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政治體制第1課 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形成與發展唯物史觀 運用唯物辯證史觀及有關理論,了解中國古代政治體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變化及其原因。時空觀念 認識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形成與發展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史料實證 運用文獻資料,探究中國古代歷史上中央與地方關系、君權和相權的發展演變,并理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特征。歷史解釋 通過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層級管理的變化,認識自秦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演變線索,說明中央王朝對地方治理的歷史驗和教訓。家國情懷 通過了解歷史上中央對地方的行政管理,加深對中國國情的認識,認同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發展。1.重點: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2.難點: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原因及影響基礎認知一、先秦時期的政治體制(一)夏朝建立:夏商西周是中國古代_______國家政治體制形成與發展時期。約公元前____年,__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____政治傳統,建立了_____王朝國家夏,禹就是夏朝的君主。(二)商朝體制:1、內外服體制:商王___控制內服___地區,王畿四周是___。2、機構與官吏:據記載,商朝已經有較系統的______和分掌內外服各類事務的___。(三)西周體制:1、分封制:西周實行___等級分封制政體。____是國家最高統治者,控制著___和東都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區,其他地方則分封給與周天子有_____的同姓貴族、異姓___或舊貴族,在各地建立諸侯國。諸侯在國內又分封_____,卿大夫再分封__,形成貴族_______序列。分封制是較內外服制更____的政治體制,諸侯雖享有受封土地上的____,但也要___周天子的政令,承擔對周王室的___。2、宗法制:周天子是天下大宗,各級貴族相對周天子是小宗,周天子與各級貴族都實行________制。3、禮樂制:維護宗法分封制的相關制度。4、基本特征:西周分封制與宗法制、禮樂制相___,政治權力分配與______相結合,是西周政體的基本特征。(四)商周政體中的原始民主遺存:1、表現:商周政體中,君主的權力不是___的,其中的原始民主遺存,對君主的權力有___作用。國家遇到______時,君主要征求自由民“___”的意見,國人也可以通過___來干預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______”的比喻,勸諫_____不要限制民眾的輿論。2、影響:這些原始民主遺存,在_____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響。二、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建立(一)背景:1、春秋戰國時期,隨著_____的發展和______關系的瓦解,西周貴族等級____開始解體。2、為適應社會變化的需要,各國在政治上都進行了______,______加強,郡縣制、___制等封建政治體制開始產生。3、秦的統一結束了______的混亂局面,在全國范圍內建立起_____________的政治體制。(二)內容:1、皇帝制度: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體制的___,“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丞相和諸大臣聽命于皇帝,一切政治、軍事、法律事務的____都在皇帝手中。2、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設三公九卿。三公指___________________。丞相是百官之長,行政___所在,秉承皇帝,統領百官;太尉掌___;御史大夫是____,掌管圖籍、文書,___百官。三公之下是分掌_______的機構,泛稱“九卿”。三公九卿共同組成______。3、廷議制度:國家重大事情由___進行廷議,最后由___裁斷。4、郡縣制:在總結西周以來因分封導致“__________________”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秦始皇斷然否定了分封諸子為王的建議,在全國范圍推行____。秦朝地方行政機構分為郡、縣兩級。郡是地方_____機構,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設____掌監察。秦統一后設__郡,后又不斷調整增減。郡下設____,根據戶數的多少,置縣令(長)、丞、尉。郡縣主要官吏都由中央____任命。5、文書行政和傳送制度:在秦朝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治理中,___發揮著重要作用,各級官僚機構以文書___。秦朝還建立了以___為中心的文書______,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夠傳送到全國各地。文獻與出土材料均反映秦朝文書______。秦始皇日夜都要批閱大量文書,不達到一定的數量“不得休息”。三、兩漢至明清時期行政體制的演變(一)中央行政體制的演變:1、兩漢行政中樞的演變:(1)西漢:漢承___,中央行政體制仍為三公九卿制。但是,中央行政中樞的權力逐漸由丞相府轉移到______手中。漢武帝為了加強集權,設立___ (或稱“內朝"),從而使外朝丞相的權力大大削弱。西漢晚期以后,丞相制被____取代,中朝___的權力逐漸增大。(2)東漢:至東漢,劉秀將_____確立為新的行政中樞,三公權力受到削弱。2、隋唐至元行政中樞的演變:(1)隋唐三省六部制:隋唐時期,_______制確立,標志著中央行政體制發展到一個____。三省指_________________,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樞。中書省是受命于皇帝的___與___機構,門下省是______朝廷政令的機構,尚書省是___機構。三省長官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令并稱___,分掌宰相職權。他們共同議政的地方叫_____。尚書省下設吏、__、禮、__、刑、工六部,分工處理各項具體政務。三省六部制體系完整,職責___,相互___,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國家的不同職能。(2)宋朝中書門下制:宋朝三省雖置,但職能廢弛癱瘓,另設_____省“佐天子,執大政”,其長官“_____________”履行宰相的職權。(3)元朝一省制:元朝實行____總理全國政務的一省制中樞體制。3、明清行政中樞的演變:(1)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____廢除中書省和丞相,親理政務,綿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___,標志著封建君主專制發展到______。廢丞相后,明朝逐步建立起___制。內閣大學士協助皇帝處理大量政務,成為事實上中央行政的______。(2)清朝:清朝____帝設立____,軍機大臣直接秉承皇帝,逐漸成為掌管處理全國軍政事務的中樞。(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變1、漢朝:(1)西漢:A.郡縣制:地方行政體制沿襲秦朝的_____兩級制。郡設___ (京師所在地設內史或京兆尹,級別高于一般郡)為一郡最高長官,其下設_______分別協掌軍事、行政。太守開府分曹理事,______分管具體事務,由___分別任用。郡下設縣(有少數民族地方設道),縣設令或長,之下有丞、尉及分曹屬吏。B.封國制:漢初地方行政體制中還包括___和___。景帝、___后,諸侯國的權力被不斷削弱,諸侯國不再對中央構成威脅。(2)東漢:到東漢晚期,原來的___區“州”變為一級___機構。2、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體制主要是_______三級制,州刺史不僅有行政權,還有___權,形成_______、________的局面。3、隋唐:(1)隋朝:隋朝廢__,以州統縣,實行_____二級制。(2)唐朝:A.道的設立與演變:唐承隋制,唐朝根據______把全國劃分為10道(后增至15道),作為中央派出的___機構。______后,道變成州、縣以上的一級行政實體。B.節度使制度:唐中期后,在一些_____設節度使統兵征戰,后發展到兼并役使州縣,擁兵自重,形成______勢力。4、宋朝:改道為__,又將隋唐時期作為軍事管理機構的府變為一級行政區劃, 從而形成路、府、縣____制。5、元朝:元朝在地方設置______,作為中書省在地方的派出機構,掌管一省政務,簡稱“行省”。后來,行省演變為地方常設的______行政機構。行省制的確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體制發展史上的一次______,形成了省、路、府、州、縣的___行政體制。6、明朝:明初廢_____,但省的格局并未改變,原行中書省的權力由____、按察使、都指揮使分割。后來,朝廷又向各省派出________,逐漸總攬一省之權。7、清朝:清承明制,___成了一省長官,又設___掌管數省軍政大權。明清時期,省之下設府(直隸州),府下設縣(州),相對較為穩定,形成________三級行政體制。深化探究探究一 中央行政體制的演變朝代 制度(措施) 影響秦朝 實行三公九卿制 加強了君權西漢 漢承秦制,實行三公九卿制;漢武帝設立中朝 加強了君權東漢 尚書臺成為行政中樞 加強了君權隋唐 實行三省六部制 加強了君權,中央行政體制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宋朝 設立中書門下省;后設立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 加強了君權元朝 實行一省制(設立中書省) 削弱了君權明朝 明太祖廢除宰相制度;明成祖時,形成內閣。 加強了君權清朝 雍正帝設立軍機處 使專制皇權發展到頂峰趨勢:君權不斷強化,相權逐步分散、削弱、直至廢除。探究二 地方行政體制的發展朝代 制度(措施) 層級秦朝 實行郡縣制 郡、縣兩級西漢 漢承秦制,實行郡縣制;前期設有封國;漢武帝劃分州,為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 郡、縣兩級東漢晚期 州成為一級行政機構 州、郡、縣三級隋朝 精簡地方機構 州、縣兩級唐朝 設道,作為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安史之亂后,道成為一級行政實體;設置節度使 道、州、縣三級宋朝 改道為路,府成為一級行政區劃 路、府、縣三級元朝 實行行省制(設立行中書省) 省、路、府、州、縣多級明朝 明太祖廢除行省,設立三司;后又派出巡撫、巡按 省、府、縣三級清朝 清承明制,巡撫成為省級長官;又設總督掌管數省 省、府、縣三級趨勢:地方權力不斷分散,中央權力逐步加強;縣是最穩定的一級行政區劃。探究三 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形成并發展的原因、特征、影響1.原因:(1)經濟上,小農經濟的分散性需要中央集權的保護。(2)政治上,地主階級鞏固統治地位的需要,維護國家統一的需要;(3)思想上,法家思想奠定理論基礎,儒學獨尊地位的確立。(4)自然環境上,疆域遼闊,需要中央集權政權進行管理。(5)直接條件,秦的強大與統一的完成以及后世的沿用。2. 特征:(1)矛盾: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矛盾。(2)趨勢:削弱相權,強化皇權;分散地方權力,加強中央集權。3. 影響:(1)積極影響: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經濟的發展,各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中華文化的延續和傳播。奠定了中國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2)消極影響:君主專制容易導致暴政和腐敗現象;思想專制阻礙了科技文化的發展;明清時期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探究四 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材料一:政治制度是現實的,每一制度,必須針對現實,時時刻刻求其能變動適應。任何制度,斷無二三十年而不變的,更無二三百年而不變的。但無論如何變,一項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處則仍可不變,于是每一項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軌道而發展。此即是此一項制度之自然生長。——摘編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材料二:秦至元地方行政區劃年代 省數 道、路數 州數 郡(府、國)數 縣(侯國)數秦始皇二十六年 — — — 36 不詳西漢平帝(1-5年) — — 13 103 1578東漢順帝(126-144年) — — 13 105 1180隋大業五年(609) — — — 190 1255唐開元二十八年(740) — 15道 — 328 1573宋宣和四年(1122) — 26路 288 — 1234元朝 12 183路 — 97 1425——摘編自歷代《地理志》材料三:票擬和批紅,這兩者不僅將司禮監與內閣同皇權有機地聯結在一起,也將司禮監與內閣聯結成一個緊密相連的整體。所有奏章,無論缺少票擬還是批紅,都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二者缺一不可。換句話說,就是任何無票擬的批紅或者無批紅的票擬在法律上都是非法的且不被官僚體制所認可的。由此可知,內閣和司禮監二者在整個中樞決策體系中已經成為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內閣和司禮監在體系運轉過程中,相互制約,相互合作,共同保障體系的平衡運行。——陳光捷《明代中樞監閣雙軌輔政體制及其現代啟示》(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變”與“不變”的共同目的,并說明材料二中地方行政區劃“變”與“不變”的具體表現。(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分析明代中樞監閣雙軌輔政體制形成的背景。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歷代王朝調控中樞權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則。提示:(1)共同目的: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君主專制統治。變的表現:地方行政區劃層級逐漸增多,由兩級制到三級制或四級制;州、郡(府)等中級地方行政區域不斷縮小,行政權力不斷萎縮;監察區逐漸演變為行政區;元朝新增省級地方行政單位。不變表現:中央對地方層層嚴密的控制不變;在地方行政機構內分化事權,相互制約的指導思想不變;縣級行政單位基本穩定,加強對基層地方的控制不變。(2)背景:丞相制度廢除,皇權加強;皇帝直接領導六部后,工作壓力劇增,于是設立內閣;宦官得到皇帝信任,內廷宦官機構獲得協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紅的權力;皇帝有意讓監閣相互牽制以維護皇權。策略:分散權力;權力制衡。原則:皇權至上。1.戰國時,封君在其封邑之內有征收稅租的特權,但必須接受國君的命令;趙、秦等國封君的“相”往往由國君從中央派遣到封邑,并由“相”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權。這反映了戰國時期A.國君集權趨勢開始出現 B.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已確立C.分封制被郡縣制所取代 D.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答案】A2.下表為中國古代不同時期中央官制的演變情況。這些演變秦朝 三公九卿制西漢漢武帝 中(尚書、侍中等)外(三公九卿)朝制隋唐 三省六部制(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宋 二府三司制(中書門下、樞密院、三司)元 中書一省制A.起到監督皇權的作用 B.體現了制度的傳承性C.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 D.緣于皇帝個人的喜好【答案】B3. “宋之立國,元氣在臺諫。朝廷有大政事,臺諫可以否決;君主有過失,臺諫可加制止;百官犯錯誤,臺諫可以給予批評彈劾。”這項制度A.強化了官員參政議政職能 B.體現了權力的相對制約C.導致了宰相權力日益下降 D.制約了皇帝最終決策權【答案】B4.元代的行省具有替中央收權,同時兼為地方分留部分權力的性質,其權力大而不專,凡錢糧、軍事、屯種、漕運諸要事,行省無不領之,對防止地方割據有積極的意義。由此可知,行省制度A.繼承了中原王朝傳統的政治文化 B.反映了蒙元政權獨特的治國特點C.完善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制度 D.體現了中央與地方權力合理組合【答案】D5. 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并進一步完善;元朝以中書省總領百官,尚書省時置時廢,門下省不再設置;明太祖廢除中書省,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這一變化反映了A.宰相的權力不斷削弱 B.監督制約機制的削弱C.少數民族政權的特殊性 D.政治制度的質變性質【答案】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