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浙教版科學七上1.3像科學家那樣探究學案一.知識總結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建立猜想和假設 →制定計劃→獲取事實和證據→檢測與評價 →合作與交流。對照實驗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其中不同的條件就是實驗變量。其中自變量是人為改變的變量,隨自變量的變化而變化的變量叫因變量。設計原則一個探究實驗中只能有一個實驗變量,其他因素均處于相同理想狀態,這樣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響、干擾實驗結果的可能。通常一個對照實驗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組是接受實驗變量處理的對象組;對照組是不接受實驗變量處理的對象組。探究實驗的注意點①讀題(劃關鍵詞):看什么,想什么②對比:想到的知識與題目對比③猜想:緊扣題意、科學合理……④設計實驗:緊扣猜想、科學可行、操作簡單、現象明顯、經濟環保、安全環保……⑤結論:與猜想相呼應。二.課堂練習(較為簡單,不做分類)1.1.9月1日,小李同學懷著高興的心情來到自己夢寐以求的學校:賓王學校。他漫步于校園中,發現了很多現象,并提出了相應的問題:①為什么要把學校取名為賓王學校呢?②為什么鐵欄桿涂上白漆后不易生銹呢?③為什么中午的太陽光總是最強烈呢?④為什么很多自己的小學同學要就讀于賓王學校?⑤為什么學校里要種那么多植物呢?根據一個月的《科學》學習,你認為《科學》主要解決哪些問題( )A.①② B.②③ C.②⑤ D.③④【分析】科學只能解決部分科學問題,即具有可驗證性的問題,文學藝術問題不能用科學解決,宗教習俗等文化現象也不能用科學解決,此外哲學作為科學的上位問題,只能用科學驗證,也不能解決,社會科學不能解決。【解答】解:①為什么要把學校取名為賓王學校呢?屬于社會問題;②為什么鐵欄桿涂上白漆后不易生銹呢?屬于科學問題;③為什么中午的太陽光總是最強烈呢?屬于科學問題;④為什么很多自己的小學同學要就讀于賓王學校?屬于社會問題;⑤為什么學校里要種那么多植物呢?屬于社會問題;故選:B。2.科學要求我們不斷地探索和發現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推進科學與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下列不屬于科學問題的是( )A.種子為什么會長出幼苗B.鳥蛋為什么會孵出小鳥C.插在水中的鉛筆為什么會“折斷”D.杭州亞運會什么項目最好看【分析】根據科學研究是運用嚴密的科學方法,從事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認識客觀世界,探索客觀真理的活動過程去判斷。【解答】解:A.種子為什么會長出幼苗,探究的是種子的萌發條件,屬于科學問題,故A錯誤;B.鳥蛋為什么會孵出小鳥,探究的是生物體的繁殖問題,屬于科學問題,故B錯誤;C.插在水中的鉛筆為什么會“折斷”,探究的是光的折射原理,屬于科學問題,故C錯誤;‘D.杭州亞運會什么項目最好看,屬于興趣和愛好問題,是個人的主觀認識,不屬于科學問題,故D正確。故選:D。3.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理由是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在經歷190次失敗之后,在第191次低沸點實驗中發現了抗瘧效果為100%的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成功發現,告訴我們在科學探究中應積極( )A.調查 B.實驗 C.觀察 D.思考【分析】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和表達交流。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測量和資料分析法等。【解答】解:生物學是在實驗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門自然科學。利用實驗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是現代生物學的重要方法。實驗法就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過有目的、有步驟的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分析,發現或驗證科學結論。在190次失敗之后,1971年,屠呦呦課題組在第191次低沸點實驗中發現了抗瘧效果為100%的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成功發現,告訴我們在科學探究中應積極實驗。故選:B。4.科學技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和好處,但也給人類帶來了負面的影響,下列事件不能說明科學技術帶給我們的好處的是( )A.CT檢查能發現人體內某些微小的變化B.在互聯網上可以在知識庫里尋找自己需要的知識C.地溝油”經重新提煉回餐桌D.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世界糧食生產作出了巨大貢獻【分析】A、根據CT檢查的作用來分析;B、根據互聯網的作用來分析;C、根據地溝油中含有有害物質來分析;D、根據雜交水稻技術對于提高水稻產量的貢獻來分析。【解答】解:A、CT檢查能發現人體內某些微小的變化對于預防疾病、保護人體健康是有益的,是科學技術帶給我們的好處,不合題意;B、在互聯網上可以在知識庫里尋找自己需要的知識,提高知識水平,是科學技術帶給我們的好處,不合題意;C、“地溝油”中含有有害物質,“地溝油”經重新提煉回餐桌會危害人體健康,是科學技術帶給我們的害處,符合題意;D、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世界糧食生產作出了巨大貢獻是科學技術帶給我們的好處,不合題意;故選:C。5.下列不屬于科學研究范圍的是( )A.植物的開花現象 B.地震C.經濟運行規律 D.雨后的彩虹【分析】科學研究是指對一些現象或問題經過調查、驗證、討論及思維,然后進行推論、分析和綜合,來獲得客觀事實的過程。其一般程序大致分五個階段:選擇研究課題、研究設計階段、搜集資料階段、整理分析階段、得出結果階段。【解答】解:科學研究中的發現具有首創性,是前人從未發現或嘗試的問題或領域,ABD屬于科學研究范圍,C經濟運行規律屬于社會科學范疇,不屬于科學研究范圍。故選:C。6.今年暑假,我國首個科學實驗艙在海南文昌發射成功,“問天號路上問天之路。小科注意到火箭發射時周圍有濃濃的白“煙”,他猜測這是水蒸發后形成的,而同伴則認為是發射時產生了某種物質。兩位同學提出的觀點屬于科學探究中的( )A.提出問題 B.建立猜想和假設C.設計實驗方案 D.獲取事實與證據【分析】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搜集數權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解答】解:小科注意到火箭發射時周圍有濃濃的白“煙”,他猜測這是水蒸發后形成的,而同伴則認為是發射時產生了某種物質。兩位同學提出的觀點屬于科學探究中的建立猜想和假設。故選:B。7.小科用金屬框拉出一個肥皂泡,她認為肥皂泡的形成和變化可能與金屬框的形狀有關,于是她做了幾個不同形狀的金屬框,逐一進行實驗,仔細觀察肥皂泡的形成過程和形狀的變化情況。就“小科認為肥皂泡的形成和變化可能與金屬框的形狀有關”這一環節而言,屬于科學探究中的( )A.提出問題 B.作出假設 C.收集證據 D.得出結論【分析】根據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分析。【解答】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搜集數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小科認為肥皂泡的形成和變化可能與金屬框的形狀有關”這一環節而言,屬于科學探究中的作出假設。故選:B。8.學校為了方便學生在各樓層安裝了直飲水機。小明第一次在教學樓使用時,觀察到機器上顯示的溫度為100℃,而從水嘴上接水后的杯子卻不怎么燙手,為了確定水溫到底有多高,他“用嘴輕輕地嘗了一下”,發現水溫只比體溫稍高,“用嘴輕輕地嘗了一下”這是屬于科學探究中的哪個環節( )A.提出問題 B.建立假說C.收集事實和證據 D.制定探究計劃【分析】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收集事實和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解答】解:小明第一次在教學樓使用時,觀察到機器上顯示的溫度為100℃,而從水嘴上接水后的杯子卻不怎么燙手,為了確定水溫到底有多高,他“用嘴輕輕地嘗了一下”,發現水溫只比體溫稍高,“用嘴輕輕地嘗了一下”這是屬于科學探究中的收集事實和證據。故選:C。9.小科同學很喜歡《科學》課程,要進入科學的世界,請告訴他下列做法不正確的是( )A.觀察和實驗是進行科學研究重要的方法B.留心觀察從探究身邊的問題著手C.科學要研究各種自然現象并尋找它們產生、發展的原因和規律D.只要認真學好書本上的知識,就能領略到科學的奧妙【分析】本題考查學生科學核心素養的內涵。【解答】解:A、觀察和實驗是進行科學研究重要的方法,說法正確;B、留心觀察從探究身邊的問題著手,說法正確;C、科學要研究各種自然現象并尋找它們產生、發展的原因和規律,說法正確;D、進入科學的世界,學習科學知識,領略科學的奧秘,除了要學好書本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在于實踐,說法錯誤。故選:D。10.“你這瓜保熟嗎?”,面對顧客的疑問,瓜攤老板習慣用手來“拍打西瓜”,然后根據發出的聲音來判斷西瓜是否已經成熟。就“拍打西瓜”這個環節,類似于科學探究中的( )A.提出問題 B.建立假設C.收集事實證據 D.得出結論【分析】科學探究的主要環節有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或設計方案)→進行實驗→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反思與評價→拓展與遷移,據此結合題意進行分析判斷。【解答】解:購買西瓜時,我們會用手來拍打西瓜聽聲音,然后根據聲音來判斷西瓜是否已經成熟。“聽聲音”這個環節,根據聲音判斷西瓜是否已經成熟,類似科學探究中的收集事實證據。故選:C。11.小明在生活中意外地發現:向杯中加水到杯口時,還能再向杯中加少量的水,而水并不溢出。他想如果輕輕放入回形針,到底能放多少個呢?他估計應該放10枚左右吧。于是他找來一盒回形針做實驗,并得到了答案。就“他估計應該放10枚左右”這一環節而言,屬于科學探究中的( )A.提出問題 B.作出假設 C.設計實驗 D.得出結論【分析】根據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來分析解答。【解答】解:由分析知道:小明在生活中意外地發現:向杯中加水到杯口時,還能再向杯中加少量的水,而水并不溢出。他想,如果輕輕放入回形針,到底能放多少個呢?他估計應該放10枚左右吧。于是他找來一盒回形針做實驗并得到了答案。就“他估計應該放10枚左右”這一環節而言,屬于科學探究中的建立假設。故選:B。12.玻璃杯從一定高度掉到水泥地上會破碎,而掉到沙坑里卻不容易破碎。老師要求同學們針對這一現象,提出一個問題。下面是四位同學的發言,其中較有價值且可探究的問題是( )A.“玻璃杯掉到水泥地上會破碎,是因為地面比較硬嗎?”B.“玻璃杯從一定高度掉到水泥地上會破碎嗎?”C.“為什么玻璃杯掉到水泥地上會破碎,而掉到沙坑里卻不容易破碎呢?”D.“玻璃杯掉到地上是否破碎與下落高度、地面的軟硬程度有什么關系?”【分析】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前提,要從日常生活、自然現象或科學實驗中發現問題,并且提出可探究的問題。【解答】解:A、玻璃杯掉到水泥地上會破碎,是因為地面比較硬嗎?探究的意義不大,故A不符合題意;B、玻璃杯從一定高度掉到水泥地上會破碎嗎?探究的意義不大,故B不符合題意;C、為什么玻璃杯掉到水泥地上會破碎,而掉到沙坑里卻不容易破碎呢?探究意義不大,故C不符合題意;D、玻璃杯掉到地上是否破碎與下落高度、地面的軟硬程度有什么關系?便于進行科學探究,有探究意義,故D符合題意。故選:D。13.下表是小科同學研究空氣中的氣體成分和人體呼出的氣體成分含量對照記錄情況,他采用的記錄方法是( )氣體成分 氮氣 氧氣 二氧化碳 水 其他氣體空氣中的氣體(%) 78 21 0.03 0.07 0.9呼出的氣體(%) 78 16 4 1.1 0.9A.文字描述法 B.表格記錄法C.圖形記錄法 D.以上都不是【分析】根據題目中的信息分析。【解答】解:題干中小科通過表格記錄的方法研究空氣中的氣體成分和人體呼出的氣體成分含量的變化,通過對比可以看出人體呼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的變化是最明顯的,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故選:B。14.下列事物中,屬于科學研究對象的是: ACEF 。(填字母)A.風是怎樣形成的?B.我們學校有多少初一新生?C.為什么會打雷?D.杭州 2023 亞運會有幾個場館?E.小雞是如何出生的?F.水為什么會結冰?【分析】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主要指的是學生從問題或任務出發,積極主動地通過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以獲取知識和技能、發展能力、培養情感體驗為目的學習方式。【解答】解:A.風是怎樣形成的?屬于科學研究對象;B.我們學校有多少初一新生?不屬于科學研究對象;C.為什么會打雷?屬于科學研究對象;D.杭州 2023 亞運會有幾個場館?不屬于科學研究對象;E.小雞是如何出生的?屬于科學研究對象;F.水為什么會結冰?屬于科學研究對象。故答案為:ACEF。15.觀察是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也是我們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觀察分為兩種形式,直接觀察是指憑借人們的感官直接對研究對象進行觀察,間接觀察是指借助儀器設備對研究對象進行觀察。①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②用放大鏡觀察蝸牛;③用手摸病人的額頭,判斷發熱程度;④用耳辨聽是哪種樂器發音;⑤用天文望遠鏡探測星系;⑥用眼觀看葉片的形狀和構造;⑦用紅外線測溫儀快速測量旅客的體溫;⑧用刻度尺測科學書厚度上述觀察屬于直接觀察的是 ③④⑥ 。【分析】直接觀察是指憑借人們的感官直接對研究對象進行觀察;間接觀察是指借助儀器設備對研究對象進行觀察。【解答】解:①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借助顯微鏡觀察屬于間接觀察;②用放大鏡觀察蝸牛,借助放大鏡觀察屬于間接觀察;③用手摸病人的額頭,判斷發熱程度,屬于直接觀察;④用耳辨聽是哪種樂器發音,屬于直接觀察;⑤用天文望遠鏡探測星系,借助天文望遠鏡觀察,屬于間接觀察;⑥用眼觀看葉片的形狀和構造,屬于直接觀察;⑦用紅外線測溫儀快速測量旅客的體溫,屬于間接觀察;⑧用刻度尺測科學書厚度,屬于間接觀察。故答案為:③④⑥。16.科學是一門研究各種 自然現象 并尋找它們產生、發展的 原因 和規律的學科。字習科學的最基本方法是 觀察 、 實驗 和思考。【分析】根據科學研究的內容、學習科學的方法來分析。【解答】解:科學是一門研究各種自然現象并尋找它們產生、發展的原因和規律的學科。字習科學的最基本方法是觀察、實驗和思考。故答案為:自然現象;原因;觀察;實驗。17.某班在實驗室做“觀察蝸牛”的實驗,第四小組有以下研究過程:①小王說:蝸牛有聽覺嗎?②旁邊的小明說:它應該有聽覺。③小王說:我們可以試一下,拍一拍蝸牛爬行的桌子,制造響聲。如果蝸牛有聽覺,它的行為應該會發生明顯變化。④他們觀察到多只原本爬行的蝸牛,在響聲后都停止了爬行。⑤小明笑著說:看來蝸牛是有聽覺的。(1)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D 。A.①是提出問題,②是得出結論B.②是建立假設,③是收集事實與證據C.③是設計方案,④是得出結論D.③是設計實驗方案,⑤是得出結論(2)請指出實驗方案中的一處錯誤, ③ 。【分析】要探究“蝸牛是否有聽覺”,首先要在安靜的環境中,要針對蝸牛對聲波的反應,要距離蝸牛50厘米處擊掌,觀察蝸牛的反應,為了實驗的準確性,要多次重復實驗,據此解答。【解答】解:(1)①小王說:蝸牛有聽覺嗎?屬于提出問題;旁邊的小明說:它應該有聽覺。屬于作出假設;小王說:我們可以試一下,拍一拍蝸牛爬行的桌子,制造響聲;如果蝸牛有聽覺,它的行為應該會發生明顯變化;屬于設計實驗方案;④他們觀察到多只原本爬行的蝸牛,在響聲后都停止了爬行,是獲取實驗結果;⑤小明笑著說:看來蝸牛是有聽覺的,屬于得出結論;由以上分析可知D正確;故選:D;(2)在安靜的環境中,敲擊蝸牛所在的桌子,觀察的不是對聲音的反應,而是對震動的反應,可見實驗中的③是錯誤的。故答案為:(1)D;(2)③。18..小青同學不小心將一杯水碰倒,他忙拿干抹布去擦,卻很難將水擦干。媽媽拿了另一塊干抹布擦,很快就將桌上的水擦干了。他感到有些奇怪,媽媽告訴他,我拿的 抹布是棉布做的,你手里的抹布是滌綸的。他不禁想到了一個問題并進行了如下的探究。布料種類 滌綸 麻 棉杯中所剩水量 最多 較少 最少布塊所含水量 最少 較多 最多(1)提出的問題: 抹布的吸水能力與布的種類是否有關 。(2)猜想與假設:抹布的吸水能力可能跟布料的種類有關;(3)所需器材:三個相同的燒杯,質量相同的棉布、麻布和滌綸布各一塊,足夠的水;(4)主要步驟:將三個燒杯中倒入 等量 的水,分別將三塊布放入各個燒杯中讓水浸透,然后分別取出。從方便和準確的角度看,應觀察和比較 杯中所剩水量 。將現象記入表中。(5)應用:炎熱的夏天,從吸水能力的角度看,應盡量采用 棉 類的布料來制作夏裝。【分析】(1)考查科學探究的實驗思路;(4)根據對比實驗唯一變量原則分析回答此題,根據實驗的目的推斷實驗現象;(5)根據實驗現象總結實驗結論。【解答】解:(1)根據科學探究的思路,需要先提出問題,再根據觀察到的現象,提出疑問就是抹布的吸水能力與布的種類是否有關;(4)為了確保實驗變量只有布的種類,所以加入水的量相同;然后觀察杯中剩余水的量,可以直接得出結論;(5)根據實驗現象可知,棉類布料吸水能力強,所以選擇棉類布料制作夏裝。故答案為:(1)抹布的吸水能力與布的種類是否有關;(4)等量;杯中所剩水量;(5)棉。19.天花和牛痘的故事是科學探究中一次成功的案例。(1)18世紀前,天花是一種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傳染病,但醫生琴納發現,養牛場的擠奶女工沒有人患天花。擠奶工告訴他,她們擠奶時也會被感染牛痘(牛天花),但很快會痊愈,以后她們就不會再得天花了,于是琴納產生一個想法(如圖),這屬科學探究中的 作出假設 環節。(2)接種牛痘真的能預防天花嗎?1796年5月的一天,琴納從一位擠奶女工的手上取出微量牛痘膿漿,接種到一個男孩的手臂上。不久,種痘的地方長出痘皰,接著痘皰結痂脫落。一個多月后,琴納在這個男孩手臂上再接種人類的天花痘漿,竟沒有出現任何天花病癥。根據這個實驗結果,可以得出的初步結論: 接種牛痘能預防天花 。(3)琴納的假設被證實了,人類也從此獲得了抵御天花的有效辦法:種牛痘。現在“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制需要對病毒經過滅活處理,且必須經過前后3期的臨床實驗后方可推廣使用。由此你認為琴納的研究忽視了什么問題? 需要重復實驗 。【分析】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搜集數權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解答】解:(1)琴納產生一個想法”或許得過一次天花,人體產生了免疫“是科學探究的作出假設環節;(2)琴納從一位擠奶女工的手上取出微量牛痘膿漿,接種到一個男孩的手臂上,一個多月后,琴納在這個男孩手臂上再接種人類的天花痘漿,竟沒有出現任何天花病癥,由此可以得出的初步結論接種牛痘能預防天花;(3)為了避免實驗的偶然性,避免產生誤差,琴納必須經過多次重復實驗后方可推廣使用。故答案為:(1)作出假設;(2)接種牛痘能預防天花;(3)需要重復實驗。20.閱讀下文,然后回答問題:閱讀材料:《伽利略對擺動的研究》一天,伽利略在比薩大教堂里發現,房頂上掛著的吊燈,因為僧侶添油時的碰觸,而不停地有節奏地擺動。他想,這個吊燈每完成一次擺動地時間是否相同呢?他知道脈搏的跳動是有規律的,可用來計時。于是他一面按著脈搏,一面注視著燈的擺動。果然,燈每往返擺動一次的時間基本相同。這時,他做出了一個更大膽的猜測:無論燈擺的幅度有多大,它每次往返擺動的時間都相同。回去后,他便把一個銅球懸掛在繩的一端,再把銅球拉到不同的高度(如圖),讓它開始擺動,并仍用脈搏細心地測定擺動的時間。結果居然每次擺動的時間還是基本相同。由此,他提出:“不論擺動的幅度大些還是小些,完成一次擺動的時間是一樣的。”這就是物理學中擺的等時性原理。后來,人們對擺動繼續深入研究,并據此發明了鐘表。根據上述材料,請回答以下問題。(1)伽利略根據吊燈有節奏地擺動這個現象提出了什么猜測? 無論燈擺的幅度有多大,它每次往返擺動的時間都相同 。(2)陳銘同學想重新做這個實驗(用停表測時間)。A.有以下器材:①一根長細線,②一段長木棒、③一塊石塊、④一個氣球、⑤停表、⑥有橫桿的鐵架臺。你認為應選: ①③⑤⑥ (填編號)組成實驗裝置并實驗。B.為研究擺動幅度與擺動時間的關系,他應改變 擺動幅度大小 ,再測出物體擺動一次的時間。【分析】(1)根據題文信息進行分析即可獲得相關的猜測。(2)根據題文信息及各用品的作用進行分析.【解答】解:(1)根據題文信息可知,伽利略根據吊燈有節奏地擺動這個現象提出無論燈擺的幅度有多大,它每次往返擺動的時間都相同的猜測。(2)根據題文信息可知,陳銘同學想重新做這個實驗,需要選用一根長細線、一塊石塊、停表(測時間)、有橫桿的鐵架臺(懸掛掛擺),故選①③⑤⑥組成實驗裝置并實驗。B.為研究擺動幅度與擺動時間的關系,他應改變擺動幅度大小后,再測出物體擺動一次的時間;故答案為:(1)無論燈擺的幅度有多大,它每次往返擺動的時間都相同;(2)①③⑤⑥;(3)擺動幅度大小。三.課后作業1.廣袤天空,蘊藏著無數不為人知的秘密。探索太空,是人類不懈的追求。下列有關太空的問題中,不屬于科學問題的是( )A.太空中哪顆星星最美B.帶入太空的水稻能否正常生長C.鐵的比熱在太空中是否發生變化D.從空間站帶回植物的遺傳物質是否發生改變【分析】根據科學問題的定義進行分析。【解答】解:A.太空中哪顆星星最美?屬于審美,不屬于科學問題,故A錯誤;B.帶入太空的水稻能否正常生長?,探究生物生長規律,屬于科學問題,故B正確;C.新型材料在太空中會表現出什么性質?探究材料性質,屬于科學問題,故C正確;D.探究太空回收的植物遺傳物質是否發生改變屬于科學問題,故D正確。故選:A。2.入冬之后,溫州各處的銀杏樹葉逐漸變黃,吸引大量游客。小明在欣賞美景時提出很多問題,其中不屬于科學問題的是( )A.入冬之后銀杏葉為什么會變黃B.入冬之后銀杏為什么會落葉C.不同地點的銀杏葉變黃時間為何不同D.哪個季節的銀杏葉更有觀賞價值【分析】科學探究的環節: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搜集數權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科學研究是運用嚴密的科學方法,從事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的認識客觀世界,探索客觀真理的活動過程。【解答】解:A.秋天氣溫降低,很多樹的樹葉出現變黃現象,入冬之后銀杏葉為什么會變黃,有科學研究價值,屬于科學問題;B.想知道入冬之后銀杏會落葉的原因,有科學研究價值,屬于科學問題;C.不同地點的銀杏葉變黃時間為何不同,有科學研究價值,屬于科學問題;D.哪個季節的銀杏葉更有觀賞價值,與審美有關,沒有科學研究價值,不屬于科學問題。故選:D。3.實驗室中有一瓶無色液體,小明說它可能是酒精,小明提出打開瓶塞聞氣味。對于“小明提出打開瓶塞聞氣味”這一過程屬于科學探究中的( )A.提出問題 B.建立假設 C.設計方案 D.收集證據【分析】科學探究源自問題的發現,經歷的過程是: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研究方案→實施方案(收集證據)→檢驗評價→合作與交流。如果收集的證據不支持假設,則需要重新提出假設并重新驗證。【解答】解:“小明提出打開瓶塞聞氣味”這一過程屬于科學探究中設計實驗方案的環節。故選:C。4.科學探究是指人們通過一定的過程和方法對客觀事物和現象進行探索、質疑和研究的過程。下列行為中,不屬于科學探究的是( )A.琴納對天花和牛痘的研究B.小嘉探究人腳印的長度與身高的關系C.小嘉探究使凹陷乒乓球復原的方法和原理D.科學家發現雅魯藏布大峽谷【分析】根據對事物的探究和是對事物的發現的區別可知。【解答】A.琴納對天花和牛痘的研究,屬于科學探究的問題,不符合題意;B.小嘉探究人腳印的長度與身高的關系,屬于科學探究的問題,不符合題意;C.小嘉探究使凹陷乒乓球復原的方法和原理,屬于科學探究的問題,不符合題意;D.科學家發現雅魯藏布大峽谷,屬于發現景象,不屬于科學探究的問題,符合題意。故選:D。5.小科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過去一直開紅色花,后來卻開出了紫色的花。小科經過一段時間補充水分后,還是開紫色的花。對整個過程理解正確的是( )A.“有人認為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是屬于提出問題B.“小科經過一段時間補充水分后,還是開紫色的花”是屬于作出猜想C.小科接下去的環節是“修改假設,重新實驗”D.小科的實驗是失敗的,因結果與假設不符合【分析】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包括: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論證、評估和交流與合作,據以上分析解答。【解答】解:A.“有人認為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是屬于作出假設,故A錯誤;B.“小科經過一段時間補充水分后,還是開紫色的花”是實驗過程中出現的現象,故B錯誤;C.小科接下去的環節是“修改假設,重新實驗”,為堅持把問題弄明白對實驗進行修改和調整,故C正確;D.實驗結果與假設不符合,不能說明實驗是失敗的,故D錯誤。故選:C。6.認識自然現象可能需要( )①用眼睛看②用腦思考③用儀器實驗A.只有① B.只有② C.只有③ D.①②③【分析】科學觀察包括:借助感覺器官或儀器進行。【解答】解:認識自然現象,進行科學觀察可以借助感覺器官或儀器。故選:D。7.西瓜味甘汁多,清爽解渴,是盛夏佳果。在購買西瓜時,小科會用手來“拍打西瓜”,然后根據發出的聲音來判斷西瓜是否已經成熟。就“拍打西瓜”這個環節,類似于科學探究中的( )A.提出問題 B.建立假設C.收集事實證據 D.得出結論【分析】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交流,據此分析解答。【解答】解: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交流等。在購買西瓜時,我們習慣用手來“拍打西瓜”,然后根據發出的聲音來判斷西瓜是否已經成熟;就“拍打西瓜”這個環節,類似于科學探究中的收集證據,為通過拍打所發出的聲音來判斷西瓜是否成熟提供證據。C正確。故選:C。8.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是①合作與交流、②制訂驗證方案、③建立猜測和假設、④提出問題、⑤檢驗假設、⑥獲取事實與證據,正確排列順序是( )A.①②③④⑤⑥B.④⑥⑤③②①C.④③②⑥⑤① D.③④⑥①②⑤【分析】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據以上分析解答。【解答】解:探究的一般過程是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發現問題后,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對問題的答案作出假設。設計探究的方案,包括選擇材料、設計方法步驟等;按照探究方案進行探究,得到結果,再分析所得的結果與假設是否相符,從而得出結論;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確的結論。有時,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夠完善,也可能得出錯誤的結論;因此,在得出結論后,還需要對整個探究過程進行反思,所以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是④提出問題、③建立猜測和假設、②制訂計劃、⑥獲取事實與證據、⑤檢驗與評價、①合作與交流。故選:C。9.目前全球的氣候均在變暖,近50年來,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了1℃,這個數字在氣象學上是個不可忽視的數字。對全球的氣候為什么會變暖,有些科學家猜測:可能是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溫室效應。科學家提出這種觀點是屬于科學探究中的( )A.提出問題 B.建立假設C.收集證據,檢驗假設 D.作出解釋【分析】科學探究的環節是: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等,據以上分析解答。【解答】有些科學家猜測:可能是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溫室效應,這是科學家們提出的猜想與假設,并沒有去做實驗或做結論,因此這種觀點是屬于科學探究中的建立假設;故選:B。10.小明在學習了人的腳印長度與身高的關系后,對人的身高與頭部高度關系也產生了興趣,他通過上網搜索,得到以下數據:人的年齡段 1歲 3歲 5歲 10歲 15歲 成人身高與頭部的比例 4:1 5:1 6:1 7:1 15:2 8:1(1)通過上網查詢得到以上數據,從科學探究的角度分析,屬于科學探究中的 獲取事實與證據 環節。(2)分析表格中的數據,可以得到的探究結論: 從出生到成年,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身高與頭部的比例越來越大 。【分析】根據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可知。【解答】(1)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獲取事實與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通過上網查詢得到以上數據,從科學探究的角度分析,屬于科學探究中的獲取事實與證據環節;(2)表格中的數據,1歲時身高與頭部的比例4:1,15歲時身高與頭部的比例15:2,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從出生到成年,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身高與頭部的比例越來越大。故答案為:(1)獲取事實與證據;(2)從出生到成年,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身高與頭部的比例越來越大。11.一天飯后,張子楓同學幫媽媽收拾桌上的碗筷時不小心將一杯水碰倒。他忙拿干抹布去擦,卻很難將水擦干。媽媽見狀拿了另一塊干抹布擦,很快就將桌上的水擦干了。他感到有些奇怪,忙問媽媽是怎么回事?媽媽只是告訴他,我拿的抹布是棉布做的,你手里的抹布是滌綸的。他不禁想到了一個問題并進行了如下的探究。布料種類 滌綸 麻 棉杯中所剩水量 最多 較少 最少(1)提出的問題: 抹布的吸水能力與什么因素有關 ?(2)建立假設:抹布的吸水能力可能跟布料的種類有關。(3)探究所用的器材:三個形狀和大小相同的燒杯,規格相同的棉布、麻布和滌綸布各一塊、足夠的水。(4)主要步驟:將三個燒杯中倒入 質量相同 的水,分別將三塊布放入各個燒杯中,讓水浸透,然后將三塊布分別取出,從方便和準確角度考慮,應比較 燒杯中所剩的水量 的多少。從而得出吸水能力跟布料的種類是否有關。張子楓的實驗記錄如表。(5)結論: 抹布的吸水能力強弱跟布料的材料有關 。【分析】根據“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搜集數權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分析解答。【解答】解:(1)根據題干信息“他忙拿干抹布去擦,卻很難將水擦干。媽媽見狀拿了另一塊干抹布擦,很快就將桌上的水擦干了”可知,提出的問題是抹布的吸水能力與什么因素有關?(4)要比較不同材料布的吸水能力的強弱,應該控制倒入燒杯中的水量要相同,通過不同材料的布充分吸水后,根據燒杯中剩余的水量的多少來判斷布料的吸水能力;(5)根據張子楓的實驗記錄,我們發現棉的吸水能力最強,滌綸的吸水能力最弱,因此得出結論:抹布的吸水能力強弱跟布料的材料有關。故答案為:(1)抹布的吸水能力與什么因素有關?(4)質量相同;燒杯中所剩的水量;(5)抹布的吸水能力強弱跟布料的材料有關。12.2009年8月以來,整治酒后駕車行為在全國進行。林子的爸爸對此卻不以為然,為了說服爸爸,林子和爸爸一起做了一個“測定反應速度”的實驗。實驗操作如下圖,實驗結果如表:飲酒量測定次數 A不飲酒 B飲一杯啤酒 C飲二瓶啤酒第一次 24.4 27.2 48.7第二次 25.5 29.2 53.0第三次 25.1 30.0 51.3測量平均值 25 28.8 51注:表中測量值為林子松開直尺后,爸爸盡快用拇指夾住直尺時手指所在的位置的刻度值,單位為厘米(cm)。請分析回答:(1)林子和爸爸想要研究的問題是 飲酒對人的反應速度有影響嗎 。(2)實驗結果表明:飲酒會影響人的反應速度,且飲酒越多,人的反應速度越 慢 。(3)實驗中只對爸爸一人進行了測量,測量數據還缺乏足夠的說服力,可以通過增加 實驗人數 來改進實驗,增強可信度,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酒后駕車的危害性。【分析】(1)由表格中的數據可知,該實驗的變量是是否飲酒;(2)對表中的實驗數據可知;(3)該實驗中應該增加實驗人數做對照增加說服力。【解答】(1)由表格中的數據可知,該實驗的變量是是否飲酒,所以林子和爸爸想要研究的問題是飲酒對人的反應速度有影響嗎?(2)對表中的實驗數據可知,飲酒越多反應距離越長,人的反應速度越慢;(3)該實驗中實驗對象只有一個沒有可信度,應該增加實驗人數做對照增加說服力。故答案為:(1)飲酒對人的反應速度有影響嗎?(2)慢;(3)實驗人數。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浙教版科學七上1.3像科學家那樣探究學案一.知識總結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提出問題→建立猜想和假設 →制定計劃→獲取事實和證據→檢測與評價 →合作與交流。對照實驗指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其中不同的條件就是實驗變量。其中自變量是人為改變的變量,隨自變量的變化而變化的變量叫因變量。設計原則一個探究實驗中只能有一個實驗變量,其他因素均處于相同理想狀態,這樣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響、干擾實驗結果的可能。通常一個對照實驗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組是接受實驗變量處理的對象組;對照組是不接受實驗變量處理的對象組。探究實驗的注意點①讀題(劃關鍵詞):看什么,想什么②對比:想到的知識與題目對比③猜想:緊扣題意、科學合理……④設計實驗:緊扣猜想、科學可行、操作簡單、現象明顯、經濟環保、安全環保……⑤結論:與猜想相呼應。二.課堂練習(較為簡單,不做分類)1.1.9月1日,小李同學懷著高興的心情來到自己夢寐以求的學校:賓王學校。他漫步于校園中,發現了很多現象,并提出了相應的問題:①為什么要把學校取名為賓王學校呢?②為什么鐵欄桿涂上白漆后不易生銹呢?③為什么中午的太陽光總是最強烈呢?④為什么很多自己的小學同學要就讀于賓王學校?⑤為什么學校里要種那么多植物呢?根據一個月的《科學》學習,你認為《科學》主要解決哪些問題( )A.①② B.②③ C.②⑤ D.③④2.科學要求我們不斷地探索和發現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推進科學與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下列不屬于科學問題的是( )A.種子為什么會長出幼苗B.鳥蛋為什么會孵出小鳥C.插在水中的鉛筆為什么會“折斷”D.杭州亞運會什么項目最好看3.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理由是青蒿素這種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在經歷190次失敗之后,在第191次低沸點實驗中發現了抗瘧效果為100%的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成功發現,告訴我們在科學探究中應積極( )A.調查 B.實驗 C.觀察 D.思考4.科學技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和好處,但也給人類帶來了負面的影響,下列事件不能說明科學技術帶給我們的好處的是( )A.CT檢查能發現人體內某些微小的變化B.在互聯網上可以在知識庫里尋找自己需要的知識C.地溝油”經重新提煉回餐桌D.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為世界糧食生產作出了巨大貢獻5.下列不屬于科學研究范圍的是( )A.植物的開花現象 B.地震C.經濟運行規律 D.雨后的彩虹6.今年暑假,我國首個科學實驗艙在海南文昌發射成功,“問天號路上問天之路。小科注意到火箭發射時周圍有濃濃的白“煙”,他猜測這是水蒸發后形成的,而同伴則認為是發射時產生了某種物質。兩位同學提出的觀點屬于科學探究中的( )A.提出問題 B.建立猜想和假設C.設計實驗方案 D.獲取事實與證據7.小科用金屬框拉出一個肥皂泡,她認為肥皂泡的形成和變化可能與金屬框的形狀有關,于是她做了幾個不同形狀的金屬框,逐一進行實驗,仔細觀察肥皂泡的形成過程和形狀的變化情況。就“小科認為肥皂泡的形成和變化可能與金屬框的形狀有關”這一環節而言,屬于科學探究中的( )A.提出問題 B.作出假設 C.收集證據 D.得出結論8.學校為了方便學生在各樓層安裝了直飲水機。小明第一次在教學樓使用時,觀察到機器上顯示的溫度為100℃,而從水嘴上接水后的杯子卻不怎么燙手,為了確定水溫到底有多高,他“用嘴輕輕地嘗了一下”,發現水溫只比體溫稍高,“用嘴輕輕地嘗了一下”這是屬于科學探究中的哪個環節( )A.提出問題 B.建立假說C.收集事實和證據 D.制定探究計劃9.小科同學很喜歡《科學》課程,要進入科學的世界,請告訴他下列做法不正確的是( )A.觀察和實驗是進行科學研究重要的方法B.留心觀察從探究身邊的問題著手C.科學要研究各種自然現象并尋找它們產生、發展的原因和規律D.只要認真學好書本上的知識,就能領略到科學的奧妙10.“你這瓜保熟嗎?”,面對顧客的疑問,瓜攤老板習慣用手來“拍打西瓜”,然后根據發出的聲音來判斷西瓜是否已經成熟。就“拍打西瓜”這個環節,類似于科學探究中的( )A.提出問題 B.建立假設C.收集事實證據 D.得出結論11.小明在生活中意外地發現:向杯中加水到杯口時,還能再向杯中加少量的水,而水并不溢出。他想如果輕輕放入回形針,到底能放多少個呢?他估計應該放10枚左右吧。于是他找來一盒回形針做實驗,并得到了答案。就“他估計應該放10枚左右”這一環節而言,屬于科學探究中的( )A.提出問題 B.作出假設 C.設計實驗 D.得出結論12.玻璃杯從一定高度掉到水泥地上會破碎,而掉到沙坑里卻不容易破碎。老師要求同學們針對這一現象,提出一個問題。下面是四位同學的發言,其中較有價值且可探究的問題是( )A.“玻璃杯掉到水泥地上會破碎,是因為地面比較硬嗎?”B.“玻璃杯從一定高度掉到水泥地上會破碎嗎?”C.“為什么玻璃杯掉到水泥地上會破碎,而掉到沙坑里卻不容易破碎呢?”D.“玻璃杯掉到地上是否破碎與下落高度、地面的軟硬程度有什么關系?”13.下表是小科同學研究空氣中的氣體成分和人體呼出的氣體成分含量對照記錄情況,他采用的記錄方法是( )氣體成分 氮氣 氧氣 二氧化碳 水 其他氣體空氣中的氣體(%) 78 21 0.03 0.07 0.9呼出的氣體(%) 78 16 4 1.1 0.9A.文字描述法 B.表格記錄法C.圖形記錄法 D.以上都不是14.下列事物中,屬于科學研究對象的是: 。(填字母)A.風是怎樣形成的?B.我們學校有多少初一新生?C.為什么會打雷?D.杭州 2023 亞運會有幾個場館?E.小雞是如何出生的?F.水為什么會結冰?15.觀察是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也是我們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觀察分為兩種形式,直接觀察是指憑借人們的感官直接對研究對象進行觀察,間接觀察是指借助儀器設備對研究對象進行觀察。①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②用放大鏡觀察蝸牛;③用手摸病人的額頭,判斷發熱程度;④用耳辨聽是哪種樂器發音;⑤用天文望遠鏡探測星系;⑥用眼觀看葉片的形狀和構造;⑦用紅外線測溫儀快速測量旅客的體溫;⑧用刻度尺測科學書厚度上述觀察屬于直接觀察的是 。16.科學是一門研究各種 并尋找它們產生、發展的 和規律的學科。字習科學的最基本方法是 、 和思考。17.某班在實驗室做“觀察蝸牛”的實驗,第四小組有以下研究過程:①小王說:蝸牛有聽覺嗎?②旁邊的小明說:它應該有聽覺。③小王說:我們可以試一下,拍一拍蝸牛爬行的桌子,制造響聲。如果蝸牛有聽覺,它的行為應該會發生明顯變化。④他們觀察到多只原本爬行的蝸牛,在響聲后都停止了爬行。⑤小明笑著說:看來蝸牛是有聽覺的。(1)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①是提出問題,②是得出結論 B.②是建立假設,③是收集事實與證據C.③是設計方案,④是得出結論 D.③是設計實驗方案,⑤是得出結論(2)請指出實驗方案中的一處錯誤, 。18..小青同學不小心將一杯水碰倒,他忙拿干抹布去擦,卻很難將水擦干。媽媽拿了另一塊干抹布擦,很快就將桌上的水擦干了。他感到有些奇怪,媽媽告訴他,我拿的 抹布是棉布做的,你手里的抹布是滌綸的。他不禁想到了一個問題并進行了如下的探究。布料種類 滌綸 麻 棉杯中所剩水量 最多 較少 最少布塊所含水量 最少 較多 最多(1)提出的問題: 。(2)猜想與假設:抹布的吸水能力可能跟布料的種類有關;(3)所需器材:三個相同的燒杯,質量相同的棉布、麻布和滌綸布各一塊,足夠的水;(4)主要步驟:將三個燒杯中倒入 的水,分別將三塊布放入各個燒杯中讓水浸透,然后分別取出。從方便和準確的角度看,應觀察和比較 。將現象記入表中。(5)應用:炎熱的夏天,從吸水能力的角度看,應盡量采用 類的布料來制作夏裝。19.天花和牛痘的故事是科學探究中一次成功的案例。(1)18世紀前,天花是一種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傳染病,但醫生琴納發現,養牛場的擠奶女工沒有人患天花。擠奶工告訴他,她們擠奶時也會被感染牛痘(牛天花),但很快會痊愈,以后她們就不會再得天花了,于是琴納產生一個想法(如圖),這屬科學探究中的 環節。(2)接種牛痘真的能預防天花嗎?1796年5月的一天,琴納從一位擠奶女工的手上取出微量牛痘膿漿,接種到一個男孩的手臂上。不久,種痘的地方長出痘皰,接著痘皰結痂脫落。一個多月后,琴納在這個男孩手臂上再接種人類的天花痘漿,竟沒有出現任何天花病癥。根據這個實驗結果,可以得出的初步結論: 。(3)琴納的假設被證實了,人類也從此獲得了抵御天花的有效辦法:種牛痘。現在“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制需要對病毒經過滅活處理,且必須經過前后3期的臨床實驗后方可推廣使用。由此你認為琴納的研究忽視了什么問題? 。20.閱讀下文,然后回答問題:閱讀材料:《伽利略對擺動的研究》一天,伽利略在比薩大教堂里發現,房頂上掛著的吊燈,因為僧侶添油時的碰觸,而不停地有節奏地擺動。他想,這個吊燈每完成一次擺動地時間是否相同呢?他知道脈搏的跳動是有規律的,可用來計時。于是他一面按著脈搏,一面注視著燈的擺動。果然,燈每往返擺動一次的時間基本相同。這時,他做出了一個更大膽的猜測:無論燈擺的幅度有多大,它每次往返擺動的時間都相同。回去后,他便把一個銅球懸掛在繩的一端,再把銅球拉到不同的高度(如圖),讓它開始擺動,并仍用脈搏細心地測定擺動的時間。結果居然每次擺動的時間還是基本相同。由此,他提出:“不論擺動的幅度大些還是小些,完成一次擺動的時間是一樣的。”這就是物理學中擺的等時性原理。后來,人們對擺動繼續深入研究,并據此發明了鐘表。根據上述材料,請回答以下問題。(1)伽利略根據吊燈有節奏地擺動這個現象提出了什么猜測? 。(2)陳銘同學想重新做這個實驗(用停表測時間)。A.有以下器材:①一根長細線,②一段長木棒、③一塊石塊、④一個氣球、⑤停表、⑥有橫桿的鐵架臺。你認為應選: (填編號)組成實驗裝置并實驗。B.為研究擺動幅度與擺動時間的關系,他應改變 ,再測出物體擺動一次的時間。三.課后作業1.廣袤天空,蘊藏著無數不為人知的秘密。探索太空,是人類不懈的追求。下列有關太空的問題中,不屬于科學問題的是( )A.太空中哪顆星星最美B.帶入太空的水稻能否正常生長C.鐵的比熱在太空中是否發生變化D.從空間站帶回植物的遺傳物質是否發生改變2.入冬之后,溫州各處的銀杏樹葉逐漸變黃,吸引大量游客。小明在欣賞美景時提出很多問題,其中不屬于科學問題的是( )A.入冬之后銀杏葉為什么會變黃B.入冬之后銀杏為什么會落葉C.不同地點的銀杏葉變黃時間為何不同D.哪個季節的銀杏葉更有觀賞價值3.實驗室中有一瓶無色液體,小明說它可能是酒精,小明提出打開瓶塞聞氣味。對于“小明提出打開瓶塞聞氣味”這一過程屬于科學探究中的( )A.提出問題 B.建立假設 C.設計方案 D.收集證據4.科學探究是指人們通過一定的過程和方法對客觀事物和現象進行探索、質疑和研究的過程。下列行為中,不屬于科學探究的是( )A.琴納對天花和牛痘的研究B.小嘉探究人腳印的長度與身高的關系C.小嘉探究使凹陷乒乓球復原的方法和原理D.科學家發現雅魯藏布大峽谷5.小科家有一批盆栽的郁金香,過去一直開紅色花,后來卻開出了紫色的花。小科經過一段時間補充水分后,還是開紫色的花。對整個過程理解正確的是( )A.“有人認為這是土壤中缺水引起的”是屬于提出問題B.“小科經過一段時間補充水分后,還是開紫色的花”是屬于作出猜想C.小科接下去的環節是“修改假設,重新實驗”D.小科的實驗是失敗的,因結果與假設不符合6.認識自然現象可能需要( )①用眼睛看 ②用腦思考 ③用儀器實驗A.只有① B.只有② C.只有③ D.①②③7.西瓜味甘汁多,清爽解渴,是盛夏佳果。在購買西瓜時,小科會用手來“拍打西瓜”,然后根據發出的聲音來判斷西瓜是否已經成熟。就“拍打西瓜”這個環節,類似于科學探究中的( )A.提出問題 B.建立假設C.收集事實證據 D.得出結論8.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是①合作與交流、②制訂驗證方案、③建立猜測和假設、④提出問題、⑤檢驗假設、⑥獲取事實與證據,正確排列順序是( )A.①②③④⑤⑥B.④⑥⑤③②①C.④③②⑥⑤① D.③④⑥①②⑤9.目前全球的氣候均在變暖,近50年來,全球平均氣溫升高了1℃,這個數字在氣象學上是個不可忽視的數字。對全球的氣候為什么會變暖,有些科學家猜測:可能是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而造成的溫室效應。科學家提出這種觀點是屬于科學探究中的( )A.提出問題 B.建立假設C.收集證據,檢驗假設 D.作出解釋10.小明在學習了人的腳印長度與身高的關系后,對人的身高與頭部高度關系也產生了興趣,他通過上網搜索,得到以下數據:人的年齡段 1歲 3歲 5歲 10歲 15歲 成人身高與頭部的比例 4:1 5:1 6:1 7:1 15:2 8:1(1)通過上網查詢得到以上數據,從科學探究的角度分析,屬于科學探究中的 環節。(2)分析表格中的數據,可以得到的探究結論: 。11.一天飯后,張子楓同學幫媽媽收拾桌上的碗筷時不小心將一杯水碰倒。他忙拿干抹布去擦,卻很難將水擦干。媽媽見狀拿了另一塊干抹布擦,很快就將桌上的水擦干了。他感到有些奇怪,忙問媽媽是怎么回事?媽媽只是告訴他,我拿的抹布是棉布做的,你手里的抹布是滌綸的。他不禁想到了一個問題并進行了如下的探究。布料種類 滌綸 麻 棉杯中所剩水量 最多 較少 最少(1)提出的問題: ?(2)建立假設:抹布的吸水能力可能跟布料的種類有關。(3)探究所用的器材:三個形狀和大小相同的燒杯,規格相同的棉布、麻布和滌綸布各一塊、足夠的水。(4)主要步驟:將三個燒杯中倒入 的水,分別將三塊布放入各個燒杯中,讓水浸透,然后將三塊布分別取出,從方便和準確角度考慮,應比較 的多少。從而得出吸水能力跟布料的種類是否有關。張子楓的實驗記錄如表。(5)結論: 。12.2009年8月以來,整治酒后駕車行為在全國進行。林子的爸爸對此卻不以為然,為了說服爸爸,林子和爸爸一起做了一個“測定反應速度”的實驗。實驗操作如下圖,實驗結果如表:飲酒量測定次數 A不飲酒 B飲一杯啤酒 C飲二瓶啤酒第一次 24.4 27.2 48.7第二次 25.5 29.2 53.0第三次 25.1 30.0 51.3測量平均值 25 28.8 51注:表中測量值為林子松開直尺后,爸爸盡快用拇指夾住直尺時手指所在的位置的刻度值,單位為厘米(cm)。請分析回答:(1)林子和爸爸想要研究的問題是 。(2)實驗結果表明:飲酒會影響人的反應速度,且飲酒越多,人的反應速度越 。(3)實驗中只對爸爸一人進行了測量,測量數據還缺乏足夠的說服力,可以通過增加 來改進實驗,增強可信度,讓更多的人認識到酒后駕車的危害性。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教版科學七上1.3像科學家那樣探究學案原卷版.doc 浙教版科學七上1.3像科學家那樣探究學案解析版.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