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冀人版(2024)小學科學一年級上冊《做科學》教學設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做科學》是冀人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走進科學》的第三課。這一課則是在學生對科學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后,通過具體的活動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學習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為后續的科學學習奠定基礎。本課教材內容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觀察小動物,通過觀察蝸牛的身體結構和運動方式,讓學生學會用眼睛、耳朵、鼻子等感官進行觀察,并能用簡單的語言描述觀察到的現象;二是做科學游戲 “吹乒乓球”,讓學生在游戲中感受空氣的力量,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趣味性強,適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二、核心素養目標科學觀念:初步認識蝸牛的身體結構和運動方式,知道空氣是存在的且具有力量。科學思維: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等方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探究實踐:經歷觀察蝸牛和做科學游戲的過程,學會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收集證據、處理信息、得出結論等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態度責任:培養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使學生樂于探究、善于合作。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引導學生用多種感官觀察蝸牛的身體結構和運動方式。讓學生在游戲中體驗空氣的力量,感受科學的樂趣。教學難點培養學生有序觀察和科學描述的能力。幫助學生理解空氣的力量在游戲中的作用。四、學生情況一年級的學生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喜歡觀察小動物,對科學實驗也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是,由于年齡較小,他們的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有限,還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對科學課有了初步的認識,知道了科學課上要觀察、思考和實驗,但對于如何進行科學觀察和探究還不太清楚。五、教學策略情境教學法: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啟發式教學法:通過提問、引導等方式,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小組合作學習法: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交流能力。六、教學準備教師準備:蝸牛、放大鏡、飼養盒、乒乓球、吸管、杯子、相關的教學課件等。學生準備:課本、鉛筆、橡皮。七、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時間分配導入(5 分鐘) 播放一段關于科學家做實驗的視頻,引出課題 “做科學” 播放視頻,提問:視頻中的科學家在做什么?他們是怎么做的?你想不想像科學家一樣做科學? 觀看視頻,回答問題,表達自己對做科學的興趣。 通過播放視頻,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對科學探究產生興趣,從而引出課題。 5 分鐘認識蝸牛(10 分鐘) 1. 展示蝸牛,讓學生觀察蝸牛的外形特征。2. 介紹觀察方法:用眼睛看、用手輕輕摸、用放大鏡觀察等。3. 引導學生觀察蝸牛的身體結構,包括殼、觸角、眼睛、嘴巴等,并讓學生描述自己觀察到的現象。 1. 把蝸牛放在展示臺上,讓學生分組觀察。2. 巡回指導學生觀察,提醒學生注意觀察的順序和方法,不要傷害蝸牛。3. 提問:蝸牛的身體是什么樣的?它有哪些部分? 1. 分組觀察蝸牛,按照老師介紹的方法進行觀察。2. 小組內交流自己的觀察發現,并用簡單的語言描述蝸牛的身體結構。 1. 讓學生親自觀察蝸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2. 介紹觀察方法,讓學生學會如何進行科學觀察。3. 通過提問和描述,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10 分鐘觀察蝸牛的運動(10 分鐘) 1. 提出問題:蝸牛是怎樣運動的?2. 讓學生把蝸牛放在桌面上,觀察蝸牛的運動方式,并嘗試用簡單的動作模仿蝸牛的運動。3. 引導學生思考蝸牛為什么能在各種物體表面上爬行,它的身體結構有什么特點與之相適應。 1. 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2. 組織學生進行觀察和模仿活動,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發現。3. 適時點撥,幫助學生理解蝸牛的運動原理。 1. 觀察蝸牛的運動,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2. 模仿蝸牛的運動,感受蝸牛的運動方式。3. 小組討論蝸牛身體結構與運動方式的關系,并向全班匯報。 1. 通過觀察蝸牛的運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 讓學生模仿蝸牛的運動,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加深學生對蝸牛運動方式的理解。3. 引導學生思考蝸牛身體結構與運動方式的關系,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10 分鐘做科學游戲 “吹乒乓球”(15 分鐘) 1. 介紹游戲材料:乒乓球、吸管、杯子。2. 講解游戲規則:將乒乓球放在杯子里,用吸管對著乒乓球吹氣,看誰能把乒乓球吹出來。3. 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游戲,比一比哪個小組能最快地把乒乓球吹出來。4. 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用吸管能把乒乓球吹出來?這說明了什么? 1. 展示游戲材料,講解游戲規則,確保學生清楚明白。2. 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游戲,巡視指導,提醒學生注意安全,不要把乒乓球吹到地上。3. 提問學生,引導學生思考游戲中的科學原理。 1. 認真聽老師講解游戲規則,了解游戲方法。2. 分組進行游戲,積極參與比賽,嘗試用吸管把乒乓球吹出來。3. 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小組內交流討論,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解釋游戲中的現象。 1. 通過做科學游戲,讓學生在玩中學,體驗科學的樂趣,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2.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3. 引導學生思考游戲中的科學原理,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 15 分鐘課堂總結(5 分鐘) 1. 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的內容,包括觀察蝸牛的身體結構和運動方式,以及做科學游戲 “吹乒乓球” 的過程和體會。2. 提問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對科學探究有了哪些新的認識?3. 總結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強調科學探究需要我們用眼睛去觀察、用大腦去思考、用雙手去實踐,鼓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要多觀察、多思考、多探究。 1. 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幫助學生梳理知識。2. 提問學生,了解學生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收獲。3. 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和總結,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學探究活動。 1. 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回答老師的提問。2. 分享自己在本節課中的學習體會和收獲。 1. 通過回顧總結,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對科學探究的理解。2. 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3.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學探究,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和熱情。 5 分鐘八、板書設計《做科學》觀察蝸牛身體結構:殼、觸角、眼睛、嘴巴等運動方式:緩慢爬行科學游戲:吹乒乓球材料:乒乓球、吸管、杯子現象:用吸管能把乒乓球吹出來結論:空氣是存在的且具有力量教學反思在使用冀人版(2024)小學科學一年級上冊《做科學》進行教學后,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首先,我認識到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科學知識的傳授需要與他們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以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教學過程中,我嘗試將抽象的科學概念轉化為具體、生動的實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其次,我意識到實驗和實踐活動對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至關重要。通過親自操作和觀察,學生能夠直觀地感受到科學現象,這比單純的理論講解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并促進他們主動思考和探索。因此,在未來的教學中,我計劃增加更多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科學。此外,我注意到在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互動和合作對于他們的學習同樣重要。通過小組合作,學生可以相互交流想法,共同解決問題,這不僅提高了他們的社交技能,也加深了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因此,我將鼓勵更多的小組合作學習,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最后,我認為評價方式也需要更加多元化。除了傳統的筆試,我將嘗試引入更多的表現性評價,如項目作業、口頭報告等,以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和科學探究能力。綜上所述,通過這次教學反思,我認識到了在教學方法、實驗實踐、學生互動和評價方式等方面需要改進和創新的地方。我將以此為契機,不斷調整和優化教學策略,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