友好交往義舉 殖民擴張運動時間 1405~1433 1492~1504 1497~1498 時間最早次數 7次 4次 1次 次數最多人數 27800人 1500人 60人 人數最多到達范 亞非 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到達美洲 到達印度 范圍最廣圍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促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造影響 促進國家友好和經濟文化交流成殖民災禍【歷史解釋】明朝的“海禁”政策:①概念:海禁是明朝政府對海事活動進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統稱。從明朝初年到隆慶年間,實行了近200年。明朝政府規定,嚴禁民間私人對外通商貿易,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②解除:隆慶年間,明朝政府宣布解除“海禁”,但是僅開放一處港口,并且禁止對日貿易,史稱“隆慶開關”。③性質:是明朝的一項具有鎖國性質的基本國策。④評價:“海禁”政策的實施,雖然有利于明初政治的穩定,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西方殖民者的騷擾,但是也嚴重影響了沿海人民的生產生活,阻礙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和對外交流與發展。二、郵驛(選二 P72)明朝出現了民間通信機構——民信局客郵:西方列強在中國領土上設立的郵政機構三、西方殖民貿易交通(綱下 P41)1、葡萄牙開辟了以澳門為主要中轉站的海上貿易網絡,貿易路線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2、西班牙開辟了馬尼拉大帆船航線交通,橫跨太平洋東西兩端。考點二 明清時期的文化和科技知識點 1 明清時期的文化延續一、明清時期的思想(一)明清時期的進步思想家1、李贄:①主張:提倡個性自由;蔑視權威和教條;否定傳統倫理道德標準。②影響: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震動。2、黃宗羲:嚴厲抨擊君主專制制度,稱專制帝王為“天下之大害”;反對重農抑商觀念,提出“工商皆本”。3、顧炎武;顧炎武認為“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后人概括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4、王夫之:對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進行了批判。(二)評價明清之際的儒家思想1、進步性:①反映時代的要求,有利于人性解放。 ②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專制思想,起到一定的啟蒙作用。2、局限性:①從內容看: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沒有提出新的社會制度;②從地位看:無法動搖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③從影響看:未能使中國社會實現社會的轉型,影響有限。3、實質:是對儒家思想的批判繼承(并未超越范疇)【歷史解釋】陸王心學的歷史影響史料一: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王文成公全書》卷 26《大學問》史料二: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夫既以聞見道理為心矣,則所言者皆聞見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李贄《焚書》卷三《童心說》(1)陸王心學重視個體的主動作用,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當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2)陸王心學強調人的自覺精神,否定古代經典的絕對權威,客觀上沖擊了正統儒學的影響,沖破了理學的思想禁錮,對晚明思想界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3)陸王心學雖然有利于道德修養,但忽略了對客觀知識的學習,造成之后王學弟子任性廢學的弊病。二、小說與戲曲(一)背景:城市商品經濟繁榮、社會娛樂活動豐富、文化知識進一步普及。(二)成就:1、小說:作品 作者 地位與評價《水滸傳》 施耐庵 我國最早的兩部長篇白話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 羅貫中 開創了章回體的寫作體裁《西游記》 吳承恩 神話小說的杰作《儒林外史》 吳敬梓 諷刺小說的杰作《紅樓夢》 曹雪芹 我國古典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也是享譽世界的名著2、戲曲:①傳奇:明清戲曲創作趨向長篇化,情節更加曲折復雜,稱為傳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湯顯祖、清朝孔尚任等。②昆曲:舞臺演出方面,從江蘇昆山一帶發源的昆曲長期流行。③京劇:清朝道光年間,以徽班為基礎,融合徽、漢二調,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戲的藝術成分,形成了京劇,并且逐漸成為全國最流行的劇種。考向 1 陸王心學與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典例】(2024·浙江卷 6 月)南宋陳亮為學“俱以讀書經濟為事,嗤(嘲諷)空疏隨人牙后談性命者,以為灰埃”,世人“以為此近于功利,俱目之為浙學”;葉適指出:“(士、農、工、商)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興,錦末厚本,非正論也。”明代王守仁認為“四民異業而同道”,明末清初黃宗羲進一步提出“工商皆本”。這些學者的理念( )A.挑戰了封建的綱常倫理 B.反映士農階層地位逐步下降C.促使重農攛商政策轉變 D.體現了經世致用的務實精神【變式訓練 1】清朝學者戴震曾說:“古人之學在行事,在通民之欲、體民之情,故學成而民賴以生。后儒冥心求理,其繩以理嚴于商、韓之法,故學成而民情不知,天下自此多迂儒,及其責民也,民莫能辯。彼方自以為理得,而天下受其害者眾也,”這一思想( )A.否定了宋明理學的學術價值 B.凸顯了重視人倫日用的經世濟民情懷C.代表了市民階級的價值取向 D.突破了傳統政治倫理并關心小民命運【變式訓練 2】“良知不學不慮,本來具足,眾人之心與堯舜同”,“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賢,雖常人亦無不如此。若無有物欲牽蔽,但循著良知發用流行將去,即無不是道。”該主張( )A.糾正程朱理學空談心性之弊 B.體現了經世致用的價值取向C.隱含一定的平等和個性色彩 D.反映了明朝倫理道德的崩壞考向 2 小說與戲曲【典例】(2024·全國甲卷)清初《西游記》《三國演義》等小說出版盛行,廣為傳播,同時出現了滿文版本進行刊印。而對于清政府認為會敗壞社會風氣,影響社會穩定的書籍則被列為禁書,進行銷毀。這導致了( )A.世俗文化發展停滯化 B.社會政治和平失序化C.政府的思想專制僵化 D.傳統倫理道德的延續【變式訓練 1】明清時期涌現出很多不同題材類型的世情小說,這些小說取材于稗史或傳說,故事情節曲折,主題多為因果報應、懲惡揚善。這些小說多出自萍蹤浪跡的幕僚文人之手,其才可上可下,其品亦雅亦俗。這些小說( )A.整合了社會的價值觀念 B.突顯出離經叛道的傾向C.反映出社會風氣的開放 D.適應了市井百姓的生活【變式訓練 2】《水滸傳》中有這樣的描寫:店家切了一盤熟牛肉,燙了一壺熱酒,請林沖吃。林沖又自買了些牛肉,吃了數杯酒,后又買了一葫蘆酒,包了那兩塊牛肉,留下碎銀子,用花槍挑了酒葫蘆,懷內揣了牛肉,叫聲“相擾”,便出籬笆門。小說中對林沖購物的描寫( )A.展現了宋代社會生活實際 B.體現出宋代商品經濟活躍C.反映了物質生活水平提高 D.受到作者生活時代的影響知識點 2 明清時期的科技發展(選必二)一、傳統科技成果1、重要科技著作:①代表:李時珍《本草綱目》(醫藥學)、徐光啟《農政全書》(農學)、宋應星《天工開物》(工藝學)②特點:在各自領域對傳統科技進行了總結。2、地理: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記》是一部地理和地質學名著。二、西學東漸1、背景:從明朝后期起,一些歐洲天主教傳教士前來中國傳教。2、代表人物:意大利人利瑪竇等。(在中國刊印的世界地圖:繪制《坤輿萬國全圖》)3、目的:借助傳播科學知識來達到傳教的目的。4、貢獻: ①與一些開明的中國士大夫合作翻譯西方科學書籍,在一定范圍內傳播了西方科技知識。②清朝前期,傳教士運用歐洲測繪技術,幫助清廷繪制了較為精確的全國地圖。《永樂大典》:中國古代最大的類書《四庫全書》: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中國古代科技的特點①重經驗總結,缺乏理論探索。②實用性強,缺乏邏輯分析和概括。③主要服務于農業。【歷史解釋】明清文化傳播與中外交流?史料:明清之際,以傳教士為橋梁和紐帶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在平等的條件下進行的一種雙向交流。一方面,為了傳教的需要,他們將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傳入中國,一批諸如《幾何原本》《同文算指》《渾蓋通憲圖說》乾坤體義》《遠西奇器圖說》《火攻挈要》等書的翻譯以及世界地圖的傳入,打開了明朝知識界認識和了解“西學”的窗口,沖擊了明代崇尚空談的學風,促進了我國傳統科學的發展。另一方面,他們又通過傳遞書信和翻譯中國典籍等方式,把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介紹給歐洲,中國儒家思想對歐洲 18世紀啟蒙思潮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摘編自林延清《試論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點和歷史作用》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的特點及影響?特點:傳教士是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雙向交流;內容廣泛;歐洲受益更大。影響:對中國,沖擊了明代崇尚空談的學風;促進了:我國傳統科學的發展;沖擊了“華夏中心”的傳統觀念。對西方,增進歐洲民眾對中國的認識和了解;影響歐洲 18世紀啟蒙思潮。【歸納總結】中國古代對外交流的特點和認識?(1)特點①唐朝中期前以陸路貿易為主,唐朝中期后以海路貿易為主。漢朝至唐朝中期,主要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同西亞、歐洲一些國家和地區進行貿易與交流;唐朝中期至明朝,海路對外交往日益占據主導地位。②對外關系以友好交往為主流。隋唐同朝鮮、日本有頻繁的經濟文化交往,對彼此經濟文化產生了影響。南宋的對外貿易范圍擴大到非洲一些國家。元朝時亞、非、歐國家和地區不斷有使團、商隊來大都,泉州港異常繁忙。明朝鄭和下西洋密切了同亞非各國的聯系。③由對外開放走向閉關鎖國。漢朝至明朝的一些封建統治者實行對外通好政策。清前期統治者為了鞏固封建專制統治,對外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使中國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2)認識①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是對外交流的重要條件。②包容開放、加強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才能促進社會進步,閉關鎖國只能造成國家和民族的落后。③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加強了中外物質技術和精神文化的交流,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考向 3 明清科技【典例】(2023·天津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共 70 多萬字,分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樹藝、桑蠶、種植等 12 個門類。徐光啟撰寫 6 萬多字,皆為親身體驗所得。他在書中轉錄了大量前代和同時代的農業文獻,并附有自己的見解或評論。17 世紀末至 18 世紀,《農政全書》傳至日本和朝鮮。日本學者據《農政全書》整理、編寫了“救荒本草”“野菜譜”“甘薯記”,此后,這些內容在日本應對歷次大饑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實現了農業現代化后,《農政全書》仍然受到重視,為推進現代有機農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1735 年,法國人杜赫德等編寫的《中華帝國全志》出版,書中含有《農政全書》等中國科技典籍的部分內容;1738 年,該書英譯本在倫敦出版,中國桑蠶織造技術和經驗促進了法英兩國絲織業的發展。18~19 世紀,俄國翻譯了《農政全書》,推廣了中國的桑蠶織造技術。——摘編自《科學技術史》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內容,概括《農政全書》的基本特點;說明該書在國外的傳播及所起的作用。(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內容,簡述對明清時期中國科學技術狀況的認識。【變式訓練 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602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北京繪制出《坤輿萬國全圖》,比較全面地介紹了歐洲人在地理大發現中獲得的世界地理新知識。利瑪竇本人在中外文著述中都說《坤輿萬國全圖》是他親手繪制的,明代科學家李之藻等人在《坤輿萬國全圖》的序文中也有同樣的說法,阮泰元《兩儀玄覽圖》序文中亦提及此事。但近年來,美洲鄭和學會會長李兆良提出,《坤輿萬國全圖》并不是利瑪竇的作品,而是鄭和為了準備第七次下西洋繪制的,“成圖時間為 1428~1430年”,該圖“證明明代中國人比哥倫布先抵美洲”。李兆良所有演繹的邏輯起點是:《坤輿萬國全圖》“是利瑪竇以奧特里烏斯的 1570年世界地圖為藍本繪制的”,但《坤輿萬國全圖》上面共有“1114個地名,全部是中文標注,比奧特里烏斯的世界地圖增加了幾百個”,《坤輿萬國全圖》上這些多出來的幾百個地名是從何而來的呢?他的結論是:這些多出來的地名“只能得自中國資料”,即 15世紀前期鄭和環球航行時所繪的中文世界地圖。李兆良此處所說的“奧特里烏斯的 1570年世界地圖”,指的是奧特里烏斯(Abraham Ortelius)所編地圖集《地球大觀》中的一幅世界地圖。《地球大觀》于 1570年首次出版,是世界史上第一部近代地圖集。李兆良還寫道:“《坤輿萬國全圖》有原本藏在南京,官吏們密謀以利瑪竇頂替作者”,“官員們在原圖上添加序言和有限地名,利用利瑪竇名義公開”。李兆良主要依據兩種文獻:一是明代梁辀的《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跡》,二是《利瑪竇中國札記》。對照一下梁辀原文,沒有一個字可以支撐李兆良的觀點。——摘編自龔纓晏《〈坤輿萬國全圖〉與“鄭和發現美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利瑪竇在北京繪制出《坤輿萬國全圖》的主要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李兆良的“新發現”談談史學研究應遵循的原則。【變式訓練 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 1602年,傳教士利瑪竇攜帶地理學家奧特里烏斯繪制的歐洲地圖來華,太仆寺少卿李之藻等人提供了長江、黃河、長城等詳細的明朝地理資料,并與利瑪竇協作繪成現存最早的中文彩繪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以木版刻印出版。此圖按萬歷皇帝授意,以中國版圖為中心,展現了世界整體的輪廓。依據經緯度繪制橢圓橫版地圖,全圖標注世界 1114個地名,繪有五大洲(當時澳洲還未被發現)、四大洋,附注各國地理志異,繪有風俗禽獸,四方各置“九重天圖”“天地儀圖”“日月食圖”等。1608 年,萬歷皇帝下令臨摹 12份傳世,原本隨葬明定陵。至晚明,該圖已被官員、士人當做奇巧之物。清代士大夫質疑大西洋“荒渺莫考”,認為“夫人頂天立地……此可以見大地之非圓也”,無人著意于此圖的技法和價值。鴉片戰爭失敗后,道光皇帝派姚瑩詢問中英、中俄之間的距離、方位時,《坤輿萬國全圖》就藏在深宮之中。2014年,地理學家郝曉光繪制的豎版世界地圖公開出版發行,克服了傳統橫版地圖不適合表達南北半球地理關系的缺陷,用多元和多角度的方式,全面客觀展現世界的地理關系。同年,國家主席平訪歐期間,歐洲議會議長舒爾茨贈送的禮物,正是奧特里烏斯繪制的地圖。此時,歐美也開始采用郝曉光豎版地圖,并紛紛效仿繪制。從利瑪竇到郝曉光,“西方—東方”“東方—西方”的輪回走了 400 多年。——摘編自黃時鑒、龔纓晏《利瑪竇世界地圖研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利瑪竇繪制《坤輿萬國全圖》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坤輿萬國全圖》對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的影響。知識點 3 明清時期文化傳承(選必三)明末清初來到中國的耶穌會士,翻譯、撰寫了許多介紹天文、歷算等方面知識的書籍書籍,還把中國的優秀文化典籍介紹到西方,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①明清出現了一批著名的藏書家和藏書樓圖書館②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閣,是古代中國私家藏書的代表【唯物史觀】怎樣理解明清是中國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轉型的階段?①政治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強化;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限定了國家疆域的基礎 。②經濟上:一方面,農耕經濟高度發達,商品經濟空前活躍,經濟總量仍居世界前列;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并緩慢發展。另一方面,重農抑商及閉關自守政策阻礙了新經濟因素發展,中國較西方相比,開始落后于時代發展潮流。③思想文化上:承古萌新。一方面傳統思想文化仍占統治地位,呈現出強烈的專制色彩;另一方面出現了反專制的民主思想;文化藝術繁榮興盛,古典小說和戲曲(京劇)成為文學藝術主流;傳統科技依然領先,出現總結性科學巨著,但繼而轉為停滯;出現西學東漸,但未產生近代科學。【唯物史觀】明清時期的特征:停滯與發展并存領域 停滯 發展專制制度空前加強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發展政治封建制度日趨衰落 奠定近現代中國的政治版圖重農抑商, 農耕經濟高度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并緩慢發展;經濟小農經濟仍占主導 商品經濟活躍,市民階層壯大理學束縛人性; 文藝世俗化;傳統科技大成;文化文化專制空前強化; 產生早期啟蒙思想。由開放逐漸走向封閉保守, 大批傳教士將西方自然科學帶入中國對外落后于世界潮流 西學東漸局面開始出現1.(2024·甘肅卷)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繁榮。海禁之時,民間多私攜物品往交趾諸處,經日本轉手販賣,換取日本長崎銀,將至中國,鑿沉其舟,攜銀以歸。私商冒險帶回白銀的深層原因是,當時明朝( )A.東南沿海倭患嚴重 B.白銀主要來自日本C.海上商業貿易發達 D.經濟高度依賴白銀2.(2024·全國甲卷)明代中后期士大夫廣泛參與日用類書籍編纂。弘治年間進士鄺璠以《耕織圖》為藍本,編撰《便民圖纂》一書,為蘇南一帶農村日常生活及農事活動提供指導。其內容龐雜,載有農藝、園藝、養畜等農業技術和飲食器用方面的知識。《便民圖纂》的出現體現了( )A.朝廷加強對社會的控制 B.士大夫階層趨于世俗化C.平民文化需求范圍擴大 D.日常生產生活的標準化3.(2023·福建卷)清前期,蘇州女性流行以鮮花為頭飾,當地又有“鶯語東風二月過,山中花少市中多。桑畦盡作栽花地,那得繅絲有綺羅”之語。這反映了該地區( )A.消費觀念的奢靡化 B.產品加工的專業化C.土地利用的精細化 D.農業生產的市場化4.(2023·全國新課標卷)我國東南沿海某港口,在 15 世紀只是一個“結茅而居”的漁村,到 16 世紀,已成為“繁華世界”,“寶貨塞途,家家歌舞賽神,鐘鼓管弦,連飆響答”,時稱“小蘇杭”。能夠說明這一現象的是( )A.朝貢貿易繁榮 B.農業生產技術進步C.白銀大量流入 D.海上絲綢之路興起5.(2023·河北卷)明代《新刻天下四民便覽三臺萬用正宗》中載有描繪農具制作、果木種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場景的全新耕織圖(下圖)。這可用于說明,明代( )A.農業生產精耕細作 B.農具制造工藝革新C.種植物種日漸增多 D.集體勞作形式盛行6.(2023·海南卷)下圖的主題突出反映了( )清代《升平樂事圖》局部(注:①魁星②鰲)A.藝術作品帶有時代印記 B.科舉文化影響世俗生活C.商品經濟推動社會發展 D.清代文人追求意境情趣7.(2023·海南卷)瓊劇源于明代傳入的“軍戲”。它以中板為主,融會了多種外來劇種的聲腔和曲牌,到20 世紀 30 年代才有現名。有戲諺云:“生腳儒雅且瀟灑,旦腳文靜又婉嬌。彩旦辣,花生刁,書僮天真梅香飄。”獨特的文化內蘊和表演形式使其遠播粵、桂等地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這一歷程主要反映( )A.故土情結助推文化傳承 B.人口遷徙促進文化交流C.商路暢通帶動文化傳播 D.藝術形態彰顯文化魅力8.(2023·遼寧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國對月的崇拜在原始社會中就存在,西周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祭月之禮,后歷朝歷代因之。人們通過觀測月亮的圓缺變化周期,逐漸形成了日、月等時間觀念,并以此為依據制定了歷法,稱為陰歷或太陰歷。人們對月亮還充滿各種想象,建構了月宮、嫦娥、玉兔、桂樹等神話形象,用以寄托長壽、團圓等美好的期盼。——摘編自王玉哲《中華遠古史》等材料二 明末清初,徐光啟等編撰的《崇禎歷書》和康熙皇帝召集學者編訂的《歷象考成》均吸納了西方有關月亮的科學知識。民國時期,天文學家陳遵媯撰寫的《天文學概論》詳述了月地距離、月球大小、質量等內容。這一時期,教科書、大眾期刊、學生叢書等也紛紛介紹月亮知識。2004 年,中國國家航天局正式啟動探月工程。2013 年,“嫦娥三號”著陸器和“玉兔號”月球車登上月球,國人真切地見到了月亮的“廬山真面目”2020 年,“嫦娥五號”返回器帶回了月球樣品,科學家對此進行研究,深化了人們對月亮的認知。——摘編自譚丹《西學與近代國人的月亮新知》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人們對月亮的認知。(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以來國人對月亮認知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9.(2023·江蘇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明太祖朱元璋曾言:“商賈之士皆人民也。”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實行恤商的新法,將稅率降為三十分之一,下詔令官府采購應照時價公平給付。明初雖實行專賣政策,但比元代已大為放松,像鹽這樣的專賣品也與商家分利。商人可以販糧到邊境,領鹽引回內地取鹽。山(西)陜(西)、江淮等地商人紛紛奔走于各邊鎮,邊地也隨之繁榮起來。朱元璋認為“治國以教化為先”,鑒于商賈多不讀書,特命儒士編書教之。隨著恤商政策的實施,城市中的商人活躍起來。在他們的帶動下,元末遭到破壞的歷代名城逐漸恢復。城市的繁榮帶動了娛樂消費需求的不斷增長,戲曲、說書等通俗文藝逐漸在民間流行起來。——摘編自吳慧《中國商業通史簡編》(1)據材料概括明初恤商政策的內容。(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明初恤商政策的影響。10.(2023·全國甲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塞爾登中國地圖》長 160厘米,寬 96.5厘米,采用中國古代風景畫手法,使用漢字標注,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同時標識了歐洲風格的羅盤和比例尺條。圖中明朝信息最為豐富,北京城、黃河、各省邊界等都有詳細描繪。但卻僅位于地圖左上部分,中國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據了中央位置。地圖展現了東亞和東南亞全貌,覆蓋了西起印度洋、北抵日本海、東南達印尼中部諸島的廣大地區。該地圖瞻觀性較高,但它并非一幅中國傳統的陸地輿圖,而更可能是一幅航海路線圖。這些航線以中國南部的泉州與漳州港為起點,形成一個網絡、最遠可達地區最西端的印度于利于特港。圖中還標注了如何前往也門、阿曼和霍爾木茲海峽。有學者根據圖中信息判定,該地圖為明末中國人所繪。該地圖后被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約翰·薩利斯獲得,輾轉落到了約翰·塞爾登(1584—1654)手中。塞爾登是英國律師,下議院議員,東方學家,是對波斯、阿拉伯以及中國的相關知識感興趣的英國學者之一。在他那個年代,海洋是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塞爾登比同時代的人更敏銳地察覺到,自己生活在一個正經歷海洋變遷的時代。他主張海洋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可以由國家行使管轄權。在去世前夕,他將該地圖捐贈給母校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塞爾登中國地圖》的名字也由此而來。——摘編自(加)卜正民著《塞爾登的中國地圖:重返東方大航海時代》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世界近代史知識,簡析這幅地圖流傳到英國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學者判斷這幅地圖為中國人所繪制的依據,以及該地圖的意義。第 09 講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目 錄01 考情透視·目標導航................................................................................................202 知識導圖·思維引航................................................................................................3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3考點一 明清時期的經濟和交通...................................................................................................3知識點 1 明清時期的經濟發展 ..................................................................................................................3考向 1 明清經濟的發展與局限 ..............................................................................................................7知識點 2 明清時期的交通狀況(選必二) .............................................................................................8考點二 明清時期的文化和科技..................................................................................................9知識點 1 明清時期的文化延續 ...................................................................................................................9考向 1 陸王心學與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 ...........................................................................................10考向 2 小說與戲曲 ................................................................................................................................11知識點 2 明清時期的科技發展(選必二) ...........................................................................................12考向 3 明清科技 ...................................................................................................................................14知識點 3 明清時期文化傳承(選必三) ................................................................................................1704 真題練習·命題洞見..............................................................................................18考點要求 考題統計 備考建議選擇題:廣東卷、甘肅卷、全國甲卷、全國新課標卷、山東卷、浙江卷2024 本講為高考命題熱點,題型1 月;以選擇題為主,復習時關注非選擇題:浙江卷 1 月明清時期的經濟和交通 一些命題關鍵詞:高產作選擇題:天津卷、福建卷、河北卷、(3 年 18 考) 物、多種經營、開設工場、2023 江蘇卷、北京卷、新課標卷、白銀貨幣、商業資本聚集、非選擇題:江蘇卷、全國甲卷商幫、商業市鎮、“一條鞭選擇題:江蘇卷、全國乙卷、2022 法”、攤丁入畝、人身依非選擇題:廣東卷附、生產模式、錢鋪、陸王選擇題:浙江卷 6 月、全國甲卷、北心學、西學東漸、京劇、市2024 京卷民文學、文藝世俗化等這一非選擇題:湖南卷時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明清時期的文化和科技選擇題:廣東卷、海南卷、全國甲卷(3 年 14 考) 2023 步鞏固時期,復習時多關非選擇題:天津卷、遼寧卷注。選擇題:河北卷、北京卷、湖南卷2022非選擇題:河北卷復習目標:1、了解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重要變化。2、關注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發緩慢發展,科技進入總結階段的內容。考點一 明清時期的經濟和交通知識點 1 明清時期的經濟發展一、社會經濟發展的表現1、農業:(1)新農作物品種的輸入: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農作物品種輸入中國。其中高產糧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廣種植,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總產量。玉米、馬鈴薯、甘薯:①明朝:從西亞、中亞傳入西北地區;從印度、緬甸傳入西南地區;從菲律賓傳入東南沿海地區;②清前期:在全國各地多有種植;③清乾隆、嘉慶:得到大規模推廣;④鴉片戰爭前夕:遍布全國。番茄:①明萬歷:引入,長期被當作觀賞和藥用植物;②清光緒:開始作為食用蔬菜在菜園種植。辣椒:明朝:傳入中國,被稱為“番椒”。(2)多種經營的發展:江南等地區農業的多種經營日益興盛,經濟作物品種繁多,種植廣泛,很多農民還兼營產品初級加工或相關副業,以獲取更多的收入。【歷史解釋】明清農業生產發展的特點?史料:明清農業較之前代的發展相比,在農作物品種的增加、多種經營方式的推廣方面,則有比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產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馬鈴薯(土豆)自海外傳入中國,它們不僅單位畝產量大,而且適應性強,不與五谷爭地。明清時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種植日益廣泛,產品大量流入市場。——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第二版)》(1)土地制度:租佃制普及全國,成為農村經濟中的主要形式,佃農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減弱。(2)農業發展趨勢:農耕經濟高度發展,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引進和推廣,棉花廣泛種植,農產品商品化發展。(3)人地矛盾:人口增長,人地矛盾突出,統治階級調整統治政策,開墾荒地,土地面積增加。(4)總體特點: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2、手工業:手工業各行業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區的絲織、榨油、制瓷等行業中出現了新的經營方式,即開設工場,使用自由雇傭勞動進行較大規模的生產。3、商業:(1)國內①市場:明清形成全國范圍的商業貿易網絡②貨幣:白銀逐漸成為基本支付手段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推動了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選一 P87)促進了長途和大額貿易的發展,有利于商業資本的集聚(綱上 P84)。一個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逐漸形成(綱下 P41)③商品:農產品商品化程度不斷加深④商人:地域性商人群體——商幫(徽商和晉商)⑤市鎮:工商業市鎮成為地區貿易網絡的核心⑥信貸:⑦城市、集鎮【史料實證】明清時期工商業的發展?史料一:明清時期手工業的興盛突出反映在民間私營手工業迅速發展,取代官辦工場、作坊,占據了主導地位……在這種背景下,開始孕育出主要通過對運用生產技術和調配勞動力等環節加強管理來提高經濟效益的新型經營地主;從手工場主、包買商中轉化出類似西方資本主義勞動組合中的早期“資本家”。——曹大為《明清農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業文明潮流中的隕落》史料二:明朝中后期,原產美洲的玉米、紅薯傳入中國…使許多原本用以種植糧食作物的耕地改種桑樹、棉花等經濟作物……嘉定縣(今嘉定區)因種植棉花,“不產米,仰食四方”。當時商業很發達,商人擁有雄厚的資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銀(白銀)有至百萬者”,而資本二三十萬兩白銀的,只能算是中等規模的商人。——摘編自卜憲群《簡明中國歷史讀本》(1)貨幣經濟活躍:隨著商品流通領域的擴大,社會上大量使用白銀,商業資本日趨活躍。(2)農產品商品化:農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棉花、茶葉等經濟作物普遍種植。(3)工商業市鎮興起:在運河沿岸和江南地區,工商業市鎮大量涌現。(4)長途販運貿易興盛:區域性商人群體實力雄厚,形成大商幫。(5)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松弛:從業者地位提高,生活得到改善,人身自由基本得以實現。(6)商人地位提高:商人第一次被作為歌頌的對象進入文學世界,市民文化進入鼎盛時期。(2)對外貿易①商品輸出:瓷器(文藝復興時期名畫《群神宴》中的瓷碗都是中國的青花瓷)(選二);16世紀初,葡萄牙人帶到歐洲的第一批中國瓷器引起了歐洲人的濃厚興趣,各國的君主和達官顯貴紛紛用黃金購買(選三 55);絲綢棉布(16世紀,葡萄牙商人把中國生絲轉運到歐洲和日本長崎銷售;16世紀,西班牙“馬尼拉大帆船”運載大量中國生絲、絲綢、棉布和瓷器到墨西哥銷售(綱下 41);茶(16世紀以后,中國茶廣泛傳播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區(選三),豐富了當地人們的生活和文化(選二)輸入:鐘表(16世紀中期,鐘表傳入中國內地,到 18世紀,中國進口鐘表的數量已經很多(選三)鴉片(英國和美國等國大量向中國走私鴉(選二)②外貿類型(選一 )明清政府致力于維護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系,民間貿易和走私貿易也屢禁不絕③管理機構(選二 )清政府在廣州設置公行,統攬對外貿易事務。1757年,對外貿易皆由官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④海禁政策明清朝廷對朝貢國家、路線、港口、船只數目、貢品種類均有嚴格的規定(選二)明朝前期對日本實行經濟封鎖,嚴厲禁止海外貿易;中期以后放松了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綱上)乾隆帝拒絕馬戛爾尼使團對外開放市場的請求,實行閉關自守政策(綱上)【歷史解釋】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特點?(1)先以陸路貿易為主,后以海路貿易為主。漢代開辟了絲綢之路,中國對外陸路貿易開始發展;唐朝時,海陸并重;宋元時期,海路貿易日漸上升,并占據主導地位。(2)以友好交往為主。我國精美的工藝品、絲綢和瓷器暢銷海外,而且常常有外國使臣搭船來中國訪問。(3)外貿伴隨著文化交流。西亞不少商人帶來了西方宗教,中國科技也相繼西傳。(4)外貿促進了民族交融。外國商人長期與中國人相處,互通婚姻,逐漸融合,在元朝時形成了回族的前身——回回。(5)由對外開放走向閉關自守。漢朝至明前期積極開放友好往來。明清統治者對外實行閉關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使我國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6)朝貢貿易。政府壟斷對外貿易,政治目的大于經濟目的。4.賦稅制度(選必一)(1)明朝:明初賦稅分夏稅、秋糧兩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麥實物。正統年間,江南部分稅糧折銀征收送赴北京,稱“金花銀”。明朝后期推行一條鞭法,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2)清朝:康熙帝規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帝時實行“攤丁入畝”徹底廢除人頭稅,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二)經濟發展的局限①就全社會來看,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傳統小農經濟還占據壓倒優勢。②日益僵化的專制統治,壓制和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轉型。考向 1 明清經濟的發展與局限【典例】(2024·廣東卷)明朝時,杭州西湖成為四方賓客“渴想”之地。“城中人不事耕種,小民仰給經紀,一春之計全賴西湖”,而官方意欲禁止游覽。時人葉權認為:“若禁其游玩,則小民生意絕矣。且其風俗華麗,已入骨髓,雖無西湖,不能遽變。”這反映了當時( )A.商業經營方式改變 B.戶籍管理制度混亂C.商業資本集聚明顯 D.城市商品經濟繁榮【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據材料“一春之計全賴西湖”“且其風俗華麗,已入骨髓”可知明朝時期西湖地區商品經濟繁榮,當地人甚至不愿從事農耕,棄農從商的現象非常多, 而且當時商品經濟的繁榮還影響了當地崇尚華麗的社會習俗,比較全面地影響了當地的社會發展,D 項正確;材料并未提及雇傭關系,也未說明商業經營方式的變化,排除 A 項,百姓棄農從商是個體自愿的社會行為,與戶籍管理制度無關,排除 B項;明清時期商業資本積聚主要代指的是商幫,材料并未體現相關信息,排除 C 項。故選 D 項。【變式訓練 1】明代官營手工業生產所需的物料,最初由各地上供,名曰“歲辦”。“歲辦”不足,方由官府出錢“采辦”。隨著各處解京物料折銀上納的增多,嘉靖時,“召商置買”制度開始形成并推廣。該變化表明( )A.政府的社會汲取能力下降 B.經濟發展沖擊傳統生產結構C.官營手工業開始走向衰落 D.賦稅制度改革影響商品生產【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材料,官營手工業的物料需要各地上供,最初是政府出錢買,之后讓商人置辦,說明政府的社會汲取能力下降,A 項正確;經濟發展會對傳統生產結構產生影響,但材料中并未涉及其影響,排除 B 項;材料只體現出物料來源的變化,與官營手工業無關,排除 C 項;材料未涉及賦稅制度的改革,排除 D 項。故選 A 項。【變式訓練 2】清代民眾在進行各類物質消費時,偏好那些帶有字號招牌的商品:“貨多而幫眾,往來不一,奚能盡悉其真偽。有字號以記之,則不問其商人之何姓何名,而但以字號為問。凡貨之高下,價之貴賤,俱可隨字號以定。”這可用于說明( )A.奢靡的消費觀念 B.白銀貨幣化出現 C.技術工藝的進步 D.商品經濟的發展【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民眾……偏好那些帶有字號招牌的商品”可知,清代民眾消費時比較喜歡帶有字號招牌的商品,“貨多而幫眾,往來不一,奚能盡悉其真偽”聯系所學可知,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從事貿易活動的商鋪數量劇增,商鋪為了盈利,不斷提升商品質量、提升字號聲譽,因此民眾在物質消費時往往選擇質量有保障的帶有字號招牌的商品,D 項正確;材料涉及“各類物質消費”,這與奢靡消費范疇不同,排除 A 項;白銀貨幣化在明代已經出現,排除 B 項;材料不涉及技術工藝的進步,排除 C 項。故選 D 項。知識點 2 明清時期的交通狀況(選必二)一、海上交通:鄭和下西洋(世界航海史的壯舉)1、時間:15 C 前期(1405~1433)明成祖2、地區:先后七次率領船隊出海,訪問了亞非 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3、特點:時間長,規模大,范圍廣;和平交往、厚往薄來4、目的:“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宣揚國威(政治目的,非經濟目的)5、影響: 積極:①宣揚明朝威望,建立外交關系。②開拓海外貿易,加強中央文明交流。消極:加重財政負擔,耗費了明朝的國力,未能持續6、全面認識鄭和下西洋的意義①鄭和下西洋代表了一種和平交往的航海模式。在鄭和船隊歷時 28年的航海活動中,只出現過三次短暫的自衛性質的戰事,且沒有占據海外國家的一寸土地,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協和萬邦”的人文傳統。②鄭和下西洋的另一項重要內容是官方貿易,貿易采取議價成交的方式,體現了平等、自愿、公平的貿易原則和精神。③鄭和下西洋是一種象征,它代表了中華民族的一種敢于探險、不畏艱險、開放包容的人文精神,也代表了中國歷史上與鄰為善、世界大同、共享太平的社會意識。7、比較哥倫布等人的航海與中國鄭和的遠航人物 鄭和 哥倫布 達伽馬目的 宣揚國威加強聯系 開拓市場 掠奪財富 比較結果性質 友好交往義舉 殖民擴張運動時間 1405~1433 1492~1504 1497~1498 時間最早次數 7次 4次 1次 次數最多人數 27800人 1500人 60人 人數最多到達范亞非 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到達美洲 到達印度 范圍最廣圍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促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造影響 促進國家友好和經濟文化交流成殖民災禍【歷史解釋】明朝的“海禁”政策:①概念:海禁是明朝政府對海事活動進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統稱。從明朝初年到隆慶年間,實行了近200年。明朝政府規定,嚴禁民間私人對外通商貿易,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②解除:隆慶年間,明朝政府宣布解除“海禁”,但是僅開放一處港口,并且禁止對日貿易,史稱“隆慶開關”。③性質:是明朝的一項具有鎖國性質的基本國策。④評價:“海禁”政策的實施,雖然有利于明初政治的穩定,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西方殖民者的騷擾,但是也嚴重影響了沿海人民的生產生活,阻礙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和對外交流與發展。二、郵驛(選二 P72)明朝出現了民間通信機構——民信局客郵:西方列強在中國領土上設立的郵政機構三、西方殖民貿易交通(綱下 P41)1、葡萄牙開辟了以澳門為主要中轉站的海上貿易網絡,貿易路線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2、西班牙開辟了馬尼拉大帆船航線交通,橫跨太平洋東西兩端。考點二 明清時期的文化和科技知識點 1 明清時期的文化延續一、明清時期的思想(一)明清時期的進步思想家1、李贄:①主張:提倡個性自由;蔑視權威和教條;否定傳統倫理道德標準。②影響: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震動。2、黃宗羲:嚴厲抨擊君主專制制度,稱專制帝王為“天下之大害”;反對重農抑商觀念,提出“工商皆本”。3、顧炎武;顧炎武認為“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后人概括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4、王夫之:對高度集權的政治制度進行了批判。(二)評價明清之際的儒家思想1、進步性:①反映時代的要求,有利于人性解放。 ②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專制思想,起到一定的啟蒙作用。2、局限性:①從內容看: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沒有提出新的社會制度;②從地位看:無法動搖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③從影響看:未能使中國社會實現社會的轉型,影響有限。3、實質:是對儒家思想的批判繼承(并未超越范疇)【歷史解釋】陸王心學的歷史影響史料一: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王文成公全書》卷 26《大學問》史料二: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夫既以聞見道理為心矣,則所言者皆聞見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李贄《焚書》卷三《童心說》(1)陸王心學重視個體的主動作用,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當性,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2)陸王心學強調人的自覺精神,否定古代經典的絕對權威,客觀上沖擊了正統儒學的影響,沖破了理學的思想禁錮,對晚明思想界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3)陸王心學雖然有利于道德修養,但忽略了對客觀知識的學習,造成之后王學弟子任性廢學的弊病。二、小說與戲曲(一)背景:城市商品經濟繁榮、社會娛樂活動豐富、文化知識進一步普及。(二)成就:1、小說:作品 作者 地位與評價《水滸傳》 施耐庵 我國最早的兩部長篇白話小說《三國志通俗演義》 羅貫中 開創了章回體的寫作體裁《西游記》 吳承恩 神話小說的杰作《儒林外史》 吳敬梓 諷刺小說的杰作《紅樓夢》 曹雪芹 我國古典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也是享譽世界的名著2、戲曲:①傳奇:明清戲曲創作趨向長篇化,情節更加曲折復雜,稱為傳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湯顯祖、清朝孔尚任等。②昆曲:舞臺演出方面,從江蘇昆山一帶發源的昆曲長期流行。③京劇:清朝道光年間,以徽班為基礎,融合徽、漢二調,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戲的藝術成分,形成了京劇,并且逐漸成為全國最流行的劇種。考向 1 陸王心學與明清之際的思想批判【典例】(2024·浙江卷 6 月)南宋陳亮為學“俱以讀書經濟為事,嗤(嘲諷)空疏隨人牙后談性命者,以為灰埃”,世人“以為此近于功利,俱目之為浙學”;葉適指出:“(士、農、工、商)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興,錦末厚本,非正論也。”明代王守仁認為“四民異業而同道”,明末清初黃宗羲進一步提出“工商皆本”。這些學者的理念( )A.挑戰了封建的綱常倫理 B.反映士農階層地位逐步下降C.促使重農攛商政策轉變 D.體現了經世致用的務實精神【答案】D【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宋以后(中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南宋陳亮主張讀書要關注經濟事務,反對空談性命之學;葉適反對“重本抑末”的傳統觀念;明代王守仁認為士、農、工、商“四民異業而同道”;明末清初黃宗羲提出“工商皆本”。這些學者的理念都關注社會現實,注重解決實際問題,體現了經世致用的務實精神,D 項正確;材料中這些學者的理念主要是針對社會經濟和職業觀念,沒有直接挑戰封建的綱常倫理,排除 A 項;材料中沒有體現士農階層地位逐步下降的內容,這些學者的理念主要是對傳統經濟觀念和職業觀念的重新審視,排除 B 項;明清時期,重農抑商政策依然是基本的經濟政策,這些學者的理念沒有促使重農抑商政策發生根本性轉變,排除 C 項。故選 D 項。【變式訓練 1】清朝學者戴震曾說:“古人之學在行事,在通民之欲、體民之情,故學成而民賴以生。后儒冥心求理,其繩以理嚴于商、韓之法,故學成而民情不知,天下自此多迂儒,及其責民也,民莫能辯。彼方自以為理得,而天下受其害者眾也,”這一思想( )A.否定了宋明理學的學術價值 B.凸顯了重視人倫日用的經世濟民情懷C.代表了市民階級的價值取向 D.突破了傳統政治倫理并關心小民命運【答案】B【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影響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戴震批判了理學“冥心求理”以致脫離了人民群眾,并強調做學問應向古人學習,體察民情,為民造福,這正是其重視人倫日用的經世濟民情懷的體現,B 項正確;“否定了”的說法過于絕對化,排除 A 項;材料強調的是士子求學應恪守民本思想,代表的是士階層的價值取向,排除 C 項;戴震思想仍以儒家綱常倫理為核心,排除 D 項。故選 B 項。【變式訓練 2】“良知不學不慮,本來具足,眾人之心與堯舜同”,“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賢,雖常人亦無不如此。若無有物欲牽蔽,但循著良知發用流行將去,即無不是道。”該主張( )A.糾正程朱理學空談心性之弊 B.體現了經世致用的價值取向C.隱含一定的平等和個性色彩 D.反映了明朝倫理道德的崩壞【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明朝時期。根據材料“良知不學不慮,本來具足,眾人之心與堯舜同”“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賢,雖常人亦無不如此。”及所學可知,王陽明認為人人皆與圣賢有同樣的良知,良知就是隱藏在每個人心中的天理,以自己的內心為準則,致良知只需每個人實現其道德主體的自覺就可以了,說明王陽明心學隱含一定的平等和個性色彩,C 項正確;材料并不是強調心學對程朱理學空談心性之弊的糾正問題,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 A 項;“經世致用”指的是關注社會現實,面對社會矛盾,用其一身所學去解決社會問題,以求達到“國泰民安”的理想世界,與題意不符,排除 B 項;材料體現不出明朝倫理道德崩壞的相關信息,排除 D項。故選 C 項。考向 2 小說與戲曲【典例】(2024·全國甲卷)清初《西游記》《三國演義》等小說出版盛行,廣為傳播,同時出現了滿文版本進行刊印。而對于清政府認為會敗壞社會風氣,影響社會穩定的書籍則被列為禁書,進行銷毀。這導致了( )A.世俗文化發展停滯化 B.社會政治和平失序化C.政府的思想專制僵化 D.傳統倫理道德的延續【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初(中國)。根據材料“清初《西游記》《三國演義》等小說出版盛行,廣為傳播”“而對于清政府認為會敗壞社會風氣,影響社會穩定的書籍則被列為禁書,進行銷毀。”可知,題干呈現前后兩個變化,民間流行具有反封建色彩或強調政權合法性的小說,清政府對此予以封禁,也就是維護社會主流意識形態,來為政權辯護,結果必然是“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倫理道德的延續,D 項正確;世俗文化發展會走向緩慢,并非停滯,排除 A 項;清政府將敗壞社會風氣,影響社會穩定的書籍列為禁書,其目的是為了鞏固統治,不會導致社會政治和平失序化,排除 B 項;明清政府文化專制,是導致材料行為的原因,而非結果,排除 C 項。故選 D 項。【變式訓練 1】明清時期涌現出很多不同題材類型的世情小說,這些小說取材于稗史或傳說,故事情節曲折,主題多為因果報應、懲惡揚善。這些小說多出自萍蹤浪跡的幕僚文人之手,其才可上可下,其品亦雅亦俗。這些小說( )A.整合了社會的價值觀念 B.突顯出離經叛道的傾向C.反映出社會風氣的開放 D.適應了市井百姓的生活【答案】D【解析】本題為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設問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時空范圍為明清中國。明清世情小說取材于稗史或傳說,作者的品位亦雅亦俗,適應了市井百姓的生活需求,D 項正確;材料沒有凸顯這些小說對社會價值觀念的整合,排除 A 項;B 項與材料“主題多為因果報應、懲惡揚善”不符,排除 B項;社會風氣開放與史實不符,排除 C 項。故選 D 項。【變式訓練 2】《水滸傳》中有這樣的描寫:店家切了一盤熟牛肉,燙了一壺熱酒,請林沖吃。林沖又自買了些牛肉,吃了數杯酒,后又買了一葫蘆酒,包了那兩塊牛肉,留下碎銀子,用花槍挑了酒葫蘆,懷內揣了牛肉,叫聲“相擾”,便出籬笆門。小說中對林沖購物的描寫( )A.展現了宋代社會生活實際 B.體現出宋代商品經濟活躍C.反映了物質生活水平提高 D.受到作者生活時代的影響【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明朝時期。根據材料可知,《水滸傳》中描寫了林沖購物的畫面,使用白銀購買牛肉和酒的場景,而白銀在明代才成為流通貨幣,林沖生活在宋代,當時主要使用的貨幣是銅錢,由此可見,該描寫體現了作者從自己生活時代場景出發創作的特征,D 項正確;材料并不是對宋代社會生活實際的展示,排除 A 項;僅從材料不能看出商品經濟是否活躍,排除 B 項;不能僅僅看林沖買了酒肉就認為當時物質生活水平高,排除 C 項。故選 D 項。知識點 2 明清時期的科技發展(選必二)一、傳統科技成果1、重要科技著作:①代表:李時珍《本草綱目》(醫藥學)、徐光啟《農政全書》(農學)、宋應星《天工開物》(工藝學)②特點:在各自領域對傳統科技進行了總結。2、地理: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記》是一部地理和地質學名著。二、西學東漸1、背景:從明朝后期起,一些歐洲天主教傳教士前來中國傳教。2、代表人物:意大利人利瑪竇等。(在中國刊印的世界地圖:繪制《坤輿萬國全圖》)3、目的:借助傳播科學知識來達到傳教的目的。4、貢獻: ①與一些開明的中國士大夫合作翻譯西方科學書籍,在一定范圍內傳播了西方科技知識。②清朝前期,傳教士運用歐洲測繪技術,幫助清廷繪制了較為精確的全國地圖。《永樂大典》:中國古代最大的類書《四庫全書》: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中國古代科技的特點①重經驗總結,缺乏理論探索。②實用性強,缺乏邏輯分析和概括。③主要服務于農業。【歷史解釋】明清文化傳播與中外交流?史料:明清之際,以傳教士為橋梁和紐帶的中西文化交流是在平等的條件下進行的一種雙向交流。一方面,為了傳教的需要,他們將西方的科學文化知識傳入中國,一批諸如《幾何原本》《同文算指》《渾蓋通憲圖說》乾坤體義》《遠西奇器圖說》《火攻挈要》等書的翻譯以及世界地圖的傳入,打開了明朝知識界認識和了解“西學”的窗口,沖擊了明代崇尚空談的學風,促進了我國傳統科學的發展。另一方面,他們又通過傳遞書信和翻譯中國典籍等方式,把中國悠久燦爛的文化介紹給歐洲,中國儒家思想對歐洲 18世紀啟蒙思潮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摘編自林延清《試論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點和歷史作用》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的特點及影響?特點:傳教士是文化交流的主要媒介;雙向交流;內容廣泛;歐洲受益更大。影響:對中國,沖擊了明代崇尚空談的學風;促進了:我國傳統科學的發展;沖擊了“華夏中心”的傳統觀念。對西方,增進歐洲民眾對中國的認識和了解;影響歐洲 18世紀啟蒙思潮。【歸納總結】中國古代對外交流的特點和認識?(1)特點①唐朝中期前以陸路貿易為主,唐朝中期后以海路貿易為主。漢朝至唐朝中期,主要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同西亞、歐洲一些國家和地區進行貿易與交流;唐朝中期至明朝,海路對外交往日益占據主導地位。②對外關系以友好交往為主流。隋唐同朝鮮、日本有頻繁的經濟文化交往,對彼此經濟文化產生了影響。南宋的對外貿易范圍擴大到非洲一些國家。元朝時亞、非、歐國家和地區不斷有使團、商隊來大都,泉州港異常繁忙。明朝鄭和下西洋密切了同亞非各國的聯系。③由對外開放走向閉關鎖國。漢朝至明朝的一些封建統治者實行對外通好政策。清前期統治者為了鞏固封建專制統治,對外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使中國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2)認識①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是對外交流的重要條件。②包容開放、加強對外經濟文化交流才能促進社會進步,閉關鎖國只能造成國家和民族的落后。③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加強了中外物質技術和精神文化的交流,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考向 3 明清科技【典例】(2023·天津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共 70 多萬字,分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樹藝、桑蠶、種植等 12 個門類。徐光啟撰寫 6 萬多字,皆為親身體驗所得。他在書中轉錄了大量前代和同時代的農業文獻,并附有自己的見解或評論。17 世紀末至 18 世紀,《農政全書》傳至日本和朝鮮。日本學者據《農政全書》整理、編寫了“救荒本草”“野菜譜”“甘薯記”,此后,這些內容在日本應對歷次大饑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實現了農業現代化后,《農政全書》仍然受到重視,為推進現代有機農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1735 年,法國人杜赫德等編寫的《中華帝國全志》出版,書中含有《農政全書》等中國科技典籍的部分內容;1738 年,該書英譯本在倫敦出版,中國桑蠶織造技術和經驗促進了法英兩國絲織業的發展。18~19 世紀,俄國翻譯了《農政全書》,推廣了中國的桑蠶織造技術。——摘編自《科學技術史》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內容,概括《農政全書》的基本特點;說明該書在國外的傳播及所起的作用。(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內容,簡述對明清時期中國科學技術狀況的認識。【答案】(1)特點:內容詳細,涉及的領域廣泛;重視實踐經驗;以轉錄歷代農業文獻為主,對傳統農業技術進行總結。作用:17 世紀末到 18 世紀傳入日本、朝鮮和歐洲;對日本大饑荒起到了積極作用,對日本的現代農業起到借鑒作用;促進了英法紡織業的發展。(2)重在總結;部分成就領先世界;總體落后于世界;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雙向互動,既有西學東漸,也有東學西傳。【解析】(1)特點: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材料“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共 70 多萬字,分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樹藝、桑蠶、種植等 12 個門類”可知,內容詳細,涉及的領域廣泛; 根據材料“他在書中轉錄了大量前代和同時代的農業文獻,并附有自己的見解或評論”可知,以轉錄歷代農業文獻為主,對傳統農業技術進行總結; 根據材料“徐光啟撰寫 6 萬多字,皆為親身體驗所得”并結合所學可知,《農政全書》重視實踐經驗。作用: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材料“17 世紀末至 18 世紀,《農政全書》傳至日本和朝鮮。”“1735 年,法國人杜赫德等編寫的《中華帝國全志》出版,書中含有《農政全書》等中國科技典籍的部分內容”可知,17 世紀末到 18世紀傳入日本、朝鮮和歐洲;根據材料“日本學者據《農政全書》整理、編寫了‘救荒本草’‘野菜譜’‘甘薯記’,此后,這些內容在日本應對歷次大饑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實現了農業現代化后,《農政全書》仍然受到重視,為推進現代有機農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可知,對日本大饑荒起到了積極作用,對日本的現代農業起到借鑒作用;根據材料“1738 年,該書英譯本在倫敦出版,中國桑蠶織造技術和經驗促進了法英兩國絲織業的發展”可知,促進了英法紡織業的發展。(2)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明清時期中國。根據所學可知,明清時期的科技著作,如《農政全書》、《本草綱目》都屬于總結性科技專著,由此可知明清時期的科技重在總結;明清時期中國的科技慢慢落后于世界,除了少數科技領先世界;明清時期科技方面既有西學東漸現象,也有東學西傳,科技方面的交流是雙向的,科技同時帶動了文化與經濟的交流等等。【變式訓練 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602年,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北京繪制出《坤輿萬國全圖》,比較全面地介紹了歐洲人在地理大發現中獲得的世界地理新知識。利瑪竇本人在中外文著述中都說《坤輿萬國全圖》是他親手繪制的,明代科學家李之藻等人在《坤輿萬國全圖》的序文中也有同樣的說法,阮泰元《兩儀玄覽圖》序文中亦提及此事。但近年來,美洲鄭和學會會長李兆良提出,《坤輿萬國全圖》并不是利瑪竇的作品,而是鄭和為了準備第七次下西洋繪制的,“成圖時間為 1428~1430年”,該圖“證明明代中國人比哥倫布先抵美洲”。李兆良所有演繹的邏輯起點是:《坤輿萬國全圖》“是利瑪竇以奧特里烏斯的 1570年世界地圖為藍本繪制的”,但《坤輿萬國全圖》上面共有“1114個地名,全部是中文標注,比奧特里烏斯的世界地圖增加了幾百個”,《坤輿萬國全圖》上這些多出來的幾百個地名是從何而來的呢?他的結論是:這些多出來的地名“只能得自中國資料”,即 15世紀前期鄭和環球航行時所繪的中文世界地圖。李兆良此處所說的“奧特里烏斯的 1570年世界地圖”,指的是奧特里烏斯(Abraham Ortelius)所編地圖集《地球大觀》中的一幅世界地圖。《地球大觀》于 1570年首次出版,是世界史上第一部近代地圖集。李兆良還寫道:“《坤輿萬國全圖》有原本藏在南京,官吏們密謀以利瑪竇頂替作者”,“官員們在原圖上添加序言和有限地名,利用利瑪竇名義公開”。李兆良主要依據兩種文獻:一是明代梁辀的《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跡》,二是《利瑪竇中國札記》。對照一下梁辀原文,沒有一個字可以支撐李兆良的觀點。——摘編自龔纓晏《〈坤輿萬國全圖〉與“鄭和發現美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利瑪竇在北京繪制出《坤輿萬國全圖》的主要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李兆良的“新發現”談談史學研究應遵循的原則。【答案】(1)主要原因:歐洲地理知識的進步;西學東漸及中西文化交流;西方的殖民擴展客觀上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利瑪竇本人的因素。(2)原則:客觀,真實性原則;全面性原則;系統性原則;比較性原則;批判性原則。【解析】(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明朝。根據材料“比較全面地介紹了歐洲人在地理大發現中獲得的世界地理新知識”并結合所學可得出歐洲地理知識的進步;根據所學可知,利瑪竇等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推動了西學東漸及中西文化交流;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西方殖民者東來,他們的殖民擴張在客觀上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根據材料“利瑪竇本人在中外文著述中都說《坤輿萬國全圖》是他親手繪制的”可得出利瑪竇本人的因素。(2)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當代中國。根據所學可知,歷史學是去整理、校正、搜集歷史上保存下來的史料,然后盡量去探索一段歷史的真相,因此史學研究應遵循客觀,真實性原則;全面性原則;系統性原則;根據所學可知,史學研究強調“孤證不立”及材料“《坤輿萬國全圖》‘是利瑪竇以奧特里烏斯的 1570 年世界地圖為藍本繪制的’,但《坤輿萬國全圖》上面共有‘1114 個地名,全部是中文標注,比奧特里烏斯的世界地圖增加了幾百個’”“李兆良主要依據兩種文獻:一是明代梁辀的《乾坤萬國全圖古今人物事跡》,二是《利瑪竇中國札記》”可得出史學研究應堅持比較性原則;批判性原則。【變式訓練 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 1602年,傳教士利瑪竇攜帶地理學家奧特里烏斯繪制的歐洲地圖來華,太仆寺少卿李之藻等人提供了長江、黃河、長城等詳細的明朝地理資料,并與利瑪竇協作繪成現存最早的中文彩繪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以木版刻印出版。此圖按萬歷皇帝授意,以中國版圖為中心,展現了世界整體的輪廓。依據經緯度繪制橢圓橫版地圖,全圖標注世界 1114個地名,繪有五大洲(當時澳洲還未被發現)、四大洋,附注各國地理志異,繪有風俗禽獸,四方各置“九重天圖”“天地儀圖”“日月食圖”等。1608 年,萬歷皇帝下令臨摹 12份傳世,原本隨葬明定陵。至晚明,該圖已被官員、士人當做奇巧之物。清代士大夫質疑大西洋“荒渺莫考”,認為“夫人頂天立地……此可以見大地之非圓也”,無人著意于此圖的技法和價值。鴉片戰爭失敗后,道光皇帝派姚瑩詢問中英、中俄之間的距離、方位時,《坤輿萬國全圖》就藏在深宮之中。2014年,地理學家郝曉光繪制的豎版世界地圖公開出版發行,克服了傳統橫版地圖不適合表達南北半球地理關系的缺陷,用多元和多角度的方式,全面客觀展現世界的地理關系。同年,國家主席平訪歐期間,歐洲議會議長舒爾茨贈送的禮物,正是奧特里烏斯繪制的地圖。此時,歐美也開始采用郝曉光豎版地圖,并紛紛效仿繪制。從利瑪竇到郝曉光,“西方—東方”“東方—西方”的輪回走了 400 多年。——摘編自黃時鑒、龔纓晏《利瑪竇世界地圖研究》(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利瑪竇繪制《坤輿萬國全圖》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坤輿萬國全圖》對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的影響。【答案】(1)背景:世界聯系方面:新航路開辟,全球交往的發展;地理知識和對地球認識的發展;明朝政權方面:大一統國家,疆域遼闊的自信;統治者重視,提供條件支持;文化交流方面:西方傳教士來華,西學東漸;中國豐富地理資料與西方繪圖技術融合;技術發展方面:地理測量、繪圖技術的發展;印刷術發展提供技術支持;人員協作方面:中國開明知識分子與利瑪竇的共同參與協作。(答案必須涉及 3 個方面)(2)影響:積極影響:為當時國人認識中國和認識世界提供了地理工具支持;沖擊了中國對世界的傳統認知;加強了中西方文化交流;吸收了西方天文地理知識和測繪技術,發展了中國地理繪圖技術;擴大了中國在世界的影響。(任答 3 點)局限性:地圖代表的西方先進技術未得到士大夫階層普遍認同;未改變中國社會封閉保守的心理。(任答 1 點)【解析】(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 16 世紀末 17 世紀初(中國)。據材料中“1602 年,傳教士利瑪竇攜帶地理學家奧特里烏斯繪制的歐洲地圖來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地聯系日益緊密,促進了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到來,地理知識和對地球的認識迅速發展,這是繪制《坤輿萬國全圖》的時代背景。據材料“太仆寺少卿李之藻等人提供了長江、黃河、長城等詳細的明朝地理資料”,以及“萬歷皇帝授意,以中國版圖為中心”,可得出明朝作為當時的大一統國家,有著遼闊的疆域和文化自信,統治者的重視和支持為地圖的繪制提供了政治條件。據材料“傳教士利瑪竇攜帶地理學家奧特里烏斯繪制的歐洲地圖來華”與“李之藻等人提供了長江、黃河、長城等詳細的明朝地理資料”結合,可得出西方傳教士來華,促進了西學東漸,同時中國豐富的地理資料與西方先進的繪圖技術得以融合。據材料“依據經緯度繪制橢圓橫版地圖”及“木版刻印出版”,結合所學,可知當時地理測量、繪圖技術以及印刷術的發展為地圖的制作與傳播提供了技術支持。據材料“與利瑪竇協作繪成現存最早的中文彩繪世界地圖”,可得出《坤輿萬國全圖》的誕生,得益于中國開明知識分子如李之藻與利瑪竇等人的共同努力與合作。(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明清時期(中國)。據材料“以中國版圖為中心,展現了世界整體的輪廓”可得出為當時國人認識中國和認識世界提供了地理工具支持;據材料“按萬歷皇帝授意,以中國版圖為中心”可得出沖擊了中國對世界的傳統認知;據材料“利瑪竇攜帶地理學家奧特里烏斯繪制的歐洲地圖來華,太仆寺少卿李之藻等人提供了長江、黃河、長城等詳細的明朝地理資料,并與利瑪竇協作繪成”可得出加強了中西方文化交流;據材料“繪有五大洲(當時澳洲還未被發現)、四大洋,附注各國地理志異,繪有風俗禽獸”可得出吸收了西方天文地理知識和測繪技術,發展了中國地理繪圖技術;據材料“原本隨葬明定陵”可得出擴大了中國在世界的影響。據材料“清代士大夫質疑大西洋‘荒渺莫考’,認為‘夫人頂天立地……此可以見大地之非圓也’”可得出地圖代表的西方先進技術未得到士大夫階層普遍認同;據材料“無人著意于此圖的技法和價值”可得出未改變中國社會封閉保守的心理。知識點 3 明清時期文化傳承(選必三)明末清初來到中國的耶穌會士,翻譯、撰寫了許多介紹天文、歷算等方面知識的書籍書籍,還把中國的優秀文化典籍介紹到西方,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①明清出現了一批著名的藏書家和藏書樓圖書館②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閣,是古代中國私家藏書的代表【唯物史觀】怎樣理解明清是中國古代文明向近代文明轉型的階段?①政治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強化;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限定了國家疆域的基礎 。②經濟上:一方面,農耕經濟高度發達,商品經濟空前活躍,經濟總量仍居世界前列;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并緩慢發展。另一方面,重農抑商及閉關自守政策阻礙了新經濟因素發展,中國較西方相比,開始落后于時代發展潮流。③思想文化上:承古萌新。一方面傳統思想文化仍占統治地位,呈現出強烈的專制色彩;另一方面出現了反專制的民主思想;文化藝術繁榮興盛,古典小說和戲曲(京劇)成為文學藝術主流;傳統科技依然領先,出現總結性科學巨著,但繼而轉為停滯;出現西學東漸,但未產生近代科學。【唯物史觀】明清時期的特征:停滯與發展并存領域 停滯 發展專制制度空前加強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發展政治封建制度日趨衰落 奠定近現代中國的政治版圖重農抑商, 農耕經濟高度發展,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并緩慢發展;經濟小農經濟仍占主導 商品經濟活躍,市民階層壯大理學束縛人性; 文藝世俗化;傳統科技大成;文化文化專制空前強化; 產生早期啟蒙思想。由開放逐漸走向封閉保守, 大批傳教士將西方自然科學帶入中國對外落后于世界潮流 西學東漸局面開始出現1.(2024·甘肅卷)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繁榮。海禁之時,民間多私攜物品往交趾諸處,經日本轉手販賣,換取日本長崎銀,將至中國,鑿沉其舟,攜銀以歸。私商冒險帶回白銀的深層原因是,當時明朝( )A.東南沿海倭患嚴重 B.白銀主要來自日本C.海上商業貿易發達 D.經濟高度依賴白銀【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代(中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繁榮,貨幣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愈發重要,白銀成為主要的流通貨幣,經濟運轉對白銀的需求量大增。因此,民間私商冒險從海外帶回白銀,深層原因是當時明朝經濟高度依賴白銀,D 項正確;東南沿海倭患嚴重是海禁的原因之一,但不是私商冒險帶回白銀的深層原因,排除 A 項;明朝中后期的白銀,很大一部分來自美洲的銀礦,還有一部分來自歐洲和日本,且材料中沒有對明朝白銀的來源進行對比,不能得出其白銀主要來自日本,排除 B 項;材料中明朝采取了海禁的政策,不利于海上商業貿易的發展,排除 C 項。故選 D 項。2.(2024·全國甲卷)明代中后期士大夫廣泛參與日用類書籍編纂。弘治年間進士鄺璠以《耕織圖》為藍本,編撰《便民圖纂》一書,為蘇南一帶農村日常生活及農事活動提供指導。其內容龐雜,載有農藝、園藝、養畜等農業技術和飲食器用方面的知識。《便民圖纂》的出現體現了( )A.朝廷加強對社會的控制 B.士大夫階層趨于世俗化C.平民文化需求范圍擴大 D.日常生產生活的標準化【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代中后期(中國)。根據材料“明代中后期士大夫廣泛參與日用類書籍編纂”可知,明代中后期士大夫材編纂的書籍更關注日常生活與農事活動,體現出士大夫更愿意參與到世俗生活中去,強調的是士大夫思想的世俗化特征,B 項正確;《便民圖纂》的編纂與朝廷加強對社會的控制無關,且該類書籍是服務于百姓生活的,排除 A 項;材料的主語是士大夫階層編纂書籍出現新方向,并非平民的文化需求的變化,排除 C 項;《便民圖纂》有利于增加百姓日用生活方面的知識,但并非意味著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走向標準化,排除 D 項。故選 B 項。3.(2023·福建卷)清前期,蘇州女性流行以鮮花為頭飾,當地又有“鶯語東風二月過,山中花少市中多。桑畦盡作栽花地,那得繅絲有綺羅”之語。這反映了該地區( )A.消費觀念的奢靡化 B.產品加工的專業化C.土地利用的精細化 D.農業生產的市場化【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前期的中國。據材料“女性流行以鮮花為頭飾”“山中花少市中多。桑畦盡作栽花地”可得出,因為當時蘇州女性流行以鮮花為頭飾,鮮花成為了市場上暢銷的商品,故很多農田種植了鮮花,這反映了農業生產的市場化,D 項正確;僅據該材料不能得出女性以鮮花為頭飾是一種奢靡的消費觀念,排除 A 項;材料不涉及鮮花種植出來后是否進行加工,排除 B 項;材料只體現土地利用方式從種植糧食作物或其他經濟作物變為了種植鮮花,不能體現土地利用相對于之前是否精細化了,排除 C 項。故選 D 項。4.(2023·全國新課標卷)我國東南沿海某港口,在 15 世紀只是一個“結茅而居”的漁村,到 16 世紀,已成為“繁華世界”,“寶貨塞途,家家歌舞賽神,鐘鼓管弦,連飆響答”,時稱“小蘇杭”。能夠說明這一現象的是( )A.朝貢貿易繁榮 B.農業生產技術進步C.白銀大量流入 D.海上絲綢之路興起【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5-16 世紀(中國)。根據材料可知 16 世紀,我國東南沿海某港口貿易增多,商品經濟發展,城市繁榮,結合所學,這一時期,新航路開辟,世界貿易增多,中國手工業產品迅速發展,在對外貿易中占優勢,因此白銀大量流入中國,促進了東南沿海港口城市的興起,C 項正確;明朝在朝貢貿易中采取“免征稅”“給予賞賜”等優待政策,“厚往薄來”,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對東南沿海港口城市興起作用有限,排除 A 項;材料強調明朝的對外貿易,與農業生產技術進步無關,排除 B 項;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形成于秦漢,興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時期的海禁、閉關鎖國政策,排除 D 項。故選 C 項。5.(2023·河北卷)明代《新刻天下四民便覽三臺萬用正宗》中載有描繪農具制作、果木種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場景的全新耕織圖(下圖)。這可用于說明,明代( )A.農業生產精耕細作 B.農具制造工藝革新C.種植物種日漸增多 D.集體勞作形式盛行【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明代中國。明代《新刻天下四民便覽三臺萬用正宗》中載有描繪農具制作、果木種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場景的全新耕織圖,反映了古代中國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的特點,A 項正確;材料所述圖片除了描繪農具制作,還有果木種植嫁接、蔬菜移栽等場景,“農具制造工藝革新”不能完整概括題干信息,排除 B 項;材料中只能看出種植果樹蔬菜,這在明朝以前就有,不能看出種植物種增多,排除 C 項;小農經濟模式下,以家庭為生產單位,而非進行集體勞作,排除 D 項。故選 A 項。6.(2023·海南卷)下圖的主題突出反映了( )清代《升平樂事圖》局部(注:①魁星②鰲)A.藝術作品帶有時代印記 B.科舉文化影響世俗生活C.商品經濟推動社會發展 D.清代文人追求意境情趣【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中圖片信息可知,清代《升平樂事圖》描繪的是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在圖中可以看到“魁星”在“鰲”上站立,寓意獨占鰲頭,體現了科舉文化對人們生活的影響,B 項正確;在圖片中沒有體現時代印記的信息,排除 A 項;材料描述的是科舉文化的影響,沒有體現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清代文人的意境情趣,排除 C 項和 D 項。故選 B 項。7.(2023·海南卷)瓊劇源于明代傳入的“軍戲”。它以中板為主,融會了多種外來劇種的聲腔和曲牌,到20 世紀 30 年代才有現名。有戲諺云:“生腳儒雅且瀟灑,旦腳文靜又婉嬌。彩旦辣,花生刁,書僮天真梅香飄。”獨特的文化內蘊和表演形式使其遠播粵、桂等地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這一歷程主要反映( )A.故土情結助推文化傳承 B.人口遷徙促進文化交流C.商路暢通帶動文化傳播 D.藝術形態彰顯文化魅力【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代至 20 世紀 30 年代(中國)。據材料“明代傳入”“融會了多種外來劇種的聲腔和曲牌”可知明朝鄭和下西洋后,大量人口向東南亞地區遷徙,客觀上將中原地區的戲曲腔調和曲牌傳入了海南地區,“使其遠播粵、桂等地”說明瓊劇獨特的藝術文化特色隨著人口內遷又使其傳回了大陸沿海地區,這體現了海南與大陸之間的文化交流,B 項正確;瓊劇是融合了多種戲曲藝術的產物,而且瓊劇在大陸和東南亞的傳播體現的是海南文化的對外交流,不符合“故土情結”的說法,排除 A 項;商路在當時主要指的是海上絲綢之路,但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位于東南沿海地區,排除 C 項;“獨特的文化內蘊和表演形式”說明藝術內涵才是瓊劇獨特魅力的體現,排除 D 項。故選 B 項。8.(2023·遼寧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國對月的崇拜在原始社會中就存在,西周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祭月之禮,后歷朝歷代因之。人們通過觀測月亮的圓缺變化周期,逐漸形成了日、月等時間觀念,并以此為依據制定了歷法,稱為陰歷或太陰歷。人們對月亮還充滿各種想象,建構了月宮、嫦娥、玉兔、桂樹等神話形象,用以寄托長壽、團圓等美好的期盼。——摘編自王玉哲《中華遠古史》等材料二 明末清初,徐光啟等編撰的《崇禎歷書》和康熙皇帝召集學者編訂的《歷象考成》均吸納了西方有關月亮的科學知識。民國時期,天文學家陳遵媯撰寫的《天文學概論》詳述了月地距離、月球大小、質量等內容。這一時期,教科書、大眾期刊、學生叢書等也紛紛介紹月亮知識。2004 年,中國國家航天局正式啟動探月工程。2013 年,“嫦娥三號”著陸器和“玉兔號”月球車登上月球,國人真切地見到了月亮的“廬山真面目”2020 年,“嫦娥五號”返回器帶回了月球樣品,科學家對此進行研究,深化了人們對月亮的認知。——摘編自譚丹《西學與近代國人的月亮新知》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人們對月亮的認知。(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以來國人對月亮認知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形成了日、月等時間觀念,并以此為依據制定了歷法;對月亮還充滿各種想象,建構了月宮、嫦娥、玉兔、桂樹等神話形象(2)變化:由對月亮的各種想象到形成對月亮的科學認識。原因:明清以來西學東漸的影響;天文學家撰寫了有關月亮知識的科技專著促進了人們對月亮的科學認識。【解析】(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主要時空是古代中國。關于中國古代人們對月亮的認知,由材料“人們通過觀測月亮的圓缺變化周期,逐漸形成了日、月等時間觀念,并以此為依據制定了歷法,稱為陰歷或太陰歷。”可知,形成了日、月等時間觀念,并以此為依據制定了歷法;由材料“人們對月亮還充滿各種想象,建構了月宮、嫦娥、玉兔、桂樹等神話形象”可知,對月亮還充滿各種想象,建構了月宮、嫦娥、玉兔、桂樹等神話形象。(2)本題是對比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主要時空是明清以來(中國)。第一小問,關于明清以來國人對月亮認知的變化,由材料“明末清初,徐光啟等編撰的《崇禎歷書》和康熙皇帝召集學者編訂的《歷象考成》均吸納了西方有關月亮的科學知識。民國時期,天文學家陳遵媯撰寫的《天文學概論》詳述了月地距離、月球大小、質量等內容。”并結合所學可知,由對月亮的各種想象到形成對月亮的科學認識。第二小問,關于原因,由材料“明末清初,徐光啟等編撰的《崇禎歷書》和康熙皇帝召集學者編訂的《歷象考成》均吸納了西方有關月亮的科學知識。”可知,明清以來西學東漸的影響;由材料“民國時期,天文學家陳遵媯撰寫的《天文學概論》詳述了月地距離、月球大小、質量等內容。”并結合所學可知,天文學家撰寫了有關月亮知識的科技專著促進了人們對月亮的科學認識。9.(2023·江蘇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明太祖朱元璋曾言:“商賈之士皆人民也。”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實行恤商的新法,將稅率降為三十分之一,下詔令官府采購應照時價公平給付。明初雖實行專賣政策,但比元代已大為放松,像鹽這樣的專賣品也與商家分利。商人可以販糧到邊境,領鹽引回內地取鹽。山(西)陜(西)、江淮等地商人紛紛奔走于各邊鎮,邊地也隨之繁榮起來。朱元璋認為“治國以教化為先”,鑒于商賈多不讀書,特命儒士編書教之。隨著恤商政策的實施,城市中的商人活躍起來。在他們的帶動下,元末遭到破壞的歷代名城逐漸恢復。城市的繁榮帶動了娛樂消費需求的不斷增長,戲曲、說書等通俗文藝逐漸在民間流行起來。——摘編自吳慧《中國商業通史簡編》(1)據材料概括明初恤商政策的內容。(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明初恤商政策的影響。【答案】(1)內容:優恤商賈;減免商稅,推動官府公平采購;放松專賣政策;教商賈讀書。(2)影響:促進明朝商品經濟發展;推動明初城市繁榮;帶動通俗文藝發展。【解析】(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明初中國。根據材料“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實行恤商的新法”可知,推行新法,優恤商賈;根據材料“將稅率降為三十分之一,下詔令官府采購應照時價公平給付”可知,減免商稅,推動官府公平采購;根據材料“明初雖實行專賣政策,但比元代已大為放松,像鹽這樣的專賣品也與商家分利”可知,放松專賣政策;根據材料“鑒于商賈多不讀書,特命儒士編書教之”可知,教商賈讀書。(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明初中國。根據材料“城市中的商人活躍起來……歷代名城逐漸恢復”可知,促進明朝商品經濟發展,推動明初城市繁榮;根據材料“城市的繁榮帶動了娛樂消費需求的不斷增長,戲曲、說書等通俗文藝逐漸在民間流行起來”可知,帶動通俗文藝發展。10.(2023·全國甲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塞爾登中國地圖》長 160厘米,寬 96.5厘米,采用中國古代風景畫手法,使用漢字標注,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同時標識了歐洲風格的羅盤和比例尺條。圖中明朝信息最為豐富,北京城、黃河、各省邊界等都有詳細描繪。但卻僅位于地圖左上部分,中國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據了中央位置。地圖展現了東亞和東南亞全貌,覆蓋了西起印度洋、北抵日本海、東南達印尼中部諸島的廣大地區。該地圖瞻觀性較高,但它并非一幅中國傳統的陸地輿圖,而更可能是一幅航海路線圖。這些航線以中國南部的泉州與漳州港為起點,形成一個網絡、最遠可達地區最西端的印度于利于特港。圖中還標注了如何前往也門、阿曼和霍爾木茲海峽。有學者根據圖中信息判定,該地圖為明末中國人所繪。該地圖后被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約翰·薩利斯獲得,輾轉落到了約翰·塞爾登(1584—1654)手中。塞爾登是英國律師,下議院議員,東方學家,是對波斯、阿拉伯以及中國的相關知識感興趣的英國學者之一。在他那個年代,海洋是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塞爾登比同時代的人更敏銳地察覺到,自己生活在一個正經歷海洋變遷的時代。他主張海洋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可以由國家行使管轄權。在去世前夕,他將該地圖捐贈給母校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塞爾登中國地圖》的名字也由此而來。——摘編自(加)卜正民著《塞爾登的中國地圖:重返東方大航海時代》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世界近代史知識,簡析這幅地圖流傳到英國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學者判斷這幅地圖為中國人所繪制的依據,以及該地圖的意義。【答案】(1)[參考答案]背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歐洲主要國家對外進行殖民擴張,在世界范圍內大肆掠奪財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早期資產階級力量逐漸壯大;啟蒙運動興起;新航路開辟,航海技術的進步;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和貿易往來日益密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2)[參考答案]依據:地圖的內容使用中國古代繪畫手法,使用漢字標注;采用中國傳統上北下南的方位標注,有關明朝的內容最為豐富;以中國南海為中心;航線網絡以中國的泉州和漳州港為起點。意義:有助于了解中國明朝后期的對外經貿往來;為了解當時中國和東亞、東南亞甚至其他地區的地理狀況提供了較為翔實的資料;沖擊了中國傳統的對于世界的認知;有利于研究當時的中外交往,加強了中外交流。【解析】(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題。根據“明末中國人所繪”、“該地圖后被東印度公司的約翰·薩利斯獲得,輾轉落到了約翰·塞爾登(1584—1654)手中”等信息判斷可知,《塞爾登中國地圖》流傳到英國的時間大約在 17 世紀前期。相關背景結合所學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等方面進行總結概括即可。如政治上,英國開展資產階級革命;經濟上,歐洲主要國家對外進行殖民擴張,在世界范圍內大肆掠奪財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早期資產階級力量逐漸壯大;思想上,啟蒙運動興起;同時當時新航路開辟,航海技術的進步;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和貿易往來日益密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2)本題是原因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學者判斷這幅地圖為中國人所繪制的依據根據“采用中國古代風景畫手法,使用漢字標注,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可知是地圖的內容使用中國古代繪畫手法,使用漢字標注;采用中國傳統上北下南的方位標注;根據“圖中明朝信息最為豐富”得出有關明朝的內容最為豐富;根據“中國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據了中央位置”得出以中國南海為中心;根據“這些航線以中國南部的泉州與漳州港為起點,形成一個網絡”得出航線網絡以中國的泉州和漳州港為起點。意義根據對地圖內容的描述和所學可知,這幅圖上有中國對外航海路線的網絡,因此有助于了解中國明朝后期的對外經貿往來;而且為了解當時中國和東亞、東南亞甚至其他地區的地理狀況提供了較為翔實的資料;沖擊了中國傳統的對于世界的認知;有利于研究當時的中外交往,加強了中外交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09講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講義)(學生版)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pdf 第09講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講義)(教師版)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