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科學的本質研尖自然現樂科學改變了人改變了人類對自蔽的認識科學并不神秘改迎了人沙的思班方式科學技術的兩百性關度單位km m dm cm mmμmnm測異工耳刻度火迭正確使用刻度放溫如記上數杯記錄誰硝值+估讀值+單停平移法化曲為直法特殊測出法化古為曲法,巖識法體識單位立乃米、立力分米、立力厘米、升、童升測近工具星筒咸衛杯在量簡的使用方法注衣們小飾大科學測量記第一早探非水法累自然的科特殊測量法沉墜法學針生法剖補法定義:表示物體冷熱程度常用蘭位原理:液體的蒸F冷箝使月前“一看觀漯測量社三濕度i二清認瀘顯小刻度玻璃泡安全部涇入被測液體過溫血使州方法口,不美到容岳的底和壁測二液體溫度要特示數積定E再沃效,不能時三妥三不能在液柱上升或下爛過程中誕數瀆卷時,玻璃浪裝密任被測液體中,視線與夜而相平,不能斜視!體溫計使用方法市前州兒,下可以離開人體讀數捉出問盟理立清忠與假設科學探棄的甚制定汁劃本步跟攝架江據,得出結論交流與評價像科學家那樣探究控制變骨法多放基代法「轉換法科學探究方法類匙法科學準理法校型法考點梳理●1.1科學并不神秘●考點一科學的本質●1.科學以自然界各種現象為研究對象,發現它們產生、發展的原因和規律。2.科學研究要善于觀察,勤于實驗。解決一個小小問題的過程都可能有科學發現。【學以致用】(2024越城區)下列現象不屬于自然科學研究范疇的是()A.植物生長B.經濟危機C.臺風D.火山爆發【答案】B【分析】科學的核心是探究??茖W探究是學習科學的一種重要方式,科學探究指科學家們研究自然界的科學規律所進行的科學研究活動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科學探究則是搭通過發現問題、訓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獲得知識技能和方法的一種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解答】解:A、植物生長屬于自然科學研究范疇,故A不合題意:B、經濟危機不屬于自然科學研究范疇,故B符合題意;C、臺風屬于自然科學研究范疇,故C不合題意:D、火山爆發屬于自然災害問題,人們通過對火山爆發的原因進行探究,能夠提前預知火山爆發的時間,減少火山爆發產生的危害,屬于自然科學研究范疇,故D不合題意。故選:B。考點二科學對人類對改變1.科學探索為我們提供了新的事實與證據,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世界,改變和拓展了我們對自然的認識。2.科學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我們學會了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復雜問題。3.科學技術的利用具有兩面性,一方面,科學技術促進我們生產和生活的發展:另一方面,科學技術使用不當,也會給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4.人們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會發現新的問題,因此,科學是無止境的。1.1科學并不神秘考點一 科學的本質科學以自然界各種現象為研究對象,發現它們產生、發展的原因和規律。科學研究要善于觀察,勤于實驗。解決一個小小問題的過程都可能有科學發現。【學以致用】(2024 越城區)下列現象不屬于自然科學研究范疇的是( ?。?br/>A.植物生長 B.經濟危機 C.臺風 D.火山爆發【答案】B【分析】科學的核心是探究??茖W探究是學習科學的一種重要方式,科學探究指科學家們研究自然界的科學規律所進行的科學研究活動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科學探究則是搭通過發現問題、訓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獲得知識技能和方法的一種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解答】解:A、植物生長屬于自然科學研究范疇,故A不合題意;B、經濟危機不屬于自然科學研究范疇,故B符合題意;C、臺風屬于自然科學研究范疇,故C不合題意;D、火山爆發屬于自然災害問題,人們通過對火山爆發的原因進行探究,能夠提前預知火山爆發的時間,減少火山爆發產生的危害,屬于自然科學研究范疇,故D不合題意。故選:B。考點二 科學對人類對改變科學探索為我們提供了新的事實與證據,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世界,改變和拓展了我們對自然的認識。科學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我們學會了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復雜問題。科學技術的利用具有兩面性,一方面,科學技術促進我們生產和生活的發展;另一方面,科學技術使用不當,也會給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人們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也會發現新的問題,因此,科學是無止境的。【學以致用】(2023秋 吳興區校級期中)科學技術在改變我們生活和促進社會進步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許多不利的影響。下列實例中屬于科學技術給我們帶來不利影響的是( )A.神舟十三號成功發射B.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C.利用超級計算機預測臺風的移動路徑D.核電站廢水直接排入海洋【答案】D【分析】科學研究各種自然現象,尋找它們產生、發展的原因和規律;學習科學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解釋和預測各種事物、現象及其變化,給我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益處,同時減小和預防不利因素帶來的危害,據以上分析解答【解答】A.神舟十三號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太空技術尤其是載人航天技術的蓬勃發展,為我們探索外太空提供了有利的支撐,為世界的和平發展帶來了更多的積極意義,故A正確;B.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開啟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在數年的時間內就解決了十多億人的吃飯問題,該項技術在世界得到廣泛的推廣,故B正確;C.利用超級計算機預測臺風的移動路徑,及時預測和預防天氣的變化,更精確地把握天氣的變化規律,減少自然災害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的危害,故C正確;D.核電站廢水直接排入海洋,影響海洋動物的生成,甚至造成海洋動物死亡,廢水中含有放射性物質可能會導致物種變異,導致疾病的發生,威脅人體健康,因此核廢水不能直接排入海洋,應該及時處理,故D錯誤;故選:D。1.2科學測量考點一 長度測量長度單位基本單位:米,符號是m。常用單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m)、納米(nm)等。換算關系:1m=10dm=100cm=103mm=106 m=109nm 1km=103m=104dm=105cm 1cm=10-2m 1mm=10-3m 1 m=10-6m 1nm=10-9m。換算法則大單位——小單位,乘進率。例如:1m=1×103mm小單位——大單位,乘進率的倒數。例如:1mm=1× m.規范使用科學記數法。長度測量測量工具:測量長度的工具是刻度尺,包括直尺、三角尺、卷尺等。刻度尺使用時要做到“三看”看刻度尺的零刻度線是否磨損,如已磨損,應從其他刻度線量起看刻度尺的量程(測量范圍)。原則上測長度要求一次測量,如果測量范圍小于實小于實際長度,勢必要移動刻度尺測量若干次,這樣會產生較大的誤差。看刻度尺的分度值(相鄰兩刻度線之間的長度)。使用刻度尺要做到“五會”會“選”:指刻度尺的選擇,量程和分度值應從實際測量的要求出發兼顧選擇會“放”:如圖甲所示,有刻度線的一邊要緊靠被測物體,且與被測邊保持平行。零刻度線磨損的應以其他某一刻度線為零點,讀數時要注意減去“零點”處的數值會“看”: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不要斜視。會“讀”:精確的測量需要估讀。在讀數時,除準確讀出分度值的數字(準確值)外,還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估讀值),如25.38cm中,25.3cm是準確值,0.08cm是估讀值,它雖然是估讀的,并不準確,但它對我們還是有用的,它表示該物體的長度在25.3~25.4cm之間且更接近25.4cm。會“記”:記錄測量結果時,除了正確無誤地記下所讀出的數字外,還要注上單位,只寫了數字未標明單位的記錄是沒有意義的。測量數據=準確值+估讀值+單位。被測物體末端對應整刻度線時,估讀數字是0。記錄時不能漏記。長度測量特殊方法化曲為直法把棉線的起點放在曲線的一端點處,讓它順著曲線彎曲,標出曲線另一端點在棉線上的記號作為終點,然后把棉線拉直,用刻度尺量出棉線起點至終點間的距離,即為曲線長度測圖形空碗碗又邊緣的長度、測地圖上兩點間的距離、硬幣的周長、圓柱體的周長、胸圍、腰圍等。滾輪法用一輪子,先測出其直徑,后求出其周長,再將輪沿曲線滾動,記下滾動的圖數,最后將輪的周長與輪滾動的圈數相乘,所得的乘積就是曲線的長度測操場跑道的長度、測一個橢圓形花壇的周長。平移法用刻度尺并借助三角板或桌面將待測物體卡住,把不可直接測量的長度轉移到刻度尺上,從而直接測出該長度。注意用三角板的直角邊夾住物體,并與刻度尺垂直測硬幣、球體、圓柱體的直徑,圓錐的高、人的身高等1張。累積法把某些難以用常規儀器直接準確測量的物理量,用累積的方法將小量變大量,不僅便于測量,而且還可以提高測量的準確程度,減小誤差,如測一張紙的厚度,測量細銅絲的直徑【學以致用】(2024 鹿城區期末)為了較準確地測出金屬導線的直徑,他采用了以下的辦法:剪下一段導線后,將這段導線緊密地在一支鉛筆上纏繞18圈,形成一個導線圈,再用一把刻度尺去測量這線圈的長度如圖所示為 cm,這一品牌導線的直徑是 mm。若在繞線時匝與匝之間留有間隙,則測量值比真實值要偏 (選填“大”或“小”)。【答案】2.50;1.4;大。【分析】(1)金屬絲的直徑很小,如果用刻度尺直接測量,或者測不出或者誤差太大,如圖所示,把金屬絲在鉛筆上緊密排繞n圈,測出線圈長度L,則細銅絲直徑d=L/n。(2)使用刻度尺時看清最小刻度值,是否與零刻線對齊,不能數錯匝數,匝與匝之間不能留有空隙。【解答】解:(1)由圖知: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線圈左側與1.50cm對齊,右側與4.00cm對齊,所以線圈的長度為L=4.00cm-1.50cm=2.50cm;已知金屬絲的圈數為n=18;故d= L/n=2.50cm/18≈0.14cm=1.4mm;(2)若在繞線時匝與匝之間留有間隙,則測量值比真實值要偏大。故答案為:2.50;1.4;大。考點二 體積測量一、體積單位1.固體體積的常用單位:立方米(m3) 、立方分米(dm3)、立方厘米(cm3)2.液體體積的常用單位:升(L)、毫升(mL)3.單位換算:1m3 = 103 dm3 = 106 cm3 1L = 1000mL1m3 = 1000L 1 dm3 =1L 1cm3 = 1mL液體體積測量測量工具: (1)量筒:上下粗細均勻,刻度均勻,更加精確 (2)量杯:上粗下細,刻度上密下疏,不精確量筒使用時要做到二看: 一看量筒的量程 二看量筒的最小刻度使用量筒要做到“五對”選對:選擇合適的量程和最小刻度放對:測量液體體積時,量筒應放在水平桌面上注對:注入液體時,左手拿量筒,略傾斜,右手拿試劑瓶,瓶口緊挨量筒口,試劑瓶標簽朝向手心,讓液體沿量筒壁緩慢注入, 待到離所需刻度線1-2cm時,量筒置于水平桌面,改用膠頭滴管滴加到刻度線處看對:讀數時,視線應與量筒內液體凹液面的最低處或凸液面的最高處保持水平。仰視讀數偏小,俯視讀數偏大 (速記:“羊”小“虎”大)記對:記錄讀數,并標注所用單位。【學以致用】(2024 拱墅區校級期中)某學生用量筒量取液體,視線與液體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相平,讀數為30mL,將液體倒出一部分后,俯視讀數為20mL,則該同學實際倒出的液體體積為( )A.大于10mL B.小于10mL C.等于10mL D.無法確定【答案】A【分析】量筒的正確讀數方法是視線要與量筒內的凹液面向平,若仰視讀數,會造成讀數偏?。蝗舾┮曌x數,會造成讀數偏大。據此分析出答案。【解答】解:量筒內原有液體的體積是按照正確的讀數方法讀出的,記為V1;倒出部分液體后,剩余液體體積記為V2,俯視讀數會造成剩余液體的體積V2讀數結果偏大;倒出液體的體積記為V3,則V3=V1-V2=30mL-20mL=10mL,因為V2偏大,所以V3偏小,即倒出液體的體積應該大于10mL。故選:A。四、固體體積測量規則物體:只要用刻度尺測量它的長、寬和高,把測得的數據代入相應的公式,便可計算出它的體積。不規則物體排水法先在量筒中倒入適量水(“適量”是指不能太少,要以能浸沒被測物體為準,也不能太多,不要在物體浸沒后,液面上升到超過最大刻度處),讀出體積V1,如圖所示。再將固體用細線拴住慢慢放人量筒內的水中,并使其被浸沒,讀出此時水與固體的總體積V2,如圖所示。被測固體的體積V= V1-V2。沉墜法將被測物體和能沉人水中的重物用細線拴在一起(重物在下,被測物體在上), 先用手提被測物體上端的細線,只將重物浸沒在量簡內的水中,讀出體積 V1, 如圖所示;然后將拴好的兩個物體一起浸沒在水中,讀出體積V2,如圖所示;被測固體的體積V= V2-V1針壓法在量筒內倒人適量的水,讀出體積V1,如圖所示;用細長針刺入被測固體并用力將其壓人量筒內的水中,使其浸沒,讀出此時的體積V2,如圖所示;被測固體的體積V= V1-V2【學以致用】(2022秋 玉環市期末)如圖為某興趣小組在測量塑料盒體積時的實驗情景,據圖分析可得,塑料盒體積為( ?。?br/> A.1cm3 B.3cm3 C.6cm3 D.9cm3【答案】C【解答】解:根據圖可知,塑料盒、金屬環和液體的總體積為V4=60mL,金屬環和液體的總體積為V3=54mL,則塑料盒的體積為:V=V4-V3=60mL-54mL=6mL。故選:C。考點三 面積的測量規則物體的面積測量與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一樣,是建立在長度測量的基礎上的。不規則物體的面積測量有割補法、方格法等。 方格法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面積:測出每一方格的邊長,求出每方格的面積。數出不規則物體所上的方格數:占半格或半格以上的算一格,不到半格的舍去面積=每一方格的面積 x所占的總的方格數。考點四 溫度測量一、溫度概念溫度可以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常用溫度計是利用液體(如水銀、酒精等)熱脹冷縮的性質制成的。常用的溫度單位是攝氏度,用“ °C ”表示。在標準大氣壓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溫度定為 0°C,水沸騰時的溫度定為 100°C, 兩者之間分為 100 等份,每等份表示1°C。【學以致用】(2024 鎮海區校級期末)小科自制了一支溫度計,刻度在0℃時水銀柱長5cm;在100℃時,水銀柱長25cm。用這支溫度計去測量一杯30℃的水時,水銀柱長度為( ?。?br/>A.6cm B.10cm C.11cm D.8cm【答案】C【分析】先求出1cm代表的溫度,再根據溫度計的溫度求出長度的變化量,從而得出水銀柱的長度。【解答】解:由題意可知,溫度計在0℃時水銀柱長5cm;在100℃時,水銀柱長25cm,所以1cm水銀柱表示的溫度為=5℃,用這支溫度計去測量一杯30℃的水時,水銀柱的變化長度為=6cm,故水銀柱長度為5cm+6cm=11cm,故C正確。故選:C。溫度計的使用方法常用溫度計的正確使用方法:選對:選擇量程合適的溫度計,防止被測物體溫度過高時,液柱將溫度計脹裂。若無法估計被測物體的溫度,則應先用量程較大的溫度計測量,然后再挑選合適的溫度計,并使其最小刻度能符合實驗精確度的要求放對:玻璃泡與被測物體充分接觸,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壁;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讀對:示數穩定后讀數,不能將溫度計從被測液體中拿出來讀數;讀數時視線要與溫度計內的液面相平記對:記錄數值和單位,0℃以下時,不要忘記負號。【學以致用】(024 西湖區)在氣溫是25℃的房間里,小明用水銀溫度計測沸水的溫度,由于立即讀數,造成讀數是50℃.那么50℃表示( )A.房間里空氣的溫度 B.沸水的溫度C.溫度計中水銀的溫度 D.以上說法都不正確【答案】C【分析】液體溫度計是利用液體的熱脹冷縮性質制成的,也就是說,外界的溫度會先作用于溫度計液泡內的液體,使液體的溫度改變,從而發生熱脹或冷縮的變化。【解答】解:A、房間內空氣的溫度是25℃,而讀數是50℃,所以不可能是周圍空氣的溫度。故A不符合題意;B、這一刻度還沒有達到沸水的溫度。故B不符合題意;C、溫度計示數的變化是先使溫度計內的液體溫度變化,從而發生熱脹冷縮,進而指示出不同時刻的測溫物質的溫度,所以測量的是溫度計內水銀的溫度。故C符合題意;D、C選項符合題意,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體溫計的結構和使用(1)體溫計的量程為35°C 至 42°C,分度值為 0.1°C。(2) 玻璃泡上方有一段極細的縮口,水銀柱可在此處斷開,故體溫計可以離開被測者讀數。測量溫度的方法越來越多,技術也越來越先進。常用的溫度計除了液體溫度計以外, 還有電子溫度計、金屬溫度計等,色帶溫度計能方便地跟蹤動物的體溫變化,衛星遙感能測出海水0.1°C的溫度變化,天文學中常用光譜分析的方法研究恒星的溫度。【學以致用】(2023秋 余杭區期末)體溫計的玻璃泡與毛細管連接處有一管徑更細的彎管,可以讓體溫計離開人體讀數,在每次測量前必須將毛細管中的水銀甩回到玻璃泡中。一位粗心的同學用已甩過的同一支體溫計連續測量了甲、乙、丙三個同學的體溫,中途沒有將水銀甩回玻璃泡內,結果三人的體溫都是37.8℃,有關三人的真實體溫,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三人的體溫都是37.8℃B.甲的體溫是37.8℃C.乙、丙兩人的體溫都低于37.8℃D.乙、丙兩人的體溫都高于37.8℃【答案】B【分析】體溫計如果不甩,直接使用的話會出現測量不準,只會顯示最高溫,不會顯示低溫。【解答】解:由題可知,體溫計使用之前甩了,故甲的體溫是正確的,但是后來乙丙同學沒有甩,導致體溫測量出現錯誤,由此可知甲的體溫是37.8℃;故選:B。考點五、誤差誤差的原因和解決方法【學以致用】(2024 余杭區期末)小明用同一把刻度尺測量某物體長度,三次測量值分別是L1=9.90厘米、L2=9.91厘米和L3=9.89厘米。取其平均值9.90厘米作為測量結果。以下分析正確的是( ?。?br/>A.L1=9.90厘米的測量結果沒有誤差B.L1=9.90厘米也可以記錄成L1=9.9厘米C.L2=9.91厘米中0.01厘米是準確值D.物體長度可能略大于L=9.90厘米【答案】D【分析】對于刻度尺測量結果的記錄我們一般要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對于一個完整的測量結果而言,我們也可以從數據上判斷其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為了減小誤差,我們還常取多次測量的平均值作為最終結果,并且保留到與原測量值相同的位數,因此,明確了這些要求,可以幫助我們判斷選項中內容的正確性。【解答】解:A、誤差是不可避免的,所以L1=9.90厘米的測量結果也有誤差,故A錯誤;B、在9.90厘米中“0”是估計數字,“8”是準確數字,在9.9厘米中“9”是估計數字,所以L1=9.90厘米不能記錄成L1=9.9厘米,故B錯誤;C、第二次測量值L2=9.91厘米中9.9厘米是準確值,0.01厘米是估計值,故C錯誤;D、通過多次測量求得的平均值為9.90厘米,所以物體長度可能略小于9.90厘米,也可能略大于9.90厘米,故D正確。故選:D。考點六 科學實驗室科學實驗科學研究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科學實驗是人們使用一定的儀器、設備,在人為控制條件的情況下,設計實驗,研究現象產生和變化的原因,從中總結、概括出普遍的規律。實驗儀器和試劑的存放原則儀器的存放儀器被存放在實驗儀器柜內,并按不同的用途有序擺放,特殊的具有危險性的試劑或器材需要按其規定要求存放于規定位置。試劑的存放試劑要做到分開存放、取用方便、注意安全、保證質量。常見的實驗器材和用途測量儀器溫度計:測量物體的溫度秒表:測量時間托盤天平:稱量物體質量電流表:測量電流大小;電壓表:測量電壓大小觀察儀器放大鏡:觀察物體顯微鏡:觀察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物體取用儀器鑷子:夾取塊狀固體藥匙:取用粉末狀固體玻璃儀器玻璃棒:用于攪拌、引流、蘸取液體量筒、量杯:用于量度液體體積廣口瓶:盛放固體藥品;細口瓶:盛放液體藥品集氣瓶:收集或貯存少量氣體或有關氣體的化學反應(5)試管1)用途:①常溫或加熱條件下,用作少量試劑的反應容器。②收集少量氣體和氣體的驗純。③盛放少量藥品。2)注意事項:①普通試管可以直接加熱。②裝溶液時不超過試管容量的1/2,加熱時不超過試管的1/3。③加熱時必須用試管夾,夾在接近試管口1/3部位。④加熱時先使試管均勻受熱,然后在試管底部加熱,并不斷移動試管。這時應將試管傾斜約45°,管口不要對著有人的方向。⑤左右振蕩試管。(6)燒杯1)用途:盛放藥品、配制溶液和較大試劑的反應容器2)注意事項:①不能直接加熱,需要墊上石棉網,以均勻供熱。加熱時,燒杯外壁須擦干。②用于溶解時,液體的量以不超過燒杯容積的1/3為宜。并用玻璃棒不斷輕輕攪拌。溶解或稀釋過程中,用玻璃棒攪拌時,不要觸及杯底或杯壁。③盛液體加熱時,不要超過燒杯容積的2/3,一般以燒杯容積的1/2為宜。④燒杯不能量取液體。(7)膠頭滴管1)用途:用于滴加或吸取少量液體2)注意事項:①滴加液體時,不能伸入容器內,更不能與容器接觸,應垂直懸空于容器上方。②吸取液體時,不能在液體內部擠壓膠帽,應在空氣中按住膠帽后再伸入液體中松開膠帽吸取藥品。③不能倒置,也不能平放在桌面上,防止藥品腐蝕膠帽,應插入干凈的瓶中或試管內。④用完之后立即用水清洗,禁止未清洗就吸取另一藥品。(8)酒精燈1)用途:加熱2)注意事項①酒精燈使用前要檢查酒精的量以及燈芯是否平整或是否燒焦,使用后要及時蓋上燈帽,防止酒精揮發或燈芯受潮。②不可向燃著的酒精燈內添加酒精,酒精不足時應使用漏斗添加。③不可用燃著的酒精燈直接點燃另一盞酒精燈。④熄滅酒精燈應用燈帽蓋熄,不可吹熄,要蓋兩次,防止下次使用時燈帽無法打開。⑤酒精燈內的酒精量不可超過酒精燈容積的2/3也不應少于1/4。⑥酒精燈的火焰分為三層,外焰、內焰、焰心,外焰溫度最高,所以要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物體。⑦酒精燈在燃燒時若不慎翻倒,酒精在實驗臺上燃燒,應及時用沙子蓋滅或濕抹布蓋滅其他儀器(1)鐵架臺:固定和夾持各種儀器(2)蒸發皿:可用于直接加熱,用于少量液體的蒸發、濃縮和結晶。(3)分子模型:直觀地展示分子的結構【學以致用】(2024 臨平區)酒精燈是實驗室中常用的加熱儀器。(1)如圖A、B、C所示是小科同學點燃與熄滅酒精燈的操作,其中錯誤的是 (填寫字母)。(2)為了研究酒精燈火焰溫度,小科取一根小木棒,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燈火焰中(如圖D),1~2秒后取出,他通過觀察 判斷出酒精燈火焰各部分的溫度不同。(3)用酒精燈加熱物體時,物體在 處溫度升高最快。(4)加熱前,如果沒有將試管外壁擦干,就直接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可能會引起有后果是 。【答案】(1)B;(2)小木棒各部分顏色變化(小木棒各部分炭化程度)(合理即可);(3)外焰;(4)試管破裂。【分析】根據酒精燈的使用方法、火焰的溫度等知識進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1)絕對禁止用燃著的酒精等點燃另一個酒精的酒精燈,點燃酒精燈應用火柴點燃,故圖中B錯誤,故答案為:B;(2)小明通過觀察火柴梗各部分的炭化程度(各部分顏色變化)判斷出酒精燈火焰各部分的溫度不同,故答案為:小木棒各部分顏色變化(小木棒各部分炭化程度)(合理即可);(3)通過(2)中的現象可推測酒精燈外焰的溫度最高,所以用酒精燈加熱物體時,物體在外焰處溫度升高最快,故答案為:外焰;(4)加熱玻璃儀器時如外壁有水,應在加熱前應擦干,以防受熱不均勻造成儀器炸裂,故答案為:試管破裂。四、科學實驗室危險標志五、科學實驗室意外事故處理被化學試劑灼傷:緩緩流水沖洗一分鐘以上燒傷或燙傷:大量冷水沖洗酒精燈失火:用沙子或濕布蓋滅,不能用水潑滅吸入有毒氣體:立即到室外呼吸新鮮空氣并請醫生處理。發生嚴重火災:立即有序撤離并撥打火警電話119【學以致用】實驗室里做實驗常常會發生意外事故,學會對意外事故的處理也是學習科學必備的一課,以下處理方法不恰當的是( ?。?br/>選項 事故 處理方法A 燙傷 用大量冷水沖洗受傷處B 割傷 用清潔的醫用繃帶包扎傷口C 被化學試劑灼傷 用緩緩流水沖洗1分鐘以上D 酒精燈酒精灑出著火 用水撲滅火焰【答案】D【分析】根據實驗意外事故的處理方法來分析。【解答】解:A、燙傷時可用大量冷水沖洗受傷處,故A做法正確;B、割傷時,可用清潔的醫用繃帶包扎傷口,故B做法正確;C、化學藥品濺在皮膚上,要用大量清水沖洗,并尋求老師的幫助,故C做法正確;D、酒精燈酒精灑出著火,不能用水滅火,而是用濕抹布蓋滅,故D做法錯誤。故選:D。1.3像科學家那樣探究考點一 實驗探究的基本步驟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并能用書面或又頭表述這些問題。作出假設:提出的假設要具有可檢驗性。制訂計劃:一是設計實驗組和對照組,二是分別給實驗組和對照組施加單 一變量,三是觀察、記錄實驗現象和實驗數據,最后根據實驗原理對實驗結 果進行預測分析。實施計劃,進行實驗:實驗觀察要客觀、真實,數據收集要及時、全面,并且要對數 據的可靠性進行評價。 減小實驗結果的誤差或偶然性:控制實驗只有一個變量,多次實驗,重復實 驗,反復探索,不斷改進探究方法,并且實驗結果一般要計算平均值。分析證據,得出結論:能夠描述現象,對數據能夠進行整理、分析和判斷。解釋、表達與交流:對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進行交流【學以致用】(2024 浙江模擬)幽門螺旋桿菌可通過飲食等途徑傳染。資料顯示,67%~80%的胃潰瘍和95%的十二指腸潰瘍是由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潰瘍容易導致胃癌。研究者將實驗小鼠平均分為三組,每組若干只,按下表進行處理,以探究幽門螺旋桿菌與胃黏膜炎癥的關系,以及乳酸菌對幽門螺旋桿菌的影響。一段時間后檢測三組小鼠胃黏膜炎癥因子水平相對值(炎癥因子水平相對值越高,炎癥越嚴重),并計算出每組的平均值,結果如柱狀圖所示。處理 1組 2組 3組是否灌胃乳酸菌 否 否 是三周后是否灌胃幽門螺旋桿菌 否 是 是【注】“灌胃”是使用灌胃器,將藥液由動物的口直接注入到胃中。(1)實驗中1組和2組結果對照,實驗的變量是 。(2)從該研究者的實驗結果可以得到的結論:幽門螺旋桿菌與胃黏膜炎癥的發生 (填“有關”或“無關”)。(3)實驗中2組和3組結果對照,說明乳酸菌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黏膜起到 (填“抑制”或“加強”)作用。(4)根據以上實驗結論,給我們生活的啟示是 。(答一點即可)【答案】(1)幽門螺旋桿菌(2)有關(3)抑制(4)飲食中適當的補充乳酸菌,能夠減少胃腸的潰瘍和癌變【分析】1、探究過程探究的一般過程包括: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2、對照實驗是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這個不同的條件,就是唯一變量。一般的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實驗組,沒有對實驗變量進行處理的就是對照組。為確保實驗組、對照組實驗結果的合理性,對影響實驗的其他相關因素應設置均處于相同且理想狀態,這樣做的目的是控制單一變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和干擾。【解答】解:(1)對照實驗是指在探究某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對研究對象進行的除了該條件不同以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實驗中1組和2組結果對照,實驗的變量是幽門螺旋桿菌。(2)其結果是2組小鼠比1組成小鼠胃黏膜的炎癥嚴重得多,可以得到實驗結論:幽門螺旋桿菌與胃黏膜炎癥的發生有關。(3)實驗中2組和3組結果對照,其結果是2組小鼠比3組成小鼠胃黏膜的炎癥嚴重得多,說明乳酸菌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黏膜起到抑制作用。(4)根據以上實驗結論,給我們生活的啟示是:飲食中適當的補充乳酸菌,能夠減少胃腸的潰瘍和癌變故答案為:(1)幽門螺旋桿菌(2)有關(3)抑制(4)飲食中適當的補充乳酸菌,能夠減少胃腸的潰瘍和癌變考點二 科學探究方法1. 控制變量法:通過控制其他變量來研究單一變量的影響。這種方法在實驗中廣泛使用,例如研究溫度對植物生長的影響時,需要控制光照、水分等其他因素。2. 等效替代法:用等效的替代方案來簡化復雜問題。例如,在研究地球運動時,可以用模型地球儀代替真實地球,用燈泡代替太陽來模擬晝夜交替3. 轉換法:將問題轉化為更容易解決的形式。比如,將復雜的物理問題轉化為數學方程,或者將抽象概念具體化。例如,用彈簧測力計將重力轉化為可測量的長度。4. 類比法:利用已知事物的特性來理解未知事物。例如,用水流來類比電流,幫助理解電路中的電流概念。或者用細胞膜類比房屋的墻壁來解釋細胞的選擇性通透性。5. 科學推理法:基于邏輯和經驗進行推理得出結論。包括演繹推理(從一般到特殊)和歸納推理(從特殊到一般)。例如,通過觀察多個生物體,歸納出生物的共同特征。6. 模型法:構建簡化的模型來研究復雜系統。可以是物理模型、數學模型或概念模型。例如,用原子模型來解釋化學反應,或者用食物鏈模型來說明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學以致用】(2024春 嘉興期末)控制變量法、類比法、模型法和轉換法等都是研究科學問題時常用的方法。下列實驗與相關方法對應的是( ?。?br/>選項 A B C D實驗探究豌豆種子萌發條件 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 探究影響壓力效果的相關因素 探究月相規律方法 控制變量法 類比法 模型法 轉換法A.A B.B C.C D.D【答案】A【分析】(1)控制變量法:對于多因素(多變量)的問題,常常采用控制因素(變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問題變成多個單因素的問題。每一次只改變其中的某一個因素,而控制其余幾個因素不變,從而研究被改變的這個因素對事物的影響,分別加以研究,最后再綜合解決;(2)等效替代法:是指在研究某一個物理現象和規律中,因實驗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實驗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難直接揭示物理本質,而采取與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現象來替代的方法;(3)轉換法:一些比較抽象的看不見、摸著的物質的微觀現象,要研究它們的運動等規律,使之轉化為學生熟知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宏觀現象來認識它們.這種方法在科學上叫做“轉換法”;(4)通過模型來揭示原型的形態、特征和本質的方法稱為模型法。【解答】解:A、“探究豌豆種子萌發條件”的實驗中,使用不同的種子和周圍環境,屬于控制變量法,故A正確;B、“探究平面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使用與A完全相同的B蠟燭屬于等效替代法,故B錯誤;C、“探究壓力作用效果”的實驗中,用海綿的凹陷程度反映壓力作用效果利用了轉換法,故C錯誤;D、探究月相規律的實驗中主要用手電筒模擬太陽光,涂黑的乒乓球模擬月球,利用了模型法,故D錯誤。故選:A。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教版科學七上 第1章 探索自然的科學(知識點+典例).docx 浙教版科學七上 第1章 探索自然的科學(知識點+典例).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