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不簡單的杠桿》教學設計一、教學背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杠桿是一種常見的簡單機械,它能夠幫助我們輕松地完成許多看似困難的任務。從撬動重物到各種工具的使用,杠桿的原理無處不在。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將深入了解杠桿的原理和作用,掌握杠桿的三個重要位置,以及如何通過改變支點和用力點的位置來影響杠桿的作用效果。同時,學生還將通過實驗探究和實際應用,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教學目標深刻理解利用杠桿可以幫助我們撬起一些重物的原理。明確改變支點的位置、支點的高度會對杠桿的作用效果產生影響。了解不同類型杠桿(省力杠桿、費力杠桿、既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的特點和應用。三、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用石塊、木板進行模擬實驗,深入認識杠桿的作用效果,掌握杠桿的三個重要位置。整理、分析實驗數據,發現杠桿的省力規律,理解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和實際應用,掌握不同類型杠桿的特點和應用。(二)教學難點準確分析實驗數據,理解杠桿省力和費力的原理,以及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情況。幫助學生在實際問題中正確判斷杠桿的類型,靈活運用杠桿原理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引導學生在實驗探究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四、教學方法講授法、實驗探究法、小組討論法、案例分析法、多媒體演示法五、教學準備學生準備:木尺、一大一小兩塊石塊、有格子且標明起點 A 終點 B 的寬紙帶、作為杠桿支點的方木塊、筆記本、鉛筆、彩色筆、學生活動手冊。教師準備:教學課件、學生實驗材料一套(包括不同大小的木尺、石塊、方木塊等)、杠桿模型、生活中常見杠桿工具實物(如羊角錘、鐵鍬、指甲剪、打撈網、蹺蹺板、塔吊、挖掘機、核桃夾等)、獎品(如小貼紙、獎章等)。六、教學過程(一)情境導入教師播放一段關于建筑工地工人使用杠桿工具撬起重物的視頻,展示杠桿在實際生活中的強大作用。視頻播放結束后,教師提問:“同學們,在剛才的視頻中,我們看到了工人用一根小小的撬棍就能輕松撬動很重的水泥板。大家知道這位工人在做什么嗎?水泥板非常重,如果直接搬動需要非常大的力,但是工人用撬棍就能輕松撬動,說明撬棍有什么作用呢?上節課我們學過的省力工具叫什么?” 引導學生回憶上節課的內容,思考撬棍的作用。學生回答:“工人在撬水泥板。撬棍可以省力。上節課學過的省力工具是斜面。”教師講解:“像撬棍這樣的工具叫作杠桿。杠桿和斜面一樣,都是一種簡單機械,即能改變力的基本機械設備。你們在生活中使用過杠桿類的工具嗎?” 引出本節課的課題:“不簡單的杠桿”。(二)知識鋪墊復習簡單機械的概念教師提問:“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已經了解了一些簡單機械,誰能說一說什么是簡單機械?”學生回答:“簡單機械是能改變力的基本機械設備,如斜面、杠桿等。”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肯定和鼓勵,讓學生明確簡單機械的概念。教師可以用圖片或實例展示不同種類的簡單機械,幫助學生復習簡單機械的特征。介紹杠桿的歷史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人類對杠桿的認識和了解有多久的歷史嗎?”學生可能會回答:“不知道。”教師解釋:“人類對杠桿的認識和了解有著悠久的歷史。阿基米德最早提出了杠桿原理,并依據此原理研究出了許多發明,影響深遠。今天杠桿工具在生活中的應用也非常普遍。”教師可以用圖片或故事講述阿基米德與杠桿的故事,激發學生對杠桿的興趣。(三)實驗探究一:認識杠桿觀察圖片教師出示教材 P47 小石頭撬大石頭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中的杠桿裝置。教師提問:“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幅圖片,你們看到了什么?圖片中的杠桿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交流討論學生觀察圖片后,在小組內交流、討論使撬棍發揮作用的三個重要位置。教師巡視指導,參與學生的討論,了解學生的想法。教師可以提醒學生從撬棍的形狀、作用等方面進行討論。上臺圈出請一名學生上臺在示意圖中圈出杠桿的三個重要位置:支點、用力點和阻力點。教師講解:“支點是支撐著杠桿、杠桿圍繞其轉動的位置;用力點是在杠桿上用力的位置;阻力點是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教師可以用圖片或實物演示杠桿的三個重要位置,幫助學生理解杠桿的結構。(四)實驗探究二:用力點對杠桿作用的影響提出問題教師提問:“使用撬棍能夠撬起很重的石頭,讓我們感覺很省力,那是不是所有情況下撬棍都可以撬動重物,都可以省力呢?你們認為什么會影響杠桿的作用?它會有怎樣的影響呢?” 引導學生思考用力點對杠桿作用的影響。假設猜想學生獨立思考,對用力點對杠桿作用的影響提出自己的假設。教師巡視指導,了解學生的假設。教師可以提醒學生從用力點的位置、大小等方面進行假設。分組實驗教師布置任務:指導學生分組實驗并完成實驗幫助卡。實驗幫助卡:(1)實驗目的:探究用力點對杠桿作用的影響。(2)實驗器材:木尺、一大一小兩塊石塊、有格子且標明起點 A 終點 B 的寬紙帶、作為杠桿支點的方木塊。(3)實驗步驟:① 將大石塊放在起點 A 處,小石塊放在木尺的一端作為用力點。② 調整小石塊的位置,觀察大石塊的移動情況。③ 記錄小石塊不同位置時大石塊的移動距離。(4)實驗注意事項:① 操作時要小心,避免石塊砸到手。② 記錄數據要準確。③ 小組內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實驗。分析數據學生完成實驗后,在小組內分析實驗數據,討論用力點對杠桿作用的影響。教師巡視指導,參與學生的討論,了解學生的分析結果。教師可以提醒學生從大石塊的移動距離、用力的大小等方面進行分析。得出結論教師提問:“改變小石塊的位置,你們有什么發現?” 引導學生總結實驗結論。學生可能會回答:“小石塊離方木塊太近,就不能撬動大石塊;小石塊離方木塊越遠,大石塊被撬動的距離越遠。”教師總結:“用力點離支點越遠,杠桿越省力。”(五)實驗探究三:支點對杠桿作用的影響提出問題教師提問:“杠桿的作用除了與用力點有關,還可能與什么有關?” 引導學生思考支點對杠桿作用的影響。假設猜想學生獨立思考,對支點對杠桿作用的影響提出自己的假設。教師巡視指導,了解學生的假設。教師可以提醒學生從支點的位置、高度等方面進行假設。設計實驗教師引導學生研討、設計實驗方案,確定實驗步驟和所需器材。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實驗方案,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教師巡視指導,參與學生的討論,幫助學生完善實驗方案。實驗方案:(1)實驗目的:探究支點對杠桿作用的影響。(2)實驗器材:木尺、一大一小兩塊石塊、有格子且標明起點 A 終點 B 的寬紙帶、作為杠桿支點的方木塊。(3)實驗步驟:① 將大石塊放在起點 A 處,小石塊放在木尺的一端作為用力點。② 調整方木塊的位置,改變支點的位置。③ 觀察大石塊的移動情況,記錄大石塊被撬動的距離。(4)實驗注意事項:① 操作時要小心,避免石塊砸到手。② 記錄數據要準確。③ 小組內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實驗。分組實驗學生按照實驗方案進行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及時解決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分析數據學生完成實驗后,在小組內分析實驗數據,討論支點對杠桿作用的影響。教師巡視指導,參與學生的討論,了解學生的分析結果。教師可以提醒學生從大石塊的移動距離、用力的大小等方面進行分析。得出結論教師提問:“改變方木塊的位置,你們有什么發現?” 引導學生總結實驗結論。學生可能會回答:“方木塊離大石塊越近,大石塊被撬動的距離越遠。”教師總結:“阻力點離支點越近,杠桿越省力。”綜合分析教師提問:“在模擬測試中,你們是否成功地將重物撬動到了指定地點?杠桿在撬動中有什么作用?在測試過程中,你們做了哪些嘗試,有什么發現?” 引導學生綜合分析用力點和支點對杠桿作用的影響。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總結實驗過程中的發現和體會。教師巡視指導,參與學生的討論,了解學生的綜合分析結果。教師可以提醒學生從用力點和支點的位置關系、杠桿的省力規律等方面進行分析。教師總結:“科學家通過大量的實驗總結出了杠桿的三條作用規律: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杠桿省力;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杠桿費力;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杠桿既不省力也不費力。”(六)研討與交流展示實驗結果教師組織學生展示實驗結果,包括畫出的杠桿裝置圖和記錄的實驗數據。學生在小組內推選代表,上臺展示本小組的實驗結果。教師可以將各小組的實驗結果展示在黑板上,進行比較和分析。分析實驗結果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討論以下問題:(1)在實驗過程中,你們是如何確定杠桿的三個重要位置的?(2)用力點和支點的位置變化對杠桿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影響?(3)根據實驗結果,如何判斷一個杠桿是省力杠桿、費力杠桿還是既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教師巡視指導,參與學生的討論,了解學生的分析結果。教師可以提醒學生從杠桿的原理、作用規律等方面進行分析。分享實驗體會教師提問:“在實驗過程中,你們遇到了哪些問題?是如何解決的?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引導學生分享實驗過程中的經驗和體會。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分享自己的實驗體會。教師巡視指導,參與學生的討論,了解學生的實驗體會。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實驗體會進行總結和評價,鼓勵學生在實驗中積極思考、勇于探索。(七)拓展與應用認識生活中的杠桿教師出示打撈網、蹺蹺板、塔吊、挖掘機、核桃夾、羊角錘的圖片,提問:“它們分別屬于什么杠桿呢?你們是如何判斷的?” 引導學生分析生活中常見杠桿工具的類型。學生觀察圖片,在小組內討論這些杠桿工具的類型和判斷依據。教師巡視指導,參與學生的討論,了解學生的分析結果。教師可以提醒學生從用力點、支點和阻力點的位置關系,以及杠桿的省力規律等方面進行判斷。教師總結:“打撈網、塔吊和挖掘機是費力杠桿,因為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小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核桃夾和羊角錘是省力杠桿,因為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大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蹺蹺板是既不省力也不費力的杠桿,因為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等于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八)課堂總結教師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提問:“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不簡單的杠桿》,誰能說一說我們都學到了哪些知識呢?”學生回答:“我們認識了杠桿的三個重要位置:支點、用力點和阻力點。我們通過實驗探究了用力點和支點對杠桿作用的影響,發現了杠桿的省力規律。我們還了解了不同類型杠桿的特點和應用,以及杠桿在生活和工程技術中的廣泛應用。”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肯定和鼓勵,強調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強調科學探究的方法和重要性。教師引導學生體會科學探究的過程,強調提出問題、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數據、得出結論等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提問:“在今天的學習中,我們是如何進行科學探究的呢?我們是如何通過實驗和分析來解決問題的呢?”學生回答:“我們首先提出了問題,然后進行了假設猜想,接著設計了實驗方案,進行了分組實驗,分析了實驗數據,得出了實驗結論。在實驗過程中,我們還遇到了一些問題,通過小組討論和老師的指導,我們解決了這些問題。”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肯定和鼓勵,讓學生認識到科學探究是一個不斷探索和發現的過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