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 水陸交通的變遷【課標要求】(1)了解古代的水陸交通建設及主要交通工具;(2)認識新航路開辟和工業革命對促進交通進步的作用;(3)認識20世紀交通運輸的新變化對民眾生活及社會變遷的意義。【重點難點】學習重點:認識古近代的水陸交通建設及主要交通工具學習難點:認識新航路開辟和工業革命對促進交通進步的作用以及認識交通變化對社會的意義【時空定位】【名詞解釋】馳道:馳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國道”,始于秦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 秦始皇統一全國后第二年(前220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陽為中心的、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著名的馳道有9條,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陜北)的上郡道,過黃河通山西的臨晉道,出函谷關通河南、河北、山東的東方道。驛道:驛道也被稱為古驛道,是古代中國設置驛站的通途大道,古代陸地交通主通道,同時也是屬于重要的軍事設施之一,主要用于轉輸軍用糧草物資、傳遞軍令軍情的通道。如著名的絲綢之路,古代的湖廣驛道、南陽-襄陽驛道、青蒿驛道、梅關古驛道等。【問題引領】按照教材子目,參考學習聚焦欄目,每個子目提出1-2個基礎問題,旨在讓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就能夠完成對教材的初步掌握。閱讀課本第一子目,梳理古代中國交通的變遷過程。閱讀課本第二子目,簡要回答人類對海洋的探索活動。閱讀課本第三子目,回答工業革命在交通工具方面的成就以及中國交通近代化的表現。閱讀課本第四子目,回答交通變化對民眾生活及社會變遷的意義。【深入探究】秦漢王朝和羅馬帝國交通對比(2020·新疆三模·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控制,實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以咸陽為中心的馳道。這些馳道寬22米,路基高厚,以鐵錘夯筑得堅實平穩,還在道旁栽種了樹木。公元前212年,命令蒙恬主持修建了一條由咸陽向北的“直道”,經云陽、上郡直達九原,全長900余公里。后在云貴地區修“五尺道”,在湖南、廣東等地修筑了攀越五嶺的“新道”。這樣,一個以咸陽為中心的交通網把全國各地聯系在一起。西漢時,漢武帝繼續了秦朝的政策,修建公路以方便各地間的商業和交通。為了發展同中亞、西亞、南亞各國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今甘肅永登)以西的道路,設置亭驛,便利商旅。——摘編自朱紹侯張海鵬齊濤主編《中國古代史》等材料二同中國一樣,羅馬人也是通過建設運輸和交通網絡完成帝國一體化的。羅馬的道路有很深的路基,路旁有圍護、排水渠,路面鋪設了大塊平坦的筑路石,主路寬6—8米,可供雙向車輛同時行駛,蜿蜒的山路也有2—3米寬。沿路設置了驛站。公路連接了帝國的各個部分,其中,最著名的公路全長2500公里,沿東北邊境從黑海一直通向北海,與多瑙河和萊茵河平行。一條長4800公里的路與北非海岸線平行,許多支線直插南方,商人、士兵通過這些支線可深入撒哈拉沙漠。在地中海地區,羅馬人新建了一些道路,方便了這一地區的旅游和貿易。還有一些公路從地中海東部的城鎮和港口一直通到帕爾米拉——這是亞洲中心通往西部的最主要的商站。據估計,羅馬道路的總里程超過了8萬公里。——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著《新全球史》根據材料一、二,概括秦漢王朝和羅馬帝國在道路修建上的異同之處。(12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秦漢王朝和羅馬帝國能夠在廣大區域修建道路的相似條件和積極作用。(13分)(水陸交通的變遷中國方面漢:已有東南兩條航線宋元: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進步明:鄭和下西洋對海洋的探索世界方面波利尼西亞人:在太平洋諸島活動腓尼基人:首次橫渡地中海阿拉伯人:在印度洋開展海上貿易維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區冒險15世紀末,新航路開辟1814年,史蒂芬森改良蒸汽機1807年,富爾頓發明汽船1886年,卡爾本茨發明汽車1881年,唐胥鐵路建成通車1909年,京張鐵路竣工1866年,“黃鵠號”試航成功1872年,輪船招商局成立交通近代化的成就中國交通近代化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古代的陸地交通與水路交通條條大路通羅馬秦:馳道、直道等漢:絲綢之路唐:驛道元:擴大的驛道交通網中國:京杭大運河法國:米迪運河荷蘭:阿姆斯特丹運河系統陸地交通水路交通)【知識框架】【直通高考】一、單選題1.(2020.7·浙江高考·10)近代有報章載,滬上“西人每于閑暇時,喜乘鐵輪小車,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風,較馬車尤迅疾,然須練習多時,方能疾趨”。下列項中與“鐵輪小車”相關的信息是( )A.機械牽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現 B.20世紀初出現在中國城市的大街小巷C.標志著中國交通事業現代化的起步 D.人們的生活方式由此發生根本性改變2.(2019·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24)戰國后期,秦國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鄭國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發揮作用。這些工程能夠在秦國完成,主要是因為( )A.公田制度逐漸完善 B.鐵制生產工具普及C.交通運輸網絡通暢 D.國家組織能力強大3.(2019·北京高考·12)在中國新疆烏魯木齊南山礦區以及俄羅斯阿爾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紀楚國生產的鳳鳥紋刺繡絲綢。據此可以判斷( )A.東周時期絲織品做工精良,遠播西域地區B.楚國是中西交通起點,楚文化有明顯西域特征C.漢代絲路開通之前,中原與西域沒有交往D.東周時期楚國與西域交流廣泛,生活方式趨同4.(2020·山東威海高一第二學期期末·13)下列三幅圖片反映的主題是( )A.奴隸貿易的發展 B.交通工具的進步C.全球聯系的加強 D.資本主義的興起5.(2020·四川南充高一第二學期期末·21)《馬可·波羅游記》記錄了中亞、西亞、東南亞等許多地區和國家的情況。他描述了中國巨大的商業城市,良好的交通設施,華麗的宮殿建筑和無窮無盡的財富。大大豐富了歐洲人的地理知識,它向整個歐洲打開了神秘的東方之門。《馬可·波羅游記》( )A.開啟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之路 B.加強了中世紀西方神權的統治C.首次讓歐洲人從地理上知道了中國 D.開辟了中西方直接聯系的新時代6.(2016.10·浙江學業水平·21)19世紀最后二十五年,鐵路在全球的達到頂峰,其后公路交通開始發展,投向的資金開始往柏油馬路轉移。這種現象是由于( )A.人類開始逐步進入航空時代 B.人類隔絕的狀態開始打破C.近代交通工具大量投入使用 D.資本原始積累的進程加劇7.(2020·遼寧沈陽高一第二學期期末·3)阿拉伯帝國首都巴達格的郵政總局,曾編制了許多旅行指南,指南中記載了各驛站的名稱和各站之間的距離,許多驛站位于今敘利亞、伊朗、中亞等地。據此可推知,阿拉伯帝國( )A.鼓勵長途販運活動 B.重視交通工具的革新C.開辟了亞歐新商路 D.注重傳播本民族文化8.(2019·浙江4月高考選考·16)科學技術是推動時代進步的重要力量。從“馬拉火車”的天下奇觀到磁懸浮列車的運行,“行行復行行”的歷史面貌下,其所反映的是( )①交通事業近代化的開始 ②新式交通工具改變民眾生活③交通工具左右地區經濟發展 ④交通事業現代化的進程和社會的進步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9.(2020·廣東順德高一第二學期期末·13)1882年,順天鄉試在北京發榜,江南士子僅隔24小時就在《申報》上獲知了考試的結果。這主要借助于( )A.新式交通工具 B.新的通訊方式 C.鐵路交通發達 D.驛站傳遞迅速10.(2020·遼寧協作學校高一第二學期期中·20)印加人修筑的道路系統是古代世界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被譽為“新世界的羅馬”。兩條大道貫穿全國境內,以庫斯科為中心,北達基多,南到智利中部,全長達1600千米。沿途設立驛站,有專門的信使接力傳送。印加人重視交通事業的原因( )A.促進各地文化交流 B.便利人們出行C.傳遞情報調動軍隊 D.便于征稅征兵二、材料閱讀11.(2020·海南海口二模·23)閱讀下列材料,然后回答問題。(15分)材料在1869年中央太平洋鐵路修通之前,美國東西部沒有一條便利的交通線路。巴拿馬運河沒有開通,美國人從紐約到舊金山需要乘船繞行整個南美洲,最短的也要6個月。19世紀中后期,今天的德克薩斯、加利福尼亞,以及猶他州等地紛紛被并入美國。東部人要冒著巨大的生命及財產危險才能到西部去,同時,加州的物產也很難運到東部來。1862年,美國總統林肯批準了修建太平洋鐵路和法案,規定由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和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共同承建,決定以發行國債的方式籌集修路資金。為早日開通鐵路,美國政府在法案中頒布了現金補助法。規定無論哪一家公司只要其鋪軌,兩旁的土地即歸其開發利用。由于公司所獲的公債、授地及補貼是根據修建鐵路的里程來發放的,所以兩家鐵路公司都想加快建設建設速度以獲得更多的利益。1849—1882年,共有30萬華人進入美國,大多數集中于西部。最初,絕大部分人是為采掘黃金而來,后來則主要人事筑路。這條鐵路僅僅用了7年的時間就完工了。自此,美國從一個只有名義上存在的國家,變成一個真正完整的國家,美國經濟以展開始進入狂飆突進時期。19世紀的美國歷史基本上就是一部鐵路成功史。交通運輸業極大地刺激了對鐵路沿線地區的投資。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促進了各州的分工和專門化生產。到19世紀末,美國西部經濟的基本格局已經形成:俄亥俄河以北的“小麥王國”,密西西比河下游的“棉花王國”。鐵路大通道的建成,極大地推動了美國西部的城鎮化進程。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在西部催生了眾多的“鐵路城鎮”。五大鐵路干線所到之處,一大批中小城市從無到有、欣欣向榮,使鐵路沿線及附近地區日益繁榮。——高連奎《為何美國是老大》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美國太平洋鐵路修建的必要性。(5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美國鐵路修建得以完成的因素及其重大影響。(10分)參考答案【問題引領】1. 閱讀課本第一子目,梳理古代中國主要交通道路。秦:馳道、直道、五尺道、新道、靈渠漢:海陸絲綢之路隋:大運河唐:驛道元:輻射到境外的驛路交通網、京杭大運河2. 閱讀課本第二子目,簡要回答人類對海洋的探索活動。(1)中國方面:漢武帝時期:已有東南兩條航線宋元: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進步明:鄭和下西洋(2)世界方面:波利尼西亞人,在太平洋諸島活動腓尼基人,首次橫渡地中海阿拉伯人,在印度洋開展海上貿易維京人,在北大西洋和北海地區冒險15世紀末,新航路開辟3.閱讀課本第三子目,回答工業革命在交通工具方面的成就以及中國交通近代化的表現。工業革命交通成就:(1)1814年,史蒂芬森改良了蒸汽機車(2)1807年,富爾頓發明汽船,1812年英國人的汽船試航成功(3)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發明了汽車中國交通近代化的表現:(1)1881年,唐胥鐵路建成通車(2)1909年京張鐵路竣工(3)1866年,中國第一艘蒸汽動力汽船“黃鵠號”試航成功(4)1872年,輪船招商局成立4.閱讀課本第四子目,回答交通變化對民眾生活及社會變遷的意義。意義:(1)加強了各地的溝通,促進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2)交通的改變影響城市的發展。(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傳遞和信息交流。【深入探究】【答案】(1)相同:以都城為中心;構成了四通八達的全國交通網;鋪設多條道路;路面寬、路基深、設施較完備;途中設有驛站;道路與對外交通線相連接。(答出5點即可,每點2分,共10分)不同:與秦漢王朝相比,羅馬帝國的道路里程更長,范圍更廣。(2分)(2)相似條件:社會經濟發展;中央集權加強;國家統一,疆域遼闊。(每點2分,共6分)積極作用:加強了對全國的控制,維護了帝國的統一;促進了國內外的經濟文化交流,利于信息傳遞和人員、商旅往來;便利軍隊的調動;促進了交通事業的發展;推動了東西方文明的交融與進步。(答出4點即可,每點2分,共7分)【解析】(1)第一小問同,根據材料一“修建了以咸陽為中心的馳道”和材料二“同中國一樣,羅馬人也是通過建設運輸和交通網絡完成帝國一體化的”得出以都城為中心;根據材料一“一個以咸陽為中心的交通網把全國各地聯系在一起”和材料二“公路連接了帝國的各個部分”得出構成了四通八達的全國交通網;根據材料一“修建了一條由咸陽向北的‘直道’”“在湖南、廣東等地修筑了攀越五嶺的‘新道’”等信息和材料二“其中,最著名的公路全長2500公里,沿東北邊境從黑海一直通向北海,與多瑙河和萊茵河平行。一條長4800公里的路與北非海岸線平行,許多支線直插南方”等信息得出鋪設多條道路;根據材料一“這些馳道寬22米,路基高厚,以鐵錘夯筑得堅實平穩,還在道旁栽種了樹木”和材料二“羅馬的道路有很深的路基,路旁有圍護、排水渠,路面鋪設了大塊平坦的筑路石”得出路面寬、路基深、設施較完備;根據材料一“設置亭驛”和材料二“沿路設置了驛站”得出途中設有驛站;根據材料一“為了發展同中亞、西亞、南亞各國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今甘肅永登)以西的道路”和材料二“許多支線直插南方,商人、士兵通過這些支線可深入撒哈拉沙漠”“還有一些公路從地中海東部的城鎮和港口一直通到帕爾米拉——這是亞洲中心通往西部的最主要的商站”得出道路與對外交通線相連接。第二小問異,將材料一中反映的秦漢道路的長度和所達范圍和材料二中羅馬的道路的長度和范圍進行比較可知秦漢和羅馬道路修建的不同之處在于,與秦漢王朝相比,羅馬帝國的道路里程更長,范圍更廣。(2)第一小問相似條件,關于秦漢王朝和羅馬帝國能夠在廣大區域修建道路的相似條件,可以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等方面去概括。如秦漢和羅馬帝國都是統一的大帝國,疆域遼闊;都有強有力的中央集權;都有具備相應的經濟條件。第二小問積極作用,積極作用可以綜合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從對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及對外關系等方面的積極影響去考慮。如根據材料一“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控制,實行有效的行政管理”材料二中“羅馬人也是通過建設運輸和交通網絡完成帝國一體化的”得出道路建設加強了對全國的控制,維護了帝國的統一;根據材料一“一個以咸陽為中心的交通網把全國各地聯系在一起”“修建公路以方便各地間的商業和交通”“設置亭驛,便利商旅”和材料二“公路連接了帝國的各個部分”“方便了這一地區的旅游和貿易”等信息得出四通八達的交通促進了國內外的經濟文化交流,利于信息傳遞和人員、商旅往來;根據材料二“商人、士兵通過這些支線可深入撒哈拉沙漠”等信息結合后所學得出便利軍隊的調動;根據材料一“為了發展同中亞、西亞、南亞各國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今甘肅永登)以西的道路”和材料二“還有一些公路從地中海東部的城鎮和港口一直通到帕爾米拉——這是亞洲中心通往西部的最主要的商站”得出對外交通的聯通也推動了東西方文明的交融與進步;道路修建本身也推動了交通事業的發展。【直通高考】1.【答案】B【解析】據材料“喜乘鐵輪小車,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風,較馬車尤迅疾,然須練習多時,方能疾趨”可知,“鐵輪小車”指自行車,20世紀初出現在中國城市的大街小巷,故選B項;“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說明其依靠的是人力而非機械牽引,排除A項;材料中騎乘自行車的是西方人,并且自行車也不可能標志著中國交通事業現代化的起步,排除C項;自行車的出現主要是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并未造成人們生活方式根本性變化,排除D項。2.【答案】D【解析】由材料“戰國后期,秦國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鄭國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變法后秦國建立了集權統治,推動國家組織人力、物力、財力開展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故選D項;戰國后期,井田制遭破壞,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壞而非完善,排除A項;戰國時期鐵農具推廣,秦漢時期得以普及,排除B項;秦統一六國后修筑馳道直道,加強了交通運輸,排除C項。3.【答案】A【解析】由材料“新疆烏魯木齊南山礦區以及俄羅斯阿爾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紀楚國生產的風鳥紋刺繡絲綢”可知東周時期已掌握絲織技藝,產品傳播范圍廣泛,故選A項;絲綢之路是中西交通的起點,絲綢之路起點是長安,排除B項;“沒有交往”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生活方式趨同”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4.【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西班牙利用馬尼拉大帆船航線從事的是歐洲、美洲和亞洲之間的貿易,三角貿易涉及歐洲、非洲、美洲三角航程的奴隸貿易,清朝時流入中國的墨西哥貨幣,體現了亞洲與美洲的經濟聯系,故三幅圖片反映了全球聯系加強的主題,故選C項;題中只有三角貿易涉及奴隸貿易,不是三幅圖片共同反映的主題,排除A項;三幅圖片反映了全球聯系的加強,并不能反映交通工具進步這個主題,排除B項;三幅圖片反映的是早期殖民擴張階段全球經濟聯系的加強,不能反映資本主義的興起,排除D項。5.【答案】D【解析】根據“《馬可·波羅游記》記錄了中亞、西亞、東南亞等許多地區和國家的情況”“他描述了中國巨大的商業城市,良好的交通設施,華麗的宮殿建筑”等信息,結合馬可波羅在元朝時親自來到中國旅行后編寫了《馬可·波羅游記》可知,它開辟了中西方直接聯系的新時代,故選D項;早在馬可·波羅來元朝之前,中西方就已經在各領域開啟了交流之路,排除A項;《馬可·波羅游記》推動了歐洲眾多航海家、旅行家等尋訪中國,打破了中世紀西方神權統治的禁錮,排除B項;漢朝時期,歐洲人通過絲綢之路就已經從地理上知道了被稱為“絲國”的中國,排除C項。6.【答案】C【解析】人類開始逐步進入航空時代,是在20世紀初,故A項錯誤;人類隔絕的狀態開始打破是新航路的開辟,故B項錯誤;19世紀末汽車的發明,近代交通工具大量投入使用,公路交通開始發展,故C項正確;資本原始積累的進程加劇與公路交通的發展沒有關系,故D項錯誤。7.【答案】A【解析】旅行指南記載了各驛站之間的距離,便于商旅安排行程,這說明阿拉伯帝國為長途販運活動提供便利,故選A項;材料僅涉及驛站,未涉及交通工具的革新,排除B項;編制旅行指南是為了服務于商旅活動,但并不等同于開辟新商路,排除C項;編制旅行指南與傳播民族文化無關,排除D項。8.【答案】D【解析】從“馬拉火車”到“行行復行行”,反映的是近現代交通的發展,故①錯誤;根據材料“馬拉火車”、“磁懸浮列車”、“行行復行行”,交通的變化,折射的是民眾出行的便捷,故②正確;交通不是地區經濟的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故③錯誤;交通發展是社會進步的一個方面,故④正確,選擇D項符合題意。9.【答案】B【解析】19世紀中期前后,報紙傳入中國,據材料“《申報》”可知,這主要借助了報紙這種新的通訊方式,故選B項;《申報》作為報紙不屬于交通工具,排除A項;《申報》作為報紙與鐵路交通無關,排除C項;驛站傳遞是報紙出現之前的信息傳播方式,其傳遞信息的速度遠低于報紙,并非迅速排除D項。10.【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印加人修筑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便于印加王室對全國的統治,其主要目的在于傳遞情報調動軍隊,故選C項;印加人所修筑的眾多交通道路,促進了各地區之間的聯系與文化交流,但這不是其主要的目的,排除A項;印加人修筑了非常發達的交通網,可以便利人們的同行,但這不是其主要的目的,排除B項;征稅和征兵也不是古印加交通發達的原因,排除D項。二、材料閱讀11.【答案】(1)美國太平洋鐵路修建的必要性:水路遙遠,東西交流極其不便;(1分)版圖西拓、西進運動或“淘金熱”等;(2分)贏得內戰勝利的戰略需要。(1分)迎合工業革命。(1分 )(2)得以完成的因素:政府通過立法,給予修路諸多優惠政策;(2分)大批修路華工的辛苦勞動;(1分)鐵路公司的成功操作;(1分)鐵路修建對美國的重大影響:方便東西方交流,有利國家統一;(2分)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國內市場形成和西部開發;(2分)提升了國家經濟發展的整體速度,促進了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2分)【解析】(1)由材料“美國東西部沒有一條便利的交通線路。巴拿馬運河沒有開通,美國人從紐約到舊金山需要乘船繞行整個南美洲,最短的也要6個月”得出水路遙遠,東西交流極其不便;由材料“今天的德克薩斯、加利福尼亞,以及猶他州等地紛紛被并入美國。東部人要冒著巨大的生命及財產危險才能到西部去”得出版圖西拓、西進運動或“淘金熱”;由材料“1862年,美國總統林肯批準了修建太平洋鐵路和法案”得出贏得內戰勝利的戰略需要;由材料“交通運輸業極大地刺激了對鐵路沿線地區的投資”得出迎合工業革命。(2)第一小問因素,由材料“1862年,美國總統林肯批準了修建太平洋鐵路和法案”得出政府通過立法,給予修路諸多優惠政策;由材料“共有30萬華人進入美國,大多數集中于西部。最初,絕大部分人是為采掘黃金而來,后來則主要人事筑路”得出大批修路華工的辛苦勞動;由材料“由于公司所獲的公債、授地及補貼是根據修建鐵路的里程來發放的,所以兩家鐵路公司都想加快建設建設速度以獲得更多的利益”得出鐵路公司的成功操作。第二小問影響,由材料“美國從一個只有名義上存在的國家,變成一個真正完整的國家”得出方便東西方交流,有利國家統一;由材料“到19世紀末,美國西部經濟的基本格局已經形成:俄亥俄河以北的小麥王國,密西西比河下游的棉花王國。鐵路大通道的建成,極大地推動了美國西部的城鎮化進程”得出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國內市場形成和西部開發;由材料“五大鐵路干線所到之處,一大批中小城市從無到有、欣欣向榮,使鐵路沿線及附近地區日益繁榮”得出提升了國家經濟發展的整體速度,促進了城市化、工業化的進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