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目錄古代中國和古代世界..................................................................................................................................3一、古代中國..............................................................................................................................................4二、古代世界............................................................................................................................................63三、近代世界............................................................................................................................................92四、近代中國..........................................................................................................................................162五、現代世界..........................................................................................................................................239六、現代中國..........................................................................................................................................316七、考前沖刺..........................................................................................................................................396史學常識..........................................................................................................................................396應試技巧..........................................................................................................................................405高中歷史綜合模擬..................................................................................................................................407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古代中國和古代世界古代中國 古代世界古希臘:克里特文明~公元前 146年約公元前 2070年夏朝建立時間跨度 古羅馬:羅馬城修建~1453年東羅馬~1840年鴉片戰爭前夕滅亡(1)古代希臘輝煌的奴隸制民主政治,(1)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構成成為近代西方代議制的淵源了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主體(2)博大而縝密的羅馬法是對人類文政治 (2)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封明的重要貢獻,也是近現代法律的源文明 建社會的基本政治制度頭(3)對外關系由主動開放走向閉關鎖(3)伴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奴隸制工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商業的發展,羅馬法律不斷演變完善(1)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傳統表農業社會的基本經濟模式 (1)海外貿易興盛,奴隸制工商業發現經濟 (2)“重農抑商”政策下的手工業、商 達,推動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興起與繁文明 業不斷發展,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 榮產生并緩慢發展,但始終未能突破自 (2)海外擴張,航海和海外貿易發展然經濟的束縛(1)以儒家思想為主流思想的中國傳古希臘從智者學派到蘇格拉底,經歷思想 統文化源遠流長,對中國乃至世界影了由崇敬“神”到早期人文精神的萌文明 響深遠芽,成為近代人文主義思想的發源地(2)中國傳統科技發達,思想文化繁榮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一、古代中國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考綱展示 考情解讀近三年全國各地高考對中國古代政治史的考查以選擇題為主要考查形式,難度上以中低難度為主,內容1. 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 上相對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2.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商周時期政治制度的影響、反映的歷史發展趨勢3.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 以及對歷史的傳承4.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 2.漢至元政治制度演進的特點、原因和影響3.明清政治制度中加強對邊疆或地方的管理、強化君主專制考點 1 分封制與宗法制主干梳理關鍵詞: 嫡長子繼承、血緣、等級、貴族政治1.分封制(1)目的:鞏固西周奴隸主貴族的統治。(2)對象:__王族__、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其中__王族__是分封的主體。(3)內容:主要分封__土地__和人口。(4)作用:鞏固王權、加強統治;開發邊區、擴大疆域;國家政權由松散趨向嚴密。(5)瓦解:春秋時期遭到破壞,戰國時期一些諸侯國推行郡縣制。秦朝統一后推廣__郡縣制__,廢除了分封制。2.宗法制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1)目的: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__權力__、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2)含義:宗法制是用__父系__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3)內容:以__嫡長子繼承制__為核心;形成相對的大宗和小宗體系。(4)特點:血緣和政治相結合,形成“家”和“國”一體的統治。(5)影響: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于__統治集團__內部的穩定和團結。考點深化分封制、宗法制對后世的影響1.分封制(1)影響了中國封建社會中皇族以血緣關系為核心的皇族分封。(2)中國的姓氏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國,如宋、魯、鄭、陳等。(3)中國的省份簡稱很多源于西周時期的諸侯國國名,如山東省簡稱魯、山西省簡稱晉等。2.宗法制(1)宗法制導致了后世人們對列祖列宗的崇拜,也推動了封建社會中的皇位繼承的嫡長子制等原則的形成。(2)后世的家族家譜的修訂、各地宗祠家廟的建立,以及民間存在的尊宗敬祖、認祖歸宗、渴望親情等傳統觀念,祭祖掃墓等社會風俗,都是宗法制的歷史遺存。(3)宗法制對今天而言,其重視家庭、提倡尊老愛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但是,過分強調家庭本位,過分重視人情關系,人為地劃分遠近尊卑,使個人的自主意識和平等權利受到約束,這與現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識有些違背。〔跟蹤訓練〕1.(新課標卷全國Ⅰ卷·24)周滅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衛,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封周公長子伯禽于魯,都奄(今山東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薊(今北京)。分封( A )A.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文化認同 B.強化了君主專制權力C.實現了王室對地方的直接控制 D.確立了貴族世襲特權【解析】 根據材料“河南”“山東”“北京”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周王分封王族成員,使得王畿以外的廣大地區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蘊,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文化認同的形成,故 A項正確。周不存在君主專制,B項錯誤,排除;C項錯在“直接控制”,排除;材料并未體現“世襲特權”,且據所學可知“世襲特權”確立于夏朝,D項錯誤。2.(全國卷Ⅲ·24)“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這一思想產生的制度淵源是( A )A.宗法制 B.禪讓制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C.郡縣制 D.察舉制【解析】 A對:材料中強調的“孝”“悌”等思想是受宗法觀念的影響,其產生的制度淵源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B錯:禪讓制是原始社會末期部族聯盟首領產生的方式,和題干材料無關。C 錯:郡縣制是對地方實行有效統治的行政管理制度,與材料中的“孝”“悌”等思想無關。D錯:察舉制是漢代開始實行的選官制度,與材料中“孝”“悌”等思想的產生無關。考點 2 君主專制統治的建立與強化主干梳理關鍵詞:官僚政治、皇權至上、分權、君主專制1.皇帝制度秦統一全國后創立,具有皇位世襲、__皇權至上__和皇帝獨尊的特征。2.中央官制的演變(君主專制的強化)(1)秦:實行__三公九卿__制,丞相、__御史大夫__、太尉分別掌握政事、監察和軍務,彼此相互配合又互相牽制,利于皇帝專制集權。(2)漢:實行中外朝制,改變了丞相位高權重的局面。(3)唐:實行__三省六部__制,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分工明確,相互制約,分散了相權,加強了皇權。(4)宋:實行__二府三司__制,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財權,相權進一步被削弱。(5)元:中書一省制,設中書省作為最高行政機構,以提高行政效率;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構;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6)明:明太祖廢__丞相__,權分六部;明成祖設立__內閣__,皇權專制加強。(7)清:設軍機處,軍機大臣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辦事,君主專制達到頂峰。3.趨勢: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消亡。考點深化明清君主專制加強的影響1.積極影響(1)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2)經濟上: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生產活動,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3)民族關系上: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使我國古代人民創造出光輝燦爛的文明,并保障了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2.消極影響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1)經濟上: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2)政治上:專制統治的空前強化剝奪了人民的政治權利和言論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動受到壓制和打擊。(3)思想文化上:專制統治使知識分子脫離實際,阻礙了科技創新與文化的進步。(4)對外交往上:實行閉關鎖國,制約了中外文化、經濟交流。〔跟蹤訓練〕3.宋初文書寫道:“凡制敕所出,必自宰相。”宋仁宗時期,臺諫制度得以重視,臺諫官員脫離對宰執的依附,只需對皇帝一人負責。仁宗時期的宰執因臺諫而罷免者達 57人,歐陽修感嘆道:“近年宰相多以過失,因言者罷去。”這種變化體現出當時( C )A.北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監察體系 B.諫官地位上升保證了政治統治清明C.官僚政治對皇權的制約作用下降 D.臺諫與宰相的斗爭削弱了中央集權【解析】 據材料“凡制敕所出,必自宰相”到“臺諫官員脫離對宰執的依附,只需對皇帝一人負責”再到“宰執因臺諫而罷免者達 57人”可知,宰相的權力在不斷削弱,皇權不斷強化,故 C項符合題意;A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材料未涉及“政治統治清明”,也未涉及中央與地方關系,故 B、D兩項錯誤。4.故宮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方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后宮、御花園都位于這條中軸線,并向兩邊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種建筑特色充分體現了( B )A.左右對稱的建筑理念 B.等級森嚴的封建禮制C.結構合理的文化理念 D.軸線分明的政治氛圍【解析】 材料中的“三大殿、后宮、御花園都位于這條中軸線,并向兩邊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體現出皇權的威嚴和至高無上,以及封建政權內部的森嚴等級,因此這種建筑特色充分體現了等級森嚴的封建禮制,故答案為 B項。其他三項不是這種建筑特色的設計用意,排除 A、C、D三項。考點 3 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主干梳理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關鍵詞:官僚政治、郡縣制、郡國并行制度、行省制1.史實(1)秦:實行__郡縣__制,郡守、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命。(2)漢:漢初實行__郡國并行__制;漢武帝設刺史、頒布“__推恩令__”解決了王國問題。(3)唐:實行道、州、縣三級制,玄宗時設置軍鎮,長官為__節度使__,后形成藩鎮割據局面。(4)元:實行__行省__制度;設宣政院管轄西藏地區。(5)明:廢除行省制,設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管地方行政、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監察、軍政。2.趨勢: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3.認識(1)歷代封建統治者通過一系列行政區劃與變革,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將地方權力集中到中央,使多民族國家不斷發展。(2)由分封制到郡縣制,主要反映了從貴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變化,屬于政治制度進步的表現。由郡縣制到行省制的變化,主要反映了行政區劃的變化。一般說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行政區越劃越小,越劃越多。考點深化郡縣制、郡國并行制、行省制的特點及影響1.郡縣制(1)特點:①在國家大一統的條件下按地域劃分地方管理區域。②郡縣官吏由皇帝任免,且不世襲。③郡縣長官只領俸祿,沒有封地,必須服從中央。(2)影響:①秦朝通過實行郡縣制,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建立起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②郡縣制解決了分封制所導致的地方割據問題,鞏固了國家統一,是歷史的進步,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2.郡國并行制(1)特點:①在地方上繼承秦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諸侯王國,郡國并存。②是西周分封制度的再現。(2)影響:①漢初推行郡國并行制,是當時“無為而治”的表現形式,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②郡國并行制導致地方諸侯國的勢力不斷膨脹,嚴重威脅中央集權,經過平定“七國之亂”和漢武帝推行“推恩令”,諸侯國名存實亡。3.行省制(1)特點:①行省是中央派出的代表中央分馭各地的管理機構。②行省具有雙重性,表現為中央政權和地方分留部分權力。(2)影響:①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以來郡縣制的一大發展,有利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②行省制對后世政治制度有深遠影響。〔跟蹤訓練〕5.(江蘇·2)《史記》載:“漢定百年之間,親屬益疏,諸侯或驕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軌于法。”出現這種現象是由于漢初( C )A.實行察舉制度 B.獨尊儒家學說C.實行郡國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縣制【解析】 C對:由材料“漢定百年之間”“諸侯或驕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軌于法”并聯系所學可知,這是因為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諸侯王勢力強大后,對中央構成威脅。A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錯:察舉制是選官制度,與材料無關。B錯:獨尊儒家學說是漢武帝時期加強思想控制的舉措,與材料不符。D錯:“全面推行”的說法與史實不符,因為漢初在地方實行郡國并行制。6.(天津卷·2)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但地方官吏的選用主要由中書省和吏部負責,調動行省所屬軍隊須皇帝批準。這表明元朝( A )A.地方擁有適度權力 B.地方缺乏實際權力C.行省權力集中專斷 D.君主專制得以加強【解析】 材料反映了行省掌握地方上的經濟、軍事和行政等大權,但是其官吏的選用與所屬軍隊的調動權則分別由中書省、吏部與皇帝掌管,體現了其權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說明元朝地方擁有適度的權力,故 A項正確;材料中反映了行省擁有地方的經濟、軍事和行政等大權,“缺乏實際權力”的表述與題意不合,故 B項排除;材料中反映了行省不具備官吏的選用與軍隊的調用權力,因此“權力集中專斷”的表述不合題意,故 C項排除;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行省的權力范圍,“君主專制得以加強”不合題意主旨,故 D項排除。考點 4 古代中國的選官與監察制度主干梳理1.選官制度的演變及其趨勢關鍵詞:世卿世祿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1)演變①夏商周:實行世官制,貴族子弟依靠血緣等級繼承族權。主要依據:血緣。②漢代:實行__察舉制__,官吏察訪舉薦;主要依據:德行。③魏晉南北朝:實行__九品中正制__,由品評官評定授官。主要依據:門第。④隋唐至明清:實行__科舉制__,由考試選官;明清實行八股取士。(2)演變趨勢①選官標準:由家世門第逐漸發展為學識才能。②選拔方式:由地方官品評推薦演變為考試選拔。③選官原則:趨向制度化,形式日益嚴密,體現相對公開、公平、客觀的原則。④選官基礎:日益擴大,官員素質不斷提高。2.趨向嚴密的廉政監察制度和諫議關鍵詞:監察、諫議。(1)監察①開始于秦朝:御史大夫監理國家監察事務。②發展于兩漢:漢武帝設刺史監察諸侯和地方高官;東漢時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權和軍權;東漢末年刺史成為州的最高長官。③加強于隋唐:門下省有權對宰相決策提出異議,政事堂可對皇帝做法提出不同建議。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④完善于宋元:北宋各州設通判,監督知州,各州的公文必須由知州和通判聯合署名才生效,使知州和通判互相牽制;元朝,人命重案公文由御史臺監察御史復核;御史在糾舉官吏時可采取非常手段。⑤強化于明清:明朝設廠衛特務機構,并在地方設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地方監察、司法;清代設有監察機構——都察院。(2)諫議①唐代門下省有諫議權。②宋代設立專門的諫議機構——諫院。【規律認識】1.中國古代監察機構是以皇權為中心的專制政體下的職能部門。2.中國古代監察部門的設立實現了中央或地方各部門的分權、制約,為中央集權制度的鞏固和發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3.趨勢:對官吏的監督不斷加強;對皇帝的約束不斷減弱。考點深化科舉制的影響社會整合 打破了歷史上世襲的傳統模式,促進社會階層轉化,加速了社會功能 流動,具有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合理性內涵和價值觀念推動儒學以儒家學說為主要考試內容,推動儒家思想和文化的傳承與繁衍發展積極 適應了中央集權制度下對“大一統”意識形態的需要,強化了專鞏固國家影響 制主義中央集權,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鞏固了封建國家的統一統一和社會的穩定早在唐朝時其選才的方法就被東亞文化圈國家所采用,并成為這推動世界些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還被西方國家所吸收,并改造文明成近現代文官考試制度在選拔人才方面,過于側重才學標準,忽視了對品德的考查,造重才輕品成一些官員道德素質低下消極 官本位 直接促進了官本位社會觀的發展,“學而優則仕”的思想至今還影響 思想 有消極影響強化儒學正統地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識、新學科禁錮思想的滲透和發展;壓抑了科學技術的進步〔跟蹤訓練〕7.(江蘇·3)唐代詩人劉得仁系皇親國戚,其兄弟為達官顯貴,而他“出入舉場三十年,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竟無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屢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訴。兩人的經歷反映了唐代( D )A.科舉考試不重考生詩才 B.選官制度阻斷貴族入仕C.中央政府剝奪宗室特權 D.科舉取士體現公平公正【解析】 D對:由材料中兩人的身份及屢試不中的經歷,可知科舉制下皇親國戚、達官顯貴與平民百姓一樣參加科舉考試,這反映了唐代科舉取士體現公平公正。A錯:表述不符合史實,唐代科舉制下選拔人才是看重詩才的。B錯:唐代時貴族可以通過科舉入仕。C錯:表述錯誤,古代社會宗室仍有很多特權。8.以下是有關古代“通判”一職的史料記載。史料 出處(943年,張易)以水部員外郎通判歙州……郡事亦賴以濟。 《南唐書·張易傳》宋初……始置諸州通判……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宋史·職官志》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書施行。(南宋通判)有按察之名,無事權之實……督經總制錢為職業。 《四庫全書·后村集》據此可以斷定的是( D )A.通判一職的設置始于南唐 B.南宋通判的職權有名無實C.通判行使地方最高行政權 D.通判發揮過地方監察作用【解析】 從材料“通判歙州……郡事亦賴以濟”“通判……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書施行”“督經總制錢為職業”中可以看出,“通判”在地方上發揮過監察的作用,故 D項正確;材料“宋初……始置諸州通判”說明 A項錯誤;材料“督經總制錢為職業”說明通判對知州及所屬官吏擁有監察權,其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在財經上實行監督,故 B項錯誤;C項錯誤,通判行使的是對地方監察權。一、考查宗法制的“家國同構”等特點,滲透家國情懷素養;考查中國古代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演變家國情懷是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在思想、觀念、情感、態度等方面的重要體現,是實現歷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標志。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社會責任與人文追求。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價值關懷,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以服務于國家強盛、民族自強和人類社會的進步為使命。宗法制的影響有: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保證王權的穩定,保證貴族的特權;與分封制互為表里,建立封建等級政治結構;形成家國同構的國家結構;注重家庭建設,提倡尊老愛幼,易于形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強調家庭本位,過分重視人情關系,人為地劃分遠近尊卑,個人的自主意識和平等權利受到約束等。相關熱點問題鏈接:名校學子難出寒門,社會階層的固化。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體驗 1】 (海南·3)在中國古代,褒揚官員德行和政績,往往稱其人為“民之父母”,官員亦以“為民父母”“愛民如子”作為執政的理想境界。這一現象反映出( B )A.宗族關系已成為執政的基礎 B.“家天下”觀念的政治影響C.官員考核主要依據民本思想 D.官民之間具有共同政治訴求【解析】 宗族關系是家族關系,不會成為執政的基礎,故 A項錯誤;官員考核的依據應該是官員的德行和政績,故 C項錯誤;材料體現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訴求,故 D項錯誤;材料“民之父母”“為民父母”“愛民如子”體現的是“家國同構”的“家天下”觀念,所以本題答案為 B項。【體驗 2】 (全國卷Ⅱ·24) 據《史記》記載,商湯見野外有人捕獵鳥獸,張設的羅網四面密實,認為這樣便將鳥獸殺絕了,“乃去其三面”,因此獲得諸侯的擁護,最終推翻夏桀,創立商朝。這一記載意在說明( A )A.商湯成功緣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獵是夏商時主要經濟活動C.商朝已經注重生態環境保護 D.資源爭奪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解析】 商湯認為野外捕鳥之人設的四面密實的網會將鳥獸殺絕,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這表面看是對鳥獸的仁慈,不趕盡殺絕,實際上《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有意在說明商湯能夠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結果,故選 A項;夏商時期我國華夏族居民大多已經過上定居的生活,所以農耕應該是主要的經濟活動,故 B項不符合史實;保護生態環境不是題目的主旨,而且題干沒有說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 C項;題干提到的是商湯的舉動與夏商更替的關系,而不是資源爭奪,故排除 D項。【體驗 3】 (江蘇·2)下圖是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鎮出土的東漢“射爵射侯”畫像石。圖中樹上有 20多只雀和猴,樹下兩人持弓仰射。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這類畫像在漢代石刻中較為常見。這反映了當時人們( B )A.抑制王侯勢力的政治訴求B.追求顯貴地位的價值取向C.關注自然和諧的生態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會風氣【解析】 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射爵射侯”就是追求封爵、封侯,因此這類畫像石刻體現了人們希望加官晉爵甚至封侯,即追求顯貴地位的價值取向,故 B項正確;抑制王侯勢力是在西漢(推恩令大大削弱了王國勢力),東漢時期的王侯勢力已經對中央構不成威脅,故 A項錯誤;射雀、射猴和自然和諧的生態理念相違背,故 C項錯誤;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推崇尚武健身的社會風氣是對畫像石的誤讀,不符合材料關鍵信息“射爵射侯”的真實含義,故 D項錯誤。二、考查學習歷史的關鍵能力與方法——史料實證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歷史過程是不可逆的,認識歷史只有通過現存的史料。要形成對歷史的正確、客觀的認識,必須重視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史論結合”。【體驗 4】 (全國卷Ⅰ·25)據學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的藩鎮基本情況如表所示。表 “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唐朝藩鎮基本情況表藩鎮類型 數量(個) 官員任免 賦稅供納 兵額與功能河朔型 7 藩鎮自擅 不上供 擁重兵以自立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駐重兵防驕藩邊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駐重兵守邊疆東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駐兵少防盜賊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藩鎮( D )A.控制了朝廷財政收入 B.彼此之間攻伐不已C.注重維護中央的權威 D.延續了唐朝的統治【解析】 由表格數據可知,唐代的藩鎮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員、擁兵自立外,其他類型的藩鎮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駐兵防止分裂和異族進犯,維護社會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亂”后的藩鎮基本維護了唐朝的統治,故 D項正確;材料中大部分藩鎮是上繳賦稅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鎮的稅收外,還有其他財政收入,故 A項錯誤;表格體現不出藩鎮彼此攻伐不已,故 B項錯誤;河朔型藩鎮擁兵自重、與朝廷對抗,威脅到中央權威,故 C項錯誤。【體驗 5】 (全國卷Ⅰ·26)記述 出處“秦王(李世民)與薛舉大戰于涇州,我師敗績。” 《舊唐書·高祖本紀》“薛舉寇涇州,太宗(李世民)率眾討之,不利而旋。” 《舊唐書·太宗本紀》“秦王世民為西討元帥……劉文靜(唐朝將領)及薛舉戰于涇州,敗《新唐書·高祖本紀》績。”“薛舉寇涇州,太宗為西討元帥,進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新唐書·太宗本紀》諸將為舉所敗。”上表為不同史籍關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歷史敘述。據此能夠被認定的歷史事實是( C )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A.皇帝李世民與薛舉戰于涇州B.劉文靜是戰役中唐軍的主帥C.唐軍與薛舉在涇州作戰失敗D.李世民患病導致了戰役失敗【解析】 解答本題的關鍵在于概括史料對唐軍與薛舉作戰記載的共性——唐軍“敗績”,C項正確。A項“皇帝”與材料“秦王”不符,排除;四則材料中僅有一則提到劉文靜,并且其身份是將領而不是主帥,B項不準確,排除;四則材料中只有一則指出作戰失敗是由于唐太宗生病,但這一記載在其他三則材料中并未出現,排除 D項。【體驗 6】 (全國卷Ⅲ·27)關于宋太祖駕崩前夜宋太宗(時為晉王)的活動,北宋時期有不同記載。《續湘山野錄》記載,宋太宗當晚曾與其兄宋太祖在宮中飲酒,并宿于宮中;《涑水記聞》則稱,那晚宋太宗并未進宮。這反映出( B )A.歷史事實都是通過歷史敘述呈現B.同一歷史事實會有不同歷史記載C.歷史敘述不能客觀準確再現歷史事實D.綜合多種歷史敘述即可確認歷史事實【解析】 由于時代、世界觀、立場等不同,對同一歷史事實的記載存在差異,故 B項正確。歷史敘述是歷史事實的呈現形式之一,歷史事實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A項錯誤。C、D兩項的表述絕對,排除。【體驗 7】 (全國卷Ⅲ·25)表 宋代宰相祖輩任官情況表宰相人數曾祖、祖父或父親任官情況北宋(71) 南宋(62)高級官員 20 8中級官員 15 10低級官員 12 8無官職記錄 24 36上表據學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兩宋時期( B )A.世家大族影響巨大 B.社會階層流動加強C.宰相權力日益下降 D.科舉制度功能弱化【解析】 通過材料中北宋和南宋宰相祖輩任官情況可知,北宋時期宰相祖輩擔任官職特別是高級官員的人數和比重較大,而南宋時有所減少;兩宋時宰相祖輩擔任無官職記錄的人數和比重較大,說明越來越多的沒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機會擔任宰相職務,體現了當時社會階層流動性加強,B項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涉及宰相的權力的變化,C項不正確;身份地位較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舉制的推行,D項說法不正確。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三、史觀應用【理論闡釋】唯物史觀,亦稱歷史唯物主義,是研究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科學,是無產階級的歷史觀。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具有辯證的觀點。主要理論: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于社會存在。②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③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進行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④社會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實踐活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運用點撥】以唯物史觀把握制度創新,助推實現中國夢。唯物史觀強調人類社會發展是客觀的、有規律的、由低級向高級不斷演進的。縱觀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凸顯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而制度創新是一個民族加快或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西周分封宗法制、秦朝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中國古代文明的歷次輝煌恰好就建立在這些革命性的制度改革基礎之上。當今我國正處于深化改革時期,只有加快體制轉軌才能加速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中國夢才能真正實現。【體驗 8】 (江蘇·1)據青銅器銘文,西周中后期,裘衛因經營手工業獲得財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貴族用 13塊耕地,從裘衛那里換取了在王室儀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飾。這一記載反映了( A )A.井田制度松動 B.世襲制度解體C.抑商政策弱化 D.禮樂制度崩壞【解析】 A對:由材料 “一位名叫矩的貴族用 13塊耕地……換取了在王室儀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飾”,可知土地可以買賣,出現私有化,井田制出現松動。B錯:材料與世襲制無關。C錯:戰國時期商鞅變法首倡重農抑商。D錯:禮樂制度崩壞是在春秋后期,與材料時間不符。【體驗 9】 (全國卷Ⅱ·26)武則天時期,將中書、門下二省名稱分別改為鳳閣、鸞臺,通過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頭銜,使低品階官員得以與鳳閣、鸞臺長官共同議政,宰相數量大增,且更替頻繁。這一做法的目的是( C )A.擴大中書、門下二省的職權B.為官員提供迅速晉升的機會C.便于實現對朝政的全面控制D.強化宰相參政議政職能【解析】 武則天時將中書、門下二省名稱分別改為鳳閣、鸞臺,就有加強皇權的色彩,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而與此同時,宰相數量大增,且更替頻繁,這明顯是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員,以加強皇權,故選 C項,排除 A項;通過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頭銜,使低品級官員得以與鳳閣、鸞臺長官共同議政,并沒有使得這樣的官員迅速晉升,只是給了其參與議政的權力和機會,故 B項不符合題意;題干中參與議政的宰相數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參政議政的職能,而不是強化,故排除 D項。【體驗 10】 (北京卷·14)乾隆繼位之初,曾裁撤軍機處,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兩路軍務尚未全竣,且朕日理萬機,亦問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須就近承辦”,將其恢復,此后軍機處“軍國大計,罔不總攬”“內閣宰輔名存而已”。這表明( D )A.清朝內閣權力得到加強 B.清朝中央集權遭到削弱C.軍機大臣獲得宰相職位 D.軍機處有助于加強皇權【解析】 根據材料中的“內閣宰輔名存而已”可知內閣已經名存實亡,不可能權力得到加強,排除 A項。清朝中央集權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 B項。結合所學可知,軍機大臣品級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見,跪奏筆錄,本身無決策權, 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已經廢除宰相制度,排除 C項。結合所學,乾隆從裁撤軍機處到恢復軍機處,關鍵在于軍機處有利于皇權加強,故選 D項。一、選擇題1.(全國卷Ⅰ·24)據學者考訂,商朝產生了 17代 30位王,多為兄終弟及;而西周產生了11代 12位王。這反映出( B )A.禪讓制度的長期影響 B.王位繼承方式的變化C.君主壽命的時代差異 D.血緣紐帶關系的弱化【解析】 B 對:由“商朝產生了 17 代 30 位王,多為兄終弟及”到“西周產生了 11代 12位王”,并結合所學知識,西周實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可以得出由商朝多為兄終弟及到西周嫡長子繼承制的王位繼承方式的變化。A錯:夏朝時世襲制已經取代了禪讓制,當時的王位繼承注重父子、兄弟之間的傳承,這是宗法世系觀念加強的表現,不是受禪讓制的影響。C錯:不符合史實。D錯:西周時期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因此血緣紐帶關系是強化而不是弱化。2.(永州三模)西周時官員任命和諸侯分封均有一個正式而隆重的冊命儀式。在冊命時,周王讓史官當眾宣讀冊命書,并把冊命書交與受命官員。周王反復強調“勿廢朕令”,官員和諸侯也表態要“萬年永保臣天子”。這表明西周時期( C )A.選官制度與血緣關系緊密結合B.產生了維護等級的儒家倫理思想C.君臣關系包含了權利義務內容D.出現了高度集權的地方行政體制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解析】 據材料“周王讓史官當眾宣讀冊命書,并把冊命書交與受命官員”可知,官員是周天子的受命官員,但也要“萬年永保臣天子”,這體現君臣關系包含了權利與義務的內容,C項正確;材料中說的是冊命儀式,沒有體現血緣關系,A項錯誤;材料中沒有涉及等級秩序,B項錯誤;材料說的是官員的冊命儀式,據所學可知,西周時最高執政者尚未實現高度集權,D項與材料無關。3.表周幽王寵褒姒,為博一笑,烽火戲諸侯,后來又廢黜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申侯大怒,與西夷據傳世文獻《史記》編譯犬戎進攻幽王,幽王舉烽火,諸侯未至,幽王被殺,諸侯立宜臼為王,是為周平王。周幽王娶西申女為妻,生平王,又娶褒姒,生伯服。幽王與伯服追趕平王,平王投奔西申。幽王起兵圍攻西申。西申聯合西戎滅幽王與伯服,周亡。諸侯立幽王之弟余臣為 據出土戰國竹簡《系年》編譯王,是為攜惠王。晉文侯立平王,遷都洛陽,后又殺攜惠王。上表為不同文獻關于同一歷史事件的記述,由此可認定( A )A.西申、犬戎聯合攻擊西周 B.周幽王因失信于諸侯致亡C.周幽王主動興兵自取滅亡 D.攜惠王是西周最后一位王【解析】 由材料“申侯大怒,與西夷犬戎進攻幽王”“西申聯合西戎滅幽王與伯服,周亡”可以得出兩則材料均涉及西申和犬戎聯合進攻西周,A項符合題意;B項只是對材料二的反映;材料一反映的是申侯與犬戎主動進攻,C項不正確;周幽王是西周最后一個王,D項不正確。4.(廣東六校聯考三)據《尚書》記載,西周的刑罰制度已很完備,墨、劓、剕、宮、大辟五刑的懲罰極其殘酷;而《周禮》中明確貴族犯法一般能通過繳納罰金免刑。由此可知當時( D )A.禮樂制度并不完備 B.宗族治理建立起來C.出現禮法并用思想 D.社會等級色彩明顯【解析】 西周時期是禮樂社會,貴族生活有詳細的禮樂約束,排除 A項。同時,西周刑罰制度也非常完備而且殘酷,主要是針對奴隸或其他下層人民制定的,貴族犯法往往可免刑,這體現了西周社會的等級特色,故選 D項。宗族治理主要體現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治理特色,材料沒有體現,排除 B項;禮法并用是戰國荀子的思想,其內涵也并非對不同的階層施用不同的禮、法,排除 C項。5.(安陽二模)據載,周文王在周地舉行過祈請商遠祖先王成湯、太甲等冊命周方伯為天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下共主的典禮,武王滅商后,繼續保留這項禮儀。周王的這一做法( A )A.意在強調周政權的正統性 B.使商朝文化得到了傳承光大C.使中國古代政權一脈相承 D.表明商先王認可周共主地位【解析】 周文王與武王時,舉行祈請商遠祖先王冊命周方伯為天下共主的典禮,意在強調周與商一樣具有正統性,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周對商文化的傳承,排除 B項;周滅商,取而代之,這是政權更替,不是一脈相承,排除 C項;周王通過祈請方式使商先王認可周共主地位的合法性,并不代表商先王對周共主地位的認可,排除 D項。6.(武漢四月調研)戰國時期,魏惠王大挖鴻溝,把黃河、淮河連為一體,打通了魏國內外水路航線,使得魏都大梁城成為“諸侯四起,條達輻輳”之地。“(秦王政)二十二年,王賁攻魏,引河溝灌大梁,大梁城壞,其王請降,盡取其地。”材料表明( D )A.鴻溝促進關中平原發展 B.大梁城以經濟功能為主C.水利推動區域長途貿易 D.水利興修帶有軍事色彩【解析】 根據材料“打通了魏國內外水路航線”“諸侯四起,條達輻輳”“王賁攻魏,引河溝灌大梁”可以看出,面對諸侯爭霸兼并,魏國溝通內外水路以及秦國使用水攻,都體現出了水利在軍事領域的考量,故 D項正確;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水利在軍事方面的作用,故A項排除;材料沒有涉及大梁的經濟功能,故 B項排除;C項不符合“王賁攻魏,引河溝灌大梁”,排除。7.(湘潭二模)秦統一六國后對官吏實行嚴格的上計制度,即下級官員須定期把自己所轄范圍的戶籍、錢谷、刑獄獄狀等匯編成冊,呈送上級,報告治理狀況。據此可知,這一制度旨在( D )A.完善選官制度 B.增加政府收入C.強化君主權力 D.加強中央集權【解析】 通過材料“報告治理狀況”可知這不是針對選官制度,排除 A項;通過材料“把所轄范圍的戶籍、錢谷、刑獄獄狀等匯編成冊”可以看出,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不是增加政府的收入,排除 B項;通過材料的敘述,我們可知是下級官員把自己所轄范圍的狀況報告給中央,這不是強化君主權力,而是強化了中央集權,排除 C項,故 D項正確。8.古代民間認為,科舉考中的舉人和進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還有一種說法,說他們是佛,稱考試的貢院叫選佛之場,登記的名冊叫千佛名經。材料表明( D )A.科舉制打破了特權階層對政權的壟斷B.科舉制利于社會整體文化素養的提高C.科舉制促進了知識普及與文化的傳播D.當時社會對科舉及第崇拜的價值取向【解析】 材料敘述了古代民間將科舉及第的美化與神化,表現了古代民間對于考中科舉的進士、舉人的崇拜以及對于科舉及第的崇拜,并沒有涉及科舉制的作用,故答案為 D項。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A、B、C三項都是在論述科舉制本身的作用,但材料講的是民間人士對科舉的態度,這三項與材料不符。9.(全國卷Ⅲ·26)北宋實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較為優厚,應募者以此養家糊口,兵員最多時達 120多萬人。這一制度( A )A.加重了政府財政負擔 B.提升了軍隊的戰斗力C.弱化了對地方的控制 D.加劇了社會貧富分化【解析】 A對:通過材料可知,募兵制使北宋政府掌握了大量軍隊,而且兵士待遇較為優厚,這對于政府來說是不小的財政負擔。B錯:不符合史實,北宋積貧積弱,在與少數民族政權的軍事斗爭中處于劣勢。C錯:不符合史實,宋朝收地方的兵權、行政權和財權,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D錯:募兵制并不能加劇社會貧富分化。10.(淮南二模)清代司法實踐中經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因時所需,皇帝諭旨,內外條奏,均可定為條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舊例不斷修改,新例不斷增加。清代司法實踐( B )A.形成完整的法律體系 B.具有與時俱進的精神C.缺少嚴格的司法程序 D.違背以人為本的精神【解析】 據材料“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舊例不斷修改,新例不斷增加”可看出清代的司法實踐隨著時間不斷修改,體現了其與時俱進的精神,故 B 項正確。A、C、D三項的表述和材料信息不符,排除。11.(永州三模)我國歷代朝廷常常分割地方事權,將軍事、民政、財政、司法諸權分授不同的官員并使之互不統屬,各自平行隸屬于中央的相應上級,以使其相互牽制。這一做法( B )A.通過削弱相權保障了皇權獨尊B.有助于統治者加強對地方的控制C.完善分權體制提高了行政效率D.消除了地方勢力膨脹割據的隱患【解析】 據材料“分割地方事權、分授不同的官員并使之互不統屬、各自平行隸屬于中央的相應上級”等信息可知,古代朝廷的做法有助于統治者加強對地方的控制,B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涉及削弱相權問題,A項錯誤;據材料“分割地方事權、以使其相互牽制”等信息可知,分權的目的是相互制約,不是為了提高行政效率,C項錯誤;將地方的軍、政、財等權分割,只是削弱地方割據的基礎,地方勢力膨脹割據的隱患是制度造成的,故 D項錯誤。12.(北京·15)明萬歷十五年,顧憲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內閣擬票重罰。內閣首輔申時行等只擬罰俸,神宗震怒,令“還改票來!”申時行只得遵旨。這說明,明代內閣大學士( D )A.僅作為侍從顧問,不參決政事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B.萬歷年間開始參與軍國大事決策C.按照皇帝的傳諭來票擬和批紅D.掌握票擬權力,但仍需服從君權【解析】 D 對:由材料中對顧憲成等人忤旨事件的處理始末可以看出,內閣首輔申時行首先是酌情修改了皇帝意旨,在皇帝震怒之后,“只得遵旨”,說明內閣大學士雖掌握著票擬權力,但最終決定權仍在皇帝手中。A錯:與材料申時行等“只擬罰俸”,修改皇帝意旨的做法不符。B錯:明成祖時內閣大學士開始參與軍國大事的決策。C錯:與材料內容不符。二、非選擇題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巡視制度是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歷代也特別重視巡視制度的建設,唐代制定的“六察法”,內容詳細具體,成為歷代開展巡視工作遵循的原則;宋遼金時期制定了《御史臺儀制》《御史彈奏格》等;明代制定《出巡相見禮儀》《巡歷事例》等制度,從巡視內容、巡視程序、巡視官臺儀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巡視立法建設有了新的發展。歷代巡視官員的品級一般較低,但巡視時代表皇帝和中央政府,所以權力很大。如漢代巡察郡國的刺史只是俸祿為六百石的小官,卻能監察二千石的地方長官;明代巡按御史的品級只有七品,但三品以上的布政使、按察使也對之十分敬畏。官員巡視地方時,主要有明察和暗訪兩種方式,但具體巡察方法非常靈活多樣,注重發現問題,講求實效。歷代也特別重視巡視官員的選任。唐代時規定巡視官員要有剛正疾惡的品質,要有真才實學,要有實踐經驗,并規定五品以上的巡察御史由皇帝親自選任;明朝時還對巡視官員的最低和最高年齡做了規定;清代特別規定,對于受過處罰的人員,出現降級、革職等情況者,一律不能選為巡查官,要求日益嚴苛。研究古代巡視制度的歷史沿革,借鑒其中的經驗教訓,對于推動當代中國巡視工作也具有一定現實意義。——摘編自余少祥《中國古代巡視制度考略》(1)根據材料,概括古代巡視制度的特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古代巡視制度的作用。(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古代巡視制度對當代中國巡視工作的啟示。【答案】 (1)巡視有法律保障或重視巡視立法建設;巡視官員的品級較低,但權力較大;巡察方法靈活多樣,講求實效;重視巡視官員的選任或巡視官員選拔條件嚴格。(2)有利于加強對官員的監督,一定程度上抑制官員腐敗;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有利于鞏固統治或有利于社會的穩定。(3)要不斷加強巡視立法建設或巡視制度要法制化、科學化;要不斷加強巡視官員的選拔;要不斷創新巡視方式,提高巡視的時效性。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旨在考查學生對教材主干知識的遷移能力和對材料有效信息的概括、分析能力。第(1)問,根據材料文字“歷代也特別重視巡視制度的建設”“巡視立法建設有了新的發展”“歷代巡視官員的品級一般較低”“權力很大”“官員巡視地方時”“巡察方法非常靈活多樣,注重發現問題,講求實效”和“特別重視巡視官員的選任”等概括作答即可。第(2)問,根據材料文字“巡視制度是中國古代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巡視時代表皇帝和中央政府”“注重發現問題,講求實效”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抑制官員腐敗、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第(3)問,根據材料文字“唐代制定的‘六察法’……宋遼金時期制定了《御史臺儀制》……等;明代制定《出巡相見禮儀》……等制度……巡視立法建設有了新的發展”“官員巡視地方時,主要有明察和暗訪兩種方式……講求實效”“歷代也特別重視巡視官員的選任。唐代時規定巡視官員要有剛正疾惡的品質……明朝時……清代……”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法制化、巡視方式、巡視官員的選拔等角度概括作答即可。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明朝太祖廢丞相,皇帝精力有限,無法高效處理政務。到了明成祖時代,皇帝選拔翰林院官員入職文淵閣,隨侍皇帝并參與機密事物的決策,明朝內閣由此出現。主持內閣的首輔,更是權壓群臣,地位非常之高。英國內閣是政府的高級官員,大多被冠以“大臣”的稱號,由議會下院中多數黨領袖組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其實君主同意只是象征性的,實則對議會負責。——劉騫、蔣媛萍《英國式政治民主制的發展特性及文化溯源》根據材料,指出中英兩國內閣產生方式的主要區別并從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來擬定一個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需有史實依據。)【答案】 區別:明朝內閣成員由皇帝任命,閣臣權力大小取決于皇帝;英國內閣成員由議會下院多數黨領袖(首相)任命,形式上需要得到國王的承認。論題:中英兩國的內閣與社會管理。闡述:明朝的內閣部分地限制了君權,有利于國家決策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推動中國封建經濟繼續發展;英國的內閣維護了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使君主立憲制更加完善,為英國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提供了保證。兩國的內閣制度都有利于維護國家的統治,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穩定和進一步發展。綜上所述,中英兩國的內閣都加強了對社會的有效管理。【解析】 根據材料中的“皇帝選拔翰林院官員入職文淵閣,隨侍皇帝并參與機密事物的決策”和“由議會下院中多數黨領袖組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其實君主同意只是象征性的,實則對議會負責”等信息,并聯系所學有關史實可知,中英兩國內閣產生方式存在很大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區別,明朝內閣成員由皇帝任命,閣臣權力大小取決于皇帝;英國內閣成員由首相任命。從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闡述不同內閣的作用,應當聯系所學,從明朝內閣部分限制君權、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英國內閣維護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制度、使君主立憲制更加完善、為英國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提供了保證等方面來論述二者的不同。還可以從維護統治、穩定社會秩序等方面來論述二者都推動了對社會的有效管理。本題的解答還要根據材料信息擬定論題,然后聯系史實進行論述。專題二 古代中國的經濟考綱展示 考情解讀近三年全國各地高考對中國古代經濟史的考查以選擇題為主要考查形式,難度上以中低難度為主,內容上相對集中在以1.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下三個方面:地制度1.農業方面:小農經濟的形成與發展、漢代田莊的特點、租佃2.手工業的發展制的特點、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人口膨脹的原因及影響3.商業的發展2.手工業方面:手工業發展狀況及手工業經營方式的演變;資4.資本主義萌芽與“重農抑本主義萌芽商”和“海禁”政策3.商業方面:商品經濟發展的表現;對外貿易的發展;海禁閉關鎖國政策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考點 1 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主干梳理關鍵詞:刀耕火種、鐵犁牛耕、精耕細作、自給自足、男耕女織、土地私有、小農經濟1.耕作方式(1)經歷了“刀耕火種”到“__鐵犁牛耕__”的發展階段,后者成為古代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2)隋唐時期,江東地區出現了__曲轅犁__,耕犁已相當完善。2.經營模式——小農經濟(1)特點:以家庭為單位;精耕細作;農業與__家庭手工業__相結合;男耕女織,__自給自足__。(2)評價①積極:擁有一定的__土地__、農具和耕畜等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積極性。②局限:經營規模很小,承擔沉重的__徭役__,十分脆弱。3.土地制度(1)井田制:盛行于__商周__,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是一種土地國有制;春秋時期趨于瓦解。(2)土地私有制:確立于戰國,封建社會的主要土地制度;主要形式有君主土地私有制、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__地主__土地私有制和__自耕農__土地私有制。(3)土地國有制:以北魏、隋唐時期的__均田__制為代表。4.水利灌溉(1)灌溉工具:翻車、筒車等。(2)水利工程:春秋戰國時期的芍陂、都江堰、鄭國渠;西漢時期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西域地區的__坎兒井__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規律認識】(1)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隨著生產工具的不斷改進、生產技術的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斷興建,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體系在中國形成并日臻成熟。(2)以家庭為單位從事生產勞動,“男耕女織”式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成為中國農村的主要經營方式,是兩千多年中國封建社會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3)在封建社會初期,小農經濟適應了生產力發展;在封建社會后期,小農經濟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不利于社會的進步。考點深化古代的小農經濟與政治、思想、科技間的關系(1)與政治:小農經濟影響到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形成。封建小農經濟需要一個專制集權的制度來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以保證小農經濟的生產和再生產;新型地主階級也需要中央集權制度來鞏固其統治地位,保護地主土地所有制。(2)與思想:小農經濟的特點是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從而形成重視家庭和諧、鄰里和睦的倫理觀念和“重男輕女”的尊卑思想。(3)與科技:一方面,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與農業生產相關的農學、天文歷法、數學等領域,使科技具有實用性、實踐性等特點;另一方面,小農經濟發展的緩慢性也決定了古代科技不能發展為近代科技。〔跟蹤訓練〕1.漢朝的土地所有制與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買賣。土地所有者須向國家繳耕地稅,耕地稅率為畝產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在文帝時,曾全部免收田租,前后歷十一年之久。這將會導致( B )A.大量自耕農出現 B.土地兼并加劇C.有效保護非耕地 D.田莊經濟產生【解析】 根據題意,從漢朝初年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和國家稅收制度的實施對當時社會的影響來看,加劇了土地兼并,B項符合題意;A項與材料主旨相反,土地兼并會導致大量自耕農的消失;C項與材料無關;材料沒有體現出田莊經濟的特點,D項不正確。2.下圖體現的是西漢時期的農耕技術。這一技術( A )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A.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B.改善了農作物生長環境C.緩解了耕地緊張的問題D.加強了對農作物的管理【解析】 圖片反映的是壟作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壟作法有利于保持地力,增加糧食產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A項符合題意;B、C兩項均與圖片無關;圖片涉及的是土地的利用,不是農作物的管理,D項不正確。考點 2 古代中國手工業的發展與資本主義萌芽主干梳理關鍵詞:官營手工業、民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冶金、制瓷、紡織、資本主義萌芽1.古代手工業的發展(1)手工業發展的三種經營形態經營 產品及 流通經營模式 勞動力 地位 特點形態 流向 方式由__政府__ 主要生產武 大 作 坊 生__明中葉__官營 直接經營, 器和供貴族 無償調用各 產,資金雄不投放市場 以前占主導手工業 進行集中的 消費的日用 類匠戶 厚,不以盈地位大作坊生產 品 利為目的主要生產供 __明中葉__ 規模較大,民營 民間私人經__民間__消 投放市場 私營主雇工 以后占主導 以__盈利__手工業 營費的產品 地位 為主要目的主要供__自 穩定了小農 規模小,資家庭 剩余產品投農戶的副業 己__消費和 農民自身 經濟,在近 金少,不以手工業 放市場繳納賦稅 代破產 盈利為目的(2)手工業成就①紡織業:我國是最早開始養蠶繅絲的國家,有“__絲國__”之稱。元代黃道婆改進了棉紡織技術,明朝后期棉布成為主要的衣料,蘇州、杭州成為絲織業中心。②冶金業:商周時期的青銅鑄造業發達;春秋時期開始冶鐵,南北朝時期發明__灌鋼法__。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③制瓷業:東漢生產青瓷;南北朝燒出白瓷;隋唐形成“__南青北白__”兩大制瓷體系;宋朝有五大瓷窯;元代出現彩瓷;明朝有五彩瓷;清代有琺瑯彩瓷。2.資本主義萌芽(1)條件:社會生產力和__商品經濟__的發展;手工業的進步。(2)實質:__雇傭與被雇傭__關系出現。(3)特點:出現在少數地區和少數行業;最初表現為分散的__手工工場__;發展緩慢、水平低,整個生產未能進入工場手工業階段。(4)地位:是中國封建社會內部出現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趨勢。(5)阻礙因素:自然經濟;傳統觀念;重農抑商、__閉關鎖國__政策;封建制度。3.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特征(1)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原始社會晚期,手工業就從農業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生產部門,持續不斷地發展。(2)手工業技術先進。中國古代手工業技術長期領先于世界,產品不僅供國內消費,而且很早就遠銷亞、非、歐。(3)手工業生產部門不斷增加,勞動分工越來越細。(4)官營、私營、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并存,官營手工業發達,長期占據統治地位,私營手工業到明中葉以后逐漸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5)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緊密結合,手工業發展受農業生產的制約。(6)手工業布局隨經濟重心南移發生相應變化。(7)明中葉后私營手工業中出現資本主義雇傭勞動關系。考點深化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特性及阻礙其發展的主要因素1.特性(1)進步性: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說明在中國封建社會內部產生了新的生產關系,代表了中國社會發展的總趨勢。(2)革命性:資本主義萌芽沖擊并瓦解著傳統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衰落的重要表現,對反封建民主思想的產生具有重要意義。(3)弱小性:資本主義萌芽只在部分地區的少數行業中出現,稀疏而微弱。(4)緩慢性:發展非常緩慢,始終在萌芽狀態中徘徊,直到鴉片戰爭前夕,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仍然占據主導地位。2.阻礙因素(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縛是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2)統治者大力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實行專賣制度,對民營手工業者和商人課以重稅,影響了擴大再生產的資金積累和國內市場的擴大。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3)長期以來,歧視商人的思想觀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4)嚴格限制對外貿易的“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限制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跟蹤訓練〕3.(湖北八校二模)唐中期平定西突厥后,處在絲綢之路上的九個沙漠綠洲國家,即“昭武九姓”國,便宣誓臣服于大唐王朝。他們世代善于經商,將中亞的音樂、舞蹈、歷法傳入中原,把中國的絲綢、造紙技術傳到西方。這主要反映了( A )A.絲綢之路推動了中外文化交流 B.大唐王朝政治清明而國力強盛C.商品經濟的發展利于社會進步 D.唐在西部地區建立了有效統治【解析】 根據材料“他們世代善于經商,將中亞的音樂、舞蹈、歷法傳入中原,把中國的絲綢、造紙技術傳到西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絲綢之路推動了中外文化交流,A項符合題意。材料與大唐王朝國力強盛無關,B項排除;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利于社會進步的說法與材料無關,C項排除;材料不能得出唐在西部地區建立有效統治的結論,D項排除。4.(湖北七市協作體)湖南蠶桑業原本比荊(州)、襄(陽)落后,在五代時有了一定的發展。《資治通鑒》記載:“湖南民不事蠶桑,(高)郁命民輸稅者皆以帛代錢,未幾,民間機樞大盛。”這一變化表明( A )A.賦稅改革促進民間手工業增長 B.手工業專業化趨勢加強C.絲織業成為百姓主要收入來源 D.經濟重心已經完成南移【解析】 材料“湖南民不事蠶桑,(高)郁命民輸稅者皆以帛代錢,未幾,民間機樞大盛”體現了賦稅改革促進民間手工業的增長,故 A項正確。材料沒涉及手工業的專業化,排除 B項;材料沒涉及絲織業成為百姓主要收入來源,排除 C項;經濟重心轉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排除 D項。考點 3 古代中國商業的發展主干梳理關鍵詞:坊市制、商品經濟、工商業城市、交子、商幫時期 發展概況 階段特征①商朝人善于經商,“商人”名稱來源于此。②打破官府控制先秦商業的局面。③商人社會地位提高,出現了許多商品市場和擁 興起和繁榮發展時期有雄厚資產的大商人秦漢推行__重農抑商__政策,商人經商受到時間、地點的限制 受到限制時期隋唐 ①__長安__、洛陽等城市商業繁榮。②農村集市(草市)貿易發 進一步發展,形成__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時期 展起來。③出現柜坊和飛錢 坊市__制度①商品種類繁多,東京等城市商業發達。②出現了世界上最早宋元 打破時空限制,商業的紙幣“__交子__”。③商稅收入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④元時期 貿易發達代__大都__成為國際性的商業大都會①城鎮商業呈現繁榮景象,出現專業性工商業城市。②大量農明清 副產品進入市場成為商品。③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 商品經濟進一步發時期 貨幣的作用越來越大。④出現地域性的商人群體——“__商幫 展__”,如晉商、徽商等【規律認識】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趨勢(1)商業活動場所的變化:先在城市,后向農村集市發展;先固定時間、地點,后打破界限。(2)交易物品的變化:先以交流地區間的土特產品、奢侈品為主,后農副產品以及手工業品轉向市場。(3)交易媒介的變化:開始是物物交換,后出現一般等價物——貝等貨幣。北宋時還出現紙幣——“交子”。(4)商人組織的變化:由最初的親緣組織發展為地緣組織和業緣組織。如晉商和徽商的出現。(5)流通領域的變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領域到逐漸與生產及自由的雇傭勞動相結合。考點深化明清商品經濟發展對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產生的影響(1)政治上:商品經濟的發展沖擊著封建的自然經濟,原來的統治措施已經不能維護封建制度,君主專制制度空前強化成為必然。(2)經濟上:促進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生與發展。(3)思想文化上:產生了反對君主專制的批判思想;理學趨于僵化;小說、戲曲、繪畫等市民文藝繁榮。〔跟蹤訓練〕5.(全國卷Ⅱ·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資本一般為白銀數十萬兩,多者上百萬兩。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資本一般在一百萬兩以上,甚至多達千萬兩。這表明清代中期( C )A.商人的地位發生根本性改變 B.重農抑商政策明顯松弛C.商業活動的規模進一步擴大 D.白銀開始成為流通貨幣【解析】 C對:材料反映了清朝大商人的資本遠遠超過明朝,反映了清朝時期商業活動的規模進一步擴大。A錯:清代商人的地位并未發生根本性變化。B錯:清代依然固守重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農抑商政策。D錯:“開始”說法錯誤。6.(湘潭二模)宋代成都幾乎每月都有定期的集會如藥市、燈市、花市等,不但為物品交換提供便利,更吸引著全國各地商人前來做生意,貿易極其繁盛。這反映出當時的成都( C )A.市民階層擴大 B.土地兼并嚴重C.商品經濟發達 D.奢靡之風盛行【解析】 材料“每月都有定期的集會如藥市、燈市、花市等,不但為物品交換提供便利,更吸引著全國各地商人前來做生意,貿易極其繁盛”反映出當時的成都商品經濟發達,故 C項正確;A、B、D各項材料均不能體現,排除。考點 4 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主干梳理關鍵詞:工商食官、重農抑商、閉關鎖國、海禁政策1.古代的經濟政策工商食官 西周實行,官府嚴格控制工商業宋代以前縣以上城市嚴格劃分坊市;宋代以后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監視坊市制度商業活動產生于戰國,貫穿于整個封建社會,明清時期阻礙了__資本主義萌芽__重農抑商的發展“海禁”與閉關 __明__代開始實行,清代前期更加嚴格地限制對外貿易,是造成中國落后鎖國 于世界的原因之一2.中國古代重農抑商的主要表現(1)統治者反復強調農業為本,商業為末,形成__輕視商人__的主流價值取向。(2)在土地問題上,采取__抑制兼并__的政策,防止農民大量破產,穩固農業生產基礎。(3)強化戶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動。(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業活動,通過國家立法、征收__重稅__、國家壟斷經營等方式打擊商人。考點深化古代中國商人為何不能成為社會變革的動力(1)政府政策:長期的“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商業的發展,抑制了商人地位的提高。(2)思想觀念:古人認為商人不從事生產而徒分其利,且認為商業本身并不創造價值,反害農桑,形成了一種輕視商業、鄙視商人的思想觀念。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3)商人自身因素:面對這種不公平的觀念和社會傳統,商人們沒有聯合起來形成社會力量去改變它,而是盡力改變自己的身份,或買田置地,成為地主,或直接通過捐納,躋身士紳或官宦階層。〔跟蹤訓練〕7.(湖北名校聯盟 4月)西漢初年,民營工商業經營相對獨立。但在漢武帝之后,民間資本大量由工商業向農業轉移,以田莊為代表的以農為主、輔以工商的混合型經營模式逐漸壯大。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 )A.國家壟斷經營和實施專賣制度 B.土地兼并現象的日益加重C.民間資本的經營方式較為落后 D.私營工商業承擔高額賦稅【解析】 由材料“西漢初年,民營工商業經營相對獨立……漢武帝之后……以田莊為代表的以農為主、輔以工商的混合型經營模式逐漸壯大”和所學知識可知,漢初民營工商業受政府約束小;為加強對經濟的管控,漢武帝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推行專賣制度,抑制了富商大賈的勢力,迫使商人將部分資本轉向農莊,形成混合經營模式,故 A項正確;材料并未反映土地兼并現象,故 B項錯誤;材料未體現民間資本的經營方式落后,故 C項錯誤;材料現象的原因是漢武帝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導致的,不是高額賦稅,故 D項錯誤。8.(河南六市)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調整。開啟了兩種海上貿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開海,允許中國商民出洋貿易;一是在廣東澳門開埠,允許外商入華經營海外貿易。這一變化( C )A.說明了閉關鎖國政策的終結 B.促使自然經濟開始解體C.客觀上有利于世界市場形成 D.促進資本主義萌芽產生【解析】 材料中“允許中國商民出洋貿易,允許外商入華經營海外貿易”,這兩種海上貿易模式的開啟使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加強,客觀上推動了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市場的形成,故選 C項。閉關鎖國政策并沒有終結,在鴉片戰爭前一直實行,排除 A項;自然經濟開始解體是在鴉片戰爭后,與材料中的時間“明朝”不符,排除 B項;雖然資本主義萌芽產生于明朝中后期,但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 D項。一、通過考查古代的生產工具、水利工程、耕作方式、土地制度的演變鏈接長效熱點——三農問題,且滲透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體驗 1】 (全國卷Ⅱ·24)戰國后期,秦國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鄭國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發揮作用。這些工程能夠在秦國完成,主要是因為( D )A.公田制度逐漸完善 B.鐵制生產工具普及C.交通運輸網絡通暢 D.國家組織能力強大【解析】 D對:戰國后期,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國力增強,并且在地方實行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因此材料中秦國能夠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主要是因為國家組織能力強大。A錯: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戰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土地私有制逐漸發展起來,而不是公田制度完善。B錯:春秋時期,鐵農具開始出現,戰國時,鐵農具使用范圍擴大,普及的說法與史實不符。C錯:秦朝建立后,在全國修建馳道等,戰國時期秦國并未實現交通運輸網絡的通暢。【體驗 2】 (全國卷Ⅱ·25)西漢文景時期,糧食增產,糧價極低。國家收取的實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須把糧食換成錢幣,繳納較高稅額的人頭稅。富商大賈趁機操縱物價,放高利貸,加劇了土地兼并、農戶流亡。這反映出當時( B )A.重農抑商政策未能實行B.自耕農經濟發展受阻C.糧價低抑制了生產熱情D.富商大賈操縱稅收【解析】 西漢文景時期,百姓的田租很少,但是人頭稅重,而且在糧價極低的情況下,還要把糧食換作錢幣來交稅,富商大賈再趁機操縱物價,放高利貸,這就意味著百姓負擔沉重,有可能因此而傾家蕩產,再結合題干信息“加劇了土地兼并、農戶流亡”可知,這反映了當時自耕農經濟發展難以為繼,故選 B項;漢代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故排除 A項;材料主旨是農民負擔沉重,C項與材料主旨不符;稅收多少及其形式是由政府確定的,且材料信息說的是“富商大賈趁機操縱物價”,故排除 D項。【體驗 3】 (全國卷Ⅰ·25)右圖為漢代畫像磚中的農事圖。此圖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D )A.個體農戶的生產勞作狀態B.精耕細作農業的不斷發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體勞作D.大地主田莊上的生產情形【解析】 本題考查古代中國農業的發展,旨在考查考生準確描述和解釋歷史事物特征的能力。由圖片內容可知,這一塊地上有 6人在勞作,其中 4人翻地,后面跟著兩人播種,這反映了集體勞作的情形。結合所學可知,漢代土地兼并加劇,貧富差距不斷擴大,莊園經濟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因而出現了圖片中的情形,故 D項正確。其他選項均不符合圖片情況,排除。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體驗 4】 (全國卷Ⅲ·26) 表土地規模(畝) 戶數 戶數比例20以下 24 17.3%20~130 103 74.1%131~300 10 7.2%300以上 2 1.4%小計 139 100%上表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況統計表,據此可知,當時該地( A )A.自耕農經濟盛行 B.土地集中現象突出C.均田制破壞嚴重 D.農業生產效率提高【解析】 本題考查唐朝土地制度,意在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讀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占有 20~130畝土地者占總戶數的 74.1%,說明多數人都能靠自己的土地生存,反映了當時敦煌地區自耕農經濟盛行,故 A項正確。由材料可知,占有土地 300畝以上的大土地所有者僅占總戶數的 1.4%,B項錯誤;由材料信息“20~130”“74.1%”可知,擁有小塊土地者占多數,排除 C項;材料中沒有關于農業生產效率的信息,排除 D項。其他熱點鏈接:人口增長引發的人地矛盾與環境問題、當今的土地流轉、經濟結構調整。【體驗 5】 (江蘇·5)明清時期,江南“桑蠶之利,厚于稼穡,公私賴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卻在農戶蠶絲收獲之際,俗稱“蠶罷米”。這說明,當時江南地區( C )A.小農經濟已經開始瓦解B.農耕技術呈現衰退趨勢C.農戶收入多賴家庭副業D.地主剝削程度有所減輕【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小農經濟開始瓦解是在鴉片戰爭后,故 A項錯誤;材料意思是蠶桑養殖獲得的利潤高于種地,故大多農戶發展蠶桑,沒有體現農耕技術衰退,故 B項錯誤;材料信息“桑蠶之利,厚于稼穡,公私賴焉”以及地主在蠶絲收獲之際催收田租,這些說明了養蠶繅絲是農戶的主要收入來源,故 C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地主的剝削程度減輕,故 D項錯誤。二、考查古代經濟發展的影響或折射出的時代特征,滲透唯物史觀中經濟發展與政治思想觀念的關系。【體驗 6】 (全國卷Ⅰ·27)明前中期,朝廷在飲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嚴格規定,例如官員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連低級官員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這一變化反映了( B )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A.君主專制統治逐漸加強B.經濟發展沖擊等級秩序C.市民興起瓦解傳統倫理D.低級官員易染奢靡風氣【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明朝經濟發展對等級秩序的影響,旨在考查考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材料中明后期低級官員和普通人家使用玉器的社會現象表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玉器不再是上層社會的專屬,故 B項正確。材料信息“低級官員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與君主專制加強不存在對應關系,A項錯誤;早在唐宋時期市民階層已經興起,C項說法錯誤,排除;D項并非材料強調的主要意思。【體驗 7】 (全國卷Ⅰ·25)漢武帝時,朝廷制作出許多一尺見方的白鹿皮,稱為“皮幣”,定價為 40萬錢一張。諸侯王參加獻禮時,必須購皮幣用來置放禮物,而當時一個“千戶侯”一年的租稅收入約為 20萬錢。朝廷這種做法( C )A.加強了貨幣管理B.確立了思想上的統一C.削弱了諸侯實力D.實現了對地方的控制【解析】 C對:由材料可知,一年的租稅收入約為 20萬錢的“千戶侯”參加獻禮時,必須購買 40萬錢一張的“皮幣”用來置放禮物,朝廷的這種做法會使諸侯王的經濟實力受到極大削弱。A錯:材料沒有提及對貨幣的管理情況。B錯:與材料反映的史實不符。漢武帝時期通過實行儒學獨尊,確立了思想上的統一。D錯:朝廷這種做法是加強而非“實現了”對地方的控制。【體驗 8】 (江蘇·5)有學者認為,“傳統上人們對貧窮抱有道德中立的認知”,但明朝晚期,“人們越來越懷疑貧窮是短視和懶惰的結果”。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B )A.新興資產階級追求財富和物質享受B.商品經濟發展導致社會價值觀變化C.貧富分化和道德淪喪現象日益嚴重D.反正統思想成為當時社會主流思想【解析】 B對:由材料“傳統上人們對貧窮抱有道德中立的認知”,但到了明朝晚期,“人們越來越懷疑貧窮是短視和懶惰的結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晚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社會價值觀念發生了變化。A錯:明朝晚期沒有產生資產階級。C錯:材料沒有體現貧富分化和道德淪喪現象日益嚴重。D錯:明朝時反正統思想處于萌芽狀態,還沒有成為當時社會的主流思想。三、考查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體驗 9】 (全國Ⅰ卷·27)明中后期,大運河流經的東昌府是山東最重要的棉花產區,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所產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攬,沿運河運至江南,而后返銷棉布。這一現象產生的主要因素是( D )A.交通方式的變革B.土地制度的調整C.貨幣制度的改變D.地區經濟的差異【解析】 D 對:由材料“明中后期,大運河流經的東昌府是山東最重要的棉花產區”“所產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攬,沿運河運至江南,而后返銷棉布”,可知北方的棉花作為原料運到南方,在南方加工生產成棉布后返銷北方。聯系所學知識可知,明朝中后期,江南棉紡織業發達,民營紡織業甚至超過官營紡織業,工商業市鎮大量涌現,因此題干所述現象產生的主要因素是地區經濟的差異。A錯:由材料“沿運河運至江南”可知當時棉花、棉布的運輸靠的是水運,材料中并未提到其他運輸方式,也未反映交通方式的變革。B錯:敘述錯誤,明朝中后期沒有進行土地制度的調整。C錯:材料沒有提及商品交易時的支付手段。【體驗 10】 (全國卷Ⅲ·24)據考古報告,從數十處戰國以前的墓葬中發現了鐵器實物,這些鐵器不少是自然隕鐵制作而成,發現地分布情況見下圖。據此可知,戰國以前( D )A.鐵制農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區與中原聯系緊密C.我國的冶鐵技術已經相當普及D.鐵器分布可反映社會發展程度【解析】 由圖片信息可知,鐵器實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經濟較為發達的黃河和長江中下游地區,說明鐵器分布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程度密切相關,D項符合題意;從圖片材料中鐵器分布的地區可知,當時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沒有鐵制農具,故 A項中“普遍”說法不正確;材料反映的是鐵器實物的分布情況,不能得出新疆和中原地區的關系,也得不出冶鐵技術的發展情況,故 B、C兩項不正確。四、考查中國古代手工業、商業發展,考查古代對外貿易的發展,鏈接“一帶一路”倡議知識鏈接:唐宋絲路貿易的不同特點及其原因1.特點:唐代陸上、海上并舉;宋代以海路為主,陸上絲綢之路逐漸衰落,海上絲綢之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路日益繁榮。2.唐宋絲路貿易形成不同特點的原因①唐代:國家統一,國力強盛;手工業發達,享譽世界,國力強盛;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政府設立市舶司管理;文化繁榮。②宋代:局部統一;手工業特別是制瓷業發達,造船技術提高,商業發展;政府重視,海外貿易稅成為重要財源;經濟重心南移;指南針應用于航海。【體驗 11】 (北京·12)在中國新疆烏魯木齊南山礦區以及俄羅斯阿爾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 7~前 5世紀楚國生產的鳳鳥紋刺繡絲綢。據此可以判斷( A )A.東周時期絲織品做工精良,遠播西域地區B.楚國是中西交通起點,楚文化有明顯西域特征C.漢代絲路開通之前,中原與西域沒有交往D.東周時期楚國與西域交流廣泛,生活方式趨同【解析】 A 對:由材料可知,中國新疆烏魯木齊南山礦區以及俄羅斯阿爾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 7~前 5世紀楚國生產的絲綢,此時期處于東周時期,說明這一時期已能夠生產做工精良的刺繡絲綢且產品傳播到了當時的西域地區。B錯:楚國不是中西交通起點,材料更不能說明楚文化有西域特征。C錯:“中原與西域沒有交往”的表述與材料信息矛盾。D錯:西域生活方式不同于中原農耕文明,所以“生活方式趨同”的說法錯誤。【體驗 12】 (全國卷Ⅰ·1)圖中的動物是鄭和下西洋時外國使臣隨船向明政府貢獻的奇珍異獸。明朝君臣認為,這就是中國傳說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賜外國使臣。這表明當時( B )A.對外交流促使中國傳統繪畫出現新的類型B.朝廷用中國文化對朝貢貿易貢品加以解讀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進了對外文化交流D.外來物品的傳入推動了傳統觀念更新【解析】 圖中的動物是長頸鹿,而明朝君臣則認為這是傳說中的麒麟,麒麟在傳統中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國被視為祥瑞之物,這說明明朝君臣在用傳統文化解讀朝貢貿易的貢品,故 B項正確;該圖屬于古代繪畫中的動物畫,屬于傳統的繪畫類型,故 A項錯誤;明朝初年,東南沿海倭患嚴重,下令實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故 C項錯誤;材料體現的觀念仍然是“天朝上國”的觀念,故 D項錯誤。五、以貨幣為媒介考查商品經濟的發展,鏈接人民幣國際化等熱點問題知識鏈接:中國古代史上的貨幣演變及其規律1.商朝:前期以貝作為貨幣,后期開始用銅仿制海貝(銅幣),標志著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2.戰國:各諸侯國都有鑄幣權,如趙國鏟幣、齊國刀幣、秦國圓形方孔錢、楚國蟻鼻錢比較著名。這一方面反映了經濟發展、城市興起和商業繁榮,也反映了諸侯割據和國家分裂的歷史狀況,妨礙了各地區的經濟交往。3.秦朝:把秦國的圓形方孔錢(半兩錢)作為統一的貨幣,通行全國。它標志著古代貨幣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制演變,促進了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4.兩漢:以黃金和銅錢為主幣。漢代的銅錢至武帝鑄五銖錢才穩定下來。王莽時又發行大錢。5.隋唐:隋朝仍鑄五銖錢,禁止使用前代大小不一的舊幣,有利于貿易的發展。唐初改革幣制,唐高祖下令“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從此開元通寶成為唐朝通用的貨幣。唐以后歷代的貨幣,都以它為范式。設柜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這比歐洲地中海的金融機構要早六七百年。6.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由金屬貨幣發展到紙幣,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紙幣的推廣,減輕了商人攜帶金屬貨幣的負擔,有利于商品交換,反映了商業的高度發展。7.明清:明初,主幣是紙鈔,輔幣是銅錢,禁止民間使用金銀交易。明中后期,白銀成為普遍流通的主要貨幣。這既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也適應了“一條鞭法”的實行和海外貿易的發展。【體驗 13】 (江蘇·21)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繁榮,海外貿易一度活躍。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產美洲的玉米、紅薯傳入中國,提高了糧食產量,使許多原本用以種植糧食作物的耕地改種桑樹、棉花等經濟作物。在浙江湖州,每畝桑田出售桑葉可獲利 5兩白銀,比種植水稻要高出一到兩倍。當地部分養蠶人自己不種桑樹,依靠購買桑葉養蠶。嘉定區因種植棉花,“不產米,仰食四方”。當時商業很發達,商人擁有雄厚的資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鏹(白銀)有至百萬者”,而資本二三十萬兩白銀的,只能算是中等規模的商人。材料二 明朝嘉靖、萬歷年間,民間海外貿易興起,中國海商的足跡幾乎遍布東南亞各國。他們用瓷器、絲織品換取南洋的香料、藥材和珠寶。歐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來后,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則用白銀換取中國的生絲和瓷器。隆慶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開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設督餉館,私人海上貿易取得某種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貿易中,中國始終處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銀來支付貿易逆差。海外白銀的流入,增加了國內白銀的總量,擴大了白銀的流通范圍。貨幣開始以白銀為主。——以上材料摘編自卜憲群《簡明中國歷史讀本》完成下列要求:(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發展的表現。(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明朝海外貿易“一度活躍”的原因,說明海外白銀流入中國的主要背景。(3)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海外白銀流入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答案】 (1)表現:經濟作物大量種植;農產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資本雄厚;商幫(徽商、晉商)活躍。(2)原因:中國商人主動參與海外貿易;政府開放(放松)海禁,設立專門管理機構。背景:新航路開辟;殖民者掠奪美洲白銀(貴金屬);中國手工業品在海外受歡迎;外國無合適商品與中國交換,不得不用白銀支付。(3)作用:白銀成為主要流通貨幣;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商業繁榮);加強了中國與世界的經濟聯系。【解析】 本題考查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的發展、新航路開辟、明朝的經濟政策。第(1)問,根據材料信息“改種桑樹、棉花等經濟作物”“每畝桑田出售桑葉可獲利 5兩白銀”“因種植棉花,‘不產米,仰食四方’”“商業很發達,商人擁有雄厚的資本”“徽州商人”等并結合所學知識作答。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信息“民間海外貿易興起”“明朝政府開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設督餉館,私人海上貿易取得某種程度的合法地位”等作答。第二小問,根據材料信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銀來支付貿易逆差”并結合所學知識作答即可。第(3)問,根據材料信息“商業很發達”“中國海商的足跡幾乎遍布東南亞各國”“貨幣開始以白銀為主”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加強了中國與世界的經濟聯系等方面作答。一、選擇題1.(淮南二模)西周時期,在較大的都邑中都出現了市場,有管理市場的“質人”,商賈在市場上進行貿易,都有“質人”制發買賣的契券。據此可知西周( B )A.形成契約精神 B.規范商業行為C.履踐重農抑商 D.出現貨幣經濟【解析】 根據材料“商賈在市場上進行貿易,都有‘質人’制發買賣的契券”并結合所學可知,為了加強對市場的管理,奴隸主國家設立了專門機構和管理市場的官員,質人掌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管買賣雙方訂立的契約,處理與此有關的糾紛爭訟,所以 B項符合題意;A、C、D三項不是題干表達的主旨,故排除。2.戰國時期,諸侯國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給卿大夫貴族,而是直接分配給奴隸和農民耕種,或賞給有軍功的貴族。這一制度有利于( B )A.推廣精耕細作 B.推動社會轉型C.抑制土地兼并 D.改變地租形式【解析】 戰國時期的農業生產方式還比較粗糙,材料中的奴隸生產依然屬于粗放式的集體生產,故 A項錯誤;材料闡述了授田制下君主將土地直接分給農民和軍功貴族,改變了分封制和井田制下各諸侯國土地層層分封給各級貴族,由貴族組織奴隸在井田上勞作,先公田后私田的傳統,加強了君主權力,削弱了貴族的權力,有利于軍功地主和自耕農的形成,推動了社會的轉型,故 B項正確;材料中把土地賞給有軍功的貴族,土地私有制逐漸形成,會導致土地兼并,故 C項錯誤;地租是地主與佃農之間的經濟關系,材料中未體現,故 D項錯誤。3.(湖北八校二模)漢武帝時期,政府將冶鐵、煮鹽、釀酒等民間生意收回并禁止諸侯國鑄錢。上述措施有利于( B )A.強化皇權專制 B.加強中央集權C.促進商人崛起 D.形成藩鎮割據【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的鹽鐵官營有利于增加財政收入,削弱地方割據的經濟基礎,加強中央集權,B項符合題意。鹽鐵官營體現為中央對地方的政策,與加強皇權無關,A項排除。鹽鐵官營抑制了民間商業的發展,C項排除。藩鎮割據局面是在唐中葉后出現的,D項排除。4.(高考名校考前提分仿真卷三)下表是漢代有關農業生產的部分文獻記載。據此可認定的歷史事實是( C )記載 出處“是故身率妻子,勠力耕桑,灌園治產,以給公上” 《漢書·楊惲傳》“因釋耕于隴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漢書·逸民傳》“立春東耕,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東漢)王充《論衡》A.漢代鐵犁牛耕技術已推廣B.精耕細作農業得到發展C.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已形成D.男耕女織生產形式確立【解析】 根據圖表文獻內容可知,三則文獻均體現了漢代男女共同耕治土地的生產場景,反映了以自給自足、精耕細作為特征傳統農業模式形成,C項正確。A項,材料未體現衡水中學歷史教研室討論稿——高三復習 7.28漢代牛耕技術是否推廣普及,排除;B項表述未能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D項,材料中未體現女織的相關信息,不能概括材料信息,排除。5.(安徽宣城二調)如表是中國古代前期冶金業發展的重要史實。據此可知( B )春秋晚期 發現人工冶煉的鐵器,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冶鐵遺物秦朝 秦始皇兵馬俑坑出土了約 4萬件青銅鑄造的兵器,鐵兵器很少漢朝 漢武帝推行冶鐵業官營,漢代冶鐵使用煤為燃料,用水排鼓風南北朝 出現灌鋼法,制作兵器更加堅韌鋒利A.鐵器的出現不應早于東周時期B.秦漢時期大規模制造兵器成為可能C.軍事戰爭導致冶金技術的突破D.官營制度推動冶金業服務社會生產【解析】 本題考查中國古代先進的冶金技術,解題的關鍵是正確理解表中不同時期冶金技術發展的史實。西周晚期中國已有鐵器,排除 A項;“秦始皇兵馬俑坑出土了約 4萬件青銅鑄造的兵器”“漢武帝推行冶鐵業官營”可見秦漢時期大規模制造兵器成為可能,B項正確;C項說法在材料沒有體現,排除;題干沒有社會生產方面的信息,排除 D項。6.(永州三模)《唐律疏議》規定,每年八月由戶部驗證度量衡器是否準確,合格者印署后方可使用;使用不合規的量器,笞五十;致他人損失者,準盜論;監校官徇私不平,治罪。這表明唐代( C )A.欺詐不實的商業行為十分普遍B.城市商業活動受到嚴格限制C.誠信成為政府倡導的價值準則D.政府壟斷了度量衡器具制造【解析】 據材料“《唐律疏議》規定,每年八月由戶部驗證度量衡器是否準確,合格者印署后方可使用;使用不合規的量器,笞五十;致他人損失者,準盜論;監校官徇私不平,治罪”可知,唐朝法律不允許商業活動中的欺詐行為并對各種情形給以不同的規定,政府倡導誠信,C項正確;材料中只是唐律規定,沒有體現欺詐不實的商業行為十分普遍,A項錯誤;材料中說的是唐朝法律不允許商業活動中的欺詐行為,沒有體現城市商業活動受到嚴格限制,B項錯誤;材料中只說“每年八月由戶部驗證度量衡器是否準確”,沒有涉及制造的問題,D項錯誤。7.(鄭州考前最后一卷)北宋真宗成平年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