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知識點梳理】1.簡述北宋加強中央集權措施 (1)中央——分散機構權利,削弱相權:①行政權: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權;軍權:樞密院掌軍政,與“三衙”分權。③財政權:三司掌財政。 監察:臺諫制度(2)地方——加強對地方的控制:①行政權:文官任知州,設通判監督。②軍權: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拱衛京師,鎮守地方,定期更換駐地。③財政權:設諸路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④監察:設“四監司”,對各州進行監控。(3)崇文抑武:①罷免宿將兵權; ②用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③大力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2.歸納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影響?利:①結束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有利于國家統一安定,加強了中央集權。②為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弊:①造成行政效率低下,因循保守;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費”的“三冗”現象,是北宋后來積貧(內),積弱(外)的根源。3.簡述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內容?影響?目的:富國強兵內容:①富國方面:官府通過向農民提供農業貸款、撥巨資從事商業經營等手段,力圖在調控經濟的同時開辟財源。②強兵方面:對農民進行編制管理和軍事訓練,希望借以逐漸恢復“兵農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影響:①積極:王安石變法達到了富國目的,增加了大筆收入。②消極:強兵的效果并不明顯,北宋與西夏開戰,又以失敗告終;一些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也引起激烈爭議。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日益嚴重,北宋逐漸走向衰亡。失敗的主要原因:觸犯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利益,遭激烈反對4.南宋的偏安。南宋建立:1127年,北宋被東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滅,“靖康之變”后,趙構在應天府稱皇帝,定都臨安,史稱南宋。紹興和議(1)背景:①南宋初年,宋軍在與金軍對抗中素質明顯提高,尤以岳飛指揮的“岳家軍”戰績卓著。②宋高宗和宰相秦檜視岳飛等為心腹之患,主動向金朝求和。(2)標志:1141年,南宋與金訂立紹興和議。(3)內容: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劃界,南宋對金稱臣,每年向金朝繳納一筆財物,稱為“歲貢”。宋金對峙:紹興和議后,宋金之間又發生幾次戰爭,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稱臣,而是“世為侄國”,繼續維持南北對峙的局面。【鞏固提升】1.宋初,統治者對民間印刷出版書籍采取了相對寬松的政策。但自1090年開始,朝廷就不斷頒布政策,要求民間書籍刊印必須遵守規矩,不得私自刻印、傳播議論時政和邊疆軍事的會要、實錄等。此舉主要目的是( )A.加強思想專制 B.促進國家統一C.配合變法運動 D.維護國家安全2.下列哪一官職是宋朝削弱相權而設立的( )A.軍機大臣 B.知州 C.節度使 D.參知政事3.王安石在變法中規定,前此輪差職役的民戶不再服役,改為按土地、家產多少交納免役錢。前此無差役負擔的官戶、僧道戶、女戶、單丁戶、未成丁戶以及上五等的坊郭戶,一律按其戶等減半出錢,謂之免役錢。這一舉措意在( )A.為封建政府拓寬財源 B.遏制大地主大官僚勢力的膨脹C.刺激商品經濟的發展 D.適應放松人身控制的客觀要求4.宋代地方路一級由帥、漕、憲、倉四司共同構成,分掌地方軍政、財政、監督與民政等,四司互相牽制,路沒有統一的行政機構和行政長官,州可以不通過路直接向中央奏事。這旨在( )A.強化中央集權 B.提升行政效率C.增加財政收入 D.防范武官干政5.北宋初年設立的某官職的職責為:“凡兵民、錢谷、戶口、賦役、獄訟聽斷之事,可否裁決,與守臣通簽書施行。”該官職名稱及設置目的分別是( )A.通判:加強中央集權 B.知州:增加地方財政開支C.知縣:減輕地方軍費 D.宰相:提高地方行政效率6.北宋統一后,依照唐制分全國為十道,997年改全國為十五路(類似現在的省),后不斷增加,直至二十六路。路之下,設有州、縣,與州平級并存的有府、軍、監等機構,在路、州還增設了“監司”“通判”等職。北宋的做法( )A.使得各級機構職責混亂 B.踐行了崇文抑武的國策C.導致權力結構利弊并存 D.加速了地方權力的失衡7.隋唐時期,尚書、中書、門下三省長官共議國事,執宰相之職,三省共同構成宰相權力系統。北宋時期,以中書門下為宰相機構,以三司掌政,以樞密院掌軍政。這一過程體現的規律是( )A.提高三司的行政地位 B.通過分散相權以加強皇權C.分割宰相的財政權力 D.削除地方割據的經濟基礎8.兩宋時期,諸多畫家常選取歷史上對漢族與北方游牧民族之間關系有重大影響的人物如王昭君、蘇武、唐太宗等,以及晉文公復國等重大歷史事件來作為繪畫主題內容。這反映出( )A.歷史題材畫易引發強烈共鳴 B.理學發展推動繪畫藝術創新C.時人對國家強大的迫切期望 D.國家危機促進民族意識覺醒9.“唐太宗吸取前朝滅亡教訓,虛心納諫,從善如流。”“武則天指出,建國之本,必在務農。”“唐玄宗前期,整頓吏治,精選地方官員。”以上材料共同說明唐朝( )A.興盛的原因 B.割據的結果 C.衰落的過程 D.農業的發展1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代以前,絕大多數的城市是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的所在地,它們的政治意義遠遠超過商業意義,其商業活動只能局限在“市”這個特定的區域中進行,作為居民生活區的“坊”與“市”是相分離的。到宋代,城市一般沿街開店,商人只要納稅,都可在城中任擇地點開設店鋪,同時在開封、杭州等大城市中,又出現了夜市、早市和鬼市。為了加強管理,政府或構筑新的城墻,把近郊之地圍入城中,把郊區變成城區,或在城外設廂,將其視同城區一樣來管理。在此同時,在交通干線或人口聚集的地方也出現了由草市發展而來的市鎮,兩宋時期大約有6000~7000個墟集市鎮,作為新型的工商業據點,散布在廣袤的鄉村地區。——摘編自包偉民、吳錚強《宋朝簡史》材料二 唐朝政治保留著“貴族共和”的特點,宋朝則形成了“君主獨裁”的制度。所謂“君主獨裁”,從官制上來說,就是盡可能多地將國家機構置于君主的直接指揮之下,方方面面的國家運作,均由君主一個人來統轄。——摘編自吳鉤《新民說·宋仁宗:共治時代》(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朝城市發展的新變化,并指出變化的根本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朝實現“君主獨裁”的具體措施。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據材料“不得私自刻印、傳播議論時政和邊疆軍事的會要、實錄”等信息及所學可知,宋朝政府禁止刻錄此類涉及國家安全、朝政大事的書籍,目的是防止這些信息流向周邊的遼國和西夏等,維護國家安全,D項正確;材料所述的規定主要是出于國家安全的考慮,不是為了壓制思想和強化專制,排除A項;當時宋朝已經統一南方和中原,書籍刊刻的相關規定與“促進統一”關系不大,排除B項;宋朝的變法運動主要是在宋神宗時期(1048年—1085年),排除C項。故選D項。2.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宋代為了分散宰相的權力,增設“參知政事”,作為副宰相,因此D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軍機大臣是清朝負責輔佐皇帝辦理軍事政治機要事宜的官員,與宋朝無關;B選項錯誤,知州是地方行政機構州的長官,并非為削弱相權而設立。C選項錯誤,節度使是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并非宋代為削弱相權而設立。故正確答案為D選項。3.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可知,王安石變法中征收免役錢的舉措有利于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故A項正確;免役法有利于遏制大地主大官僚勢力的膨脹,但并非變法的主要目的,故B項錯誤;免役錢的征收客觀上有利于商品經濟發展,但封建政府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故C項錯誤;封建人身依附關系越加松弛是免役錢征收的客觀作用,故D項錯誤。4.答案:A解析:這段文字描述了宋代地方路一級的行政機構設置其中包括帥、滑、憲、倉四司,分別負責地方軍政、財政、民政等事務。四司之間互相牽制,路沒有統一的行政機構和行政長官,州可以不通過路直接向中央提事。這樣的設置旨在強化中央集權,因此,答案是A。BCD項,材料均沒有提及,故錯誤。5.答案:A解析:材料大意為,凡是關于兵民、錢糧、戶口、賦役、獄訟方面的決策,如何裁決要與守臣商量才能施行。說明該官職并非獨自掌握地方權力。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宋設置通判一職,在州府的長官下掌管糧運、家田、水利和訴訟等事項,對州府的長官有監察的責任。故A項正確。B項,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長官,稱“權知某軍州事”,簡稱知州,設置知州與增加地方財政開支無關。故B項錯誤。C項,宋常派遣朝官為縣的長官,管理一縣行政,稱“知縣事”,簡稱知縣,與減輕地方軍費無關。故C項錯誤。D項,宰相是中央官員,與提高地方行政效率無關。故D項錯誤。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A。6.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北宋時期,地方行政機構不斷增加,導致地方權力分散,行政效率低下,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各級機構職責混亂,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崇文抑武的國策,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加速了地方權力的失衡,排除D項。故選C項。7.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隋唐設三省六部制,三省分權制衡,加強了皇權。北宋時期設置中書門下、三司、樞密院,即二府三司,中書門下掌管行政權,三司掌管財政權,樞密院掌管軍權,再次分散宰相的權力,加強了皇權。因此這一規律體現通過分散相權以加強皇權。B項正確;三司掌管財政,不是行政,排除A項;只有三司分割了宰相的財證權材料是說二府三司,排除C項;材料反映中樞權力機構的變化,與地方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8.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宋朝畫家常選取歷史上對漢族與游牧民族關系有重大影響的人物或國家復興事件作為繪畫主題。結合所學可知,宋朝時期,民族政權并立、戰亂不已,北宋一系列屈辱的議和、南宋統治者偏安南方,國家的孱弱激起了時人對國家強大的強烈期望,所以出現了材料所述情況,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時代背景對繪畫主題的影響,“歷史題材畫易引發強烈共鳴”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理學思想對繪畫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民族政權并立、國家危機的時局對繪畫創作的影響,沒有體現民族意識覺醒,排除D項。故選:C。9.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唐太宗吸取前朝滅亡教訓,虛心納諫、武則天重視發展農業和唐玄宗前期整頓吏治等,反映了唐朝前期的統治者勵精圖治,說明了唐朝興盛的原因, A項正確;唐朝前期國家統一穩定,并未形成割據局面,排除B項;唐朝開始衰落是在安史之亂后,排除C項;材料說明唐朝興盛的原因,不能說明唐朝農業有所發展,排除D項。故選A項。10.答案:(1)新變化:城市的空間界限和時間界限被打破;城市的經濟功能增強;城市的規模不斷擴大;市鎮不斷發展、數量增加。根本原因:工商業的發展繁榮。(2)具體措施;設樞密院與三司分割宰相的軍權與財權;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崇文抑武。解析:(1)據材料“其商業活動只能局限在‘市’這個特定的區域中進行,作為居民生活區的‘坊’與‘市’是相分離的。”可得出城市的空間界限和時間界限被打破;據材料“到宋代,城市一般沿街開店,商人只要納稅,都可在城中任擇地點開設店鋪,同時在開封、杭州等大城市中,又出現了夜市、早市和鬼市。”可得出城市的經濟功能增強;據材料“政府或構筑新的城墻,把近郊之地圍入城中把郊區變成城區,或在城外設廂,將其視同城區一樣來管理。”可得出城市的規模不斷擴大;據材料“兩宋時期大約有6000—7000個墟集市鎮”可得出市鎮不斷發展數量增加。(任答點,言之成理即可)本題第二問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宋朝(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宋朝商品經濟發達,可得出根本原因是工商業的發展繁榮。(言之成理即可)(2)結合所學知識,本身加強皇權的措施,可得出設樞密院分割宰相的軍權;設三司分割宰相的財權;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崇文抑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