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13 講 辛亥革命與北洋軍閥的統治目 錄01 考情透視·目標導航................................................................................................202 知識導圖·思維領航................................................................................................3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4考點一 辛亥革命.........................................................................................................................4知識點 1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 ........................................................................................................4考向 1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 ........................................................................................................6知識點 2 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成立(過程)........................................................................................6考向 2 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建立 ........................................................................................................7知識點 3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8考向 3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9考點二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10知識點 1 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 ....................................................................................................10考向 1 袁世凱復辟帝制和護國戰爭 ..................................................................................................11知識點 2 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11考向 2 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13知識點 3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選必一) ..............................................................................................14考點三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經濟與文化.................................................................................15知識點 1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經濟 ......................................................................................................15考向 1 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新氣象 ..........................................................................................17知識點 2 新文化運動的開展 ..................................................................................................................18考向 2 新文化運動的開展 ..................................................................................................................19知識點 3 華工與美洲、大洋洲的開發(選必三)..............................................................................2104 真題練習·命題洞見..............................................................................................22考點要求 考題統計 備考建議選擇題:廣東卷、浙江卷 1 月、全國2024新課標卷辛亥革命 選擇題:全國甲卷、浙江卷 1 月 本講為高考命題熱點,題型2023(3 年 10 考) 非選擇題:浙江卷 6 月 以選擇題為主,復習時關注選擇題:天津卷、重慶卷、江蘇卷 一些命題關鍵詞:晚清自救、2022非選擇題:遼寧卷 救亡圖存、三民主義、保路選擇題:甘肅卷 運動、武昌起義、中華民國、2024非選擇題:全國甲卷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民主北洋軍閥的政治統治共和、清帝退位、三權分立、(3 年 5 考) 2023 選擇題:遼寧卷責任內閣、復辟帝制、“府院2022 非選擇題:全國甲卷之爭”、軍閥割據、實業救國選擇題:湖北卷、北京卷 短暫春天、民族意識、剪辮2024非選擇題:湖北卷 易服、中西合璧、民主與科北洋軍閥時期的經濟文化選擇題:江蘇卷、湖北卷、全國新課 學、新道德文學革命、社會發展2023 標卷、全國甲卷、天津卷、 主義思想,復習時多關注。(3 年 13 考)非選擇題:遼寧卷、湖南卷2022 非選擇題:河北卷、湖北卷復習目標:1、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成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和局限。2、理解北洋軍閥的統治及特點。3、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考點一 辛亥革命知識點 1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一、政治根源:民族危機加劇,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失敗,清政府權威下降,面臨巨大的政治危機1.清末“新政”:1901 年開始(1)背景:《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試圖通過“新政”進行“自救”(2)內容:在官制、軍事、商業、教育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準備了條件。改革官制,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 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封建頑固勢力,但也反映出官制新設商部、學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機構 清政府已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中國國防實力,但后來兵為軍事 編練新軍(清朝掘墓人)將有,造成軍閥割據局面倡導創辦工商企業,頒布一系列工商業商業 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規章和獎勵實業的辦法形成了重視西方科技與社會政治學說的風氣,教育 推行教育改革,廢除科舉,建立學制培養了近代科技、教育、軍事人才(3)特點:與戊戌維新時期所頒布的改革舉措多相似(4)評價:①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壓力采取的改良措施,根本目的是維護清政府的統治。②新政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準備了條件。③腐敗無能的權貴掌握政權,清政府不可能為中國找到真正的出路。(5)認識: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國才有希望。2.預備立憲(1)原因:革命運動的推動。晚晴政府為抵制革命,籠絡資產階級上層(立憲派)維護封建統治(2)時間:1906年 9月—1911年。(3)概況①1906年 9月,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立憲派成立了預備立憲公會,積極推進立憲運動。②1908年 8月,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作為制定“憲法”的準備。③立憲派先后發起三次速開國會的請愿運動,但很快被證明此路不通。④1911年 5月,清政府組織“皇族內閣”。(4)評價:①進步性:立憲改革客觀上順應了中國近代政治民主化的潮流。②局限性:立憲改革以維護封建貴族專制統治為目的,實際上是一場騙局。(5)結果:不少立憲派人士認識到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立憲,轉而支持革命。推動了革命形勢的發展,加速了清王朝的覆滅。二、革命準備1.經濟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2.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3.組織基礎:革命團體的建立(1)興中會成立:1894 年 11 月,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2)成立同盟會:1905年 8月 20日,孫中山與黃興等人在日本東京創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有力促進了革命運動的發展。4.思想基礎(1)同盟會綱領: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成為中國同盟會綱領。(2)三民主義:在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 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5.軍事基礎:孫中山組織了多次反清武裝起義。1911年 4月 27日的廣州黃花崗起義給清政府以沉重打擊。6.有利時機:清政府將已歸民間所有的川漢、粵漢鐵路筑路權收歸“國有”后,又出賣給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引發保路運動,清政府調湖北新軍入川鎮壓,湖北防務空虛。【史料實證】辛亥革命爆發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史料:辛亥革命是伴隨著中國近代社會結構和民眾社會心理的嬗變而來的。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個是民族工商業的興起,民族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隊伍擴大;一個是近代知識分子群體的形成。由此,新的政治觀念和意識形態相應地產生出來。——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1)必然性①經濟基礎:清末“新政”“預備立憲”,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促使資產階級力量發展。②思想基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特別是西方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的影響。③組織基礎:1894年革命團體(興中會)的建立和 1905年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明確提出了資產階級的革命綱領——三民主義。④軍事基礎:革命黨人發動黃花崗起義等一系列武裝起義,推動了民主革命進入高潮。(2)偶然性①有利時機:清政府調湖北新軍入川鎮壓四川保路運動,湖北防務空虛。②爆發:1911年 10月 10日,武昌革命黨人率先起義;12日,占領武漢三鎮。。考向 1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典例】(2024·全國新課標卷)下表是清末新軍第九鎮、第八鎮及第二十一協軍官的來源構成。這可用于說明新軍( )類別部別 國內學生 留學生 士人 行伍 總計第九鎮(駐江寧) 340 15 272 87 714第八鎮(駐湖北) 154 12 497 23 686第二十一協(駐湖北) 53 4 73 3 133總計 547 31 842 113 1533A.抵制了列強入侵 B.導致了軍閥勢力擴大C.引發了軍閥混戰 D.助推了民主革命發展【變式訓練 1-1】19 世紀末,孫中山提出,中國應將農業生產與工業發展結合起來,“以農為經,以商為緯”,科學把握農工商之相互依存關系;“人事補天工”,大力興修水利。這些觀點( )A.與傳統民本思想相一致 B.代表了農民階級的利益C.踐行了民生主義的思想 D.擘畫了農業現代化構想【變式訓練 1-2】有學者認為,清末預備立憲促使革命者抓緊革命準備,試圖搶在憲法與君主立憲制確立之前將其推翻,以免愛新覺羅家族成為憲法所規定的“萬世一系”的合法統治者。材料表明( )A.革命派希望建立民主共和制 B.預備立憲助推了革命的發生C.清政府的改革具有欺騙性質 D.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世襲制知識點 2 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成立(過程)1.奪取政權:武昌起義(1)爆發:1911年 10月 10日晚,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第八營打響了武昌起義第一槍。(2)結果:起義軍控制了武漢三鎮,成立湖北軍政府,推黎元洪為都督。(3)影響:武昌起義勝利后的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 14 個省和上海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清王朝在全國的統治土崩瓦解。2.建立政權:中華民國的建立:1912年 1月 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臨時大總統。新的共和政體就此產生。3.鞏固政權: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時間:1912年 3月 11日頒布。(2)制定機構:臨時參議院。(3)內容①主權在民:中華民國主權屬于全體國民;②自由平等:國民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③三權分立: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國務員須副署臨時大總統公布的法律及命令。④責任內閣(4)地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4.結局: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1)原因①英國等列強支持。②袁世凱的威脅利誘:率軍南下攻陷漢口、漢陽,以武力威脅革命勢力,同時誘使革命黨人展開和議。③孫中山妥協退讓: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贊成共和,即推舉袁世凱做大總統。(2)結果①1912年 2月 12日,清政府頒布《清帝遜位詔書》,宣告統治中國 260多年的清王朝結束。②2月 15 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凱手中。考向 2 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建立【典例】(2024·浙江卷 1 月)辛亥革命時期,不少革命黨人頭腦中只有“排滿”二字,以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南北議和時,孫中山要求繼續把革命推向前進,反對向袁世凱妥協,但“黨人即起異議,謂予(孫中山)所主張者理想太高,不適中國之用,眾口鑠金,一時風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材料旨在說明( )A.三民主義思想不適合中國的實際 B.南北議和改變了辛亥革命的性質C.革命黨人尚未普遍認同三民主義 D.孫中山主張發動反袁的二次革命【變式訓練 2-1】《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后,孫中山說道:“內閣制乃平時不使元首當政治之沖,故以總理對國會負責,斷非此非常時代所宜。吾人不能對于惟一置信推舉之人,而復設防制之法度。余亦不肯徇諸人之意見,自居于神圣贅疣,以誤革命之大計。”這部法律的頒布( )A.反映了政黨政治的要求 B.意預防止北洋軍閥當政C.維護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D.旨在維護民主共和體制【變式訓練 2-2】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之初,《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規定共和國實行總統制。后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將總統制改為責任內閣制,《中華民國約法》又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上述變化反映的實質是( )A.民主共和觀念的傳播 B.共和政體的不斷完善C.新舊勢力的激烈交鋒 D.總統制符合發展趨勢知識點 3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1.性質: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2.功績(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曾有過的共和政體。(2)思想: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3)風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4)經濟: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3.局限性(1)辛亥革命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2)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動廣大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4.啟示: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行不通【唯物史觀】辛亥革命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史料一:對辛亥革命性質的評價,學術界大致有三種觀點,即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民族民主革命、全民革命,前兩種觀點是主流觀點,也是傳統觀點,它受到中國共產黨對辛亥革命認識的影響。全民革命則是臺灣學者提出的觀點。摘編自孟國祥《辛亥革命解讀的新視角》史料二:筆者認為,對辛亥革命的評價應跳出成功或失敗的二元論調,應回到 19世紀末 20世紀初中國社會形勢和世界歷史進程去理解辛亥革命的價值,從辛亥革命以來中國社會反侵略、求民主、近代化的進程中來評估這場革命的意義。這就需要運用時空觀念,將辛亥革命置于具體的時空語境下進行考察,建構辛亥革命中重大事件與社會環境之間的復雜互動,建立對這場革命結果的科學評價。摘編自馬維林《時空觀念在辛亥革命評價中的運用》(1)進步性①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干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權利和自由。②經濟上:提高了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頒布了有利于民族工業發展的法令措施,推動了民族資本進一步發展。③思想上:辛亥革命帶來了一次思想大解放,民主共和觀念逐步深入人心。④社會生活上:廢除了一些陳規陋習,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近代物質生活和禮儀習俗的變革。(2)局限性①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竊取,而袁世凱是軍閥首領,又是帝國主義扶植的新的代理人,為建立專制統治,不惜出賣民族利益。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沒有完成,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也沒有改變。。考向 3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典例】(2024·廣東卷)從 1911 年 12 月 7 日起,上海某報連續刊載如圖所示廣告。據此可知,當時( )A.民國政府獎勵工商 B.封建習俗蕩滌凈盡C.共和理念受到推崇 D.租界權益部分收回【變式訓練 3-1】辛亥革命后,孫中山主張“學習西洋,與世界文明各國從同”,要求“剪發易服改元”。但1911 年 12 月 12 日,上海及蘇、杭、寧三地 4 個同業公所,包括絲綢、制衣、典當三業合共 150 余人,聯合發起成立了“中華國貨維持會”,公開呼吁并四處鼓動“剪發不易服”。對此現象理解正確的是( )A.辛亥革命潛藏著失敗的危機 B.群眾提倡國貨運動蓬勃發展C.民族工業擔憂國貨發展前景 D.思想觀念影響社會習俗變遷【變式訓練 3-2】中華書局于 1914 年出版的《新制本國史教本》敘述了遠古至民國初年的歷史,該書“緒論”認為:“造成中國今日之歷史其最大者,厥為二端:以制度言,則君主之專制是也:以習俗言,則人心之尚文是也。”據此可知,該教本意在( )A.肯定君主專制的歷史作用 B.反思數千年歷史文化傳統C.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行為 D.強調民國建立的現實意義考點二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知識點 1 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整體脈絡】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912-1928,北洋軍閥政府(簡稱北洋政府),實際上是指北京政權在不同時期由北洋軍閥中的不同派系的實力較強的軍閥或軍閥集團所控制,北京政府對各地的軍閥勢力的實際控制比較薄弱,形成了北洋軍閥割據的局面。袁世凱統治時期:1912-1916軍閥割據混戰:1916-1928一、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1.袁世凱大權獨攬:1912-1916(1)袁世凱上臺:1912 年 3 月 10 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2)獨攬大權的活動①1913年 3月,“宋教仁案”②1913年 11月,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③1914年 5月公布的《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同年年底發布的《修正大總統選舉法》,又規定總統任期十年,可連選連任。*《中華民國約法》以袁世凱獨裁統治為特征,不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相反卻具有封建性質。2.對外賣國:(1)1915年 1月,日本提出“二十一條”的要求(2)1915年 5月袁世凱被迫與日本簽訂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條約》3.袁世凱復辟帝制:1915年 10月,袁世凱接受“勸進”當上了皇帝,以 1916年為洪憲元年。二、革命派的反抗:護國戰爭1、背景:①袁世凱倒行逆施,革命黨人起而反抗。②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武力討伐袁世凱。③全國人民強烈反對袁世凱稱帝。2、過程:1915年底,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云南宣布獨立,并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討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凱。3、結果:貴州、廣東、廣西等省相繼宣告獨立;1916年 3月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年號。4、認識:①取得了反袁斗爭的勝利,實現了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斗爭目標。②取勝原因:根本原因:辛亥革命傳播了民主共和觀念;袁世凱的稱帝行徑,違背了歷史發展潮流,激起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號召武力討伐袁世凱。主要原因:護國戰爭得到許多省份的響應。③認識:護國戰爭只是取得了反袁斗爭的勝利,并沒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護國戰爭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護國戰爭后,中國出現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人民處于更為深重的災難中。*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體現了獨裁專制與民主共和的斗爭,實質是封建勢力與資本主義勢力的斗爭。考向 1 袁世凱復辟帝制和護國戰爭【典例】(2024·甘肅卷)1915 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條”要求,國人視以為恥,各地掀起“紀念國恥”運動。國恥日的選擇,一般以 5 月 7 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為國恥日。但自 5 月 20 日之后,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以 5 月 9 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條約之日為國恥日。這一轉變說明( )A.北洋時期政治上分崩離析 B.國人認為救亡應以自強為本C.北洋政府的外交徹底失敗 D.國人思想受新文化運動影響【變式訓練 1-1】1913 年,“二次革命”結束,南北統一成為趨勢,袁世凱在正式當選大總統后,仍希望從正規途徑,“于法律上讓步得滿其政治上欲望”。可是當時袁氏幾次欲增修約法,都被憲法起草委員會拒絕。這一現象可用來說明,民國初年( )A.國人反袁運動蓬勃發展 B.總統權力受到國會限制C.臨時約法符合時代潮流 D.民主政治得到一定認同【變式訓練 1-2】北洋政府時期,袁世凱曾多次致信美國駐華公使嘉樂恒,希望美國能在善后借款問題上提供幫助,以緩解財政赤字壓力。日本提出“二十一條”后,袁世凱也曾請求美國出面干涉以牽制日本。此外,袁世凱還曾多次與美德兩國駐華公使會談,以期贏得兩國對帝制的支持。這說明( )A.美國已成為侵略中國的主導國家 B.美德兩國結成了侵華的同盟關系C.美國積極支持袁世凱的反動統治 D.袁世凱將美國視為重點交往對象知識點 2 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1、背景: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中難以產生一個能統御整個北洋派的人,內部派系紛爭;帝國主義的支持;各軍閥憑借手中掌握的軍隊,爭權奪利。(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2、主要軍閥勢力:(1)軍事:割據和混戰①軍閥割據:派系 代表人物 控制區域 扶植軍閥的帝國主義國家直系 馮國墇 直隸和長江中下游的江蘇、江西、湖北 英國、美國皖系 段祺瑞 安徽、浙江、福建、山東、陜西 日本奉系 張作霖 黑龍江、吉林、遼寧 日本②直皖、直奉軍閥混戰:導致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2)政治:“府院之爭”①概況:袁世凱死后,段祺瑞出任國務總理,重新召開國會,但進展不順。1917年 5月,繼任總統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總理職務,造成所謂的“府院之爭”。②實質:是以黎元洪為首的總統府集團與段祺瑞為首的國務院集團之間爭權奪利的斗爭,實質是美日在華權益之爭。(3)張勛復辟:張勛以調解府院之爭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國會,擁清廢帝溥儀復辟,但很快失敗。3.革命派的反抗:護法運動(1)原因:張勛復辟失敗后,馮國璋代行大總統職權;段祺瑞就任國務總理,公然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拒絕恢復國會。(2)開始:1917 年 8 月,南下的 150 余名國會議員在廣州召開非常會議,決定成立 “中華民國軍政府”,推舉孫中山為大元帥,進行護法運動(3)結果:西南軍閥排擠孫中山,1918年孫中山辭去大元帥之職,護法運動失敗。(4)原因:孫中山認清西南軍閥借護法之名爭權地盤的真面目,認識到依靠軍閥不可能達到護法救國的目的*孫中山未能揭示近代軍閥割據現象的根源,即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啟示:軟弱渙散的資產階級無法領導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4.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目的:爭取國際地位,抑制日本在華勢力的發展。影響: ①中國收回德、奧在天津、漢口的租界,撤銷兩國領事裁判權。②中國勞工前往歐洲前線,為協約國取得勝利作出了貢獻。考向 2 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典例】(2022·全國甲卷)材料袁世凱去世后,總統府與國務院互相爭斗,雙方在是否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等問題上出現激烈交鋒。日本鼓動北京政府對德宣戰,并許諾緩交庚子賠款、提供參戰經費,得到日本支持的國務總理段祺瑞為擴充自身派系的實力,立即接受了日本的條件。為抑制日本在華勢力的膨脹,美國改變了支持中國參戰的態度,并向中國政府施壓,強調在與美國協商之前“不要采取進一步的行動”。1917年 3月,段祺瑞將對德絕交案及《加入協約國條件節略》,遞交給受英美支持的總統黎元洪簽字,遭拒。同月,一向反對參戰的孫中山致電北京參眾兩院,認為參戰“于國中有紛亂之虞,無改善之效”,得到不少國會議員的贊同。幾經周折,國會最終還是通過了參戰案。不久,孫中山策動海軍總長程壁光率海軍第一艦隊南下廣州,發動護法運動。——摘編自桑兵主編《孫中山史事編年》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黎元洪反對參戰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參戰之爭對中國政局的影響。【變式訓練 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宜昌素以“三峽門戶”“川鄂咽喉”著稱,清光緒二年(1876 年),李鴻章與英國公使威妥瑪簽訂《煙臺條約》,將宜昌設為通商口岸。在“利益均沾”的旗號下,日、美、德等國接踵來宜,并設立領事館、開辦洋行、建立教堂,外商經商亦不受限制。民初,宜昌為北洋軍控制,并駐扎大量軍隊。這些部隊素質既差,紀律也不好,中央長期拖欠其軍餉。1920 年 11 月 29 日,宜昌發生兵變,時隔半年,宜地再發兵變。兩次兵變造成全埠中國商家和官廳銀行無一幸免地被洗劫一空,外商亦受損嚴重,且牽涉國家甚廣,以日商損失最重。第一次兵變后,宜民公推代表赴京向府院請愿,然而中央對于兵變事件已習以為常,并未足夠重視。第二次兵變后,宜昌旅京同鄉會向國務院遞交呈文,“懇求政府于五日內切實批示,否則視政府無保護宜民能力,即請外人將宜昌劃為租界,以免再遭浩劫”。然而中央政府“迄未順從宜民請求,且公然發布袒護王占元(湖北督軍)之命令”。于是湖北宜昌旅京同鄉會將呈文通電全國,引發軒然大波。省議會及漢口總商會認為“宜昌租界之說,無異引狼入室,當以國賊論”。《申報》表示:“此為中華民國莫大之恥·亡國之原因者,即此類奴性是也。”同時,為確保湖北境內外商安全,北京公使團于 1921 年 6 月 24 日開會討論湖北兵變問題,英、日政府力主推動設立宜昌租界計劃,而美國極力反對,宜昌租界的提案不得不被擱置。此后,美國提出一個照顧到中國主權及各國利益的替代方案,并獲得外交團通過,英、日的如意算盤隨之落空。——摘編自張超《秩序與主權:宜昌商民自請設立租界事件探析》(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宜昌租界事件是由哪些矛盾引發的,并概括該事件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分析英國政府積極推動設立宜昌租界和美國極力反對的原因。【變式訓練 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15 年,日本向袁世凱提出了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其第一條就是將旅大之租借權及南滿、安奉兩鐵路之交還期延長至 99 年。華盛頓會議以后,我國各地收回旅大的呼聲日益高漲。1922 年 7 月,奉省議員溫榮福等組織“國民外交后援會”,并于 12 月向省議會提出了“就收回旅大問題,通電各省,并向北京政府請愿”的議案。旅大人民采取各種斗爭形式,反抗日本帝國主義,要求回到祖國懷抱;工人和學生冒著被日本警察逮捕的危險,走上街頭,張貼標語,散發傳單,揭露日寇陰謀,以啟發群眾覺悟,起來與侵略者斗爭。在奉天、營口各地,愛國學生也掀起了收回旅大的斗爭。東北的其他城市群眾,也紛紛集會游行,要求收回旅大。收回旅大運動很快形成了全國性的愛國運動。全國許多省市成立了“收回旅大促進會”,并發表通電和決議,要求政府采取強硬外交,與日本交涉。1923 年 2 月 28 日,全國各地來京學生代表 700 多人集會游行,向總統府、國務院遞交廢除“二十一條”收回旅大請愿書。3 月 26 日以后,運動轉為抵制日貨,對日實行經濟制裁。學生們到各大商店查封日貨,號召人民不用日貨,反日運動達到高潮。——摘編自趙長碧、郭君《奉系軍閥統治時期遼寧人民反日斗爭》(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收回旅大運動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國收回旅大運動的歷史意義。知識點 3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選必一)北洋政府時期:文官考試制度(1)選拔方式:主要采用考試和甄別兩種方式。(2)建立:1913年初,北洋政府頒布了《文官考試法草案》等法案,這是文官考試制度建立的標志。(3)實施:文官高等考試和文官普通考試各舉行過兩屆,司法官考試、知事試驗、留學畢業生甄拔考試等也舉行過數屆。(4)局限性:女子不得參加文官考試。(5)文官甄別制度①對象:主要是指對已經在文官職位上工作的人。②方式:通過檢驗畢業文憑、調查經歷、檢查工作成績、考查學識與工作經驗等決定其能否留任。③作用:這是舊人事制度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的一個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連續性與穩定性【歷史解釋】評價北洋政府統治時期文官制度的改革?史料:1913年 1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確定官員任用資格主要有兩項,第一是考試,第二是經歷,“考試者所以決其將來,經歷者所以重其既往,二者皆不可偏廢”。對司法官任用,更有特別規定。同時又公布了《文官考試法草案》《典試委員會編制法草案》,對考試做具體規定。《文官考試法草案》規定,凡是年滿 21歲的中國男子,得應文官考試,女子不得參加考試。文官考試由政事堂銓敘局負責。—摘編自馬斗全《民國初的公務員考試制度》(1)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才選拔。(2)推動舊人事制度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有利于中國官吏選拔的近代化;有利于保持行政的連續性與穩定性。(3)受北洋政府性質的制約和影響,剝奪女子參加國家行政管理的權利以及甄別制度的實行都違背了文官制度公平競爭的基本原則。(4)北洋政府時期的文官考試制度仍存在施行范圍小和缺少文官晉升的法律法規等弊端。(5)對當代公務員考試制度具有一定借鑒意義。考點三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經濟與文化知識點 1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經濟一、經濟新氣象——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短暫的春天” 1912—19191.經濟發展原因:(1)內因: ①中華民國建立,掃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縛和障礙。②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鼓勵民間興辦實業。③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及 1915年掀起的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的有力推動。④實業救國思潮的鼓舞(2)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1918),西方列強忙于歐戰,中國民族工業得到迅速發展。2.經濟發展表現:(1)中國民族工業發展速度和規模,甚至超過以往半個世紀所取得的成績。(2)紡織、面粉等輕工業得到迅速發展。(3)以榮宗敬、榮德生兄弟開辦的面粉廠、紗廠等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業迅速壯大起來。(4)中國產業工人的人數急劇增加為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階級基礎,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3.特點:(1)從產生與發展看:先天不足(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后天畸形(發展不平衡)。(2)從誕生環境看:產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中,深受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3)從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內陸很少。(4)從結構看:民族工業主要集中在紡織、面粉等輕工業領域,重工業基礎薄弱,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5)從地位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終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6)從發展歷程看:受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制,具有曲折發展的特點。4.影響:①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為新文化運動奠定階級基礎。②產業工人人數增加,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和中共誕生奠定階級基礎5、啟示(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是制約民族工業發展的最主要因素。(2)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是推動民族工業發展的動力。(3)國家統一、民族獨立是民族工業發展的前提。(4)在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下,實業救國的道路走不通,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歷史解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對近代中國社會的進步影響?史料:追歐戰告終,出口之粉漸少,外粉又復傾銷,麥產不加多而采購者日眾,銷路不加廣而輸入者日多……此后粉業又入盛極而衰時期。——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榮家企業史料》(1)從經濟上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它的產生沖擊、瓦解著封建自然經濟,對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入侵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2)從政治上看,它促進了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及其力量的發展,為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提供了社會基礎,同時也促進了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和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準備了階級條件。(3)從思想上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不斷沖擊和動搖著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二、社會新氣象——移風易俗,文明開化1.條件:共和政體成立的促進,南京臨時政府致力于社會生活各方面除舊布新。2.表現(1)歷法:改用陽歷。(2)社會風俗:頒布剪發辮、易服飾和廢止纏足的法律。(剪辮易服與反清相聯系,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3)禮儀:革除“大人”“老爺”等清朝官場的稱呼。3.意義: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過去的陳規陋習不符合時代潮流,應接受文明、開化的新習俗、新風尚。4.社會生活近代化的原因:①西方工業文明的強烈沖擊②政府推動③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傳播④民族工業的發展⑤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推動5.特點(1)從原因看:西方工業文明的傳入改變了中國社會生活,中國近代社會生活受西方影響明顯。(2)從過程和性質看:從西方引進,帶有明顯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3)從程度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內陸市鎮推進,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性,城市和沿海地區較為顯著,農村和內陸變化緩慢。(4)從動力和趨勢看:每一次服飾、習俗等方面的變化都與當時社會運動的推動有關。既有新舊文化沖突,又有東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來越明顯。【歷史解釋】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習俗變化的表現與影響?史料:民國成立后,政府頒行了男女禮服形制的法令,人們可以按各自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和經濟能力選擇服飾。洋裝在中國的流行,促成中國服飾的改良,中山裝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產物。與此同時,政府開展了剪辮、迫令放足、破除神權、反對迷信等活動……點頭鞠躬取代了傳統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漸成為社交場合的常見禮節。——摘編自張憲文等《中華民國史》(1)表現①擯棄等級觀念,平等意識增強。②擯棄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權意識增強。③人們的生活和習俗逐漸西方化,求奢逐漸成為一種社會時尚。(2)影響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國革命斗爭的開展。②經濟上,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推進。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沖破舊文化的束縛,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國文化的精髓,又使中國文化日趨科學合理。總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有利于中國社會的發展。考向 1 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新氣象【典例】(2024·湖北卷)近代中國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燾等多是傳統科舉出身,不諳外語,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陸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館、廣方言館等,外語能力尚可,相對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顧維鈞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學經歷,外語嫻熟,非常了解西方。這種演變( )A.受益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 B.促成近代中外關系的平等C.體現中國外交的近代化趨向 D.適應晚清政治體制的變革【變式訓練 1】梁啟超指出“(中國)女子二萬萬,全屬分利,而無一生利者”“故男子以犬馬奴隸畜之,于是,婦人極苦”,因此要“興學校,課婦職”。秋瑾認為婦女“欲自立,非學藝不可”,否則即使是“安富尊榮,家資廣有”“頤指氣使”,也不過是“玉的鎖”“金的枷”。由此可知,二者認為婦女問題解決的關鍵在于( )A.興辦近代學校,促進思想解放 B.打破綱常名教,實現男女平等C.參與社會工作,實現經濟獨立 D.開展社會革命,推動移風易俗【變式訓練 2】19 世紀后半葉,洋布在城鎮市民中的流行,不僅為人們的日常衣食生活增加了一種衣物質料,而且帶來了消費方式、穿著習慣、社會身份、文化內涵等多方面的變化。據此可知,洋布流行( )A.加劇了中國社會各階層的分化 B.被賦予了濃厚的政治倫理色彩C.成為社會文化變遷的一種因素 D.反映中國近代化取得顯著進步知識點 2 新文化運動的開展1、原因:(1)政治:北洋軍閥統治,袁世凱復辟帝制,掀起“尊孔復古”逆流;(2)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隊伍壯大(3)思想:人們對辛亥革命失敗原因的痛苦反思,認識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鞏固,中國的狀況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大多數國民的頭腦仍被專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縛著。2.興起:(1)標志:1915 年 9 月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2)思想陣地:北京大學和遷往北京的《新青年》雜志。(3)代表人物: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錢玄同、劉半農等。3.主張:(1)前期:宣傳資產階級文化“民主”與“科學”①擁護“德先生”(民主),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②擁護“賽先生”(科學),反對舊藝術、舊宗教。③反對國粹和舊文學;胡適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2)后期:傳播馬克思主義1918年,李大釗發表《庶民的勝利》等文章,開始傳播馬克思主義;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介紹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成為新文化運動后期的思想主流,成為中國先進分子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結合,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礎。4.影響(1)積極:①各地擁護新文化運動的刊物紛紛出版,使全國報刊面貌為之一新。②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號的提出,也使這場運動所涉及的內容遠比辛亥革命時期更為廣泛和深刻。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③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有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④促進民眾覺醒,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創造有利條件,推動五四運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創造條件。(2)消極: ①對東西方存在著絕對否定和絕對肯定的片面性。②局限于青年知識分子,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唯物史觀】辯證看待新文化運動的積極影響和局限性?史料一:以《新青年》的創辦為開端,從“打倒孔家店”到文學革命,再從人性批判到社會改造,這場運動在以現代化為出發點反思西學,重申中國傳統文化,建構新的價值體系等方面,無疑觸及了中國現代化最艱難而又最根本的一環。陳勤等《中國現代化史綱》史料二:新文化運動是中國歷史上一場很有影響的思想解放運動。運動中民主與科學旗幟的樹立,使中國社會許多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還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論廣泛傳播的大好機遇。馬克思主義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在中國廣泛傳播的。《論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傳播之間的關系》(1)積極影響①開啟了資產階級新文化反對封建主義舊文化斗爭的序幕,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使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②民主和科學的思想得到弘揚,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各種新思想不可遏制地涌流、傳播。③中國的知識分子得到一次民主和科學的洗禮,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推動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2)局限性①由于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自身的階級和時代局限性,新文化運動中的激進民主主義者對東西方文化的評價存在著絕對化傾向。②其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全盤否定,使儒家思想受到近代以來前所未有的打擊,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考向 2 新文化運動的開展【典例】(2024·湖北卷)[五四期刊與社會思潮]材料一 以五四運動為中心的前后時期(1915—1923 年),大量期刊涌現。下圖是五四時期期刊創辦情況:——摘編自杜波《五四時期期刊研究》材料二 創辦于 1915 年的《新青年》《科學》及 1917 年的《太平洋》,代表了當時思想界的動態。文化類期刊有《湘江評論》《浙江新潮》等新文化期刊,《國故》《學衡》等保守主義文化期刊,《偵探世界》等通俗文學期刊,《小說月報》《創造》等新文學期刊。《科學》“以傳播世界最新科學知識為職志”,主張科學救國,同類期刊有《電界》《心理》等。《太平洋》主要刊發政論文章,主張政治革新。政府及政黨亦辦期刊,如中共刊物《共產黨》《勞動界》,國民黨刊物《建設》等。——摘編自《五四時期期刊介紹》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五四時期期刊的整體特征。(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五四時期期刊蓬勃發展的背景。【變式訓練 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1894 年 8 月 20 日,吳宓出生于陜西省涇陽縣。1917 年夏,吳宓赴美國留學。五四運動爆發后,他主動參加留美學生的聲援活動,幫助同宿舍的尹寰樞(中國國防會副會長)“辦理會務,一面又要打電報到巴黎阻止中國和會代表簽字,一面又要在美國報上寫登文章,一面又要參與中國留美學生會的事情”。吳宓留美歸國后,毅然步入講壇,立志獻身教育事業,埋頭苦干了五十余載,無論環境多么險惡,遭遇多么坎坷,他都不改初衷,始終如一地嚴謹治學、精心育人。吳宓深知教育的目的在育人,強國的希望在人才,因而他對學生一向是循循善誘、關懷備至。季羨林、錢鍾書、曹禺、李賦寧等有大成者都曾就讀于他的門下。吳宓在執教的同時,兼做《學衡》雜志主編達 11 年之久,《學衡》出刊 79 期,刊發了大量研究、頌揚傳統文化的文章,吳宓還親自為該刊撰寫、翻譯了許多頌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文章,在這些文章中,他告誡人們:“今日中國欲創造新文明,切不可斬斷舊文明,宜取舊文明為根據”,呼喚人們“愛護先圣先賢所創立之精神教化,有與共生死之決心”。——摘編自閻淑俠《近代愛國知識分子的杰出代表——吳宓》(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吳宓的歷史貢獻。(2)根據材料,指出吳宓具備的優秀品質。【變式訓練 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 世紀末,嚴復把自由的概念引入中國,蔡元培在《自題攝影版》中云“山陰蔡元培……志以教育,挽彼淪胥,眾難群疑,獨立不懼”,可見他也接受了“自由”的觀念。……蔡元培任民國教育總長時已有“教授治校”的構想,從 1917 年制定北大《評議會章程》到 1919 年北大評議會通過《內部組織試行章程》,“教授治校”制度逐漸完善。制度規定,評議會的評議員從各科學長、教授中選出,每五名選一名;議長由校長擔任。評議會的職權包括“校內各機關之設立、廢止及變更”“各行政委員之委任”“本校預算”“教授聘任與辭退”“各學科的設立及廢止”“講座的種類”等等。各系成立教授會,教授和講師均為會員,教授會負責規劃本系的教學工作,如課程設置、教科書的采擇、教學方法的改良、學生選科的指導和學生成績的考核等……實行教授治校,就是要以民主的名義,反抗校長獨斷專行,徹底改變官僚衙門的作風……在校外,它亦有以學術自由的名義對抗政治派系勢力對學校的侵入和控制。蔡元培在思想和實踐上對自由主義教育管理所做的貢獻,在中國的大學教育界達到高潮,對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產生了深遠影響。——摘編自沈紅梅《論中國近代自由主義教育管理思潮的形成》(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蔡元培自由主義教育改革的背景。(2)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歸納蔡元培自由主義教育改革的舉措,并對其舉措進行評析。知識點 3 華工與美洲、大洋洲的開發(選必三)1.華工與美洲開發(1)背景:①19世紀初,黑奴貿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尋找新的廉價勞動力。②19世紀中葉后,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出國。(2)苦力貿易①含義:華工被運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貿易。②方式:殖民者迫使華工簽署契約,讓華工以未來若干年工資支付運輸費用。③來源:中國東南沿海的窮苦百姓,或是因為生活所迫,或是被誘騙、綁架成為苦力。(3)作用:華工是加利福尼亞金礦和中央太平洋鐵路工地等繁重勞動場所的主要勞動力。2.華工與大洋洲開發(1)概況:19世紀中葉,大量華工來到澳大利亞開采金礦。到 1858年,華工人數已超過 4萬。(2)作用:華工辛勤勞動,促進了大洋洲的開發。3.華工與唐人街(1)形成:留下來的華工由于相同的文化和生活習慣,往往愿意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個個唐人街。(2)影響:保留和傳播著中華文化,促進了美洲和大洋洲經濟、文化的發展。【知識拓展】中國苦力貿易與非洲黑奴貿易異同比較苦力貿易 黑奴貿易萌芽:16世紀初 萌芽:16世紀初階段 興起:18世紀末 19世紀初 開始走向衰落:18世紀末 19世紀初不 猖獗期:19世紀三四十年代 廢除黑人奴隸制:19世紀三四十年代同 形式 簽訂契約,具有合法性 走私、掠奪點 規模 損失 1 000萬勞動力 損失了 2.1億人口苦力貿易并未造成中國勞動力不足,沒有 在勞動力損失方面,黑奴貿易與苦力貿易差別較影響給中國人口造成太大的影響 大,黑奴貿易給非洲造成了災難性的影響(1)都是世界近代歷史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落后國家和地區的人口掠奪,是其重要的殖民活動之相 一。(2)都被拐騙,被強迫出洋。(3)都在販運途中受盡苦難。(4)都在目的地受奴役。(5)都用汗同 水與生命換來了當地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6)兩者都給無數的家庭造成不幸,使得他們妻離子散、點 家破人亡。(7)苦力貿易與黑奴貿易一樣,殖民者在其中都獲取了高額利潤。(8)歷史悠久,持續時間接近1.(2023·全國甲卷)清末,陳去病在《論戲劇之有益》一文中說:“此其奏效之捷,必有過于勞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軍》《駁康書》《黃帝魂》《落花夢》《自由血》者殆千萬倍。”他號召青年人投身戲劇。這反映出( )A.傳統戲曲的演出逐漸衰落 B.戲劇開始由愉悅達官顯貴轉向民眾C.戲劇成為宣傳革命的手段 D.反清書籍宣傳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2.(2023·浙江卷 1 月)1912 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據載,宋教仁曾謂:“改總統制為內閣制,則總統政治上之權力至微,雖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各項中,與宋教仁限制總統權力意圖相吻合的是( )①臨時大總統代表政府總攬政務 ②臨時大總統統帥全國陸海軍隊③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并可彈劾臨時大總統 ④臨時大總統發布命令須由國務員副署才能生效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2024·北京卷)1920 年,在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領導下,上海機器工會成立。與此同時,陳獨秀主編的《勞動界》也發文指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人,竟被資本家壓迫了!真是可惱!我們此時應當要去抵抗他,我們此時就應該要有團體”。這說明( )A.發動工人運動是中國共產黨獨創的斗爭形式B.成立工人組織符合當時革命斗爭的實際需要C.“勞工神圣”成為當時中國社會的共識D.建立工會是開展國民革命的重要內容4.(2023·湖北卷)1915 年 5 月 22 日,《申報》刊登了一則上海中國明明眼鏡公司的聲明:“近有喪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營業失敗,侮蔑本公司貨物,謂販自日本,實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獨本公司無絲毫日貨,即中國全國眼鏡界上,吾亦敢斷言絕無絲毫日貨混雜其間。”該現象反映( )A.外交關系影響社會輿論 B.新文化運動的深入發展C.民族企業發展形勢嚴峻 D.中外商業競爭愈發激烈5.(2023·江蘇卷)下圖所示為部分年份英、美、日三國對華輸出商品在近代中國總進口中份額變化情況。該情況應存在于( )A.1841-1868 年 B.1868-1895 年 C.1895-1922 年 D.1922-1949 年6.(2023·遼寧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西方會計機構出現在上海等城市的租界內,主要服務于外商。1918 年,北京政府頒布《會計師暫行章程》,中國近代職業會計師的制度開始建立。早期會計師人數增長緩慢,業務量有限。1936 年,會計師業務逐漸興盛。立信會計事務所創辦了《立信月報》等專業刊物,并刊發大量文章。會計師們出版了稅法解釋及納稅指南一類的書籍。立信會計學校還添設所得稅科,學員“大多為工商界正副經理、會計主任及其他高級職員”。會計師在工商企業的邀請下,赴各地講解稅法及會計相關問題,聽者“均系中外聞人,工商巨子”。政府稅務部門也聘請會計師解釋稅法。1937 年,立信會計事務所創辦者潘序倫向財政部提出對國家稅法進行修改的建議。國民政府在后來修訂稅法之時也部分吸收會計師的意見。——摘編自魏文享《戰爭、稅收與財政國家建構:近代中國所得稅研究》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近代中國會計師行業興起及發展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近代中國會計師行業所起的作用。7、(2023·遼寧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國對月的崇拜在原始社會中就存在,西周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祭月之禮,后歷朝歷代因之。人們通過觀測月亮的圓缺變化周期,逐漸形成了日、月等時間觀念,并以此為依據制定了歷法,稱為陰歷或太陰歷。人們對月亮還充滿各種想象,建構了月宮、嫦娥、玉兔、桂樹等神話形象,用以寄托長壽、團圓等美好的期盼。——摘編自王玉哲《中華遠古史》等材料二 明末清初,徐光啟等編撰的《崇禎歷書》和康熙皇帝召集學者編訂的《歷象考成》均吸納了西方有關月亮的科學知識。民國時期,天文學家陳遵媯撰寫的《天文學概論》詳述了月地距離、月球大小、質量等內容。這一時期,教科書、大眾期刊、學生叢書等也紛紛介紹月亮知識。2004 年,中國國家航天局正式啟動探月工程。2013 年,“嫦娥三號”著陸器和“玉兔號”月球車登上月球,國人真切地見到了月亮的“廬山真面目”2020 年,“嫦娥五號”返回器帶回了月球樣品,科學家對此進行研究,深化了人們對月亮的認知。——摘編自譚丹《西學與近代國人的月亮新知》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人們對月亮的認知。(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以來國人對月亮認知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8.(2023·浙江卷 6 月)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95年,嚴復發表《原強》一文,以達爾文、斯賓塞的學說闡述國家盛衰治亂之理。文中以“群”對應英語中的 society,并首揭“群學”一語。此后,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逐漸萌生“以群為體,以變為用”的維新思想,較為全面地闡述了群與學、群與強、群與治、群與變、群與會的關系,認為“合群”是傳播新知、開啟民智、實現自強的有效手段。作為聯結同志,開通風氣的一種有效方式,組織學會自然是“合群”的題中之意。 因此,學會便作為康、梁等人“合群立國”的主要舉措之一,應運而生。——摘編自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領域(1895—1911)》材料二 1900年以后,紳士在城里辦商會、學校,建立各種組織,結社非常普遍,“社會”極為普遍地成為其總稱。從 1902年起,報刊中“社會”的使用次數開始增加,逐漸取代更具有傳統政治色彩的“群”。1903年,革命刊物《浙江潮》發表的《新社會之理論》一文,廣泛使用近代意義的“社會”概念;革命黨人陳天華在《蘇報》上撰文,強調學生與“各級社會”不同,是“祖國存亡之關鍵”。 1904年后,“社會”一詞高度普及。伴隨“社會”一詞的風行,時人開始思考如何進行政治變革和社會改造。部分革命黨員意識到自己是“中等社會”的代表,必須以“下等社會”為依托,為根據地,并自信有能力領導“下等社會”進行“有秩序之革命”。盡管“中等社會”并沒有真正把“下等社會”發動起來,但他們領導的革命則是一個承先啟后的歷史環節。——據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等整理材料三 “社會”一詞的逐漸普及與社會主義的傳播和革命思想的進入,在一定程度上呈現為同一歷史過程。根據對《新青年》雜志的統計,1919年之前,“社會主義”一詞總共才出現 34次;1919年,“社會主義”的使用次數激增至 104次;1921—1922年間高達 685次。1919年,李大釗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其中寫道:“自馬氏與昂格思合著《共產者宣言》……大家才知道社會主義的實現,離開人民本身,是萬萬作不到的,這是馬克思主義一個絕大的功績。”在時代潮流的激蕩下,先進知識分子奔集到馬克思主義旗幟下,從這里看到了中華民族的新希望。——據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等整理(1)根據材料一,寫出康、梁等人“群學”思想的關鍵詞。結合所學,概括維新派傳播“群學”思想的根本目的。(2)根據材料二,概括 20 世紀初“社會”一詞逐漸取代“群”的原因。結合所學,列舉 1911 年辛亥革命前革命黨人領導“有秩序之革命”的重要舉措。(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概括 1919—1922 年間《新青年》雜志中“社會主義”一詞使用次數激增的國內動因。從社會主義理論的角度,簡析“先進知識分子奔集到馬克思主義旗幟下”的緣由。9.(2024·全國甲卷)材料 清帝退位后,黃興認為政治目標已實現,“將來政治競爭,但能以政見相折沖,不愿以武力相角逐”,中華民國初年的國會選舉期間,孫中山專心從事實業建設,對國民黨黨務“一切不問,純然放任”;黃興則積極為國民黨爭取選票,并認為“今者共和成立,欲蘇民困,厚國力,舍實業末由”。1913年宋教仁遇刺后,黃興主張“法律討袁”,反對起兵,孫中山“格于眾議,只好從緩發動”,后袁世凱欲武力鎮壓革命黨,黃興與孫中山領導發動“二次革命”,失敗后逃亡日本。在日本,孫中山將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繼續發動式力革命,黃興主張積蓄力量,循序漸進地反對袁世凱。——摘編自李新總編《中華民國史人物傳》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華民國建立后黃興和孫中山政治主張的相同之處。(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華民國建立后黃興和孫中山的政治分歧及其后果。第 13 講 辛亥革命與北洋軍閥的統治目 錄01 考情透視·目標導航................................................................................................202 知識導圖·思維領航................................................................................................3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4考點一 辛亥革命.........................................................................................................................4知識點 1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 ........................................................................................................4考向 1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 ........................................................................................................6知識點 2 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成立(過程)........................................................................................7考向 2 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建立 ........................................................................................................8知識點 3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9考向 3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10考點二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12知識點 1 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 ....................................................................................................12考向 1 袁世凱復辟帝制和護國戰爭 ..................................................................................................13知識點 2 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14考向 2 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 ..............................................................................................................15知識點 3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選必一) ..............................................................................................18考點三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經濟與文化.................................................................................19知識點 1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經濟 ......................................................................................................19考向 1 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新氣象 ..........................................................................................21知識點 2 新文化運動的開展 ..................................................................................................................22考向 2 新文化運動的開展 ..................................................................................................................24知識點 3 華工與美洲、大洋洲的開發(選必三)..............................................................................2704 真題練習·命題洞見..............................................................................................28考點要求 考題統計 備考建議選擇題:廣東卷、浙江卷 1 月、全國2024新課標卷辛亥革命 選擇題:全國甲卷、浙江卷 1 月 本講為高考命題熱點,題型2023(3 年 10 考) 非選擇題:浙江卷 6 月 以選擇題為主,復習時關注選擇題:天津卷、重慶卷、江蘇卷 一些命題關鍵詞:晚清自救、2022非選擇題:遼寧卷 救亡圖存、三民主義、保路選擇題:甘肅卷 運動、武昌起義、中華民國、2024非選擇題:全國甲卷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民主北洋軍閥的政治統治共和、清帝退位、三權分立、(3 年 5 考) 2023 選擇題:遼寧卷責任內閣、復辟帝制、“府院2022 非選擇題:全國甲卷之爭”、軍閥割據、實業救國選擇題:湖北卷、北京卷 短暫春天、民族意識、剪辮2024非選擇題:湖北卷 易服、中西合璧、民主與科北洋軍閥時期的經濟文化選擇題:江蘇卷、湖北卷、全國新課 學、新道德文學革命、社會發展2023 標卷、全國甲卷、天津卷、 主義思想,復習時多關注。(3 年 13 考)非選擇題:遼寧卷、湖南卷2022 非選擇題:河北卷、湖北卷復習目標:1、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成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和局限。2、理解北洋軍閥的統治及特點。3、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考點一 辛亥革命知識點 1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一、政治根源:民族危機加劇,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失敗,清政府權威下降,面臨巨大的政治危機1.清末“新政”:1901 年開始(1)背景:《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試圖通過“新政”進行“自救”(2)內容:在官制、軍事、商業、教育等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準備了條件。改革官制,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 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封建頑固勢力,但也反映出官制新設商部、學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機構 清政府已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中國國防實力,但后來兵為軍事 編練新軍(清朝掘墓人)將有,造成軍閥割據局面倡導創辦工商企業,頒布一系列工商業商業 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規章和獎勵實業的辦法形成了重視西方科技與社會政治學說的風氣,教育 推行教育改革,廢除科舉,建立學制培養了近代科技、教育、軍事人才(3)特點:與戊戌維新時期所頒布的改革舉措多相似(4)評價:①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壓力采取的改良措施,根本目的是維護清政府的統治。②新政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準備了條件。③腐敗無能的權貴掌握政權,清政府不可能為中國找到真正的出路。(5)認識: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國才有希望。2.預備立憲(1)原因:革命運動的推動。晚晴政府為抵制革命,籠絡資產階級上層(立憲派)維護封建統治(2)時間:1906年 9月—1911年。(3)概況①1906年 9月,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立憲派成立了預備立憲公會,積極推進立憲運動。②1908年 8月,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作為制定“憲法”的準備。③立憲派先后發起三次速開國會的請愿運動,但很快被證明此路不通。④1911年 5月,清政府組織“皇族內閣”。(4)評價:①進步性:立憲改革客觀上順應了中國近代政治民主化的潮流。②局限性:立憲改革以維護封建貴族專制統治為目的,實際上是一場騙局。(5)結果:不少立憲派人士認識到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立憲,轉而支持革命。推動了革命形勢的發展,加速了清王朝的覆滅。二、革命準備1.經濟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2.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3.組織基礎:革命團體的建立(1)興中會成立:1894 年 11 月,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2)成立同盟會:1905年 8月 20日,孫中山與黃興等人在日本東京創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有力促進了革命運動的發展。4.思想基礎(1)同盟會綱領: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成為中國同盟會綱領。(2)三民主義:在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 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5.軍事基礎:孫中山組織了多次反清武裝起義。1911年 4月 27日的廣州黃花崗起義給清政府以沉重打擊。6.有利時機:清政府將已歸民間所有的川漢、粵漢鐵路筑路權收歸“國有”后,又出賣給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引發保路運動,清政府調湖北新軍入川鎮壓,湖北防務空虛。【史料實證】辛亥革命爆發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史料:辛亥革命是伴隨著中國近代社會結構和民眾社會心理的嬗變而來的。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個是民族工商業的興起,民族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隊伍擴大;一個是近代知識分子群體的形成。由此,新的政治觀念和意識形態相應地產生出來。——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1)必然性①經濟基礎:清末“新政”“預備立憲”,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促使資產階級力量發展。②思想基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特別是西方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的影響。③組織基礎:1894年革命團體(興中會)的建立和 1905年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明確提出了資產階級的革命綱領——三民主義。④軍事基礎:革命黨人發動黃花崗起義等一系列武裝起義,推動了民主革命進入高潮。(2)偶然性①有利時機:清政府調湖北新軍入川鎮壓四川保路運動,湖北防務空虛。②爆發:1911年 10月 10日,武昌革命黨人率先起義;12日,占領武漢三鎮。。考向 1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典例】(2024·全國新課標卷)下表是清末新軍第九鎮、第八鎮及第二十一協軍官的來源構成。這可用于說明新軍( )類別部別 國內學生 留學生 士人 行伍 總計第九鎮(駐江寧) 340 15 272 87 714第八鎮(駐湖北) 154 12 497 23 686第二十一協(駐湖北) 53 4 73 3 133總計 547 31 842 113 1533A.抵制了列強入侵 B.導致了軍閥勢力擴大C.引發了軍閥混戰 D.助推了民主革命發展【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中國)。從表格中可以看出,新軍中的軍官來源廣泛,國內學生和士人占據大多數,這些人受過一定的教育,思想相對更為解放,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觀念,包括民主革命的思想,許多新軍軍官后來成為了革命黨人或支持者,助推了民主革命的發展,D 項正確;新軍的建立并沒有起到抵制了列強入侵的作用,排除 A 項;材料只提到新軍軍官來源構成,軍閥勢力擴大與新軍的來源無關,排除 B 項;近代軍閥混戰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北洋政府時期袁世凱去世后軍閥混戰才開始,排除 C 項。故選 D 項。【變式訓練 1-1】19 世紀末,孫中山提出,中國應將農業生產與工業發展結合起來,“以農為經,以商為緯”,科學把握農工商之相互依存關系;“人事補天工”,大力興修水利。這些觀點( )A.與傳統民本思想相一致 B.代表了農民階級的利益C.踐行了民生主義的思想 D.擘畫了農業現代化構想【答案】D【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孫中山認識到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了通過科技、水利等手段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實現農業現代化,D 項正確;傳統的民本思想沒有涉及到將農業生產與工業發展結合起來,排除 A 項;孫中山的出發點更多的是從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角度考慮的,而不是代表農民階級的利益,排除 B 項;孫中山的民生主義為“平均地權”,這與材料內容并無關聯,排除 C 項。故選 D 項。【變式訓練 1-2】有學者認為,清末預備立憲促使革命者抓緊革命準備,試圖搶在憲法與君主立憲制確立之前將其推翻,以免愛新覺羅家族成為憲法所規定的“萬世一系”的合法統治者。材料表明( )A.革命派希望建立民主共和制 B.預備立憲助推了革命的發生C.清政府的改革具有欺騙性質 D.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世襲制【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清末預備立憲促使革命者抓緊革命準備,試圖搶在憲法與君主立憲制確立之前將其推翻”可知,材料講述了預備立憲后革命者抓緊革命準備,盡快推翻清王朝,B 項正確;材料表明預備立憲助推了革命的發生,由材料看不出革命派想要建立的制度,排除 A 項;材料的重點在于預備立憲對革命的促進作用,不是在講預備立憲的欺騙性,排除 C 項;材料表明預備立憲助推了革命的發生,材料沒有講述革命的結果,排除 D 項。故選 B 項。知識點 2 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成立(過程)1.奪取政權:武昌起義(1)爆發:1911年 10月 10日晚,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第八營打響了武昌起義第一槍。(2)結果:起義軍控制了武漢三鎮,成立湖北軍政府,推黎元洪為都督。(3)影響:武昌起義勝利后的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 14 個省和上海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清王朝在全國的統治土崩瓦解。2.建立政權:中華民國的建立:1912年 1月 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臨時大總統。新的共和政體就此產生。3.鞏固政權: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時間:1912年 3月 11日頒布。(2)制定機構:臨時參議院。(3)內容①主權在民:中華民國主權屬于全體國民;②自由平等:國民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③三權分立: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國務員須副署臨時大總統公布的法律及命令。④責任內閣(4)地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4.結局: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1)原因①英國等列強支持。②袁世凱的威脅利誘:率軍南下攻陷漢口、漢陽,以武力威脅革命勢力,同時誘使革命黨人展開和議。③孫中山妥協退讓: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贊成共和,即推舉袁世凱做大總統。(2)結果①1912年 2月 12日,清政府頒布《清帝遜位詔書》,宣告統治中國 260多年的清王朝結束。②2月 15 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凱手中。考向 2 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建立【典例】(2024·浙江卷 1 月)辛亥革命時期,不少革命黨人頭腦中只有“排滿”二字,以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南北議和時,孫中山要求繼續把革命推向前進,反對向袁世凱妥協,但“黨人即起異議,謂予(孫中山)所主張者理想太高,不適中國之用,眾口鑠金,一時風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材料旨在說明( )A.三民主義思想不適合中國的實際 B.南北議和改變了辛亥革命的性質C.革命黨人尚未普遍認同三民主義 D.孫中山主張發動反袁的二次革命【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辛亥革命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南北議和時,部分革命黨人反對孫中山“繼續把革命推向前進,反對向袁世凱妥協”的主張,反映了革命黨人尚未普遍認同三民主義,C 項正確;“三民主義思想不適合中國的實際”說法錯誤,三民主義思想推動了中國革命,排除 A 項;南北議和沒有改變辛亥革命的性質,排除 B 項;二次革命指 1913 年 7 月孫中山發動的討伐袁世凱的戰爭,不符合材料,排除 D 項。故選 C項。【變式訓練 2-1】《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后,孫中山說道:“內閣制乃平時不使元首當政治之沖,故以總理對國會負責,斷非此非常時代所宜。吾人不能對于惟一置信推舉之人,而復設防制之法度。余亦不肯徇諸人之意見,自居于神圣贅疣,以誤革命之大計。”這部法律的頒布( )A.反映了政黨政治的要求 B.意預防止北洋軍閥當政C.維護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D.旨在維護民主共和體制【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1——1912 年。根據材料“不使元首當政治之沖,故以總理對國會負責”“不能對于惟一置信推舉之人,而復設防制之法度”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責任內閣制的設置是為了防止袁世凱專制,以維護民主共和體制,D 項正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并沒有反映政黨政治的要求,排除 A 項;意預防止北洋軍閥當政說法不符合題干主旨,排除 B 項;盡管該法有限制袁世凱的考量,但很快就被袁世凱撕毀,維護了辛亥革命的成果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 C 項。故選 D 項。【變式訓練 2-2】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之初,《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規定共和國實行總統制。后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將總統制改為責任內閣制,《中華民國約法》又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上述變化反映的實質是( )A.民主共和觀念的傳播 B.共和政體的不斷完善C.新舊勢力的激烈交鋒 D.總統制符合發展趨勢【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 1912年的中國。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總統制和責任內閣制的變化實際上體現了總統權力的變化,實行責任內閣制意圖是限制袁世凱的權力,而實行總統制則有利于擴大袁世凱的權力,所以這種變化的實質是新舊勢力的交鋒十分激烈,C 項正確;題干是政治斗爭,與思想文化無關,排除 A 項;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制度的交鋒,與共和政體的完善無關,排除 B 項;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制度的交鋒,不能說明總統制是時代發展的趨勢,排除 D 項。故選 C 項。知識點 3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1.性質: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2.功績(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曾有過的共和政體。(2)思想: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3)風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4)經濟: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3.局限性(1)辛亥革命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2)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動廣大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4.啟示: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行不通【唯物史觀】辛亥革命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史料一:對辛亥革命性質的評價,學術界大致有三種觀點,即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民族民主革命、全民革命,前兩種觀點是主流觀點,也是傳統觀點,它受到中國共產黨對辛亥革命認識的影響。全民革命則是臺灣學者提出的觀點。摘編自孟國祥《辛亥革命解讀的新視角》史料二:筆者認為,對辛亥革命的評價應跳出成功或失敗的二元論調,應回到 19世紀末 20世紀初中國社會形勢和世界歷史進程去理解辛亥革命的價值,從辛亥革命以來中國社會反侵略、求民主、近代化的進程中來評估這場革命的意義。這就需要運用時空觀念,將辛亥革命置于具體的時空語境下進行考察,建構辛亥革命中重大事件與社會環境之間的復雜互動,建立對這場革命結果的科學評價。摘編自馬維林《時空觀念在辛亥革命評價中的運用》(1)進步性①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干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權利和自由。②經濟上:提高了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頒布了有利于民族工業發展的法令措施,推動了民族資本進一步發展。③思想上:辛亥革命帶來了一次思想大解放,民主共和觀念逐步深入人心。④社會生活上:廢除了一些陳規陋習,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近代物質生活和禮儀習俗的變革。(2)局限性①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凱竊取,而袁世凱是軍閥首領,又是帝國主義扶植的新的代理人,為建立專制統治,不惜出賣民族利益。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務沒有完成,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也沒有改變。。考向 3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典例】(2024·廣東卷)從 1911 年 12 月 7 日起,上海某報連續刊載如圖所示廣告。據此可知,當時( )A.民國政府獎勵工商 B.封建習俗蕩滌凈盡C.共和理念受到推崇 D.租界權益部分收回【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歡迎同胞”“中華民國”“民國光復”可知該廣告以“同胞”和 “民國”為主體,強調民眾對“民國”的認可和支持,說明共和理念在當時得到社會的推崇,C 項正確;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于 1912 年 1 月 1 日,材料中當時民國政府尚未成立,排除 A 項;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帝制,中國近代社會習俗的變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凈盡”的說法過于絕對化,排除 B 項;“英界南四川路”說明當時租界在上海依然合法存在,排除 D 項。故選 C 項。【變式訓練 3-1】辛亥革命后,孫中山主張“學習西洋,與世界文明各國從同”,要求“剪發易服改元”。但1911 年 12 月 12 日,上海及蘇、杭、寧三地 4 個同業公所,包括絲綢、制衣、典當三業合共 150 余人,聯合發起成立了“中華國貨維持會”,公開呼吁并四處鼓動“剪發不易服”。對此現象理解正確的是( )A.辛亥革命潛藏著失敗的危機 B.群眾提倡國貨運動蓬勃發展C.民族工業擔憂國貨發展前景 D.思想觀念影響社會習俗變遷【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辛亥革命后(中國)。據題干信息“上海及蘇、杭、寧三地 4 個同業公所”“公開呼吁并四處鼓動‘剪發不易服’”“聯合發起成立了‘中華國貨維持會’”可知,三地 4 個同業公所反對易服,不反對剪發,提倡國貨,因為如果突然易服,當時民族工業不足以滿足中國市場的大量需求,這將給列強商品輸出創造機會,C 項正確;題干是關于社會生活的變遷,不體現革命危機,排除 A 項;題干反映的是行業組織提倡國貨,并非群眾,排除 B 項;題干信息不涉及思想觀念,排除 D 項。故選 C 項。【變式訓練 3-2】中華書局于 1914 年出版的《新制本國史教本》敘述了遠古至民國初年的歷史,該書“緒論”認為:“造成中國今日之歷史其最大者,厥為二端:以制度言,則君主之專制是也:以習俗言,則人心之尚文是也。”據此可知,該教本意在( )A.肯定君主專制的歷史作用 B.反思數千年歷史文化傳統C.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行為 D.強調民國建立的現實意義【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時空是:1914 年中國。據材料,1914 年出版的《新制本國史教本》在“緒論”中提出:“中國今日之時勢,弱甚矣,貧甚矣,其至于此,非一朝一夕之故,而數千年歷史之遷變之所造成者也。造成中國今日之歷史其最大者,厥為二端:以制度言,則君主之專制是也;以習俗言,則人心之尚文是也。”把近代中國積弱積貧的原因,歸結為 2000 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也就肯定了中華民國建立、結束君主專制的現實意義,D 項正確;《新制本國史教本》將君主專制視為導致近代中國貧弱的重要原因,并非肯定其作用,排除 A 項;該教材出版于民國初年,向學生教授進步思想和共和觀念,而非單純為了學術研究和反思歷史,排除 B 項;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活動主要是在1915-1916 年,時間不符,排除 C 項。故選 D 項。考點二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知識點 1 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整體脈絡】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912-1928,北洋軍閥政府(簡稱北洋政府),實際上是指北京政權在不同時期由北洋軍閥中的不同派系的實力較強的軍閥或軍閥集團所控制,北京政府對各地的軍閥勢力的實際控制比較薄弱,形成了北洋軍閥割據的局面。袁世凱統治時期:1912-1916軍閥割據混戰:1916-1928一、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1.袁世凱大權獨攬:1912-1916(1)袁世凱上臺:1912 年 3 月 10 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2)獨攬大權的活動①1913年 3月,“宋教仁案”②1913年 11月,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③1914年 5月公布的《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同年年底發布的《修正大總統選舉法》,又規定總統任期十年,可連選連任。*《中華民國約法》以袁世凱獨裁統治為特征,不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相反卻具有封建性質。2.對外賣國:(1)1915年 1月,日本提出“二十一條”的要求(2)1915年 5月袁世凱被迫與日本簽訂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條約》3.袁世凱復辟帝制:1915年 10月,袁世凱接受“勸進”當上了皇帝,以 1916年為洪憲元年。二、革命派的反抗:護國戰爭1、背景:①袁世凱倒行逆施,革命黨人起而反抗。②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武力討伐袁世凱。③全國人民強烈反對袁世凱稱帝。2、過程:1915年底,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云南宣布獨立,并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討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凱。3、結果:貴州、廣東、廣西等省相繼宣告獨立;1916年 3月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年號。4、認識:①取得了反袁斗爭的勝利,實現了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斗爭目標。②取勝原因:根本原因:辛亥革命傳播了民主共和觀念;袁世凱的稱帝行徑,違背了歷史發展潮流,激起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號召武力討伐袁世凱。主要原因:護國戰爭得到許多省份的響應。③認識:護國戰爭只是取得了反袁斗爭的勝利,并沒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護國戰爭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護國戰爭后,中國出現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人民處于更為深重的災難中。*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體現了獨裁專制與民主共和的斗爭,實質是封建勢力與資本主義勢力的斗爭。考向 1 袁世凱復辟帝制和護國戰爭【典例】(2024·甘肅卷)1915 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條”要求,國人視以為恥,各地掀起“紀念國恥”運動。國恥日的選擇,一般以 5 月 7 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為國恥日。但自 5 月 20 日之后,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以 5 月 9 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條約之日為國恥日。這一轉變說明( )A.北洋時期政治上分崩離析 B.國人認為救亡應以自強為本C.北洋政府的外交徹底失敗 D.國人思想受新文化運動影響【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5 年(中國)。根據材料“國恥日的選擇,一般以 5 月 7 日即日本提出最后通牒之日為國恥日。但自 5 月 20 日之后,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以 5 月 9 日即北洋政府接受條約之日為國恥日。”可知,國恥日這一轉變,由之前日本人最后通牒時間作為國恥日到北洋政府接受條約時間作為國恥日,體現了國人認識到國家之所以受到列強侵略,根本問題在于自身的力量薄弱,導致政府外交軟弱無力,所謂弱國無外交,因此,只有自強方能挽救危亡,B 項正確;當時的北洋政府是袁世凱統治時期,政治上并沒有分裂,排除 A項;北洋政府的外交徹底失敗說法絕對化,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并沒有完全答應,排除 C 項;新文化運動以 1915 年 9 月《新青年》的創辦為開始標志,當時尚未開展,排除 D 項。故選 B 項。【變式訓練 1-1】1913 年,“二次革命”結束,南北統一成為趨勢,袁世凱在正式當選大總統后,仍希望從正規途徑,“于法律上讓步得滿其政治上欲望”。可是當時袁氏幾次欲增修約法,都被憲法起草委員會拒絕。這一現象可用來說明,民國初年( )A.國人反袁運動蓬勃發展 B.總統權力受到國會限制C.臨時約法符合時代潮流 D.民主政治得到一定認同【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3 年的中國。根據材料概括可知:“1913 年”“于法律上讓步得滿其政治上欲望””“可是當時袁氏幾次欲增修約法,都被憲法起草委員會拒絕”等信息可知,辛亥革命后由于民主政治得到一定認同,導致袁世 凱通過修改憲法稱帝的野心受到阻止,D 項正確;材料沒有提及國人反袁運動,排除 A 項;材料不涉及責任內閣制,排除 B 項;《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具有局限性,且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 項。故選 D項。【變式訓練 1-2】北洋政府時期,袁世凱曾多次致信美國駐華公使嘉樂恒,希望美國能在善后借款問題上提供幫助,以緩解財政赤字壓力。日本提出“二十一條”后,袁世凱也曾請求美國出面干涉以牽制日本。此外,袁世凱還曾多次與美德兩國駐華公使會談,以期贏得兩國對帝制的支持。這說明( )A.美國已成為侵略中國的主導國家 B.美德兩國結成了侵華的同盟關系C.美國積極支持袁世凱的反動統治 D.袁世凱將美國視為重點交往對象【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2 年后的中國。根據材料概況可知:從材料中可以看出袁世凱主動聯系致信美國駐華大使尋求支持,在與日本聯系時也期望美國可以牽制日本,同時期望美德可以對其進行支持,可知其試圖通過多種方式與美國建立聯系,表明袁世凱將美國視為重點交往對象,D 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美國對中國的侵略,排除 A 項;由材料看不出美德兩國結成了侵華同盟關系,排除 B 項;據材料可知,袁世凱期望得到美國支持,但材料沒有反映出美國的態度,排除 C 項。故選 D 項。知識點 2 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1、背景: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中難以產生一個能統御整個北洋派的人,內部派系紛爭;帝國主義的支持;各軍閥憑借手中掌握的軍隊,爭權奪利。(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2、主要軍閥勢力:(1)軍事:割據和混戰①軍閥割據:派系 代表人物 控制區域 扶植軍閥的帝國主義國家直系 馮國墇 直隸和長江中下游的江蘇、江西、湖北 英國、美國皖系 段祺瑞 安徽、浙江、福建、山東、陜西 日本奉系 張作霖 黑龍江、吉林、遼寧 日本②直皖、直奉軍閥混戰:導致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2)政治:“府院之爭”①概況:袁世凱死后,段祺瑞出任國務總理,重新召開國會,但進展不順。1917年 5月,繼任總統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總理職務,造成所謂的“府院之爭”。②實質:是以黎元洪為首的總統府集團與段祺瑞為首的國務院集團之間爭權奪利的斗爭,實質是美日在華權益之爭。(3)張勛復辟:張勛以調解府院之爭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國會,擁清廢帝溥儀復辟,但很快失敗。3.革命派的反抗:護法運動(1)原因:張勛復辟失敗后,馮國璋代行大總統職權;段祺瑞就任國務總理,公然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拒絕恢復國會。(2)開始:1917 年 8 月,南下的 150 余名國會議員在廣州召開非常會議,決定成立 “中華民國軍政府”,推舉孫中山為大元帥,進行護法運動(3)結果:西南軍閥排擠孫中山,1918年孫中山辭去大元帥之職,護法運動失敗。(4)原因:孫中山認清西南軍閥借護法之名爭權地盤的真面目,認識到依靠軍閥不可能達到護法救國的目的*孫中山未能揭示近代軍閥割據現象的根源,即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啟示:軟弱渙散的資產階級無法領導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4.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目的:爭取國際地位,抑制日本在華勢力的發展。影響: ①中國收回德、奧在天津、漢口的租界,撤銷兩國領事裁判權。②中國勞工前往歐洲前線,為協約國取得勝利作出了貢獻。考向 2 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典例】(2022·全國甲卷)材料袁世凱去世后,總統府與國務院互相爭斗,雙方在是否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等問題上出現激烈交鋒。日本鼓動北京政府對德宣戰,并許諾緩交庚子賠款、提供參戰經費,得到日本支持的國務總理段祺瑞為擴充自身派系的實力,立即接受了日本的條件。為抑制日本在華勢力的膨脹,美國改變了支持中國參戰的態度,并向中國政府施壓,強調在與美國協商之前“不要采取進一步的行動”。1917年 3月,段祺瑞將對德絕交案及《加入協約國條件節略》,遞交給受英美支持的總統黎元洪簽字,遭拒。同月,一向反對參戰的孫中山致電北京參眾兩院,認為參戰“于國中有紛亂之虞,無改善之效”,得到不少國會議員的贊同。幾經周折,國會最終還是通過了參戰案。不久,孫中山策動海軍總長程壁光率海軍第一艦隊南下廣州,發動護法運動。——摘編自桑兵主編《孫中山史事編年》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黎元洪反對參戰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參戰之爭對中國政局的影響。【答案】(1)原因:北洋政府內部的權力爭奪,派系紛爭;美國的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干涉;北洋政府自身的軟弱無能;中國內憂外患,避免中國卷入戰爭泥潭。(任答其中三點)(2)影響:府院之爭,民主共和遭到破壞,引發護法運動的爆發;促使日本帝國主義在華侵略權益的擴大;日美加緊了對中國的控制;國內派系意見不一,斗爭加劇(北洋軍閥混戰加劇,中國政局日益混亂);推動了思想解放的潮流,為五四運動創造了條件;鼓舞了資產階級實業救國的思潮。(任答其中三點)【解析】(1)依據材料“總統府與國務院互相爭斗,雙方在是否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等問題上出現激烈交鋒”,得出北洋政府內部的權力爭奪,派系紛爭;依據材料“為抑制日本在華勢力的膨脹,美國改變了支持中國參戰的態度”,得出美國的反對;依據材料“日本鼓動北京政府對德宣戰,并許諾緩交庚子賠款、提供參戰經費,得到日本支持的國務總理段祺瑞為擴充自身派系的實力”,得出日本帝國主義的干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洋政府自身的軟弱無能;中國內憂外患,避免中國卷入戰爭泥潭。(2)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文化角度進行分析即可,得出府院之爭,民主共和遭到破壞,引發護法運動的爆發;促使日本帝國主義在華侵略權益的擴大;日美加緊了對中國的控制;國內派系意見不一,斗爭加劇(北洋軍閥混戰加劇,中國政局日益混亂);推動了思想解放的潮流,為五四運動創造了條件;鼓舞了資產階級實業救國的思潮。【變式訓練 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宜昌素以“三峽門戶”“川鄂咽喉”著稱,清光緒二年(1876 年),李鴻章與英國公使威妥瑪簽訂《煙臺條約》,將宜昌設為通商口岸。在“利益均沾”的旗號下,日、美、德等國接踵來宜,并設立領事館、開辦洋行、建立教堂,外商經商亦不受限制。民初,宜昌為北洋軍控制,并駐扎大量軍隊。這些部隊素質既差,紀律也不好,中央長期拖欠其軍餉。1920 年 11 月 29 日,宜昌發生兵變,時隔半年,宜地再發兵變。兩次兵變造成全埠中國商家和官廳銀行無一幸免地被洗劫一空,外商亦受損嚴重,且牽涉國家甚廣,以日商損失最重。第一次兵變后,宜民公推代表赴京向府院請愿,然而中央對于兵變事件已習以為常,并未足夠重視。第二次兵變后,宜昌旅京同鄉會向國務院遞交呈文,“懇求政府于五日內切實批示,否則視政府無保護宜民能力,即請外人將宜昌劃為租界,以免再遭浩劫”。然而中央政府“迄未順從宜民請求,且公然發布袒護王占元(湖北督軍)之命令”。于是湖北宜昌旅京同鄉會將呈文通電全國,引發軒然大波。省議會及漢口總商會認為“宜昌租界之說,無異引狼入室,當以國賊論”。《申報》表示:“此為中華民國莫大之恥·亡國之原因者,即此類奴性是也。”同時,為確保湖北境內外商安全,北京公使團于 1921 年 6 月 24 日開會討論湖北兵變問題,英、日政府力主推動設立宜昌租界計劃,而美國極力反對,宜昌租界的提案不得不被擱置。此后,美國提出一個照顧到中國主權及各國利益的替代方案,并獲得外交團通過,英、日的如意算盤隨之落空。——摘編自張超《秩序與主權:宜昌商民自請設立租界事件探析》(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宜昌租界事件是由哪些矛盾引發的,并概括該事件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分析英國政府積極推動設立宜昌租界和美國極力反對的原因。【答案】(1)矛盾:中外民族矛盾;中央政府與地方駐軍的矛盾;宜昌商民與北洋軍的矛盾;宜昌商民與中央政府的矛盾;愛國勢力與宜昌商民的矛盾;美日矛盾。(任答四點即可)特點:牽涉范圍廣;復雜程度深。(2)英國:宜昌地理位置重要,區位優勢突出;英國政府出于保護當地英國商人的考慮;英國在華擴張勢力的需要;英國對宜昌的經營由來已久;宜昌商民自請設立租界提供了契機。(任答四點即可)美國:限制英日同盟,遏制日本在遠東勢力的擴張,維護自身利益;一戰后,美國堅持“十四點原則”,以維護世界和平的形象自居,不干涉他國主權;中國國內民族主義輿論力量的牽制。【解析】(1)本題是原因、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 20 世紀 20 年代的中國。第一小問矛盾:由材料“在‘利益均沾’的旗號下,日、美、德等國接踵來宜,并設立領事館、開辦洋行、建立教堂,外商經商亦不受限制。”可得出中外民族矛盾;由材料“民初,宜昌為北洋軍控制,并駐扎大量軍隊。這些部隊素質既差,紀律也不好,中央長期拖欠其軍餉。”可得出中央政府與地方駐軍的矛盾;由材料“兩次兵變造成全埠中國商家和官廳銀行無一幸免地被洗劫一空”可得出宜昌商民與北洋軍的矛盾;由材料“第一次兵變后,宜民公推代表赴京向府院請愿,然而中央對于兵變事件已習以為常,并未足夠重視。”可得出宜昌商民與中央政府的矛盾;由材料“此為中華民國莫大之恥·亡國之原因者,即此類奴性是也。”可得出愛國勢力與宜昌商民的矛盾;由材料“美國提出一個照顧到中國主權及各國利益的替代方案,并獲得外交團通過,英、日的如意算盤隨之落空。”可得出美日矛盾。第二小問特點:由材料“兩次兵變造成全埠中國商家和官廳銀行無一幸免地被洗劫一空,外商亦受損嚴重,且牽涉國家甚廣,以日商損失最重。”可得出牽涉范圍廣;由材料“同時,為確保湖北境內外商安全,北京公使團于 1921 年 6 月 24 日開會討論湖北兵變問題,英、日政府力主推動設立宜昌租界計劃,而美國極力反對,宜昌租界的提案不得不被擱置。此后,美國提出一個照顧到中國主權及各國利益的替代方案,并獲得外交團通過,英、日的如意算盤隨之落空。”可得出復雜程度深。(2)本題是原因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 20 世紀 20 年代的中國。英國:由材料“宜昌素以‘三峽門戶’‘川鄂咽喉’著稱”可得出宜昌地理位置重要,區位優勢突出;由材料“兩次兵變造成全埠中國商家和官廳銀行無一幸免地被洗劫一空,外商亦受損嚴重”及所學可得出英國政府出于保護當地英國商人的考慮;由材料“李鴻章與英國公使威妥瑪簽訂《煙臺條約》,將宜昌設為通商口岸”可得出英國對宜昌的經營由來已久;由材料“英、日政府力主推動設立宜昌租界計劃”及所學可得出英國在華擴張勢力的需要;宜昌商民自請設立租界提供了契機。美國:由材料“英、日政府力主推動設立宜昌租界計劃,而美國極力反對,宜昌租界的提案不得不被擱置”及所學可得出限制英日同盟,遏制日本在遠東勢力的擴張,維護自身利益;由材料“美國提出一個照顧到中國主權及各國利益的替代方案,并獲得外交團通過,英、日的如意算盤隨之落空”及所學可得出戰后,美國堅持“十四點原則”,以維護世界和平的形象自居,不干涉他國主權;結合所學可得出中國國內民族主義輿論力量的牽制。【變式訓練 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15 年,日本向袁世凱提出了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其第一條就是將旅大之租借權及南滿、安奉兩鐵路之交還期延長至 99 年。華盛頓會議以后,我國各地收回旅大的呼聲日益高漲。1922 年 7 月,奉省議員溫榮福等組織“國民外交后援會”,并于 12 月向省議會提出了“就收回旅大問題,通電各省,并向北京政府請愿”的議案。旅大人民采取各種斗爭形式,反抗日本帝國主義,要求回到祖國懷抱;工人和學生冒著被日本警察逮捕的危險,走上街頭,張貼標語,散發傳單,揭露日寇陰謀,以啟發群眾覺悟,起來與侵略者斗爭。在奉天、營口各地,愛國學生也掀起了收回旅大的斗爭。東北的其他城市群眾,也紛紛集會游行,要求收回旅大。收回旅大運動很快形成了全國性的愛國運動。全國許多省市成立了“收回旅大促進會”,并發表通電和決議,要求政府采取強硬外交,與日本交涉。1923 年 2 月 28 日,全國各地來京學生代表 700 多人集會游行,向總統府、國務院遞交廢除“二十一條”收回旅大請愿書。3 月 26 日以后,運動轉為抵制日貨,對日實行經濟制裁。學生們到各大商店查封日貨,號召人民不用日貨,反日運動達到高潮。——摘編自趙長碧、郭君《奉系軍閥統治時期遼寧人民反日斗爭》(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收回旅大運動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國收回旅大運動的歷史意義。【答案】(1)運動時間具有持久性;參與具有廣泛性;斗爭形式多樣;斗爭水平不斷提高。(2)團結、教育了廣大民眾;使日本帝國主義在政治和經濟上受到沉重打擊;激發了人們的愛國熱情;顯示了中國人民捍衛領土主權的堅強意志和決心。【解析】(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收回旅大運動從 1922年持續到 1923年,可得出運動時間具有持久性;根據材料“工人和學生”“其他城市群眾”可得出參與具有廣泛性;根據材料“張貼標語,散發傳單”“發表通電和決議”“請愿書”“抵制日貨”可得出斗爭形式多樣,斗爭水平不斷提高。(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收回旅大運動很快形成了全國性的愛國運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運動團結教育了廣大民眾,激發了人們的愛國熱情,顯示了中國人民捍衛領土主權的堅強意志和決心;根據材料“運動轉為抵制日貨,對日實行經濟制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收回旅大運動使日本帝國主義在政治和經濟上受到沉重打擊。知識點 3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選必一)北洋政府時期:文官考試制度(1)選拔方式:主要采用考試和甄別兩種方式。(2)建立:1913年初,北洋政府頒布了《文官考試法草案》等法案,這是文官考試制度建立的標志。(3)實施:文官高等考試和文官普通考試各舉行過兩屆,司法官考試、知事試驗、留學畢業生甄拔考試等也舉行過數屆。(4)局限性:女子不得參加文官考試。(5)文官甄別制度①對象:主要是指對已經在文官職位上工作的人。②方式:通過檢驗畢業文憑、調查經歷、檢查工作成績、考查學識與工作經驗等決定其能否留任。③作用:這是舊人事制度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的一個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連續性與穩定性【歷史解釋】評價北洋政府統治時期文官制度的改革?史料:1913年 1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確定官員任用資格主要有兩項,第一是考試,第二是經歷,“考試者所以決其將來,經歷者所以重其既往,二者皆不可偏廢”。對司法官任用,更有特別規定。同時又公布了《文官考試法草案》《典試委員會編制法草案》,對考試做具體規定。《文官考試法草案》規定,凡是年滿 21歲的中國男子,得應文官考試,女子不得參加考試。文官考試由政事堂銓敘局負責。—摘編自馬斗全《民國初的公務員考試制度》(1)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人才選拔。(2)推動舊人事制度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有利于中國官吏選拔的近代化;有利于保持行政的連續性與穩定性。(3)受北洋政府性質的制約和影響,剝奪女子參加國家行政管理的權利以及甄別制度的實行都違背了文官制度公平競爭的基本原則。(4)北洋政府時期的文官考試制度仍存在施行范圍小和缺少文官晉升的法律法規等弊端。(5)對當代公務員考試制度具有一定借鑒意義。考點三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經濟與文化知識點 1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經濟一、經濟新氣象——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短暫的春天” 1912—19191.經濟發展原因:(1)內因: ①中華民國建立,掃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縛和障礙。②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鼓勵民間興辦實業。③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及 1915年掀起的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的有力推動。④實業救國思潮的鼓舞(2)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1918),西方列強忙于歐戰,中國民族工業得到迅速發展。2.經濟發展表現:(1)中國民族工業發展速度和規模,甚至超過以往半個世紀所取得的成績。(2)紡織、面粉等輕工業得到迅速發展。(3)以榮宗敬、榮德生兄弟開辦的面粉廠、紗廠等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業迅速壯大起來。(4)中國產業工人的人數急劇增加為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階級基礎,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3.特點:(1)從產生與發展看:先天不足(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后天畸形(發展不平衡)。(2)從誕生環境看:產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境中,深受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3)從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內陸很少。(4)從結構看:民族工業主要集中在紡織、面粉等輕工業領域,重工業基礎薄弱,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5)從地位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終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6)從發展歷程看:受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制,具有曲折發展的特點。4.影響:①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為新文化運動奠定階級基礎。②產業工人人數增加,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和中共誕生奠定階級基礎5、啟示(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是制約民族工業發展的最主要因素。(2)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是推動民族工業發展的動力。(3)國家統一、民族獨立是民族工業發展的前提。(4)在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下,實業救國的道路走不通,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歷史解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對近代中國社會的進步影響?史料:追歐戰告終,出口之粉漸少,外粉又復傾銷,麥產不加多而采購者日眾,銷路不加廣而輸入者日多……此后粉業又入盛極而衰時期。——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榮家企業史料》(1)從經濟上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它的產生沖擊、瓦解著封建自然經濟,對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入侵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2)從政治上看,它促進了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及其力量的發展,為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提供了社會基礎,同時也促進了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和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準備了階級條件。(3)從思想上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不斷沖擊和動搖著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條件。二、社會新氣象——移風易俗,文明開化1.條件:共和政體成立的促進,南京臨時政府致力于社會生活各方面除舊布新。2.表現(1)歷法:改用陽歷。(2)社會風俗:頒布剪發辮、易服飾和廢止纏足的法律。(剪辮易服與反清相聯系,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3)禮儀:革除“大人”“老爺”等清朝官場的稱呼。3.意義: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過去的陳規陋習不符合時代潮流,應接受文明、開化的新習俗、新風尚。4.社會生活近代化的原因:①西方工業文明的強烈沖擊②政府推動③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傳播④民族工業的發展⑤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推動5.特點(1)從原因看:西方工業文明的傳入改變了中國社會生活,中國近代社會生活受西方影響明顯。(2)從過程和性質看:從西方引進,帶有明顯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3)從程度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內陸市鎮推進,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性,城市和沿海地區較為顯著,農村和內陸變化緩慢。(4)從動力和趨勢看:每一次服飾、習俗等方面的變化都與當時社會運動的推動有關。既有新舊文化沖突,又有東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來越明顯。【歷史解釋】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習俗變化的表現與影響?史料:民國成立后,政府頒行了男女禮服形制的法令,人們可以按各自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和經濟能力選擇服飾。洋裝在中國的流行,促成中國服飾的改良,中山裝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產物。與此同時,政府開展了剪辮、迫令放足、破除神權、反對迷信等活動……點頭鞠躬取代了傳統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漸成為社交場合的常見禮節。——摘編自張憲文等《中華民國史》(1)表現①擯棄等級觀念,平等意識增強。②擯棄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權意識增強。③人們的生活和習俗逐漸西方化,求奢逐漸成為一種社會時尚。(2)影響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國革命斗爭的開展。②經濟上,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推進。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沖破舊文化的束縛,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國文化的精髓,又使中國文化日趨科學合理。總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有利于中國社會的發展。考向 1 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新氣象【典例】(2024·湖北卷)近代中國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燾等多是傳統科舉出身,不諳外語,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陸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館、廣方言館等,外語能力尚可,相對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顧維鈞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學經歷,外語嫻熟,非常了解西方。這種演變( )A.受益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 B.促成近代中外關系的平等C.體現中國外交的近代化趨向 D.適應晚清政治體制的變革【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近代中國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燾等多是傳統科舉出身,不諳外語,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陸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館、廣方言館等,外語能力尚可,相對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顧維鈞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學經歷,外語嫻熟,非常了解西方。”可知,這種演變體現了中國近代對世界的了解逐漸增多、認識逐步深入,體現了中國外交逐漸近代化的趨勢,C 項正確;由第一代到第二代的演變體現的是清政府洋務運動的成果,和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無關,排除 A 項;促成近代中外關系的平等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 B 項;第三代外交官顧維鈞等,他們外交活動的主要時期是民國時期,清朝已經滅亡,排除 D 項。故選 C 項。【變式訓練 1】梁啟超指出“(中國)女子二萬萬,全屬分利,而無一生利者”“故男子以犬馬奴隸畜之,于是,婦人極苦”,因此要“興學校,課婦職”。秋瑾認為婦女“欲自立,非學藝不可”,否則即使是“安富尊榮,家資廣有”“頤指氣使”,也不過是“玉的鎖”“金的枷”。由此可知,二者認為婦女問題解決的關鍵在于( )A.興辦近代學校,促進思想解放 B.打破綱常名教,實現男女平等C.參與社會工作,實現經濟獨立 D.開展社會革命,推動移風易俗【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可知,梁啟超認為古代中國婦女并不參與社會生產,在經濟上依附于男性,以致女性悲劇的出現,因此要開設女性職業教育課堂,使女性能夠參與到社會工作中。秋瑾也認為女性須參加社會工作,才能實現自身獨立自強。由此可知,二者認為婦女問題解決的關鍵是女性首先要實現經濟獨立,C 項正確;興辦近代學校,促進思想解放是梁啟超的主張,不是二者認為婦女問題解決的關鍵,排除A 項;打破綱常名教,實現男女平等是秋瑾的主張,不是二者認為婦女問題解決的關鍵,排除 B 項;材料沒有講述開展社會革命,推動移風易俗,排除 D 項。故選 C 項。【變式訓練 2】19 世紀后半葉,洋布在城鎮市民中的流行,不僅為人們的日常衣食生活增加了一種衣物質料,而且帶來了消費方式、穿著習慣、社會身份、文化內涵等多方面的變化。據此可知,洋布流行( )A.加劇了中國社會各階層的分化 B.被賦予了濃厚的政治倫理色彩C.成為社會文化變遷的一種因素 D.反映中國近代化取得顯著進步【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題意可知,洋布的流行帶來了消費方式、穿著習慣、社會身份、文化內涵等多方面的變化,這說明洋布的流行使得市民生活方式發生變化,其中蘊涵著豐富的社會文化信息,C 項正確;洋布流行無法引發社會階層分化,排除 A 項;材料中沒有政治倫理的相關信息,排除 B 項;洋布的流行折射出近代化的一些信息,但 D 項說法夸大,排除。故選 C 項。知識點 2 新文化運動的開展1、原因:(1)政治:北洋軍閥統治,袁世凱復辟帝制,掀起“尊孔復古”逆流;(2)階級:民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隊伍壯大(3)思想:人們對辛亥革命失敗原因的痛苦反思,認識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鞏固,中國的狀況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大多數國民的頭腦仍被專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縛著。2.興起:(1)標志:1915 年 9 月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2)思想陣地:北京大學和遷往北京的《新青年》雜志。(3)代表人物: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魯迅、錢玄同、劉半農等。3.主張:(1)前期:宣傳資產階級文化“民主”與“科學”①擁護“德先生”(民主),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②擁護“賽先生”(科學),反對舊藝術、舊宗教。③反對國粹和舊文學;胡適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2)后期:傳播馬克思主義1918年,李大釗發表《庶民的勝利》等文章,開始傳播馬克思主義;李大釗《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介紹了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成為新文化運動后期的思想主流,成為中國先進分子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結合,為中共成立奠定思想基礎。4.影響(1)積極:①各地擁護新文化運動的刊物紛紛出版,使全國報刊面貌為之一新。②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號的提出,也使這場運動所涉及的內容遠比辛亥革命時期更為廣泛和深刻。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③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有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④促進民眾覺醒,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創造有利條件,推動五四運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創造條件。(2)消極: ①對東西方存在著絕對否定和絕對肯定的片面性。②局限于青年知識分子,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唯物史觀】辯證看待新文化運動的積極影響和局限性?史料一:以《新青年》的創辦為開端,從“打倒孔家店”到文學革命,再從人性批判到社會改造,這場運動在以現代化為出發點反思西學,重申中國傳統文化,建構新的價值體系等方面,無疑觸及了中國現代化最艱難而又最根本的一環。陳勤等《中國現代化史綱》史料二:新文化運動是中國歷史上一場很有影響的思想解放運動。運動中民主與科學旗幟的樹立,使中國社會許多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還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論廣泛傳播的大好機遇。馬克思主義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在中國廣泛傳播的。《論新文化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傳播之間的關系》(1)積極影響①開啟了資產階級新文化反對封建主義舊文化斗爭的序幕,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使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②民主和科學的思想得到弘揚,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各種新思想不可遏制地涌流、傳播。③中國的知識分子得到一次民主和科學的洗禮,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推動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2)局限性①由于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自身的階級和時代局限性,新文化運動中的激進民主主義者對東西方文化的評價存在著絕對化傾向。②其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全盤否定,使儒家思想受到近代以來前所未有的打擊,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考向 2 新文化運動的開展【典例】(2024·湖北卷)[五四期刊與社會思潮]材料一 以五四運動為中心的前后時期(1915—1923 年),大量期刊涌現。下圖是五四時期期刊創辦情況:——摘編自杜波《五四時期期刊研究》材料二 創辦于 1915 年的《新青年》《科學》及 1917 年的《太平洋》,代表了當時思想界的動態。文化類期刊有《湘江評論》《浙江新潮》等新文化期刊,《國故》《學衡》等保守主義文化期刊,《偵探世界》等通俗文學期刊,《小說月報》《創造》等新文學期刊。《科學》“以傳播世界最新科學知識為職志”,主張科學救國,同類期刊有《電界》《心理》等。《太平洋》主要刊發政論文章,主張政治革新。政府及政黨亦辦期刊,如中共刊物《共產黨》《勞動界》,國民黨刊物《建設》等。——摘編自《五四時期期刊介紹》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五四時期期刊的整體特征。(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五四時期期刊蓬勃發展的背景。【答案】(1)集中在少數地區,北京、廣東、江蘇、上海、浙江創辦期刊的數量較多;《新青年》《科學》《太平洋》是當時思想界的代表;期刊的種類豐富;與思想啟蒙和救亡圖存的色彩;(2)五四運動的影響;新文化運動中對民主和科學的宣傳;政黨政治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國民黨等的宣傳;辛亥革命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西方新思想的傳播等等。【解析】(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一“五四時期期刊創辦情況”可知,集中在少數地區,北京、廣東、江蘇、上海、浙江創辦期刊的數量較多;根據材料二“創辦于 1915 年的《新青年》《科學》及 1917 年的《太平洋》,代表了當時思想界的動態”可知,《新青年》《科學》《太平洋》是當時思想界的代表;根據材料二“文化類期刊”“《科學》‘以傳播世界最新科學知識為職志’”“《太平洋》主要刊發政論文章,主張政治革新”“政府及政黨亦辦期刊”可知,期刊的種類豐富;根據材料二“新文化期刊”“新文學期刊”“主張科學救國”“主張政治革新”可知,與思想啟蒙和救亡圖存的色彩;(2)本題是原因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一“以五四運動為中心的前后時期(1915—1923 年),大量期刊涌現”五四運動的影響;根據材料二“創辦于 1915 年的《新青年》”新文化運動中對民主和科學的宣傳;根據材料二“ 政府及政黨亦辦期刊”政黨政治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國民黨等的宣傳;結合所學從辛亥革命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西方新思想的傳播等角度分析。【變式訓練 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1894 年 8 月 20 日,吳宓出生于陜西省涇陽縣。1917 年夏,吳宓赴美國留學。五四運動爆發后,他主動參加留美學生的聲援活動,幫助同宿舍的尹寰樞(中國國防會副會長)“辦理會務,一面又要打電報到巴黎阻止中國和會代表簽字,一面又要在美國報上寫登文章,一面又要參與中國留美學生會的事情”。吳宓留美歸國后,毅然步入講壇,立志獻身教育事業,埋頭苦干了五十余載,無論環境多么險惡,遭遇多么坎坷,他都不改初衷,始終如一地嚴謹治學、精心育人。吳宓深知教育的目的在育人,強國的希望在人才,因而他對學生一向是循循善誘、關懷備至。季羨林、錢鍾書、曹禺、李賦寧等有大成者都曾就讀于他的門下。吳宓在執教的同時,兼做《學衡》雜志主編達 11 年之久,《學衡》出刊 79 期,刊發了大量研究、頌揚傳統文化的文章,吳宓還親自為該刊撰寫、翻譯了許多頌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文章,在這些文章中,他告誡人們:“今日中國欲創造新文明,切不可斬斷舊文明,宜取舊文明為根據”,呼喚人們“愛護先圣先賢所創立之精神教化,有與共生死之決心”。——摘編自閻淑俠《近代愛國知識分子的杰出代表——吳宓》(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吳宓的歷史貢獻。(2)根據材料,指出吳宓具備的優秀品質。【答案】(1)貢獻:聲援五四運動,并作出重要貢獻;獻身教育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刊發了大量研究、頌揚傳統文化的文章,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積極參與新文化運動,促進了思想的解放;等等。(2)優秀品質: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無私奉獻的精神;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品質;對弘揚傳統文化的熱忱;等等。【解析】(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五四運動爆發后,他主動參加留美學生的聲援活動,幫助同宿舍的尹寰樞(中國國防會副會長)‘辦理會務,一面又要打電報到巴黎阻止中國和會代表簽字,一面又要在美國報上寫登文章,一面又要參與中國留美學生會的事情’。”得出聲援五四運動,并作出重要貢獻;據材料“吳宓留美歸國后,毅然步入講壇,立志獻身教育事業,埋頭苦干了五十余載,無論環境多么險惡,遭遇多么坎坷,他都不改初衷,始終如一地嚴謹治學、精心育人。”得出獻身教育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據材料“吳宓在執教的同時,兼做《學衡》雜志主編達 11 年之久,《學衡》出刊 79 期,刊發了大量研究、頌揚傳統文化的文章,吳宓還親自為該刊撰寫、翻譯了許多頌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文章”得出刊發了大量研究、頌揚傳統文化的文章,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結合所學可知,1917 年的中國在進行新文化運動,吳宓的歷史貢獻還有積極參與新文化運動,促進了思想的解放;等等。(2)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五四運動爆發后,他主動參加留美學生的聲援活動,幫助同宿舍的尹寰樞(中國國防會副會長)‘辦理會務,一面又要打電報到巴黎阻止中國和會代表簽字,一面又要在美國報上寫登文章,一面又要參與中國留美學生會的事情’。”得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據材料“吳宓留美歸國后,毅然步入講壇,立志獻身教育事業,埋頭苦干了五十余載,無論環境多么險惡,遭遇多么坎坷,他都不改初衷,始終如一地嚴謹治學、精心育人。”得出無私奉獻的精神;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品質;據材料“吳宓在執教的同時,兼做《學衡》雜志主編達 11 年之久,《學衡》出刊 79 期,刊發了大量研究、頌揚傳統文化的文章,吳宓還親自為該刊撰寫、翻譯了許多頌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文章”得出對弘揚傳統文化的熱忱;等等。【變式訓練 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 世紀末,嚴復把自由的概念引入中國,蔡元培在《自題攝影版》中云“山陰蔡元培……志以教育,挽彼淪胥,眾難群疑,獨立不懼”,可見他也接受了“自由”的觀念。……蔡元培任民國教育總長時已有“教授治校”的構想,從 1917 年制定北大《評議會章程》到 1919 年北大評議會通過《內部組織試行章程》,“教授治校”制度逐漸完善。制度規定,評議會的評議員從各科學長、教授中選出,每五名選一名;議長由校長擔任。評議會的職權包括“校內各機關之設立、廢止及變更”“各行政委員之委任”“本校預算”“教授聘任與辭退”“各學科的設立及廢止”“講座的種類”等等。各系成立教授會,教授和講師均為會員,教授會負責規劃本系的教學工作,如課程設置、教科書的采擇、教學方法的改良、學生選科的指導和學生成績的考核等……實行教授治校,就是要以民主的名義,反抗校長獨斷專行,徹底改變官僚衙門的作風……在校外,它亦有以學術自由的名義對抗政治派系勢力對學校的侵入和控制。蔡元培在思想和實踐上對自由主義教育管理所做的貢獻,在中國的大學教育界達到高潮,對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產生了深遠影響。——摘編自沈紅梅《論中國近代自由主義教育管理思潮的形成》(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蔡元培自由主義教育改革的背景。(2)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歸納蔡元培自由主義教育改革的舉措,并對其舉措進行評析。【答案】(1)背景:西學東漸;嚴復、蔡元培個人因素(如對自由觀念的接受、早有教授治校構想);當時教育環境存在弊端(如校長專斷、官僚衙門作風嚴重、政治派系對學校教育的控制);新文化運動的開展等。(2)舉措:設置學校教育機構(如評議會、教授會等);實行民主改革形式;擴大教師教育者權利。評析:19世紀末 20世紀初,在民族危機和外來思想影響下,蔡元培實行自由主義教育改革,一方面利于打破當時教育領域專斷獨權、官僚衙門作風嚴重的教育風氣,清新教育環境,推動大學教育發展;同時擴大民主權利,利于推動民主化進程;對后世高等教育事業產生深遠影響;另一方面受社會環境因素,教育改革未能達到富國強民的目的,具有一定歷史局限性。【解析】(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19世紀末,嚴復把自由的概念引入中國”可得出西學東漸;根據材料“可見他也接受了‘自由’的觀念”“已有‘教授治校’的構想”可得出蔡元培個人因素;根據材料“反抗校長獨斷專行,徹底改變官僚衙門的作風”“亦有以學術自由的名義對抗政治派系勢力對學校的侵入和控制”可得出當時學校教育弊端;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出新文化運動的開展等。(2)本題是特點類、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中“評議會”“教授會”等可得出設立學校機構;根據材料“選一名”“從各科學長、教授中選出”可得出實行民主改革形式;根據材料“教授會負責規劃本系的教學工作,如課程設置、教科書的采擇、教學方法的改良、學生選科的指導和學生成績的考核等”可得出擴大教學工作者權利等內容。 第二小問,結合蔡元培自由主義改革的背景、內容和影響(包括進步性、局限性)等方面來進行評析,如背景方面可從民族危機方面考慮;內容方面可從實行自由主義教育改革方面回答;影響分為積極和消極方面,主要是一方面利于打破當時教育領域專斷獨權、官僚衙門作風嚴重的教育風氣,清新教育環境,推動大學教育發展;同時擴大民主權利,利于推動民主化進程;對后世高等教育事業產生深遠影響;另一方面受社會環境因素,教育改革未能達到富國強民的目的,具有一定歷史局限性。總之是按要求表述完整、語言準確。知識點 3 華工與美洲、大洋洲的開發(選必三)1.華工與美洲開發(1)背景:①19世紀初,黑奴貿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尋找新的廉價勞動力。②19世紀中葉后,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出國。(2)苦力貿易①含義:華工被運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貿易。②方式:殖民者迫使華工簽署契約,讓華工以未來若干年工資支付運輸費用。③來源:中國東南沿海的窮苦百姓,或是因為生活所迫,或是被誘騙、綁架成為苦力。(3)作用:華工是加利福尼亞金礦和中央太平洋鐵路工地等繁重勞動場所的主要勞動力。2.華工與大洋洲開發(1)概況:19世紀中葉,大量華工來到澳大利亞開采金礦。到 1858年,華工人數已超過 4萬。(2)作用:華工辛勤勞動,促進了大洋洲的開發。3.華工與唐人街(1)形成:留下來的華工由于相同的文化和生活習慣,往往愿意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個個唐人街。(2)影響:保留和傳播著中華文化,促進了美洲和大洋洲經濟、文化的發展。【知識拓展】中國苦力貿易與非洲黑奴貿易異同比較苦力貿易 黑奴貿易萌芽:16世紀初 萌芽:16世紀初階段 興起:18世紀末 19世紀初 開始走向衰落:18世紀末 19世紀初不 猖獗期:19世紀三四十年代 廢除黑人奴隸制:19世紀三四十年代同 形式 簽訂契約,具有合法性 走私、掠奪點 規模 損失 1 000萬勞動力 損失了 2.1億人口苦力貿易并未造成中國勞動力不足,沒有 在勞動力損失方面,黑奴貿易與苦力貿易差別較影響給中國人口造成太大的影響 大,黑奴貿易給非洲造成了災難性的影響(1)都是世界近代歷史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落后國家和地區的人口掠奪,是其重要的殖民活動之相 一。(2)都被拐騙,被強迫出洋。(3)都在販運途中受盡苦難。(4)都在目的地受奴役。(5)都用汗同 水與生命換來了當地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6)兩者都給無數的家庭造成不幸,使得他們妻離子散、點 家破人亡。(7)苦力貿易與黑奴貿易一樣,殖民者在其中都獲取了高額利潤。(8)歷史悠久,持續時間接近1.(2023·全國甲卷)清末,陳去病在《論戲劇之有益》一文中說:“此其奏效之捷,必有過于勞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軍》《駁康書》《黃帝魂》《落花夢》《自由血》者殆千萬倍。”他號召青年人投身戲劇。這反映出( )A.傳統戲曲的演出逐漸衰落 B.戲劇開始由愉悅達官顯貴轉向民眾C.戲劇成為宣傳革命的手段 D.反清書籍宣傳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末。根據材料“此其奏效之捷,必有過于勞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軍》、《駁康書》、《黃帝魂》、《落花夢》、《自由血》者殆千萬倍”。“他號召青年人投身戲劇。”并結合所學可知,清末陳去病重視戲劇,認為它在鼓動平民、普及社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結合時代背景,此時正處于民族危機不斷加深,革命思潮不斷傳播的過程中,陳去病認為戲劇對宣傳革命的作用比《革命軍》等著作作用更大,故號召青年人投身戲劇,C 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傳統戲曲的演出逐漸衰落的內容,排除 A 項;材料未涉及戲劇的受眾,且“開始”的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 B 項;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戲劇與革命思想相結合下,更能發揮革命思想宣傳的效用,主旨信息并非強調反清書籍宣傳革命思想的作用在弱化,排除 D 項。故選 C 項。2.(2023·浙江卷 1 月)1912 年,《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據載,宋教仁曾謂:“改總統制為內閣制,則總統政治上之權力至微,雖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各項中,與宋教仁限制總統權力意圖相吻合的是( )①臨時大總統代表政府總攬政務 ②臨時大總統統帥全國陸海軍隊③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并可彈劾臨時大總統 ④臨時大總統發布命令須由國務員副署才能生效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用責任內閣制,削弱總統權力,防范野心家的規定主要有,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可彈劾臨時大總統,臨時大總統發布的命令須由國務員副署才能生效,說法③④符合題意,D 項正確;臨時大總統代表政府總攬政務和臨時大總統統帥全國陸海軍隊,并未體現對總統權力的限制,說法①②不符合題意,排除與之組合的 ABC 三項。故選 D 項。3.(2024·北京卷)1920 年,在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領導下,上海機器工會成立。與此同時,陳獨秀主編的《勞動界》也發文指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人,竟被資本家壓迫了!真是可惱!我們此時應當要去抵抗他,我們此時就應該要有團體”。這說明( )A.發動工人運動是中國共產黨獨創的斗爭形式B.成立工人組織符合當時革命斗爭的實際需要C.“勞工神圣”成為當時中國社會的共識D.建立工會是開展國民革命的重要內容【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0 年(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成立工人組織,維護工人權利,符合當時工人階級受到資本家嚴重剝削的革命斗爭實際需要,B 項正確;發動工人運動并非中國共產黨獨創,排除 A 項;“勞工神圣”成為當時中國社會的共識的表述太過夸大,排除 C 項;國民革命的時間是 1924 年至 1927 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 D 項。故選 B 項。4.(2023·湖北卷)1915 年 5 月 22 日,《申報》刊登了一則上海中國明明眼鏡公司的聲明:“近有喪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營業失敗,侮蔑本公司貨物,謂販自日本,實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獨本公司無絲毫日貨,即中國全國眼鏡界上,吾亦敢斷言絕無絲毫日貨混雜其間。”該現象反映( )A.外交關系影響社會輿論 B.新文化運動的深入發展C.民族企業發展形勢嚴峻 D.中外商業競爭愈發激烈【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5 年(中國)。根據材料“近有喪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營業失敗,侮蔑本公司貨物,謂販自日本,實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獨本公司無絲毫日貨,即中國全國眼鏡界上,吾亦敢斷言絕無絲毫日貨混雜其間。”可知,一戰時期,中國民族工業發展迎來了短暫春天,其原因之一是群眾的愛國熱情下,紛紛抵制日貨,這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提供了空間,但當時民族工業存在惡性競爭,一些公司詆毀其他公司販賣日貨,從而影響其公司的發展,可知當時外交關系影響社會輿論,A 項正確;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與材料無關,排除 B 項;1914 年至 1918 年處于一戰時期,歐洲列強放松對華經濟侵略,使我國民族工業發展迎來黃金時期,民族企業發展并非形勢嚴峻,排除 C 項;材料未涉及“喪心病狂之徒”是外國企業,無法得出中外商業之間競爭愈發激烈,排除 D 項。故選 A 項。5.(2023·江蘇卷)下圖所示為部分年份英、美、日三國對華輸出商品在近代中國總進口中份額變化情況。該情況應存在于( )A.1841-1868 年 B.1868-1895 年 C.1895-1922 年 D.1922-1949 年【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圖示可知,英、美、日三國對華輸出商品在近代中國總進口中的份額呈現上升趨勢,且日本的份額上升最快,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95 年甲午戰爭后,日本取代了英、美、法等國在中國的壟斷地位,并在中國獲得了巨大的權益,C 項正確;A 項時間段內,日本還未進行明治維新,不會向中國出口這么多商品,排除 A 項;B 項時間段內,英、美、法等國在中國的壟斷地位尚未被打破,排除 B 項;D項時間段內,日本對華侵略受到抵制,其對華輸出商品在近代中國總進口中的份額不會上升,排除 D 項。故選 C 項。6.(2023·遼寧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西方會計機構出現在上海等城市的租界內,主要服務于外商。1918 年,北京政府頒布《會計師暫行章程》,中國近代職業會計師的制度開始建立。早期會計師人數增長緩慢,業務量有限。1936 年,會計師業務逐漸興盛。立信會計事務所創辦了《立信月報》等專業刊物,并刊發大量文章。會計師們出版了稅法解釋及納稅指南一類的書籍。立信會計學校還添設所得稅科,學員“大多為工商界正副經理、會計主任及其他高級職員”。會計師在工商企業的邀請下,赴各地講解稅法及會計相關問題,聽者“均系中外聞人,工商巨子”。政府稅務部門也聘請會計師解釋稅法。1937 年,立信會計事務所創辦者潘序倫向財政部提出對國家稅法進行修改的建議。國民政府在后來修訂稅法之時也部分吸收會計師的意見。——摘編自魏文享《戰爭、稅收與財政國家建構:近代中國所得稅研究》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近代中國會計師行業興起及發展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近代中國會計師行業所起的作用。【答案】(1)原因:西方會計機構出現;政府頒布相關章程;專業刊物與書籍的推動;政府部門的重視。(2)作用:有利于經濟的發展;有利于經濟思想的近代化。【解析】(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原因:根據材料“西方會計機構出現在上海等城市的租界內”可分析出西方會計機構出現;根據材料“北京政府頒布《會計師暫行章程》”可分析出政府頒布相關章程;根據材料“立信會計事務所創辦了《立信月報》等專業刊物,并刊發大量文章”可分析出專業刊物與書籍的推動;根據材料“立信會計事務所創辦了《立信月報》等專業刊物,并刊發大量文章”可分析出政府部門的重視。(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作用:結合所學可分析出有利于經濟的發展;根據材料“立信會計事務所創辦了《立信月報》等專業刊物,并刊發大量文章”可分析出有利于經濟思想的近代化。7、(2023·遼寧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國對月的崇拜在原始社會中就存在,西周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祭月之禮,后歷朝歷代因之。人們通過觀測月亮的圓缺變化周期,逐漸形成了日、月等時間觀念,并以此為依據制定了歷法,稱為陰歷或太陰歷。人們對月亮還充滿各種想象,建構了月宮、嫦娥、玉兔、桂樹等神話形象,用以寄托長壽、團圓等美好的期盼。——摘編自王玉哲《中華遠古史》等材料二 明末清初,徐光啟等編撰的《崇禎歷書》和康熙皇帝召集學者編訂的《歷象考成》均吸納了西方有關月亮的科學知識。民國時期,天文學家陳遵媯撰寫的《天文學概論》詳述了月地距離、月球大小、質量等內容。這一時期,教科書、大眾期刊、學生叢書等也紛紛介紹月亮知識。2004 年,中國國家航天局正式啟動探月工程。2013 年,“嫦娥三號”著陸器和“玉兔號”月球車登上月球,國人真切地見到了月亮的“廬山真面目”2020 年,“嫦娥五號”返回器帶回了月球樣品,科學家對此進行研究,深化了人們對月亮的認知。——摘編自譚丹《西學與近代國人的月亮新知》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人們對月亮的認知。(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以來國人對月亮認知的變化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形成了日、月等時間觀念,并以此為依據制定了歷法;對月亮還充滿各種想象,建構了月宮、嫦娥、玉兔、桂樹等神話形象(2)變化:由對月亮的各種想象到形成對月亮的科學認識。原因:明清以來西學東漸的影響;天文學家撰寫了有關月亮知識的科技專著促進了人們對月亮的科學認識。【解析】(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主要時空是古代中國。關于中國古代人們對月亮的認知,由材料“人們通過觀測月亮的圓缺變化周期,逐漸形成了日、月等時間觀念,并以此為依據制定了歷法,稱為陰歷或太陰歷。”可知,形成了日、月等時間觀念,并以此為依據制定了歷法;由材料“人們對月亮還充滿各種想象,建構了月宮、嫦娥、玉兔、桂樹等神話形象”可知,對月亮還充滿各種想象,建構了月宮、嫦娥、玉兔、桂樹等神話形象。(2)本題是對比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主要時空是明清以來(中國)。第一小問,關于明清以來國人對月亮認知的變化,由材料“明末清初,徐光啟等編撰的《崇禎歷書》和康熙皇帝召集學者編訂的《歷象考成》均吸納了西方有關月亮的科學知識。民國時期,天文學家陳遵媯撰寫的《天文學概論》詳述了月地距離、月球大小、質量等內容。”并結合所學可知,由對月亮的各種想象到形成對月亮的科學認識。第二小問,關于原因,由材料“明末清初,徐光啟等編撰的《崇禎歷書》和康熙皇帝召集學者編訂的《歷象考成》均吸納了西方有關月亮的科學知識。”可知,明清以來西學東漸的影響;由材料“民國時期,天文學家陳遵媯撰寫的《天文學概論》詳述了月地距離、月球大小、質量等內容。”并結合所學可知,天文學家撰寫了有關月亮知識的科技專著促進了人們對月亮的科學認識。8.(2023·浙江卷 6 月)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95年,嚴復發表《原強》一文,以達爾文、斯賓塞的學說闡述國家盛衰治亂之理。文中以“群”對應英語中的 society,并首揭“群學”一語。此后,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逐漸萌生“以群為體,以變為用”的維新思想,較為全面地闡述了群與學、群與強、群與治、群與變、群與會的關系,認為“合群”是傳播新知、開啟民智、實現自強的有效手段。作為聯結同志,開通風氣的一種有效方式,組織學會自然是“合群”的題中之意。 因此,學會便作為康、梁等人“合群立國”的主要舉措之一,應運而生。——摘編自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領域(1895—1911)》材料二 1900年以后,紳士在城里辦商會、學校,建立各種組織,結社非常普遍,“社會”極為普遍地成為其總稱。從 1902年起,報刊中“社會”的使用次數開始增加,逐漸取代更具有傳統政治色彩的“群”。1903年,革命刊物《浙江潮》發表的《新社會之理論》一文,廣泛使用近代意義的“社會”概念;革命黨人陳天華在《蘇報》上撰文,強調學生與“各級社會”不同,是“祖國存亡之關鍵”。 1904年后,“社會”一詞高度普及。伴隨“社會”一詞的風行,時人開始思考如何進行政治變革和社會改造。部分革命黨員意識到自己是“中等社會”的代表,必須以“下等社會”為依托,為根據地,并自信有能力領導“下等社會”進行“有秩序之革命”。盡管“中等社會”并沒有真正把“下等社會”發動起來,但他們領導的革命則是一個承先啟后的歷史環節。——據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等整理材料三 “社會”一詞的逐漸普及與社會主義的傳播和革命思想的進入,在一定程度上呈現為同一歷史過程。根據對《新青年》雜志的統計,1919年之前,“社會主義”一詞總共才出現 34次;1919年,“社會主義”的使用次數激增至 104次;1921—1922年間高達 685次。1919年,李大釗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其中寫道:“自馬氏與昂格思合著《共產者宣言》……大家才知道社會主義的實現,離開人民本身,是萬萬作不到的,這是馬克思主義一個絕大的功績。”在時代潮流的激蕩下,先進知識分子奔集到馬克思主義旗幟下,從這里看到了中華民族的新希望。——據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等整理(1)根據材料一,寫出康、梁等人“群學”思想的關鍵詞。結合所學,概括維新派傳播“群學”思想的根本目的。(2)根據材料二,概括 20 世紀初“社會”一詞逐漸取代“群”的原因。結合所學,列舉 1911 年辛亥革命前革命黨人領導“有秩序之革命”的重要舉措。(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概括 1919—1922 年間《新青年》雜志中“社會主義”一詞使用次數激增的國內動因。從社會主義理論的角度,簡析“先進知識分子奔集到馬克思主義旗幟下”的緣由。【答案】(1)關鍵詞:“以群為體,以變為用”;合群/合群立國。根本目的:救亡圖存。(2)原因:“社會”比“群”理念更新(或更少傳統政治色彩);報刊的宣傳;紳士的推動。舉措:建立革命組織;進行革命宣傳;提出三民主義;發動武裝起義。(3)動因:五四運動;知識分子的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工人運動的發展;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新文化運動。緣由: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社會主義;鮮明地提出了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巨大作用;是人民實現自身解放的思想體系;是指引人們改造世界行動的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3講 辛亥革命與北洋軍閥的統治(講義)(學生版)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pdf 第13講 辛亥革命與北洋軍閥的統治(講義)(教師版)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