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3.1貫徹新發展理念(理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3.2推動高質量發展(實踐)構建新發展格局主要矛盾措施以人民為中心(基本原則)指導堅持要求3.2 推動高質量發展第三課 我國的經濟發展8713對此,你怎么看?2022年中國GDP增長3.0%,2023年前三季度,經濟增速5.2%,經濟增速明顯放緩。于是網上有人說,中國經濟增速下滑不正常,也有人說大錯特錯。2023090001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含義:高質量發展,就是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____________的發展。新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體現新發展理念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1、什么是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相關鏈接:P39經濟發展不僅包括經濟增長,而且包括經濟結構優化、經濟效益提高、生態環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經濟增長≠經濟發展經濟增長表現為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均產出水平的持續增加,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但單純的經濟增長并不等于經濟發展。2、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原因(為什么)①進入新時代,隨著我國發展環境、發展條件的變化,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P39一段②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推進中國式現代,必須實現高質量發展。 P39一段③高質量發展是現階段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關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 P39三段必要性①人民角度: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P39相關鏈接1總結)②國家角度:提高國際競爭力,增強國家綜合實力和抵御風險能力,有效維護國家安全;(P39相關鏈接2)③社會角度: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和諧安定。 (P39相關鏈接2)重要性3. 高質量發展的特點 P39二段(1)這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2)不是只對經濟發達地區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區發展都必須貫徹的要求;(3)不是一時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要求。知識小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高質量發展含義特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①這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方方面面的總要求;②不是只對經濟發達地區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區發展都必須貫徹的要求;③不是一時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須長期堅持的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已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地位就是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02構建新發展格局1、內涵: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②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①要堅持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2、總體要求:二、構建新發展格局包括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兩個方面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什么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①供給側和需求側的構成要素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根本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P40相關鏈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現代化經濟體系(2)原因: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是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提高經濟整體競爭力的必然要求。(1)內涵與具體內容: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共享)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現代化經濟體系1、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二、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舉措)(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實體經濟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科技創新實體經濟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生產、銷售及提供相關服務的經濟活動。虛擬經濟錢生物地位: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以錢生錢的經濟活動,不直接創造新的價值,最終不能脫離實體經濟而存在。(如金融業、房地產業,體育經濟、博彩業、收藏業等)虛擬經濟是現代經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發展過度會導致經濟泡沫。拓展:相關鏈接P41數字經濟(信息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是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融合應用、全要素數字化轉型為重要推動力,促進公平與效率更加統一的新經濟形態。“榕江模式”如何推進高質量發展?zrbj-007在前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學習中,我們介紹了貴州“村超”出圈背后的制度密碼;今天,我們將繼續探究榕江“村超”:為什么是榕江的“村超”能出圈?其爆火出圈又到底給榕江帶來了什么?榕江,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究竟是如何成功彎道超車,構建出縣域高質量發展的“榕江模式”的?zrbj-007zrbj-007榕江縣委縣政府制定新媒體電商改變榕江、發展榕江的戰略規劃,邀請全國人才和電商團隊幫助榕江大力發展新媒體電商產業,幫當地梳理農產品供應鏈、培訓鄉村主播,更有清華大學優秀學子響應國家“深耕計劃”、定向選調號召來到榕江基層黨政部門發展,這些都是“村超”出圈的基礎力量,成功助力了榕江特色文旅資源開發、文化振興和產業振興等;榕江作為貴州省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橋頭堡,積極對標粵港澳大灣區,優化營商環境、更新發展理念,推動榕江可持續發展。議題:榕江“村超”出圈的背后是對哪些發展戰略的深刻落實?這對推進高質量發展有何啟發?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利用區位優勢,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發展榕江特色優勢產業,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全面推動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2.全面推進鄉村振興①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②扎實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③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二、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舉措)(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3.促進區域協調發展①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②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具體舉措: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支持特殊類型地區加快發展。二、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舉措)4.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加快建設貿易強國,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二、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舉措)材料一 作為傳統的制造業大市和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唯一的省級綜合性試點,紹興大力推進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雙輪驅動”,全面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紹興在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的同時,重點謀劃建設了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興產業發展勢頭強勁,不斷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材料二 在促進城鄉要素流通上,紹興市以擴大人才引進、搭建幫促平臺、建設“數字三農”為抓手,全面推進城市優質資源向鎮村下沉。實施“兩進兩回”行動,在全省率先開展鄉村振興“領雁計劃”人才選拔工作,成立全市大學生農創客聯合會,推進“千萬農民素質提升工程”。2021年來,紹興市扛起使命擔當,以“排頭兵”的姿態做好東西部協作、對口支援、對口合作和山海協作工程,聚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積極拓展與對口地區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的交流合作,高標準打造對口工作和山海協作工程升級版。材料三 為更高水平擴大對外開放,紹興市將努力創建“一帶一路”樞紐重要節點城市,謀建杭紹臨空經濟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紹興片區,深化與上海港、寧波舟山港合作。紹興越城區加快探索與國際接軌的制度體系,積極融入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大市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分析紹興市如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并結合具體材料進行說明。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知識小結高質量發展為什么怎么樣總體要求是什么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必要性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內在要求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關鍵舉措關鍵詞:實體經濟、數字經濟、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關鍵詞:雙循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求側改革(擴大內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要求1.2023年7月2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用好政策空間,找準發力方向,扎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下列傳導路徑與該會議精神相符的是( )①降低增值稅起征點→減輕企業負擔→擴大生產→促進實體經濟發展②加大民生支持力度→穩定社會預期→增加消費需求→推動經濟發展③增加建設性財政支出→降低融資成本→增強企業活力→促進經濟發展④優化供給結構→淘汰落后過剩產能→促進企業轉型→推動經濟發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①:降低增值稅起征點會增加納稅人稅務負擔,而不是減輕負擔,①錯誤。②:加大民生支持力度,是加強社會保障的體現,有利于穩定社會預期,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從而刺能夠激消費需求增加,從而拉動經濟增長,②正確。③:融資是企業等市場經營主體從金融領域獲得用于生產經營資金的行為和渠道,建設性財政支出是國家和政府用于經濟建設特別是基礎建設方面的財政支出,不屬于金融領域,不是用來解決企業融資問題的,增加建設性財政支出,并不能帶來融資成本的降低,③排除。④:優化供給結構,有利于淘汰落后過剩產能,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從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④正確。D課堂練習2.2023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強調,要積極擴大內需,充分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以增加居民收入擴大消費,以終端需求帶動有效供給, 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下關于擴大內需戰略說法正確的是( )①支持電子產品技術創新能優化產品供給,刺激消費需求②優化汽車限購管理政策能營造良好消費環境,提升消費意愿③發行專項債是在通過實施穩健貨幣政策,發揮投資的帶動作用④國家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是在通過必要的行政手段提振市場信心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①:支持電子產品技術創新可以優化電子產品供給,使居民消費欲望增加,從而刺激消費需求, ①符合題意。②:優化汽車限購管理政策有利于營造良好消費環境, 提升消費意愿,釋放消費潛力,②符合題意。③:發行專項債屬于財政政策,不是貨幣政策,③表述錯誤。④:落實減稅降費政策是在通過經濟手段提振市場信心,④表述錯誤。A課堂練習3.金秋8月,秋糧作物處于產量形成關鍵階段,各地多措并舉緊抓田間管理,全力以赴保障秋糧豐收,確保國內糧食供給穩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踐行大食物觀,豐富人民的餐桌,需要( )①加強農業需求側改革,由單一需求側管理向供需兩側雙向拓展②以科學技術為內核來推動創新,提升農產品生產的全過程效率③推進農產品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暢通食物供需間的連接渠道④加強對資源環境的高強度開發利用,實現食物供給來源多元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豐富餐桌強調的是供給,應進行農業供給側改革,而不是需求側改革,①錯誤。對資源環境應是合理利用,而不是高強度利用,④錯誤。C課堂練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