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2講 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抗戰 講義階段特征:總體特征:日本侵華逐步深入,全民族團結抗日并最終取得勝利。。具體表現:1.政治上:日本不斷侵華,民族矛盾逐漸成為主要矛盾;國共兩黨由對抗轉向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逐漸形成,全民族團結抗日;這一時期,國民黨正面戰場與中國共產黨敵后戰場相互配合,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并最終取得勝利;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2.經濟上:日本的野蠻掠奪和官僚資本的壓榨,造成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日益萎縮;中共實行“雙減雙交”政策既發展了抗日根據地的經濟,又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業內遷促進西南部地區工業發展,為抗戰勝利奠定物質基礎。3.思想文化上:民族意識高漲;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總體發展遲緩;高校內遷,保存了重要科研力量。4.外交上:取消列強在華特權(治外法權):廢除不平等條約,訂立新的條約。課標要求:1.了解日本帝國主義的侵華罪行;2.通過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全民族抗戰(局部),感悟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近三年的全國和地方高考題:命題分析:日本的侵華與全民全面抗戰、國共合作的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考查有重點。備考建議:1.結合國共第二次合作以及國共十年對峙作為背景進行復習,了解日本侵華原因,以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2.復習時關注命題關鍵詞:民族意識覺醒、局部抗戰、九一八事變、“攘外必先安內”、西安事變、“八一宣言”、瓦窯堡會。時空定位及主要線索:教學內容:考點1:局部抗戰考點2:全面抗戰的開始考點3:日軍的侵華暴行教學過程:歷史解釋: 中華民族的十四年抗戰(1931.9.18——1945.9.2)1.“十四年抗戰” 和“八年抗戰”:是與抗日戰爭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性抗戰的過程相聯系的兩個概念。從中國抗日戰爭的全過程來看,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共十四年抗戰歷程:(1)前六年(從1931.9.18至1937.7.7)是局部抗戰:戰事主要在東北、華北及上海等地,是整個抗日戰爭的先聲和重要組成部分;(2)后八年(從1937.7.7至1945.9.2)是全國性抗戰:是前期局部抗戰的延伸和發展,也是中國以全國之力全面抗擊并最終戰勝日本侵略者的決戰階段。2.“十四年抗戰”概念的意義:(1)有利于全面了解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全過程。(2)有助于理解日本侵華本質和危害。(3)有助于認識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和意義。(4)有利于全面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考點1:局部抗戰(一)日本侵華:1.原因:材料一 按明治大帝遺策,第一期征服臺灣,第二期征服朝鮮等,皆已實現,惟第三期占領滿蒙,以便征服中國領土尚未實現。——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向天皇密奏材料一 “帝國內部現正痛切體驗:生產力之不足,生產設備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積資本之不足。凡此均需開始新的戰爭,俾有所補充;而國內不穩勢力之高漲,罷工之狂瀾,亦需發動內外舉國之戰爭,以期平靖”。——摘自三十年代日本的一秘密文件材料三 當時(1920年代)空前的經濟危機席卷了世界,日本也進入了所謂“昭和恐慌”。東北部各縣餓死不少人,賣兒賣女隨處可見。——俞天任《軍國幕僚》材料四 “中國亡于帝國主義,我們還能當亡國奴,尚可茍延殘喘;若亡于共產黨,則縱肯為奴隸亦不可得”。——蔣介石南昌講話(1931.8.22)材料五 九一八事變前一天,美國國務卿與日本駐美大使出淵勝次達成一項秘密諒解:美國保證不干涉日本在中國東北的行動,日本則保證其在中國東北的行動應限于錦州以北。——齊世榮《中國抗日戰爭與國際關系》歸納為:(1)歷史原因:滅亡中國的是既定國策,蓄謀已久(“滅亡中國、稱霸亞太”的大陸政策);(2)主要原因:日本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3)直接原因:大蕭條引發社會動蕩,日本選擇對外發動戰爭轉移國內矛盾;(4)客觀原因:①西方列強:忙于應付大蕭條,對日本侵華采取綏靖政策;②中國:國共兩黨內戰對峙,國民黨全力圍剿紅軍,對日本實行不抵抗政策。2.侵華過程: 據教材填寫下表問題思考:根據表格內容概括日本侵華形勢的發展特點?①時間上連續;②空間上不斷擴展③侵華程度上不斷加劇④從局部侵華到全面侵華(二)局部抗戰的開始:(各方的態度)1.國際:國聯提出實行國際共管方案,犧牲中國利益。日本拒絕這個方案,宣布退出國聯。2.國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方針,以主要力量“圍剿”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對日本侵略實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英美等國出面調停,幻想依賴國際聯盟迫使日本撤兵。3.國民黨愛國軍隊及將領:(1)1932年“一·二八”事變:駐守上海的十九路軍奮起抵抗(蔡廷鍇,蔣光鼐)(2)1933年日軍由東北向長城沿線進犯:國民黨愛國官兵頑強抵抗(安德馨、宋哲元、馮玉祥等)(3)西安事變: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兵諫”,又稱"雙十二事變"。問題探究: 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西安事變能夠和平解決的原因及意義。材料一 西北居民一致主張如下(一)停止一切內戰(二)開放民眾,愛國運動。——張學良,楊虎城通電1936年12月12日材料二 周又來見余妻...若爾等以后不再破壞統一…… 則余不但不進剿…… 周答曰:紅軍必受蔣先生之指揮而且擁護中央之統一,決不破壞。——《蔣介石日記手稿》材料三 蘇聯認為扣蔣行動“事實上促進國家之分裂,淪中國為外國侵略者之犧牲品”,但也支持和平解決事變。英美出于自身利益,需要中國牽制日本,力求維持蔣介石的統治,以免南京政府被親日派控制,支持事變的和平解決。提示:(1)原因:①中日民族矛盾已經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②日本圖謀滅亡中國,嚴重威脅國民政府的統治。③中國共產黨力主和平解決西安事變。④全國性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的推動。⑤美英蘇等國際勢力的影響。(2)意義:①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樞紐;②促進了中共聯蔣抗日方針的實現;③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和抗日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4.中國共產黨:(1)1935年,黨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2)華北事變后,“反蔣抗日”到“聯蔣抗日”政策的轉變;(3)1935年底,召開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5.東北軍民:東北人民革命軍堅持抗戰。東北抗日聯軍在中國共產黨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等領導下,浴血奮戰,牽制了大量日軍。6.愛國學生:針對日本侵占東北三省后,又加緊策動“華北自治運動”,制造“華北事變”,1935年12月9日,北平學生大規模游行示威,即一二·九運動。意義:促進中華民族的新覺醒,抗日救亡運動掀起高潮。歷史縱橫: “八一宣言”和瓦窯堡會議為挽救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1935年8月1日,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名義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會議。毛澤東根據會議精神,在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作了《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的報告,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統一了黨內思想。核心素養: 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中國局部抗戰的特點和意義。材料 九一八事變后,東北相繼興起為數眾多的抗日艾勇軍,揭開了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序幕。中國共產黨在東北組織了抗日游擊隊,后整編為東北抗日聯軍,中共中央多次發表宣言,號召工農紅軍和被壓迫民眾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退出中國。中國工農商學兵各界民眾團體和知名人士,紛紛發表通電,抗議日本的侵略暴行,要求民黨政府抗日。——摘編自張憲文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提示:1.特點:(1)中共發揮了重要作用;(2)波及范圍廣(全國);(3)斗爭形式多樣(武裝斗爭、游行示威、抵制日貨等);(4)工農商學兵各界群眾廣泛參與;(5)抗日與反蔣相結合;(6)缺乏國民政府的組織和支持;(7)主要抗日力量未能有效地聯合起來。2.意義:(1)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日本的侵略;(2)喚起了民眾覺醒,促進了民眾奮起與抗日救亡運動;(3)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考點2:全面抗戰的開始(一)盧溝橋事變:全國抗戰的開始1.過程:1937年7月7日晚,日軍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絕后,日軍向宛平城射擊,炮轟盧溝橋,中國守軍奮起還擊。這就是“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2.影響:標志著日本開始全面侵華戰爭,中國由此進入全面抗戰階段。(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1.含義:指包括農民、工人、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以及除了漢奸、大地主大資產階級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抗日政治力量。歷史解釋: 統一戰線就其廣義而言,是指不同社會政治力量在一定條件下,為了一定的共同目標而建立的政治聯盟或聯合; 就其狹義而言,是指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戰略策略,主要是無產階級自身團結和同盟軍問題。 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統一戰線都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大重要法寶。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統一戰線:①革命統一戰線;②抗日民族統一戰線;③人民民主統一戰線;④愛國統一戰線。2.過程:(1)初步形成:①1935年8月,中共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②1935年12月,中共召開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③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2)正式形成:①1937年七七事變后,中國共產黨發表抗日通電,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表示準備抗戰;②1937年8月,中共洛川會議,全面抗戰路線形成;③八一三事變后,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南方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④1937年9月,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提交的國共合作抗戰宣言,之后蔣介石承認中共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注意: 全民族抗戰≠國共合作全民族抗戰是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包括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抗日團體、社會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共同參加的抗戰行為,國共兩黨像兩面旗幟,起引領、帶頭的作用。核心素養: 結合所學,概括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意義。(家國情懷)料料 中國共產黨依據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適時調整其策略,由“抗日反蔣”改變為“逼蔣抗日”以至“聯蔣抗日”。在西安事變爆發后全力進行調停促成和平解決。國民黨和南京政府在國際國內形勢的影響與各黨各軍各派的逼迫下其方針、政策也幾經變化。國共第二次合作終于在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爆發、八·一三日軍進攻上海威逼南京之際,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而實際建立。——程中原《中國共產黨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提示:(1)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國共產黨成為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中流砥柱,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日戰爭中得到了空前壯大,成為決定中國政治前途的根本力量。(2)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偉大旗幟下,中華民族實現了大團結,共同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武裝入侵,終于贏得了近代百余年來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3)中國共產黨更加成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力量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和建立新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加速了中國人民革命勝利的歷史進程。能力提升: 革命統一戰線與抗日族統一戰線的比較。考點3:日本的侵華暴行(一)政治上:扶持傀儡政府,“以華制華”1.偽滿洲國(1932-1945年):日本拉攏部分前清宗室及漢人將領而建立,“首都”設于長春。2.汪精衛偽國民政府(1940-1945年):日本扶植汪精衛另立國民黨,建立了以南京為“首都”的偽國民政府。1944年汪精衛死后,以陳公博為首。(二)經濟上:以戰養戰政策1.對占領區:①大肆進行野蠻的經濟掠奪;②實行“糧食統制”,強行“征購”和“配給”;③強迫青壯年到日本和中國東北做苦力。2.在敵后抗日根據地:①實行“三光”政策;②推行“治安強化運動”;③進行瘋狂“掃蕩”。(三)文化上: 奴化教育在淪陷區進行奴化教育,灌輸奴化思想,企圖以此消磨、摧殘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和反抗意志,實現其同化政策。(四)軍事暴行:1.制造屠殺: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13日起,日軍以刺殺、活埋、砍殺、焚燒、殺人比賽等方式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30萬人以上。2.重慶大轟炸:為打擊中國政府抗戰的意志,迫使國民政府投降。從1938年2月18日至1943年8月23日期間,日本對國民黨的戰時首都重慶進行的長達5年半的戰略轟炸,據不完全統計,重慶大轟炸的死者達1萬人以上,絕大多數為平民,市區大部分繁華地區被毀壞。3.實行細菌戰:侵華期間,日軍踐踏國際公法,實施細菌戰,殘殺中國軍民。九一八事變時,日軍組建了細菌部隊。1938年,細菌戰元兇石井四郎成立臭名昭著的731細菌部隊推行。“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在哈爾濱市郊的平房秘密建立了細菌研究部隊——“滿洲第七三一部隊”。他們瘋狂地大量繁殖鼠疫、霍亂、傷寒、炭疽和赤痢等傳染細菌,應用于研制殺人武器,并慘絕人寰的以當時的愛國人士及普通老百姓為研究對象,進行細菌實驗,慘殺中國人。4.“慰安婦”制度:日本軍隊還在中國強征隨軍性奴隸,推行“慰安婦”制度,約20萬中國女性遭受蹂躪。這是日本侵略者違反人道主義、違反戰爭常規的政府犯罪行為。歸納綜合: 日本的侵華暴行日本教科書這樣說... ...關于南京大屠殺送審本關于南京大屠殺只字未提,只是在一張名為“因巷戰而遭到破壞的上海市區”的照片上面用小字注解:“那時,日本軍隊導致民眾中也出現了很多死傷者,這就是南京事件”,將大屠殺以“事件”一詞輕輕帶過,文后又以稍小字體介紹:“關于事件的實際情況,資料上被發現有很多疑點,存在各種見解,現在仍在爭論。”日本少數人一直在進行篡改日軍侵華史、參拜靖國神社等活動。我們不能不提高警惕,及時予以揭露并用史實進行必要的駁斥,這是中日兩國人民的共同責任。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銘記歷史,勿忘國恥;以史為鑒,珍愛和平;時刻警惕,理性愛國。初試牛刀:1.(2024·北京卷)1937年3月,毛澤東在討論同國民黨的談判時說,談判的方針,無疑是無產階級政黨與資產階級政黨的合作的方向,而不是無產階級做資產階級的尾巴。如果這樣,我們便要失去信仰。這表明( )A.中國共產黨決定國共和談解決西安事變B.中國共產黨強調其在統一戰線中的地位C.抗日民主政府應遵循“三三制”原則D.民主聯合政府應由國共兩黨合作建立【解析】 根據材料“談判的方針,無疑是無產階級政黨與資產階級政黨的合作的方向,而不是無產階級做資產階級的尾巴。”可見,毛澤東主張無產階級在與資產階級合作時,應保持獨立性,即保持中國共產黨在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的地位,B項正確;西安事變發生在1936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三三制”原則提出是在抗日戰爭時期的陜甘寧邊區,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民主聯合政府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B項。2.(2023·廣東高考)“三十年代初組織起來的左翼文化運動,已經沖破了原來左派的圈子,抗日救亡、反對內戰、反對華北自治……等等口號,已經把成千上萬的中小資產階級和上層愛國人士吸引到我們的陣營中來了。”上述現象反映了A.九一八事變使民族危機空前嚴重B.一二·九運動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C.盧溝橋事變發生后全面抗戰開始D.國共合作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解析】 據材料“三十年代初”“抗日救亡、反對內戰、反對華北自治”可知材料主要呈現的是華北事變后,民族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社會各階層共同投入到反侵略斗爭中,出現了愛國救亡運動的高潮,符合“一二九運動”的特點,故選B項;九一八事變后,國共之間的階級矛盾依然占據主導,國民黨依然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尚未出現全國性的抗日救亡高潮,排除A項;“反對華北自治”說明當時日本侵略者依然以蠶食的方針為主,局部侵華尚未轉變為全面侵華,排除C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于1937年9月,與材料中“三十年代初”的時間不符,排除D項。3.(2022·全國乙卷)20世紀30年代,中共中央決定將蘇維埃工農共和國改變為蘇維埃人民共和國,政策調整為:給一切革命的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以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停止沒收富農的土地及財產,允許有產階級代表參加蘇區政權管理工作,等等。上述調整( )A.適應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B.是為武裝反抗國民黨進行社會動員C.表明黨的中心工作以奪取城市為目標D.為建立民主聯合政府爭取廣泛的支持【解析】 依據材料“蘇維埃工農共和國改變為蘇維埃人民共和國”“給一切革命的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以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停止沒收富農的土地及財產,允許有產階級代表參加蘇區政權管理工作”,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給了其他階級一定的權利,拉攏其他階級,共同為抗戰服務,A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抗戰,不是武裝反抗國民黨,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黨的中心工作的變化,排除C項;1944年才提出建立民主聯合政府,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4.(2022·浙江高考)馬克思說,人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親歷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葉劍英元帥1979年故地重游,感慨系之,寫下“西安捉蔣翻危局,內戰吟成抗日詩。樓屋依然人半逝,小窗風雪立多時。”其中“內戰吟成抗日詩”是指( )A.抗日游擊戰爭 B.北伐戰爭C.國共兩黨合作抗日 D.反蔣抗日【解析】 由所學知識可知,1936年12月12日,為挽救民族危亡、勸諫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來等人的努力下,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六項主張,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奠定了基礎。西安事變最終和平解決,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準備了必要的前提,成為由國內戰爭走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折點。所以“內戰吟成抗日詩”是指國共兩黨合作抗日,C項正確;抗日游擊戰爭是中共領導的敵后戰場主要的對日作戰形式,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北伐戰爭的主要目標是推翻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北洋軍閥的統治,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反蔣抗日是西安事變前中共黨內一些人士的觀點,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5.(2022·浙江高考)一位抗日名將指揮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與日軍血戰五晝夜收復多倫,極大鼓舞了全國抗日力量。1934年,這位名將犧牲前寫下正氣浩然的絕命詩: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這位抗日名將是A.吉鴻昌B.楊虎城C.蔡廷錯D.張自忠【解析】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這是抗日名將吉鴻昌臨刑前寫下的一首氣貫長虹的就義詩。他不是死在抗日戰場上,而是被國民黨給槍殺的,心中既悲又憤,臨死前寫下了這首詩,故A項正確;楊虎城堅持抗日,反對內戰,聯合張學良發動了“西安事變”,1949年去世,排除B項;蔡廷錯帶領十九路軍在“一二八事變”后奮起抗擊日軍,1968年逝世,排除C項;張自忠于1940年在棗宜會戰中為國捐軀,排除D項。故選A項。6.(2021·重慶高考)歷史地圖作為一種重要的文獻資料,對于研究當時的歷史有重要作用。如圖是民國時期出版的某圖書的版權頁和正文中的一幅地圖,它們反映出( )A.東北是日本侵華的新目標B.日本對華侵略的軍事動向C.華北事變前日本對華領土的侵略情況D.劃分勢力范圍是日本侵華的主要手段【解析】 根據材料中的“中華民國二十四年”和地圖中的日占區,可知1935年日本將東北地區及山東、福建作為自己的勢力范圍,說明1935年華北事變前日本已經侵占了東北地區,C項正確;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占東北,時間不符,排除A項;地圖中沒有日本的軍事路線圖,無法得知日本的軍事動向,排除B項;抗日戰爭開始后戰爭成為日本侵華的主要手段,排除D項。故選C項。思維導圖:2025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第22講 講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