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4年春高中政治必修4《哲學與文化》全冊知識點(陽陽老師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4年春高中政治必修4《哲學與文化》全冊知識點(陽陽老師版)

資源簡介

抖音、快手、微信公眾號、B站、小紅書等搜索“陽陽老師初高中政治”
本資料由陽陽老師根據2024年春最新教材整理
紅色字體為相比上一版本課本變化的部分
帶★為相對重要的知識點,僅供參考
第一單元 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
第一課 時代精神的精華(哲學基本理論)
1、哲學的產生(P3)
①哲學智慧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②哲學起源于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對宇宙、人生的追問和思考。
2、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P5)
哲學 世界觀
區別 含義 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形成 哲學家研究的結果,不是人人都有 自發形成的,人人都有
特點 系統化、理論化 零散的、不自覺的
聯系 ①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 ②世界觀是哲學的內容,哲學是世界觀的最高表現。 ③哲學和世界觀的研究對象都是整個世界。
3、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關系(P5-P6)
世界觀 方法論
區別 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和根本方法
聯系 ①一般說來,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不存在脫離世界觀的方法論,也不存在脫離方法論的世界觀。 ②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4、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P6-P7)
哲學 具體科學
區別 研究對象 整個世界 某一具體領域
揭示的規律 揭示整個世界變化發展的一般規律 揭示世界某一具體領域的特殊規律
作用 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 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體方法指導
聯系 ①哲學對具體科學進行概括和升華,從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律。 ②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 ③哲學為具體科學研究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④哲學與具體科學是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關系,不是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5、★哲學的基本問題(P8)
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①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②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
6、★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P10-P11)
(1)分歧:是圍繞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展開的。
(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觀點:
①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②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的,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3)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和 歷史唯物主義
基本觀點 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某一種或某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如水、氣、火、土等 把自然科學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物質結構如原子看作世界的本原 認為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
合理性 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正確的 克服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樸素性和直觀性,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的物質觀 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無產階級的思想武器
局限性 把物質混同于物質的具體形態,帶有明顯的樸素和直觀色彩 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 —
代表人物及其觀點 ①五行說:生成萬物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 ②荀子: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 ③范縝: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④王夫之:氣者,理之依也。 ⑤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團永恒的活火。 ⑥泰勒斯:水是萬物的始基。 ⑦王充:人病則憂懼,憂懼則見鬼出。 ①狄德羅:自然界由數目無窮、性質不同的異質元素構成。 ②培根:萬物的基礎是原始物質,是基本元素。 ③伽森狄:物質是按一定次序結合的,不可分、不可滅的原子的總和。 ④霍爾巴赫: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略
(4)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
主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
含義 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理解為世界的本原,認為客觀事物乃至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 把客觀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物質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
代表人物及其觀點 ①孟子:萬物皆備于我。 ②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③王陽明:心者,天地萬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④貝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 ⑤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⑥康德:人的理性為自然界立法。 ⑦普羅泰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 ①朱熹:理在事先;理生萬物;未有此氣,已有此理;未有這事,先有這理。 ②柏拉圖:現實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創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 ③黑格爾:世界的本質是獨立存在的“絕對精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是“絕對精神”的外化。 ④神創論:上帝創造世界。
7、哲學史上的“兩個對子”(P11)
哲學史上存在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兩個對子”。(★但從基本派別來看,則只有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陣營,而不是四軍對壘)
8、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歷史條件(P12)
(1)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爭取自由解放斗爭的必然產物。
(2)直接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其中主要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3)自然科學前提: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生物進化論這三大發現和自然科學的其他巨大進步。
(4)社會科學前提: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等取得的積極成果。
9、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性(P12)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它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場探求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為最終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會指明了方向。
10、★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P12)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就是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
11、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意義(P12)
①是人類認識史上一次最為壯麗的日出,是人類認識發展結出的豐美碩果。
②自從有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以無產階級為代表的勞動群眾就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學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1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P13-P14)
①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次在科學的基礎上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結合,實現了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一。
②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③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獨特的理論品質。
1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大理論成果(P15-P16)
第二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唯物論)
1、自然界的物質性(P17)
【原理】自然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
【方法論】我們要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
2、世界的物質統一性(P21)
【原理】物質是本原,意識是物質的派生物,物質決定意識。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方法論】我們應當自覺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統一性原則,堅定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立場,反對一切有神論。
3、物質與運動的辯證關系(P21-P22)
【原理】①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②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方法論】要用運動、變化、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4、★意識的能動作用(P23-P24)
【原理】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
①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能動創造性。
②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意識可以能動地指導人們改造世界。意識能夠指導人們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觀事物。
③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符合客觀規律的正確意識對事物發展起著促進作用,違背客觀規律的錯誤意識對事物發展起著阻礙作用。
【方法論】我們要重視意識的作用,自覺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意識,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
5、★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
①物質決定意識,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②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正確的意識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客觀事物的發展,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意識。
6、★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P22-P24)
【原理】①規律是客觀的、普遍的。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②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認識和利用規律。(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人類。)
【方法論】我們既要尊重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
7、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P25-P26)
①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經過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一尊重)
②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一發揮)
③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兩結合)
④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兩反對)
第三課 把握世界的規律(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
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矛盾的觀點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對立統一規律(矛盾)
第一框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聯系觀)
1、★聯系的普遍性(P28)
【原理】聯系是普遍的。【方法論】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
2、★聯系的客觀性(P28-P29)
【原理】①聯系是客觀的,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②聯系是客觀的,并不表示人在聯系面前無能為力。
【方法論】①要求我們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②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
3、★聯系的多樣性(P29)
【原理】聯系是多種多樣的。(或:聯系具有多樣性。)
【方法論】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4、★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P30-P31)
【原理】整體和部分是相互區別、相互聯系的。
①整體居于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②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
【方法論】①我們應當樹立全局觀念,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用綜合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要立足整體,把各個部分、各個要素聯系起來考察,優化組合,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5、★系統優化(P31)
【原理】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系統的基本特征是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
【方法論】同整體和部分的辯證關系原理
第二框 世界是永恒發展的(發展觀)
1、★發展的普遍性(P32)
【原理】發展具有普遍性。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方法論】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2、★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發展的形式或狀態)(P34)
【原理】①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②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③質變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往復,不斷前進。
【方法論】①要重視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②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③要堅持適度原則。
3、★發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發展的途徑)(P34-P35)
【原理】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方法論】①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熱情支持和悉心保護新事物,促使其成長、壯大;
②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勇敢地面對挫折與考驗。
4、新事物(P32)
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遠大的發展前途的事物。
②新事物克服了舊事物中消極的、過時的、腐朽的東西,汲取了其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為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具有舊事物所不可比擬的優越性。
③在社會歷史領域中,新事物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反映了社會進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5、辯證否定觀(P34)
【原理】①任何事物都要經歷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發展過程。②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③辯證的否定是聯系和發展的環節。
【方法論】要樹立創新意識。
【易錯易混】
1、發展的實質: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2、發展的形式或狀態:量變和質變
3、發展的方向(總趨勢):前進的、上升的
4、發展的道路:曲折的、迂回的
5、發展的過程:經歷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辯證發展過程
6、發展的途徑: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第三框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矛盾觀)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或對立統一關系原理或矛盾的基本屬性)(P36-P37)
【原理】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兩個方面。(即矛盾就是對立統一)
②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即矛盾雙方相互依賴、相互貫通,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③矛盾的斗爭性,是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
④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對的,斗爭性是絕對的。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矛盾雙方的同一是對立中的同一,是包含著差別的同一;矛盾的斗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
⑤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由此構成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方法論】①我們要堅持用全面的、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②要在對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對立。③我們要創造條件促使矛盾向有利方轉化,防止矛盾向不利方轉化。
2、★矛盾的普遍性(P38)
【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貫穿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即時時有矛盾。)
【方法論】(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我們要敢于承認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P38)
【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論】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P39-P40)
【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
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
②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方法論】①要堅持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②要求我們從中國國情出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5、★矛盾問題的精髓(P39)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的關系。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P41)
【原理】①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②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貫通,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方法論】①辦事情要善于抓重點,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②要學會統籌兼顧,恰當處理好次要矛盾。③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P41)
【原理】①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②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賴,又相互貫通,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方法論】①要求我們看問題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又不能忽視矛盾的次要方面、忽視支流。)
②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
★區別主要矛盾與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
存在于復雜事物中,主要矛盾=1,次要矛盾≥1。 存在于一個矛盾中,主要方面=1,次要方面=1。
標志性詞語:關鍵、重點、中心、重心、根本任務、核心、重中之重、牽牛鼻子、突出任務、核心問題、首要地位、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好鋼用在刀刃上、打蛇打七寸等 標志性詞語:抓主流、識大局、全局意識、主體、主題、本質、辨方向、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等
作用: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發展的進程。 作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
適用情況:一般“做事情”時使用 適用情況:一般“看問題,判斷事物性質”時使用
8、★具體問題具體分析(P42-P43)
①含義: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②地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③作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
9、堅持唯物辯證法 反對形而上學(P46)
①辯證法主張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②形而上學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③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對立的焦點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矛盾分析法是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要自覺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
第二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第四課 探索認識的奧秘(認識論)
1、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P48-P49)
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
2、★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P50-P52)
【原理】(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
正確的認識會促進實踐的發展,錯誤的認識會阻礙實踐的發展。
【方法論】①我們既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投身社會實踐;
②又要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做到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陽陽老師說明】①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不能說成“實踐是認識的主要來源”。認識的途徑有兩個,分別是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認識的來源只有一個,途徑有兩個。②孤立的實踐活動不存在(即脫離了他人和社會活動),單個人的社會活動是存在的(即一個人完成)。
3、★真理的客觀性(真理具有絕對性)(P54)
【原理】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
【方法論】真理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真理的具體性、條件性(真理具有相對性)(P54-P55)
【原理】①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
②真理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方法論】①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真理。②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要正確對待錯誤。
5、★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P56-P57)(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原理】①認識具有反復性。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
②認識具有無限性。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
③認識具有上升性。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循環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真理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
【方法論】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認識的反復性:
①認識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總要受到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
②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有一個過程。)
第五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社會歷史觀)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P61-P62)
【原理】(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①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
②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①社會意識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
②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方法論】①要堅持從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出發。②要樹立正確的社會意識,克服錯誤的社會意識。
2、物質資料生產的重要性(P62-P63)
①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②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
3、★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P63)
【原理】(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①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
②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
(2)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①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
②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
【方法論】①要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大力發展生產力。②要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方面和環節,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狀況。
4、★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P64)
【原理】(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2)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
①當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
②當它不適應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
③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
④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
【方法論】要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不斷調整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方面和環節,使上層建筑適應先進的經濟基礎。
5、★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P63-P64)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
6、★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P64)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7、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和過程(P65)
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8、★社會發展的動力(P65)
①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
②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③社會發展的主體動力:人民群眾。
9、★改革的性質、作用和根本目的(P65)
①性質: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②作用: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③目的: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10、★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P66-P68)
【原理】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方法論】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1、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P69-P70)
(1)基本內容:
①群眾觀點: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②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2)地位:①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立場和根本觀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點。②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
(3)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原因:①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②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
(4)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做法:①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發揮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更好地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六課 實現人生的價值(人生觀、價值觀)
1、物的價值:事物的價值取決于客體(物)的屬性和主體(人)的需要。
2、★人的價值(P71-P72)
【原理】①人的價值在于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社會、他人和自己的需要,其中主要在于對社會的貢獻。(人的價值在于創造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②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③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歸根到底是看他的貢獻,最根本的是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
【方法論】要求我們把人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統一起來,在對社會的貢獻中實現自身的價值。
3、★價值觀的導向作用(P73-P74)
【原理】(1)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有重要導向作用。
①價值觀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
②價值觀影響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
(2)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
(3)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標準。
【方法論】①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價值觀。
4、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P75)
(1)基本內容: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
(2)重要性: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體現了時代精神。
(3)要求:①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②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③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5、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P77-P78)
(1)關系:價值判斷是價值選擇的基礎,價值選擇是價值判斷的體現。
(2)特點:
①社會歷史性: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會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
②階級性:面對同一事物或行為,不同階級和階層的人會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③主體差異性: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往往因人而異。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可能作出不同的價值評價。
(3)★評價標準:①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就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②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
6、★價值的創造和實現(如何實現人生價值)(P81-P84)
(1)根本途徑: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弘揚勞動精神,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和實現價值)
(2)客觀條件: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創造和實現價值。(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要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3)主觀條件:在砥礪自我中創造和實現價值。(①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②需要努力增長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個人素質;③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價值觀的指引;④需要錘煉品德修為,不斷打牢道德根基。)
【易錯易混】
1、意識的特點:目的性、自覺選擇性、能動創造性(P23)
2、實踐的特點: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還可以寫:直接現實性)(P49)
3、認識的特點: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P56)
4、真理的特點:客觀性、具體性、條件性(P53)
5、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特點:社會歷史性、階級性、主體差異性(P77)
第三單元 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
第七課 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第一框 文化的內涵與功能
1、文化的含義(P91)
(1)廣義的文化:指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動及其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
(2)狹義的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現象,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內容,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等非意識形態的內容。
2、文化的產生(P91)
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
3、★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P91)
①經濟、政治決定文化。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政治,給予經濟、政治重大影響。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③文化具有相對獨立性。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文化發展與經濟、政治的發展并不完全同步。
4、★文化的核心(P91)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響著人們的文化實踐與文化生活。
5、文化與文明的關系(P91)
(1)區別:文明與野蠻相對立,是人類進步和開化狀態的標志。只要是文明就是積極向上的。文化則有先進與落后的區分,反映先進的經濟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先進文化,反映腐朽落后的經濟和政治的文化形成了落后文化。
(2)聯系:文化與文明都是實踐的產物,其創造主體都是人。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的一項重要內容。
6、文化的載體(P92)
(1)含義:文化載體是指文化的記錄、記載、標識、傳承和表現的物化形式。
(2)作用:文化載體承載、表達和展現著文化的內容。
(3)形式:文化載體是多種多樣的,器物、行為、制度等是文化的載體。
7、文化的功能(P92-P93)
(1)★文化具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對社會)
①文化可以引導人們認識真善美,為人們提供精神指引,提升全民族的文明素養。②文化可以教化育人,幫助人們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③文化可以服務社會,滿足人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④文化可以推動發展,是國家繁榮振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對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2)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對民族)
①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②當代中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以認同、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前提。③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3)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著人。(對個人)
①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②積極參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第二框 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
1、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P94)
(1)形成: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自強不息創造得來的。
(2)發展:①中華文化是我國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發展起來的。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熔鑄了燦爛的中華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內部)②中華文化是在與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鋒中發展起來的。中華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斷增強其包容性,促進了自身的發展。(外部)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P94)
(1)核心思想理念: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
(2)中華傳統美德: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
(3)中華人文精神:促進社會和諧、鼓勵人們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內容等。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及意義(P96)
(1)特點: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②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突出的創新性、突出的統一性、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③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包容性。)
(2)意義:①中華文化很長時間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對周邊國家和世界文明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中華民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對世界)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也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對中華民族)
4、★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P97)
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側重文化繼承)
②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側重文化發展)
③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批判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5、★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P98)
①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國家)
②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標識,涵養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激發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助于促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的安全和統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
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為解決當代中國和世界發展中的許多問題提供有益借鑒。(解決問題)
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正確認識和處理國際關系,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關系)
第三框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
1、★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P99)
(1)創造性轉化的要求: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必須按照當今時代的特點和要求,對傳統文化中有借鑒意義的內涵和陳舊的表達形式予以改造,轉化為符合時代特點和要求的新內涵和新的呈現形式,使之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2)創新性發展的要求: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必須按照當今時代社會生活和社會實踐的進步和發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補充、拓展和完善,使之成為適合當今時代實踐和社會發展要求的文化形式。
2、★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P100)
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3、愛國主義的地位和作用(P100)
(1)地位: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相輔相成,體現著愛國主義這個主題。
(2)作用:無論什么時候,愛國主義都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
4、★中華民族精神的表現(P100)
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的人民。
5、★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P100-P101)
①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②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
③是民族文化的結晶。
6、★偉大建黨精神(P101閱讀與思考)
(1)內涵: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
(2)地位: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
7、民族精神的豐富與發展(P101)
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結晶,其形成和發展既是長期歷史積淀的過程,也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的過程。
時代 取得的成就 鑄就的具體精神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 黨團結帶領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推進了社會主義建設 抗美援朝精神、紅旗渠精神、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黨團結帶領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開創、堅持、捍衛、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特區精神、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黨團結帶領人民自信自強、守正創新,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探月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偉大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北京冬奧精神等
8、如何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P102)
①在新時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②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第八課 學習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
第一框 文化的民族性與多樣性
1、民族文化(P104)
(1)地位: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2)產生: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同時也都或多或少借鑒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
(3)作用: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激發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4)★核心和靈魂:價值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
(5)表現形式:民族文化體現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思維方式,以及民族節日、民族服飾等方面。
2、文化多樣性(P105)
(1)地位:文化多樣性表征文化存在的豐富程度。
(2)形成原因: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扎根于本國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各國和各民族的政治、經濟等社會條件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3)意義:①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②不論是中華文化,還是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人類實踐創造的成果,都有其獨特魅力和價值。③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世界才更加豐富多彩,充滿生機與活力。(④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4)★尊重文化多樣性的做法:面對文化多樣性,我們要在堅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礎上,尊重差異,理解個性,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第二框 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
1、文化交流(P106-P107)
(1)意義:①文化交流構成了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②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和交流會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發展和創新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③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推動了人類文化的發展。
(2)要求:①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的原則。②我們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化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而不應該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
2、文化交融(P107)
(1)意義:①文化交融推動文化的發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豐富。②一個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它不僅屬于這個民族,而且屬于整個世界。(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有利于為本國本民族文化的發展汲取豐富營養,增強本國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④為世界文化發展繁榮作出了貢獻。推進人類文化交融,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2)要求:①積極借鑒別國別民族思想文化的長處和精華,為本國本民族文化的發展汲取豐富營養,增強本國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②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P110)③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P105)
第三框 正確對待外來文化
1、圍繞如何對待外來文化的兩種錯誤觀點(P108)
(1)文化復古主義: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守舊主義),徹底排斥外來文化(封閉主義)。
(2)全盤西化論:全面否定傳統文化(歷史虛無主義),盲目照搬西方文化(民族虛無主義)。
2、正確對待外來文化(P108-P110)
(1)★基本要求:面向世界、博采眾長;立足國情、交流互鑒。
(2)正確心態:文化發展必須堅持胸懷天下,保持開放的心態。
(3)具體措施:①我們要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于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于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運行機制,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②堅持“洋為中用”,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當代中國文化發展。
3、立足國情、交流互鑒的原因(P109)
(1)必要性:古代的學問不能直接解決今天的問題,外來文化也不能直接解決中國的問題。
(2)重要性: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才能發揮積極作用。
(3)意義: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動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發展。
第九課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第一框 文化發展的必然選擇
1、馬克思主義的傳入對中華文化發展的影響(P112)
(1)共產黨誕生: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人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
(2)指明文化發展方向:中國共產黨誕生后,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從根本上解決了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問題,為中華文化發展指明了社會主義方向。
(3)★轉折點: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是中華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轉折點。
(4)文化發展進入新時期: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2、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文化發展的貢獻(P113)
①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
②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3、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P113)
(1)革命文化的作用:革命文化承載著黨和人民對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
(2)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①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②指導思想: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③服務對象: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④基本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⑤前進方向: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⑥文化性質:大力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⑦發展目的: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4、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P111)
(1)形成: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2)內涵: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5、文化生命力的判斷標準(P113)
看一種文化有沒有生命力,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進文化發展的方向,就是要看它有沒有生存發展的實踐土壤,人民有沒有對它的需求。
6、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原因(P113-P114)
(1)必要性(決定因素):
①人民利益:是由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決定的
②性質宗旨: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決定的
③制度道路:是由我國社會制度、發展道路決定的
④文化發展:是由繼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要求決定的
⑤自身規律:是由我國文化自身發展規律決定的
(2)重要性(意義):
只有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才能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才能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相適應,與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相銜接,與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相匹配。
第二框 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
1、★文化發展(P115)
(1)文化發展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
(2)文化發展的主體:人民群眾
(3)文化創作的導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4)文化創作的根本途徑、源泉、動力、目的:社會實踐
2、★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P114-P117)
①堅定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②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問題。(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關鍵是回答時代問題,完成時代任務。)
③融通不同資源,實現綜合創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通過綜合創新,形成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3、文化發展要堅定理想信念的原因和做法(P115)
(1)原因: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自信自立。黨的百年奮斗成功道路是黨領導人民獨立自主探索開辟出來的,馬克思主義的中國篇章是中國共產黨人依靠自身力量實踐出來的。
(2)做法:我們要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文化發展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原因和做法(P115-P116)
(1)原因:①人民是文化發展的主體,文化發展要依靠人民。文化是在人民群眾偉大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孕育和創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產品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依靠人民)
②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終享有者和受益者。社會主義文化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不斷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目的。(文化發展的根本目的)(為了人民)
(2)做法:①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貼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熱情謳歌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生動展示人民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和創造歷史的輝煌業績。
②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加強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生產創作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文化作品,讓文化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眾,豐富高品質文化消費產品的供給,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
5、文化與時代的關系(P116)
①每一種文化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打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是時代精神的展現。
②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類歷史前進的時代潮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體現時代特征,反映時代風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
6、★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關鍵(P116)
文化創新和發展的關鍵是回答時代問題,完成時代任務。
7、融通不同資源的要求(P117)
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特別是要把握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外優秀文化等資源。
8、實現綜合創新的要求(P117)
①★我們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原則)
②既向內看,深入研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又向外看,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
③既向前看,準確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趨勢;又向后看,善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成果:通過綜合創新,形成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第三框 文化強國與文化自信
1、★如何建設文化強國?(P118-P120)
①建設文化強國,要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②建設文化強國,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③建設文化強國,要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
④建設文化強國,要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
⑤建設文化強國,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2、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P118-P119)
(1)原因:各種各樣的文化(有傳統的和現代的、外來的和本土的、先進的和落后的、健康的和腐朽的、積極的和頹廢的等)有吸納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爭,有滲透又有抵御,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織、相互激蕩之勢。
(2)措施: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堅決抵制、依法取締腐朽文化。
3、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P119)
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魂聚力,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
4、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P119)
(1)原因: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2)要求:①要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②要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激勵人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于祖國、忠于人民。
③要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弘揚時代新風。
5、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要求(P120)
建立健全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文化創作生產體制機制,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加快發展現代文化產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提升文化產品的質量。
6、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的要求(P120)
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讓國外民眾深化對中國的認識,加深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
7、★堅定文化自信的原因(P121)
①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②堅定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
③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8、文化自信的來源(P121)
①文化自信離不開經濟的發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活力不斷迸發,國際地位不斷提升,社會主義中國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屹立在世界東方。)
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強了我們文化自信的底氣。
9、★如何堅定文化自信?(P121)
①我們要繼續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夯實文化自信的基礎。(夯實基礎)
②我們要堅定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文化底蘊)
③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特別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自信。我們要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最根本的要求)
10、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性(P122相關鏈接)
習近平在新時代文化建設方面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
◆文化部分易錯易混整理
一、精神標識
1、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中華文化(P94)
2、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標識——中華文化(P98)
3、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民族文化(P104)
4、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P113)
5、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革命文化(P113)
二、各種文化、精神的作用
1、優秀傳統文化: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P98)
2、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標識,涵養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觀。(P98)
3、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P100)
4、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激發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P104)
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P113)
三、靈魂
1、哲學是文化的活的靈魂。(P89)
2、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P93)
3、價值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P104)
4、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P42)
四、動力
1、社會實踐是文化發展的根本動力。
2、文化交流是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P106)
五、核心
1、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P91)
2、價值觀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P104)
六、精華、結晶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P95)
2、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結晶。(P10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宁市| 建湖县| 凉山| 上杭县| 乾安县| 炉霍县| 乌兰县| 贵南县| 秭归县| 海阳市| 承德市| 桂平市| 开封县| 扶风县| 开封县| 天全县| 金湖县| 阳西县| 广西| 二连浩特市| 定陶县| 丹巴县| 漾濞| 石泉县| 台安县| 应用必备| 南召县| 蒙城县| 蒙山县| 普陀区| 巴彦淖尔市| 和龙市| 响水县| 焉耆| 桓台县| 桓仁| 项城市| 辽源市| 荆州市| 榕江县| 白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