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01 講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目 錄01 考情透視·目標導航................................................................................................202 知識導圖·思維領航................................................................................................3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4考點一 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4知識點 1 舊石器時代 ..............................................................................................................................4知識點 2 新石器時代 ..............................................................................................................................4考向 1 新石器時代文明 ......................................................................................................................4知識點 3 從母系到父系 ..........................................................................................................................6考向 2 中華文明起源特點 ..................................................................................................................7知識點 4 原始社會的生產工具與勞作(選必二)............................................................................10知識點 5 原始社會的居住形式(選必二) ........................................................................................10知識點 6 原始社會的交通建設(選必二) ........................................................................................10考點二 從部落到國家...........................................................................................................11知識點 1 三皇五帝 ................................................................................................................................11知識點 2 夏、商和西周 ........................................................................................................................11考向 1 夏商的統治和文化遺存 ........................................................................................................14考向 2 西周的政治制度 ....................................................................................................................15考向 3 商周時期的經濟 ....................................................................................................................16知識點 3 中國早期國家的特點 ............................................................................................................17考點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選必三)...............................................................................18知識點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特點及價值(選必三)........................................................18考向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1804 真題練習·命題洞見..............................................................................................21考點要求 考題統計 備考建議2024 選擇題:甘肅卷、湖北卷、遼寧卷、全國新課標卷、浙江卷 1 月石器時代文明 選擇題:全國卷新課標,河北卷,浙(3 年 12 考) 2023 江卷 6 月,湖南卷,浙江卷 1 月 本講為高考命題熱點,題型非選擇題:全國卷新課標(12 分) 以選擇題為主,非選擇題多2022 選擇題:天津卷 涉及綜合考查,復習時關注一些命題關鍵詞:文明起源、2024 選擇題:安徽卷、廣東卷、湖南卷、 多元一體、原始民主、商周江蘇卷、北京卷早期國家的政治治理 之變、血緣認同、貴族政治、3 11 2023 選擇題:遼寧卷、廣東卷( 年 考) 家國同構、“天下共主”、禮2022 選擇題:河北卷、福建卷、全國乙卷、樂制度、文明傳承、原始農浙江卷(1 月) 耕、土地國有、神權色彩、2024 非選擇題:北京卷 敬德保民、青銅文化、文化認同等,這一時期是早期國選擇題:北京卷 家出現的時刻,具有其獨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3 8 2023非選擇題:河北卷(12 分)、山東卷 的特征,復習時重點把握。( 年 考) (14 分)、全國甲卷(15 分)、全國乙卷(12 分)2022 選擇題:遼寧卷、北京卷復習目標:1、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2、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特征。考點一 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知識點 1 舊石器時代1、概念:距今約 300萬年—1萬年,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2、文化遺存:距今約 170萬年的元謀人和距今約 70萬至 20萬年的北京人。3、社會生活:從事漁獵和采集,過著群居生活。元謀人和北京人已經學會用火。知識點 2 新石器時代1、概念: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后一個階段。從距今約 1萬年前開始,以打磨結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我國原始農業出現,開始飼養家畜,早期先民走向定居。2、生活特征:①使用陶器;②從事原始農業,飼養家畜;③使用磨制石器;④修建村落;⑤開始定居生活,生活穩定3、典型代表:文化遺存 時間 地域 生活特點仰韶文化 黃河中游 彩繪陶器,種植“粟”距今約大汶口文化 黃河下游 養豬較普遍7000~5000年河姆渡文化 長江下游 種植“水稻”,掌握養蠶繅絲技術龍山文化 黃河流域 制作“黑陶”胎壁薄如蛋殼,被稱為“蛋殼陶”距今約紅山文化 北方遼河上游5000年 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現較大規模的祭壇和神廟良渚文化 長江下游反映了遠古先民豐富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和社會組織生活考向 1 新石器時代文明1.(2024·甘肅卷)新石器時代中期,大多數聚落出現結構復雜的“大房子”,與眾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顯對比。“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動中心,或部落首領住宅兼公共事務場所。“大房子”的出現反映了這一時期( )A.社會矛盾逐漸加劇 B.部落組織日益復雜C.勞動分工更加明確 D.國家形態初步具備【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期(中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在新石器時代中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部落內部的活動和事務逐漸增多,需要一個專門的場所來進行公共活動、處理公共事務以及作為部落首領的居所。這表明部落的組織架構和功能分工在不斷發展和細化,不再是簡單的群居狀態,反映了這一時期部落組織日益復雜,B 項正確;新石器時代晚期,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開始出現,階級分化日益明顯,矛盾逐漸加劇,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 A 項;材料沒有直接提及勞動分工更加明確的內容,排除 C 項;此時國家形態尚未初步具備,國家的形成通常需要更高級的社會組織、政治制度等條件,僅“大房子”的出現不足以表明國家形態的初步具備,排除 D 項。故選 B 項。【變式訓練 1】江蘇劉林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的 145 座墓葬中,石斧、石錛,石鑿等生產工具在男性墓葬中共發現了 28 件,在女性墓葬中只發現了 6 件;紡輪都出自女性墓中。這說明當時( )A.手工制造技術高超 B.階級分化日益明顯C.國家形態初步具備 D.社會分工已經出現【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的中國。根據材料“石斧、石錛,石鑿等生產工具在男性墓葬中共發現了 28 件,在女性墓葬中只發現了 6 件;紡輪都出自女性墓中”可知,在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掘中,生產工具在男性墓葬和女性墓葬中具有明顯的差別,據此可以得出社會分工已經出現的結論,D 項正確;受生產力水平影響,當時手工業技術水平并不高超,排除 A 項;材料未涉及階級分化,排除 B 項;國家形態的出現標志如監獄、刑法、城市、軍隊等暴力機器的出現,材料未涉及,排除 C 項。故選 D 項。【變式訓練 2】湖北沙洋城河遺址是距今約 5000 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考古人員在該遺存不僅發現了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筑等重要遺跡,還出土了象征權力的玉鉞和石鉞、象牙器以及大量磨光黑陶等遺物。這可說明,該文化遺存時期( )A.受到北方文化影響 B.具備了國家初始形態C.開始出現階級分化 D.建立了強大部落聯盟【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原始社會時期的中國。據題意可知,該遺存不僅發現了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筑等重要遺跡,還出土了象征權力的玉鉞和石鉞、象牙器以及大量磨光黑陶等遺物,這說明該遺址生產力水平和經濟都有了明顯發展,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B 項正確;僅僅根據材料無法得知是否受到北方文化影響,排除 A 項;“開始”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 C 項;建立了強大部落聯盟在材料中也沒有體現,排除 D 項。故選 B 項。知識點 3 從母系到父系1、生產力低下,氏族成員共同勞動,成果共享2、出現社會貧富分化和不平等,氏族間聯系趨于緊密,形成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聯盟;私有制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必考概念】氏族公社:原始社會在一定發展階段上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的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的基本單位。主要特征為:以血緣關系為紐帶、族外婚、生產資料公有制、共同勞動、產品平均分配、以選舉出的氏族首領管理公共事物,重大事務由氏族大會決定。主要經歷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兩個階段。【歷史解釋】中華文明起源的特征:史料 中華文明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北京東胡林遺址出土了距今 10000年前后栽培的粟和黍。此外,浙江上山、湖南玉蟾巖也出土了距今 10000年左右栽培的稻。這表明當時農業生產力提高,人們過著定居生活。距今約 5300年前的遼寧牛河梁遺址,出土了祭壇、積石冢、神廟、玉器等,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良渚遺址和陶寺遺址都發現了大型都邑、宮殿和權貴階層的大墓,這表明當時社會分層和分化加劇。約 4000年前,二里頭遺址一系列重要的考古發現,表明中國由古國文明向王國文明過渡。——摘編自王巍《中華文明奠基》①多元性:從文化分期來看,新石器時代早期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晚期有龍山文化、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從文化特點來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種植上南稻北粟。從遺址分布來看,涉及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遼河流域等。②一體性:從社會生活看,各地有共同點,如制作陶器、從事原始農業、飼養家畜、定居生活。從遺址分布來看,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區。③源遠流長:超百萬年的文化根系(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上萬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五千年的古國(中華文明的形成);兩千多年的中華統一實體。考向 2 中華文明起源特點1.(2023·全國新課標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華文明在五千多年不間斷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融匯各地域文化的涓涓細流,內涵不斷豐富,影響逐漸擴大,形成“六合同風,九州共貫”的氣象。選擇一個地域,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以具體史實闡述該地域對于中華文明發展的貢獻。(要求:選擇的地域與史實須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觀點正確)【參考答案】地域:黃河流域。觀點: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祥地。論述:黃河流域氣候適宜、土壤肥沃、動植物資源豐富,中國先民很早在這里繁衍生息。舊石器時代有丁村人、藍田人,在新石器時代出現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代代先民繁衍生息、辛勤勞動,刻畫出中華文明的成長軌跡。新石器時代,先民使用磨制石器工具,開創了原始農業和家畜飼養業,產生了各式各樣的農業工具,生活逐漸穩定,由此進入農耕文明。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孕育了中國的自然觀、時間觀、宇宙觀乃至倫理觀。農耕的發展促進了制陶等手工業的發展,產生精美的陶器代表:彩陶和黑陶,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奠定了中華文明精于工藝、善于創造的基因。生產的發展催生文字的出現,陶器上的刻畫符號表達了先民的需求和意愿,之后文字逐漸擺脫圖形的束縛,接近我們熟悉的樣貌。由于農耕生產的發展,社會分化隨之出現。新石器晚期大汶口文化、山西陶寺遺址中有宮殿建筑、天文建筑、禮器,階級階層分化明顯,中國即將進入階級社會的門檻,約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傳說中五帝之首的黃帝是黃河中上游一帶的部落首領,他聯合另一部落首領炎帝,結成炎黃部落聯盟,他們被后世尊稱為華夏始祖,成為中華民族的紐帶和精神核心。五帝中最后兩位堯、舜,堯禪讓于賢能的舜的做法成為后世國家治理中任人唯賢的思想源泉。因此,黃河流域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扮演了中心的地位。【解析】本題是論述題之選擇觀點說明題,時空:中國古代史。首先,閱讀材料明確主要含義,即中華文明的產生與發展源自于各地域文化的交流。依據問題“選擇一個地域”“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闡述該地域對中華文明發展的貢獻”來選擇一個地域和擬定觀點。例如:地域可以是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江南地區)、西域地區、東北地區、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等。觀點表明所選地區對中華文明的貢獻,例如: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祥地。然后,結合這一地區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中華民族形成發展等方面來闡述對中華文明的發展的影響。最后,歸納總結。【變式訓練】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人類社會最早的“突破”點在哪里 毫無疑問,就人這個物種而言,其最早的“突破”應當從學會制作工具開始,這一“突破”使得人最終與其他靈長類動物區分開來,在生物發展的樹譜上成為主干而非旁支。就一部人類史來說,這一“突破”開啟了一個重要的階段,即舊石器時代,事實上,新石器時代的到來同樣是一次“突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舊石器時代的末端,人類已經有了宗教意識的萌芽,有了彼岸世界的觀念。 在人類文明史上,東西方都曾發生過“突破”,“突破”不是西方的“專利”,并非只屬于西方。——摘編自吾淳《論早期文明的“突破”》請以人類社會文明的“突破”為主題,任選角度,自擬論題并運用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答案】示例一論題:人類社會文明在交流中不斷“突破”。論述:在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交通條件相對落后的人類社會早期,多元文明之間也在交流互補中實現“突破”。古代希臘以移民的方式不斷向外擴張,建立了為數眾多的城邦,并與東方波斯帝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上不斷交流。馬其頓王國國王亞歷山大在公元前 4 世紀建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后,任用馬其頓人和希臘人擔任主要職務,推廣希臘文化,從而推動了希臘化地區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在早期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西亞地區的農耕技術逐步傳到中亞、歐洲和北非,起源于西亞地區的腓尼基字母文字傳入希臘地區,演化出希臘字母,推動了各地區文化的發展。因此,處在多元并存的早期人類社會在相互交流中不斷實現“突破”,并在“突破”中發展。示例二論題:人類早期文明在“突破”中發展。論述:人類早期文明的發展具有多元性特征,在生產力水平不斷提升的根本動力下,人類早期社會在“突破”中不斷推進。在距今約一萬年前,人類社會進入新石器時代,人類實現了在生產工具和生活方式上的“突破”,就生產工具而言,出現了相對成熟的磨制石器,就生活方式而言,隨著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分工,人類開始了定居生活。在原始社會晚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農業和手工業的分離,以及各地區在產品上的互通有無,人類實現了早期社會分工和商業交換的“突破”。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產品、私有制度、私有觀念出現,早期國家和階級產生,人類實現了早期政治組織上的“突破”。因此,人類早期文明在生產力的根本推動下,在“突破”中獲得進步。(“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卷唯一標準)【解析】本題為論述題之探究結論論證題,時空是古代的中國。示例一:圍繞人類社會文明的“突破”為主題并結合材料“在舊石器時代的末端,人類已經有了宗教意識的萌芽,有了彼岸世界的觀念。 在人類文明史上,東西方都曾發生過‘突破’,‘突破’不是西方的‘專利’,并非只屬于西方”可擬定論題為人類社會文明在交流中不斷“突破”。論述可結合在生產力水平相對低下、交通條件相對落后的人類社會早期,多元文明之間也在交流互補中實現“突破”。古代希臘以移民的方式不斷向外擴張,建立了為數眾多的城邦,并與東方波斯帝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上不斷交流。馬其頓王國國王亞歷山大在公元前 4 世紀建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后,任用馬其頓人和希臘人擔任主要職務,推廣希臘文化,從而推動了希臘化地區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在早期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西亞地區的農耕技術逐步傳到中亞、歐洲和北非,起源于西亞地區的腓尼基字母文字傳入希臘地區,演化出希臘字母,推動了各地區文化的發展等史實進行說明。最后進行總結,處在多元并存的早期人類社會在相互交流中不斷實現“突破”,并在“突破”中發展。示例二:結合材料“就人這個物種而言,其最早的‘突破’應當從學會制作工具開始……新石器時代的到來同樣是一次‘突破’”可擬定論題論題為人類早期文明在“突破”中發展。論述可結合人類早期文明的發展具有多元性特征,在生產力水平不斷提升的根本動力下,人類早期社會在“突破”中不斷推進。在距今約一萬年前,人類社會進入新石器時代,人類實現了在生產工具和生活方式上的“突破”,就生產工具而言,出現了相對成熟的磨制石器,就生活方式而言,隨著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的分工,人類開始了定居生活。在原始社會晚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農業和手工業的分離,以及各地區在產品上的互通有無,人類實現了早期社會分工和商業交換的“突破”。在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產品、私有制度、私有觀念出現,早期國家和階級產生,人類實現了早期政治組織上的“突破”等史實進行說明。最后進行總結,人類早期文明在生產力的根本推動下,在“突破”中獲得進步。【變式訓練】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大量的考古研究表明,我國有豐富的文化遺存,自古以來中華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華大地的許多地區,絕非“外來”,亦非局限于黃河流域,也說明中國人類起源、文明起源和民族起源是多地點的,多元的,做繁星點點,廣布在遠古的中華大地上。202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部分)考古發現 基本介紹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 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被學術界公認為殷商時期的王陵周邊遺存 所在貴州貴安新區大松山墓 共發掘墓葬 620 余座,發掘的墓葬時代從兩晉一直延續到宋元明時期,反映了群 黔中地區古代文化進程遺存面貌清晰地反映出高句麗、渤海國佛教物質文化在中原地區影響之下傳入吉林琿春古城村寺廟址與發展的歷史事實河南開封州橋及附近汴州橋是運河遺產中的典型代表,還原了大運河及東京城繁榮宏大的歷史場景河遺址為溫州作為龍泉瓷大規模外銷的起點港和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提供了重浙江溫州朔門古港遺址要實證從材料中提取一個或多個考古新發現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自擬一個論題,并對其加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表述成文;敘述完整,史論結合;條理清楚,邏輯嚴密。)【答案】示例論題:中華文明起源從滿天星斗走向多元一體。論述:大量的考古研究表明,我國境內有著豐富的文化遺存,自古以來中華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華大地的許多地區;2022 年十大考古發現進一步印證了這一現象。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貴州貴安新區大松山墓群、浙江溫州朔門古港遺址等地發掘的文物及歷史遺跡說明:中華文明起源和民族起源是多地點的、多元的,似繁星點點,廣布在遠古的中華大地上。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不同區域的文明互相交流,少數民族與漢族交融,呈現出多元一體的特點,共同孕育了中華文明,促成和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綜上所述,中華文明的起源具有一定的分散性,之后不斷走向交融,共同構筑起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示例”僅供參考,不作為評卷唯一標準答案)【解析】本題是論述題之歷史短文撰寫類、探究結論論證題、選擇觀點說明題(含繪圖說明類)、歷史事物闡釋題(含評析類、解讀類),時空是:古代(中國)。設問要求“材料中提取一個或多個考古新發現信息”擬定論題并進行闡釋,據材料“ 也說明中國人類起源、文明起源和民族起源是多地點的,多元的,做繁星點點,廣布在遠古的中華大地上”可概括論點,中華文明起源從滿天星斗走向多元一體。在闡釋時可以結合材料中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貴州貴安新區大松山墓群、浙江溫州朔門古港遺址等地發掘的文物及歷史遺跡及所學知識,從中華文明起源上的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遼河流域等地的多元起源,呈現出多元一體的特點角度進行闡釋。知識點 4 原始社會的生產工具與勞作(選必二)1、農業和畜牧業工具石、木、蚌(耒耜)——青銅器農具(數量少)2、手工業工具紡織業:①山頂洞人骨針(縫制獸皮);②新石器時代陶紡(紡線)陶瓷業:①泥條盤筑法;②新石器時代坯車制坯知識點 5 原始社會的居住形式(選必二)村落民居:村落主要指大的聚落或多個聚落形成的群體,即人口集中分布的區域。知識點 6 原始社會的交通建設(選必二)1、陸路交通運輸:①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獵、捕魚、采集食物,其習慣性的足跡就形成了“路”。②人類定居,以住地為中心的交通進一步發展,但運輸依賴天然的道路與河流。③輪子:由滑動到滾動的飛躍④馬的馴化:黃河流域2、水路交通運輸:①古人最初借助樹干等物體漂浮于水上,后來、把類似物品捆在一起,制成筏;②進入新石器時代,人類刳木為舟,制造了原始的船;③為了增大載重量和改善航行性能,人們開始在筏和獨木舟的四周加裝木板,同時對舟體采取連接、堵漏和捻縫等措施,木板船逐漸被發明出來。考點二 從部落到國家知識點 1 三皇五帝1、三皇時代:名稱眾說不一,神話色彩濃厚(伏羲、燧人、神農)2、五帝時代:父系氏族公社的部落聯盟鼎盛以及解體時期的歷史內容(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①華夏始祖:黃河中上游部落首領黃帝(五帝之首)與另一部落首領炎帝組成炎黃部落,被后世共尊為華夏始祖②堯舜禹的“禪讓”:將部落首領傳給賢德之人③“萬邦”時代:五帝后期的龍山文化時代,中國大地上邦國林立,史稱“萬邦”時代(規模大、階級分化明顯,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歷史解釋】多角度認識古代早期國家產生(1)國家的實質:是一定階級的統治機關。政府、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國家機器,是統治階級鎮壓被統治階級反抗、行使國家權力的工具。(2)國家的基本特征:按地域劃分的居民和公共權力的建立。(3)早期國家起源的突出標志:金屬器具使用、貧富分化產生、文字成熟、城的出現、禮制的初步形成,等等。知識點 2 夏、商和西周一、夏朝 (BC2070~約 BC1600)(1)政治①制度:開始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②中央:夏王是最高統治者,中央機構與職官基本具備。③地方:直接統治——夏部族生活的地區(聚族而居)間接統治——王朝的其他地區④法律與教化:夏朝《禹刑》(選一)(2)經濟①貨幣:二里頭遺址出土了海貝,還有用骨頭、石頭做成的仿制貝(選一)②手工業:進入青銅時代(選三)(3)文化①文化遺存:二里頭遺址(很有可能)②科技:天文《夏小正》載有一年中各個月份的物候、天象、氣象和農事等內容二、商朝 (BC1600~BC1046)(1)政治①制度:王位世襲制;②中央:更加完善,商王是最高統治者,設有尹及各類事務官。③地方:內外服制④法律與教化:商朝《湯刑》(選一)⑤民族:設“賓”管理民族事務及對外交往(選一)⑥對外:以中原為核心的華夏文明與域外有廣泛的交往交流(2)文化①科技:夏歷改為殷歷,干支紀日法是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續至今的最長的紀日方法。三、西周 (BC1046~BC771)(1)政治①制度:王位世襲制;②中央:周王是最高統治者,中央機構與職官具備,宗法制,禮樂制配合分封制實行。③地方:分封制(對象:同姓貴族、異姓功臣、舊貴族;權利:世襲統治權(政、軍、財);義務:定期朝貢、提供軍賦、力役)④法律與教化:建立了以宗法制為核心的禮制,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九刑》(選一)關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政治統治②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沖突與矛盾(2)經濟①農業:生產工具:木、石、骨、蚌等材質,青銅農具極少土地經營:井田制土地制度:奴隸主土地國有制勞作方式:集體耕作(選二)②手工業:青銅鑄造是手工業生產中的主要部門,青銅器種類繁多。(選三)③商業:“工商食官”④城市:商朝城市初具規模,宮殿、宗廟位于城市中心城市初具規模,宮殿、宗廟位于城市中心;周朝營建城市形成制度,城建有相應規定。(3)文化(選三)①中原華夏族率先成為核心,并向四周輻射,推動著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形成②特點:本土性:在中華大地上產生和發展多樣性:各民族共同創造,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域廣闊包容性: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積極吸納外來文化凝聚性: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特質的體現連續性:綿延不絕,傳承至今,體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必考概念】殷墟甲骨文: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者“龜甲獸骨文”,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用于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內容多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二百七十年間之卜辭,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種載體。青銅器時代:考古學分期法的一個時期,指主要以青銅為材料制造工具、用具、武器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處于新石器時代和鐵器時代之間,是繼金石并用時代之后的又一個歷史時期,我國最早的青銅器發現于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商、西周則為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青銅時代至戰國時代被鐵器時代取代,基本貫穿奴隸社會始終。夏商周三代被稱為青銅器時代。禮樂制:“禮”是維護貴族等級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禮儀規定,主要是周禮。”樂“是配合”禮“進行維護等級差別的樂舞。禮樂制度就是對統治階級日常的政治、社會活動。【家國情懷】商周時期青銅器制造體現的時代特征①歷史地位:商周時期,青銅的冶鐵業作為生產力的標志而達到高峰,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②用途內涵: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具,不僅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時也是宗廟中的禮器,青銅器的數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銅器形制的大小可以顯示出權力的等級。中國青銅器的大宗是青銅禮器,強調青銅器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③文化傳播:青銅器中的銘文傳承著文明,推動了中原地區文化向南方地區的傳播,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民族交融、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考向 1 夏商的統治和文化遺存1.(2024·北京卷)《史記》記有商王世系。1917 年,王國維利用新發現的甲骨卜辭與《史記》《尚書》等古籍相互補正,進一步論證了商朝的歷史。陳垣后來對考證方法進行了總結,其中包括:①理證:“無證而以理斷之者”;②書證:引書為證,“可以補史之闕”;③親證:“考地理貴實踐,親歷其地”;④物證:“以新出土之金石證史”。王國維上述研究運用的考證方法主要有(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答案】D【詳解】本題是組合型選擇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與《史記》《尚書》等古籍相互補正”屬于引書為證,“利用新發現的甲骨卜辭”屬于物證,②④符合題意,D 項正確;材料中提出了物證,①錯誤,學者并未親歷,③錯誤,排除 ABC 項。故選 D 項。【變式訓練】1.考古發現,二里頭都城遺址內有一些小型家族墓地,與不同功能的建筑遺跡在空間上緊密結合,如宮殿管理、供水、鑄銅、糧食管理等。家族成員從事相同的工作,死后就近埋葬在生前工作的場地,形成“居葬合一”的喪葬新模式。這反映夏朝( )A.國家形態初步顯現 B.小農經濟模式形成 C.工商食官制度確立 D.職業分工趨勢出現【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夏朝時期(中國)。由材料中“二里頭都城遺址內的一些小型家族墓地,與不同功能的建筑在空間上緊密結合……”可知,夏朝一些家族內部中已經出現了不同的職業的分工,并且形成“居葬合一”的喪葬新模式,這也是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的表現,D 項正確;國家的初始形態凸顯大約相當于五帝后期的龍山文化時代,城邦規模較大,出現各種禮器,階級階層分化也比較明顯,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二里頭是夏文化遺址,不符合這個階段,排除 A 項;個體小農經濟模式的形成在春秋戰國時期,與材料時空不匹配,排除 B 項;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占有工商業者并進行壟斷性經營的制度,材料本身沒有與此相關的表述,排除 C 項。故選 D 項。【變式訓練】2.據記載,殷商甲骨刻辭的內容涉及遷都、農耕、田獵、天氣、地理、戰爭、祭祀、疾病等,他們在長期對自然、天象、氣候的觀察、記錄與探索中,積累了豐富的天文歷法知識。這反映出商代( )A.占卜活動影響天文 B.呈現出一定的人文精神C.早期民本思想孕育 D.農耕生產盛行精耕細作【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殷商時期。據題意可知,商人在各個方面用甲骨刻辭占卜,但這些占卜內容大部分都是關于人的生產生活的,而且在此基礎上產生了豐富的天文歷法知識,這也是人文知識的內容,這體現出一定的人文精神,B 項正確;占卜是不會影響天文的,天文是天體的運行規律,排除 A 項;材料不涉及以民為本,排除 C項;材料不涉及精耕細作,排除 D 項。故選 B 項。考向 2 西周的政治制度1.(2024·廣東卷)據研究,古代禮制記載的春秋時期酒器禮器,分為爵、觚、觶、角、散五種,稱為“五爵”,其名來自于商、周時期的青銅酒器禮器。實際上,春秋時期的五爵為漆木酒器,其容量依次為一至五升,“宗廟祭祀,貴者獻以爵、賤者獻以散”。春秋時期禮器的變化反映出( )A.五爵形制趨同說明禮崩樂壞 B.宗廟祭祀遵循天人合一觀念C.采用漆木酒器彰顯以人為本 D.五爵以小為貴維系等級秩序【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春秋時期的五爵與漆木酒器相聯系,為飲酒禮器的爵與祭祀活動密不可分,獻數按不同等級有不同規定。如宗廟祭祀時,貴者用很小的爵,賤者卻用很大的散,這就是以小為尊貴,故春秋時期禮器的變化反映出以小為貴維系封建等級秩序,D 項正確;禮崩樂壞的根源是生產力的發展,且材料未體現禮器形制趨同,排除 A 項;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高度和諧融合,材料未涉及相關內容,排除 B 項;人文關懷即在人文精神方面的關心和教育,材料所述與此無關,排除 C 項。故選 D 項。【變式訓練】1.西周在封邦建國的同時,也常常將諸侯的部分家族成員留守王畿輔佐周王。如周公長子就封于魯,周公次子一脈在王室累世任官。這種做法( )A.實現了對諸侯國的有效控制 B.破壞了宗法等級秩序C.兼顧了周王室和地方的發展 D.強化了中央集權制度【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時期。根據“周公長子就封于魯,周公次子一脈在王室累世任官”可知,諸侯的部分家族成員可以在中央和地方同時就職輔佐周王,從而加強了中央與地方封國之間的聯系,兼顧了周王室和地方的發展,C 項正確;這種做法能夠加強與地方封國的聯系,但并不一定能夠實現對諸侯的有效控制,排除 A 項;這種做法并沒有破壞宗法等級秩序,排除 B 項;西周時期尚未建立起中央集權制度,排除 D 項。故選 C 項。【變式訓練】2.西周時,周王朝在西起寶雞、東至開封一線廣設都邑,建設宮館并設置官員,供周王巡行時駐蹕。周王頻繁往返于列都之間,參與祭祀、宴饗、賞賜等活動,安排并檢查地方的軍事布防,處理重要的人事變動。這些舉措( )A.利于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B.建立了垂直管理體系C.完善了西周的禮樂制度 D.開發了王畿周邊地區【答案】A【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中國)。由材料可知,周王在西起寶雞、東至開封一線廣設都邑,建設宮館,作為巡行時的駐蹕之地,參與列都的各種活動并檢查地方軍事布防、人事變動等,這表明周王巡行活動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A 項正確;垂直管理體系指的是上級對下級直接管理的模式,周朝實行分封制,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屬于間接管理,排除 B 項;材料中的舉措與完善禮樂制度無關,排除 C 項;材料體現的是中央加強對王畿周邊地區的管理與控制,未體現對王畿周邊地區的開發,排除 D 項。故選 A 項。考向 3 商周時期的經濟1.(2024·安徽卷)西周前期,青銅器高古凝重,無取巧用意,紋飾原始,頗有圖騰意味;春秋中葉至戰國末年,器制多輕便適用,每每以現實性的動物為附飾物,追求精巧玲瓏,標新立異。這一變化說明( )A.宗法觀念已經名存實亡 B.青銅鑄造進入鼎盛時期C.青銅器的禮樂功能弱化 D.農耕工具發生顯著變化【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先秦時期(中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青銅器本為禮器,到春秋戰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禮崩樂壞,青銅器走向輕便適用,由圖騰意味的紋飾走向現實性的動物性紋飾,說明青銅器作為禮器的功能在弱化,C 項正確;宗法制度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走向崩潰,但宗法觀念依然存在,排除 A 項;青銅鑄造鼎盛時期在商周時期,排除 B 項;材料沒有提到青銅器作為農具使用,且根據所學可知,青銅農具大多作為禮器用于祭祀,很少作為農具使用,春秋戰國時期農耕工具發生顯著變化是指鐵農具使用,排除 D 項。故選 C 項。【變式訓練】1.商周工匠中的“工隸臣”屬各級世襲封君,封君可憑個人意志主宰他們;秦朝則規定“工隸臣”為國家所有,只能依據法律和其他制度處置“工隸臣”。這一變化反映了( )A.工匠社會地位顯著提升 B.工商食官制度趨于嚴密C.國家經濟管理水平提高 D.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增強【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句,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空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商周時期。根據材料可知,在商周時期工匠屬于各級世襲封君,封君可憑個人意志對他們進行主宰,而到了秦朝,“工隸臣”則為國家所有,只能依據法律和制度進行處置,這表明,在秦朝對工匠的人身控制放松,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增強,D 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工匠社會地位的變化,排除 A 項;工商食官制度是西周時期官府控制手工業和商業的一種制度,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 B 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對工匠控制的變化,沒有涉及國家經濟管理水平,排除 C 項。故選 D 項。【變式訓練】2.西周時,“眾”的身份為普通周人,“臣”則是外族臣服者。督鼎銘文記載了一場訴訟事件,匡氏家族的“眾”與“臣”在饑饉之歲盜竊了督氏家族的禾,匡氏因此賠償給督氏 7 塊田、4 名“臣”和 1 名“眾”。從上述銘文中可獲取的準確歷史信息是,西周時期( )A.“眾”的地位高于“臣” B.舊的土地制度已經瓦解C.奴隸買賣現象普遍存在 D.部分勞動力附屬于貴族【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中國)。由材料“匡氏因此賠償給智氏 7 塊田、4 名‘臣’和 1 名‘眾’”等可知,“眾”與“臣”都是社會底層的勞動者且附屬于貴族,任由貴族支配,D 項正確;僅依據材料信息無法對“眾”“臣”二者的地位進行比較,排除 A 項;賠償 7 塊田,可理解為土地經營權的轉讓而不是土地所有權發生變化,這與西周時期的土地國有制并不矛盾,排除 B 項;由“‘眾’的身份為普通周人”可知,“眾”不是奴隸,排除 C 項。故選 D 項。知識點 3 中國早期國家的特點夏朝: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國 早① 建立了世襲王朝;家機器基本具備 期② 確立了中央與地方關系的基本架構國家③ 具備了職官、軍隊、刑法等國家機器商朝:國家機構更加完善,實行 的① 血緣關系沒有徹底地被地緣關系取代,部族組織殘留嚴重;特內外服制度 征② 國家管理比較松散,中央集權程度不高;西周: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加 ③ 選官采用世卿世祿制度,固化等級結構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統治【史料實證】早期國家的制度與國家治理史料:西周繼承了夏商的基本制度并加以改善和創新,初期分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國,以宗法制為根本,多數諸侯國都分封給同姓的家人,少數分給功臣和其他諸侯國的后人,由此形成了周天子家天下的政策局面,更好地統治了西周初期的王室體系,實行井田制以促進奴隸社會的發展,創造禮樂制來維系階級禮儀規范。——摘編自王玉哲《中華遠古史》(1)政治角度①從商代內外服制到西周分封制,中央權力逐漸加強,但尚未實現集權。②實行王位世襲制、等級森嚴的分封制、血緣維系的宗法制。血緣與政治緊密結合,家國同構。③甲骨文、祭祀記載,體現了王權與神權相結合,鬼神色彩濃厚的特點。(2)經濟角度①農業是主要生產部門,實行土地國有制的土地制度——井田制,奴隸集體耕作。②手工業發展,青銅制造業發達。精美的青銅器體現了社會發展的特點。(3)思想文化①西周產生早期“民本"思想,治國思想實現從敬神逐漸到敬德保民的轉變。②出現了成熟文字一甲骨文,商朝成為中國信史的開始。③逐漸形成禮樂文化,形成統一的炎黃子孫、華夏文化心理認同觀念。考點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選必三)知識點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特點及價值(選必三)1、內涵:①重視以人為本:”仁者愛人“;民本思想重民意、民情。②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③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④崇德尚賢,推崇天下為公。⑤崇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⑥主張和而不同:”和為貴“,強調”人和“2、特點:本土性、多樣性、包容性、凝聚性、連續性。3、價值: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①對民眾:其道德倫理、價值標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②對國家:維護統一多民族國家,推動社會進步,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借鑒。4、文化傳承:①私學產生,改變”學在官府“的情形。②中國早期的書籍簡策和帛書,盛行于春秋至秦漢時期。考向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1.(2024·北京卷)端午故事材料一 端午節由來已久,其起源有紀念屈原、吳越民族圖騰祭、惡月惡日避毒除害等說法。古代各地的端午習俗包括,“以五彩絲系臂”祈求“不病瘟”“采艾以為人(人形),懸門戶上,以攘毒氣”,以竹筒貯米,投水以祭屈原,“蹋百草”“斗百草”“龍舟競渡”,出嫁女“歸寧(回娘家)”等。材料二 20世紀以來中國端午節大事表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頒布新歷法,規定新舊二歷并存,舊習俗擇要存錄,吉兇神宿一律刪除1922年,《杭州青年》發表《整潔節(端午)衛生大運動宣言》“利用舊習慣里端午節除毒的社會心理”,舉行衛生大運動1928年,民國政府廢止陰歷,嚴禁機關、學校、團體循舊歷習俗放假1940年,抗敵文協為紀念屈原,將端午節定為“詩人節”“向國內推廣實行”1941年,《屈原》新劇上演,紀念國殤民國年間,各地縣志多有關于當時端午習俗的記載,如山西“插艾,食角黍(粽子),飲雄黃酒……游郊”;廣東“各家裹角黍,各鄉競龍舟”1984年,國家體委在廣東舉辦首屆“屈原杯”龍舟賽;隨后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也開始舉辦龍舟賽2006年,端午節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端午節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端午習俗申遺成功,中國傳統節日首次躋身世界非遺名錄閱讀材料,結合所學,闡釋端午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及特點。【答案】內涵:愛國情懷與與獻身國家的犧牲精神;倡導健康生活與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重視家庭和睦以及社會團結。特點:源遠流長;多元融合,因時而變;民族認同。【詳解】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古代至今(中國及部分國際范圍內)。內涵:據材料一“端午節由來已久,其起源有紀念屈原、吳越民族圖騰祭、惡月惡日避毒除害等說法。”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端午節可得出端午節具有愛國情懷與獻身國家的犧牲精神;據“古代各地的端午習俗包括,‘以五彩絲系臂’祈求‘不病瘟’‘采艾以為人(人形),懸門戶上,以攘毒氣’,以竹筒貯米,投水以祭屈原,‘蹋百草’‘斗百草’”可得出端午節倡導健康生活與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龍舟競渡’,出嫁女‘歸寧(回娘家)’等。”可得出端午節重視家庭和睦以及社會團結。特點:據材料一“端午節由來已久,其起源有紀念屈原、……等說法。”以及據材料二中 20 世紀以來中國端午節大事表可知端午節源遠流長;據材料二“1912 年,南京臨時政府頒布新歷法,規定新舊二歷并存,舊習俗擇要存錄,吉兇神宿一律刪除”、“1922 年,《杭州青年》發表《整潔節(端午)衛生大運動宣言》‘利用舊習慣里端午節除毒的社會心理’,舉行衛生大運動”可得出民國時期對端午節習俗的現代化改造,強調衛生保健,體現了節日文化多元融合,因時而變的特點。據材料二“1984 年,國家體委在廣東舉辦首屆‘屈原杯’龍舟賽;隨后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也開始舉辦龍舟賽”、“2006 年,端午節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 年,端午節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 年,端午習俗申遺成功,中國傳統節日首次躋身世界非遺名錄”可得出近現代以來,端午節不僅得到了國家層面的重視和保護,還走出國門,成為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民族認同。【變式訓練】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馬茲利什所說:“一個文明雖然一方面自詡獨特,自視處于先進地位,但另一方面又在借鑒‘他者’文明的基本要素。中國古老的“四大發明”對于西方現代文明的積極意義,就典型地表明了這一點。倘若對世界歷史作一種回溯性的看待,就不得不承認,中華民族在實現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批判地借鑒西方文明成果,在一定意義上不過是一種“反哺”。——摘編自何中華《文明的歷史含義及其當代啟示》根據材料,自擬論題,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答案】論題:古代中華文明在交流互鑒中發展。闡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不斷的吐故納新。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之后,秦漢進入到大一統時代,儒家被確立為官方正統思想,這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文化的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廣泛流播,沖擊了中國的儒家文化。魏晉至隋唐時期,中國以儒家文化為基底的文化始終有海納百川、兼容并包的特質,儒家文化借鑒和吸納了佛教的思想,實現了內容的豐富和完善。隋唐王朝也實行開放多元的政策,對外來的文明不斷的兼收并蓄,最終呈現出高度繁榮發達的景象,并輻射到東亞地區,形成了東亞儒家文化圈。從這一段歷史可以看出,中華文明是動態的而非靜態的文明,通過對外來文明的吸納,實現了自我的更新,并反哺到他者。(本題亦可以從近代中國學習西方文明等角度進行作答,言之成理即可賦分)(以上“參考示例”僅供閱卷參考,不是唯一標準答案。如學生自擬其他論題,闡釋合理亦可賦分)【詳解】本題是論述題之選擇觀點說明題。時空是古代中國。首先解讀材料,材料主要講述的是先進的文明也要借鑒其他文明。根據材料“倘若對世界歷史作一種回溯性的看待,就不得不承認,中華民族在實現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批判地借鑒西方文明成果,在一定意義上不過是一種‘反哺’。”得出論題:古代中華文明在交流互鑒中發展。其次圍繞論題,可從中華文明如何借鑒外來文明,又是如何影響外界。如舉例說明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不斷的吐故納新。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方面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之后,秦漢進入到大一統時代,儒家被確立為官方正統思想,這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文化的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廣泛流播,沖擊了中國的儒家文化。魏晉至隋唐時期,中國以儒家文化為基底的文化始終有海納百川、兼容并包的特質,儒家文化借鑒和吸納了佛教的思想,實現了內容的豐富和完善。隋唐王朝也實行開放多元的政策,對外來的文明不斷的兼收并蓄,最終呈現出高度繁榮發達的景象,并輻射到東亞地區,形成了東亞儒家文化圈。最后總結升華,從這一段歷史可以看出,中華文明是動態的而非靜態的文明,通過對外來文明的吸納,實現了自我的更新,并反哺到他者。【變式訓練】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求同存異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的基本原則之一和指導中國外交實踐的重要理論。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并對求同存異思想作出了較為深刻的闡釋。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可以理解為:既不盲目地附和他人的意見,能提出不同的意見,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又能兼容不同的意見。“同而不和”也可以理解為:既盲目地迎合與附和他人的意見,只發表相同的意見,不提不同的意見,又只把自己一個人的意見看作正確的意見,排斥和打擊不同的意見和持不同意見的人。約言之,“和而不同”是一種多樣性的統一,而“同而不和”則是一種簡單的單元性。——摘編自孫信、李健《求同存異原則溯源》根據材料,結合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史實,對求同存異原則的政治實踐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表述清晰)【答案】觀點:新中國成立后,求同存異原則在政治上廣泛應用,推動中國和世界和諧發展。論述:求同存異思想源于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博大的包容精神。新中國在 1953 年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其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和開放性,逐漸成為國與國處理關系的基本準則;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了“求同存異”的主張,推動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新中國成立后,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求同存異原則成為統戰工作的重要原則。鄧小平運用求同存異原則提出了“一國兩制”構想,這在處理港、澳回歸問題上得到了成功實踐。在處理南海爭端時中國一直堅持“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立場,主張通過談判和對話解決分歧,與相關國家共同促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求同存異”原則在新中國政治上的應用,體現了中國人“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在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并有力地推動了當今全球合作,有助于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詳解】本題是論述題之探究結論論證題。時空是現代的中國。首先,依據材料,總結觀點。根據材料“ 求同存異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的基本原則之一和指導中國外交實踐的重要理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后,求同存異原則在政治上廣泛應用,推動中國和世界和諧發展。其次,依據材料信息結合現代中國的相關史實進行論述,根據材料“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求同存異思想源于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博大的包容精神;根據材料“ 也是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的基本原則之一和指導中國外交實踐的重要理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在 1953 年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其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和開放性,逐漸成為國與國處理關系的基本準則,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了“求同存異”的主張,推動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根據材料“既盲目地迎合與附和他人的意見,只發表相同的意見,不提不同的意見,又只把自己一個人的意見看作正確的意見,排斥和打擊不同的意見和持不同意見的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后,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求同存異原則成為統戰工作的重要原則;根據材料“既不盲目地附和他人的意見,能提出不同的意見,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又能兼容不同的意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鄧小平運用求同存異原則提出了“一國兩制”構想,這在處理港、澳回歸問題上得到了成功實踐。在處理南海爭端時中國一直堅持“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立場,主張通過談判和對話解決分歧,與相關國家共同促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最后,總結歸納,深化中心。“求同存異”原則在新中國政治上的應用,體現了中國人“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在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并有力地推動了當今全球合作,有助于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1.(2024·湖北卷)湖北襄陽鳳凰咀遺址出土的“蛋殼陶杯”(如下圖)制作精美,陶胎輕薄,杯壁厚度不超過 0.5 毫米。一般認為,蛋殼陶杯是顯示尊貴身份的禮器。該類器物此前主要發現于龍山文化遺存,在其他地區極為罕見。據此可推斷( )正視圖 俯視圖A.早期國家認同已廣泛形成 B.南北地區間貿易往來較為頻繁C.史前文明存在遠距離交流 D.鳳凰咀遺存與大汶口文化同期【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蛋殼陶杯”此前主要發現于龍山文化遺存,在其他地區極為罕見”,但是湖北襄陽鳳凰咀遺址出土了“蛋殼陶杯”,說明兩個地區有了一定的聯系,C 項正確;新石器時期,國家尚未出現,排除 A 項;受生產力水平影響,新石器時代南北地區不可能貿易往來較為頻繁,排除 B 項;據材料主要可以推知湖北襄陽鳳凰咀和龍山文化之間存在交流,無法得出鳳凰咀遺存與大汶口文化同期,排除 D 項。故選 C 項。2.(2024·遼寧卷)1921 年,有學者在奉天(今遼寧)沙鍋屯發掘了一處穴居遺址,認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遺,與彼一河南遺址,不特時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屬于同一的民族與文化的部類,即吾所謂仰韶文化者也”。這一判斷的主要依據應是該遺址出土了( )A.骨制鑿刀 B.燧石石器 C.碳化稻粒 D.彩陶殘片【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在奉天(今遼寧)沙鍋屯發掘了一處穴居遺址,此遺址與黃河流域仰韶文化屬于同一文化類型,根據所學可知,仰韶文化距今約 7000-5000 年前,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繪陶器,以粟等為主要栽培物,可推斷該遺址可能出土了彩陶殘片,D 項正確;骨制鑿刀在舊石器時代已經出現,不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排除 A 項;中國境內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中,就有明確的燧石取火遺跡,排除B 項;碳化稻粒是南方河姆渡文化遺址的典型代表,排除 C 項。故選 D 項。3.(2024·湖南卷)西周時期,國人可以對軍國大事發表意見,甚至能夠影響國君廢立,但不能改變宗主世襲制,更換國君不過是更換宗主。這說明西周( )A.軍國大事取決于國人 B.血緣政治色彩濃厚C.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壞【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中國)。據材料可知,西周時期,國人雖能對軍國大事發表意見,甚至影響國君廢立,但不能改變宗主世襲制,更換國君也只是更換宗主,這說明即使國君可能因國人的意見而被更換,但新立的國君依然是基于血緣關系的繼承,維護了血緣政治的傳統,說明血緣政治色彩濃厚,B 項正確;“軍國大事取決于國人”說法錯誤,國人雖能發表意見并產生一定影響,但最終決定權不在國人,排除 A 項;材料中并未體現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的相關內容,排除 C 項;材料表明宗法制度在當時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并非遭到破壞,排除 D 項。故選 B 項。4.(2023·河北卷)張家口尚義四臺遺址文化遺存分為五組。第一組出土了打制、磨制石器,第三組發現了炭化的粟與黍,第一至四組發現了半地穴式房址,五個組都出土了陶器。下列與其文化特征最相近的考古遺址是( )A.北京人遺址 B.河姆渡遺址 C.興隆洼遺址 D.二里頭遺址【答案】C【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的中國。據材料“張家口尚義”“打制、磨制石器”“炭化的粟與黍”“半地穴式房址”“陶器”等信息可知,此遺址應為新石器時代北方文化遺存。結合所學,興隆洼遺址是距今 8000 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遺址,發掘出 170 余座半地穴式房址,也發現了粟和黍,與材料所反映的文化特征最為相近,C 項正確;北京人遺址屬于舊石器時代,那時的人們使用打制石器,從事采集和漁獵,排除 A 項;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欄式建筑,居民種植水稻,排除 B 項;二里頭遺址中發現了宮殿建筑和青銅器,很有可能是夏文化遺存,排除 D 項。故選 C 項。5.(2023·浙江卷 6 月)中國原始文化星羅棋布,多姿多彩。龍山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1928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章丘龍山鎮,廣泛分布于黃河中下游等地區。該文化的代表器物是( )A.黑陶 B.彩繪陶器 C.玉器 D.骨器【答案】A【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根據材料“龍山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1928 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章丘龍山鎮,廣泛分布于黃河中下游等地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龍山文化距今約 4000 年,分布于黃河中下游,其精美的磨光黑陶為代表器物,A 項正確;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大汶口等文化中,代表器物是彩繪花紋的陶器,排除 B 項;紅山文化玉器依據造型和題材可以分為動物形玉類和幾何形飾玉類,良渚玉器的造型、裝飾技藝都有一定的創新,但都與題意不符,排除 C 項;龍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不是骨器,排除 D 項。故選 A 項。6.(2023·湖南卷)湖南澧縣城頭山古城遺址距今約 6000 年,是中國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城址內外發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遺跡,多座陶窯,以及中國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壇和古稻田。這說明( )A.城市是最早出現的人類文明要素 B.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C.古城先民已擺脫對漁獵采集的依賴 D.遺址所處時代已邁入階級社會門檻【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約 6000年新石器時代。據題干可知主要結論:湖南澧縣城頭山古城遺址距今約 6000 年,考古發掘反映出現原始農業、手工業、定居生活和祭祀活動,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產生,因此長江流域的古城遺址說明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重要源頭,B 項正確;早期城市的出現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產生,城是人類文明的要素,材料沒有體現最早,排除 A 項;“已擺脫”說法絕對,排除 C 項;材料中提到的信息是沒辦法判斷該遺址出現階級分化的,排除 D 項。故選 B 項。第 01 講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目 錄01 考情透視·目標導航................................................................................................202 知識導圖·思維領航................................................................................................303 考點突破·考法探究................................................................................................4考點一 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4知識點 1 舊石器時代 ..............................................................................................................................4知識點 2 新石器時代 ..............................................................................................................................4考向 1 新石器時代文明 ......................................................................................................................4知識點 3 從母系到父系 ..........................................................................................................................5考向 2 中華文明起源特點 ..................................................................................................................6知識點 4 原始社會的生產工具與勞作(選必二)..............................................................................7知識點 5 原始社會的居住形式(選必二) ..........................................................................................7知識點 6 原始社會的交通建設(選必二) ..........................................................................................7考點二 從部落到國家.............................................................................................................7知識點 1 三皇五帝 ..................................................................................................................................7知識點 2 夏、商和西周 ..........................................................................................................................8考向 1 夏商的統治和文化遺存 ........................................................................................................10考向 2 西周的政治制度 ....................................................................................................................10考向 3 商周時期的經濟 ....................................................................................................................11知識點 3 中國早期國家的特點 ............................................................................................................11考點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選必三)...............................................................................12知識點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特點及價值(選必三)........................................................12考向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1204 真題練習·命題洞見..............................................................................................13考點要求 考題統計 備考建議2024 選擇題:甘肅卷、湖北卷、遼寧卷、全國新課標卷、浙江卷 1 月石器時代文明 選擇題:全國卷新課標,河北卷,浙(3 年 12 考) 2023 江卷 6 月,湖南卷,浙江卷 1 月 本講為高考命題熱點,題型非選擇題:全國卷新課標(12 分) 以選擇題為主,非選擇題多2022 選擇題:天津卷 涉及綜合考查,復習時關注一些命題關鍵詞:文明起源、2024 選擇題:安徽卷、廣東卷、湖南卷、 多元一體、原始民主、商周江蘇卷、北京卷早期國家的政治治理 之變、血緣認同、貴族政治、3 11 2023 選擇題:遼寧卷、廣東卷( 年 考) 家國同構、“天下共主”、禮2022 選擇題:河北卷、福建卷、全國乙卷、樂制度、文明傳承、原始農浙江卷(1 月) 耕、土地國有、神權色彩、2024 非選擇題:北京卷 敬德保民、青銅文化、文化認同等,這一時期是早期國選擇題:北京卷 家出現的時刻,具有其獨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3 8 2023非選擇題:河北卷(12 分)、山東卷 的特征,復習時重點把握。( 年 考) (14 分)、全國甲卷(15 分)、全國乙卷(12 分)2022 選擇題:遼寧卷、北京卷復習目標:1、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2、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特征。考點一 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知識點 1 舊石器時代1、概念:距今約 300萬年—1萬年,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2、文化遺存:距今約 170萬年的元謀人和距今約 70萬至 20萬年的北京人。3、社會生活:從事漁獵和采集,過著群居生活。元謀人和北京人已經學會用火。知識點 2 新石器時代1、概念: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后一個階段。從距今約 1萬年前開始,以打磨結合的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我國原始農業出現,開始飼養家畜,早期先民走向定居。2、生活特征:①使用陶器;②從事原始農業,飼養家畜;③使用磨制石器;④修建村落;⑤開始定居生活,生活穩定3、典型代表:文化遺存 時間 地域 生活特點仰韶文化 黃河中游 彩繪陶器,種植“粟”距今約大汶口文化 黃河下游 養豬較普遍7000~5000年河姆渡文化 長江下游 種植“水稻”,掌握養蠶繅絲技術龍山文化 黃河流域 制作“黑陶”胎壁薄如蛋殼,被稱為“蛋殼陶”距今約紅山文化 北方遼河上游5000年 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現較大規模的祭壇和神廟良渚文化 長江下游反映了遠古先民豐富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和社會組織生活考向 1 新石器時代文明1.(2024·甘肅卷)新石器時代中期,大多數聚落出現結構復雜的“大房子”,與眾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顯對比。“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動中心,或部落首領住宅兼公共事務場所。“大房子”的出現反映了這一時期( )A.社會矛盾逐漸加劇 B.部落組織日益復雜C.勞動分工更加明確 D.國家形態初步具備【變式訓練 1】江蘇劉林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的 145 座墓葬中,石斧、石錛,石鑿等生產工具在男性墓葬中共發現了 28 件,在女性墓葬中只發現了 6 件;紡輪都出自女性墓中。這說明當時( )A.手工制造技術高超 B.階級分化日益明顯C.國家形態初步具備 D.社會分工已經出現【變式訓練 2】湖北沙洋城河遺址是距今約 5000 年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考古人員在該遺存不僅發現了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筑等重要遺跡,還出土了象征權力的玉鉞和石鉞、象牙器以及大量磨光黑陶等遺物。這可說明,該文化遺存時期( )A.受到北方文化影響 B.具備了國家初始形態C.開始出現階級分化 D.建立了強大部落聯盟知識點 3 從母系到父系1、生產力低下,氏族成員共同勞動,成果共享2、出現社會貧富分化和不平等,氏族間聯系趨于緊密,形成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聯盟;私有制產生,階級分化日益明顯【必考概念】氏族公社:原始社會在一定發展階段上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的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的基本單位。主要特征為:以血緣關系為紐帶、族外婚、生產資料公有制、共同勞動、產品平均分配、以選舉出的氏族首領管理公共事物,重大事務由氏族大會決定。主要經歷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兩個階段。【歷史解釋】中華文明起源的特征:史料 中華文明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北京東胡林遺址出土了距今 10000年前后栽培的粟和黍。此外,浙江上山、湖南玉蟾巖也出土了距今 10000年左右栽培的稻。這表明當時農業生產力提高,人們過著定居生活。距今約 5300年前的遼寧牛河梁遺址,出土了祭壇、積石冢、神廟、玉器等,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良渚遺址和陶寺遺址都發現了大型都邑、宮殿和權貴階層的大墓,這表明當時社會分層和分化加劇。約 4000年前,二里頭遺址一系列重要的考古發現,表明中國由古國文明向王國文明過渡。——摘編自王巍《中華文明奠基》①多元性:從文化分期來看,新石器時代早期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晚期有龍山文化、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從文化特點來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種植上南稻北粟。從遺址分布來看,涉及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遼河流域等。②一體性:從社會生活看,各地有共同點,如制作陶器、從事原始農業、飼養家畜、定居生活。從遺址分布來看,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區。③源遠流長:超百萬年的文化根系(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上萬年的文明起步(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五千年的古國(中華文明的形成);兩千多年的中華統一實體。考向 2 中華文明起源特點1.(2023·全國新課標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華文明在五千多年不間斷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融匯各地域文化的涓涓細流,內涵不斷豐富,影響逐漸擴大,形成“六合同風,九州共貫”的氣象。選擇一個地域,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以具體史實闡述該地域對于中華文明發展的貢獻。(要求:選擇的地域與史實須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觀點正確)【變式訓練】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人類社會最早的“突破”點在哪里 毫無疑問,就人這個物種而言,其最早的“突破”應當從學會制作工具開始,這一“突破”使得人最終與其他靈長類動物區分開來,在生物發展的樹譜上成為主干而非旁支。就一部人類史來說,這一“突破”開啟了一個重要的階段,即舊石器時代,事實上,新石器時代的到來同樣是一次“突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舊石器時代的末端,人類已經有了宗教意識的萌芽,有了彼岸世界的觀念。 在人類文明史上,東西方都曾發生過“突破”,“突破”不是西方的“專利”,并非只屬于西方。——摘編自吾淳《論早期文明的“突破”》請以人類社會文明的“突破”為主題,任選角度,自擬論題并運用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變式訓練】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大量的考古研究表明,我國有豐富的文化遺存,自古以來中華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華大地的許多地區,絕非“外來”,亦非局限于黃河流域,也說明中國人類起源、文明起源和民族起源是多地點的,多元的,做繁星點點,廣布在遠古的中華大地上。2022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部分)考古發現 基本介紹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 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被學術界公認為殷商時期的王陵周邊遺存 所在貴州貴安新區大松山墓 共發掘墓葬 620 余座,發掘的墓葬時代從兩晉一直延續到宋元明時期,反映了群 黔中地區古代文化進程遺存面貌清晰地反映出高句麗、渤海國佛教物質文化在中原地區影響之下傳入吉林琿春古城村寺廟址與發展的歷史事實河南開封州橋及附近汴州橋是運河遺產中的典型代表,還原了大運河及東京城繁榮宏大的歷史場景河遺址為溫州作為龍泉瓷大規模外銷的起點港和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提供了重浙江溫州朔門古港遺址要實證從材料中提取一個或多個考古新發現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自擬一個論題,并對其加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表述成文;敘述完整,史論結合;條理清楚,邏輯嚴密。)知識點 4 原始社會的生產工具與勞作(選必二)1、農業和畜牧業工具石、木、蚌(耒耜)——青銅器農具(數量少)2、手工業工具紡織業:①山頂洞人骨針(縫制獸皮);②新石器時代陶紡(紡線)陶瓷業:①泥條盤筑法;②新石器時代坯車制坯知識點 5 原始社會的居住形式(選必二)村落民居:村落主要指大的聚落或多個聚落形成的群體,即人口集中分布的區域。知識點 6 原始社會的交通建設(選必二)1、陸路交通運輸:①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獵、捕魚、采集食物,其習慣性的足跡就形成了“路”。②人類定居,以住地為中心的交通進一步發展,但運輸依賴天然的道路與河流。③輪子:由滑動到滾動的飛躍④馬的馴化:黃河流域2、水路交通運輸:①古人最初借助樹干等物體漂浮于水上,后來、把類似物品捆在一起,制成筏;②進入新石器時代,人類刳木為舟,制造了原始的船;③為了增大載重量和改善航行性能,人們開始在筏和獨木舟的四周加裝木板,同時對舟體采取連接、堵漏和捻縫等措施,木板船逐漸被發明出來。考點二 從部落到國家知識點 1 三皇五帝1、三皇時代:名稱眾說不一,神話色彩濃厚(伏羲、燧人、神農)2、五帝時代:父系氏族公社的部落聯盟鼎盛以及解體時期的歷史內容(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①華夏始祖:黃河中上游部落首領黃帝(五帝之首)與另一部落首領炎帝組成炎黃部落,被后世共尊為華夏始祖②堯舜禹的“禪讓”:將部落首領傳給賢德之人③“萬邦”時代:五帝后期的龍山文化時代,中國大地上邦國林立,史稱“萬邦”時代(規模大、階級分化明顯,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歷史解釋】多角度認識古代早期國家產生(1)國家的實質:是一定階級的統治機關。政府、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國家機器,是統治階級鎮壓被統治階級反抗、行使國家權力的工具。(2)國家的基本特征:按地域劃分的居民和公共權力的建立。(3)早期國家起源的突出標志:金屬器具使用、貧富分化產生、文字成熟、城的出現、禮制的初步形成,等等。知識點 2 夏、商和西周一、夏朝 (BC2070~約 BC1600)(1)政治①制度:開始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②中央:夏王是最高統治者,中央機構與職官基本具備。③地方:直接統治——夏部族生活的地區(聚族而居)間接統治——王朝的其他地區④法律與教化:夏朝《禹刑》(2)經濟(3)①貨幣:二里頭遺址出土了海貝,還有用骨頭、石頭做成的仿制貝②手工業:進入青銅時代文化①文化遺存:二里頭遺址(很有可能)②科技:天文《夏小正》載有一年中各個月份的物候、天象、氣象和農事等內容二、商朝 (BC1600~BC1046)(1)政治①制度:王位世襲制;②中央:更加完善,商王是最高統治者,設有尹及各類事務官。③地方:內外服制④法律與教化:商朝《湯刑》⑤民族:設“賓”管理民族事務及對外交往⑥對外:以中原為核心的華夏文明與域外有廣泛的交往交流(2)文化①科技:夏歷改為殷歷,干支紀日法是最大成就,是世界上延續至今的最長的紀日方法。三、西周 (BC1046~BC771)(1)政治①制度:王位世襲制;②中央:周王是最高統治者,中央機構與職官具備,宗法制,禮樂制配合分封制實行。③地方:分封制(對象:同姓貴族、異姓功臣、舊貴族;權利:世襲統治權(政、軍、財);義務:定期朝貢、提供軍賦、力役)④法律與教化:建立了以宗法制為核心的禮制,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九刑》關注:①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政治統治②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和財產分配方面的沖突與矛盾(2)經濟①農業:生產工具:木、石、骨、蚌等材質,青銅農具極少土地經營:井田制土地制度:奴隸主土地國有制勞作方式:集體耕作②手工業:青銅鑄造是手工業生產中的主要部門,青銅器種類繁多。③商業:“工商食官”④城市:商朝城市初具規模,宮殿、宗廟位于城市中心城市初具規模,宮殿、宗廟位于城市中心;周朝營建城市形成制度,城建有相應規定。(3)文化①中原華夏族率先成為核心,并向四周輻射,推動著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形成②特點:本土性:在中華大地上產生和發展多樣性:各民族共同創造,博大精深,豐富多彩,領域廣闊包容性:博采眾長,兼收并蓄,積極吸納外來文化凝聚性:中華民族共同文化特質的體現連續性:綿延不絕,傳承至今,體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必考概念】殷墟甲骨文: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者“龜甲獸骨文”,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用于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內容多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二百七十年間之卜辭,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種載體。青銅器時代:考古學分期法的一個時期,指主要以青銅為材料制造工具、用具、武器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處于新石器時代和鐵器時代之間,是繼金石并用時代之后的又一個歷史時期,我國最早的青銅器發現于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商、西周則為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青銅時代至戰國時代被鐵器時代取代,基本貫穿奴隸社會始終。夏商周三代被稱為青銅器時代。禮樂制:“禮”是維護貴族等級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禮儀規定,主要是周禮。”樂“是配合”禮“進行維護等級差別的樂舞。禮樂制度就是對統治階級日常的政治、社會活動。【家國情懷】商周時期青銅器制造體現的時代特征①歷史地位:商周時期,青銅的冶鐵業作為生產力的標志而達到高峰,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②用途內涵: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具,不僅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時也是宗廟中的禮器,青銅器的數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銅器形制的大小可以顯示出權力的等級。中國青銅器的大宗是青銅禮器,強調青銅器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③文化傳播:青銅器中的銘文傳承著文明,推動了中原地區文化向南方地區的傳播,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民族交融、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考向 1 夏商的統治和文化遺存1.(2024·北京卷)《史記》記有商王世系。1917 年,王國維利用新發現的甲骨卜辭與《史記》《尚書》等古籍相互補正,進一步論證了商朝的歷史。陳垣后來對考證方法進行了總結,其中包括:①理證:“無證而以理斷之者”;②書證:引書為證,“可以補史之闕”;③親證:“考地理貴實踐,親歷其地”;④物證:“以新出土之金石證史”。王國維上述研究運用的考證方法主要有(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變式訓練】1.考古發現,二里頭都城遺址內有一些小型家族墓地,與不同功能的建筑遺跡在空間上緊密結合,如宮殿管理、供水、鑄銅、糧食管理等。家族成員從事相同的工作,死后就近埋葬在生前工作的場地,形成“居葬合一”的喪葬新模式。這反映夏朝( )A.國家形態初步顯現 B.小農經濟模式形成 C.工商食官制度確立 D.職業分工趨勢出現【變式訓練】2.據記載,殷商甲骨刻辭的內容涉及遷都、農耕、田獵、天氣、地理、戰爭、祭祀、疾病等,他們在長期對自然、天象、氣候的觀察、記錄與探索中,積累了豐富的天文歷法知識。這反映出商代( )A.占卜活動影響天文 B.呈現出一定的人文精神C.早期民本思想孕育 D.農耕生產盛行精耕細作考向 2 西周的政治制度1.(2024·廣東卷)據研究,古代禮制記載的春秋時期酒器禮器,分為爵、觚、觶、角、散五種,稱為“五爵”,其名來自于商、周時期的青銅酒器禮器。實際上,春秋時期的五爵為漆木酒器,其容量依次為一至五升,“宗廟祭祀,貴者獻以爵、賤者獻以散”。春秋時期禮器的變化反映出( )A.五爵形制趨同說明禮崩樂壞 B.宗廟祭祀遵循天人合一觀念C.采用漆木酒器彰顯以人為本 D.五爵以小為貴維系等級秩序【變式訓練】1.西周在封邦建國的同時,也常常將諸侯的部分家族成員留守王畿輔佐周王。如周公長子就封于魯,周公次子一脈在王室累世任官。這種做法( )A.實現了對諸侯國的有效控制 B.破壞了宗法等級秩序C.兼顧了周王室和地方的發展 D.強化了中央集權制度【變式訓練】2.西周時,周王朝在西起寶雞、東至開封一線廣設都邑,建設宮館并設置官員,供周王巡行時駐蹕。周王頻繁往返于列都之間,參與祭祀、宴饗、賞賜等活動,安排并檢查地方的軍事布防,處理重要的人事變動。這些舉措( )A.利于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B.建立了垂直管理體系C.完善了西周的禮樂制度 D.開發了王畿周邊地區考向 3 商周時期的經濟1.(2024·安徽卷)西周前期,青銅器高古凝重,無取巧用意,紋飾原始,頗有圖騰意味;春秋中葉至戰國末年,器制多輕便適用,每每以現實性的動物為附飾物,追求精巧玲瓏,標新立異。這一變化說明( )A.宗法觀念已經名存實亡 B.青銅鑄造進入鼎盛時期C.青銅器的禮樂功能弱化 D.農耕工具發生顯著變化【變式訓練】1.商周工匠中的“工隸臣”屬各級世襲封君,封君可憑個人意志主宰他們;秦朝則規定“工隸臣”為國家所有,只能依據法律和其他制度處置“工隸臣”。這一變化反映了( )A.工匠社會地位顯著提升 B.工商食官制度趨于嚴密C.國家經濟管理水平提高 D.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增強【變式訓練】2.西周時,“眾”的身份為普通周人,“臣”則是外族臣服者。督鼎銘文記載了一場訴訟事件,匡氏家族的“眾”與“臣”在饑饉之歲盜竊了督氏家族的禾,匡氏因此賠償給督氏 7 塊田、4 名“臣”和 1 名“眾”。從上述銘文中可獲取的準確歷史信息是,西周時期( )A.“眾”的地位高于“臣” B.舊的土地制度已經瓦解C.奴隸買賣現象普遍存在 D.部分勞動力附屬于貴族知識點 3 中國早期國家的特點夏朝: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國 早① 建立了世襲王朝;家機器基本具備 期② 確立了中央與地方關系的基本架構國③ 具備了職官、軍隊、刑法等國家機器家商朝:國家機構更加完善,實行 的① 血緣關系沒有徹底地被地緣關系取代,部族組織殘留嚴重;內外服制度 特② 國家管理比較松散,中央集權程度不高;西周: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加 征③ 選官采用世卿世祿制度,固化等級結構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統治【史料實證】早期國家的制度與國家治理史料:西周繼承了夏商的基本制度并加以改善和創新,初期分封了七十一個諸侯國,以宗法制為根本,多數諸侯國都分封給同姓的家人,少數分給功臣和其他諸侯國的后人,由此形成了周天子家天下的政策局面,更好地統治了西周初期的王室體系,實行井田制以促進奴隸社會的發展,創造禮樂制來維系階級禮儀規范。——摘編自王玉哲《中華遠古史》(1)政治角度①從商代內外服制到西周分封制,中央權力逐漸加強,但尚未實現集權。②實行王位世襲制、等級森嚴的分封制、血緣維系的宗法制。血緣與政治緊密結合,家國同構。③甲骨文、祭祀記載,體現了王權與神權相結合,鬼神色彩濃厚的特點。(2)經濟角度①農業是主要生產部門,實行土地國有制的土地制度——井田制,奴隸集體耕作。②手工業發展,青銅制造業發達。精美的青銅器體現了社會發展的特點。(3)思想文化①西周產生早期“民本"思想,治國思想實現從敬神逐漸到敬德保民的轉變。②出現了成熟文字一甲骨文,商朝成為中國信史的開始。③逐漸形成禮樂文化,形成統一的炎黃子孫、華夏文化心理認同觀念。考點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選必三)知識點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特點及價值(選必三)1、內涵:①重視以人為本:”仁者愛人“;民本思想重民意、民情。②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③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④崇德尚賢,推崇天下為公。⑤崇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⑥主張和而不同:”和為貴“,強調”人和“2、特點:本土性、多樣性、包容性、凝聚性、連續性。3、價值: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①對民眾:其道德倫理、價值標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②對國家:維護統一多民族國家,推動社會進步,為治國理政和道德建設提供借鑒。4、文化傳承:①私學產生,改變”學在官府“的情形。②中國早期的書籍簡策和帛書,盛行于春秋至秦漢時期。考向 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1.(2024·北京卷)端午故事材料一 端午節由來已久,其起源有紀念屈原、吳越民族圖騰祭、惡月惡日避毒除害等說法。古代各地的端午習俗包括,“以五彩絲系臂”祈求“不病瘟”“采艾以為人(人形),懸門戶上,以攘毒氣”,以竹筒貯米,投水以祭屈原,“蹋百草”“斗百草”“龍舟競渡”,出嫁女“歸寧(回娘家)”等。材料二 20世紀以來中國端午節大事表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頒布新歷法,規定新舊二歷并存,舊習俗擇要存錄,吉兇神宿一律刪除1922年,《杭州青年》發表《整潔節(端午)衛生大運動宣言》“利用舊習慣里端午節除毒的社會心理”,舉行衛生大運動1928年,民國政府廢止陰歷,嚴禁機關、學校、團體循舊歷習俗放假1940年,抗敵文協為紀念屈原,將端午節定為“詩人節”“向國內推廣實行”1941年,《屈原》新劇上演,紀念國殤民國年間,各地縣志多有關于當時端午習俗的記載,如山西“插艾,食角黍(粽子),飲雄黃酒……游郊”;廣東“各家裹角黍,各鄉競龍舟”1984年,國家體委在廣東舉辦首屆“屈原杯”龍舟賽;隨后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國也開始舉辦龍舟賽2006年,端午節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端午節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端午習俗申遺成功,中國傳統節日首次躋身世界非遺名錄閱讀材料,結合所學,闡釋端午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及特點。【變式訓練】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馬茲利什所說:“一個文明雖然一方面自詡獨特,自視處于先進地位,但另一方面又在借鑒‘他者’文明的基本要素。中國古老的“四大發明”對于西方現代文明的積極意義,就典型地表明了這一點。倘若對世界歷史作一種回溯性的看待,就不得不承認,中華民族在實現偉大復興的進程中批判地借鑒西方文明成果,在一定意義上不過是一種“反哺”。——摘編自何中華《文明的歷史含義及其當代啟示》根據材料,自擬論題,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變式訓練】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求同存異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的基本原則之一和指導中國外交實踐的重要理論。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并對求同存異思想作出了較為深刻的闡釋。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可以理解為:既不盲目地附和他人的意見,能提出不同的意見,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又能兼容不同的意見。“同而不和”也可以理解為:既盲目地迎合與附和他人的意見,只發表相同的意見,不提不同的意見,又只把自己一個人的意見看作正確的意見,排斥和打擊不同的意見和持不同意見的人。約言之,“和而不同”是一種多樣性的統一,而“同而不和”則是一種簡單的單元性。——摘編自孫信、李健《求同存異原則溯源》根據材料,結合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史實,對求同存異原則的政治實踐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表述清晰)1.(2024·湖北卷)湖北襄陽鳳凰咀遺址出土的“蛋殼陶杯”(如下圖)制作精美,陶胎輕薄,杯壁厚度不超過 0.5 毫米。一般認為,蛋殼陶杯是顯示尊貴身份的禮器。該類器物此前主要發現于龍山文化遺存,在其他地區極為罕見。據此可推斷( )正視圖 俯視圖A.早期國家認同已廣泛形成 B.南北地區間貿易往來較為頻繁C.史前文明存在遠距離交流 D.鳳凰咀遺存與大汶口文化同期2.(2024·遼寧卷)1921 年,有學者在奉天(今遼寧)沙鍋屯發掘了一處穴居遺址,認為“此一奉天穴居之留遺,與彼一河南遺址,不特時代上大致同期,且正屬于同一的民族與文化的部類,即吾所謂仰韶文化者也”。這一判斷的主要依據應是該遺址出土了( )A.骨制鑿刀 B.燧石石器 C.碳化稻粒 D.彩陶殘片3.(2024·湖南卷)西周時期,國人可以對軍國大事發表意見,甚至能夠影響國君廢立,但不能改變宗主世襲制,更換國君不過是更換宗主。這說明西周( )A.軍國大事取決于國人 B.血緣政治色彩濃厚C.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壞4.(2023·河北卷)張家口尚義四臺遺址文化遺存分為五組。第一組出土了打制、磨制石器,第三組發現了炭化的粟與黍,第一至四組發現了半地穴式房址,五個組都出土了陶器。下列與其文化特征最相近的考古遺址是( )A.北京人遺址 B.河姆渡遺址 C.興隆洼遺址 D.二里頭遺址5.(2023·浙江卷 6 月)中國原始文化星羅棋布,多姿多彩。龍山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1928年首次發現于山東章丘龍山鎮,廣泛分布于黃河中下游等地區。該文化的代表器物是( )A.黑陶 B.彩繪陶器 C.玉器 D.骨器6.(2023·湖南卷)湖南澧縣城頭山古城遺址距今約 6000 年,是中國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城址內外發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遺跡,多座陶窯,以及中國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壇和古稻田。這說明( )A.城市是最早出現的人類文明要素 B.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C.古城先民已擺脫對漁獵采集的依賴 D.遺址所處時代已邁入階級社會門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01講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講義)(學生版)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pdf 第01講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講義)(教師版)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講練測(新教材新高考).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