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授課時間:______________ 累計________課時課題 《風的作用》教學設計 課型 新授課教學 目標 理解風的力量能夠磨蝕巖石并且搬運巖石破碎物,對地形變化起著重要作用。 明確風對地形的作用和變化是一個緩慢且持續的過程。 能夠基于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對 “風對地形的作用” 提出合理的看法和依據,并通過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進行完善和分享。教學 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通過模擬實驗、資料分析和研討交流等多種方式,深入探究風的力量對巖石的影響,理解風蝕作用的原理和過程。 全面了解更多風對地球表面的影響,包括風蝕地貌的形成、風的搬運和堆積作用等,掌握不同風蝕地貌的特征和形成條件。 (二)教學難點 運用模擬實驗的結果和所學的科學知識,對風蝕地貌的形成過程進行合理的推測和解釋,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科學推理能力。 引導學生將風的作用與火山、地震等內力作用進行比較,清晰地認識到外力作用對地球表面的改變特點,以及內外力作用相互作用共同塑造地球表面形態的科學概念。教學 準備 精心制作教學課件,包含風蝕地貌的高清圖片、風的作用原理動畫演示、模擬實驗操作視頻、雅丹地貌形成過程的視頻資料等,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教學設計 二次備課(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5 分鐘) 播放一段狂風呼嘯、飛沙走石的視頻,視頻中展現出風沙對大自然的強大破壞力,以及風蝕地貌的奇特景觀,如千瘡百孔的巖石、形態各異的風蝕柱等。播放結束后,提問學生:“同學們,在剛才的視頻中你們看到了什么?風給你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引導學生描述風的強大力量和對地球表面的顯著影響。 展示一系列風蝕地貌的高清圖片,如新疆的魔鬼城、甘肅的雅丹地貌、內蒙古的戈壁等,讓學生欣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受風蝕地貌的獨特魅力。在學生欣賞圖片的過程中,適時介紹這些風蝕地貌的地理位置、形成特點和相關的歷史文化背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 提出問題:“這些令人驚嘆的風蝕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呢?風在其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風又是怎樣改變地球表面的呢?” 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從而順利導入本節課的學習主題 —— 風的作用。 (二)科學探索與研討(30 分鐘) 探索一:風是怎樣改變地球表面的(8 分鐘)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圍繞 “風是怎樣改變地球表面的” 這一問題,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儲備,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和猜測。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巡視各小組,傾聽學生的想法,適時給予引導和啟發。例如,提示學生可以從風對巖石、土壤、沙子等物質的作用方面進行思考,引導學生回憶在刮風天氣中看到的現象,如沙塵飛揚、樹枝搖晃等。 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向全班匯報本小組的討論結果。教師將各小組的觀點匯總在黑板上,對于相似或重復的觀點進行合并,對于不同的觀點進行分類整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積極發言,營造一個寬松、民主的課堂氛圍。 引導學生對黑板上的觀點進行分析和評價,哪些觀點是合理的,哪些觀點還需要進一步的證據支持。通過全班同學的共同討論,初步形成對風改變地球表面的方式的認識,如風可以吹走松散的土壤和沙子,形成沙漠;風可以侵蝕巖石,使其表面變得粗糙或形成奇特的形狀;風還可以搬運沙石,在不同的地方堆積起來,形成各種風積地貌等。 探索二:模擬風卷起的沙子對巖石的影響(10 分鐘) 過渡:“同學們提出了很多關于風對巖石作用的猜測,那么風到底是如何影響巖石的呢?接下來我們通過一個模擬實驗來探究一下。” 教師介紹模擬實驗的材料和方法: 材料:巖石(選用質地較為疏松的砂巖,以便更好地觀察實驗效果)、砂紙(模擬風卷起的沙子)、放大鏡、鑷子、托盤、量杯、水。 方法: 首先,用鑷子輕輕地夾起巖石,放在放大鏡下仔細觀察巖石的表面特征,如顏色、紋理、硬度等,并將觀察結果記錄在實驗記錄單上。 然后,用量杯取適量的水,緩慢地倒在托盤中,使砂紙完全浸濕。 接著,用浸濕的砂紙輕輕地包裹住巖石,注意砂紙的粗糙面要與巖石表面接觸。 最后,用手握住砂紙包裹的巖石,模擬風卷起沙子打磨巖石的過程,輕輕地來回摩擦,持續摩擦約 2 - 3 分鐘。在摩擦的過程中,要注意力度均勻,避免巖石滑落或損壞。 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教師巡視指導,提醒學生注意實驗安全,如不要用力過猛,避免砂紙劃傷手指等。同時,鼓勵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及時記錄在實驗記錄單上。 實驗結束后,組織學生再次用放大鏡觀察巖石的表面變化,并與實驗前的觀察結果進行對比。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你觀察到巖石表面發生了哪些變化? 這些變化是如何產生的? 模擬實驗中的砂紙和水分別模擬了自然界中的什么? 通過這個模擬實驗,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各小組匯報實驗結果和討論情況,教師對學生的匯報進行總結和點評,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風卷起的沙子就像砂紙一樣,不斷地對巖石表面進行摩擦和侵蝕,使巖石表面逐漸變得粗糙,甚至出現一些小坑洼和劃痕。這說明風的力量可以對巖石產生磨蝕作用,從而改變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探索三:了解更多風對地球表面的影響(12 分鐘) 教師展示更多風對地球表面影響的圖片和資料,包括沙漠、戈壁、風蝕蘑菇、雅丹地貌等。在展示圖片的過程中,詳細介紹每種地貌的特點、形成過程和分布地區,讓學生對風蝕地貌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沙漠:展示世界上著名沙漠的圖片,如撒哈拉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等,介紹沙漠的特點是大面積的沙質荒漠,幾乎沒有植被覆蓋,沙丘形態多樣。沙漠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風的搬運和堆積作用,將大量的沙子從其他地區搬運到這里,并堆積形成沙丘。同時,講解沙漠地區的氣候特點、生態環境和人類活動對沙漠的影響。 戈壁:展示戈壁灘的圖片,讓學生觀察戈壁的地表特征,主要是由礫石和粗砂組成,地面平坦,幾乎沒有土壤。講解戈壁的形成過程是風將細小的沙粒吹走,留下了較大的礫石和粗砂,長期的風化和侵蝕作用使礫石表面變得光滑。介紹戈壁地區的氣候條件和獨特的生態系統。 風蝕蘑菇:展示風蝕蘑菇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其獨特的形狀,像蘑菇一樣,頂部較大,底部較小。講解風蝕蘑菇的形成是由于巖石的不同部分受到風的侵蝕程度不同,下部巖石較軟,容易被侵蝕,而上部巖石較硬,不易被侵蝕,經過長時間的風蝕作用,就形成了這種奇特的地貌。 雅丹地貌:播放雅丹地貌的視頻資料,讓學生直觀地感受雅丹地貌的壯觀景象。詳細介紹雅丹地貌的形成過程,是在干旱地區,由于風力長期的侵蝕和雕刻,將原本平坦的地面吹蝕成各種形態的壟脊和溝槽,溝槽之間殘留的巖石形成了高低錯落的土丘。同時,介紹雅丹地貌在中國的分布情況和其獨特的科學研究價值。 學生分組觀察圖片和資料,結合教師的講解,深入討論風在這些地貌形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每個小組選擇一種風蝕地貌,圍繞以下問題進行討論: 這種風蝕地貌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它是如何形成的?風在其中起到了哪些作用? 與其他風蝕地貌相比,它有哪些獨特之處? 各小組選派代表進行匯報,分享本小組的討論結果。其他小組可以進行補充和提問,共同探討風對地球表面的各種影響。在學生匯報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科學術語準確地描述風蝕地貌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表達能力。 研討(30 分鐘) 組織學生進行全班研討,圍繞以下三個問題展開深入討論: 在模擬實驗中,是什么力量使巖石發生了改變?(引導學生回顧模擬實驗的過程,明確是風卷起的沙子對巖石的摩擦和侵蝕作用使巖石發生了改變。) 你能根據模擬實驗得到的結果,解釋風蝕橋和風蝕蘑菇形成的原因嗎?(讓學生運用模擬實驗中得出的結論,結合風蝕橋和風蝕蘑菇的實際形態和特點,進行合理的推測和解釋。例如,風蝕橋是由于風長期從不同方向吹蝕巖石,使巖石中間部分逐漸被侵蝕掉,形成了類似橋梁的形狀;風蝕蘑菇則是由于巖石下部受到風的侵蝕作用更強,逐漸被磨蝕成較小的部分,而上部相對較大,從而形成了蘑菇狀的形態。) 地球表面的變化還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和地震、火山噴發相比,引發的改變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回顧之前所學的知識,思考除了風之外,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地球表面的變化,如水、冰川、生物等。組織學生討論這些因素與地震、火山噴發在引發地球表面改變方面的不同之處,如改變的速度、幅度、范圍、持續性等。通過對比分析,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內外力作用對地球表面形態的影響。) 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參與其中,傾聽學生的觀點和想法,適時給予引導和啟發。對于學生理解困難的問題,教師可以通過舉例、類比等方式進行講解,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同時,鼓勵學生相互質疑、相互補充,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合作精神。 各小組選派代表進行發言,匯報本小組的討論結果。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和歸納,梳理出地球表面變化的各種因素以及它們的作用特點,并以表格或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幫助學生建立清晰的知識框架。 (三)拓展與應用(10 分鐘) 拓展活動 引導學生思考:在現實生活中,風的作用除了改變地形地貌之外,還對我們的生活和環境產生了哪些影響?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鼓勵學生從多個方面進行思考,如風能的利用、風對氣候的影響、風災的危害及預防等。 每個小組選派代表進行匯報,教師對學生的匯報進行點評和補充。例如,介紹風能是一種清潔、可再生的能源,目前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風力發電;風對氣候有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如影響氣溫、降水等;同時,風也可能帶來一些自然災害,如臺風、龍卷風等,我們需要加強對風災的監測和預防,減少其對人類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 應用練習 教師展示一些與風的作用相關的實際問題或案例,如某地區的風蝕地貌景觀近年來發生了變化,分析可能的原因;在沙漠地區進行工程建設,需要考慮哪些風的因素等。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和解答,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獨立思考或小組討論完成練習后,教師進行點評和講解,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 (四)課堂總結(5 分鐘) 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包括風對地球表面的作用方式(磨蝕、搬運、堆積)、風蝕地貌的形成過程和特點、模擬實驗的方法和結論以及地球表面變化的其他因素等。 提問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對風的作用有了哪些新的認識?” 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分享自己的學習收獲和體會。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和補充,強調風的作用是一個緩慢而持續的過程,它與其他自然因素共同作用,塑造了我們美麗而多樣的地球表面。同時,提醒學生要珍惜大自然賜予我們的寶貴財富,保護好自然環境,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五)、板書設計 風的作用 一、風對巖石的作用 磨蝕:風卷起沙子打磨巖石,使巖石表面粗糙、出現小坑洼和劃痕。 二、風對地球表面的影響 風蝕地貌 風蝕橋:風長期從不同方向吹蝕巖石形成。 風蝕蘑菇:巖石下部受侵蝕強于上部形成。 雅丹地貌:風力長期侵蝕和雕刻平坦地面形成壟脊和溝槽。 搬運和堆積作用 形成戈壁:風搬運細小沙粒,留下礫石和粗砂。 形成沙漠:風搬運大量沙子并堆積。 三、風與其他因素對地球表面變化的影響比較 地震、火山噴發:內部因素,作用劇烈、迅速。 風、水、冰川、生物等:外部因素,作用緩慢、持續。 (六)教學反思 通過播放狂風呼嘯的視頻和展示風蝕地貌的圖片,成功地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通過小組討論、模擬實驗、資料分析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在拓展與應用環節,我引導學生思考風的作用在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影響,并通過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解答,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提高了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對自然環境的保護意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