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地理 年級 高一 學期 秋季課題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教科書 書 名:普通高中教科書·地理 必修 第一冊教材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教學目標【課程標準】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識別3~4種地貌,描述其景觀的主要特點。 【區域認知】結合不同區域資料,辨識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發育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 【綜合思維】結合圖文資料,分析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和冰川地貌的分布及成因。 【地理實踐力】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圖像,識別常見的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特征。 【人地協調觀】能夠簡要分析常見的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與人類活動的相互影響。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1.辨別不同的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類型,描述不同地貌類型的特征。教學難點: 1.歸納地貌類型判別的方法,總結地貌特征描述的角度。教學過程【情境創設】思考地貌研學小組群里同學發布的“女王頭”景觀照片是否是風蝕蘑菇? 【學生活動】結合風蝕地貌相關知識進行判斷 【教師活動】PPT呈現“女王頭”景觀所在的臺灣省野柳地質公園照片 【學生活動】觀察地質公園照片,判斷“女王頭”地貌類型。 【教師活動】PPT呈現《地貌研學路線規劃圖》和《地貌研學旅行任務單》,開啟一場研學旅行。 一、海岸地貌類型及特征 【情境創設】研學第一站:臺灣省綠島;PPT播放綠島海岸地貌景觀視頻。 【學生活動】觀看綠島海岸地貌景觀視頻及圖片,用“動力形式+形態特征”的方式給所看到的的“將軍巖”、“樓門巖”、“哈巴狗巖”、“睡美人巖”進行命名。 【教師活動】以“將軍巖”為例,按照“動力形式+形態特征”命名法將其命名為“海蝕塔”,評價修正學生給地貌的命名情況。 【學生活動】觀察“大白沙”景區地貌景觀與海蝕地貌景觀的差異。指出海岸地貌示意圖中A、B、C三地海岸堆積地貌具有的特征完成表格內容。 【教師活動】結合同學的特征描述,進行點評修正。 【課后拓展】請同學們課后創作一篇描繪海岸地貌景觀特征的詩文。 二、喀斯特地貌類型及特征 【情境創設】研學第二站:南方喀斯特地貌群;PPT呈現中國南方喀斯特地貌分布圖及播放介紹南方喀斯特地貌群的相關視頻。 【教師活動】介紹喀斯特地貌的概念及形成原因。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不同地區喀斯特地貌的差異。 【學生活動】識別云南石林景觀圖中“溶溝”、“石芽”、“石林”的景觀特征。 【學生活動】 1、請同學們說一說紅色框中的地形具有怎樣的特點? 2、第2張和第3張景觀圖與第1張有何區別,請從等高線地形圖中找到它們。 【教師活動】結合等高線地形圖,介紹選定區域內的等高線分布特征為:中間等高線分布密集,且數值高,證明該地為山地,地形落差大,四周等高線稀疏,為平坦地區。結合實地景觀圖,描述景觀圖特征為:一座單一山峰孤立于平原之中,這樣孤立的山峰為孤峰地貌。引導同學對比觀察第二和第三幅景觀圖的特征和找到對應等高線地形圖中的位置,區別孤峰、峰林、峰叢的差異。 【學生活動】結合天坑俯視和仰視的視角,描述天坑形態特征。 【教師活動】結合景觀圖,點明天坑地貌就是一個周壁峻峭、深度與口徑都較大的深坑。結合天坑形成動圖,說明而天坑形成的前身其實是一個溶斗,及溶斗的形態特征。 【學生活動】觀察湖南張家界黃龍洞,指出A、B、C三處地貌形態特征及名稱。 【教師活動】列舉喀斯特地貌區景色優美,當地人們積極開發旅游資源,促進經濟發展的案例和憑借喀斯特溶蝕洼地天然的地形地勢,石灰巖下滲作用強,不易積水的特點,我國在貴州平塘大窩凼(dang)中建造了中國天眼“FAST”,以推動人類探索宇宙的步伐這兩個案例,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引導學生樹立人地協調觀念。 【課后拓展】課后結合今天所學的喀斯特地貌特征,用輕黏土制作模型后向同學展示。 三、冰川地貌類型及特征 【情境創設】研學第三站:念青唐古拉山;利用“圖新地球”軟件錄制念青唐古拉山地貌視頻,觀察冰川地貌特征。 【教師活動】截取入山口“冰川槽谷”景觀圖和“冰斗、角峰、刃脊”景觀圖,引導學生進行像形描述,如冰川槽谷兩壁陡立,底部寬闊,形同“u”字;圍椅狀的凹地,三面巖壁陡峭,底部平緩,形同斗狀,為冰斗;兩個冰斗之間形成刀刃狀的山脊,我們稱之為刃脊;在高處形成一個金字塔形的山峰,角峰。并結合冰蝕地貌形成動圖加以解釋。 【課后拓展】同學們研學完畢后結合冰川地貌特征,繪制一張冰川地貌簡圖。 【課堂小結】回顧本節課所學習的海岸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的類別和景觀特征。總結得出地貌類型判別的一般規律和地貌特征描述的角度。 【實踐提升】利用所學知識,假期與同學組隊,共同完成家鄉地貌考察實踐活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