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教版科學九上第一單元復習第五課時之圖像分析(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教版科學九上第一單元復習第五課時之圖像分析(含答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九上第一單元復習之圖像分析
一.知識總結
總則:圖像題一般研究以下要素:
(1)橫縱坐標的含義;
(2)曲線的起點、拐點、終點,趨勢,極限等。
一、pH變化圖像
總原則: 。
(1)堿的稀釋:由
(2)酸的稀釋:由
(3)其它信息給予題:酸的酸性越強,pH越小;堿的堿性越強,pH越大。
(4)酸中滴加堿:由。
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不斷加入NaOH溶液,下圖表示加入NaOH的質量(M)與溶液的pH值關系:
(5)堿中滴加酸:由。
向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不斷加入稀硫酸,下圖表示加入稀硫酸的質量(M)與溶液的pH值關系:
(6)酸堿混合:需要通過計算來判斷酸還是堿過量。
以NaOH與HCl混合為例:
若,則酸過量,混合后溶液pH<7;
若,則剛好完全反應,混合后溶液pH=7;
若,則堿過量,混合后溶液pH>7。
二、優先反應問題
(1)堿和鹽的混合物與酸反應:堿優先與酸反應;
(2)酸和鹽的混合物與堿反應:酸優先與堿反應。
二.課堂練習
1.下列化學反應中y與x的關系,可以用如圖曲線表示的是(  )
選項 發生的化學反應 x y
A 向盛有一定量硝酸銀溶液的試管中加入氯化鈉溶液 氯化鈉溶液質量 沉淀質量
B 向盛有一定量二氧化錳的試管中加入過氧化氫溶液 反應時間 固體質量
C 水的電解 氫氣體積 氧氣體積
D 向盛有一定量生銹鐵釘的試管中加入稀鹽酸 稀鹽酸質量 氣體質量
A.A B.B C.C D.D
2.下列圖象不能正確反映對應變化關系的是(  )
A.向等質量的氧化鈣、氫氧化鈣中分別加入等質量分數的稀鹽酸至過量
B.向一定質量氯化亞鐵和氯化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鎂粉至過量
C.向鹽酸和氯化鈣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純堿溶液至過量
D.向等質量的鎂、鋅中分別加入等質量分數的稀硫酸至過量
3.下列各圖像中有關量的變化趨勢與對應敘述相符合的是(  )
A.分別向等質量的Mg和MgO中逐滴滴加等濃度的稀鹽酸至過量
B.向含有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鹽酸至過量
C.向一定量氫氧化鋇溶液中加入稀硫酸至過量
D.向等質量的鋁粉和鎂粉中分別逐滴滴加等質量分數的稀鹽酸至過量
4.下列圖像與反應過程的變化趨勢相對應的有(  )
圖像
反應過程 KClO3受熱分解 向NaOH和Na2CO3混合溶液中滴加過量稀硫酸 一定溫度下,向飽和CuCl2溶液中加入NaOH固體 向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過量鋅粉
A.0個 B.1個 C.2個 D.3個
5.下列圖象所表示的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
A.向等質量的氧化鈣、氫氧化鈣中分別加入等質量分數稀鹽酸至過量
B.向鹽酸和氯化鈣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純堿溶液至過量
C.向等質量的鎂、鋁中分別加入等質量分數的稀硫酸至過量
D.向一定質量氯化亞鐵和氯化鋁的混合溶液至加入鎂粉至過量
6.向一定質量的甲中連續加入乙至過量,此過程中溶液的總質量與加入乙的質量之間的關系,符合圖所示曲線的是(  )
選項 甲 乙
A 稀硫酸 氫氧化鈉溶液
B 稀鹽酸 碳酸鈣粉末
C 稀鹽酸 氧化鐵
D 硝酸銀溶液 銅粉
A.A B.B C.C D.D
7.下列曲線圖與實驗事實相一致的是(  )
A.向一定體積HCl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B.t℃,向一定量飽和NaCl溶液中不斷加入蔗糖
C.向一定量的HCl和CaCl2混合液中不斷滴入Na2CO3溶液
D.向CuCl2和H2SO4的混合液中加入過量Ba(OH)2溶液
8.下列曲線與實驗事實相一致的是(  )
A.向一定體積HCl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B.t℃向一定量飽和NaCl溶液中不斷加入蔗糖
C.向一定量的HCl和CaCl2混合液中不斷加入Na2CO3溶液
D.向CuCl2和H2SO4的混合液中加入過量Ba(OH)2溶液
9.下列曲線圖與實驗事實相一致的是(  )
A.向一定體積HCl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B.t℃,向一定量飽和NaCl溶液中不斷加入水
C.向一定量的HCl和CaCl2混合液中不斷滴入Na2CO3溶液
D.向CuCl2和H2SO4的混合液中加入過量Ba(OH)2溶液
10.下列圖象能正確反映其對應關系(  )
A.某溫度下,向一定量飽和的硝酸鉀溶液中不斷加入硝酸鉀固體
B.向盛有一定量稀硫酸和硫酸鎂的混合溶液中不斷加入氫氧化鋇溶液
C.將一定質量的碳酸鈣充分煅燒
D.向pH=12的NaOH溶液中不斷加稀鹽酸
11.下列圖象分別與選項中的操作項對應,其中不合理的是(  )
A.往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滴加稀鹽酸至過量
B.某溫度下,將KNO3固體不斷地加入水中
C.向一定量CuSO4溶液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D.持續不斷地加熱一定質量的碳酸氫鈉固體
12.下列曲線能正確表達對應的反應或過程的是(  )
A.往氫氧化鈉溶液中加入足量稀鹽酸
B.向一定量的氯化銅和稀鹽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鋇溶液
C.向一定質量打磨過的鋅片上滴加稀鹽酸至過量
D.高溫煅燒一定質量的石灰石
13.下列圖像不能正確反映對應變化關系的是(  )
A.向等質量的碳酸鈣、氫氧化鈣中分別加入等質量分數的稀鹽酸至過量
B.向一定質量氯化銅和氯化鋅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鎂粉至過量
C.向鹽酸和氯化鈣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純堿溶液至過量
D.向一定量的氧化銅中加入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稀硫酸至過量
14.圖像法可以更形象直觀地揭示化學變化中的數量關系。下列所示的四個圖像,分別對應四種過程,其中不正確的是(  )
A.向CuSO4溶液中加入鐵粉至過量
B.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滴加Ba(OH)2溶液至過量
C.向一定量NaOH溶液中通入CO2至過量
D.向CaCl2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至過量
15.下列選項的操作或反應所對應的曲線圖正確的是(  )
A.加熱一定量的高錳酸鉀固體
B.向一定量的稀鹽酸中加入大理石
C.將一定質量的硝酸鉀不飽和溶液恒溫蒸發水分,直到有晶體析出
D.向足量的MgCO3和MgO固體中分別加入相同質量、質量分數的稀鹽酸
三.課后作業
1.下列化學變化過程中,物質之間的質量關系不能用如圖坐標表示的是(  )
A.向一定量的石灰石中逐滴滴加稀鹽酸,所加稀鹽酸的質量與產生氣體的質量關系
B.向一定量氫氧化鈉和氯化鋇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硫酸,所加稀硫酸的質量與產生沉淀的質量關系
C.向一定量的CuO中不斷滴加稀硫酸,所加稀硫酸的質量與溶液中銅元素的質量分數的關系
D.某溫度時,向一定量水中加入硝酸鉀,所加硝酸鉀的質量與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的關系
2.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現有一包化學肥料,含有硝酸銨、氯化銨、硫酸銨和碳酸鉀。為測定其中各成分的質量分數,某興趣小組的同學稱取10.00g該固體樣品,加足量水溶解后,依次向其中加入過量硝酸鋇溶液、硝酸銀溶液和稀硝酸,所得沉淀質量與加入溶液質量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B點所得溶液中含有四種物質
B.C點所得溶液中含有五種離子
C.該化學肥料中硝酸銨的質量分數為19.5%
D.向E點所得溶液中加入足量鐵粉,溶液將變為藍色
3.向含有 HCl和 CaCl2的溶液中滴加 Na2CO3溶液至過量,下列所示的四個圖像中,能正確反映過程中對應變化關系的是(  )
A. B.
C. D.
4.取一定質量的碳酸鈣樣品高溫煅燒,15分鐘時稱取15g固體于A燒杯中,30分鐘時再稱取15g固體于B燒杯中,各加入150mL足量水充分攪拌,分別逐滴滴加溶質質量分數相同的稀鹽酸,燒杯內物質的總質量變化關系如圖所示(忽略HCl與H2O的揮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曲線abde表示B燒杯內物質的反應
B.ab段表示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
C.c點和e點CaCl2質量相等
D.當加入稀鹽酸的質量為m1g時,A燒杯比B燒杯產生的CO2多
5.向含有鋇元素的某化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稀H2SO4,充分反應后滴入Na2CO3溶液,產生的沉淀質量與滴加Na2CO3溶液體積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向M點對應溶液中滴加石蕊試液,試液變紅
B.0﹣V1段沉淀質量不變可能是因為稀H2SO4過量
C.若V1:V2=1:2,則m=4.30
D.該鋇元素的化合物可能是BaCl2或Ba(OH)2
6.在碳酸鈉溶液中滴入氯化鋇溶液,一段時間后滴入稀硫酸,生成沉淀的質量與滴入溶液的質量關系如圖。以下分析不正確的是(  )
A.a點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無色則無碳酸鈉
B.a~c段溶液的pH逐漸變小
C.b~c段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逐漸變小
D.d點時溶液的溶質有兩種
7.下列圖象能正確反映其對應關系的是(  )
A.表示將一定量的60℃時硝酸鉀飽和溶液冷卻至室溫
B.表示向一定量稀鹽酸和氯化鋇的混合液中滴加硝酸銀溶液
C.表示向相同質量和相同質量分數的稀硫酸中,分別加入過量的鋅粒和鐵釘
D.表示用一氧化碳氣體還原一定質量的氧化鐵粉末
8.取12.9g水垢樣品(成分為氫氧化鎂和碳酸鈣)置于氮氣流中加熱,實驗時依次發生如下反應:、碳酸鈣受熱分解,殘留固體質量隨溫度的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圖中ab間任一點(不包括a、b兩點)的剩余固體成分為CaCO3、MgO和Mg(OH)2
B.圖中x=7.6
C.某時刻測得剩余固體中鈣元素的質量分數為36.0%,則此時剩余固體的成分為CaCO3和MgO
D.若向c點的剩余固體中加入足量稀鹽酸,充分反應生成CO2的質量為4.4g
9.圖像能直觀表達化學中各種變化的關系,加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有關下列圖像的描述正確的一項是(  )
A.①表示向等質量等濃度的稀硫酸中分別逐漸加入鋅粉和鐵粉至過量
B.②表示向鹽酸和氯化鈣的混合溶液中不斷滴加碳酸鈉溶液至過量
C.③表示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過量
D.④表示電解水
10.某藍色溶液可能含有CuSO4和CuCl2中的一種或兩種,為探究溶質成分,先滴入Ba(OH)2溶液,之后滴入稀鹽酸,所得沉淀的質量隨加入試劑總體積的變化趨勢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a~b段pH不變
B.b~c段Cu(OH)2沉淀逐漸減少直至消失
C.d點的溶質有三種
D.通過實驗不能確定藍色溶液中是否含有CuCl2
11.向盛有稀鹽酸和BaCl2的混合溶液的燒杯中逐滴滴加Na2CO3溶液,生成沉淀的質量和滴入Na2CO3溶液的質量變化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OM段燒杯中的現象為有氣泡產生
B.N點溶液中存在的陽離子是Na+、Ba2+
C.P點溶液呈堿性
D.P點到Q點溶液中NaCl的溶質質量分數減小
12.向等質量、相同濃度的稀鹽酸中分別加入足量的碳酸鈉固體和碳酸氫鈉固體,加入固體的質量和生成CO2質量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表示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的情況
B.a點對應的溶液中溶質只有NaCl
C.向b點對應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顯紅色
D.從該圖像中可知,相同情況下,碳酸氫鈉固體與稀鹽酸反應的速率比碳酸鈉固體與稀鹽酸反應的速率快
13.某校興趣小組按照下表所示進行了酸的化學性質探究實驗。實驗后將試管甲、乙中的物質一起倒入一只空燒杯中混合,沒有明顯現象。再將試管丙中反應后的溶液緩慢倒入燒杯中,立即產生沉淀,且產生沉淀的質量與倒入溶液質量的關系如圖所示。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
試管編號 試管甲 試管乙 試管丙
所用試劑 稀鹽酸 稀硫酸 稀鹽酸
鎂條 碳酸鈉 氫氧化鋇溶液
①c處溶液中離子只有Mg2+和Cl﹣
②b→c時溶液的堿性逐漸增強
③混合前試管甲中鹽酸一定有剩余
④混合前試管乙中的溶質可能沒有硫酸
⑤混合前試管丙中氫氧化鋇一定有剩余
⑥反應前稀硫酸中溶質質量為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⑤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九上第一單元復習之圖像分析
一.知識總結
總則:圖像題一般研究以下要素:
(1)橫縱坐標的含義;
(2)曲線的起點、拐點、終點,趨勢,極限等。
一、pH變化圖像
總原則: 。
(1)堿的稀釋:由
(2)酸的稀釋:由
(3)其它信息給予題:酸的酸性越強,pH越小;堿的堿性越強,pH越大。
(4)酸中滴加堿:由。
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不斷加入NaOH溶液,下圖表示加入NaOH的質量(M)與溶液的pH值關系:
(5)堿中滴加酸:由。
向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不斷加入稀硫酸,下圖表示加入稀硫酸的質量(M)與溶液的pH值關系:
(6)酸堿混合:需要通過計算來判斷酸還是堿過量。
以NaOH與HCl混合為例:
若,則酸過量,混合后溶液pH<7;
若,則剛好完全反應,混合后溶液pH=7;
若,則堿過量,混合后溶液pH>7。
二、優先反應問題
(1)堿和鹽的混合物與酸反應:堿優先與酸反應;
(2)酸和鹽的混合物與堿反應:酸優先與堿反應。
二.課堂練習
1.下列化學反應中y與x的關系,可以用如圖曲線表示的是(  )
選項 發生的化學反應 x y
A 向盛有一定量硝酸銀溶液的試管中加入氯化鈉溶液 氯化鈉溶液質量 沉淀質量
B 向盛有一定量二氧化錳的試管中加入過氧化氫溶液 反應時間 固體質量
C 水的電解 氫氣體積 氧氣體積
D 向盛有一定量生銹鐵釘的試管中加入稀鹽酸 稀鹽酸質量 氣體質量
A.A B.B C.C D.D
【分析】A、根據硝酸銀和氯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和硝酸鈉進行分析。
B、根據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氣,二氧化錳為催化劑,反應前后質量不變,進行分析。
C、根據電解水生成氫氣和氧氣,進行分析。
D、根據鐵銹的主要成分為氧化鐵,氧化鐵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進行分析。
【解答】解:A、硝酸銀和氯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和硝酸鈉,則隨著氯化鈉溶液的滴加,沉淀質量從0開始不斷增大,但當硝酸銀完全反應后,沉淀質量不變,故A正確;
B、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氣,二氧化錳為催化劑,反應前后質量不變,而固體只有二氧化錳,則質量始終保持不變,故B錯誤;
C、電解水生成氫氣和氧氣,則隨著氫氣質量的增加,氧氣質量也不斷增加,故C錯誤;
D、鐵銹的主要成分為氧化鐵,氧化鐵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剛開始沒有氣體產生,待鐵銹完全反應后,鐵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亞鐵和氫氣,此時才開始有氣體產生,產生氣體的曲線起點不是0,故D錯誤。
故選:A。
2.下列圖象不能正確反映對應變化關系的是(  )
A.向等質量的氧化鈣、氫氧化鈣中分別加入等質量分數的稀鹽酸至過量
B.向一定質量氯化亞鐵和氯化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鎂粉至過量
C.向鹽酸和氯化鈣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純堿溶液至過量
D.向等質量的鎂、鋅中分別加入等質量分數的稀硫酸至過量
【分析】A、等質量的氧化鈣、氫氧化鈣中,氧化鈣含有的鈣元素的質量多,進行分析判斷。
B、根據向一定質量氯化亞鐵和氯化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鎂粉至過量,鎂會先與氯化鋁反應,再與氯化亞鐵反應,進行分析判斷。
C、向鹽酸和氯化鈣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碳酸鈉先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氣體,稀鹽酸消耗完,碳酸鈉再與氯化鈣反應,進行分析判斷。
D、根據若消耗硫酸相同,則生成氫氣質量相同,故開始兩斜線重合,后因硫酸過量,鎂消耗硫酸多,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解:A、向等質量的氧化鈣、氫氧化鈣中分別加入等質量分數的稀鹽酸至過量,氧化鈣含有的鈣元素的質量多,最終生成的氯化鈣的質量多,故選項圖象正確。
B、向一定質量氯化亞鐵和氯化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鎂粉至過量,開始是鎂與氯化亞鐵反應,置換出來的鐵的質量大于參加反應的鎂的質量,故溶液的質量減小;而當鎂與氯化鋁反應時,置換出來的鋁的質量大于參加反應的鎂的質量,溶液的質量會增大;完全反應后不再發生改變,故選項圖象正確。
C、向鹽酸和氯化鈣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2CO3溶液,碳酸鈉先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氣體,溶液的酸性逐漸減弱,pH逐漸增大,稀鹽酸消耗完,溶液顯中性,pH=7;碳酸鈉再與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白色沉淀和氯化鈉,這一過程中pH=7;繼續滴加碳酸鈉溶液,溶液顯堿性,pH大于7,故選項圖象正確。
D、等質量鎂、鋅分別和足量稀硫酸反應,若消耗硫酸相同,則生成氫氣質量相同,故開始兩斜線重合,后因硫酸過量,鎂消耗硫酸多,生成氫氣多,拐點高些,故選項圖象錯誤。
故選:D。
3.下列各圖像中有關量的變化趨勢與對應敘述相符合的是(  )
A.分別向等質量的Mg和MgO中逐滴滴加等濃度的稀鹽酸至過量
B.向含有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鹽酸至過量
C.向一定量氫氧化鋇溶液中加入稀硫酸至過量
D.向等質量的鋁粉和鎂粉中分別逐滴滴加等質量分數的稀鹽酸至過量
【分析】A、根據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和質量不變分析;
B、根據鹽酸先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待氫氧化鈉完全反應后,鹽酸再和碳酸鈉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分析;
C、根據氫氧化鋇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水,溶液中離子數目減小分析;
D、根據剛開始滴加稀鹽酸時,稀鹽酸少量,則消耗的鹽酸質量相同,產生氫氣的質量相同分析。
【解答】解:A、由于等質量的氧化鎂和鎂單質中,氧化鎂中所含鎂元素質量減小,根據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和質量不變,則氧化鎂生成的氯化鎂的質量減小,故A錯誤;
B、向氫氧化鈉和碳酸鈉的混合溶液中滴加鹽酸,鹽酸先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待氫氧化鈉完全反應后,鹽酸再和碳酸鈉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則剛開始沒有氣泡產生,反應一段時間后才開始有氣泡產生,故B錯誤;
C、氫氧化鋇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水,溶液中離子數目減小,則溶液的導電性減弱,待完全反應后,只剩下水,導電性為零,后來隨著稀硫酸的滴加,離子數目變多,則溶液的導電性增強,故C正確;
D、剛開始滴加稀鹽酸時,稀鹽酸少量,則消耗的鹽酸質量相同,產生氫氣的質量相同,待鹽酸過量時,由于、,消耗等質量的鎂和鋁,鋁產生氫氣較多,故D錯誤;
故選:C。
4.下列圖像與反應過程的變化趨勢相對應的有(  )
圖像
反應過程 KClO3受熱分解 向NaOH和Na2CO3混合溶液中滴加過量稀硫酸 一定溫度下,向飽和CuCl2溶液中加入NaOH固體 向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過量鋅粉
A.0個 B.1個 C.2個 D.3個
【分析】氯酸鉀受熱分解生成氯化鉀和氧氣。
稀硫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鈉、水和二氧化碳。
氫氧化鈉與氯化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氯化鈉。
向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過量鋅粉,鋅先與硝酸銀反應,后與硝酸銅反應。
【解答】解:氯酸鉀受熱分解生成氯化鉀和氧氣,當氯酸鉀完全反應時,不再產生氧氣,即氯酸鉀質量變成0時氧氣質量達到最大值,該選項不正確。
向NaOH和Na2CO3混合溶液中滴加過量稀硫酸,稀硫酸先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后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鈉、水和二氧化碳,隨著反應進行,堿性減弱,pH減小,氫氧化鈉和碳酸鈉恰好完全反應時pH=7,繼續加入稀硫酸,溶液顯酸性,pH小于7,該選項正確。
一定溫度下,向飽和氯化銅溶液中加入氫氧化鈉固體,氫氧化鈉與氯化銅反應方程式及相關質量關系為:,故反應發生時溶液質量逐漸減小,當恰好完全反應時,溶液為氯化鈉溶液,溶液質量不為0,繼續加入氫氧化鈉固體,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溶液質量增大,該選項不正確。
圖像4:向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過量鋅粉,鋅先與硝酸銀反應,后與硝酸銅反應,反應的方程式及相關質量關系分別為:,,故鋅與硝酸銀反應時溶液質量逐漸減輕,與硝酸銅反應時溶液質量逐漸增重,恰好完全反應后繼續加入鋅,溶液質量不再發生變化,該選項不正確。
故圖像與反應過程的變化趨勢相對應只有圖像2。
故選:B。
5.下列圖象所表示的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
A.向等質量的氧化鈣、氫氧化鈣中分別加入等質量分數稀鹽酸至過量
B.向鹽酸和氯化鈣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純堿溶液至過量
C.向等質量的鎂、鋁中分別加入等質量分數的稀硫酸至過量
D.向一定質量氯化亞鐵和氯化鋁的混合溶液至加入鎂粉至過量
【分析】A、等質量的氧化鈣、氫氧化鈣中,氧化鈣中含有的鈣元素的質量大,進行分析判斷。
B、向鹽酸和氯化鈣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純堿溶液至過量,先與稀鹽酸反應,稀鹽酸反應完,再與氯化鈣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進行分析判斷。
C、鎂的活動性比鋁強,等質量鎂、鋁中加入足量等質量分數的稀硫酸至過量,鋁生成氫氣的質量比鎂多,進行分析判斷。
D、鎂粉先與氯化亞鐵溶液反應生成氯化鎂溶液和鐵,再與氯化鋁溶液反應生成氯化鎂溶液和鋁,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解:A、等質量的氧化鈣、氫氧化鈣中,氧化鈣中含有的鈣元素的質量大,則加入等質量分數稀鹽酸至過量,生成氯化鈣的質量多,故選項圖象所表示的對應關系錯誤。
B、向鹽酸和氯化鈣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純堿溶液至過量,先與稀鹽酸反應,稀鹽酸反應完,再與氯化鈣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溶液的pH先增大,后不變,再增大,故選項圖象所表示的對應關系錯誤。
C、等質量鎂和鋁跟稀硫酸反應,若消耗硫酸相同,則生成氫氣質量相同,所以開始兩斜線重合,后因硫酸過量,鋁消耗硫酸多,生成氫氣多,拐點高些,故選項圖象所表示的對應關系錯誤。
D、鎂粉先與氯化亞鐵溶液反應生成氯化鎂溶液和鐵,參加反應的鎂的質量小于生成鐵的質量,溶液的質量減少,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Mg+FeCl2═MgCl2+Fe,每24份質量的鎂完全反應,生成56份質量的鐵;鎂再與氯化鋁溶液反應生成氯化鎂溶液和鋁,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3Mg+2AlCl3═3MgCl2+2Al,每24份質量的鎂完全反應,生成18份質量的鋁,參加反應的鎂的質量大于生成鋁的質量,則溶液的質量增加,至完全反應,不再發生改變;反應的鎂的質量相等時,減小的溶液質量大于增大的溶液質量,故選項圖象所表示的對應關系正確。
故選:D。
6.向一定質量的甲中連續加入乙至過量,此過程中溶液的總質量與加入乙的質量之間的關系,符合圖所示曲線的是(  )
選項 甲 乙
A 稀硫酸 氫氧化鈉溶液
B 稀鹽酸 碳酸鈣粉末
C 稀鹽酸 氧化鐵
D 硝酸銀溶液 銅粉
A.A B.B C.C D.D
【分析】根據題意,向一定質量的甲中逐漸加入乙至過量,隨著乙的加入,溶液的總質量逐漸減少,至完全反應不再發生改變,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解:A、稀硫酸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溶液的總質量逐漸增加,不能用如圖曲線表示,故選項錯誤。
B、稀鹽酸與碳酸鈣粉末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參加反應的碳酸鈣的質量大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溶液的質量逐漸增加,至完全反應不再發生改變,不能用如圖曲線表示,故選項錯誤。
C、氧化鐵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隨著反應的進行,溶液的質量逐漸增加,至完全反應不再發生改變,不能用如圖曲線表示,故選項錯誤。
D、銅粉與硝酸銀溶液反應生成硝酸銅溶液和銀,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u+2AgNO3═Cu(NO3)2+2Ag,由反應時的質量比可知,每64份質量的銅可置換出216份質量的銀,溶液的總質量會減少,至完全反應不再發生改變,能用如圖曲線表示,故選項正確。
故選:D。
7.下列曲線圖與實驗事實相一致的是(  )
A.向一定體積HCl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B.t℃,向一定量飽和NaCl溶液中不斷加入蔗糖
C.向一定量的HCl和CaCl2混合液中不斷滴入Na2CO3溶液
D.向CuCl2和H2SO4的混合液中加入過量Ba(OH)2溶液
【分析】A、根據鹽酸顯酸性pH小于7分析;
B、蔗糖能夠溶解在飽和氯化鈉溶液中,隨著蔗糖的溶解,溶液的質量增大.
C、根據向一定量的HCl和CaCl2混合液中不斷滴入Na2CO3溶液發生的反應分析判斷;
D、根據向CuCl2和H2SO4的混合液中加入過量Ba(OH)2溶液發生的反應分析判斷.
【解答】解:A、鹽酸顯酸性,pH小于7.故錯誤;
B、蔗糖能夠溶解在飽和氯化鈉溶液中,隨著蔗糖的溶解,溶液的質量增大,氯化鈉的質量分數減小。故正確;
C、向一定量的HCl和CaCl2混合液中不斷滴入Na2CO3溶液,鹽酸先與碳酸鈉反應能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開始就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當稀鹽酸反應完全后氯化鈣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氯化鈉,故錯誤;
D、向CuCl2和H2SO4的混合液中加入過量Ba(OH)2溶液,氫氧化鋇先與硫酸反應能生成水和硫酸鋇沉淀
,反應開始就有沉淀產生,當硫酸反應完全后,氯化銅與氫氧化鋇反應生成了氫氧化銅沉淀。故錯誤。
故選:B。
8.下列曲線與實驗事實相一致的是(  )
A.向一定體積HCl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B.t℃向一定量飽和NaCl溶液中不斷加入蔗糖
C.向一定量的HCl和CaCl2混合液中不斷加入Na2CO3溶液
D.向CuCl2和H2SO4的混合液中加入過量Ba(OH)2溶液
【分析】A、鹽酸顯酸性,pH小于7;
B、蔗糖能夠溶解在飽和氯化鈉溶液中,隨著蔗糖的溶解,溶液的質量增大,氯化鈉的質量分數減小;
C、氯化鈣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能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鹽酸和碳酸鈉反應能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開始就生成二氧化碳氣體;
D、氫氧化鋇和氯化銅反應能生成氯化鋇和氫氧化銅沉淀,和硫酸反應能生成水和硫酸鋇沉淀.反應開始就有沉淀產生.
【解答】解:
A、鹽酸顯酸性,pH小于7.故錯誤;
B、蔗糖能夠溶解在飽和氯化鈉溶液中,隨著蔗糖的溶解,溶液的質量增大,氯化鈉的質量分數減小。故正確;
C、氯化鈣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能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鹽酸和碳酸鈉反應能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開始就生成二氧化碳氣體。故錯誤;
D、氫氧化鋇和氯化銅反應能生成氯化鋇和氫氧化銅沉淀,和硫酸反應能生成水和硫酸鋇沉淀。反應開始就有沉淀產生。故錯誤。
故選:B。
9.下列曲線圖與實驗事實相一致的是(  )
A.向一定體積HCl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B.t℃,向一定量飽和NaCl溶液中不斷加入水
C.向一定量的HCl和CaCl2混合液中不斷滴入Na2CO3溶液
D.向CuCl2和H2SO4的混合液中加入過量Ba(OH)2溶液
【分析】A、根據鹽酸顯酸性pH小于7分析;
B、向一定量飽和NaCl溶液中不斷加入水,溶液的質量增大,溶質質量不變。
C、根據向一定量的HCl和CaCl2混合液中不斷滴入Na2CO3溶液發生的反應分析判斷;
D、根據向CuCl2和H2SO4的混合液中加入過量Ba(OH)2溶液發生的反應分析判斷。
【解答】解:A、鹽酸顯酸性,pH小于7.故錯誤;
B、向一定量飽和NaCl溶液中不斷加入水,溶液的質量增大,溶質質量不變,氯化鈉的質量分數減小。故正確;
C、向一定量的HCl和CaCl2混合液中不斷滴入Na2CO3溶液,鹽酸先與碳酸鈉反應能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開始就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當稀鹽酸反應完全后氯化鈣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氯化鈉,故錯誤;
D、向CuCl2和H2SO4的混合液中加入過量Ba(OH)2溶液,氫氧化鋇先與硫酸反應能生成水和硫酸鋇沉淀,反應開始就有沉淀產生,當硫酸反應完全后,氯化銅與氫氧化鋇反應生成了氫氧化銅沉淀。故錯誤。
故選:B。
10.下列圖象能正確反映其對應關系(  )
A.某溫度下,向一定量飽和的硝酸鉀溶液中不斷加入硝酸鉀固體
B.向盛有一定量稀硫酸和硫酸鎂的混合溶液中不斷加入氫氧化鋇溶液
C.將一定質量的碳酸鈣充分煅燒
D.向pH=12的NaOH溶液中不斷加稀鹽酸
【分析】溫度不變時,某種物質的飽和溶液中不能繼續溶解該物質;
硫酸根離子能和鋇離子結合成白色沉淀硫酸鋇,鎂離子能和氫氧根離子結合成白色沉淀氫氧化鎂;
高溫條件下,碳酸鈣分解生成氧化鈣和二氧化碳;
氫氧化鈉溶液顯堿性,pH大于7,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和水,隨著反應的進行,堿性減弱,pH減小,當恰好完全反應時,溶液顯中性,pH=7,繼續加入稀鹽酸時,溶液顯酸性,pH小于7。
【解答】解:A、某溫度下,向一定量飽和的硝酸鉀溶液中不斷加入硝酸鉀固體時,硝酸鉀不能溶解,溶質質量分數不變,該選項對應關系不正確;
B、向盛有一定量稀硫酸和硫酸鎂的混合溶液中不斷加入氫氧化鋇溶液時,立即產生白色沉淀,該選項對應關系不正確;
C、將一定質量的碳酸鈣充分煅燒時,隨著反應的進行,固體質量不斷減少,當碳酸鈣完全分解后,固體質量不再減小,該選項對應關系不正確;
D、向pH=12的NaOH溶液中不斷加稀鹽酸時,溶液pH不斷減小,該選項對應關系正確。
故選:D。
11.下列圖象分別與選項中的操作項對應,其中不合理的是(  )
A.往一定量的NaOH溶液中滴加稀鹽酸至過量
B.某溫度下,將KNO3固體不斷地加入水中
C.向一定量CuSO4溶液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D.持續不斷地加熱一定質量的碳酸氫鈉固體
【分析】A、向一定量的NaOH溶液滴加鹽酸中至過量,堿性逐漸變弱,酸性逐漸增強,進行分析判斷。
B、根據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公式分析計算。
C、向CuSO4溶液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過量氫氧化鈉溶液時,先與鹽酸反應,開始時不會生成沉淀,鹽酸消耗完后再與硫酸銅反應會生成氫氧化銅沉淀。
D、根據碳酸氫鈉受熱分解的反應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解:A、向一定量的NaOH溶液滴加鹽酸中至過量,堿性逐漸變弱,酸性逐漸增強,pH值的變化是從大于7逐漸的減小到小于7,故選項圖象與選項中的操作項對應。
B、某溫度下,將KNO3固體不斷地加入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質的質量分數由0不斷增大,當達到飽和時溶質質量分數不再增大,故選項圖象與選項中的操作項對應。
C、向一定量CuSO4溶液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先與硫酸反應,開始時不會生成沉淀,硫酸消耗完后再與硫酸銅反應會生成氫氧化銅沉淀,故沉淀的質量先是零,再不斷上升,最后形成一條水平直線,故選項圖象與選項中的操作項對應。
D、持續不斷地加熱一定質量的碳酸氫鈉固體,碳酸氫鈉受熱分解生成了碳酸鈉、水和二氧化碳,剩余固體的質量不為0,故選項圖象與選項中的操作項不對應。
故選:D。
12.下列曲線能正確表達對應的反應或過程的是(  )
A.往氫氧化鈉溶液中加入足量稀鹽酸
B.向一定量的氯化銅和稀鹽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鋇溶液
C.向一定質量打磨過的鋅片上滴加稀鹽酸至過量
D.高溫煅燒一定質量的石灰石
【分析】A.根據堿被酸中和后溶液的堿性減弱進行分析;
B.根據氫氧化鈉先與酸中和,后與鹽發生復分解反應進行分析;
C.根據鋅與鹽酸反應產生氫氣進行分析;
D.根據碳酸鈣高溫下分解規律分析。
【解答】解:A.氫氧化鈉溶液顯堿性,pH>7,往氫氧化鈉溶液中加入足量稀鹽酸,發生中和反應,溶液的堿性減弱,因此起始點的pH應大于7,故A錯誤;
B.向一定量的氯化銅和稀鹽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鋇溶液,氫氧化鋇會先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鋇和水,再與氯化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氯化鋇,所以氯化鋇質量從零開始逐漸增大,然后不變,故B正確;
C.向一定質量打磨過的鋅片上滴加稀鹽酸至過量,鋅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鋅和氫氣,氫氣質量應該從零開始逐漸增大,然后不變,故C錯誤;
D.碳酸鈣在高溫的條件下生成氧化鈣和二氧化碳,固體質量不會減小到零,故D錯誤;
故選:B。
13.下列圖像不能正確反映對應變化關系的是(  )
A.向等質量的碳酸鈣、氫氧化鈣中分別加入等質量分數的稀鹽酸至過量
B.向一定質量氯化銅和氯化鋅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鎂粉至過量
C.向鹽酸和氯化鈣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純堿溶液至過量
D.向一定量的氧化銅中加入一定溶質質量分數的稀硫酸至過量
【分析】A、根據碳酸鈣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氫氧化鈣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等質量的碳酸鈣、氫氧化鈣中,氫氧化鈣中含有的鈣元素的質量大進行分析;
B、根據鎂粉先與氯化亞銅溶液反應生成氯化鎂溶液和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Mg+CuCl2=MgCl2+Cu,每24份質量的鎂完全反應,生成64份質量的銅,參加反應的鎂的質量小于生成銅的質量,溶液的質量減少,鎂再與氯化鋅溶液反應生成氯化鎂溶液和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Mg+ZnCl2=MgCl2+Zn,每24份質量的鎂完全反應,生成65份質量的鋅,參加反應的鎂的質量小于生成鋅的質量,則溶液的質量減少,至完全反應,不再發生改變進行分析;
C、根據向鹽酸和氯化鈣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純堿溶液至過量,純堿溶液先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溶液的pH增大,稀鹽酸反應完,再與氯化鈣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溶液不變,當兩者都反應完后,純堿溶液過量,溶液的 pH又增大進行分析;
D、根據氧化銅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和水,向一定量的氧化銅中加入稀硫酸,隨著稀硫酸的加入,水的質量不斷增加,此時增加水的質量包括兩部分:滴加的稀硫酸中的溶劑水和生成的水,當氧化銅被反應完后,再滴加稀硫酸,稀硫酸過量,此時增加水的質量只有滴加的稀硫酸的溶劑,因此,第一部分水增加的幅度比第二部分大進行分析。
【解答】解:A、碳酸鈣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氫氧化鈣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等質量的碳酸鈣、氫氧化鈣中,氫氧化鈣中含有的鈣元素的質量大,則加入等質量分數稀鹽酸至過量,生成氯化鈣的質量多,故A正確;
B、鎂粉先與氯化亞銅溶液反應生成氯化鎂溶液和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Mg+CuCl2=MgCl2+Cu,每24份質量的鎂完全反應,生成64份質量的銅,參加反應的鎂的質量小于生成銅的質量,溶液的質量減少,鎂再與氯化鋅溶液反應生成氯化鎂溶液和鋅,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Mg+ZnCl2=MgCl2+Zn,每24份質量的鎂完全反應,生成65份質量的鋅,參加反應的鎂的質量小于生成鋅的質量,則溶液的質量減少,至完全反應,不再發生改變,圖像中沒有表現出不再改變部分,故B錯誤;
C、向鹽酸和氯化鈣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純堿溶液至過量,純堿溶液先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溶液的pH增大,稀鹽酸反應完,再與氯化鈣溶液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溶液不變,當兩者都反應完后,純堿溶液過量,溶液的 pH又增大,故C正確;
D、氧化銅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和水,向一定量的氧化銅中加入稀硫酸,隨著稀硫酸的加入,水的質量不斷增加,此時增加水的質量包括兩部分:滴加的稀硫酸中的溶劑水和生成的水,當氧化銅被反應完后,再滴加稀硫酸,稀硫酸過量,此時增加水的質量只有滴加的稀硫酸的溶劑,因此,第一部分水增加的幅度比第二部分大,故D正確。
故選:B。
14.圖像法可以更形象直觀地揭示化學變化中的數量關系。下列所示的四個圖像,分別對應四種過程,其中不正確的是(  )
A.向CuSO4溶液中加入鐵粉至過量
B.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滴加Ba(OH)2溶液至過量
C.向一定量NaOH溶液中通入CO2至過量
D.向CaCl2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至過量
【分析】A、根據鐵和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銅進行分析;
B、根據硫酸和氫氧化鋇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水進行分析;
C、根據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進行分析;
D、根據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沉淀和氯化鈉進行分析。
【解答】解:A、每56份質量的鐵和硫酸銅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64份質量的銅,所以溶質質量先減小,然后不變,故A正確;
B、硫酸和氫氧化鋇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水,所以沉淀質量從零開始逐漸增大,然后不變,故B正確;
C、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所以水的質量從一定質量開始逐漸增大,然后不變,故C錯誤;
D、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沉淀和氯化鈉,鈉離子的個數從零開始逐漸增大,故D正確。
故選:C。
15.下列選項的操作或反應所對應的曲線圖正確的是(  )
A.加熱一定量的高錳酸鉀固體
B.向一定量的稀鹽酸中加入大理石
C.將一定質量的硝酸鉀不飽和溶液恒溫蒸發水分,直到有晶體析出
D.向足量的MgCO3和MgO固體中分別加入相同質量、質量分數的稀鹽酸
【分析】A、根據高錳酸鉀在加熱的條件下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進行分析;
B、根據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進行分析;
C、根據將一定質量的硝酸鉀不飽和溶液中的溶質質量分數不可能是零進行分析;
D、根據鹽酸和碳酸鎂反應生成氯化鎂、水和二氧化碳,和氧化鎂反應生成氯化鎂和水進行分析。
【解答】解:A、高錳酸鉀在加熱的條件下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固體的質量逐漸減小,錳元素的質量不變,所以錳元素的質量分數先增大,然后不變,故A錯誤;
B、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每100份質量的碳酸鈣會生成44份質量的二氧化碳,所以溶液的質量先增大,然后不變,故B正確;
C、將一定質量的硝酸鉀不飽和溶液中的溶質質量分數不可能是零,故C錯誤;
D、圖中橫坐標為鹽酸的質量,而縱坐標為氯化鎂的質量,由于氧化鎂和碳酸鎂的質量時足量的,根據氯元素的守恒可以知道生成的氯化鎂的質量時相等,而此時消耗的鹽酸的質量也相等,而圖中很明顯碳酸鎂和氧化鎂消耗的鹽酸的質量不等,故D錯誤。
故選:B。
三.課后作業
1.下列化學變化過程中,物質之間的質量關系不能用如圖坐標表示的是(  )
A.向一定量的石灰石中逐滴滴加稀鹽酸,所加稀鹽酸的質量與產生氣體的質量關系
B.向一定量氫氧化鈉和氯化鋇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加稀硫酸,所加稀硫酸的質量與產生沉淀的質量關系
C.向一定量的CuO中不斷滴加稀硫酸,所加稀硫酸的質量與溶液中銅元素的質量分數的關系
D.某溫度時,向一定量水中加入硝酸鉀,所加硝酸鉀的質量與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的關系
【分析】A、碳酸鈣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
B、稀硫酸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鹽酸。
C、氧化銅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和水。
D、某溫度時,向一定量水中加入硝酸鉀,硝酸鉀不斷溶解,達到飽和狀態時,硝酸鉀不能繼續溶解。
【解答】解:A、碳酸鈣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鈣完全反應后不再產生氣體,該選項正確。
B、稀硫酸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鹽酸,氯化鋇完全反應不再產生沉淀,該選項正確。
C、氧化銅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和水,隨著氧化銅不斷溶解,溶液中銅元素的質量分數增大,氧化銅完全反應后繼續加入稀硫酸,溶液中銅元素的質量分數減小,該選項不正確。
D、某溫度時,向一定量水中加入硝酸鉀,硝酸鉀不斷溶解,溶液中硝酸鉀質量分數增大,達到飽和狀態時,硝酸鉀不能繼續溶解,質量分數不再變化,該選項正確。
故選:C。
2.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現有一包化學肥料,含有硝酸銨、氯化銨、硫酸銨和碳酸鉀。為測定其中各成分的質量分數,某興趣小組的同學稱取10.00g該固體樣品,加足量水溶解后,依次向其中加入過量硝酸鋇溶液、硝酸銀溶液和稀硝酸,所得沉淀質量與加入溶液質量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B點所得溶液中含有四種物質
B.C點所得溶液中含有五種離子
C.該化學肥料中硝酸銨的質量分數為19.5%
D.向E點所得溶液中加入足量鐵粉,溶液將變為藍色
【分析】根據圖像可知,OA段為加入的是適量的硝酸鋇溶液,得到硫酸鋇、碳酸鋇沉淀;BC段加入硝酸銀溶液,得到硫酸鋇、碳酸鋇和氯化銀的混合物;.DE段加入稀硝酸,碳酸鋇沉淀溶解,最終剩余不溶于硝酸的硫酸鋇和氯化銀的混合沉淀,結合圖像中的相關數據根據以上分析進行解答。
【解答】解:A.OA過程沒有氣體產生,故OA段為加入的是適量的硝酸鋇溶液,硫酸銨和碳酸鉀會與硝酸鋇反應生成硝酸銨、硫酸鋇、硝酸鉀和碳酸鋇,故B點所得溶液中含有硝酸鋇、硝酸銨、硝酸鉀、氯化銨和水五種物質,故錯誤;
B.BC段加入硝酸銀溶液,與氯化銨反應生成硝酸銨和氯化銀沉淀,至C點恰好完全反應,C點含有銨根離子、硝酸根離子、鉀離子、鋇離子四種離子,故錯誤;
C.DE段加入稀硝酸,會與碳酸鋇反應,而氯化銀、硫酸鋇不與稀硝酸反應;故碳酸鋇質量為18.65g﹣16.68g=1.97g;硫酸鋇的質量為4.30g﹣1.97g=2.33g,氯化銀的質量為18.65g﹣4.30g=14.35g;
設樣品中氯化銨的質量為x,硫酸銨的質量為y,碳酸鉀的質量為z,
NH4Cl+AgNO3=AgCl↓+NH4NO3
53.5 143.5
x 14.35g
=,x=5.35g;
Ba(NO3)2+(NH4)2SO4=BaSO4↓+2NH4NO3
132 233
y 2.33g
=,y=1.32g;
K2CO3+Ba(NO3)2=BaCO3↓+2KNO3
138 197
z 1.97g
=,z=1.38g;
故樣品中硝酸銨的質量為10g﹣5.35g﹣1.32g﹣1.38g=1.95g,硝酸銨的質量分數為×100%=19.5%,故正確;
D.E點,硝酸與碳酸鋇恰好完全反應,加入鐵粉,與適量的硝酸銀反應得到硝酸亞鐵和銀,溶液為淺綠色,故錯誤;
故選:C。
3.向含有 HCl和 CaCl2的溶液中滴加 Na2CO3溶液至過量,下列所示的四個圖像中,能正確反映過程中對應變化關系的是(  )
A. B.
C. D.
【分析】根據向含有 HCl和 CaCl2 的溶液中滴加 Na2CO3 溶液至過量,碳酸鈉先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二氧化碳和水,隨著反應的進行,至鹽酸反應完全,繼續滴加碳酸鈉溶液,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分析。
【解答】解:向含有 HCl和 CaCl2 的溶液中滴加 Na2CO3 溶液至過量,碳酸鈉先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二氧化碳和水,隨著反應的進行,至鹽酸反應完全,繼續滴加碳酸鈉溶液,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
A、初始溶液中含有HCl和CaCl2,顯酸性,pH<7,滴加碳酸鈉溶液,碳酸鈉先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二氧化碳和水,隨著反應的進行,酸性減弱,pH逐漸增大,至鹽酸完全反應,溶液顯中性,pH=7,繼續滴加碳酸鈉溶液,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此過程中溶液的pH不變,待氯化鈣反應完全,繼續滴加碳酸鈉溶液,碳酸鈉過量,溶液顯堿性,pH>7,故A錯誤;
B、向含有 HCl和 CaCl2 的溶液中滴加 Na2CO3 溶液至過量,碳酸鈉先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二氧化碳和水,所以一開始就產生氣體,隨著反應的進行,氣體的質量逐漸增大,至鹽酸反應完全,氣體質量不再發生變化,繼續滴加碳酸鈉溶液,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氣體質量不變,故B錯誤;
C、向含有 HCl和 CaCl2 的溶液中滴加 Na2CO3 溶液至過量,碳酸鈉先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二氧化碳和水,所以一開始不會產生沉淀,至鹽酸反應完全,繼續滴加碳酸鈉溶液,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開始產生沉淀,隨著反應的進行,沉淀的質量不斷增大,至氯化鈣反應完全,沉淀質量不再發生變化,故C正確;
D、向含有 HCl和 CaCl2 的溶液中滴加 Na2CO3 溶液至過量,碳酸鈉先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二氧化碳和水,隨著反應的進行,氯化鈉的質量逐漸增大,至鹽酸反應完全,繼續滴加碳酸鈉溶液,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氯化鈉的質量繼續增大,至氯化鈣反應完全,繼續滴加碳酸鈉溶液,碳酸鈉過量,氯化鈉的質量不變,故D錯誤;故選:C。
4.取一定質量的碳酸鈣樣品高溫煅燒,15分鐘時稱取15g固體于A燒杯中,30分鐘時再稱取15g固體于B燒杯中,各加入150mL足量水充分攪拌,分別逐滴滴加溶質質量分數相同的稀鹽酸,燒杯內物質的總質量變化關系如圖所示(忽略HCl與H2O的揮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曲線abde表示B燒杯內物質的反應
B.ab段表示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
C.c點和e點CaCl2質量相等
D.當加入稀鹽酸的質量為m1g時,A燒杯比B燒杯產生的CO2多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碳酸鈣的分解反應以及碳酸鈣與鹽酸的反應,同時涉及到了圖像分析的能力。
【解答】解:A.根據題目描述,碳酸鈣在高溫條件下反應生成氧化鈣和二氧化碳,15分鐘時取出的固體(A燒杯)比30分鐘時取出的固體(B燒杯)含有更多的未分解的碳酸鈣,各加入150mL足量水充分攪拌,氧化鈣會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即A燒杯中生成的氫氧化鈣質量比B燒杯中生成的氫氧化鈣質量少,再分別逐滴滴加溶質質量分數相同的稀鹽酸,生成的氫氧化鈣先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然后碳酸鈣再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則可知B燒杯中氫氧化鈣消耗稀鹽酸的質量比A燒杯中氫氧化鈣消耗稀鹽酸的質量多且A燒杯比B燒杯中產生的氣體多,故從圖中可得出abde表示B燒杯內物質的反應,說法正確;
B.碳酸鈣在高溫條件下反應生成氧化鈣和二氧化碳,15分鐘時取出的固體(A燒杯)比30分鐘時取出的固體(B燒杯)含有更多的未分解的碳酸鈣,各加入150mL足量水充分攪拌,氧化鈣會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即A燒杯中生成的氫氧化鈣質量比B燒杯中生成的氫氧化鈣質量少,再分別逐滴滴加溶質質量分數相同的稀鹽酸,生成的氫氧化鈣先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則根據圖象可知,ab段表示的是氫氧化鈣與稀鹽酸的反應,說法錯誤;
C.由題可知,15分鐘時取出的固體(A燒杯)比30分鐘時取出的固體(B燒杯)含有更多的未分解的碳酸鈣,各加入150mL足量水充分攪拌,氧化鈣會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即A燒杯中生成的氫氧化鈣質量比B燒杯中生成的氫氧化鈣質量少,最終燒杯中溶液的溶質為氯化鈣,由圖像可知,c、e點時兩個燒杯中的反應已經進行完全,e點時燒杯內物質的總質量大于c點時燒杯內物質的總質量,故說明最終B燒杯中生成的氯化鈣的質量大于A燒杯中生成的氯化鈣的質量,即c點與e點生成的氯化鈣質量不相等,說法錯誤;
D.由題可知,15分鐘時取出的固體(A燒杯)比30分鐘時取出的固體(B燒杯)含有更多的未分解的碳酸鈣,各加入150mL足量水充分攪拌,氧化鈣會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鈣,生成的氫氧化鈣先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和水,則根據圖象可知,ab段表示的是氫氧化鈣與稀鹽酸的反應,當加入稀鹽酸的質量為m1g時,并沒有二氧化碳生成,說法錯誤;
故選:A。
5.向含有鋇元素的某化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稀H2SO4,充分反應后滴入Na2CO3溶液,產生的沉淀質量與滴加Na2CO3溶液體積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向M點對應溶液中滴加石蕊試液,試液變紅
B.0﹣V1段沉淀質量不變可能是因為稀H2SO4過量
C.若V1:V2=1:2,則m=4.30
D.該鋇元素的化合物可能是BaCl2或Ba(OH)2
【分析】A、根據M點時碳酸鈉溶液過量,而碳酸鈉溶液顯堿性進行分析。
B、根據V1﹣V2段沉淀質量還會增加,則表示溶液中還含有鋇離子,而鋇離子能與硫酸結合為硫酸鋇沉淀進行分析。
C、根據最開始沉淀為硫酸鋇沉淀,由于0﹣V1段沉淀質量不變,則說明此時發生的反應為碳酸鈉和酸的反應,而氫離子能和碳酸根結合為水、二氧化碳進行分析。
D、根據硫酸會與氫氧化鋇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水進行分析。
【解答】解:A、由圖可知,M點時碳酸鈉溶液過量,而碳酸鈉溶液顯堿性,能使石蕊試液變藍色,故A錯誤;
B、由于V1﹣V2段沉淀質量還會增加,則表示溶液中還含有鋇離子,而鋇離子能與硫酸結合為硫酸鋇沉淀,則溶液中不含硫酸,即稀硫酸沒有過量,故B錯誤;
C、若 V1:V2=1:2,由于最開始沉淀為硫酸鋇沉淀,由于0﹣V1段沉淀質量不變,則說明此時發生的反應為碳酸鈉和酸的反應,而氫離子能和碳酸根結合為水、二氧化碳,設與酸反應的碳酸鈉的質量為x,則根據元素守恒,可得:
解得x=1.06g
則V1:V2=1:2,則與鋇離子反應消耗的碳酸鈉的質量也為1.06g,設生成的碳酸鋇沉淀的質量為y,則
解得y=1.97g
則m的值為2.33g+1.97g=4.30g,故C正確;
D、由于硫酸會與氫氧化鋇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水,則后期加入碳酸鈉時,會直接有沉淀產生,則含鋇元素的化合物不可能為氫氧化鋇,故D錯誤。
故選:C。
6.在碳酸鈉溶液中滴入氯化鋇溶液,一段時間后滴入稀硫酸,生成沉淀的質量與滴入溶液的質量關系如圖。以下分析不正確的是(  )
A.a點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無色則無碳酸鈉
B.a~c段溶液的pH逐漸變小
C.b~c段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逐漸變小
D.d點時溶液的溶質有兩種
【分析】碳酸鈉溶液中滴入氯化鋇溶液:BaCl2+Na2CO3=BaCO3↓+2NaCl;ac段一直產生沉淀,且ab段產生的沉淀增加的質量小于bc段,則氯化鋇剩余,說明ab段既有硫酸與氯化鋇發生反應又有碳酸鋇和硫酸反應,即BaCl2+H2SO4=BaSO4↓+2HCl、BaCO3+H2SO4=BaSO4↓+H2O+CO2↑,溶解部分碳酸鋇沉淀生成硫酸鋇,所以ab段沉淀增加質量較少;bc段:硫酸與氯化鋇發生反應,即BaCl2+H2SO4=BaSO4↓+2HCl,c點表示反應結束,據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解:A.碳酸鈉溶液顯堿性,加入酚酞溶液,溶液無色,說明a點無碳酸鈉,故正確;
B.結合以上分析可知,a~c段有HCl生成,pH逐漸變小,故正確;
C.結合以上分析可知,b~c段溶質由BaCl2變為2HCl,質量變小,且溶劑質量增大,所以溶質質量分數逐漸變小,故正確;
D.結合以上分析可知,d點的溶質有3種,生成的氯化鈉、氯化氫和過量的硫酸,故錯誤;
故選:D。
7.下列圖象能正確反映其對應關系的是(  )
A.表示將一定量的60℃時硝酸鉀飽和溶液冷卻至室溫
B.表示向一定量稀鹽酸和氯化鋇的混合液中滴加硝酸銀溶液
C.表示向相同質量和相同質量分數的稀硫酸中,分別加入過量的鋅粒和鐵釘
D.表示用一氧化碳氣體還原一定質量的氧化鐵粉末
【分析】A.將一定量的60℃硝酸鉀飽和溶液冷卻至室溫,有硝酸鉀晶體析出,進行分析判斷;
B.根據生成的氯化銀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進行分析;
C.根據金屬過量進行分析;
D.根據生成物中有固體進行分析。
【解答】解:A.將一定量的60℃硝酸鉀飽和溶液冷卻至室溫,有硝酸鉀晶體析出,溶劑的質量不變,故A正確;
B.硝酸銀和鹽酸或氯化鋇都能反應生成氯化銀,氯化銀既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一滴加硝酸銀就會產生沉淀,故B錯誤;
C.C中圖表示的是相同質量的鋅粒和鐵釘,加入足量的相同質量分數的稀硫酸中,故C錯誤;
D.一氧化碳氣體還原一定質量的氧化鐵粉末除了生成二氧化碳外還會生成一定質量的鐵,固體的質量不會為0,故D錯誤。
故選:A。
8.取12.9g水垢樣品(成分為氫氧化鎂和碳酸鈣)置于氮氣流中加熱,實驗時依次發生如下反應:、碳酸鈣受熱分解,殘留固體質量隨溫度的變化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圖中ab間任一點(不包括a、b兩點)的剩余固體成分為CaCO3、MgO和Mg(OH)2
B.圖中x=7.6
C.某時刻測得剩余固體中鈣元素的質量分數為36.0%,則此時剩余固體的成分為CaCO3和MgO
D.若向c點的剩余固體中加入足量稀鹽酸,充分反應生成CO2的質量為4.4g
【分析】根據氫氧化鎂受熱易分解生成了水蒸氣,固體的質量要減少;碳酸鈣高溫下分解放出了二氧化碳氣體,固體的質量要減少,完全反應后,固體的質量不再減少,據此分析判斷有關的說法。
【解答】解:氫氧化鎂受熱分解生成氧化鎂和水,化學方程式為:Mg(OH)2MgO+H2O,碳酸鈣受熱分解生成氧化鈣、二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
A、圖中ab段固體質量開始減小,說明是Mg(OH)2在分解,CaCO3未開始分解,ab間任一點(不包括 a、b 兩點)Mg(OH)2未完全分解,則剩余固體成分為CaCO3、MgO和Mg(OH)2,A選項正確;
B、ab段減少的質量為12.9g﹣12g=0.9g,說明Mg(OH)2完全分解產生的H2O的質量為0.9g,設樣品中Mg(OH)2的質量為y,則
y=2.9g
則樣品中CaCO3的質量為12.9g﹣2.9g=10g
設CaCO3完全分解生成的CO2的質量為z,則
z=4.4g
則x=12g﹣4.4g=7.6g,B選項正確;
C、bc段固體中含有10g CaCO3,此時固體中鈣元素的質量分數為,ab段Mg(OH)2分解生成水蒸氣,會導致固體中鈣元素的質量分數增大,所以ab段固體中鈣元素的質量分數小于33.3%。cd段CaCO3分解生成CO2,也會導致固體中鈣元素的質量分數增大。de段CaCO3已完全分解,此時鈣元素的質量分數為,某時刻測得剩余固體中鈣元素的質量分數為 36.0%,則此時一定處于cd之間,CaCO3尚未完全分解,剩余固體的成分為MgO、CaCO3、CaO,C選項錯誤;
D、bc段固體中含有10g CaCO3,此時間段固體中MgO的質量為12g﹣10g=2g,若向 c 點的剩余固體中加入足量稀鹽酸,CaCO3與稀鹽酸反應生成CaCl2、CO2、H2O,化學方程式為CaCO3+2HCl=CaCl2+CO2↑+H2O,MgO與稀鹽酸反應生成MgCl2、H2O,設充分反應生成 CO2的質量為w,則
w=4.4g,D選項正確。
故選:C。
9.圖像能直觀表達化學中各種變化的關系,加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有關下列圖像的描述正確的一項是(  )
A.①表示向等質量等濃度的稀硫酸中分別逐漸加入鋅粉和鐵粉至過量
B.②表示向鹽酸和氯化鈣的混合溶液中不斷滴加碳酸鈉溶液至過量
C.③表示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過量
D.④表示電解水
【分析】A、根據金屬與酸反應時氫氣來源于酸中的氫元素,進行分析判斷。
B、根據向鹽酸和氯化鈣的混合溶液中不斷滴加碳酸鈉溶液至過量,先與鹽酸反應,進行分析判斷。
C、根據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過量,先與硫酸反應,進行分析判斷。
D、根據電解水的實驗結論(正氧負氫、氫二氧一),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解:A、金屬與酸反應時氫氣來源于酸中的氫元素,因為酸的量相同,金屬過量,故最終生成的氫氣應該相等,生成等質量的氫氣,消耗的鋅的質量多,故選項圖象錯誤。
B、向鹽酸和氯化鈣的混合溶液中不斷滴加碳酸鈉溶液至過量,碳酸鈉先和鹽酸反應,隨著反應的進行溶液的酸性減弱,pH升高,當恰好完全反應時溶液顯中性;繼續加入碳酸鈉時,碳酸鈉又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顯中性的氯化鈉,在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的過程中溶液的pH不變,當氯化鈣完全反應后,再加入碳酸鈉時,溶液的pH又升高,故選項圖象正確。
C、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至過量,先與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開始時不會生成沉淀,硫酸消耗完再與硫酸銅反應會生成氫氧化銅沉淀,故沉淀的質量先是零,滴加一定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后,再不斷上升,最后形成一條水平直線;故選項圖象錯誤。
D、通電分解水,生成氫氣和氧氣的體積(而不是質量)之比為2:1,故選項圖象錯誤。
故選:B。
10.某藍色溶液可能含有CuSO4和CuCl2中的一種或兩種,為探究溶質成分,先滴入Ba(OH)2溶液,之后滴入稀鹽酸,所得沉淀的質量隨加入試劑總體積的變化趨勢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a~b段pH不變
B.b~c段Cu(OH)2沉淀逐漸減少直至消失
C.d點的溶質有三種
D.通過實驗不能確定藍色溶液中是否含有CuCl2
【分析】根據某藍色溶液可能含有CuSO4和CuCl2中的一種或兩種,為探究溶質成分,先滴入Ba(OH)2溶液,氫氧化鋇與硫酸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硫酸鋇沉淀,氯化銅與氫氧化鋇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氯化鋇,而氫氧化銅能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銅和水,但硫酸鋇不溶于鹽酸,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解:A、氫氧化鋇與硫酸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硫酸鋇沉淀,氯化銅與氫氧化鋇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氯化鋇,氫氧化銅能與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銅和水,但硫酸鋇不溶于鹽酸,由圖可知,后來沉淀質量減小,但沒有減為零,說明該藍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銅,可能含有氯化銅。a~b段沉淀的質量不變,說明加入的氫氧化鋇開始過量有剩余,溶液pH逐漸變大,之后加入鹽酸開始先和過量的氫氧化鋇反應,發生的氫氧化鋇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鋇和水,消耗氫氧化鋇,此時溶液pH降低,故選項說法錯誤。
B、由A選項的解析可知,b~c段氫氧化銅沉淀不斷減少直至消失,故選項說法正確。
C、c點時表示氫氧化銅和鹽酸恰好反應,d點時鹽酸過量,此時溶液中的溶質有氯化鋇、氯化銅和氯化氫三種,故選項說法正確。
D、由A選項的解析可知,該藍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銅,可能含有氯化銅,故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A。
11.向盛有稀鹽酸和BaCl2的混合溶液的燒杯中逐滴滴加Na2CO3溶液,生成沉淀的質量和滴入Na2CO3溶液的質量變化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OM段燒杯中的現象為有氣泡產生
B.N點溶液中存在的陽離子是Na+、Ba2+
C.P點溶液呈堿性
D.P點到Q點溶液中NaCl的溶質質量分數減小
【分析】根據碳酸鈉先與鹽酸發生反應,然后碳酸鈉再與氯化鋇發生反應的規律進行分析。
【解答】解:A.向盛有稀鹽酸和BaCl2的混合溶液的燒杯中逐滴滴加Na2CO3溶液,碳酸鈉先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因此OM段是碳酸鈉和鹽酸反應,反應現象是有氣泡產生,故正確;
B.向盛有稀鹽酸和BaCl2的混合溶液的燒杯中逐滴滴加Na2CO3溶液,碳酸鈉先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再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因此N點鹽酸已經全部和碳酸鈉反應,然后為氯化鋇和碳酸鈉發生了反應,依據化學方程式:Na2CO3+2HCl=2NaCl+H2O+CO2↑,Na2CO3+BaCl2=2NaCl+BaCO3↓,此時溶液中存在的溶質為NaCl、BaCl2,存在的陽離子是是Na+、Ba2+;故正確;
C.P 點時,碳酸鈉恰好和鹽酸、氯化鋇完全反應,溶液呈中性,故錯誤;
D.繼續滴加碳酸鈉溶液到Q點,氯化鈉的質量不變,溶液的質量增加,氯化鈉的溶質質量分數減小;故正確;
故選:C。
12.向等質量、相同濃度的稀鹽酸中分別加入足量的碳酸鈉固體和碳酸氫鈉固體,加入固體的質量和生成CO2質量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表示碳酸鈉和稀鹽酸反應的情況
B.a點對應的溶液中溶質只有NaCl
C.向b點對應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顯紅色
D.從該圖像中可知,相同情況下,碳酸氫鈉固體與稀鹽酸反應的速率比碳酸鈉固體與稀鹽酸反應的速率快
【分析】根據圖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關系,由題意、鹽的化學性質,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解:A、由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NaHCO3+HCl=NaCl+H2O+CO2↑
84 44
等質量的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反應,碳酸氫鈉生成的二氧化碳更多,故甲表示碳酸氫鈉和稀鹽酸反應的情況,故選項說法錯誤。
B、a點時反應未完全,對應的溶液中溶質有生成的NaCl和未反應完的HCl,故選項說法錯誤。
C、b點時,加入的碳酸鈉過量,此時溶液中含有氯化鈉和碳酸鈉,溶液顯堿性,向b點對應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顯紅色,故選項說法正確。
D、從該圖像中無法確定反應速率,故選項說法錯誤。
故選:C。
13.某校興趣小組按照下表所示進行了酸的化學性質探究實驗。實驗后將試管甲、乙中的物質一起倒入一只空燒杯中混合,沒有明顯現象。再將試管丙中反應后的溶液緩慢倒入燒杯中,立即產生沉淀,且產生沉淀的質量與倒入溶液質量的關系如圖所示。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
試管編號 試管甲 試管乙 試管丙
所用試劑 稀鹽酸 稀硫酸 稀鹽酸
鎂條 碳酸鈉 氫氧化鋇溶液
①c處溶液中離子只有Mg2+和Cl﹣
②b→c時溶液的堿性逐漸增強
③混合前試管甲中鹽酸一定有剩余
④混合前試管乙中的溶質可能沒有硫酸
⑤混合前試管丙中氫氧化鋇一定有剩余
⑥反應前稀硫酸中溶質質量為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⑤
【分析】試管甲中鎂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鎂和氫氣,試管乙中碳酸鈉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鈉、水和二氧化碳,實驗后將試管甲、乙中的物質一起倒入一只空燒杯中混合,沒有明顯現象,則甲中的稀鹽酸和乙中的碳酸鈉不能同時存在,甲中的鎂條和乙中的稀硫酸也不能同時存在,則混合后溶液中一定含有生成的硫酸鈉、氯化鎂,可能含鹽酸、硫酸或碳酸鈉,試管丙中氫氧化鋇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鋇和水,將試管丙中反應后的溶液緩慢倒入燒杯中,立即產生沉淀,由圖可知,0a段和bc段有沉淀生成,ab段無沉淀生成,則ab段應是丙中物質和酸的反應,則試管丙中氫氧化鋇一定過量,0a段應是氯化鋇、氫氧化鋇和硫酸鈉反應生成了硫酸鋇,ab段應是氫氧化鋇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鋇和水,則試管甲中稀鹽酸過量,試管乙中碳酸鈉一定完全反應,bc段生成的沉淀應是氫氧化鎂,發生的反應是氯化鎂和氫氧化鋇反應生成氫氧化鎂和氯化鋇。
【解答】解:①由分析可知,bc段鎂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結合生成了氫氧化鎂,c點時,鎂離子恰好完全反應,則c處溶液中一定不含鎂離子,錯誤;
②b→c時,鎂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結合生成氫氧化鎂,氫氧根離子被消耗,則堿性減弱,錯誤;
③由分析可知,混合前試管甲中稀鹽酸過量,正確;
④0a段發生反應為鋇離子和硫酸根離子結合生成硫酸鋇,硫酸根離子可能只來自硫酸鈉,也可能來自過量的硫酸和生成的硫酸鈉,則混合前試管乙中的溶質可能沒有硫酸,正確;
⑤由分析可知,混合前試管丙中氫氧化鋇一定有剩余,正確;
⑥由圖可知,生成硫酸鋇的質量為m1g,而硫酸鋇中的硫酸根完全來自反應前的硫酸,則反應前稀硫酸中溶質質量為:,正確。
故選:C。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长县| 晋江市| 九龙城区| 乌审旗| 鹤壁市| 大埔县| 南岸区| 崇州市| 汕头市| 巨野县| 锡林浩特市| 密山市| 当阳市| 类乌齐县| 沙洋县| 腾冲县| 叶城县| 绥芬河市| 娱乐| 河北区| 河西区| 达尔| 民丰县| 左权县| 安多县| 五指山市| 象州县| 大石桥市| 余江县| 宽甸| 广昌县| 高清| 昭平县| 永年县| 含山县| 宁阳县| 莱州市| 永福县| 龙州县| 偃师市| 邯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