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美術 年級 高一年級 學期 秋季學期課題 感知與判斷、美術鑒賞的過程與方法教科書 書 名:普通高中教科書美術必修美術鑒賞 出版社:人民美術出版社教學目標1. 了解美術鑒賞的基本過程和常見方法,能綜合運用多種鑒賞方法賞析美術作品,形成價值判斷,獲得對美術作品的深刻認識。 2. 在不同作品分析中感知藝術的形式原理及魅力,并生成廣泛的文化認同感,實現藝術素養的培育和升華,強化鑒賞意識,積極感受藝術作品的魅力,做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了解鑒賞美術作品的基本過程,初步掌握鑒賞的常見方法,對具體作品能運用所學進行分析與運用。 教學難點:掌握“四步法”鑒賞過程各階段的知識和方法。能綜合運用多種鑒賞方法進行美術鑒賞。教學過程導入 本節課的學習主要有兩方面內容,一是一般鑒賞的過程是什么?二是美術鑒賞方法還有哪些?以這兩個問題為核心來學習本節課程。 新課講授 ( (一)我們首先學習鑒賞美術作品的一般過程是什么 鑒賞是運用感知、經驗和知識對美術作品和美術現象進行觀察、體驗、聯想、鑒別與評價,獲得審美經驗,提高藝術品位的認知活動。 這個過程主要包括描述、分析、解釋、評價四個步驟,也就是美術鑒賞“四步法”,大家看這個表格,簡單來講,描述是指畫面畫了什么、分析是指怎么畫的、解釋也就是為什么畫、評價是指你是否能對作品的價值或意義進行評判,這個是高中的美術鑒賞與我們初中學習的美術鑒賞最大的提升點。 那么鑒賞美術作品是如何展開并運用“四步法”進行鑒賞活動呢?今天我就以比較熟悉的《清明上河圖》為鑒賞個案,運用四步法進行深度鑒賞。 1.描述 《清明上河圖》是由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繪制的絹本設色長卷中國畫,全幅畫作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鑒賞的第一步我們要學會陳述作品中描繪的物象,這也是我們鑒賞一件美術作品的開端。 《清明上河圖》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北宋都城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 全畫內容可分為三段:首段描寫以市郊自然景色為主,其間茅屋村舍林立,大路小徑交錯縱橫,商隊行人穿梭在其間。 中段以全圖最具戲劇性同時最為精彩的“虹橋”為中心,橋上車馬來往如梭,商販密集,人來人往,橋下則有一艘漕船正放倒桅桿欲穿過橋洞,橋上橋下,岸邊陸地一片熱鬧繁忙的景象。 后段描寫的是汴京城墻內外商隊市民絡繹不絕,街道兩側店鋪酒樓等商業繁華熱鬧,再現了汴京城街市的繁榮景象。 在其中我們可以看到的豐富細節更是讓人流連忘返,畫中描繪了各行各業不同階層的人物形象,牲畜、貨船,以及若干間酒樓建筑,其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建筑物、車輛和船只被描繪得惟妙惟肖,畫中所描繪的景物,大到寂靜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小到舟車里的人物,攤販販賣的貨物,招牌上的文字,絲毫不失,那下面我們通過一段動態《清明上河圖》來欣賞一下這些細致的內容吧(視頻)。 同時作者在畫面中,穿插著各種情節,使得畫面組織得錯落有致,這幅作品展現了北宋晚期社會各階層人民生活的不同狀態,同時整體畫面又具有藝術情趣。 2.分析 完成第一步“描述”后,我們就要去探究思考這幅作品是如何構成的,也就進入到了鑒賞的第二步“分析”。分析是指探討作品的形式構成特征,包括形狀間的相互關系、色調的處理、空間的營造、構圖原理進行剖析,從中找尋作者是如何畫出來的。 《清明上河圖》藝術語言可以從筆墨技法、設色技巧、空間布局這三個方面。 在筆墨技法方面,整幅畫面筆法工整,在線條的處理上為了表現對象質感的不同,同時在統一中又尋求多樣的變化,作者用圓渾的線條表現人物肌膚,用婉轉來回的線條繪制水紋,除彎曲的線條外,張擇端在繪制畫面中的建筑與船只時以“界畫”的技法繪線,使得繪畫內容工整寫實、造型準確,但線條展現的曲直有度,排列的繁而不亂,節奏緊湊,并無“界畫”的呆板之感。 畫面中樹的老枝干運用蒼渾古拙的筆法,表現樹木嫩枝則用流暢的筆法。坡岸采用的是沉穩而凝重的筆法,利用嚴整中略帶些彎曲的線條表現舟車和城樓,使畫面顯得比較規整。總之,根據不同的對象采用不同的表現技法,同時又在變化之中尋求統一。 畫面的用墨:厚重的城墻、蒼老的樹干、透明的流水、屋頂席棚和輕煙薄霧等等,將它們運用不同濃度的墨色加以渲染,增加了畫面景象的質感。 在設色技巧上,《清明上河圖》以輕色染成,主要施以花青、三綠、赭石等色,力求厚實、質樸、色調極為統一,并加上墨線與淡墨渲染,加以配合歲月的沉淀,色澤清淡顯現著一種沉穩的藝術效果。 具體的事物:如商店的招牌、“歡門”等用少量的鮮艷色彩,柳枝用嫩綠點出春天的特點,河水微藍,沉穩的色調中體現著活潑的趣味。 在空間布局上,作為五米有余的長卷,作者以“游觀”的方式觀察描繪對象,一個畫面有多個視點,強調“移步換景”,使畫面具有如音樂般的節奏,這種構圖方法就是我們中國傳統繪畫常用的“散點透視”技法,在此構圖的營造下,整幅畫面以汴河為中心,從遠處的郊野畫到熱鬧的“虹橋”;觀者既能看到城內,又可看到郊野;既能看到橋上的行人,又能看到橋下的船舶,既能看到近處的樓臺亭閣,又能看到遠處街道河港,可謂縱觀景色之中具有照片永遠也達不到的效果。 我們來和西方油畫《雅典學院》作一對比。《雅典學院》,這是一幅利用西方經典焦點透視原理來營造空間感的作品,焦點透視最大特點就是近大遠小,整個畫布就像一個窗子,繪畫內容也限制在單一的空間內,通過畫家單一的視角去表現,在二維平面制造三維效果,通過兩者對比我們也能看出,作為一幅長卷作品,只有“散點透視”才能構建起整個空間,讓如此恢宏壯麗的畫面所呈現出來。 3.解釋 我們走過“描述”與“分析”后就要進入到鑒賞的第三個步驟“解釋”,也是就是為什么畫,是指在對作品進行體驗、聯想、想象的過程中,合理闡述作品的意義、作者的思想,不斷對作品的內涵加以解釋。 《清明上河圖》 是中國繪畫史上的經典作品,也是非常珍貴的歷史資料。張擇端對各種建筑和人物進行了生動描繪,通過自己的生活實踐和想象對物象進行再加工,以豐富作品內涵體現其藝術美。因此,《清明上河圖》也是張擇端對現實生活進行創造性提煉和加工的產物, 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但是也有專家提出有意思的細節,在畫作中出現的消防用的望火亭無人看守、慵懶的士卒、軍中飲酒成風等等的繪畫細節,都寓意著盛世危機,當然這些還有待考證,同學們如果對這些內容感興趣,可以課后自行研究。 4.評價 最后一步我們進行“評價”,評價是指在一定范圍內比較,判斷這一作品的優劣,包括與作者其他作品比較,與其他同時代、同類型作品比較及你個人理解與感悟。 那請問各位同學,你將如何評價《清明上河圖》呢? 下面就以老師個人的角度以及《清明上河圖》的理解,帶領大家一起評價這幅“中華第一長卷”吧。《清明上河圖》作為國寶級文物,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與歷史價值,我們最后一步“評價”就從這兩方面入手。 (1)藝術價值 首先是藝術價值 第一:寫實性,從學習中我們知道在繪制時強調寫生、重形象、重寫實。尤其細心的觀察和捕捉自然事物的動態與生活習性。從人物、牲畜、建筑、交通工具等的細致呈現,無不展現出當時人們生活的豐富多彩。 第二:敘事性,作為一幅風俗性的畫卷,《清明上河圖》具有很強的敘事性。作者通過向觀賞者闡述一個個畫面故事,以此來突出畫面的主題。張擇端以藝術家敏銳的感官,覺察并領悟到了當下某種最能感動人的東西,而這種東西,真實的反映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 第三、戲劇性,作品采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于變化的畫面中,畫中人物眾多,然個個形神必備,期間,還穿插各種活動,“大船險情”“驕馬爭道”等等,注重戲劇性,節奏感,整個畫面疏密相間,引人入勝。 就繪畫藝術創作的角度來看,《清明上河圖》的問世在屮國古典主義繪畫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清明上河圖》以它畫幅之長、技法之精湛、人物之多、反映社會生活角度之廣,被稱為“中華第一長卷” (2)歷史文化價值: 作為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的瑰寶,它不僅僅是一幅繪畫作品,更是記錄了一個時代的珍貴檔案。 歷史學角度:可以考究宋代生活的細節和風貌,例如藥鋪的柜臺上有算盤,這就比文字記載中的算盤早了幾百年。 建筑學角度:能探究北宋時期的城市建設的規劃體系,建筑的構造與形態、橋梁規模與架設技藝以及船舶漕運等樣貌。 經濟學角度:從街市與人們的交易活動中,可以找尋能為宋代繁榮的經濟生活提供考察依據。 清明上河圖融入了豐富的社會歷史、民俗風情、人文景觀等元素。它不僅僅是一幅靜態的畫作,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歷史記錄,讓人們仿佛穿越時空,親歷古代的繁榮與生活,成為那段歷史的見證者。 (二)鑒賞方法還有哪些 同學們今天我們通過“描述”、“分析”、“解釋”、“評價”的“四步法”進行了深度鑒賞學習,你們學會如何運用了嗎? 課后請你對教材第15頁的“學習評價”進行鑒賞練習評估。那除了鑒賞的“四步法”外,還可以通過那些不同的角度和維度進行鑒賞呢? 用不同的方法來解讀作品,獲得的感受與理解必然不同,下面我們就通過綜合式鑒賞 、形式鑒賞與社會學式鑒賞,進行鑒賞學習。 1.綜合式鑒賞 首先我們來學習一下“綜合式鑒賞”,中國傳統書畫品評屬于這一類,“品評”即品味和評論。 “品”的核心依據是藝術家的才性、情操。品評是以這兩方面在作品中的體現為畫家和作品定位的。才性和情操是內在的,但是外溢出不同的風格和筆墨意趣,也就是說它們是融合于一體的。中國古代的品評家們對畫家和作品有不同的“分品”,通常采用“四品”,即逸品、神品、妙品、能品。課后可以通過17頁中的知識窗進行學習了解。 中國畫作品中,能稱得上逸品的作品,可以說是畫家品格風韻與自然生命本質的高度契合。現在我們看到的由宋代畫家梁楷繪制《太白行吟圖 》就能稱得上一幅逸品,下面我們來品鑒一下。 墨色:首先我們來看《太白行吟圖》畫面描繪的是,正在淺吟低唱名詩佳句的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形象。畫面整體用墨不多,但濃淡干濕豐富的墨色變化值得細細品味。飄逸灑脫的用筆,墨色濃淡相合,輕重相較,特別是人物身體的概括與頭部筆墨之嚴謹,形成一開一合之姿態。畫家正是以寥寥數筆,就把詩人縱酒飄逸、才思橫溢的風度和神韻勾畫得呼之欲出。 線條:我們再來看線條,同樣筆墨簡練,從線條刻畫人物來看就像一幅簡筆畫,但線條簡約中求變化,富于變化的長線條和人物頭部的細線穿插組合非常生動。雖逸筆草草,卻筆簡意賅,以一當十,毫無雕琢造作之氣,人物神韻的體現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畫面:整體畫面布局狹長,畫家大膽地舍棄一切背景,除人物外一片空白,這種留白在中國繪畫布局構圖中稱為“計白當黑”,給人以無限遐想的空間。 2.形式鑒賞 下面我們要學習的形式鑒賞,強調對作品形式構成的分析和把握,即對作品的語言元素、語言手段和語言規則進行解析。 例如潘天壽的《雄視》,我們看到畫面中有一三角形的巨石倒立在畫幅中間偏右處,巨石上巍然屹立兩只禿鷹,皆向不同方向虎視眈眈,作者利用這種特別的構圖形式把“雄視”這一主題就被極為有力地揭示出來了。 在語言手段和規則上,作者把禿鷹被安排在畫面的最頂部,與倒三角的山石一并形成險峻的感覺,左下角以向上開張的松針相呼應,產生視覺上的平衡感。語言元素上,山石的長線條與鷹的墨塊形成對比,其間以點來形成過渡。這些共同構成了畫面的韻律、節奏,對比與平衡中產生形式的美感。 3.社會學式鑒賞 當然我們鑒賞任何作品都離不開它的社會文化環境,所以鑒賞美術要結合社會歷史背景,這種鑒賞方式叫社會學式鑒賞。 例如,大家看法國的《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建筑,看上去像個大工廠,樓梯及所有設備完全暴露。這種建筑樣式顛覆了人們對傳統建筑的概念認知和理解,這棟建筑和它產生的背景密不可分,也是那個時代文化的體現。 展示杜尚《自行車輪子》,請問各位同學,你覺得眼前的物品是件藝術作品嗎? 1913年杜尚突發奇想,把一個自行車輪裝在了廚房板凳上,他說就這樣看著他就像看著壁爐中火焰跳舞的樣子,于是成為了一件特立獨行,極富影響力的藝術作品《自行車輪子》。 杜尚《自行車輪子》的出現,挑戰了傳統觀念中關于藝術品的價值所在,并且改變了西方當代藝術的進程,其偉大之處在于其作為一個概念性命題所產生的顛覆性意義。雖然杜尚的作品并沒有被歸類到觀念藝術的類別,但他的行為已經開啟了觀念藝術的先河,由此藝術有了更廣泛的定義。 在這個信息唾手可得的時代,無論用那種方式鑒賞美術作品,大家都有多種途徑去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或圖像,但請各位同學需要知道的是,欣賞藝術品原作時材質、尺寸、環境等帶來的震撼和藝術感是空前的數字化東西所不能替代的,所以同學們,希望你們走進美術館,走到藝術品前,去感受一次藝術帶來的震撼和洗禮吧。 總結 無論是美術鑒賞的四步法,還是我們通過綜合式鑒賞、形式鑒賞和社會學式鑒賞對藝術品進行賞析,我們會發現各類方法都是相輔相成的,只有綜合運用,細心觀察才能探究其中更多的妙趣。 課后作業 請同學利用課堂所學的鑒賞方法,在教材21頁利用多種鑒賞方法賞析《簪花仕女圖》與《吹笛少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