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村落、城鎮與居住環境第10課: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導學案班級 姓名 小組號學法指導1、學材準備:課本頁、導學案、地圖冊、雙色筆2、學習流程環節 學習方法導入+解讀目標 3分鐘 根據課程標準,明確學習內容,嘗試通過知識線索,理解本節課主線知識。讀學 15分鐘 1.讀學勾畫:仔細閱讀課文部分,根據【學習成果記錄】的問題提示進行勾畫、標注,嚴禁整段勾畫,會的問題在后面的()畫√;不會或不清楚的在()內畫ⅹ 2.讀學疑難:將不會或不清楚的勾畫序號寫于前板 3、組內互學:組內互相檢查勾畫知識點是否到位,對于一些名詞嘗試性的進行互相解答和討論。課文解讀 1、小組內嘗試互相解答課文內一些名詞知識點。 2、對一些專有知識名詞進行解釋,逐字翻譯。研展 5+8分鐘 1.研學:仔細閱讀研展的內容和要求,組織小組研學。 2.展示:語言流暢、表述準確,有一定板書展示。重難點15分鐘 通過史料論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等角度解答重難點。 針對一些難理解的知識點進行白話講解。知識梳理和思考 對本節課問題進行梳理、整理基本史實并嘗試記憶。 思考本節課重難點,理解其中含義。鞏固練習8分鐘 當堂鞏固:選擇題---必做,問答題---選做。【學習目標】基礎目標:1、了解村落產生的概況、理解村落產生的意義。2、了解城市的產生和不同國家城市布局的主要表現,理解城市的產生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的影響。提升目標:1、知道集鎮出現的原因與過程。2、知道世界各地民居的不同狀況,理解各地民居的特點和形成原因。【導學流程】自主學習成果記錄仔細閱讀課文部分,根據問題提示進行勾畫、標注,嚴禁整段勾畫,會的問題在后面的()畫√;不會或不清楚的在()內畫ⅹ讀學 積累 課文部分 知識點問題提示村落的產生 了解村落是如何產生的集鎮的出現 回憶人類社會的三次社會大分工,了解商業的出現。 了解中國古代鎮的設立目的。 知道集鎮發展的主要原因。城市的產生 了解早期城市的產生和特征。 了解中國古代和中古時期歐洲城市的大體情況世界各地的民居 了解世界各地的民居。 知道世界各地主要民居的大體情況。名詞解釋村落:村落主要是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們生活居住、生息繁衍的場所和進行各種生產活動、社會活動的基礎。城市的產生:世界第一批城市是在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是在早期階級社會技術和經濟很不發達的基礎上形成的。后來,生產力發展,商人和手工業者擺脫了對土地的依賴,向有利于加工和貿易的交通便利的地點聚居,形成了固定的交換商品的居民點,也就是最早的城市的雛形。研展任務城市的產生對人類社會發展和人們的生活有哪些影響。四、基礎知識補充(書上缺失的重點內容):1、人類為了生存,必須建立適當的居住地以防寒暑、避風雨、防野獸、防疾病,以便更好地生活。在原始社會前期,由于經濟生活極其簡單,靠狩獵、捕魚、采集等生存,人們的居住地還不能稱為聚落。2、影響人類居住場所變化的原因(1)人類最初選擇穴居,是出于安全的考慮,受自然環境和生存環境制約。(2)人類離開洞穴開始營建房屋定居,與自然環境的變化、原始農業生產出現和房屋建造技術發展等緊密相關。3、宋代集鎮發展原因及特點(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從事工商業的人數增加。2宋朝政府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加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大量農業人口脫離農業而從事工商業。③宋朝的工商業政策相對寬松。④草市發展規模擴大,促進了集鎮的勃興。(2)特點①從規模來看,集鎮數量總體還較少。②從分布地區看,多集中于水陸交通要道,分布不平衡。4、早期城市興起的條件(1)社會生產特別是農業生產的相對的高水平,保障了剩余產品的出現并創立了其集中在一定地方的條件。(2)最初孤立的農村公社政治上的整體化和原始的國家機構的形成。(3)手工業、軍事、祭祀活動等方面的專職化的發展。5、早期城市的特征(1)城市中已有脫離農業生產的人員,如官吏、祭司等。(2)早期城市已出現了杰出的建筑物、雕塑、繪畫等藝術品,有紀念碑、公共建筑物等作為城市政治、經濟力量的標志。(3)已開始有文字記述,如用文字記錄糧食、地產等財富。早期城市已有測量及預報的學科;歷法已用于生產。(4)城市的權力機構組織征收賦稅,進行社會控制。(5)共同體成員的地城居住代替了部落的血緣居住。(6)有了較以前更為復雜的階級社會結構,貧富懸殊,階級差別明顯存在。城市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是技術進步、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發展的結果。城市形成與發展的推動力量,主要包括自然條件、經濟作用、政治因素、社會結構、技術條件等。6、商朝城市的特點(1)城市等級制度:與政治制度相對應,城邑分為王都、封國國都及一般城邑。(2)城市布局特點①商代城邑建筑規模宏偉。②布局結構較規則,以宮室為主體,輔以官署和生產生活相關建筑以及城垣、壕溝等防御性設施。。周朝城市的特點(1)城市布局指導思想:以奴隸制的宗法等級制度為基礎形成城邑等級制度。(2)城市性質:是奴囊主政治統治中心和軍事據點,不具備明顯的經濟功能。(3)建設規制:建設城市有了一定的規制。(4)城市選址:主要考慮政治、軍事等因素。7、中國早期城市的功能(1)人口集聚。人口逐漸集中的現象明顯,大量的城市及城市外圍人口的存在是維持早期城市發展的基礎力量。(2)防腳。防御是城市聚落尤其是周圍施以圍球以備安全的成市的重要功能。(3)政治與社會。管理職能是城市的基本職能,城市發展與王權的發展和禮制變遷密切相關。(4)知識與智慧的傳播與傳承。早期城市一直是知識與智慧的承載者,居住于其中的貴族階層壟斷了文字體系和知識的解釋與傳播。(5)宗廟祭祀。宗廟祭祀與行政管理職能相結合,王權統治者自然而然地獲得了維系其統治的權力。(6)手工業生產。通過控制手工業的生產、分配和流通,早期國家的統治者們不斷強化其權力。8、中古時期歐洲城市的特點(1)城市多為自發形成,很少有按規劃建造的。(2)城市中圍繞著公共廣場組織各類城市設施以及狹小、不規則的道路網結構。(3)手工業和商業的逐漸興起和繁榮,使一些城市開始擺脫封建領主的統治,逐步成為自治城市。(4)公共建筑(如市政廳、關稅斤和行業會所)占據城市空間的主導地位。9、城市的產生對人類社會發展和人們的生活有哪些影響:(1)城市產生,人口大量聚居在一個地方,從事多種多樣的職業。(2)人口、手工業生產、商品交換以及財富的集中,促進工商業發展。(3)古代城市一般都有城墻,增強了安全防御。城市庇護了各種各樣的非農業專業人士(包括文化精英),促進了技術、文化的發展。(4)城市為人們參與政治、經濟、文化、道德、宗教、體育和藝術等方面的群體生活創造了條件。10、古希臘古羅馬城市格局特點(1)古希臘城市格局特點:廣場和公共建筑取代宮殿,市民集會場所形成城市的中心,體現民主和平等。(2)古羅馬城市格局特點:羅馬共和國最后100年中,大規模發展道路、橋梁、城墻和輸水道等城市設施;同時大量建造公共浴池、斗獸場和宮殿等娛樂設施;羅馬帝國時期,城市建設進入鼎盛時期,除了延續以前的建設思路,城市還成了帝王宣揚功績的工具,廣場、銅像、凱旋門和紀功柱成為城市空間的核心和焦點。11、古代兩河流域民居特點(1)一般為四合院式,各房間都面向宅內庭院,屋頂為傾斜式。(2)用木料、黏土和蘆葦建造。(3)貧富分化程度影響到民居建筑。普通人住在用泥磚建筑的一層陋屋,較富裕的市民房屋多為兩層建筑,用窯中燒制或在陽光下曬干的泥磚建造。12、古代埃及民居特點_(1)結構簡單,規模不大,建筑難度小。(2)民居形式有兩種;一是以木結構作為框架,用蘆葦編制成墻和屋頂,外面抹泥或者不抹;另一種是以卵石為墻基,用土坯砌墻,密排圓木成屋頂,再鋪上一層泥土。具有防曬保溫功能。(3)貧富分化嚴重,民居建材有差別,富人、貴族使用高級建材。13、“民居最普遍采用的是木構抬梁結構”的原因(1)永重結構與維護結構分開,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構架承托,墻壁只起維護和分割空間的作用。(2)便于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可以因地區寒暖之不同,靈活處理房屋的高度、墻壁的厚薄、選取何種材料,以及確定門窗的位置和大小。(3)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質與構造節點有伸縮余地,即使墻倒而屋不塌,有利于降低地震損害。(4)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造。古代黃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較之磚石更便于加工制造。14、明清時期民居建筑類型多樣的原因(1)自然因素①北方:冬季寒冷,為防寒保暖,建筑物墻體較厚,屋面設保溫層,加上對雪荷載的考慮,建筑物的用料較粗大,建筑外觀顯得渾厚、穩重。2南方:氣候炎熱,雨量充沛,房屋通風、防雨、遮陽等問題顯得更為重要,墻體一般較薄(或僅用木板、竹籬笆),屋面較輕,出檐大,用料細,外觀顯得輕巧。(2)社會政治因素:封建社會,衣食住行均有嚴格的等級規定,特別是建筑,不僅具備使用功能,更多的是表現出等級的社會功能。以四合院為代表的民居的布局主要是對稱式的平面,封閉式的外觀,這與我國封建禮教、宗族制度有很大關系。(3)戰亂因素:戰亂頻繁,遷徙一地,建起山村民居建筑。以客家土樓為代表的民居,為避免外來的沖擊,不得不恃山經營,聚族而居。起初用當地的生土、砂石和木條建成單屋,繼而連成大屋,進而壘起多層的方形或圓形土樓,以抵抗外來入侵,防御匪盜。15、古希臘民居形式的演變及影響因素(1)演變①早期希臘的民居非常簡陋,大部分只有一兩間屋子,還保留著原始社會時期群居特征的殘余。②隨著城邦政治的繁榮,人民重視公共空間和政治生活勝過私人物質財富,希臘民居也迎來了簡約化時代。(2)影響因素:宗教活動公共化;民主政治發展;女性地位變化。16、印第安人住圓錐形帳篷的原因及其特點(1)原因:由于北美印第安人經常性的遷健,簡單、易于搬遷和搭建的圓錐形帳篷就成了他們的主要居住方式。(2)特點①搭建方式是由長木桿搭建成圓錐形結構,然后外覆野牛皮。這種帳蓬頂端留有天窗,可以讓帳篷內的煙火等散出。②帳篷外有鮮明的紋飾。③帳篷頂端木桿呈放射狀刺向天空,象征著印第安人的長矛,寓意英勇好戰。16、對古希臘和古羅馬民居建筑的認識(1)兩者住宅庭院存在較大的差異,既包括形式上的,也包括文化上的。兩者年代、地域、文化等的不同直接影響到建筑形式上的差異。(2)古羅馬民居中自由、因地制宜、融合其他民族文化的特點讓人更能感到一種年輕的活力與擴張的氣息,以及不成熟感,而古希臘民居則更理智、更規整、更寧靜、更質樸一些。(3)這兩者奠定了西方傳統民居建筑形式的基礎,對后世的建筑藝術文化影響深遠。17、中國古代民居的特點★★★①以木構架為主的結構方式。大體可分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為普遍。②獨特的單體造型。大致可分為屋基、屋身、屋頂三個部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體現了民居建筑的整體美觀和統一。③中軸對稱、方正嚴整的群體組合與布局。中國古代建筑多以眾多的單體建筑組合而成為一組建筑群體。布局形式有嚴格的方向性,常為南北向。古代民居建筑文化有著豐富深遠的文化哲理,例如重情知禮、以人為本,創作思維上崇尚“天人合一”的精神,注意環境與建筑交融,崇尚自然美和人性文化所演繹的悟性等。5民居設計遵循嚴格的等級觀念和長幼有序的禮儀制度。住宅布局主次分明,院落有序。當堂檢測1.村落最早出現在兩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區,如埃及的尼羅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國的黃河、長江及遼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遺址。由此可以得出( )A.村落的形成與水源有密切關系B.農業的發展是村落形成的決定性因素C.村落為人們定居、繁衍和防衛提供保障D.中國的原始村落規模比其他國家大2.明清時期,商業的繁榮催生了一批新興工商業市鎮。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稱;絲綢業市鎮有著名的盛澤鎮、濮院鎮;景德鎮瓷業也是“工匠來八方,器成天下走”。據此可知,明清時期( )A.草市開始成為地方商業中心B.區域生產的專業化明顯C.手工業的經濟主導地位日趨顯現D.市鎮的規模不斷擴大3.集鎮與城不同,作為商業中心,集鎮聯系的對象是四周的鄉民。明朝前期,農民與市場聯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區在原有集鎮的基礎上,出現了一批新興集鎮,但集鎮的分布不能過于稠密,否則就會出現被迫衰退者。這說明明朝前期( )A.政府對集鎮分布進行合理規劃B.各地的集鎮具有明顯的排他性C.新興集鎮導致原有集鎮的衰退D.農業對集鎮發展具有雙重作用4.古希臘雅典城市的中心是衛城,最早的居民中心形成于衛城的山腳下。整個城市形成的標志是衛城西北角城市廣場的形成。由此說明( )A.城市易在山腳下形成B.城市廣場是城市的前身C.衛城是雅典唯一的城市D.居民中心結合會形成城市5.四合院全宅的平面構圖是按家長作為全家核心的原則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擁著正房,而且在開間尺寸、高矮、裝飾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此種設計出現的原因是( )A.等級觀念和長幼有序制度B.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響C.布局對稱,主次分明有序D.使用材料和木構抬梁結構整理內化:課堂小結本節課學習內容中的問題和疑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