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04講 三國至五代十國的政權更迭、民族交融、經濟發展與社會治理(講義)(PDF版,含解析)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04講 三國至五代十國的政權更迭、民族交融、經濟發展與社會治理(講義)(PDF版,含解析)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

資源簡介

第 04 講 三國至五代十國的政權更迭、民族交融、
經濟發展與社會治理
目 錄
01 考情透視·目標導航 .................................................................................................2
02 知識導圖·思維領航 .................................................................................................3
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 .................................................................................................4
考點一 政權更替與民族交融 .....................................................................................................4
知識點 1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 ......................................................................................................4
考向 1 三國與兩晉 ............................................................................................................................7
考向 2 十六國與北朝 ........................................................................................................................8
知識點 2 隋唐到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權更迭 ..............................................................................................8
考向 3 隋唐的統一 ..........................................................................................................................11
考向 4 安史之亂與藩鎮割據 ..........................................................................................................11
知識點 3 法律與教化(選必一) ............................................................................................................12
知識點 4 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選必一) ............................................................................................13
考向 5 唐代的民族交融 ..................................................................................................................17
考點二 經濟發展與社會治理 .................................................................................................17
知識點 1 經濟發展 ....................................................................................................................................17
考向 1 隋唐社會經濟的發展 ..........................................................................................................21
知識點 2 交通變遷(選必二) ..............................................................................................................21
知識點 3 戶籍制度和基層治理(選必一) ..........................................................................................22
考向 2 魏晉至隋唐社會治理 ..........................................................................................................23
04 真題練習·命題洞見 ...............................................................................................23
考點要求 考題統計 備考建議
選擇題:甘肅卷、安徽卷、湖南卷、
廣東卷、遼寧卷、全國新課標卷、浙
2024 本講為高考命題熱點,題型
江卷 1 月、重慶卷、湖北卷 以選擇題為主,復習時關注
魏晉至隋唐時期的政權更
非選擇題:江蘇卷、湖北卷 一些命題關鍵詞:三國鼎立、
迭與民族交融
選擇題:江蘇卷、湖南卷、廣東卷、
(3 年 21 考) 2023 西晉統一、士族專權、民族
湖北卷、山東卷、北京卷, 交融、孝文帝改革、大運河、
選擇題:北京卷、全國甲卷 安史之亂、宦官專權、朋黨
2022
非選擇題:廣東卷、北京卷 之爭、“黃籍”、“白籍”、
魏晉至隋唐時期的政治制 2024 無 基層教化、莊園經濟、社會
度與社會治理 2023 選擇題:浙江卷 1 月 救濟、隋唐運河、對外貿易、
(3 年 3 考) 2022 選擇題:廣東卷、重慶卷 租庸調制、兩稅法等,這一
2024 選擇題:全國甲卷、廣東卷 時期是中華文明曲折發展時
魏晉至隋唐制度變革與社 2023 選擇題:山東卷、江蘇卷、福建卷 期,也是中華文明繁榮發展
會經濟發展 選擇題:湖北卷、河北卷、遼寧卷、 階段,因此要引起重視,復
(3 年 11 考) 2022 北京卷、浙江卷 6 月 習時重點把握。
非選擇題:浙江卷 6 月
復習目標:1、通過把握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認識這一時期的重要改革和制度變化、
區域開發、民族交融的特點和歷史意義。
2、理解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繁榮發展的表現,認識這一時期的民族交融特點。
考點一 政權更替與民族交融
知識點 1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
【整體脈絡】
一、三國與西晉
(一)三國鼎立
政權 建立 都城 勢力
魏國國力較強,在三國鼎立中略占上風,
曹魏 220 年,曹丕稱帝,國號魏,東漢滅亡。 洛陽
勢力范圍主要在北方
221 年,劉備建立,國號仍為漢,史稱蜀漢,簡稱
蜀漢 成都
蜀。 蜀、吳兩國注重加強
229 年,孫權稱帝,吳國建立。(另說 222年孫權 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
孫吳 建業
稱帝)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據走向局部統一的過渡階段(局部統一);三個政權都采取了一系列
意義 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措施,為西晉的統一創造了條件;改善了民族關系,促進了民族交融。
從全局來看,分裂中孕育著統一
①曹魏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占據中原地區,國力較強,略占上風。
②孫吳征山越、開發江南、發展海外貿易;派衛溫到達夷洲,加強了臺灣與內地的聯系。
③蜀漢改善民族關系,加強了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加速西南地區的開發。
(二)西晉的短暫統一
1、西晉的建立:266年,司馬炎(晉武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
過程:263年曹魏權臣司馬昭發兵滅蜀→266年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完
成統一
2、八王之亂:統治階級內部發生的政治殘殺和戰爭,先后有八個分封為王的皇族參與其中,歷時 16年之
久。
影響:①嚴重破壞了社會生產,米價飛漲,人民飽受痛苦,西晉從此衰落。一些少數民族乘機起兵反晉。
②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紛紛逃離,逃往南方的即數以十萬計,形成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
人口遷徙高潮。
3、西晉的滅亡:316年,西晉被內遷匈奴貴族所滅
原因: ①西晉時期,西、北邊陲的匈奴、羯、氐、羌、鮮卑等少數民族內遷。
②晉武帝死后,宗室諸王展開對中央權力的爭奪,演化為內戰史稱“八王之亂”消耗了西晉的國力。
影響: 中國歷史又進入一個比較長的政權分立時期,起初是東晉十六國的割據,后來演變為南北朝的對峙。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五胡內遷)
1、因素:中原地區先進文化的吸引力。
2、影響: ①從事畜牧業生產轉變為從事農業生產;“胡”“漢”觀念逐漸淡薄,促進民族交融。
②內遷少數民族常受西晉官吏壓迫剝削,激起胡漢矛盾。
二、東晉與南朝
(一)東晉的興亡
1、東晉的建立:317年司馬睿,定都建康
2、士族專權:士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特權(皇權與士族共同掌握政權)
(1)特點:高門士族大都是在戰亂中從北方移居到南方的;是東晉政權的主要支柱
(2)原因:①經濟上:東漢以來,土地兼并嚴重,豪強地主勢力發展迅速。
②政治上:魏晉統治者的統治依賴士族,東晉時政權的主要支柱就是北方南渡的高門士族;九品中正制成
為士族把持政治的工具。
(3)表現:①政治上:按門第高低參與政權,世代把持重要官職。
②經濟上:士族地主建立起自給自足、實力強勁的莊園經濟。
③社會風氣上:崇尚清談。
④社會生活上:等級森嚴,標榜門第,不與庶族地主通婚。
【必考概念】門閥士族:是以宗族為紐帶所形成的封建貴族特權集團,形成于魏晉之際,鼎盛于東晉,從
東晉末至南朝逐漸衰落。士族享有政治、經濟特權,構成了強大的社會政治勢力。門閥之外的地主階層通
稱庶族,他們政治社會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級小官。東晉末至南朝,門閥士族衰落,庶族興起,逐步執掌
軍政大權。
3、東晉的滅亡:420年,士族武將劉裕奪取皇位,改國號為宋
(二)南朝的政治
420~589年,南方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定都建康
1、“六朝”:吳、東晉、宋、齊、梁、陳(都城:建康-今南京)
2、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時,賦輕役稀,江南民殷國富,社會比較安定。
3、態勢:南朝在南北對峙中處于明顯劣勢
(三)疆域收縮
①東晉北邊的疆域,大致到淮水為止。東晉南朝之交,一度將勢力范圍擴展到黃河南岸附近,但隨后在軍
事上漸處下風,又退回到淮水一線。
②到陳朝,只能保有長江以南,上游又丟掉了四川和荊襄,在南北對峙中處于明顯劣勢,覆亡大局已定。
三、十六國與北朝
(一)“十六國”
①構成:東晉統治南方時,北方先后出現了一批割據政權,最主要有 15個,加上西南地區的成漢,合稱
“十六國”
②基本特點:大部分由內遷少數民族建立;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在長
期混戰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亂,各族之間頻繁接觸,差異慢慢縮小,但民族隔閡仍然廣泛存在。
(二)淝水之戰:383 年
1、背景:4世紀下半葉,氐族建立的前秦統一北方,與南方的東晉形成對峙局面;
2、結局:①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有效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侵擾;
②前秦政權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奠定了南北對峙局面的形成。
淝水之戰是中國古代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相關的成語有: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東山再
起等。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杰出人物對歷史的推動作用)
1、背景:①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于 439年統一北方②5世紀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力推動民族交

2、改革內容:
漢化政策:①采用漢姓(改鮮卑姓為漢姓,皇族拓跋氏改姓元)②改穿漢服(以漢族服飾取代鮮卑
文化 服飾)③學說漢話(朝中禁鮮卑語,統一說漢語);④提倡與漢族通婚(仿照魏晉以來漢族社會的
士族階層,將新改姓的部分鮮卑貴族定為一等高門,并鼓勵他們與漢族高門士族通婚。)
①遷都洛陽:從平城遷到洛陽,遷到洛陽的鮮卑貴族一律將籍貫改為洛陽,死后不得歸葬平城;
政治
②采用漢族統治階級的政策
經濟 推行均田制:①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實行分配②受田農民納租調、服徭役和兵役
結果 ①鮮卑族生產方式農耕化②學習漢族的禮樂制度,加速政權封建化③生活方式漢族化
①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②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
作用
會繁榮。③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3、評價:①進步性:孝文帝的改革促進了北魏社會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發展;接受了漢族的先進制度與文化,
加速北魏政權的封建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②局限性:全面推行漢化,使鮮卑族喪失作為一個民族的獨立性、主體性;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
軍事力量。造成統治集團內部分裂,為后來北魏分裂埋下隱患。移植門閥制度,生活腐化、政治日益腐敗,
引發社會矛盾.
【唯物史觀】辯證認識孝文帝改革?
(1)進步性
①順應了北方民族交融的歷史趨勢,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肯定民族交融的以往成果。
②接受了漢族先進的制度與文化,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
③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2)局限性
①全面推行封建化,使鮮卑族喪失作為一個民族的獨立性、主體性。
②鮮卑族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軍事力量。
(四)北朝的演變及終結
1、北朝:北魏分裂為東魏(被北齊取代)和西魏(被北周取代)五個王朝
2、統一:北周內政修明占據優勢,滅掉北齊。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統一全國,結束了長達百年的分裂割據
局面。
【歷史解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分裂中孕育著統一的因素
(1)民族關系: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不斷加強,特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交融,
民族矛盾緩和,產生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政治: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局部統一,這些局部統一的存在,為隋唐統一局面的出現創造了條
件。少數民族逐漸封建化,建立了相似的制度。
(3)經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北方農業的恢復與發展,使南北經濟趨向平衡,區域
經濟開發為國家統一提供了物質基礎,經濟發展使各地聯系加強。
(4)國家的分裂給人民帶來苦難,人民渴望統一。
(5)文化心理: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民族共同體意識逐漸形成,長期戰亂使人們渴望統一。
考向 1 三國與兩晉
【典例】(2024·全國新課標卷)三國魏代漢、西晉代魏,都通過“禪讓”實現:權臣在切實掌握軍政權
力后,皇帝下詔表彰其功業、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動讓位;公卿大臣則群起勸進,權臣再三謙
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權。“禪讓”反復出現( )
A.保障了政治和平穩定 B.放棄了血緣世襲傳統
C.維護了特權階層利益 D.鞏固了儒學忠孝倫理
【變式訓練】1.自東漢以來,西、北邊陲的一些少數民族不斷向內地遷徙。到西晉時,內遷少數民族匈奴、
羯、氐、羌和鮮卑卷入西晉內戰,并且逐漸主導了局勢。到南北朝時,北方十六國除前涼、北燕、西涼外、
都由少數民族建立。據此推知( )
A.少數民族完全掌控了中原局勢 B.戰爭在客觀上促進了民族的交融
C.各民族間的民族隔閡逐漸消失 D.中原人民南遷導致北方社會動蕩
【變式訓練】2.西晉初年,晉武帝懲曹魏孤立之弊,大封同姓王,多達 27 人。這些王多擔任都督諸軍事
和地方刺史,掌握軍政大權。這一做法( )
A.壯大了門閥士族的力量 B.實現了鞏固統一的目的
C.改變了刺史的原有職能 D.埋下了宗室動亂的隱患
考向 2 十六國與北朝
【典例】(2024·甘肅卷)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詔改定刑律,其中太和元年詔令提到“參詳舊典,
務從寬仁”“民由化穆,非嚴刑所制”“齊之以法,示之以禮”。從上述詔令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 )
A.深受儒家影響 B.借鑒南朝經驗
C.沿襲鮮卑傳統 D.意在托古改制
【變式訓練】1.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即位之初,到處網羅漢族士人和“先賢世胄”給其高官要職,山東、河
北的著名士族豪強都歸附了北魏。他們幫助北魏出謀劃策,制定政治、禮儀、法律制度等。明元帝的這一
舉措( )
A.加劇了民族間的矛盾 B.抑制了地方勢力的膨脹
C.推進了北魏的封建化 D.實現了北魏的長治久安
【變式訓練】2.匈奴建立的漢趙政權皇帝劉曜曾規定“非宗廟社稷之祭不得殺牛,犯者皆死”;北魏孝文
帝曾詔“六月庚午,禁殺牛馬”,孝明帝亦重申“殺牛禁”。這能夠反映該時期這些少數民族( )
A.牛耕技術的發展 B.統治思想的異變 C.政權更迭的頻繁 D.經濟結構的變化
知識點 2 隋唐到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權更迭
一、隋朝興亡
1、隋朝的建立:581年定都長安(589年隋文帝之子楊廣滅掉陳朝,結束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統一全國,
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
2、統治者的統治措施:
統治者 隋文帝楊廣 隋煬帝楊堅
(1)廣設倉庫,積儲豐富;始設義倉,以 (1)繼續廣設倉庫,積儲糧草。
備兇年。 (2)始設進士科,創建科舉制。
措施 (2)發展經濟,編訂戶籍,統一幣制、度 (3)興建東都洛陽,宏偉壯麗,聞名于世
量衡。 (4)開通大運河,貫通南北。
(3)采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加強 (5)三征高麗。
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
(4)確立三省六部制,加強君主專制。
評價 治世局面形成:開皇之治 過于急切,不恤民力
興建東都的目的:加強對山東江南等地的控制
3、隋朝的滅亡:隋煬帝的統治激發階級矛盾,三次大舉征伐高麗。生產遭到嚴重破壞,民不聊生,最終引
發大規模起義。隋朝貴族李淵趁機在太原起兵。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二、唐朝的繁榮
1、唐朝的建立:618年定都長安,唐高祖李淵
2、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
統治者 唐太宗——李世民 武周政權——武則天 唐玄宗執政前期——李隆基
(1)重視生產,勸課農桑;輕徭 (1)政治:打擊敵對的官僚貴 (1)政治:選賢任能、整
薄賦,戒奢從簡。 族。 頓吏治;裁減冗官,精簡機
(2)廣納賢才,知人善任,虛懷 (2)經濟:重視生產,繼續推 構,改革兵制。
措施 納諫,從善如流。 行輕徭薄賦的政策。 (2)經濟:抑制土地兼并,
(3)完善三省六部制,增加科舉 (3)文教:發展科舉制,創立 增加國家財政收入
考試科目。 殿試與武舉選拔人才 (3)文教:大興文治,限
(4)制定法律,減省刑罰。 制佛教
鼎盛局面 “貞觀之治” “貞觀遺風” “開元盛世”
吸取隋滅的教訓,輕徭薄賦,勸
具有革新魄,最終將唐朝推
出現原因 課農桑;政治上知人善任,虛懷 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持續推動
向歷史上的全盛時期
納諫。
三、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
1、安史之亂 755—763年
(1)背景:①內憂外患:朝政腐敗,邊疆緊張;②外重內輕:中央與地方力量失衡。
(2)過程:①755年,安祿山和部將史思明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 ”
②756年,安祿山于洛陽稱帝,國號“大燕”。
③763年,唐朝平定叛亂。
(3)影響:①形成藩鎮割據局面,削弱中央集權。
②破壞社會經濟,唐朝從此由盛轉衰。
③黃河流域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北民南遷,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2、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
(1)唐朝滅亡的原因:①唐朝后期持續了 100多年的藩鎮割據局面,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
②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進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統治
③唐末爆發的黃巢起義嚴重打擊了唐朝的統治
(2)宦官專權:威脅皇權,掌握皇帝廢立。
(3)朋黨之爭:朋黨之爭:官僚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以朋黨之爭的形式表現出來。(牛李黨爭)
(4)黃巢起義:起義軍橫掃大半個中國,一度攻占長安,起義失敗,但使唐王朝的統治陷于土崩瓦解。
(5)唐朝滅亡:907年,宣武節度使朱溫廢唐稱帝,唐朝滅亡。
3、五代十國
①北方“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短命王朝
②南方“十國”:吳越、南唐等割據政權。
③后周周世宗柴榮的統治:順應當時形勢,努力清除五代弊政,實力逐漸增強,為后來北宋結束五代十國
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礎。
【知識拓展】秦朝和隋朝有哪些相似之處?
①結束長期分裂局面,實現全國統一。
②都建立一些開創性的制度并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如秦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科舉制
③都有舉世矚目的偉大工程,如秦朝萬里長城,隋朝大運河。
④都因大興土木,實行暴政,導致大規模農民大起義,都是二世而亡。
⑤都為繼起的封建王朝提供了教訓。西漢接受秦亡教訓,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唐朝接受隋亡教訓,調整統
治政策,而出現繁榮局面。
【史料實證】隋唐盛世的出現及影響
史料 人們所說的“盛世”,一般指國家由亂到治,在較長時間內保持了政權穩定和社會繁榮。盛世的標
志,包括政治開明、經濟發展、民生復蘇、國力強大、文化昌盛等方面。古代盛世最有代表性的是西漢的
“文景之治”、唐代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和清代的“康乾盛世”。
摘編自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十五講》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國古代“盛世”局面出現的共同古典政治智慧與條件。
吸取歷史教訓;國家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君主開明治理;制度保證;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等等。
【唯物史觀】對隋唐盛世的辯證認識?
(1)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現是各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是統治者的個人功勞。
(2)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現存在著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3)所謂的“盛世”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即都是相對于社會動亂時期而言的。即使在“盛世”時期,
最大的受益者仍是封建統治階級,廣大人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艱辛,農民的負擔依然沉重,農民與地主階級
之間的矛盾只是相對有所緩和,并未完全消除。
(4)唐朝的“盛世”局面隱藏著動蕩的危機。如“開元盛世”之后出現了安史之亂、藩鎮割據的混亂局面。
考向 3 隋唐的統一
【典例】(2023·山東卷)下圖為西漢與隋京畿區示意圖。與西漢相比,隋京畿區的變動是為了( )
A.減少制度變革阻力 B.拓寬財政收入來源
C.促進中原地區民族交融 D.緩解關中地區經濟壓力
【變式訓練】1.唐高祖、唐太宗先后詔修史書,于貞觀十年修成《梁書》《北齊書》等。《梁書》認為南
齊敗亡是末代統治者“掊克聚斂,侵愁細民”所致;《北齊書》認為“齊氏之敗亡,蓋亦由人,匪唯天道
也”;《隋書》認為隋亡是因為隋煬帝“驕怒之兵屢動,土木之功不息”。由此可知,唐朝統治者( )
A.宣揚君權神授 B.重視民生
C.鼓勵秉筆直書 D.虛美隱惡
【變式訓練】2.唐初,“強大的貴族集團中的既得利益者仍然幾乎提供政府中的全部高級官員,所以皇帝
要受到牽制,就像地方官員也被他施政的環境牽制那樣”。這一現象( )
A.說明中央集權有下降趨勢 B.體現了君主專制逐漸被削弱
C.反映了貴族政治受到沖擊 D.助推統治者做出應時的調整
考向 4 安史之亂與藩鎮割據
【典例】(2024·重慶卷)唐朝為邊疆防御節度使,每個節度使領屬數萬軍隊,兵將形成長期密切的關系。
節度使的設置緩解了邊疆外族勢力對朝廷的壓力,然而天寶年間發生了安史之亂。這說明節度使( )
A.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 B.由蕃將充任是嚴重失誤
C.沒有邊地軍隊調兵權 D.打破了外重內輕的局面
【變式訓練】1.《新唐書·兵志》記載:“大盜既滅,而武夫戰卒以功起行陣,列為侯王者,皆除節度使。
由是方鎮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故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天子顧力不能制,
則忍恥含垢,因而撫之,謂之姑息之政……”。這反映出( )
A.藩鎮割據導致了安史之亂 B.君主專制權力日益弱化
C.宦官專權激化了階級矛盾 D.唐朝中央集權遭到削弱
【變式訓練】2.李攸《宋朝事實》寫道:“唐之亡,強分其地,國以十數”。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評論
說:“世言唐亡于藩鎮。而中葉以降,其不遂并于吐蕃、回紇,滅于黃巢者,未必非藩鎮之力……藩鎮強
唐弱,藩鎮弱唐亡”。據此可得出的結論是( )
A.對唐代藩鎮的影響需要具體分析 B.藩鎮導致唐朝的滅亡
C.作者提供了研究藩鎮的一手史料 D.藩鎮延續了唐朝統治
知識點 3 法律與教化(選必一)
1、漢魏以后,儒家思想作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禮法結合
①魏明帝在朝廷設置律博士,進一步推動了律令的儒家化(最重要的變化);
②法律以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作為量刑的重要原則之一,目的在于維護三綱五常;
③重視家訓,強化基層教化。
2、唐朝的法律教化
(1)法律體系
律 定罪量刑的刑法典
令 行政制度與規則
格 補充意義的法典
式 實施律令的細則法規
(2)法律著作
(3)影響:
①繼承了漢魏以來法律制定和闡釋的經驗,
②是中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
③歷代王朝大多以此為藍本創制自己的法律。
特點:唐律是禮法結合的典范,如對儒家倫理中的“孝”特別重視。
3、教化
(1)提倡禮治
標志性法典:732年,頒布《大唐開元禮》
內容:分吉、賓、軍、嘉、兇五禮
特點:體系龐大、體例嚴謹、內容繁復的禮儀法典,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之作。
(2)社會層面
推廣魏晉南北朝以來重視家訓的經驗,強化基層教化。
君主權力加強,郡縣制、官僚制開始產生
【歷史解釋】魏晉南北朝時期法律儒家化的原因?
史料:所謂“準五服以制罪”就是按照儒家所規定的五等喪服制度來確定犯罪的大小和刑罰的輕重。西晉
《泰始律》首次將這種喪服制度法律化,明確指出,“峻禮教之防,準五服以制罪也”,使之成為封建法
律中一項基本的刑法原則。
摘選自薛菁《論魏晉南北朝刑法原則儒家化特征》
(1)各種社會矛盾較為激化,政權更替不斷,社會動蕩不安。
(2)各王朝統治集團為了在動亂中求得生存與發展,比較注意總結歷代的興亡得失。
(3)封建統治者積數百年立法與司法的實踐和引經斷獄、引經注律之經驗,使當時律學的研究也相當發達。
曹魏時期命令專用儒家思想來解釋律令。
(4)以老莊思想為依據和內容的玄學以及佛學思想興盛,并一度挑戰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
(5)漢武帝后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儒家知識分子以經注律。
【歷史解釋】中華法系的特點和影響?
史料:《唐律疏議》中規定,“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即“德禮”才是治國的基本方略,
而“刑罰”只是……起輔助的作用。《唐律疏議》體現著明顯的順序與級別,蘊含著統治者深刻的“民本”
思想,“先治國,后治家”;嚴格的規定不同刑種和刑期,輕者輕罰、重者重罰……《唐律疏議》中還包
含著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賦予“親親”“尊尊”的等級秩序以約束力和合法性。
摘編自夏巍予、劉洋等《儒家思想影響下的唐代法律制度》
(1)特點:法律以君主意志為轉移;法律以禮教為指導原則和理論基礎;法律以刑為主;重刑輕民;司法
從屬于行政。
(2)影響:中華法系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源遠流長,獨樹一幟,為人類法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古
代中國國力長期居于東亞甚至世界前列,形成了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儒家文明圈;中國的法律制度自然而
然地影響到周邊國家,其中以唐律為甚。
知識點 4 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選必一)
一、三國兩晉南北朝民族交融:
1.含義:指不同民族之間不同生產方式、風俗習慣、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響和滲透。既包括少數
民族漢化的過程,又有漢族對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吸收。這是中國歷史上的進步現象。
2.主要途徑包括:
①民族遷徙,雜居相處
②經濟文化的友好交流
③聯合斗爭
④某些少數民族統治者進行的改革;
⑤民族之間的戰爭
⑥和親懷柔政策。
3.民族交融的特點:
①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共同構成中華民族的大家庭
②友好交往是主流,中心是擴大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和漢族文化
③中華民族以儒家大一統思想作為民族的精神支柱
④民族大融合促進了國家統一,國家統一又促進了民族大融合,因此它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動力之一
⑤落后民族在征服先進民族后被先進民族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識同化
⑥各民族的特點、優點不斷充實著中華民族。
4.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
①根本原因: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內,民族之間密切交往,互相影響
原因
②具體原因:先進文化的吸引力,戰爭因素的影響,統治政策的強力推進
①北方農民為逃避戰亂,遷居南方。
表現 ②東漢魏晉時期,“五胡”不斷內遷,內遷的民族和漢族長期定居,互相影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大促進了鮮卑族與漢族的交融,推動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進一步
評價 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化,并為以后隋唐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與繁榮奠
定了基礎。
二、三國兩晉南北朝對外交往
1、輸出:
①儒學:3—5世紀,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流行(選三 P10)
②佛教:大約在 4世紀以后,經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各國佛教得到發展(選三 11)
東晉的法顯從長安出發,經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綱上 P45)
③紡織:養蠶和繅絲技術逐漸傳到東羅馬帝國(選三 52)
2、輸入:
①朝鮮半島的樂舞出現在中國的宮廷中(選三 28)
②最早由埃及人制造的玻璃從東羅馬帝國傳入中國(選三 53)
③西方的祆教傳入中國(選三 53)
(南北朝時傳入,摩尼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多于唐朝傳入)
三、隋唐時期民族交融
東突厥:貞觀初年擊敗東突厥。草原各族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西突厥:唐高宗聯合回紇滅西突厥;唐太宗在西域設置安西都護府。武則天設北庭都護府,統轄天山南北。
吐蕃:文成公主入藏,帶去大批手工藝品和多種技術、醫藥書籍。唐蕃和親,促進了漢藏的友好關系和經
濟文化交流。9世紀吐蕃與唐會盟,唐蕃間基本停止了戰爭。
回紇:唐玄宗封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回鶻遷入河西走廊和西域,逐漸形成維吾爾族。
靺鞨:唐玄宗封其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渤海正式劃入唐朝版圖。
南詔:8世紀前期,唐玄宗封南詔首領皮羅閣為云南王。
(1)原因:
①魏晉南北朝以來民族交融的發展,使民族交往有了良好的基礎。
②隋唐強盛的國力,為民族關系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政治和經濟保障。
③統治者采取了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
④交通的發達,便利了各民族間的交往。
⑤少數民族自身政治、經濟的發展。
(2)特點:政策開明、方式多樣
①設立都護府②冊封首領③武力征服④政治和親⑤會盟友好⑥經濟文化交流
(3)作用:保證邊疆穩定,對祖國邊疆地區的開發做出了積極貢獻,密切經濟聯系,促進了民族交融。
(4)唐朝處理民族關系的啟示:
①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則國家興盛富強,海納百川,積極吸收先進文明,有利于社會進步;閉關鎖國則
會導致落后。
②各族人民共同締造了中華文明。
③加強民族團結,實行對外開放,對今天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隋唐時期對外交往
【史料實證】隋唐時期的民族關系與邊疆管理
史料: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隋唐的民族政策表現得較為開明。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
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唐的民族政策以懷柔,招撫為主,對邊疆民族采取的和
親政策次數之多,持續時間之長是歷代王朝所無法比擬的,還確立了羈縻府州制度,以邊疆民族首領為都
督、刺史,管理府州事務,并可世襲,相對松散的羈縻方式卻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摘編自馬大正《中國古代的邊疆政策與邊疆治理》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朝邊疆民族治理政策的特點,并分析該特點形成的原因。
特點:較為開明;以懷柔、招撫為主;采取相對松散的羈縻政策,在承認中央王朝統治的前提下,具有高
度自治性。
原因:貞觀年間唐朝經濟繁榮;唐朝在當時世界上的領先地位;唐朝對周邊民族的向心力;唐朝統治者開
明的民族觀。
【歷史解釋】唐朝促進民族關系發展的因素與特點?
(1)促進因素
①民族交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使民族間的隔閡大為減少,各族間經濟文化交流空前發展。
②民族政策:唐太宗采取開明的政策,較為平等地對待少數民族。
③社會環境:唐朝前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達。
④對外交通:陸上絲綢之路暢通,便利中原與西域的交流。
(2)特點
①設立管理機構,加強邊疆治理。
②以和親方式促進民族大交融。
③以議代戰,尊重民族習慣,文化交流,修德政。
④因俗而治,從少數民族實際出發實行不同的開明政策。
【歷史解釋】魏晉至隋唐中外交流的特點?
(1)交流交往范圍廣泛,且有連續性。
(2)交往領域全面,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方面。
(3)交往渠道眾多,主要以貿易和佛教為紐帶。
(4)在交往過程中,東亞文化圈形成。
(5)唐朝成為周邊國家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考向 5 唐代的民族交融
【典例】(2023·湖北卷)唐代初期,太宗稱:“我今為天下主,無問中國及四夷,皆養活之。不安者,
我必令安;不樂者,我必令樂。”由于邊遠諸族聚居地生產相對落后,無法執行內地賦役標準,朝廷依據
實情實施輕稅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規定:“諸邊遠州有夷僚雜類之所,應輸課役者,隨事斟量,不必
同之華夏。”上述材料集中體現了唐朝( )
A.采取靈活政策促進民族交往 B.重視邊境民族地區的社會治理
C.調整經濟政策推動區域發展 D.堅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變式訓練】1.唐朝前期,外層防御圈以各都護府為核心,內層防御圈以邊境都督府為核心。都護府與邊
境都督府轄有若干羈縻府州,以鎮撫外族,同時兼統鄰近數州軍隊。都護府與鎮戍系統僅負責提供敵情與
牽制敵人,具體作戰由中央派遣軍隊承擔。由此可知,唐朝前期( )
A.注重邊疆地區治理B.形成外重內輕局面
C.藩鎮割據潛滋暗長 D.軍制改革迫在眉睫
【變式訓練】2.隋朝,冊立歸附的東突厥染干為“意利珍豆啟民可汗”,啟民可汗以藩屬自居。唐太宗時
期,不再冊立東突厥首領為可汗,而是任命突厥首領為都督、刺史,普通部眾則是唐朝治下的臣民。這一
調整意在( )
A.加強對北方邊疆地區的管控 B.擴大中原政治文明的影響
C.構建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 D.規范少數民族地區的行政
考點二 經濟發展與社會治理
知識點 1 經濟發展
一、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經濟發展
(一)江南經濟開發:
1、原因: ①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向南方遷移(人口南遷)
②北方人民帶去了勞動力和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生產技術(根本原因)
③南方自然條件優越,氣候適宜;
④南方政局穩定,社會比較安定。
⑤統治者重視發展生產,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
2、表現:
①農業:土地大量開墾,耕地面積不斷增加,農產品物種增加并興修很多水利;農業技術也有很大改進。
實行農業的多種經營。
②手工業: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明顯進步
冶煉業:出現了灌鋼法制作的農具,礦冶業有明顯的進步。
陶瓷業:工藝上為了防止在燒制過程中氣體和有害物質污損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缽中。
③商業:長江沿岸最為活躍。
3、影響:
①有利于江南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出現了“荊揚晏安,戶口殷實”的景象;
②促進了南方山區少數民族與漢族的融合;
③南北方經濟差逐漸縮小,趨于平衡,為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
④南方的開發直接影響了古代中國政治中心向東、向南移動。雖然江南地區得到了開發,但當時我國的經
濟重心仍然在黃河流域,南方的經濟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經濟的主要特點:
①江南經濟迅速開發,中原地區發展相對緩慢。
②士族莊園經濟和寺院經濟占有重要地位。
③商品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占主體地位。
④各民族經濟交流加強。
【史料實證】江南經濟開發
史料:東晉南朝時,鐵犁、牛耕已逐漸普及……水利工程星羅棋布。農作物的種類增多,江南……·這就
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畝產量。三吳地區……絲綿布帛之饒,衣覆天下。在冶鑄技術上,使用水排鼓
風,采用灌鋼法,類似近代的“滲碳”技術。造船技術……繼續發展……制瓷和造紙業也有很大進步。建
康、江陵、成都、番禺、會稽、吳郡都是著名的都市……“草市”“軍市”“夷市”星羅棋布,東晉南朝
的商稅已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摘編自朱紹侯、張海鵬、齊濤主編《中國古代史(上)》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東晉南朝時期江南開發的表現。
表現:大量荒地開墾,耕地面積不斷增加,農業技術改進,土地利用率提高、畝產量增加。手工業快速進
步,繅絲、織布、制瓷、冶鑄等行業,在產量和質量上都有顯著發展。商業交流頻繁、商業流通范圍擴大、
出現著名的都市、商稅是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
(二)田莊經濟(塢堡)
特點:
① 規模較大;
②以農業為主,多種經營;
③自給自足;
④擁有私人武裝,易形成割據
【歷史解釋】魏晉南北朝時期莊園經濟特點?
史料:東晉南朝時期,門閥政治發展到鼎盛,政權更選頻繁,土地私有制的浪潮又洶涌奔襲,東晉南朝時
期的莊園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軌跡中大放異彩。戰亂不息的中原大地促使士族冠帶之家攜家帶眷避亂江左建
立莊園,而戰亂所導致的流民又為莊園的生產提供了勞動力和生產技術。
摘編自胡宗飛《東晉南朝莊園生產經營研究》
(1)發展模式具有規模化、綜合性和獨立性:莊園經濟是建立在大量地產私有化的基礎之上的,這就決定
了其具有規模化、綜合性強的特點;大地主們為避兵禍往往閉門自保,因此獨立性、封閉性、自主性也是
其發展模式的主要特點。
(2)以宗法關系為紐帶的封建經濟組織:為了維護大家族的利益,宗族內部形成了比較嚴密的、長幼有序
的宗法關系。
(3)具有武裝性:處于亂世,莊園內部又物資充足,為避兵禍,大部分地主豪強在莊園中配置一些武器裝
備,武裝保衛家族利益。
【唯物史觀】六朝時南方經濟開發的歷史影響?
(1)南方經濟開發為六朝割據東南提供了物質基礎。
(2)形成江南經濟區,為經濟重心南移打下基礎。
(3)促進了南方科技(如數學)和文學藝術(如田園詩、書法)的發展。
(4)在南方經濟開發過程中,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逐步與漢族交融。
(5)山區開發,破壞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帶來一定環境問題。
(三)均田制
1、背景:北方長期戰亂,大量人口南遷,出現了大量荒廢土地。
2、實行時間:北魏——唐中期
3、土地性質:封建土地國有制(所有權)
4、經營方式:小農經營
二、隋唐時期經濟發展
(一)農業:
1. 生產工具(曲轅犁)
發明:江南農民
影響:成為當時最先進的耕具,在江南水田地方推廣,耕犁由此基本定型。
2. 水利灌溉(筒車和翻車在唐代是并行使用的)
(二)手工業:
(三)商業:
1.市場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坊市分區制度逐步瓦解,商業進一步繁榮。
2. 貨幣
唐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淵下令“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錢制把貨幣的單位由
金屬重量的直接標示改為純粹的貨幣符號,開創了中國貨幣史上以“通寶”、“元寶”等作為鑄幣標示的
貨幣系統。
【知識拓展】中國貨幣的演進規律
①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②由多元貨幣向統一幣制的演變
③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⑤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演變。(宋以后)
3.信貸契約
①信貸業務由存貸款發展到匯兌,出現了類似現代匯票的“飛錢”
②當鋪通稱為“質庫”,有時亦稱“解庫”“解典”等,主營抵押小額貸款,兼營貨幣兌換
③契約應用更加廣泛(吐魯番阿斯塔納唐墓出土的石染典買馬契)
4.對外貿易
出口商品:陶瓷(特別是瓷器)、絲綢、茶葉、紙張
外貿路線:
①陸上絲綢之路在原有絲綢之路和草原絲綢之路中間開辟了北線(選三 51)
②海上絲綢之路中的商船從東南沿海各港口出發,近達南洋各地,遠達波斯灣(選二 37)
政府機構:設置市舶司,掌管對外貿易(選二 37)
影響:(選二 P37)
①中國通過陸、海兩條對外貿易渠道,引進了國外的優良馬匹、植物新品種、香料、藥材和琉璃;
②中國絲綢一度成為西方人財富和身份的象征;
③中國的瓷器、茶葉流行于亞、非、歐三洲,豐富了當地人們的生活。
【歷史解釋】隋唐經濟新變化?
(1)新生產工具:曲轅犁——鐵犁工具定型,標志著中國古代犁耕技術的成熟。
(2)新交通出現: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
(3)新商業服務:柜坊、飛錢出現,加速了商業的發展。
(4)新賦稅制度:稅制由按人丁征收為主向按資產和田畝為主轉變,征收實物,反映出國家對人民的人身
控制逐漸放松。
(5)新的度量衡:開元通寶流通以后,十錢為一兩的新的十進制度量衡便由此產生,二十四進制的銖兩制
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開始向抽象化、符號化轉變。這種新衡制,換算便利,適合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
(6)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唐朝安史之亂后,南方經濟逐漸超過北方。
考向 1 隋唐社會經濟的發展
【典例】(2023·福建卷)吐魯番出土的一批質庫帳歷,記錄了唐代長安普通居民的質典活動:他們為了
借錢,抵押舊衣衫、銅鏡等日常物品,并在贖回時支付本息。這批帳歷可用來說明當時長安( )
A.對外聯系頻繁 B.商品經濟活躍
C.匯兌業務發達 D.階層分化嚴重
【變式訓練】1.有學生在開展關于唐代主題的學習中,收集到“江南仲春天,紫蔗節如鞭”“種藥疏故畦,
釣魚垂舊鉤”“楓樹隱茅屋,橘林系漁舟”“故城邊有賣花翁,十畝芳菲為舊業”等唐詩。這些詩句可用
于研究唐代( )
A.經濟作物的種植 B.手工技藝的進步
C.市民階層的閑適 D.民眾生活的艱辛
【變式訓練】2.隋代在京師及諸州為鐵錢“立榜”“置樣”,“不中樣者,不人于市”,凡發現(銅錢)
“非官鑄者,皆毀之,其銅入官”。唐代在“歷代采鑄”的梓州銅山縣“置監署官”。這些舉措( )
A.旨在打擊商人鞏固統治 B.提高了手工業的工藝水平
C.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D.加強了國家經濟控制能力
知識點 2 交通變遷(選必二)
1、南北朝——漢志商道
沙特阿拉伯西部沿海地區的一條著名商道,亦稱“香料之路”,自東方從海路遠道而來的商品先運抵
也門,然后用駱駝沿此商道轉運到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再進入歐洲,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延伸。(選三
P52)
2、唐朝交通
(1)國內交通
①驛道有近 2.5萬千米,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選二 67)
②郵驛最盛時有水驛 260個,陸驛近 1300個,主要郵路 7條,從事驛務的人員 2萬多名(選二 72)
對外交通
(2)陸路:①往東:長安→朝鮮
②南線:長安→西域→印度
③中線:長安→西域→伊朗→阿拉伯→歐洲、非洲
④北線:長安→天山以北→伊朗→阿拉伯→歐洲、非洲(選三 51)
(3)海路:①登州、揚州→朝鮮、日本
②廣州→馬來半島→印度→波斯灣
知識點 3 戶籍制度和基層治理(選必一)
1.東晉:“黃籍”與“白籍”
2.北魏孝文帝:五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五里為一黨
3.戶籍制度
隋朝:“大索貌閱”,嚴防不實。
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嚴,戶籍三年一造
4、基層制度
唐朝:組織(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城內設坊,郊外設村,設里正、坊正、村正。)
管理機制(鄰保制度——四家為鄰,五鄰為保,互相監督)
5、社會保障
隋朝:在長安、洛陽及地方廣設倉庫
①官倉:政府置倉供應朝廷糧食和物資,預防荒年救大災
②義倉:令各州百姓在收獲時按貧富分三等出糧自置民間義倉,備水旱賑濟防小災
唐朝:
①政府開始設收容貧老、孤兒和乞討流浪人員的專門機構,如養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眾濟院、明
清的養濟院。(選必一)
②寺廟病坊收治病人(選必二 81)
考向 2 魏晉至隋唐社會治理
【典例】(2023·浙江卷 1 月)延載元年(694)八月敕:“諸戶口計年將入丁、老、疾、應免課役及給侍
者,皆縣親貌形狀,以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聽隨事貌定,以付手實。”這種戶籍
管理辦法是( )
A.黃籍登記 B.白籍土斷 C.貌閱之法 D.諸色戶計
【變式訓練】1.東晉初期政府把南渡的北方僑民編入“白籍”,以別于南方土著的“黃籍”,并;有“不
稅不役”的待遇。東晉后期和南朝,政府以現居地為準,不時將僑民編入月郡縣戶籍,稱為“土斷”,至
此“白籍”逐漸消失。“土斷白籍”的推行( )
A.擴大了北民的南渡規模 B.減少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C.扭轉了戶籍的混亂局面 D.加速了白籍人口土著化
【變式訓練】2.魏晉時期,更易書寫、保存與運輸的紙張取代了秦漢時期的簡冊書成為古代戶籍的書寫載
體。戶籍也從鄉里制作,正本留鄉,副本呈報至縣,轉變為縣廷制作,上報至中央戶部,中央擁有了對戶
籍的最終審核權。這一變化( )
A.致力于基層民眾的自我管理 B.保證了政府征發賦役的來源
C.有助于強化統治者控制基層 D.引發了基層管理權力的上移
1.(2024·安徽卷)《晉書·陶侃傳》記載,陶侃為武昌太守時“立夷市于郡東,大收其利”。《梁
書·張稷傳》亦載:“郁州(今屬連云港市)接邊陲,民俗多與魏人交市。”此類記載所反映的現象表明,
這一時期( )
A.海外貿易增加財政收入 B.市鎮興起維護了時局穩定
C.互市交易促進民族交往 D.榷場的設立帶動民間交流
2.(2024·浙江卷 1 月)據《通典》記載,西漢末人口約 6000 萬,歷經 700 余年之發展,至唐中期鼎盛
的天寶年間,人口約 5300 萬,才大體接近西漢末的數字。關于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下列說法中,正
確的是( )
A.生產工具、技術長期停滯不前 B.政局長期動蕩、戰亂頻繁
C.疆域變化不定、人口不斷外遷 D.土地兼并、南北經濟衰退
3.(2023·北京卷)“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是對唐代兩個重要時期的贊譽。一般認為,“貞觀之治”
更強調政治開明、社會安定;“開元盛世”更強調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以下詩文能夠直接反映“貞觀之
治”特點的是( )
①“君臣相得”“樂聞直諫” ②“小邑猶藏萬家室”“公私倉廩俱豐實”
③“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 ④“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2023·江蘇卷)唐《雜令》規定,公私借貸可自行簽訂契約,官府不干涉,但利息總量不得超過本金
一倍。唐敬宗發布敕文,對“出利過本兩倍”的私債,官府不負責追討超過法定利率的債務,由此可知( )
A.暫時放松重農抑商的政策 B.禁止民間的資本性借貸活動
C.保障借貸主體和適當權益 D.通過法律手段調整人身關系
5.(2023·廣東卷)唐中后期,朝廷鼓勵士人到地方任職,藩鎮有辟召幕僚之風。一度出現“游宦之士,
至以朝廷為閑地,謂幕府為要津”的現象,這( )
A.強化了外重內輕的局面 B.緩和了朋黨之爭
C.破壞了科舉考試的公平 D.加劇了階級矛盾
6.(2024·江蘇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南詔古道是唐代云南地區的地方交通網。唐朝時西南各少數民族聯合建立的南詔政權興起,逐步
統一了云南地區。開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冊封南詔首領皮邏閣為云南王。作為中央治下的地方政權,
南詔推崇儒家文化,學習和接受中原的生產技術,派遣大臣子弟入唐學習,參照唐朝的制度文化推行改革。
南詔仿效唐制,大力發展交通,建成了通達四方的道路網,既通往中原,也連接了通往緬甸、印度的“西
南絲綢之路”。通過南詔古道,中原的絲綢、布匹、鐵器等貨物源源不斷地運往西南,海外的琉璃、寶石、
翡翠等異域方物也輸入國內,促進了我國西南地區與中原以及東南亞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摘編自潘岳等《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等
(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南詔古道修建的歷史背景。
(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南詔古道修建的影響。第 04 講 三國至五代十國的政權更迭、民族交融、
經濟發展與社會治理
目 錄
01 考情透視·目標導航 .................................................................................................2
02 知識導圖·思維領航 .................................................................................................3
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 .................................................................................................4
考點一 政權更替與民族交融 .....................................................................................................4
知識點 1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 ......................................................................................................4
考向 1 三國與兩晉 ............................................................................................................................7
考向 2 十六國與北朝 ........................................................................................................................8
知識點 2 隋唐到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權更迭 ............................................................................................10
考向 3 隋唐的統一 ..........................................................................................................................12
考向 4 安史之亂與藩鎮割據 ..........................................................................................................13
知識點 3 法律與教化(選必一) ............................................................................................................14
知識點 4 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選必一) ............................................................................................16
考向 5 唐代的民族交融 ..................................................................................................................19
考點二 經濟發展與社會治理 .................................................................................................20
知識點 1 經濟發展 ....................................................................................................................................20
考向 1 隋唐社會經濟的發展 ..........................................................................................................24
知識點 2 交通變遷(選必二) ..............................................................................................................25
知識點 3 戶籍制度和基層治理(選必一) ..........................................................................................25
考向 2 魏晉至隋唐社會治理 ..........................................................................................................26
04 真題練習·命題洞見 ...............................................................................................27
考點要求 考題統計 備考建議
選擇題:甘肅卷、安徽卷、湖南卷、
廣東卷、遼寧卷、全國新課標卷、浙
2024 本講為高考命題熱點,題型
江卷 1 月、重慶卷、湖北卷 以選擇題為主,復習時關注
魏晉至隋唐時期的政權更
非選擇題:江蘇卷、湖北卷 一些命題關鍵詞:三國鼎立、
迭與民族交融
選擇題:江蘇卷、湖南卷、廣東卷、
(3 年 21 考) 2023 西晉統一、士族專權、民族
湖北卷、山東卷、北京卷, 交融、孝文帝改革、大運河、
選擇題:北京卷、全國甲卷 安史之亂、宦官專權、朋黨
2022
非選擇題:廣東卷、北京卷 之爭、“黃籍”、“白籍”、
魏晉至隋唐時期的政治制 2024 無 基層教化、莊園經濟、社會
度與社會治理 2023 選擇題:浙江卷 1 月 救濟、隋唐運河、對外貿易、
(3 年 3 考) 2022 選擇題:廣東卷、重慶卷 租庸調制、兩稅法等,這一
2024 選擇題:全國甲卷、廣東卷 時期是中華文明曲折發展時
魏晉至隋唐制度變革與社 2023 選擇題:山東卷、江蘇卷、福建卷 期,也是中華文明繁榮發展
會經濟發展 選擇題:湖北卷、河北卷、遼寧卷、 階段,因此要引起重視,復
(3 年 11 考) 2022 北京卷、浙江卷 6 月 習時重點把握。
非選擇題:浙江卷 6 月
復習目標:1、通過把握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認識這一時期的重要改革和制度變化、
區域開發、民族交融的特點和歷史意義。
2、理解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繁榮發展的表現,認識這一時期的民族交融特點。
考點一 政權更替與民族交融
知識點 1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
【整體脈絡】
一、三國與西晉
(一)三國鼎立
政權 建立 都城 勢力
魏國國力較強,在三國鼎立中略占上風,
曹魏 220 年,曹丕稱帝,國號魏,東漢滅亡。 洛陽
勢力范圍主要在北方
221 年,劉備建立,國號仍為漢,史稱蜀漢,簡稱
蜀漢 成都
蜀。 蜀、吳兩國注重加強
229 年,孫權稱帝,吳國建立。(另說 222年孫權 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
孫吳 建業
稱帝)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據走向局部統一的過渡階段(局部統一);三個政權都采取了一系列
意義 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措施,為西晉的統一創造了條件;改善了民族關系,促進了民族交融。
從全局來看,分裂中孕育著統一
①曹魏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占據中原地區,國力較強,略占上風。
②孫吳征山越、開發江南、發展海外貿易;派衛溫到達夷洲,加強了臺灣與內地的聯系。
③蜀漢改善民族關系,加強了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加速西南地區的開發。
(二)西晉的短暫統一
1、西晉的建立:266年,司馬炎(晉武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
過程:263年曹魏權臣司馬昭發兵滅蜀→266年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完
成統一
2、八王之亂:統治階級內部發生的政治殘殺和戰爭,先后有八個分封為王的皇族參與其中,歷時 16年之
久。
影響:①嚴重破壞了社會生產,米價飛漲,人民飽受痛苦,西晉從此衰落。一些少數民族乘機起兵反晉。
②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紛紛逃離,逃往南方的即數以十萬計,形成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
人口遷徙高潮。
3、西晉的滅亡:316年,西晉被內遷匈奴貴族所滅
原因: ①西晉時期,西、北邊陲的匈奴、羯、氐、羌、鮮卑等少數民族內遷。
②晉武帝死后,宗室諸王展開對中央權力的爭奪,演化為內戰史稱“八王之亂”消耗了西晉的國力。
影響: 中國歷史又進入一個比較長的政權分立時期,起初是東晉十六國的割據,后來演變為南北朝的對峙。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五胡內遷)
1、因素:中原地區先進文化的吸引力。
2、影響: ①從事畜牧業生產轉變為從事農業生產;“胡”“漢”觀念逐漸淡薄,促進民族交融。
②內遷少數民族常受西晉官吏壓迫剝削,激起胡漢矛盾。
二、東晉與南朝
(一)東晉的興亡
1、東晉的建立:317年司馬睿,定都建康
2、士族專權:士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特權(皇權與士族共同掌握政權)
(1)特點:高門士族大都是在戰亂中從北方移居到南方的;是東晉政權的主要支柱
(2)原因:①經濟上:東漢以來,土地兼并嚴重,豪強地主勢力發展迅速。
②政治上:魏晉統治者的統治依賴士族,東晉時政權的主要支柱就是北方南渡的高門士族;九品中正制成
為士族把持政治的工具。
(3)表現:①政治上:按門第高低參與政權,世代把持重要官職。
②經濟上:士族地主建立起自給自足、實力強勁的莊園經濟。
③社會風氣上:崇尚清談。
④社會生活上:等級森嚴,標榜門第,不與庶族地主通婚。
【必考概念】門閥士族:是以宗族為紐帶所形成的封建貴族特權集團,形成于魏晉之際,鼎盛于東晉,從
東晉末至南朝逐漸衰落。士族享有政治、經濟特權,構成了強大的社會政治勢力。門閥之外的地主階層通
稱庶族,他們政治社會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級小官。東晉末至南朝,門閥士族衰落,庶族興起,逐步執掌
軍政大權。
3、東晉的滅亡:420年,士族武將劉裕奪取皇位,改國號為宋
(二)南朝的政治
420~589年,南方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定都建康
1、“六朝”:吳、東晉、宋、齊、梁、陳(都城:建康-今南京)
2、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時,賦輕役稀,江南民殷國富,社會比較安定。
3、態勢:南朝在南北對峙中處于明顯劣勢
(三)疆域收縮
①東晉北邊的疆域,大致到淮水為止。東晉南朝之交,一度將勢力范圍擴展到黃河南岸附近,但隨后在軍
事上漸處下風,又退回到淮水一線。
②到陳朝,只能保有長江以南,上游又丟掉了四川和荊襄,在南北對峙中處于明顯劣勢,覆亡大局已定。
三、十六國與北朝
(一)“十六國”
①構成:東晉統治南方時,北方先后出現了一批割據政權,最主要有 15個,加上西南地區的成漢,合稱
“十六國”
②基本特點:大部分由內遷少數民族建立;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在長
期混戰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亂,各族之間頻繁接觸,差異慢慢縮小,但民族隔閡仍然廣泛存在。
(二)淝水之戰:383 年
1、背景:4世紀下半葉,氐族建立的前秦統一北方,與南方的東晉形成對峙局面;
2、結局:①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有效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侵擾;
②前秦政權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奠定了南北對峙局面的形成。
淝水之戰是中國古代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相關的成語有: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投鞭斷流、東山再
起等。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杰出人物對歷史的推動作用)
1、背景:①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于 439年統一北方②5世紀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力推動民族交

2、改革內容:
漢化政策:①采用漢姓(改鮮卑姓為漢姓,皇族拓跋氏改姓元)②改穿漢服(以漢族服飾取代鮮卑
文化 服飾)③學說漢話(朝中禁鮮卑語,統一說漢語);④提倡與漢族通婚(仿照魏晉以來漢族社會的
士族階層,將新改姓的部分鮮卑貴族定為一等高門,并鼓勵他們與漢族高門士族通婚。)
①遷都洛陽:從平城遷到洛陽,遷到洛陽的鮮卑貴族一律將籍貫改為洛陽,死后不得歸葬平城;
政治
②采用漢族統治階級的政策
經濟 推行均田制:①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實行分配②受田農民納租調、服徭役和兵役
結果 ①鮮卑族生產方式農耕化②學習漢族的禮樂制度,加速政權封建化③生活方式漢族化
①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②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
作用
會繁榮。③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3、評價:①進步性:孝文帝的改革促進了北魏社會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發展;接受了漢族的先進制度與文化,
加速北魏政權的封建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②局限性:全面推行漢化,使鮮卑族喪失作為一個民族的獨立性、主體性;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
軍事力量。造成統治集團內部分裂,為后來北魏分裂埋下隱患。移植門閥制度,生活腐化、政治日益腐敗,
引發社會矛盾.
【唯物史觀】辯證認識孝文帝改革?
(1)進步性
①順應了北方民族交融的歷史趨勢,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肯定民族交融的以往成果。
②接受了漢族先進的制度與文化,加速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
③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2)局限性
①全面推行封建化,使鮮卑族喪失作為一個民族的獨立性、主體性。
②鮮卑族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軍事力量。
(四)北朝的演變及終結
1、北朝:北魏分裂為東魏(被北齊取代)和西魏(被北周取代)五個王朝
2、統一:北周內政修明占據優勢,滅掉北齊。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統一全國,結束了長達百年的分裂割據
局面。
【歷史解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分裂中孕育著統一的因素
(1)民族關系: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不斷加強,特別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交融,
民族矛盾緩和,產生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政治: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局部統一,這些局部統一的存在,為隋唐統一局面的出現創造了條
件。少數民族逐漸封建化,建立了相似的制度。
(3)經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北方農業的恢復與發展,使南北經濟趨向平衡,區域
經濟開發為國家統一提供了物質基礎,經濟發展使各地聯系加強。
(4)國家的分裂給人民帶來苦難,人民渴望統一。
(5)文化心理: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民族共同體意識逐漸形成,長期戰亂使人們渴望統一。
考向 1 三國與兩晉
【典例】(2024·全國新課標卷)三國魏代漢、西晉代魏,都通過“禪讓”實現:權臣在切實掌握軍政權
力后,皇帝下詔表彰其功業、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動讓位;公卿大臣則群起勸進,權臣再三謙
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權。“禪讓”反復出現( )
A.保障了政治和平穩定 B.放棄了血緣世襲傳統
C.維護了特權階層利益 D.鞏固了儒學忠孝倫理
【答案】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三國兩晉時期(中國)。根據材料“權臣在切實掌握軍政權力后,皇帝下詔表彰其功業、德行,
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動讓位;公卿大臣則群起勸進,權臣再三謙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權。”并結
合所學可知,三國魏代漢、西晉代魏,都通過“禪讓”的方式實現,禪讓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一大批官僚集
團的心理需求,他們也希望皇帝把這個位置讓給那些權臣們,這樣不僅僅能使政治局面和平過渡,同時根
本上也維護了官僚集團的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C 項正確;“保障了”的說法太過絕對,不能依賴禪讓方式
就實現政治的和平穩定,排除 A 項;“放棄了”的說法不符合史實,封建社會政權的延續仍是家天下,排
除 B 項;皇帝下詔主動退位,本質上是被迫的行為,權臣實質上仍是奪取了皇帝的權力,這不符合儒家思
想中的“忠”,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變式訓練】1.自東漢以來,西、北邊陲的一些少數民族不斷向內地遷徙。到西晉時,內遷少數民族匈奴、
羯、氐、羌和鮮卑卷入西晉內戰,并且逐漸主導了局勢。到南北朝時,北方十六國除前涼、北燕、西涼外、
都由少數民族建立。據此推知( )
A.少數民族完全掌控了中原局勢 B.戰爭在客觀上促進了民族的交融
C.各民族間的民族隔閡逐漸消失 D.中原人民南遷導致北方社會動蕩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
空是東漢至南北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少數民族內遷后,逐漸主導了局勢,并建立了封建政權,據
所學可知少數民族政權一般社會性質比較落后,因此對于內遷后建立封建政權的少數民族政權而言他們受
到漢族政權的影響,B 項正確;材料只是強調少數民族建立了封建政權,并沒有說明少數民族占據封建政權
主導地位,排除 A 項;C 項表述不符史實,各民族間隔閡不可能消失,排除 C 項;材料不能反映中原人民南遷
導致北方社會動蕩,材料反映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戰爭客觀上促進民族融合,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變式訓練】2.西晉初年,晉武帝懲曹魏孤立之弊,大封同姓王,多達 27 人。這些王多擔任都督諸軍事
和地方刺史,掌握軍政大權。這一做法( )
A.壯大了門閥士族的力量 B.實現了鞏固統一的目的
C.改變了刺史的原有職能 D.埋下了宗室動亂的隱患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西晉初年(中國)。根據材料“大封同姓王,多達 27 人。這些王多擔任一方面的都督諸軍事和地
方刺史,掌握軍政大權”可知,西晉初期,同姓王權力較大,這為“八王之亂”埋下了隱患,D 項正確;
大封同姓王與門閥勢力無關,排除 A 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做法并未達到鞏固統一的目的,并且加
劇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釀成“八王之亂”,排除 B 項;刺史職能在東漢就已經改變,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考向 2 十六國與北朝
【典例】(2024·甘肅卷)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詔改定刑律,其中太和元年詔令提到“參詳舊典,
務從寬仁”“民由化穆,非嚴刑所制”“齊之以法,示之以禮”。從上述詔令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 )
A.深受儒家影響 B.借鑒南朝經驗
C.沿襲鮮卑傳統 D.意在托古改制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北魏(中國)。據材料可知,詔令中提到“參詳舊典,務從寬仁”“民由化穆,非嚴刑所制”“齊
之以法,示之以禮”,“務從寬仁”體現了儒家的仁愛思想;“民由化穆,非嚴刑所制”強調了道德教化
而非單純依靠嚴刑峻法;“齊之以法,示之以禮”則體現了禮法結合的觀念,這些理念體現了儒家的仁政、
德治和禮法并用的思想,A 項正確;材料中并未提及借鑒南朝經驗,排除 B 項;這些理念與鮮卑傳統的嚴
刑峻法有所不同,并非沿襲鮮卑傳統,排除 C 項;孝文帝修定律法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治理國家,實現社
會的穩定和發展,而非僅僅為了托古改制,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變式訓練】1.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即位之初,到處網羅漢族士人和“先賢世胄”給其高官要職,山東、河
北的著名士族豪強都歸附了北魏。他們幫助北魏出謀劃策,制定政治、禮儀、法律制度等。明元帝的這一
舉措( )
A.加劇了民族間的矛盾 B.抑制了地方勢力的膨脹
C.推進了北魏的封建化 D.實現了北魏的長治久安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北魏(中國)。材料反映了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即位時網羅漢族士人與先賢,效仿中原的政治、法
律、禮儀等,說明北魏越來越多地接觸中原封建文化,即這一舉措有利于促進北魏的封建化,C 項正確;這
一舉措有利于緩和民族矛盾,排除 A 項。“抑制了地方勢力的膨脹”與材料“他們幫助北魏出謀劃策,制
定政治、禮儀、法律制度等。”不符,排除 B 項;“實現了北魏的長治久安”表述錯誤,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變式訓練】2.匈奴建立的漢趙政權皇帝劉曜曾規定“非宗廟社稷之祭不得殺牛,犯者皆死”;北魏孝文
帝曾詔“六月庚午,禁殺牛馬”,孝明帝亦重申“殺牛禁”。這能夠反映該時期這些少數民族( )
A.牛耕技術的發展 B.統治思想的異變 C.政權更迭的頻繁 D.經濟結構的變化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北魏時期。根據材料
“非宗廟社稷之祭不得殺牛,犯者皆死”“六月庚午,禁殺牛馬”“殺牛禁”可知,北魏時期,少數民族
政權的統治者采取了禁殺牛馬的措施,體現了中原漢族農耕經濟的生產模式對游牧經濟的影響,說明少數
民族的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D 項正確;材料未直接表明少數民族牛耕技術發展的相關信息,排除 A 項;
材料未涉及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思想發生異變的相關信息,排除 B 項;魏晉時期,政權更迭頻繁,屬于政治
方面的特征,與題意無關,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知識點 2 隋唐到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權更迭
一、隋朝興亡
1、隋朝的建立:581年定都長安(589年隋文帝之子楊廣滅掉陳朝,結束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統一全國,
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
2、統治者的統治措施:
統治者 隋文帝楊廣 隋煬帝楊堅
(1)廣設倉庫,積儲豐富;始設義倉,以
備兇年。 (1)繼續廣設倉庫,積儲糧草。
(2)發展經濟,編訂戶籍,統一幣制、度 (2)始設進士科,創建科舉制。
措施 量衡。 (3)興建東都洛陽,宏偉壯麗,聞名于世
(3)采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加強 (4)開通大運河,貫通南北。
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 (5)三征高麗。
(4)確立三省六部制,加強君主專制。
評價 治世局面形成:開皇之治 過于急切,不恤民力
興建東都的目的:加強對山東江南等地的控制
3、隋朝的滅亡:隋煬帝的統治激發階級矛盾,三次大舉征伐高麗。生產遭到嚴重破壞,民不聊生,最終引
發大規模起義。隋朝貴族李淵趁機在太原起兵。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二、唐朝的繁榮
1、唐朝的建立:618年定都長安,唐高祖李淵
2、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
統治者 唐太宗——李世民 武周政權——武則天 唐玄宗執政前期——李隆基
(1)重視生產,勸課農桑;輕徭 (1)政治:打擊敵對的官僚貴 (1)政治:選賢任能、整
薄賦,戒奢從簡。 族。 頓吏治;裁減冗官,精簡機
(2)廣納賢才,知人善任,虛懷 (2)經濟:重視生產,繼續推 構,改革兵制。
措施 納諫,從善如流。 行輕徭薄賦的政策。 (2)經濟:抑制土地兼并,
(3)完善三省六部制,增加科舉 (3)文教:發展科舉制,創立 增加國家財政收入
考試科目。 殿試與武舉選拔人才 (3)文教:大興文治,限
(4)制定法律,減省刑罰。 制佛教
鼎盛局面 “貞觀之治” “貞觀遺風” “開元盛世”
吸取隋滅的教訓,輕徭薄賦,勸
具有革新魄,最終將唐朝推
出現原因 課農桑;政治上知人善任,虛懷 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持續推動
向歷史上的全盛時期
納諫。
三、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
1、安史之亂 755—763年
(1)背景:①內憂外患:朝政腐敗,邊疆緊張;②外重內輕:中央與地方力量失衡。
(2)過程:①755年,安祿山和部將史思明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 ”
②756年,安祿山于洛陽稱帝,國號“大燕”。
③763年,唐朝平定叛亂。
(3)影響:①形成藩鎮割據局面,削弱中央集權。
②破壞社會經濟,唐朝從此由盛轉衰。
③黃河流域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北民南遷,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2、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
(1)唐朝滅亡的原因:①唐朝后期持續了 100多年的藩鎮割據局面,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
②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進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統治
③唐末爆發的黃巢起義嚴重打擊了唐朝的統治
(2)宦官專權:威脅皇權,掌握皇帝廢立。
(3)朋黨之爭:朋黨之爭:官僚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以朋黨之爭的形式表現出來。(牛李黨爭)
(4)黃巢起義:起義軍橫掃大半個中國,一度攻占長安,起義失敗,但使唐王朝的統治陷于土崩瓦解。
(5)唐朝滅亡:907年,宣武節度使朱溫廢唐稱帝,唐朝滅亡。
3、五代十國
①北方“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短命王朝
②南方“十國”:吳越、南唐等割據政權。
③后周周世宗柴榮的統治:順應當時形勢,努力清除五代弊政,實力逐漸增強,為后來北宋結束五代十國
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礎。
【知識拓展】秦朝和隋朝有哪些相似之處?
①結束長期分裂局面,實現全國統一。
②都建立一些開創性的制度并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如秦朝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科舉制
③都有舉世矚目的偉大工程,如秦朝萬里長城,隋朝大運河。
④都因大興土木,實行暴政,導致大規模農民大起義,都是二世而亡。
⑤都為繼起的封建王朝提供了教訓。西漢接受秦亡教訓,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唐朝接受隋亡教訓,調整統
治政策,而出現繁榮局面。
【史料實證】隋唐盛世的出現及影響
史料 人們所說的“盛世”,一般指國家由亂到治,在較長時間內保持了政權穩定和社會繁榮。盛世的標
志,包括政治開明、經濟發展、民生復蘇、國力強大、文化昌盛等方面。古代盛世最有代表性的是西漢的
“文景之治”、唐代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和清代的“康乾盛世”。
摘編自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十五講》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中國古代“盛世”局面出現的共同古典政治智慧與條件。
吸取歷史教訓;國家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君主開明治理;制度保證;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等等。
【唯物史觀】對隋唐盛世的辯證認識?
(1)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現是各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是統治者的個人功勞。
(2)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現存在著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3)所謂的“盛世”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即都是相對于社會動亂時期而言的。即使在“盛世”時期,
最大的受益者仍是封建統治階級,廣大人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艱辛,農民的負擔依然沉重,農民與地主階級
之間的矛盾只是相對有所緩和,并未完全消除。
(4)唐朝的“盛世”局面隱藏著動蕩的危機。如“開元盛世”之后出現了安史之亂、藩鎮割據的混亂局面。
考向 3 隋唐的統一
【典例】(2023·山東卷)下圖為西漢與隋京畿區示意圖。與西漢相比,隋京畿區的變動是為了( )
A.減少制度變革阻力 B.拓寬財政收入來源
C.促進中原地區民族交融 D.緩解關中地區經濟壓力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西漢、隋朝(中國)。根據材料“西漢與隋京畿區示意圖”可知,與西漢京畿區相比較,隋朝的
京畿區向以洛陽為中心的東部延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朝時期,人口大量增加,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亟需通過南糧北運等形式來緩解關中地區的經濟壓力,D 項正確;材料中描述的是隋京畿區的東移,與制
度變革無關,排除 A 項;京畿區的東移,與拓寬財政收入來源無關,排除 B 項;隋朝京畿區的變動目的是
緩解經濟壓力,而民族融合是東移帶來的影響,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變式訓練】1.唐高祖、唐太宗先后詔修史書,于貞觀十年修成《梁書》《北齊書》等。《梁書》認為南
齊敗亡是末代統治者“掊克聚斂,侵愁細民”所致;《北齊書》認為“齊氏之敗亡,蓋亦由人,匪唯天道
也”;《隋書》認為隋亡是因為隋煬帝“驕怒之兵屢動,土木之功不息”。由此可知,唐朝統治者( )
A.宣揚君權神授 B.重視民生
C.鼓勵秉筆直書 D.虛美隱惡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梁書》認為南齊敗亡是末代統治者‘掊克聚斂,侵愁細民’所致”
與“齊氏之敗亡,蓋亦由人,匪唯天道也”這些描述認為梁、北齊、隋朝滅亡的原因是其施行暴政,搜刮
百姓而導致,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初統治者吸取前代滅亡的教訓,輕徭薄賦,重視民生,B 項正確;君
權神授說明君主的權利來源于“天”或者“神”,但是材料主要表現唐朝統治者對待歷史的態度,排除 A
項;秉筆直書指史官書寫歷史只根據史實的真相來寫,排除 C 項;虛美隱惡是指故意掩飾或夸大君主和王
朝的優點,隱藏或淡化其缺點和錯誤,這并不符合上述史書對前朝滅亡原因的真實描述,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變式訓練】2.唐初,“強大的貴族集團中的既得利益者仍然幾乎提供政府中的全部高級官員,所以皇帝
要受到牽制,就像地方官員也被他施政的環境牽制那樣”。這一現象( )
A.說明中央集權有下降趨勢 B.體現了君主專制逐漸被削弱
C.反映了貴族政治受到沖擊 D.助推統治者做出應時的調整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次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影響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
準確時空是:唐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可知,舊貴族集團壟斷政府高級官職,使皇權受到限制。因此統
治者不得不適時做出調整,維護自己的權力,D 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唐初政治的相對“靜態過程”,未
體現“下降趨勢”和“逐漸被削弱”的“動態化過程”,排除 AB 項;從材料“強大的貴族集團……所以皇
帝要受到牽制”可知,唐初舊貴族仍然發揮著重大作用,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考向 4 安史之亂與藩鎮割據
【典例】(2024·重慶卷)唐朝為邊疆防御節度使,每個節度使領屬數萬軍隊,兵將形成長期密切的關系。
節度使的設置緩解了邊疆外族勢力對朝廷的壓力,然而天寶年間發生了安史之亂。這說明節度使( )
A.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 B.由蕃將充任是嚴重失誤
C.沒有邊地軍隊調兵權 D.打破了外重內輕的局面
【答案】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唐朝為邊疆防御節度使,每個節度使領屬數萬軍隊,兵將形成長期密
切的關系。”并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時,設置節度使,加強邊防力量,賦予節度使較大權力,節度使最終
形成尾大不掉,違背了初衷,削弱中央集權。隨著唐朝的逐漸衰落以及節度使勢力日益坐大,中央政府難
以掌控住地方,故而演變為藩鎮割據,可見節度使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A 項正確;節度使本身是為了加
強邊防,也必須由蕃將充任,只是這一制度下,缺乏制衡和監督,排除 B 項;節度使手中實權很大,具有
邊地軍隊調兵權,排除 C 項;節度使加重了外重內輕的局面,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變式訓練】1.《新唐書·兵志》記載:“大盜既滅,而武夫戰卒以功起行陣,列為侯王者,皆除節度使。
由是方鎮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故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天子顧力不能制,
則忍恥含垢,因而撫之,謂之姑息之政……”。這反映出( )
A.藩鎮割據導致了安史之亂 B.君主專制權力日益弱化
C.宦官專權激化了階級矛盾 D.唐朝中央集權遭到削弱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
唐朝(中國)。據材料可知,唐朝安史之亂后地方形成了藩鎮割據,武將干政,中央集權遭到削弱,D 項
正確;材料是安史之亂后,排除 A 項;材料反映了中央集權的下降,排除 B 項;材料是指地方武將形成的
藩鎮割據,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變式訓練】2.李攸《宋朝事實》寫道:“唐之亡,強分其地,國以十數”。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評論
說:“世言唐亡于藩鎮。而中葉以降,其不遂并于吐蕃、回紇,滅于黃巢者,未必非藩鎮之力……藩鎮強
唐弱,藩鎮弱唐亡”。據此可得出的結論是( )
A.對唐代藩鎮的影響需要具體分析 B.藩鎮導致唐朝的滅亡
C.作者提供了研究藩鎮的一手史料 D.藩鎮延續了唐朝統治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唐之亡,強分其地,國以十數”“世言唐亡于藩鎮。而中葉以降,其
不遂并于吐蕃、回紇,滅于黃巢者,未必非藩鎮之力……藩鎮強唐弱,藩鎮弱唐亡”可知,藩鎮的存在,
既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權威,但同時也起到了保衛國家的作用,延續了唐朝的統治,因此對唐代藩鎮的作用
需要具體分析,A 項正確;“藩鎮導致唐朝滅亡”說法片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B 項;李攸《宋朝事
實》、顧炎武《日知錄》均不是研究唐代藩鎮的一手史料,排除 C 項;“延續了唐朝的統治”說法片面,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知識點 3 法律與教化(選必一)
1、漢魏以后,儒家思想作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禮法結合
①魏明帝在朝廷設置律博士,進一步推動了律令的儒家化(最重要的變化);
②法律以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作為量刑的重要原則之一,目的在于維護三綱五常;
③重視家訓,強化基層教化。
2、唐朝的法律教化
(1)法律體系
律 定罪量刑的刑法典
令 行政制度與規則
格 補充意義的法典
式 實施律令的細則法規
(2)法律著作
(3)影響:
①繼承了漢魏以來法律制定和闡釋的經驗,
②是中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
③歷代王朝大多以此為藍本創制自己的法律。
特點:唐律是禮法結合的典范,如對儒家倫理中的“孝”特別重視。
3、教化
(1)提倡禮治
標志性法典:732年,頒布《大唐開元禮》
內容:分吉、賓、軍、嘉、兇五禮
特點:體系龐大、體例嚴謹、內容繁復的禮儀法典,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之作。
(2)社會層面
推廣魏晉南北朝以來重視家訓的經驗,強化基層教化。
君主權力加強,郡縣制、官僚制開始產生
【歷史解釋】魏晉南北朝時期法律儒家化的原因?
史料:所謂“準五服以制罪”就是按照儒家所規定的五等喪服制度來確定犯罪的大小和刑罰的輕重。西晉
《泰始律》首次將這種喪服制度法律化,明確指出,“峻禮教之防,準五服以制罪也”,使之成為封建法
律中一項基本的刑法原則。
摘選自薛菁《論魏晉南北朝刑法原則儒家化特征》
(1)各種社會矛盾較為激化,政權更替不斷,社會動蕩不安。
(2)各王朝統治集團為了在動亂中求得生存與發展,比較注意總結歷代的興亡得失。
(3)封建統治者積數百年立法與司法的實踐和引經斷獄、引經注律之經驗,使當時律學的研究也相當發達。
曹魏時期命令專用儒家思想來解釋律令。
(4)以老莊思想為依據和內容的玄學以及佛學思想興盛,并一度挑戰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
(5)漢武帝后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儒家知識分子以經注律。
【歷史解釋】中華法系的特點和影響?
史料:《唐律疏議》中規定,“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即“德禮”才是治國的基本方略,
而“刑罰”只是……起輔助的作用。《唐律疏議》體現著明顯的順序與級別,蘊含著統治者深刻的“民本”
思想,“先治國,后治家”;嚴格的規定不同刑種和刑期,輕者輕罰、重者重罰……《唐律疏議》中還包
含著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賦予“親親”“尊尊”的等級秩序以約束力和合法性。
摘編自夏巍予、劉洋等《儒家思想影響下的唐代法律制度》
(1)特點:法律以君主意志為轉移;法律以禮教為指導原則和理論基礎;法律以刑為主;重刑輕民;司法
從屬于行政。
(2)影響:中華法系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源遠流長,獨樹一幟,為人類法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古
代中國國力長期居于東亞甚至世界前列,形成了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儒家文明圈;中國的法律制度自然而
然地影響到周邊國家,其中以唐律為甚。
知識點 4 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選必一)
一、三國兩晉南北朝民族交融:
1.含義:指不同民族之間不同生產方式、風俗習慣、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響和滲透。既包括少數
民族漢化的過程,又有漢族對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的吸收。這是中國歷史上的進步現象。
2.主要途徑包括:
①民族遷徙,雜居相處
②經濟文化的友好交流
③聯合斗爭
④某些少數民族統治者進行的改革;
⑤民族之間的戰爭
⑥和親懷柔政策。
3.民族交融的特點:
①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共同構成中華民族的大家庭
②友好交往是主流,中心是擴大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和漢族文化
③中華民族以儒家大一統思想作為民族的精神支柱
④民族大融合促進了國家統一,國家統一又促進了民族大融合,因此它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動力之一
⑤落后民族在征服先進民族后被先進民族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識同化
⑥各民族的特點、優點不斷充實著中華民族。
4.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
①根本原因: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內,民族之間密切交往,互相影響
原因
②具體原因:先進文化的吸引力,戰爭因素的影響,統治政策的強力推進
①北方農民為逃避戰亂,遷居南方。
表現 ②東漢魏晉時期,“五胡”不斷內遷,內遷的民族和漢族長期定居,互相影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大促進了鮮卑族與漢族的交融,推動了北方民族的大交融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進一步
評價 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化,并為以后隋唐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與繁榮奠
定了基礎。
二、三國兩晉南北朝對外交往
1、輸出:
①儒學:3—5世紀,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流行(選三 P10)
②佛教:大約在 4世紀以后,經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各國佛教得到發展(選三 11)
東晉的法顯從長安出發,經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經典(綱上 P45)
③紡織:養蠶和繅絲技術逐漸傳到東羅馬帝國(選三 52)
2、輸入:
①朝鮮半島的樂舞出現在中國的宮廷中(選三 28)
②最早由埃及人制造的玻璃從東羅馬帝國傳入中國(選三 53)
③西方的祆教傳入中國(選三 53)
(南北朝時傳入,摩尼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多于唐朝傳入)
三、隋唐時期民族交融
東突厥:貞觀初年擊敗東突厥。草原各族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
西突厥:唐高宗聯合回紇滅西突厥;唐太宗在西域設置安西都護府。武則天設北庭都護府,統轄天山南北。
吐蕃:文成公主入藏,帶去大批手工藝品和多種技術、醫藥書籍。唐蕃和親,促進了漢藏的友好關系和經
濟文化交流。9世紀吐蕃與唐會盟,唐蕃間基本停止了戰爭。
回紇:唐玄宗封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回鶻遷入河西走廊和西域,逐漸形成維吾爾族。
靺鞨:唐玄宗封其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渤海正式劃入唐朝版圖。
南詔:8世紀前期,唐玄宗封南詔首領皮羅閣為云南王。
(1)原因:
①魏晉南北朝以來民族交融的發展,使民族交往有了良好的基礎。
②隋唐強盛的國力,為民族關系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政治和經濟保障。
③統治者采取了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
④交通的發達,便利了各民族間的交往。
⑤少數民族自身政治、經濟的發展。
(2)特點:政策開明、方式多樣
①設立都護府②冊封首領③武力征服④政治和親⑤會盟友好⑥經濟文化交流
(3)作用:保證邊疆穩定,對祖國邊疆地區的開發做出了積極貢獻,密切經濟聯系,促進了民族交融。
(4)唐朝處理民族關系的啟示:
①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則國家興盛富強,海納百川,積極吸收先進文明,有利于社會進步;閉關鎖國則
會導致落后。
②各族人民共同締造了中華文明。
③加強民族團結,實行對外開放,對今天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隋唐時期對外交往
【史料實證】隋唐時期的民族關系與邊疆管理
史料: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隋唐的民族政策表現得較為開明。唐太宗說:“自古皆貴中華,
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唐的民族政策以懷柔,招撫為主,對邊疆民族采取的和
親政策次數之多,持續時間之長是歷代王朝所無法比擬的,還確立了羈縻府州制度,以邊疆民族首領為都
督、刺史,管理府州事務,并可世襲,相對松散的羈縻方式卻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摘編自馬大正《中國古代的邊疆政策與邊疆治理》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朝邊疆民族治理政策的特點,并分析該特點形成的原因。
特點:較為開明;以懷柔、招撫為主;采取相對松散的羈縻政策,在承認中央王朝統治的前提下,具有高
度自治性。
原因:貞觀年間唐朝經濟繁榮;唐朝在當時世界上的領先地位;唐朝對周邊民族的向心力;唐朝統治者開
明的民族觀。
【歷史解釋】唐朝促進民族關系發展的因素與特點?
(1)促進因素
①民族交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使民族間的隔閡大為減少,各族間經濟文化交流空前發展。
②民族政策:唐太宗采取開明的政策,較為平等地對待少數民族。
③社會環境:唐朝前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發達。
④對外交通:陸上絲綢之路暢通,便利中原與西域的交流。
(2)特點
①設立管理機構,加強邊疆治理。
②以和親方式促進民族大交融。
③以議代戰,尊重民族習慣,文化交流,修德政。
④因俗而治,從少數民族實際出發實行不同的開明政策。
【歷史解釋】魏晉至隋唐中外交流的特點?
(1)交流交往范圍廣泛,且有連續性。
(2)交往領域全面,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方面。
(3)交往渠道眾多,主要以貿易和佛教為紐帶。
(4)在交往過程中,東亞文化圈形成。
(5)唐朝成為周邊國家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考向 5 唐代的民族交融
【典例】(2023·湖北卷)唐代初期,太宗稱:“我今為天下主,無問中國及四夷,皆養活之。不安者,
我必令安;不樂者,我必令樂。”由于邊遠諸族聚居地生產相對落后,無法執行內地賦役標準,朝廷依據
實情實施輕稅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規定:“諸邊遠州有夷僚雜類之所,應輸課役者,隨事斟量,不必
同之華夏。”上述材料集中體現了唐朝( )
A.采取靈活政策促進民族交往 B.重視邊境民族地區的社會治理
C.調整經濟政策推動區域發展 D.堅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唐代(中國)。題干第一則材料中,唐太宗的觀點“皆養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樂者,我
必令樂”體現了唐太宗重視對周邊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第二則材料中,朝廷在邊境少數民族地區實施不
同的賦稅政策,也體現了朝廷重視邊境民族地區的治理,B 項正確;民族交往強調雙向交流,題干僅體現了
朝廷對邊疆地區的態度和政策,同時題干中唐太宗的態度和朝廷的做法,并非為了促進民族交往,而是為
了穩定邊疆和鞏固統治,排除 A 項;材料涉及的是重視邊境民族地區的社會治理,沒有唐朝經濟政策調整
的相關論述,排除 C 項;題干中唐太宗的觀點沒有體現“因俗而治”,也沒有涉及“民族政策”,不符合
題目設問“集中體現了”,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變式訓練】1.唐朝前期,外層防御圈以各都護府為核心,內層防御圈以邊境都督府為核心。都護府與邊
境都督府轄有若干羈縻府州,以鎮撫外族,同時兼統鄰近數州軍隊。都護府與鎮戍系統僅負責提供敵情與
牽制敵人,具體作戰由中央派遣軍隊承擔。由此可知,唐朝前期( )
A.注重邊疆地區治理B.形成外重內輕局面
C.藩鎮割據潛滋暗長 D.軍制改革迫在眉睫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材料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
準確時空是:唐(中國)。依據材料概況可知:從材料可以看出邊疆都護府負責鎮撫外族,機構設置嚴密
職責明確,同時也注重對邊疆的節制,說明注重邊疆地區的治理,A 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地方雖掌握軍
權但受中央節制,排除 B 項;材料涉及的是作戰是中央派遣軍隊承擔,地方只負責提供敵情與牽制敵人,
排除 C 項;材料未涉及唐朝前期邊疆治理的弊端,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變式訓練】2.隋朝,冊立歸附的東突厥染干為“意利珍豆啟民可汗”,啟民可汗以藩屬自居。唐太宗時
期,不再冊立東突厥首領為可汗,而是任命突厥首領為都督、刺史,普通部眾則是唐朝治下的臣民。這一
調整意在( )
A.加強對北方邊疆地區的管控 B.擴大中原政治文明的影響
C.構建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 D.規范少數民族地區的行政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隋唐(中國)。根據材料“唐太宗時期,不再冊立東突厥首領為可汗,而是任命突厥首領為都督、
刺史,普通部眾則是唐朝治下的臣民”可知,這一舉措有利于加強對北方邊疆地區的管控,A 項正確;材
料強調對北方邊疆地區行政上的管控加強,不能體現中原政治文明影響擴大,排除 B 項;這一調整的目的
更多在于對北方邊疆地區的管控,而不是構建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排除 C 項;加強對北方邊疆地區的
管控與規范少數民族地區的行政無關,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考點二 經濟發展與社會治理
知識點 1 經濟發展
一、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經濟發展
(一)江南經濟開發:
1、原因: ①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向南方遷移(人口南遷)
②北方人民帶去了勞動力和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生產技術(根本原因)
③南方自然條件優越,氣候適宜;
④南方政局穩定,社會比較安定。
⑤統治者重視發展生產,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
2、表現:
①農業:土地大量開墾,耕地面積不斷增加,農產品物種增加并興修很多水利;農業技術也有很大改進。
實行農業的多種經營。
②手工業: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明顯進步
冶煉業:出現了灌鋼法制作的農具,礦冶業有明顯的進步。
陶瓷業:工藝上為了防止在燒制過程中氣體和有害物質污損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缽中。
③商業:長江沿岸最為活躍。
3、影響:
①有利于江南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出現了“荊揚晏安,戶口殷實”的景象;
②促進了南方山區少數民族與漢族的融合;
③南北方經濟差逐漸縮小,趨于平衡,為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
④南方的開發直接影響了古代中國政治中心向東、向南移動。雖然江南地區得到了開發,但當時我國的經
濟重心仍然在黃河流域,南方的經濟水平仍然落后于北方。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經濟的主要特點:
①江南經濟迅速開發,中原地區發展相對緩慢。
②士族莊園經濟和寺院經濟占有重要地位。
③商品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占主體地位。
④各民族經濟交流加強。
【史料實證】江南經濟開發
史料:東晉南朝時,鐵犁、牛耕已逐漸普及……水利工程星羅棋布。農作物的種類增多,江南……·這就
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畝產量。三吳地區……絲綿布帛之饒,衣覆天下。在冶鑄技術上,使用水排鼓
風,采用灌鋼法,類似近代的“滲碳”技術。造船技術……繼續發展……制瓷和造紙業也有很大進步。建
康、江陵、成都、番禺、會稽、吳郡都是著名的都市……“草市”“軍市”“夷市”星羅棋布,東晉南朝
的商稅已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摘編自朱紹侯、張海鵬、齊濤主編《中國古代史(上)》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東晉南朝時期江南開發的表現。
表現:大量荒地開墾,耕地面積不斷增加,農業技術改進,土地利用率提高、畝產量增加。手工業快速進
步,繅絲、織布、制瓷、冶鑄等行業,在產量和質量上都有顯著發展。商業交流頻繁、商業流通范圍擴大、
出現著名的都市、商稅是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
(二)田莊經濟(塢堡)
特點:
① 規模較大;
②以農業為主,多種經營;
③自給自足;
④擁有私人武裝,易形成割據
【歷史解釋】魏晉南北朝時期莊園經濟特點?
史料:東晉南朝時期,門閥政治發展到鼎盛,政權更選頻繁,土地私有制的浪潮又洶涌奔襲,東晉南朝時
期的莊園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軌跡中大放異彩。戰亂不息的中原大地促使士族冠帶之家攜家帶眷避亂江左建
立莊園,而戰亂所導致的流民又為莊園的生產提供了勞動力和生產技術。
摘編自胡宗飛《東晉南朝莊園生產經營研究》
(1)發展模式具有規模化、綜合性和獨立性:莊園經濟是建立在大量地產私有化的基礎之上的,這就決定
了其具有規模化、綜合性強的特點;大地主們為避兵禍往往閉門自保,因此獨立性、封閉性、自主性也是
其發展模式的主要特點。
(2)以宗法關系為紐帶的封建經濟組織:為了維護大家族的利益,宗族內部形成了比較嚴密的、長幼有序
的宗法關系。
(3)具有武裝性:處于亂世,莊園內部又物資充足,為避兵禍,大部分地主豪強在莊園中配置一些武器裝
備,武裝保衛家族利益。
【唯物史觀】六朝時南方經濟開發的歷史影響?
(1)南方經濟開發為六朝割據東南提供了物質基礎。
(2)形成江南經濟區,為經濟重心南移打下基礎。
(3)促進了南方科技(如數學)和文學藝術(如田園詩、書法)的發展。
(4)在南方經濟開發過程中,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逐步與漢族交融。
(5)山區開發,破壞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帶來一定環境問題。
(三)均田制
1、背景:北方長期戰亂,大量人口南遷,出現了大量荒廢土地。
2、實行時間:北魏——唐中期
3、土地性質:封建土地國有制(所有權)
4、經營方式:小農經營
二、隋唐時期經濟發展
(一)農業:
1. 生產工具(曲轅犁)
發明:江南農民
影響:成為當時最先進的耕具,在江南水田地方推廣,耕犁由此基本定型。
2. 水利灌溉(筒車和翻車在唐代是并行使用的)
(二)手工業:
(三)商業:
1.市場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坊市分區制度逐步瓦解,商業進一步繁榮。
2. 貨幣
唐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李淵下令“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錢制把貨幣的單位由
金屬重量的直接標示改為純粹的貨幣符號,開創了中國貨幣史上以“通寶”、“元寶”等作為鑄幣標示的
貨幣系統。
【知識拓展】中國貨幣的演進規律
①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②由多元貨幣向統一幣制的演變
③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⑤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演變。(宋以后)
3.信貸契約
①信貸業務由存貸款發展到匯兌,出現了類似現代匯票的“飛錢”
②當鋪通稱為“質庫”,有時亦稱“解庫”“解典”等,主營抵押小額貸款,兼營貨幣兌換
③契約應用更加廣泛(吐魯番阿斯塔納唐墓出土的石染典買馬契)
4.對外貿易
出口商品:陶瓷(特別是瓷器)、絲綢、茶葉、紙張
外貿路線:
①陸上絲綢之路在原有絲綢之路和草原絲綢之路中間開辟了北線(選三 51)
②海上絲綢之路中的商船從東南沿海各港口出發,近達南洋各地,遠達波斯灣(選二 37)
政府機構:設置市舶司,掌管對外貿易(選二 37)
影響:(選二 P37)
①中國通過陸、海兩條對外貿易渠道,引進了國外的優良馬匹、植物新品種、香料、藥材和琉璃;
②中國絲綢一度成為西方人財富和身份的象征;
③中國的瓷器、茶葉流行于亞、非、歐三洲,豐富了當地人們的生活。
【歷史解釋】隋唐經濟新變化?
(1)新生產工具:曲轅犁——鐵犁工具定型,標志著中國古代犁耕技術的成熟。
(2)新交通出現: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
(3)新商業服務:柜坊、飛錢出現,加速了商業的發展。
(4)新賦稅制度:稅制由按人丁征收為主向按資產和田畝為主轉變,征收實物,反映出國家對人民的人身
控制逐漸放松。
(5)新的度量衡:開元通寶流通以后,十錢為一兩的新的十進制度量衡便由此產生,二十四進制的銖兩制
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開始向抽象化、符號化轉變。這種新衡制,換算便利,適合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
(6)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唐朝安史之亂后,南方經濟逐漸超過北方。
考向 1 隋唐社會經濟的發展
【典例】(2023·福建卷)吐魯番出土的一批質庫帳歷,記錄了唐代長安普通居民的質典活動:他們為了
借錢,抵押舊衣衫、銅鏡等日常物品,并在贖回時支付本息。這批帳歷可用來說明當時長安( )
A.對外聯系頻繁 B.商品經濟活躍
C.匯兌業務發達 D.階層分化嚴重
【答案】B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唐代(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唐代長安普通居民可以抵押舊衣衫、銅鏡等日常物品借錢,
并在贖回時支付本息,說明當時長安商品經濟活躍,B 項正確;材料說的是唐代長安普通居民的質典活動,
沒有體現對外聯系,排除 A 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唐代長安商品經濟活躍,匯兌業務不是主要內容,且
“發達”的表述程度過重,排除 C 項;材料未涉及階層分化嚴重,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變式訓練】1.有學生在開展關于唐代主題的學習中,收集到“江南仲春天,紫蔗節如鞭”“種藥疏故畦,
釣魚垂舊鉤”“楓樹隱茅屋,橘林系漁舟”“故城邊有賣花翁,十畝芳菲為舊業”等唐詩。這些詩句可用
于研究唐代( )
A.經濟作物的種植 B.手工技藝的進步
C.市民階層的閑適 D.民眾生活的艱辛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唐朝時期(中國)。據題干“紫蔗、種藥、橘林、十畝芳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體現
的是經濟作物,A 項正確;手工技藝的進步與本題主要結論經濟作物的種植不一致,排除 B 項;詩人多為
士階層,詩更多體現他們的生活狀態,而不是市民階層,排除 C 項;材料中對民眾的生活狀況沒有體現,
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變式訓練】2.隋代在京師及諸州為鐵錢“立榜”“置樣”,“不中樣者,不人于市”,凡發現(銅錢)
“非官鑄者,皆毀之,其銅入官”。唐代在“歷代采鑄”的梓州銅山縣“置監署官”。這些舉措( )
A.旨在打擊商人鞏固統治 B.提高了手工業的工藝水平
C.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D.加強了國家經濟控制能力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隋唐時期(中國)。據材料可知,隋唐兩代政府重視貨幣的鑄造,嚴厲懲罰盜鑄行為,這主要是
為了維護政府對鑄幣權的壟斷,加強國家對經濟的控制能力,D 項正確;材料中所展示的是打擊盜鑄者,
這些群體并不一定都是商人群體,排除 A 項;“非官鑄者,皆毀之,其銅入官”并不是為了提高手工業工
藝水平,排除 B 項;這些舉措有利于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知識點 2 交通變遷(選必二)
1、南北朝——漢志商道
沙特阿拉伯西部沿海地區的一條著名商道,亦稱“香料之路”,自東方從海路遠道而來的商品先運抵
也門,然后用駱駝沿此商道轉運到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再進入歐洲,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延伸。(選三
P52)
2、唐朝交通
(1)國內交通
①驛道有近 2.5萬千米,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選二 67)
②郵驛最盛時有水驛 260個,陸驛近 1300個,主要郵路 7條,從事驛務的人員 2萬多名(選二 72)
對外交通
(2)陸路:①往東:長安→朝鮮
②南線:長安→西域→印度
③中線:長安→西域→伊朗→阿拉伯→歐洲、非洲
④北線:長安→天山以北→伊朗→阿拉伯→歐洲、非洲(選三 51)
(3)海路:①登州、揚州→朝鮮、日本
②廣州→馬來半島→印度→波斯灣
知識點 3 戶籍制度和基層治理(選必一)
1.東晉:“黃籍”與“白籍”
2.北魏孝文帝:五家為一鄰,五鄰為一里,五里為一黨
3.戶籍制度
隋朝:“大索貌閱”,嚴防不實。
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嚴,戶籍三年一造
4、基層制度
唐朝:組織(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城內設坊,郊外設村,設里正、坊正、村正。)
管理機制(鄰保制度——四家為鄰,五鄰為保,互相監督)
5、社會保障
隋朝:在長安、洛陽及地方廣設倉庫
①官倉:政府置倉供應朝廷糧食和物資,預防荒年救大災
②義倉:令各州百姓在收獲時按貧富分三等出糧自置民間義倉,備水旱賑濟防小災
唐朝:
①政府開始設收容貧老、孤兒和乞討流浪人員的專門機構,如養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眾濟院、明
清的養濟院。(選必一)
②寺廟病坊收治病人(選必二 81)
考向 2 魏晉至隋唐社會治理
【典例】(2023·浙江卷 1 月)延載元年(694)八月敕:“諸戶口計年將入丁、老、疾、應免課役及給侍
者,皆縣親貌形狀,以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聽隨事貌定,以付手實。”這種戶籍
管理辦法是( )
A.黃籍登記 B.白籍土斷 C.貌閱之法 D.諸色戶計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延載元年(694)”、“諸戶口計年將入丁、老、疾、應免課役及給侍者,皆縣親貌形
狀,以為定簿”可知,唐朝實行貌閱之法,將人口體貌與戶籍登記相比較,重新核定戶籍。C 項正確;黃籍
登記是西晉,排除 A 項;東晉后期和南朝政府實行白籍土斷,排除 B 項;元朝實行諸色戶計,排除 D 項。
故選 C 項。
【變式訓練】1.東晉初期政府把南渡的北方僑民編入“白籍”,以別于南方土著的“黃籍”,并;有“不
稅不役”的待遇。東晉后期和南朝,政府以現居地為準,不時將僑民編入月郡縣戶籍,稱為“土斷”,至
此“白籍”逐漸消失。“土斷白籍”的推行( )
A.擴大了北民的南渡規模 B.減少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C.扭轉了戶籍的混亂局面 D.加速了白籍人口土著化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東晉(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晉末,北方人民大量南流,流民南下之初,多數還想重返
故里,而且流人初到,并無產業,東晉政府為了安撫他們,同時憑借他們的武力為北伐資本,也不能不給
以優復特權,但北伐多次失敗,重返絕望,居處既久,人安其業,僑人中的上層已多占有田園別墅,下層
的除了淪為部曲、佃客、奴婢者外,也通過開荒或其他手段取得少量土地,成為自耕農民,他們與土著百
姓生活無異而負擔不同,容易引起僑舊矛盾,而且許多江南農民也逃亡而變成豪強私附,這些都不利于東
晉政府的統治,因此東晉政權在江南站穩腳跟之后,便要實行土斷政策,“土斷白籍”政策加速了白籍人
口土著化,D 項正確;北民的南渡規模與北方戰亂有關,和“土斷白籍”的推行無關,排除 A 項;土斷白
籍”的推行與戶口有關,不涉及財政收入,排除 B 項;在“土斷白籍”推行前,東晉政府戶籍分為“白籍”
和“黃籍”,并不混亂,排除 C 項。故選 D 項。
【變式訓練】2.魏晉時期,更易書寫、保存與運輸的紙張取代了秦漢時期的簡冊書成為古代戶籍的書寫載
體。戶籍也從鄉里制作,正本留鄉,副本呈報至縣,轉變為縣廷制作,上報至中央戶部,中央擁有了對戶
籍的最終審核權。這一變化( )
A.致力于基層民眾的自我管理 B.保證了政府征發賦役的來源
C.有助于強化統治者控制基層 D.引發了基層管理權力的上移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
可知準確時空是:魏晉時期(中國)。材料雖然從書寫材料入手,但是展示的是戶籍的制作由鄉里移至縣
里,并由以前的鄉里保存正本變為上交中央,體現了中央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C 項正確;鄉里制作戶籍的
權力上交到縣,無法體現基層民眾的自我管理,排除 A 項;秦漢時期的簡冊書也可以保證政府的賦役來源,
故書寫材料發生變化并沒有改變這一現象,排除 B 項:雖然制作戶籍的權力由鄉里上移至縣,但是鄉里依
然是基層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其基層管理權力并沒有因此發生上移,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1.(2024·安徽卷)《晉書·陶侃傳》記載,陶侃為武昌太守時“立夷市于郡東,大收其利”。《梁
書·張稷傳》亦載:“郁州(今屬連云港市)接邊陲,民俗多與魏人交市。”此類記載所反映的現象表明,
這一時期( )
A.海外貿易增加財政收入 B.市鎮興起維護了時局穩定
C.互市交易促進民族交往 D.榷場的設立帶動民間交流
【答案】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立夷市于郡東,大收其利”“郁州(今屬連云港市)接邊
陲,民俗多與魏人交市。”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族與少數民族的互市交易,這有利于民族之間交往
交流,C 項正確;材料反映的國內貿易,不涉及海外貿易,排除 A 項; 市鎮興起主要在明清時期,排除 B
項;榷場的設立是在宋朝時期,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2.(2024·浙江卷 1 月)據《通典》記載,西漢末人口約 6000 萬,歷經 700 余年之發展,至唐中期鼎盛
的天寶年間,人口約 5300 萬,才大體接近西漢末的數字。關于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下列說法中,正
確的是( )
A.生產工具、技術長期停滯不前 B.政局長期動蕩、戰亂頻繁
C.疆域變化不定、人口不斷外遷 D.土地兼并、南北經濟衰退
【答案】B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時空是:西漢至唐朝(中國)。
西漢末人口約 6000 萬,歷經 700 余年之發展,至唐中期鼎盛的天寶年間,才大體接近西漢末的數字,表明
西漢末年至唐朝初年人口增長緩慢,甚至經歷了人口明顯減少的時期。結合所學,西漢末年爆發農民起義,
社會動蕩。東漢末年,爆發黃巾起義,州牧割據。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大部分時期處于分裂狀態,政權更迭
頻繁,政局長期動蕩,北方戰亂不斷,導致人口減少或增長緩慢,B 項正確;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生產工
具、技術繼續發展,而非停滯不前,排除 A 項;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國家疆域基本穩定,北方人
口因戰亂南遷而非外遷,排除 C 項;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經濟繼續發展,“南北經濟衰退”說法不恰當,
排除 D 項。故選 B 項。
3.(2023·北京卷)“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是對唐代兩個重要時期的贊譽。一般認為,“貞觀之治”
更強調政治開明、社會安定;“開元盛世”更強調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以下詩文能夠直接反映“貞觀之
治”特點的是( )
①“君臣相得”“樂聞直諫” ②“小邑猶藏萬家室”“公私倉廩俱豐實”
③“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 ④“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C
【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根據材料“‘貞觀之治’更強調政治開明、社會安
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時期,君臣關系融洽,虛心納諫,①符合題意;“小邑猶藏萬家室”描述
的是開元盛世的場景,②不符合題意;“五尺童子,恥不言文墨”意思是五尺高的學童以不說詩詞文賦的
為恥,是唐朝中期杜佑對當時社會場景的描述,③不符合題意;“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是《貞
觀政要》中對唐太宗統治時期的描述,④符合題意。綜上所述,①④符合題意,C 項正確;其他選項與題意
不符,排除 A 項、B 項和 D 項。故選 C 項。
4.(2023·江蘇卷)唐《雜令》規定,公私借貸可自行簽訂契約,官府不干涉,但利息總量不得超過本金
一倍。唐敬宗發布敕文,對“出利過本兩倍”的私債,官府不負責追討超過法定利率的債務,由此可知( )
A.暫時放松重農抑商的政策 B.禁止民間的資本性借貸活動
C.保障借貸主體和適當權益 D.通過法律手段調整人身關系
【答案】C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唐朝(中國)。材料中唐代政府對公私借貸的規定,體現了對借貸主體的保護,C 項正確;材料中
唐代政府對公私借貸的規定,與重農抑商政策無關,排除 A 項;材料中唐代政府并未禁止民間資本性借貸
活動,排除 B 項;材料中唐代政府對公私借貸的規定,不屬于法律手段,排除 D 項。故選 C 項。
5.(2023·廣東卷)唐中后期,朝廷鼓勵士人到地方任職,藩鎮有辟召幕僚之風。一度出現“游宦之士,
至以朝廷為閑地,謂幕府為要津”的現象,這( )
A.強化了外重內輕的局面 B.緩和了朋黨之爭
C.破壞了科舉考試的公平 D.加劇了階級矛盾
【答案】A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
時空是:唐朝中后期(中國)。根據材料“游宦之士,至以朝廷為閑地,謂幕府為要津”,唐朝中后期,
文人士子爭相到藩鎮使府擔任幕職,增強了地方藩鎮的實力,不利于中央集權,強化了外重內輕的局面,A
項正確;朋黨之爭是指唐末時,兩派士大夫結黨互相爭斗排擠的事件,與材料主旨關系不大,排除 B 項;
這些士人去地方藩鎮做幕僚,與科舉考試無關,排除 C 項;這些士人去地方藩鎮做幕僚,不會加劇階級矛
盾,排除 D 項。故選 A 項。
6.(2024·江蘇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南詔古道是唐代云南地區的地方交通網。唐朝時西南各少數民族聯合建立的南詔政權興起,逐步
統一了云南地區。開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冊封南詔首領皮邏閣為云南王。作為中央治下的地方政權,
南詔推崇儒家文化,學習和接受中原的生產技術,派遣大臣子弟入唐學習,參照唐朝的制度文化推行改革。
南詔仿效唐制,大力發展交通,建成了通達四方的道路網,既通往中原,也連接了通往緬甸、印度的“西
南絲綢之路”。通過南詔古道,中原的絲綢、布匹、鐵器等貨物源源不斷地運往西南,海外的琉璃、寶石、
翡翠等異域方物也輸入國內,促進了我國西南地區與中原以及東南亞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摘編自潘岳等《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等
(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南詔古道修建的歷史背景。
(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南詔古道修建的影響。
【答案】(1)歷史背景:唐朝實行開明、開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南詔仿效唐朝制度、或學習唐朝(中原)
制度 ;南詔重視發展交通;南詔經濟文化發展。
(2)影響:推動西南邊疆(西南地區、云南地區)的開發(經濟文化的發展);少數民族、南詔接受(學
習)中原文化(唐文化、漢文化、認同中原文化 ;促進民族交融/交流/交往 ;促進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或
中外交流)(或促進西南絲綢之路繁榮,或促進對外貿易、對外經濟文化交流)。
【詳解】(1)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歷史背景:根據材料“唐玄宗冊封南詔首領皮
邏閣為云南王。”并結合所學得出唐朝實行開明、開放、包容的民族政策;根據材料“作為中央治下的地
方政權,南詔推崇儒家文化,學習和接受中原的生產技術,派遣大臣子弟入唐學習,參照唐朝的制度文化
推行改革。”得出南詔仿效唐朝制度、或學習唐朝(中原)制度 ;根據材料“南詔仿效唐制,大力發展交
通,建成了通達四方的道路網”得出南詔重視發展交通;根據所學得出南詔經濟文化發展。
(2)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唐朝中國。影響:根據材料“通過南詔古道,中原的絲綢、布匹、
鐵器等貨物源源不斷地運往西南,海外的琉璃、寶石、翡翠等異域方物也輸入國內,促進了我國西南地區
與中原以及東南亞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并結合所學從推動邊疆開發、民族交融、經濟文化發展等角度
回答即可。如推動西南邊疆(西南地區、云南地區)的開發(經濟文化的發展);少數民族、南詔接受(學
習)中原文化(唐文化、漢文化、認同中原文化 ;促進民族交融/交流/交往 ;促進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或
中外交流)(或促進西南絲綢之路繁榮,或促進對外貿易、對外經濟文化交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兰溪市| 永济市| 扎兰屯市| 安化县| 穆棱市| 岫岩| 中牟县| 周宁县| 丹寨县| 元朗区| 古浪县| 庆安县| 涟水县| 来安县| 高平市| 化隆| 临沧市| 郸城县| 瓦房店市| 五莲县| 布尔津县| 富民县| 库伦旗| 南岸区| 花莲市| 临武县| 平利县| 井陉县| 景德镇市| 青河县| 三江| 皋兰县| 尼玛县| 屏山县| 临武县| 灵丘县| 卢氏县| 大名县| 宜阳县| 定结县| 安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