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03講 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講義)(PDF版,含解析)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03講 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講義)(PDF版,含解析)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

資源簡介

第 03 講 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目 錄
01 考情透視·目標導航................................................................................................2
02 知識導圖·思維領航................................................................................................3
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4
考點一 秦漢的政權更替和內政外交.........................................................................................4
知識點 1 秦朝政治制度與施政措施 ........................................................Error! Bookmark not defined.
考向 1 秦朝的政治制度 ..............................................................................................................................8
知識點 2 漢朝政治制度與施政措施 ..........................................................................................................9
考向 2 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12
考向 3 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措施 ................................................................................................13
考向 4 東漢的興衰 ....................................................................................................................................14
知識點 3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選必一) ................................................................................................15
知識點 4 法律與教化(選必一) ............................................................................................................16
知識點 5 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選必三) ............................................................................................16
知識點 6 戶籍制度、基層治理和社會保障(選必一).........................................................................17
考點二 秦漢的經濟與交通.....................................................................................................18
知識點 1 經濟發展 ..................................................................................................................................18
考向 1 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經濟措施 ..................................................................................................20
知識點 2 交通建設(選必二) ..............................................................................................................21
考向 2 北擊匈奴、絲綢之路 ....................................................................................................................21
知識點 3 賦稅制度(選必二) ..............................................................................................................23
考點三 秦漢的文化和科技.....................................................................................................24
知識點 1 秦漢中華文化的發展 ................................................................................................................24
考向 1 儒學成為正統 ..............................................................................................................................24
考向 2 兩漢的文化 ..................................................................................................................................27
知識點 2 秦漢科技的發展(包含其它領域)........................................................................................28
知識點 3 秦漢文化傳承(選必三) ........................................................................................................28
04 真題練習·命題洞見..............................................................................................29
考點要求 考題統計 備考建議
選擇題:湖北卷、湖南卷、甘肅卷
2024
非選擇題:安徽卷、遼寧卷 本講為高考命題熱點,題型
秦統一、國家治理與速亡
2023 以選擇題為主,復習時關注選擇題:天津卷,浙江卷 6 月,
(3 年 10 考)
6 一些命題關鍵詞:“大一統”、選擇題:河北卷,湖北卷,浙江卷
2022 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皇權

至上、官僚政治、三公九卿、
2024 選擇題:浙江卷 1 月、北京卷
郡縣制度、文書制度、上計
選擇題:全國新課標、天津卷、福建
兩漢興衰發展與國家治理 2023 制度、統一度量衡、橫征暴
卷、北京卷、山東卷
(3 年 11 考) 斂、“推恩令”、中朝制度、
選擇題:廣東卷、湖北卷、江蘇卷、
2022 察舉制、刺史制度、鹽鐵官
浙江卷 1 月
營、幣制改革、西域都護府、“編
2024 無
秦漢經濟與社會生活 戶齊民”絲綢之路、佛教傳入、
2023 選擇題:全國甲卷
(3 年 4 考) 尊崇儒術等,這一時期是我
2022 選擇題:天津卷、海南卷、湖南卷
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
2024 無
成和初步發展時期,是中華
選擇題:遼寧卷、廣東卷
秦漢文化發展及中外交流 2023 文明的統一和發展階段,因
非選擇題:海南卷
(3 年 7 考) 此要引起重視,復習時重點
選擇題:遼寧卷、山東卷、重慶卷
2022 把握。
非選擇題:全國乙卷
復習目標:1、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
2、通過了解秦朝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的原因;
3、了解中國古代政治體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變化;了解秦朝的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
考點一 秦漢的政權更替和內政外交
知識點 1 秦朝政治制度與施政措施
一、統一的條件(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客觀需要)
1、民心所向:長期戰亂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安定統一。
2、經濟需要:各地域經濟的發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帶來的阻礙。
3、地理位置:秦地處西邊,遠離中原多戰之地,可相對從容的進行變法強國;物質基礎雄厚。
4、商鞅變法:變法徹底,尊奉法家,建立封建制度,獎勵耕戰,使秦日益強盛。
5、統一趨勢:政治分離中蘊含統一趨勢,諸侯間的兼并戰爭,為秦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6、主觀因素:秦王嬴政雄才大略,輕血緣,重才能;廣納賢才,善于用人,吏治清明;遠交近攻,戰略得
當。
二、統一的過程:
1、遠交近攻,相繼滅掉東方六國(韓、趙、魏、楚、燕、齊),B.C221建立第一個統一王朝,定都咸陽
2、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區,加強了對云、貴一帶西南夷的控制。
3、擊退了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進攻,在舊長城的基礎上修筑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4、建立秦的疆域: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奠定了
此后歷代疆域的基本版圖)
三、鞏固統一的措施: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一)政治制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體制形成)
專制主義:是與民主政體相對立的,主要特征是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主要矛盾表
現為君權與相權的沖突。
中央集權:是相對于地方分權而言的,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
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主要矛盾表現為中央和地方的沖突。
1、首創皇帝制度(夸耀功績)
(1)核心特點: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2)內涵:丞相和諸大臣聽命于皇帝,一切政治、軍事、法律事務的決定
權都在皇帝手中,其自稱“朕”,命和令分別稱為“制”和“詔”,印稱為
“璽”,并通過許多具體規定和禮儀突出皇帝的獨尊地位(選一 3)(綱上
15)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設三公九卿)
(1)概況
①丞相:百官之長,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統領眾官,丞相府是行政中
樞所在
②太尉:最高武官,掌軍事
③御史大夫:副丞相,協理國政,掌管圖籍、文書,同時又是最高監察官
④九卿:三公之下分掌國家各種政務和皇室事務的卿,下設若干部門,處理具體事務
(2)特點:①比較完備,三公九卿分工明確、互相配合彼此牽制、減少決策失誤
②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③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
(3)決策方式:三公九卿共同組成中央政府,國家重大事務往往由公卿進行廷議,最后由皇帝裁斷。
3、地方管理: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
地方行政管理:中央——郡——縣(道)——鄉、里、亭
評價:①有利于強化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穩定
環境。
②打破傳統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標志,奠定了中國古代大
一統王朝的基礎,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③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據分裂,維護國家統一;對以后兩千多年的中國政治
與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
【異同比較】比較分封制和郡縣制
比較 分封制 郡縣制
時代 奴隸社會 封建社會
官員產生 血緣繼承(世卿世祿) 皇帝(中央)任免
官吏權利 擁有封地、爵位、土地管理權 只有俸祿,無封地、無土地管理權
與中央政府的關
諸侯國有很強的獨立性(地方分權) 中央政府的地方行政機構,絕對服從(中央集權)

性質 貴族政治 官僚政治
影響 容易形成割據勢力 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
①都是為了鞏固統治階級的統治;
相同點 ②都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③都在維護國家的統一等方面起了積極作用。
【家國情懷】郡縣制對國家治理和歷史進步的作用
史料:秦帝國建立了單一制的郡縣制統治,但是實際上,戰國列國相互并立的國家觀念以及更為古老的分
封制傳統并沒有完全被統一的、郡縣制國家觀念取代。統治階級內部對新帝國建立怎樣的國家結構本身即
存在著不同的意見,贊同分封的人很多;六國的政治勢力、社會勢力仍存在,恢復列國并立統治的愿望依
然十分強烈;文化的地域性差異仍然十分突出。
——摘編自卜憲群《秦漢之際國家結構的演變》
(1)郡縣制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發育與成長提供了堅實的政治基礎,由此促進了國家統一、民族交
融和社會進步。
(2)郡縣制為國家實現“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戰略目標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能夠有效迅速地組織全國
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或進行大規模的對外御敵。
(3)郡縣制為由貴族政治模式向官僚政治模式轉型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契機,如君主專制、戶籍制、監察制、
考課制、俸祿制等,隨著郡縣制的全面推行與不斷完善都有了長足的發展。
(4)郡縣制為新型土地關系的形成和小農經濟生產方式的穩定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二)其他鞏固措施:
1、文化政策:統一文字,“焚書坑儒”
2、經濟政策:統一貨幣、度量衡,車軌
3、法制建設:制定《秦律》
4、民眾管理:編制戶籍、遷徙六國貴族豪強。
四、秦朝的暴政
1、秦始皇:
①窮奢極欲,大興土木②求仙訪藥,動眾巡游③開疆拓土,修筑長城④徭役沉重,刑罰嚴苛⑤焚書坑儒,
鉗制思想
2、秦二世:殘忍昏庸,實行嚴刑峻法,加重人民負擔,致使階級矛盾和統治階層內部矛盾尖銳化。
五、秦末農民起義與秦的速亡
1、陳勝吳廣起義:①時間:B.C209年 ②地點:大澤鄉 ③領導者:陳勝、吳廣
④經過:陳勝自立為王,號為“張楚” 天下云集響應,迅速蔓延,但不久兵敗
⑤結果:陳勝起義失敗
⑥地位: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
2、劉邦項羽反秦勢力發展:
①秦朝的滅亡:BC207年,劉邦的軍隊進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
②楚漢之爭:BC206年—BC202年,劉邦、項羽四年楚漢戰爭。BC202年,劉邦建立漢朝。認識:得民心者
得天下
3、秦速亡的原因
①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階級矛盾和統治階層內部矛盾(根本原因)(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
②秦朝缺乏治理統一大國的經驗;
③對東方六國舊勢力缺乏有效的融合和控制; 陳勝吳廣起義和反秦勢力的壯大
【史料實證】從社會轉型視角認識周秦之際政治的變化
史料 東周至秦朝這一時期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極其重要……正是這一時期,中國完成了歷史上第一次社
會大轉型。在此之前,中國是血緣社會,在此之后雖然仍有濃重的血緣色彩,但轉向了地緣社會;在此之
前是封建諸侯、貴族分權的時代,在此之后是專制獨裁、帝王集權的時代。而這一重大轉變,被史學家稱
為“周秦之變”。
——摘編自辛田《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1)政治體制:從封邦建國體制到中央集權大一統體制。
(2)最高統治者:從“天下共主”,權力尚未高度集中到皇帝制度下專制獨裁,皇權至上。
(3)地方管理:從層層分封,權力分散,獨立性強到中央垂直管理,直接控制,高度集權。
(4)官僚機構:從貴族政治下世襲貴族把持政權到官僚政治下皇帝選拔任命職業官僚。
(5)大一統:從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觀念上的“天下一家”到制度上的大一統,地域上真正的統一,
思想上的統一,書同文,車同軌,經濟文化層面的統一,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真正形成。
【家國情懷】秦朝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及鞏固的影響
(1)疆域基本奠定:集全國之力北御奴,開拓東南及南方邊疆,建立起幅員遼闊的國家,奠定了此后歷代
疆域的基本版圖。
(2)大一統觀念形成:建立了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結束了戰亂局面,符合歷史潮流,為統一的多民族封建
國家的建立、發展奠定了基礎,“大一統”觀念深人人心。
(3)經濟文化發展:統一貨幣、度量衡及文字,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
(4)民族交融與認同;空前統一的國家政權,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整合天下經濟政治秩序,
促進了民族交融與文化認同,有利于中華民族認同的形成。
考向 1 秦朝的政治制度
1.(2024·甘肅卷)秦政權制定多種律令來保障文書的制作、傳遞與保存、其中文書制作的格式和規范稱
為“式”。例如,里耶秦簡中的行政文書,就嚴格遵循了“式”的要求。“式”的推行說明秦代( )
A.統一了文字度量衡B.依靠嚴刑峻法統治
C.文書行政的標準化 D.地方治理日趨完善
【答案】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秦代(中國)。據材料可知,秦政權制定的“式”作為文書制作的格式和規范,里耶秦簡中的行
政文書嚴格遵循“式”的要求,這說明了秦代文書行政的標準化,C 項正確;統一文字度量衡主要是在文字、
長度、容量和重量等方面的統一,與“式”所體現的文書制作格式和規范不是同一范疇,排除 A 項;“式”
的推行重點在于規范文書行政,而非強調嚴刑峻法統治,排除 B 項;“式”不僅僅針對地方的治理,且材
料中不能看到不斷完善的趨勢,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變式訓練】1.秦朝除規定了丞相總理財政經濟事務,收閱各地的“上計”之外,還首創了由御史大夫和
柱下史主持上計工作的制度,御史大夫的屬官柱下史負責審閱各郡縣、各部門呈送的有關戶口、墾土及錢
谷出入的上計報告。這一制度的實行( )
A.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財政來源 B.加強了對地方的財政管控
C.強化了三公權力的分權制衡 D.擴大了御史大夫的監察權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秦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上計制度是地方官府定期向中央呈報施政情況,作
為官員考課依據的制度,該制度意味著中央對地方財政控制的加強,B 項正確;材料無法得出中央政府財政
收入加強的結論,排除 A 項;材料未涉及三公之間的分權平衡,排除 C 項;御史大夫監察權的擴大說法無
法體現,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變式訓練】2.《瑯琊刻石》(前 219 年)載,列侯王鶴、關內侯趙亥、丞相王館、卿孝斯等曾“與(始
皇帝)議于海上”,沒有爵位的丞相位于同為“金印絮綬”的列侯之后,甚至位于關內侯之后。這可以用
來說明( )
A.秦代官僚政治尚未成熟 B.新爵制改革推動了國家的統一
C.宰相制度可以制約皇權 D.分封制仍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實行軍功爵制,王鶴、趙亥等人因軍功得爵,位列“丞
相”之前,體現了當時武人有較高的政治地位,說明秦代官僚政治尚未成熟,A 項正確;材料說明秦代官
僚政治尚未成熟,未涉及新爵制改革,排除 B 項;材料說明秦代官僚政治尚未成熟,未體現宰相制度制約
皇權,排除 C 項;秦朝推行郡縣制,D 項不符合史實,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知識點 2 漢朝政治制度與施政措施
一、與民休息與“文景之治”
1、西漢的建立:B.C 202 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今陜西西安)
2、漢初統治者采取的政策——與民休息
(1)政策措施
①“漢承秦制”
②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縣與分封并行制;(郡國并行制)
③尊奉黃老無為思想(君主應該無為而治);采取“與民休息”政策,輕徭薄賦
黃老之學:始于春秋戰國,興盛于西漢,其假托黃帝和老子的思想,并兼采陰陽、儒、法、墨等諸家觀點
而成。在社會治理中,黃老之學強調君主應“無為而治”“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
(2)實行原因:
①統一戰爭中分封的異姓諸侯王擁兵自重,對中央集權造成嚴重威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
②漢初經濟凋敝,社會生產遭受嚴重破壞,人民大量逃亡
(3)重要影響:
①分封同姓諸侯王,給漢朝統一和穩定埋下了隱患,如“七國之亂”;
②“文景之治”出現。
王國問題:①劉邦在統一戰爭中分封七個異姓諸侯王,他們擁兵自重,對中央集權造成嚴重威脅,不久被
剪除;
②漢高祖“懲亡秦孤立之敗”(吸取滅亡的秦朝因孤立無援而失敗的教訓),陸續分封了一批同姓諸侯王,
給漢王朝的統治和穩定埋下了隱患。
③漢景帝削減諸侯封地引發吳、楚等七國叛亂,叛亂不得人心被平定。
3、“文景之治”:——(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治世局面”)
統治時期 措施 結果
漢高祖 “兵皆罷歸家”;商人不得擁有土地;田租十五稅一 經濟逐步恢復,社會局勢穩定下來
漢文帝 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
減輕罪罰;提倡節儉;田租三十稅一
漢景帝 定,出現“文景之治”
二、西漢強盛,“漢武盛世”
1、漢武帝采取的鞏固和發展大一統國家的措施:
對內加強中央集權——封建制度進一步強化 影響
削弱相 加強皇權,削弱了
設立直接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實行中外朝制度
權 丞相權利
成功削減了諸侯
打擊地 頒布“推恩令”,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
王的勢力
政 方勢力
任用酷吏,嚴厲鎮壓豪強、游俠等社會勢力的不法行為 促進地方監察

監察制 將全國劃分為 13 個州部,分設刺史,負責對轄區內郡級官員及子弟 強化地方管理
度 和豪強勢力進行巡視監察,建立刺史制度 加強中央集權
選官制 選拔范圍廣,擴大
確立以察舉制為代表的新的官吏選拔制度
度 統治基礎
對外積極開拓疆域
北擊匈奴(軍
漢武帝任用衛青、霍去病為將,發動 3次對匈奴的戰爭;
事) 統一多民族封建
開辟絲綢之路 漢武帝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 國家
①B.C 60 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府,作為西域的軍政機關 得到鞏固加強
邊疆管理
②加強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
三、西漢動蕩,東漢興衰
1、東漢的建立
(1)背景:西漢后期,社會動蕩不安,外戚王莽奪取皇位,西漢滅亡;王莽的改革措施使社會矛盾更加激
化;綠葉、赤眉農民大起義爆發,王莽政權被推翻。
(2)建立:25年,劉秀重建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即漢光武帝。
(3)“光武中興”的主要表現
措施 目的(作用)
增強尚書臺的作用;
加強皇權
嚴格控制外戚干政;
政治
裁并郡縣,裁減官吏,節省開支; 加強中央集權,穩定社會秩序,節省政府開支,提高工作效率
整頓吏治,懲處貪污腐敗; 改善農民處境,緩和階級矛盾,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
2、東漢中后期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
(1)外戚干政、宦官專權,引發“官錮之禍”;
(2)豪強地主勢力發展迅速(莊園經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
(3)黃巾起義(結果:失敗)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
(4)地方長官趁機擁兵自重,出現了軍閥割據局面,最終形成三國鼎立局面。
【家國情懷】漢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對中國歷史發展的意義?
(1)鞏固統一漢武帝鞏固邊疆;公元前 60年,西漢建立西域都護府,對疆域拓展、鞏固統一、開發邊疆、
推動民族交融具有重要意義。
(2)制度創設:完善中央集權體制,完善官僚選拔、管理和監察體制,為后世政治體制的進一步創新和發
展奠定了基礎。
(3)經濟發展: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和管理,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促進了封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為中外經濟的交流和發展提供了基礎。
(4)價值觀念:推廣儒學的價值觀念及“大一統”的
政治理論,增強了國家統一意識與凝聚力。
(5)民族交融:境內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不斷深入,出現相互交融、共同創造新文化的局面。
(6)統一心理:秦漢之后,統一多民族國家成為歷史發展的主導模式,也成為一種人心所向的必然歸宿。
【歷史解釋】“光武中興”與“文景之治”的相同點?
史料:他(劉秀)提倡“柔道”治國。經濟上再次恢復三十而稅一的舊制,下詔進行度田,清查天下田畝、
人口。政治上“雖置三公,事歸臺閣”。此外他推行“退功臣而進文吏”的政策……剝奪了部分軍功人員
的官職,但均給予優待……選拔任用了大量儒法兼通的文吏……劉秀大興儒學……發展教育,以培養后備
文官。劉秀勵精圖治開創了“光武中興”的輝煌時代。
——摘編自趙瑞軍《劉秀“退功臣而進文吏”研究》
(1)從背景上看,都是在農民起義推翻前朝統治,統治階級吸取前朝滅亡教訓的背景下出現的。
(2)從內容上看,統治階級都注意調整統治政策,如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減輕或廢除刑罰;提倡節
儉;等等。
(3)從結果上看,都呈現出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國力強盛的局面。
【歷史解釋】東漢后期威脅王朝統治的主要因素?
史料:漢光武帝劉秀因為“天下墾田多不以實,又戶口、年紀互有增減”“詔下州郡檢核墾田頃畝及戶口、
年紀”,稱為“度田”。但是,“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優饒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號呼”。
劉秀得知度田不實的情況后,對營私舞弊的官員進行嚴厲的懲處……這些措施并沒有能夠壓服地方豪強,
許多“郡國大姓”竟與“群盜”一起發動叛亂。劉秀香……下令停止度田,向豪強地主集團做出了讓步
——摘編自王子今《秦漢史》等
(1)匈奴問題:東漢后期,國力衰敗,匈奴又趁機發展起來,成為威脅東漢政權的外部力量。
(2)豪強地主:東漢政權依靠豪強地主而建立,東漢建國后,豪強地主勢力進一步膨脹,把持中央或地方
政權,逐漸演變為地方割據勢力,對東漢王朝構成巨大威脅。
(3)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東漢后期,由于皇帝年幼,朝廷上出現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
角逐的局面,錯綜復雜的激烈爭斗致使中央政府更加衰微混亂,政治更趨腐朽黑暗。
(4)土地兼并嚴重:東漢土地兼并嚴重,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或依附于豪強地主,或成為流民,階級矛盾
尖銳,這是造成張角黃巾軍起義的最主要原因。
考向 2 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
1.(2023·天津卷)漢初采取郡國并行制,后爆發“七國之亂”;曹魏創立九品中正制,后出現門閥士族
把持政權;唐朝在邊境重地設置軍鎮,后藩鎮勢大引發“安史之亂”。對上述三組歷史現象的共性。解釋
正確的是( )
A.歷史評判要以成敗為基本依據 B.制度設立之初存在明顯弊端
C.中央與地方矛盾導致社會動蕩 D.歷史事物之間因果關聯復雜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古代(中國)。從材料信息看,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度引發七國之亂,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九品
中正制導致士族專權,唐朝增設軍鎮導致安史之亂,但這些制度在實行之初也發揮了很大的積極作用,只
不過隨著時代變化,原有制度也會產生不同的負面作用,這體現了事件因果關系的錯綜復雜,D 項正確;
歷史成敗決定歷史解釋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 A 項;材料并未體現郡國并行制、九品中正制等設立之初的
情況,排除 B 項;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的士族專權不屬于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矛盾,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變式訓練】1.“漢變秦治”是指漢代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訓所制定的大政方針。以下措施屬于“漢變秦
治”的是( )
A.郡縣制度、尊崇儒術 B.察舉制、轉運司
C.黃老無為、輕徭薄賦 D.推恩令、政事堂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
空是:西漢(中國)。根據材料“‘漢變秦治’是指漢代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訓所制定的大政方針。”和
所學知識可知,漢初統治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休養生息”政策,減輕賦稅、
徭役和刑罰,C 項正確;漢初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縣與分封并行制度,排除 A 項;轉運司是宋朝設立的,
排除 B 項;政事堂是唐朝時設立的,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變式訓練】2.劉邦攻克咸陽后,諸將皆爭奪金帛財物,而“(蕭)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
之”,“漢王(劉邦)所以具知天下隘(è)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蕭何此舉( )
A.提供了賦役征發依據 B.完善了國家的治理體系
C.開啟了郡國并行制度 D.旨在繼承秦朝文書律令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目的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
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蕭何收集的秦朝律令圖書中,包含了關于賦稅
和勞役的詳細規定以及人口、土地等數據,這些數據為劉邦未來征發賦稅和勞役提供了重要依據,A 項正
確;雖然蕭何的行為對劉邦的統治有所幫助,但僅僅通過收集圖書資料并不能直接說明國家的治理體系得
到了完善。治理體系的完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長時間的實踐,排除 B 項;郡國并行制與收集的秦朝律令
圖書無關,因為秦朝并沒有實行分封的制度,排除 C 項;漢朝并不是直接繼承秦朝文書律令,而是對其有
所調整,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考向 3 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措施
1、(2022·浙江卷 1 月)漢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轄區內巡行,年終赴京奏事。
刺史秩僅 600 石,但能以卑臨尊,監察秩 2000 石的郡太守和王國相。由此可知,西漢刺史的設置
A.可以彌補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C.是地方行政體制建設的重要內容 D.代表著社會履行監察官員的職能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漢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轄區內巡行,年終赴京奏事。刺
史秩僅 600 石,但能以卑臨尊,監察秩 2000 石的郡太守和王國相”及所學知識可得,刺史是代表中央監察
地方官員,位卑權重,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B 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出宰相的不足,不符合題意,
排除 A 項;結合所學可知,刺史是監察官員,并非行政官員,故“是地方行政體制建設的重要內容”的說
法錯誤,排除 C 項;刺史代表的是皇帝,充當的是皇帝的耳目而非代表社會,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變式訓練】1.漢代每年正月舉行盛大朝會,朝賀獻禮后皇帝置酒宴飲,“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
次起上壽……御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竟朝置酒,無敢歡嘩失禮者”。此舉旨( )
A.加強對官吏控制 B.豐富君臣政治生活
C.強化君主的權威 D.鞏固上下尊卑關系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漢代(中國)。根據材料信息“朝賀獻禮后皇帝置酒宴飲,“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
上壽……御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竟朝置酒,無敢歡嘩失禮者”可知君主處置不遵守禮儀規范的,
以此來強化君主的權威,故 C 項正確;加強對官吏的控制屬于表象,目的依舊是增強君主的權威,排除 A
項;御史執法與豐富君臣生活無關,排除 B 項;強化上下尊卑關系是為了強化君主權威,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變式訓練】2.元封五年(公元前 106 年),漢武帝“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讓刺史以“秩六百石”而監
察兩千石的郡太守、諸侯國相。同時,又明確規定“以六條(皇帝詔令中規定的六條監察內容)問事,非
條所問,即不省(察)”。漢武帝這一系列舉措有助于( )
A.提高朝廷行政效率 B.削弱郡國行政權力
C.擴大封建統治基礎 D.穩固大一統的局面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根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
準確時空是:公元前 106 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漢武帝一方面利用刺史強化對郡太守和諸侯國相的
監督,同時嚴格限定刺史的監察權限,防止刺史濫用職權,以此穩固大一統的局面,D 項正確。漢武帝推
行刺史制度的目的是監察地方,而不是提高朝廷行政效率,排除 A 項;刺史只是負責監察,并未侵奪郡國
的行政權力,排除 B 項;材料中漢武帝的舉措與擴大統治基礎無必然聯系,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考向 4 東漢的興衰
1.(2023·山東卷)先秦貴族尚馬車,賤牛車,此風秦漢猶存。及至東漢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車慢、穩、
寬敞、嚴密,可障帷設幾、任意坐臥而競相乘坐,出行乘牛車遂成為一種風尚。這種“風尚”反映了( )
A.政治衰頹的時代景象 B.戒奢尚儉的社會風氣
C.重農崇耕的思想觀念 D.豪強勢重的政治現實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東漢(中國)。根據材料“天子至士因牛車慢、穩、寬敞、嚴密,可障帷設幾、任意坐臥而競相
乘坐出行乘牛車遂成為一種風尚。”可知,東漢后期,天子至士乘坐牛車之所以成為一種風尚,是因為牛
車穩而寬敞,是沉迷于享受的表現,由此體現了當時政治的衰頹,A 項正確;根據材料信息,無法判定在
東漢后期是否是戒奢尚儉,排除 B 項;天子至士喜乘牛車是為了享受,而不是重視農耕和農業,排除 C 項;
材料描述的是乘坐車輛的變化,沒有體現豪強勢重信息,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變式訓練】1.東漢后期,成千上萬的學生聚集于太學,儒生遍布于社會。“執法不撓、誅舉邪臣”的李
膺成為士人交往的核心。士人和正直官員不滿現實,品評人物,抨擊時政,稱為“清議”。當李膺被誣為
“黨人”而被罷免歸鄉時,“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穢朝廷”。上述材料反映的政治斗爭出現的原
因是( )
A.儒學成為官方正統思想 B.宦官專權導致政治黑暗
C.綠林起義動搖漢朝統治 D.中正官評定士人的品狀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東漢后期(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東漢后期,宦官專權,政治黑暗,李膺等士人通過“清
議”針砭時弊,導致“黨錮之禍”,因此原因為宦官專權導致政治黑暗,B 項正確;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
尊儒術,儒學成為官方正統思想,排除 A 項;綠林起義屬于西漢末年的農民起義,排除 C 項;中正官評定
士人的品狀屬于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變式訓練】2.東漢中期以后,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三大集團是官僚士大夫、外戚和宦官。細察當時的政
局,不僅發生了宦官打擊官僚士大夫的“黨錮之禍”,也發生了皇權打擊外戚、宦官的“外戚之禍”和“宦
官之禍”。由此可知當時( )
A.豪強地主勢力膨脹 B.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C.皇權尚能控制政局 D.東漢政權名存實亡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東漢時期(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東漢中后期,發生了宦官打擊官僚士大夫的
“黨錮之禍”,同時,也發生了皇權打擊外戚、宦官的“外戚之禍”和“宦官之禍”,這就表明當時皇權
還能控制國家政局,C 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皇權與外戚、宦官之間的關系,沒有涉及豪強地主勢力的影響,
排除 A 項;材料反映的是皇權對外戚、宦官的打壓,沒有涉及外戚、宦官的交替專權,排除 B 項;國家政
權名存實亡發生在東漢末年,是在軍閥割據和農民起義打擊下出現的,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知識點 3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選必一)
一、秦朝選官制度:
1、選拔:“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向官吏學習律令而為官)
2、考核:上計制(秦漢)
3、監察:御史大夫(中央);監御史(郡一級)
二、漢朝選官制度:察舉制
1、時間:西漢時期
2、性質:自下而上推薦人才為官的制度
3、選拔標準:品德(西漢時期主要標準)、才能
4、歷史評價:有效地選拔了人才,促成了漢武帝時期人才輩出,東漢后期為豪強地主所壟斷,助長了其勢
力。
5、監察:中央:御史臺(御史大夫→御史中丞)
地方:十三州部(刺史)將全國劃分為 13個州部,分設刺史,負責對轄區內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勢力進
行巡視監察,建立刺史制度
【概念補充】征辟制:是中國漢代擢用人才的一種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在漢代的選官制度中,征辟作為
一種自上而下選任官的制度,地位僅次于察舉。
知識點 4 法律與教化(選必一)
1、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國推動了律的編纂。
2、漢朝:沿襲秦律制《九章律》
漢代法律實踐特點:①引用儒家經典作為審理案件的依據,稱“以經注律”。
②律令儒家化的開始。
【概念補充】春秋決獄:春秋決獄由董仲舒提出,指以《春秋》大義作為司法裁判的指導思想,在量刑時
要著重考慮犯罪的動機;以經注律,是律令儒家化的開始。所謂律令儒家化,是指將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
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倫理法的性質,形成了禮法合一的特色。
知識點 5 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選必三)
1、秦朝
2、漢朝
(1)民族關系
①制略匈奴(和親、戰爭、內遷)
②行政管理
③屯戍政策
影響:①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
②降低軍費開支,減輕人民負擔
③有利于邊疆的開發
④推動了民族交流。
(2)對外關系
①打通了陸、海兩個通道
陸上絲綢之路
張騫通西域: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
交流,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
路線:長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亞、西亞→歐洲。
意義: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
的促進作用。
海上絲綢之路
初步形成東、南兩條航線,東線通向朝鮮半島和日本,南線通向印度洋。
②物種、技術等器物傳播(選必三)
中國絲綢不斷向西出口;漆器及技術、鐵器及冶鐵技術經由中亞向西傳播;大宛國的良種“汗血馬”,苜
蓿,葡萄等水果;胡桃、胡瓜、胡蔥、胡椒、胡蘿卜傳入中國;香料、珠寶、金銀器皿等外來商品傳入中
國。
③宗教、文化藝術的傳播(選必三)
佛教傳入中國,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思想、文學和藝術創作;來自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魔術、音樂、舞蹈廣
受歡迎
知識點 6 戶籍制度、基層治理和社會保障(選必一)
1. 戶籍制度
秦朝:分類登記制度,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漢朝:編戶齊民。丞相主管,地方專員;定期調查
2、基層治理
基層組織:鄉里制度(鄉設三老,掌教化;設嗇夫,掌獄訟、賦稅;設游徼,掌捕盜。里設里正。)亭:
傳遞政令和維護治安。
管理機制:什伍組織: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百家為里,互相監督
3、社會保障
優撫:秦漢時期,皇帝有時會賜給高齡老人手杖——鳩杖,以示尊重
救濟:建立常平倉制度,積谷備倉,調節糧價;西漢后期,政府對疫病患者進行隔離,“民疾疫者,舍空
邸第,為置醫藥”。
【歷史解釋】秦漢時期社會基層治理的特點?
史料一 漢初吸取秦亡之誡,調整基層社會統治政策,設置三老、孝悌、力田,以扶植、利用社會領
袖。……西漢中期,循吏政治在儒家思想影響下興起,重視在地方行政中推行教化。……里父老普遍設置以
后,承擔的事務卻超出原定的教化,轉向戶籍、賦稅、治安方面。
——摘編自陳侃理《秦漢里吏與基層統治》
史料二 漢代將全部國民編入國家戶籍,所有國民都具有向國家提供賦稅與徭役的法定義務。借助“編戶
齊民”制度,兩漢設什伍組織,里魁掌一百戶,什、伍長,各主十家、五家,征收賦稅徭役和戶口管理是
里長十分重要的一項任務。
——摘編自吳曉林、岳慶磊《皇權如何下縣:中國社區治理的“古代樣
本”》
(1)秦漢時期的鄉亭里制各司其職,主要是負責征派賦稅徭役、掌管教化治安等。三老掌管教化,實行思
想控制,嗇夫游微則負責緝盜安民。
(2)秦漢時期的基層社會管理受到統治思想和傳
統文化的影響,漢代呈現儒表法里的特征。
(3)宗族和君權逐漸分離。秦朝到魏晉時期,族權與君權分離,進入到世族、士族制時代,宗族開始出現
民間化趨勢,官民合治的模式逐漸形成。
考點二 秦漢的經濟與交通
知識點 1 經濟發展
1、農業
①技術體系:秦漢到隋唐時期,逐漸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的兩種精耕細作(選必二)
②耕作方式:鐵犁牛耕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選必二)
③水利灌溉:西漢修建龍首渠(選必二)東漢末期出現翻車(選必二)
2、手工業(選必二)漢朝為主
紡織業 ①畫像石出現了人們使用紡車紡紗的情景
②使用提花機織出帶有精美花紋的絲織品
冶鐵業 ①漢武帝在南陽設鐵官
②有多處冶鐵和鑄造作坊
③東漢太守杜詩發明了水排
3、商業
(1)秦朝
市場 統一了全國市場
貨幣 統一為圓形方孔錢
度量衡 統一了度量衡
政策 重農抑商
影響
① 有利于國家統一和政權鞏固;
② 有利于賦稅征收、經濟發展和管理;
③ 有利于加強各地區之間的聯系。
(2)漢朝
①市場繁榮(描繪集市的東漢畫像磚)
②貨幣(漢武帝開始鑄造“五銖”銅錢,這一形制一直使用到唐朝初年)
③信貸契約(漢朝以后,凡是涉及買賣、租佃、借貸等財產關系和收養、雇傭、立嗣等人身關系的事宜,
當事人之間幾乎都要訂立契約)
④ 政策,(發展官營商業)
漢武帝對內加強中央集權——封建制度進一步強化 影響
幣制改革 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
增加政府收入
鹽鐵專營 實行鹽鐵官營,由政府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
經濟 抑制工商業者
均輸平準 推行均輸平準,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貿易,增加收入,平抑物價
加強中央集權
重稅抑商 抑制工商業者,向他們征收財產稅
【必考概念】“鹽鐵官營”政策:是中國封建政府為打擊富商大賈,增加財政收入而實行的對鹽和鐵的壟
斷經營政策。始于春秋戰國時期,漢武帝時大規模推行,此后歷朝歷代都不同程度地實行鹽鐵專賣。鹽鐵
專賣的收入是歷代政府的重要財源,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商品流通及商業的發展。
【歷史解釋】漢代的主要經濟政策?
史料:漢武帝為了使國家金融要脈由中央政府控制,將郡國鑄幣改為中央政府鑄幣,發行五銖錢……中央
政府在鹽鐵產地設官,實行統一銷售和生產,增加了國家收入;在各郡國設立均輸官,主要負責運輸貢納
物品;推行平準制度,平抑市場物價……匈奴對中原的不斷侵襲致使漢武帝必須動用武力擊退匈奴,而戰
爭產生較多的軍事費用;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嚴重影響到社會安定,漢武帝必須不惜一切財力救災治險。
——摘編自張偉《漢武帝實施新經濟政策因素分析》》
(1)休養生息政策:為了恢復發展社會經濟,適當限制大地主兼并土地現象,為使重農政策落到實處,對
于勤耕作的農民減免賦稅,實行以農為先、與民休息的政策。促進了漢初社會經濟的發展,也為國家“大
一統”局面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
(2)重農抑商政策:繼續推行戰國以來的重農抑商政策,重農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但從政治上將商人
打入賤民行列,經濟上重征商人“租稅以困辱之”,阻礙了商業的繁榮。
(3)鹽鐵官營政策:鹽鐵官營是漢武帝實行的財政政策。鹽鐵官營雖然有利于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抑制商
人勢力,但亦不免帶有封建官營事業共有的弊病。
考向 1 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經濟措施
1.(2022·天津卷)漢武帝時期,“以均輸調鹽鐵助賦”,國家財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對外用兵,還
前后巡游二十余次,僅一次巡游“所過賞賜,用帛百余萬匹,錢金以巨萬計”。這一時期國家財政沒有得
到根本好轉,主要是由于( )
A.朝廷過度干預經濟 B.國家經濟資源枯竭
C.鹽鐵官營不合時宜 D.只重開源未能節流
【答案】D
【解析】據題意可知,雖然漢武帝通過均輸平準、鹽鐵官營等措施增加了財政收入,但這一時期由于對外
用兵和漢武帝的巡游,依然造成了財政問題,說明漢武帝時期注重了開源,但并沒有重視節流,D 項正確;
國家財政沒有根本好轉的原因是不重視節流,而不是朝廷過度干預經濟和經濟資源枯竭,排除 AB 項;就當
時的情況來說,鹽鐵官營并不算是不合時宜,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變式訓練】1.西漢前期,冶鐵等行業的經營者雖不免依仗權勢“攘(對抗)公法、申私利”,但其“家
人相一、父子勠力,各務為善器(鐵器)。器不善者不集”,“趨時若猛獸摯鳥之發”“治生產,猶伊尹、
呂尚之謀”正是當時經營手工業的富商大賈的真實寫照。當時的這一狀況( )
A.便于通過壟斷強化中央集權 B.凸顯了官營手工業規范經營
C.促使生產與銷售的緊密結合 D.為提高生產技藝創造了條件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西漢前期(中國)。根據材料“雖不免‘攘(對抗)公法、申私利’”“家人相一、父子勠力,
各務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漢武帝將鹽鐵收歸官營前,冶鐵等手工業經營者
難免依賴權勢進行經營活動,另一方面其更多地注重產品質量和經營方式,這主要反映出當時冶鐵等手工
業在私營模式下的生產以營利為目的,產品都是以交換價值的形態出現,其營運活動受到市場的影響,這
對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改善經營方法都是有推動作用的,D 項正確;材料中的私營手工業注重以營
利為目的,一定程度上利于推動行業發展,增強富商大賈的經濟實力,對中央集權產生威脅,排除 A 項;
“家人相一、父子勠力”等反映出的是私營手工業,排除 B 項;C 項材料未體現,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變式訓練】2.公元前 81 年,漢朝的高官和政治家們進行了一場關于鹽鐵政策的辯論。桑弘羊認為,“總
一鹽、鐵,通山川之利而萬物殖……本末并利,上下俱足”;賢良、文學之士則認為,“國有沃野之饒而
民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業荒也”。據此推知,雙方( )
A.都支持鹽鐵官營 B.分屬于不同階級
C.都主張農業富國 D.都關心民眾生活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公元前 81 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關于鹽鐵政策的辯論,營桑弘羊認為要實行鹽鐵官,滿足
民眾生活需要,增加政府財政收入;賢良、文學之士則認為鹽鐵官營政策是與民爭利,且影響農業發展,
可見雙方都關心民眾生活,D 項正確;賢良、文學之士反對鹽鐵官營,排除 A 項;雙方都是統治階級,屬
于統治階級內部不同集團,排除 B 項;材料沒有強調農業富國的內容,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知識點 2 交通建設(選必二)
1、秦朝
開鑿了連接湘水和離水的靈渠。修筑馳道、直道和五尺道,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
2、漢朝
陸上絲綢之路
路線:長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亞、西亞→歐洲。
意義: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
的促進作用。
海上絲綢之路
初步形成東、南兩條航線,東線通向朝鮮半島和日本,南線通向印度洋。
【探究延伸】思考絲路從陸地轉為海上的原因有哪些?
①西北戰爭頻繁,陸路受阻
②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提高
③制瓷技術進步,外貿商品變化
④外貿稅收成為國庫重要財源
⑤南方經濟發展,經濟重心南移
【家國情懷】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
(1)古代絲綢之路開創性地打通東西方大通道,首次構建起世界交通線路大網絡。
(2)古代絲綢之路極大地促進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實現了東西方商貿互通和經濟往來。
(3)古代絲綢之路推動了科學技術的交互傳播,廣泛而又深刻地推動了沿線國家生產進步乃至社會變革。
(4)古代絲綢之路助推了多樣性文化交流,是東西方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
的重要紐帶。
考向 2 北擊匈奴、絲綢之路
1.(2023·北京卷)“郵”是漢代一種通信機構,官府的重要文書可以通過“郵”傳遞,稱為“以郵
行”。1930 年,新疆羅布泊北岸的遺址出土大量漢代簡牘,如圖為其中一件的照片。據研究推斷,此遺址
是漢代設立的居盧訾(zǐ)糧倉。這一發現說明,漢朝( )
①推動中外絲綢貿易的發展 ②有較發達的信息傳遞體系
③在西域地區推行了郡縣制 ④發展交通有利于邊疆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B
【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漢朝(中國)。②根據材料“官府的重要文書可以通過‘郵’傳
遞……新疆羅布泊北岸的遺址出土大量漢代簡牘……此遺址是漢代設立的居盧訾糧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郵”是漢代一種通信機構,官府的重要文書可以通過“郵”傳遞,說明漢朝時期有較發達的信息傳遞體
系,符合題意;④新疆羅布泊北岸的遺址是漢代設立的居盧訾糧倉,說明漢代時期加強了對邊疆的治理,
符合題意;①根據材料信息,材料描述的是絲綢之路的繁榮,但無法判定是否為絲綢貿易,不符合題意;③根
據材料信息,無法判定在西域地區是否設置了郡縣,不符合題意。綜上所述,②④符合題意,B 項正確;其
他選項與題意不符,排除 A、C、D 項。故選 B 項。
【變式訓練】1.元狩二年兩次河西戰役,以及渾邪、休屠兩部的歸降,河西走廊成為漢朝的領土,不久漢
朝在河西地區設立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漢與西域之間的交通,從此暢通無阻,這些舉措( )
A.有利于鞏固大一統局面 B.有利于東亞文化圈的形成
C.體現了因俗而治的理念 D.實現了漢對西域正式管轄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
近代(歐洲)。據材料可知,漢代在河西地區設立郡實現了中央對河西地區的管理。這些舉措有利于鞏固
大一統局面,排除 A 項;材料是西域,不是東亞,排除 B 項;河西四郡與內地是同一管理方式,排除 C 項;
材料反映漢朝對河西地區的管轄,而不是西域,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變式訓練】2.學者指出秦漢時期的“徙民政策”主要出于兩個考量:一是強干弱枝,另一是實邊。下列
反映漢朝“實邊”的是( )
A.“徙天下豪富于咸陽十二萬戶”
B.“上郡、朔方、西河、河西開田官,斥塞卒六十萬戍田之”
C.“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D.“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時”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漢朝(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任用衛青、霍去病為將北擊匈奴,奪取了陰山以南和
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西漢在河西走廊設立四郡,為配合在河西地區對西羌的作戰與開拓郡縣,將許多民
眾遷徙到這些地區,即 B 項描寫的“上郡、朔方、西河、河西開田官,斥塞卒六十萬戍田之”,B 項正確;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首都是咸陽,“徙天下豪富于咸陽十二萬戶”,不符合題干要求,排除 A 項;“三川
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是李白的詩,描寫的是安史之亂后的情景,不符合題意,排除 C 項;D 項
是民眾向江南地區遷徙,不屬于“實邊”,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知識點 3 賦稅制度(選必二)
1、田賦
①秦朝:稅率極高,史稱“收泰半之賦”
②漢朝:漢初統治者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漢高祖施行十五稅一的稅率,到漢景帝的時候改為三十稅
一。
2、丁賦
① 秦朝:向人民征收極重的口賦,即人頭稅。
② 漢朝:人頭稅分口賦、算賦,商人和奴婢的算賦錢加倍。漢朝還征收財產稅。
3、徭役:更卒、正卒、戍卒
【史料實證】秦漢時期的賦稅制度
史料: 秦漢時期,從稅收對象上看,田賦已不再是……人頭稅性質的地租,而是財產稅性質的農業稅;而
同時存在的算賦、口賦、更賦、戶賦等仍然是人頭稅……不過財產稅的出現畢竟是一大進步。在稅收形態
上……貨幣稅有了長足的發展:不僅工商稅征收貨幣,而且連農業人口承擔的賦稅也大部分征收貨幣……
在稅收結構上…··工商稅收具備了一定規模,農業稅獨大的稅收結構已經不再,但由于當時的統治者“歧
視”工商業,并對工商業采取了重稅政策,造成了工商業的處境艱難,發展緩慢。
——張敬群《中國稅制演進規律初探》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秦漢稅收制度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秦漢稅制變化的歷史影響。
變化:從繳納人頭稅向繳納人頭稅和財產稅轉變,但以人頭稅為主體;以貨幣為征稅的形態有了長足的發
展;工商稅在稅收比例中上升,重征工商稅。影響:征收財產稅為后世賦稅制度改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促進了秦漢商品經濟的發展;造成工商業的處境艱難;擴大了稅源,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
考點三 秦漢的文化和科技
知識點 1 秦漢中華文化的發展
1、秦朝:推崇法家學說、焚書坑儒。
2、漢朝:
(1)主流思想
對內加強中央集權——封建制度進一步強化 影響
尊崇儒術 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尊崇儒術 儒學獨尊地位確立

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
想 五經博士 B.C 136年朝廷設置五經博士
的主流意識形態
(2)宗教
①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并開始在中國傳播
②東漢末年,本土宗教道教興起
【探究延伸】佛教對中國的影響?
1.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語言詞匯、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2.中國傳統的詩詞、書法和繪畫,很多體現了佛教的內容,同時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達。
3.中國建筑藝術受佛教影響。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國佛教建筑藝術的結晶,也
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4.佛教文化宣揚的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也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3)文學與史學

成就 時間 人物 地位、特點

首創紀傳體通史體裁;兼具史學和文學特色;具有重要的思想價
史 《史記》 西漢中期 司馬遷


《漢書》 東漢中期 班固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文 漢賦 介于韻文和散文之間的文體;講究鋪陳排比,辭藻華麗
學 樂府詩 國家專管音樂的機構樂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
考向 1 儒學成為正統
1.(2023·海南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典”指以“六經”為代表的先秦典籍。《史記》太史公曰:“書缺有間矣。”唐司馬貞解釋
說:“言古典殘缺有年栽,故曰有間。”《后漢書》稱孝明皇帝“垂情古典,游意經藝……正坐自講,諸
儒并聽”。
有學者提出,對“中國古典”的學術研究可稱為“中國古典學”,它至少涵蓋三個層面。其一,商周文獻、
諸子之學、秦漢典籍,以《漢書·藝文志》中所列六類書目為代表。其二,與典籍相關的文字學,如陶玉
石器上的刻劃文字、甲骨文、金文、簡帛文字、兩漢今古文以及相關的音韻學、訓詁學,以漢代的《爾雅》
《釋名》《說文解字》為代表。其三,以傳世經典與文字資料為線索,充分利用考古資料,統合研究“中
國古典”,如古代文明、思想文化、學術史研究等。
有西方學者認為,從西周到魏晉時期為中華文明的“古典時代”。進入古典時代后,技術發展使得農業和
整個文明的擴展速度與強度都大大超越過去。秦漢帝國確立了其后中華文明發展的基本要素。該文明要素
的結構不僅包括龐大官僚體系和國內服務系統,還包括把這個廣大的文明連接起來的道路和運河,支持著
農業基礎的灌溉網絡,以及保護中國內地免于游牧民族襲擾的龐大的邊墻。正如這些成就所表明的,中華
文明是全部人類歷史上最具創造力和影響力的文明之一。
——摘編自《百年考古推動中國古典學步入黃金時代》《全球文明史》等
(1)根據材料,概括“中國古典學”的研究對象。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中國在“古典時代”的開創性貢獻。
【答案】(1)對象:以“六經”為代表的先秦典籍和秦漢典籍;先秦和秦漢的文字學;考古資料。
(2)貢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奠定兩千年中國古代政治格局;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的出
現,成為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生產模式;從百家爭鳴到尊崇儒術的演變,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文化的內
涵;文字的發明和演變,傳播和傳承中華文明;《詩經》與楚辭分別開創了浪漫主義文學和現實主義文學
的先河,《史記》開創了紀傳體通史體裁。
【解析】(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先秦和秦漢時期。據材料“商周文獻、諸子之學、秦漢典
籍,以《漢書·藝文志》中所列六類書目為代表”可知,以“六經”為代表的先秦文獻和秦漢典籍;據材
料“與典籍相關的文字學”可知,先秦和秦漢的文字學;據材料“以傳世經典與文字資料為線索,充分利
用考古資料”可知,考古資料。
(2)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先秦和秦漢時期。結合所學從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以家庭
為單位的小農經濟的出現、從百家爭鳴到尊崇儒術的演變、文字的發明和演變、《詩經》與楚辭的文學風
格、《史記》的體裁的角度分析。
【變式訓練】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歷代君主都很重視上帝、山川之祭祀,而在宗教建設上漢承秦制,劉邦接續了諸秦王的工作。
武帝劉徹在宗教建設方面自覺性更強。“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而漢武帝封禪所需的相關禮儀都記載
在六經中,當時“唯有儒者熟習六經”,這成為儒家之機運。武帝劉徹時代,國家宗教與儒家結盟已成大
勢。這一過程中,國家是主動的一方,宗教需求是主要動機,前朝完成的國家統一,國土與行政的統一必
須有精神的統一為基礎。而此時,董仲舒將自己對上天、天道的理解與《周易》的詮釋完全相合,共同構
成中國思想正統。
——摘編自謝遐齡《董仲舒:儒家與國家宗教始結盟》
材料二 黃宗羲經常對封建時期的法律進行批判,他主張政府制定能夠反映當下市民各階層利益的“天下
之法”,而且能夠實行法治,他非常重視學校在社會中所起到的作用,他認為學校不僅僅是為社會培養人
才的地方,而且還應該成為“公其是非”的議政單位。王夫之則認為法律是由私而轉變為公,這是歷史發
展的必然規律。顧炎武提出了反對當時君主“獨治”的思想。他所認為的亡國和亡天下的區別,已經不再
是停留在感嘆一個朝代的興亡更替,而是提出了一個“保天下”的新觀念,唐甄認為應當運用法律手段來
限制君權,可以“抑尊”即限制君主的權力,尊重御史等官員的糾察權力,真正做到“下畏御史”,還應
允許有一定的思想言論自由。
——摘編自石春燕《試論我國明清社會啟蒙思想的內涵》
(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儒家思想在漢代成為正統思想的原因。
【答案】(1)原因:歷代君主對宗教祭祀的重視,儒家思想保存了祭祀禮儀;國家與宗教結盟,強調精神
統一;漢朝國力上升,建立大一統王朝的需要;董仲舒對先秦儒學的發展與完善。
【解析】(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漢代中國。
原因:據材料“秦歷代君主都很重視上帝、山川之祭祀”得出歷代君主對宗教祭祀的重視;據材料“漢武
帝封禪所需的相關禮儀都記載在六經中,當時‘唯有儒者熟習六經’”得出儒家思想保存了祭祀禮儀;據
材料“國家宗教與儒家結盟已成大勢”“國家統一,國土與行政的統一必須有精神的統一為基礎”得出國
家與宗教結盟,強調精神統一;結合所學得出漢朝國力上升,建立大一統王朝的需要;據材料“董仲舒將
自己對上天、天道的理解與《周易》的詮釋完全相合”得出董仲舒對先秦儒學的發展與完善。
【變式訓練】2.千百年來,追求和維護國家統一,始終是縈繞在無數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情結,是中華
文化最重要的價值取向。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秦王朝的建立標志著國家實現了新的統一。秦王朝在國家治理形式上采取中央集權模式,改變舊
的世襲分權導致的分治狀態,從制度層面強化了國家統一的政治形態和文化意識。秦漢時期是倡導國家統
一的文化意識的成熟期,統一被視為天之經地之義,所以漢初董仲舒鮮明地指出:“《春秋》大一統者,
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
——摘編自黃樸民《論秦漢文化的時代精神》
材料二 當初(鄧小平)為解決臺灣問題提出的“一國兩制”政策,可以很容易 6地用來為香港問題提供
框架。如果在安撫港人方面取得成功,這甚至可能有助于減少臺灣民眾對統一的恐懼。"一國兩制"使香港
重新成為中國的一部分,盡管它保留了另一種制度。
——摘引自【美】傅高義《鄧小平時代》
(1)閱讀材料一,結合所學指出秦王朝“從制度層面強化國家統一的政治形態和文化意識”的表現,列舉
漢武帝實現思想一統的舉措,據材料一概括秦漢文化的時代精神。
【答案】(1)表現:實行皇帝制度、郡縣制度和統一文字。
舉措:設立五經博士,獨尊儒學。
時代精神:“大一統”思想的認同。
【解析】(1)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據材料時間信息得出準確時空是秦漢時期。表現:根據所學秦朝
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可知實行皇帝制度、郡縣制度和統一文字。舉措:根據所學,漢武帝接受
董仲舒的建議,獨尊儒術和朝廷設立五經博士可知設立五經博士,獨尊儒學。第三小問時代精神,據材料
一“秦漢時期是倡導國家統一的文化意識的成熟期”可知“大一統”思想的認同。
考向 2 兩漢的文化
1.(2023·遼寧卷)《史記》注最有影響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駟的《史記集解》、唐司馬貞的《史
記索隱》和唐張守節的《史記正義》。今有學者認為,除“三家注”外,還應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學家的
注。該學者意在強調( )
A.《史記》具有真實性和文學性 B.文獻價值有賴于當代學者闡釋
C.文獻必須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證 D.考古資料有助于探求歷史真實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除“三家注’外,還應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學家的注”可知,該學者
認為對《史記》的研究,不能只看一些注解,還要看考古學家的注解,由此得出,考古資料有助于探求歷
史真實,D 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史記》具有真實性和文學性,排除 A 項;B 項說法錯誤,排除 B 項;C
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變式訓練】1.2023 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在重慶市武隆區發掘了一座具有明顯中原形制的西漢早期墓葬
“關口一號墓”。在出土的 600 余件隨葬器物中,有少量釜、鰲等巴文化銅器,還有來自蜀地的漆器,以
及帶有秦文化因素的漆扁壺、銅蒜頭壺等。該考古發現實證了( )
A.區域文化發展的多樣性 B.手工業生產工藝的交融
C.中華文明多元一體進程 D.全國道路交通網的形成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信息,武隆“關口一號墓”屬于中原形制,其隨葬品來自各地,具有明
顯的多樣性特征。這體現出漢代中原文化向四周的擴展以及大一統時期各地區文化的交匯融合,C 項正確;
材料無法從考古發現中證實“區域文化”的特色,排除 A 項;考古發現中發現的文化銅器是產品的交流,
不能證明“生產工藝”的交融,排除 B 項;考古發現中沒有涉及交通網絡的發展,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變式訓練】2.班固的《漢書》在《史記》“八書”的基礎上擴展,形成“十志”,其中《地理志》是我
國第一部以疆域政區為主體的地理著作,《藝文志》是一部有極高學術價值的初具規模的史志目錄。對此
理解正確的是《漢書》( )
A.擴大了史學研究范圍 B.改變了史學關注重點
C.沿襲了傳統史書體例 D.推動了漢代學術發展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時空是:漢代中國。據材料,
班固的《漢書》在《史記》“八書”的基礎上擴展,形成“十志”,增加了疆域政區、文獻目錄等方面的
內容,擴大了史學研究范圍,A 項正確;《史記》《漢書》的主要內容都是記述帝王將相、重要人物事跡
的傳記,無法體現史學關注重點改變,排除 B 項;根據材料“在《史記》‘八書’的基礎上擴展”可知,
《漢書》在體例上有所創新,“十志”就是體例創新的表現,排除 C 項;材料主旨并非《漢書》的學術價
值,而是其內容上的擴展,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知識點 2 秦漢科技的發展(包含其他領域)

成就 時間 人物 地位、特點

戰國至西
《黃帝內經》 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

《神農本草
東漢 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
醫 經》
學 《傷寒雜病
東漢 張仲景 被后世譽為“醫圣”
論》
“麻沸散”
東漢 華佗 被后世譽為“神醫”
“五禽戲”
《九章算術》 在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推動紙成為主要書寫材料,為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傳播發展做出了
技 改進造紙術 東漢 蔡倫
重大貢獻
數 記載了用竿標測日影以求日高的方法,最早引用了西周初年勾股
《周髀算經》 西漢初期
學 定理的特例商高定理。
知識點 3 秦漢文化傳承(選必三)
秦朝 焚書坑儒使先秦以來的許多珍貴文獻毀于一旦(綱上)
漢朝 學校(選必三) ①太學是古代中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機構
②開始設立地方官學
書籍(選必三) ①公元前 2世紀,中國已出現用植物纖維制成的紙
②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改進制成“蔡侯紙”
③書寫材料由竹木、縑帛逐漸過渡為紙,促進了文化的傳播
【唯物史觀】尊崇儒術對傳統文化的深遠影響?
史料一:漢武帝曾下令在全國范圍內搜羅圖書,號召獻書,設抄書之官,并允許人們進行研讀。《漢書·藝
文志》所載儒家以外諸子著作的數量如此之多……充當田紛副手的韓安國,便兼學韓非和雜家說。受到漢
武帝凈禮的汲黯,“學黃老之言”………主父偃,“學長短縱橫之術,晚乃學《易》《春秋》、百家言”。
他和趙人徐樂、齊人莊安,同為典型的雜家,同樣上書言事,同時受到漢武帝召見并嘆為相見恨晚。
—摘編自牛秋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說的形成及時人、后人之批判》
史料二:罷黜百家只能說是罷黜黃老之學取得了成功……說到底,漢武帝是政治家,而不是學者,他真正
關心的是如何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他最關心的并不是學術。
摘編自朱維錚《儒術獨尊的轉折過程》
(1)對漢代政治: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削弱和打擊了地方割據勢力,穩定了封建統治秩序。
(2)對民族精神:思想統一于儒學,儒學以仁義為主,強調人倫關系,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成
為維護統一、阻止分裂的強大思想武器。
(3)對學術文化:一方面結束了各派學術思想平等競爭的局面,鉗制了思想;另一方面,提倡文化教育,
提高了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
(4)對主流思想;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兩干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1.(2024·湖北卷)《岳麓書院藏秦簡》記載:“丞相其以制明告郡縣……毋令吏以苛徭奪黔首春夏時。
令皆明焉,以為恒。不從令者,貲(處罰)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發弩各二甲(甲胄)。”這
表明秦朝( )
A.相權挑戰皇權 B.延續秦國耕戰國策 C.統治殘暴嚴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
【答案】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秦朝(中國)。根據材料“丞相其以制明告郡縣……毋令吏以苛徭奪黔首春夏時”可知,秦朝時
期,中央要求地方官員不能實行苛刻的徭役搶奪百姓春夏農時,這說明秦朝建立后依然很重視農業生產,
延續秦國耕戰國策,B 項正確;材料主要是強調秦朝重視農業生產,沒有涉及相權挑戰皇權的相關信息,排
除 A 項;材料體現的是統治比較合理,不實行苛刻的徭役,排除 C 項;秦朝尚法,非崇儒,排除 D 項。故
選 B 項。
2.(2024·浙江卷 1 月)史載:“(西)漢成帝初置尚書五人,其一人為仆射,四人分為四曹:常侍曹
(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國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書),客曹(主外國夷狄)。后又置三公曹
(主斷獄),是為五曹。”由此可知( )
A.尚書臺正式確立為新行政中樞 B.漢成帝開始設立中朝削弱相權
C.尚書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職能 D.尚書仆射控制中朝威脅到皇權
【答案】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漢朝(中國)。根據材料可知,五曹分別主公卿、主郡國二千石、主凡吏民上書、主外國夷狄、
主斷獄,分別負責具體政務,反映了尚書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職能,C 項正確;漢成帝時期的尚書臺屬于秘
書機構,還未正式確立為新行政中樞,排除 A 項;漢武帝時期設立中朝以削弱相權,排除 B 項;材料表明
尚書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職能,但未體現對皇權的影響,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3.(2023·天津卷)秦朝滅亡后,項羽在具有絕對優勢兵力的情況下,取得咸陽后沒有稱帝,而是分封諸
王,并自立為西楚霸王;他認為“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遂率部東歸。這主要反映了項羽( )
A.目光遠大 B.觀念傳統
C.審時度勢 D.優柔寡斷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秦朝滅亡后(中國)。根據材料“項羽在具有絕對優勢兵力的情況下,取得咸陽后沒有稱帝,而
是分封諸王,并自立為西楚霸王;他認為‘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遂率部東歸”可知,項羽取得
咸陽后分封諸王,自立為西楚霸王后率部東歸,體現了項羽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沒有進行政治制度革新,B
項正確;項羽取得咸陽后分封諸王,這不屬于目光遠大的表現,排除 A 項;材料主要反映了項羽觀念傳統,
與審時度勢無關,排除 C 項;材料主要反映了項羽觀念傳統,未體現項羽優柔寡斷,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4.(2023·全國新課標卷)漢武帝時設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舉秀才。東漢,“州里”“州閭”“州黨”
等語匯逐漸行用,意為同鄉,州刺史被尊稱為“使君”。東漢后期,以州為中心的地域觀念逐漸形成,這
在當時( )
A.推動了察舉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統一國家的鞏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強的勢力 D.強化了監察制度的效力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
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漢武帝時期至東漢后期(中國)。據本題材料“州部可以推舉秀才”,“東漢后期,
以州為中心的地域觀念逐漸形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靈帝中平五年(188 年),劉焉上書認為天下
無法安定,原因在于刺史權力太輕,朝廷于是改部分資深刺史為州牧,至此刺史(州牧)開始成為一州的
軍政長官,正式躍升為長吏、太守的上級,“州”開始正式作為行政區出現。東漢后期由于中央朝廷的持
續衰弱,原本的“十三州”監察區開始正式成為行政區劃,而其行政長官雖名義上仍由皇帝任免,但實際
上已經脫離朝廷掌控,州刺史和州牧權力大增,對郡、縣兩級管理擁有絕對的管轄權。所以東漢后期,以
州為中心的地域觀念逐漸形成,不利于統一國家的鞏固,B 項正確;察舉制,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
度,它的確立時間是漢武帝元光元年,排除 A 項;東漢后期各州刺史、州牧開始正式劃地自治,全面掌握
轄區內軍政財大權,而朝廷對此已經無能為力,不利于抑制豪強的勢力,排除 C 項;材料此舉增強了地方
州長官的權力,弱化了監察制度的效力,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5.(2022·廣東卷)“奉朝請”是兩漢朝廷給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許
參加朝會,地位也隨之提高。東漢中葉以后,王、侯多不就國,而是以“奉朝請”的名義留駐京師,封國
大權操于國相,這客觀上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強勢力的擴張 B.埋下了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隱患
C.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D.有利于朝廷對封國的直接控制
【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東漢中葉以后,王、侯多不就國,封國的實際控制權到了中央派駐的國相的手里,
客觀上有利于朝廷對封國的直接控制,D 項正確;遏制地方豪強勢力擴張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 A 項;國
相是由中央派駐的,剛開始是作為朝廷的監督人員,此時開始郡守化,相當于“郡縣長官”,排除 B 項;
此現象與外戚干政無關,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6.(2023·廣東卷)漢初儒家代表人物陸賈的《新語》云:“昔舜治天下也,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
寂若無治國之意,漠若無憂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無為者乃有為也。”陸賈的上述思想( )
A.適應了休養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國理念
C.為尊崇儒術提供依據 D.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
可知準確時空是:西漢初期(中國)。據本題材料“漠若無憂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無為者乃有
為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國家貧窮,統治者難以剝削到很多東西。漢初統
治者吸取了秦因暴政而亡的教訓。西漢初期讓士兵復員生產,免除若干年徭役;讓戰時逃亡在外的人回鄉,
發還原有的田宅;下令釋放因饑餓自賣為奴婢的人為平民;田租定為十五稅一,材料中陸賈無為勝有為的
思想適應了休養生息的政治需要,A 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法家思想,排除 B 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是在漢武帝時期,不是西漢初期,排除 C 項;材料并未對西漢初年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進行論述,排除 D 項。
故選 A 項。第 03 講 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目 錄
01 考情透視·目標導航................................................................................................2
02 知識導圖·思維領航................................................................................................3
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4
考點一 秦漢的政權更替和內政外交.........................................................................................4
知識點 1 秦朝政治制度與施政措施 ........................................................Error! Bookmark not defined.
考向 1 秦朝的政治制度 ..............................................................................................................................8
知識點 2 漢朝政治制度與施政措施 ..........................................................................................................9
考向 2 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12
考向 3 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措施 ................................................................................................12
考向 4 東漢的興衰 ....................................................................................................................................12
知識點 3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選必一) ................................................................................................13
知識點 4 法律與教化(選必一) ............................................................................................................14
知識點 5 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選必三) ............................................................................................14
知識點 6 戶籍制度、基層治理和社會保障(選必一).........................................................................15
考點二 秦漢的經濟與交通.....................................................................................................16
知識點 1 經濟發展 ..................................................................................................................................16
考向 1 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經濟措施 ..................................................................................................17
知識點 2 交通建設(選必二) ..............................................................................................................18
考向 2 北擊匈奴、絲綢之路 ....................................................................................................................19
知識點 3 賦稅制度(選必二) ..............................................................................................................19
考點三 秦漢的文化和科技.....................................................................................................20
知識點 1 秦漢中華文化的發展 ................................................................................................................20
考向 1 儒學成為正統 ..............................................................................................................................21
考向 2 兩漢的文化 ..................................................................................................................................22
知識點 2 秦漢科技的發展(包含其它領域)........................................................................................23
知識點 3 秦漢文化傳承(選必三) ........................................................................................................23
04 真題練習·命題洞見..............................................................................................24
考點要求 考題統計 備考建議
選擇題:湖北卷、湖南卷、甘肅卷
2024
非選擇題:安徽卷、遼寧卷 本講為高考命題熱點,題型
秦統一、國家治理與速亡
2023 以選擇題為主,復習時關注選擇題:天津卷,浙江卷 6 月,
(3 年 10 考)
6 一些命題關鍵詞:“大一統”、選擇題:河北卷,湖北卷,浙江卷
2022 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皇權

至上、官僚政治、三公九卿、
2024 選擇題:浙江卷 1 月、北京卷
郡縣制度、文書制度、上計
選擇題:全國新課標、天津卷、福建
兩漢興衰發展與國家治理 2023 制度、統一度量衡、橫征暴
卷、北京卷、山東卷
(3 年 11 考) 斂、“推恩令”、中朝制度、
選擇題:廣東卷、湖北卷、江蘇卷、
2022 察舉制、刺史制度、鹽鐵官
浙江卷 1 月
營、幣制改革、西域都護府、“編
2024 無
秦漢經濟與社會生活 戶齊民”絲綢之路、佛教傳入、
2023 選擇題:全國甲卷
(3 年 4 考) 尊崇儒術等,這一時期是我
2022 選擇題:天津卷、海南卷、湖南卷
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形
2024 無
成和初步發展時期,是中華
選擇題:遼寧卷、廣東卷
秦漢文化發展及中外交流 2023 文明的統一和發展階段,因
非選擇題:海南卷
(3 年 7 考) 此要引起重視,復習時重點
選擇題:遼寧卷、山東卷、重慶卷
2022 把握。
非選擇題:全國乙卷
復習目標:1、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
2、通過了解秦朝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的原因;
3、了解中國古代政治體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變化;了解秦朝的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
考點一 秦漢的政權更替和內政外交
知識點 1 秦朝政治制度與施政措施
一、統一的條件(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客觀需要)
1、民心所向:長期戰亂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人民渴望安定統一。
2、經濟需要:各地域經濟的發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帶來的阻礙。
3、地理位置:秦地處西邊,遠離中原多戰之地,可相對從容的進行變法強國;物質基礎雄厚。
4、商鞅變法:變法徹底,尊奉法家,建立封建制度,獎勵耕戰,使秦日益強盛。
5、統一趨勢:政治分離中蘊含統一趨勢,諸侯間的兼并戰爭,為秦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6、主觀因素:秦王嬴政雄才大略,輕血緣,重才能;廣納賢才,善于用人,吏治清明;遠交近攻,戰略得
當。
二、統一的過程:
1、遠交近攻,相繼滅掉東方六國(韓、趙、魏、楚、燕、齊),B.C221建立第一個統一王朝,定都咸陽
2、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區,加強了對云、貴一帶西南夷的控制。
3、擊退了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進攻,在舊長城的基礎上修筑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4、建立秦的疆域: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奠定了
此后歷代疆域的基本版圖)
三、鞏固統一的措施: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一)政治制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體制形成)
專制主義:是與民主政體相對立的,主要特征是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主要矛盾表
現為君權與相權的沖突。
中央集權:是相對于地方分權而言的,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
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主要矛盾表現為中央和地方的沖突。
1、首創皇帝制度(夸耀功績)
(1)核心特點: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
(2)內涵:丞相和諸大臣聽命于皇帝,一切政治、軍事、法律事務的決定
權都在皇帝手中,其自稱“朕”,命和令分別稱為“制”和“詔”,印稱為
“璽”,并通過許多具體規定和禮儀突出皇帝的獨尊地位(選一 3)(綱上
15)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設三公九卿)
(1)概況
①丞相:百官之長,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統領眾官,丞相府是行政中
樞所在
②太尉:最高武官,掌軍事
③御史大夫:副丞相,協理國政,掌管圖籍、文書,同時又是最高監察官
④九卿:三公之下分掌國家各種政務和皇室事務的卿,下設若干部門,處理具體事務
(2)特點:①比較完備,三公九卿分工明確、互相配合彼此牽制、減少決策失誤
②它是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行政體制
③充分體現出“家天下”的特點
(3)決策方式:三公九卿共同組成中央政府,國家重大事務往往由公卿進行廷議,最后由皇帝裁斷。
3、地方管理: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
地方行政管理:中央——郡——縣(道)——鄉、里、亭
評價:①有利于強化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穩定
環境。
②打破傳統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標志,奠定了中國古代大
一統王朝的基礎,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
③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據分裂,維護國家統一;對以后兩千多年的中國政治
與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
【異同比較】比較分封制和郡縣制
比較 分封制 郡縣制
時代 奴隸社會 封建社會
官員產生 血緣繼承(世卿世祿) 皇帝(中央)任免
官吏權利 擁有封地、爵位、土地管理權 只有俸祿,無封地、無土地管理權
與中央政府的關
諸侯國有很強的獨立性(地方分權) 中央政府的地方行政機構,絕對服從(中央集權)

性質 貴族政治 官僚政治
影響 容易形成割據勢力 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
①都是為了鞏固統治階級的統治;
相同點 ②都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③都在維護國家的統一等方面起了積極作用。
【家國情懷】郡縣制對國家治理和歷史進步的作用
史料:秦帝國建立了單一制的郡縣制統治,但是實際上,戰國列國相互并立的國家觀念以及更為古老的分
封制傳統并沒有完全被統一的、郡縣制國家觀念取代。統治階級內部對新帝國建立怎樣的國家結構本身即
存在著不同的意見,贊同分封的人很多;六國的政治勢力、社會勢力仍存在,恢復列國并立統治的愿望依
然十分強烈;文化的地域性差異仍然十分突出。
——摘編自卜憲群《秦漢之際國家結構的演變》
(1)郡縣制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發育與成長提供了堅實的政治基礎,由此促進了國家統一、民族交
融和社會進步。
(2)郡縣制為國家實現“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戰略目標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能夠有效迅速地組織全國
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或進行大規模的對外御敵。
(3)郡縣制為由貴族政治模式向官僚政治模式轉型提供了重要的歷史契機,如君主專制、戶籍制、監察制、
考課制、俸祿制等,隨著郡縣制的全面推行與不斷完善都有了長足的發展。
(4)郡縣制為新型土地關系的形成和小農經濟生產方式的穩定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二)其他鞏固措施:
1、文化政策:統一文字,“焚書坑儒”
2、經濟政策:統一貨幣、度量衡,車軌
3、法制建設:制定《秦律》
4、民眾管理:編制戶籍、遷徙六國貴族豪強。
四、秦朝的暴政
1、秦始皇:
①窮奢極欲,大興土木②求仙訪藥,動眾巡游③開疆拓土,修筑長城④徭役沉重,刑罰嚴苛⑤焚書坑儒,
鉗制思想
2、秦二世:殘忍昏庸,實行嚴刑峻法,加重人民負擔,致使階級矛盾和統治階層內部矛盾尖銳化。
五、秦末農民起義與秦的速亡
1、陳勝吳廣起義:①時間:B.C209年 ②地點:大澤鄉 ③領導者:陳勝、吳廣
④經過:陳勝自立為王,號為“張楚” 天下云集響應,迅速蔓延,但不久兵敗
⑤結果:陳勝起義失敗
⑥地位: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
2、劉邦項羽反秦勢力發展:
①秦朝的滅亡:BC207年,劉邦的軍隊進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秦朝滅亡。
②楚漢之爭:BC206年—BC202年,劉邦、項羽四年楚漢戰爭。BC202年,劉邦建立漢朝。認識:得民心者
得天下
3、秦速亡的原因
①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階級矛盾和統治階層內部矛盾(根本原因)(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
②秦朝缺乏治理統一大國的經驗;
③對東方六國舊勢力缺乏有效的融合和控制; 陳勝吳廣起義和反秦勢力的壯大
【史料實證】從社會轉型視角認識周秦之際政治的變化
史料 東周至秦朝這一時期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極其重要……正是這一時期,中國完成了歷史上第一次社
會大轉型。在此之前,中國是血緣社會,在此之后雖然仍有濃重的血緣色彩,但轉向了地緣社會;在此之
前是封建諸侯、貴族分權的時代,在此之后是專制獨裁、帝王集權的時代。而這一重大轉變,被史學家稱
為“周秦之變”。
——摘編自辛田《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1)政治體制:從封邦建國體制到中央集權大一統體制。
(2)最高統治者:從“天下共主”,權力尚未高度集中到皇帝制度下專制獨裁,皇權至上。
(3)地方管理:從層層分封,權力分散,獨立性強到中央垂直管理,直接控制,高度集權。
(4)官僚機構:從貴族政治下世襲貴族把持政權到官僚政治下皇帝選拔任命職業官僚。
(5)大一統:從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觀念上的“天下一家”到制度上的大一統,地域上真正的統一,
思想上的統一,書同文,車同軌,經濟文化層面的統一,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真正形成。
【家國情懷】秦朝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及鞏固的影響
(1)疆域基本奠定:集全國之力北御奴,開拓東南及南方邊疆,建立起幅員遼闊的國家,奠定了此后歷代
疆域的基本版圖。
(2)大一統觀念形成:建立了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結束了戰亂局面,符合歷史潮流,為統一的多民族封建
國家的建立、發展奠定了基礎,“大一統”觀念深人人心。
(3)經濟文化發展:統一貨幣、度量衡及文字,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
(4)民族交融與認同;空前統一的國家政權,促進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與交融。整合天下經濟政治秩序,
促進了民族交融與文化認同,有利于中華民族認同的形成。
考向 1 秦朝的政治制度
1.(2024·甘肅卷)秦政權制定多種律令來保障文書的制作、傳遞與保存、其中文書制作的格式和規范稱
為“式”。例如,里耶秦簡中的行政文書,就嚴格遵循了“式”的要求。“式”的推行說明秦代( )
A.統一了文字度量衡B.依靠嚴刑峻法統治
C.文書行政的標準化 D.地方治理日趨完善
【變式訓練】1.秦朝除規定了丞相總理財政經濟事務,收閱各地的“上計”之外,還首創了由御史大夫和
柱下史主持上計工作的制度,御史大夫的屬官柱下史負責審閱各郡縣、各部門呈送的有關戶口、墾土及錢
谷出入的上計報告。這一制度的實行( )
A.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財政來源 B.加強了對地方的財政管控
C.強化了三公權力的分權制衡 D.擴大了御史大夫的監察權
【變式訓練】2.《瑯琊刻石》(前 219 年)載,列侯王鶴、關內侯趙亥、丞相王館、卿孝斯等曾“與(始
皇帝)議于海上”,沒有爵位的丞相位于同為“金印絮綬”的列侯之后,甚至位于關內侯之后。這可以用
來說明( )
A.秦代官僚政治尚未成熟 B.新爵制改革推動了國家的統一
C.宰相制度可以制約皇權 D.分封制仍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
知識點 2 漢朝政治制度與施政措施
一、與民休息與“文景之治”
1、西漢的建立:B.C 202 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今陜西西安)
2、漢初統治者采取的政策——與民休息
(1)政策措施
①“漢承秦制”
②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縣與分封并行制;(郡國并行制)
③尊奉黃老無為思想(君主應該無為而治);采取“與民休息”政策,輕徭薄賦
黃老之學:始于春秋戰國,興盛于西漢,其假托黃帝和老子的思想,并兼采陰陽、儒、法、墨等諸家觀點
而成。在社會治理中,黃老之學強調君主應“無為而治”“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
(2)實行原因:
①統一戰爭中分封的異姓諸侯王擁兵自重,對中央集權造成嚴重威脅;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
②漢初經濟凋敝,社會生產遭受嚴重破壞,人民大量逃亡
(3)重要影響:
①分封同姓諸侯王,給漢朝統一和穩定埋下了隱患,如“七國之亂”;
②“文景之治”出現。
王國問題:①劉邦在統一戰爭中分封七個異姓諸侯王,他們擁兵自重,對中央集權造成嚴重威脅,不久被
剪除;
②漢高祖“懲亡秦孤立之敗”(吸取滅亡的秦朝因孤立無援而失敗的教訓),陸續分封了一批同姓諸侯王,
給漢王朝的統治和穩定埋下了隱患。
③漢景帝削減諸侯封地引發吳、楚等七國叛亂,叛亂不得人心被平定。
3、“文景之治”:——(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治世局面”)
統治時期 措施 結果
漢高祖 “兵皆罷歸家”;商人不得擁有土地;田租十五稅一 經濟逐步恢復,社會局勢穩定下來
漢文帝 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
減輕罪罰;提倡節儉;田租三十稅一
漢景帝 定,出現“文景之治”
二、西漢強盛,“漢武盛世”
1、漢武帝采取的鞏固和發展大一統國家的措施:
對內加強中央集權——封建制度進一步強化 影響
政 削弱相 加強皇權,削弱了
設立直接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實行中外朝制度
治 權 丞相權利
成功削減了諸侯
打擊地 頒布“推恩令”,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
王的勢力
方勢力
任用酷吏,嚴厲鎮壓豪強、游俠等社會勢力的不法行為 促進地方監察
監察制 將全國劃分為 13 個州部,分設刺史,負責對轄區內郡級官員及子弟 強化地方管理
度 和豪強勢力進行巡視監察,建立刺史制度 加強中央集權
選官制 選拔范圍廣,擴大
確立以察舉制為代表的新的官吏選拔制度
度 統治基礎
對外積極開拓疆域
北擊匈奴(軍
漢武帝任用衛青、霍去病為將,發動 3次對匈奴的戰爭;
事) 統一多民族封建
開辟絲綢之路 漢武帝派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 國家
①B.C 60 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府,作為西域的軍政機關 得到鞏固加強
邊疆管理
②加強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
三、西漢動蕩,東漢興衰
1、東漢的建立
(1)背景:西漢后期,社會動蕩不安,外戚王莽奪取皇位,西漢滅亡;王莽的改革措施使社會矛盾更加激
化;綠葉、赤眉農民大起義爆發,王莽政權被推翻。
(2)建立:25年,劉秀重建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即漢光武帝。
(3)“光武中興”的主要表現
措施 目的(作用)
增強尚書臺的作用;
加強皇權
嚴格控制外戚干政;
政治
裁并郡縣,裁減官吏,節省開支; 加強中央集權,穩定社會秩序,節省政府開支,提高工作效率
整頓吏治,懲處貪污腐敗; 改善農民處境,緩和階級矛盾,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
2、東漢中后期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
(1)外戚干政、宦官專權,引發“官錮之禍”;
(2)豪強地主勢力發展迅速(莊園經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
(3)黃巾起義(結果:失敗)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
(4)地方長官趁機擁兵自重,出現了軍閥割據局面,最終形成三國鼎立局面。
【家國情懷】漢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對中國歷史發展的意義?
(1)鞏固統一漢武帝鞏固邊疆;公元前 60年,西漢建立西域都護府,對疆域拓展、鞏固統一、開發邊疆、
推動民族交融具有重要意義。
(2)制度創設:完善中央集權體制,完善官僚選拔、管理和監察體制,為后世政治體制的進一步創新和發
展奠定了基礎。
(3)經濟發展: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和管理,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促進了封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為中外經濟的交流和發展提供了基礎。
(4)價值觀念:推廣儒學的價值觀念及“大一統”的
政治理論,增強了國家統一意識與凝聚力。
(5)民族交融:境內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不斷深入,出現相互交融、共同創造新文化的局面。
(6)統一心理:秦漢之后,統一多民族國家成為歷史發展的主導模式,也成為一種人心所向的必然歸宿。
【歷史解釋】“光武中興”與“文景之治”的相同點?
史料:他(劉秀)提倡“柔道”治國。經濟上再次恢復三十而稅一的舊制,下詔進行度田,清查天下田畝、
人口。政治上“雖置三公,事歸臺閣”。此外他推行“退功臣而進文吏”的政策……剝奪了部分軍功人員
的官職,但均給予優待……選拔任用了大量儒法兼通的文吏……劉秀大興儒學……發展教育,以培養后備
文官。劉秀勵精圖治開創了“光武中興”的輝煌時代。
——摘編自趙瑞軍《劉秀“退功臣而進文吏”研究》
(1)從背景上看,都是在農民起義推翻前朝統治,統治階級吸取前朝滅亡教訓的背景下出現的。
(2)從內容上看,統治階級都注意調整統治政策,如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減輕或廢除刑罰;提倡節
儉;等等。
(3)從結果上看,都呈現出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國力強盛的局面。
【歷史解釋】東漢后期威脅王朝統治的主要因素?
史料:漢光武帝劉秀因為“天下墾田多不以實,又戶口、年紀互有增減”“詔下州郡檢核墾田頃畝及戶口、
年紀”,稱為“度田”。但是,“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優饒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號呼”。
劉秀得知度田不實的情況后,對營私舞弊的官員進行嚴厲的懲處……這些措施并沒有能夠壓服地方豪強,
許多“郡國大姓”竟與“群盜”一起發動叛亂。劉秀香……下令停止度田,向豪強地主集團做出了讓步
——摘編自王子今《秦漢史》等
(1)匈奴問題:東漢后期,國力衰敗,匈奴又趁機發展起來,成為威脅東漢政權的外部力量。
(2)豪強地主:東漢政權依靠豪強地主而建立,東漢建國后,豪強地主勢力進一步膨脹,把持中央或地方
政權,逐漸演變為地方割據勢力,對東漢王朝構成巨大威脅。
(3)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東漢后期,由于皇帝年幼,朝廷上出現外戚、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相互
角逐的局面,錯綜復雜的激烈爭斗致使中央政府更加衰微混亂,政治更趨腐朽黑暗。
(4)土地兼并嚴重:東漢土地兼并嚴重,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或依附于豪強地主,或成為流民,階級矛盾
尖銳,這是造成張角黃巾軍起義的最主要原因。
考向 2 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
1.(2023·天津卷)漢初采取郡國并行制,后爆發“七國之亂”;曹魏創立九品中正制,后出現門閥士族
把持政權;唐朝在邊境重地設置軍鎮,后藩鎮勢大引發“安史之亂”。對上述三組歷史現象的共性。解釋
正確的是( )
A.歷史評判要以成敗為基本依據 B.制度設立之初存在明顯弊端
C.中央與地方矛盾導致社會動蕩 D.歷史事物之間因果關聯復雜
【變式訓練】1.“漢變秦治”是指漢代吸取秦暴政而亡的教訓所制定的大政方針。以下措施屬于“漢變秦
治”的是( )
A.郡縣制度、尊崇儒術 B.察舉制、轉運司
C.黃老無為、輕徭薄賦 D.推恩令、政事堂
【變式訓練】2.劉邦攻克咸陽后,諸將皆爭奪金帛財物,而“(蕭)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
之”,“漢王(劉邦)所以具知天下隘(è)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蕭何此舉( )
A.提供了賦役征發依據 B.完善了國家的治理體系
C.開啟了郡國并行制度 D.旨在繼承秦朝文書律令
考向 3 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措施
1、(2022·浙江卷 1 月)漢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轄區內巡行,年終赴京奏事。
刺史秩僅 600 石,但能以卑臨尊,監察秩 2000 石的郡太守和王國相。由此可知,西漢刺史的設置
A.可以彌補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C.是地方行政體制建設的重要內容 D.代表著社會履行監察官員的職能
【變式訓練】1.漢代每年正月舉行盛大朝會,朝賀獻禮后皇帝置酒宴飲,“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
次起上壽……御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竟朝置酒,無敢歡嘩失禮者”。此舉旨( )
A.加強對官吏控制 B.豐富君臣政治生活
C.強化君主的權威 D.鞏固上下尊卑關系
【變式訓練】2.元封五年(公元前 106 年),漢武帝“初置刺史部十三州”,讓刺史以“秩六百石”而監
察兩千石的郡太守、諸侯國相。同時,又明確規定“以六條(皇帝詔令中規定的六條監察內容)問事,非
條所問,即不省(察)”。漢武帝這一系列舉措有助于( )
A.提高朝廷行政效率 B.削弱郡國行政權力
C.擴大封建統治基礎 D.穩固大一統的局面
考向 4 東漢的興衰
1.(2023·山東卷)先秦貴族尚馬車,賤牛車,此風秦漢猶存。及至東漢晚期,天子至士因牛車慢、穩、
寬敞、嚴密,可障帷設幾、任意坐臥而競相乘坐,出行乘牛車遂成為一種風尚。這種“風尚”反映了( )
A.政治衰頹的時代景象 B.戒奢尚儉的社會風氣
C.重農崇耕的思想觀念 D.豪強勢重的政治現實
【變式訓練】1.東漢后期,成千上萬的學生聚集于太學,儒生遍布于社會。“執法不撓、誅舉邪臣”的李
膺成為士人交往的核心。士人和正直官員不滿現實,品評人物,抨擊時政,稱為“清議”。當李膺被誣為
“黨人”而被罷免歸鄉時,“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穢朝廷”。上述材料反映的政治斗爭出現的原
因是( )
A.儒學成為官方正統思想 B.宦官專權導致政治黑暗
C.綠林起義動搖漢朝統治 D.中正官評定士人的品狀
【變式訓練】2.東漢中期以后,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三大集團是官僚士大夫、外戚和宦官。細察當時的政
局,不僅發生了宦官打擊官僚士大夫的“黨錮之禍”,也發生了皇權打擊外戚、宦官的“外戚之禍”和“宦
官之禍”。由此可知當時( )
A.豪強地主勢力膨脹 B.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C.皇權尚能控制政局 D.東漢政權名存實亡
知識點 3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選必一)
一、秦朝選官制度:
1、選拔:“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向官吏學習律令而為官)
2、考核:上計制(秦漢)
3、監察:御史大夫(中央);監御史(郡一級)
二、漢朝選官制度:察舉制
1、時間:西漢時期
2、性質:自下而上推薦人才為官的制度
3、選拔標準:品德(西漢時期主要標準)、才能
4、歷史評價:有效地選拔了人才,促成了漢武帝時期人才輩出,東漢后期為豪強地主所壟斷,助長了其勢
力。
5、監察:中央:御史臺(御史大夫→御史中丞)
地方:十三州部(刺史)將全國劃分為 13個州部,分設刺史,負責對轄區內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勢力進
行巡視監察,建立刺史制度
【概念補充】征辟制:是中國漢代擢用人才的一種制度。征,是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在漢代的選官制度中,征辟作為
一種自上而下選任官的制度,地位僅次于察舉。
知識點 4 法律與教化(選必一)
1、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國推動了律的編纂。
2、漢朝:沿襲秦律制《九章律》
漢代法律實踐特點:①引用儒家經典作為審理案件的依據,稱“以經注律”。
②律令儒家化的開始。
【概念補充】春秋決獄:春秋決獄由董仲舒提出,指以《春秋》大義作為司法裁判的指導思想,在量刑時
要著重考慮犯罪的動機;以經注律,是律令儒家化的開始。所謂律令儒家化,是指將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
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倫理法的性質,形成了禮法合一的特色。
知識點 5 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選必三)
1、秦朝
2、漢朝
(1)民族關系
①制略匈奴(和親、戰爭、內遷)
②行政管理
③屯戍政策
影響:①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
②降低軍費開支,減輕人民負擔
③有利于邊疆的開發
④推動了民族交流。
(2)對外關系
①打通了陸、海兩個通道
陸上絲綢之路
張騫通西域: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
交流,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
路線:長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亞、西亞→歐洲。
意義: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
的促進作用。
海上絲綢之路
初步形成東、南兩條航線,東線通向朝鮮半島和日本,南線通向印度洋。
②物種、技術等器物傳播(選必三)
中國絲綢不斷向西出口;漆器及技術、鐵器及冶鐵技術經由中亞向西傳播;大宛國的良種“汗血馬”,苜
蓿,葡萄等水果;胡桃、胡瓜、胡蔥、胡椒、胡蘿卜傳入中國;香料、珠寶、金銀器皿等外來商品傳入中
國。
③宗教、文化藝術的傳播(選必三)
佛教傳入中國,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思想、文學和藝術創作;來自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魔術、音樂、舞蹈廣
受歡迎
知識點 6 戶籍制度、基層治理和社會保障(選必一)
1. 戶籍制度
秦朝:分類登記制度,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漢朝:編戶齊民。丞相主管,地方專員;定期調查
2、基層治理
基層組織:鄉里制度(鄉設三老,掌教化;設嗇夫,掌獄訟、賦稅;設游徼,掌捕盜。里設里正。)亭:
傳遞政令和維護治安。
管理機制:什伍組織: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百家為里,互相監督
3、社會保障
優撫:秦漢時期,皇帝有時會賜給高齡老人手杖——鳩杖,以示尊重
救濟:建立常平倉制度,積谷備倉,調節糧價;西漢后期,政府對疫病患者進行隔離,“民疾疫者,舍空
邸第,為置醫藥”。
【歷史解釋】秦漢時期社會基層治理的特點?
史料一 漢初吸取秦亡之誡,調整基層社會統治政策,設置三老、孝悌、力田,以扶植、利用社會領
袖。……西漢中期,循吏政治在儒家思想影響下興起,重視在地方行政中推行教化。……里父老普遍設置以
后,承擔的事務卻超出原定的教化,轉向戶籍、賦稅、治安方面。
——摘編自陳侃理《秦漢里吏與基層統治》
史料二 漢代將全部國民編入國家戶籍,所有國民都具有向國家提供賦稅與徭役的法定義務。借助“編戶
齊民”制度,兩漢設什伍組織,里魁掌一百戶,什、伍長,各主十家、五家,征收賦稅徭役和戶口管理是
里長十分重要的一項任務。
——摘編自吳曉林、岳慶磊《皇權如何下縣:中國社區治理的“古代樣
本”》
(1)秦漢時期的鄉亭里制各司其職,主要是負責征派賦稅徭役、掌管教化治安等。三老掌管教化,實行思
想控制,嗇夫游微則負責緝盜安民。
(2)秦漢時期的基層社會管理受到統治思想和傳
統文化的影響,漢代呈現儒表法里的特征。
(3)宗族和君權逐漸分離。秦朝到魏晉時期,族權與君權分離,進入到世族、士族制時代,宗族開始出現
民間化趨勢,官民合治的模式逐漸形成。
考點二 秦漢的經濟與交通
知識點 1 經濟發展
1、農業
①技術體系:秦漢到隋唐時期,逐漸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的兩種精耕細作(選必二)
②耕作方式:鐵犁牛耕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選必二)
③水利灌溉:西漢修建龍首渠(選必二)東漢末期出現翻車(選必二)
2、手工業(選必二)漢朝為主
紡織業 ①畫像石出現了人們使用紡車紡紗的情景
②使用提花機織出帶有精美花紋的絲織品
冶鐵業 ①漢武帝在南陽設鐵官
②有多處冶鐵和鑄造作坊
③東漢太守杜詩發明了水排
3、商業
(1)秦朝
市場 統一了全國市場
貨幣 統一為圓形方孔錢
度量衡 統一了度量衡
政策 重農抑商
影響
① 有利于國家統一和政權鞏固;
② 有利于賦稅征收、經濟發展和管理;
③ 有利于加強各地區之間的聯系。
(2)漢朝
①市場繁榮(描繪集市的東漢畫像磚)
②貨幣(漢武帝開始鑄造“五銖”銅錢,這一形制一直使用到唐朝初年)
③信貸契約(漢朝以后,凡是涉及買賣、租佃、借貸等財產關系和收養、雇傭、立嗣等人身關系的事宜,
當事人之間幾乎都要訂立契約)
④ 政策,(發展官營商業)
漢武帝對內加強中央集權——封建制度進一步強化 影響
幣制改革 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
增加政府收入
鹽鐵專營 實行鹽鐵官營,由政府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
經濟 抑制工商業者
均輸平準 推行均輸平準,國家插手并經營商業貿易,增加收入,平抑物價
加強中央集權
重稅抑商 抑制工商業者,向他們征收財產稅
【必考概念】“鹽鐵官營”政策:是中國封建政府為打擊富商大賈,增加財政收入而實行的對鹽和鐵的壟
斷經營政策。始于春秋戰國時期,漢武帝時大規模推行,此后歷朝歷代都不同程度地實行鹽鐵專賣。鹽鐵
專賣的收入是歷代政府的重要財源,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商品流通及商業的發展。
【歷史解釋】漢代的主要經濟政策?
史料:漢武帝為了使國家金融要脈由中央政府控制,將郡國鑄幣改為中央政府鑄幣,發行五銖錢……中央
政府在鹽鐵產地設官,實行統一銷售和生產,增加了國家收入;在各郡國設立均輸官,主要負責運輸貢納
物品;推行平準制度,平抑市場物價……匈奴對中原的不斷侵襲致使漢武帝必須動用武力擊退匈奴,而戰
爭產生較多的軍事費用;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嚴重影響到社會安定,漢武帝必須不惜一切財力救災治險。
——摘編自張偉《漢武帝實施新經濟政策因素分析》》
(1)休養生息政策:為了恢復發展社會經濟,適當限制大地主兼并土地現象,為使重農政策落到實處,對
于勤耕作的農民減免賦稅,實行以農為先、與民休息的政策。促進了漢初社會經濟的發展,也為國家“大
一統”局面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
(2)重農抑商政策:繼續推行戰國以來的重農抑商政策,重農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但從政治上將商人
打入賤民行列,經濟上重征商人“租稅以困辱之”,阻礙了商業的繁榮。
(3)鹽鐵官營政策:鹽鐵官營是漢武帝實行的財政政策。鹽鐵官營雖然有利于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抑制商
人勢力,但亦不免帶有封建官營事業共有的弊病。
考向 1 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經濟措施
1.(2022·天津卷)漢武帝時期,“以均輸調鹽鐵助賦”,國家財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對外用兵,還
前后巡游二十余次,僅一次巡游“所過賞賜,用帛百余萬匹,錢金以巨萬計”。這一時期國家財政沒有得
到根本好轉,主要是由于( )
A.朝廷過度干預經濟 B.國家經濟資源枯竭
C.鹽鐵官營不合時宜 D.只重開源未能節流
【變式訓練】1.西漢前期,冶鐵等行業的經營者雖不免依仗權勢“攘(對抗)公法、申私利”,但其“家
人相一、父子勠力,各務為善器(鐵器)。器不善者不集”,“趨時若猛獸摯鳥之發”“治生產,猶伊尹、
呂尚之謀”正是當時經營手工業的富商大賈的真實寫照。當時的這一狀況( )
A.便于通過壟斷強化中央集權 B.凸顯了官營手工業規范經營
C.促使生產與銷售的緊密結合 D.為提高生產技藝創造了條件
【變式訓練】2.公元前 81 年,漢朝的高官和政治家們進行了一場關于鹽鐵政策的辯論。桑弘羊認為,“總
一鹽、鐵,通山川之利而萬物殖……本末并利,上下俱足”;賢良、文學之士則認為,“國有沃野之饒而
民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業荒也”。據此推知,雙方( )
A.都支持鹽鐵官營 B.分屬于不同階級
C.都主張農業富國 D.都關心民眾生活
知識點 2 交通建設(選必二)
1、秦朝
開鑿了連接湘水和離水的靈渠。修筑馳道、直道和五尺道,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
2、漢朝
陸上絲綢之路
路線:長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亞、西亞→歐洲。
意義: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
的促進作用。
海上絲綢之路
初步形成東、南兩條航線,東線通向朝鮮半島和日本,南線通向印度洋。
【探究延伸】思考絲路從陸地轉為海上的原因有哪些?
①西北戰爭頻繁,陸路受阻
②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提高
③制瓷技術進步,外貿商品變化
④外貿稅收成為國庫重要財源
⑤南方經濟發展,經濟重心南移
【家國情懷】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
(1)古代絲綢之路開創性地打通東西方大通道,首次構建起世界交通線路大網絡。
(2)古代絲綢之路極大地促進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實現了東西方商貿互通和經濟往來。
(3)古代絲綢之路推動了科學技術的交互傳播,廣泛而又深刻地推動了沿線國家生產進步乃至社會變革。
(4)古代絲綢之路助推了多樣性文化交流,是東西方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
的重要紐帶。
考向 2 北擊匈奴、絲綢之路
1.(2023·北京卷)“郵”是漢代一種通信機構,官府的重要文書可以通過“郵”傳遞,稱為“以郵
行”。1930 年,新疆羅布泊北岸的遺址出土大量漢代簡牘,如圖為其中一件的照片。據研究推斷,此遺址
是漢代設立的居盧訾(zǐ)糧倉。這一發現說明,漢朝( )
①推動中外絲綢貿易的發展 ②有較發達的信息傳遞體系
③在西域地區推行了郡縣制 ④發展交通有利于邊疆治理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變式訓練】1.元狩二年兩次河西戰役,以及渾邪、休屠兩部的歸降,河西走廊成為漢朝的領土,不久漢
朝在河西地區設立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漢與西域之間的交通,從此暢通無阻,這些舉措( )
A.有利于鞏固大一統局面 B.有利于東亞文化圈的形成
C.體現了因俗而治的理念 D.實現了漢對西域正式管轄
【變式訓練】2.學者指出秦漢時期的“徙民政策”主要出于兩個考量:一是強干弱枝,另一是實邊。下列
反映漢朝“實邊”的是( )
A.“徙天下豪富于咸陽十二萬戶”
B.“上郡、朔方、西河、河西開田官,斥塞卒六十萬戍田之”
C.“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D.“四方之民,云集二浙,百倍常時”
知識點 3 賦稅制度(選必二)
1、田賦
①秦朝:稅率極高,史稱“收泰半之賦”
②漢朝:漢初統治者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漢高祖施行十五稅一的稅率,到漢景帝的時候改為三十稅
一。
2、丁賦
① 秦朝:向人民征收極重的口賦,即人頭稅。
② 漢朝:人頭稅分口賦、算賦,商人和奴婢的算賦錢加倍。漢朝還征收財產稅。
3、徭役:更卒、正卒、戍卒
【史料實證】秦漢時期的賦稅制度
史料: 秦漢時期,從稅收對象上看,田賦已不再是……人頭稅性質的地租,而是財產稅性質的農業稅;而
同時存在的算賦、口賦、更賦、戶賦等仍然是人頭稅……不過財產稅的出現畢竟是一大進步。在稅收形態
上……貨幣稅有了長足的發展:不僅工商稅征收貨幣,而且連農業人口承擔的賦稅也大部分征收貨幣……
在稅收結構上…··工商稅收具備了一定規模,農業稅獨大的稅收結構已經不再,但由于當時的統治者“歧
視”工商業,并對工商業采取了重稅政策,造成了工商業的處境艱難,發展緩慢。
——張敬群《中國稅制演進規律初探》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秦漢稅收制度的變化。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秦漢稅制變化的歷史影響。
變化:從繳納人頭稅向繳納人頭稅和財產稅轉變,但以人頭稅為主體;以貨幣為征稅的形態有了長足的發
展;工商稅在稅收比例中上升,重征工商稅。影響:征收財產稅為后世賦稅制度改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促進了秦漢商品經濟的發展;造成工商業的處境艱難;擴大了稅源,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
考點三 秦漢的文化和科技
知識點 1 秦漢中華文化的發展
1、秦朝:推崇法家學說、焚書坑儒。
2、漢朝:
(1)主流思想
對內加強中央集權——封建制度進一步強化 影響
尊崇儒術 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尊崇儒術 儒學獨尊地位確立

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
想 五經博士 B.C 136年朝廷設置五經博士
的主流意識形態
(2)宗教
①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并開始在中國傳播
②東漢末年,本土宗教道教興起
【探究延伸】佛教對中國的影響?
1.對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邏輯思維、語言詞匯、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影響。
2.中國傳統的詩詞、書法和繪畫,很多體現了佛教的內容,同時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達。
3.中國建筑藝術受佛教影響。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國佛教建筑藝術的結晶,也
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4.佛教文化宣揚的因果輪回、消極避世等也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3)文學與史學

成就 時間 人物 地位、特點

首創紀傳體通史體裁;兼具史學和文學特色;具有重要的思想價
史 《史記》 西漢中期 司馬遷


《漢書》 東漢中期 班固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文 漢賦 介于韻文和散文之間的文體;講究鋪陳排比,辭藻華麗
學 樂府詩 國家專管音樂的機構樂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
考向 1 儒學成為正統
1.(2023·海南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典”指以“六經”為代表的先秦典籍。《史記》太史公曰:“書缺有間矣。”唐司馬貞解釋
說:“言古典殘缺有年栽,故曰有間。”《后漢書》稱孝明皇帝“垂情古典,游意經藝……正坐自講,諸
儒并聽”。
有學者提出,對“中國古典”的學術研究可稱為“中國古典學”,它至少涵蓋三個層面。其一,商周文獻、
諸子之學、秦漢典籍,以《漢書·藝文志》中所列六類書目為代表。其二,與典籍相關的文字學,如陶玉
石器上的刻劃文字、甲骨文、金文、簡帛文字、兩漢今古文以及相關的音韻學、訓詁學,以漢代的《爾雅》
《釋名》《說文解字》為代表。其三,以傳世經典與文字資料為線索,充分利用考古資料,統合研究“中
國古典”,如古代文明、思想文化、學術史研究等。
有西方學者認為,從西周到魏晉時期為中華文明的“古典時代”。進入古典時代后,技術發展使得農業和
整個文明的擴展速度與強度都大大超越過去。秦漢帝國確立了其后中華文明發展的基本要素。該文明要素
的結構不僅包括龐大官僚體系和國內服務系統,還包括把這個廣大的文明連接起來的道路和運河,支持著
農業基礎的灌溉網絡,以及保護中國內地免于游牧民族襲擾的龐大的邊墻。正如這些成就所表明的,中華
文明是全部人類歷史上最具創造力和影響力的文明之一。
——摘編自《百年考古推動中國古典學步入黃金時代》《全球文明史》等
(1)根據材料,概括“中國古典學”的研究對象。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中國在“古典時代”的開創性貢獻。
【變式訓練】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歷代君主都很重視上帝、山川之祭祀,而在宗教建設上漢承秦制,劉邦接續了諸秦王的工作。
武帝劉徹在宗教建設方面自覺性更強。“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而漢武帝封禪所需的相關禮儀都記載
在六經中,當時“唯有儒者熟習六經”,這成為儒家之機運。武帝劉徹時代,國家宗教與儒家結盟已成大
勢。這一過程中,國家是主動的一方,宗教需求是主要動機,前朝完成的國家統一,國土與行政的統一必
須有精神的統一為基礎。而此時,董仲舒將自己對上天、天道的理解與《周易》的詮釋完全相合,共同構
成中國思想正統。
——摘編自謝遐齡《董仲舒:儒家與國家宗教始結盟》
材料二 黃宗羲經常對封建時期的法律進行批判,他主張政府制定能夠反映當下市民各階層利益的“天下
之法”,而且能夠實行法治,他非常重視學校在社會中所起到的作用,他認為學校不僅僅是為社會培養人
才的地方,而且還應該成為“公其是非”的議政單位。王夫之則認為法律是由私而轉變為公,這是歷史發
展的必然規律。顧炎武提出了反對當時君主“獨治”的思想。他所認為的亡國和亡天下的區別,已經不再
是停留在感嘆一個朝代的興亡更替,而是提出了一個“保天下”的新觀念,唐甄認為應當運用法律手段來
限制君權,可以“抑尊”即限制君主的權力,尊重御史等官員的糾察權力,真正做到“下畏御史”,還應
允許有一定的思想言論自由。
——摘編自石春燕《試論我國明清社會啟蒙思想的內涵》
(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儒家思想在漢代成為正統思想的原因。
【變式訓練】2.千百年來,追求和維護國家統一,始終是縈繞在無數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情結,是中華
文化最重要的價值取向。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秦王朝的建立標志著國家實現了新的統一。秦王朝在國家治理形式上采取中央集權模式,改變舊
的世襲分權導致的分治狀態,從制度層面強化了國家統一的政治形態和文化意識。秦漢時期是倡導國家統
一的文化意識的成熟期,統一被視為天之經地之義,所以漢初董仲舒鮮明地指出:“《春秋》大一統者,
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
——摘編自黃樸民《論秦漢文化的時代精神》
材料二 當初(鄧小平)為解決臺灣問題提出的“一國兩制”政策,可以很容易 6地用來為香港問題提供
框架。如果在安撫港人方面取得成功,這甚至可能有助于減少臺灣民眾對統一的恐懼。"一國兩制"使香港
重新成為中國的一部分,盡管它保留了另一種制度。
——摘引自【美】傅高義《鄧小平時代》
(1)閱讀材料一,結合所學指出秦王朝“從制度層面強化國家統一的政治形態和文化意識”的表現,列舉
漢武帝實現思想一統的舉措,據材料一概括秦漢文化的時代精神。
考向 2 兩漢的文化
1.(2023·遼寧卷)《史記》注最有影響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駟的《史記集解》、唐司馬貞的《史
記索隱》和唐張守節的《史記正義》。今有學者認為,除“三家注”外,還應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學家的
注。該學者意在強調( )
A.《史記》具有真實性和文學性 B.文獻價值有賴于當代學者闡釋
C.文獻必須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證 D.考古資料有助于探求歷史真實
【變式訓練】1.2023 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在重慶市武隆區發掘了一座具有明顯中原形制的西漢早期墓葬
“關口一號墓”。在出土的 600 余件隨葬器物中,有少量釜、鰲等巴文化銅器,還有來自蜀地的漆器,以
及帶有秦文化因素的漆扁壺、銅蒜頭壺等。該考古發現實證了( )
A.區域文化發展的多樣性 B.手工業生產工藝的交融
C.中華文明多元一體進程 D.全國道路交通網的形成
【變式訓練】2.班固的《漢書》在《史記》“八書”的基礎上擴展,形成“十志”,其中《地理志》是我
國第一部以疆域政區為主體的地理著作,《藝文志》是一部有極高學術價值的初具規模的史志目錄。對此
理解正確的是《漢書》( )
A.擴大了史學研究范圍 B.改變了史學關注重點
C.沿襲了傳統史書體例 D.推動了漢代學術發展
知識點 2 秦漢科技的發展(包含其他領域)

成就 時間 人物 地位、特點

戰國至西
《黃帝內經》 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

《神農本草
東漢 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
醫 經》
學 《傷寒雜病
東漢 張仲景 被后世譽為“醫圣”
論》
“麻沸散”
東漢 華佗 被后世譽為“神醫”
“五禽戲”
《九章算術》 在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推動紙成為主要書寫材料,為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傳播發展做出了
技 改進造紙術 東漢 蔡倫
重大貢獻
數 記載了用竿標測日影以求日高的方法,最早引用了西周初年勾股
《周髀算經》 西漢初期
學 定理的特例商高定理。
知識點 3 秦漢文化傳承(選必三)
秦朝 焚書坑儒使先秦以來的許多珍貴文獻毀于一旦(綱上)
漢朝 學校(選必三) ①太學是古代中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機構
②開始設立地方官學
書籍(選必三) ①公元前 2世紀,中國已出現用植物纖維制成的紙
②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改進制成“蔡侯紙”
③書寫材料由竹木、縑帛逐漸過渡為紙,促進了文化的傳播
【唯物史觀】尊崇儒術對傳統文化的深遠影響?
史料一:漢武帝曾下令在全國范圍內搜羅圖書,號召獻書,設抄書之官,并允許人們進行研讀。《漢書·藝
文志》所載儒家以外諸子著作的數量如此之多……充當田紛副手的韓安國,便兼學韓非和雜家說。受到漢
武帝凈禮的汲黯,“學黃老之言”………主父偃,“學長短縱橫之術,晚乃學《易》《春秋》、百家言”。
他和趙人徐樂、齊人莊安,同為典型的雜家,同樣上書言事,同時受到漢武帝召見并嘆為相見恨晚。
—摘編自牛秋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說的形成及時人、后人之批判》
史料二:罷黜百家只能說是罷黜黃老之學取得了成功……說到底,漢武帝是政治家,而不是學者,他真正
關心的是如何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他最關心的并不是學術。
摘編自朱維錚《儒術獨尊的轉折過程》
(1)對漢代政治: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削弱和打擊了地方割據勢力,穩定了封建統治秩序。
(2)對民族精神:思想統一于儒學,儒學以仁義為主,強調人倫關系,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成
為維護統一、阻止分裂的強大思想武器。
(3)對學術文化:一方面結束了各派學術思想平等競爭的局面,鉗制了思想;另一方面,提倡文化教育,
提高了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
(4)對主流思想;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兩干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1.(2024·湖北卷)《岳麓書院藏秦簡》記載:“丞相其以制明告郡縣……毋令吏以苛徭奪黔首春夏時。
令皆明焉,以為恒。不從令者,貲(處罰)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發弩各二甲(甲胄)。”這
表明秦朝( )
A.相權挑戰皇權 B.延續秦國耕戰國策 C.統治殘暴嚴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
2.(2024·浙江卷 1 月)史載:“(西)漢成帝初置尚書五人,其一人為仆射,四人分為四曹:常侍曹
(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國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書),客曹(主外國夷狄)。后又置三公曹
(主斷獄),是為五曹。”由此可知( )
A.尚書臺正式確立為新行政中樞 B.漢成帝開始設立中朝削弱相權
C.尚書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職能 D.尚書仆射控制中朝威脅到皇權
3.(2023·天津卷)秦朝滅亡后,項羽在具有絕對優勢兵力的情況下,取得咸陽后沒有稱帝,而是分封諸
王,并自立為西楚霸王;他認為“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遂率部東歸。這主要反映了項羽( )
A.目光遠大 B.觀念傳統
C.審時度勢 D.優柔寡斷
4.(2023·全國新課標卷)漢武帝時設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舉秀才。東漢,“州里”“州閭”“州黨”
等語匯逐漸行用,意為同鄉,州刺史被尊稱為“使君”。東漢后期,以州為中心的地域觀念逐漸形成,這
在當時( )
A.推動了察舉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統一國家的鞏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強的勢力 D.強化了監察制度的效力
5.(2022·廣東卷)“奉朝請”是兩漢朝廷給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許
參加朝會,地位也隨之提高。東漢中葉以后,王、侯多不就國,而是以“奉朝請”的名義留駐京師,封國
大權操于國相,這客觀上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強勢力的擴張 B.埋下了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隱患
C.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D.有利于朝廷對封國的直接控制
6.(2023·廣東卷)漢初儒家代表人物陸賈的《新語》云:“昔舜治天下也,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
寂若無治國之意,漠若無憂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無為者乃有為也。”陸賈的上述思想( )
A.適應了休養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國理念
C.為尊崇儒術提供依據 D.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和县| 上饶市| 广昌县| 房产| 韶山市| 巩留县| 淄博市| 合川市| 永善县| 长兴县| 平陆县| 克山县| 福鼎市| 柘荣县| 抚顺市| 长垣县| 南投市| 南华县| 焦作市| 隆子县| 宁都县| 浪卡子县| 郸城县| 昭通市| 阿克陶县| 绥芬河市| 舞阳县| 广平县| 黑河市| 蓬安县| 花莲市| 巴青县| 仪陇县| 南阳市| 嘉兴市| 离岛区| 雅安市| 宁蒗| 石楼县| 象州县| 土默特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