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民族關系與國家關系第11課 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唯物史觀 運用唯物辯證史觀及有關理論,了解歷代的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認識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以及中國古代處理對外關系的體制。時空觀念 認識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史料實證 運用文獻資料,了解朝貢制度是中國歷代王朝處理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的主要模式,也是中國古代的外交關系體制。歷史解釋 通過史料分析,認識到朝貢制度是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觀念在對外關系上的表現。家國情懷 了解中國歷代王朝為我國統一以及多民族國家發展作出的貢獻。認識古代中國的外交促進了人類文明的交流與傳播。1.重點:歷代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朝貢體制2.難點: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古代中國外交的特點與影響基礎認知一、秦漢時期的民族關系1.秦(1)秦朝設_____、典屬國等官職來管理民族事務。(2)秦北逐匈奴,修筑____;南撫夷、越,設立了南???、桂林郡、象郡等。2.漢(1)漢朝設______管理民族事務。(2)漢初,對北方的匈奴采取和親政策。____帝時期,大敗匈奴。東漢初,匈奴分為南北兩部。89年,竇憲出擊北匈奴,取勝。(3)西漢在河西走廊設“河西四郡”;在西域設置_______府。(4)在東北,西漢設護烏桓校尉。(5)邊疆推行____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設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民族關系1.隋唐時期負責民族事務的機構是尚書省____及鴻臚寺。禮部的禮部司負責朝聘及冊封各民族首領的禮儀,主客司負責各族朝見事宜;鴻臚寺負責賓客接待禮儀。2.隋朝(1)隋朝結束了統一國家長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渾、黨項等周邊民族先后歸附隋朝。(2)加強對___地區各族的統治。589年,百越女首領冼夫人被冊封為譙國夫人。(3)加強了與____的接觸,三次派人抵達流求。3.唐朝(1)唐朝政府與邊疆地區保持著密切聯系,西北邊疆各族稱唐太宗為“_____”。(2)____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間還數次會盟。(3)____王曾多次被唐朝加封并遣子弟入唐學習。(4)西北設安西、北庭都護府,北方設安北、單于都護府,東北設安東都護府,南方設安南都護府。4.宋朝:宋朝先后與契丹族建立的遼、黨項族建立的西夏、____族建立的金長期并立。遼、西夏、金、大理等政權都吸收了_______的政治制度、治理經驗和文化。即使在局部政權割據、爭戰狀態下,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從沒有中斷過。三、元明清時期的民族關系1.元(1) 元朝結束了唐末五代以來遼、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權長期并存和對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國的____。(2)元朝元朝疆域遼闊,統治者一方面“_____”,另一方面對不同民族實行了明顯的差別對待政策。(3)元世祖封八思巴為帝師,領_____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務。(4)元朝還在東北、云南等地設____,征發賦役。2.明(1)明朝有禮部、鴻臚寺管理民族事務,還有負責培養各種民族文字翻譯人才的_______館。(2)修筑長城,并沿長城布置“九邊”。(3)在遼東、宣府、大同等地開放____,與蒙古、女真各族開展貿易。(4)在東北設都司、衛、所,對女真等族進行管理;在西北設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衛;在西南設____。(5)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領袖為“王”“法王”,建立羈縻性質的___等機構,對西藏地方進行管轄,并通過_________貿易進行經濟交流。3.清(1)清朝設立_____管理邊疆民族事務。(2)清朝通過滿蒙聯姻,加強對漠南蒙古的控制。(3)通過軍事斗爭平定_____部叛亂,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鞏固西北邊疆。(4)清政府分別冊封五世達賴和五世班禪為“_______”和“班禪額爾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區設西寧辦事大臣、駐藏辦事大臣。(5)在西南,清政府沿襲土司制度,后來逐漸進行“_______”,廢除世襲土官,選派有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四、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1. 早在____時期,以中原為核心的華夏文明與域外有廣泛的交往交流。秦漢時期,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交往擴大。2.漢(1)陸路:經____走廊向中亞、西亞延伸。97年,甘英奉西域都護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達波斯灣一帶。(2)海路:從合浦郡___縣出發,最遠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東漢時期,倭國派使臣來朝,光武帝____賜給倭國國王“漢委(倭)奴國王”金印一枚。3.隋唐至宋(1)陸路:隋唐時期與西域商路暢通。隋煬帝命裴矩駐張掖,管理通商事務。唐朝與___國的接觸,使_____傳入阿拉伯地區。(2)海路①隋朝常駿從南海郡出航到達___國,國王也遣其子隨常駿來到中國。②日本向唐朝派_____,將唐朝文化帶到日本。③宋朝恢復了唐朝由廣州出發經越南到阿拉伯的舊路,又開辟了由明州到___和朝鮮半島的航路。4.元:通往歐洲的海陸通道都很通暢。13世紀,______抵達中國,17年后,由泉州經海路回到威尼斯,留下《馬可 波羅行紀》。5.明:致力于維護朝貢體制和_______體系,但民間貿易和走私貿易也屢禁不絕。6.清(1) 隨著對外交往增多,清朝對外關系開始緩慢轉型。1689年,____就雙方邊界訂立《尼布楚條約 》。這是清朝政府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2)18世紀,英國______使團來到中國,試圖打開中國市場。清朝皇帝堅持認為天朝地大物博,無所不有,不需要與外界貿易,拒絕了英國使團的請求,關上了對英交往的大門。深化探究探究一 隋唐時期的民族融合材料一 隋唐時期,尤其是唐朝前期國內民族關系是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之一,隋唐之所以能掀起在深度和廣度上超過兩漢的經濟文化高潮,與民族融合是密不可分的。材料二 自古帝王雖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過之,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br/>——《資治通鑒》(1)材料一中“唐朝前期國內民族關系是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之一”,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是什么民族政策促進了該局面的出現?試舉一例說明。(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為什么西北邊疆各族稱唐太宗為天可汗?提示:(1)開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等。(2)唐朝民族政策開明、國力強大、文化先進。探究二 遼宋金元時期的民族政策材料一 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材料二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釋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廣而險遠……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縣土番之地,設官分職,而領之于帝師?!?br/>(1)結合材料一思考,遼實行什么樣的政治制度?(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元朝為什么采取因俗而治的辦法?實行這樣的制度有什么積極作用?提示:(1)“蕃漢分制”制度。南面官——負責以漢人為主的農耕民族事務(契丹人和漢人擔任);北面官——負責契丹等游牧民族事物(契丹人擔任)。(2)原因:統治者文化落后、不同民族的發展程度不同(各民族在經濟、文化水平、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強化統治的需要。積極作用:是對漢族地區先進農耕文明的肯定和保護;利于游牧民族學習先進的農耕文明,并向封建社會過渡;利于民族融合。探究三 中國古代民族融合的含義、途徑、作用1.民族融合的含義:是民族間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生活密切聯系的結果,是歷史上進步的現象,是多民族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的前提。2.民族融合的基本途徑和形式:(1)民族遷徙,如魏晉時期“五胡”的內遷、三次大規模的北民南遷。(2)民族戰爭(表現為反對外族侵擾、平定分裂叛亂),如秦漢與匈奴之間的戰爭;宋朝與遼、西夏、金之間的戰爭;清朝平定準噶爾部叛亂的戰爭。(3)友好交往,如唐朝與回紇之間互派使節,北宋時期榷場的設置。(4)政治改革,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北魏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制等。(5)和親與聯姻。如西漢后期的昭君出塞,清朝前期的滿蒙聯姻。(6)會盟與和議,如唐朝與吐蕃的“長慶會盟”,北宋與遼朝的“澶淵之盟”,南宋與金國的紹興和議。(7)進行冊封。如唐玄宗冊封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為渤??ね酰鞒瘍苑獍炒鸷篂轫樍x王,清朝冊封五世達賴和五世班禪。(8)羈縻政策(主要指設置機構),如秦朝設立南???、桂林郡、象郡等;西漢設立西域都護管理新疆;明朝設立奴爾干都司管理東北。3.民族融合的作用:民族交融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加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同時鞏固了國家的統一,開發了邊疆地區,推動了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探究四 明清時期的對外交往與朝貢體系材料一 1793年,英國派馬戛爾尼訪華。乾隆把他當作一個藩屬的貢使看待,“無不加之體恤,用示懷柔。如有懇求之事,若于體制無妨,無不曲從所請”。但是,與外國通商不符合中國定例,況且,中國作為中央之國,應有盡有,不需要互通有無,因此“曉諭爾國王,當仰體朕心,永遠遵奉共享太平之?!?。——張宏杰:《饑餓的盛世:乾隆時代的得與失》材料二 朝貢體系,與條約體系、殖民體系并稱,是世界主要國際關系模式之一。是自公元前3世紀開始,直到19世紀末期,存在于東亞、東南亞和中亞地區的,以中國中原帝國為主要核心的等級制網狀政治秩序體系。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正式到訪中國,條約體系和朝貢體系方發生了全面的碰撞 。——李云泉《朝貢制度史論》(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分析這是清政府面對的什么文明的沖擊?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應對措施?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在近代朝貢體系落下帷幕的原因?提示:(1)資本主義工業文明;閉關鎖國。失去了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轉變的歷史性機遇。(2)列強戰爭的侵略和條約的簽訂,朝貢體系逐漸解體弱,中國淪為殖民體系的一員。根本原因是農業文明不敵工業文明。探究五 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的特點1.由開放走向閉關:明清以前總體上以開放為主,明清時期,逐步走向閉關鎖國。2.路線由陸路為主轉向海路為主:秦漢時期,對外交往的主要路線是陸上絲綢之路(雖有海上絲綢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對外交通發達,海陸并進;宋元時期,主要是海路為主。3.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秦漢時期,陶瓷和絲織品傳到西方,同時佛教傳入中國;唐朝時中國和日本、新羅、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經濟文化交流;宋代對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貿易為主,同時中國科技外傳;明清從國外引進大量農作物。4.交往形式以和平為主:和平交往:漢朝絲綢之路,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唐朝以經濟文化交流為主;宋代海外貿易。戰爭:戚繼光抗擊倭寇、鄭成功趕走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康熙皇帝組織雅克薩之戰抗擊沙俄入侵。1.漢朝為加強對今天新疆地區的軍政管轄,在當地設置( )A.酒泉郡 B.征西將軍C.西域都護府 D.伊犁將軍【答案】C2.西漢時期,中國與西亞、歐洲的通商關系能夠發展起來的主要原因是( )A.西漢絲織業的發展B.張騫溝通了與西域的聯系C.西域都護的設置D.甘英到達了波斯灣【答案】B 3.唐玄宗派使者出使新羅時說:“新羅號為君子國,頗知書禮,有類中華。以卿學術,善以講論,故選使充此。”這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新羅文化十分發達B.新羅國與唐朝關系密切C.中國文化對新羅影響大D.新羅已經學會了印刷術【答案】D 4.“終明之世,邊防甚垂,東起鴨綠,西抵嘉峪,綿亙萬里,分地防御?!辈牧纤傅姆烙鶎ο笫? )A.匈奴 B.倭寇C.蒙古 D.女真族【答案】C 5. 道光、同治、咸豐三朝,“羈縻”一詞充斥在君臣有關中外關系的上諭和奏折中;光緒以后,這個詞不多見了,庚子之后更為罕聞。這一變化表明( )A.外交日益半殖民地化B.近代外交觀念逐漸確立C.列強完全控制清政府D.近代民主國家意識覺醒【答案】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