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熱點來了·歷史上的重大疫病知識整理古代的災疫是怎樣的?歷史上爆發過哪些大規模的疫情?古代疫情防治對現代疫情防治有何借鑒和參考意義?一、疫病概況(一)古代中國疫病,即現代醫學所說的流行病,指的是具有高傳染性的疾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釋日:“疫者,民皆病也。”疫病在中國古代文獻中一般泛稱為疫、癘、疫癘、瘟、瘟(溫)疫、溫病、傷寒、時氣等,其中以“疫”最為常見。在歷史上中國是大疫頻繁發生的國家,3000 多年大疫史上有兩個活躍期(2-3世紀、16- 19世紀),且有愈后愈多之勢,從百年一遇,到數十年一遇、數年一遇;東部多,西部少,以長江中下游和黃河中下游地區為最甚;存在著災害鏈,有旱疫、澇疫、饑疫等10多種災害鏈。1、中國疫災的規律:第一,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多疫災的國度,在公元前770到公元1911年間,疫災頻度為25%,平均每4年中就有-年發生過疫災。第二,中國疫災的時間分布不均衡,3- 6世紀的魏晉南北朝、14- 19世紀的明清時期是中國兩個疫災高峰期。疫災頻度的變化與社會的治亂變化相關,大體而言,疫災相對稀少的時期也是社會相對穩定、國力相對強盛的時期,反之則反之。第三,中國疫災頻度具有不同時間尺度的周期性變化,較小的周期蠱加形成較大的周期。在世紀和千年時間尺度上,疫災頻度與氣候的寒冷程度成正相關,寒冷期疫災頻繁,溫暖期疫災稀少,氣候越寒冷,疫災越頻繁,寒冷期越長,疫災頻繁期也越長,30000 年來,中國氣候的趨干趨冷,也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中國疫災日趨頻繁的長期變遷趨勢。第四,中國疫災分布的總體特征是城市重于鄉村,都城重于一般城市,人口稠密地區重于人口稀少地區,自然疫源地區重于非疫源地地區,自然災害多發地區重于自然災害少發地區。第五,區域開發過程和人地關系演變對疫災分布變遷起著重大影響,3000 年來中國疫災區域有從黃河中下游向外逐漸擴展趨勢,疫災重心有由北向南、由東向西遷移的趨勢。2、中國疫災的影響:第一,疫疾最為直接的災難是導致大量人口的死亡。在和平年代,一般性瘟疫對疫區造成的人口損失率多在2%以下,較為嚴重的可能達到2%一3%。特別嚴重的瘟疫,比如霍亂這類烈性傳染病在個別較小社區中,導致的死亡率雖可達15%左右,不過在-一個較大范圍內,比如鄉、縣等,則一次瘟疫所損失的人口很難達到5%,即使連續兩年或以上發生疫情,也一般不會超過 10%。在戰爭時期,比例會高一些,但超過20%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第二,瘟疫與戰爭的關系。瘟疫流行給國計民生帶來損失,人民的生命財產深受其害,甚至影響戰爭的勝負。反之,戰爭也帶來瘟疫的蔓延和流行。歷史上記錄與戰爭有關的疫病流行有80起,占疫病流行總數的11%,反映了歷史上的部分情況。瘟疫流行對戰爭影響有以下四種情況:疫病流行而導致戰爭失敗或罷兵;疾疫流行兵員大減,影響戰爭進程;軍隊遠征,異地傳播疾病,難民流動,擴大疾病傳播范圍,使戰亂災難更加嚴重;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進行細菌戰爭。如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兵敗赤壁,以致造成三分天下,三國鼎立之局面。曹操為何兵敗于赤壁呢 在眾多的解釋中,有一種重要的觀點,即認為是曹軍發生大疫所致。曹軍兵敗赤壁的原因是眾多的,但其中極為重要的-一個因素是這場大疫極大程度地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這次在赤壁之戰時曹軍中發生的疾疫,是中國當時流行的十分可怕、兇猛的傳染病中的一次局限性流行,它直接導致了曹軍戰爭的失利。第三,疫病的流行還可能會導致王朝的更替。明末農民起義期間,軍隊的征戰不斷將疫情沿途傳播,形成明末鼠疫擴散的動力之一。明王朝是在災荒、民變、鼠疫和清兵的聯合作用下滅亡的。第四,古代疫病的出現,還影響了社會思想文化的發展。從漢末到魏晉,是道教興起的重要時期。道教之所以會在中國歷史上這個最混亂無序、黑暗苦難的時期醞釀成熟,除了分裂戰亂這一因素外,還與當時疫病的盛行有關。當瘟疫日益嚴重的時期,民間道教運動就會活躍起來,而且表現得異常極端;當瘟疫之災有所緩解的時候,道教運動就會變得相對溫和起來。道教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解決瘟疫之災,它為戰勝瘟疫之災提供了技術系統和信仰主義兩種解決之道。第五,瘟疫與風俗關系。節日習俗都是原來預防或慶祝戰勝某種疫病的活動,對瘟疫一般有預防作用。它們也希望通過這種種活動與禁忌能把瘟鬼擋在門外,保佑一家大小的生命安全,體現了人們的一種畏懼而又無奈的心態反應。3、政府與民間共抗疫古人在與疫病做斗爭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疫病防控措施,其中很多措施對我們今天都有借鑒意義。第一,隔離防疫,阻止疫情傳播在我國古代,醫學家很早就認識到了- -些疾病的傳染性,并主張通過隔離的方式來阻隔疫情的傳播。在《漢書》中,就有用“隔離”來防控疫情的記載。比如,在疫情發生時,會建立專門的“病遷坊”,用來隔離患病的人。在唐朝時,在發生麻風疫情時,通過建立“病人坊”來阻隔疫情。第二,研發疫苗,防治未病針對天花疫病,我國醫學家很早就發現了人痘接種木。這就是“種疫苗 技術,通過提取天花病人身體的痘漿、痘瘡結痂等,注射給健康的人,讓人體內產生一定的抗體,從而防御疫情。這種人痘接種在牛痘接種前,可以有效地預防天花疾病,并在我國廣泛地推廣應用。第三,財政支持抗擊疫情抗擊疫情不僅需要精湛的醫療技術,還要有財政作為支持。在我國歷史上,很多發生疫情的時候,為了減輕民眾的負擔,朝廷都會推行減免稅賦的政策。比如對收成達不到一定比例的家庭,給予財政上的支持,以幫助他們維系基本的生活。第四,醫者仁心,永遠不變的是偉大的逆行者雖然我國古代的醫療技術比較有限,但是在與疫情的斗爭中,醫護人員總是在一線上。歷史.上,疫情爆發時,也是名醫輩出的。比如東漢時期的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漢代的華佗,在亂世仍秉承治病救人的理念,行醫救人。李時珍、葉天士等醫者都在防控疫情的過程中做出了重大貢獻。此外,與傳染病流行密切相關的公共衛生也同樣受到重視,例如注重飲食及飲水衛生;設置城市排污系統;改善生活居住環境;大力提倡植樹造林等方面收效良(二)古代世界1、瘟疫與雅典戰敗公元前431-前404年,希臘世界最為強大的兩個城邦——雅典與斯巴達——發生了戰爭。戰爭開始的第二年,一場大瘟疫侵襲了雅典。病癥來勢兇猛,病人發熱,極度口渴,舌頭和喉嚨充血,身體皮膚的顏色紅中泛灰,最后長出膿皰潰爛。各階層的人都會得這種病;包括富人和窮人。醫生們無能為力,他們自己也因此而死。瘟疫給予了雅典同盟以物質和精神上的雙重打擊。瘟疫肆虐的時間很短,但死亡人數很多。可能至少有1/3到2/3的雅典人死亡,包括雅典著名的將軍伯利克里。雅典不僅損失了大量的軍隊和優秀的統帥,而且導致自身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無法做出明智的戰略決策。更可怕的是,災難導致了人們的精神崩潰,使城市居民士氣消沉,尤其是破壞了海軍的戰斗力,這就使雅典不能對斯巴達進行強有力的打擊。戰爭在拖延了27年后,到公元前404年以雅典戰敗告終。2、瘟疫與羅馬帝國覆滅羅馬歷史上有三次大瘟疫——塔西佗《編年史》記載的公元65年大瘟疫、公元167年的“安東尼瘟疫”(又稱“蓋倫醫生疫病”)和公元250年的西普里安瘟疫。當然,除了這三次大的瘟疫外,還有諸多其他瘟疫發生。這些周期性爆發的瘟疫對羅馬帝國的影響是全方位的,無論是對其人口、經濟、軍事、政治,還是對宗教等諸多方面都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第一,瘟疫導致羅馬帝國人口大量減少和人的體質的下降。瘟疫最為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人口的大量死亡。西羅馬帝國的人口大概從帝國早期的70000 萬減少到帝國后期的5000萬,瘟疫顯然是造成人口減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瘟疫大大影響了羅馬人的體質,致使人口出生率降低,使人口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恢復。第二,瘟疫導致了羅馬經濟的衰退。頻繁爆發的瘟疫導致了整個帝國不斷出現饑荒和通貨膨脹,造成了羅馬經濟生活的極度混亂,甚至到了崩潰的邊緣。同時,由于瘟疫肆虐帶來的人口和耕畜的大量死亡,使整個帝國的土地出現了大面積的拋荒,農村在糧食收獲的季節無人收割,從而出現了可怕的大規模饑荒。第三,瘟疫嚴重削弱了羅馬的軍事實力。頻繁發生的瘟疫造成的人口大量減少直接導致其兵源供給不足,這就迫使羅馬帝國政府不得不大量使用蠻族人(主要是日耳曼人)雇傭兵,造成了軍隊的“蠻族化”。并進一步影響了羅馬戰略的重大變化。其表現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帝國不再向東擴張,二是對由日耳曼人馬考曼尼發動的侵略的征討推遲了4年,這是羅馬帝國軍隊第-次沒有立即發動戰役驅逐蠻族的侵犯,而是允許他們居住在帝國的邊境。此后,羅馬帝國由戰略進攻完全進入了戰略防御。第四,瘟疫還造成了羅馬帝國政局的動蕩和混亂。瘟疫造成的局面混亂,為野心家的爭權奪利創造了機會。蠻族人所占比例上升導致在對外戰爭中軍隊組織紀律渙散、將帥不和等許多問題的產生,也為3世紀后期蠻族將領擁兵自重、覬覦皇權埋下了禍根。第五,瘟疫導致道德信仰陷入全面危機,助催了基督教的興起和壯大,也進而改變了羅馬帝國乃至以后西方的醫學史。瘟疫周期性的肆虐使羅馬束手無措,導致幾乎所有人都開始反對希臘醫學的科學和合理的發展,迷信活動逐漸抬頭。對那些極度恐慌的受害者來說,基督教給予了他們在任何其他宗教信條中都找不到的希望。當然,需要注意的是,把瘟疫作為帝國衰亡的唯一或者 主要原因是過于簡單化,但毋庸置疑的是,瘟疫確是西羅馬帝國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歐洲乃至人類的歷史。3、黑死病對西歐的影響。現代歷史學家稱14世紀中葉那場肆虐于亞洲部分地區、中東、北非和歐洲的鼠疫為“黑死病”這場疫病對中世紀的西方社會影響是十分深遠的。第一,黑死病對歐洲社會的最直接的影響是造成人口的大量死亡。中古城市人口集中,接觸相對密切和頻繁,衛生設備落后,衛生知識缺乏,遭受的危害最為慘烈。第二,黑死病使歐洲經濟生活受到重創。最大的問題是,心靈手巧的工匠在瘟疫期間大批死亡,許多工藝因此失傳。因此,手藝人變得彌足珍貴,比富人的身份還高。社會結構從而有所改變。第三,黑死病使歐洲學術界失去了許多學者。就大學而言,劍橋大學的40位教授中死了16位,牛津大學的學生人數從3萬人降低到6千人。許多大學被迫放棄教拉丁語,主要是因為懂拉丁語的教師數量大為減少,它促使教育變得更實用,更世俗化,向方言轉化更快,基督教大-統的局勢一去不復返。第四,瘟疫動搖了基督教的正統神學,使其失去了在思想上的壟斷地位。黑死病之前支撐思想和文化秩序的主要機構是教會和大學,但這兩個機構都遭到了很大的打擊。就教會而言,所剩的教士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許多教會職位空缺,許多教堂處于空無一人 的狀態。在這種文化的真空中,新的觀念和新的原則開始滲透。在這種新觀念中最突出的便是享樂主義,伴隨著這種享樂主義的是強烈的個人主義的出現。歐洲經歷了黑死病的沖擊,舊的傳統思維和思想秩序失去了其原有的優勢,為更加現實的思考留出了空間,在這樣的空間里成長出了理性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甚至科學的萌芽,從中能夠真切地看到文藝復興的影子。二、考察要點(一)中國古代疫病防治.1.背景(1)處于由盛轉衰時期,政治腐敗,社會動蕩(2)小農經濟占主導(3)戰爭頻發,氣候異常,新型傳染病增多,疫病大規模爆發(4) 思想觀念落后、愚昧(5)醫學家深入研究2.特點(1)總說①發現傳染現象較晚②受宗教影響,有一定迷信色彩③科學性與迷信交織④受道德影響明顯(2)階段特征(歷史沿革)①漢代至隋代,瘟病學說以內科理論為基礎②宋元以來,瘟病與傷寒從論癥和治法等方面區分開來③明清時期,瘟病學說逐漸形成體系(3)積極①由臨時性到常態化、制度化②由以民促官到政府主動介入③中央政府由缺位到主導④由帶有封建迷信色彩到日益重視科學防治(4)消極①政府應對消極②防疫重點主要集中在災后賑濟救助③防疫措施呈零散性、偶然性④防疫措施迷信色彩深厚3.影響(1)積極①一定程度上防控了疫情,緩和了社會矛盾②擴大了儒家思想在民間的影響,增強了道德約束力③一定程度上推動防疫措施的普及④推動了早期公益事業的產生(2)消極①迷信使人們長期以來無法科學認識傳染現象②導致疫病蔓延,人口大量死亡,社會動蕩。4.措施(1)政府減免稅收,發放錢財賑濟災民(2)針對疫病施醫送藥,采取隔離措施避免疫情擴散(3)齋戒祈禱趨避疫病(4)民間醫生與儒生救助災民(二)中國近代疫病防治1.背景(1)政府措施得力且應對方法科學有效(2)吸取國外先進科技并有創新突破(3)地方政府和民間團體的積極配合(4)東北地區開發較晚,人口大量涌入,醫療設施落后(5)文化保守勢力強大,固有觀念阻礙防疫工作2.措施(1)開始仍然使用傳統方法治療,未進行隔離(2)制定一系列疫時社會制度(3)組建各級防疫組織(4)頒布各種防疫法規3.影響(1)促進中國防疫事業近代化(2)促進衛生制度化和政治化,加快衛生事業近代化進程(3)收回了部分檢疫權(4)促進了衛生知識在民眾中傳播,提高公民衛生意識(5)促進民族覺醒,推動了近代民主革命發展和近代化進程(6)促進了民族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發展(7)推動醫療技術進步,促進近代醫療衛生體系建立。(三)世界近代的疫病防治1.背景(1)總說①封建王權的發展,民族國家形成,中央集權加強②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③近代自然科學興起④人文主義的發展⑤宗教觀念的影響(2)正面①政府的關注和支持②現代科技的進步③教育的普及④人們衛生觀念的加強⑤世界性衛生協調組織的成立(3)反面①政府忽視公共衛生事業(各國政府間缺少合作并且防治措施乏力)②世界市場的形成③城市化加深,人類居住密集④醫療技術和衛生知識相對落后⑤民眾對宗教的盲目信仰和對鼠疫的恐:慌心理⑥戰爭加劇傳染病的蔓延2.特點(1)波及范圍廣(2)持續時間長并多次出現反復(3)死亡率高(4)傳播速度快3.措施(1)政府高度重視,積極應對(2)周密部署,構建國家公共衛生防疫體系(3)防疫工作制度化4.影響(1)推動醫療技術進步,促進近代醫療衛生體系建立,為疫病消退奠定了基礎(2)促進城市化發展,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與社會轉型(3)動搖了天主教會的絕對權威,客觀上有利于人文主義思想的產生和發展(4)促進了近代歐洲醫學理念和實踐的變革(5)提高公民衛生意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