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中地理新教材中夏至日期為何改為 6月 21 日前后此前,初中地理教材夏至的日期都注明在6月22日前后,這是很多地理老師和學過地理的學生的共同記憶。01夏日并非日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其實并非是一個日期。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依據的是“大陽黃經度數”劃分,即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于地球在黃道上每運行15°所到達的位置,當太陽運行至黃經90°為夏至點。所以,夏至等二十四節氣本質上都是個“點”,是個時令點。02夏至并不固定哪日夏至出現在太陽運行至黃經90°,這一天在6月20日-22日左右。原因有以下兩點:(1)由于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跡是呈橢圓形的,而不是完美的圓形。同時,地球的自轉也是有微小變化的,因此節氣時間并不完全一樣。(2)歷法也是導致夏至日期不同的一個因素。公歷紀年法將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確定為365天,而實際上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準確時間為365天48分46秒,這意味著公歷紀年法與節氣確定原則之間存在一個時間差。為了彌補這個時間差,公歷紀年法中引入了閏年的概念,即年份是4的倍數且不為100的倍數時為閏年,閏年在2月份最后一天增加一天,以此來調整時間差。盡管如此,閏年的調整仍然存在細微的誤差,因此節氣日期每年都會有所變化,導致節氣日期不固定。03夏至日在提前2024年夏至出現在6月21日4時51分,這也是228年以來最早出現的夏至。為何夏至出現的時間,會有越來越早的趨勢?這種逐年提前的趨勢還是由于前面所說的陽歷(公歷)與回歸年計算方式的差異所導致。具體而言,一個回歸年約為365.2422天,而陽歷年份為365天,閏年則為366天,四年累計為1461天,相比之下,四個回歸年總計1460.9688天。由于陽歷四年的總天數略長于回歸年,因此導致了夏至時間的逐年提前現象。 查閱近三十年夏至日日期,1991、1995、1999、2003、2007、2011、2015年是在6月22日,其余均在6月21日。沒有一天的夏至日是在6月23日,因此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的這個“后”不大準確。新教材的調整是基于更精確的觀測數據和科學研究成果,旨在為學生提供更準確的地理知識。初中地理新教材將夏至的日期改為 6 月 21 日前后,是為了更加準確地反映天文現象,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運動規律和節氣的變化。這一調整也體現了科學知識的不斷更新和進步,激勵著我們在學習中保持探索和求知的精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