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08講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講義)(PDF版,含解析)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08講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講義)(PDF版,含解析)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

資源簡介

第 08 講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
目 錄
01 考情透視·目標導航 .................................................................................................1
02 知識導圖·思維領航 .................................................................................................3
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 .................................................................................................4
考點一 明朝時期的內政外交與明清易代..................................................................................4
知識點 1 明朝施政措施與明清易代 ...........................................................................................................4
考向 1 明朝政治體制的變化 .............................................................................................................8
知識點 2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選必一) ...................................................................................................9
考向 2 明朝官員選拔與管理 ...........................................................................................................10
知識點 3 法律與教化(選必一) .............................................................................................................11
知識點 4 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選必一) .............................................................................................12
考向 3 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 ...........................................................................................................14
知識點 5 戶籍制度與基層治理(選必一) .............................................................................................18
考點二 清朝時期的內政外交與統治危機...............................................................................19
知識點 1 清朝施政措施與統治危機 .........................................................................................................19
考向 1 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 .......................................................................................................23
知識點 2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選必一) ...............................................................................................24
知識點 3 法律與教化(選必一) ...........................................................................................................24
知識點 4 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選必一) ...........................................................................................25
考向 2 疆域的奠定 ...........................................................................................................................28
考向 3 海禁與閉關鎖國 ...................................................................................................................29
知識點 5 戶籍與基層管理(選必一) ...................................................................................................30
04 真題練習·命題洞見 ...............................................................................................30
考點要求 考題統計 備考建議
選擇題:湖南卷、湖北卷
2024
非選擇題:遼寧卷、湖南卷、江蘇卷
明清的政治制度與國家治 選擇題:全國乙卷、北京卷 、湖北 本講為高考命題熱點,題型
理 2023 卷 以選擇題為主,復習時關注
(3 年 16 考) 非選擇題:湖北卷 一些命題關鍵詞:廢丞相、
選擇題:湖南卷、湖北卷、海南卷、 內閣、票擬、三司分權、督
2022
全國甲卷、山東卷、山東卷、福建卷 撫制度、黃冊、一條鞭法、
2024 鄭和下西洋、內陸邊疆、奏暫無
明朝的民族及對外關系 折制度、軍機處、考滿、考
2023 無
(3 年 1 考) 察、鄉約教化、閉關鎖國等
2022 非選擇題:全國甲卷 這一時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
2024 暫無 進一步鞏固時期,復習時多
清朝疆域的奠定與統治危
2023 選擇題:遼寧卷、北京卷 關注。
機的初顯
選擇題:浙江卷 6 月、湖南卷
(3 年 5 考) 2022
非選擇題:遼寧卷
復習目標:1、通過學習明清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認識到這一時期南海諸島、臺灣、澎
湖列島及包括釣魚島在內的其他島嶼都是中國版圖的一部分,理解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
要意義。
2、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一部分;了解清朝封建專制的發展、
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社會面臨的危機。
考點一 明朝時期的內政外交與明清易代
知識點 1 明朝施政措施與明清易代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
(一)元朝滅亡,明朝建立
1、背景:元朝爆發農民起義;起義將領朱元璋勢力逐漸強大,統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區。
2、建立:1368年,朱元璋稱帝,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國號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統一:1368年,明軍攻占元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
(二)政治制度的變化
1、廢除宰相制度:
(1)原因:①根本原因:相權過大,威脅皇權。②歷史原因:前朝宰相權勢過重的教訓③現實原因:廢
行省后,相權擴大。④直接原因:宰相胡惟庸擅權
(2)目的:明太祖為了加強皇權,廢除了自秦朝以來實行的宰相制度。(皇帝直接統領六部)
(3)影響:①加強了皇權;②皇帝壓力倍增,行政效率降低;③對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
影響。
2、建立內閣制:
(1)背景:廢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領導六部等具體職能部門,工作壓力成倍增加。
(2)設立:明成祖選拔一些文官到皇宮內的文淵閣值班,充當秘書。從此,一個常設的輔佐皇帝處理政
務的秘書機構形成,稱“內閣”,其官員稱為某殿或某閣大學士。(性質: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機構 )
(3)運行機制:(批紅高于票擬)
①大學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瀏覽百官奏章,草擬處理意見,稱為“票擬”。
②皇帝在票擬的基礎上,用紅筆正式批復奏章,稱為“批紅”。
(4)地位的提高: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學士深得皇帝信任,權力很大,被比喻為宰相,出現首輔專權。
(5)“宰相制”與“內閣制”的比較
制度比較 宰相制 內閣制
相同 職責都是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
權力來源 法定,制度賦權 非法定,皇帝個人信任
不同 地位 中央一級的最高行政長官 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
職權 參與決策 無決策權,咨詢機構
對皇權作用 一定程度制約皇權 不能制約,君主專制強化的產

【歷史解釋】正確認識明朝的內閣制度?
史料:永樂建立內閣之初,閣臣品秩甚低,職務不重,權位遠不如尚書,僅備皇帝顧問咨詢而已。到仁宣
時期,閣臣的品秩與地位不斷獲得提高,其參政權力亦不斷增大;由于實現了“內閣票擬”,因而體現內
閣權力的手段便得到完善和穩固。此時的閣權已重于部權。
—摘編自單長桂《明代內閣首輔制度研究》
(1)內閣沒有行政權:內閣不能正式統率六部百司,內閣首輔也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長官。
(2)內閣權力來自皇權:閣臣的升降和職權的大小全由皇帝決定,其權力并不是來自制度和職位,而是
來自皇帝的支持與信任,一旦失寵,地位便一落千丈。
(3)內閣不能對皇權起到制約作用:內閣票擬必須符合皇帝心意,票擬的采納與否也取決于皇帝的批紅。
(4)內閣的建立實際上加強了君主專制,強化了中央集權。
【知識拓展】中國古代宰相制度的演變歷程及趨勢
朝代 措施 影響 演變趨勢
秦朝 三公九卿制 宰相制度正式確立 皇權不斷加
漢朝 設立“中朝”(中外朝制度) 宰相制度的調整 強,相權不斷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宰相制度的成熟 削弱,直至被
宋朝 設參知政事、樞密院、三司、將相權一分為 宰相制度的衰落 廢除

明初 廢除宰相制度,權分六部 宰相制度正式廢除
3、宦官專權:
(1)形成:比較而言,宦官比內閣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現宦官專權的局面。
(2)權力: ①內廷宦官機構司禮監獲得了協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紅的權力。
②負責提督東廠,控制錦衣衛。
③對官民的言行進行監視、偵查,有權逮捕、施刑。
(3)認識:中國古代宦官專權及外戚干政局面出現的根本原因是專制皇權的存在,一旦皇帝不能控制權
力,就容易大權旁落,被宦官、外戚掌權。
設置特務機構——錦衣衛
①目的:監視官民;
②職責:掌管侍衛、緝捕、刑獄諸事,保護皇帝,鎮壓官民
③特點:由皇帝直接指揮,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④發展:明成祖成立東廠 ,與錦衣衛合稱“廠衛”
4、明朝強化專制皇權的歷史影響
(1)積極:有利于防止大臣專權,鞏固明朝統治,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經濟發展。
(2)弊端:
①政策皆出自皇帝之手,容易出現決策失誤,國家命運依賴于皇帝的個人素質。
②束縛了思想,抑制了知識分子的創新性思維。
③阻礙了思想文化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
(3)危機:官僚機構對皇權的調節能力削弱,易導致政治黑暗。
5、地方行政(選必一 P6)
(1)三司分權:明初廢行中書省,但省的格局并未改變。原行中書省的權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
指揮使司分割。
(2)督撫制度: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撫、巡按,總攬一省之權。形成省、府、縣三級行政制度。
【史料實證】明朝地方管理與基層治理?
史料:明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頒行《教民榜文》,要求人民讀大誥三編明法制,宣講反映《呂氏鄉約》
觀念的圣諭六言也列入其中。《教民榜文》的總體特征就是教化……正德年間,王陽明巡撫南贛……實行
十家牌法,形成保甲制,并綜合《圣諭六言》和《呂氏鄉約》制訂《南贛鄉約》。他在篇首指出,“今特為
鄉約,以協和爾民…共成仁厚之俗”。鄉約、保甲相結合成為王陽明鄉村治理的主要措施,并在明朝中期
的地方行政實踐中取得成功。嘉靖、隆慶、萬歷三朝在全國推行鄉約,形成了通過鄉約治理基層社會的統
治特色。
——摘編自常建華《鄉約的推行與明朝對基層社會的治理》
根據史料,概括明朝治理基層社會的新特點,簡析鄉約在古代基層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新特點:鄉約與基層組織相結合;教化與法律相結合;政治主導推行鄉約;鄉約治理推廣至全國。
積極作用:完善中國古代的社會治理體制;淳化社會風俗;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社會保障,增強社會凝聚
力。
【歷史解釋】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變的特點?
(1)在演變過程中,中央強化對地方的領導、監督與制約,地方則要求一定的獨立自主權,中央與地方
矛盾始終存在。
(2)中央通過對地方的多層次管理,在分權基礎上加強對地方管理者的任免、考核,地方權力逐漸被分
割、削弱,集權于中央。
(3)中央派出機構演變為正式的地方行政機構,比如刺史、州、行中書省、巡撫等都體現出中央對地方
的控制加強。
(4)地方行政制度自身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尤其是對于基層管理的地方化。
二、明清易代
(一)清朝建立:
1、大金政權建立:16、17世紀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領努爾哈赤逐漸統一女真各部,1616年稱汗,國號大
金,并對明朝展開進攻。
2、清朝建立:皇太極在位時,將女真族名改為滿洲,并于 1636年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后來,努爾哈赤
和皇太極分別被尊為清太祖和清太宗。
(二)明清易代:
根本原因:明朝統治黑暗導致社會矛盾尖銳。
過程:
1、在清朝崛起之際,明朝政治黑暗,天災不斷,農民起義蜂起,統治搖搖欲墜。
2、1644年,農民軍首領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隨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縊,明朝滅亡。
3、清朝攝政王多爾袞統軍進入山海關,打敗李自成,進占并遷都北京。
4、此后又經過 20多年的激烈戰斗,清朝將農民軍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殘余勢力逐一擊敗,確立了在全國的
統治。
考向 1 明朝政治體制的變化
【典例】(2024·湖南卷)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語法糅合漢語詞匯的形式,開篇曰“長生天氣力里,大福
蔭互助里,皇帝圣旨”。漢族文臣潤色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這說明( )
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 B.元朝民族矛盾逐漸緩和
C.明朝重塑儒家正統地位 D.元朝全面吸收了漢文化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元明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元朝圣旨形式‘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改為‘奉天承運,皇
帝詔曰’”,由此可以看出明朝的圣旨形式保留了蒙古文化元素,A 項正確;材料沒有民族矛盾的相關信息,
排除 B 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無法由此看出明朝重塑儒家正統地位,排除 C 項;
元朝全面吸收了漢文化,不符合史實,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變式訓練 1】明初屢次出現“非官差而私造印信,詐稱差使,騙詐取財”的現象,故朱元璋設置勘合,
規定“凡有差使,若往某衙門公干,即將應該去處填寫勘合,前去干辦公務。本處衙門聞有差使人員到來,
即索勘合比對。如無或比對不同,綁縛赴京予以嚴懲。”這一制度( )
A.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B.維護了國家治理的權威性
C.旨在構建權力制衡機制 D.進一步完善中央監察制度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
準確時空是:明(中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材料針對“非官差而私造印信,詐稱差使,騙詐取財”的
現象制定了勘合制度,以此確保官吏的真實性,對核對不準的予以嚴厲懲處,表明其維護了國家治理的權
威性,B 項正確;此種核準制度,增加了程序,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 A 項;材料僅涉及了勘合制
度,未涉及與其他機構的制衡關系,排除 C 項;勘合制度不是監察制度,是官員的核準程序,排除 D 項。
故選 B 項。
【變式訓練 2】明穆宗時期,內閣首輔高拱“練習政體,負經濟才,所建白皆可行”;神宗即位后,高拱
“以主上幼沖,懲中官(宦官)專政,條奏請詘司禮權,還之內閣”。這反映出當時( )
A.行政效率有所提升B.宦官專權現象得以解決
C.內閣權力得到加強 D.君權相權矛盾日益凸顯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明朝。根據材料首輔高拱“練習政體,負經濟才,所建白皆可行”“條奏請詘司禮權,還之內閣”
可知,高拱建議還權于內閣,體現了內閣的權勢日益膨脹,C 項正確。材料強調明代內閣權力的增強,無
法說明行政效率的提升,排除 A 項;宦官專權現象在明穆宗時期并未得以解決,排除 B 項;明初朱元璋已
經廢除丞相,所以此時不存在君相矛盾,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知識點 2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選必一)
一、選拔——科舉制(選一 P32)
改革科舉制:
①考試內容:考試命題專取“四書”“五經”,考生對題目的解釋必須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為標準,
不得隨意發揮個人見解。行文格式一律固定為“八股文”。
②特點:內容空疏、形式呆板
③影響:八股文脫離實際,禁錮思想,應試的人死讀書,成為皇帝旨意的順應者;對中國思想、文化、科
技進步與發展造成嚴重阻礙。
(1)級別
①鄉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考中者稱為“舉人”
②會試:由禮部主持,于鄉試次年春天舉行,舉人考中者稱為“貢士”
③殿試:在會試后舉行,名義上由皇帝主持,貢士通過者為“進士”
(2)考生
國子監和府州縣學的學生
二、考核(選一 P32-33)
明朝 考滿 性質 對官員任職期滿的考核
類別 官員任現職滿三年稱“初考”,滿六年稱“再考”,滿九年稱“通考”
作用 考核結果分稱職、平常、不稱職三等,是決定官員正常升遷或降、調的依據
考察 性質 對官員任職期間的考核
類別 外地官員三年一次的朝覲考察,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
作用 重在查處官員的貪、酷和不作為
三、監察(選一 P33)
特點:逐漸制度化 、專職化、體系化、約下不約上。
考向 2 明朝官員選拔與管理
【典例】(2023·湖北卷)科舉及第人數是衡量區域社會流動、經濟發展與文化建設等程度的重要指標。下
圖為明代湖北進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況。由此可見( )
A.人文環境與人才選拔相互影響 B.交通條件制約人才分布的格局
C.政區等級與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文化成就與人口升降密切相關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明代(中國)。據“明代湖北進士分布示意圖”,可知武昌府與黃州府是進士人數最多的兩個地區,
據“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圖”,可知府域最多的地區依舊為黃州府和武昌府,進士人數多能夠營
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而良好的人文環境有利于提升人才選拔率,A 項正確;交通條件不是制約人才分布格
局的核心因素,排除 B 項;荊州府的政區等級高于黃州府,但文教水平低于黃州府,排除 C 項;“明代湖
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與“明代湖北地區人口分布”是兩個概念,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變式訓練 1】明初,政府規定由吏部和都察院對布、按二司進行考核;1466 年,吏部卻規定巡按御史有
權考核布、按二司;1493 年,進一步確立了巡按御史參與地方官吏考核的制度;到 1495 年,又規定如無
巡撫,巡按御史即可對布、按二司自行考察。上述變化( )
A.有利于強化中央權威 B.保證了地方監察效能
C.易導致地方士風衰敗 D.拓寬了行政治理渠道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
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材料“1466 年,吏部卻規定巡按御史有權考核布、按二司;1493 年,
進一步確立了巡按御史參與地方官吏考核的制度;到 1495 年,又規定如無巡撫,巡按御史即可對布、按
二司自行考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巡按御史是中央派出監察地方員的,直接對中央負責,吏部卻授權巡
按御史對布、按二司考核,沒有巡撫參與的情況下,巡按御史也可自行考察,即巡按御史擁有了地方富員
人事升降權,上述變化容易形成按御史與地方官員勾結,導致地方士風褒敗,C 項正確;設置巡按御史初
衷是為了強化中央權威,但材料中巡按御史參與地方言員考核制度化,并可自行考察,容易導致巡按史與
地方言員勾結,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央權威,排除 A 項;巡按御史在地方上有了考核權,容易導致巡按御史
與地方言員勻結,不利于保證地方監察效能,排除 B 項;雖然這種變化可以視為行政治理的一種調整,但
“拓寬了行政治理渠道”這一說法過于寬泛,并未準確抓住題目中的核心變化——考核制度的調整,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變式訓練 1】明代進士出身于“上三代純平民家庭”者,占了統計總數的 43.34%,出身于上三代沒有
擔任過“實職官”家庭的進士占了統計總數的 58.65%。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
A.世家大族勢力受到限制 B.社會階層流動性的加強
C.文官政治得到朝廷推崇 D.官員選拔與考核相結合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題干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
代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明代大量進士并非出身官宦階層,出身于“上三代純平民家庭”者,占了
統計總數的 43.34%,這表明不同階層的群體均可進入士的階層,說明當時社會階層流動性加強,B 項正
確;材料不能說明世家大族勢力受到限制,排除 A 項;宋代文官政治得到朝廷推崇,與題干朝代不符,排
除 C 項;材料沒有官員考核的信息,只是官員的出身統計,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知識點 3 法律與教化(選必一)
一、法律
以唐律為藍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實踐中特別重視“例”,曾數次重修《問刑條例》。
二、教化:鄉約的發展
1、鄉約宣講明太祖“六諭”,主勸諭,但也有禁約成分,鄉約逐漸帶有強制力
2、儒學士人引用《大明律》解釋六諭,不遵鄉約要受處罰,甚至治罪。
知識點 4 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選必一)
一、民族關系(明朝的邊疆關系)
1、與瓦刺、韃靼的戰與和:
①防御:元朝滅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諑漸形成韃靼、瓦刺兩大集團。為防御他們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
長城。
②戰爭:明中期,瓦刺和—不斷成脅明期北部邊防,兩次突破長城深入內地,包圍北京。瓦刺還曾經在一
次戰役中俘虜了明英宗。
③議和:1571年,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朝訂立和議,接受明朝冊封。雙方恢復并擴大貿易關系,百到明末
基本上維持了和平局面。
2、管理藏族地區:
①冊封:藏族地區在明朝時稱為烏思藏。明廷封授給當地的僧俗首領法王、王等稱號。
②設機構:設立了行都指揮使司等機構管理西藏軍民事務,任用藏族上層人士進行管理。
3、管轄東北:明朝前期,派人到東北招撫,在黑龍江流域設立了奴兒干都司,并對東北女真各部落首領
封授官號。
4、結果: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
5、危機:西方殖民者侵略威脅初顯
【家國情懷】認識明朝經略邊疆的舉措?
史料:明朝放棄元朝憑借邊疆向外擴張的做法,繼承漢唐“守中治邊”的治邊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諸子大
都遣鎮北方。同時,為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明朝修建九邊重鎮,修繕長城并駐守重兵,以強硬的軍事
手段應對北方游牧勢力。在南方邊疆地區,明朝以衛所駐守各地;在衛所以外的邊遠地區,推行土司制度,
官府對其“不過歲輸貢賦,示以羈縻”。
——摘編自方鐵《論元明清的邊疆治理制度》
(1)東南:針對沿海的倭寇猖獗現象,明王朝派戚繼光等人到沿海平倭。經過長時間戰斗,先后平定浙
東、福建、廣東等地的倭寇,使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2)西北:為防止瓦刺和韃靼侵擾,明政府一方面重修長城加強防御,另一方面與韃靼訂立和議,進行
冊封,恢復朝貢貿易,推動了漢蒙關系的友好發展。
(3)西南:封授藏族的僧俗首領以法王、王等稱號,并設立宣慰司、元帥府等機構加強管理。
(4)東北:在黑龍江流域設立奴兒干都司,并對東北女真各部落首領封授官號。
二、對外關系(沿海形勢——暴力沖突)
1、倭寇之患:
(1)原因: ①從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盜不時在我國東部沿海騷擾,被稱為“倭寇”。
②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對日本實行經濟封鎖的目的,嚴厲禁止海外貿易,結果東南民間海上走私活動猖獗,
與倭寇混雜,出沒沿海,燒殺搶掠,造成巨大破壞。
(2)戚繼光抗倭:明廷派遣大將戚繼光等人平倭。在抗倭斗爭中,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浙江臺州九戰
九捷;在福建、廣州與抗倭將領俞大猷合作,連續重創倭宼。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
戚繼光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
(3)結果:東南沿海形勢穩定下來,朝廷遂放松了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
2、歐洲殖民者的活動:
(1)背景:明朝中后期,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殖民者在中國沿海的活動日益頻繁。
(2)表現: ①16世紀中期,葡萄牙人以晾曬貨物為由,賄賂香山縣地方官獲得了在濠鏡澳(今澳門)的
租住權。
②稍晚東來的荷蘭和西班牙,先后占據了臺灣島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蘭擊敗,退出臺灣。
3、鄭和下西洋
(1)目的:“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2)過程:15世紀前期,明成祖派鄭和七次遠航,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3)評價:是世界歷史上規模空前的遠洋航行,但給明朝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后來未能持續。
4、啟示:增強綜合國力;重視國防建設;加強海防;建立海軍。
【家國情懷】鄭和下西洋意義?
(1)鄭和下西洋代表了一種和平交往的航海模式。在鄭和船隊歷時 28年的航海活動中,只出現過自衛性
質的三次短暫戰事,沒有占據海外國家的一寸土地,體現了中華民族“協和萬邦”的人文傳統。
(2)鄭和下西洋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官方貿易,貿易采取議價成交方式,體現了平等、自愿、公平的貿
易原則和精神。
(3)鄭和下西洋是一種象征,它代表了中華民族的一種敢于探險、不畏艱險、開放包容的人文精神,也
代表了中國歷史上與鄰為善、世界大同、共享太平的社會意識。
考向 3 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
【典例】(2022·全國甲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前期,鄭和下西洋的船隊陣容極為龐大,“士卒二萬七千八百余人”“大舶修四十四丈、
廣十八丈”,航跡遍及亞、非 30余國。明英宗后,官方再無遠洋活動。明后期的海軍以沙船、哨船等小型
船只為主。明末,荷蘭東印度公司企圖以武力迫使明朝政府放棄海禁政策和承諾自由貿易,派遣戰船入侵
中國沿海。1633年,明軍約 150艘戰船在福建金門島料羅灣口,與荷蘭及附屬艦隊約 60艘戰艦激戰,獲
得勝利。
——據《中國軍事通史》等
材料二 中法戰爭后,清政府確定了優先建設北洋海軍的方針。到 1888年,清廷共買進大小艦船數
十艘,另有少量自建艦船。1888年 12月,北洋海軍正式成軍,此后海軍建設趨緩。清政府仍未能跳出以
守為戰的傳統海防思維,重點防守大陸沿岸。甲午戰爭后,清朝海軍在艦船數量、裝備質量和軍隊素質等
方面,被日本全面超越。
——摘編自張海鵬主編《中國近代通史》等
材料三 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提出,要“有計劃地逐步地建設支強大的海軍”,這支海軍能“保
衛沿海沿江”。1979年,鄧小平提出要建立“頂用”“精”“真正現代化”的海軍。21世紀以來,我國已
先后派出多批海軍艦艇編隊赴亞丁灣、索馬里海域執行護航任務。一批新型驅逐艦、護衛艦、登陸艦等陸
續入列,2019年,我國自主設計、自主配套、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山東艦入列。中國海軍已經建成海陸
空潛、岸基海基相結合、多兵種合成的海上綜合作戰體系。
——摘編自彭克慧《新中國海洋戰略發展史》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明朝的海上實力。
(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海軍實力從晚清到現代的變化。
(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影響中國海軍實力的主要因素。
【答案】(1)明朝前期:①海軍陣容龐大,實力雄厚;②擁有較強的遠洋航行能力;明朝后期:③海軍實
力出現衰退;④總體實力仍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2)①艦船數量大幅增加;②艦船類型不斷豐富;③海軍由建設趨緩到發展速度快;④由大陸防守轉向
遠,洋護航;⑤由國外引進為主轉為自主設計為主;⑥由單一海軍作戰到構建海上綜合作戰體系。
(3)國家對海軍力量發展的重視;②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③科技發展與創新的內在驅動。
【解析】(1)明朝前期:根據“鄭和下西洋的船隊陣容極為龐大”得出海軍陣容龐大,實力雄厚;根據
“航跡遍及亞、非 30 余國”得出擁有較強的遠洋航行能力;明朝后期:根據“明后期的海軍以沙船、哨
船等小型船只為主”得出海軍實力出現衰退;根據“1633 年,明軍約 150 艘戰船在福建金門島料羅灣口,
與荷蘭及附屬艦隊約 60 艘戰艦激戰,獲得勝利。”得出總體實力仍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2)根據“到 1888 年,清廷共買進大小艦船數十艘,另有少量自建艦船。”并結合所學可得出艦船數量
大幅增加;②艦船類型不斷豐富;根據所學可得出海軍由建設趨緩到發展速度快;根據“21 世紀以來,我
國已先后派出多批海軍艦艇編隊赴亞丁灣、索馬里海域執行護航任務”得出由大陸防守轉向遠,洋護航;
根據“2019 年,我國自主設計、自主配套、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山東艦入列”得出由國外引進為主轉為
自主設計為主;根據“中國海軍已經建成海陸空潛、岸基海基相結合、多兵種合成的海上綜合作戰體系。”
得出由單一海軍作戰到構建海上綜合作戰體系。
(3)綜合材料和所學可得出國家對海軍力量發展的重視、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科技發展與創新的
內在驅動。
【變式訓練 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今形勝之圖》,明代繪制,原圖長寬 115*100 厘米。繪圖標有“東方九夷、南方八蠻、西
方六我、北方五狄”(該圖包括兩京十三省及周邊地區,東至日本、朝鮮,西至今烏茲別充斯坦東南的鐵
門關,北起蒙古高原,南達南海)。圖上標注府、州、縣、衛、所及域外國家地區的各級地名近千處。制
圖學角度上,將運河和黃河混為一體、將烏江繪成長江的主流等顯然是錯誤的。但它盡量利用圖中空白,
用簡明文字把各地區的歷史沿革和地理形勢作扼要說明,尤其對邊疆地區,如在東北女直地區注有“女直
慎地。唐曰黑水,唐初乃臣服,置燕州黑水府。金太祖起此……迨入本朝,悉境歸附,立都司衛所二百余,
所治地方,止于東北,地與契丹相抗,以時朝貢”。
西班牙駐菲律賓的第二任總督基多·拉維查在馬尼拉任職期間(1572~1575年),經由閱南商人處
得到《古今形勝之圖》,他將該圖中的重要地名和說明文字譯成西文,并呈現給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
該圖成為歐洲人最早了解的中國地圖之一、所載的文化信息使歐洲人對中國有了直觀的感覺,因而受到重
稅。
——摘編自任金城《西班牙藏明刻《古今形勝之圖》》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代《古今形勝之圖》的主要特征。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代《古今形勝之圖》流傳至西方的背景,并說明該地圖的史料價
值。
【答案】(1)主要特征:彰顯了大一統的觀念;存在一定的制圖學錯誤;地圖與文字說明相結合;對邊疆
各民族地區歷史沿革作扼要說明;繪圖范圍覆蓋當時境內和周邊海外地區。
(2)背景:航海技術的進步;地理大發現時代深化對世界認知的需要;歐洲主要國家對外進行殖民擴張;
西班牙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的開拓;中國福建等地區海外貿易的發展。
價值:有助于研究明代行政區劃、民族政策和邊疆形勢;是研究明朝后期對外經貿雄來的重要史料;有利
于研究當時中外文化交往;為西班牙等國在亞洲地區的殖民統治提供了資科。
【解析】(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明朝時期。由材料“東方九夷、南方八蠻、西方六我、北
方五狄”及所學可得出彰顯了大一統的觀念;由材料“制圖學角度上,將運河和黃河混為一體、將烏江繪
成長江的主流等顯然是錯誤的。”可得出存在一定的制圖學錯誤;由材料“它盡量利用圖中空白,用簡明
文字把各地區的歷史沿革和地理形勢作扼要說明,尤其對邊疆地區,如在東北女直地區注有‘女直慎地。
唐曰黑水,唐初乃臣服,置燕州黑水府。金太祖起此……迨入本朝,悉境歸附,立都司衛所二百余,所治
地方,止于東北,地與契丹相抗,以時朝貢’”可得出地圖與文字說明相結合;對邊疆各民族地區歷史沿
革作扼要說明;由材料“該圖包括兩京十三省及周邊地區,東至日本、朝鮮,西至今烏茲別充斯坦東南的
鐵門關,北起蒙古高原,南達南海”及所學可得出繪圖范圍覆蓋當時境內和周邊海外地區。
(2)本題是背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明朝時期。第一小問背景:由材料“西班牙駐菲律賓的第
二任總督基多·拉維查在馬尼拉任職期間(1572~1575 年),經由閱南商人處得到《古今形勝之圖》,他將
該圖中的重要地名和說明文字譯成西文,并呈現給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及所學可得出西班牙馬尼拉大
帆船貿易的開拓;中國福建等地區海外貿易的發展;結合所學可得出航海技術的進步;地理大發現時代深
化對世界認知的需要;歐洲主要國家對外進行殖民擴張等因素。第二小問價值:由材料“該圖包括兩京十
三省及周邊地區,東至日本、朝鮮,西至今烏茲別充斯坦東南的鐵門關,北起蒙古高原,南達南海”及所
學可得出有助于研究明代行政區劃、民族政策和邊疆形勢;由材料“西班牙駐菲律賓的第二任總督基
多·拉維查在馬尼拉任職期間(1572~1575 年),經由閱南商人處得到《古今形勝之圖》”及所學可得出是
研究明朝后期對外經貿雄來的重要史料;有利于研究當時中外文化交往;為西班牙等國在亞洲地區的殖民
統治提供了資科。
【變式訓練 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05年至 1433年間,明朝政府發起了七次大規模的海上探察系列活動,領導這些探察的
是宦官鄭和,鄭和的每一次航行都帶著一支令人敬畏的船隊,輔以龐大的武裝軍隊,可以鎮壓探險隊所到
達的任何港口出現的抵抗。在前三次的航海中,鄭和率領他的船隊到達了東南亞、印度和錫蘭。第四次航
行到達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最南到達現在肯尼亞的馬林迪。在整個旅行過程中,鄭和隨意把中國絲綢、
瓷器和其他商品作為禮物散發出去。在返航時,他從東道主那里得到大量的、非同尋常的禮品,包括非洲
的斑馬和長頸鹿。鄭和及其同伴尊重他們所遇到的當地神靈和風俗習慣。鄭和通常通過外交手段來實現他
的目標。……七次探察在印度洋盆地確立了中國人的地位和聲譽。在他第四次返航時,鄭和帶來了 30個
國家的使節,他們來到中國,對明朝宮廷表示了敬意。
——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2013年 9月,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提出了“五通”,即政策溝通、
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以基礎設施的“硬聯通”為重要
方向,呈現出陸、海、天、網全面推進的態勢。2013~2022年,中國與共建國家進出口總額累計 19.1萬
億美元,年均增長 6.4%。自 2015年成立以來,亞投行已從 57個創始成員發展到來自六大洲的 106個成
員,成為成員數量僅次于世界銀行的全球第二大國際多邊開發機構。中國與共建國家在教育合作、文旅交
流、媒體智庫、民間交往等領域開展廣泛地合作,與共建國家議會、政黨、民間組織往來不斷加強,拉近
了共建國家人民的距離,促進民心相通水乳交融,在經濟合作的同時實現了文明交流互鑒。
——摘編自蔡彤娟《“一帶一路”十年成就與展望》
(1)根據材料一,概括鄭和下西洋的特點。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相較于鄭和下西洋,“一帶一路”呈現出的新變化,并說明其影
響。
(3)綜合以上材料,談談這些區域交往帶給我們的啟示。
【答案】(1)政府主導;政治目的濃厚;以和平交流為主;船隊規模宏大;范圍以印度洋沿岸為主。
(2)變化:注重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強高科技領域的合作;涉及領域廣泛;覆蓋范圍波及全球;關注共
建國家的民生問題;體現共建、共享、共贏的理念。
影響:帶動了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改善了基礎設施,提高了沿線人民生活水平;擴大了中國的國際影響
力;推動了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有利于各國文明的交流;有利于建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
濟新秩序。
(3)應注重推動各國間可持續的全面發展;加深國際交流合作,實現平等互利;應體現人類命運共同體
理念,相互尊重。
【解析】(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明代中國。據材料“明朝政府發起了七次大規模的海上探
察系列活動”,得出政府主導;政治目的濃厚;據材料“鄭和通常通過外交手段來實現他的目標”,得出以
和平交流為主;據材料“明朝政府發起了七次大規模的海上探察系列活動”,得出船隊規模宏大;據材料
“……七次探察在印度洋盆地確立了中國人的地位和聲譽”,得出范圍以印度洋沿岸為主。
(2)本題是對比類和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和現代中國。據材料“以基礎設施的硬聯通為重要
方向”,得出注重基礎設施的建設;從科技領域角度分析,得出加強高科技領域的合作;據材料“呈現出
陸、海、天、網全面推進的態勢”,得出涉及領域廣泛;據材料“自 2015 年成立以來,亞投行已從 57 個創
始成員發展到來自六大洲的 106 個成員,成為成員數量僅次于世界銀行的全球第二大國際多邊開發機構”,
得出覆蓋范圍波及全球;據材料“與共建國家議會、政黨、民間組織往來不斷加強,拉近了共建國家人民
的距離,促進民心相通水乳交融”,得出關注共建國家的民生問題;從外交理念的角度分析,得出體現共
建、共享、共贏的理念。
影響:從對沿線國家的經濟影響分析,得出帶動了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據材料“以基礎設施的硬聯通為
重要方向”,得出改善了基礎設施,提高了沿線人民生活水平;從對中國的影響分析,得出擴大了中國的
國際影響力;從經濟全球化角度分析,得出推動了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據材料“促進民
心相通水乳交融,在經濟合作的同時實現了文明交流互鑒”,得出有利于各國文明的交流;從國際經濟新
秩序角度分析,得出有利于建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
(3)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和現代中國。從可持續發展角度分析,得出應注重推動各國
間可持續的全面發展;據材料“在經濟合作的同時實現了文明交流互鑒”,得出加深國際交流合作,實現
平等互利;從人類命運共同體角度分析,得出應體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相互尊重。
知識點 5 戶籍制度與基層治理(選必一)
一、戶籍制度
1、繼承了元朝以職業定戶籍的做法,戶籍分為民籍、軍籍、匠籍等;
2、戶籍冊稱“黃冊”,以里甲制為基礎,每里一冊,詳列各戶人口、田土、房屋。
二、基層組織與管理機制
里甲制:十戶為一甲,一百一十戶為一里,設甲首、里正。
三、社會保障
1、朝廷優撫
令各地有司優撫高年平民,八十歲以上月給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明朝
2、民間救濟
①政府設養濟院收容貧老、孤兒和乞討流浪人員。
②慈善組織興起,有善堂、善會等慈善機構。
考點二 清朝時期的內政外交與統治危機
知識點 1 清朝施政措施與統治危機
一、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
(一)康乾盛世(“康雍乾盛世”)
1、時間: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間,出現了 100多年的鼎盛局面,被稱為“康乾盛世”
2、表現:政局穩定、經濟繁榮、疆域開拓并鞏固。
3、地位: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個盛世
(二)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強化
1、皇帝獨攬大權:三位皇帝都以勤政著稱,不僅獨斷朝廷大政方針,對地方具體事務也總是詳加過問,
君主專制得到加強。
2、奏折制度:
(1)內容:康雍乾時期,部分官員向皇帝單獨呈送密封報告,皇帝親手批閱后返回,不經過其他中轉、
收發環節。
(2)特點:迅速、機密
(3)作用:使皇帝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了決策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
3、中樞秘書機構的變化——設立軍機處:
(1)設立:雍正時設立軍機處,軍機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職充任。
(2)原因:
①直接:辦理西北軍務;
②根本:加強君主專制。
(3)職責:軍機處官員在皇帝直接監督下工作,日夜輪流值班,商議軍情,起草或處理機要文書。內閣
只負責處理一般文書。
(4)性質:中樞秘書機構
(5)特點:
①辦事效率高:軍機大臣“跪受筆錄”,皇帝審批后直接交由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員去執行,減少了中間環
節,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
②保密性強:受皇帝直接控制,限制與外官接觸,辦公地點在內廷,不易受外界干擾。
③機構簡單:軍機處機構簡單,有官無吏;軍機大臣品級不高,但都由皇帝欽定。
(6)影響:
①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加強了皇權,使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也得到鞏固和發展。
③權力過于集中,易出現決策失誤。
【歷史解釋】:清朝軍機處對君主專制加強的影響
史料:軍機處之所以能由“籌辦軍務”的臨時機構,轉而成為執掌軍國大計的常設機構,完全是為適應專
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軍機處地處內廷,便于宣召,皇帝意旨能迅速貫徹執行,并具有嚴格的保密
性……軍機處有官無吏,全部工作由軍機大臣主持……“辦事較為密速”,效率高。軍機大臣由皇帝……
特簡,然后應召入值……完全是聽命于皇帝的附庸。
——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
(1)軍機處既繞過了內閣,又架空了議政王大臣會議,而軍機大臣只是承旨辦事,權力都集中到皇帝手
中,皇帝總攬了中央機構的大權。
(2)軍機大臣的任命并無制度上的規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個人意志,一切軍國大事最終只憑皇
帝一人決斷,皇帝總攬了軍政大權,擁有絕對的權力。
(3)軍機處設立后,再也沒有出現過更進一步加強皇權的制度創新。因此,軍機處的設置標志著專制皇
權發展到頂峰。
4、文字獄:
(1)含義:統治者對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嚴密,為迫害知識分子,故意從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羅織成罪
的刑獄。
(2)實質:是一種思想文化專制
(3)影響:禁錮思想,摧殘文化,維護專制
(三)地方行政(選必一)
1、督撫制:清承明制,巡撫成了一省長官,又設立總督掌管一省或數省軍政大權。
2、三級制:形成省、府、縣三級行政制度。
【歷史解釋】清代督撫制度與地方管理
史料 清初承襲明制,地方政治體制仍基本沿用三司制度,并在三司之上設立督撫,用以監察地方和軍務。
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幾次改制,以詔諭敕令、各類會典事例的形式,進一步規范了督撫制度,使
督撫成為地方政治體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此時,出于強化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需要,督撫設立往往
職權輕,任期短。
——摘編自孫文《明清督撫制度的嬗變及其評鑒》
(1)清代督撫成為省級最高長官、總掌權力的封疆大吏,保證了省級重要職權行使的協調性,尤其是總
督,節制一省、兩省或三省的省級最高武官提督、總兵及管轄區的綠營兵,是清代重要的地方官制。
(2)督撫在抑制武臣之專橫、維護中央集權、整傷武備、鞏固邊防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不僅在地方政
治體制方面出現了新的制衡關系,而且由于督撫的“雙層性”,從而使中央和地方之間也出現了新的權力
制衡機制。
(3)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督撫逐漸掌握地方的軍政大權,在洋務運動中,其政治、經濟、軍
事的權力又進一步膨脹。晚清時期的督撫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中央的權力。
【知識拓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1、過程: ①戰國時期:萌芽(法家韓非提出中央集權專制統治)
②秦朝時期:建立(三公九卿制)
③西漢時期:鞏固(中外朝制度)
④隋唐時期:完善(三省六部制)
⑤宋元時期:強化(二府三司制、一省兩院制)
⑥明清時期:頂峰(廢丞相設內閣、雍正設立軍機處)
⑦辛亥革命:結束
2、趨勢: ①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加強②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權力不斷增強
3、評價: ①積極:防止分裂,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
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
②消極:君主專制極易形成暴政,統治日益腐敗,阻礙社會經濟發展和思想文化進步,封建制度漸趨衰落,
阻礙了近代中國的進步。
二、統治危機的初顯
(一)清朝由盛轉衰
1、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統治已出現由盛轉衰的跡象。
原因:①經濟:固守農耕經濟,遏制資本主義萌芽發展;
②政治:進一步強化政治專制,統治日益腐敗;
③思想:大興文字獄,壓制思想文化的發展進步;
④外交:閉關自守,使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
2、19世紀前期,嘉慶、道光兩位皇帝在位時,衰象更為明顯。
(二)內部危機
1、人口膨脹(人地矛盾突出):
①原因:統一與穩定;耕地面積增加;精耕細作(農業上普遍采用了輪作、復種、多熟等農作制 );高產
作物的推廣;稅收制度的變革(攤丁入畝,取消人頭稅)
②概況:在經濟繁榮、國土開發的背景下,清朝人口膨脹迅速,資源危機日益顯露
2、農民起義
(1)原因:①人口急劇增長使得資源危機日益顯露。②政治腐敗。③貧富矛盾的積累。
(2)表現:①從乾隆后期起,農民起義屢屢爆發,大部分是由民間秘密宗教白蓮教領導的。四川、湖北、
陜西等省的白蓮教大起義持續了十年。②嘉慶后期,白蓮教支派天理教發動的一次起義還攻入了北京皇宮。
(三)外部危機及其政策
1、表現: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在中國東南沿海頻繁活動,要求擴大對華貿易,開拓中國市場。
2、政策——“閉關自守”:嚴格限制對外貿易政策≠完全禁絕對外交流
(1)原因: ①經濟: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
②政治:對付東南沿海的抗清斗爭及西方的擴張
③思想:統治者天朝上國觀念,盲目自大
(2)含義:既嚴厲禁止民間出海貿易,又嚴格限制外商在華活動
(3)做法:①清朝起初指定四處對外通商口岸,后僅保留廣州一處,并規定由官府特許的“十三行”商
人代為管理對外貿易事務。②外商在廣州的活動及其與中國商民的交往,都受到嚴格約束。③嚴厲禁止民
間船只出海貿易。
3、影響:①積極:初期起到過一定的民族自衛作用。②消極: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阻礙了中外經濟
文化交流,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
【歷史解釋】清朝前中期面臨的統治危機
史料:康熙帝在其統治的后期,已經明顯地感到龐大的人口對社會形成的壓力。人口增長過快,直接造成
全國范圍內的人口大規模流遷。……人口的長時間、大規模流動,嚴重沖擊著社會舊有的制度和統治,人
口壓力與階級矛盾相交織,使得社會更加動蕩不定。
——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元明清卷》
(1)人口激增帶來嚴重的資源壓力: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人口的爆炸式增長,人地矛盾日漸突出,爭
奪土地、礦產、海洋資源的社會矛盾也趨于尖銳,人口成為清朝統治的沉重壓力。
(2)階級矛盾日益激化:由于土地兼并嚴重,農民階級失去土地的現象日漸增多,農民起義不斷,嚴重
沖擊了清王朝的統治秩序。
(3)面對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壓力越來越大:清朝中后期,中國的傳統農耕經濟繼續發展,西方卻進入工
業化時代,英、法、美等工業化國家已經遙遙領先于中國,中國的外部壓力增大。
(4)統治者閉關自守和閉目塞聽:面對世界資本主義發展潮流,清政府不能適應歷史形勢的變化,卻制
定了閉關自守政策,滿足于想象的“盛世”中,脫離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知識拓展】:“海禁”與“閉關自守”的不同
①“海禁”政策允許外國人來華貿易,只是要求必須在官方的主持下進行,即所謂的“貢賜貿易”,如鄭
和下西洋,不僅運載大量貨物到亞非各國進行交易,而且廣泛招引各國商人來華貿易。
②“閉關自守”政策既限制國人出海貿易,也限制外商來華貿易。閉關鎖國不是禁絕對外貿易,而是嚴格
限制對外貿易,一切貿易均在廣州“十三行”進行。
考向 1 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
【典例】(2023·北京卷)清乾隆帝曾詔諭山東巡撫,稱其奏折所述事宜為日常公事,不合體制。此后,
乾隆帝多次曉諭各省督撫,此類公事應當使用題本文書,經內閣等部門呈送;只有“案關重大,決不待時
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斷( )
A.奏折最早出現在乾隆年間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權
C.奏折具有機密高效的特點 D.奏折需要經內閣中轉呈送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只有‘案關重大,決不待時者’才可用奏折。”可知,乾隆時期,規范
了對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別重要、特別緊急的事務,才可通過奏折進行上奏,說明清朝的奏折具
有機密高效的特點,便于皇帝對地方的控制,C 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奏折最早出現在康熙時期,
排除 A 項;材料中描述的是對奏折制度的規范和要求,沒有體現制衡皇權信息,排除 B 項;結合所學知識
可知,常規文書經內閣中轉呈送,而奏折單獨呈送皇帝,不經中轉,收發環節,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變式訓練 1】清代政務的處理有一明一暗兩條渠道,明的是指官員將題本、奏本遞送至通政司,由其轉
交內閣,內閣票擬后呈送皇帝裁決;暗的是指臣僚將奏折直接遞呈皇帝,皇帝御覽親批后發回奏折人。這
意味著清代( )
A.中樞機構運作更趨合理 B.權力分配體制發生新變化
C.中央機構職權劃分細密 D.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加強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清代(中國)。根據材料“明的是指官員將題本、奏本遞送至通政司,由其轉交內閣,內閣票擬
后呈送皇帝裁決;暗的是指臣僚將奏折直接遞呈皇帝,皇帝御覽親批后發回奏折人”可知,清代政務處理
有一明一暗兩條渠道,暗渠道的奏折直達皇帝,減少了內閣的票擬環節,使權力分配體制發生了新變化,
B 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權力分配體制發生新變化,并未涉及中樞機構運作更趨合理,排除 A 項;材料信
息并未涉及中央機構的職權劃分情況,排除 C 項;材料強調的是權力分配體制發生新變化,并未涉及對地
方的控制力問題,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變式訓練 2】清朝的地方大員總督和巡撫往往同駐一省會,職權互有重疊,互不統屬,都有向皇帝上奏
的權力,經常出現督撫不和,互相攻訐,致使對方下臺的局面。這一制度設計( )
A.有利于強化中央集權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體現了治理水平低下 D.反映出清朝吏治敗壞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
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清朝時期督撫互不統屬,可以相互監督,兩者常出現
不和的局面,這都說明督撫同城的制度設計有意讓地方督撫相互牽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A 項正確;
督撫職權有重疊,又無統屬關系,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 B 項;材料中對督撫的職權規定是有意為之,
不能體現治理水平的低下,排除 C 項;材料與吏治水平無關,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知識點 2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選必一)
一、選拔:科舉考試
二、考核:三年一次的經察和大計,分別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三、監察:將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
知識點 3 法律與教化(選必一)
一、法律
法典沿襲《大明律》,制定了《大清律例》
二、教化:鄉約的發展
鄉約基本延續明朝的模式,宣講的內容是康熙帝“圣諭十六條”和雍正帝《圣諭廣訓》,宣講時常引用
《大清律例》。
【歷史解釋】清朝的法律教化
史料:清朝的法典基本沿襲《大明律》,在傳統禮法秩序、尊卑親疏的原則上,強調“律為正文,例為附
注”的形式,并據此制定了《大清律例》。對于基層教化,也大多延續明朝的鄉約模式……但是清朝鄉約
的內容變成了康熙帝的“圣諭十六條”和雍正帝的《圣諭廣訓》,宣講時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原本由
宋朝以來儒學人士發起教化百姓的鄉約,經政府利用和推廣而具有約束力,并與法律合流。
——摘編自朱勇主編《中華法系》等
(1)以嚴刑峻法推行政治、思想高壓政策。
(2)維護清朝貴族享有更大特權的封建等級制度。
(3)保護滿漢地主階級的財產所有權。
(4)反映了封建社會后期經濟關系、階級關系的變化。
(5)建立了更加嚴酷的刑罰制度。
知識點 4 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選必一)
一、民族關系
(一)清朝前期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1、清朝疆域: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外興安嶺和庫頁島,
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包括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西南抵喜馬拉雅山脈。
2、東南——收復和管轄臺灣
(1)過程:
①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
②1683年,清軍渡海遠征,鄭氏后裔戰敗投降。
③1684年,清朝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
(2)意義: ①將臺灣重新納入中央政權管轄,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②加強了臺灣與祖國大陸的聯系,促進了臺灣的開發。
③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
3、西北——平叛斗爭
(1)背景:
①明朝末年,韃靼分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瓦刺被稱為漠西蒙古。
②清軍入關前,打敗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進貢。
③17世紀后期,漠西蒙古準噶爾部的首領噶爾丹勢力強大,占據天山南北,又向東進攻漠北和漠南蒙古。
(2)平定漠西蒙古:
①清軍與噶爾丹及其后繼者進行了長期斗爭,最終在 1757年將準噶爾部徹底擊敗。
②原受準噶爾部統治的天山南路維吾爾貴族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很快也被平定。
結果:在蒙古族地區,實行盟旗制度。蒙古族各部劃分為旗,旗是基本行政單位,合若干旗為一盟。在尊
重蒙古族社會傳統的基礎上,改造了草原地區的社會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貴族的權力,加強了清政府對
草原地區的管理;有利于當地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加強了清朝統治的基礎;使統一多民族國家更為鞏
固;1762年,清朝在新疆設立伊型將軍,總領軍政事務。
4、西南——治理概要
(1)對西藏的管理
①冊封制度:清初,西藏佛教格魯派領袖五世達賴來京朝賀,清政府冊封以“達賴喇嘛”尊號;康熙帝時,
賜予五世班禪“班禪額爾德尼”尊號。此后歷世達賴和班禪,都經由中央政府冊封。
②派遣大臣:從 1727年起,清朝開始派遣駐藏大臣,代表朝廷與達賴、班禪共同治理西藏。
③頒布法律:1793年,清政府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了中央政府對西
藏地方的管轄權。
④金瓶摯簽制度:乾隆帝規定,達賴和班禪轉世靈童的人選須在中央政府代表監督下,經金瓶掣簽認定。
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實施金瓶掣簽制度,加強了對達賴、班禪轉世的監督和任授權力。
(2)對西南少數民族管理
①改土歸流: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廢除土司世襲制度、改由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統治的一種政治措施。加強
了中央政府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
固和發展。
5、邊疆統治的特點:
①機構設置:清朝專設理藩院管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務。
②民族政策:清政府對邊疆地區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優待各族上層
分子,保證了局勢的穩定。
(二)清朝行政區劃
1、清朝行政區劃:
①內地分立 18省,分設巡撫、總督治理。
②在東北、北部和西部邊疆,分設若干將軍轄區和辦事大臣轄區。
2、評價: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進一步鞏固,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
二、對外交往
1、東北——抗擊沙俄侵略:(中國抵御沙俄侵略的正義之戰)
(1)背景:17世紀中葉,沙皇俄國的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
(2)過程:康熙前期,清軍圍攻侵占雅克薩的俄軍,迫使沙俄同意進行談判。(雅克薩之戰)
(3)結果:1689年,兩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平等條約),從法律上確定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
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
(4)意義:①標志著清朝已具備近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的基本要素——領土、主權與國民(臣民)意識,
雖然這些要素有時還很微弱或時隱時現。
②清朝已存在著近代意義上的疆域、邊界與邊境制度;清帝國對其疆域、邊界具備有意識的自我認定、法
理確定。
③清朝的疆域、邊界已取得了國際法意義上的國家承認。
【歷史解釋】清朝的民族關系與邊疆治理
史料:清朝在中央設立理藩院,專門管理邊疆地區的行政建制……清朝統治者注重民族關系的調整……特
別是康熙朝頒行了崇儒祭孔之令、開博學鴻詞科之令……亦十分重視聯合其他少數民族上層,制定籠絡安
撫少數民族上層的各項政策……清朝統治者遵循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原則,根據邊疆蠻夷的特點分別施
治,并制定了相應的法律加強規范。先后頒布了《蒙古律例》《新疆條例》西藏通制》……法律。清政府
還積極興辦學校,推廣儒學教育,增強邊疆蠻夷的素質,增進他們的國家觀念。
——摘編自方鐵《論元明清三朝的邊疆治理制度》
(1)軍事和政治手段并用:清朝前期,對于民族地區的叛亂進行堅決的軍事打擊,先后平定了準噶爾部
和大、小和卓的叛亂。同時,通過封爵、給棒、聯姻、朝覲制度等措施,極力撫綏少數民族上層人物。
(2)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根據不同邊疆地區的情況設置不同的行政機構,加強中央對邊疆民族地區的
管轄。如東北和新疆地區,主要實行軍府制度;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區,實行盟旗制度。
(3)充分利用藏傳佛教:藏傳佛教是蒙藏人民共同篤信的宗教,清統治者對喇嘛教領袖不斷賜封,形成
了達賴、班禪、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統,影響遍布蒙藏廣大地區。
(4)邊疆的建設與開發:為維持邊疆地區各族人民與駐防官兵的經濟生活需求,清政府實行了一系列發
展邊疆生產與經濟開發的措施。
考向 2 疆域的奠定
【典例】(2023·遼寧卷)1749 年,乾隆皇帝諭曰:“蒙古、漢人,同屬臣民,如有書寫之處,應稱‘蒙古’
‘內地’,不得以‘蒙’‘漢’字面混行填寫,已屢經降旨。今馬靈阿奏折,猶以‘夷’‘漢’二字分別名
色,可見伊等全未留心。”此諭意在( )
A.加強中央集權 B.維護國家一統 C.調整民族關系 D.規范文書體例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清朝(中國)。材料中乾隆皇帝的諭旨是要求在文書中不得用“蒙古”、“漢人”稱呼蒙古族和漢
族,而應稱“蒙古”“內地”,這體現了清朝統治者對蒙古族和漢族一視同仁的民族政策,其意在維護國家
一統,B 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 A 項;材料體現的是清朝統治者對蒙古族和漢族
一視同仁的民族政策,而不是調整民族關系,排除 C 項;規范文書體例是對材料的誤讀,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變式訓練 1】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施瑯在臺灣府治(今臺南市)籌辦了臺灣的第一所書院——西
定坊書院,并規定“不許別創書院”。次年,隨著臺灣府正式設立,“不許別創書院”的禁令逐漸放寬,臺
灣的書院更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出現,僅在康熙年間便有 12 所。由此可以推知( )
A.書院教育新體系初步形成 B.文教興盛益于政治穩定
C.儒學傳統在臺灣根基深厚 D.清朝文化政策走向封閉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清朝(中國)。由材料可知,清政府統一臺灣后,第一所書院成立,但對書院創辦嚴加管控,隨
著臺灣府設立后,書院也更加繁榮興盛,這表明清朝在臺灣府設立后,采取了相對寬松的文化政策,書院
的設立又有利于儒學思想和文化的傳播,也有利于政治與文化認同的形成及政權的穩定,即文教興盛益于
政治穩定,B 項正確;臺灣書院所屬體系是清朝中央政府下轄下的儒學教育體系,并非新體系,排除 A 項;
材料主要體現“文教興盛與政治穩定”,但是僅從材料信息無法推知臺灣儒學傳統根基是否深厚,排除 C
項;由“禁令逐漸放寬”可知,清政府在臺灣的文化政策相對開明,而非走向封閉,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變式訓練 2】平定準噶爾叛亂后,清廷在蒙古族地區推行盟旗制度,盟長由理藩院委任蒙古王公貴族充
任,監督本盟各旗軍政事務。各旗首領履行中央委派的職責。參贊大臣、定邊將軍、辦事大臣等負責北邊
防務。清朝前期推行的盟旗制度( )
A.實現了中央對蒙古族地區的直轄 B.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C.開創了民族地區治理的新模式 D.開始建立蒙古族地區與中央的政治聯系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
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中的“清廷在蒙古族地區推行盟旗制度。盟長由理藩院委任蒙
古王公貴族充任,監督本盟各旗軍政事務。各旗首領履行中央委派的職責,參贊大臣、定邊將軍、辦事大
臣等負責北邊防務”等信息可以得知,這些制度或措施都有利地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B 項正確;
蒙古各地由藩院委任的當地蒙古王公貴族充任軍政官員來參與管轄,并非中央對蒙古各地直轄,屬于間接
管理,排除 A 項;少數民族首領與中央委任官員共同管理民族地區古已有之,并非“新模式”,排除 C 項;
蒙古地區早在清朝之前就已經與中央建立了政治聯系,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考向 3 海禁與閉關鎖國
【典例】(2022·浙江卷 6 月)中華海洋文明源遠流長,海路綿延,聯通中外。下列關于古代中國海外經
濟文化交流的認知,不正確的是( )
A.唐宋以來,“海上絲綢之路”也被稱為“瓷路”
B.宋元時期,海外商運發展,商品遠銷東歐、北非
C.12 世紀末至 13 世紀初,指南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
D.明清時期,禁止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
【答案】D
【解析】根據所學,明清推行海禁政策,是限制外國人到中國貿易,不是禁止,D 項錯誤,符合題意;
ABC 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故選 D 項。
【變式訓練 1】1792 年 9 月,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試圖打開中國市場。乾隆帝認為“天朝德威遠被,
萬國親王,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拒絕了英國使團的要求。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巨”,
就是歷史上有許多事件開始并不得到重視,但時過境遷之后,卻深深的影響著后世。材料旨在表達( )
A.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的失敗
B.滿清統治集團盲目自大的優越心理
C.馬戛爾尼使團決定中英關系
D.中國失去融入世界的機會而陷入被動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清朝時期(中國)。據題意可知,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的目的是為了和清王朝建立經貿關系,是資本
主義英國對外發展關系的產物,乾隆帝的拒絕是傳統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的必然,中國由此失去了主動
和平融入世界的機會,直到 19 世紀中期西方用另外一種方式使中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D 項正確;材料內
容并不能說明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的結果,無法體現其失敗,排除 A 項;材料主旨是說明中國失去融入世界
的機會,并不是說明滿清統治集團有盲目自大的優越心理,排除 B 項; “決定”的說法過于夸張絕對,與
史實不符,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變式訓練 2】1656 年,荷蘭使臣攜帶表文和貢物來華覲見,要求“凡可泊船處,準我人民在此貿易”。
順治帝準其“八年一次來朝”,且“止令二十人到京,所攜貨物在館交易,不得于廣東海上私自繳賣”康
熙二年(1663 年),“荷蘭國助剿海逆,并請貿易,奉旨,著二年貿易一次”。這表明清初( )
A.統治危機主要來自海上 B.海上倭寇活動猖獗
C.沿用傳統朝貢貿易體制 D.海外貿易繁榮昌盛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
清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清朝時期的對外貿易仍然被限制在朝貢貿易范圍內,仍需要遵守貢期、
貢道、人員安排等朝貢體制的規定,C 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清朝統治危機的來源,排除 A 項;荷蘭人屬于
西方勢力,與倭寇無關,排除 B 項;受政府政策影響,海外貿易昌盛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知識點 5 戶籍與基層管理(選必一)
一、戶籍制度
清朝普通戶籍基本沿襲明制,到清前期賦役實行固定丁銀、攤丁入畝后,戶籍作用減弱。乾隆年間,停止
戶籍編審,戶籍制度不再具有財政上的意義。
二、基層組織與管理機制
清初實行里甲制,后來改推保甲制,至此兼具區劃和戶籍管理性質的鄉里制與旨在維護社會治安的保甲制
合一。
三、社會保障
政府設養濟院收容貧老、孤兒和乞討流浪人員,慈善組織興起,有善堂、善會等慈善機構。
1.(2024·湖北卷)趙翼《廿二史札記》中有“明祖行事多仿漢高”條:“明祖以布衣起事,與漢高同,
故幕下士多以漢高事陳說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漢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下列舉措符合這一說法的是
( )
A.定鼎前朝舊都 B.推行文化專制 C.廢除行政中樞 D.建立宗室藩屏
【答案】D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材料“明祖行事多仿漢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太祖建立明朝之后分封子
弟到各地做藩王,也及時建立宗室藩屏,這與漢高祖建立漢朝后實行封國制異曲同工,D 項正確;明太祖
并沒有定鼎前朝舊都,排除 A 項;漢高祖沒有推行文化專制,排除 B 項;漢高祖沒有廢除行政中樞,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2.(2023·全國乙卷)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鄰里之間必須互相知曉丁數、職業,即“某民丁幾,受農業
者幾,受士業者幾,受工業者幾,受商業者幾”。這一措施意在( )
A.強調農商皆本 B.加強對民間的控制
C.禁止人口流動 D.促進經濟均衡發展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明初(中國)。據材料“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鄰里之間必須互相知曉丁數、職業”及所學知識
可知,百姓對鄰里的情況相互知曉,有利于基層民眾的自我管理與相互監督,進而加強對民間的控制,B
項正確;明清時期,政府厲行重農抑商政策,且鄰里之間“知曉丁數、職業”,不能體現政府對農業和商
業的態度,不能反映農商皆本,排除 A 項;明清時期,對人口流動進行嚴格的限制,但并不禁止人口流動,
C 項表述過于絕對,與史實不符,排除 C 項;鄰里之間“知曉丁數、職業”是為了加強對民間的控制,與
經濟均衡發展沒有直接關系,且鄰里之間的相互了解不能促進經濟“均衡”發展,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3.(2022·湖南卷)嘉慶七年(1802),戶部侍郎兼管錢局二品大員周興岱任江西主考時,卻以南書房行
走(即在南書房當值的官員)的身份擅發告示,收受賄賂。這反映當時( )
A.君主的高度集權 B.官員俸祿入不敷出
C.南書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亂
【答案】A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南書房是皇權高度集中的產物和象征,地方官員敬畏皇權而敬畏南書房行走
周興岱,他才以此身份擅發告示,收受賄賂,A 項正確;材料沒有官員俸祿入不敷出的信息,排除 B 項;
雍正設立軍機處后,南書房地位下降,“嘉慶七年”與此不符,排除 C 項;“周興岱任江西主考”,是地方
不是中央吏治混亂,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4.(2022·湖北卷)明代不少士子憑借記誦時文范文應試,而不注重閱讀儒家經典。正德年間,官員徐文
溥上奏:“近時時文流布四方,書肆資之以賈利,士子假此以僥幸,宜加痛革……其書坊刊刻一應時文,
悉宜燒毀,不得鬻販。”該奏疏主要針對的現象是( )
A.士子應考投機取巧 B.書商刊刻時文牟利
C.儒學正統地位動搖 D.八股文體日益僵化
【答案】A
【解析】根據“明代不少士子憑借記誦時文范文應試,而不注重閱讀儒家經典”可知,該奏疏主要針對的
現象是士子憑借記誦時文范文應試,投機取巧,A 項正確;B 項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明代儒學仍然處
于正統地位,排除 C 項;材料沒有涉及八股文體日益僵化的信息,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5.(2022·全國甲卷)康熙年間,多次令各地舉薦山林隱逸,又令官員推舉博學鴻儒,吸收學行兼優之士。
開設明史館,召集文人編纂明史,還進行多部儒經傳注的修纂,編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
是( )
A.承續華夏傳統 B.倡導疑古辨偽 C.弘揚程朱理學 D.保存歷史文獻
【答案】A
【解析】清政府是少數民族政權,康熙年間注重吸納山林隱逸、博學鴻儒,同時編修明史,修撰儒經傳注,
這些舉措集中在文化領域,在本意在于以傳承華夏文化傳統自居,A 項正確;疑古辨偽指的是對先前的學
說存疑考辨,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B 項;“舉薦山林隱逸,又令官員推舉博學鴻儒,吸收學行兼優之士”
等舉措和弘揚程朱理學并不一致,排除 B 項;保存歷史文獻與舉薦人才不符,而且清初實行“文字獄”,
對古代文獻多有刪改禁毀,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6.(2023·北京卷)清乾隆帝曾詔諭山東巡撫,稱其奏折所述事宜為日常公事,不合體制。此后,乾隆帝
多次曉諭各省督撫,此類公事應當使用題本文書,經內閣等部門呈送;只有“案關重大,決不待時者”才
可用奏折。由此判斷( )
A.奏折最早出現在乾隆年間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權
C.奏折具有機密高效的特點 D.奏折需要經內閣中轉呈送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清朝(中國)。根據材料“只有‘案關重大,決不待時者’才可用奏折。”可知,乾隆時期,規范
了對奏折使用的要求,只有那些特別重要、特別緊急的事務,才可通過奏折進行上奏,說明清朝的奏折具
有機密高效的特點,便于皇帝對地方的控制,C 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奏折最早出現在康熙時期,
排除 A 項;材料中描述的是對奏折制度的規范和要求,沒有體現制衡皇權信息,排除 B 項;結合所學知識
可知,常規文書經內閣中轉呈送,而奏折單獨呈送皇帝,不經中轉,收發環節,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7.(2023·湖北卷)[軍事人才的培養與選任]
材料一 中國古代軍事人才的培養與選任隨時代變化而不斷調整。西周“六藝”重視射、御。唐代
設立武舉,測試騎射、負重等。兩宋至明代都延續武舉,并設置武學。
就武舉而言,兩宋“以策(論)為去留,弓馬為高下”,“凡武舉,始試義、策于秘閣,武藝則試于
殿前司,及殿試,則又試騎射及策”。由于統治者重文輕武,宋代士人有能力應進士舉者,不屑于應武舉。
明弘治六年(1493)規定,武舉“六歲一行,先策略,后弓馬,策不中者不許騎射”。然而明代武職多蔭
襲,武舉只是補充形式。
就武學而論,宋代武學“設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視看人材、試驗弓馬,合格者始許入
學”。其教學內容除弓馬武藝外,尤其重視“習諸家兵法,教授纂次歷代用兵成敗、前世忠義之節”。明代
武學則增加了《論語》《孟子》等作為主要教材。
——據《宋史》《明史》等
材料二 “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舉漸以騎射、技勇為重。嘉慶年間改策論為默寫武經百余
字即合格。而武官選任則以行伍出身為正途,武舉出身次之。就軍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專設武學,而是
在官學設立武學教習教授生員。
鴉片戰爭之后,清政府先后創辦福州船政學堂、天津水師學堂、湖北武備學堂等新式學堂。其課程
主要教授數、理、化等自然科學知識,以及新式炮臺和營壘的構筑方法等工程技術。編練的新軍按才學品
行優劣、訓練勤惰、考核成績高低決定賞罰,排以上的軍官須由軍事學堂出身者擔任。
——摘編自《中國大通史》等
(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明武舉的共同特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闡述從宋明到清代軍事人才培養與選任的變化及原因。
【答案】(1)[參考答案]特點:延續武舉考試;以軍事理論考試為主,重視騎射方面的考核;
(2)[參考答案]變化:選任方式:從武舉選拔到行伍出身為主與武舉結合再到晚清新式軍事學堂出身擔任;
培養機構:從專設武學培養到改為官學設立武學培養再到晚清新式學堂培養;培養內容:從軍事理論、騎
射、儒家倫理到晚清近代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和工程技術。原因:伴隨近代西方列強的入侵,國內階級矛盾
激化,清政府內憂外患;洋務運動的推動;有識之士逐漸認識到西方軍事科技的先進,以此挽救統治危機;
近代西方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
【解析】(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宋明時期。據材料一“兩宋至明代都延續武舉”可知,延
續武舉考試;據材料一“兩宋‘以策(論)為去留,弓馬為高下’”“明弘治六年規定,武舉‘六歲一行,
先策略,后弓馬,策不中者不許騎射’”可知,以軍事理論考試為主,重視騎射方面的考核。
(2)本題是比較類、原因類材料分析題。時空:從宋明到晚清。第一小問是變化,選任方式:據材料一
“兩宋至明代都延續武舉”與材料二“武官選任則從行伍出身為正途,武舉出身次之”“排以上的軍官須
由軍事學堂出身者擔任”可知,從武舉選拔到行伍出身為主與武舉結合再到晚清新式軍事學堂出身擔任;
培養機構:據材料一“宋代武學‘設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明代武學”與材料二“鴉片戰爭之
后,清政府先后創辦福州船政學堂、天津水師學堂、湖北武備學堂等新式學堂”可知,從專設武學培養到
改為官學設立武學培養再到晚清新式學堂培養;培養內容:據材料一“其教學內容除弓馬武藝外,尤其重
視‘習諸家兵法,教授篡次歷代用兵成敗、前世忠義之節’。明代武學則增加了《論語》《孟子》等作為主
要教材”到材料二“其課程主要教授數、理、化等自然科學知識,以及新式炮臺和營壘的構筑方法等工程
技術”可知,從軍事理論、騎射、儒家倫理到晚清近代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和工程技術。第二小問是原因,
據材料二“鴉片戰爭之后”伴隨近代西方列強的入侵,國內階級矛盾激化,清政府內憂外患;據材料二
“清政府先后創辦福州船政學堂、天津水師學堂、湖北武備學堂等新式學堂”可知,洋務運動的推動,以
此挽救統治危機;結合所學從有識之士逐漸認識西方先進科技、西方先進思想的傳播。第 08 講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
目 錄
01 考情透視·目標導航 .................................................................................................1
02 知識導圖·思維領航 .................................................................................................3
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 .................................................................................................4
考點一 明朝時期的內政外交與明清易代..................................................................................4
知識點 1 明朝施政措施與明清易代 ...........................................................................................................4
考向 1 明朝政治體制的變化 .............................................................................................................8
知識點 2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選必一) ...................................................................................................8
考向 2 明朝官員選拔與管理 .............................................................................................................9
知識點 3 法律與教化(選必一) .............................................................................................................10
知識點 4 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選必一) .............................................................................................10
考向 3 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 ...........................................................................................................13
知識點 5 戶籍制度與基層治理(選必一) .............................................................................................15
考點二 清朝時期的內政外交與統治危機...............................................................................16
知識點 1 清朝施政措施與統治危機 .........................................................................................................16
考向 1 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 .......................................................................................................19
知識點 2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選必一) ...............................................................................................20
知識點 3 法律與教化(選必一) ...........................................................................................................20
知識點 4 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選必一) ...........................................................................................20
考向 2 疆域的奠定 ...........................................................................................................................24
考向 3 海禁與閉關鎖國 ...................................................................................................................24
知識點 5 戶籍與基層管理(選必一) ...................................................................................................25
04 真題練習·命題洞見 ...............................................................................................25
考點要求 考題統計 備考建議
選擇題:湖南卷、湖北卷
2024
非選擇題:遼寧卷、湖南卷、江蘇卷
明清的政治制度與國家治 選擇題:全國乙卷、北京卷 、湖北 本講為高考命題熱點,題型
理 2023 卷 以選擇題為主,復習時關注
(3 年 16 考) 非選擇題:湖北卷 一些命題關鍵詞:廢丞相、
選擇題:湖南卷、湖北卷、海南卷、 內閣、票擬、三司分權、督
2022
全國甲卷、山東卷、山東卷、福建卷 撫制度、黃冊、一條鞭法、
2024 鄭和下西洋、內陸邊疆、奏暫無
明朝的民族及對外關系 折制度、軍機處、考滿、考
2023 無
(3 年 1 考) 察、鄉約教化、閉關鎖國等
2022 非選擇題:全國甲卷 這一時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
2024 暫無 進一步鞏固時期,復習時多
清朝疆域的奠定與統治危
2023 選擇題:遼寧卷、北京卷 關注。
機的初顯
選擇題:浙江卷 6 月、湖南卷
(3 年 5 考) 2022
非選擇題:遼寧卷
復習目標:1、通過學習明清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認識到這一時期南海諸島、臺灣、澎
湖列島及包括釣魚島在內的其他島嶼都是中國版圖的一部分,理解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
要意義。
2、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一部分;了解清朝封建專制的發展、
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社會面臨的危機。
考點一 明朝時期的內政外交與明清易代
知識點 1 明朝施政措施與明清易代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
(一)元朝滅亡,明朝建立
1、背景:元朝爆發農民起義;起義將領朱元璋勢力逐漸強大,統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區。
2、建立:1368年,朱元璋稱帝,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國號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統一:1368年,明軍攻占元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
(二)政治制度的變化
1、廢除宰相制度:
(1)原因:①根本原因:相權過大,威脅皇權。②歷史原因:前朝宰相權勢過重的教訓③現實原因:廢
行省后,相權擴大。④直接原因:宰相胡惟庸擅權
(2)目的:明太祖為了加強皇權,廢除了自秦朝以來實行的宰相制度。(皇帝直接統領六部)
(3)影響:①加強了皇權;②皇帝壓力倍增,行政效率降低;③對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
影響。
2、建立內閣制:
(1)背景:廢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領導六部等具體職能部門,工作壓力成倍增加。
(2)設立:明成祖選拔一些文官到皇宮內的文淵閣值班,充當秘書。從此,一個常設的輔佐皇帝處理政
務的秘書機構形成,稱“內閣”,其官員稱為某殿或某閣大學士。(性質: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機構 )
(3)運行機制:(批紅高于票擬)
①大學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瀏覽百官奏章,草擬處理意見,稱為“票擬”。
②皇帝在票擬的基礎上,用紅筆正式批復奏章,稱為“批紅”。
(4)地位的提高: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學士深得皇帝信任,權力很大,被比喻為宰相,出現首輔專權。
(5)“宰相制”與“內閣制”的比較
制度比較 宰相制 內閣制
相同 職責都是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
權力來源 法定,制度賦權 非法定,皇帝個人信任
不同 地位 中央一級的最高行政長官 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
職權 參與決策 無決策權,咨詢機構
對皇權作用 一定程度制約皇權 不能制約,君主專制強化的產

【歷史解釋】正確認識明朝的內閣制度?
史料:永樂建立內閣之初,閣臣品秩甚低,職務不重,權位遠不如尚書,僅備皇帝顧問咨詢而已。到仁宣
時期,閣臣的品秩與地位不斷獲得提高,其參政權力亦不斷增大;由于實現了“內閣票擬”,因而體現內
閣權力的手段便得到完善和穩固。此時的閣權已重于部權。
——摘編自單長桂《明代內閣首輔制度研究》
(1)內閣沒有行政權:內閣不能正式統率六部百司,內閣首輔也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長官。
(2)內閣權力來自皇權:閣臣的升降和職權的大小全由皇帝決定,其權力并不是來自制度和職位,而是
來自皇帝的支持與信任,一旦失寵,地位便一落千丈。
(3)內閣不能對皇權起到制約作用:內閣票擬必須符合皇帝心意,票擬的采納與否也取決于皇帝的批紅。
(4)內閣的建立實際上加強了君主專制,強化了中央集權。
【知識拓展】中國古代宰相制度的演變歷程及趨勢
朝代 措施 影響 演變趨勢
秦朝 三公九卿制 宰相制度正式確立 皇權不斷加
漢朝 設立“中朝”(中外朝制度) 宰相制度的調整 強,相權不斷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宰相制度的成熟 削弱,直至被
宋朝 設參知政事、樞密院、三司、將相權一分為 宰相制度的衰落 廢除

明初 廢除宰相制度,權分六部 宰相制度正式廢除
3、宦官專權:
(1)形成:比較而言,宦官比內閣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現宦官專權的局面。
(2)權力: ①內廷宦官機構司禮監獲得了協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紅的權力。
②負責提督東廠,控制錦衣衛。
③對官民的言行進行監視、偵查,有權逮捕、施刑。
(3)認識:中國古代宦官專權及外戚干政局面出現的根本原因是專制皇權的存在,一旦皇帝不能控制權
力,就容易大權旁落,被宦官、外戚掌權。
設置特務機構——錦衣衛
①目的:監視官民;
②職責:掌管侍衛、緝捕、刑獄諸事,保護皇帝,鎮壓官民
③特點:由皇帝直接指揮,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④發展:明成祖成立東廠 ,與錦衣衛合稱“廠衛”
4、明朝強化專制皇權的歷史影響
(1)積極:有利于防止大臣專權,鞏固明朝統治,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經濟發展。
(2)弊端:
①政策皆出自皇帝之手,容易出現決策失誤,國家命運依賴于皇帝的個人素質。
②束縛了思想,抑制了知識分子的創新性思維。
③阻礙了思想文化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
(3)危機:官僚機構對皇權的調節能力削弱,易導致政治黑暗。
5、地方行政(選必一 P6)
(1)三司分權:明初廢行中書省,但省的格局并未改變。原行中書省的權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
指揮使司分割。
(2)督撫制度: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撫、巡按,總攬一省之權。形成省、府、縣三級行政制度。
【史料實證】明朝地方管理與基層治理?
史料:明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頒行《教民榜文》,要求人民讀大誥三編明法制,宣講反映《呂氏鄉約》
觀念的圣諭六言也列入其中。《教民榜文》的總體特征就是教化……正德年間,王陽明巡撫南贛……實行
十家牌法,形成保甲制,并綜合《圣諭六言》和《呂氏鄉約》制訂《南贛鄉約》。他在篇首指出,“今特為
鄉約,以協和爾民…共成仁厚之俗”。鄉約、保甲相結合成為王陽明鄉村治理的主要措施,并在明朝中期
的地方行政實踐中取得成功。嘉靖、隆慶、萬歷三朝在全國推行鄉約,形成了通過鄉約治理基層社會的統
治特色。
——摘編自常建華《鄉約的推行與明朝對基層社會的治理》
根據史料,概括明朝治理基層社會的新特點,簡析鄉約在古代基層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新特點:鄉約與基層組織相結合;教化與法律相結合;政治主導推行鄉約;鄉約治理推廣至全國。
積極作用:完善中國古代的社會治理體制;淳化社會風俗;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社會保障,增強社會凝聚
力。
【歷史解釋】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變的特點?
(1)在演變過程中,中央強化對地方的領導、監督與制約,地方則要求一定的獨立自主權,中央與地方
矛盾始終存在。
(2)中央通過對地方的多層次管理,在分權基礎上加強對地方管理者的任免、考核,地方權力逐漸被分
割、削弱,集權于中央。
(3)中央派出機構演變為正式的地方行政機構,比如刺史、州、行中書省、巡撫等都體現出中央對地方
的控制加強。
(4)地方行政制度自身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尤其是對于基層管理的地方化。
二、明清易代
(一)清朝建立:
1、大金政權建立:16、17世紀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領努爾哈赤逐漸統一女真各部,1616年稱汗,國號大
金,并對明朝展開進攻。
2、清朝建立:皇太極在位時,將女真族名改為滿洲,并于 1636年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后來,努爾哈赤
和皇太極分別被尊為清太祖和清太宗。
(二)明清易代:
根本原因:明朝統治黑暗導致社會矛盾尖銳。
過程:
1、在清朝崛起之際,明朝政治黑暗,天災不斷,農民起義蜂起,統治搖搖欲墜。
2、1644年,農民軍首領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隨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縊,明朝滅亡。
3、清朝攝政王多爾袞統軍進入山海關,打敗李自成,進占并遷都北京。
4、此后又經過 20多年的激烈戰斗,清朝將農民軍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殘余勢力逐一擊敗,確立了在全國的
統治。
考向 1 明朝政治體制的變化
【典例】(2024·湖南卷)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語法糅合漢語詞匯的形式,開篇曰“長生天氣力里,大福
蔭互助里,皇帝圣旨”。漢族文臣潤色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這說明( )
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 B.元朝民族矛盾逐漸緩和
C.明朝重塑儒家正統地位 D.元朝全面吸收了漢文化
【變式訓練 1】明初屢次出現“非官差而私造印信,詐稱差使,騙詐取財”的現象,故朱元璋設置勘合,
規定“凡有差使,若往某衙門公干,即將應該去處填寫勘合,前去干辦公務。本處衙門聞有差使人員到來,
即索勘合比對。如無或比對不同,綁縛赴京予以嚴懲。”這一制度( )
A.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B.維護了國家治理的權威性
C.旨在構建權力制衡機制 D.進一步完善中央監察制度
【變式訓練 2】明穆宗時期,內閣首輔高拱“練習政體,負經濟才,所建白皆可行”;神宗即位后,高拱
“以主上幼沖,懲中官(宦官)專政,條奏請詘司禮權,還之內閣”。這反映出當時( )
A.行政效率有所提升B.宦官專權現象得以解決
C.內閣權力得到加強 D.君權相權矛盾日益凸顯
知識點 2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選必一)
一、選拔——科舉制(選一 P32)
改革科舉制:
①考試內容:考試命題專取“四書”“五經”,考生對題目的解釋必須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為標準,
不得隨意發揮個人見解。行文格式一律固定為“八股文”。
②特點:內容空疏、形式呆板
③影響:八股文脫離實際,禁錮思想,應試的人死讀書,成為皇帝旨意的順應者;對中國思想、文化、科
技進步與發展造成嚴重阻礙。
(1)級別
①鄉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考中者稱為“舉人”
②會試:由禮部主持,于鄉試次年春天舉行,舉人考中者稱為“貢士”
③殿試:在會試后舉行,名義上由皇帝主持,貢士通過者為“進士”
(2)考生
國子監和府州縣學的學生
二、考核(選一 P32-33)
明朝 考滿 性質 對官員任職期滿的考核
類別 官員任現職滿三年稱“初考”,滿六年稱“再考”,滿九年稱“通考”
作用 考核結果分稱職、平常、不稱職三等,是決定官員正常升遷或降、調的依據
考察 性質 對官員任職期間的考核
類別 外地官員三年一次的朝覲考察,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
作用 重在查處官員的貪、酷和不作為
三、監察(選一 P33)
特點:逐漸制度化 、專職化、體系化、約下不約上。
考向 2 明朝官員選拔與管理
【典例】(2023·湖北卷)科舉及第人數是衡量區域社會流動、經濟發展與文化建設等程度的重要指標。下
圖為明代湖北進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況。由此可見( )
A.人文環境與人才選拔相互影響 B.交通條件制約人才分布的格局
C.政區等級與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文化成就與人口升降密切相關
【變式訓練 1】明初,政府規定由吏部和都察院對布、按二司進行考核;1466 年,吏部卻規定巡按御史有
權考核布、按二司;1493 年,進一步確立了巡按御史參與地方官吏考核的制度;到 1495 年,又規定如無
巡撫,巡按御史即可對布、按二司自行考察。上述變化( )
A.有利于強化中央權威 B.保證了地方監察效能
C.易導致地方士風衰敗 D.拓寬了行政治理渠道
【變式訓練 1】明代進士出身于“上三代純平民家庭”者,占了統計總數的 43.34%,出身于上三代沒有
擔任過“實職官”家庭的進士占了統計總數的 58.65%。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
A.世家大族勢力受到限制 B.社會階層流動性的加強
C.文官政治得到朝廷推崇 D.官員選拔與考核相結合
知識點 3 法律與教化(選必一)
一、法律
以唐律為藍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實踐中特別重視“例”,曾數次重修《問刑條例》。
二、教化:鄉約的發展
1、鄉約宣講明太祖“六諭”,主勸諭,但也有禁約成分,鄉約逐漸帶有強制力
2、儒學士人引用《大明律》解釋六諭,不遵鄉約要受處罰,甚至治罪。
知識點 4 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選必一)
一、民族關系(明朝的邊疆關系)
1、與瓦刺、韃靼的戰與和:
①防御:元朝滅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諑漸形成韃靼、瓦刺兩大集團。為防御他們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
長城。
②戰爭:明中期,瓦刺和—不斷成脅明期北部邊防,兩次突破長城深入內地,包圍北京。瓦刺還曾經在一
次戰役中俘虜了明英宗。
③議和:1571年,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朝訂立和議,接受明朝冊封。雙方恢復并擴大貿易關系,百到明末
基本上維持了和平局面。
2、管理藏族地區:
①冊封:藏族地區在明朝時稱為烏思藏。明廷封授給當地的僧俗首領法王、王等稱號。
②設機構:設立了行都指揮使司等機構管理西藏軍民事務,任用藏族上層人士進行管理。
3、管轄東北:明朝前期,派人到東北招撫,在黑龍江流域設立了奴兒干都司,并對東北女真各部落首領
封授官號。
4、結果: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
5、危機:西方殖民者侵略威脅初顯
【家國情懷】認識明朝經略邊疆的舉措?
史料:明朝放棄元朝憑借邊疆向外擴張的做法,繼承漢唐“守中治邊”的治邊之策。朱元璋分封的諸子大
都遣鎮北方。同時,為防范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明朝修建九邊重鎮,修繕長城并駐守重兵,以強硬的軍事
手段應對北方游牧勢力。在南方邊疆地區,明朝以衛所駐守各地;在衛所以外的邊遠地區,推行土司制度,
官府對其“不過歲輸貢賦,示以羈縻”。
——摘編自方鐵《論元明清的邊疆治理制度》
(1)東南:針對沿海的倭寇猖獗現象,明王朝派戚繼光等人到沿海平倭。經過長時間戰斗,先后平定浙
東、福建、廣東等地的倭寇,使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2)西北:為防止瓦刺和韃靼侵擾,明政府一方面重修長城加強防御,另一方面與韃靼訂立和議,進行
冊封,恢復朝貢貿易,推動了漢蒙關系的友好發展。
(3)西南:封授藏族的僧俗首領以法王、王等稱號,并設立宣慰司、元帥府等機構加強管理。
(4)東北:在黑龍江流域設立奴兒干都司,并對東北女真各部落首領封授官號。
二、對外關系(沿海形勢——暴力沖突)
1、倭寇之患:
(1)原因: ①從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盜不時在我國東部沿海騷擾,被稱為“倭寇”。
②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對日本實行經濟封鎖的目的,嚴厲禁止海外貿易,結果東南民間海上走私活動猖獗,
與倭寇混雜,出沒沿海,燒殺搶掠,造成巨大破壞。
(2)戚繼光抗倭:明廷派遣大將戚繼光等人平倭。在抗倭斗爭中,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浙江臺州九戰
九捷;在福建、廣州與抗倭將領俞大猷合作,連續重創倭宼。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
戚繼光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
(3)結果:東南沿海形勢穩定下來,朝廷遂放松了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
2、歐洲殖民者的活動:
(1)背景:明朝中后期,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殖民者在中國沿海的活動日益頻繁。
(2)表現: ①16世紀中期,葡萄牙人以晾曬貨物為由,賄賂香山縣地方官獲得了在濠鏡澳(今澳門)的
租住權。
②稍晚東來的荷蘭和西班牙,先后占據了臺灣島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蘭擊敗,退出臺灣。
3、鄭和下西洋
(1)目的:“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
(2)過程:15世紀前期,明成祖派鄭和七次遠航,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3)評價:是世界歷史上規模空前的遠洋航行,但給明朝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后來未能持續。
4、啟示:增強綜合國力;重視國防建設;加強海防;建立海軍。
【家國情懷】鄭和下西洋意義?
(1)鄭和下西洋代表了一種和平交往的航海模式。在鄭和船隊歷時 28年的航海活動中,只出現過自衛性
質的三次短暫戰事,沒有占據海外國家的一寸土地,體現了中華民族“協和萬邦”的人文傳統。
(2)鄭和下西洋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官方貿易,貿易采取議價成交方式,體現了平等、自愿、公平的貿
易原則和精神。
(3)鄭和下西洋是一種象征,它代表了中華民族的一種敢于探險、不畏艱險、開放包容的人文精神,也
代表了中國歷史上與鄰為善、世界大同、共享太平的社會意識。
考向 3 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
【典例】(2022·全國甲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前期,鄭和下西洋的船隊陣容極為龐大,“士卒二萬七千八百余人”“大舶修四十四丈、
廣十八丈”,航跡遍及亞、非 30余國。明英宗后,官方再無遠洋活動。明后期的海軍以沙船、哨船等小型
船只為主。明末,荷蘭東印度公司企圖以武力迫使明朝政府放棄海禁政策和承諾自由貿易,派遣戰船入侵
中國沿海。1633年,明軍約 150艘戰船在福建金門島料羅灣口,與荷蘭及附屬艦隊約 60艘戰艦激戰,獲
得勝利。
——據《中國軍事通史》等
材料二 中法戰爭后,清政府確定了優先建設北洋海軍的方針。到 1888年,清廷共買進大小艦船數
十艘,另有少量自建艦船。1888年 12月,北洋海軍正式成軍,此后海軍建設趨緩。清政府仍未能跳出以
守為戰的傳統海防思維,重點防守大陸沿岸。甲午戰爭后,清朝海軍在艦船數量、裝備質量和軍隊素質等
方面,被日本全面超越。
——摘編自張海鵬主編《中國近代通史》等
材料三 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提出,要“有計劃地逐步地建設支強大的海軍”,這支海軍能“保
衛沿海沿江”。1979年,鄧小平提出要建立“頂用”“精”“真正現代化”的海軍。21世紀以來,我國已
先后派出多批海軍艦艇編隊赴亞丁灣、索馬里海域執行護航任務。一批新型驅逐艦、護衛艦、登陸艦等陸
續入列,2019年,我國自主設計、自主配套、自主建造的第一艘航母山東艦入列。中國海軍已經建成海陸
空潛、岸基海基相結合、多兵種合成的海上綜合作戰體系。
——摘編自彭克慧《新中國海洋戰略發展史》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明朝的海上實力。
(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海軍實力從晚清到現代的變化。
(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影響中國海軍實力的主要因素。
【變式訓練 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今形勝之圖》,明代繪制,原圖長寬 115*100 厘米。繪圖標有“東方九夷、南方八蠻、西
方六我、北方五狄”(該圖包括兩京十三省及周邊地區,東至日本、朝鮮,西至今烏茲別充斯坦東南的鐵
門關,北起蒙古高原,南達南海)。圖上標注府、州、縣、衛、所及域外國家地區的各級地名近千處。制
圖學角度上,將運河和黃河混為一體、將烏江繪成長江的主流等顯然是錯誤的。但它盡量利用圖中空白,
用簡明文字把各地區的歷史沿革和地理形勢作扼要說明,尤其對邊疆地區,如在東北女直地區注有“女直
慎地。唐曰黑水,唐初乃臣服,置燕州黑水府。金太祖起此……迨入本朝,悉境歸附,立都司衛所二百余,
所治地方,止于東北,地與契丹相抗,以時朝貢”。
西班牙駐菲律賓的第二任總督基多·拉維查在馬尼拉任職期間(1572~1575年),經由閱南商人處
得到《古今形勝之圖》,他將該圖中的重要地名和說明文字譯成西文,并呈現給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
該圖成為歐洲人最早了解的中國地圖之一、所載的文化信息使歐洲人對中國有了直觀的感覺,因而受到重
稅。
——摘編自任金城《西班牙藏明刻《古今形勝之圖》》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代《古今形勝之圖》的主要特征。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代《古今形勝之圖》流傳至西方的背景,并說明該地圖的史料價
值。
【變式訓練 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05年至 1433年間,明朝政府發起了七次大規模的海上探察系列活動,領導這些探察的
是宦官鄭和,鄭和的每一次航行都帶著一支令人敬畏的船隊,輔以龐大的武裝軍隊,可以鎮壓探險隊所到
達的任何港口出現的抵抗。在前三次的航海中,鄭和率領他的船隊到達了東南亞、印度和錫蘭。第四次航
行到達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最南到達現在肯尼亞的馬林迪。在整個旅行過程中,鄭和隨意把中國絲綢、
瓷器和其他商品作為禮物散發出去。在返航時,他從東道主那里得到大量的、非同尋常的禮品,包括非洲
的斑馬和長頸鹿。鄭和及其同伴尊重他們所遇到的當地神靈和風俗習慣。鄭和通常通過外交手段來實現他
的目標。……七次探察在印度洋盆地確立了中國人的地位和聲譽。在他第四次返航時,鄭和帶來了 30個
國家的使節,他們來到中國,對明朝宮廷表示了敬意。
——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2013年 9月,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提出了“五通”,即政策溝通、
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10年來,共建“一帶一路”以基礎設施的“硬聯通”為重要
方向,呈現出陸、海、天、網全面推進的態勢。2013~2022年,中國與共建國家進出口總額累計 19.1萬
億美元,年均增長 6.4%。自 2015年成立以來,亞投行已從 57個創始成員發展到來自六大洲的 106個成
員,成為成員數量僅次于世界銀行的全球第二大國際多邊開發機構。中國與共建國家在教育合作、文旅交
流、媒體智庫、民間交往等領域開展廣泛地合作,與共建國家議會、政黨、民間組織往來不斷加強,拉近
了共建國家人民的距離,促進民心相通水乳交融,在經濟合作的同時實現了文明交流互鑒。
——摘編自蔡彤娟《“一帶一路”十年成就與展望》
(1)根據材料一,概括鄭和下西洋的特點。
(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相較于鄭和下西洋,“一帶一路”呈現出的新變化,并說明其影
響。
(3)綜合以上材料,談談這些區域交往帶給我們的啟示。
知識點 5 戶籍制度與基層治理(選必一)
一、戶籍制度
1、繼承了元朝以職業定戶籍的做法,戶籍分為民籍、軍籍、匠籍等;
2、戶籍冊稱“黃冊”,以里甲制為基礎,每里一冊,詳列各戶人口、田土、房屋。
二、基層組織與管理機制
里甲制:十戶為一甲,一百一十戶為一里,設甲首、里正。
三、社會保障
1、朝廷優撫
令各地有司優撫高年平民,八十歲以上月給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明朝
2、民間救濟
①政府設養濟院收容貧老、孤兒和乞討流浪人員。
②慈善組織興起,有善堂、善會等慈善機構。
考點二 清朝時期的內政外交與統治危機
知識點 1 清朝施政措施與統治危機
一、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
(一)康乾盛世(“康雍乾盛世”)
1、時間: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間,出現了 100多年的鼎盛局面,被稱為“康乾盛世”
2、表現:政局穩定、經濟繁榮、疆域開拓并鞏固。
3、地位: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個盛世
(二)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強化
1、皇帝獨攬大權:三位皇帝都以勤政著稱,不僅獨斷朝廷大政方針,對地方具體事務也總是詳加過問,
君主專制得到加強。
2、奏折制度:
(1)內容:康雍乾時期,部分官員向皇帝單獨呈送密封報告,皇帝親手批閱后返回,不經過其他中轉、
收發環節。
(2)特點:迅速、機密
(3)作用:使皇帝能夠更直接、廣泛地獲取信息,提高了決策效率,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
3、中樞秘書機構的變化——設立軍機處:
(1)設立:雍正時設立軍機處,軍機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職充任。
(2)原因:
①直接:辦理西北軍務;
②根本:加強君主專制。
(3)職責:軍機處官員在皇帝直接監督下工作,日夜輪流值班,商議軍情,起草或處理機要文書。內閣
只負責處理一般文書。
(4)性質:中樞秘書機構
(5)特點:
①辦事效率高:軍機大臣“跪受筆錄”,皇帝審批后直接交由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員去執行,減少了中間環
節,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
②保密性強:受皇帝直接控制,限制與外官接觸,辦公地點在內廷,不易受外界干擾。
③機構簡單:軍機處機構簡單,有官無吏;軍機大臣品級不高,但都由皇帝欽定。
(6)影響:
①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加強了皇權,使君主專制制度發展到頂峰,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也得到鞏固和發展。
③權力過于集中,易出現決策失誤。
【歷史解釋】:清朝軍機處對君主專制加強的影響
史料:軍機處之所以能由“籌辦軍務”的臨時機構,轉而成為執掌軍國大計的常設機構,完全是為適應專
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的需要。軍機處地處內廷,便于宣召,皇帝意旨能迅速貫徹執行,并具有嚴格的保密
性……軍機處有官無吏,全部工作由軍機大臣主持……“辦事較為密速”,效率高。軍機大臣由皇帝……
特簡,然后應召入值……完全是聽命于皇帝的附庸。
——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
(1)軍機處既繞過了內閣,又架空了議政王大臣會議,而軍機大臣只是承旨辦事,權力都集中到皇帝手
中,皇帝總攬了中央機構的大權。
(2)軍機大臣的任命并無制度上的規定可供遵循,完全出于皇帝的個人意志,一切軍國大事最終只憑皇
帝一人決斷,皇帝總攬了軍政大權,擁有絕對的權力。
(3)軍機處設立后,再也沒有出現過更進一步加強皇權的制度創新。因此,軍機處的設置標志著專制皇
權發展到頂峰。
4、文字獄:
(1)含義:統治者對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嚴密,為迫害知識分子,故意從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羅織成罪
的刑獄。
(2)實質:是一種思想文化專制
(3)影響:禁錮思想,摧殘文化,維護專制
(三)地方行政(選必一)
1、督撫制:清承明制,巡撫成了一省長官,又設立總督掌管一省或數省軍政大權。
2、三級制:形成省、府、縣三級行政制度。
【歷史解釋】清代督撫制度與地方管理
史料 清初承襲明制,地方政治體制仍基本沿用三司制度,并在三司之上設立督撫,用以監察地方和軍務。
經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幾次改制,以詔諭敕令、各類會典事例的形式,進一步規范了督撫制度,使
督撫成為地方政治體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此時,出于強化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需要,督撫設立往往
職權輕,任期短。
——摘編自孫文《明清督撫制度的嬗變及其評鑒》
(1)清代督撫成為省級最高長官、總掌權力的封疆大吏,保證了省級重要職權行使的協調性,尤其是總
督,節制一省、兩省或三省的省級最高武官提督、總兵及管轄區的綠營兵,是清代重要的地方官制。
(2)督撫在抑制武臣之專橫、維護中央集權、整傷武備、鞏固邊防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不僅在地方政
治體制方面出現了新的制衡關系,而且由于督撫的“雙層性”,從而使中央和地方之間也出現了新的權力
制衡機制。
(3)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中,督撫逐漸掌握地方的軍政大權,在洋務運動中,其政治、經濟、軍
事的權力又進一步膨脹。晚清時期的督撫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中央的權力。
【知識拓展】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1、過程: ①戰國時期:萌芽(法家韓非提出中央集權專制統治)
②秦朝時期:建立(三公九卿制)
③西漢時期:鞏固(中外朝制度)
④隋唐時期:完善(三省六部制)
⑤宋元時期:強化(二府三司制、一省兩院制)
⑥明清時期:頂峰(廢丞相設內閣、雍正設立軍機處)
⑦辛亥革命:結束
2、趨勢: ①相權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加強②地方權力不斷削弱;中央權力不斷增強
3、評價: ①積極:防止分裂,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政治、
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
②消極:君主專制極易形成暴政,統治日益腐敗,阻礙社會經濟發展和思想文化進步,封建制度漸趨衰落,
阻礙了近代中國的進步。
二、統治危機的初顯
(一)清朝由盛轉衰
1、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統治已出現由盛轉衰的跡象。
原因:①經濟:固守農耕經濟,遏制資本主義萌芽發展;
②政治:進一步強化政治專制,統治日益腐敗;
③思想:大興文字獄,壓制思想文化的發展進步;
④外交:閉關自守,使中國落后于世界潮流。
2、19世紀前期,嘉慶、道光兩位皇帝在位時,衰象更為明顯。
(二)內部危機
1、人口膨脹(人地矛盾突出):
①原因:統一與穩定;耕地面積增加;精耕細作(農業上普遍采用了輪作、復種、多熟等農作制 );高產
作物的推廣;稅收制度的變革(攤丁入畝,取消人頭稅)
②概況:在經濟繁榮、國土開發的背景下,清朝人口膨脹迅速,資源危機日益顯露
2、農民起義
(1)原因:①人口急劇增長使得資源危機日益顯露。②政治腐敗。③貧富矛盾的積累。
(2)表現:①從乾隆后期起,農民起義屢屢爆發,大部分是由民間秘密宗教白蓮教領導的。四川、湖北、
陜西等省的白蓮教大起義持續了十年。②嘉慶后期,白蓮教支派天理教發動的一次起義還攻入了北京皇宮。
(三)外部危機及其政策
1、表現: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在中國東南沿海頻繁活動,要求擴大對華貿易,開拓中國市場。
2、政策——“閉關自守”:嚴格限制對外貿易政策≠完全禁絕對外交流
(1)原因: ①經濟: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
②政治:對付東南沿海的抗清斗爭及西方的擴張
③思想:統治者天朝上國觀念,盲目自大
(2)含義:既嚴厲禁止民間出海貿易,又嚴格限制外商在華活動
(3)做法:①清朝起初指定四處對外通商口岸,后僅保留廣州一處,并規定由官府特許的“十三行”商
人代為管理對外貿易事務。②外商在廣州的活動及其與中國商民的交往,都受到嚴格約束。③嚴厲禁止民
間船只出海貿易。
3、影響:①積極:初期起到過一定的民族自衛作用。②消極:妨礙了海外市場的開拓,阻礙了中外經濟
文化交流,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
【歷史解釋】清朝前中期面臨的統治危機
史料:康熙帝在其統治的后期,已經明顯地感到龐大的人口對社會形成的壓力。人口增長過快,直接造成
全國范圍內的人口大規模流遷。……人口的長時間、大規模流動,嚴重沖擊著社會舊有的制度和統治,人
口壓力與階級矛盾相交織,使得社會更加動蕩不定。
——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元明清卷》
(1)人口激增帶來嚴重的資源壓力: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人口的爆炸式增長,人地矛盾日漸突出,爭
奪土地、礦產、海洋資源的社會矛盾也趨于尖銳,人口成為清朝統治的沉重壓力。
(2)階級矛盾日益激化:由于土地兼并嚴重,農民階級失去土地的現象日漸增多,農民起義不斷,嚴重
沖擊了清王朝的統治秩序。
(3)面對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壓力越來越大:清朝中后期,中國的傳統農耕經濟繼續發展,西方卻進入工
業化時代,英、法、美等工業化國家已經遙遙領先于中國,中國的外部壓力增大。
(4)統治者閉關自守和閉目塞聽:面對世界資本主義發展潮流,清政府不能適應歷史形勢的變化,卻制
定了閉關自守政策,滿足于想象的“盛世”中,脫離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知識拓展】:“海禁”與“閉關自守”的不同
①“海禁”政策允許外國人來華貿易,只是要求必須在官方的主持下進行,即所謂的“貢賜貿易”,如鄭
和下西洋,不僅運載大量貨物到亞非各國進行交易,而且廣泛招引各國商人來華貿易。
②“閉關自守”政策既限制國人出海貿易,也限制外商來華貿易。閉關鎖國不是禁絕對外貿易,而是嚴格
限制對外貿易,一切貿易均在廣州“十三行”進行。
考向 1 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
【典例】(2023·北京卷)清乾隆帝曾詔諭山東巡撫,稱其奏折所述事宜為日常公事,不合體制。此后,
乾隆帝多次曉諭各省督撫,此類公事應當使用題本文書,經內閣等部門呈送;只有“案關重大,決不待時
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斷( )
A.奏折最早出現在乾隆年間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權
C.奏折具有機密高效的特點 D.奏折需要經內閣中轉呈送
【變式訓練 1】清代政務的處理有一明一暗兩條渠道,明的是指官員將題本、奏本遞送至通政司,由其轉
交內閣,內閣票擬后呈送皇帝裁決;暗的是指臣僚將奏折直接遞呈皇帝,皇帝御覽親批后發回奏折人。這
意味著清代( )
A.中樞機構運作更趨合理 B.權力分配體制發生新變化
C.中央機構職權劃分細密 D.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加強
【變式訓練 2】清朝的地方大員總督和巡撫往往同駐一省會,職權互有重疊,互不統屬,都有向皇帝上奏
的權力,經常出現督撫不和,互相攻訐,致使對方下臺的局面。這一制度設計( )
A.有利于強化中央集權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體現了治理水平低下 D.反映出清朝吏治敗壞
知識點 2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選必一)
一、選拔:科舉考試
二、考核:三年一次的經察和大計,分別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
三、監察:將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
知識點 3 法律與教化(選必一)
一、法律
法典沿襲《大明律》,制定了《大清律例》
二、教化:鄉約的發展
鄉約基本延續明朝的模式,宣講的內容是康熙帝“圣諭十六條”和雍正帝《圣諭廣訓》,宣講時常引用
《大清律例》。
【歷史解釋】清朝的法律教化
史料:清朝的法典基本沿襲《大明律》,在傳統禮法秩序、尊卑親疏的原則上,強調“律為正文,例為附
注”的形式,并據此制定了《大清律例》。對于基層教化,也大多延續明朝的鄉約模式……但是清朝鄉約
的內容變成了康熙帝的“圣諭十六條”和雍正帝的《圣諭廣訓》,宣講時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原本由
宋朝以來儒學人士發起教化百姓的鄉約,經政府利用和推廣而具有約束力,并與法律合流。
——摘編自朱勇主編《中華法系》等
(1)以嚴刑峻法推行政治、思想高壓政策。
(2)維護清朝貴族享有更大特權的封建等級制度。
(3)保護滿漢地主階級的財產所有權。
(4)反映了封建社會后期經濟關系、階級關系的變化。
(5)建立了更加嚴酷的刑罰制度。
知識點 4 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選必一)
一、民族關系
(一)清朝前期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1、清朝疆域: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外興安嶺和庫頁島,
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包括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西南抵喜馬拉雅山脈。
2、東南——收復和管轄臺灣
(1)過程:
①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
②1683年,清軍渡海遠征,鄭氏后裔戰敗投降。
③1684年,清朝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
(2)意義: ①將臺灣重新納入中央政權管轄,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②加強了臺灣與祖國大陸的聯系,促進了臺灣的開發。
③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
3、西北——平叛斗爭
(1)背景:
①明朝末年,韃靼分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瓦刺被稱為漠西蒙古。
②清軍入關前,打敗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進貢。
③17世紀后期,漠西蒙古準噶爾部的首領噶爾丹勢力強大,占據天山南北,又向東進攻漠北和漠南蒙古。
(2)平定漠西蒙古:
①清軍與噶爾丹及其后繼者進行了長期斗爭,最終在 1757年將準噶爾部徹底擊敗。
②原受準噶爾部統治的天山南路維吾爾貴族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很快也被平定。
結果:在蒙古族地區,實行盟旗制度。蒙古族各部劃分為旗,旗是基本行政單位,合若干旗為一盟。在尊
重蒙古族社會傳統的基礎上,改造了草原地區的社會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貴族的權力,加強了清政府對
草原地區的管理;有利于當地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加強了清朝統治的基礎;使統一多民族國家更為鞏
固;1762年,清朝在新疆設立伊型將軍,總領軍政事務。
4、西南——治理概要
(1)對西藏的管理
①冊封制度:清初,西藏佛教格魯派領袖五世達賴來京朝賀,清政府冊封以“達賴喇嘛”尊號;康熙帝時,
賜予五世班禪“班禪額爾德尼”尊號。此后歷世達賴和班禪,都經由中央政府冊封。
②派遣大臣:從 1727年起,清朝開始派遣駐藏大臣,代表朝廷與達賴、班禪共同治理西藏。
③頒布法律:1793年,清政府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了中央政府對西
藏地方的管轄權。
④金瓶摯簽制度:乾隆帝規定,達賴和班禪轉世靈童的人選須在中央政府代表監督下,經金瓶掣簽認定。
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實施金瓶掣簽制度,加強了對達賴、班禪轉世的監督和任授權力。
(2)對西南少數民族管理
①改土歸流: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廢除土司世襲制度、改由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統治的一種政治措施。加強
了中央政府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
固和發展。
5、邊疆統治的特點:
①機構設置:清朝專設理藩院管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務。
②民族政策:清政府對邊疆地區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優待各族上層
分子,保證了局勢的穩定。
(二)清朝行政區劃
1、清朝行政區劃:
①內地分立 18省,分設巡撫、總督治理。
②在東北、北部和西部邊疆,分設若干將軍轄區和辦事大臣轄區。
2、評價: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進一步鞏固,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
二、對外交往
1、東北——抗擊沙俄侵略:(中國抵御沙俄侵略的正義之戰)
(1)背景:17世紀中葉,沙皇俄國的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
(2)過程:康熙前期,清軍圍攻侵占雅克薩的俄軍,迫使沙俄同意進行談判。(雅克薩之戰)
(3)結果:1689年,兩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平等條約),從法律上確定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
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
(4)意義:①標志著清朝已具備近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的基本要素——領土、主權與國民(臣民)意識,
雖然這些要素有時還很微弱或時隱時現。
②清朝已存在著近代意義上的疆域、邊界與邊境制度;清帝國對其疆域、邊界具備有意識的自我認定、法
理確定。
③清朝的疆域、邊界已取得了國際法意義上的國家承認。
【歷史解釋】清朝的民族關系與邊疆治理
史料:清朝在中央設立理藩院,專門管理邊疆地區的行政建制……清朝統治者注重民族關系的調整……特
別是康熙朝頒行了崇儒祭孔之令、開博學鴻詞科之令……亦十分重視聯合其他少數民族上層,制定籠絡安
撫少數民族上層的各項政策……清朝統治者遵循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原則,根據邊疆蠻夷的特點分別施
治,并制定了相應的法律加強規范。先后頒布了《蒙古律例》《新疆條例》西藏通制》……法律。清政府
還積極興辦學校,推廣儒學教育,增強邊疆蠻夷的素質,增進他們的國家觀念。
——摘編自方鐵《論元明清三朝的邊疆治理制度》
(1)軍事和政治手段并用:清朝前期,對于民族地區的叛亂進行堅決的軍事打擊,先后平定了準噶爾部
和大、小和卓的叛亂。同時,通過封爵、給棒、聯姻、朝覲制度等措施,極力撫綏少數民族上層人物。
(2)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根據不同邊疆地區的情況設置不同的行政機構,加強中央對邊疆民族地區的
管轄。如東北和新疆地區,主要實行軍府制度;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區,實行盟旗制度。
(3)充分利用藏傳佛教:藏傳佛教是蒙藏人民共同篤信的宗教,清統治者對喇嘛教領袖不斷賜封,形成
了達賴、班禪、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統,影響遍布蒙藏廣大地區。
(4)邊疆的建設與開發:為維持邊疆地區各族人民與駐防官兵的經濟生活需求,清政府實行了一系列發
展邊疆生產與經濟開發的措施。
考向 2 疆域的奠定
【典例】(2023·遼寧卷)1749 年,乾隆皇帝諭曰:“蒙古、漢人,同屬臣民,如有書寫之處,應稱‘蒙古’
‘內地’,不得以‘蒙’‘漢’字面混行填寫,已屢經降旨。今馬靈阿奏折,猶以‘夷’‘漢’二字分別名
色,可見伊等全未留心。”此諭意在( )
A.加強中央集權 B.維護國家一統 C.調整民族關系 D.規范文書體例
【變式訓練 1】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施瑯在臺灣府治(今臺南市)籌辦了臺灣的第一所書院——西
定坊書院,并規定“不許別創書院”。次年,隨著臺灣府正式設立,“不許別創書院”的禁令逐漸放寬,臺
灣的書院更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出現,僅在康熙年間便有 12 所。由此可以推知( )
A.書院教育新體系初步形成 B.文教興盛益于政治穩定
C.儒學傳統在臺灣根基深厚 D.清朝文化政策走向封閉
【變式訓練 2】平定準噶爾叛亂后,清廷在蒙古族地區推行盟旗制度,盟長由理藩院委任蒙古王公貴族充
任,監督本盟各旗軍政事務。各旗首領履行中央委派的職責。參贊大臣、定邊將軍、辦事大臣等負責北邊
防務。清朝前期推行的盟旗制度( )
A.實現了中央對蒙古族地區的直轄 B.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C.開創了民族地區治理的新模式 D.開始建立蒙古族地區與中央的政治聯系
考向 3 海禁與閉關鎖國
【典例】(2022·浙江卷 6 月)中華海洋文明源遠流長,海路綿延,聯通中外。下列關于古代中國海外經
濟文化交流的認知,不正確的是( )
A.唐宋以來,“海上絲綢之路”也被稱為“瓷路”
B.宋元時期,海外商運發展,商品遠銷東歐、北非
C.12 世紀末至 13 世紀初,指南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
D.明清時期,禁止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
【變式訓練 1】1792 年 9 月,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試圖打開中國市場。乾隆帝認為“天朝德威遠被,
萬國親王,種種貴重之物,梯航畢集,無所不有”,拒絕了英國使團的要求。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巨”,
就是歷史上有許多事件開始并不得到重視,但時過境遷之后,卻深深的影響著后世。材料旨在表達( )
A.馬戛爾尼使團訪華的失敗
B.滿清統治集團盲目自大的優越心理
C.馬戛爾尼使團決定中英關系
D.中國失去融入世界的機會而陷入被動
【變式訓練 2】1656 年,荷蘭使臣攜帶表文和貢物來華覲見,要求“凡可泊船處,準我人民在此貿易”。
順治帝準其“八年一次來朝”,且“止令二十人到京,所攜貨物在館交易,不得于廣東海上私自繳賣”康
熙二年(1663 年),“荷蘭國助剿海逆,并請貿易,奉旨,著二年貿易一次”。這表明清初( )
A.統治危機主要來自海上 B.海上倭寇活動猖獗
C.沿用傳統朝貢貿易體制 D.海外貿易繁榮昌盛
知識點 5 戶籍與基層管理(選必一)
一、戶籍制度
清朝普通戶籍基本沿襲明制,到清前期賦役實行固定丁銀、攤丁入畝后,戶籍作用減弱。乾隆年間,停止
戶籍編審,戶籍制度不再具有財政上的意義。
二、基層組織與管理機制
清初實行里甲制,后來改推保甲制,至此兼具區劃和戶籍管理性質的鄉里制與旨在維護社會治安的保甲制
合一。
三、社會保障
政府設養濟院收容貧老、孤兒和乞討流浪人員,慈善組織興起,有善堂、善會等慈善機構。
1.(2024·湖北卷)趙翼《廿二史札記》中有“明祖行事多仿漢高”條:“明祖以布衣起事,與漢高同,
故幕下士多以漢高事陳說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漢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下列舉措符合這一說法的是
( )
A.定鼎前朝舊都 B.推行文化專制 C.廢除行政中樞 D.建立宗室藩屏
2.(2023·全國乙卷)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鄰里之間必須互相知曉丁數、職業,即“某民丁幾,受農業
者幾,受士業者幾,受工業者幾,受商業者幾”。這一措施意在( )
A.強調農商皆本 B.加強對民間的控制
C.禁止人口流動 D.促進經濟均衡發展
3.(2022·湖南卷)嘉慶七年(1802),戶部侍郎兼管錢局二品大員周興岱任江西主考時,卻以南書房行
走(即在南書房當值的官員)的身份擅發告示,收受賄賂。這反映當時( )
A.君主的高度集權 B.官員俸祿入不敷出
C.南書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亂
4.(2022·湖北卷)明代不少士子憑借記誦時文范文應試,而不注重閱讀儒家經典。正德年間,官員徐文
溥上奏:“近時時文流布四方,書肆資之以賈利,士子假此以僥幸,宜加痛革……其書坊刊刻一應時文,
悉宜燒毀,不得鬻販。”該奏疏主要針對的現象是( )
A.士子應考投機取巧 B.書商刊刻時文牟利
C.儒學正統地位動搖 D.八股文體日益僵化
5.(2022·全國甲卷)康熙年間,多次令各地舉薦山林隱逸,又令官員推舉博學鴻儒,吸收學行兼優之士。
開設明史館,召集文人編纂明史,還進行多部儒經傳注的修纂,編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
是( )
A.承續華夏傳統 B.倡導疑古辨偽 C.弘揚程朱理學 D.保存歷史文獻
6.(2023·北京卷)清乾隆帝曾詔諭山東巡撫,稱其奏折所述事宜為日常公事,不合體制。此后,乾隆帝
多次曉諭各省督撫,此類公事應當使用題本文書,經內閣等部門呈送;只有“案關重大,決不待時者”才
可用奏折。由此判斷( )
A.奏折最早出現在乾隆年間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權
C.奏折具有機密高效的特點 D.奏折需要經內閣中轉呈送
7.(2023·湖北卷)[軍事人才的培養與選任]
材料一 中國古代軍事人才的培養與選任隨時代變化而不斷調整。西周“六藝”重視射、御。唐代
設立武舉,測試騎射、負重等。兩宋至明代都延續武舉,并設置武學。
就武舉而言,兩宋“以策(論)為去留,弓馬為高下”,“凡武舉,始試義、策于秘閣,武藝則試于
殿前司,及殿試,則又試騎射及策”。由于統治者重文輕武,宋代士人有能力應進士舉者,不屑于應武舉。
明弘治六年(1493)規定,武舉“六歲一行,先策略,后弓馬,策不中者不許騎射”。然而明代武職多蔭
襲,武舉只是補充形式。
就武學而論,宋代武學“設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視看人材、試驗弓馬,合格者始許入
學”。其教學內容除弓馬武藝外,尤其重視“習諸家兵法,教授纂次歷代用兵成敗、前世忠義之節”。明代
武學則增加了《論語》《孟子》等作為主要教材。
——據《宋史》《明史》等
材料二 “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舉漸以騎射、技勇為重。嘉慶年間改策論為默寫武經百余
字即合格。而武官選任則以行伍出身為正途,武舉出身次之。就軍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專設武學,而是
在官學設立武學教習教授生員。
鴉片戰爭之后,清政府先后創辦福州船政學堂、天津水師學堂、湖北武備學堂等新式學堂。其課程
主要教授數、理、化等自然科學知識,以及新式炮臺和營壘的構筑方法等工程技術。編練的新軍按才學品
行優劣、訓練勤惰、考核成績高低決定賞罰,排以上的軍官須由軍事學堂出身者擔任。
——摘編自《中國大通史》等
(1)根據材料一,概括宋明武舉的共同特點。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闡述從宋明到清代軍事人才培養與選任的變化及原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子县| 伊春市| 汽车| 砀山县| 开平市| 治多县| 吉林市| 疏勒县| 乾安县| 福安市| 长岛县| 渑池县| 五寨县| 巍山| 玉龙| 蒙城县| 永昌县| 文昌市| 密云县| 台前县| 昂仁县| 汾西县| 郎溪县| 永兴县| 沙田区| 长兴县| 九江县| 龙川县| 潼关县| 曲周县| 富裕县| 濮阳市| 浏阳市| 通山县| 太湖县| 甘谷县| 龙海市| 卓尼县| 哈尔滨市| 赤水市| 江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