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知識點梳理】1.隋朝的建設?①廣設倉庫:在中央和地方廣設倉庫。既有供應朝廷糧食和物質的倉庫,也有備水旱賑濟、遍置于鄉間的義倉。②興建兩都:隋文帝令宇文愷主持營建大興城,隋煬帝令宇文愷主持營建東京洛陽城。③開通運河:隋煬帝時開鑿大運河。意義: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有利于促進南北經濟交流,有利于促進運河沿岸城市的發展。2.隋煬帝的暴政的表現?①大興土木,勞民傷財; ②三征高麗,窮兵黷武; ③徭役繁重,嚴刑峻法。3.“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唐太宗李世民 吸取隋亡教訓;戒奢從簡、輕徭薄賦;知人善任;虛懷納諫4.唐朝經濟繁榮的表現?①生產工具:曲轅犁(可以調節耕地的深淺);筒車(灌溉工具);②手工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③商業:出現國際大都市長安.5.唐開明民族政策的表現?(1)突厥:①東突厥:唐太宗滅東突厥,尊太宗為“天可汗”;②西突厥:唐高宗聯合回紇滅西突厥,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2)回紇:唐玄宗冊封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3)吐蕃:文成公主入藏嫁于贊普松贊干布、唐蕃會盟(唐穆宗)(4)靺鞨:唐玄宗冊封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6.歸納唐朝處理民族關系的方式?軍事征服;設置機構;冊封;和親;會盟7.安史之亂的原因?影響?(1)原因:①唐玄宗統治后期,沉湎于享樂,怠于政事,任人唯親朝政趨于腐敗。②軍事舉措失當,外重內輕,節度使的設置,軍備廢弛,募兵制的實行。(2)影響:①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進一步開發,經濟重心開始南移.②中央集權大大削弱參加平叛的許多將領擁兵自重、割據一方。③安史之亂導致邊防空虛剛少數民族政權趁機侵擾,邊疆頻頻告急。④嚴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唐朝由強盛走向衰落。8.藩鎮割據的影響?①藩鎮割據在唐朝后期延續了100多年。②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9.五代十國的實質? 藩鎮割據的延續【鞏固提升】1.朱紹侯在《中國古代史》中指出,“隋煬帝即位后,開通了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的大運河。一方面,這加強了洛陽與江南地區的聯系;另一方面,因關中和河洛地區的物資不足以供應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大運河可用來轉運南方的物資”。由此可見,隋朝大運河的開通( )A.使南方地區得到了開發 B.推動了運河沿岸城鎮的形成C.提高了南方的政治地位 D.適應了國家鞏固統一的需要2.609年至610年,隋煬帝在洛陽舉行盛大的表演大會,對于胡客“酒食例不取直”,還以繒帛纏樹。有人感慨,“中國亦有貧者,衣不蓋形,何如以此物與之,纏樹何為?”對此解讀合理的是( )A.揭露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 B.說明隋朝國力強盛C.鋪張浪費加重了百姓負擔 D.體現煬帝暴虐殘忍3.貞觀二年(628年),太宗對侍臣說,一個國家要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是經營衣服糧食的,以不耽誤時機為本。想要不耽誤時機,作為君主,他的政策措施就應該精簡,讓人民靜養。這段話反映的基本思想是( )A.以農為本,重農抑商 B.以民為本,與民休息C.以民為本,號召人民建功立業 D.以民為本,改變農業生產方式4.唐太宗下令停建洛陽乾元殿,兩次釋放宮女,并規定每個成年男子應有田三十畝。這表明他( )A.勵精圖治,開創盛世 B.選賢任能,虛懷納諫C.以民為本,休養生息 D.政治清明,對外開放5.對于唐代時敦煌的繁華,《舊唐書·地理志》記載,唐朝元宵節燈會盛況是“長安第一,敦煌第二,揚州第三”。據此可知,唐代敦煌地區( )A.深受中原文化影響 B.中外文化交流頻繁C.習俗已經完全漢化 D.經濟發達聞名全國6.唐代元稹《估客樂》:“北買黨項馬,西擒吐蕃鸚。炎洲布火浣,蜀地錦織成……經營天下遍,卻到長安城。城中東西市,聞客次第迎。”這主要反映了唐朝( )A.抑商政策廢棄 B.中外交往頻繁 C.商業貿易繁榮 D.邊疆治理加強7.自唐代開始,原本產于中國南方地區的茶葉開始流向北方,許多貴族、士人開始享受飲茶的樂趣,在唐詩中,頻頻可見關于“貢茶”“飲茶”“種茶”的描述,這些描述也被后世的史學家當作研究唐代茶史的重要史料。這說明( )A.詩史互證拓寬了史料的范圍 B.豪門士族生活日益奢侈糜爛C.唐詩全面反映了唐社會風貌 D.中國人的飲茶習慣源于唐朝8.安史之亂爆發后不久,唐朝都城長安失守,唐玄宗在流亡四川的途中,下詔賦予各節度使以自調軍糧、任免轄區內官吏、主管轄區內賦稅徭役征發等職能。這一措施的實行( )A.促成藩鎮割據局面的出現 B.導致唐朝統治土崩瓦解C.使得安史叛軍被迅速平定 D.造成“三冗”問題嚴重9.隋朝在洛陽的運河附近修建了興洛倉、回洛倉等大型糧倉用于存儲來自江南的糧秣;至唐代后期更是有“國家用度盡仰江、淮,若(運河漕運)阻絕不通,則上自九廟,下及十軍,皆無以供給”之說。由此可見( )A.運河漕運是隋唐時期唯一的遠程運輸方式B.運河漕運的興起,是經濟重心南移的基礎C.東南地區是隋唐時期國家的賦稅收入重地D.東南地區的稅收極重,導致農民起義頻發1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隋唐與魏晉南北朝時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點。它沒有魏晉南北朝時期那樣頻繁的民族遷徙,沒有各族之間的爭戰、割據以及由此產生的各族之間的同化、融合的復雜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統一政權下內地漢族統治階級通過各種政令、措施,逐漸同化、融合周邊各族,或周邊各族與鄰近漢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漢化仍然是隋唐時期民族融合的主流。——周偉洲《試論隋唐時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趨勢和特點》材料二:隋朝時期,西域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國王仿效華夏興辦學校,“有《毛詩》《論語》《孝經》,置學官弟子,以相教授”。唐蕃和親后,松贊干布“仍遣酋豪子弟,請入國學以習《詩》《書》。又請中國識文之人典其表疏”。南詔則選群蠻子弟聚之成都,學習漢族禮儀文化,并達到了很高的造詣,“公文翰之美,冠于一時”。——摘編自《北史·高昌傳》《舊唐書·吐蕃傳》等(1)用隋唐的史實說明材料一中統治階級是如何加強與周邊各族交融的。(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隋唐時期少數民族政權重視學習漢文化的原因。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信息“一方面,這加強了洛陽與江南地區的聯系;另一方面,因關中和河洛地區的物資不足以供應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大運河可用來轉運南方的物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隋煬帝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征發幾百萬人,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由此可見,隋朝大運河的開通,適應了國家鞏固統一的需要,D項正確;使南方地區得到了開發,與題干內容“因關中和河洛地區的物資不足以供應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大運河可用來轉運南方的物資”不符,排除A項;運河沿岸城鎮的形成,在題干內容中沒有體現,題干信息體現的是“一方面,這加強了洛陽與江南地區的聯系;另一方面,因關中和河洛地區的物資不足以供應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大運河可用來轉運南方的物資”,排除B項;提高了南方的政治地位,與題干內容“因關中和河洛地區的物資不足以供應隋中央政府的需要,大運河可用來轉運南方的物資”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2.答案:C解析:隋煬帝舉行的表演大會中,對胡客“酒食例,不取直”,還以繒帛纏樹,以顯示國力雄厚,但是對本國內的貧困人口卻視而不見。這說明隋煬帝鋪張浪費,這加重了百姓負擔,C項正確;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是隋末農民起義, 排除A項;材料所列的事件并不能證明隋朝國力強盛,排除B項;隋煬帝的暴虐殘忍在材料中并未體現, 排除D項。故選C項。3.答案:B解析:題干材料“ 一個國家要以人為本”體現了唐太宗的“以民為本”思想,題干材料“讓人民靜養”體現了唐太宗的“與民休息”思想,A、C、D三項不符合題意,故選B項。4.答案:C解析:“停建洛陽乾元殿”是因為大修宮殿勞民傷財,“兩次釋放宮女,并規定每個成年男子應有田三十畝”則一定程度上滿足農民土地要求,這都體現了唐太宗以民為本,休養生息,C正確;材料沒有體現盛世開創,排除A;材料沒有體現唐太宗選官的信息,排除B;材料不涉及對外開放,排除D。故選:C.5.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唐朝元宵節燈會盛況是長安第一,敦煌第二,揚州第三。”可知,敦煌地處邊疆地區,唐代時敦煌的街市十分繁華,其中,元宵節繁榮盛況長安第一,敦煌第二,揚州第三。由此可見唐代敦煌地區深受中原文化影響,A項正確;題干主要強調唐朝的邊疆地區受中原文化影響,未涉及中外文化交流,排除B項;題干主要強調唐朝的邊疆地區受中原文化影響,未體現習俗完全漢化,排除C項;題干主要強調唐朝的邊疆地區受中原文化影響,未闡述經濟發達,排除D項。故選A項6.答案:C解析:選擇C:材料“北買黨項馬,西擒吐蕃鸚”反映的是與少數民族政權的商業貿易,“蜀地”等反映的是唐朝境內的商業貿易,“長安城”“東西市”是都城中商業發展的體現,說明唐朝商業貿易繁榮。排除A:“抑商政策廢棄”不符合唐朝史實。排除B: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民族關系并不屬于對外交往范疇。排除D:邊疆治理加強屬于政治管理,材料未體現。快解黨項、吐蕃屬于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中原地區與其貿易不屬于對外交往。7.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在唐詩中,頻頻可見.….被后世的史學家當作研究唐代茶史的重要史料”體現了詩史互證拓寬了史料的范圍,A正確;“貢茶”“飲茶”“種茶”和“奢侈糜爛”無關,排除B;唐詩并不能全面反映唐朝社會風貌,排除C;D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故選:A。8.答案:A解析:A.根據題干中材料“下詔賦予各節度使以自調軍糧、任免轄區內官吏、主管轄區內賦稅徭役征發等職能”可知這一措施擴大了節度使的權力,促成藩鎮割據局面的出現,此項正確;B.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末農民起義沉重打擊了唐朝的統治,導致唐朝統治土崩瓦解,排除;C.通過分析題意可知材料強調的是這一措施帶來的消極影響,排除;D.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導致出現“三冗”問題,排除。故選:A。9.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隋朝糧倉儲存的糧食來自江南地區,唐朝后期國家財政收入主要依賴于江南地區,說明東南地區是隋唐時期國家的賦稅收入重地,C項正確;A項“唯一的遠程運輸方式”錯誤,排除;南方的開發是經濟重心南移的基礎,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東南地區的稅收極重,導致農民起義頻發”,排除 D 項。10.答案:(1)史實: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加強對西域管理;與吐蕃贊普和親,促進了漢藏友好交往;冊封回紇、粟末靺鞨等少數民族首領,加大了對西北和東北地區管轄;唐蕃會盟,唐蕃之間基本停止了戰爭。(2)隋唐時期民族政策開明;國家強盛,經濟和文化繁榮;相對和平的環境;杰出政治人物的推動等。解析:第(1)問,結合所學知識,唐代在處理民族關系的過程中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采用了和親、武力鎮壓、設立機構、會盟、冊封等多種手段。首先,唐朝通過武力鎮壓突厥后,相繼設立了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對西域進行管理;其次,在漢藏關系上實行和親政策,相繼派遣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前往吐蕃和親:然后,對回紇、粟末靺鞨等少數民族首領實行冊封政策;最后,為了進一步鞏固漢藏關系,又進行了唐蕃會盟。第(2)問,據材料二“有《毛詩》《論語》《孝經》,置學官弟子,以相教授”,可知隋唐時期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國家文化繁榮、經濟發達,對少數民族地區形成了強烈的吸引力:據材料二“仍遣酋豪子弟,請入國學以習《詩》《書》”,可知隋唐時期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積極接納少數民族前往中原學習漢族文化;據材料二“西域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國王仿效華夏興辦學校”“松贊干布‘仍遣酋豪子弟……’”,可知隋唐時期以高昌國王、松贊干布為代表的杰出政治人物積極推動本民族對漢族文化的學習;最后,隋唐時期是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國力強盛,社會局勢穩定,對周邊少數民族形成了強大的向心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