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一單元《動物大家族》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教材版本 蘇教版 單元(或主題)名稱 動物大家族單元主題 本單元以“動物大家族”為主題,旨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類等科學方法,探索動物世界的多樣性、相似性及它們與環境的相互關系,激發學生對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養其觀察能力和科學思維。課標要求 核心概念:生物多樣性:理解動物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動物分類:能夠根據動物的某些特征進行簡單分類,識別常見動物類別。動物器官與功能:了解動物通過不同的器官(如皮膚、四肢、翼、鰭、鰓等)感知和適應環境。 學習內容: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的分類及其特征。魚類、鳥類、哺乳類動物的共同特征及其生活環境。列舉并描述我國的一些珍稀動物。 學業要求:能夠根據動物的外部形態特征和內部結構對動物進行分類。能夠使用科學的詞匯、圖示符號等方式記錄觀察結果。能夠在科學探究中表現出興趣和好奇心,能夠基于事實調整自己的觀點。教材分析 本單元通過《給動物分類》《魚類》《鳥類》《哺乳類》四課,采用由總到分的設計思路,引導學生從整體上了解動物分類,再分別深入探究魚類、鳥類和哺乳類動物的共同特征。教材注重動手實踐和觀察描述,通過制作脊椎模型、觀察動物圖片和視頻等活動,加深學生對動物特征的理解。學情分析 學生在低年段已經學習了常見的動植物名稱及主要特征,形成了初步的生物學概念。進入中年段,學生開始關注動物類別的共同特征,具備了基本的觀察能力和歸納概括能力。本單元的學習將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觀察、比較和分類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探究精神。單元目標 科學觀念: 樹立動物多樣性的觀念,認識到每種動物都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理解動物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 科學思維: 培養觀察、比較、分類的科學思維方法。學會從多角度分析問題,如動物特征、習性及其與環境的關系。 探究實踐: 能夠設計并實施簡單的觀察實驗,記錄并分析數據。參與團隊合作,共同完成科學探究任務。 態度責任: 培養尊重生命、愛護自然的情感態度。增強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責任感。單元結構化活動 1. 活動一:給動物分類 - 引導學生認識動物園中的動物,了解動物園的分類方式。 - 引導學生按照不同的標準(如活動區域、有無脊椎等)給動物分類。- 通過摸脊椎、做脊椎模型等活動,探究脊椎的特點和作用。 2. 活動二:研究魚類 觀察并描述魚類的外部形態特征及生活環境。 探究魚鰭、鰓等器官的作用,了解魚類如何感知和適應環境 3.活動三:探索鳥類 觀察并描述鳥類的共同特征,如羽毛、喙等。- 探究鳥類如何通過羽毛保持體溫和飛行。 4. 活動四:認識哺乳類 觀察并描述哺乳類動物的共同特征,如恒溫、胎生等。- 探究哺乳動物多樣的運動方式和適應環境的能力。達成評價 圍繞課時學習目標 1.知識掌握評價:通過課堂提問、學生活動手冊上的練習題等方式,檢查學生對動物分類、脊椎作用、各類動物共同特征等知識的掌握情況。 2.科學探究能力評價: 觀察學生在制作脊椎模型、觀察動物圖片和視頻等活動中的表現,評價其科學探究能力。 檢查學生用科學詞匯、圖示符號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的能力。 3.科學態度評價:通過觀察學生在課堂討論、實驗活動中的表現,評價其科學態度,包括好奇心、探究興趣、事實依據意識等。 4.綜合評價: 結合以上各項評價,給予學生綜合性的學習評價,鼓勵學生繼續保持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情,提高科學素養和保護動物的意識。第二課時《魚類》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1. 學生能夠識別并描述魚類的基本特征,如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有鰭等;了解不同種類魚類的形態差異及適應性特征。2. 通過觀察、比較、分類等科學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小組合作,提升溝通協作能力。3. 激發學生對自然界生物多樣性的興趣,培養愛護水生生物、保護水環境的意識;增強探索自然奧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教學重難點重點:掌握魚類的主要特征,理解魚類與其生活環境的關系。難點:區分魚類與其他水生動物(如兩棲動物、水生哺乳動物)的區別,理解魚類適應水生生活的特殊結構。三、教學過程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一)情境導入 以一段生動的海底世界視頻或圖片集作為開場,展示五彩斑斕的魚類,引導學生進入神秘的水下世界。隨后,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美麗的生物是什么嗎?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呢?”以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通過直觀、生動的多媒體材料,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同時自然引出本課主題,為后續學習做好鋪墊。(二)探究活動 探究活動一:觀察與記錄 學生分組,每組發放不同種類的魚類模型或圖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并記錄下它們的外形特征。 探究活動二:分類與討論 組織學生根據觀察到的特征,嘗試將魚類進行分類,并討論分類的依據。 探究活動三:模擬實驗 利用簡單的材料(如塑料瓶、吸管等)制作簡易的“魚鰓呼吸”模型,模擬魚類呼吸過程。 通過親手操作和觀察,加深學生對魚類外形特征的認識,培養觀察能力和記錄習慣。 通過分類活動,幫助學生理解魚類之間的共性與差異,提升邏輯思維能力和分類能力。 通過動手實驗,直觀展示魚類呼吸機制,加深學生對魚類生理特征的理解,同時培養實驗設計和操作能力。(三)生活應用 引導學生思考魚類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如作為食物來源、觀賞寵物、生態平衡中的角色等,并討論如何保護魚類資源和水環境。 將科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相聯系,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同時促進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四)知識總結 師生共同回顧本課所學內容,總結魚類的基本特征、分類方法以及魚類與人類的關系,強調保護水生生物的重要性。 通過總結,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形成系統的知識框架;同時,強調保護意識,引導學生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實際行動,促進科學素養的全面提升。四、作業設計(一)、判斷題1、有的魚不是脊椎動物,如鰩、河豚等。答案:錯誤2、魚拐彎時胸鰭起主要作用。答案:正確3、魚鰓是魚進行氣體交換的地方。答案:正確4、魚生活在淡水中。答案:錯誤(二)、填空題1、魚在水中靠____呼吸。答案:鰓2、魚的體表大多長有____,用____游泳。答案:鱗片、鰭3、魚有脊椎,是____動物的一種。答案:脊椎4、魚類具有適應____環境的身體結構。答案:水生(三)、簡答題1、魚類是如何在水中呼吸的?答案:魚類在水中呼吸主要依靠其特殊的呼吸器官——鰓。鰓位于魚類的頭部兩側,呈羽狀排列,具有豐富的血管網絡。當水流經魚嘴進入口腔,然后經過鰓蓋后部的鰓裂流出時,水中的溶解氧會通過鰓的血管壁進入血液中,同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被排出到水中。這一過程實現了魚類在水中的氣體交換,從而滿足其呼吸需求。2、魚類的鰭有哪些種類,它們各自的作用是什么?答案:魚類的鰭是它們游泳的重要器官,主要包括背鰭、胸鰭、腹鰭、臀鰭和尾鰭五種。每種鰭都有其獨特的作用,共同協作使魚類能夠在水中自由游動。背鰭:位于魚體的背部,主要起保持魚體側立和穩定的作用。胸鰭:位于魚體的兩側,主要起平衡和轉換方向的作用,特別是在魚類拐彎時起到關鍵作用。腹鰭:位于魚體的腹部,同樣具有平衡作用,幫助魚類在游動中保持穩定。臀鰭:位于魚體的腹部下方,接近尾部,主要起輔助作用,增強魚體的穩定性和游泳能力。尾鰭:位于魚體的尾部,是魚類游動時的主要動力來源。通過不斷擺動尾鰭,魚類可以產生前進的推力,實現在水中的快速游動。通過這些鰭的協調運動,魚類能夠在水中靈活自如地游動,無論是前進、后退、拐彎還是保持平衡,都能游刃有余。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