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17 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目 錄01 考情透視·目標導航................................................................................................102 知識導圖·思維領航................................................................................................3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4考點一 新中國建立與人民政權鞏固.........................................................................................4知識點 1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 ..............................................................................................................4知識點 2 人民政權的鞏固 ..........................................................................................................................5考向 1 土地改革 ......................................................................................................................................7考向 2 恢復國民經濟 ..............................................................................................................................9考向 3 抗美援朝 ....................................................................................................................................10考點二 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內政外交.....................................................................................11知識點 1 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1考向 1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針 ..................................................................................................13考向 2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4知識點 2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 ......................................................................................................15考向 3 一五計劃 ..................................................................................................................................18考向 4 三大改造 ..................................................................................................................................20知識點 3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選必一) ..............................................................................................22知識點 4 法律與教化(選必一補充) ..................................................................................................22知識點 5 社會保障(選必一) ..............................................................................................................2404 真題練習·命題洞見..............................................................................................24考點要求 考題統計 備考建議選擇題:重慶卷、湖南卷、江蘇卷、2024 遼寧卷本講為高考命題熱點,題型非選擇題:湖南卷、山東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及政 以選擇題為主,復習時關注選擇題:遼寧卷、海南卷、湖南卷、權鞏固 一些命題關鍵詞:國家認同、2023 江蘇卷(3 年 14 考) 《共同綱領》、開國大典、土非選擇題:重慶卷地改革、“銀元之戰”“米棉選擇題:重慶卷、遼寧卷2022 之戰抗美援朝、獨立自主和非選擇題:山東卷平外交、過渡時期總路線、選擇題:北京卷、浙江卷 6 月、廣東“一五”計劃、三大改造、2024 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人非選擇題:山東卷、全國新課標卷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平共處選擇題:河北卷、海南卷、山東卷新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 2023 五項原則、日內瓦會議、萬非選擇題:天津卷、全國甲卷(3 年 15 考) 隆會議、“求同存異”、統一選擇題:天津卷、廣東卷、浙江卷 1關稅、干部制度,復習時多月、2022 關注。非選擇題:北京卷、湖南卷、浙江卷 6月復習目標:1、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概述新中國鞏固人民政權的主要舉措。2、認識新中國為民主政治建設和向社會主義過渡所做出的努力。考點一 新中國建立與人民政權鞏固知識點 1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整體脈絡】新中國的籌建——建立新政權1、背景:國民黨反動政權被推翻2、代表:(特點:廣泛性)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人民解放軍、各地區、少數民族、國外華僑以及特邀代表等 662人。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團結建國的精神。3、職權: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4、決議/內容(1)制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簡稱《共同綱領》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決議為施政方針①內容:A、規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性質(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明確指出,人民是國家的主人。B、規定了新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和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②作用: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2)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為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3)其他決議:決定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名、公元紀年、首都(改北平為北京)、國旗(五星紅旗)、代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居安思危的精神);修建人民英雄紀念碑5、影響:①中國人民政協商會議的成功召開,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②為新中國成立做準備→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的召開:1949.10.1,接受《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家國情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史料: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翻天覆地的社會大變動。許多事情處于草創時期,既沒有現成的答案,也缺乏成熟的經驗。它的基本格局一旦確定下來,對中國日后的發展就會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回頭來看,可以驚奇地發現,當年作出的那些重大決策是符合中國實際國情的,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它的影響不僅在今天讓人能強烈地感受到,并且還將延續到將來。摘編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第三卷)》(1)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了國家的主人。中國的歷史進人一個新紀元。(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3)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國,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知識點 2 人民政權的鞏固一、肅清殘敵,剿匪鎮反:1、人民解放軍繼續進行人民解放戰爭的后期作戰,肅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裝。1950年夏,基本殲滅祖國大陸上的國民黨殘余軍隊和武裝土匪。2、西藏和平解放(1951 阿沛·阿旺晉美):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知識補充】民族大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1、含義: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前提),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設立不同級別的民族自治區域和自治機關,由當地民族當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內部事務,行使自治權。2、依據:①1949:《共同綱領》確立為基本政治制度②1954: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③1984:《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3、概況:①5個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1947年,建國前已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55年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3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1958.10成立)西藏自治區(1965年成立)②自治州③自治縣(旗)4、共同繁榮發展的表現:①西部大開發②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通車③興邊富民行動5、啟示類:如何維護民族關系:①積極學習和宣傳我國的民族政策;②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③增強民族團結意識;④關心少數民族同學等二、土地改革1、原因:①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②直接原因:新解放區的農民被束縛在封建土地之下,迫切要求得到土地2、經過:①開始標志:1950《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②目的: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一五計劃”)開辟道路③內容: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地主私有”到“農民私有”)(封建制度至此徹底廢除——+政治:辛亥革命;經濟:土地改革;文化:新文化運動)3、具體做法:(注意保留富農經濟,在政治上中立富農)①沒收地主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②同時也分給地主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在勞動中改造自己4、結果:①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在全國大陸基本完成②1959,西藏進行民主改革,廢除封建農奴制5、意義:①徹底摧毀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②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擁有了土地的所有權)③人民政權更加鞏固。(政權)④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中國逐步實現工業化掃除了障礙。(經濟)6、中國共產黨實行的土地政策:①土地革命時期(國共十年對峙時期)(1927-1937):打土豪、分田地②抗日戰爭時期(1931-1945):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③解放戰爭時期(1946-1949):耕者有其田④土地改革(1950-1952):地主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私有制)⑤三大改造(1953-1956):私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⑥人民公社(1958):一大二公(人民公社規模大、人民公社公有化程度高)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78-今):分田包干到戶、自負盈虧三、穩定物價1、背景:新中國國家財政困難,投機商人趁機搶購物資,囤積居奇,拒用人民幣,倒賣銀元,加劇物價飛速上漲。2、概況:黨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經濟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機資本進行“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3、結果:到 1950年春,全國物價趨于穩定,結束了連續十幾年物價暴漲的局面,人民政府贏得了全國人民的信任。四、統一財經:1、目的:從根本上穩定物價。2、概況:政務院采取統一全國財政收支管理、物資管理、現金管理等措施。3、意義:實現了國家財政經濟的統一。4、結果:到 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五、抗美援朝戰爭1、原因:①美國侵略活動嚴重威脅中國安全(根本原因):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組成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直逼中朝邊境鴨綠江和圖們江,擴大侵朝戰爭;美軍轟炸掃射我國東北邊境城市;美軍第七艦隊入侵中國臺灣海峽,阻撓中國的統一大業②朝鮮政府請求中國派兵援助③朝鮮與中國唇齒相依2、目的:保家衛國(口號)3、過程(1950~1953)軍隊: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①首戰告捷:抗美援朝(紀念日:1950.10.25)②五戰五捷:中朝軍隊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美國被迫同意進行談判。③結束:1953.7,美國被迫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中國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4、戰斗英雄①楊根思(“特級戰斗英雄”長津湖抱炸藥包,與敵人同歸于盡)黃繼光(上甘嶺戰役,身堵槍)、邱少云(嚴守紀律)、羅盛教、毛岸英②最可愛的人:中國人民志愿軍(匯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鍛造了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極大地鼓舞著全國人民為保衛和建設祖國而團結奮斗)5、抗美援朝精神意義國內:①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②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極大地鞏固了中國新生的人民政權。③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紀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國際:打出了國威和軍威,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頂住了美國侵略擴張的勢頭,大大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考向 1 土地改革【典例】(2024·重慶卷)有學者指出,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不同于某幾個帝王用恩賜的辦法,“均土地、抑豪強”,實行土地“讓步政策”,而是要徹底推翻鄉村舊秩序,使上層和下層、中央和地方整合在一起。此觀點認為,土地改革改變了( )A.土地所有制性質 B.中國的社會性質C.中國的社會結構 D.農村的經濟格局【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中國成立之初。根據材料“徹底推翻鄉村舊秩序,使上層和下層、中央和地方整合在一起。”并結合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改,打破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了農民土地權益的初步確立,讓無地或少地的農民有了耕作的土地,解放了農業生產力,重組了鄉村基層政治結構,引起了鄉村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動,促進了鄉村社會現代民主政治因素的生長,C 項正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改,使得地主土地私有制轉變為農民土地私有制,其私有的性質并未改變,排除 A 項;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社會進入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排除 B 項;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改不僅改變了中國農村的社會經濟結構,也為農村發展提供了發展機遇,但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 D 項。故選 C 項。【變式訓練】1.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指出鞏固人民政權是緊迫而又必要的重大決策,成為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繼軍事斗爭以后的第二場決戰,此后,中央政府相繼采取統一財經、穩定物價等措施。這些措施( )A.為社會主義改造創造了條件 B.成功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C.為新中國發展奠定制度基礎 D.建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結合所學內容,土地改革、穩定物價、剿匪鎮反、抗美援朝作為鞏固人民政權的措施,有利于將解放前遭到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由此為基礎,為社會主義改造創造了條件,A項正確;社會主義革命完成于三大改造,排除 B 項;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新中國發展奠定制度基礎,排除 C 項,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建立于一五計劃到四五計劃期間,排除 D 項。故選 A 項。【變式訓練】2.1950 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提出了“中立富農”的政策。新解放區土地改革的總政策是“依靠貧農、雇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這一土地政策( )A.與抗戰時期的政策相一致 B.符合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性質C.旨在消滅國民黨殘余勢力 D.體現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特點【答案】D【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0 年(中國)。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保留了農民土地所有制,因此,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D 項正確;1950 年的土地政策與抗日戰爭時期的土地政策相比,已經不是簡單的“雙減雙交”政策了,排除 A 項;1950 年的土地改革與計劃經濟無關,排除 B 項;消滅國民黨殘余勢力與材料無關,排除 C 項。故選 D 項。考向 2 恢復國民經濟【典例】(2024·江蘇卷)如圖為陳奇峰 1951 年創作的漫畫《不讓盜竊分子破壞》。該畫意在( )A.號召人民鞏固新生政權 B.動員群眾參加社會主義建設C.抨擊投機商人囤積居奇 D.倡導勤儉節約的社會新風尚【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1 年(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如圖為陳奇峰 1951 年創作的漫畫《不讓盜竊分子破壞》”并結合所學可知,此時正處于新中國初建,面臨著鞏固政權的任務,需要警惕和打擊國內外敵對勢力的破壞,因此該漫畫號召人民鞏固新生的政權,A 項正確;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國才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繼而開展社會主義建設,排除 B 項;“投機商人囤積居奇”與漫畫主題不符,排除 C 項;“勤儉節約”與漫畫主題不符,且與鞏固新生的政權無直接關聯,排除 D 項。故選 A 項。【變式訓練】1.1950 年春,上海市長陳毅在上海市第三次各界人民代表會上的講話指出:“對廣大人民生活有直接關系的事業逐漸參加公營方式,這是應該歡迎的。在這一類事業中的私營部分應該服從公營的領導,作適當調整與分工,公營企業能鞏固能發展對私營企業仍是有利的。”這一講話反映了當時( )A.新民主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過渡 B.新中國對打贏“銀元之戰”的信心C.新生的人民政權已得到全面鞏固 D.上海市社會主義改造的具體方式【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0 年春,我國仍是新民主主義經濟,“對廣大人民生活有直接關系的事業逐漸參加公營方式,這是應該歡迎的。在這一類事業中的私營部分應該服從公營的領導”,反映了政府引導私營經濟與公營經濟融合;私營經濟接受公營經濟的領導,這體現了新民主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的過渡,A 項正確。“銀元之戰”發生于 1949 年,排除 B 項;1950 年春新中國政權尚未得到全面鞏固,排除 C 項;社會主義改造開始于 1953 年,排除 D 項。故選 A 項。【變式訓練】2.1950 年,我國貿易部決定中朝、中緬等邊緣區居民可在一定限制內同鄰國開展農副產品小額貿易,無須經貿易機關許可。1952 年,邊境小額貿易的進出口總值達 428.1 萬元人民幣。這表明當時中國( )A.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基本完成 B.力圖打破西方的經濟封鎖C.堅持奉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外交政策發生戰略性調整【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據材料可知,新中國建立后,我國貿易部決定中朝、中緬等邊緣區居民可在一定限制內同鄰國開展農副產品小額貿易,有利于打破西方的經濟封鎖,B 項正確;材料描述的是對外貿易,而非國民經濟恢復,排除 A 項;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時間是 1953 年,排除 C 項;外交政策發生戰略性調整是在改革開放后,排除 D 項。故選 B 項。考向 3 抗美援朝【典例】(2022·遼寧卷)1950 年 9 月,中共中央將《關于東北工廠遷移問題的意見》下發到東北局,10月初,東北南部地區以重工業為主兼有部分輕工業的 23 家工廠正式向北遷移,一個月之內相關設備和人員全部到位。這一舉措是為了( )A.平衡地區差異 B.調整工業結構 C.應對朝鮮戰爭 D.恢復國民經濟【答案】C【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0 年 9 月,即抗美援朝前夕,中共中央快速北遷東北南部的 23 家重要工礦企業至安全地帶,既可減少戰火波及所產生的損失,又能保證工業生產能夠滿足前線和后方的需求,這一舉措主要是為了應對朝鮮戰爭,C 項正確;23 家工廠從東北南部遷到東北北部,并不能平衡工業的地區差異,排除 A 項;東北工廠北遷與調整工業結構無關,排除 B 項;將東北工廠北遷與國際環境變化有關,并非為了恢復國民經濟,排除 D 項。故選 C 項。【變式訓練】1.1951 年 11 月,中央軍委整編工作會議就海軍建設計劃做出的決定指出:一要縮小,二要推遲。會后,海軍將三年計劃改為《海軍五年建設計劃》,并大大減少了購置艦艇、飛機等裝備的數量,縮小了部隊基礎建設規模。這些舉措( )A.折射出國際斗爭局勢的嚴峻 B.旨在為“一五”計劃積累資金C.適應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 D.體現出我國自造艦艇的決心【答案】A【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目的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1 年(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建國初,中央軍委壓縮海軍建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海軍建設投入大,周期長,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形成戰斗力,壓縮海軍建設是要集中有限財力增強陸空力量以打贏抗美援朝戰爭,折射出國際斗爭局勢的嚴峻,A 項正確;此時主要任務是應對國際斗爭局勢的嚴峻,鞏固政權,為經濟建設創造和平的國際環境,不是進行“一五”計劃,排除 B項;“社會主義建設”是在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后,與材料所述時間不符,排除 C 項;“自造艦艇”的說法從材料無法得出,排除 D 項。故選 A 項。【變式訓練】2.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后,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抗美援朝運動在全國范圍內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億萬人民用努力生產、增產節約、捐獻飛機大炮、制訂愛國公約、擁軍優屬等實際行動,支援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運動( )A.改變了我國工業落后面貌 B.促進了國內經濟建設恢復C.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 D.沖擊了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億萬人民用努力生產、增產節約、捐獻飛機大炮、制訂愛國公約、擁軍優屬等實際行動,支援中國人民志愿軍。說明抗美援朝運動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促進國內經濟建設恢復,B 項正確;一五計劃改變了我國工業落后面貌,并不是抗美援朝運動,排除 A 項;抗美援朝運動的確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但不符合材料,排除 C 項;抗美援朝運動促進了國內經濟建設恢復,未體現對兩極格局的影響,排除 D 項。故選 B 項。考點二 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內政外交知識點 1 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外交方針1、背景:二戰后,美蘇對峙,美國敵視、孤立中國2、長期方針: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3、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針:“一邊倒”“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另起爐灶”。政策 內容 影響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舊的外交關系,對于駐在舊中國的各國使節,只當作普通僑民對待,不作 改變了我國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國“另起爐灶”為外交代表對待,以便在新的基礎上經過談判同各國 際交往中獨立自主另行建立新的外交關系有有利于鞏固新中國的獨立與主打掃干凈屋 不急于取得帝國主義對新中國的承認,帝國主義在華權,奠定了與世界各國建立平等互子再請客” 特權必須取消,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必須實現利外交關系的基礎“一邊倒” 新中國站在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 在國際交往中不致處于孤立地位【歷史解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外交特點史料:即使是考慮到解決臺灣問題的需要。隨著 1953年在朝鮮實現停戰,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很快地調整了自己的外交方針。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從突出強調意識形態的“邊倒”,轉向較多地考慮國家利益而開始走向務實的一個相當重要的標志。摘編自楊奎松《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史研究》(1)革命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確立了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等方針,從產生的指導思想和解決的主要問題看,這幾項方針都表現出一種強烈的革命性。(2)結盟性:“一邊倒”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與蘇聯等國結盟,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點。(3)平等性:在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基礎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平等性也在日內瓦會議、亞非會議等外交實踐活動中得以體現。二、外交成就1、打破帝國主義的封鎖:與外國建交——迎來一次建交高潮,新中國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①按照“一邊倒”方針,先后與蘇聯以及保加利亞、朝鮮、越南等十個人民民主國家建交;(1949.10中蘇建交)②按照“另起爐灶”和“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方針,新中國先談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麥、瑞士、芬蘭建交2、參加日內瓦會議:①時間:1954年 4月②議題:討論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③成果:印度支那問題由于中國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決,顯示了剛剛登上的新中國在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④意義: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這次討論國際問題的重要會議,提高了中國的威望。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1)過程:①首次提出:1953 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②正式確定:1954 中印 中緬兩國關系的基本準則(2)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3)意義:①歷史角度: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異,以其包容性和開放性逐漸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為國際關系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②現實角度:它不僅包含了處理國家間政治關系的原則,同時也包含了處理國家間經濟關系的內容。這些特點賦予它恒久的生命力。為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③由“一邊倒”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體現了我國由意識形態外交向國家利益外交的轉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既適用于社會制度相同的國家,也適用于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既適用于發展中國家,也適用于發達國家;既適用于國家間的政治關系,也適用于國家間的經濟關系。4、參加萬隆會議/亞非會議(1955 印度尼西亞萬隆)(1)性質: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2)方針:提出并堅持“求同存異”方針(3)內涵:①共同的遭遇,即都曾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同” ②共同的任務,即都面臨著發展民族經濟和維護民族獨立的任務③共同的愿望,即都要條求加強團結與合作,維護世界和平,反對侵略戰爭。“異”:指與會國家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存在差異。異”“求同存異”就是要超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差異,為了共同的利益加強團結與合作。(4)意義:①推動會議朝著達成協議的方向前進(圓滿成功),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險②中國代表團還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為進一步開展亞非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創造了條件。③形成了“萬隆精神”考向 1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針【典例】(2024·北京卷)1955 年,針對中法建交,周恩來與法國議員代表團會談時說,現在世界上有人以為中國可以容許“兩個中國”的存在,“中國人民決不能接受這種情況……中國本來是統一的,中國內戰的結果是中國人民取得了徹底的勝利……新的代替舊的”。這段話( )A.強調一個中國原則是中法建交的政治基礎B.闡明以“求同存異”方針推動中法關系的突破C.標志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D.是“一國兩制”方針的早期表述【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5 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周恩來在會談中明確表示中國人民不能接受“兩個中國”的存在,這反映了他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這是中法建交的重要政治前提,A 項正確;求同存異方針是 1955 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的,排除 B 項;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在與印度就西藏問題談判時提出的,排除 C 項;“一國兩制”方針是鄧小平在 80 年代提出的,排除 D 項。故選 A 項。【變式訓練】1.1954 年 4 月,中國國際旅行社總社在北京成立,負責接待訪華來賓以及自費游客。但在實際工作當中,中國國際旅行社總社還負責宣傳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成就、揭露帝國主義的反動行動、增進來華外賓對社會主義國家的了解等。據此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 )A.對外工作立足于獨立自主 B.對外交流貫徹“求同存異”方針C.旅游管理開始走上正規化 D.外事工作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結合“宣傳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成就、揭露帝國主義的反動行動”等可知,中國國際旅行社總社在特定時期成立,肩負了部分外交職能,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事工作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D 項正確;“對外工作立足于獨立自主”,說法正確但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A 項;“求同存異”方針 1955 年才提出,排除 B 項;旅游管理的正規化并非材料強調內容,排除 C 項。故選 D 項。【變式訓練】2.1952 年底,中國外交部要求駐外使館中的女同志應把做“夫人”看成一種重要的外交活動,也是重要的政治任務,因為“夫人”在國際交往中比外交官有更多的活動機會。這一做法( )A.規范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實踐 B.有利于沖擊西方對華外交封鎖C.使“另起爐灶”方針落到了實處 D.旨在宣傳新中國婦女解放成就【答案】B【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目的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夫人’在國際交往中比外交官有更多的活動機會”和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面對西方資本主義陣營的封鎖,“夫人外交”有利于沖擊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外交封鎖,B 項正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是在 1953 年,排除 A 項;“另起爐灶”的核心就是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外交關系,要在新的基礎上經過談判同外國建立新的外交關系,C 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C 項;“夫人外交”的宗旨并非單純宣傳新中國婦女解放的成就,排除 D 項。故選 B 項。考向 2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典例】(2024·浙江卷 6 月)2024 年 5 月 3 日,某外國媒體刊文稱:“歷史上,世界主要大國以武力行事已是慣例,然而中國卻顛覆了這些國家行為方式的許多細節。……從 20 世紀 50 年代起,中國就恪守著一套處理國際關系的原則。……美國永遠無法理解,中國作為世界上邊界線最長的國家之一是如何與鄰國保持和睦關系的。”該文旨在贊揚中國倡導的( )A.“一邊倒”方針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求同存異”方針 D.“真實親誠”理念【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中國)。根據材料“從 20 世紀 50 年代起,中國就恪守著一套處理國際關系的原則。……美國永遠無法理解,中國作為世界上邊界線最長的國家之一是如何與鄰國保持和睦關系的。”并結合所學可知,為發展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1953 年,中國提出、確定并倡導“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新中國成立初期提出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不僅長期指導中國的外交實踐,為我國同世界各國建立友好合作關系提供規范支持,同時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B 項正確;新中國成立后實行的“一邊倒”外交方針是指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斗爭中,將堅定地站在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一邊,排除 A 項;“求同存異”是周恩來在 1955 年 4 月在印尼萬隆召開的亞非會議上,針對某些國家針對中國、制造矛盾的行徑,為推動會議順利進行、增強與會國的團結、表明中國的立場而提出的一項基本方針,求同存異即要尋求大家的共同利益,保留自己的不同意見,與材料不符,排除 C 項;2022 年 10 月,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所做的報告再次表達了“秉持真實親誠理念和正確義利觀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的美好愿景和“維護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的堅定決心,與材料不符,排除 D 項。故選 B 項。【變式訓練】1.20 世紀 60 年代,毛澤東對來訪的英國蒙哥馬利元帥說:我們不感到英法是威脅,我們希望英法強大起來。對來訪的法國議員表示:我們做個好朋友,做過好朋友。這說明( )A.資本主義陣營開始分化 B.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中國反對美蘇霸權主義 D.中國放棄“一邊倒”的外交政策【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 世紀 60 年代(中國)。根據材料“我們不感到英法是威脅,我們希望英法強大起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在進行外交活動時,不把共產主義思想強加于其他國家,并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時也表達了對和平外交政策的追求。這種外交政策旨在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促進與其他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B 項正確;資本主義陣營開始分化表現為 20 世紀 60 年代時西歐、日本等地區開始要求擺脫美國的控制,但是材料主要表現中國在 20 世紀 60 年代的外交政策,排除 A 項;材料主要表現中國在 20 世紀60 年代的外交政策,沒有表現出對于美蘇霸權主義的反對,排除 C 項;中國此時依然處于社會主義陣營,“放棄‘一邊倒’的外交政策”不符合史實,排除 D 項。故選 B 項。【變式訓練】2.建國初期,中國從提出與不同制度國家的和平共處到與印度、緬甸共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從日內瓦會議主張通過協商方式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再到亞非會議倡導“求同存異”,促使“亞非會議通過了關于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決議和宣言”,中國對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貢獻。對此理解準確的是( )A.中國放棄了“一邊倒”的外交方針 B.美國的外交孤立政策已經破產C.中國和平共處外交政策影響廣泛 D.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成功實踐【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選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由題干材料可知,建國初期,中國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國際社會上引起廣泛的影響,C 項正確;建國初期我國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方針,排除 A 項;中國重返聯合國標志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破產,排除 B 項;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是新時代中國外交特點,與建國初期不符,排除 D 項。故選C項。知識點 2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一、經濟: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1、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一化三改”):(“一化三改”:國家工業化即一五計劃,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2、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經過有計劃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1)背景:①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超過歷史最高水平;②我國還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我國的工業水平低,基礎薄弱,門類不全(2)目的:有計劃進行社會主義建設(3)基本任務:①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②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商業③相應的培養建設人才(4)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原因①從歷史原因看,我國重工業基礎差、底子薄。②從現實的需要看,我國面臨帝國主義的外交孤立、經濟封鎖和軍事威脅,發展重工業有助于增強綜合國力,尤其是增強國防實力。③從世界經濟發展的經驗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國家,工業化的速度都比較快。④從各行業關系看,重工業的發展有助于推動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5)成就: 一橋:武漢長江大橋(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二鐵:寶成鐵路 鷹廈鐵路。三公: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四廠:鞍山鋼鐵公司、長春第一制造廠(解放牌汽車)、沈陽機床廠、沈陽飛機制造廠(6)實質:既是我國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又是國家對生產資料私有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開始。(7)意義:①開始改變了中國落后的工業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②初步改變了我國的工業布局(8)局限性:容易造成國民經濟比例的失衡(9)特點:①改造與建設并舉(變革生產關系與發展生產力并舉)。②工業化建設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舉。③優先發展重工業,并強調處理好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之間的關系。④漸進性和長期性。⑤一體(主體:工業化)兩翼(對農業、手工業和瓷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相輔相成。3、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3-1956年):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標志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1)農業的改造(土地私有→土地公有,土地從農民私有制變成集體所有制)①原因:分散經營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②方式:農業生產合作社③階段: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2)手工業的改造: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農業合作化運動推動了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3)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1954年開始):①改造方式:公私合營(公私雙方共同經營企業,公方代表居于領導地位)②改造政策:贖買政策(意義: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4)評價:①實質: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②意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深刻的變革,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③缺點:社會主義改造工作后期,也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歷史解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經濟建設的特點史料:“一五”計劃開始時,工業化所需巨額資金主要取自我國的農業。民國時期中國的積累率從未超過6%,而 1953年以來,積累率高達 20%~30%。隨著公有制和計劃經濟制度的建立,全社會剩余直接集中用于經濟積累和建設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我國輕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高達 73.6%。“一五”計劃期間,重工業生產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 1952年的 35.5%提高到 45%-舊中國重工業極端落后的面貌有所改變。摘編自高梁《新中國初期社會主義工業建設的回顧》(1)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并舉。以“三大改造”為代表的社會主義改造與以“一五”計劃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建設同時進行,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協調發展。(2)充分借鑒和吸收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如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業發展服務手工業。(3)建立起計劃經濟體制。在此體制下國家的生產、資源及產品分配等方面都由政府計劃調控。(4)經濟落后但發展迅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基礎落后,但發展較快,增長較為迅速。二、政治: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1、召開一屆全國人大:1954年 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心議題:制定憲法)2、頒布憲法:1954年 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放映人民利益的憲法。3、確立政治制度體系: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們初步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體系。三、思想:毛澤東思想1、作用: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過程中,毛澤東發揮了獨特的作用。2、地位:毛澤東思想不僅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也是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考向 3 一五計劃【典例】(2024·全國新課標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建立起一些原來沒有的工業制造部門,如汽車、重型機器、新式車床等。此后機械制造業獲得長足發展,形成東北、西南、西北、中南等各具特色的制造基地。裝備制造業作為中國最大的制造業部門,在改革開放中走在前列,重大裝備研制開發能力大幅提高,國際競爭力快速提升。——摘編自當代中國研究所《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等材料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裝備制造業發展。機械工業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全力推進行業轉型升級,十年間創新成果豐碩,機械產品自給率超過 85%,國產“華龍一號”“國和一號”三代核電機組等成套裝備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同時,在國家產業政策引導下,機械工業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中國裝備制造業穩居世界第一。——摘編自徐念沙《十年輝煌挺起裝備制造的脊梁》等(1)根據材料,概述新中國成立以來裝備制造業的發展。(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時代推動中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主要因素。【答案】(1)發展:新的工業制造部門的建立;區域制造基地的形成;裝備制造業成為最大的制造業部門;裝備制造業的科研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快速提高。(2)因素:黨的領導;國家的重視;科學目標的制定;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獨立自主的發展理念和實踐;先進科技的推動;新時代中國經濟的發展為其提供了物質基礎;科研人員的不斷努力。【詳解】(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1949 年后的中國。根據材料“‘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建立起一些原來沒有的工業制造部門,如汽車、重型機器、新式車床等”,可得出新的工業制造部門的建立;根據材料“此后機械制造業獲得長足發展,形成東北、西南、西北、中南等各具特色的制造基地”,可得出區域制造基地的形成;根據材料“裝備制造業作為中國最大的制造業部門”,可得出裝備制造業成為最大的制造業部門;根據材料“重大裝備研制開發能力大幅提高,國際競爭力快速提升”,可得出裝備制造業的科研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快速提高。(2)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中國。因素:根據材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裝備制造業發展”,可得出黨的領導和國家的重視;根據材料“機械工業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可得出科學目標的制定;根據材料“全力推進行業轉型升級”,可得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根據材料“十年間創新成果豐碩,機械產品自給率超過 85%,國產‘華龍一號’‘國和一號’三代核電機組等成套裝備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可得出獨立自主的發展理念和實踐;根據材料“在國家產業政策引導下,機械工業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可得出先進科技的推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時代中國經濟的發展為其提供了物質基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與科研人員的不斷努力是分不開的。【變式訓練】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國近代以前,東北地區開發較晚,城市化進程緩慢。從 1904 年開始,清政府鼓勵移民開發東北,實施移民優惠墾荒政策,大規模移民進入東北,民國時期更是形成規模。隨著大量移民的遷入以及近代交通業、近代工業的發展和港口的興建,東北地區相繼興起一大批新城鎮,九一八事變前,東北地區城市體系初其雛彤。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加大對東北的開發和巨額資金投入,客觀上促進了東北城市迅速發展,但東北城市的發展是以經濟的被掠奪為代價的。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中葉,在內外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東北地區的城市出現了飛躍式的發展。到 1941 年,東北大都市有沈陽、哈爾濱、長春等 16 處,小都市 172處,另外還有一些小城鎮,共計 312 處城鎮。——摘編自荊蔥蘭、張恩強《近代東北城市化進程中的關內移民》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之后,由于東北雄厚的基礎,“一五”期間,國家建設了以 156 項工程為核心的近千個工業項目。蘇聯援建的 156 個項目,有 1/3 放在了東北。從投資額來看,東北占 44.3%,接近一半。東北地區成為了共和國重點布局地區,也就是成為了我國工業發展的龍頭、東北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迅速發展并走在了國家前列。——摘編自姜妮伶《中國東北地區城市化發展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近代東北城市化進程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中國成立初期東北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走在國家前列的原因。【答案】(1)起步晚,呈現跳躍式發展;受移民流入影響大;政府政策推動城市化進程;九一八事變后,帶有殖民色彩。(2)國家政策的推動;“一五”計劃的開展;具有一定的經濟基礎;靠近蘇聯,有著地緣優勢;東北地區豐富的資源優勢。【解析】【小題 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主要時空是近代中國。關于中國近代東北城市化進程的特點,據材料“中國近代以前,東北地區開發較晚,城市化進程緩慢。從 1904 年開始,清政府鼓勵移民開發東北,實施移民優惠墾荒政策,大規模移民進入東北,民國時期更是形成規模。”可知,起步晚,呈現跳躍式發展;受移民流入影響大;政府政策推動城市化進程;據材料“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加大對東北的開發和巨額資金投入,客觀上促進了東北城市迅速發展,但東北城市的發展是以經濟的被掠奪為代價的。”可知,九一八事變后,帶有殖民色彩。【小題 2】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主要時空是新中國成立初期。關于新中國成立初期東北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走在國家前列的原因,據材料“新中國成立之后,由于東北雄厚的基礎,‘一五’期間,國家建設了以 156 項工程為核心的近千個工業項目。”可知,“一五”計劃的開展;具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據所學可知,東北地區有著非常豐富的礦藏資源,適合發展工業,此外東北靠近蘇聯遠東地區,便于得到蘇聯的援助,中國決定在東北建立工業化基地的政策也是東北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東北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走在國家前列的原因。【變式訓練】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上世紀 50年代初,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拉開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大幕。在江有生的筆下,波瀾壯闊的具有史詩意義的行動,濃縮成一個極具代表性且真實、親切的場景。期盼美好生活的老奶奶手中的尺子,和測繪隊員手中的尺子在這里相遇了。這是一次真實的相遇,也是一次精心設計并不留設計痕跡的不期而遇。漫畫《兩把尺》在向讀者傳遞精神、傳遞力量的同時,確立了作品本身的史詩級地位。——摘編自肖承森《致敬筑夢人》解讀材料,提煉出一個觀點,并結合中國現代史的相關史實,加以論述。(要求:寫出觀點,觀點合理、明確,史論結合)【答案】觀點:兩把尺子見證初心論述:20 世紀 50 年代,我國開展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在國家經濟建設中,注重優先發展重工業,建設穩固的國防力量,把國家利益放在首要的位置。這是圖中測繪員阿姨的“尺”的體現。同時,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忘初心,在經濟建設中也注重民生,奶奶手中的“尺”丈量的花布,正是這一體現。兩把尺是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內在結合。是為國家謀富強,為人民謀幸福的結合。【詳解】本題是論述題之選擇觀點說明題。時空是現代(中國)。首先,擬定觀點。解讀圖片信息可知,測繪人員的尺子代表的是工業化的進程,奶奶的尺子代表的是人民生活(輕工業)的發展,得出論題:兩把尺子見證初心。其次,結合 20 世紀 50 年代的政治背景、經濟活動予以論述即可,20 世紀 50 年代,我國開展了大規模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在國家經濟建設中,注重優先發展重工業,建設穩固的國防力量,把國家利益放在首要的位置。這是圖中測繪員阿姨的“尺”的體現。同時,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忘初心,在經濟建設中也注重民生,奶奶手中的“尺”丈量的花布,正是這一體現。最后,總結升華主題,兩把尺是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內在結合。是為國家謀富強,為人民謀幸福的結合。考向 4 三大改造【典例】(2024·廣東卷) 1952 年部分城市大型私營工業統購、包銷、訂貨等類商品的產值比重,由此可知( )城市 上海 天津 武漢 西安 沈陽比值 59.5% 70% 65.5% 70% 59.9%A.公私合營企業已占據較大份額 B.私營資本主義經濟顯著增強C.國家掌握私營產品的主要部分 D.單一的公有制結構已經形成【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2 年(中國)。根據材料中的表格信息可知,1952 年部分城市大型私營企業統購、統銷、訂貨等類產品的產值比重較高,可見國家在私營企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影響較大,且結合所學,1953 年開展了三大改造,將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為公有制,材料所述也適應了即將三大改造的需要,故私營工業逐漸納入國家經濟軌道,國家掌握私營產品的主要部分,C 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私營企業中統購、統銷、訂貨的份額,未涉及公私合營企業,排除 A 項;私營企業經濟發展中,國家占據主導,無法看出其經濟顯著增強,排除 B 項;1956 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國實行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制度,排除 D 項。故選 C 項。【變式訓練】1.1953 年 9 月 8 日至 11 日,政協全國委員會第四十九次常務委員會擴大會議在北京舉行,專題討論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經濟建設問題。周恩來同志指出,在我們的人民民主的國家制度和社會制度中,不是要等到那么一天,由國家宣布所有的生產資料都歸國家所有……我國……不采取這種激烈的突然變革的辦法,而采取溫和的逐步過渡的辦法。與周恩來想法符合的是( )A.抗美援朝 B.統一財經 C.成立合作社 D.大搞“人民公社”【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 1953 年的中國。根據材料“1953 年”“國家宣布所有的生產資料都歸國家所有”可知,這一想法強調將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也就是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結合材料“我國……采取溫和的逐步過渡的辦法”可知是關于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合作社符合我國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方式,C 項正確;抗美援朝是鞏固人民政權的措施,排除 A 項;新中國初期的統一財經是恢復國民經濟的措施,排除 B 項;人民公社是快速建設社會主義,與“溫和的逐步過渡”不符,排除 D 項。故選 C 項。【變式訓練】2.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段時期,農村集市貿易的傳統基本上被保留下來,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復和發展。1956 年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后,在社會主義統一市場內,國營商業、合作社商業和集市貿易三條商品流通渠道并存,并各自發揮作用。這表明當時我國( )A.創新農村基層政權管理體制 B.加速了國民經濟的恢復C.緩解了災害造成的糧食短缺 D.積極探索中國發展道路【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據材料可知,材料的主旨是農村集市貿易傳統的保留發展。1956 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生產資料公有制確立,在建立社會主義統一市場過程中,恢復和發展農村集市貿易,這表明當時我國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D 項正確;材料講的是商品流通渠道,未講述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問題,排除 A 頂;1952 年底,國民經濟恢復的任務已經完成,排除 B 項;自然災害造成的糧食短缺發生在 1959—1961 年間,且材料也未涉及,排除 C 項。故選 D 項。知識點 3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選必一)一. 新中國干部制度的發展及其意義二. 公務員制度的發展及其意義知識點 4 法律與教化(選必一補充)法治建設(1)20世紀 50年代 社會主義法制初創期(2)文革時期,社會主義法制遭到嚴重破壞(補充)(3)改革開放初期(80年代) 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新發展(4)20世紀 90年代以來 法治建設完善時期(依法治國時期)知識點 5 社會保障(選必一)1.(2024·湖南卷)新中國成立初期,很多農民不愿對同宗同姓的地主展開斗爭,認為“賣命不賣姓”。隨著土地改革深入,農民中逐漸流行“天下農民是一家”“莊稼人向著莊稼人”的說法。這反映出土地改革( )A.改造了農村基層組織結構 B.推動了農村宗族觀念消亡C.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D.改變了小農經濟的分散性【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中國成立初期。根據材料“隨著土地改革深入,農民中逐漸流行“‘天下農民是一家’‘莊稼人向著莊稼人’的說法。”并結合所學可知,土地改革下,農村宗族、血緣為主的結構被打破,國家借用土改的力量,徹底重組了農村基層社會,對中國農村社會基礎再造,A 項正確;“消亡”的表述太過絕對,排除B 項;1956 年三大改造結束后,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排除 C 項;新中國成立初期后的土改,從地主土地所有制轉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其本質還是小農經濟,仍然具有分散性,排除 D 項。故選 A 項。2.(2023·遼寧卷)1952 年 12 月以后,北京等一些城市陸續出現蔬菜供應困難。對此,陳云指出:“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應問題,其意義絕不在建設工廠之下,應該放在與建設工廠同等重要的地位”。這主要強調了( )A.調整城鄉關系的艱巨性 B.優化產業結構的必要性C.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D.緩解糧食短缺的緊迫性【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2 年(中國)。根據材料“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應問題,其意義絕不在建設工廠之下,應該放在與建設工廠同等重要的地位”可知,陳云認為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應問題應該放在與建設工廠同等重要的地位,這說明陳云認識到了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C 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城鄉關系,排除 A 項;材料沒有涉及產業結構,排除 B 項;材料強調的是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沒有涉及緩解糧食短缺的緊迫性,排除 D 項。故選 C 項。3.(2023·海南卷)有蘇北民歌唱道:“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轎,不騎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燒香點紙馬”“區里登記走一下”“要問我家陪什么?不用箱柜來陪嫁,陪了一頭小花牛,給姐耕地種莊稼”。歌中這一現象最有可能出現于( )A.1912—1927 年 B.1927—1937 年C.1949—1956 年 D.1978—1992 年【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中國。材料“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轎,不騎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燒香點紙馬”體現了當時婚姻習俗的簡化和開放性,破除了古代封建迷信、習俗,由此可斷定是新中國成立后,由材料中陪嫁耕牛、耕種莊稼這一現象來看,當時人們對土地比較重視,這是因為土地改革后農民獲得土地,積極性提高,也可能是因為三大改造后,實行農業生產合作社,人民擁有對土地使用權,因此耕種土地的積極性較高,綜上可斷定材料現象最可能出現于 1949—1956 年,C 項正確;1912—1927 年、1927—1937 年的中國還處于舊中國時期,不可能出現材料中的新婚姻習俗,排除 AB 項;1978—1992 年是新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生產力得到巨大發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不大可能出現只陪嫁耕牛的現象,排除 D 項。故選 C項。4.(2023·河北卷)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全國總工會號召在國營企業開展勞動競賽。上海機床廠勞動模范盛利改進了 39 種工具,創造了 3 年完成 5 年工作量、產品質量合格率月均達到 99%以上的優異成績。這體現出( )A.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順利推進 B.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得到貫徹C.技術革新助力了經濟體制改革 D.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有序開展【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建國初期一五計劃時期的中國。據材料“勞動模范盛利的事跡作為一五計劃期間國營企業開展勞動競賽的典型”并結合所學可知,當時處于一五計劃、工業化建設時期,廣大國營企業通過勞動競賽改進了生產工具,提高了生產效率,推動了生產力的進步,這反映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順利推進,A 項正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于 1958 年提出,經濟體制改革在 1978 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逐漸展開,而材料時間是 1953 年至 1957 年,排除 BC 項;材料涉及的是一五計劃,不是三大改造,排除 D 項。故選 A 項。5.(2023·山東卷)1956 年,毛澤東在談到國家與工廠的關系時指出:“統一性和獨立性是對立的統一,要有統一性,也要有獨立性。……各個生產單位部要有一個與統一性相聯系的獨立性,才會發展得更加活潑。”毛澤東強調的是( )A.適當提高工廠的生產經營自主權 B.適度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C.平衡工商企業改造中的公私關系 D.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 1956 年(中國)。據材料“國家與工廠的關系……各個生產單位部要有一個與統一性相聯系的獨立性,才會發展得更加活潑。”,可知毛澤東認為國家與工廠之間的關系是統一性和獨立性的關系,在堅持社會主義國家的前提下,各個生產單位可以有一定的獨立性,強調適當提高工廠的生產經營自主性,A 項正確;這一時期是計劃經濟體制時期,重視的國家的行政指導,并不是市場調節,排除 B 項;1956 年,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中,推行的是公私合營,并不是平衡公私關系,排除 C 項;三大改造時期,是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改造,并不會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排除 D 項。故選 A 項。6.(2022·重慶卷)1949 年 11 月 30 日重慶解放后,重慶市軍管會在接管城市時明確要求:對舊政權人員一概不許稱偽人員,對企業生產機關必要時可冠以“原”字,對學校除需要更改名稱的外,仍稱原名。這些要求( )A.體現了民主集中的工作原則 B.貫徹了團結建國的精神C.落實了愛國統一戰線的方針 D.適應了三大改造的需要【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對舊政權人員一概不許稱偽人員,對企業生產機關必要時可冠以‘原’字,對學校除需要更改名稱的外,仍稱原名。”可知,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團結各方力量來建設新中國,體現了團結建國的精神,B 項正確;民主集中制是政治組織原則,排除 A 項;愛國統一戰線的方針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排除 C 項;三大改造開始于 1953 年,排除 D 項。故選 B 項。第 17 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目 錄01 考情透視·目標導航................................................................................................102 知識導圖·思維領航................................................................................................3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4考點一 新中國建立與人民政權鞏固.........................................................................................4知識點 1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 ..............................................................................................................4知識點 2 人民政權的鞏固 ..........................................................................................................................5考向 1 土地改革 ......................................................................................................................................7考向 2 恢復國民經濟 ..............................................................................................................................8考向 3 抗美援朝 ......................................................................................................................................9考點二 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內政外交.......................................................................................9知識點 1 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9考向 1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針 ..................................................................................................11考向 2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2知識點 2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 ......................................................................................................12考向 3 一五計劃 ..................................................................................................................................14考向 4 三大改造 ..................................................................................................................................16知識點 3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選必一) ..............................................................................................16知識點 4 法律與教化(選必一補充) ..................................................................................................17知識點 5 社會保障(選必一) ..............................................................................................................1904 真題練習·命題洞見..............................................................................................19考點要求 考題統計 備考建議選擇題:重慶卷、湖南卷、江蘇卷、2024 遼寧卷本講為高考命題熱點,題型非選擇題:湖南卷、山東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及政 以選擇題為主,復習時關注選擇題:遼寧卷、海南卷、湖南卷、權鞏固 一些命題關鍵詞:國家認同、2023 江蘇卷(3 年 14 考) 《共同綱領》、開國大典、土非選擇題:重慶卷地改革、“銀元之戰”“米棉選擇題:重慶卷、遼寧卷2022 之戰抗美援朝、獨立自主和非選擇題:山東卷平外交、過渡時期總路線、選擇題:北京卷、浙江卷 6 月、廣東“一五”計劃、三大改造、2024 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人非選擇題:山東卷、全國新課標卷民代表大會制度、和平共處選擇題:河北卷、海南卷、山東卷新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 2023 五項原則、日內瓦會議、萬非選擇題:天津卷、全國甲卷(3 年 15 考) 隆會議、“求同存異”、統一選擇題:天津卷、廣東卷、浙江卷 1關稅、干部制度,復習時多月、2022 關注。非選擇題:北京卷、湖南卷、浙江卷 6月復習目標:1、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概述新中國鞏固人民政權的主要舉措。2、認識新中國為民主政治建設和向社會主義過渡所做出的努力。考點一 新中國建立與人民政權鞏固知識點 1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整體脈絡】新中國的籌建——建立新政權1、背景:國民黨反動政權被推翻2、代表:(特點:廣泛性)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人民解放軍、各地區、少數民族、國外華僑以及特邀代表等 662人。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團結建國的精神。3、職權: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4、決議/內容(1)制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簡稱《共同綱領》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決議為施政方針①內容:A、規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性質(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明確指出,人民是國家的主人。B、規定了新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和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②作用: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2)選舉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為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3)其他決議:決定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名、公元紀年、首都(改北平為北京)、國旗(五星紅旗)、代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居安思危的精神);修建人民英雄紀念碑5、影響:①中國人民政協商會議的成功召開,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②為新中國成立做準備→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的召開:1949.10.1,接受《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家國情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史料: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翻天覆地的社會大變動。許多事情處于草創時期,既沒有現成的答案,也缺乏成熟的經驗。它的基本格局一旦確定下來,對中國日后的發展就會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回頭來看,可以驚奇地發現,當年作出的那些重大決策是符合中國實際國情的,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它的影響不僅在今天讓人能強烈地感受到,并且還將延續到將來。摘編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第三卷)》(1)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了國家的主人。中國的歷史進人一個新紀元。(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3)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國,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知識點 2 人民政權的鞏固一、肅清殘敵,剿匪鎮反:1、人民解放軍繼續進行人民解放戰爭的后期作戰,肅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裝。1950年夏,基本殲滅祖國大陸上的國民黨殘余軍隊和武裝土匪。2、西藏和平解放(1951 阿沛·阿旺晉美):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知識補充】民族大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1、含義: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前提),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設立不同級別的民族自治區域和自治機關,由當地民族當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內部事務,行使自治權。2、依據:①1949:《共同綱領》確立為基本政治制度②1954: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③1984:《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3、概況:①5個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1947年,建國前已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55年成立)、廣西壯族自治區(1958.3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1958.10成立)西藏自治區(1965年成立)②自治州③自治縣(旗)4、共同繁榮發展的表現:①西部大開發②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通車③興邊富民行動5、啟示類:如何維護民族關系:①積極學習和宣傳我國的民族政策;②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③增強民族團結意識;④關心少數民族同學等二、土地改革1、原因:①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②直接原因:新解放區的農民被束縛在封建土地之下,迫切要求得到土地2、經過:①開始標志:1950《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②目的: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一五計劃”)開辟道路③內容: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地主私有”到“農民私有”)(封建制度至此徹底廢除——+政治:辛亥革命;經濟:土地改革;文化:新文化運動)3、具體做法:(注意保留富農經濟,在政治上中立富農)①沒收地主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②同時也分給地主一份,讓他們自己耕種,在勞動中改造自己4、結果:①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在全國大陸基本完成②1959,西藏進行民主改革,廢除封建農奴制5、意義:①徹底摧毀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②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擁有了土地的所有權)③人民政權更加鞏固。(政權)④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中國逐步實現工業化掃除了障礙。(經濟)6、中國共產黨實行的土地政策:①土地革命時期(國共十年對峙時期)(1927-1937):打土豪、分田地②抗日戰爭時期(1931-1945):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③解放戰爭時期(1946-1949):耕者有其田④土地改革(1950-1952):地主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私有制)⑤三大改造(1953-1956):私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⑥人民公社(1958):一大二公(人民公社規模大、人民公社公有化程度高)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78-今):分田包干到戶、自負盈虧三、穩定物價1、背景:新中國國家財政困難,投機商人趁機搶購物資,囤積居奇,拒用人民幣,倒賣銀元,加劇物價飛速上漲。2、概況:黨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經濟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機資本進行“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3、結果:到 1950年春,全國物價趨于穩定,結束了連續十幾年物價暴漲的局面,人民政府贏得了全國人民的信任。四、統一財經:1、目的:從根本上穩定物價。2、概況:政務院采取統一全國財政收支管理、物資管理、現金管理等措施。3、意義:實現了國家財政經濟的統一。4、結果:到 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五、抗美援朝戰爭1、原因:①美國侵略活動嚴重威脅中國安全(根本原因):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組成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直逼中朝邊境鴨綠江和圖們江,擴大侵朝戰爭;美軍轟炸掃射我國東北邊境城市;美軍第七艦隊入侵中國臺灣海峽,阻撓中國的統一大業②朝鮮政府請求中國派兵援助③朝鮮與中國唇齒相依2、目的:保家衛國(口號)3、過程(1950~1953)軍隊: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①首戰告捷:抗美援朝(紀念日:1950.10.25)②五戰五捷:中朝軍隊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美國被迫同意進行談判。③結束:1953.7,美國被迫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中國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4、戰斗英雄①楊根思(“特級戰斗英雄”長津湖抱炸藥包,與敵人同歸于盡)黃繼光(上甘嶺戰役,身堵槍)、邱少云(嚴守紀律)、羅盛教、毛岸英②最可愛的人:中國人民志愿軍(匯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鍛造了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極大地鼓舞著全國人民為保衛和建設祖國而團結奮斗)5、抗美援朝精神意義國內:①極大地增強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②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極大地鞏固了中國新生的人民政權。③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紀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國際:打出了國威和軍威,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頂住了美國侵略擴張的勢頭,大大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考向 1 土地改革【典例】(2024·重慶卷)有學者指出,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土地改革不同于某幾個帝王用恩賜的辦法,“均土地、抑豪強”,實行土地“讓步政策”,而是要徹底推翻鄉村舊秩序,使上層和下層、中央和地方整合在一起。此觀點認為,土地改革改變了( )A.土地所有制性質 B.中國的社會性質C.中國的社會結構 D.農村的經濟格局【變式訓練】1.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指出鞏固人民政權是緊迫而又必要的重大決策,成為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繼軍事斗爭以后的第二場決戰,此后,中央政府相繼采取統一財經、穩定物價等措施。這些措施( )A.為社會主義改造創造了條件 B.成功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C.為新中國發展奠定制度基礎 D.建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變式訓練】2.1950 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提出了“中立富農”的政策。新解放區土地改革的總政策是“依靠貧農、雇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這一土地政策( )A.與抗戰時期的政策相一致 B.符合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性質C.旨在消滅國民黨殘余勢力 D.體現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特點考向 2 恢復國民經濟【典例】(2024·江蘇卷)如圖為陳奇峰 1951 年創作的漫畫《不讓盜竊分子破壞》。該畫意在( )A.號召人民鞏固新生政權 B.動員群眾參加社會主義建設C.抨擊投機商人囤積居奇 D.倡導勤儉節約的社會新風尚【變式訓練】1.1950 年春,上海市長陳毅在上海市第三次各界人民代表會上的講話指出:“對廣大人民生活有直接關系的事業逐漸參加公營方式,這是應該歡迎的。在這一類事業中的私營部分應該服從公營的領導,作適當調整與分工,公營企業能鞏固能發展對私營企業仍是有利的。”這一講話反映了當時( )A.新民主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過渡 B.新中國對打贏“銀元之戰”的信心C.新生的人民政權已得到全面鞏固 D.上海市社會主義改造的具體方式【變式訓練】2.1950 年,我國貿易部決定中朝、中緬等邊緣區居民可在一定限制內同鄰國開展農副產品小額貿易,無須經貿易機關許可。1952 年,邊境小額貿易的進出口總值達 428.1 萬元人民幣。這表明當時中國( )A.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基本完成 B.力圖打破西方的經濟封鎖C.堅持奉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外交政策發生戰略性調整考向 3 抗美援朝【典例】(2022·遼寧卷)1950 年 9 月,中共中央將《關于東北工廠遷移問題的意見》下發到東北局,10月初,東北南部地區以重工業為主兼有部分輕工業的 23 家工廠正式向北遷移,一個月之內相關設備和人員全部到位。這一舉措是為了( )A.平衡地區差異 B.調整工業結構 C.應對朝鮮戰爭 D.恢復國民經濟【變式訓練】1.1951 年 11 月,中央軍委整編工作會議就海軍建設計劃做出的決定指出:一要縮小,二要推遲。會后,海軍將三年計劃改為《海軍五年建設計劃》,并大大減少了購置艦艇、飛機等裝備的數量,縮小了部隊基礎建設規模。這些舉措( )A.折射出國際斗爭局勢的嚴峻 B.旨在為“一五”計劃積累資金C.適應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 D.體現出我國自造艦艇的決心【變式訓練】2.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后,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抗美援朝運動在全國范圍內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億萬人民用努力生產、增產節約、捐獻飛機大炮、制訂愛國公約、擁軍優屬等實際行動,支援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運動( )A.改變了我國工業落后面貌 B.促進了國內經濟建設恢復C.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 D.沖擊了美蘇兩極對峙格局考點二 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內政外交知識點 1 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外交方針1、背景:二戰后,美蘇對峙,美國敵視、孤立中國2、長期方針: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3、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針:“一邊倒”“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另起爐灶”。政策 內容 影響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舊的外交關系,對于駐在舊中國的各國使節,只當作普通僑民對待,不作 改變了我國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國“另起爐灶”為外交代表對待,以便在新的基礎上經過談判同各國 際交往中獨立自主另行建立新的外交關系有有利于鞏固新中國的獨立與主打掃干凈屋 不急于取得帝國主義對新中國的承認,帝國主義在華權,奠定了與世界各國建立平等互子再請客” 特權必須取消,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必須實現利外交關系的基礎“一邊倒” 新中國站在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 在國際交往中不致處于孤立地位【歷史解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外交特點史料:即使是考慮到解決臺灣問題的需要。隨著 1953年在朝鮮實現停戰,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很快地調整了自己的外交方針。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從突出強調意識形態的“邊倒”,轉向較多地考慮國家利益而開始走向務實的一個相當重要的標志。摘編自楊奎松《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史研究》(1)革命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確立了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等方針,從產生的指導思想和解決的主要問題看,這幾項方針都表現出一種強烈的革命性。(2)結盟性:“一邊倒”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與蘇聯等國結盟,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點。(3)平等性:在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基礎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平等性也在日內瓦會議、亞非會議等外交實踐活動中得以體現。二、外交成就1、打破帝國主義的封鎖:與外國建交——迎來一次建交高潮,新中國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①按照“一邊倒”方針,先后與蘇聯以及保加利亞、朝鮮、越南等十個人民民主國家建交;(1949.10中蘇建交)②按照“另起爐灶”和“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方針,新中國先談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麥、瑞士、芬蘭建交2、參加日內瓦會議:①時間:1954年 4月②議題:討論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③成果:印度支那問題由于中國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決,顯示了剛剛登上的新中國在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④意義: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這次討論國際問題的重要會議,提高了中國的威望。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1)過程:①首次提出:1953 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②正式確定:1954 中印 中緬兩國關系的基本準則(2)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3)意義:①歷史角度: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異,以其包容性和開放性逐漸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為國際關系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②現實角度:它不僅包含了處理國家間政治關系的原則,同時也包含了處理國家間經濟關系的內容。這些特點賦予它恒久的生命力。為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③由“一邊倒”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體現了我國由意識形態外交向國家利益外交的轉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既適用于社會制度相同的國家,也適用于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既適用于發展中國家,也適用于發達國家;既適用于國家間的政治關系,也適用于國家間的經濟關系。4、參加萬隆會議/亞非會議(1955 印度尼西亞萬隆)(1)性質: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2)方針:提出并堅持“求同存異”方針(3)內涵:①共同的遭遇,即都曾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同” ②共同的任務,即都面臨著發展民族經濟和維護民族獨立的任務③共同的愿望,即都要條求加強團結與合作,維護世界和平,反對侵略戰爭。“異”:指與會國家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存在差異。異”“求同存異”就是要超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差異,為了共同的利益加強團結與合作。(4)意義:①推動會議朝著達成協議的方向前進(圓滿成功),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險②中國代表團還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為進一步開展亞非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創造了條件。③形成了“萬隆精神”考向 1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外交方針【典例】(2024·北京卷)1955 年,針對中法建交,周恩來與法國議員代表團會談時說,現在世界上有人以為中國可以容許“兩個中國”的存在,“中國人民決不能接受這種情況……中國本來是統一的,中國內戰的結果是中國人民取得了徹底的勝利……新的代替舊的”。這段話( )A.強調一個中國原則是中法建交的政治基礎B.闡明以“求同存異”方針推動中法關系的突破C.標志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D.是“一國兩制”方針的早期表述【變式訓練】1.1954 年 4 月,中國國際旅行社總社在北京成立,負責接待訪華來賓以及自費游客。但在實際工作當中,中國國際旅行社總社還負責宣傳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成就、揭露帝國主義的反動行動、增進來華外賓對社會主義國家的了解等。據此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 )A.對外工作立足于獨立自主 B.對外交流貫徹“求同存異”方針C.旅游管理開始走上正規化 D.外事工作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變式訓練】2.1952 年底,中國外交部要求駐外使館中的女同志應把做“夫人”看成一種重要的外交活動,也是重要的政治任務,因為“夫人”在國際交往中比外交官有更多的活動機會。這一做法( )A.規范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實踐 B.有利于沖擊西方對華外交封鎖C.使“另起爐灶”方針落到了實處 D.旨在宣傳新中國婦女解放成就考向 2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典例】(2024·浙江卷 6 月)2024 年 5 月 3 日,某外國媒體刊文稱:“歷史上,世界主要大國以武力行事已是慣例,然而中國卻顛覆了這些國家行為方式的許多細節。……從 20 世紀 50 年代起,中國就恪守著一套處理國際關系的原則。……美國永遠無法理解,中國作為世界上邊界線最長的國家之一是如何與鄰國保持和睦關系的。”該文旨在贊揚中國倡導的( )A.“一邊倒”方針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C.“求同存異”方針 D.“真實親誠”理念【變式訓練】1.20 世紀 60 年代,毛澤東對來訪的英國蒙哥馬利元帥說:我們不感到英法是威脅,我們希望英法強大起來。對來訪的法國議員表示:我們做個好朋友,做過好朋友。這說明( )A.資本主義陣營開始分化 B.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C.中國反對美蘇霸權主義 D.中國放棄“一邊倒”的外交政策【變式訓練】2.建國初期,中國從提出與不同制度國家的和平共處到與印度、緬甸共倡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從日內瓦會議主張通過協商方式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再到亞非會議倡導“求同存異”,促使“亞非會議通過了關于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決議和宣言”,中國對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貢獻。對此理解準確的是( )A.中國放棄了“一邊倒”的外交方針 B.美國的外交孤立政策已經破產C.中國和平共處外交政策影響廣泛 D.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成功實踐知識點 2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一、經濟: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1、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一化三改”):(“一化三改”:國家工業化即一五計劃,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2、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經過有計劃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1)背景:①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超過歷史最高水平;②我國還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我國的工業水平低,基礎薄弱,門類不全(2)目的:有計劃進行社會主義建設(3)基本任務:①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②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商業③相應的培養建設人才(4)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原因①從歷史原因看,我國重工業基礎差、底子薄。②從現實的需要看,我國面臨帝國主義的外交孤立、經濟封鎖和軍事威脅,發展重工業有助于增強綜合國力,尤其是增強國防實力。③從世界經濟發展的經驗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國家,工業化的速度都比較快。④從各行業關系看,重工業的發展有助于推動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5)成就: 一橋:武漢長江大橋(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二鐵:寶成鐵路 鷹廈鐵路。三公: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四廠:鞍山鋼鐵公司、長春第一制造廠(解放牌汽車)、沈陽機床廠、沈陽飛機制造廠(6)實質:既是我國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又是國家對生產資料私有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開始。(7)意義:①開始改變了中國落后的工業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②初步改變了我國的工業布局(8)局限性:容易造成國民經濟比例的失衡(9)特點:①改造與建設并舉(變革生產關系與發展生產力并舉)。②工業化建設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舉。③優先發展重工業,并強調處理好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之間的關系。④漸進性和長期性。⑤一體(主體:工業化)兩翼(對農業、手工業和瓷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相輔相成。3、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3-1956年):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標志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1)農業的改造(土地私有→土地公有,土地從農民私有制變成集體所有制)①原因:分散經營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②方式:農業生產合作社③階段: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2)手工業的改造: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農業合作化運動推動了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3)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1954年開始):①改造方式:公私合營(公私雙方共同經營企業,公方代表居于領導地位)②改造政策:贖買政策(意義: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4)評價:①實質: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②意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深刻的變革,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③缺點:社會主義改造工作后期,也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歷史解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經濟建設的特點史料:“一五”計劃開始時,工業化所需巨額資金主要取自我國的農業。民國時期中國的積累率從未超過6%,而 1953年以來,積累率高達 20%~30%。隨著公有制和計劃經濟制度的建立,全社會剩余直接集中用于經濟積累和建設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我國輕工業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高達 73.6%。“一五”計劃期間,重工業生產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 1952年的 35.5%提高到 45%-舊中國重工業極端落后的面貌有所改變。摘編自高梁《新中國初期社會主義工業建設的回顧》(1)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并舉。以“三大改造”為代表的社會主義改造與以“一五”計劃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建設同時進行,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協調發展。(2)充分借鑒和吸收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如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業發展服務手工業。(3)建立起計劃經濟體制。在此體制下國家的生產、資源及產品分配等方面都由政府計劃調控。(4)經濟落后但發展迅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基礎落后,但發展較快,增長較為迅速。二、政治: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1、召開一屆全國人大:1954年 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心議題:制定憲法)2、頒布憲法:1954年 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放映人民利益的憲法。3、確立政治制度體系: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們初步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體系。三、思想:毛澤東思想1、作用: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過程中,毛澤東發揮了獨特的作用。2、地位:毛澤東思想不僅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也是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考向 3 一五計劃【典例】(2024·全國新課標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一五”計劃期間,我國建立起一些原來沒有的工業制造部門,如汽車、重型機器、新式車床等。此后機械制造業獲得長足發展,形成東北、西南、西北、中南等各具特色的制造基地。裝備制造業作為中國最大的制造業部門,在改革開放中走在前列,重大裝備研制開發能力大幅提高,國際競爭力快速提升。——摘編自當代中國研究所《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等材料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裝備制造業發展。機械工業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全力推進行業轉型升級,十年間創新成果豐碩,機械產品自給率超過 85%,國產“華龍一號”“國和一號”三代核電機組等成套裝備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同時,在國家產業政策引導下,機械工業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中國裝備制造業穩居世界第一。——摘編自徐念沙《十年輝煌挺起裝備制造的脊梁》等(1)根據材料,概述新中國成立以來裝備制造業的發展。(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時代推動中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主要因素。【變式訓練】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國近代以前,東北地區開發較晚,城市化進程緩慢。從 1904 年開始,清政府鼓勵移民開發東北,實施移民優惠墾荒政策,大規模移民進入東北,民國時期更是形成規模。隨著大量移民的遷入以及近代交通業、近代工業的發展和港口的興建,東北地區相繼興起一大批新城鎮,九一八事變前,東北地區城市體系初其雛彤。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加大對東北的開發和巨額資金投入,客觀上促進了東北城市迅速發展,但東北城市的發展是以經濟的被掠奪為代價的。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中葉,在內外多種因素綜合作用下,東北地區的城市出現了飛躍式的發展。到 1941 年,東北大都市有沈陽、哈爾濱、長春等 16 處,小都市 172處,另外還有一些小城鎮,共計 312 處城鎮。——摘編自荊蔥蘭、張恩強《近代東北城市化進程中的關內移民》材料二 新中國成立之后,由于東北雄厚的基礎,“一五”期間,國家建設了以 156 項工程為核心的近千個工業項目。蘇聯援建的 156 個項目,有 1/3 放在了東北。從投資額來看,東北占 44.3%,接近一半。東北地區成為了共和國重點布局地區,也就是成為了我國工業發展的龍頭、東北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迅速發展并走在了國家前列。——摘編自姜妮伶《中國東北地區城市化發展研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近代東北城市化進程的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中國成立初期東北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走在國家前列的原因。【變式訓練】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上世紀 50年代初,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拉開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大幕。在江有生的筆下,波瀾壯闊的具有史詩意義的行動,濃縮成一個極具代表性且真實、親切的場景。期盼美好生活的老奶奶手中的尺子,和測繪隊員手中的尺子在這里相遇了。這是一次真實的相遇,也是一次精心設計并不留設計痕跡的不期而遇。漫畫《兩把尺》在向讀者傳遞精神、傳遞力量的同時,確立了作品本身的史詩級地位。——摘編自肖承森《致敬筑夢人》解讀材料,提煉出一個觀點,并結合中國現代史的相關史實,加以論述。(要求:寫出觀點,觀點合理、明確,史論結合)考向 4 三大改造【典例】(2024·廣東卷) 1952 年部分城市大型私營工業統購、包銷、訂貨等類商品的產值比重,由此可知( )城市 上海 天津 武漢 西安 沈陽比值 59.5% 70% 65.5% 70% 59.9%A.公私合營企業已占據較大份額 B.私營資本主義經濟顯著增強C.國家掌握私營產品的主要部分 D.單一的公有制結構已經形成【變式訓練】1.1953 年 9 月 8 日至 11 日,政協全國委員會第四十九次常務委員會擴大會議在北京舉行,專題討論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經濟建設問題。周恩來同志指出,在我們的人民民主的國家制度和社會制度中,不是要等到那么一天,由國家宣布所有的生產資料都歸國家所有……我國……不采取這種激烈的突然變革的辦法,而采取溫和的逐步過渡的辦法。與周恩來想法符合的是( )A.抗美援朝 B.統一財經 C.成立合作社 D.大搞“人民公社”【變式訓練】2.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段時期,農村集市貿易的傳統基本上被保留下來,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復和發展。1956 年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后,在社會主義統一市場內,國營商業、合作社商業和集市貿易三條商品流通渠道并存,并各自發揮作用。這表明當時我國( )A.創新農村基層政權管理體制 B.加速了國民經濟的恢復C.緩解了災害造成的糧食短缺 D.積極探索中國發展道路知識點 3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選必一)一. 新中國干部制度的發展及其意義二. 公務員制度的發展及其意義知識點 4 法律與教化(選必一補充)法治建設(1)20世紀 50年代 社會主義法制初創期(2)文革時期,社會主義法制遭到嚴重破壞(3)改革開放初期(80年代) 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新發展(4)20世紀 90年代以來 法治建設完善時期(依法治國時期)知識點 5 社會保障(選必一)1.(2024·湖南卷)新中國成立初期,很多農民不愿對同宗同姓的地主展開斗爭,認為“賣命不賣姓”。隨著土地改革深入,農民中逐漸流行“天下農民是一家”“莊稼人向著莊稼人”的說法。這反映出土地改革( )A.改造了農村基層組織結構 B.推動了農村宗族觀念消亡C.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D.改變了小農經濟的分散性2.(2023·遼寧卷)1952 年 12 月以后,北京等一些城市陸續出現蔬菜供應困難。對此,陳云指出:“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應問題,其意義絕不在建設工廠之下,應該放在與建設工廠同等重要的地位”。這主要強調了( )A.調整城鄉關系的艱巨性 B.優化產業結構的必要性C.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D.緩解糧食短缺的緊迫性3.(2023·海南卷)有蘇北民歌唱道:“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轎,不騎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燒香點紙馬”“區里登記走一下”“要問我家陪什么?不用箱柜來陪嫁,陪了一頭小花牛,給姐耕地種莊稼”。歌中這一現象最有可能出現于( )A.1912—1927 年 B.1927—1937 年C.1949—1956 年 D.1978—1992 年4.(2023·河北卷)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全國總工會號召在國營企業開展勞動競賽。上海機床廠勞動模范盛利改進了 39 種工具,創造了 3 年完成 5 年工作量、產品質量合格率月均達到 99%以上的優異成績。這體現出( )A.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順利推進 B.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得到貫徹C.技術革新助力了經濟體制改革 D.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有序開展5.(2023·山東卷)1956 年,毛澤東在談到國家與工廠的關系時指出:“統一性和獨立性是對立的統一,要有統一性,也要有獨立性。……各個生產單位部要有一個與統一性相聯系的獨立性,才會發展得更加活潑。”毛澤東強調的是( )A.適當提高工廠的生產經營自主權 B.適度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C.平衡工商企業改造中的公私關系 D.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6.(2022·重慶卷)1949 年 11 月 30 日重慶解放后,重慶市軍管會在接管城市時明確要求:對舊政權人員一概不許稱偽人員,對企業生產機關必要時可冠以“原”字,對學校除需要更改名稱的外,仍稱原名。這些要求( )A.體現了民主集中的工作原則 B.貫徹了團結建國的精神C.落實了愛國統一戰線的方針 D.適應了三大改造的需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7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講義)(學生版)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pdf 第17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講義)(教師版)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