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11 講 國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目 錄01 考情透視·目標導航 .................................................................................................202 思維導圖·思維領航 .................................................................................................2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 .................................................................................................3考點一 國家出路的探索 ...............................................................................................................3知識點 1 開眼看世界 ...................................................................................................................................3考向 1 開眼看世界 ...................................................................................................................................4知識點 2 太平天國運動 ...............................................................................................................................7考向 2 太平天國運動 ...............................................................................................................................9知識點 3 洋務運動(選必一) .................................................................................................................10考向 3 洋務運動 .....................................................................................................................................12考點二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13知識點 1 戊戌維新運動(選必一) .........................................................................................................13考向 1 戊戌維新運動 .............................................................................................................................15知識點 2 義和團運動 ................................................................................................................................16知識點 3 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 ................................................................................................................17考向 2 清末新政 ....................................................................................................................................1704 真題練習·命題洞見 ...............................................................................................19考點要求 考題統計 備考建議2024 選擇題:湖北卷“開眼看世界”與洋務 非選擇題:甘肅卷、廣東卷 本講為高考命題熱點,題型運動 2023 選擇題:廣東卷、海南卷 以選擇題為主,復習時關注(3 年 9 考) 非選擇題:湖北卷、浙江卷 1 月 一些命題關鍵詞:開眼看世2022 選擇題:山東卷、福建卷 界、天京變亂、《天朝田畝2024 制度》《資政新篇》、洋務運選擇題:全國甲卷動、自強、求富、官督商太平天國運動(3 年 2 考) 2023 選擇題:湖北卷 辦、輪船招商局、商業經營、救亡圖存、維新思潮、2022 無 思想啟蒙、民族意識、君主2024 選擇題:安徽卷、 立憲、編練新軍、獎勵實非選擇題:浙江卷 1 月 業、預備立憲、“皇族內戊戌維新運動2023 選擇題:天津卷 閣”、盲目排外、扶清滅洋(3 年 7 考) 非選擇題:江蘇卷 復習時多關注。2022 選擇題:重慶卷、全國甲卷、全國乙卷復習目標:1、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考點一 國家出路的探索知識點 1 開眼看世界1、背景:①《南京條約》簽訂后,清朝統治階級高層封閉、愚昧與腐朽,民族危機嚴重。②鴉片戰爭使中國的有識之士開眼看世界,學習西方,尋求強國御侮之道。2、領導階級:地主階級抵抗派3、代表人物及著作(1)林則徐:在廣州開辦譯館,匯譯成《四洲志》等書稿。(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編成《海國圖志》。①內容: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紹各國歷史、地理、社會現狀以及軍事、科技等,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②評價:是近代中國最早介紹外國歷史地理的書籍之一,被譽為了解外國知識的“百科全書”。(3)徐繼畬:撰成《瀛寰志略》。①內容:系統介紹了當時世界上近 80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位置、歷史變遷、經濟文化、風土人情,內容豐富,敘述完備,尤重對歐美各國的考察和介紹。②評價:是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4、影響:這些開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唯物史觀】對“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評價(1)進步性:①明確了向西方學習的具體內容、方法和目的,引導人們關注世界形勢,對當時的思想解放有著重要的啟迪作用。②介紹世界知識的著作接連出版,開啟了學習西方和中國思想近代化的進程。它是中國思想從傳統轉向近代的重要標志。邁出了中國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2)局限性:①初步、模糊地了解了西方,但未深入到制度層面,未能付諸實踐且未形成時代風氣。②根本目的是抵抗外來侵略以維護清朝統治。【唯物史觀】“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影響①“師夷長技”的思想是中國封建士大夫開始放眼看世界的先兆,開始了中國人學習西方近代科學技術的最初歷程。讓國人沖破“天朝上國”這種夜郎自大的觀念,對后來的洋務運動、維新變法,乃至近鄰日本的明治維新運動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奠定了其在近代思想史上無可替代的開創地位。②“師夷長技”說的提出,在中國近代文化形成史上是劃時代的第一槍,是中國近代文化思想的最早形態。③“師夷長技”的內容,不僅包括軍事方面,也初步涉及民用工業,為我國民用工業的最初發展奠定了基礎。④“師夷長技”還提出必須培養專門人才,選拔和任用有實學、能治國的人才,開改革教育取士制度之先河。⑤由于時代局限,“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更多的是一種應急的措施,這也埋下了中國從西學東漸之始,即注目于西方的技術,尤其是軍事技術,而無視其文化、政治的隱患【歷史解釋】鴉片戰爭推動中國傳統觀念的轉變?史料 《海國圖志》超越了當時多數中國人視野所能觸及的地域,系統地介紹了西方各國的地理、歷史、政治狀況和許多先進的科學技術……是近代國人談世界史時不可繞過的里程碑式的“開山之作”。《海國圖志》給閉塞已久的中國人以全新的近代世界概念,迫使人們思考西方何以強大而中國何以落后。……由原來對西方堅船利炮等奇技的驚嘆發展到對西方近代資產階級民主政體的介紹。——摘編自徐其成《〈海國圖志》對于促進國人開眼看世界的功用》(1)面對嚴峻的內外形勢,先進的中國人漸漸拋棄傳統的“天朝上國”觀念而轉向面對現實。(2)在夷夏觀方面,開始向近代民族主義轉變,能夠正視西方在軍事、工業等方面的先進和中國的落后,并提出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的口號。(3)在本末觀方面,開始拋棄工商末業的思想,鼓勵發展工商業,希望以此解決民生問題,維護國家利益。(4)在義利觀方面,雖然仍然提倡“義”,但對于“利”并不盲目排斥,提倡義利并重、以義統利,鼓勵個人合法的求利行為。(5)在人才觀方面,為適應對外交涉、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以及發展民生的需要,提倡重視實用人才的培養和使用。考向 1 開眼看世界【典例】(2024·廣東卷)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近代以來,廣東不僅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史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在推進中國早期現代化進程中也作出了卓越貢獻。——摘編自劉云波《晚清嶺南文化的三大核心精神》結合材料,圍繞“廣東與近代中國”自擬一個論題,運用中國近代史的具體史實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答案】示例觀點:廣東是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重要陣地。論述:鴉片戰爭前,嚴重的鴉片走私禍國殃民,林則徐被派往廣州禁煙,虎門銷煙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煙的決心。面對英國的侵略,廣州三元里人民自發抵抗侵略軍。鴉片戰爭期間,林則徐在廣州組織人員匯譯《四洲志》,成為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人。甲午戰敗后,康有為在廣州萬木草堂講學期間完成《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宣傳維新思想。1911 年孫中山、黃興等領導黃花崗起義,引起巨大震動。辛亥革命后,孫中山繼續進行不屈不撓的反封建軍閥的斗爭,先后三次在廣州建立革命政權,廣州成為國民革命的大本營。因此,在近代中國反帝反封建斗爭中鑄就了廣東濃厚的愛國情懷,成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解析】本題是論述題之選擇觀點論述題。時空:近代(中國)。首先,閱讀材料要圍繞“廣東與近代中國”的主題來擬定一個觀點,根據材料“廣東在反帝反封建道路上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擬定觀點為廣東是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重要陣地。根據材料“在推動中國早期現代化道路上作出貢獻”可以擬定觀點為廣東推動了中國早期的現代化。然后,結合所學相關中國近代史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來論述,例如:結合所學從林則徐虎門銷煙、三元里人民抗英、林則徐開眼看世界、康有為宣傳維新思想、黃花崗起義、孫中山在廣州革命、國民大革命等史實來論述。最后,歸納總結。例如:在近代中國反帝反封建斗爭中鑄就了廣東濃厚的愛國情懷,成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變式訓練 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外力沖擊下的中國現代化思潮和運動表現出一種回應外國侵略的民族自救的特征。也就是說,這種回應的目的,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為了拯救民族危機。有的論者以此特征,把中國的現代化稱之為一種“防御式的現代化”、即一種被動的現代化。在近代中國,西方的侵略的確是構成中國現代化的兩大障礙之一(另一障礙是中國的封建主義)。所以,這種以挽救民族危機為動力或目的的現代化運動乃是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使然。“防衛型現代化”的特征對中國現代化的價值判斷產生了負面的影響。這就是因為“防衛”的需要,“民族主義”或“文化本位”的情結始終制約著近代中國人對現代化價值的選擇。這在很大的程度上妨礙了近代中國從對西方文化及西方的現代化進程進行深入而客觀的了解,因此也在較大的程度上制約了中國現代化思潮與運動的深入發展。——摘編自王繼平《晚清中國現代化思潮的文化視角》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近代史的知識,就材料整體或部分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闡述完整,表達清晰)【答案】示例:論題:挽救民族危機是推動晚清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動力。闡述:鴉片戰爭后,面對西方國家的堅船利炮,一批先進的中國人主張學習西方,如魏源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這實際上是早期現代化的重要思想。19 世紀 60 年代,統治階級中的一些當權人物為了挽救國家的頹勢,他們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強”“求富”為目標的洋務運動。為了自強,洋務派創辦了一批官辦的軍事工業;為了求富,洋務派又開辦了一批官督商辦的民用企業;洋務新政引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機器生產技術,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洋務派期望洋務新政可以保障國家安全,抵抗外敵侵略,后來的事實證明這個目的未能達到。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維新派掀起了戊戌維新運動,光緒帝推動“百日維新”,其所提出的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舊布新的舉措,已經從洋務派的技術現代化,轉向制度現代化。戊戌維新運動對于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新思想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辛丑條約》簽訂后,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民族危機空前嚴重。1901 年初,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試圖通過“新政”進行“自救”,在官制、軍事、商業、教育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新政”的內容與戊戌維新時期所頒布的改革舉措頗多相似,但更為廣泛深入。總之,晚清現代化因外國侵略而起,隨著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現代化的內容逐漸推向深入,但腐敗專制的封建王朝體制下,無法實現現代化。【解析】本題為論證題之探究結論論證題。時空是:近代中國。首先,圍繞設問信息,結合材料信息“在外力沖擊下的中國現代化思潮和運動表現出一種回應外國侵略的民族自救的特征”可以提煉論題為:挽救民族危機是推動晚清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動力。其次,圍繞提煉的論題“挽救民族危機是推動晚清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動力”,結合中國近代救亡圖存相關所學知識進行詳細的闡述,如:鴉片戰爭后,面對西方國家的堅船利炮,一批先進的中國人主張學習西方,如魏源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這實際上是早期現代化的重要思想。19 世紀 60 年代,統治階級中的一些當權人物為了挽救國家的頹勢,他們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強”“求富”為目標的洋務運動。為了自強,洋務派創辦了一批官辦的軍事工業;為了求富,洋務派又開辦了一批官督商辦的民用企業;洋務新政引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機器生產技術,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洋務派期望洋務新政可以保障國家安全,抵抗外敵侵略,后來的事實證明這個目的未能達到。甲午中日戰爭后,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維新派掀起了戊戌維新運動,光緒帝推動“百日維新”,其所提出的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舊布新的舉措,已經從洋務派的技術現代化,轉向制度現代化。戊戌維新運動對于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新思想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辛丑條約》簽訂后,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民族危機空前嚴重。1901 年初,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試圖通過“新政”進行“自救”,在官制、軍事、商業、教育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新政”的內容與戊戌維新時期所頒布的改革舉措頗多相似,但更為廣泛深入。最后,對論題再次總結升華,說明提煉的論題的準確性,如:總之,晚清現代化因外國侵略而起,隨著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現代化的內容逐漸推向深入,但腐敗專制的封建王朝體制下,無法實現現代化。【變式訓練 2】中國視角下的法國材料一 (法蘭西)新王嗣位。是時北方亞美利加之民與英吉利國交戰,王助亞美利加戰勝。然其餉銀漸減,故招爵、僧、民三品會集,以尋聚斂之法。國民棄王殺之,七年國政混亂。有臣曰拿破侖者,武功服眾,嘉慶八年登王位,連九年戰服四方,恃強黷武,旋敗失位……歐羅巴用武之國,以法蘭西為最。爭先處強,不居人下;偶有凌侮,必思報復。——摘編自魏源撰《海國圖志》卷四十一材料二 自千七百八十九年,法蘭西之人權宣言刊布中外。歐羅巴之人心,曉然于人權之可貴,群起而抗其君主,仆其貴族。自競爭人權之說興,機械資本之用廣,其言遂演而日深:君主貴族之壓制,一變而為資本家之壓制。欲去此壓制,繼政治革命而謀社會革命者,社會主義是也。法蘭西人圣西孟及傅里耶,其最著稱者也。其后數十年,德意志之馬克思,承法人之師說,發揮而光大之。——摘編自陳獨秀:《法蘭西人與近世文明》(1915 年 9 月)魏源與陳獨秀對法國關注點明顯不同。結合所學,加以闡釋。【答案】魏源對法國的關注集中在政治、軍事領域,著力介紹法國的政治演進與軍事武備。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面對西方的堅船利炮,魏源主張開眼看世界,編修《海國圖志》介紹外國歷史地理知識。通過借此提出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增進了國人對世界的了解。陳獨秀則更關注法國的先進思想,介紹啟蒙思想、進化論與社會主義思想等主張。民國初年,共和政體沒有真正得到鞏固,部分知識分子經過反思認識到,必須批判束縛國民頭腦的專制與愚昧思想,陳獨秀等人發起新文化運動,高舉起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反對封建禮教,推動思想文化革新,解放人們的思想。魏源和陳獨秀的法國觀體現了先進中國人對西方認識的不斷深化,反映了向西方學習以救亡圖存的時代潮流。【解析】本題為論述題之歷史事物闡釋題,時空是近代的中國。根據材料“新王嗣位。是時北方亞美利加之民與英吉利國交戰,王助亞美利加戰勝。……有臣曰拿破侖者,武功服眾,嘉慶八年登王位,連九年戰服四方,恃強黷武,旋敗失位……歐羅巴用武之國,以法蘭西為最”可得出魏源對法國的關注集中在政治、軍事領域,著力介紹法國的政治演進與軍事武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面對西方的堅船利炮,魏源主張開眼看世界,編修《海國圖志》介紹外國歷史地理知識。通過借此提出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增進了國人對世界的了解。根據材料二“法蘭西之人權宣言刊布中外。歐羅巴之人心,曉然于人權之可貴,……繼政治革命而謀社會革命者,社會主義是也”可得出陳獨秀則更關注法國的先進思想,介紹啟蒙思想、進化論與社會主義思想等主張。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國初年,共和政體沒有真正得到鞏固,部分知識分子經過反思認識到,必須批判束縛國民頭腦的專制與愚昧思想,陳獨秀等人發起新文化運動,高舉起民主與科學的旗幟,反對封建禮教,推動思想文化革新,解放人們的思想。魏源和陳獨秀的法國觀體現了先進中國人對西方認識的不斷深化,反映了向西方學習以救亡圖存的時代潮流。知識點 2 太平天國運動1、背景:(1)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統治和沉重的剝削,導致階級矛盾激化(主要矛頭指向清政府)(2)外部原因:外國資本主義侵略激化民族矛盾(3)直接原因:廣西自然災害嚴重(4)個人原因:洪秀全深受基督教的影響,創立“拜上帝教”,發動群眾進行反清斗爭2、過程(1)金田起義:1851年 1月 11日,洪秀全、楊秀清 廣西桂平金田村,洪秀全稱天王(2)定都天京:1853,太平軍沿長江東下,占領南京,將南京改名為天京,定都于此(3)軍事全盛:1853~1856,北伐和西征(4)天京事變:1856,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發生內訌,天京事變是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5)后期防御:洪仁玕、陳玉成、李秀成進入最高領導層(6)最終失敗:1864年,在湘軍、淮軍和外國人帶領的洋槍隊進攻下(內外敵人共同鎮壓,時代賦予反侵略內容)太平軍節節敗退,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3、綱領性文獻(1)《天朝田畝制度》太平天國運動前期頒布(1853年)頒布,提出“有田同耕,有飯同吃,有衣同穿,有錢同使”,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農民追求社會財富平均的思想(絕對平均主義,不符合時代潮流);特點: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2)《資政新篇》:太平天國運動后期(1859年)提出新的社會經濟政策(核心:向西方學習發展資本主義),試圖回答農民革命應當向何處去的問題(順應時代潮流,沒有反映農民最為迫切的要求,基礎薄弱)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空想性(3)結果: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缺乏經濟基礎和穩定的環境),這兩個文件都未能實施項目 《天朝田畝制度》 《資政新篇》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在生產力水平 主張保護私有財產,發展資本主義工商經濟主張落后的情況下實行絕對平均主義 業,用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突出反映了農民階級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 未能反映農民的迫切愿望和要求,無法調群眾基礎愿望,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革命積極性 動農民的革命積極性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反映了鴉片戰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時代特點 爭后,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和探具有極大的空想性,根本無法實現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4、失敗原因:(1)主觀原因:農民階級的歷史局限性(根本原因)缺乏科學思想理論的指導,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不可能沖破封建社會的制度和思想(2)客觀原因: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5、評價:農民運動的高峰,拉開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序幕。(1)性質:太平天國運動是近代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2)影響:①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②引起清王朝統治和權力結構的變化,隨著湘淮系官僚集團的崛起,中央權力下移,對此后歷史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6、農民階級局限性的表現(1)從經濟上看,農民是分散的個體小生產者,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2)從政治上看,農民階級沒有切實可行的革命綱領。(3)從思想上看,農民階級缺乏科學的指導思想,多是用宗教思想來宣傳和組織群眾。(4)從組織上看,農民具有分散性,很難形成統一的、堅強的革命領導核心。【史料實證】太平天國運動對中國近代化的雙重作用?史料在太平天國之后,湘軍和淮軍的官佐因功而摧升至重要職位,從前由滿人占據的重要督撫位置,現在落入了漢人之手……在清朝早期和中期,政府高度集權化,朝廷決定各省的政策;而在太平天國之后,中央政府發現有必要與外省大員磋商國是,聽取他們的意見。北京的衙門時常征求地方官員的觀點,以爭取他們支持自己的立場,勢力強大的巡撫和總督時時會擺脫中央政府而自行其是。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促進作用①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清朝封建統治,也有力地打擊了外國侵略勢力。②《資政新篇》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③催生了洋務運動的發生,使中國邁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2)阻礙作用①《天朝田畝制度》旨在建立小農經濟的絕對平均主義的天國,與發展資本主義的時代潮流相違背。②太平天國運動破壞了富饒地區的生產力,遲滯了這些省份近代化的進程。③太平天國運動打斷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中國內亂給了外國侵略者以更大的可乘之機。考向 2 太平天國運動【典例】(2024·全國甲卷)19 世紀 50 年代之前,江蘇鎮江府土地多集中于地主手中。而到了六七十年代,鎮江府“大地主不復存在”,十之八九的土地為耕者所有,1888 年后基本集中在小農戶手上。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是( )A.西方列強入侵 B.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C.太平天國運動 D.土地商品化程度提高【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19 世紀六七年代(中國)。據材料可知,19 世紀六七十年代鎮江的大地主不復存在了,土地為農民所有。結合所學可知,根據材料結合可知,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江南的地主階級,以致六七十年代鎮江府“大地主不復存在”,而后清政府為恢復生產,招募大量移民前來墾荒,由此推動小農經濟發展,C 項正確;西方列強入侵導致自然經濟解體,小農破產,不符合題意,排除 A 項;民族資本主義企業集中于城市而非農村,排除 B 項;土地商品化程度提高會導致土地兼并盛行,小農破產,不符合題意,排除 D 項。故選 C項。【變式訓練 1】在太平軍初期所占領的城市中,曾不同程度地實行“消滅”商業的措施,但附近的農村集鎮上商業反而更加繁榮;在后期占領的江南地區,則發給商鋪“商憑”,允許自由貿易。這表明太平天國( )A.沉重打擊清廷統治 B.實行務實的經濟政策C.統治集團日漸腐化 D.突破平均主義的藩籬【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太平天國初期實行“消滅”商業的措施,而后期則發給商鋪“商憑”,允許自由貿易。這表明太平天國認識到商業的價值和意義,從而實行務實的經濟政策,B 項正確;太平天國對商業政策的變化并不能沉重打擊清廷統治,排除 A 項;材料表明太平天國實行務實的經濟政策,未涉及統治集團日漸腐化,排除 C 項;材料表明太平天國實行務實的經濟政策,不能說明太平天國突破平均主義的藩籬,排除 D 項。故選 B 項。【變式訓練 2】1860 年,曾國藩署理兩江總督,考慮到“此次蘇、常之陷,變起倉猝,其遇害官紳士女,尤不忍令其湮沒”,在行營設立忠義局,對殉難的官紳、士民、婦女、“詳核事實,兼考世系,出示遍行曉諭”,并奏請建立總祠總坊,對于“死事尤烈者”,建立專祠專坊。此舉旨在( )A.揭露太平軍殺戮的殘酷性 B.重樹戰區的道德價值體系C.增強民眾對清政府的認同 D.說明太平天國叛亂的本質【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時空是 1860 年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題干中曾國藩采取一系列措施撫恤殉難者,進行大規模表彰和紀念,結合所學可知,其主要目的是增強民眾對清政府的認同,爭取民眾的支持,C 項正確;材料并不是強調太平軍殺戮的殘酷性,與題意不符,排除 A 項;“重樹戰區的道德價值體系”并不是該舉措的主要目的,排除 B 項;太平天國運動屬于反侵略反封建的農民運動,與題意無關,排除 D 項。故選 C 項。知識點 3 洋務運動(選必一)1、背景:(1)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太平天國運動、兩次鴉片戰爭(2)經過兩次鴉片戰爭,使統治者中一些當權人物看到了歐美國家的船堅炮利。2、目的:挽救國家的頹勢(根本:維護清政府的統治),發動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新政3、指導思想:中體西用(自救運動)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4、領導階級:地主階級洋務派5、代表:(中央)奕 、(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6、內容:主要內容和實踐 目的創 辦 軍事工業 江南機器制造總局(李鴻章);福州船政局自強(維護清朝統治)近 代 (官辦) (左宗棠);天津機器局(崇厚)等企業 民用企業 上海輪船招商局(李鴻章);上海機器織布局 求富(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官督商辦) (李鴻章)開平煤礦(李鴻章)等 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興教育 創辦了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的學校 培養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建海軍 建成了以北洋艦隊為代表的新式海軍 增強海防力量【知識拓展】洋務企業的經營方式和生產方式(1)經營方式:企業的經營方式主要有官辦、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三種類型。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的資金全部來源于官府撥款,企業完全屬于國家,屬于官辦企業;民用企業的資金來源比較復雜,存在以上三種類型,其中官督商辦、官商合辦都有民間資本的介入,帶有明顯是資本主義性質。(2)生產方式:洋務企業采用機器生產,標志著中國工業化的開端。(經濟近代化,主要標志是使用機器生產)7、評價:(1)性質:清朝統治階級的自救運動(2)進步性:引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機器生產技術,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3)局限性:①洋務派期望洋務新政可以保障國家安全,抵抗外敵侵略,后來的事實證明這個目的未能達到②洋務派的初衷不是改變封建統治,只是引進資本主義國家新的軍事和生產技術,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礎上修修補補,洋務運動的失敗是必然的。③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只學習西方技術,拒絕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現代化:也稱近代化,是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的過程,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治化;經濟上的工業化、市場化、城鎮化;思想上的理想化、科學化。【歷史解釋】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化進程的影響?史料 自強運動推行者目睹西洋堅船利炮之精良,建立翻譯館、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發展軍工企業,開辦輕工業,成立水師,由于過度專注船炮,對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相對漠視,自強的努力僅僅觸及了現代化的表皮,而沒有獲得工業化的突破,在甲午戰爭中的敗績,更是確鑿無疑地證實了自強運動的失敗。—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思想上: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使中國人的價值觀由“傳統人”向“現代人”轉變,開啟了中國思想的近代化。(2)經濟上①洋務派引進了西方先進的機器和工藝,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為中國近代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及管理經驗。②洋務派創辦的近代企業,尤其是民用企業,基本上是以利潤、市場為基礎的,誘導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3)外交上:洋務運動使中國的外交開始向近代化轉變,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總理衙門,加強了清朝同外國的聯系。(4)軍事上:洋務運動創建近代海軍,開始了中國軍事近代化的歷程。(5)教育上:洋務運動設立新式學堂,培養翻譯、科技、軍事方面的人才,還派遣留學生,是中國教育近代化的開始。考向 3 洋務運動【典例】(2024·湖北卷)近代中國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燾等多是傳統科舉出身,不諳外語,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陸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館、廣方言館等,外語能力尚可,相對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顧維鈞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學經歷,外語嫻熟,非常了解西方。這種演變( )A.受益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 B.促成近代中外關系的平等C.體現中國外交的近代化趨向 D.適應晚清政治體制的變革【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近代中國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燾等多是傳統科舉出身,不諳外語,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陸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館、廣方言館等,外語能力尚可,相對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顧維鈞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學經歷,外語嫻熟,非常了解西方。”可知,這種演變體現了中國近代對世界的了解逐漸增多、認識逐步深入,體現了中國外交逐漸近代化的趨勢,C 項正確;由第一代到第二代的演變體現的是清政府洋務運動的成果,和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無關,排除 A 項;促成近代中外關系的平等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 B 項;第三代外交官顧維鈞等,他們外交活動的主要時期是民國時期,清朝已經滅亡,排除 D 項。故選 C 項。【變式訓練 1】1891 年,在兩湖地區架設電報線的工程由于受到湘省當地紳民的重重阻礙而中途停工。1895 年陳寶箴任湖南巡撫后,他積極開通風氣、說服士紳,并與湖廣總督張之洞商議,修改了湖南境內原有鋪設線路。這反映了( )A.湖南地區近代化進程的艱辛 B.湖北地區紳民思想較守舊C.甲午戰爭促進民眾思想轉變 D.進步人士助推交通業發展【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由材料可知,湖南地區紳民思想守舊,不能接受近代文明,延緩了近代電訊事業的發展,并迫使其改道,這說明近代湖南地區我國的近代化進程受舊勢力的掣肘而歷盡艱辛,A 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湖南地區紳民思想較守舊而非湖北地區,排除 B 項;由材料可知,民眾思想轉變與湖南巡撫積極開通風氣、說服士紳有關,材料不涉及甲午戰爭,排除 C 項;電報屬于通訊業而非交通業,排除 D 項。故選 A 項。【變式訓練 2】1863 年,清政府因教案與法國交涉,請求美國公使蒲安臣推薦一部權威的國際法著作,蒲安臣即推薦惠頓的《萬國公法》,并安排美國傳教士丁韙良與文祥等 4 位總理衙門大臣商議翻譯。次年,經總理衙門批準,由北京崇實印書館印行 300 部,頒發各省督撫備用。這表明( )A.中國近代外交制度開始確立 B.封疆大吏的主權意識逐漸增強C.向西方學習深入到制度層面 D.清政府關注國際交往規范理念【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總理衙門刊印國際法權威著作《萬國公法》給各省督撫備用,這是為了方便處理中外交涉事務,是逐步接受近代外交理念的表現,說明清政府關注國際交往規范理念,D 項正確;中國外交制度開始建立,開始說法錯誤,排除 A 項;在 19 世紀 60 年代,清朝許多官員不具備主權意識,封疆大吏不一定具有主權意識,排除 B 項;向西方學習深入到制度層面是戊戌變法,排除 C 項。故選 D 項。考點二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知識點 1 戊戌維新運動(選必一)1、背景:(1)政治形勢:《馬關條約》簽訂后,民族危機加深,人民的民族意識增強(2)思想基礎:康有為、梁啟超宣傳維新思想。①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為變法維新提供了理論依據,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②梁啟超在《時務報》發表的《變法通議》文章,明確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變者天下之公理”→托古改制2、序幕:“公車上書”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3、高潮:“百日維新”(1)時間:1898年 6月 11日—9月 21日(2)標志: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實行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度)(3)內容:類別 頒布的新法 作用政治方面 裁剪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 有利于民族資產階級參政經濟方面 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改革財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體現性質 政,編制國家預算文學教育 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 有利于先進思想文化傳播運動性質 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思想解放運動(4)特點:范圍廣、力度大、操之過急(5)局限性:①沒有實行興民權、開國會、定憲法等措施,沒有觸動封建統治基礎。②改革策略比較激進,且觸及了封建官僚的切身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③采取改良的辦法,把希望寄托在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④對帝國主義存有幻想,妄圖依靠日美干涉的辦法開展運動。4、結果:“戊戌政變”(1)1898年 9月 21日,慈禧太后再次臨朝訓政(2)康有為、梁啟超被迫逃亡海外,“戊戌六君子”被殺(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3)變法期間的改革措施,除京師大學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廢止5、歷史意義①戊戌維新運動對于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新思想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開啟了中國政治的民主化,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變法具有愛國性、進步性、啟蒙性。②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6、失敗原因(1)根本原因: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弱小。(2)守舊勢力強大。(頑固派)(3)維新派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沒有嚴密的組織。(人民群眾)(4)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實權的皇帝身上。(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7、啟示:資產階級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行不通。【史料實證】變法圖強的戊戌維新運動史料:軍機處之所以能由“籌辦軍務”的臨時機構,轉而成為執掌軍國大計的常設機構,完全是為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軍機處地處內廷,便于宣召,皇帝意旨能迅速貫徹執行,并具有嚴格的保密性……軍機處有官無吏,全部工作由軍機大臣主持……“辦事較為密速”,效率高。軍機大臣由皇帝……特簡,然后應召入值……完全是聽命于皇帝的附庸。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甲午中日戰爭后“土大夫回應‘西潮’挑戰”的表現并指出其影響。表現:傳播進化論,宣傳物競天擇;提出變法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影響:傳播了新思想,形成維新思潮;激發起人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促進了民眾覺醒。考向 1 戊戌維新運動【典例】(2024·安徽卷)1899 年,《萬國公報》稱:廣學會翻譯的《泰西新史攬要》《中東戰紀本末》《時事新論》《列國變通興盛記》等,“初印時,人鮮顧問,往往隨處分贈,繼而漸有樂購者,近三年來,幾于四海風行”。這一現象表明( )A.“師夷之長技”成為時代潮流B.民眾普遍認同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思想C.“戊戌政變”促進了新學傳播D.有識之士借鑒異邦興衰探索救亡道路【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99 年(中國)。根據材料“初印時,人鮮顧問,往往隨處分贈,繼而漸有樂購者,近三年來,幾于四海風行”可知,在民族危機日益嚴重時期,廣學會翻譯《泰西新史攬要》《中東戰紀本末》《時事新論》《列國變通興盛記》等異邦興衰史,且不斷獲得傳播,該現象體現了當時一些有識之士意在探索救亡道路,應對民族危機,D 項正確;“師夷之長技”是林則徐、魏源以及洋務思想,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 項;民眾普遍認同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說法過于夸大,排除 B 項;“戊戌政變”廢除了維新措施,不利于新學傳播,排除 C 項。故選 D 項。【變式訓練 1】維新派認為,中國人如一盤散沙,因此推行變法,必以合群為始;而興辦學會,匯聚四方豪杰,又是講求興民權、開民智的最好途徑。維新派意在強調( )A.維護民權是變法的最終歸宿 B.通過革命活動挽救民族危機C.改良風俗壯大變法社會基礎 D.進行組織建設凝聚變法力量【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中國人如一盤散沙,因此推行變法,必以合群為始”“而興辦學會,匯聚四方豪杰,又是講求興民權、開民智的最好途徑”和所學可知,近代以來,伴隨著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維新派認為解決中國人一盤散沙局面的關鍵在于變法,而變法的關鍵在于興辦學會,實現興民權、開民智,結合上述分析可知,維新派強調的是進行組織建設凝聚變法力量,D 項正確;變法的最終歸宿是救亡圖存,排除 A 項;維新派主張變法改革,非革命,排除 B 項;材料與改良風俗無關,排除 C 項。故選 D 項。【變式訓練 2】1903 年,嚴復翻譯英國哲學家彌爾的《論自由》時將書名譯為《群己權界論》,認為自由是“不偏于國群而壓制小己,亦不袒護小己而使國群受害”,與儒家推己及人、守分知禮的“絜矩之道”相通。這反映了嚴復( )A.自由觀深受傳統影響 B.致力于維護封建統治秩序C.政治主張的日趨保守 D.為維新變法制造社會氛圍【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03 年(中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嚴復主張自由,主張對個人權利的尊重,并且與與儒家推己及人、守分知禮的思想相通,可見,他的自由觀深受傳統影響,A 項正確;嚴復主張維新,反對封建統治秩序,排除 B 項;據材料“不偏于國群而壓制小己,亦不袒護小己而使國群受害”可知,他主張對個人權利的尊重,不是保守思想,排除 C 項;維新變法 1898 年已經失敗,排除 D 項。故選 A 項。知識點 2 義和團運動1、背景(1)根本原因:《馬關條約》簽訂后,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加劇(2)直接原因:反洋教斗爭的推動(3)其他原因:西方勢力深入中國城市、鄉村后引發一系列沖突;德國強占膠州灣,進一步刺激了山東民眾。2、過程(1)興起:以“扶清滅洋”為口號(2)各方態度:①山東巡撫的毓賢、袁世凱等對義和團采取先撫后剿的舉措②各國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締義和團。1900年 5月 28日英、美等八國決定出兵鎮壓義和團③慈禧太后采用“招撫”義和團的辦法,企圖對義和團加以控制和利用。(3)結果:在中外勢力聯合鎮壓下,義和團運動失敗。3、評價:(1)義和團運動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也存在明顯的盲目排外行為。(2)由于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義和團運動無法阻止中國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淵。(3)展現出的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瓜分一事,實為下策”4、認識義和團“扶清滅洋”的口號(1)扶清:有利于爭取清政府支持,卻容易放松對清政府的警惕。(2)滅洋:能動員廣大民眾參加反帝斗爭,但帶有盲目、籠統的排外性質。(3)扶清滅洋:具有愛國性質,突出反映了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5、啟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民階級不能獨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史料實證】: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史料:義和團運動的爆發是……列強殖民侵略和西方教會恃強擴張的必然結果。……義和團是華北民間各種拳(刀)會與秘密教門的多元融混,其組織和活動形式中不可避免地摻入“降神附體”“刀槍不入”等帶有宗教神秘主義色彩的因素。苦難中的民眾只能從最熟悉的民俗傳統和宗教信仰中尋求組織力量與精神支撐……列強用鐵路、電線等現代文明成果充當侵略中國的工具。但未把工具和運用工具的人加以明確區分是義和團的不足。摘編自彭淑慶《義和團運動不應被“污名化”》(1)積極性:義和團運動體現了中國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爭精神,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偉大力量,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清王朝進行改革。(2)局限性:由于階級和時代的局限,義和團具有濃厚的封建迷信色彩;“扶清滅洋”的口號具有盲目仇外的缺點;其斗爭結果不能促使中國走向進步,只能更加落后。知識點 3 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1、清末新政(1)背景:《辛丑條約。簽訂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為應對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2)內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學生、編練新軍、振興商務、獎勵實業等。(3)評價:客觀上促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沒有使清政府擺脫內外困境。清政府不可能為中國找到真正的出路。2、預備立憲:1906年,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1908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1911年 5月,成立“皇族內閣”,立憲派人士認識到清政府無誠意推行立憲,轉而支持革命。【歷史解釋】:晚清救亡圖存的總體特征(1)救亡根源:西方工業文明下急需中國市場;清政府腐敗、落后難以應對西方的侵略。(2)救亡參與者:從地主階級抵抗派,到農民階級,再到地主階級洋務派和新興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無產階級尚未登上政治舞臺。(3)救亡過程:救亡過程也是國門被打開,逐漸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過程,中國近代化從起步到發展的過程;近代化一般與學西方緊密結合,經歷了從器物到制度(之后思想)的過程(與西方近代化道路相反),對西方的認識逐漸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救亡方式逐漸從改良發展到革命(舊民主主義革命)。(4)救亡的結果:由于列強侵略的加劇,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各自的局限性,救亡活動基本都以失敗告終。考向 2 清末新政【典例】(2024·全國新課標卷)下表是清末新軍第九鎮、第八鎮及第二十一協軍官的來源構成。這可用于說明新軍( )類別部別 國內學生 留學生 士人 行伍 總計第九鎮(駐江寧) 340 15 272 87 714第八鎮(駐湖北) 154 12 497 23 686第二十一協(駐湖北) 53 4 73 3 133總計 547 31 842 113 1533A.抵制了列強入侵 B.導致了軍閥勢力擴大C.引發了軍閥混戰 D.助推了民主革命發展【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中國)。從表格中可以看出,新軍中的軍官來源廣泛,國內學生和士人占據大多數,這些人受過一定的教育,思想相對更為解放,更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觀念,包括民主革命的思想,許多新軍軍官后來成為了革命黨人或支持者,助推了民主革命的發展,D 項正確;新軍的建立并沒有起到抵制了列強入侵的作用,排除 A 項;材料只提到新軍軍官來源構成,軍閥勢力擴大與新軍的來源無關,排除 B 項;近代軍閥混戰的根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北洋政府時期袁世凱去世后軍閥混戰才開始,排除 C 項。故選 D 項。【變式訓練 1】1905 年,上海總商會舉行有 4000 人參加的抵制美貨大會,民族資本家代表張謇上臺演說,認為僅僅不用美貨而易用他國之貨,不能稱為“抵制”,“必也人人奮起,工廠日興,迨夫物皆自造,貨不他求,然后方可謂抵制”。這可用來說明( )A.實業救國思潮成為共識 B.清末新政抵制了列強傾銷C.民眾國家利權意識增強 D.門戶開放政策受到了沖擊【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05 年(中國)。由材料信息可知,20 世紀初,上海總商會舉行抵制美貨大會以及張謇強調要真正實現抵制需人人奮起、工廠日興等,體現了民眾國家利權意識的增強,C 項正確;“成為共識”過于絕對,材料只是體現了部分人的行為和觀點,排除 A 項;B 項與史實不符,且清末新政與材料主要內容關聯不大,排除B 項;門戶開放政策是列強之間的政策,國內抵制美貨大會無法沖擊該政策,排除 D 項。故選 C 項。【變式訓練 2】張之洞曾于戊戌變法期間斥民權議院之說“無一益而有百害”,1901 年卻聲稱:“西法最善者,上下議院互相維持之法也”“累數百年之研究,經數千百人之修改,成效既彰,轉相仿效”,中國正可以借此“政體學術”“相我病癥”。材料反映出( )A.維新變法改變了清末力量對比 B.清末“新政”由洋務派為主導C.洋務派堅守“中體西用”的論調 D.時局變更影響士大夫的認知【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是晚清中國。據本題材料可知,從戊戌變法到 1901 年,張之洞對“民權議院”發生明顯轉變,反映出時局的變化影響到士大夫的認知,部分士大夫認識到議院設立的進步之處,D 項正確;維新變法作為一次失敗改良運動,對清末力量對比影響有限,清末力量對比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排除 A 項;材料反映的是張之洞的言論變化,不能體現其在新政中主導地位,排除 B 項;根據“西法最善者,上下議院互相維持之法也”,中國正可以借此“政體學術”“相我病癥”可知張之洞已關注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優勢,改變以往對西方政治制度的偏激認識,排除 C 項;故選 D 項。1.(2023·廣東卷)晚清洋務派創辦各種新式企業;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產興業”政策。二者的共同點是( )A.引進了資本主義的經濟體制 B.以實現富國強兵為目的C.主要采用官督商辦經營方式 D.瓦解了封建統治的基礎【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特點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和日本。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的目的都是要富國強兵,挽救民族危亡,鞏固統治,中國洋務運動以“自強”和“求富”為旗號,日本明治維新以鞏固天皇政權,殖產興業,實現民族振興為己任,B 項正確;洋務運動創辦的軍事工業屬于封建性企業,民用工業采用了一些資本主義管理方式,但不是資本主義經濟體制,排除 A 項;洋務派創辦的民用企業主要采用官督商辦經營方式,日本殖產興業是建立官營工 廠,扶植民營企業,排除 C 項;洋務運動在中體西用指導之下根本目的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排除 D 項。故選 B 項。2.(2023·海南卷)輪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辦”的經營管理模式。創辦初期,李鴻章通過允許其承運官物、免稅、貸款和緩息等多種途徑,使它在與外國輪運公司的競爭中未曾處于劣勢。從 1874 年到 1892 年,年年盈利。由此可知,該局( )A.得益官方扶助,實力匹敵洋商 B.過于依賴官方,不利自身成長C.專意謀取貼補,影響競爭公平 D.享有壟斷特權,助推同業發展【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允許其承運官物、免稅、貸款和緩息等多種途徑……未曾處于劣勢”可知輪船招商局在封建政府的支持下獲得了一系列優惠條件,使其在與外資企業競爭的過程中不至處于劣勢地位,A 項正確;“未曾處于劣勢”“年年盈利”說明封建官府的支持在當時促進了輪船招商局的良性發展,排除B 項;清政府給與輪船招商局的資金支持確實主要用于企業經營,也更加有利于洋務企業與外資企業之間的公平競爭,排除 C 項;輪船招商局所享有的優惠條件只有洋務企業才能享有,無法帶動同行業其他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的發展,排除 D 項。故選 A 項。3.(2023·湖北卷)下表是有關太平天國運動領導人洪秀全的描述,對此解讀最準確的是( )來源 內容軀長大,面微圓而白,鼻高耳圓而小,其聲音響亮而沉重,笑時屋為之震,有極大之膂太平天國方面力與極敏捷之知覺清廷方面 身材魁碩,赤面高顴,有須,粗通文墨,素無賴,日事賭博;體質肥鈍,了無異人處民國前后革命面長豐滿,紅須,手垂過膝;身干長大,富雄姿,豪邁博學,治《春秋》《漢書》黨人A.不同史料對人物的記載不同 B.不同的描述體現人物的多面性C.不同立場影響對人物的描述 D.不同時期對人物描述有所側重【答案】C【解析】本題是最佳選擇題。時空是前太平天國運動時期(中國)。根據材料“有極大之膂力與極敏捷之知覺”“粗通文墨,素無賴,日事賭博;體質肥鈍,了無異人處”“身干長大,富雄姿,豪邁博學,治《春秋》《漢書》”并結合所學可知,太平天國運動是幾千年來,農民起義的最高峰,其平分產品和土地的主張,滿足了農民階級的需要,太平天國方面對洪秀全做出了較高的評價;太平天國運動對準的矛頭是清政府,其被清朝政府撲滅以后,清朝政府對洪秀全的形象進行了大肆的詆毀;而民國前后的革命黨人由于歷史需要,稱他為“英雄”、“豪杰”,革命派認為,只有推翻清朝政府,推翻封建制度,才能把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里救出來。而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運動,顯然是中國自近代以來的一次自發革命運動,是一個革命的摸索。雖然失敗了,卻為后來的革命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這個時期人們對洪秀全的評價基本是大義凜然的。故對人物的評價受制于當時的歷史條件,不同立場影響對人物的描述,C 項正確;不同史料對人物記載的不同是由于其立場的差異,排除 A 項;洪秀全人物本身并非多面,只有受制于立場的差異,對其做出了不同的評價,排除 B 項;不同時期對人物描述有所側重的根本原因是其立場的差異,排除 D 項。故選 C 項。4.(2023·天津卷)1895~1898 年間,強學會、知恥學會、粵學會、保國會、保浙會、保川會、保滇會等紛紛成立。這些民間團體的出現表明( )A.中央權力的下移 B.救亡路徑的求新C.革命力量的發展 D.社會轉型的完成【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95~1898 年間(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隨著民族危機不斷加深, 越來越多愛國團體成立,它們宣傳了民權觀念,傳播了維新思想,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政治改革,不同于之前學習“器物”的救亡運動,因此,這些民間團體的出現表明救亡路徑的求新,B 項正確;這些民間團體的出現表明救亡路徑的求新,與中央權力的下移無關,排除 A 項;其中部分團體主張維新變法,并不主張革命,C 項不符合材料,排除C 項;此時中國依舊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并未完成社會轉型,排除 D 項。故選 B 項。5.(2024·浙江卷 1 月)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筑全國鐵路,起海陸軍而強中國……今何時乎?列國交通競爭、互校優勝劣敗之時也。……夫辟地利,開明智、通商業、廣郵政,起農工林礦之業,達遼、蒙、準、藏、滇、桂之防,皆非鐵路不為功矣。凡鐵路所到之處,即為文明繁盛,鐵路未開之所,即為閉塞榛荒,此萬國已然之跡也。而達國廣土,需之尤迫。——康有為《清計全局籌巨款以行新政筑鐵路起海陸軍折》(1898.9)請簡要評析康有為“筑全國鐵路”之建議。【答案】觀點判斷:必要,但操之過急(不切實際)必要性:世界步入鐵軌時代;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救亡圖存);利于求富(利于經濟發展與交流、開發資源、開發邊疆、發展工商業);便于圖強(利于鞏固國防、削弱列強對華控制);開民智(思想啟蒙、解放)不切實際的理由:新政阻力大(守舊派、頑固派、政治腐朽);列強干預(爭奪、控制路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缺乏資金、技術、專業人才。【解析】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代(中國)。觀點判斷:根據材料“夫辟地利,開明智、通商業、廣郵政,起農工林礦之業,達遼、蒙、準、藏、滇、桂之防,皆非鐵路不為功矣。凡鐵路所到之處,即為文明繁盛,鐵路未開之所,即為閉塞榛荒,此萬國已然之跡也。而達國廣土,需之尤迫”和所學知識可知,康有為“筑全國鐵路”之建議具有必要性,但操之過急。理由:結合所學知識,可從必要性和不切實際兩方面辨證評價,如根據材料“夫辟地利,開明智、通商業、廣郵政,起農工林礦之業,達遼、蒙、準、藏、滇、桂之防,皆非鐵路不為功矣。凡鐵路所到之處,即為文明繁盛,鐵路未開之所,即為閉塞榛荒,此萬國已然之跡也”和所學知識,當時世界已經步入鐵軌時代,而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需要救亡圖存,并且修建全國鐵路利于求富,有利于經濟發展與交流、開發資源、開發邊疆、發展工商業,同時也利于鞏固國防、削弱列強對華控制,促進思想啟蒙、解放等方面分析必要性;但也有其不切實際的方面,結合所學知識,可從新政阻力大,如守舊派、頑固派、政治腐朽等阻力大,這時期列強干預,如控制路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等,加上缺乏資金、技術、專業人才等方面分析不切實際的理由。6.(2024·甘肅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866 年,總理衙門令派出游歷之人,“沿途留心,將該國一切山川形勢、風土人情隨時記載,帶回中國,以資印證”。晚清中國人的海外旅行及寫作,小則增廣見聞,備述異國風情,大則察考制度。推動社會進步,甚至改造思想、知識,重繪世界之圖景。——摘編自《異城與新學:晚清海外旅行寫作研究》材料二 旅行可使國人于國內各地山川之形勢,人物之分布與國防之重要,一一有正確之了解,就國家方面,旅行可聯絡感情,把愛一鄉的觀念,擴大到愛整個的國家。此外,我們應于欣賞山水之余,關懷前賢往哲之嘉言懿行,所以游西于湖,應聯想岳武穆的精忠。——摘編自抗戰時期的《旅行雜志》材料三 每一個旅行者都將是祖國開發的一員。旅行團的組織是要把過去只有少數人享有的旅行權利擴張到廣大的社會階層中去。農村和工廠的勞動英雄會有交換旅行。團體旅行充實了集體生活的內容,對于新中國的人民教育,具有深刻的意義。——摘編自 1950-1951 年的《旅行雜志》(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不同時期國人對旅行功能的認識。(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針對問題(1)得出的認識,聯系時代特征分析其產生的原因。【答案】(1)晚清時期,國人旅行印證外國風土人情,察考制度,改造思想;抗戰時期增強愛國情懷;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旅行具有集體主義教育功能。(2)原因:晚清時期:列強侵略,民族危機日益嚴重,國人對世界的認識逐漸加深,民族覺醒。抗戰時期: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危險,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需要增強愛國主義,共同抗日。新中國成立時期:處于過渡時期,人民當家作主,經濟恢復的需要,強調集體主義、愛國主義。【解析】(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現代中國。發展歷程:根據材料“沿途留心,將該國一切山川形勢、風土人情隨時記載,帶回中國,以資印證”“小則增廣見聞,備述異國風情,大則察考制度。”得出晚清時期,國人旅行印證外國風土人情,察考制度,改造思想;根據材料“就國家方面,旅行可聯絡感情,把愛一鄉的觀念,擴大到愛整個的國家”得出抗戰時期增強愛國情懷;根據材料“體旅行充實了集體生活的內容,對于新中國的人民教育,具有深刻的意義”得出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旅行具有集體主義教育功能。(2)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現代中國。原因:根據所學可知結合時代背景,主要從政治、經濟、思想等角度概括,如晚清時期:列強侵略,民族危機日益嚴重,國人對世界的認識逐漸加深,民族覺醒。抗戰時期: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危險,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需要增強愛國主義,共同抗日。新中國成立時期:處于過渡時期,人民當家作主,經濟恢復的需要,強調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第 11 講 國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目 錄01 考情透視·目標導航 .................................................................................................202 思維導圖·思維領航 .................................................................................................2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 .................................................................................................3考點一 國家出路的探索 ...............................................................................................................3知識點 1 開眼看世界 ...................................................................................................................................3考向 1 開眼看世界 ...................................................................................................................................4知識點 2 太平天國運動 ...............................................................................................................................5考向 2 太平天國運動 ...............................................................................................................................6知識點 3 洋務運動(選必一) ...................................................................................................................7考向 3 洋務運動 .......................................................................................................................................8考點二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9知識點 1 戊戌維新運動(選必一) ...........................................................................................................9考向 1 戊戌維新運動 .............................................................................................................................10知識點 2 義和團運動 ................................................................................................................................10知識點 3 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 ................................................................................................................11考向 2 清末新政 ....................................................................................................................................1204 真題練習·命題洞見 ...............................................................................................12考點要求 考題統計 備考建議2024 選擇題:湖北卷“開眼看世界”與洋務 非選擇題:甘肅卷、廣東卷 本講為高考命題熱點,題型運動 2023 選擇題:廣東卷、海南卷 以選擇題為主,復習時關注(3 年 9 考) 非選擇題:湖北卷、浙江卷 1 月 一些命題關鍵詞:開眼看世2022 選擇題:山東卷、福建卷 界、天京變亂、《天朝田畝2024 制度》《資政新篇》、洋務運選擇題:全國甲卷動、自強、求富、官督商太平天國運動(3 年 2 考) 2023 選擇題:湖北卷 辦、輪船招商局、商業經營、救亡圖存、維新思潮、2022 無 思想啟蒙、民族意識、君主2024 選擇題:安徽卷、 立憲、編練新軍、獎勵實非選擇題:浙江卷 1 月 業、預備立憲、“皇族內戊戌維新運動2023 選擇題:天津卷 閣”、盲目排外、扶清滅洋(3 年 7 考) 非選擇題:江蘇卷 復習時多關注。2022 選擇題:重慶卷、全國甲卷、全國乙卷復習目標:1、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考點一 國家出路的探索知識點 1 開眼看世界1、背景:①《南京條約》簽訂后,清朝統治階級高層封閉、愚昧與腐朽,民族危機嚴重。②鴉片戰爭使中國的有識之士開眼看世界,學習西方,尋求強國御侮之道。2、領導階級:地主階級抵抗派3、代表人物及著作(1)林則徐:在廣州開辦譯館,匯譯成《四洲志》等書稿。(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編成《海國圖志》。①內容: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紹各國歷史、地理、社會現狀以及軍事、科技等,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②評價:是近代中國最早介紹外國歷史地理的書籍之一,被譽為了解外國知識的“百科全書”。(3)徐繼畬:撰成《瀛寰志略》。①內容:系統介紹了當時世界上近 80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位置、歷史變遷、經濟文化、風土人情,內容豐富,敘述完備,尤重對歐美各國的考察和介紹。②評價:是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4、影響:這些開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唯物史觀】對“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評價(1)進步性:①明確了向西方學習的具體內容、方法和目的,引導人們關注世界形勢,對當時的思想解放有著重要的啟迪作用。②介紹世界知識的著作接連出版,開啟了學習西方和中國思想近代化的進程。它是中國思想從傳統轉向近代的重要標志。邁出了中國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2)局限性:①初步、模糊地了解了西方,但未深入到制度層面,未能付諸實踐且未形成時代風氣。②根本目的是抵抗外來侵略以維護清朝統治。【唯物史觀】“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影響①“師夷長技”的思想是中國封建士大夫開始放眼看世界的先兆,開始了中國人學習西方近代科學技術的最初歷程。讓國人沖破“天朝上國”這種夜郎自大的觀念,對后來的洋務運動、維新變法,乃至近鄰日本的明治維新運動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奠定了其在近代思想史上無可替代的開創地位。②“師夷長技”說的提出,在中國近代文化形成史上是劃時代的第一槍,是中國近代文化思想的最早形態。③“師夷長技”的內容,不僅包括軍事方面,也初步涉及民用工業,為我國民用工業的最初發展奠定了基礎。④“師夷長技”還提出必須培養專門人才,選拔和任用有實學、能治國的人才,開改革教育取士制度之先河。⑤由于時代局限,“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更多的是一種應急的措施,這也埋下了中國從西學東漸之始,即注目于西方的技術,尤其是軍事技術,而無視其文化、政治的隱患【歷史解釋】鴉片戰爭推動中國傳統觀念的轉變?史料 《海國圖志》超越了當時多數中國人視野所能觸及的地域,系統地介紹了西方各國的地理、歷史、政治狀況和許多先進的科學技術……是近代國人談世界史時不可繞過的里程碑式的“開山之作”。《海國圖志》給閉塞已久的中國人以全新的近代世界概念,迫使人們思考西方何以強大而中國何以落后。……由原來對西方堅船利炮等奇技的驚嘆發展到對西方近代資產階級民主政體的介紹。——摘編自徐其成《〈海國圖志》對于促進國人開眼看世界的功用》(1)面對嚴峻的內外形勢,先進的中國人漸漸拋棄傳統的“天朝上國”觀念而轉向面對現實。(2)在夷夏觀方面,開始向近代民族主義轉變,能夠正視西方在軍事、工業等方面的先進和中國的落后,并提出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的口號。(3)在本末觀方面,開始拋棄工商末業的思想,鼓勵發展工商業,希望以此解決民生問題,維護國家利益。(4)在義利觀方面,雖然仍然提倡“義”,但對于“利”并不盲目排斥,提倡義利并重、以義統利,鼓勵個人合法的求利行為。(5)在人才觀方面,為適應對外交涉、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以及發展民生的需要,提倡重視實用人才的培養和使用。考向 1 開眼看世界【典例】(2024·廣東卷)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近代以來,廣東不僅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史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在推進中國早期現代化進程中也作出了卓越貢獻。——摘編自劉云波《晚清嶺南文化的三大核心精神》結合材料,圍繞“廣東與近代中國”自擬一個論題,運用中國近代史的具體史實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變式訓練 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外力沖擊下的中國現代化思潮和運動表現出一種回應外國侵略的民族自救的特征。也就是說,這種回應的目的,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為了拯救民族危機。有的論者以此特征,把中國的現代化稱之為一種“防御式的現代化”、即一種被動的現代化。在近代中國,西方的侵略的確是構成中國現代化的兩大障礙之一(另一障礙是中國的封建主義)。所以,這種以挽救民族危機為動力或目的的現代化運動乃是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使然。“防衛型現代化”的特征對中國現代化的價值判斷產生了負面的影響。這就是因為“防衛”的需要,“民族主義”或“文化本位”的情結始終制約著近代中國人對現代化價值的選擇。這在很大的程度上妨礙了近代中國從對西方文化及西方的現代化進程進行深入而客觀的了解,因此也在較大的程度上制約了中國現代化思潮與運動的深入發展。——摘編自王繼平《晚清中國現代化思潮的文化視角》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近代史的知識,就材料整體或部分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闡述完整,表達清晰)【變式訓練 2】中國視角下的法國材料一 (法蘭西)新王嗣位。是時北方亞美利加之民與英吉利國交戰,王助亞美利加戰勝。然其餉銀漸減,故招爵、僧、民三品會集,以尋聚斂之法。國民棄王殺之,七年國政混亂。有臣曰拿破侖者,武功服眾,嘉慶八年登王位,連九年戰服四方,恃強黷武,旋敗失位……歐羅巴用武之國,以法蘭西為最。爭先處強,不居人下;偶有凌侮,必思報復。——摘編自魏源撰《海國圖志》卷四十一材料二 自千七百八十九年,法蘭西之人權宣言刊布中外。歐羅巴之人心,曉然于人權之可貴,群起而抗其君主,仆其貴族。自競爭人權之說興,機械資本之用廣,其言遂演而日深:君主貴族之壓制,一變而為資本家之壓制。欲去此壓制,繼政治革命而謀社會革命者,社會主義是也。法蘭西人圣西孟及傅里耶,其最著稱者也。其后數十年,德意志之馬克思,承法人之師說,發揮而光大之。——摘編自陳獨秀:《法蘭西人與近世文明》(1915 年 9 月)魏源與陳獨秀對法國關注點明顯不同。結合所學,加以闡釋。知識點 2 太平天國運動1、背景:(1)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統治和沉重的剝削,導致階級矛盾激化(主要矛頭指向清政府)(2)外部原因:外國資本主義侵略激化民族矛盾(3)直接原因:廣西自然災害嚴重(4)個人原因:洪秀全深受基督教的影響,創立“拜上帝教”,發動群眾進行反清斗爭2、過程(1)金田起義:1851年 1月 11日,洪秀全、楊秀清 廣西桂平金田村,洪秀全稱天王(2)定都天京:1853,太平軍沿長江東下,占領南京,將南京改名為天京,定都于此(3)軍事全盛:1853~1856,北伐和西征(4)天京事變:1856,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發生內訌,天京事變是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5)后期防御:洪仁玕、陳玉成、李秀成進入最高領導層(6)最終失敗:1864年,在湘軍、淮軍和外國人帶領的洋槍隊進攻下(內外敵人共同鎮壓,時代賦予反侵略內容)太平軍節節敗退,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3、綱領性文獻(1)《天朝田畝制度》太平天國運動前期頒布(1853年)頒布,提出“有田同耕,有飯同吃,有衣同穿,有錢同使”,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農民追求社會財富平均的思想(絕對平均主義,不符合時代潮流);特點: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2)《資政新篇》:太平天國運動后期(1859年)提出新的社會經濟政策(核心:向西方學習發展資本主義),試圖回答農民革命應當向何處去的問題(順應時代潮流,沒有反映農民最為迫切的要求,基礎薄弱)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空想性(3)結果: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缺乏經濟基礎和穩定的環境),這兩個文件都未能實施項目 《天朝田畝制度》 《資政新篇》經濟主張 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在生產力水平 主張保護私有財產,發展資本主義工商落后的情況下實行絕對平均主義 業,用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突出反映了農民階級要求獲得土地的強烈 未能反映農民的迫切愿望和要求,無法調群眾基礎愿望,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革命積極性 動農民的革命積極性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反映了鴉片戰是幾千年來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時代特點 爭后,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尋求真理和探具有極大的空想性,根本無法實現索救國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4、失敗原因:(1)主觀原因:農民階級的歷史局限性(根本原因)缺乏科學思想理論的指導,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不可能沖破封建社會的制度和思想(2)客觀原因: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5、評價:農民運動的高峰,拉開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序幕。(1)性質:太平天國運動是近代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2)影響:①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②引起清王朝統治和權力結構的變化,隨著湘淮系官僚集團的崛起,中央權力下移,對此后歷史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6、農民階級局限性的表現(1)從經濟上看,農民是分散的個體小生產者,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2)從政治上看,農民階級沒有切實可行的革命綱領。(3)從思想上看,農民階級缺乏科學的指導思想,多是用宗教思想來宣傳和組織群眾。(4)從組織上看,農民具有分散性,很難形成統一的、堅強的革命領導核心。【史料實證】太平天國運動對中國近代化的雙重作用?史料在太平天國之后,湘軍和淮軍的官佐因功而摧升至重要職位,從前由滿人占據的重要督撫位置,現在落入了漢人之手……在清朝早期和中期,政府高度集權化,朝廷決定各省的政策;而在太平天國之后,中央政府發現有必要與外省大員磋商國是,聽取他們的意見。北京的衙門時常征求地方官員的觀點,以爭取他們支持自己的立場,勢力強大的巡撫和總督時時會擺脫中央政府而自行其是。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促進作用①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清朝封建統治,也有力地打擊了外國侵略勢力。②《資政新篇》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設想。③催生了洋務運動的發生,使中國邁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2)阻礙作用①《天朝田畝制度》旨在建立小農經濟的絕對平均主義的天國,與發展資本主義的時代潮流相違背。②太平天國運動破壞了富饒地區的生產力,遲滯了這些省份近代化的進程。③太平天國運動打斷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中國內亂給了外國侵略者以更大的可乘之機。考向 2 太平天國運動【典例】(2024·全國甲卷)19 世紀 50 年代之前,江蘇鎮江府土地多集中于地主手中。而到了六七十年代,鎮江府“大地主不復存在”,十之八九的土地為耕者所有,1888 年后基本集中在小農戶手上。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是( )A.西方列強入侵 B.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C.太平天國運動 D.土地商品化程度提高【變式訓練 1】在太平軍初期所占領的城市中,曾不同程度地實行“消滅”商業的措施,但附近的農村集鎮上商業反而更加繁榮;在后期占領的江南地區,則發給商鋪“商憑”,允許自由貿易。這表明太平天國( )A.沉重打擊清廷統治 B.實行務實的經濟政策C.統治集團日漸腐化 D.突破平均主義的藩籬【變式訓練 2】1860 年,曾國藩署理兩江總督,考慮到“此次蘇、常之陷,變起倉猝,其遇害官紳士女,尤不忍令其湮沒”,在行營設立忠義局,對殉難的官紳、士民、婦女、“詳核事實,兼考世系,出示遍行曉諭”,并奏請建立總祠總坊,對于“死事尤烈者”,建立專祠專坊。此舉旨在( )A.揭露太平軍殺戮的殘酷性 B.重樹戰區的道德價值體系C.增強民眾對清政府的認同 D.說明太平天國叛亂的本質知識點 3 洋務運動(選必一)1、背景:(1)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太平天國運動、兩次鴉片戰爭(2)經過兩次鴉片戰爭,使統治者中一些當權人物看到了歐美國家的船堅炮利。2、目的:挽救國家的頹勢(根本:維護清政府的統治),發動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新政3、指導思想:中體西用(自救運動)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4、領導階級:地主階級洋務派5、代表:(中央)奕 、(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6、內容:主要內容和實踐 目的軍事工業 江南機器制造總局(李鴻章);福州船政局創 辦 自強(維護清朝統治)(官辦) (左宗棠);天津機器局(崇厚)等近 代民用企業 上海輪船招商局(李鴻章);上海機器織布局 求富(解決軍事工業資金、燃企業(官督商辦) (李鴻章)開平煤礦(李鴻章)等 料、運輸等方面的困難)興教育 創辦了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的學校 培養翻譯、軍事和科技人才建海軍 建成了以北洋艦隊為代表的新式海軍 增強海防力量【知識拓展】洋務企業的經營方式和生產方式(1)經營方式:企業的經營方式主要有官辦、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三種類型。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的資金全部來源于官府撥款,企業完全屬于國家,屬于官辦企業;民用企業的資金來源比較復雜,存在以上三種類型,其中官督商辦、官商合辦都有民間資本的介入,帶有明顯是資本主義性質。(2)生產方式:洋務企業采用機器生產,標志著中國工業化的開端。(經濟近代化,主要標志是使用機器生產)7、評價:(1)性質:清朝統治階級的自救運動(2)進步性:引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機器生產技術,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3)局限性:①洋務派期望洋務新政可以保障國家安全,抵抗外敵侵略,后來的事實證明這個目的未能達到②洋務派的初衷不是改變封建統治,只是引進資本主義國家新的軍事和生產技術,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礎上修修補補,洋務運動的失敗是必然的。③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只學習西方技術,拒絕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現代化:也稱近代化,是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的過程,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治化;經濟上的工業化、市場化、城鎮化;思想上的理想化、科學化。【歷史解釋】洋務運動對中國近代化進程的影響?史料 自強運動推行者目睹西洋堅船利炮之精良,建立翻譯館、新式學堂,派遣留學生,發展軍工企業,開辦輕工業,成立水師,由于過度專注船炮,對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相對漠視,自強的努力僅僅觸及了現代化的表皮,而沒有獲得工業化的突破,在甲午戰爭中的敗績,更是確鑿無疑地證實了自強運動的失敗。—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思想上: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使中國人的價值觀由“傳統人”向“現代人”轉變,開啟了中國思想的近代化。(2)經濟上①洋務派引進了西方先進的機器和工藝,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為中國近代化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及管理經驗。②洋務派創辦的近代企業,尤其是民用企業,基本上是以利潤、市場為基礎的,誘導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3)外交上:洋務運動使中國的外交開始向近代化轉變,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總理衙門,加強了清朝同外國的聯系。(4)軍事上:洋務運動創建近代海軍,開始了中國軍事近代化的歷程。(5)教育上:洋務運動設立新式學堂,培養翻譯、科技、軍事方面的人才,還派遣留學生,是中國教育近代化的開始。考向 3 洋務運動【典例】(2024·湖北卷)近代中國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燾等多是傳統科舉出身,不諳外語,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陸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館、廣方言館等,外語能力尚可,相對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顧維鈞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學經歷,外語嫻熟,非常了解西方。這種演變( )A.受益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 B.促成近代中外關系的平等C.體現中國外交的近代化趨向 D.適應晚清政治體制的變革【變式訓練 1】1891 年,在兩湖地區架設電報線的工程由于受到湘省當地紳民的重重阻礙而中途停工。1895 年陳寶箴任湖南巡撫后,他積極開通風氣、說服士紳,并與湖廣總督張之洞商議,修改了湖南境內原有鋪設線路。這反映了( )A.湖南地區近代化進程的艱辛 B.湖北地區紳民思想較守舊C.甲午戰爭促進民眾思想轉變 D.進步人士助推交通業發展【變式訓練 2】1863 年,清政府因教案與法國交涉,請求美國公使蒲安臣推薦一部權威的國際法著作,蒲安臣即推薦惠頓的《萬國公法》,并安排美國傳教士丁韙良與文祥等 4 位總理衙門大臣商議翻譯。次年,經總理衙門批準,由北京崇實印書館印行 300 部,頒發各省督撫備用。這表明( )A.中國近代外交制度開始確立 B.封疆大吏的主權意識逐漸增強C.向西方學習深入到制度層面 D.清政府關注國際交往規范理念考點二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知識點 1 戊戌維新運動(選必一)1、背景:(1)政治形勢:《馬關條約》簽訂后,民族危機加深,人民的民族意識增強(2)思想基礎:康有為、梁啟超宣傳維新思想。①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為變法維新提供了理論依據,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②梁啟超在《時務報》發表的《變法通議》文章,明確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變者天下之公理”→托古改制2、序幕:“公車上書”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3、高潮:“百日維新”(1)時間:1898年 6月 11日—9月 21日(2)標志: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實行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度)(3)內容:類別 頒布的新法 作用政治方面 裁剪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 有利于民族資產階級參政經濟方面 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改革財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體現性質 政,編制國家預算文學教育 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 有利于先進思想文化傳播運動性質 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思想解放運動(4)特點:范圍廣、力度大、操之過急(5)局限性:①沒有實行興民權、開國會、定憲法等措施,沒有觸動封建統治基礎。②改革策略比較激進,且觸及了封建官僚的切身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③采取改良的辦法,把希望寄托在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④對帝國主義存有幻想,妄圖依靠日美干涉的辦法開展運動。4、結果:“戊戌政變”(1)1898年 9月 21日,慈禧太后再次臨朝訓政(2)康有為、梁啟超被迫逃亡海外,“戊戌六君子”被殺(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3)變法期間的改革措施,除京師大學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廢止5、歷史意義①戊戌維新運動對于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新思想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開啟了中國政治的民主化,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變法具有愛國性、進步性、啟蒙性。②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6、失敗原因(1)根本原因: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弱小。(2)守舊勢力強大。(頑固派)(3)維新派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沒有嚴密的組織。(人民群眾)(4)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實權的皇帝身上。(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7、啟示:資產階級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行不通。【史料實證】變法圖強的戊戌維新運動史料:軍機處之所以能由“籌辦軍務”的臨時機構,轉而成為執掌軍國大計的常設機構,完全是為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軍機處地處內廷,便于宣召,皇帝意旨能迅速貫徹執行,并具有嚴格的保密性……軍機處有官無吏,全部工作由軍機大臣主持……“辦事較為密速”,效率高。軍機大臣由皇帝……特簡,然后應召入值……完全是聽命于皇帝的附庸。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甲午中日戰爭后“土大夫回應‘西潮’挑戰”的表現并指出其影響。表現:傳播進化論,宣傳物競天擇;提出變法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影響:傳播了新思想,形成維新思潮;激發起人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促進了民眾覺醒。考向 1 戊戌維新運動【典例】(2024·安徽卷)1899 年,《萬國公報》稱:廣學會翻譯的《泰西新史攬要》《中東戰紀本末》《時事新論》《列國變通興盛記》等,“初印時,人鮮顧問,往往隨處分贈,繼而漸有樂購者,近三年來,幾于四海風行”。這一現象表明( )A.“師夷之長技”成為時代潮流B.民眾普遍認同西方資產階級革命思想C.“戊戌政變”促進了新學傳播D.有識之士借鑒異邦興衰探索救亡道路【變式訓練 1】維新派認為,中國人如一盤散沙,因此推行變法,必以合群為始;而興辦學會,匯聚四方豪杰,又是講求興民權、開民智的最好途徑。維新派意在強調( )A.維護民權是變法的最終歸宿 B.通過革命活動挽救民族危機C.改良風俗壯大變法社會基礎 D.進行組織建設凝聚變法力量【變式訓練 2】1903 年,嚴復翻譯英國哲學家彌爾的《論自由》時將書名譯為《群己權界論》,認為自由是“不偏于國群而壓制小己,亦不袒護小己而使國群受害”,與儒家推己及人、守分知禮的“絜矩之道”相通。這反映了嚴復( )A.自由觀深受傳統影響 B.致力于維護封建統治秩序C.政治主張的日趨保守 D.為維新變法制造社會氛圍知識點 2 義和團運動1、背景(1)根本原因:《馬關條約》簽訂后,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加劇(2)直接原因:反洋教斗爭的推動(3)其他原因:西方勢力深入中國城市、鄉村后引發一系列沖突;德國強占膠州灣,進一步刺激了山東民眾。2、過程(1)興起:以“扶清滅洋”為口號(2)各方態度:①山東巡撫的毓賢、袁世凱等對義和團采取先撫后剿的舉措②各國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締義和團。1900年 5月 28日英、美等八國決定出兵鎮壓義和團③慈禧太后采用“招撫”義和團的辦法,企圖對義和團加以控制和利用。(3)結果:在中外勢力聯合鎮壓下,義和團運動失敗。3、評價:(1)義和團運動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也存在明顯的盲目排外行為。(2)由于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義和團運動無法阻止中國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淵。(3)展現出的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瓜分一事,實為下策”4、認識義和團“扶清滅洋”的口號(1)扶清:有利于爭取清政府支持,卻容易放松對清政府的警惕。(2)滅洋:能動員廣大民眾參加反帝斗爭,但帶有盲目、籠統的排外性質。(3)扶清滅洋:具有愛國性質,突出反映了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5、啟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民階級不能獨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史料實證】: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動史料:義和團運動的爆發是……列強殖民侵略和西方教會恃強擴張的必然結果。……義和團是華北民間各種拳(刀)會與秘密教門的多元融混,其組織和活動形式中不可避免地摻入“降神附體”“刀槍不入”等帶有宗教神秘主義色彩的因素。苦難中的民眾只能從最熟悉的民俗傳統和宗教信仰中尋求組織力量與精神支撐……列強用鐵路、電線等現代文明成果充當侵略中國的工具。但未把工具和運用工具的人加以明確區分是義和團的不足。摘編自彭淑慶《義和團運動不應被“污名化”》(1)積極性:義和團運動體現了中國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爭精神,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偉大力量,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迷夢,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清王朝進行改革。(2)局限性:由于階級和時代的局限,義和團具有濃厚的封建迷信色彩;“扶清滅洋”的口號具有盲目仇外的缺點;其斗爭結果不能促使中國走向進步,只能更加落后。知識點 3 清末新政與預備立憲1、清末新政(1)背景:《辛丑條約。簽訂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為應對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2)內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學生、編練新軍、振興商務、獎勵實業等。(3)評價:客觀上促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沒有使清政府擺脫內外困境。清政府不可能為中國找到真正的出路。2、預備立憲:1906年,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1908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1911年 5月,成立“皇族內閣”,立憲派人士認識到清政府無誠意推行立憲,轉而支持革命。【歷史解釋】:晚清救亡圖存的總體特征(1)救亡根源:西方工業文明下急需中國市場;清政府腐敗、落后難以應對西方的侵略。(2)救亡參與者:從地主階級抵抗派,到農民階級,再到地主階級洋務派和新興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無產階級尚未登上政治舞臺。(3)救亡過程:救亡過程也是國門被打開,逐漸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過程,中國近代化從起步到發展的過程;近代化一般與學西方緊密結合,經歷了從器物到制度(之后思想)的過程(與西方近代化道路相反),對西方的認識逐漸由表及里,由淺入深;救亡方式逐漸從改良發展到革命(舊民主主義革命)。(4)救亡的結果:由于列強侵略的加劇,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各自的局限性,救亡活動基本都以失敗告終。考向 2 清末新政【典例】(2024·全國新課標卷)下表是清末新軍第九鎮、第八鎮及第二十一協軍官的來源構成。這可用于說明新軍( )類別部別 國內學生 留學生 士人 行伍 總計第九鎮(駐江寧) 340 15 272 87 714第八鎮(駐湖北) 154 12 497 23 686第二十一協(駐湖北) 53 4 73 3 133總計 547 31 842 113 1533A.抵制了列強入侵 B.導致了軍閥勢力擴大C.引發了軍閥混戰 D.助推了民主革命發展【變式訓練 1】1905 年,上海總商會舉行有 4000 人參加的抵制美貨大會,民族資本家代表張謇上臺演說,認為僅僅不用美貨而易用他國之貨,不能稱為“抵制”,“必也人人奮起,工廠日興,迨夫物皆自造,貨不他求,然后方可謂抵制”。這可用來說明( )A.實業救國思潮成為共識 B.清末新政抵制了列強傾銷C.民眾國家利權意識增強 D.門戶開放政策受到了沖擊【變式訓練 2】張之洞曾于戊戌變法期間斥民權議院之說“無一益而有百害”,1901 年卻聲稱:“西法最善者,上下議院互相維持之法也”“累數百年之研究,經數千百人之修改,成效既彰,轉相仿效”,中國正可以借此“政體學術”“相我病癥”。材料反映出( )A.維新變法改變了清末力量對比 B.清末“新政”由洋務派為主導C.洋務派堅守“中體西用”的論調 D.時局變更影響士大夫的認知1.(2023·廣東卷)晚清洋務派創辦各種新式企業;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產興業”政策。二者的共同點是( )A.引進了資本主義的經濟體制 B.以實現富國強兵為目的C.主要采用官督商辦經營方式 D.瓦解了封建統治的基礎2.(2023·海南卷)輪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辦”的經營管理模式。創辦初期,李鴻章通過允許其承運官物、免稅、貸款和緩息等多種途徑,使它在與外國輪運公司的競爭中未曾處于劣勢。從 1874 年到 1892 年,年年盈利。由此可知,該局( )A.得益官方扶助,實力匹敵洋商 B.過于依賴官方,不利自身成長C.專意謀取貼補,影響競爭公平 D.享有壟斷特權,助推同業發展3.(2023·湖北卷)下表是有關太平天國運動領導人洪秀全的描述,對此解讀最準確的是( )來源 內容軀長大,面微圓而白,鼻高耳圓而小,其聲音響亮而沉重,笑時屋為之震,有極大之膂太平天國方面力與極敏捷之知覺清廷方面 身材魁碩,赤面高顴,有須,粗通文墨,素無賴,日事賭博;體質肥鈍,了無異人處民國前后革命面長豐滿,紅須,手垂過膝;身干長大,富雄姿,豪邁博學,治《春秋》《漢書》黨人A.不同史料對人物的記載不同 B.不同的描述體現人物的多面性C.不同立場影響對人物的描述 D.不同時期對人物描述有所側重4.(2023·天津卷)1895~1898 年間,強學會、知恥學會、粵學會、保國會、保浙會、保川會、保滇會等紛紛成立。這些民間團體的出現表明( )A.中央權力的下移 B.救亡路徑的求新C.革命力量的發展 D.社會轉型的完成5.(2024·浙江卷 1 月)閱讀材料,回答問題。……筑全國鐵路,起海陸軍而強中國……今何時乎?列國交通競爭、互校優勝劣敗之時也。……夫辟地利,開明智、通商業、廣郵政,起農工林礦之業,達遼、蒙、準、藏、滇、桂之防,皆非鐵路不為功矣。凡鐵路所到之處,即為文明繁盛,鐵路未開之所,即為閉塞榛荒,此萬國已然之跡也。而達國廣土,需之尤迫。——康有為《清計全局籌巨款以行新政筑鐵路起海陸軍折》(1898.9)請簡要評析康有為“筑全國鐵路”之建議。6.(2024·甘肅卷)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866 年,總理衙門令派出游歷之人,“沿途留心,將該國一切山川形勢、風土人情隨時記載,帶回中國,以資印證”。晚清中國人的海外旅行及寫作,小則增廣見聞,備述異國風情,大則察考制度。推動社會進步,甚至改造思想、知識,重繪世界之圖景。——摘編自《異城與新學:晚清海外旅行寫作研究》材料二 旅行可使國人于國內各地山川之形勢,人物之分布與國防之重要,一一有正確之了解,就國家方面,旅行可聯絡感情,把愛一鄉的觀念,擴大到愛整個的國家。此外,我們應于欣賞山水之余,關懷前賢往哲之嘉言懿行,所以游西于湖,應聯想岳武穆的精忠。——摘編自抗戰時期的《旅行雜志》材料三 每一個旅行者都將是祖國開發的一員。旅行團的組織是要把過去只有少數人享有的旅行權利擴張到廣大的社會階層中去。農村和工廠的勞動英雄會有交換旅行。團體旅行充實了集體生活的內容,對于新中國的人民教育,具有深刻的意義。——摘編自 1950-1951 年的《旅行雜志》(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不同時期國人對旅行功能的認識。(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針對問題(1)得出的認識,聯系時代特征分析其產生的原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1講 國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講義)(學生版)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pdf 第11講 國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講義)(教師版)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