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官員的選拔與管理第5課 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與管理唯物史觀 運用唯物辯證史觀及有關理論,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古代官員選拔方式的更迭過程和不同階段的特征,并進行辯證評價。時空觀念 認識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考核與監察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史料實證 運用文獻資料,認識中央集權體制下古代中國的官員考核和監察制度日益嚴密化、制度化。歷史解釋 通過史料分析,解讀古代中國選官、考核和監察制度發生變化的特點與影響。家國情懷 理解中國古代文官制度發展過程中統治者的設計初衷,了解中國古代文官制度對于世界的影響。1.重點:秦漢至明清的選官、考核與監察制度的內容2.難點:秦漢至明清的選官、考核與監察制度的特點與評價基礎認知一、秦漢至魏晉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一)官員選拔制度1、西周至春秋: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________的制度,貴族世代___高官。2、春秋戰國:____思想興起,各國為爭霸圖強,紛紛鼓勵薦舉________為官,或依據___大小授予官職。3、兩漢:(1)察舉制:A.形成:漢武帝以前,漢朝官員選拔還缺少____的途徑。_____在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下詔,“令郡國舉_____各一人”,標志著察舉制的形成。B.內容和程序:察舉指先____而后推舉,重點考察被舉者在鄉里的_______和_______,然后推薦為官或提拔任用。察舉分常科和____, 常科為____,有人數規定,有具體標準,如孝廉、____ (秀才)等;特科有具體標準但無固定時間,如______、賢良文學、明經等。C.作用:察舉制是一種比較___的選官制度,為兩漢國家選拔了大批____。(2)九品中正制:A.背景:漢末政治與社會秩序___,________控制了地方選人權,國家用人權力受到極大侵蝕。B.程序和標準:延康元年( 220年),魏王___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設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___任高官的人擔任,中正根據____________評定州、郡士人的資品,分為九等,寫出評語,稱為“___”。獲得資品的士人,由___授官。C.影響:九品中正制將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_______。后來隨著______勢力的發展,中正選人只看___,不看道德才能,逐漸形成“上品無___,下品無勢族”的用人局面。(二)官員考核制度1、秦漢時期的上計制:秦漢官員的考核辦法主要是___制。每年秋冬,各縣、侯國將一年來的______、錢谷入出、盜賊多少等情況匯集到郡國,再由郡國匯總,制成___ (集簿),上報____,稱為“上計”。____參與審核計簿,防止造假。上計考核的結果是官員____的依據。2、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考核:魏晉南北朝時期因_______勢力強大,戰亂頻仍,考核大都流于____,但曹魏、西晉、北朝也制定了相應的考核法規。(三)官員監察制度1、秦漢中央監察制度:秦漢建立了以______ (西漢晚期御史大夫改為大司空后,御史中丞逐漸成為最高監察官)為首的___監察體系。2、漢代地方監察制度:漢武帝為加強______,澄清吏治,將全國劃分為___個州(部),每州設刺史1人。刺史______,代表皇帝巡行郡國,依朝廷規定的“___”糾舉強宗豪右和郡國守、相的不法行為。此后,________制度始終延續下來。二、隋唐至兩宋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一)官員選拔制度1、隋唐科舉制:(1)背景:南北朝以來,______地主勢力上升,他們希望打破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積極要求___。為適應這一社會_______的變化,隋唐統治者將科舉制作為官員選拔的新制度。(2)程序與內容:科舉以______選拔人才為特點,分為制舉和___。制舉是皇帝自設科目考試選人;常舉每年舉行,科目有秀才、明經、___等幾十種,其中明經和進士兩科最受社會重視。考試合格只是取得為官的資格,還需____銓選后方可正式任官。2、兩宋科舉制:兩宋科舉制度進一步發展完善,“取士不問___”,科舉成為官員選拔的主要途徑。(二)官員考核制度1、隋唐:隋唐官員的考核歸吏部。隋朝___以上官員每年要考核,地方官年終要到___匯報工作。唐朝考核官員,以________為標準,分為九等,根據考核結果確定官員的___。2、宋朝:宋朝考核稱為“____”,由審官院考核京官,考課院考核地方官。(三)官員監察制度1、隋唐:隋唐____為最高監察機構,其長官為______。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十__監察區,委派監察官定期或不定期______。唐朝“御史出都,若不動搖山岳,震懾州縣,誠曠職耳”,對地方有巨大的___作用。2、宋朝:宋朝御史臺承唐制,地方則劃分__作為監察區。宋朝監察制度的重要變化是___合一,以往只負責言諫的諫官與御史臺官員一樣擁有了___的權力。三、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一)官員選拔制度1、鄉試:明清科舉考試分為___________三級。參加考試的主要是_____和府、州、縣學的學生。考試從______中命題。鄉試每三年在各省___舉行,考中者稱為___。2、會試:會試由___主持,于鄉試次年春天舉行,考中者稱為___。3、殿試:殿試在會試后舉行,由___主持,通過者為___。進士分三甲:一甲三名分別為____、榜眼、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三甲均取若干名,分別賜進士___和同進士出身。(二)官員考核制度1、明朝:(1)考滿制度:明清兩朝官員考核制度嚴密。明朝考核有考滿和考察。官員任現職滿3年稱“___”,滿6年稱“再考”,滿9年稱“____”。考核結果分稱職、平常、不稱職三等,是決定官員正常____或降、調的依據。(2)考察制度:考察包括外地官員三年一次的___考察(外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___,重在查處官員的___和____。通過考察,外地官員中貪、酷、浮躁、不及、老、病、疲、不謹等八類人,京官中年老有疾、疲軟無為及素行不謹、浮躁和才力不及、貪酷等四類人,要受到勒令___、降職或______的處理。2、清朝:清朝的考課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___和大計,分別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三)官員監察制度1、明朝:明清兩朝的監察機構,主要有____和六科。明朝,都察院監察御史不僅負責糾察內外百官,還代皇帝______。六科給事中則負責皇帝制敕與大臣奏疏的_____,兼有糾劾百官之權。御史和給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員,_______。2、清朝:清朝將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作為皇帝“_______”監察百官的職能沒有改變。深化探究探究一 科舉制的主要特點和影響材料一:(隋煬帝創進士科之后)歷代踵行,時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閑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鄧嗣禹《中國考試制度史》材料二:貧若子弟,類皆廉謹自勉,埋首窗下……即紈绔子弟,亦知苦讀,以獲科第,否則雖富不榮……因此之故,前清時代,無分冬夏,幾于書聲遍野,夜靜三更,鉆研制義。是皆科舉鼓勵之功有甚于今日十萬督學之力也。——鄧嗣禹《中國考試制度史》材料三:(科舉制)西國莫不慕之,近代漸設考試以取人才,而為學優則仕之舉。今英、法、美均已見端,將來必至推廣。——丁韙良《西學考略》根據材料一,概括科舉制的主要特點。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簡析科舉制的積極影響。提示:特點:①延續時間長;②不斷發展完善;③選拔方式規范;④公平(公正)。積極影響:①促進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②擴大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基礎,提高官員文化素質;③打破世家大族對仕途的壟斷,促進了社會穩定;④為西方國家所借鑒。探究二 中國古代官員考核制度材料一:西漢建立后,設置了專司課績的計吏,東漢時,中央負責考課的是三公曹尚書,郡國由上計掾主持上計。魏晉南北朝時期,產生了專門負責考課官吏的職能部門尚書省吏曹,其下屬的考功郎和考課尚書郎主管考課事宜。唐代在魏晉南北朝考課機構的基礎上加以調整和擴展,吏部“掌天下官吏選授、勛封、考課之政令”。正式設置考功司,專門負責對全國官吏的考課。材料二:宋朝的考課仍由吏部領導,但吏部不再親自組織實施,而由審官院和考課院具體負責,審官院負責京官和地方高級官員的考課,考課院負責幕僚官和縣令的考課。明朝考課機構的設置仿唐制而不用宋制,考課重歸吏部,吏部設考功清吏司負責京內外官員的考課。清朝沿用明制,但擴充了考功清吏司,內部分工更加細密和明確。——李永亮《中國古代官吏考課制度的歷史啟示》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封建時代官員考課(核)制度的主要特點。提示:設有專門的考課(官員和)機構;考核對象逐漸擴展到對全國官吏;分類考核;考核機構權力擴展;考核機構有明確分工。探究三 中國古代官員監察制度材料:隋代時,中央的監察機構仍為御史臺,改長官御史中丞為御史大夫,下設治書御史2人為副;改檢校御史為監察御史,共12人,專執掌外出巡察。唐初,中央設御史臺,由正三品御史大夫為臺長,設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為輔佐。御史臺的職權是“掌邦國刑憲典章之政令,以肅正朝列”(《唐六典》卷十三)。御史臺下設三院:臺院,侍御史屬之,“掌糾舉百僚,推鞫獄訟”;殿院,殿中侍御史屬之,“掌殿廷供奉之儀式”;察院,監察御史屬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糾視刑獄,肅整朝儀”(同上)。唐初全國分為10個監察區,稱10道(后增為15道),每道設監察御史1人(先后稱為按察使、采訪處置使、觀察處置使等),專門巡回按察所屬州縣……宋代中央沿襲唐制,并明確規定,未經兩任縣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職。按規定,御史有“聞風彈人”之權,每月必須向上奏事一次,稱“月課”;上任后百日必須彈人,否則就要罷黜為外官或受罰俸處分,名為“辱臺錢”。——選自《中國古代監察制度》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與前代相比,唐、宋監察制度有何重要發展。提示:唐朝發展:從中央到地方,監察機構更趨完備;監察機構和御史的權力進一步擴大;劃分監察區。宋朝發展:增加對御史的任職資格限制;強化御史的監察職責;臺諫合一。1.漢代對地方割據勢力的打擊產生了兩個“副產品”:一個是強化了郡縣制,另一個是產生了新的選官制度——察舉制。這主要說明( )A.血緣政治的影響力逐漸減弱B.君主專制制度的完善C.地方割據勢力促進社會轉型D.地方勢力決定集權的發展【答案】A2.下表為唐宋時期中央各級官辦學校入學資格統計表。表呈現的變化反映了( )學校名稱 朝代 入學資格國子學 唐朝 三品以上官員子孫宋朝 京朝七品官以上子孫太學 唐朝 五品以上官員子孫宋朝 八品以下官員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四門學 唐朝 七品以上官員子弟及庶人之俊秀者宋朝 八品以下官員至庶人子弟A.知識分子參政規模不斷擴大B.科舉制度促進教育發展C.社會等級秩序日益走向瓦解D.理學正統地位漸趨確立【答案】B3.宋太祖建隆三年詔令:“國家懸科取士,為官擇人,既擢第于公朝,寧謝恩于私室?將懲薄俗,宜舉明文。今后及第舉人不得輒拜知貢舉官……如違,御史臺彈奏……兼不得呼春官為恩門、師門,亦不得自稱門生。”此項改革旨在( )A.打擊貴族特權利益B.削弱相權,加強皇權C.推進科舉的制度化D.防止選官結黨營私【答案】D4.科舉后備隊伍的積累使不少生員對科舉感到絕望,以至明中期發生了科舉制建立以來首次頗具規模的“反科舉”運動。大批的生員、監生紛紛“棄舉業”“裂秀才冠”,往往自稱“山人”,以自身學識與才華充當各衙門官員的幕僚,從而參與政治。這反映了當時( )A.知識分子對八股文的痛恨B.科舉制已失去選拔的公正性C.在野派幕后操縱國家政權D.明朝選官體制已相當僵化【答案】D 5.清朝《欽定臺規》規定,各地巡視御史自命下之日起,在門上大書“回避”字樣,不許見客、不收書、不接納私辦人役、不赴餞送宴會,且限領敕后三日出京,沿途不準停留,到境后不受私書私饋等。這一規定有利于( )A.杜絕貪腐現象B.提升監察效果C.擴大御史權力D.促進制度轉型【答案】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